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煤层自燃的分析

防止煤层自燃的分析

一、预防煤层自然发火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建[1](2020)在《银洞沟矿2#煤自燃特性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宁夏王洼煤业有限公司银洞沟矿2#煤层常温易氧化,成为煤自然发火的重要隐患,严重威胁到煤矿安全生产问题,开展研究2#煤自燃特性研究,做好煤自燃的早期预测预报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2#煤自燃基础参数测试,得到2#煤层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Ⅰ类易自燃;通过程序升温氧化实验,研究得到2#煤层的耗氧速率、CO与CO2产生率和放热强度随煤温变化规律,CO与CO2产生率和放热强度均与耗氧速率成正相关。采用2#煤低温氧化实验研究,得到2#煤低温氧化过程中气体产出、烯烷比与烷比等随温度升高变化规律,优选出适合2#煤的早期预测预报的标志气体,即以C2H4为主要标志气体,CO和C2H4/C2H6作为辅助标志气体。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2#煤微观孔隙和裂隙结构,2#煤裂隙发育较充分,煤的常温氧化实验研究,得到2#煤层常温常压下CO生成规律和氧气消耗规律,说明2#煤层常温常压下极易低温氧化。根据煤的机械破碎氧化实验研究,研究得到空气和氮气条件下机械破碎氧化产生CO变化规律,对比空气、氮气条件下CO变化,2#煤层在空气气氛条件下比在氮气条件下产生CO浓度较高,2#煤层在机械破碎的条件下易氧化。综合数学计算模型和煤自然发火期实验,得出2#煤层最短自然发火期为37天,为合理确定回采工作面的回采速度提供依据。图[35]表[12]参[83]

王振兴[2](2020)在《榆北曹家滩煤矿易自燃特厚煤层采空区防灭火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层自燃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开采深度、采煤方式、顶板处理、漏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我国西北地区,基本为侏罗纪时期成煤,具有低硫、低磷、低灰分的特点,属于优质煤资源,约占各成煤时期煤炭资源总量的40%左右。侏罗纪煤自燃发火较为严重,为此开展陕北地区曹家滩煤矿侏罗纪煤层采空区防灭火技术的研究,提升煤矿开采安全性,对净化环境、保护资源都具有重要意义。榆北曹家滩矿属于榆神矿区一期规划区范围,是陕西陕煤榆北煤业有限公司下属企业,其设计生产能力1500万t/a。该矿井田周围无采空区,属保存完整的整装井田,开采的2-2煤层属于容易自燃煤层,具有自燃发火危险,煤层最短自然发火期35天。矿井现在开采的煤层为2-2煤层,煤层属于特厚煤层,平均厚度11m,该矿首采工作面采煤方法为大采高分层开采,回采过程造成采空区不同程度遗煤,尤其是顺槽两端头遗煤量较多,防治采空区遗煤自燃难度较大。本文立足于榆北曹家滩煤矿采空区防灭火,通过对开采的2-2煤层自燃标志性气体及临界值进行实验室测定,大采高分层开采过程中漏风规律研究,测定采空区自燃三带,确定最小安全推进速度,利用气体良好飘逸特性,提出通过采煤工作面上、下隅角氧气和一氧化碳变化速率反应采空区遗煤自燃变化程度,建立自燃发火预警机制。在防灭火预警机制上综合建立了注氮、灌浆、堵漏风、喷洒阻化剂等防灭火措施,并对措施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针对曹家滩煤矿防灭火体系,指导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焦世雄[3](2020)在《白洞矿井综采采空区遗煤自燃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煤矿采空区遗煤自燃会直接导致资源大量的浪费,同时还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造成矿井环境的破坏,导致煤矿工作者劳动环境质量降低,甚至发生危险,以至于造成严重后果。本论文在对白洞煤矿所采煤层自燃特性分析基础上,对其综采采空区遗煤的自然发火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综采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具有内因和外因双重特性,因此本论文根据白洞煤矿的综采采空区特征,对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进行了内因分析,并在分析了其与外部因素有关的相关指标及其数值后,得出采空区存在漏风导致火灾的隐患;然后基于白洞矿8108工作面,对于煤矿采空区防灭火技术提出了综合性技术,并进行了相关技术的应用。研究采用了传感器监测与束管监测系统相结合的标志性气体监测技术,实时监测采空区发展动向和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状态,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生产技术措施,使采空区遗煤自燃氧化期短于遗煤的自然发火期。选用SF6示踪气体技术进行了漏风检测,同时借鉴了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技术,对8108综放工作面的漏风情况进行了检测分析,得出8108工作面向5903工作面的漏风量为20.7361.13m3/min;接着,对漏风点提出了封堵、砌碹、打密闭等技术,有效的治理了该矿漏风情况,同时提出了均压、喷浆堵漏、灌浆防灭火等技术,以有效防止了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灾害的形成,同时也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以8108综放面为研究与实施地点,计算出注氮防灭火的最佳注氮流量,对设备选取、管路选取、注氮工艺与方法的优化,并且在8108综放面采空区进行了现场试验,同时测出8108工作面的标志性气体浓度,以此来验证注氮防灭火的实施效果。

