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一、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论文文献综述)

李萌[1](2021)在《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患者脾脏栓塞体积的个体化预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肝硬化是慢性弥漫性肝损害的终末期阶段,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引起,常见严重并发症有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脾大伴或不伴有脾功能亢进、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以出血、贫血、感染为主要症状,实验室检查表现为外周血一系或多系减少,骨髓细胞学提示骨髓增生活跃,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脾脏体积增大,行脾切除术后可使外周血象接近或完全达到正常范围,且明显改善症状。在肝硬化患者中,轻度至中度脾功能亢进患者自发性出血风险不会增加,而该部分患者通常需要行胃镜等侵入性检查或治疗来评估病情,若患者血小板计数<50-75×109/L,将会明显增加出血风险,且限制多种药物的应用或手术、介入治疗的实施,白细胞减少会增加患者全身感染风险及加重感染程度。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患者常合并多种其他严重并发症,如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大量腹水等,明显降低生活质量。首选治疗为针对病因和临床症状的药物治疗,如给予规范的内科治疗后,症状无缓解或疗效欠佳时可考虑手术或介入治疗。传统手术治疗包括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内支架分流术和腹腔镜下脾脏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但其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无法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血管介入微创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针对脾功能亢进的微创介入手术的产生,即PSE,其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轻微且发病率较低的优点,作为替代性“内科脾切除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并在临床应用中逐渐完善优化,成为了脾功能亢进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其也会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腹膜炎等,即使发生率较低。增加PSE术中脾脏栓塞率可明显提高疗效,但另一方面也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综合考虑权衡疗效和手术风险,如何使PSE更加安全且有效仍有待商榷。因此,我们设计了该研究,拟通过建立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患者PSE疗效的预测模型,试图探索个体化的合适的脾栓塞治疗方案,以达到充分改善血小板减少的效果,使术后1年血小板计数>75×109/L,同时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研究目的:筛选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患者PSE术后疗效的预测因素,通过PSE疗效的预测模型的建立,确定个体化的脾栓塞的最优治疗方案。研究方法:1.从2018年7月至2020年2月共入组患者46例,均行PSE手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月行腹部增强CT及门静脉CTA检查,术前1天及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行血常规、肝肾功及凝血系列等实验室检验。2.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的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患者;②成功实施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者;③术前、术后检查资料完善。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的血液病;②合并其他恶性疾病;③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④合并缺血性心脏病;⑤合并心脏或肾功能衰竭;⑥伴有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为40%,总胆红素水平≥为81.4umol/L,有中/大量腹水。3.记录入组患者性别、年龄、PSE术前脾脏体积、脾脏梗死体积及脾脏栓塞比率并比较PSE术前及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清白蛋白、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Child-Pugh评分,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模型筛选PSE术后1年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应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筛选独立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术后非梗死脾脏体积(461.5±222.5 mL)较术前脾脏体积(1133.96±377.39 mL)明显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梗死区脾脏体积为672.5±199.9 mL,栓塞率在 60.68±8.74%。2.纳入研究的46名患者中共有35(76.09%)名患者出现一种或多种不同程度的轻微术后不良反应,6(13.04%)名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均未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脾脓肿、脾破裂、急性肝衰竭、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3.PSE治疗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在术后1周升至最高值,后随时间逐渐下降,总体趋势为先升后降;血红蛋白水平在术后呈逐渐上升趋势,术后12月平均值达到正常范围;血小板计数在术后逐渐上升,至术后1月升至最高值,后随时间逐渐下降,总体趋势为先升后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总胆红素、白蛋白、脾脏栓塞率、血小板计数/脾脏体积之比(PSVR)是PSE术后1年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增长率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术后1年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增长率=0.023×白蛋白+1.576×脾脏栓塞率-0.008×总胆红素—2.421×血小板计数/脾脏体积之比-0.731,F=35.347,P<0.001,调整R2=0.753。