一、注射用益栓通主要药效学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丁永胜[1](2020)在《基于活血谱效相关的三七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因其有着活血止血双向作用的特性,在医疗保健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中药质量评价方法是控制中药质量、保障药物疗效的有效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三七质量评价研究越来越深入,解决了三七质量控制中的大部分问题,但仍存在一些难题尚未解决,如:因三七有效成分群尚未完全明确,现建立的以化学成分含量为依据的质量评价方法无法完全反映三七真实药效;以传统性状特征为依据的三七商品规格等级划分方法缺乏系统的现代化学及药理学数据支撑。通过前期研究及文献查阅了解到三七活血有效成分主要为三七总皂苷,而三七总皂苷具体组成尚未完全阐释清楚,三七总皂苷含量与三七性状特征之间的关系也无统一定论,因此,仅以几个三七皂苷单体含量为评价指标的质量控制方法存在一定不足,以三七性状特征划分三七商品规格等级缺乏科学依据。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拟收集50批次不同产地、不同商品规格的三七,以活血功效为切入点,利用谱-效相关法深入研究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组成,以三七有效成分群含量为依据,结合三七谱-效关系,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能够反映三七真实药效的质量评价方法,建立以活血药效为依据的三七商品规格等级划分新方法。方法1三七资源调查及实验样品制备通过文献检索确定三七资源调查及实验样品收集范围,采取文献调查、实地调查及走访调查的方式了解三七种植资源分布和市场销售的情况并收集产地信息明确的三七样品,以70%乙醇为溶剂采用加热回流法提取所收集到的三七样品,为后续研究做准备。2三七药物谱研究取有代表性的14批次三七药材,有目的地制备谱图差异明显的14批次三七样品,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优化色谱条件,提升仪器分析检测化学成分的能力,建立三七的HPLC指纹图谱,并对其共有峰进行定量/半定量分析,得到三七的药物谱。3三七活血药效谱研究采用体外毛细管凝血实验,观察具代表性的14批次三七对大鼠毛细管凝血时间的影响,初步评价14批次三七活血作用强弱。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观测具有代表性的14批次三七药材对模型大鼠脑梗死面积百分比、脑失水率、脑体指数的影响,进一步评价三七活血作用强弱。最终得到三七抗毛细管凝血时间药效谱和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药效谱。4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的筛选采用熵值法分别计算大鼠MCAO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的综合药效指标、三七活血作用综合药效指标。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将药物谱分别与单一药效指标和综合药效指标进行关联分析,筛选得到三七的抗毛细管凝血有效成分群、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有效成分群和三七活血作用的有效成分群。5基于活血功效的三七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采用HPLC法检测50批次不同产地、不同商品规格的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含量,通过灰色关联法结合活血有效成分群各指标药效系数,构建三七质量评价模型,综合评价三七质量,并依据相对加权关联度大小,设置商品规格等级阈值,划分三七商品规格等级,建立三七质量评价及商品规格等级划分方法。结果1三七资源调查及实验样品制备三七种植地主要分布于云南文山州、红河州和玉溪地区,广西仅德保、坡洪等地有少量种植。市场销售三七主产于云南,集散于文山。本研究共收集到50批不同产地、不同商品规格的三七样品,对所收集到的样品采用加热回流提取法制备三七70%乙醇提取物干膏,发现所收集到的50批次三七样品出膏率范围为24.41%~50.31%,说明各批次三七化学成分含量或种类存在一定差异,可作为后续实验研究材料。2三七药物谱研究通过对14批次三七进行HPLC分析,建立了三七的HPLC指纹图谱,共确定了 23个共有成分,指认了其中 12 个成分(N-R1、G-Rg1、G-Re、20(R)N-R2、G-Rg2、G-Rh1、G-Rb1、G-Rc、G-Rb2、G-Rd、N-Ft1、20(R)G-Rh2),均为皂苷类化合物。对已指认的 12个共有成分和11个未指认成分分别进行定量及半定量分析,获取了三七的药物谱。14批次三七12个共有皂苷类成分含量分别在0.61%~1.29%、3.90~5.90%、0.42%~1.23%、0.06%~0.11%、0.21%~0.61%、0.14%~0.27%、1.82%~3.70%、0.03%~0.07%、0.08%~0.21%、0.75%~1.30%、0.03%~0.15%、0.04%~0.15%范围内。以上结果说明14批次三七化学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可继续进行后续实验研究。3三七活血药效谱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4批次三七的活血效果确实存在显着性差异。体外毛细管凝血实验显示,14批次三七凝血时间范围为59.17~97.08 s,与空白组比较均可显着延长大鼠毛细管凝血时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实验结果显示,14批次三七脑梗死面积百分比、脑失水率及脑体指数范围分别为5.87%~32.08%、79.76%~81.45%、0.59%~0.66%,14批次三七给药组各药效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为谱-效相关法研究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提供了丰富的药效学信息。4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的筛选采用熵值法,建立了三七的抗MCAO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综合药效谱和活血作用综合药效谱。药物谱-抗毛细管凝血药效指标相关结果表明:23个共有化合物中,20个化合物对延长毛细管凝血时间起正向作用。已指认的化合物中,G-Rb1、G-Rb2和G-Re对延长毛细管凝血时间贡献度最高,(R)N-R2、G-Rh1对该指标有明显的负向作用。药物谱-抗MCAO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药效指标相关结果表明:23个共有化合物中17个成分对降低大鼠脑梗死面积起正向作用;15个成分对降低大鼠脑失水率起正向作用;9个成分对降低大鼠脑体指数起正向作用。药物谱-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综合药效谱相关结果表明,23个共有成分中18个成分对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正向作用,已指认的化合物中,G-Rb2、G-Rc、G-Rd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贡献度最大,(R)N-R2、G-Rh1、N-Ft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负向作用。药物谱-活血作用综合药效指标相关结果表明:23个共有成分中17个化合物对活血综合药效指标起正向作用。已指认的化学成分中,G-Rb2、G-Rc、G-Rd、N-R1、G-Rb1五种成分对三七活血作用所作贡献较大,G-Rh1、(R)N-R2、N-Ft1对三七活血作用有明显的负向影响。无论体外、体内实验G-Rh1、(R)N-R2均对三七活血指标表现出明显的负向影响,N-Ft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综合药效也表现出明显的负向影响,说明G-Rh1、(R)N-R2、N-Ft1可能存在潜在的促凝作用。5基于活血功效的三七质量评价方法的构建利用HPLC法对50批次三七进行了活血有效成分的定量/半定量分析,采用灰色关联法成功构建三七质量评价模型,建立了三七商品规格等级划分新方法。50批次三七相对加权关联度大小范围为0.4170~0.5210,相对加权关联度越大,三七质量越优。人为设置三七商品等级相对加权关联度阈值,初步将50批次三七划分为4个等级(Ⅰ级:相对加权关联度≥ 0.5000;Ⅱ级:0.5000>相对加权关联度≥ 0.4600;Ⅲ级:0.4600>相对加权关联度≥0.4200;Ⅳ级:0.4200>相对加权关联度),检测的50批三七中Ⅰ级8批次,Ⅱ级14批次,Ⅲ级26批次,Ⅳ级2批次。结论1.本研究建立了基于谱-效相关的三七活血作用有效成分群的快速筛选方法,为全面揭示三七有效成分群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中药材有效成分群的辨识提供了借鉴。2.首次采用熵值法综合体外、体内活血药效指标,利用谱-效相关法明确了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组成,为三七质量评价研究、临床合理使用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3.以有效成分的药效系数为权重、含量为依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了能够反映三七药效的质量评价方法和三七商品规格等级划分新方法,为三七及其他多指标成分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研究提供了参考。
