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选择性激活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选择性激活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一、单核巨噬细胞的选择性激活及其与疾病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许琳[1](2021)在《基于β-catenin/FOSL2/ARID5A通路探讨加味葛根芩连汤调控UC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是炎症性肠病的常见亚型之一。UC以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特点,近10年来我国UC发病率迅速上升。UC的发病机制复杂,其中肠黏膜屏障损伤是UC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黏膜愈合是UC治疗的关键终点指标,但维持肠黏膜屏障完整,促进肠上皮损伤后修复的调控机制尚未阐明。巨噬细胞作为固有免疫系统中的主要效应细胞,在UC炎症损伤和上皮修复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巨噬细胞失调是UC黏膜免疫紊乱的突出特征,同时是达到黏膜愈合和体内稳态的关键靶点。目前UC的治疗方案仍存在停药后难以长期维持临床缓解及部分患者无应答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导致了高昂的医疗负担。鉴于巨噬细胞强大的可塑性及其在肠道稳态中的调控作用,近年来巨噬细胞成为UC治疗的焦点。最近的研究表明β-catenin/FOSL2/ARID5A或为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关键通路,但其在U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明确。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支持中医药治疗UC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预后,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明确。清热利湿复方加味葛根芩连汤是导师唐旭东教授在对UC基本病机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制定的经验方。前期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加味葛根芩连汤能够减轻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症状,改善结肠黏膜超微结构,但其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阐明。由此,我们思考加味葛根芩连汤改善UC症状,减轻肠黏膜损伤的机制是什么,是否与调控肠巨噬细胞极化有关,其调控巨噬细胞极化、促进肠上皮修复的通路和靶点是什么,是否与β-catenin/FOSL2/ARID5A通路相关,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第一部分UC患者巨噬细胞极化状态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明确UC患者结肠巨噬细胞极化状态及β-catenin/FOSL2/ARID5A蛋白表达情况。研究方法1 采用多因子检测方法,对UC患者及健康受试者血清中炎症因子(IP-10、IL-12p70、TNF-α、IL-1β、IL-12p40、IL-23、IL-6、IL-4、IL-10、Arginase、TARC、IL-1RA)含量进行检测。2采用免疫组化检测UC患者及健康受试者结肠活检组织的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蛋白FOSL2、ARID5A的表达情况。3采用免疫荧光检测UC患者及健康受试者肠黏膜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蛋白CD68、CD163、iNOS,肠黏膜屏障关键蛋白 ZO-1、Occludin、E-cadherin、β-catenin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与健康受试者相比,UC患者促炎因子IP-10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抑炎因子 IL-10(p<0.05)、IL-4(p<0.05)、Arginase(p<0.001)、IL-1RA(p<0.01)表达水平显着降低。2与健康受试者相比,UC患者结肠组织中肠黏膜屏障相关蛋白ZO-1、Occludin、E-cadherin、β-catenin 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3与健康受试者相比,UC患者结肠组织中M1巨噬细胞标志蛋白iNOS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5),M2标志蛋白CD163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UC患者结肠组织中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蛋白FOSL2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ARID5A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5)。研究结论一1 UC患者存在炎症因子失衡,具体表现为促炎因子IP-10上调,抑炎因子IL-10、IL-4、Arginase、IL-1RA 下调。2 UC患者存在肠黏膜屏障损伤,肠黏膜屏障关键蛋白ZO-1、Occludin、E-cadherin、β-catenin表达水平降低。3 UC患者存在巨噬细胞极化异常及巨噬细胞极化相关通路β-catenin/FOSL2/ARID5A表达异常,表现为M1巨噬细胞增多,M2巨噬细胞减少,β-catenin、FOSL2表达水平下降,ARID5A表达水平上升。4 β-catenin/FOSL2/ARID5A信号通路的异常可能导致了巨噬细胞极化失调,继而导致炎症因子失衡及肠黏膜屏障的损伤。第二部分加味葛根芩连汤调控UC巨噬细胞极化的效应机制研究在体实验加味葛根芩连汤对DSS诱导结肠炎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研究目的明确加味葛根芩连汤干预DSS诱导急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疗效,以巨噬细胞极化为切入点,阐明加味葛根芩连汤发挥疗效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以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小鼠模型为载体,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加味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组、加味葛根芩连汤高剂量组,以小鼠体重,疾病活动指数,脾重,结肠长度,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电镜为指标评估加味葛根芩连汤的干预效果。2观察加味葛根芩连汤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检测小鼠肠黏膜通透性,结肠组织髓化过氧化物酶含量,丙二醛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结肠BrdU表达水平评估上皮增殖状况;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结肠E-Cadherin,β-catenin,Occludin,ZO-1表达,评估肠黏膜屏障损伤情况。3观察加味葛根芩连汤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及结肠组织中M1/M2巨噬细胞亚型的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小鼠结肠组织F4/80、CD206 含量;采用 Elisa 检测结肠组织 TNF-α、IL-1β、IL-6、IL-10 含量。4基于β-catenin/FOSL2/ARID5A信号通路,研究加味葛根芩连汤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分子机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β-catenin、FOSL2、ARID5A 蛋白水平表达情况,采用 Realtime PCR 检测 β-catenin、FOSL2、ARID5A mRNA水平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小鼠一般情况: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出现弓背、毛发竖起,活动减少,体重降低,腹泻,便血的状况,结肠长度明显缩短,脾重明显增加,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各给药组小鼠体重显着上升(p<0.001),加味葛根芩连汤高剂量组DAI评分显着降低(p<0.001),各给药组结肠缩短状况明显改善(p<0.05),脾重明显降低(p<0.05),各给药组组织病理学评分均降低(p<0.05)。结肠电镜结果显示:正常组小鼠的微绒毛发达。细胞充满了线粒体和囊泡。可在细胞与细胞接触的腔侧见到细胞间连接复合体。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结肠中,多数紧密连接的结构紊乱,融合点较少见,并且细胞间间隙增宽。加味葛根芩连汤干预组介于正常组与模型组之间。2肠黏膜屏障评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肠黏膜通透性明显升高(p<0.05),MPO含量明显升高(p<0.05),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BrdU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肠黏膜通透性均降低(p<0.05),各给药组MPO含量显着降低(p<0.05),加味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加味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BrdU表达显着上升(p<0.0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E-Cadherin、β-catenin、Occludin、ZO-1表达量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组E-Cadherin、Occludin表达上升(p<0.05),加味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高剂量组β-catenin表达上升(p<0.05),加味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ZO-1表达均显着上升(p<0.05)。4结肠炎症因子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黏膜组织TNF-α、IL-1β、IL-6含量升高(p>0.05),IL-10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各剂量组IL-1β、IL-6含量降低(p<0.05);。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脾脏流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脾脏中M2巨噬细胞比例下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高剂量组白细胞比例下调(p<0.05),低剂量和中剂量组DC细胞比例下调(p<0.05),低剂量组M2比例上调(p<0.05)。结肠流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结肠组织中巨噬细胞比例上调(p<0.05),M1巨噬细胞比例显着上调(p<0.05),M2巨噬细胞比例下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和高剂量组Ml比例下调(p<0.05),高剂量组M2比例上调(p<0.05),高剂量组DC细胞比例下调(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F4/80表达量显着上升(p<0.05)。6β-catenin/FOSL2/ARID5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β-catenin表达降低(p>0.05),FOSL2表达显着降低(p<0.05),ARID5A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各组β-catenin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加味葛根芩连汤各组FOSL2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组、高剂量组ARID5A表达降低(p<0.05)。Real 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中β-catenin mRNA、FOSL2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ARID5A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β-cateninmRNA、FOSL2 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ARID5A 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研究结论二1加味葛根芩连汤可有效减轻DSS诱导的结肠炎症状,改善体重减轻,结肠缩短,下调MPO、MDA水平,改善肠黏膜超微结构,降低DSS导致的结肠黏膜通透性增加,下调结肠组织促炎因子IL-1β、IL-6表达水平,促进肠上皮增殖,诱导E-Cadherin、β-catenin、Occludin、ZO-1表达上调,维持肠黏膜屏障完整。2加味葛根芩连汤可调控结肠炎小鼠巨噬细胞极化状态,抑制M1巨噬细胞极化,促进M2巨噬细胞极化,上调β-catenin、FOSL2表达,下调ARID5A表达。离体实验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对THP-1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研究目的明确加味葛根芩连汤体外干预M1巨噬细胞极化模型的作用,阐明加味葛根芩连汤发挥疗效的作用靶点。研究方法1构建M1巨噬细胞极化模型:采用PMA叠加LPS/IFN-γ刺激THP-1细胞建立M1巨噬细胞极化模型,镜下观察THP-1细胞形态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CD11b阳性表达率。2观察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对M1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将细胞随机分为6组,分别是正常组(Con),模型组(Model),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低剂量组(GL),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中剂量组(GM),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高剂量组(GH),β-catenin抑制剂+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低剂量组(LW),β-catenin抑制剂+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中剂量组(MW),β-catenin抑制剂+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高剂量组(HW),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促炎因子IL-1β的含量变化。研究结果1 以100ng/ml PMA 叠加 LPS(100ng/ml)/IFN-y(20ng/ml)构建 THP-1 M1巨噬细胞极化模型,采用CCK8检测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孵育细胞24h后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血清浓度增高影响细胞活力,且10%加味葛根芩连汤中剂量、高剂量含药血清血清细胞活力显着高于20%血清细胞活力,本实验拟选用10%浓度的含药血清作为后续实验的给药浓度。2细胞上清IL-1β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各组IL-1β含量均显着高于正常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IL-1β含量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添加抑制剂后,各含药血清组IL-1β含量均显着高于未加抑制剂组(p<0.05)。研究结论三1 CCK8结果提示血清浓度增高影响细胞活力,本实验拟选用10%浓度的含药血清作为后续实验的给药浓度。2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可直接作用于巨噬细胞,抑制LPS/IFN-γ诱导的THP-1巨噬细胞M1方向极化,降低促炎因子IL-1β的释放。添加IWR-1抑制剂后,这一抑制作用减弱,提示β-catenin可能为加味葛根芩连汤的作用靶点,加味葛根芩连汤可通能过β-catenin/FOSL2/ARID5A通路抑制M1巨噬细胞的极化。研究结论加味葛根芩连汤可能通过调控β-catenin/FOSL2/ARID5A通路蛋白表达抑制M1巨噬细胞的极化,促进炎症因子的平衡及肠上皮损伤后修复,维持肠黏膜屏障完整,缓解结肠炎症状。

