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加快国内外铜原料的开发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肖莹颖[1](2021)在《鹰潭G铜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伴随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电力、通信、航天、航空等领域对铜消费需求呈稳步上升的趋势,推动了铜加工行业进一步发展。同时,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日益旺盛、产业标准提高、环境保护日益关注,我国铜矿资源依赖海外进口、上下游产业链供应结构不匹配、资源利用率低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创新科研水准远远不足等问题日益严峻,对我国传统铜加工企业造成巨大冲击。鹰潭G铜业公司是一家研发和生产铜基新材料的铜加工企业,主要生产焊料、换向器、铜棒、铜带、铜线等铜产品。该公司位于我国主要的铜产业基地江西省鹰潭市,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资源、产业等外部环境优势。同时,作为传统的铜加工企业,该公司主要通过粗铜加工等方式获取利润,盈利模式单一。在铜行业出现激烈的内部竞争,铜加工产品呈现同质化的大趋势下,该公司也面临着市场份额占比下降、产品核心技术薄弱、成本控制不足导致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等一系列问题。作者将战略管理作为研究方向,选取鹰潭G铜业公司作为本次论文的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调研,选取当地铜产业行业数据、重点企业的相关素材,并合理运用PEST分析、五力模型分析等多种分析模型对鹰潭G铜业公司所处的内外部发展战略环境逐个进行研判。此外,通过运用SWOT分析工具对鹰潭G铜业公司的优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分析对比出最适合鹰潭G铜业公司的战略选择并制定出相应的战略措施,为公司管理者在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选择上扩充思路,提供参考。通过贯彻此次发展战略,便于鹰潭G铜业公司扬长避短,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降低外部威胁带来的弊端,实现公司稳健长足的发展;同时,为其他中小规模铜加工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制定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刘迪[2](2020)在《HL电缆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电线电缆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配套行业之一,广泛应用于电力、交通、通讯等多个方面。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生产规模很大;但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电线电缆行业的发展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情况,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产业集中度较低、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亟需解决。因此,对于行业内的企业而言,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经营面临的重大问题,那么选择及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显得愈发必要。本文以HL电缆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HL电缆有限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该企业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以及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其次,列出了SWOT分析矩阵,对企业进行了清晰的战略定位,提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该企业的发展战略;最后从组织结构调整、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产品线优化、市场营销管理、绩效导向型企业文化建设五个方面对战略的实施进行了探讨,从预算控制和资金管理体系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健全、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控制方法。通过运用PESTEL、五力模型和SWOT等分析方法,首次系统地制定了HL电缆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对于该企业创建可持续竞争优势和实现做优做强做大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对于行业内的其他企业选择及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燕玉[3](2020)在《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资源形势的不断变化,世界各国围绕着全球资源控制权进行着激烈博弈,部分国家则制定实施了相应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战后,日本为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际资源供求形势的不断变化,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及配套措施体系,在高效开发利用海外资源的过程中成效显着。在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企业三方组成的良性互动机制下,日本政府主导的海外资源开发支援体系发挥着对内稳定资源供给、保证资源安全,对外增强日本资源开发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积极影响,这对于中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及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近年来,中国资源开发国际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以石油、天然气为主,逐步扩展到了煤炭、电力、风能、生物质燃料、核能、能源科技等领域,合作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西方国家恶意狙击、资源民族主义影响以及国际资源市场剧烈波动的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了特点鲜明、成效显着的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作为研究对象,以国际投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外交理论、国际地缘政治理论为支撑,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背景、特征、实施过程及体系构成,重点研究了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经济、外交、技术等措施,并通过评价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措施的成效,总结其经验,并对我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简要回顾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形成历程,系统梳理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现状及战略体系实施现状,分析得出,日本获取海外资源的形式从单纯购买,逐渐转变为融资开发、合作开发及自主开发,且自主开发比率在不断上升,在战略布局上通过几十年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动和政策演变,已经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海外资源布局,其海外资源的开发和并购遍布世界各大洲。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经过形成、确立、完善阶段,目前已形成扶持领域全面无缝隙、扶持力度强;政府引领、行政法人协调、企业组织实施,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资源外交全方位的战略体系特点。