张丹丹[2](2020)在《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文中提出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供血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属中医“中风病”范畴。通络化痰胶囊(Tongluo Huatan Capsule,THC)有活血通络、化痰熄风的功效,用于治疗中风病中经络痰瘀阻络证。团队课题组前期已完成该药Ⅳ期临床试验资料采集,但未对数据进行总结,现基于前期收集的临床数据进行系统性总结及分析,进一步评价通THC治疗中风恢复期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基于中医“异病同治”思想,痰瘀阻络证也是缺血性卒中后引发血管性痴呆(Vescular Dementia,VD)常见证型,由此提出假设:THC对VD是否也会有效?据最新研究显示,上调网格蛋白(clathrin)及其内吞标记物Rab5B能够促进神经元表面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MDAR)的内吞,减少神经元膜表面的NMDAR分布,从而减轻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造成的神经元损伤,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但是clathrin和NMDA受体在这一过程中各个时点的变化还未明确。故本研究拟针对VD大鼠模型,早期给药干预后造模,取海马组织,按照造模后3h/1d/3d/7d/14d不同时点,采用动物行为学及Western blotting(WB)、RT-PCR检测clathrin及其内吞标记物Rab5B、NMDAR1(NMDAR功能亚单位)的表达,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海马神经元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过程动态变化特点,同时探讨THC在VD早期干预中可能存在的作用,从而从微观表征层面证明中药异病同治的疗效。临床研究目的:进一步评价THC治疗中风病中经络恢复期痰瘀阻络证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单臂队列临床研究,纳入34家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中符合西医脑梗死恢复期及中医中风病中经络痰瘀阻络证诊断标准的病例,予THC治疗4周。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课题组前期采集的临床试验数据进行分析。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中医证候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为疗效评价指标;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为安全性评价指标。结果:(1)2012年01月-2016年12月于34家二级甲等以上的医院纳入的受试者共2169例,THC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4.09%、81.01%;mRS总分减少50%及以上者817例(37.67%),总分下降至0-1者1187例(54.73%);(2)影响NIHSS综合疗效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24,95%CI 1.009-1.039,P=0.002)、基线合并高血压(OR=4.720,95%CI 3.513-6.341,PP=0.000)、冠心病(OR=2.601,95%CI 1.530-4.421,P=0.000)、高脂血症(OR=2.234,95%CI1.234-4.407,P=0.008)、基线 NIHSS 评分(OR=0.902,95%CI 0.849-0.957,P=0.001)影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综合疗效。(3)影响中医证候疗效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中医证候评分对中医证候疗效有影响(OR=62.023,95%CI 37.407-113.026,P=0.000);(4)影响mRS改善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19,95%CI 1.007-1.031,P=0.001)、基线合并高血压(OR=2.898,95%CI 2.144-3.917,P=0.000)冠心病(OR=3.625,95%CI 1.516-8.673,P=0.004)对 mRS 的改善有影响;(5)THC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为0.00%。结论:(1)THC在中风恢复期的治疗中单用或联用其他西医基础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残障及中医症状均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2)THC在中风恢复期的治疗中,年龄小、基线病情轻、没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疗效越好。实验研究目的:(1)探索VD大鼠海马区神经元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过程动态变化特点;(2)探索THC在VD早期干预中可能存在的作用。方法:大鼠适应性饲养7天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THC组、美金刚组(MH组)、参知健脑方组(SZJN组),分别予相应药物灌胃,假手术组、模型组予等量的蒸馏水灌胃,1次/日,连续7日。采用2VO+腹腔注射硝普纳的方法制备VD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夹闭血管,不注射硝普钠。造模后进行跳台实验、新物体识别实验、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造模后3h、1d、3d、7d、14d分别取大鼠海马组织通过RT-PCR、WB检测海马clathrin、NMDAR1、Rab5B在造模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水平。结果:(1)行为学①跳台试验(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潜伏期以及错误次数无统计学差异;VD大鼠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潜伏期缩短,错误次数增加(P<0.05);②新物识别实验,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新物辨别指数下降(P<0.01);THC组、SZJN组、MH组辨别指数均比模型组高(P<0.01);③水迷宫: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有不同程度缩短(P<0.01)。不同分组对逃避潜伏期的影响有差异(P<0.05),模型组与其他四组大鼠相比逃避潜伏期延长;撤去平台后,模型组与其他四组大鼠相比在目标限停留时间缩短(P<0.01)。和模型组相比,假手术组、SZJN组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1)。(2)病理学HE染色显示,假手术组海马CA1区结构形态未见异常,神经元形态完整,排列整齐,胞核与胞质界限清晰可见无坏死。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不完整,排列紊乱,间隙增大,胞质稀少,神经元胞核深染,固缩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核仁不明显。造模后随着时间延长,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排列紊乱程度加重,间隙增加明显。与模型组比较,THC组、SZJN组大鼠海马CA1区整体组织损伤情况均有明显改善,神经元排列较为整齐,细胞形态结构较完整,胞质较均匀,胞核与胞质界限较清晰,少数细胞核深染、固缩,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核仁不明显。MH组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层次减少,神经元排列稀松,形态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部分细胞核深染、固缩,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尼氏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排列整齐紧凑,染色后呈现为颗粒或状块状,染色浓密且规则。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散乱,造模后随着时间延长,细胞带出现了断裂,细胞凋亡数量增加,大量神经细胞出现尼氏体碎裂。THC组、SZJN组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排列较为整齐,少数细胞间隙增宽,细胞带稍有变薄,少量的神经细胞可见到有尼氏体碎裂、胞质中央尼氏小体消失。MH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细胞形态和排列较模型组有所改善,部分神经元细胞凋亡,细胞带变薄。