5.血小板、总胆红素、白蛋白、非梗死脾脏体积、脾脏栓塞率、血小板计数/脾脏体积之比(PSVR)是PSE术后1年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增长值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术后1年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增长值=0.842×血小板计数+1.516×白蛋白+58.882×脾脏栓塞率-0.022×非梗死脾脏体积-258.281×血小板计数/脾脏体积之比—0.394×总胆红素—62.344,F=42.591,P<0.001,调整 R2=0.847。6.为使患者术后1年血小板计数>75×109/L,脾脏栓塞体积=[(258.281×血小板计数/脾脏体积之比+0.394×总胆红素+137.344-1.842×血小板计数-1.516×白蛋白)/(0.022 ×术前脾脏体积+58.88)]×术前脾脏体积。研究结论:PSE可显着改善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水平,对缓解脾亢安全有效。术前白蛋白、总胆红素、脾脏栓塞率、非梗死脾脏体积以及PSVR是PSE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使患者术后1年血小板计数>75×109/L且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可在术前,根据患者术后1年血小板计数>75×109/L的脾脏栓塞体积的预测公式,输入患者的白蛋白、总胆红素、脾脏体积以及血小板计数,可以得到计划的脾脏栓塞体积,并进行序贯PSE,避免单次脾脏栓塞率>50%,通过少量多次栓塞避免术后并发症并达到最终栓塞目标值。

王飞[2](2021)在《部分脾栓塞术对肝脏血流灌注近期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术(PSE)对肝硬化脾亢患者肝脏血流灌注近期影响,并探讨肝脏血液灌注改变与肝功能之间的关系,旨在探讨PSE术后肝脏灌注的变化规律,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研究,共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诊断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并行PSE术患者27例。采集外周血分析术前、术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变化,利用CT“一站式”全肝灌注成像检测PSE术前、术后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血容量(BV)、血流量(BF)、肝动脉灌注分数(HAF),于轴位原始图像上测量肝总动脉及脾动脉主干内径变化。同时检测血常规(WBC、PLT)、肝肾功能指标(TBiL、ALB及Cr)、凝血指标(PT及INR),分析比较术前及术后CT灌注参数、肝总动脉、脾动脉及脾动脉/肝总动脉内径比值,分析CT灌注参数与肝功能之间相关性。[结果]1.肝脏CT灌注的变化术前 HAF 值 0.18±0.17、HAP 值为 16.51±14.6 ml·min-1·(100ml)-1、PVP值为 93.86±52.22 ml·min-1·(100ml)-1、TLP 值为 110.72 ± 49.73ml.min-1·(100ml)-1、BV 值为 18.99±3.86 ml·min-1·100g;术后 7 天 HAF 值为 0.40±0.25、HAP 值为 21.93±12.38 ml·min-1·(100ml)-1、PVP值为36.89±21.22 ml·min-1·(100ml)-1、TLP 值为 58.51±15.14 ml·min-1·(100ml)-1 BV 值为 18.77±4.25 ml·min-1·100g;术后 1 月 HAF 值 0.28±0.18、HAP 值为 25.30±23.15 ml·min-1·(100ml)-1、PVP 值为 63.86±29.38 ml·min-1·(100ml)-1、TLP值为 89.17± 7.96 ml·min-1·(100ml)-1 BV 值为 18.93±4.60 ml·min-1·100 g。与术前比较,PSE术后HAF明显增高,呈显着升高后缓慢下降的动态变化过程,术后7天、1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AP术后呈现上升趋势,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与术后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VP及TLP术后明显下降,呈显着下降后缓慢升高,术后7天、1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V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肝总动脉与脾动脉内径的变化术前肝总动脉内径为3.71 ±0.34mm,脾动脉内径为6.20±0.30mm,脾/肝总动脉内径比为1.69±0.25;术后7天肝总动脉内径为4.13±0.15mm,脾动脉内径为5.93±0.24mm,脾/肝总动脉内径比为1.44±0.08;术后1月肝总动脉内径为4.08±0.15mm,脾动脉内径为5.49±0.20mm,脾/肝总动脉内径比为1.35±0.06。PSE术后肝总动脉直径较术前明显增大,术后1月较术后7天有所缩小,但仍大于术前。脾动脉直径及脾/肝总动脉直径比值术后呈明显减小,术后7天、1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肝功能的变化PSE术后3天、7天外周血TBiL及PT均较术前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TBiL下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PT较术前稍有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MELD评分为9.15±2.51,术后7天MELD评分为11.18±3.06,术后1月MELD评分为7.32±1.80,MELD评分呈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术后1月降至稍低于术前。4.PSE术后CT灌注参数与MELD评分相关性分析患者术后7天MELD评分与HAP无相关性,MELD评分与PVP及TLP存在负相关关系(HAP:r0.058,P>0.05;PVP:r=-0.751,P<0.05;TLP:r=-0.685,P<0.05)。5.外周血象的变化PSE术前外周WBC为2.41±0.87 × 109/L,术后7天迅速升至最高6.47±4.00× 109/L,术后1月下降至3.45±1.03 × 109/L,呈速升速降;术前外周PLT为43.75±17.98 × 109/L,术后 7 天上升至 108.81±52.69 × 109/L,术后 1 月保持于 100.81±26.06 × 109/L,但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结论]1.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存在SASS,PSE术能缓解SASS,改善肝脏循环。2.PSE术后短期肝脏CT灌注参数改变,提示PSE术后肝动脉灌注量增加,门静脉及总肝灌注量降低,PSE引起PVP下降主要不是营养性及功能性肝灌注减少,而是调节性PVP减少,有利于改善门脉高压的肝脏循环障碍。3.PSE术后PVP及TLP一过性减少可能是造成肝功能短期内损伤的因素之一。