刘雨婷[2](2021)在《青蒿素衍生物和BTK抑制剂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银屑病,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等。其中,SLE由于多器官受累,临床表现复杂,免疫异常的表型多样,几乎覆盖整个免疫系统,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型。B细胞功能及表型异常是SLE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记忆性B细胞在自身免疫反应中快速应答,并维持自身反应性抗体分泌细胞的分化。近年发现的一群具有记忆性表型的年龄相关的B细胞(age-associated B cells,ABCs)亚群随SLE疾病进展快速扩增,其变化趋势与SLE应答指数高度相关。因此,探究调控ABCs分化及功能的通路,明确候选药物对ABCs形成及病理效应的影响,将有助于发现指示疾病预后和预测药物疗效的特征性细胞亚群,据此提高SLE治疗手段的有效性。RA与SLE同为典型的自身免疫介导的风湿性疾病,以滑膜炎症、破骨细胞过度分化所致骨破坏为主要病理特征,患者可出现关节变形及进行性关节功能丧失。自身反应性B细胞分泌大量RA相关的自身抗体,通过Fcγ受体交联信号促进破骨前体细胞分化;同时,浸润在RA患者关节滑膜中的B细胞还可通过产生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增强关节部位破骨形成作用。因此寻找具有理想活性窗口的B细胞胞内信号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可望通过多环节干预,阻断RA的病理过程。水溶性青蒿素衍生物马来酸蒿乙醚胺(SM934)是治疗SLE的候选新药,正在开展Ⅱ期临床研究。本课题研究发现,SM934对狼疮模型小鼠MRL/lpr的治疗作用,与其控制淋巴器官和肾脏中ABCs的扩增、改变异常的细胞能量代谢密切相关。ABCs细胞是与SLE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和治疗应答指数高度相关的记忆性B细胞亚群。通过在疾病各进展阶段采用SM934干预,检测狼疮相关自身抗体指标及肾炎相关血生化、尿液指标,综合考察免疫细胞表型和能量代谢模式,结果发现:1)MRL/lpr小鼠脾脏和肾脏中ABCs细胞数量快速增加,与疾病活动指征呈正相关性;2)脾脏中B细胞的糖酵解和线粒体呼吸随疾病进展显着增强,而肾脏中浸润的B细胞的代谢水平低于正常小鼠,两者呈现出相反的能量代谢变化趋势;3)SM934在疾病确立阶段干预治疗,显着减少MRL/lpr小鼠免疫器官和肾脏中的ABCs细胞,该抑制作用与治疗作用呈正相关;4)SM934治疗,逆转了疾病进展期MRL/lpr小鼠免疫器官和肾脏中B细胞的异常能量代谢模式。临床近95%的SLE患者并发关节炎和关节痛,狼疮性关节炎的疾病表征与早期RA类似。姥鲛烷(pristane)诱导的狼疮模型是典型的SLE伴随RA的实验动物模型,被广泛用于研究自身免疫反应和炎症的病理机制。本研究运用pristane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pristane-induced arthritis,PIA)模型开展SM934对狼疮伴发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实验结果表明,SM934口服给药1)显着降低PIA模型小鼠的关节临床评分和关节炎症;2)降低血清中自身抗体和抗Ⅱ型胶原抗体水平。机制研究发现,SM934通过干预巨噬细胞极化,改变关节腔炎症微环境,改善关节损伤。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是B细胞受体(B cell receptor,BCR)和Fcγ受体(Fc gamma receptor,FcγR)信号的关键调节分子,参与包括RA在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过程。靶向BTK能够调节多种RA相关的免疫细胞(B细胞和髓系细胞)功能,具有巨大的治疗潜力。SOMCL-17-016是高度激酶选择性的新结构三环类BTK抑制剂,本课题研究发现其具有优异的体内外免疫抑制活性。运用胶原诱导的小鼠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证实SOMCL-17-016口服治疗显着改善CIA模型小鼠的关节损伤和炎症,且效价高于第一代BTK抑制剂Ibrutinib及第二代BTK抑制剂Acalabrutinib。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SOMCL-17-016通过抑制BTK,1)降低B细胞产生RA相关自身抗体水平;2)减少滑膜炎症部位浸润的RANKL分泌型B细胞数量,改变关节局部破骨细胞的分化环境;3)通过抑制RANK-BTK-PLCγ2信号通路抑制破骨前体细胞分化。SOMCL-17-016靶向BTK,干预激酶调控的多个信号通路及免疫学事件,快速起效缓解CIA症状,有望成为治疗RA的候选药物。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关键细胞亚群和胞内信号分子在SLE和RA疾病进展和组织损伤中的病理作用及调控机制,确证BTK抑制剂SOMCL-17-016的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疗效作用,进一步探究了青蒿素衍生物SM934治疗SLE的作用机制,初步建立其疗效作用与对敏感细胞亚群调控作用的内在关联,将有助于发现和确立新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候选药物和治疗靶点。

刘云[3](2021)在《NAFLD中医组方规律分析和中医证候特征调查及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大鼠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篇文章通过文献分析研究、临床调查研究、网络药理学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四部分探讨了中医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知。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方规律分析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分析近十年文献报道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药组方规律。方法:通过收集CNKI及万方中运用中医药方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文献,筛选并建立方剂数据库,利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得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辨证用药规律及核心药物。结果:共纳入病例处方320份,涉及中药216味,主要证型6种,常见治法9种,总结出药物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及药物的关联及配伍。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方剂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组方以祛痰散结、活血化瘀为主,并进一步总结组方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特征调查目的:通过收集临床数据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医证型、症状分布规律与特征。方法:以98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中医辨证及相关指南意见为基础将纳入患者辨证分型,并采集每位患者症状表现、一般情况、临床检查指标、量表评分等,从而总结探讨各中医证型与客观化指标的关系。结果:在98例NAFLD患者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发病率均趋于年轻化;血脂异常升高(40.8%)、高血压(41.8%)、糖耐量异常(31.6%)是最常见危险因素;肝郁脾虚证31例、湿热内蕴证28例、痰湿内阻证19例、痰瘀互结证13例、脾肾两虚证7例。出现次数最多的10种症状为四肢乏力(66)、胁肋胀满(61)、食欲不振(54)、脘腹痞闷(48)、大便不爽(36)、口干(31)、入睡困难(31)、恶心欲呕(30)、口腻(29)、胁痛(28);肝郁脾虚证、痰湿内阻证与其他证型相比ALT升高;痰瘀互结证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最高;湿热内蕴证空腹血糖水高于其他证型;在PRO量表评分方面,痰瘀互结证在生理领域评分最高,肝郁脾虚证在心理领域评分最高,痰瘀互结证总得分最高。结论:NAFLD男性发病率高,且趋于年轻化;血脂异常升高、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是最常见危险因素;肝郁脾虚证是各证型中最常见证型;四肢乏力、胁肋胀满、食欲不振、脘腹痞闷等为常见症状;不同证型的ALT、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和PRO量表评分具有差异,但这些差异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来进行验证。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葱白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机制研究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葱白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潜在作用靶点。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分析平台检索葱白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再利用Gene Cards网络数据库搜索NAFLD关键靶点,运用Perl语言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再通过R语言软件、Cytoscape软件以及String网络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及作图。结果:葱白提取物的β-谷甾醇和NAFLD共同基因靶点有17个;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共同基因靶点的功能涉及核受体活性、转录因子活性;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共同基因靶点涉及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凋亡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信号通路、脂肪因子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结论:根据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及查阅相关文献,预测PPARγ可作为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的重要作用靶点。4基于PPARγ探讨葱白提取物改善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及巨噬细胞极化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葱白提取物改善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及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葱白组、葱白加抑制剂组、吡格列酮组、抑制剂组,除正常组外,均采用高脂饮食造模12周,实验结束称取大鼠体重及肝脏湿重;采集血清标本检测TC、TG、AST、ALT、FBG、FINS、HOMA-IR水平;采集骨骼肌标本,进行HE染色,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lut4、CD68蛋白表达;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RS-1、PI3K、Glut4蛋白表达;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基因F4/80、i NOS、TNFα、Arg-1、IL-10表达。采集大鼠肝脏组织,用以HE和油红O染色;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D68、CD163、TNFα、IL-10、TLR4、My D88蛋白表达;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PARγ、CD68、TLR4、NFκB、My D88蛋白表达;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基因IRS-1、IRS-2、SREBP-1c、PEPCK、G6Pase、F4/80、MCP-1、i NOS、Arg-1、TNFα、IL-10表达。结果:葱白提取物和吡格列酮能控制NAFLD体重,降低TC、TG、AST、ALT、FBG、FINS、HOMA-IR水平;增加骨骼肌Glut4、CD68免疫荧光强度;上调骨骼肌IRS-1、PI3K、Glut4蛋白表达;上调骨骼肌基因Arg-1、IL-10表达,下调基因F4/80、i NOS、TNFα表达;减弱肝组织中CD68、TNFα、TLR4、My D88蛋白荧光强度,并增加CD163、IL-10蛋白荧光强度;上调肝组织PPARγ蛋白表达,下调CD68、TLR4、NFκB、My D88蛋白表达;上调肝组织基因Arg-1、IL-10、IRS-2表达,下调基因IRS-1、SREBP-1c、PEPCK、G6Pase、F4/80、MCP-1、i NOS、TNFα表达。葱白加抑制剂组和模型组在上述各指标检测结果上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葱白提取物可改善NAFLD胰岛素抵抗,诱导巨噬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从而减轻免疫炎性反应。同时PPARγ是葱白提取物发挥治疗作用的重要分子靶点之一。

袁玉川[4](2021)在《巨噬细胞靶向递送系统对疾病选择性靶向能力的考察及其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单核巨噬细胞是一类可塑性强的免疫细胞,作为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基于单核巨噬细胞在炎症、肿瘤、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中的募集与分布特性,大量以巨噬细胞为转运细胞或载体的药物递送系统应用而生,被称为巨噬细胞靶向递送系统(MTDSs)。该类系统在靶向效率、突破生理屏障、疾病适用性等多个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发现,巨噬细胞靶向递送系统在具有广泛疾病适用性的同时,也表现出难以区分不同类型的巨噬细胞相关疾病。由于临床病人不同于单一疾病模型的动物模型,往往患有多种疾病,这种缺乏对特定疾病选择性靶向能力的问题将有可能导致其负载的药物被同时递送至多个患病的组织器官中,产生严重的安全性风险,这将严重限制巨噬细胞靶向递送系统未来的临床转化及进一步的发展。单核巨噬细胞可通过不同的活化途径分化或激活为M1型巨噬细胞和M2型巨噬细胞,这两种细胞亚型在功能上有着巨大差异。M1型巨噬细胞多参与炎症相关疾病,如结肠炎、病毒性心肌炎、关节炎、急性腹膜炎等,并在这些病灶部位大量释放促炎型的细胞因子,造成病灶部位的严重炎症损伤。M2型巨噬细胞多参与一些组织愈合、血管生成和肿瘤的发生发展。以肿瘤为例,M2型巨噬细胞通过释放抑炎型细胞因子,在肿瘤内部创造免疫抑制环境,同时激活调节性T细胞,抑制杀伤性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利用肿瘤与炎症性疾病中主要分布的巨噬细胞的差异,通过靶向不同表型巨噬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或抗原,理论上将有望实现对肿瘤或炎症性疾病的选择性靶向,已被多个研究视为疾病特异性靶向策略。然而,既往的研究缺乏对该类特异性靶向策略的体内系统型评价,递送系统在体内面对多种不同巨噬细胞相关疾病时的表现仍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特定巨噬细胞亚型递送系统对其他亚型相关巨噬细胞疾病的疾病进程影响也鲜有报道。此外,巨噬细胞是一种可塑性极强的细胞,极易受外界各种因素影响,巨噬细胞递送系统本身是否会影响巨噬细胞生物活性并进一步影响疾病进程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为回答上述问题,本论文选择常用于巨噬细胞靶向递送系统设计与构建的葡聚糖(Dextran)作为靶向单元,选择生物活性惰性的聚苯乙烯纳米粒为模型纳米粒,评价葡聚糖修饰的聚苯乙烯纳米粒(DEX-PS)在体内外对巨噬细胞的靶向特性及差异,以及该种差异的机制和对炎症性疾病与肿瘤疾病进程的影响。本项研究是对巨噬细胞靶向递送系统深入的比较评价探索研究,其研究结果将对于巨噬细胞靶向给药系统的全面合理评估和未来转化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方法1.DEX-PS纳米粒的合成与表征。使用Amine-Dextran和尼罗红标记的COOH-PS纳米粒为原料,通过氨基与羧基的缩合反应,形成稳定酰胺键链接的Dextran修饰PS纳米粒。