RT-PCR结果①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3h、1d、3d、7d、14dVD大鼠clathrin mRNA表达均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MHG组(P<0.01)、THC组(P<0.01)、SZJN组(P<0.01)大鼠海马clathrin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②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7d、14d模型组大鼠NMDAR1 mRNA表达增加(P<0.01),术后1d NMDAR1 mRNA表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术后3h SZJN组NMDAR1 mRNA 表达降低(P<0.01),术后 7d、14dMH 组(P<0.01)、THC 组(P<0.01)、SZJN组(P<0.01)NMDAR1 mRNA 表达降低;③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1d、3d、7d、14d VD大鼠Rab5B mRNA表达均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术后 3h、1d、3d、7d、14dMH 组(P<0.01)、THC 组(P<0.01)、SZJN组(P<0.01)大鼠海马Rab5B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3)WB结果①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1d、3d、7d、14d模型组大鼠clathrin蛋白表达均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THC组大鼠在术后3h(P<0.01)、1d(P<0.05)clathrin 蛋白表达升高,SZJN 组在术后 3h(P<0.01)、1d(P<0.05)、7d(P<0.05)、14d(P<0.05)clathrin蛋白表达升高,MH组在术后3h(P<0.01)clathrin蛋白表达增加。②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h(P<0.01)、7d(P<0.01)、14d(P<0.01)模型组大鼠的膜蛋白NMDAR1表达增加,术后1d表达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THC组大鼠术后3h(P<0.05)、7d(P<0.01)NMDAR1表达减少,1d时表达增多(P<0.01),SZJN组、MH组大鼠术后3h、7d NMDAR1表达减少(P<0.01)。结论:(1)THC早期干预可减轻VD大鼠海马CA1区的病理损伤,提高学习及记忆能力,具有脑保护作用;(2)VD大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神经元NMDAR1表达的动态演变在造模后先升后降再上升。clathrin及Rab5B表达降低导致神经元表面NMDAR内吞减少加重了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导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3)THC早期干预VD大鼠,可通过上调clathrin表达使神经元表面的NMDAR内吞增加,或下调NMDAR表达来减少兴奋性毒性作用对神经元的损伤,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张翠英[3](2017)在《丹参川芎对药及其组方冠心宁制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目的本文主要总结了近30年丹参川芎对药及其组方冠心宁制剂(注射液/片)的文献研究资料,对其配伍的药性理论、配伍比例、制剂工艺、质量控制、药效学、药动学及临床应用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并就相关研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为该对药深度开发奠定基础。
刘颖[4](2014)在《基于多成分PK-PD模型的苦碟子注射液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质量控制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之一,其研究方法已由传统的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发展到现代的色谱、质谱分析,主要对体外的某一个或几个指标性成分定量,而指标性成分不等于有效成分,难以有效地控制中药的质量。因此本文以临床治疗脑梗死有确切疗效的苦碟子注射液为载体,在传统质量控制方法和体内代谢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中药多成分体内代谢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模型和基于多成分效应室药物浓度的药效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多成分PK-PD模型的建立方法。为建立基于中药指纹图谱、化学物质基础、多成分定量和PK-PD多元信息融合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实验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1.化学物质基础:应用LC-ESI-MSn,通过推断化学成分可能的裂解途径,对主要特征峰进行了归属,快速鉴定了苦碟子药材及其注射液中核苷、有机酸、黄酮和倍半萜内酯四大类共33种成分,其中鸟苷、1-咖啡酰奎宁酸、3-咖啡酰奎宁酸、4-咖啡酰奎宁酸、3-肉桂酰奎宁酸、3-阿魏酰奎宁酸、5-肉桂酰奎宁酸、4-阿魏酰奎宁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与3,5-二咖啡酰奎宁酸10种成分在苦碟子中为首次发现。2.体内代谢:(1)釆用UPLC-MS/MS的全扫描、MRM扫描和中性丢失等扫描方式鉴定苦碟子注射液大鼠血浆样品中的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在大鼠血浆中初步鉴定了25种原型成分和4种II相代谢产物(分别为单咖啡酰基奎宁酸的甲基化产物和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的硫酸结合物)。(2)建立了大鼠血浆中苦碟子注射液酚类成分的UPLC-MS/MS分析方法,并有效地应用于不同剂量组及联合给予血栓通组苦碟子注射液中8个酚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大鼠在分别给予高、低剂量苦碟子注射液后,酚类成分体内代谢动力学过程差异显着,其AUC、CLz及Cmax等药代动力学参数(mea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给予血栓通对苦碟子注射液酚类成分体内代谢动力学过程产生了影响,其AUC、CLz及Cmax等药代动力学参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着性差异(P<0.05)。(3)应用UPLC-MS/MS技术考察了苦碟子注射液中酚类成分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建立并验证了组织中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浓度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将此方法用于苦碟子注射液中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在大鼠10个组织的动态分布。15min时,组织中药物浓度胃>脾>肝>小肠>肌肉>心>肺>胃>小脑>大脑;30min时,组织中药物浓度胃>肝>脾>小肠>肌肉>大脑>肺>心>胃>小脑;60min时,组织中药物浓度胃>小肠>肝>大脑>脾>心>肺>肌肉>胃;120min时,组织中药物浓度胃>小肠>肝>大脑>脾>肌肉>肺>胃>心。(4)采用线性回归算法探讨苦碟子注射液多成分体内暴露的药物浓度与某一成分浓度变化速率的关系:在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联合给予血栓通组中分别建立苦碟子注射液酚类成分的体内代谢动力学模型,24个模型的相关系数R>0.85,该模型反映了酚类成分体内的相互作用。3.基于PK-PD模型的质量控制:(1)引入假想效应室,对苦碟子注射液酚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与抗氧化的药效动力学进行了"软连接"的尝试,建立了基于苦碟子注射液酚类成分效应室药物浓度的药效动力学模型模型,初步证实了苦碟子注射液中酚类成分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绿原酸及4,5-DiCQA在大鼠体内与药物效应(SOD活力)有关,为增加苦碟子注射液质量控制标准中药效成分的含量限定提供了依据。(2)建立了共有峰归属(含上述三种成分)明确的苦碟子注射液HPLC指纹图谱的分析方法,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不同来源的苦碟子注射液的质量进行了评价。(3)釆用UPLC-MS/MS技术建立了苦碟子注射液中10种酚类(含上述三种活性成分)成分的快速测定方法,在9min内完成了分析,且实现了单咖啡酰奎宁酸(CQA)与二咖啡酰奎宁酸(DiCQA)各三个同分异构体的基线分离。综上,本研究基于中药指纹图谱-化学物质基础-多成分定量-多成分PK-PD的创新研究模式筛选和确定了苦碟子注射液与抗氧化效应相关的质控成分,为基于药效物质的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赵星[5](2013)在《三七总皂苷配伍葛根总黄酮活血化瘀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血瘀证可引发冠心病、心绞痛、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应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中成药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与认可,其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协同的作用特征,使得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成为推动深层诠释中医药科学内涵与中医药理论现代创新的关键步骤。