(2)重点探讨了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分析得出,作为组织措施,具体包括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加强各参与机构的内部协作;作为经济措施,具体包括实施海外资源基地补贴政策、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等财政援助措施,投融资、债务担保等金融援助措施,实施备用金制度、税费特别扣减制度、税收抵免制度、资源开发亏损准备金制度等税收援助措施,以及设立资源能源综合保险、海外投资保险等保险援助措施;作为外交措施,包括推行综合性、多层次性资源外交策略,实施发挥技术、产业优势的资源外交策略,以及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加强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作为技术措施,包括针对不同资源改良和提高开发技术,对资源开发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援助,实施技术支持与咨询及技术人才培养,向资源国提供技术援助,以及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3)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理性评估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推进措施的成效,研究证明,推进措施的有效实施拓宽了海外资源开发范围、提升了资源自主开发比率、增加了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与权益。在提高资源开发效率方面,基于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得出的结果是,在总效率分析上,1995、2005、2012这三个年份效率最高,此外,从2013年到2018年也体现出规模报酬递增,说明资源产出的增加比例是大于政府的投入增加比例,即政府的政策措施达到了提高资源开发效率的效果,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中也可以发现除了2016年之外,其它年份都表现出较高水平。(4)借鉴日本海外资源战略推进措施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海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建议。建立一套包括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企业三方有效联动的海外资源开发国际化战略体系,以政府牵头做好开发前期合作关系的确立,做好人力资本、技术安全、基础设施服务等方面的政策保障;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海外资源开发活动,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除产业链上的行政垄断现象,加速市场化改革进程;提高资源开发企业的公关能力建设,加强与资源国的深度合作,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做好长期、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夏瀚军[4](2020)在《基于战略性资源获取的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 ——以JT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备的工业体系,但是相比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秘鲁这样的资源富裕的国家来说,工业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自给率不高,总体经济成分中矿业比重偏弱。因此,对中国的矿业公司来说,积极“走出去”,进行海外矿产资源投资,既可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矿产资源需求,也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发展壮大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为参与合作协议的近7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空间,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资源分配提供了新的战略选择和方向。作为中国矿业领域,特别是铜行业的大型企业,JT集团近年来一直尝试破解资源困局,尤其是随着冶炼产能的增长,公司原料自给率低的情况日益严重的今天,加速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战略中,通过多样化的合作模式,与更多利益相关者形成协同,进而在国际市场获取更多战略性资源,成为公司发展壮大的迫切选择。资料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综合铜矿产资源赋存非常可观,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在内的传统产铜国的铜矿产能约占全球15%17%。这些国家在技术经验、资金投入、生态环保、硬件设施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与国内矿业公司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和战略协同性,因此,中国铜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资源获取,优化全球产业链配置将大有可为。“走出去”即有风和日丽,也有困难重重,如何把握时代机遇,加速国际化进程,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选择显得尤其关键。本文以JT集团的国际化战略实践为基础,分析了JT集团的国际化经营现状和未来国际化战略方向。在借鉴国内专家学者对资源型矿业公司的国际化模式和资源获取战略的分析同时,从JT集团的发展实际出发,横向对比了国内外铜行业的国际化经营实践和经验,同时结合目前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和铜行业的发展现状,有针对性的就如何获取更多战略性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提出相关战略思路和提升方向。同时,本文根据最新的国际矿业发展趋势,创新性地提炼出采矿、选矿、冶炼、加工全产业链企业在实施国际化战略中所具有的独特竞争优势,以帮助客观认识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相关企业在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优势和劣势,以期对国内其它资源型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实践和探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张琰[5](2020)在《JX铜业公司扩张型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JX铜业集团公司(后文简称JX铜业)成立于1979年7月,经过40年的逐渐发展,已经成为国内铜冶炼行业的领头羊。一个在行业内作为领先者的公司,往往首要任务是保持自身稳定性,控制风险,巩固市场地位。扩张型的企业发展战略必然是伴随风险的,JX铜业为何在此阶段仍然选择此种企业战略?在铜冶炼行业这样一个饱和度高、增量少的市场,它又如何规划自己的实施路径?基于以上两点疑问,再加上希望通过对其的战略评价来找出存在的不足,并提供几点个人认为可行的改进意见,笔者创作了本篇论文。本论文专门针对JX铜业企业扩张战略这一具体案例,实地收集相关资料,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解析了 JX铜业企业扩张的原因,详细解析了此次扩张型战略所规划的实施路径。介绍实施路径时,为清晰明了,分为了资源储备扩张、产能规模扩张、经营领域扩张和国际化四个方面。随后从一致性、协调性、优越性和可行性四方面对其战略进行了评价,并针对存在的各点缺陷提出了改进方案,分为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创新体系和人力资源机制四大块。通过以上分析,主要可以得出四点主要结论,关于JX铜业选择扩张型战略的原因,实施的扩张型战略的类型,对于其此次战略的评价以及可进行的改进。结论之后,笔者也介绍了几点个人的展望以及认为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总体而言,笔者认为JX铜业实施扩张战略案例,对相同或不同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是具备良好的借鉴意义的