通过对纳米粒的红外光谱、透射电镜照片、粒径分布、电位和荧光性质的检测来评价纳米粒理化性质。使用硫酸-苯酚法测定DEX-PS纳米粒的Dextran负载率。2.体外建立RAW 264.7细胞来源的不同亚型巨噬细胞和骨髓巨噬细胞来源的不同亚型巨噬细胞。使用LPS和IFN-γ或IL-4极化RAW 264.7单核-巨噬细胞,得到M1或M2型巨噬细胞。通过对细胞因子水平、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的水平以及形态学特征的测量与观察来确认细胞的活化结果。提取Balb/C小鼠骨髓细胞,使用M-CSF活化为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MDM),使用LPS和IFN-γ或IL-4极化BMDM,得到BMDM-M1型或BMDM-M2型巨噬细胞。通过对细胞因子水平以及形态学特征的测量与观察来确认细胞的活化结果。3.确立纳米粒的最佳使用条件和不同亚型巨噬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率的考察。将不同浓度的纳米粒与RAW 264.7细胞培养,培养结束后使用CCK-8法测定细胞生存率以筛选纳米粒使用的最佳浓度。使用纳米粒与RAW 264.7细胞分别孵育1、2、4、8或24小时,统计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率来确定纳米粒与细胞作用的最佳时间范围。将纳米粒按照最佳浓度和最佳时间分别与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共同培养,培养结束后使用流式细胞术测量纳米粒在细胞中的富集程度。将纳米粒与不同亚型巨噬细胞共同孵育,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使用纳米粒分别与M1型巨噬细胞和M2型巨噬细胞孵育0.5、1、2或4小时,使用流式细胞术测量并计算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效率。将纳米粒与分别与BMDM-M1细胞和BMDM-M2细胞孵育4小时,使用流式细胞术测量细胞对纳米粒的吞噬效率。4.纳米粒在M1和M2巨噬细胞亚型相关疾病中的生物分布。使用皮下注射4T1肿瘤细胞的方法建立荷4T1肿瘤模型小鼠,使用腹腔注射4%的酵母多糖方法建立急性腹膜炎小鼠模型。分别向两种疾病模型小鼠实施三种纳米粒的尾静脉注射,使用活体成像技术考察纳米粒在两种疾病模型中的分布情况。对接受纳米粒注射后的荷瘤小鼠的肿瘤组织进行荧光染色来确认纳米粒对肿瘤组织中的M2型巨噬细胞的靶向能力。5.纳米粒在外周血中的中的代谢和分布情况。收集小鼠接受纳米粒注射后第2、4、6和8小时处的外周血,通过活体成像技术考察纳米粒在外周血中的清除速率。对外周血细胞使用CD11b,Ly6C和B220抗体进行标记,随后使用流式细胞术考察纳米粒在这三种抗体标记的细胞群中的分布情况。6.单核-巨噬细胞对纳米粒的摄取机制的研究。使用多种吞噬通路抑制剂对RAW 264.7,、M1和M2型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进行抑制,随后将抑制后的细胞与不同纳米粒共同孵育,使用流式细胞术考察细胞对纳米粒的吞噬效率的改变,由此推断不同纳米粒进入细胞所依赖的吞噬途径。7.纳米粒对巨噬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纳米粒分别与RAW 264.7、M1和M2型巨噬细胞孵育后,收集细胞培养液,使用ELISA方法考察纳细胞因子TNF-α、IL-1β、TGF-β和IL-10表达水平的变化。收集孵育后的细胞,使用流式细胞术考察细胞表面CD86的表达水平的变化。建立Transwell系统,在上室中种植经纳米粒活化后的巨噬细胞,下室中种植4T1肿瘤细胞,培养结束后,使用TUNNEL染色法统计下室中肿瘤细胞的凋亡率,使用CCK-8法统计下室肿瘤细胞存活率。8.纳米粒对肿瘤的疾病进程影响。以2 mg/kg的剂量对荷4T1肿瘤小鼠进行尾静脉注射治疗。每隔4天给药一次,共给药4次,每次治疗前记录肿瘤大小,小鼠体重。治疗结束后使用ELISA方法检测肿瘤部位TNF-α,IL-1β,TGF-β和IL-10的表达水平变化。治疗结束后使用CD163抗体和i NOS抗体对肿瘤组织切片进行荧光染色,以考察纳米粒对肿瘤巨噬细胞表型的调节作用。9.纳米粒对腹膜炎的疾病进程影响。建立由4%冰醋酸所致的急性腹膜炎小鼠和由4%酵母多糖所致的急性腹膜炎小鼠,以2 mg/kg的剂量对急性腹膜炎小鼠进行尾静脉注射,在注射纳米粒一定时间后收集病灶部位腹水,使用ELISA方法对腹水内的TNF-α,IL-1β表达水平进行测量。统计小鼠接受不同纳米粒治疗后的生存时间,计算小鼠生存率。结果1.以Amine-Dextran和COOH-PS纳米粒为原料合成的DEX-PS纳米粒,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形状呈规则球形,平均粒径和电位分别为586±3nm和-48.6±0.8 m V,与PS纳米粒,COOH-PS纳米粒的平均粒径574±3nm,517±5nm,表面电位-35.4±1.4m V,-42.4±4.1 m V相比,三种纳米粒在尺寸和表面电位上较为统一,通过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纳米粒进行考察,三种纳米粒的荧光性质也较为一致,综合来看,本课题所合成的DEX-PS纳米粒是较为理想的考察不同官能团修饰纳米粒在体内命运的材料。2.使用LPS和IFN-γ活化RAW 264.7细胞后,细胞的促炎型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表面标记物i NOS和CD86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使用IL-10和IL-4活化RAW 264.7细胞后,细胞的抑炎型细胞因子TGF-β和IL-10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表面标记物CD206和CD163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成功建立了M1和M2型巨噬细胞3.纳米粒与不同亚型巨噬细胞共同孵育后,DEX-PS纳米粒在M2型巨噬细胞中有着更明显的富集。同时DEX-PS纳米粒在BMDM来源的M2型巨噬细胞中也有着更明显的富集。4.活体成像的观察结果显示DEX-PS纳米粒可以成功靶向至肿瘤(M2型巨噬细胞相关疾病)病灶部位,对肿瘤组织切片进行不同亚型巨噬细胞的染色后可以看出,纳米粒在肿瘤部位主要分布在M2型巨噬细胞中。5.活体成像的观察结果显示DEX-PS纳米粒在腹膜炎(M1型巨噬细胞相关疾病)病灶中也有较高的富集率。6.考察纳米粒在外周血中的中的动态行为,DEX-PS纳米粒在外周血中有更慢的清除率。另外DEX-PS纳米粒在外周血中主要被可以无差别分布至不同亚型相关巨噬细胞疾病的Ly6CHi单核细胞所摄取。7.对DEX-PS纳米粒进入细胞的机制进行的研究,发现DEX-PS纳米粒主要依赖甘露糖受体(MMR)介导的细胞吞噬作用进入细胞,同时,在纳米粒进入细胞后,MMR的表达水平上升,从而吞噬更多的纳米粒,使得DEX-PS纳米粒进入细胞的速率逐渐增加。而PS和COOH-PS纳米粒则不是依赖MMR途径进入细胞,细胞对这两种纳米粒的吞噬速率逐渐趋于平缓。8.DEX-PS纳米粒在进入巨噬细胞后,对于M2型和M1型巨噬细胞的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表达水平均有明显的上调作用,对于抑炎型细胞因子TGF-β和IL-10的表达水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对细胞表面的促炎型表面标记物CD86的水平也有明显的上调效果,另一方面,在对巨噬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上也有上调作用。9.DEX-PS纳米粒有一定的抗肿瘤效果,DEX-PS纳米粒对于肿瘤组织的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表达水平均有明显的上调作用,对抑炎型细胞因子TGF-β和IL-10的表达水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接受DEX-PS纳米粒治疗的小鼠肿瘤组织处的M1型巨噬细胞有明显的增多。10.急性腹膜炎小鼠经DEX-PS纳米粒注射后,存活周期明显缩短。DEX-PS纳米粒对腹腔中的促炎型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有明显的上调,因此加重了小鼠急性腹膜炎的症状。结论:1.本课题通过使用Amine-Dextran和COOH-PS纳米粒成功制备了DEX-PS纳米粒,这种纳米粒在体外有着良好的M2型巨噬细胞靶向能力。2.在同时考察了纳米粒在肿瘤(M2型巨噬细胞相关疾病),和在急性腹膜炎(M1型巨噬细胞相关疾病)的生物分布情况后,发现与体外趋势不同,DEX-PS纳米粒既可靶向至肿瘤部位,同时在急性腹膜炎病灶中的富集率也较高。通过考察纳米粒进入外周血后的动态命运,发现DEX-PS易被一种会无差别以无差别分布至不同亚型相关巨噬细胞疾病的Ly6CHi单核细胞所截流摄取,且这种摄取作用存在着正反馈调节现象,即细胞吞噬纳米粒后,其吞噬能力又被纳米粒激活,从而吞噬更多DEX-PS纳米粒。结合这两方面原因,即可以解释具有M2型巨噬细胞特异性识别的DEX-PS纳米粒大量富集在M1型为主导的腹膜炎病灶中的原因,这种外周血截流造成了纳米粒在体内无法区分两种亚型巨噬细胞相关疾病。3.另外,DEX-PS纳米粒具有对巨噬细胞的免疫激活效应,这种激活效应运用在肿瘤治疗中可以通过改善肿瘤免疫抑制环境而达到一定的抗肿瘤效果作用,经DEX-PS纳米粒治疗后,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受到抑制,肿瘤免疫微环境向促炎型转变,对肿瘤的治疗有积极作用。同时,经DEX-PS纳米粒治疗后,急性腹膜炎小鼠的病情加重,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骤增,炎症损伤加重,生存周期缩短,生存率被大大减低。4.以上结果提示研究者,在设计与评价MTDSs时应考虑到递药系统所要面临的复杂体内环境,关注MTDSs在体内对不同亚型巨噬细胞的识别能力以及MTDSs在生物体内的动态过程,以避免纳米粒的错误分布加重非靶疾病病情。

杨梓[5](2021)在《解毒祛瘀滋阴方通过抑制P2X7R/NLRP3通路缓解狼疮鼠病情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解毒祛瘀滋阴方通过抑制P2X7R/NLRP3通路缓解狼疮鼠病情。方法:①将模型组、P2X7R抑制剂组和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18 ml/kg,西药组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12.5 mg/kg,中药组和中药加P2X7R抑制剂组给予口服解毒祛瘀滋阴方煎剂18 ml/kg,均灌胃10周。P2X7R抑制剂组和中药加P2X7R抑制剂组16周龄时予A-43807980 mg/kg腹腔注射1周。检测各组脾肾脏器指数,血清抗ds-DNA抗体水平,BMDM中P2X7R、NLRP3、IL-1β和IL-18 基因表达,BMDM 表面标记物 F4/80、CD86、CD163,BMDM细胞上清液TNF-α、IL-10分泌水平。②检测尿蛋白,血清血肌酐和尿素氮,肾脏巨噬细胞浸润情况,免各组肾脏F4/80、CD86、CD163标记的巨噬细胞极化水平,肾脏细胞因子 TNF-α、IL-10 分泌水平,肾脏 P2X7R、NLRP3、ASC、Caspase-1 p20 蛋白水平,肾脏P2X7R、NLRP3、IL-1β和IL-18的mRNA水平。③将RAW264.7细胞株分为空白组、中药组、LPS+ATP组、LPS+ATP+P2X7R抑制剂组、LPS+ATP+中药组。收集细胞后检测细胞活力,细胞上清液TNF-α、IL-10的表达,细胞CD86、CD163、P2X7R、NLRP3、ASC、Caspase-1 p20、NEK7 蛋白表达,IL-1β和 IL-18 的 mRNA 水平,细胞ROS含量,细胞表面标记物F4/80、CD86和CD163的表达。结果:①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组、P2X7R抑制剂组以及中药加P2X7R抑制剂组的小鼠均未见明显的脱毛现象,且淋巴结肿大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行动较为灵便,脾脏指数和肾脏指数均显着下降,血清抗ds-DNA抗体显着降低;M2型BMDM(F4/80+CD163+)的比率增加,M1 型 BMDM(F4/80+CD86+)的比率减少;P2X7R、NLRP3、IL-1β和IL-18的基因表达水平均显着下降。②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组、P2X7R抑制剂组以及中药加P2X7R抑制剂组的尿蛋白均显着降低,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显着降低;肾小球周围巨噬细胞浸润较轻,细胞增殖层数较少;肾脏巨噬细胞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且巨噬细胞分型以M2型为主;TNF-α、IL-10浓度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降低;肾脏P2X7R、NLRP3、ASC、Caspase-1 p20蛋白的表达均降低;肾脏P2X7R、NLRP3、IL-1β、IL-18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降低。③与空白组相比,中药组的细胞活力比率显着增加;F4/80、CD86标记的Ml型巨噬细胞明显减少;CD163蛋白表达上调,CD86、P2X7R、NLRP3、ASC、Caspase-1 p20、NEK7 蛋白表达下调;细胞上清液 TNF-α表达降低,IL-10表达增加;IL-1β、IL-18 mRNA表达下降;ROS含量显着减少。与LPS+ATP组相比,LPS+ATP+P2X7R抑制剂组和LPS+ATP+中药组的细胞活力比率均显着增高;F4/80、CD86标记的Ml型巨噬细胞明显减少;CD163蛋白表达上调,CD86、P2X7R、NLRP3、ASC、Caspase-1 p20、NEK7蛋白表达下调;细胞上清液TNF-α表达降低,IL-10表达增加;ROS含量显着减少。结论:①解毒祛瘀滋阴方可以通过抑制P2X7R/NLRP3信号通路逆转MRL/lpr小鼠骨髓源性巨噬细胞极化失衡缓解病情。②解毒祛瘀滋阴方通过P2X7R/NLRP3信号通路逆转MRL/lpr狼疮鼠肾脏巨噬细胞极化失衡减轻肾脏损害。③解毒祛瘀滋阴方能够通过抑制P2X7R/NLRP3信号通路逆转RAW264.7细胞株巨噬细胞极化失衡缓解炎症。

满君[6](2021)在《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肺结节病是以非干酪样坏死性上皮细胞肉芽肿为病理特征的系统性疾病,西医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但激素治疗停药后极易复发,且副作用明显,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病具有一定优势,通化方是在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基础上创立的治疗肺结节病的基本方。本研究第一部分从循证学证据确定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确切疗效和对其预后及复发的影响,第二部分梳理总结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和在肺结节病临床诊治中的重要指导价值。第三部分为临床研究观察通化方加减治疗肺结节病的疗效和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第四部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通化方的作用机制和有效性。方法1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Meta分析: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采用Meta分析方法,主要观察指标为治疗有效率、随访有效率、复发率、肺功能及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serum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SACE)。2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研究:结合古文献研究及近现代医家对三焦的论述,系统梳理三焦形质、功能及辨证相关内容。其次重点论述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最后阐述该理论在肺结节病诊治中的重要指导价值,根据此理论创立“通化方”为治疗肺结节病的基本方。3通化方加减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研究:采用适用于少见病的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病情进展或复发的Ⅱ期肺结节病患者,予以通化方加减治疗,疗程6个月,随访期为6个月。治疗前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根据SACE水平将其分为SACE升高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中胸部HRCT、理化检查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及SACE与上述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疗效评价方面,比较患者治疗和随访前后的综合疗效、胸部HRCT、理化检查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和中医有效率,同时监测通化方的安全性。4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提取“通化方”及肺结节病的作用靶点,构建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并对发挥核心作用的靶基因蛋白进行数据挖掘,最后通过对核心靶点基因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得出通化方作用于肺结节病的疗效机制。