本研究结合血清药物化学、血清药理学、代谢组学、传统药动学-药效学模型的研究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血流变学为药效学指标,进行了三七总皂苷配伍葛根总黄酮治疗“肾上腺素-冰浴法”致大鼠急性血癌证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果如下:以血流变学指标(200/s、30/s、1/s三个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变化、心肌细胞损伤程度、血液粘滞状态持续性为依据,对目前常用的两种大鼠急性血瘀证模型复制方法一“高分子右旋糖酐法”和“肾上腺素-冰浴法”进行了比较,并选择“肾上腺素-冰浴法”复制本研究所需的急性血瘀证模型。采用基于ultra-HPLC-ESI-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肾上腺素-冰浴法”致大鼠急性血瘀证造模前后大鼠尿液代谢物谱的变化规律,在正、负两种离子模式下,共检测到24个生物标志物。利用正离子模式下发现的15个生物标志物的变化趋势,比较了血瘀证模型复制后的第1、2、3和5天的大鼠尿液代谢物谱的变化规律,确定模型的有效持续时间为3天,为进行药效学研究时,给药方案的合理制订提供了必要的依据。以葛根素注射液(54 mg/kg)为阳性对照,选择三七总皂苷13.5、27、54 mg/kg三个剂量与葛根总黄酮27、54、108 mg/kg三个剂量,分别经尾静脉连续给药7天后造模,以研究三七总皂苷与葛根总黄酮对大鼠急性血瘀证的干预作用。从200/s、30/s、1/s三个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的变化规律评价其药理活性,确定三七总皂苷和葛根总黄酮的有效剂量分别为27和54 mg/kg。采用基于ultra-HPLC-ESI-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肾上腺素-冰浴法”致大鼠急性血瘀证造模前后大鼠血浆和心脏组织代谢物谱的变化规律。在正离子模式下,检测到血浆中的12个和心脏组织中的16个生物标志物。通过上述生物标志物的变化,从系统水平评价了葛根素54 mg/kg、三七总皂苷27 mg/kg、葛根总黄酮54 mg/kg预防性给药一周后造模,急性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浆和心脏组织在正离子模式下代谢物谱的变化规律,揭示了三七总皂苷与葛根总黄酮对大鼠急性血瘀证干预作用的机制。研究发现,三七总皂苷与葛根总黄酮对大鼠急性血瘀证干预作用的靶点与机理存在差异,并且除葛根素外,葛根总黄酮中尚存在其他可对抗大鼠急性血瘀证的活性成分。将三七总皂苷27 mg/kg和葛根总黄酮54 mg/kg进行配伍,对急性血瘀证模型大鼠治疗性给药一次,以氯化钠注射液为阴性对照,通过给药后1.0、1.5、2.0、2.5、3.0、3.5、4.0、5.0和6.0 h时血流变学指标的下降率,绘制三七总皂苷配伍葛根总黄酮对急性血瘀证模型大鼠治疗作用的药理效应-时间曲线;将急性血瘀证模型大鼠给药后2.0 h的含药血清提取物,对急性血淤证模型大鼠治疗性给药一次,以急性血瘀证模型大鼠空白血清提取物为阴性对照,通过给药后0.5、1.0、1.5、2.0、3.0和4.0 h时血流变学指标的下降率,绘制2.0 h含药血清提取物对急性血瘀证模型大鼠治疗作用的药理效应-时间曲线。二者进行比较后发现,药物进入机体发生疗效的过程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效应。因此,在进行药效与血药浓度的拟合时,应将药效-时间曲线沿时间轴进行校正。基于ultra-HPLC-ESI-MS/MS技术,建立了大鼠血浆中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6”-O-木糖基葛根素、葛根素芹菜糖苷、大豆苷6个主要葛根异黄酮类成分浓度的分析方法,以芦丁为内标,血浆经含0.1%甲酸的甲醇沉淀蛋白处理后进样分析。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分析时间短,符合生物样品的分析要求。将该方法应用于健康大鼠体内上述6个葛根异黄酮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后发现,葛根提取物经静脉注射给药后,6个主要异黄酮类成分的消除半衰期均小于1.5 h,于给药后8.0h在体内基本消除。基于HPLC-ESI-MS技术,以尿液与血浆为例,进行了葛根总黄酮在健康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研究,推测出葛根主要异黄酮类成分9个代谢产物的结构,并发现其在尿液与血浆中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上述关于葛根6个主要异黄酮成分在大鼠体内过程的研究,可填补近年来除葛根素外,其他葛根异黄酮类成分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与代谢产物研究方面的空白,为葛根异黄酮类成分后续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基于HPLC-ESI-MS技术,在正、负两种离子模式下,对本研究使用的血塞通注射液与葛根提取物中主要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共检测到64个色谱峰。其中,皂苷类成分26个,黄酮类成分38个。采用正离子模式下的选择离子监测模式,结合葛根主要异黄酮成分在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研究结果,对回注用急性血瘀证模型大鼠给药后2.0 h血清提取物中的药物相关成分进行了识别,共检测到63个色谱峰,其归属包括药物原型成分53个,代谢产物10个。从上述成分中选取44个色谱峰作为指标成分,采用正离子模式下的选择反应监测模式,建立了大鼠血浆中多指标成分的不加校正因子的内参比分析法,以黄芩苷和地高辛为内标,血浆经含0.1%甲酸的乙腈沉淀蛋白处理后进样分析。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专属性好、符合生物样品的分析要求。采用该方法于三七总皂苷27 mg/kg配伍葛根总黄酮54 mg/kg经尾静脉给药后1.0 h、1.5 h、2.0 h、2.5 h、3.0 h、3.5 h、4.0 h、5.0 h和6.0 h九个不同时间点,对急性血瘀证大鼠血浆中上述44个色谱峰以不加校正因子的内参比分析法进行了分析,为药效与血药浓度的拟合提供了准确可靠的血药浓度数据。在药效学检测指标发生改变的时间区间内(1.0、1.5、2.0、2.5、3.0、3.5、4.0、5.0和6.0 h),将各指标成分的血药浓度数据取自然对数值后,与校正“时滞效应”后的药效学指标数据进行拟合,并以得到回归曲线的斜率为权重,将不同时间点各指标成分浓度的自然对数值分别进行加权组合,求得各时间点的“组合血药浓度”,并与校正“时滞效应”后该时间点的药效学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组合血药浓度”与30/s切变率下全血黏度与血浆黏度的下降率存在明显的全程相关性,说明采用PK-PD拟合后,以回归曲线的显着性系数作为药效物质基础评价的定性指标、以曲线斜率作为其定量指标,即对药效贡献大小(包括协同与拮抗作用)的综合评价模式是可行的。三七总皂苷与葛根总黄酮配伍使用时,引起急性血瘀证模型大鼠全血黏度发生变化的药效物质基础可能为包括葛根素、大豆苷、3’-羟基葛根素、三七皂苷R1和人参皂苷Rg1等在内的28个化学成分;引起急性血疲证模型大鼠血浆黏度发生变化的药效物质基础可能为包括3’-羟基葛根素、6”-O-木糖基葛根素、葛根素芹菜糖苷、三七皂苷R1和人参皂苷Rgi等在内的34个化学成分。本研究通过建立“组合血药浓度”-药效学模型,进行了三七总皂苷配伍葛根总黄酮对大鼠急性血瘀证干预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旨在为中药及其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系统研究模式构建示范性平台,解决目前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瓶颈问题。
陈娟[6](2013)在《基于中成药二次开发考察新胃乃安片的药效学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胃乃安胶囊是广东省名老中医梁乃津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精选药物组方研制而成的胃病专药,主要由黄芪、三七、红参、珍珠层粉、人工牛黄组成,具有补气健脾、行气活血、宁心安神、消炎生肌的功效,对于消除炎症,保护胃黏膜及缓解胃痛,胃胀等,均有显着疗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等消化道黏膜损伤疾病,市场前景乐观,但自其投产上市多年来,制备工艺、剂型尚未有更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使得该药临床服用量较大(0.3g/粒,每次4粒,每天3次),随着现代先进生产技术进步以及新形势下人们对中成药提出的更高要求,有对胃乃安胶囊进行二次开发的必要,此外,胃乃安胶囊处方中组成相对简单,药材的主要活性成分比较明确,具备良好的二次开发可行性。本课题组前期在保持原处方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吸纳和集成现代提取、分离、制剂工艺等新技术和方法,以药效学实验为导向对其进行二次开发研究,并成功得到了新制剂(简称为新胃乃安片,以下均相同),降低了服用量。那么,在降低服用量的同时,能否保持或增强疗效是成功进行二次开发的关键环节。为此,本实验参照胃乃安胶囊的临床适应症及新药申报要求,通过一系列胃肠道黏膜损伤相关模型考察新胃乃安片的药效作用,以期从药效学角度验证前期工艺参数的合理性与优越性,为胃乃安胶囊的成功二次开发提供科学、客观的药效学数据,并为新胃乃安片开展临床研究或将来临床运用提供可靠的药效结果。方法:胃乃安胶囊的临床适应症包括消化性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新剂型的药效学试验设计基本围绕与适应症有关的抗溃疡、抑酸、黏膜保护、调整胃肠运动、抗炎镇痛等方面进行。