刘健[4](2020)在《新维煤矿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自然发火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矿井火灾事故是威胁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因素之一。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有一半以上的煤矿受到火灾事故的威胁。矿井火灾事故每年都会烧掉大量的煤炭,造成资源损毁和财产破坏,此外煤自燃产生的有毒气体还会危害井下工人的安全。当开采近距离煤层群时,上下采空区受到开采的扰动会产生较多的漏风通道。同时有大量遗煤留存在采空区,加大了煤自然发火的危险性。本文以川南矿区新维煤矿的7号、8号煤层为对象展开研究。采用了理论分析、实验研究、数值模拟、现场应用等方法相结合的手段。主要取得的成果如下:根据现场资料评估了新维煤矿近距离煤层的自然发火风险;通过煤的自燃倾向性鉴定试验判断出7号、8号煤层均为Ⅱ类自燃煤层,含硫量较高。利用程序升温实验平台模拟了煤自燃氧化过程,筛选出了CO和C2H6的预测预报煤自然发火的指标性气体。得到了最小遗煤厚度,下限氧气浓度,上限漏风强度的采空区遗煤自燃极限参数。利用Fluent软件建立采空区的物理模型,做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出了近距离煤层采空区漏风参数以及气体组分的运移规律,判定了自燃三带分布。当工作面供风量为920m3/min时,氧化自燃带处于距工作面25m-85m的区域。设计了采空区自燃三带的测定方案,实测了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分布区域。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相吻合,进一步确定采空区容易发生自燃火灾的区域。根据新维煤矿的开采情况和现有的技术条件设计了上覆煤层注浆和采空区压注二氧化碳的综合防灭火技术方案,根据自然发火的危险区域确定了注二氧化碳量为1550m3/h并成功消除火源。该论文有图30幅,表19个,参考文献64篇。

周光华[5](2019)在《液态二氧化碳高效防灭火机理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宁夏宁东煤田主要开采易自燃煤层,自然发火期最短18天,采空区煤自燃灾害频发。在综放面开采过程中、停采撤架期间与大采高工作面发生过多起煤自燃封闭工作面事故,其中在羊场湾II020210工作面采取传统灭火措施后存在短时间内发生复燃现象。宁东煤化工基地每年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废气,若将二氧化碳液化并利用其降温、惰化等功能,进行规范化和常态化地用于煤层自燃火灾治理与预防中,将形成安全生产与废物利用的双赢局面。论文基于液态二氧化碳的惰性与低温性质,选取宁东典型煤样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分析液态二氧化碳在松散煤体中吸附、降温与扩散规律,利用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不同工况下采空区二氧化碳运移规律与对应的传质传热过程,开展了大流量液态二氧化碳管路输送高效防灭火关键技术研究并对现场复杂条件下的煤自燃灾害防治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液态二氧化碳比氮气更容易被煤吸附,有助于抑制煤自燃;煤样粒径越大,降温效果越好;以气态二氧化碳自由扩散与液态二氧化碳冲击波作用运移和相态转化两种形式在松散煤体中扩散移动;在松散煤体内的降温区域可划分为相变降温区、对流降温区、传导降温区与扩散降温区,在降温和防止复燃效果明显优于液氮。(2)采空区二氧化碳释放后,降温区域主要集中在释放口附近,纵向上呈现出明显的重气扩散特征,靠近采空区底部集聚,横向上主要靠压力和浓度梯度作用扩散,高浓度区域比较集中;二氧化碳管路埋深在40~60m之间,注入流量为5kg/s的工况下,对采空区的惰化效果较好,进风巷风流为0.5m/s时,二氧化碳扩散效果最佳。(3)液态二氧化碳保压输送过程中水平和垂直各段最小安全输送距离的计算方法为VT×L≤To-Tc,确定了水平输送和垂直输送过程的最小安全输送距离,在控制范围内二氧化碳可以以液气两相在管路内安全输送。现场实现流量最大60T/h,水平输送4000m,垂直输送距离1000m以液相为主的液态二氧化碳输送防灭火技术。选取宁东矿区典型的煤自燃灾害工作面进行了液态二氧化碳管路输送高效防灭火技术应用。对清水营110205工作面封闭火区治理,实现封闭18天后各项指标均符合启封条件并成功启封。实现了羊场湾II1020210工作面多次启封未扑灭火区的有效治理且防治临时停采期间的采空区煤自燃预防中取得了成功应用。

于建明[6](2019)在《王家岭煤矿8#煤层瓦斯赋存特征及煤自燃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煤层地质构造复杂、埋藏深,60%以上煤层有自然发火危险;同时,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瓦斯压力和瓦斯含量大幅升高,瓦斯问题日趋严重。瓦斯与煤自燃共生灾害已经成为煤矿重特大事故的普遍形式。以王家岭煤矿8#煤层所在矿区的区域地质构造为基础。采区内少有大断层存在,为瓦斯封闭提供了天然环境,存在部分区域瓦斯含量过大的情况,应建立相应的瓦斯治理技术体系。由于8#煤层采用综采放顶煤的开采方式,煤层属于II自燃倾向性煤体,具有发生煤自燃的风险。因此,开展王家岭煤矿8#煤层瓦斯赋存与煤自燃复合灾害防治中的应用研究非常必要。8#煤层的单斜构造、断裂构造与冲刷带构造不同程度上影响煤层的瓦斯分布,因此8#煤层瓦斯含量分布整体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的趋势。系统探讨了煤层瓦斯吸附量与赋存瓦斯压力、煤体温度、煤层埋深及围岩的透气性的变化关系。8#煤层瓦斯吸附量随着煤层瓦斯压力的升高,呈现出先急速增长后线性增长的趋势;而煤层瓦斯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煤层瓦斯含量与埋深呈现出近线性关系。8#煤层的透气性与全区赋存出现中部厚、四周薄易造成局部聚集瓦斯的风险。通过逐层分析了地质构造对王家岭煤矿8#煤层瓦斯分布的影响规律,以及剖析了煤层赋存与运移的影响因素,制定具体煤层瓦斯防治的措施,包括本煤层瓦斯抽采考虑采用沿层布孔与高位钻孔结合的方式。利用煤自燃氧化升温实验装置,研究了8#煤自然发火气体产物的生成过程,得到煤自然发火进程相应的的气体产物生成规律,以及对应初始生成温度与煤温的变化关系。开展了实验煤样分别在不同的氧气浓度环境下的自然发火模拟试验,得到了随着氧气浓度的降低,同一温度下各主要气体产物的绝对浓度呈现一定降低的趋势。建立了王家岭8#煤层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指标体系:CO可以作为预测预报煤自然发火的指标气体,烯烃气体C2H4和C3H6气体的出现可以视为煤的氧化进入加速氧化阶段的标志。根据三角模糊数层次分析法原理建立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模型,运用三角模糊数层次分析法进行计算分析,得出预测指标的权重大小。并对主控因素指标进行了具体分析比较,得出煤自燃预测预报技术在王家岭煤矿8#瓦斯与煤自燃灾害防治中作中尤为重要。并以此建立了王家岭煤矿8#煤层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防治的技术措施,包括火灾监测监控系统、开拓开采与通风方式、堵漏风、灌浆、注氮、阻化剂与瓦斯抽采为核心技术的防治体系。该论文有图29幅,表12个,参考文献94篇。