陆孜[3](2021)在《TIPS联合PSE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并脾亢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对脾功能亢进的影响及TIPS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并脾亢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1、回顾收集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合并脾功能亢进行TIPS术患者377例,筛选资料完整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165例,根据脾亢程度分A组(轻度)63例、B组(中度)54例及C组(重度)48例,收集术后7天、1月、6月、1年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及血小板(PLT)数值,观察TIPS对不同程度脾功能亢进的影响;2、收集同时段重度脾功能亢进者54例,根据是否行PSE分为TIPS联合PSE(I组)28例及TIPS(Ⅱ组)26例,分析比较两组术后近远期血常规、肝功能、免疫指标、支架通畅性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1、TIPS术后A、B、C组各时段血象变化A组:患者WBC及PLT于TIPS术后1月内各时段数值较术前存在短暂上升趋势,并于1月时达到峰值(t=-2.330,-2.702;P<0.05),1月后各时段基本恢复术前水平(P>0.05)并保持稳定;B组:中度患者TIPS术后1年内WBC与PLT数值基本维持术前水平(P>0.05);C组:重度脾亢患者术后1月内各时段数值较术前无显着差异,6月及1年WBC与PLT水平均呈降低趋势(P<0.05);三组术后各时间段RBC较术前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2、Ⅰ组、Ⅱ组术后各时段肝功指标变化Ⅰ组:术后一周:TBIL、PT、ALT、AST等肝功指标及Child-Pugh评分较术前显着提升(P值均小于0.05);术后一月:TBIL、PT较术前升高(P值均小于0.05),余肝功指标(ALT、AST)及Child-Pugh评分较术后1周恢复至正常水平;术后三月至半年:TBIL、PT、ALT、AST等肝功指标及Child-Pugh评分与术前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年:各肝功指标(TBIL、ALB、AST、ALT、PT)皆较术前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但A、B两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差异存在差异(t=2.331,P=0.037);Ⅱ组:术后一周:TBIL、PT、ALT、AST等肝功指标及Child-Pugh评分较术前显着提升(P值均小于0.05);与Ⅰ组比较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0.901,P=0.037);术后一月:TBIL、PT较术前升高(P值均小于0.05),余肝功指标(ALT、AST)及Child-Pugh评分较术后1周恢复至正常水平;术后三月至半年:TBIL、PT、ALT、AST等肝功指标及Child-Pugh评分与术前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年:各肝功指标(TBIL、ALB、AST、ALT、PT)及肝功能Child-Pugh评分皆较术前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但与Ⅰ组比较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差异存在差异(t=2.331,P=0.037);3、Ⅰ组、Ⅱ组患者术后各时段血细胞水平变化Ⅰ组:WBC及PLT水平于术后各时间段皆显着提升,且于术后1月达到峰值(t=0.711;0.693,P<0.01),Ⅰ 组术后 1 周、1 月、半年、1 年,WBC 及 RBC均显着高于Ⅱ组水平,差值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RBC水平未观察到显着变化;Ⅱ组:术后半年至一年呈现降低趋势(P<0.05),余时间段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患者术后各时段免疫指标变化及与肝功相关性Ⅰ 组:术后 1 月 IgA、IgM 及 IgG 显着升高(t=-2.416,-1.903,-5.169;P=0.023,0.000,0.000),且较Ⅱ组数值升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Th1/Th2分泌细胞因子(IL-2、IL-10)术后各时间段差异较术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IL-6均较正常范围偏高,并于术后第3天与1周显着提升(P<0.01),且较 Ⅱ 组升高显着(t=3.217,3.601;P=0.000,0.000);术后1月,Ⅰ组IL-6依旧高于术前水平(t=-1.274;P=0.031);术后1周观察到Ⅰ组IL-8较术前升高(t=-1.308,P=0.029),1月后恢复术前水平(P>0.05)。术后3月、6月及1年时,上述各项指标均回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1周,淋巴因子 IL-6 与 TBIL、AST 及 PT 成正相关(r=0.603,0.714,1.217;P<0.05);IL-8 与 ALT 及 PT 成正相关(r=0.801,1.217;P<0.05);同时发现 IL-6 与 IL-8成正相关(r=0.655;P<0.05);Ⅱ组:术后各时段IgA、IgM及IgG差异较术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Th1/Th2分泌细胞因子(IL-2、IL-10)术后各时间段差异较术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IL-6均较正常范围偏高,并于术后第3天与1周显着提升(P<0.01);术后3月、6月及1年时,上述各项指标均回降至术前水平(P>0.05);5、Ⅰ、Ⅱ组患者术后各时段门脉直径,门脉及分流道内血液流速变化两组患者术后1月、3月、6月及1年,术后门脉内径变化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于上述各时间段术后门脉主干血流速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各个时间段Ⅰ、Ⅱ两组间数值差异均有显着差异(P<0.05);Ⅰ组术后各个时段门脉血流速度皆显着快于Ⅱ组(P<0.05);6、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至1年随访时限结束时无死亡病例,术后1年内Ⅱ组累计出现肝性脑病7例(其中Ⅰ级5例,Ⅱ级2例,予乳果糖口服及门冬氨酸鸟氨酸静脉滴注等治疗后好转),支架功能障碍8例(完全失功能2例,狭窄6例),复现黑便呕血者5例(予分流道修正或/及辅行GCVE后症状缓解);Ⅰ组相同随访周期内累计发生肝性脑病6例(其中Ⅰ级5例,Ⅲ级1例,予上述药物治疗及食醋浣肠等处理后缓解),支架功能障碍8例(完全失功能1例,狭窄7例),黑便呕血再发者6例(与Ⅱ组相同处理后症状缓解),无脾脓肿病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缓解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腹痛、发热、呕吐及食欲不佳等情况对症治疗后均可缓解。[结论]1、TIPS可改善轻度脾亢患者短期脾功能亢进,不能改善中-重度脾功能亢进;2、TIPS联合PSE是安全的,可有效控制出血并缓解脾功能亢进,对肝功能及免疫功能有改善作用;3、TIPS及PSE均可导致肝功能短期一过性损伤,1月左右可逐渐恢复,TIPS联合PSE建议在1月后进行;4、TIPS联合PSE可改善脾功能亢进,对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有一定改善;IL-6与IL-8血清含量变化对肝功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性;5、TIPS联合PSE术后门静脉主干及分流道内血流速度加快,不增加门静脉及分流道内血栓发生率。