与目前公认的肺结节病发病机制进行对比,探讨其有效性。结果1 Meta分析:本研究最终纳入8个RCTs,均以英文形式发表。结果显示:治疗后,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治疗组有效率及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肺功能FVC、DLCO高于对照组(P<0.05),FEV1和SACE在两组间未见显着差异(P>0.05)。2理论研究:三焦形质是争论焦点,三焦功能论述主要集中在三焦主气化和主水液方面。三焦辨证在湿热病及其他复杂疾病治疗方面均有深远影响。姜良铎教授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认识肺结节病,提出三焦为人体器官的被膜、包膜、淋巴、间质组织等脏腑间联系的四通管道,三焦郁滞不通则气机气化不利、不能化生护卫精微,津液和血液运行障碍,形成痰瘀、痰瘀互结形成结节,并以膜性四通管道为途径流窜全身,治疗当疏利三焦。导师在此理论基础上创立通化方作为治疗肺结节病基本方。3临床研究:3.1一般资料:治疗前共入组31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24例,31例患者平均年龄56.97±1.07岁,平均病程为1.91±0.06年;肺外系统病变包括皮下结节、眼部侵润、双侧腮腺肿大;肺浸润HRCT评分上肺区和中肺区肺浸润HRCT评分高于下肺区(P<0.05)。3.2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完成SACE检测的共26人,其中SACE升高者有12例,正常者有14例,SACE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肺浸润HRCT评分与胸部HRCT总分升高,理化检查中淋巴细胞减低(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SACE水平与肺浸润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淋巴细胞存在相关性(P<0.05)。3.3临床疗效比较:①综合疗效分析:通化方加减治疗6个月综合疗效有效率为66.7%,随访6个月综合疗效有效率为63.6%,随访期间有效率与治疗后有效率比较未见明显降低(P>0.05)。②胸部HRCT 比较: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肺浸润HRCT评分、淋巴结肿大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均有明显降低(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肺浸润HRCT评分、淋巴结肿大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淋巴结肿大有效率高于肺浸润有效率(P<0.05)。③肺浸润类型及程度分级比较:肺浸润类型包括肺结节影、磨玻璃影与实变影,治疗与随访前后,三种类型所占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结节影与磨玻璃影的HRCT评分降低(P<0.05或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结节影HRCT评分降低(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三者HRC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与随访前后患者肺浸润HRCT评分均分为轻度组和中度组,两组所占比例在治疗与随访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理化检查比较:治疗6个月、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SACE、血沉降低,淋巴细胞升高(P<0.05);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淋巴细胞降低、单核细胞升高(P<0.05);治疗6个月、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三个阶段比较,SACE、血沉、淋巴细胞所占异常比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⑤肺功能比较:治疗前共16例完成肺功能检测,肺功能通气类型以弥散伴小气道功能减低所占比例最高,未进行治疗和随访后疗效比较。⑥中医证候比较:全组与三焦郁滞、痰瘀痹阻、气阴亏虚组患者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比较证候总积分显着降低(P<0.01);三焦郁滞、痰瘀痹阻、湿热蕴肺组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证候总积分降低(P<0.05或P<0.01);三焦郁滞、痰瘀痹阻、阳气亏虚组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证候总积分降低(P<0.05)。⑦中医疗效比较:治疗1个月、治疗6个月与随访6个月3个阶段比较,中医有效率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1个月比较有效率升高(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有效率未见差异(P>0.05)。⑧中医各症状比较: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脘腹胀闷症状积分降低(P<0.05);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胸闷、皮下结节、乏力、咳痰、口干咽燥、畏寒肢冷、潮热盗汗、大便溏泄症状积分均见降低(P<0.05)。⑨不良反应:在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入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4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构建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发现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 9(matrixmetalloproteinase 9,MMP9)、半胱氨酸蛋白酶 3(caspase 3,CASP3)、趋化因子配体2(chemokine ligand 2,CCL2)为关键作用靶点蛋白,通过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通化方主要干预Hepatitis B信号通路、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Th17)细胞分化、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白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信号通路。IL-6、MMP9、CASP3、CCL2 基因,Th17 细胞分化、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是目前公认的肺结节病发病相关靶点蛋白与机制,故证实了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有效性。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有一定的疗效,但对远期预后及复发未见益处,通化方是在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基础上创立的治疗肺结节病基本方,临床疗效确切,可改善肺部浸润、淋巴结肿大和皮下结节、降低疾病活动性与严重性相关理化指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通过随访发现对远期预后较好,降低复发率,进一步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同样证实了通化方的有效性。

李倩琴[7](2021)在《IL-37通过Notch1和NF-κB途径抑制M1巨噬细胞极化而延缓主动脉瓣钙化》文中认为第一部分IL-37通过抑制Notch1和核因子κ B途径抑制M1巨噬细胞极化研究背景巨噬细胞Ml和M2极化失衡在主动脉瓣钙化中起重要作用,M1极化在主动脉瓣钙化(Calcific aortic valve desease,CAVD)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重组白细胞介素37(Interleukin 37,IL-37)可能参与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和减轻炎症的功能,本研究旨在明确IL-37对M1极化的特异性调节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常规方法培养人急性单核白血病细胞(THP-1细胞),把干预药物加入细胞培养液,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用ELISA试剂盒(R&D系统)检测IL-6、IL-10和MCP-1的表达。正常主动脉瓣叶取自6例接受心脏移植的男性患者,狭窄瓣膜取自6例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男性患者,标本切成5μm厚的切片染色后进行组织学分析。免疫印迹法检测iNOS,CD11c,CD206,IL-6,MCP-1,NICD1,磷酸化和总NF-κ B表达。结果与正常瓣膜相比,钙化主动脉瓣中M1巨噬细胞积聚较多,而IL-37表达较少,提示IL-37与M1极化呈负相关。我们证明了较低的IL-37水平能引起更多的M1巨噬细胞浸润到钙化的主动脉瓣中。佛波酯可诱导THP-1细胞分化为静息巨噬细胞经,脂多糖和干扰素γ处理后THP-1细胞可分化为M1巨噬细胞。重组人IL-37可降低M1中iNOS、CD11c、IL-6和MCP-1的表达,增强M2巨噬细胞中CD206和IL-10的表达。IL-37抑制M1巨噬细胞极化与抑制核因子κB(NF-κB)和Notch1信号通路有关。这些结果表明,IL-37通过抑制Notch1和核因子κB途径,抑制巨噬细胞极化为M1型。结论IL-37可以通过调节M1巨噬细胞极化及其协调的炎症,成为治疗进行性CAVD的潜在候选药物。第二部分 心脏手术患者术后白介素37水平与围术期各因素相关性分析研究背景血浆中IL-37在心脏外科术后患者中的水平尚未有相关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监测心脏外科术后患者血浆IL-37水平,并评价其与临床相关因素和生化实验室指标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心脏的术后IL-37水平以及术前、围术期各个临床指标及生化检验结果,分析心脏术后IL-37水平与各个因素的相关性。结果纳入患者193例,与IL-37有相关性的连续性变量包括患者体表面积(p=0.000,r值=0.980),术后血小板计数(p=0.034,r值=0.152),术前血肌酐(p=0.000,r值=0.294),术后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血肌酐,分别为(p=0.000,r 值=0.390)、(p=0.000,r 值=0.327)、(p=0.000,r 值=0.305),BMI(p=0.002,r值=-0.225),心胸比(p=0.003,r 值=0.215),术后 EF(p=0.008,r 值=-0.191),术后 WBC(p=0.015,r 值=0.175),术前 CysC(p=0.000,r 值 0.257),术后前三天 CysC(p=0.000,r值=0.503)、CysC(p=0.000,r值=0.478)、CysC(p=0.000,r值=0.221)。对于离散资料等级数据,有显着性差异的结果与IL-37相关性包括患者的BMI(F=3.11,p=0.028),BMI与IL-37水平呈负相关。术前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IL-37水平升高(F=16.36,p=0.000);术后使用新活素的患者IL-37水平升高(p=0.008);术后的EF值与IL-37水平呈负相关(p=0.040);术中或术后的输注红细胞的患者IL-37水平升高(p=0.008);术后第一天WBC与IL-37水平呈正相关(F=3.494,p=0.032);机械通气时间与IL-37水平呈正相关(p=0.015),住院天数与IL-37水平呈正相关(p=0.014);术后肌酐清除率与IL-37水平呈负相关(F=33.56,p=0.028)。结论IL-37的水平与心脏患者心功能情况、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天数的、心脏患者术后肾功能不全的具有相关性。

李特[8](2021)在《Phactr1缺乏通过促进M1巨噬细胞极化和泡沫细胞形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目前部分研究提示磷酸酶肌动蛋白调控因子1(Phactr1)的遗传变异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相关,然而Phactr1是如何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以及其相关机制尚未明确,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及探讨。因此,明确Phactr1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将促进我们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进一步理解,根据相关研究结果,可能会发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新靶点。基于上述原因,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是一项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课题。目的:深入了解Phactr1在斑块稳定性中的作用,探讨Phactr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潜在的作用机制,在Phactr1缺陷小鼠中对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极化,炎症反应和泡沫细胞形成进行研究。方法:应用Apoe基因敲除小鼠(Apoe-/-)、Phactr1全基因敲除小鼠(Phactr1-/-)、Apoe和Phactr1双基因敲除小鼠(Phactr1-/-Apoe-/-,DKO)及KLF4δMC过表达、Apoe、Phactr1基因敲除小鼠(KLF4δMC/Phactr1-/-Apoe-/-)建立动脉硬化模型,给予八周大雄性DKO和Apoe-/-小鼠高脂饮食(16%的脂肪和1.3%的胆固醇),持续16周,对总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测定。对小鼠血管组织进行染色后评估细胞内脂质含量、斑块的形态、斑块的负荷、坏死面积以及纤维帽厚度。通过定量RT-PCR检测小鼠巨噬细胞中Phactr1 m RNA的表达。通过定量RT-PCR及ELISA分析对小鼠炎症反应程度(TNF-α和IL-6)进行评估。通过BM移植策略评估造血Phactr1缺乏对动脉硬化的影响。通过定量RT-PCR对TNF-α、IL-6、Arg1、CD206及KLF4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我们应用免疫印迹和定量分析检测LOX-1,SR-A,CD36,ABCA1、ABCG1及KLF4的蛋白质表达情况。用免疫印迹分析p38MAPK和CREB的磷酸化情况。通过双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测定系统对CREB反应元件的荧光素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1)Phactr1荧光强度在晚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较强,并且主要在Mac2阳性细胞中表达,晚期病变的Apoe-/-小鼠Phactr1表达增加,而正常饮食的Apoe-/-小鼠Phactr1的表达实际上较低。(P<0.05)(2)高脂饮食16周后,Phactr1+/+和Phactr1-/-小鼠的体重和食物摄入量没有差异。高脂饮食的Apoe-/-小鼠血浆中TC,TG和LDL-C含量较高,Phactr1-/-Apoe-/-小鼠的血脂水平与Apoe-/-小鼠相当。(P<0.05)(3)主动脉窦横截面上的油红O染色显示,Phactr1-/-Apoe-/-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Apoe-/-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更显着。Phactr1-/-Apoe-/-小鼠坏死核区域更大,纤维帽更薄,巨噬细胞堆积更多。Phactr1缺乏导致Apoe-/-小鼠主动脉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胶原蛋白的积累明显减少。(P<0.05)(4)Phactr1-/-Apoe-/-小鼠主动脉中TNF-α和IL-6含量更高,血浆中TNF-α和IL-6水平也升高。(P<0.05)(5)与移植了Apoe-/-BM细胞的Apoe-/-小鼠相比,移植Phactr1-/-Apoe-/-BM细胞的Apoe-/-小鼠的斑块更显着。富含脂质的坏死核的面积显着增加,纤维帽厚度相应减少,巨噬细胞负荷增加。(P<0.05)(6)移植Phactr1-/-Apoe-/-BM细胞的Apoe-/-小鼠,主动脉中TNF-α和IL-6的表达显着增加,血浆TNF-α和IL-6的水平升高。(P<0.05)(7)在存在ox-LDL的情况下,Phactr1的表达上调并在12小时达到峰值。ox-LDL至少部分通过Lox-1/NF-κB途径诱导巨噬细胞中Phactr1表达。(8)Phactr1的缺失显着促进BMDMs中M1巨噬细胞标志物如TNF-α和IL-6的表达,而M2表型标记物如Arg1和CD206的表达则显着降低。Phactr1-/-BMDMs中,M1巨噬细胞比例增加,而M2巨噬细胞比例则受到抑制。