吴海霞[6](2020)在《进口再生铜/铝冶炼烟气中特征污染物模拟研究》文中提出再生铜再生铝是支撑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重要原料保障。但是,由于再生铜、再生铝原料来源复杂,容易夹杂废塑料等各种有机污染物,在冶炼过程中会导致二恶英及重金属的排放增加。同时,目前再生铜、再生铝准体系仍然不健全,相关基础研究薄弱,尤其是夹杂物及其污染特性的研究不足,不能有效支撑进口废物目录调整和相关环境管理标准规范的制定。因此,加快对再生铜再生铝污染特性研究,为我国再生铜再生铝行业有效防控污染排放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也为实际工业运行以及环保部门进行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采用资料调查结合现场调查的方法明确进口再生铜再生铝原料的夹杂物含量及污染物特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再生铜和再生铝再生过程中重金属及二恶英的产生特性。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我国进口再生铜原料中夹杂物含量范围如下:铜线:0.16~0.65%;铜加工材:0.27~1.03%;铜米:0.15~0.75%。我国进口再生铝原料中夹杂物含量范围为0.06~0.69%。(2)利管式炉模拟再生铜冶炼过程二恶英的产生特性,发现当温度为900~1300℃时,烟气中PCDD/Fs的浓度随温度升高不断减小;随着夹杂物比例从0增到1%时,PCDD/Fs的浓度不断增加;不同原料生成的PCDD/Fs的浓度规律如下:铜米<铜加工材<1号漆包线<2号漆包线;且2号漆包线中PCDD/Fs的浓度远远大于其他原料。(3)模拟再生铜冶炼时重金属的产生特性,发现当温度为900~1300℃时,随着温度增加,烟气中Cr、Ni、Cu、Zn、Pb的浓度不断增加,Cr和Zn的浓度增加尤其明显;随着原料中夹杂物含量从0增加到1%时,重金属Cr、Ni、Cu、Zn、Pb的浓度也随之增加;不同原料冶炼时生成的重金属浓度各不相同,总体上,铜加工材中释放的重金属最多。(4)模拟再生铝冶炼时二恶英的生成特性,当温度从500增到900℃时,PCDD/Fs的浓度先增大后减少;不同氯代添加剂对PCDD/Fs的产生作用如下:C2Cl6>KCl>Na Cl>NH4Cl;随着夹杂物比例0增加到1%时,PCDD/Fs的浓度呈上升趋势,尤其当夹杂物比例为1%时,PCDD/Fs剧烈增加。(5)模拟再生铝冶炼时重金属的产生特性,温度从500增加到900℃时,烟气中各重金属浓度增加,Cu和Zn的增加最明显;添加剂对重金属的影响各不相同,对于Ni和Pb,四种氯代添加剂对其影响差别不大,对Cu、Zn、Cr浓度的影响有很大的差距。对于Zn,其浓度为C2Cl6>Na Cl>NH4Cl>KCl。对于Cu,C2Cl6>Na Cl>NH4Cl>KCl。Cr浓度为C2Cl6>Na Cl>KCl>NH4Cl;随着夹杂物比例从0升到1%,烟气中Zn和Cu的浓度随夹杂物比例增加而降低,而Cr和Ni则呈现相反规律。夹杂物含量对Pb浓度的影响不大。(6)基于以上研究,对刚拟定的《再生铜原料》、《再生铸造铝合金原料》标准中,对进口再生铜和再生铝原料中的夹杂物含量提出了0.5%限制的建议,对进口再生铝原料中粒径不大于2mm的粉状物的含量提出了1‰的限值。
毛凯旋[7](2020)在《铝电解废旧阴极炭块还原铜渣回收铜和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铜渣作为铜冶炼行业的副产品,含有丰富的有价金属,其中铁含量高达40%以上,铜含量1%左右,大部分堆存在渣场,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环境,未得到有效利用,因此,以铜渣为原料,开展铜、铁资源回收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注意到电解铝行业每年会产生大量的废阴极炭块,其含有60-70%的含碳量与30-40%的电解质,是一种可回收利用的二次资源,但其含有大量的可溶性氟化物及少量氰化物,被国家列为危险固体废弃物。由于处理成本较高,企业主要采用燃烧或掩埋的方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本文基于废旧阴极炭块的基本组成,提出使用铝电解产生的废旧阴极炭块还原回收铜渣中铜、铁资源的新方法,以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首先利用废旧阴极炭块对转炉铜渣进行了贫化回收铜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温度1300℃下、向转炉铜渣中加入2.8%废阴极炭、3.4%二氧化硅、再使用300m L/min氮气喷吹20分钟、沉降60分钟,尾渣中含铜量可从最初的5.71%降低至0.45%。同时有96.6%源自废阴极炭中的F被固定在尾渣中,并且通过离子色谱法检测尾渣中可浸出F-的值仅为4.32mg/L,远低于国家所允许的排放标准(100mg/L),在回收铜渣中铜资源的同时实现了废阴极炭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其次利用废阴极炭块对电炉贫化渣进行了熔融还原回收铁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1450℃下,铜渣经空气气氛脱硫处理后,引入高纯氩气作为保护气,加入14.4%废阴极炭与25%CaO进行熔融还原,可以得到S含量最低(0.03wt.%)的金属铁块。铜渣中铜和铁的回收率分别达到95.89%和94.64%,并且90%以上的来自废阴极炭的氟化物以CaF2与Ca2Si2F2O7形式被转移到尾渣中。此外,通过离子色谱法检测最终炉渣中可浸出F-的值为3.11mg/L,远低于国家允许排放浓度,在回收铜渣中铁资源的同时实现了废阴极炭的无害化和资源化。
张志刚[8](2020)在《湿法炼锌净化系统对高杂原料适应性工业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湿法炼锌行业面临市场行情低迷、锌精矿成本较高、成分复杂等各种因素,主金属锌已无法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回收铜、镉、钴、银等有价金属元素已成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在矿源方面,高杂质原料成为各企业生产的主要原料。因此,使用高杂质原料成为湿法炼锌企业在生产中面临的重大难题。如何突破难题、挖潜增效,提高系统对高杂原料的适应性,成为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项重点工作。本文针对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北铅锌冶炼厂湿法炼锌净化系统对高杂原料适应性较低,导致净化效率低下、系统频繁波动、生产成本较高等问题,通过论证分析和实验研究,开发了两段净化除铜镉工艺技术和试剂除钴新工艺技术,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控制参数。同时,对镍钴渣综合回收处理工艺及设备配置进行了优化。根据实验研究及生产实践经验,提出了两段净化除铜镉工艺和试剂除钴新工艺的工业化改造方案。最终提出了湿法炼锌净化系统工艺生产技术操作标准,通过净化系统工艺的改进与工业化应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增创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达到了提高净化系统对高杂原料适应性的研究目的。
曹宇[9](2019)在《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近四千年的矿冶活动,贯穿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及工业时代,涉及的工业种类众多、就业人口数量庞大,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酝酿了多种文化,并持续影响现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在世界各地留存了大量矿山遗址、冶炼遗址以及为运矿而建设的运河、码头、铁路及站点,甚至出现了因矿冶而建的古城或现代化城市。矿藏作为国家重要资源,矿冶活动作为社会文明的核心技术被载入国家史册,见于《史记》、《汉书》、《禹贡》等典籍1。黄石矿冶遗产是长江流域工业文化遗产廊道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近代钢铁工业的摇篮,也是共和国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装备制造基地,可谓一代矿冶名城。3000多年的矿冶文化积淀,因矿设厂、因厂设市的黄石,让黄石与“矿冶”二字相生相依,形成了这座城市厚重的工业底蕴。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工业遗产与城市发展形成博弈:一方面,对于黄石这类矿冶资源型城市,矿冶遗产并非一般城市内部的工业遗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矿冶活动贯穿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城市的生产与生活,是城市之根,也是城市之魂,矿冶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这类城市转型的关键;另一方面,矿冶活动与其它工业遗产有着显着差异,在区域上体现了自然、空间、产业、文化和组织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在时间上体现了历史、文化的层积性和动态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根据《世界工业文化遗产》收录名单,矿冶遗产留存数量最多,全球分布最广,但目前学界并没有对此进行专门的界定和系统研究。因此本文基于文化景观理论,认为矿冶遗产是矿冶活动过程中孕育的矿冶文化的载体,具有文化景观属性,因此提出“矿冶文化景观”概念,并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建立矿冶遗产与文化景观的关联。作为人类与自然的互动的产物,矿冶遗产具有区域关联性和历史层积性特点,具备区域文化景观的基本属性,符合文化景观的类型划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文化景观视角下对矿冶遗产进行解析,探讨矿冶文化景观的定义、内涵、要素、结构和特征。第二,探讨黄石矿冶文化景观形成的历史环境和演化过程。以黄石矿冶产业的“生”—“起”—“兴”—“衰”为主线探讨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形成过程,分析其地质条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形成基础,归纳出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演化规律。