史全林[7](2019)在《防治煤炭自燃的胶体泡沫理论及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采空区煤炭自燃是煤矿重大自然灾害之一,不仅烧毁大量煤炭资源,而且常常诱发瓦斯爆炸等次生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矿井火灾防治的重点与难点。防灭火泡沫材料扩散范围广、堆积性能好,能够有效治理采空区隐蔽区域和高位点的煤炭自然发火,是防治采空区煤自燃极为有效的技术手段。其中,泡沫的保水稳定性是防灭火泡沫技术发展的核心内容,不仅影响了泡沫的灭火降温效果,而且直接决定了泡沫的防灭火作用周期。然而传统水基泡沫、粉煤灰泡沫等存在稳定性差、易破裂失水、防灭火周期短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泡沫技术在煤矿的推广和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满足煤矿现场持续防灭火的需求,本文提出了能够长时间保水稳定、具有交联成膜功能的胶体泡沫技术,取得如下成果:研究了泡沫的形成及衰变机理,发明了以发泡剂、稠化剂和有机交联剂为原料的胶体泡沫,研发了胶体泡沫发泡装置。胶体泡沫是在水基泡沫的基础上,通过化学交联作用在水基泡沫液膜内形成三维网络胶体结构,增强了泡沫的保水性和稳定性。利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研制出对盐离子屏蔽效果好、起泡性能优异的发泡剂;基于聚合物X和聚合物H之间的物理协同作用,研制得到稳泡效果显着的稠化剂;优选出在溶液中多级电离、缓慢释放的有机交联剂,在泡沫液膜内连接稠化剂分子形成胶体网络结构,实现高效保水、长期稳定泡沫。针对胶体溶液粘度高、整体性强、不易发泡的难题,提出了利用渐缩式进液通道高速剪切稀化溶液、采用旋流叶片碰撞混合气液、借助多孔介质切割细化泡沫的高粘度溶液发泡方法;基于剪切稀化和旋流碰撞原理,发明了胶体泡沫发泡器,构建了胶体泡沫制备系统,最终得到均匀细腻的胶体泡沫材料。研究了成分配比对泡沫稳定性和发泡倍数的影响,确定了胶体泡沫的有效应用成分区间,揭示了胶体泡沫的保水稳定机制,阐明了防灭火泡沫的交联成膜机理。结果表明,稠化剂和交联剂形成的胶体网络结构显着增强了泡沫稳定性,同时也造成发泡溶液粘度增大、表面张力提高,导致发泡倍数降低;以发泡倍数V>5倍和半衰期T1/2>120h为临界条件,得到胶体泡沫的有效应用成分区间为:稠化剂的浓度范围3.45.5g/L、交联剂的浓度范围2.14.0g/L。当稠化剂浓度为4g/L、交联剂为3g/L、发泡剂为3g/L时,胶体泡沫的发泡倍数为5.8倍、半衰期为122h,此时胶体泡沫的稳定和发泡综合性能最好。泡沫液膜内化学交联反应形成的高保水三维网络胶体结构能够稳定地支撑整个泡沫体系,可以长时间锁住水分、防止体积坍塌,在60h之前无液体析出,使得表层的泡沫液膜相互连接、形成交联致密的整片胶体层,形态稳定地缓慢失水,完全干燥后形成一层完整的覆盖膜。胶体泡沫耐热抗烧性好、对煤的润湿能力强,测试表明胶体泡沫对煤低温氧化的抑制效果比传统水基泡沫显着提高;灭火实验表明,利用胶体泡沫治理着火煤堆时,可将高温火源点完全地覆盖和包裹、快速灭火降温,最终在煤堆表面形成一层胶体隔氧膜,起到持久覆盖隔氧的作用。研究了胶体泡沫的流变特性,建立了防灭火胶体泡沫体系的流变本构方程,掌握了泡沫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扩散规律。稳态流变实验表明,随着发泡倍数的提高,胶体泡沫体系粘度值逐渐增加,且表现出明显的剪切稀化行为;通过拟合胶体泡沫的剪切应力-剪切速率曲线,发现防灭火胶体泡沫属于假塑性流体,基于幂律定律建立了胶体泡沫的流变本构方程;实验室搭建了泡沫流体的渗流堆积可视化试验模型,开展了胶体泡沫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扩散和高位堆积试验,发现胶体泡沫以管路出口为坐标原点、近似半球形渗流扩散,随着渗流距离的增大,泡沫的渗流驱动力逐渐衰减;在此基础上,基于幂律流体的球面扩散模型,得到胶体泡沫在复杂立体裂隙网络中的扩散半径公式,为泡沫流体在采空区等位置的现场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针对大兴矿岩浆侵入严重、热变质煤层自燃灾害频发、常规防灭火技术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采用长时间保水稳定、具有成膜隔氧功能的胶体泡沫技术,对岩浆侵入煤层的采空区遗煤进行润湿降温和覆盖隔氧。现场应用表明,胶体泡沫可以充分润湿和覆盖采空区遗煤,有效抑制水分含量低、孔隙充分发育、高氧化活性变质煤的自然发火,对采空区煤自燃的防治效果显着,保障了大兴矿N2-708工作面的安全回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论文有图176幅,表24个,参考文献230篇。

阮猛[8](2019)在《基于突变理论的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煤炭自然发火对我国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对自然发火事故进行有效的预防,对煤炭自然发火的危险性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势在必行。因此,本文运用组合权重—突变理论对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首先,在分析煤炭自然发火特性及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对煤炭自然发火事故案例进行剖析,通过事故致因理论分析和安全系统工程研究,提出了煤炭自然发火事故致因模型,从技术因素、煤层因素、安全管理因素、人员因素及火灾处理能力5个一级指标出发,构建了三层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之后,研究并提出了科学、有效的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的主观权重进行赋值,再利用熵值法对指标客观权重进行赋值,引入欧氏距离函数,构建优化决策模型,使得2个权重与偏好系数保持一致性,得到更理想的组合权重,避免传统单一权重分配过于绝对化的问题,以合理确定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对突变评价法中的假设、突变形态、分歧方程、归一处理等进行分析,建立了基于突变理论的评价模型,明确了评价模型的评价步骤,提出了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结果表示及分析方法:求得自然发火危险性突变级数值,进而对其进行分析,以确定自然发火危险性等级。