(P<0.05)(9)与Phactr1+/+BMDMs相比,Phactr1-/-BMDMs中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细胞因子水平更高,包括TNF-α,IL-6,RANTES,CCL2,IL-1β,IFN-γ以及M-CSF。Phactr1的沉默增强了ox-LDL诱导的这些细胞因子的表达。(P<0.05)(10)与Phactr1+/+BMDMs相比,Phactr1的缺失导致细胞内脂质含量显着增加。Phactr1-/-BMDMs中细胞内胆固醇含量明显高于Phactr1+/+BMDMs中的胆固醇水平。(P<0.05)(11)与Phactr1+/+BMDMs相比,Phactr1基因敲除导致BMDMs中LOX-1,SR-A和CD36的水平升高,而Phactr1基因敲除对ABCA1和ABCG1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P<0.05)(12)Phactr1和CREB在BMDM中直接相互作用。Phactr1和CREB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通过Flag-Phactr1和HA-CREB共转染的HEK293T细胞免疫共沉淀进一步证实。Phactr1过表达可增强CREB反应元件的活性。(P<0.05)(13)Phactr1-/-BMDMs中KLF4的表达降低。使用CREB抗体在KLF4启动子上进行的Ch IP-q PCR表明Phactr1敲除降低了CREB对BMDMs中KLF4启动子(片段1内的CREB结合基序)的结合。Phactr1过表达后HEK293T细胞中KLF4的转录活性显着增强。(P<0.05)(14)通过转导KLF4腺病毒(Ad-KLF4)来过表达KLF4可减少因Phactr1缺失诱导的M1表型标志物的表达,恢复M2表型标志物的表达。(P<0.05)(15)在Phactr1缺陷的BMDM中,KLF4过表达减轻了清道夫受体Lox-1,CD36和SR-A的增加趋势。(P<0.05)(16)KLF4上调显着降低了Phactr1-/-BMDM中细胞内胆固醇的含量。Ad-KLF4上调可减少因Phactr1缺乏所致的泡沫细胞的形成。油红色O染色区域的测量结果显示,与接受Phactr1-/-Apoe-/-BM的DKO(Phactr1-/-Apoe-/-)小鼠相比,接受KLF4δMC/Phactr1-/-Apoe-/-BM细胞的DKO小鼠斑块面积明显减少。(P<0.05)结论:(1)在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巨噬细胞Phactr1表达增加。(2)Phactr1可抑制M1促炎表型,其减少可促进向易损斑块表型发展的速度,Phactr1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3)Phactr1是巨噬细胞介导炎症、巨噬细胞极化以及泡沫细胞形成的关键因素。(4)KLF4过表达能够部分抵消因Phactr1缺乏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加剧作用。

梅晨雪[9](2021)在《CD30L阳性经典单核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DSS肠炎小鼠中促炎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发病部位在大肠,显示出复发和缓解的病程。它是一个复杂并且令人担忧的公共健康问题。其发病率和流行率在世界范围内不断上升。更糟糕的是,大约有15%的UC患者对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不应答,必须接受结肠切除术。然而,UC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UC的发病与多种致病因素有关,如免疫功能失调、遗传易感性、上皮屏障缺陷和环境因素等。其中,失调的免疫应答在UC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包括外周血液白细胞(特别是单核细胞)的活化增加,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到结肠粘膜,促炎因子如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β的表达增加。此外,在结肠炎症的数学模型中,已经证实巨噬细胞是介入治疗的重要靶点。尽管没有特异性,但是大多数用于治疗UC的药物确实可以影响单核/巨噬细胞的活化。这些数据提示单核/巨噬细胞在UC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是治疗UC的重要靶点。CD30配体(CD30L,CD153,基因名:TNFSF8)是一种膜相关糖蛋白,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umor necrosis factor superfamily,TNFSF)成员。CD30L主要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本项目组以往工作中利用Cd30l或Cd30基因敲除小鼠,探讨了CD30L和CD30在肠黏膜适应性免疫细胞上的表达以及对小鼠炎症性肠病肠道炎症发生和发展的影响。证明了CD30L/CD30信号在小鼠IBD肠道炎症性病变形成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促炎作用。然而,CD30L在固有免疫细胞介导的IBD中作用机制的研究却鲜有报道。因此,为了深入探讨CD30L对固有免疫细胞,主要是单核/巨噬细胞的作用,进而影响IBD的发生发展。本研究收集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液标本,探讨外周血液单个核细胞中CD30L的表达以及功能,以及CD30L阳性单核细胞亚群与UC疾病的关系,并利用Cd30l基因敲除小鼠建立肠炎模型,研究Cd30l基因缺失后单核细胞对小鼠肠炎发生、发展的影响。为今后进一步深入探讨CD30L在单核细胞促进IBD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1选取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5例,诊断依据为:临床症状、化验、结肠镜以及病理,并排除其他系统疾病。所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均处于活动期。疾病活动程度评分根据Rutgeerts[1]等人的Mayo评分,分为轻度(3到5分),中度(6到10分)以及重度(11到12分)。性别以及年龄匹配的健康息肉人群35例作为对照组。1.2外周血液单个核细胞分离:选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及对照组外周血液,EDTA抗凝处理后,应用淋巴细胞分离液提取外周血液单个核细胞。1.3应用GEO数据库,分析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结肠以及外周血液单个核细胞中TNFSF8的表达情况。1.4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及对照组外周血液标本单个核细胞中CD30L蛋白的表达变化。1.5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及对照组CD30L+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分别占总单核细胞以及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以及CD30L+单核细胞的数量。1.6利用Real time-q PCR技术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及对照组外周血液标本分选出的单核细胞中促炎因子TNFA、IL1B和IFNG,相关趋化因子CCL2,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相关抑炎因子IL10和ARG1的mRNA表达变化。应用ELISA技术检测溃疡性结肠炎以及对照组中单核细胞分泌的促炎因子TNF-α、IL-1β的血浆水平。1.7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及对照组,CD30L阳性经典单核细胞,中间体单核细胞以及非经典单核细胞的百分比以及CD30L阳性经典单核细胞的数量。1.8利用相关性分析统计CD30L阳性经典单核细胞百分比与Mayo score的关系。2.动物模型2.1建立C57BL/6J小鼠CONTROL以及DSS动物模型:动态比较观测小鼠DSS肠炎形成过程中体重、DAI、肠管长度的变化情况,同时利用HE染色技术检测小鼠肠道组织的病理学变化,以及利用小鼠内窥镜检测CONTROL以及小鼠诱导DSS肠炎后,肠道黏膜的破损情况。2.2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小鼠外周血液中,肠炎诱导后发生的改变:经典单核细胞以及非经典单核细胞百分比以及细胞数目变化;在经典单核细胞和非经典单核细胞中,CD30L阳性百分比和MFI变化;并检测在经典单核细胞中,趋化因子受体CCR2阳性百分比和MFI变化;CD30L+CCR2+经典单核细胞百分比,CCR2在CD30L+经典单核细胞中MFI的变化。2.3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小鼠肠黏膜固有层内,CONTROL以及DSS动物模型中促炎症性单核细胞百分比以及细胞数量变化;并检测促炎症性单核细胞中CD30L、趋化因子受体CCR2百分比、细胞数和MFI变化,并检测CD30L+CCR2+促炎症性单核细胞百分比和数目变化;以及在CD30L+促炎症性单核细胞中CCR2的MFI变化。2.4利用WT、Cd30l-/-小鼠建立DSS动物模型:动态比较观测Cd30l基因缺失对小鼠肠炎形成过程中体重、DAI、肠管长度的变化情况,同时利用HE染色技术检测小鼠肠道组织的病理学变化,以及利用小鼠内窥镜检测WT以及Cd30l-/-小鼠诱导DSS肠炎后,肠道黏膜的破损情况。2.5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WT和Cd30l-/-小鼠DSS肠炎形成过程中,外周血液内经典单核细胞和非经典单核细胞百分比以及细胞数目变化;并检测趋化因子受体CCR2在经典单核细胞中,肠炎诱导后百分比和MFI表达变化情况。2.6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WT和Cd30l-/-小鼠DSS肠炎形成中在肠黏膜固有层内,促炎症性单核细胞百分比和细胞数目变化,以及趋化因子受体CCR2在促炎症性单核细胞中百分比、数目以及MFI表达变化情况。2.7利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分选出肠黏膜固有层内促炎症性单核细胞,并通过Real time-q PCR技术检测WT和Cd30l-/-小鼠趋化因子Ccl2和其受体Ccr2,促炎性细胞因子Ifng、Tnfa、Il1b以及Il6等的mRNA表达变化,并利用ELISA检测小鼠分选出的肠道促炎症性单核细胞经体外培养,WT和Cd30l-/-小鼠上清中促炎症性单核细胞分泌的效应性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β以及IL-6等的血浆水平变化。结果:1.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1通过2个GEO数据库分析得出,与正常对照组降结肠,乙状结肠和外周血液单个核细胞相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降结肠、乙状结肠炎症位点以及外周血液单个核细胞中TNFSF8表达水平显着增加。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结论,我们提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及对照组外周血液PBMCs,得出与对照组相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PBMCs中CD30L表达水平异常升高,提示CD30L可能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变形成中发挥潜在的重要作用。1.2提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及对照组PBMCs,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单核细胞中CD30L百分比以及数量明显增加,而在T淋巴细胞中CD30L的百分比在两组中无明显变化。提示CD30L的表达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单核细胞中的重要性。1.3分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及对照组外周血液单个核细胞,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相关促炎因子TNFA、IL1B和IFNG,趋化因子CCL2,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的mRNA表达均显着增加,而相关抑炎因子IL10和ARG1的mRNA表达未见变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浆中,促炎因子TNF-α以及IL-1β表达升高。提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单核细胞中的主要亚群显示出促炎特性。1.4提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及对照组PBMCs,通过流式细胞术得出:与对照组相比,CD30L阳性的经典单核细胞百分比以及数量明显增加。我们进一步探讨了CD30L阳性经典单核细胞与溃疡性结肠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我们发现Mayo评分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经典单核细胞中CD30L的百分比呈正相关。提示CD30L阳性经典单核细胞百分比与溃疡性结肠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通过以上结果,我们得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液促炎的经典单核细胞高表达CD30L,为了探讨CD30L阳性经典单核细胞在IBD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利用Cd30l基因敲除小鼠诱导IBD模型,来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2.动物模型2.1首先,我们利用WT小鼠建立DSS肠炎模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WT小鼠诱导DSS肠炎后体重下降率明显上升、DAI评分上升,结肠长度下降,病理组织学显示DSS肠炎小鼠肠黏膜杯状细胞弥漫性丢失、更严重的黏膜溃疡、隐窝结构紊乱、黏膜下水肿、上皮增生和免疫细胞(如多形核白细胞或浆细胞)在固有层/黏膜下浸润,内镜下显示出DSS肠炎小鼠结肠壁增粗,血管形态迂曲,出现纤维素以及黏膜表面颗粒,以及血便的存在。证明小鼠IBD模型成功建立。2.2提取小鼠外周血液,得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诱导DSS肠炎后,外周血液中经典单核细胞百分比以及细胞数目明显上升;经典单核细胞中CD30L表达明显上调,提示CD30L可能对外周血液中经典单核细胞在DSS病变形成中发挥潜在重要作用。我们也发现,经典单核细胞中CCR2表达上调,尤其在CD30L阳性经典单核细胞中CCR2表达明显上调。提示CD30L可能对经典单核细胞上CCR2的表达以及诱导经典单核细胞向炎症性肠道组织内的归巢起到促进作用。2.3研究小鼠肠道组织,得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诱导DSS肠炎后,肠黏膜固有层内促炎症性单核细胞中CD30L表达增加,表明炎症情况下,CD30L对外周血液中经典单核细胞向肠道促炎症性单核细胞的分化过程发挥促进作用;我们还发现,促炎症性单核细胞中CCR2表达上调,尤其在CD30L阳性促炎症性单核细胞中,CCR2表达更加显着。提示在DSS病变形成中,CD30L对外周血液中经典单核细胞在CCR2作用下向肠黏膜归巢过程发挥推进作用。2.4敲除小鼠Cd30l基因,发现:Cd30l-/-与WT小鼠诱导DSS肠炎相比,其体重下降率下降,DAI评分下降,肠管长度明显增加,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WT小鼠肠黏膜更严重的杯状细胞弥漫性丢失、黏膜溃疡、隐窝结构紊乱、黏膜下水肿、上皮增生和免疫细胞(如多形核白细胞或浆细胞)在固有层/黏膜下浸润显着增加,内镜下显示出WT小鼠结肠壁增粗增加,血管形态更加迂曲,出现更多的纤维素以及黏膜表面颗粒,伴有较多量血便的存在。结果证明,Cd30l基因缺失导致小鼠对DSS肠炎易感性显着下降,耐受性增强,暗示CD30L在DSS肠炎形成中发挥重要促进炎症作用。2.5 Cd30l基因缺失,导致外周血液经典单核细胞百分比以及细胞数目均明显下降。且在经典单核细胞中,CCR2表达亦明显下降。我们进一步探讨Cd30l基因缺失对外周血液经典单核细胞分化的肠道促炎症性单核细胞的改变,我们发现:Cd30l基因缺失后,肠黏膜固有层内促炎症性单核细胞百分比以及细胞数量均显着下降,且促炎症性单核细胞上CCR2表达亦明显下降。再次提示在DSS病变形成中,Cd30l基因缺失会抑制外周血液中经典单核细胞向肠道促炎症性单核细胞分化,也会减少经典单核细胞上CCR2表达,进而减弱经典单核细胞向肠道内炎症组织的归巢。2.6最后我们分选IBD小鼠肠组织内促炎症性单核细胞,发现Cd30l基因缺失导致促炎症性单核细胞中,促炎因子Ifng、Tnfa、Il1b、Il6的mRNA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趋化因子Ccl2以及其受体Ccr2的mRNA基因表达水平亦明显下调。我们又把分选出的IBD小鼠促炎症性单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检测上清中炎症因子表达变化,结果得出Cd30l基因缺失后,促炎因子表达水平均下降。暗示Cd30l基因缺失,通过减少促炎症性单核细胞分泌促炎因子,减轻单核细胞对小鼠促炎作用,进而减轻肠炎病变形成;CD30L可能依赖CCL2-CCR2轴,促进循环免疫经典单核细胞向肠道募集。结论:1.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循环CD30L阳性经典单核细胞显着增加,并且与溃疡性结肠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2.Cd30l基因可以促进外周血液中经典单核细胞向肠道促炎症性单核细胞分化,进而上调促炎症性单核细胞促炎因子分泌,提高小鼠对DSS肠炎敏感性,在炎症病变形成中发挥促炎作用。3.Cd30l基因可以促进外周血液中经典单核细胞肠道归巢受体CCR2表达,进而促进其向肠道炎症组织归巢,从而参与肠道内炎症病变形成,推动IBDs的发生、发展。