第三,分析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单元类型及景观特征。按照产业功能和文化特性的分类方式,将黄石矿冶文化景观分为五类:采矿类、冶炼类、运输类、衍生类和聚落类,通过典型样本分析,归纳类型单元的特征,提炼类型单元所承载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总结出黄石矿冶文化景观整体的空间、产业、政治、文化和美学特征。第四,解析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和结构形式。在黄石矿冶文化景观形成、演化、类型和特征基础上,通过自然基底要素、矿冶过程要素、主体活动要素三大类,分析要素排列组合形成的结构形式,包含空间、经济、政治和文化四个方面系统子结构,以及进一步探讨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结构层级、结构尺度和结构转化。第五,建构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综合价值评价。基于保护性利用目标和价值评价理论,一方面结合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纵向形成和演化、横向类型和特征及内在要素和结构,对矿冶文化景观所蕴涵的保护价值,包括本体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以及作为再利用的经济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另一方面,通过调查问卷采集和分析权重指标,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共同构建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综合价值评价模型,并结合调查样本进行综合价值评价,得出整体、系统和单元三个层面的综合价值评价结果。第六,探讨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保护性利用策略。结合文化遗产保护性利用理论,以及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形成、发展、类型、特征、要素、结构和评价等方面,一方面,扩大研究范围,通过文化遗产廊道的方式,提出建构长江流域层面保护体系的意义;另一方面,分别探讨黄石矿冶文化景观在整体层面、系统层面和单元体层面的保护性利用策略。本文具有二个方面的创新:一方面,通过文化景观视角,首次系统分析矿冶遗产,创新提出矿冶文化景观的概念,并从理论层面上解析其定义、内涵、要素、结构和特性,拓宽了文化景观研究领域;另一方面,结合黄石矿冶遗产的个案研究,全面探讨了矿冶文化景观的纵向历史分析、横向类型分析、内在结构分析和综合价值分析,并提出其保护性利用策略,与矿冶资源枯竭型城市更新路径相统一。
肖亦敏[10](2018)在《基于方差最小化的沪铜期货套期保值研究 ——以ABC公司为例》文中认为近三年,我国有色金属市场的铜价变动幅度较大,使得以铜为原材料的企业面临着原材料和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如何应对这一风险成为这些企业生产经营的难题。通过在铜期货市场建立头寸进行套期保值,可以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本文首先梳理了有关期货套期保值的国内外文献,阐述了最小方差套期保值理论的核心思想以及OLS、ECM和BEKK-GARCH三种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以ABC公司采购铜现货的价格和上海期货交易所沪铜期货合约价格为研究对象,分别计算三种模型下的最优套期保值比率,并比较其绩效水平。最后以绩效水平最高的ECM模型为基础,为ABC公司制定适合的沪铜期货套期保值方案。选取方差作为风险指标,基于方差最小化的套期保值理论,对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ABC公司采购铜现货的价格与上海期货交易所12种沪铜期货合约价格的关系进行研究。分别利用OLS、ECM和BEKK-GARCH三种模型估计最优套期保值比率,分析并比较其绩效表现。与无套保行为相比,实施套期保值方案能有效降低资产组合的方差,即期货套期保值能有效降低铜价波动的风险。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单位对冲(即套保比率为1)的绩效明显低于其它三种套期保值模型,而在三种套期保值理论模型中,ECM模型的套期保值效果最好。最后,结合ABC公司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运用ECM模型为ABC公司制定适合的沪铜期货套期保值方案,评价其绩效水平,并提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控制。
二、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加快国内外铜原料的开发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加快国内外铜原料的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鹰潭G铜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
1.2.1 国外理论研究 |
1.2.2 国内理论研究 |
1.2.3 理论研究小结 |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思路 |
第2章 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2.1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
2.2 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
2.2.1 PEST分析法 |
2.2.2 五力分析模型分析法 |
2.2.3 SWOT分析法 |
第3章 鹰潭G铜业公司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
3.1 鹰潭G铜业公司基本情况 |
3.2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2.1 资源分析 |
3.2.2 能力分析 |
3.2.3 内部环境分析小结 |
3.3 外部环境分析 |
3.3.1 宏观环境因素分析(PEST模型分析) |
3.3.2 行业环境因素分析(五力模型分析) |
3.4 SWOT分析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劣势分析 |
3.4.3 机会分析 |
3.4.4 威胁分析 |
第4章 鹰潭G铜业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4.1 鹰潭G铜业公司SWOT矩阵分析表 |
4.1.1 优势机会战略(SO战略) |
4.1.2 优势威胁战略(ST战略) |
4.1.3 弱点机会战略(WO战略) |
4.1.4 弱点威胁战略(WT战略) |
4.2 鹰潭G铜业公司战略选择 |
第5章 鹰潭G铜业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
5.1 加大人才科研投入,深挖产品附加值 |
5.1.1 丰富产品种类,扩大市场覆盖面 |
5.1.2 推进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
5.1.3 引进高端人才,建立完备人才体系 |
5.2 扩大企业销售网络,拓展稳定客户群体 |
5.3 利用产业集群优势,整合资源提效增速 |
5.4 引入资本重组转型,延伸上下游产业链 |
5.5 完善企业组织架构,推动企业高效运行 |
5.6 壮大企业生产规模,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HL电缆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技术路线 |
1.3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
1.3.1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
1.3.2 战略分析工具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论文内容 |
1.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HL电缆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外部环境分析 |
2.1.1 政治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文化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1.5 生态环境 |
2.1.6 法律环境 |
2.2 产业环境分析 |
2.2.1 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
2.2.2 五力模型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HL电缆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1 HL电缆有限公司简介 |
3.2 组织结构状况分析 |
3.3 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
3.3.1 人员结构状况 |