王红杰[4](2020)在《分次分散脾动脉栓塞法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应用分次分散脾动脉栓塞法治疗的效果。方法:80例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采用分散多次脾动脉栓塞法治疗,对照组48例,采用1次性集中成片状脾动脉栓塞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及肝功能Child-pugh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1个月血小板(PLT)计数、白细胞(WBC)计数低于对照组,术后2、3个月PLT计数、WBC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1个月、2个月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应用分次分散脾动脉栓塞法治疗,有助于减轻对肝功能的影响,改善外周血细胞。

叶建敏[5](2020)在《早期功能锻炼对部分脾动脉栓塞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早期功能锻炼对部分脾动脉栓塞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部分脾动脉栓塞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早期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不同时间的机体舒适度及手术前后的生存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坠积性肺炎。观察组穿刺处出血血肿、腹痛、下肢静脉血栓、麻痹性肠梗阻及腹腔感染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 d,观察组的机体舒适度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生存质量的各个方面评分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功能锻炼对部分脾动脉栓塞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具有积极的控制作用,有助于降低相关不适感及改善生存质量,在本类手术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崔林阳,高璐璐,侯红军,许祖闪[6](2020)在《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介入治疗临床应用及进展》文中指出脾功能亢进症为肝硬化所致门静脉高压症常见表现,发病率逐年增加。随着对脾脏功能的不断认识以及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各种微创治疗手段在脾亢上广泛开展,本文就脾动脉栓塞术(SAE)、射频消融术(RFA)、微波消融术(MWA)、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对肝硬化所致脾亢的治疗进行介绍。

翟越[7](2020)在《量化8spheres栓塞微球在部分脾动脉栓塞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使用定量8spheres栓塞微球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并测定术前、术后脾脏体积,得出定量栓塞微球栓塞定量脾脏体积,并验证8spheres栓塞微球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为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提供一种更佳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共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功能亢进行PSE术患者63例,根据使用微球大小不同分为两组,A组(500-700μm)32例,B组(700-900μm)31例,将两种不同大小微球配置出造影剂微球混悬液。两组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并于术前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于PSE术前及术后1月进行CT增强扫描,使用CT后处理VOLUME软件对脾脏进行人工描记,计算脾脏体积,并将术后不同时段的造影评估体积与实际栓塞率进行比较;术后第3天、7天、1月、3月、6月、12月进行疗效随访,观察血小板与白细胞变化情况;术后住院期间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最终的随访截止日期为2020年3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脾脏栓塞体积、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配置微球混悬液与验证混悬液的均匀性:8Spheres(500-700μm)配置成混悬液共计13ml,溶液质量为14.78g,单位体积混悬液质量理论值=1.14g/ml;而8Spheres(700-900μm)配置成混悬液共计14ml溶液,溶液质量为16.6g,单位体积混悬液质量理论值=1.19g/ml。两组分别抽取0.5ml;1ml;2ml微球混悬液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脾脏栓塞体积:A组(500-700μm)1g栓塞微球平均栓塞脾脏体积为:449.4±125.79cm3,平均栓塞率为(40.1±12.2)%;B 组(700-900 μm)1g 栓塞微球平均栓塞脾脏体积为:555.16±117.46cm3:平均栓塞率为(50.1±10.9)%;两组患者的栓塞体积与栓塞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15分钟、术后30分钟造影评估栓塞体积分别为(56.2±12.3)%;(49.8±12.8)%;(42.3±11.5)%,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81;0.907;B 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15分钟、术后30分钟造影评估栓塞体积分别为(66.6±11.0)%;(59.1±12.7)%;(52.2±12.2)%,相关系数分别为 0.733;0.862;0.937,两组术后延迟造影时间评估栓塞体积与实际栓塞体积呈正相关。