易竹君[10](2021)在《PKM2四聚体调控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脓毒症是临床上发病凶险和致死率高的常见并发症。内毒素耐受是机体应对脓毒症的一种重要的内源性保护途径。丙酮酸激酶M2(pyruvate kinase M2,PKM2)是糖酵解途径的限速酶,PKM2有三种构型:单聚体、二聚体和四聚体。研究发现单核巨噬细胞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的刺激下,促进PKM2四聚体(位于胞浆)向单/二聚体(位于胞核)转变,通过诱导单/二聚体PKM2的核转位,介导炎症反应。TEPP-46是PKM2的小分子激动剂,可以诱导PKM2四聚体形成。研究表明用TEPP-46处理的单核巨噬细胞通过抑制单/二聚体PKM2的核转位抑制LPS介导的炎症反应。TEPP-46除了可以抑制单/二聚体PKM2核转位,还可以促进PKM2四聚体形成。四聚体的PKM2对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有何调控作用以及调控的具体分子机制是什么,目前尚不清楚。研究PKM2四聚体在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中的作用机理,对阐明脓毒症时内源性保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在本研究中,我们以C57BL/6小鼠、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eritoneal macrophage,PMs)、小鼠肝脏枯否细胞(Kupffer cells,KCs)以及RAW264.7巨噬细胞株为研究对象,以PKM2为研究靶点,通过用不同浓度LPS刺激的方式构建小鼠或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和非耐受模型,探讨PKM2在内毒素耐受形成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这为进一步研究内毒素耐受的分子机制以及研究脓毒症时机体的内源性保护途径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第一部分:PKM2四聚体对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的影响目的:探讨PKM2四聚体在体内/外对小鼠PMs和肝脏KCs以及RAW264.7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的调控作用。方法:(1)用腹腔注射不同剂量LPS的方式构建小鼠内毒素耐受和非耐受模型,提取各组小鼠的PMs和KCs,Western blot实验和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内毒素耐受和非耐受小鼠PMs和KCs中PKM2蛋白表达;ELISA实验检测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merleukin-6,IL6)的水平。(2)提取正常小鼠PMs和KCs,用不同浓度LPS刺激,构建PMs、KCs和RAW264.7细胞内毒素耐受和非耐受模型,检测细胞中PKM2蛋白表达;ELISA实验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NF-α和IL6的水平。(3)TEPP-46是PKM2的小分子激动剂,可以促进PKM2四聚体的表达。Western blot实验探索TEPP-46的最佳刺激浓度和最佳处理时间;CCK8实验检测TEPP-46对RAW264.7细胞活性的影响。(4)用TEPP-46诱导RAW264.7细胞PKM2四聚体的形成,再用大剂量LPS处理细胞,ELISA实验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炎症因子的水平,探讨TEPP-46诱导的PKM2四聚体形成对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的影响。结果:(1)在体内,与内毒素非耐受组(脓毒症组)小鼠相比,内毒素耐受组小鼠PMs和KCs中PKM2四聚体表达升高,单/二聚体表达降低,抑制了LPS介导的PKM2核转位;内毒素耐受组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水平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体外,与内毒素非耐受组的PMs、KCs和RAW264.7细胞相比,内毒素耐受组PMs、KCs和RAW264.7细胞中PKM2四聚体表达升高,单/二聚体表达降低(p<0.05),同样抑制LPS介导的PKM2核转位;内毒素耐受组细胞上清液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水平更低(p<0.05)。(3)TEPP-46促进巨噬细胞PKM2四聚体形成,在50 nmol/ml的TEPP-46刺激2 h时巨噬细胞中PKM2四聚体的蛋白表达接近峰值;CCK8实验证实50 nmol/ml的TEPP-46刺激2h对巨噬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p>0.05)。(4)用50 nmol/ml的TEPP-46预刺激RAW264.7细胞2 h,再用大剂量LPS处理,发现TEPP-46预处理可以显着降低LPS介导的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分泌(p<0.05),诱导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结论: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促进PKM2四聚体的高表达,而PKM2四聚体的形成也是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的关键环节。第二部分:TEPP-46介导的PKM2四聚体形成调控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的分子机制目的:探讨TEPP-46介导的PKM2四聚体形成调控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的分子机制。方法:首先,探讨TEPP-46介导的PKM2四聚体形成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1)用50 nmol/ml的TEPP-46刺激RAW264.7细胞2 h后,流式检测细胞对壬基吖啶橙染剂(nonyl acridine orange,NAO)的摄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62、LC3和线粒体转录因子A(mitochondr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A,mtTFA)的蛋白表达;RT-PCR实验检测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的相对拷贝数;透射电镜检测细胞的大体形态改变;线粒体压力测试实验检测细胞耗氧率(oxygen consumption rate,OCR)、基础呼吸、ATP产生和最大呼吸等。(2)接着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沉默细胞PKM2基因后,再重复上述实验。(3)用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沉默细胞mtTFA基因,通过重复上述实验,探讨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对PKM2四聚体诱导的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的调控作用。(4)用shRNA沉默细胞PGC-1α基因,重复上述实验,探讨PGC-1α在PKM2四聚体诱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中的调控作用。(5)用PI3K小分子激动剂740Y-P或Akt小分子激动剂SC79刺激细胞,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磷酸化PI3K(phosphorylation of PI3K,p-PI3K)、PI3K、p-Akt和Akt的蛋白表达,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在PKM2四聚体促进PGC-1α表达中的调控作用。结果:(1)50 nmol/ml的TEPP-46刺激RAW264.7细胞2 h,细胞对NAO的摄取显着增加(p<0.05),说明TEPP-46介导的PKM2四聚体形成促进巨噬细胞线粒体质量的增加;此外,TEPP-46增加巨噬细胞mtDNA的相对拷贝数(p<0.05),也促进mtTFA的蛋白表达(p<0.05),电镜结果显示TEPP-46刺激细胞后,线粒体数量增多(p<0.05),以上结果说明TEPP-46介导的PKM2四聚体形成促进巨噬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TEPP-46对巨噬细胞中p62和LC3BI/II的蛋白表达无显着影响(p>0.05),电镜结果显示细胞内溶酶体数量无显着变化(p>0.05),提示TEPP-46介导的PKM2四聚体形成对巨噬细胞自噬和线粒体自噬水平无显着影响;TEPP-46刺激细胞后提高了巨噬细胞OCR,同时也提高了基础呼吸率、ATP产生和最大呼吸,说明TEPP-46介导的PKM2四聚体形成促进了巨噬细胞的呼吸功能(p<0.05)。(2)用siRNA沉默细胞PKM2后,发现沉默PKM2后,TEPP-46对线粒体生物合成和OCR的促进作用减弱甚至消失,提示TEPP-46的上述功能依赖于PKM2;(3)通过沉默细胞mtTFA的方式抑制线粒体生物合成后,有效抑制了PKM2四聚体诱导的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4)PKM2四聚体通过促进PGC-1α的表达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用慢病毒抑制细胞PGC-1α的表达后,PKM2四聚体对巨噬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的促进作用减弱;(5)TEPP-46介导的PKM2四聚体形成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PGC-1α的表达。用PI3K小分子激动剂740Y-P或Akt小分子激动剂SC79刺激细胞后,显着抑制了PKM2四聚体对PGC-1α的促进作用(p<0.05)。结论:TEPP-46介导的PKM2四聚体形成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PGC-1α的表达,通过诱导巨噬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抑制LPS介导的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释放,进而促进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第三部分:TEPP-46介导的PKM2四聚体形成对脓毒症小鼠内毒素耐受的调控作用目的:探讨TEPP-46介导的PKM2四聚体形成在体内对脓毒症小鼠内毒素耐受的调控作用。方法:(1)首先通过腹腔注射的方式将50 mg/kg的TEPP-46注入C57BL/6小鼠体内,再提取小鼠PMs和KCs,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中PKM2的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了细胞对NAO的摄取;RT-PCR实验检测mtDNA的相对拷贝数。(2)用腹腔注射5 mg/kg LPS的方式或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构建小鼠脓毒症模型,联合腹腔注射50 mg/kg的TEPP-46,通过观察小鼠生存率、ELISA实验检测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水平以及HE染色检测肝组织的病理改变,探讨TEPP-46在体内对脓血症小鼠内毒素耐受的影响及调控作用。(3)通过尾静脉向小鼠体内注射氯磷酸二钠脂质体(clodronate liposomes,CL)清除小鼠体内的单核/巨噬细胞,再用腹腔注射LPS的方式构建小鼠脓毒症模型,联合腹腔注射50 mg/kg的TEPP-46,通过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水平,探讨单核/巨噬细胞在TEPP-46诱导的小鼠内毒素耐受中的作用。结果:(1)在体内,TEPP-46促进小鼠PMs和KCs中PKM2四聚体表达,并通过促进PGC-1α、核呼吸因子1/2(nuclear respiratory factor,NRF1/2)和mtTFA的表达,诱导巨噬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2)TEPP-46有效抑制脓毒症小鼠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分泌,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p<0.05);(3)尾静脉注射CL可有效清除小鼠PMs和KCs(p<0.05)。清除小鼠PMs和KCs后,抑制了TEPP-46诱导的脓毒症小鼠内毒素耐受。结论:在小鼠体内,TEPP-46通过介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PKM2四聚体形成,诱导线粒体生物合成,进而促进小鼠内毒素耐受。

二、单核巨噬细胞的选择性激活及其与疾病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核巨噬细胞的选择性激活及其与疾病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β-catenin/FOSL2/ARID5A通路探讨加味葛根芩连汤调控UC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巨噬细胞极化与肠黏膜屏障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UC患者巨噬细胞亚群变化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1 UC患者巨噬细胞极化特点
        2 巨噬细胞极化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3 巨噬细胞极化对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影响
        4 β-catenin/ FOSL2/ARID5A通路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加味葛根芩连汤调控UC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在体实验研究
        第一节 加味葛根芩连汤干预DSS诱导结肠炎模型的疗效观察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1 DSS诱导结肠炎疾病模型的构建与特点
        2 加味葛根芩连汤对肠道炎症状态的影响
        3 加味葛根芩连汤对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
        4 加味葛根芩连汤的组方思路与特色
        小结
        第二节 加味葛根芩连汤对DSS诱导结肠炎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1 加味葛根芩连汤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
        2 加味葛根芩连汤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3 加味葛根芩连汤对β-catenin/FOSL2/ARID5A通路的调控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离体实验研究 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对THP-1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1 体外巨噬细胞极化模型的构建
        2 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3 加味葛根芩连汤含药血清对THP-1细胞IL-1β分泌的影响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附件

(2)青蒿素衍生物和BTK抑制剂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
        1.2.1 系统性红斑狼疮概述
        1.2.2 B细胞异常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致病机制
        1.2.3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策略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
        1.3.1 类风湿性关节炎概述
        1.3.2 类风湿性关节炎致病机理