3.3.2 招聘状况 |
3.3.3 培训状况 |
3.3.4 薪酬福利状况 |
3.4 财务状况分析 |
3.4.1 公司2015-2019年盈利状况分析 |
3.4.2 公司2015-2019年成本费用状况分析 |
3.5 产品及研发状况分析 |
3.5.1 产品状况分析 |
3.5.2 研发状况分析 |
3.6 市场营销状况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HL电缆有限公司的战略选择 |
4.1 SWOT分析 |
4.1.1 优势 |
4.1.2 劣势 |
4.1.3 机会 |
4.1.4 威胁 |
4.2 公司使命、愿景 |
4.2.1 公司使命 |
4.2.2 企业愿景 |
4.3 战略定位与目标确定 |
4.3.1 战略定位 |
4.3.2 战略目标 |
4.4 公司的战略选择 |
4.4.1 总体战略选择 |
4.4.2 竞争战略选择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战略实施与控制 |
5.1 战略实施 |
5.1.1 调整组织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
5.1.2 树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 |
5.1.3 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充实产品线和提升产品竞争力 |
5.1.4 加强营销团队建设,做好市场营销工作 |
5.1.5 以绩效导向型企业文化建设为目标,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
5.2 战略控制 |
5.2.1 完善预算控制和资金管理体系 |
5.2.2 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
5.2.3 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基本内容和框架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1.5.2 主要不足 |
第2章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一般分析和理论基础 |
2.1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一般分析 |
2.1.1 资源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
2.1.2 海外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及形式 |
2.1.3 资源外交的概念界定 |
2.2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 |
2.2.2 国际投资理论 |
2.2.3 资源外交理论 |
2.2.4 国际地缘政治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背景及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
3.1 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背景 |
3.1.1 对海外资源依赖度不断加大 |
3.1.2 海外资源开发面临新的挑战 |
3.2 战后日本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
3.2.1 战后30年海外资源开发情况 |
3.2.2 20世纪90年代之后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
3.3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布局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确立及实施现状 |
4.1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
4.1.1 1950~1960年代:探索阶段 |
4.1.2 1970~1980年代:初步形成阶段 |
4.1.3 1990年代:确立阶段 |
4.1.4 21世纪后:完善阶段 |
4.2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特点 |
4.2.1 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体系 |
4.2.2 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和企业三者良性互动体系 |
4.2.3 全方位资源外交体系 |
4.3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现状 |
4.3.1 在中东地区的实施现状 |
4.3.2 在非洲地区的实施现状 |
4.3.3 在其他地区的实施现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措施 |
5.1 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 |
5.1.1 领导机构 |
5.1.2 服务机构 |
5.1.3 推进机构 |
5.1.4 执行机构 |
5.2 加强各职能机构的内部协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经济措施 |
6.1 财政政策措施 |
6.1.1 实施海外资源基地补贴政策 |
6.1.2 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 |
6.2 金融政策措施 |
6.2.1 金融政策的具体内容 |
6.2.2 金融政策的具体成果 |
6.3 税收政策措施 |
6.3.1 实施备用金制度 |
6.3.2 实施税费特殊减免制度 |
6.3.3 实施税费抵扣制度 |
6.3.4 实施资源开发亏损准备金制度 |
6.4 保险政策措施 |
6.4.1 设立海外事业资金贷款保险 |
6.4.2 设立海外投资保险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外交措施 |
7.1 推行综合性、多层次性资源外交策略 |
7.1.1 以加强高层往来为引领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
7.1.2 以技术资金援助为手段树立良好国家友好形象 |
7.1.3 积极利用国际合作平台拓展开发空间 |
7.2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外交措施的效果 |
7.2.1 中东地区资源开放程度及合作模式 |
7.2.2 日本在中东地区的资源外交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技术措施 |
8.1 针对不同资源改良和提高开发技术 |
8.1.1 石油天然气资源 |
8.1.2 金属矿产资源 |
8.2 对资源开发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援助 |
8.2.1 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
8.2.2 金属矿物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
8.2.3 煤炭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
8.3 技术支持及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
8.3.1 技术支持 |
8.3.2 开放技术中心实验室 |
8.3.3 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
8.4 向资源国提供技术援助与人才培养 |
8.4.1 提供技术方面的解决方案 |
8.4.2 实施技术转移 |
8.4.3 举办产油气国技术人员研修 |
8.4.4 向资源国提供资源信息 |
8.4.5 提供专门面向海外的技术教材 |
8.5 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
8.5.1 采取节能激励政策 |
8.5.2 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 |
8.5.3 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推进措施的成效 |
9.1 资源开发权益方面的成效 |
9.1.1 拓宽了海外资源开发范围 |
9.1.2 提高了资源自主开发比率 |
9.1.3 增加了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与权益 |
9.2 资源开发效率方面的成效 |
9.2.1 模型与方法介绍 |
9.2.2 变量的选择与数据收集 |
9.2.3 结论与分析 |
9.3 本章小结 |
第10章 日本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
10.1 日本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经验教训 |
10.1.1 经验 |
10.1.2 教训 |
10.2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
10.2.1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实施现状 |
10.2.2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
10.3 积极推进中国海外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