利用所构建的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方法,对山西省某矿山进行火灾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该煤矿的自然发火危险等级为“比较安全”,与该矿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在判定其自然发火危险等级的同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高宇[9](2019)在《陕蒙地区煤层深部开采自燃特性及预防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层自燃严重威胁矿井人员安全和财产安全,一旦发生会造成煤炭资源的极大浪费以及环境的严重污染。陕西与内蒙古地区煤炭资源储量大,煤层赋存数量多,埋藏深度范围广。煤层开采深度不同导致煤层自燃特性及规律发生变化。本文以陕蒙地区东胜煤田2-2煤层A煤矿106综放面和B煤矿2201综采面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深部开采自燃影响因素、2-2煤层煤自燃特性及煤层自燃危险区等开展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煤层自燃预防技术体系。通过现场调研和理论分析,认为陕蒙地区煤层深部开采主要受地应力增大、地层温度升高以及水文地质条件影响,造成煤自然发火期缩短,煤自燃危险性增大。通过煤自然发火实验和程序升温实验,测定2-2煤自然发火期为30 d;煤自燃临界温度为67.2℃,干裂温度为116.5℃,裂变温度为151℃;煤样指标气体产生率与煤样粒度呈负相关,相同反应条件下耗氧速率与煤样粒度呈负相关;C2H4可作为2-2煤层煤自燃的预报性指标气体,C2H6可反映2-2煤在高温阶段氧化反应的剧烈程度。通过现场观测和Fluent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得到106综放工作面、2201综采工作面采空区氧浓度场及漏风情况。判定106采空区氧化升温带分布于进风侧30~180m,回风侧10~109m,宽度为6.8 m;2201采空区氧化升温带位于进风侧47~180 m,回风侧23~k93m,宽度为6.2m。在相似开采环境下,106综放面比2201综采面自燃危险区域更大、距离工作面位置更近。2-2煤层工作面自燃危险区域包括:开切眼、停采线、尾部泄水巷、采空区“两道”位置、顺槽顶板及两帮煤壁。建立以“堵漏、注胶、注惰气”为主要手段,工作面回采全过程的煤自燃预防技术体系。通过现场应用表明,对易自燃区域采取堵漏和注惰气措施能够有效预防煤层自燃火灾的发生。研究结果对陕蒙地区深部开采矿井煤层自燃预防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费金彪[10](2019)在《煤自燃阶段判定理论与分级预警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煤自燃是导致矿井火灾的,主要原因,一直威胁着煤矿安全生产。煤自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其形成和发展是自发的、缓慢的、动态变化的放热、聚热、升温,引起燃烧的过程。判定煤自燃阶段,实现煤自燃分级预警是防治煤自燃的关键。本文针对煤自燃阶段判定和分级预警,通过实验测试、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展开研究。针对煤自燃特征温度,采用大型煤自然发火实验、煤自燃程序升温实验和热重分析,通过煤自燃过程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重量比和失重速率等参数,建立温度和气体的对应关系,确定了八个特征温度:基于煤自燃分子结构模型,针对煤自燃过程煤分子基因变化,进行煤氧化动力学理论、量子化学理论和相似理论分析,研究了煤分子活性基团种类、反应通道的优先顺序和煤表面活性基团的活泼性次序,找到了煤分子活性基团参与煤氧反应的规律,提出了煤自燃基团突变理论;基于煤自燃基团突变理论分析,选择了六个特征温度,划分煤自燃过程为七个阶段,确立煤自燃阶段判定方法;针对煤自燃预警,发现了煤自燃过程中氧化气体和热解气休产生规律,研究了煤自燃标志气体和多参数指标,找到了氧气浓度区间的CCO气体浓度衣达方式,优选了六个煤自燃指标,分别为CO、02、CO/OΔO2、C2H4、C2H4/C2H6和C2H2;针对容易自燃煤,实施了现场试验,实现r实验数据与现场试验数椐的成功对接,量化了煤自燃指标,建立了煤自燃预警体系,确立了容易自燃煤自燃分级预警方法。本文给出了《煤矿安全规程》中关于煤自然发火临界值、发火征兆、火灾的划分依据,为煤矿现场自然发火由被动治理向主动预防转变提供了指导。

二、预防煤层自然发火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防煤层自然发火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银洞沟矿2#煤自燃特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煤自燃特性的参数实验研究
    2.1 煤样自燃基础参数测定
    2.2 煤自燃参数研究
    2.3 实验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煤的低温氧化特性研究
    3.1 煤氧化指标气体理论
    3.2 煤氧化指标气体试验系统和方法
    3.3 实验数据处理
    3.4 煤低温氧化气体产出规律研究
    3.5 煤样氧化阶段划分、临界温度确定
    3.6 煤低温氧化标志气体确定
    3.7 本章小结
4 煤的常温氧化实验研究
    4.1 煤的微观结构实验研究电镜扫描
    4.2 煤的常温氧化实验
    4.3 本章小结
5 煤的机械破碎氧化特性研究
    5.1 煤的机械破碎理论
    5.2 实验装置与步骤
    5.3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煤自然发火期研究
    6.1 煤自然发火期计算理论
    6.2 自然发火期
    6.3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榆北曹家滩煤矿易自燃特厚煤层采空区防灭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炭自燃机理过程
        1.2.2 煤的自燃影响因素
    1.3 煤的自燃防治技术
        1.3.1 预测预报技术