3.外周血细胞变化:两组患者白细胞术后各段时间内计数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白细胞在3月内可维持正常水平(WBC>4.0×109/L),B组患者白细胞在6月内维持正常水平(WBC>4.0×109/L),术后第7天、1月、3月B组患者白细胞水平高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术后各段时间内计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血小板在1月内可维持正常水平(PLT>100×109/L),B组患者血小板在3月内维持正常水平(PLT>100×109/L),术后第1月、3月B组患者血小板水平高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患者术后均出现栓塞综合征,A组患者术后第二、三天腹痛较B组患者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相关并发症如胸、腹水、发热、恶心呕吐等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量化栓塞微球可得到较为精确的脾脏栓塞体积,临床中可根据术前脾脏体积计算出所需栓塞微球的用量,来控制脾脏栓塞程度。2.不同大小的8spheres栓塞微球能够栓塞的脾脏体积不同,500-700μm较700-900μm微球的栓塞体积小,不宜引起脾亢复发,远期疗效可能存在优势。3.定量栓塞微球进行PSE术可避免术后即刻造影导致的栓塞体积评估的不精确性。4.8spheres栓塞微球在PSE术中使用具有很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张雪平[8](2020)在《部分脾栓塞术对血清PDGF、TGF-β1及肝纤维四项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血清血小板衍生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肝纤维四项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6例肝炎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行PSE术患者,采集外周血分析PSE术前、术后血小板衍生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肝纤维四项、血常规、肝功能及免疫指标(NK细胞及Th2淋巴因子IL-6)的变化,同时利用肝脏超声影像和瞬时弹性测量成像检测肝脏硬度(LSM)的变化。[结果]1.PDGF及TGF-β 1的变化对照组:PDGF 值为 98.26±10.12ng/L、TGF-β 1 值为 180.36±12.38ng/L;实验组:术前PDGF值为213.36±15.42ng/L、TGF-β 1值为 263.26±21.47ng/L;术后7天PDGF值为200.04±12.13ng/L、TGF-β 1值为 260.18±17.37ng/L;术后 1 月 PDGF 值为 195.41 ± 14.22ng/L、TGF-β 1 值为 262.43±16.42ng/L;术后 3月 PDGF 值为 198.34± 12.66ng/L、TGF-β 1 值为 261.96±14.75ng/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脾亢后PDGF及TGF-β 1明显增高,PSE术后PDGF呈现下降趋势,术后1周、1月、3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GF-β1术后1周、1月、3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肝纤维四项的变化:对照组:HA 值:119.65±9.35ng/L;PcⅢ:4.58±1.20ug/L;LN:107.38±13.67ug/L;Ⅳ-C:7.45±1.18ug/L。实验组:术前 HA 值:231.37±47.28ng/L;PcⅢ:12.25±2.36ug/L;LN:215.11±63.28ug/L;Ⅳ-C:14.96±4.76ug/L;术后7 天 HA:203.25±38.79ng/L;PcⅢ:10.13±1.42ug/L;LN:173.26±54.39ug/L;Ⅳ-C:12.63±3.76ug/L。术后 1 月 HA:186.71±42.36ng/L;PcⅢ:8.73±1.72ug/L;LN:148.02±43.29ug/L;Ⅳ-C:9.40±2.Oug/L;术后 3 月 HA:198.23±35.66ng/L;PcⅢ:9.76±2.25ug/L;LN:168.77±58.67ug/L;Ⅳ-C:10.65±1.91ug/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术前肝纤维化四项(HA、PcⅢ、LN及Ⅳ-C)明显升高,PSE术后肝纤维化四项在PSE术后1周、1月、3月较术前而言均出现明显下降,其中术后1月降至最低,术后3月较术后1月出现升高。3.肝脏硬度值(LSM)的变化正常人群LSM小于7.3Kpa,肝硬化脾亢患者术前LSM达到20.51±6.O1Kpa,术后 1 周为 20.08±5.92Kpa,术后 1 月为 16.50±4.33Kpa,术后 3 月为 17.79±4.04Kpa。肝脏硬度在PSE术后1周稍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3月较术前而言均出现明显下降,术后3月较术后1月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免疫指标的变化(NK细胞及IL-6)NK细胞正常值的范围为90-590个/uL,IL-6正常值的范围1.18-5.30pg/mL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NK细胞术前为61.04±25.29个/uL,术后1周为114.53±31.23 个/uL,术后 1 月为 103.78±36.25 个/uL,术后 3 月为 99.38±27.39 个/uL;IL-6 术前为 9.75±3.25pg/mL,术后 1 周为 73.26±31.59pg/mL,术后 1 月为 13.44±7.65pg/mL,术后3月为5.35±7.51pg/mL。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NK细胞术前明显低于正常值下限,术后1周、1月、3月明显升高。Th1/Th2细胞淋巴因子变化:Th2分泌细胞因子IL-6术前高于正常值上限,术后1周明显升高,术后1月显着下降,3个月恢复至正常值范围;其余Th1/Th2分泌的淋巴因子术后三个时间点(1周、1个月、3个月)较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5.血常规的变化PSE术后1周白细胞迅速升至最高后开始下降,3月后降至正常值以下;术后血小板迅速升高,1周至正常范围内,1月达高峰水平,随后缓慢下降。6.肝功能的变化PSE术后3天、1周、1个月及3月谷丙转氨酶(ALT)变化不明显(p>0.05);术后3天、7天AST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天较术后3天谷草转氨酶(AST)有所下降(P<0.05),术后1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3天、7天凝血酶原时间(PT)及总胆红素(TBil)明显升高,术后7天较术后3天有所下降,术后1月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3月明显下降。