        1.3.3 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动物模型
        1.3.4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策略
    1.4 科学问题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青蒿素衍生物SM934 调控ABCs细胞分化及代谢状态治疗SLE的作用机制探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药物及试剂
        2.2.2 仪器及耗材
        2.2.3 试剂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动物
        2.3.2 小鼠分组及给药
        2.3.3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制备
        2.3.4 血生化指标检测
        2.3.5 肾脏浸润单核细胞(kidney mononuclear cells,KMNCs)制备
        2.3.6 细胞分选
        2.3.7 Seahorse XF96 线粒体压力细胞代谢测试实验
        2.3.8 流式细胞术
        2.3.9 血清抗自身抗体测定
        2.3.10 蛋白尿检测
        2.3.11 荧光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
        2.3.12 组织免疫荧光
        2.3.13 TLR激动剂诱导B细胞反应
        2.3.14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MRL/lpr小鼠脾脏中ABCs增加并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2.4.2 SM934 治疗抑制脾脏中ABCs的同时改善MRL/lpr小鼠疾病指征
        2.4.3 SM934 治疗改善MRL/lpr小鼠脾脏中B细胞分化异常
        2.4.4 SM934 治疗改善MRL/lpr小鼠脾脏B细胞代谢异常
        2.4.5 MRL/lpr小鼠肾脏中ABCs浸润随周龄增大而增多
        2.4.6 SM934 治疗抑制MRL/lpr小鼠肾脏中ABCs细胞浸润
        2.4.7 SM934 抑制TLR受体激活影响的B细胞代谢
    2.5 总结与讨论
第三章 青蒿素衍生物SM934对Pristane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药物及试剂
        3.2.2 仪器及耗材
        3.2.3 试剂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动物
        3.3.2 PIA模型建立及小鼠分组给药
        3.3.3 小鼠关节临床评分
        3.3.4 血清抗体检测
        3.3.5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
        3.3.6 组织病理学分析
        3.3.7 甲苯胺蓝染色
        3.3.8 液相悬浮系统检测血清及结关节组织匀浆中细胞因子水平
        3.3.9 细胞培养
        3.3.10 BMDM提取及分化
        3.3.11 SM934 对巨噬细胞向M1 型极化的影响
        3.3.12 SM934 对巨噬细胞向M2 型极化的影响
        3.3.13 细胞免疫荧光
        3.3.14 荧光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
        3.3.15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3.3.16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SM934 治疗改善PIA发病严重程度及关节病变
        3.4.2 SM934 治疗降低PIA小鼠血清自身抗体水平
        3.4.3 SM934 治疗降低PIA小鼠脾脏炎性细胞浸润
        3.4.4 SM934 治疗体内调控巨噬细胞极化
        3.4.5 SM934 治疗体外调控巨噬细胞极化
        3.4.6 SM934 影响Stat1和Stat6 的磷酸化调节巨噬细胞极化
    3.5 总结与讨论
第四章 新型三环类BTK抑制剂SOMCL-17-016 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效学及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药物及试剂
        4.2.2 仪器及耗材
        4.2.3 试剂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动物
        4.3.2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制备
        4.3.3 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和RAW264.7 细胞毒性实验
        4.3.4 丝裂原(Con A和 LPS)诱导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4.3.5 OVA诱导的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
        4.3.6 小鼠CIA模型建立
        4.3.7 CIA小鼠分组及给药
        4.3.8 OVA小鼠血清抗OVA特异性抗体检测
        4.3.9 CIA小鼠临床评分标准
        4.3.10 组织病理学分析
        4.3.11 Micro-CT
        4.3.12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4.3.13 CIA小鼠血清抗CⅡ特异性抗体检测
        4.3.14 液相悬浮系统检测血清及结关节组织匀浆中细胞因子水平
        4.3.15 荧光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 RT-PCR)
        4.3.16 细胞培养
        4.3.17 组织免疫荧光
        4.3.18 人血细胞沉渣PBMC分离
        4.3.19 PBMC体外刺激体系
        4.3.20 破骨细胞分化
        4.3.21 TRAP染色
        4.3.22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4.3.23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SOMCL-17-016 体外免疫抑制活性
        4.4.2 SOMCL-17-016 抑制卵清蛋白(OVA)特异性的免疫细胞反应
        4.4.3 SOMCL-17-016 改善CIA小鼠临床评分及骨侵蚀程度
        4.4.4 SOMCL-17-016 抑制自身反应性B细胞效应及病理因子产生
        4.4.5 SOMCL-17-016 抑制滑膜B细胞产生RANKL及破骨前体细胞分化
    4.5 总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NAFLD中医组方规律分析和中医证候特征调查及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大鼠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中医“通阳理论”的研究进展
    1 “通阳理论”的起源
    2 “通阳理论”的发展
    3 “通阳理论”的完善
    4 “通阳法”在NAFLD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方规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特征调查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样本量计算
    6 质量控制
    7 调查内容
    8 统计分析
    9 结果
    10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葱白提取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机制研究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于PPARγ探讨葱白提取物改善NAFLD大鼠胰岛素抵抗及巨噬细胞极化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一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巨噬细胞、炎性反应与胰岛素抵抗
    1 肝脏中的巨噬细胞
    2 NAFLD中的巨噬细胞
    3 巨噬细胞极化
    4 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
    5 巨噬细胞极化激活机制
    6 脂肪组织与脂肪肝之间的联系
    7 巨噬细胞与胰岛素抵抗
    8 巨噬细胞的临床意义
    9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二 NAFLD中医PRO量表
附录三 博士期间文章发表与科研
致谢

(4)巨噬细胞靶向递送系统对疾病选择性靶向能力的考察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巨噬细胞特定亚群靶向纳米粒的设计、制备与表征
    2.1 纳米粒的设计
    2.2 Dextran修饰的纳米粒(DEX-PS)的制备与表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EX-PS对不同巨噬细胞亚群体外靶向特异性和机制研究
    3.1 纳米粒浓度与孵育时间筛选
    3.2 不同表型巨噬细胞的构建
    3.3 不同表型巨噬细胞对DEX-PS纳米粒的摄取特性评价
    3.4 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s)对DEX-PS纳米粒的摄取评价
    3.5 巨噬细胞摄取DEX-PS纳米粒的机制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EX-PS纳米粒对不同巨噬细胞亚群相关疾病的体内选择性靶向评价
    4.1 DEX-PS纳米粒对M2型巨噬细胞相关疾病(肿瘤)的靶向性评价
    4.2 DEX-PS纳米粒对M1型巨噬细胞相关疾病(急性腹膜炎)的靶向性评价
    4.3 纳米粒在荷瘤小鼠主要脏器中的分布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EX-PS纳米粒在体内外靶向差异的机制研究
    5.1 DEX-PS纳米粒在外周血中的命运研究
    5.2 单核细胞对DEX-PS纳米粒摄取的体外研究
    5.3 单核细胞对DEX-PS纳米粒摄取的机制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DEX-PS纳米粒低选择性的疾病靶向能力对疾病进程的影响
    6.1 DEX-PS纳米粒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6.2 DEX-PS纳米粒对M2型巨噬细胞相关疾病(肿瘤)进程的影响
    6.3 纳米粒对M1型巨噬细胞相关疾病(急性腹膜炎)进程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纳米药物材料在免疫治疗方面的应用与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解毒祛瘀滋阴方通过抑制P2X7R/NLRP3通路缓解狼疮鼠病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解毒祛瘀滋阴方通过抑制P2X7R/NLRP3通路逆转狼疮鼠BMDM极化失衡缓解病情的机制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一) 主要试剂
        (二) 主要仪器设备
        (三) 实验方法
        1.实验动物分组以及药物干预
        2.实验标本采集及处理
        3.病情观察
        4.ELISA法检测各组动物的血清抗ds-DNA抗体
        5.骨髓源性巨噬细胞的制备、培养以及干预
        6.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骨髓源性巨噬细胞表面标记物F4/80、CD86、CD163
        7.ELISA检测各组骨髓源性巨噬细胞上清液细胞因子TNF-α、IL-10分泌水平
        8.Q-PCR检测各组骨髓源性巨噬细胞P2X7R、NLRP3、IL-1β和IL-18的mRNA水平
        9.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一) 解毒祛瘀滋阴方能改善MRL/lpr狼疮鼠的病情
        1.解毒祛瘀滋阴方对MRL/lpr狼疮鼠精神、皮肤、毛发以及淋巴结的影响
        2.解毒祛瘀滋阴方对MRL/lpr狼疮鼠脾脏指数以及肾脏指数的影响
        3.解毒祛瘀滋阴方对各组血清抗ds-DNA抗体水平的影响
        (二) 解毒祛瘀滋阴方能逆转MRL/lpr狼疮鼠骨髓源性巨噬细胞极化失衡
        1.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Ml型以及M2型骨髓源性巨噬细胞的比例
        2.ELISA检测各组骨髓源性巨噬细胞细胞因子TNF-α、IL-10分泌水平
        (三) 解毒祛瘀滋阴方能抑制MRL/lpr狼疮鼠骨髓源性巨噬细胞P2X7R/NLRP3信号通路的活化
        1.Q-PCR定量检测各组骨髓源性巨噬细胞P2X7R和NLRP3的mRNA水平
        2.Q-PCR定量检测各组骨髓源性巨噬细胞IL-1β和IL-18的mRNA水平
    三、分析与讨论
        (一) 关于解毒祛瘀滋阴方改善MRL/lpr小鼠的病情
        (二) 解毒祛瘀滋阴方抑制MRL/lpr狼疮鼠P2X7R/NLRP3信号通路与骨髓源性巨噬细胞的关系
        1.解毒祛瘀滋阴方抑制MRL/lpr狼疮鼠P2X7R和NLRP3基因表达与骨髓源性巨噬细胞的关系
        2.解毒祛瘀滋阴方抑制MRL/lpr狼疮鼠IL-1β和IL-18基因表达与骨髓源性巨噬细胞的关系
        (三) 解毒祛瘀滋阴方逆转骨髓源性巨噬细胞极化失衡与免疫系统损害的关系
        1.逆转骨髓源性巨噬细胞极化失衡与SLE的关系
        2.抑制P2X7R/NLRP3信号通路与逆转狼疮鼠骨髓源性巨噬细胞极化失衡关系
    四、小结
第二部分 解毒祛瘀滋阴方通过抑制P2X7R/NLRP3通路改善狼疮鼠肾脏损害的机制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一) 主要试剂
        (二) 主要仪器设备
        (三) 实验方法
        1.实验动物
        2.Bradford试剂盒检测各组17周尿蛋白
        3.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动物血清血肌酐和尿素氮
        4.HE染色检测各组肾脏巨噬细胞浸润情况
        5.免疫荧光双染检测各组肾脏巨噬细胞极化水平
        6.ELISA检测肾脏细胞因子TNF-α、IL-10分泌水平
        7.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肾脏P2X7R、NLRP3、ASC、Caspase-1 p20蛋白表达水平
        8.Q-PCR定量检测各组肾脏P2X7R、NLRP3、IL-1β和IL-18的mRNA水平
        9.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一) 解毒祛瘀滋阴方能改善MRL/lpr狼疮鼠的肾功能
        1.Bradford试剂盒检测各组尿蛋白的水平
        2.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血肌酐和尿素氮的水平
        3.HE染色观察各组肾脏的形态学改变
        (二) 解毒祛瘀滋阴方能逆转MRL/lpr狼疮鼠肾脏巨噬细胞极化失衡
        1.免疫荧光双染标记检测各组肾脏M1型以及M2型巨噬细胞的表达
        2.解毒祛瘀滋阴方对各组肾脏细胞因子TNF-α、IL-10的影响
        (三) 解毒祛瘀滋阴方能抑制MRL/lpr狼疮鼠肾脏P2X7R/NLRP3信号通路的活化
        1.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肾脏P2X7R、NLRP3、ASC、Caspase-1 p20蛋白的表达
        2.Q-PCR检测各组肾脏P2X7R、NLRP3 mRNA表达
        3.Q-PCR检测各组肾脏IL-1β、IL-18 mRNA表达
    三、分析与讨论
        (一) 解毒祛瘀滋阴方可以减轻狼疮鼠肾脏损害
        1.解毒祛瘀滋阴方改善MRL/lpr狼疮鼠肾功能
        2.解毒祛瘀滋阴方改善肾脏病理以及减少肾脏巨噬细胞浸润
        (二) 解毒祛瘀滋阴方抑制MRL/lpr狼疮鼠P2X7R/NLRP3信号通路与狼疮性肾炎的关系
        1.解毒祛瘀滋阴方抑制MRL/lpr狼疮鼠P2X7R和NLRP3炎症小体蛋白和基因表达与狼疮性肾炎的关系
        2.解毒祛瘀滋阴方抑制MRL/lpr狼疮鼠IL-18和IL-1β基因表达与狼疮性肾炎的关系
        (三) 解毒祛瘀滋阴方逆转MRL/lpr狼疮鼠肾脏巨噬细胞极化失衡与狼疮性肾炎的关系