按新药申报要求,受试药设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另设阳性对照药组,模型对照组,且根据本项目研究的特点,设立了原剂型治疗组,在探讨新剂型是否有效的同时还能比较两者效果的优劣。1.根据“慢性胃炎”的功能主治,拟采用碘代乙酰胺(IAM)致大鼠慢性浅表性胃炎及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致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研究新胃乃安片防治慢性胃炎的作用。2.采用小鼠胃排空实验、大鼠胃液分析实验研究新胃乃安片对胃肠蠕动及胃液分泌的作用。3.分别采用盐酸乙醇、吲哚美辛、水浸束缚致大鼠急性胃溃疡及冰乙酸致大鼠慢性胃溃疡模型研究新胃乃安片的抗溃疡和胃黏膜保护作用。4.采用小鼠耳廓二甲苯致炎实验、大鼠棉球肉芽肿实验、小鼠醋酸致痛扭体实验研究新胃乃安片的抗炎镇痛作用。结果:1.新胃乃安片防治慢性胃炎的药效考察(1)对大鼠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作用肉眼观察新胃乃安片(5.8g生药/kg,下同,2.18±1.43)与胃乃安胶囊(5.8g生药/kg,下同,2.56±1.26)对IAM导致的大鼠慢性浅表性胃炎炎症积分明显低于模型组(4.39±1.42,P<0.01),炎症抑制率分别为50.34%、41.69%;病理切片镜下观察新胃乃安片(2.88±1.63)与胃乃安胶囊(3.09± 1.59)对IAM导致的大鼠慢性浅表性胃炎炎症积分明显低于模型组(5.00±1.38,P<0.01),炎症抑制率分别为42.4%、38.2%。(2)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新胃乃安片(2.72±1.90)与胃乃安胶囊(3.00±1.45)对MNNG导致的大鼠慢性萎缩性性胃炎样本积分低于模型组(3.72±2.19),但三者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炎症抑制率分别为26.88%、19.35%。2.新胃乃安片对胃运动功能的药效考察(1)对小鼠胃排空的作用新胃乃安片(74.35±7.18%)与胃乃安胶囊组(69.54±11.76%)对营养半固体糊的排空率明显高于模型组(48.60±7.77%,P<0.01),但两者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2)对大鼠胃酸、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与模型组比较,新胃乃安片与胃乃安胶囊对胃幽门结扎大鼠的胃液分泌量(3.58ml,4.78ml)、游离酸(43mEq/L,80 mEq/L)、总酸度(99.5 mEq/L,113.5 mEq/L)、总酸排出量(74.05uEq/h,109.14Eq/h)、胃蛋白酶活性(663.04活性单位/h,906.21活性单位/h)及胃蛋白酶活性(478.21活性单位/ml,839.64活性单位/ml)显着降低(P<0.01,P<0.05)。3.新胃乃安片抗溃疡保护胃黏膜的药效考察(1)对盐酸乙醇致大鼠胃溃疡的作用新胃乃安片(73.00±44.93)与同等剂量的胃乃安胶囊(94.17±71.03)对盐酸乙醇导致的大鼠胃溃疡溃疡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180.85±60.28,P<0.01),溃疡抑制率分别为59.64%、47.93%。(2)对吲哚美辛致大鼠胃溃疡的作用新胃乃安片(5.4±4.248)与同等剂量的胃乃安胶囊(7.8±5.493)对吲哚美辛导致的大鼠胃溃疡溃疡指数均低于模型组(21.5±10.814,P<0.05),溃疡抑制率分别为 74.88%、63.72%。(3)对应激性溃疡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作用新胃乃安片(18.07±5.98)与同等剂量的胃乃安胶囊(21.93±4.17)对大鼠应激性胃溃疡的溃疡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35.79±13.89,P<0.01,P<0.05),溃疡抑制率分别为49.51%、38.73%。(4)对冰乙酸致大鼠慢性胃溃疡的作用新胃乃安片(0.39±0.14)与胃乃安胶囊(0.42±0.05)对冰乙酸导致的大鼠慢性胃溃疡的溃疡直径均低于模型组(0.55±0.11,P<0.05),溃疡抑制率分别为29.09%、23.64%。4.新胃乃安片抗炎镇痛作用的药效考察(1)对小鼠耳廓二甲苯急性炎症的作用新胃乃安片(3.560±2.491mg)与同等剂量的胃乃安胶囊(3.855±2.125mg)对二甲苯导致的小鼠耳廓急性炎症的肿胀程度均低于模型组(5.708±1.789mg,P<0.05),溃疡抑制率分别为37.63%、32.46%。(2)对大鼠棉球肉芽肿慢性炎症的作用新胃乃安片(80.60±9.69mg)与同等剂量的胃乃安胶囊(89.39±12.18mg)对大鼠棉球肉芽肿慢性炎症的肉芽肿重量明显低于模型组(109.66±19.07mg,P<0.01),溃疡抑制率分别为26.5%、18.48%。(3)对冰乙酸致小鼠疼痛的作用新胃乃安片(9.33±9.5次)与同等剂量的胃乃安胶囊(12.62±11.82次)对冰乙酸导致的小鼠疼痛扭体次数明显低于模型组(36.25±13.11次,P<0.01),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胃乃安片在抗溃疡、抑酸、保护胃黏膜、调整胃运动功能、抗炎镇痛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且与同等剂量的胃乃安胶囊比较,有增效的趋势。
胡克章,唐静,何本考,王新明,马大卫[7](2011)在《氯喹联用伯氨喹的不良反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氯喹联用伯氨喹引发不良反应的特点,为合理用药以及不良反应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氯喹联用伯氨喹引发不良反应的病例,分析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和临床表现,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案和药物治疗情况等。结果联用两药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60.8%。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嗜睡、恶心、呕吐、腹痛、心律失常等。联用两药还可能导致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心电图等检测指标的异常改变。可通过及时洗胃、催吐、减少药物吸收,补液和酸化尿液加快药物排泄,有利于不良反应症状的消除。结论氯喹联用伯氨喹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损害程度重,应尽量避免联合用药。
包玉龙[8](2010)在《丹龙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药效学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旨在从抗缺血、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流变、改善微循环等方面探讨丹龙胶囊对缺血性中风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为新一代高效低毒的脑保护剂提供实验及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脑缺血、缺氧试验: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性脑缺血模型,观察丹龙胶囊对局部缺血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学及局部脑缺血面积的影响;采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丹龙胶囊对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指数、脑含水量及脑组织中SOD、MDA、NO的影响;采用小鼠断头缺血模型,观察丹龙胶囊对小鼠断头后的喘息次数及喘息时间的影响;采用小鼠常压耐缺氧模型,观察丹龙胶囊对小鼠因缺氧而死亡的时间的影响。2.血栓形成试验:通过大鼠结扎下腔静脉致血栓形成,观察丹龙胶囊对形成血栓湿重及血栓干重的影响;通过大鼠电刺激颈总动脉血栓形成,观察丹龙胶囊对血管平均阻塞率的影响。3.血小板功能试验:采用正常家兔,以ADP为聚集诱导剂,观察丹龙胶囊对正常家兔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4.活血化瘀试验:采用大鼠实验性急性血瘀模型,观察丹龙胶囊对大鼠实验性血瘀模型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采用盐酸肾上腺素致小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模型,观察龙胆胶囊对模型小鼠肠系膜微动脉流速、流态、管径的影响。结果:1.丹龙胶囊0.504g生药/kg、1.008g生药/kg剂量能明显改善大脑中动脉栓塞所致脑缺血模型大鼠的行为障碍,减少脑缺血区缺血面积。丹龙胶囊0.252g生药/kg、0.504g生药/kg、1.008g生药/kg剂量能明显降低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含水量,减轻大鼠缺血性脑水肿程度。丹龙胶囊0.504g生药/kg、1.008g生药/kg剂量能升高缺血再灌注引起的SOD活性下降,降低MDA、NO水平的升高。丹龙胶囊0.364g生药/kg、0.728g生药/kg、1.456g生药/kg剂量能明显增加脑死亡前小鼠的呼吸次数,丹龙胶囊0.728g生药/kg、1.456g生药/kg剂量能延长小鼠呼吸持续时间。在小鼠耐缺氧实验中,丹龙胶囊有延长小鼠生存时间的作用趋势,但与空白对照组比无显着性差异。2.丹龙胶囊0.504g生药/kg、1.008g生药/kg剂量能明显减轻结扎下腔静脉致血栓形成大鼠的血栓重量,减小电刺激颈总动脉致血栓形成大鼠的血管平均阻塞率。3.丹龙胶囊0.524g生药/kg剂量能明显抑制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率。4.