        1.3.2 防灭火技术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榆北曹家滩煤矿概况
    2.1 地质概况
        2.1.1 井田地质情况
        2.1.2 曹家滩井田构造与断层
    2.2 井田水文地质
        2.2.1 地表水文特征
        2.2.2 含隔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2.2.3 曹家滩矿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2.3 曹家滩矿煤层及煤质
    2.4 开拓开采及通风
    2.5 曹家滩矿井采空区情况
        2.5.1 采空区遗煤情况
        2.5.2 采空区漏风情况
    2.6 本章小结
3 曹家滩2-2 煤层自燃特性及指标气体
    3.1 煤层自燃倾向性
    3.2 曹家滩2-2 煤层自燃标志气体及临界值
        3.2.1 实验原理
        3.2.2 实验装置及过程
        3.2.3 实验条件
    3.3 煤自燃标志性气体分析
        3.3.1 标志气体
        3.3.2 气体产生情况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耗氧速度分析
        3.4.2 气体产生率
        3.4.3 临界温度和干裂温度
    3.5 指标气体及临界值
    3.6 本章小结
4 曹家滩采空区自燃三带测定及漏风规律研究
    4.1 采空区不同气体浓度及漏风强度分布规律
        4.1.1 采空区不同气体浓度分布
        4.1.2 工作面采空区漏风强度分布规律
    4.2 采空区自燃“三带测定
        4.2.1 自燃三带划分
        4.2.2 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划分方法和步骤
        4.2.3 曹家滩矿122106 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
    4.3 工作面极限推进速度
    4.4 本章小结
5 曹家滩煤矿采空区自燃防治技术
    5.1 煤层自燃指标性气体研究分析
    5.2 采空区自燃预警体系
        5.2.1 预报系统
        5.2.2 预警系统
    5.3 采空区自燃防治体系
        5.3.1 喷洒阻化剂
        5.3.2 灌浆防灭火
        5.3.3 预防性注氮
        5.3.4 堵漏风防灭火
    5.4 本章小结
6 曹家滩矿井122106 工作面防灭火应用
    6.1 122106 工作面概况
    6.2 工作面防灭火系统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白洞矿井综采采空区遗煤自燃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采空区遗煤自燃的危害性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对防灭火技术的研究前景
        1.2.2 国内对防灭火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国外对防灭火技术的发展动态
        1.2.4 国内外目前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目标、方案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案
        1.3.4 创新点与关键技术说明
        1.3.5 技术路线
2 矿井概况
    2.1 矿井概况
        2.1.1 矿井地质特征
        2.1.2 矿井自然气候状况
        2.1.3 煤炭自燃概况
        2.1.4 自燃特点分析
    2.2 盘区布置
        2.2.1 采煤方法
        2.2.2 盘区巷道布置
        2.2.3 盘区巷道通风
    2.3 白洞矿综采工作面综合性分析
        2.3.1 综采采煤方法优缺点分析
        2.3.2 综采采空区漏风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综采采空区遗煤自燃监测与预报
    3.1 白洞矿井煤层自燃性及其致灾分析
        3.1.1 煤的自燃倾向性分析
        3.1.2 煤尘爆炸分析
        3.1.3 瓦斯爆炸分析
    3.2 白洞矿综采采空区自燃监测与预报
        3.2.1 综采采空区自然发火关因素分析
        3.2.2 综采采空区标志性气体监测方法
        3.2.3 综采采空区束管监测系统
        3.2.4 综采采空区自然发火预报
    3.3 本章小结
4 综采采空区漏风检测技术研究
    4.1 矿井漏风分析及其危害
    4.2 示踪技术检测矿井漏风
        4.2.1 示踪技术检测漏风的基本原理
        4.2.2 通过定量释放SF6检测矿井漏风原理
        4.2.3 示踪技术的应用
    4.3 采空区漏风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均压、喷浆堵漏、灌浆技术应用与研究
    5.1 易自燃的巷道类型分析
    5.2 综采采空区遗煤自燃分析
    5.3 矿井防灭火技术
    5.4 防灭火技术确定分析
        5.4.1 白洞矿8108综放面发火情况分析
        5.4.2 白洞矿8108综放面防灭火治理技术及效果分析
    5.5 白洞矿井防灭火技术应用效果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采空区注氮技术应用与研究
    6.1 采空区遗煤防灭火技术依据与计算
        6.1.1 技术改进依据
        6.1.2 注氮流量的计算
        6.1.3 制氮设备的确定
        6.1.4 输氮管路的确定
        6.1.5 注氮工艺
        6.1.6 现场实验技术难点
    6.2 采空区遗煤注氮防灭火技术的效果研究
    6.3 对提出的技术优劣性研究
        6.3.1 防灭火技术优点
        6.3.2 防灭火技术缺点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新维煤矿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自然发火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2 应用矿井概况