10.3.1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
10.3.2 行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
10.3.3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
10.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基于战略性资源获取的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 ——以JT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创新 |
2.国际化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国际化理论 |
2.1.1 垄断优势理论 |
2.1.2 工业区位论 |
2.1.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2.1.4 波特菱形理论 |
2.1.5 波特五力模型 |
2.1.6 国际化阶段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际化程度 |
2.2.2 国际化动因 |
2.2.3 国际化战略实施 |
2.2.4 国际化战略保障 |
3.JT集团国际化动因和现状分析 |
3.1 JT集团概况 |
3.2 JT集团国际化动因 |
3.2.1 寻求资源 |
3.2.2 寻求安全 |
3.2.3 寻求效率 |
3.2.4 寻求市场 |
3.3 JT集团国际化现状 |
3.3.1 国际化融资 |
3.3.2 国际化业务 |
3.3.3 国际化服务 |
3.3.4 国际化投资 |
3.4 JT集团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
3.4.1 资源短板劣势日益凸显 |
3.4.2 国际化经营进展缓慢 |
3.4.3 并购能力有待提升 |
3.4.4 体制机制总体不活 |
3.4.5 人才队伍配套建设滞后 |
4.国内外矿业公司国际化现状分析 |
4.1 世界一流矿业公司的国际化共性特征 |
4.1.1 管理国际化 |
4.1.2 生产国际化 |
4.1.3 销售国际化 |
4.1.4 服务国际化 |
4.1.5 融资国际化 |
4.1.6 人才国际化 |
4.2 JT集团国际化特征 |
4.3 国内外矿业公司资源获取模式 |
4.3.1 股权并购模式 |
4.3.2 合资开发模式 |
4.3.3 风险勘探模式 |
4.3.4 联营体合作模式 |
4.3.5 购买产能模式 |
4.3.6 租赁经营模式 |
4.3.7 工程换资源模式 |
4.3.8 战略联盟模式 |
5.JT集团国际化战略选择和推进 |
5.1 JT集团国际化战略SWOT分析 |
5.1.1 优势分析(S) |
5.1.2 劣势分析(W) |
5.1.3 机会分析(O) |
5.1.4 威胁分析(T) |
5.2 JT集团国际化战略选择依据 |
5.2.1 战略标的分析 |
5.2.2 资源获取区域分析 |
5.2.3 资源获取方式分析 |
5.3 JT集团国际化资源获取总体战略思路 |
5.3.1 资源为王 |
5.3.2 主攻铜业 |
5.3.3 协调均衡 |
5.3.4 贸易先行 |
5.4 战略推进的具体运营举措 |
5.4.1 人力资源体系提升 |
5.4.2 资本运营体系提升 |
5.4.3 科技创新体系提升 |
5.4.4 绿色发展体系提升 |
5.4.5 风险控制体系提升 |
6.JT集团国际化战略保障措施 |
6.1 确立国际化战略核心地位 |
6.2 健全国际化体制机制 |
6.3 依据战略需要倾斜资源配置 |
6.4 加强信息化建设支撑国际化战略 |
6.5 打造国际化运营企业文化 |
6.6 强化政企合作 |
7.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JX铜业公司扩张型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基本研究思路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企业战略理论 |
2.1 企业战略的概念 |
2.2 扩张型企业战略 |
2.3 战略环境分析方法 |
2.4 企业战略管理 |
2.5 麦肯锡三层面理论 |
第3章 JX铜业公司的企业战略选择 |
3.1 JX铜业公司发展现状 |
3.1.1 JX铜业公司概况 |
3.1.2 JX铜业公司发展状况 |
3.1.3 JX铜业公司所处行业状况 |
3.2 JX铜业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1 内部体制问题 |
3.2.2 外部竞争问题 |
3.2.3 经营风险问题 |
3.3 JX铜业公司战略环境分析 |
3.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模型) |
3.3.2 行业情况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
3.3.3 企业微观分析(SWOT模型) |
3.4 JX铜业公司的扩张型战略选择 |
3.4.1 选择扩张型战略的原因 |
3.4.2 扩张型战略的目标 |
第4章 JX铜业公司扩张型战略的实施路径 |
4.1 资源储备扩张 |
4.1.1 推进国内资源整合收购 |
4.1.2 积极参与新生资源探索 |
4.1.3 加大国外现存资源并购力度 |
4.2 产能规模扩张 |
4.2.1 并购重组现有产能为主 |
4.2.2 挖潜扩能、投资新建为辅 |
4.3 经营领域扩张 |
4.3.1 加大做强有色金属产业 |
4.3.2 大力推进金融、贸易产业 |
4.3.3 提质增效物流产业 |
4.4 国际化经营 |
4.4.1 品牌国际化 |
4.4.2 平台国际化 |
4.4.3 布局国际化 |
第5章 JX铜业扩张型战略的评价和改进 |
5.1 JX铜业公司扩展型战略的战略评价 |
5.1.1 一致性分析 |
5.1.2 协调性分析 |
5.1.3 卓越性分析 |
5.1.4 可行性分析 |
5.2 JX铜业公司扩展型战略的改进措施分析 |
5.2.1 组织形式改进 |
5.2.2 管理模式改进 |
5.2.3 创新体系改进 |
5.2.4 人力资源机制改进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进口再生铜/铝冶炼烟气中特征污染物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再生铜再生铝行业发展现状 |
1.2.1 再生铜行业发展现状 |
1.2.2 再生铝行业发展现状 |
1.3 再生铜再生铝回收工艺 |
1.3.1 我国再生铜和再生铝原料的主要来源 |
1.3.2 典型再生铜回收工艺 |
1.3.3 典型再生铝回收工艺 |
1.4 再生铜和再生铝再生过程污染物排放研究现状 |
1.4.1 再生铜冶炼过程污染物排放研究现状 |
1.4.2 再生铝冶炼过程污染物排放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论文的创新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夹杂物污染特性分析及产污节点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方案与分析方法 |
2.2.1 试验方案 |
2.2.2 分析方法 |
2.3 再生铜再生过程污染物排放研究 |
2.3.1 进口再生铜原料夹杂物研究 |
2.3.2 典型再生铜再生过程污染物产排节点 |
2.4 再生铝再生过程污染物排放研究 |
2.4.1 进口再生铝原料夹杂物研究 |
2.4.2 典型再生铝再生过程污染物产排节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再生铜冶炼烟气中二恶英和重金属的产生特性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样品与实验方案 |
3.2.2 实验装置与实验器材 |
3.2.3 样品预处理 |
3.2.4 分析方法与质控 |
3.3 再生铜冶炼烟气中二恶英的产生特性研究 |
3.3.1 冶炼温度的影响 |
3.3.2 不同种类原料 |
3.3.3 夹杂物比例 |
3.4 再生铜冶炼烟气中重金属的产生特性研究 |
3.4.1 冶炼温度的影响 |
3.4.2 不同种类原料的影响 |
3.4.3 夹杂物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再生铝冶炼烟气中二恶英和重金属的产生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样品与实验方案 |
4.2.2 实验装置与实验器材 |
4.2.3 样品预处理 |
4.2.4 分析方法与质控 |
4.3 再生铝冶炼烟气中二恶英的产生特性研究 |
4.3.1 冶炼温度的影响 |
4.3.2 不同添加剂的影响 |
4.3.3 夹杂物比例的影响 |
4.4 再生铝冶炼烟气中重金属的产生特性研究 |
4.4.1 冶炼温度的影响 |
4.4.2 添加剂的影响 |
4.4.3 夹杂物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7)铝电解废旧阴极炭块还原铜渣回收铜和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铜、铁矿资源现状 |
1.1.1 铜矿资源现状 |
1.1.2 铁矿资源现状 |
1.2 铜渣资源的研究利用现状 |
1.2.1 铜渣的来源及种类 |
1.2.2 铜渣中铜资源的回收工艺 |
1.2.3 铜渣中铁资源的回收工艺 |
1.2.4 作为添加剂应用在其他领域 |
1.3 废旧阴极炭块的研究利用现状 |
1.3.1 废旧阴极炭块的来源 |
1.3.2 废旧阴极炭块的危害 |
1.3.3 国内外废旧阴极炭块综合利用的主要方法 |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1.4.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2 主要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废阴极炭块贫化转炉铜渣回收铜的研究 |