丹龙胶囊0.252g生药/kg、0.504g生药/kg、1.008g生药/kg剂量能明显降低实验性血瘀模型大鼠高、中、低切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缩短红细胞电泳时间;丹龙胶囊0.364g生药/kg、0.728g生药/kg、1.456g生药/kg剂量能扩张微循环障碍小鼠的血管管径、提高流速、改变流态,从而改善小鼠肠系膜微循环。结论:1.丹龙胶囊对大鼠中动脉阻断模型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2.丹龙胶囊在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中有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保护脑缺血损伤的作用。3.丹龙胶囊可使脑组织耐缺氧能力增强、脑功能维持时间延长的作用。4.丹龙胶囊可能具有提高机体的血氧利用率,降低机体的耗氧量,从而提高组织利用氧的能力。5.丹龙胶囊可通过抑制血栓形成减轻脑损伤,对脑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6.丹龙胶囊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7.丹龙胶囊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朱艳菊[9](2008)在《喘宁颗粒急性毒性和药效学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喘宁颗粒的急性毒性和药效学。方法:测定喘宁颗粒浸膏的半数致死量;通过喘宁颗粒对浓氨水引起小鼠咳嗽模型、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模型、小鼠气管排泌酚红模型、磷酸组织胺哮喘豚鼠模型的影响,观察其镇咳、抗炎、祛痰、平喘作用;测定卵蛋白诱发的哮喘大鼠模型肺组织和血清中ET-1的含量,测定哮喘大鼠肺泡灌洗液中肥大细胞脱颗粒和凋亡细胞的数量,测定哮喘大鼠肺组织和气管中抑凋亡基因Bcl-2和Eos凋亡的阳性表达。结果:喘宁颗粒浸膏对小鼠口服最大给药量为236g生药/Kg/日,为儿童每日口服量的193倍(儿童体重按35kg计算),为药效学实验中小鼠高剂量的5.31倍。喘宁颗粒能明显延长浓氨水引起小鼠咳嗽的潜伏期及减少小鼠的咳嗽次数;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增加小鼠气管排泌酚红量;可明显延长豚鼠哮喘发作的潜伏期;降低迟发性大鼠哮喘模型血清和肺组织中ET-1的含量;减少肺泡灌洗液中肥大细胞脱颗粒和凋亡的数量;能够减少抑凋亡基因Bcl-2在大鼠肺组织和气管中的阳性表达;增加大鼠肺组织和气管中Eos凋亡的阳性表达。结论:喘宁颗粒是一个非常有开发前景的抗哮喘中成药。
李可建[10](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二、注射用益栓通主要药效学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注射用益栓通主要药效学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活血谱效相关的三七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三七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 皂苷类成分 |
2 氨基酸和蛋白质类成分 |
3 黄酮类成分 |
4 糖类成分 |
5 挥发性成分 |
6 微量元素 |
7 其他成分 |
8 小结与展望 |
综述二 三七活血功效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 在外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2 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3 在脑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4 在骨伤、外科类疾病中的应用 |
5 小结与展望 |
综述三 活血药物药理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
1 体内活血药理模型 |
2 体外活血药理模型 |
3 小结与展望 |
综述四 三七活血药效物质基础及三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1 三七活血作用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
2 三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3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三七药用资源现状调查及实验样品的收集与制备 |
第一节 广西、云南两省三七药用资源现状调查及实验样品的收集 |
1 调查方法 |
2 调查结果 |
3 小结 |
第二节 实验样品的制备 |
1 三七谱-效相关研究实验样品的制备 |
2 灰色关联分析实验样品的制备 |
3 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三七药物谱的构建 |
第一节 三七HPLC指纹图谱的构建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二节 14批次三七指纹图谱中共有成分的定量及半定量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七药效谱的获取 |
第一节 三七对大鼠毛细管凝血实验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二节 三七对大鼠MCAO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谱-效相关法筛选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 |
第一节 药物谱与毛细管凝血实验药效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1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第二节 药物谱与大鼠MCAO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药效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1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第三节 药物谱与活血作用综合药效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1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评价三七质量 |
第一节 50批次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的含量测定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二节 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三七质量评价模型 |
1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
一 全文总结 |
1 三七资源调查及实验样品制备 |
2 三七药物谱的获取 |
3 三七药效谱的获取 |
4 谱-效相关法筛选三七活血有效成分群 |
5 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三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
6 小结 |
7 展望 |
二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治疗进展研究 |
1 中药治疗 |
2 针灸治疗 |
3 推拿按摩治疗 |
4 运动疗法 |
综述二 血管性痴呆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 血管性痴呆西医发病机制 |
2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研究设计 |
6 治疗方案 |
7 观察指标及方法 |
8 疗效评价标准 |
9 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1 观察对象入选及完成情况 |
2 受试者基本信息 |
3 受试者基线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 |
4 受试者基线合并疾病情况 |
5 药品使用情况 |
6 基线体格检查情况 |
7 基线辅助检查 |
8 疗效评价 |
9 安全性评价 |
第三节 讨论 |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
2 临床研究治疗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情况 |
3 临床结果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实验研究通络化痰胶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1 行为学实验结果 |
2 通络化痰胶囊对VD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3 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海马组织clathrin、NMDAR1及Rab5b mRNA RT-PCR结果 |
4 造模后不同时间点海马组织clathrin、膜蛋白NMDAR1 Western Blot结果 |
第三节 讨论 |
1 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特点 |
2 组织形态学特点 |