    2.1 交通位置
    2.2 井田地质条件
    2.3 采掘布置
    2.4 通风与瓦斯
    2.5 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估
    2.6 本章小结
3 煤自然发火特性参数试验分析
    3.1 新维煤矿主采煤层自燃参数测定
    3.2 自然发火指标性气体优选
    3.3 自然发火危险区域判定
    3.4 采空区自然发火数学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数值模拟校正的采空区自燃三带测定分析
    4.1 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定义
    4.2 数值模拟研究
    4.3 数值模拟参数设定
    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5 实测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
    4.6 本章小结
5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综合防灭火技术研究与应用
    5.1 近距离煤层开采特点
    5.2 自然发火防治体系
    5.3 防灭火措施现场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液态二氧化碳高效防灭火机理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自燃灾害及防治措施
        1.2.2 二氧化碳抑制煤自燃机理
        1.2.3 液态二氧化碳运输技术
        1.2.4 二氧化碳防灭火应用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液态二氧化碳对煤自燃阻化作用规律及机制研究
    2.1 二氧化碳对煤自燃的抑制机理
        2.1.1 基本物理性质
        2.1.2 二氧化碳相变的热量转移特点
        2.1.3 二氧化碳对煤自燃氧化的抑制作用
    2.2 煤对二氧化碳的吸附性
        2.2.1 实验原理及测试仪器
        2.2.2 实验条件及方法
        2.2.3 吸附性能参数分析
    2.3 二氧化碳对煤体的降温规律研究
        2.3.1 实验装置
        2.3.2 实验过程
        2.3.3 实验结果分析
    2.4 液态二氧化碳在高温松散煤体的扩散规律研究
        2.4.1 实验装置
        2.4.2 实验条件
        2.4.3 实验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液态二氧化碳在采空区中扩散规律及数值模拟研究
    3.1 液态二氧化碳在采空区相变传递模型
        3.1.1 连续性方程
        3.1.2 动量守恒方程
        3.1.3 湍流方程
        3.1.4 组分传输方程
        3.1.5 能量守恒方程
    3.2 模拟背景及工况条件
        3.2.1 工作面概况
        3.2.2 几何模型
        3.2.3 模拟参数
        3.2.4 边界条件
    3.3 模拟结果
        3.3.1 采空区氧气分布规律
        3.3.2 采空区温度变化规律
        3.3.3 采空区二氧化碳气体扩散规律
    3.4 关键压注参数分析
        3.4.1 释放口对采空区二氧化碳扩散影响规律
        3.4.2 流量对采空区二氧化碳扩散影响规律
        3.4.3 通风量对采空区二氧化碳扩散影响规律
    3.5 本章小结
4 长距离管路输送直注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研究
    4.1 液态二氧化碳压注防灭火技术可行性分析
        4.1.1 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比较
        4.1.2 管路输送直注灭火的理论分析
    4.2 长距离液态二氧化碳直接压注灭火技术
        4.2.1 系统构成
        4.2.2 液态二氧化碳输送过程
        4.2.3 主要技术参数
    4.3 液态二氧化碳管路输送关键部分临界距离参数研究
        4.3.1 地面管路输送距离
        4.3.2 垂直管路输送距离
        4.3.3 井下水平输送距离
        4.3.4 保压阀输出距离
    4.4 长距离管路输送液态二氧化碳相变特征研究
        4.4.1 实验方法
        4.4.2 液态二氧化碳输送过程参数变化规律
        4.4.3 液态二氧化碳输送过程中状态变化规律
    4.5 本章小结
5 长距离管路输送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的应用
    5.1 封闭火区治理技术
        5.1.1 工作面及发火原因
        5.1.2 液态二氧化碳治理火区的灌注工艺及方法
        5.1.3 治理效果
    5.2 液态二氧化碳快速治理多次启封情况下煤自燃
        5.2.1 工作面及发火原因
        5.2.2 液态二氧化碳管路灌注直接灭火技术
        5.2.3 治理效果
    5.3 开放工作面煤自燃预防技术
        5.3.1 工作面概况及发火隐患
        5.3.2 预防技术
        5.3.3 预防效果
    5.4 封闭工作面预防煤自燃
        5.4.1 工作面概况及发火隐患
        5.4.2 预防技术
        5.4.3 预防效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王家岭煤矿8#煤层瓦斯赋存特征及煤自燃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王家岭矿8#煤层瓦斯基础参数及防治技术体系
    2.1 矿井概况
    2.2 地质构造及其对8#煤层瓦斯分布的影响
    2.3 8#煤体中瓦斯的赋存与基本运移规律
    2.4 王家岭煤矿瓦斯治理技术体系
    2.5 本章小结
3 王家岭矿8#煤层煤自燃指标气体及预测预报体系
    3.1 煤升温氧化实验及气体产物规律
    3.2 煤样自燃氧化热力学特性及不同氧浓度下的气体生成规律