术后1周,IL-6水平明显升高,肝功能指标(AST、TBil及PT)同样也是增高,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7.TGF-β1、PDGF与血小板相关性分析患者术前、术后TGF-β 1、PDGF与血小板存在负相关关系(术前:r=-0.594,p<0.05,r=-0.762,p<0.01;术后:r=-0.357,p<0.05,r=-0.685,p<0.01)。[结论]1.肝炎性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致血小板减少,促纤维化因子PDGF、TGF-β 1增多,NK细胞数量下降,IL-6增多:同时肝纤维化四项增高、肝硬度值增高,提示脾功能亢进可导致肝纤维化因子升高,从而可能加重肝纤维化。2.PSE后血小板增加,促纤维化因子PDGF、TGF-β1下降,NK细胞数量增多,IL-6下降;同时肝纤维化四项下降、肝硬度值下降,提示PSE术可以使肝纤维化因子的减少,从而可缓解肝纤维化的进程。3.PSE可对肝功能产生一过性损伤,1周后逐渐恢复,1月恢复至术前水平并逐渐改善,提示PSE可改善肝功能。4.PSE可提高患者外周白细胞及血小板,达到纠正脾亢的目的。

魏颖颖[9](2020)在《负荷腹式呼吸对伴肝硬化患者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疼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负荷腹式呼吸对乙肝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患者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疼痛的影响,有助于了解此干预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为进一步研究如何减轻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患者疼痛,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寻找简单有效的方法,并提供数据支持和临床指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符合条件的乙肝肝硬化伴有脾功能亢进并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病区为单位,一个病区为干预组(共58例),另一病区为对照组(共58例)。对照组按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围手术期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干预组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负荷腹式呼吸训练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长海痛尺、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腹式呼吸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通过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结果。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后6h的长海痛尺评分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332,P=0.741,P>0.05;干预组术后的 12h、24h、48h、72h、96h、120h 的疼痛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有统计学意义,t=1.994、6.223、8.529、10.715、11.212、16.426;P=0.049、0.000、0.000、0.000、0.000、0.000,P<0.05;两组患者疼痛都伴随护理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轻,术后48h、72h、96h、120h疼痛程度明显比术后12h、术后24h的轻,P<0.05。3.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为20.44±6.42、21.41±6.73分,抑郁评分为22.51±5.29、23.14±7.86分,P>0.05;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为 12.53±2.16、19.73±4.86 分,抑郁评分为 14.52±3.48、20.24±5.63 分,与干预护理前相比,P<0.05。4.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2.76%、干预组为96.55%,χ2=6.0647;P=0.0015,P<0.05。5.本研究发现干预组排气时间为第(21.05±2.17)h,对照组排气时间为第(36.51±2.64)h,干预组排气时间显着早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t=25.6482,P<0.05)。干预组中重度腹胀发生率12.07%,对照组中重度腹胀发生率43.10%,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1.负荷腹式呼吸可以减轻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患者的疼痛症状,伴随护理时间增加疼痛程度越轻。2.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行负荷腹式呼吸锻炼能够缓解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心理。3.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行负荷腹式呼吸锻炼,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4.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行负荷腹式呼吸锻炼能够将患者排气时间缩短,促进排气,同时能够缓解腹部胀痛的症状,缓解疼痛。

王文博[10](2020)在《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法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合井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择期腹腔镜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双介入法(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脾功能亢进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佳选择依据。方法:1、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脾功能亢进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医院并行择期腹腔镜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双介入法(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的6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随访,其中男性38人,女性22人。