3 通络化痰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早期海马神经元clathrin介导的NMDA受体胞吞过程不同时点的动态变化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创新与优势 |
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1. 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病中经络(脑梗塞)恢复期(痰瘀阻络证)临床研究CRF表 |
2. 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组织形态观察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丹参川芎对药及其组方冠心宁制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丹川对药的配伍理论、医方收载、制剂工艺及质量控制 |
1.1 丹川对药的配伍理论 |
1.2 丹川对药的医方收载 |
1.3 丹川对药的配伍比例 |
1.4 丹川对药的制剂工艺及质控研究 |
2 丹川对药的药效学研究进展 |
2.1 丹川对药在心肌缺血、心梗等方面的药效学研究 |
2.2 丹川对药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药效学研究 |
2.3 冠心宁注射液和冠心宁片的药效学研究 |
2.4 冠心宁注射液的临床研究及应用 |
2.4.1 冠心宁注射液辅助治疗不稳定心绞痛 |
2.4.2 冠心宁注射液辅助治疗心梗 |
2.4.3 冠心宁注射液治疗辅助脑梗 |
3 丹川对药配伍的药动学研究 |
3.1 丹参、川芎的化学成分 |
3.2 丹参素与阿魏酸的药动学研究 |
3.3 丹酚酸B、迷迭香酸、紫草酸及阿魏酸的药动学研究 |
4 存在问题与展望 |
4.1 丹川对药的药效物质研究有待明晰 |
4.2 丹川对药及相关制剂提取工艺、干燥工艺、质控标准尚待深入研究 |
4.3 丹川对药的配伍机制尚需从药效学、药动学相结合进行深入阐述和探讨 |
(4)基于多成分PK-PD模型的苦碟子注射液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药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 |
1.2 苦碟子及其注射液的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苦碟子注射液化学物质基础研究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方法与结果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附图表 |
第三章 苦碟子注射液中多成分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3.1 苦碟子注射液大鼠血浆中原型成分及代谢物鉴定 |
3.1.1 仪器、试药与实验动物 |
3.1.2 方法 |
3.1.3 结果与讨论 |
3.2 苦碟子注射液酚类成分大鼠血浆中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3.2.1 仪器、试剂与实验动物 |
3.2.2 方法 |
3.2.3 结果与讨论 |
3.3 高、低剂量苦碟子注射液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 |
3.3.1 仪器、试剂与实验动物 |
3.3.2 方法与结果 |
3.3.3 讨论与小结 |
3.4 三七总皂苷对苦碟子注射液酚类成分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
3.4.1 仪器、试剂与实验动物 |
3.4.2 方法与结果 |
3.4.3 讨论与小结 |
3.5 苦碟子注射液多成分血浆中消除的相互影响 |
3.5.1 低、高剂量苦碟子注射液中各成分间消除动力学的影响 |
3.5.2 联合给予血栓通的苦碟子注射液中各成分间消除动力学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苦碟子注射液中多成分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研究 |
4.1 苦碟子注射液黄酮类成分组织分布概况 |
4.1.1 仪器、试剂与实验动物 |
4.1.2 方法与结果 |
4.2 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在组织中药物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4.2.1 仪器、试剂与实验动物 |
4.2.2 方法与结果 |
4.3 苦碟子注射液成分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在十种组织中的分布 |
4.3.1 仪器、试剂与实验动物 |
4.3.2 方法与结果 |
4.3.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多成分PK-PD模型的苦碟子注射液质量控制研究 |
5.1 基于多成分PK-PD模型的苦碟子注射液质量控制指标的筛选研究 |
5.1.1 仪器、试剂与实验动物 |
5.1.2 方法与结果 |
5.1.3 小结 |
附表 |
5.2 基于指纹图谱与化学模式识别的苦碟子注射液质量控制研究 |
5.2.1 仪器与试剂 |
5.2.2 方法与结果 |
5.2.3 小结 |
5.3 基于整体药效相关成分定量的苦碟子注射液质量控制研究 |
5.3.1 仪器与试剂 |
5.3.2 方法与结果 |
5.3.3 小结 |
附图表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三七总皂苷配伍葛根总黄酮活血化瘀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1.1.1 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 |
1.1.2 代谢组学 |
1.1.3 药动学-药效学模型 |
1.2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
1.2.1 血瘀证与血流变学 |
1.2.2 活血化瘀中药注射液的研究概况 |
1.3 立题依据与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大鼠急性血瘀证模型与其尿液代谢物谱的研究 |
仪器 |
药品与试剂 |
实验动物 |
2.1 模型的筛选 |
2.1.1 溶液的制备 |
2.1.2 分组与造模 |
2.1.3 生物样品的采集 |
2.1.4 血流变学的测定 |
2.1.5 病理切片的制备 |
2.1.6 数据统计 |
2.1.7 实验结果 |
2.2 模型大鼠尿液代谢物谱的变化规律研究 |
2.2.1 生物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
2.2.2 色谱条件与质谱条件 |
2.2.3 方法学验证 |
2.2.4 数据处理 |
2.2.5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三七总皂苷与葛根总黄酮对大鼠急性血瘀证干预作用的研究 |
仪器 |
药品与试剂 |
动物 |
3.1 三七总皂苷与葛根总黄酮对模型大鼠血流变学改变的干预作用 |
3.1.1 溶液的制备 |
3.1.2 分组与给药 |
3.1.3 生物样品的采集 |
3.1.4 数据统计 |
3.1.5 实验结果 |
3.2 三七总皂苷与葛根总黄酮对模型大鼠血浆与心脏代谢物谱改变的干预作用 |
3.2.1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
3.2.2 色谱条件与质谱条件 |
3.2.3 方法学验证 |
3.2.4 数据处理 |
3.2.5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三七总皂苷配伍葛根总黄酮治疗大鼠急性血瘀证的药效动力学研究 |
仪器 |
药品与试剂 |
动物 |
4.1 三七总皂苷配伍葛根总黄酮治疗大鼠急性血瘀证的效应—时间关系研究 |
4.1.1 溶液的制备 |
4.1.2 分组与给药 |
4.1.3 数据统计 |
4.1.4 实验结果 |
4.2 大鼠含药血清治疗急性血瘀证的效应-时间关系研究 |
4.2.1 血清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
4.2.2 分组与回注 |
4.2.3 数据统计 |
4.2.4 实验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葛根主要异黄酮类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与代谢产物研究 |
仪器 |
试剂 |
药品 |
实验动物 |
5.1 葛根中6个异黄酮类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5.1.1 溶液的制备 |
5.1.2 血浆样品的预处理 |
5.1.3 色谱条件与质谱条件 |
5.1.4 方法学验证 |
5.1.5 给药方案与生物样品的采集 |
5.1.6 实际样品分析与数据处理 |
5.1.7 实验结果 |
5.2 葛根异黄酮类成分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研究 |
5.2.1 溶液的制备 |
5.2.2 给药方案与生物样品的采集 |
5.2.3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
5.2.4 色谱条件与质谱条件 |
5.2.5 实验结果 |
5.3 讨论 |
第六章 三七总皂苷配伍葛根总黄酮治疗大鼠急性血瘀证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
仪器 |
药品与试剂 |
6.1 三七总皂苷与葛根总黄酮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
6.1.1 溶液的制备 |
6.1.2 色谱条件与质谱条件 |
6.1.3 实验结果 |
6.2 大鼠含药血清中主要化学分成分的结构鉴定 |
6.2.1 血清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
6.2.2 色谱条件与质谱条件 |
6.2.3 实验结果 |
6.3 模型大鼠血浆中指标成分的浓度测定 |