        1.MRL/lpr狼疮鼠肾脏巨噬细胞极化失衡与狼疮性肾炎的关系
        2.解毒祛瘀滋阴方通过P2X7R/NLRP3信号通路逆转MRL/lpr狼疮鼠肾脏F4/80+CD86+/F4/80+CD163+比例失衡
    四、小结
第三部分 解毒祛瘀滋阴方通过抑制P2X7R/NLRP3通路缓解炎症的机制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一) 主要试剂
        (二) 主要仪器设备
        (三) 实验方法
        1.解毒祛瘀滋阴方冻干粉的制备
        2.RAW264.7单核巨噬细胞的培养
        3.细胞的分组与干预
        4.CCK8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A-438079 hydrochloride的细胞活力
        5.CCK8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活力
        6.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细胞因子TNF-α、IL-10的表达
        7.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CD86、CD163蛋白表达
        8.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P2X7R、NLRP3、ASC、Caspase-1 p20、NEK7蛋白水平
        9.Q-PCR定量检测各组细胞IL-1β和IL-18的mRNA水平
        10.活性氧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ROS含量
        11.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表面标记物F4/80、CD86、CD163
        12.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一) 解毒祛瘀滋阴方能提高RAW264.7细胞活力
        (二) 解毒祛瘀滋阴方能够逆转巨噬细胞极化失衡
        1.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M1型以及M2型巨噬细胞的表达
        2.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CD86、CD163蛋白表达
        3.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细胞因子TNF-α、IL-10的表达
        (三) 解毒祛瘀滋阴方可以抑制巨噬细胞P2X7R/NLRP3炎症小体通路
        1.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P2X7R、NLRP3、ASC、Caspase-1 p20蛋白的表达
        2.Q-PCR检测各组细胞IL-1β、IL-18 mRNA表达
        3.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NEK7蛋白的表达
        4.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ROS含量
    三、讨论与分析
        (一) 关于采用RAW264.7细胞株
        (二) 解毒祛瘀滋阴方抑制RAW264.7细胞株P2X7R/NLRP3信号通路的激活
        (三) 解毒祛瘀滋阴方逆转RAW264.7细胞株中巨噬细胞极化失衡
        (四) 抑制P2X7R/NLRP3信号通路与逆转巨噬细胞极化失衡的关系
    四、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文献综述 P2X7R/NLRP3信号通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肺结节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病名探讨
        2 病因
        3 病机
        4 中医药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肺结节病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1 病因
        2 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4 诊断
        5 治疗
        6 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Meta分析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研究意义及不足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研究
    前言
    研究一 三焦理论演变
        1 三焦形质的演变
        2 三焦功能的演变
        3 三焦辨证
        4 小结
    研究二 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
        1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形质
        2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生理功能
        3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病因病机
        4 治疗原则
        5 小结
    研究三 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
        1 从三焦理论认识肺结节病基本病机
        2 姜良铎教授论治肺结节病
        3 通化方的由来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前言
    研究一 肺结节病相关基因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二 通化方有效活性成分和基因靶点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三 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及PPI网络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研究四 靶点基因生物功能注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纳入研究资料提取表
病例报告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IL-37通过Notch1和NF-κB途径抑制M1巨噬细胞极化而延缓主动脉瓣钙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白细胞介素37通过Notch1和核因子κB途径抑制M1巨噬细胞极化
    1.1 研究背景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 心脏手术患者术后白介素37水平及围术期各因素相关性分析
    2.1 研究背景
    2.2 资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8)Phactr1缺乏通过促进M1巨噬细胞极化和泡沫细胞形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
    1.1 引言
    1.2 动脉粥样硬化与泡沫细胞形成及巨噬细胞的脂质代谢的相关性
        1.2.1 巨噬细胞胆固醇摄取
        1.2.2 胆固醇酯化及水解
        1.2.3 胆固醇排出
        1.2.4 与动脉粥样硬化中泡沫细胞的形成有关的GWAS发现
    1.3 动脉粥样硬化与巨噬细胞炎症反应
        1.3.1 不同巨噬细胞表型分布
        1.3.2 巨噬细胞功能的多样性
        1.3.3 巨噬细胞极化与动脉硬化
        1.3.4 巨噬细胞与炎性介质
    1.4 动脉粥样硬化与KLF4
        1.4.1 KLF4 与泡沫细胞
        1.4.2 KLF4 与巨噬细胞极化
    1.5 动脉粥样硬化与Phactr1
        1.5.1 Phactr1基因与蛋白
        1.5.2 Phactr1基因的心血管作用
        1.5.3 Phactr1基因多态性及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第2章 Phactr1缺乏通过促进M1 巨噬细胞极化和泡沫细胞形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2.1 引言
    2.2 研究材料、器材及方法
        2.2.1 主要研究器材及试剂
        2.2.2 试验方法
        2.2.3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在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巨噬细胞Phactr1表达增加
        2.3.2 Phactr1的消耗可加剧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2.3.3 Phactr1在巨噬细胞中的消耗会加速M1 巨噬细胞极化,炎症和泡沫细胞形成
        2.3.4 Phactr1促进CREB激活和KLF4 转录
    2.4 讨论
第3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CD30L阳性经典单核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DSS肠炎小鼠中促炎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动物来源
        2.1.2 实验试剂与耗材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组与对照组选择
        2.2.2 DSS诱导小鼠肠炎模型中的监测:
        2.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4 外周血液单个核细胞提取
        2.2.5 肠固有层细胞(LP)分离提取
        2.2.6 流式细胞染色以及分选
        2.2.7 小鼠外周血液单核细胞分离
        2.2.8 微量RNA提取实验
        2.2.9 RNA反转录为cDNA步骤
        2.2.10 Real time-qPCR实验
        2.2.11 ELISA实验
        2.2.12 组织总蛋白的提取
        2.2.13 BCA法测定组织蛋白含量及蛋白变性
        2.2.14 Western Blotting实验试剂配制
        2.2.15 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SDS-PAGE)凝胶电泳
        2.2.16 制作肠组织病理标本
        2.2.17 HE染色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炎症结肠和PBMCS中 TNFSF8 表达升高
    3.2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循环单核细胞中CD30L表达上调
    3.3 单核细胞和血浆中促炎因子增加
    3.4 CD30L阳性经典单核细胞百分比与UC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3.5 DSS诱导小鼠肠炎后外周血液经典单核细胞上CD30L表达显着上调
    3.6 DSS诱导小鼠肠炎后肠黏膜固有层中促炎症性单核细胞CD30L表达显着上调
    3.7 Cd30l基因缺失导致小鼠对DSS诱导的肠炎易感性显着下降
    3.8 Cd30l 基因缺失导致 DSS 诱导小鼠肠炎后外周血液经典单核细胞以及肠黏膜固有层内促炎症性单核细胞下降
    3.9 DSS病变形成中,Cd30l基因缺失使小鼠肠粘膜固有层促炎症性单核细胞促炎表型下降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论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单核/巨噬细胞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10)PKM2四聚体调控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PKM2四聚体对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内毒素耐受和非耐受小鼠PMs和KCs中PKM2表达变化
        2.2 不同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和非耐受时PKM2表达变化
        2.3 PKM2四聚体对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形成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EPP-46介导的PKM2四聚体形成调控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的 分子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TEPP-46介导的PKM2四聚体形成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2.2 线粒体生物合成对PKM2四聚体诱导的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的调控作用
        2.3 PGC-1α对PKM2四聚体诱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和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的调控作用
        2.4 PI3K/Akt信号通路是四聚体的PKM2促进PGC-1α表达的关键桥梁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TEPP-46介导的PKM2四聚体形成对脓毒症小鼠内毒素耐受的调控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TEPP-46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PKM2表达的影响
        2.2 TEPP-46对LPS诱导的脓毒症小鼠的调控作用
        2.3 TEPP-46对CLP诱导的脓毒症小鼠的调控作用
        2.4 TEPP-46通过诱导巨噬细胞PKM2四聚体形成促进小鼠内毒素耐受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PKM2依赖的代谢重编程在炎症相关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四、单核巨噬细胞的选择性激活及其与疾病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β-catenin/FOSL2/ARID5A通路探讨加味葛根芩连汤调控UC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机制[D]. 许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青蒿素衍生物和BTK抑制剂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机理研究[D]. 刘雨婷.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2021(08)
  • [3]NAFLD中医组方规律分析和中医证候特征调查及葱白提取物治疗NAFLD大鼠的机制研究[D]. 刘云.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巨噬细胞靶向递送系统对疾病选择性靶向能力的考察及其影响研究[D]. 袁玉川.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5]解毒祛瘀滋阴方通过抑制P2X7R/NLRP3通路缓解狼疮鼠病情的机制研究[D]. 杨梓.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D]. 满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IL-37通过Notch1和NF-κB途径抑制M1巨噬细胞极化而延缓主动脉瓣钙化[D]. 李倩琴.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8]Phactr1缺乏通过促进M1巨噬细胞极化和泡沫细胞形成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D]. 李特. 吉林大学, 2021(01)
  • [9]CD30L阳性经典单核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DSS肠炎小鼠中促炎作用的研究[D]. 梅晨雪.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10]PKM2四聚体调控巨噬细胞内毒素耐受的机制研究[D]. 易竹君.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选择性激活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