两组患者均因近期消化道出血病史入院且合并脾功能亢进,术前经过药物治疗或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后病情稳定,且治疗前肝功能Child-Pugh评分等级为A级或者B级,经全面客观评价患者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后,所有患者均手术适应症明确、无明显手术禁忌症,与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行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手术组为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组,患者35例,平均年龄为56.14±8.40岁,;介入组为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组,患者25例,平均年龄为57.76±9.33岁。收集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结果,比较两组手术治疗后成功率、手术并发症、脾功能亢进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率、再发出血率、生存率等客观指标,评价两种术式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手术操作者均为理论、实践经验丰富,多次完成该术式的外科医师或介入科医师及其团队。2、数据分析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M±SD)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表示。所有数据均经过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转氨酶、血小板计数等血液学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相同时期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率、再出血率、生存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患者有2例患者死于术后并发症,余患者均手术成功顺利出院;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1例患者死于消化道出血,余患者均顺利出院。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总并发症率为31.4%,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并发症率20%,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1.897,P=0.168)。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与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患者脾功能亢进均缓解,两组血小板计数相比,术后1月、术后6月、术后12月t值分别为4.197、16.454、14.625,p值均小于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月谷丙转氨酶相比独立样本检验t值为0.620,p值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月、12月t值分别为3.189、2.088,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有效率为100%,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转归有效率为48%,两种术式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31.452,P=0.000)。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1年累计再出血率为8.5%,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1年累计再出血率为20%,两组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24,P=0.233)。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术后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4.2%,双介入(PTVE+PSE)组术后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764)。结论: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止血效果明确,二者无明显差异。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相似。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双介入(PTVE+PSE)术对患者术后肝功能(ALT)无明显影响;治疗脾功能亢进方面,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血小板上升更明显,效果更佳。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较双介入(PTVE+PSE)术对食管胃底静脉曲转归张有效率更高。1年随访期内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对预防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效果相似。1年随访期内腹腔镜脾切除切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PTVE+PSE)术对患者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二、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论文提纲范文)

(1)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患者脾脏栓塞体积的个体化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资料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附表与附图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部分脾栓塞术对肝脏血流灌注近期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创新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肝脏CT灌注成像在肝硬化部分脾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TIPS联合PSE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并脾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创新与不足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IPS联合PSE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并脾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分次分散脾动脉栓塞法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PLT计数比较