6.3.1 溶液的制备 |
6.3.2 血浆样品的预处理 |
6.3.3 色谱条件与质谱条件 |
6.3.4 方法学验证 |
6.3.5 给药方案与生物样品的采集 |
6.3.6 实际样品分析与数据处理 |
6.3.7 实验结果 |
6.4 基于组合药动学探索三七总皂苷配伍葛根总黄酮活血化瘀的药效物质基础 |
6.4.1 药效-时间曲线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拟合 |
6.4.2 基于组合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的药效物质基础评价与验证 |
6.5 讨论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件 |
学位论文自愿预先检测申请表 |
(6)基于中成药二次开发考察新胃乃安片的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新药研发的相关研究进展 |
一、新药研发概况 |
二、西药新药研发与中成药新药研发的区别与联系 |
第二节 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的研究概况 |
一、中药二次开发的概念 |
二、中药的二次开发的分类 |
三、中药二次开发的选题 |
第三节 中药新药开发中药效学研究意义及基本要求 |
一、中药新药开发中药效学研究意义 |
二、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基本要求 |
第四节 胃乃安胶囊二次开发新制剂相关药效学模型的选择 |
一、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内容 |
二、治疗胃脘痛及消化性溃疡中药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第一节 新胃乃安片治疗慢性胃炎实验的研究 |
一、新胃乃安片对碘代乙酰胺致大鼠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研究 |
二、新胃乃安片对甲基硝基亚硝基胍致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 |
第二节 新胃乃安片对胃运动功能的研究 |
一、新胃乃安片对小鼠胃排空运动作用的研究 |
二、新胃乃安片对大鼠胃酸、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 |
第三节 新胃乃安片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 |
一、新胃乃安片对盐酸乙醇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作用 |
二、新胃乃安片对吲哚美辛致大鼠胃溃疡的作用 |
三、新胃乃安片对大鼠应激性溃疡的作用 |
四、新胃乃安片对冰乙酸致大鼠慢性胃溃疡的作用 |
第四节 新胃乃安片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 |
一、新胃乃安片对小鼠耳廓二甲苯致炎的作用 |
二、新胃乃安片对大鼠腋下棉球肉芽肿的作用 |
三、新胃乃安片对冰乙酸致小鼠疼痛作用 |
第三章 结语 |
第一节 讨论 |
一、选题目的与处方来源 |
二、针对药效学考察结果展开相关讨论 |
三、针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
四、本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
五、对中成药二次开发的一些看法 |
第二节 结论 |
第三节 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本论文涉及的缩略语 |
附录Ⅱ 本论文涉及的计算公式 |
附录Ⅲ 研究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氯喹联用伯氨喹的不良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和临床表现 |
2.2 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
2.3不良反应的处理 |
3讨论 |
(8)丹龙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药效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正文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喘宁颗粒急性毒性和药效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
ABSTRACT |
摘要 |
前言 |
哮喘的发生机制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一、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
二、药效学实验研究 |
1、对浓氨水引起小鼠咳嗽模型的影响 |
2、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
3、对小鼠气管排泌酚红的影响 |
4、对磷酸组织胺哮喘豚鼠模型的影响 |
5、对卵蛋白诱发的大鼠迟发性哮喘模型的影响 |
6、数据统计 |
实验结果 |
一、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二、药效学实验结果 |
1、对浓氨水引起小鼠咳嗽模型的影响 |
2、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
3、对小鼠气管排泌酚红的影响 |
4、对磷酸组织胺哮喘豚鼠模型的影响 |
5、对卵蛋白诱发的大鼠迟发性哮喘模型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个人简历 |
附录 |
(10)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
1.1 文献检索 |
1.1.1 检索范围 |
1.1.2 检索策略 |
1.2 检索结果合并 |
1.2.1 合并策略 |
1.2.2 关键类 |
2 文献选择 |
2.1 文献选择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文献选择方法 |
2.2.1 初筛 |
2.2.2 二次筛选 |
2.2.3 三次筛选 |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
3.1 文献分组 |
3.2 文献分类 |
3.3 文献编号 |
3.4 文献登记 |
4 文献质量评价 |
5 文献信息收集 |
6 统计分析方法 |
6.1 Q统计量检验法 |
6.2 固定效应模型 |
6.3 随机效应模型 |
6.4 漏斗图分析 |
6.5 敏感性分析 |
6.6 失效安全数 |
7 效应指标 |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
7.2 需治疗病人数 |
结果 |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有效治法筛选 |
1.2 有效方药筛选 |
1.2.1 扶正方药筛选 |
1.2.2 祛邪方药筛选 |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
2 安全性分析 |
2.1 不良反应分析 |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
6.1 纳入研究质量 |
6.2 发表性偏倚 |
6.3 临床异质性 |
6.4 待评价研究 |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
7 后续研究 |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查新报告 |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详细摘要 |
四、注射用益栓通主要药效学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活血谱效相关的三七质量评价研究[D]. 丁永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通络化痰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及对VD大鼠Clathrin介导的NMDAR胞吞动态变化研究[D]. 张丹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丹参川芎对药及其组方冠心宁制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 张翠英. 中成药, 2017(05)
- [4]基于多成分PK-PD模型的苦碟子注射液质量控制研究[D]. 刘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6)
- [5]三七总皂苷配伍葛根总黄酮活血化瘀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 赵星. 沈阳药科大学, 2013(01)
- [6]基于中成药二次开发考察新胃乃安片的药效学研究[D]. 陈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05)
- [7]氯喹联用伯氨喹的不良反应分析[J]. 胡克章,唐静,何本考,王新明,马大卫.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11(06)
- [8]丹龙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药效学实验研究[D]. 包玉龙.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0(05)
- [9]喘宁颗粒急性毒性和药效学实验研究[D]. 朱艳菊.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8(06)
- [10]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