2.3.2 废阴极炭块贫化电炉铜渣回收铁的研究 |
2.4 分析方法 |
2.4.1 热力学分析 |
2.4.2 实验分析方法 |
第三章 废阴极炭块贫化转炉铜渣回收铜的研究 |
3.1 热力学分析 |
3.2 废阴极炭加入量对转炉铜渣贫化回收铜的影响 |
3.3 二氧化硅加入量对转炉铜渣贫化回收铜的影响 |
3.4 氮气喷吹流量对转炉铜渣贫化回收铜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废阴极炭块还原电炉渣回收铁的研究 |
4.1 理论分析 |
4.1.1 热力学分析 |
4.1.2 表面张力热力学模型建立 |
4.2 电炉贫化铜渣氧化脱硫 |
4.3 熔融还原 |
4.3.1 废阴极炭块添加量的影响 |
4.3.2 氧化钙添加量的影响 |
4.3.3 冶炼温度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8)湿法炼锌净化系统对高杂原料适应性工业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锌的简介 |
1.2.1 锌的性质 |
1.2.2 锌的用途 |
1.3 锌冶炼工艺简介 |
1.3.1 火法炼锌工艺 |
1.3.1.1 平罐炼锌工艺 |
1.3.1.2 竖罐炼锌 |
1.3.2 电炉炼锌工艺 |
1.3.3 ISP炼锌工艺 |
1.4 湿法炼锌工艺 |
1.5 湿法炼锌净化工艺简介 |
1.5.1 锌粉置换法 |
1.5.1.1 砷盐净化法 |
1.5.1.2 锑盐净化法 |
1.5.2 β-萘酚净化除钴法 |
1.5.3 黄药净化除钴法 |
1.5.4 新型试剂除钴法 |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7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研究主要目的 |
1.7.1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7.2 研究主要目的 |
第2章 实验研究 |
2.1 高杂原料对湿法炼锌系统的影响 |
2.1.1 焙烧系统 |
2.1.2 浸出系统 |
2.1.3 净化系统 |
2.2 净化系统反应机理分析 |
2.2.1 锌粉置换法除铜镉 |
2.2.2 锌粉置换法除钴镍 |
2.2.3 新型试剂法除钴镍 |
2.3 除铜镉实验研究 |
2.3.1 实验目的 |
2.3.2 实验器材及原料 |
2.3.3 实验步骤 |
2.3.4 实验数据统计 |
2.3.5 实验结论 |
2.4 除钴镍实验研究 |
2.4.1 实验目的 |
2.4.2 实验器材及原料 |
2.4.3 实验研究方法 |
2.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4.1 一次净化后液pH值对除钴的影响 |
2.4.4.2 A试剂加入量对除钴的影响 |
2.4.4.3 A试剂与B试剂加入比例对除钴的影响 |
2.4.4.4 反应温度对除钴的影响 |
2.4.4.5 反应时间对除钴的影响 |
2.4.4.6 实验结论 |
2.5 净化系统工艺改进流程对比 |
第3章 工业化应用 |
3.1 工业化应用技术创新点 |
3.1.1 研发两段净化除铜镉工艺,提高净化系统对高铜原料的适应性 |
3.1.1.1 两段净化除铜镉设备配置 |
3.1.1.2 两段净化除铜镉工艺操作条件 |
3.1.2 研发试剂除钴新工艺,提高净化系统对高钴原料的适应性 |
3.1.2.1 A、B试剂出钴镍设备配置 |
3.1.2.2 A、B试剂除钴镍工艺操作条件 |
3.1.2.3 A、B试剂除钴镍工艺取得的效果 |
3.1.3 优化镍钴渣综合回收处理工艺 |
3.1.3.1 镍钴渣工艺优化方案 |
3.1.3.2 A、B镍钴渣酸洗工艺操作条件 |
3.1.3.3 镍钴渣工艺优化取得的效果 |
3.1.4 开发电解工序新液底渣高效综合回收利用技术 |
3.1.4.1 改造方案 |
3.1.4.2 改造效果 |
3.1.5 开发优化中间槽配置工艺技术 |
3.1.5.1 优化方案 |
3.1.5.2 优化取得的效果 |
3.2 工业化生产技术操作标准 |
3.2.1 一段净化工艺 |
3.2.1.1 一段净化反应原理 |
3.2.1.2 一段净化技术条件 |
3.2.1.3 一段净化操作 |
3.2.2 二段净化工艺 |
3.2.2.1 二段净化反应原理 |
3.2.2.2 二段净化技术条件 |
3.2.2.3 二段净化操作 |
3.2.3 三段净化工艺 |
3.2.3.1 三段净化反应原理 |
3.2.3.2 三段净化技术条件 |
3.2.3.3 三段净化操作 |
3.2.4 净化工序的操作 |
3.2.4.1 净化操作 |
3.2.4.2 压滤操作 |
3.2.4.3 取样分析制度 |
3.2.5 镍钴渣酸洗工艺 |
3.2.5.1 镍钴渣酸洗工序技术条件 |
3.2.5.2 镍钴渣酸洗工序操作 |
3.3 工业化生产指标分析 |
3.3.1 锌粉单耗 |
3.3.2 新液合格率 |
3.3.3 新液杂质含量 |
3.3.4 新液产量 |
3.3.5 高杂原料适应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资源枯竭型城市及转型发展的思考 |
1.1.2 方法探索——矿冶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利用 |
1.2 相关概念辨析 |
1.2.1 理论视角:文化景观 |
1.2.2 地域界定:黄石地区 |
1.2.3 研究对象:矿冶文化景观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文化景观的相关研究 |
1.3.2 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 |
1.3.3 矿冶遗产的相关研究 |
1.3.4 相关研究述评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意义 |
1.5.1 现实意义 |
1.5.2 理论意义 |
1.6 本章小结 |
2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矿冶遗产解读 |
2.1 矿冶遗产的文化景观属性 |
2.1.1 矿冶遗产的根本属性:人类与自然的互动的产物 |
2.1.2 矿冶遗产的历史层积性 |
2.1.3 矿冶遗产的区域关联性 |
2.2 矿冶文化景观的解析 |
2.2.1 矿冶文化景观的定义 |
2.2.2 矿冶文化景观的内涵 |
2.3 矿冶文化景观的要素和结构 |
2.3.1 矿冶文化景观的要素 |
2.3.2 矿冶文化景观的结构 |
2.4 矿冶文化景观的特性 |
2.4.1 资源条件依赖和政治导向影响 |
2.4.2 自然环境改造和生态效应影响 |
2.4.3 产业发展主导和交通联系紧密 |
2.4.4 活动主体规模化和技能专业化 |
2.4.5 文明历时悠久和文化承继发展 |
2.5 矿冶文化景观研究尺度 |
2.5.1 时间尺度:短时段、中时段、长时段 |
2.5.2 空间尺度:小尺度、中尺度、大尺度 |
2.5.3 感知尺度:个体记忆、群体记忆和集体记忆 |
2.6 本章小结 |
3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形成及演化 |
3.1 黄石矿冶历史脉络 |
3.1.1 远古因石而“生” |
3.1.2 古代因矿而“起” |
3.1.3 近代矿业的“兴”与“危” |
3.1.4 现代由“盛”转“衰” |
3.2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形成的地质因素 |
3.2.1 优质铜铁矿源奠定产业地位 |
3.2.2 便利开采条件推动早期采冶 |
3.2.3 分散矿体影响产业格局分布 |
3.2.4 丰富矿产种类促进衍生发展 |
3.3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形成的地理因素 |
3.3.1 江湖水网纵横实现水上运输 |
3.3.2 山水分割造就城市空间分散 |
3.3.3 农林渔养提供生产生活配套 |
3.4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形成的主体活动因素 |
3.4.1 政治经济影响铜铁矿冶发展 |
3.4.2 资源争夺促进多元文化融合 |
3.4.3 生产发展推动结构全面转变 |
3.4.4 历史活动塑造区域文化气质 |
3.5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形成因素的关系 |
3.5.1 自然基底主导的演进性空间关系 |
3.5.2 主体活动影响的阶段性时间关系 |
3.6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演化规律 |
3.6.1 基于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自然基底演化 |
3.6.2 基于资源配置和政策调整的产业演化 |
3.6.3 基于生产管控和建设的组织管理演化 |
3.6.4 基于区域产业进化和变迁的文化演化 |
3.6.5 基于生产力发展和引导空间格局演化 |
3.7 本章小结 |
4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类型及特性 |
4.1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分类系统 |
4.1.1 分类依据 |
4.1.2 分类原则 |
4.1.3 分类系统 |
4.2 采矿类文化景观样本及特征 |
4.2.1 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
4.2.2 铁山矿冶遗址和大冶铁矿 |
4.2.3 建国后的四大铜矿 |
4.2.4 采矿类文化景观特征 |
4.3 冶炼类文化景观样本及特征 |
4.3.1 大冶钢铁厂 |
4.3.2 大冶有色金属冶炼厂 |
4.3.3 黄石东钢厂 |
4.3.4 冶炼类文化景观特征 |
4.4 运输类文化景观样本 |
4.4.1 内湖水运 |