    3.3 8#煤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指标体系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4 王家岭矿8#煤层瓦斯与煤自燃复合灾害防治技术体系
    4.1 王家岭煤矿8#煤层瓦斯与煤自燃灾害主控因素分析
    4.2 瓦斯与煤自燃灾害防治主控因素TFN-AHP模型
    4.3 8#煤层瓦斯与自燃复合灾害防治技术措施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防治煤炭自燃的胶体泡沫理论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高稳定性胶体泡沫形成机理
    2.1 水基泡沫的形成和衰变机理
    2.2 泡沫气/液界面稳定方法
    2.3 胶体泡沫形成过程
    2.4 胶体泡沫液膜稳定机制
    2.5 本章小结
3 胶体泡沫制备实验研究
    3.1 发泡剂的研制
    3.2 稠化剂的研制
    3.3 交联剂的研制
    3.4 泡沫制备流程及制备系统
    3.5 胶体泡沫的实验制备
    3.6 本章小结
4 胶体泡沫交联保水及成膜特性研究
    4.1 泡沫交联过程实验研究
    4.2 胶体泡沫保水特性
    4.3 胶体泡沫成膜性能
    4.4 胶体泡沫覆盖隔氧效果
    4.5 本章小结
5 胶体泡沫防灭火特性研究
    5.1 胶体泡沫耐热性能
    5.2 胶体泡沫对煤低温氧化的抑制特性
    5.3 胶体泡沫对燃烧煤堆的灭火效果
    5.4 本章小结
6 胶体泡沫流变规律及渗流堆积特性研究
    6.1 物质的流变分类
    6.2 胶体泡沫稳态流变规律研究
    6.3 胶体泡沫渗流堆积可视化试验模型
    6.4 胶体泡沫渗流堆积特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胶体泡沫现场应用研究
    7.1 矿井概况
    7.2 岩浆侵入导致大兴矿煤自燃频发
    7.3 胶体泡沫防治N2-708 工作面采空区煤自燃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突变理论的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煤炭自然发火事故致因模型
    2.1 煤炭自然发火事故
    2.2 煤炭自然发火事故致因模型构建
    2.3 本章小结
3 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3.2 指标选取基础
    3.3 评价指标体系
    3.4 评价指标的定量化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突变理论的评价方法
    4.1 基于组合权重的评价指标重要性排序
    4.2 基于突变理论的突变评价法
    4.3 煤炭自然发火突变评价步骤
    4.4 本章小结
5 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应用实例
    5.1 矿井概况
    5.2 评价指标重要性排序
    5.3 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
    5.4 提高自然发火安全性的措施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危险性因素检查表
附录2 危险性影响因素检查表的原始数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陕蒙地区煤层深部开采自燃特性及预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自燃特性研究现状
        1.2.2 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研究现状
        1.2.3 煤层自燃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陕蒙地区煤层深部开采自燃影响因素
    2.1 煤层浅部开采特点及自燃影响因素
        2.1.1 煤层浅部开采特点
        2.1.2 煤层浅部开采自燃影响因素
    2.2 煤层深部开采特点及自燃影响因素
        2.2.1 煤层深部开采特点
        2.2.2 煤层深部开采自燃影响因素
    2.3 深部开采与浅部开采自燃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2-2煤层煤自燃特性参数研究
    3.1 2-2 煤层煤自然发火特性研究
        3.1.1 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
        3.1.2 煤自然升温自燃特性理论分析
        3.1.3 煤自然升温特性分析
    3.2 基于程序升温实验的煤自燃特性研究
        3.2.1 实验装置及实验条件
        3.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陕蒙深部工作面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判定
    4.1 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判定理论
        4.1.1 采空区漏风强度计算方法
        4.1.2 采空区自燃极限参数计算方法
        4.1.3 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条件
    4.2 106 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
        4.2.1 106 综放面概况
        4.2.2 106 采空区自燃“三带”观测
        4.2.3 106 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
        4.2.4 106 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及极限推进速度
    4.3 2201 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
        4.3.1 2201 综采面概况
        4.3.2 2201 采空区自燃“三带”观测
        4.3.3 2201 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