    2.2 WBC计数比较
    2.3 肝功能Child-pugh评分比较
3 讨论

(5)早期功能锻炼对部分脾动脉栓塞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3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的机体舒适度比较
    2.4 两组手术前后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3 讨论

(7)量化8spheres栓塞微球在部分脾动脉栓塞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脾动脉栓塞术中栓塞材料与栓塞体积测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部分脾栓塞术对血清PDGF、TGF-β1及肝纤维四项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肝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负荷腹式呼吸对伴肝硬化患者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疼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对照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理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
    2.4 研究方法
    2.5 数据的统计分析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原则
    2.8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对比两组一般资料
    3.2 两组患者疼痛比较
    3.3 焦虑抑郁比较
    3.4 两组满意度比较
    3.5 两组患者排气时间与腹胀评分比较
4 讨论
    4.1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负荷腹式呼吸必要性
    4.2 负荷腹式呼吸降低患者疼痛程度
    4.3 负荷腹式呼吸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4.4 负荷腹式呼吸提高患者疼痛干预满意度
    4.5 负荷腹式呼吸对排气时间及腹胀的影响
    4.6 小结
5 研究创新性与局限性
    5.1 研究的创新性
    5.2 局限性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腹式呼吸对患者术后疼痛影响的研究进展
    1 腹式呼吸的概述
    2 腹式呼吸训练的方法
    3 术后疼痛影响因素
    4 疼痛的测评工具
    5 腹式呼吸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的临床应用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脾栓术后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
    附表2 长海痛尺
    附表3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
    附表4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附表5 负荷腹式呼吸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个人简历
致谢

(10)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法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合井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诊断参考标准
        2.1.4 患者基本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术前相关准备
        2.2.2 手术步骤及方法
    2.3 随访观察
    2.4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比较
    3.2 手术成功率的分析
    3.3 手术并发症分析
    3.4 术后各项指标的临床对比分析
    3.5 食管静脉曲张转归分析
    3.6 术后再出血率分析
    3.7 生存率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患者脾脏栓塞体积的个体化预测[D]. 李萌. 山东大学, 2021(12)
  • [2]部分脾栓塞术对肝脏血流灌注近期影响的研究[D]. 王飞.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TIPS联合PSE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并脾亢的临床研究[D]. 陆孜.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分次分散脾动脉栓塞法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影响[J]. 王红杰. 华夏医学, 2020(04)
  • [5]早期功能锻炼对部分脾动脉栓塞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 叶建敏. 中国医学创新, 2020(17)
  • [6]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介入治疗临床应用及进展[J]. 崔林阳,高璐璐,侯红军,许祖闪.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12)
  • [7]量化8spheres栓塞微球在部分脾动脉栓塞中的临床应用[D]. 翟越.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8]部分脾栓塞术对血清PDGF、TGF-β1及肝纤维四项的影响[D]. 张雪平.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9]负荷腹式呼吸对伴肝硬化患者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疼痛的影响[D]. 魏颖颖. 郑州大学, 2020(02)
  • [10]腹腔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双介入法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合井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对比[D]. 王文博.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