4.4.2 铁路运输 |
4.4.3 长江航运 |
4.4.4 公路交通及其他 |
4.4.5 运输类文化景观特征 |
4.5 衍生类文化景观样本 |
4.5.1 华新水泥厂 |
4.5.2 黄石电厂 |
4.5.3 源华煤矿 |
4.5.4 衍生类文化景观特征 |
4.6 聚落类文化景观样本 |
4.6.1 矿冶古城 |
4.6.2 工人社区 |
4.6.3 聚落类文化景观特征 |
4.7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特性 |
4.7.1 均质性 |
4.7.2 拓扑性 |
4.7.3 秩序性 |
4.8 本章小结 |
5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结构及尺度 |
5.1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 |
5.1.1 自然基底要素 |
5.1.2 物质和非物质要素 |
5.1.3 主体活动要素 |
5.2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结构形式 |
5.2.1 耦合资源的空间结构 |
5.2.2 系统完善的产业结构 |
5.2.3 政治干预的组织结构 |
5.2.4 稳定融合的文化结构 |
5.3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结构系统 |
5.3.1 单元体系统 |
5.3.2 产业链系统 |
5.3.3 整体网络系统 |
5.4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结构层级 |
5.4.1 景观表征层级 |
5.4.2 文化意义层级 |
5.4.3 动力发展层级 |
5.5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结构尺度 |
5.5.1 时间尺度 |
5.5.2 空间尺度 |
5.5.3 感知尺度 |
5.6 本章小结 |
6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价值评价 |
6.1 价值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 |
6.1.1 价值评价理论 |
6.1.2 价值评价方法 |
6.2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价值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
6.2.1 价值评价的目的 |
6.2.2 价值评价的内容 |
6.2.3 价值评价的方法 |
6.3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综合评价模型 |
6.3.1 综合价值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
6.3.2 综合价值评价体系的层次设计 |
6.3.3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6.3.4 模糊综合评价 |
6.4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评价结果分析 |
6.4.1 数据采集方法 |
6.4.2 综合价值评价结果 |
6.4.3 评价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保护性利用策略 |
7.1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保护性利用路径 |
7.1.1 保护性利用的目的和意义 |
7.1.2 保护性利用的思路 |
7.1.3 保护性利用策略的原则 |
7.2 基于长江流域工业遗产廊道的保护策略 |
7.2.1 长江流域工业文化遗产廊道与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关联 |
7.2.2 长江流域工业遗产廊道要素的系统梳理 |
7.2.3 长江流域工业遗产廊道的保护思路 |
7.2.4 长江流域工业遗产廊道的区域推进 |
7.2.5 长江流域工业遗产廊道的产业联动 |
7.3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关联性保护策略 |
7.3.1 矿冶文化景整体感知的保护 |
7.3.2 生态与产业功能格局的保护 |
7.3.3 城乡遗产网络拓扑关系梳理 |
7.3.4 矿冶文化“IP”的建立和宣传 |
7.3.5 产业的升级转型和融合发展 |
7.4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产业系统保护策略 |
7.4.1 系统层级空间关系的系统建设 |
7.4.2 系统层级历史文化的动态梳理 |
7.5 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单元层面保护策略 |
7.5.1 单元活动主体特性的保护性利用策略 |
7.5.2 物质文化的保护性利用策略 |
7.5.3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性利用策略 |
7.6 本章小结 |
8 全文总结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8.1.1 研究结论 |
8.1.2 创新点 |
8.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研究课题 |
附录2:黄石矿冶文化地名演变及相关历史大事记 |
附录3:《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含矿冶遗产) |
附录4:《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中矿冶遗产一览表 |
附录5:黄石重要矿冶工业遗产一览表 |
附录6:黄石矿冶文化景观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7: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的评价指标权重表 |
附录8:东钢厂黄石矿冶文化景观价值评价得分 |
(10)基于方差最小化的沪铜期货套期保值研究 ——以ABC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最小方差套期保值理论及模型 |
2.1 最小方差套期保值理论 |
2.2 OLS回归模型 |
2.3 ECM模型 |
2.4 BEKK-GARCH模型 |
第3章 ABC公司沪铜期货套期保值实证分析 |
3.1 ABC公司简介 |
3.1.1 公司背景 |
3.1.2 采购方式及生产模式 |
3.1.3 产品成本构成情况 |
3.2 ABC公司沪铜期货套期保值的必要性 |
3.2.1 铜的使用量大 |
3.2.2 铜的价格波动大 |
3.3 ABC公司沪铜期货套期保值的数据处理 |
3.3.1 样本选取 |
3.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3 序列平稳性和协整检验 |
3.4 ABC公司沪铜期货套期保值分析 |
3.4.1 静态最小方差套期保值分析 |
3.4.2 动态最小方差套期保值分析 |
第4章 ABC公司沪铜期货套期保值方案的绩效分析 |
4.1 ABC公司沪铜期货套期保值模型选择 |
4.2 ABC公司沪铜期货套期保值方案 |
4.2.1 ABC公司沪铜期货套期保值方案设计 |
4.2.2 ABC公司沪铜期货套期保值方案的效果及损益分析 |
4.2.3 ABC公司沪铜期货套期保值方案的风险及控制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ABC公司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加快国内外铜原料的开发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鹰潭G铜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肖莹颖.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HL电缆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刘迪.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7)
- [3]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D]. 李燕玉. 吉林大学, 2020(01)
- [4]基于战略性资源获取的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 ——以JT集团为例[D]. 夏瀚军.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1)
- [5]JX铜业公司扩张型战略研究[D]. 张琰. 南昌大学, 2020(01)
- [6]进口再生铜/铝冶炼烟气中特征污染物模拟研究[D]. 吴海霞.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7]铝电解废旧阴极炭块还原铜渣回收铜和铁研究[D]. 毛凯旋.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湿法炼锌净化系统对高杂原料适应性工业化应用研究[D]. 张志刚.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9]黄石矿冶文化景观研究[D]. 曹宇.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10]基于方差最小化的沪铜期货套期保值研究 ——以ABC公司为例[D]. 肖亦敏.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