        4.3.4 2201 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及极限推进速度
    4.4 基于Fluent数值模拟的采空区流场分布
        4.4.1 采空区气体渗流控制方程
        4.4.2 采空区氧浓度场数学模型
        4.4.3 采空区模型参数
        4.4.4 模拟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陕蒙煤层深部开采自燃预防技术
    5.1 2-2 煤层自燃预防重点
    5.2 2-2 煤层自燃预防技术措施
        5.2.1 工作面掘进期间煤自燃预防技术
        5.2.2 工作面回采期间煤自燃预防技术
    5.3 2-2 煤层自燃预防技术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煤自燃阶段判定理论与分级预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自然发火过程研究现状
        1.2.2 煤自燃特征温度研究现状
        1.2.3 煤自燃指标研究现状
        1.2.4 煤自燃阶段划分研究现状
        1.2.5 煤自燃预警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煤自燃特征温度实验测试
    2.1 煤自然发火实验测试
        2.1.1 实验原理
        2.1.2 实验装置
        2.1.3 实验条件
        2.1.4 实验过程
        2.1.5 实验结果及分析
    2.2 煤自燃程序升温实验测试
        2.2.1 实验原理
        2.2.2 实验装置
        2.2.3 实验条件
        2.2.4 实验过程
        2.2.5 实验结果和分析
    2.3 煤自燃热重分析
        2.3.1 实验样品
        2.3.2 实验仪器及实验条件
        2.3.3 测试结果和分析
    2.4 煤自燃特征温度
    2.5 本章小结
3 煤自燃阶段判定理论与方法
    3.1 煤自燃阶段理论分析
        3.1.1 煤分子结构分析
        3.1.2 煤自燃阶段氧化动力学分析
        3.1.3 煤自燃过程量子化学分析
        3.1.4 煤表面分子活性基团的氧化机理
    3.2 自燃过程煤分子基团变化分析
    3.3 煤自燃阶段划分方法和特征分析
        3.3.1 煤自燃阶段划分
        3.3.2 煤自燃阶段分析
    3.4 煤自燃阶段判定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煤自燃预警指标优选
    4.1 煤自燃氧化气体分析
        4.1.1 煤低温氧化气体分析
        4.1.2 氧化气体比值分析
    4.2 煤自燃热解气体分析
        4.2.1 煤自燃热解气体分析
        4.2.2 热解气体比值分析
        4.2.3 氧化气体与热解气体比值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容易自燃煤自燃预警方法
    5.1 煤自然发火实验预警指标量化分析
    5.2 煤自燃程序升温实验预警指标分析
        5.2.1 实验测试条件和过程
        5.2.2 试验结果及气体表征分析
        5.2.3 煤自燃阶段普遍特征分析
    5.3 煤自燃预警指标现场试验量化分析
        5.3.1 大佛寺矿煤自燃指标量化分析
        5.3.2 星村矿煤自燃指标量化分析
        5.3.3 建新矿煤自燃指标量化分析
        5.3.4 柴家沟矿煤自燃指标量化分析
        5.3.5 胡家河矿煤自燃指标量化分析
    5.4 容易自燃煤自燃分级预警体系
        5.4.1 煤自燃指标及临界值
        5.4.2 容易自燃煤分级预警方法
    5.5 煤自燃分级预警软件开发
        5.5.1 预警软件的特点
        5.5.2 预警软件功能和操作
        5.5.3 预警软件模块简介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预防煤层自然发火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银洞沟矿2#煤自燃特性实验研究[D]. 刘建.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2]榆北曹家滩煤矿易自燃特厚煤层采空区防灭火技术研究[D]. 王振兴.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2)
  • [3]白洞矿井综采采空区遗煤自燃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D]. 焦世雄.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4]新维煤矿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自然发火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D]. 刘健. 华北科技学院, 2020(01)
  • [5]液态二氧化碳高效防灭火机理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周光华.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6]王家岭煤矿8#煤层瓦斯赋存特征及煤自燃特性研究[D]. 于建明.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7]防治煤炭自燃的胶体泡沫理论及特性研究[D]. 史全林.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8]基于突变理论的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D]. 阮猛.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9]陕蒙地区煤层深部开采自燃特性及预防技术研究[D]. 高宇.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10]煤自燃阶段判定理论与分级预警方法研究[D]. 费金彪.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防止煤层自燃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