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绳也可看作杠杆(初二、初三)(论文文献综述)
李光伟[1](2021)在《清代普免制度的形成及其得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蠲赋减租是国家惠政,在传统帝制时期,唯有清康熙、乾隆两朝屡次普免全国田赋,并将其逐步制度化。普免萌生于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的轮免各省钱粮,是国家在重大灾变后通过免除赋税给予民众的普惠性补偿。康熙朝普免钱粮四次、漕粮一次,得益于战时形成高度集中财政体制所积累的雄厚储备。这一将全国赋税尽解户部的财政体制,体现了康熙帝治国理念中的大局观,也为其多次筹划实施重大举措提供强有力支持,对清前期的稳定和发展一度发挥积极效用。但从长远看,过于强调国用与蠲赋养民,忽视外省财政和恤官,导致康熙后期外省钱粮亏空严重与苛官累民等问题,反映此制度未因时应势进行调整而产生缺憾。
熊敏[2](2021)在《泸沽湖摩梭民俗文化中初中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案设计》文中认为泸沽湖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母系文化承载之地,以“和谐、包容、开放”的文化特色吸引着世人的关注。随着外来主流文化的传入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摩梭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如今,新一代的摩梭青少年对传统文化逐渐陌生,传统文化技艺的维护与延续已经岌岌可危。本研究基于对摩梭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关注,挖掘摩梭民俗文化中与生物科学知识相关的内容作为课程资源。通过田野调查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教学实践法,挖掘整理出摩梭民俗文化中与初中生物学科相关的内容作为生物课程资源,并将其运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调查结果显示,摩梭和非摩梭学生对于摩梭民俗文化的认同和民族文化素养方面都存在显着差异;对于将摩梭民俗文化与生物课程相结合方面,摩梭学生和非摩梭学生都表示希望能将民俗文化带进生物课堂。通过挖掘摩梭民俗文化,一共整理出可运用于生物课程资源的民俗文化共7类16项,包括摩梭宗教礼俗、传统技艺、民间医药以及与其生活环境相关的泸沽湖本地的特色动植物等,将这些民俗文化与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相结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生物课程资源。将形成的课程资源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以“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种子的萌发”三节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结果显示,将民俗课程资源与生物学知识相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加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促进对于摩梭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增加民族文化认同感,树立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丁晓庆,季卫新[3](2020)在《巧用“受力分析”突破“简单机械”的概念教学》文中研究指明"简单机械"这一章的内容很多,有杠杆、滑轮、滑轮组、斜面等,而且各类相应题型的变化也很多,许多教师在这章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题型进行了方法总结,却往往是治标不治本。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根本是因为关键概念教学过程中缺失构建过程,导致学生物理概念模糊而形成的。运用受力分析来帮助学生自主思维物理概念的构建过程,可以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
韩晶晶[4](2020)在《基于“思维型”课堂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新课改理念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更加重视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基于“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进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并提出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教学策略,研究目的在于改变初中物理教学中不重视学生思维发展的现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一、对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研究,主要有思维型课堂的心理学基础、三棱思维模型、基本原理和基本环节。二、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发展现状。三、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为解决学生目前思维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一些教学策略。四、根据上述教学策略,以苏科版八年级物理《速度》和《摩擦力》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本研究的重点是提出有效开展思维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1.教师需增强思维教学意识,加强思维教学能力。做到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2.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好概念引入:(1)掌握已有知识基础,处理好前概念。(2)善于运用实验观察进行概念引入。(3)善用问题引入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多种方法进行新课导入,充分调动和发展学生的思维。3.突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探究概念过程可从这几方面展开:(1)以实验探究进行教学过程。(2)将物理学史融入概念教学。(3)结合生活合理利用类比法。(4)创建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优良教学情境。4.加深概念理解,促进概念的应用迁移。5.因材施教,培养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6.做好课堂的思维监控,使学生和教师在反思中得到提升。
宋云云[5](2020)在《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国家和社会各界对综合型工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工程在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正日益突出。STEM教育和工程教育在发达国家的发展正逐步得到国内学者的认可和关注,STEM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不断深入发展,也为在初中教育阶段融入工程教育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持。但国内对工程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阶段,在基础教育阶段尚未有系统具体的研究方案,基础教育阶段工程教育的严重缺乏直接影响了高等工程教育人才的输送和培养。初中阶段可作为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起始阶段,在初中教学阶段渗透工程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工程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工程课程和日后跻身工程领域的兴趣和热情。从物理学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物理不仅要探究物理原理、概念,也离不开工程技术、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等方方面面。因此,从培养初中生工程综合技能,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角度来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工程教育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综述和教材分析,设计出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渗透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策略,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法。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从STEM教育及工程教育的兴起出发,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STEM教育及工程教育的研究和发展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阐述,论证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工程教育的可行性。第二部分在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工程、工程教育以及K-12阶段工程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工程教育理念的必要性。第三部分通过对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分析,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可用于工程教育渗透的教学素材,为初中物理教学中工程教育的渗透提供基础。为了解初中生物理学习情况和工程素养储备情况,笔者对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部分一线初中物理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发现虽然教材本身蕴含丰富的工程教育资源,但实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教师只重视理论却忽视了实践,学生工程素养储备缺失,并分析造成此现状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在对学生调查问卷、教师访谈进行分析以及课堂实践观察的基础上设计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工程教育理念的具体可行性教学策略,即创建多样化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挖掘工程教育素材,加深学生工程认知;抓住演示实验契机,启蒙学生工程意识;模仿设计从做中学,培养学生工程技能的策略。第五部分根据制定的教学策略,以初中物理中《物体的浮与沉》、《杠杆》为例进行渗透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案例设计,并利用实习机会对教学案例进行了课堂教学的实践,考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符合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目标,分析对应了何种教学策略。第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对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对工程教育在我国初中物理教学中该如何实施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并进行了前景展望。笔者希望基于以上对融入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构建和教学案例设计,能为初中物理教师提供教学的新视角。
王业儒[6](2020)在《初中物理开放性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基于我国目前教育系统现状,开放性问题在各个方面有着极为丰富的研究,从中可以看出开放性问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步被社会各界教育人员、一线教师所重视。在2000年的教育会议明确指出要在理科各种考试中适当加入开放性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物理开放性问题已经提出近二十年时间,全国各省市新课程教育改革也已经全面完成,越来越重视对全体学生学科素养的树立,对物理学科能力的训练。随着“一核四层四翼”评价体系的建立,开放性问题的地位更为突出,在此期间,物理开放性问题在中考中的地位如何变化,及开放性问题是否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我们必须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开放性问题在物理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还比较欠缺,对普通中学的教学指导作用尚不完善,先以开放性问题的研究为前期准备,通过各种文献调查、理论研究等手段了解其现阶段发展过程与不足。本文以江苏省各市中考中的开放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往年的中考试卷中开放题的分布情况、分值比例等基本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由于中考的大背景下,开放性问题教学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针对不同人群的调查访谈也成为了解开放性问题在教学中有无必要的一种了解途径。其次,针对师生态度和实践结果来分析开放性问题的教学案例应该如何设计、实施,用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来抛砖引玉,仅供参考。本文尝试从两个方面对开放性问题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研究,即历年中考开放性题目的现实情况和如何在课堂教学引入开放性问题。首先,从认识到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对开放性问题的需求,查阅创造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相关资料文献提出开放性问题的研究原因,最后总结出开放性问题在一线教学当中的必要性。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和原始物理问题看待开放性问题的课堂实施优点,并学习国内外数学、物理方向的开放性问题研究现状,对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进行比较,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对物理开放性问题进行介绍。总结开放性问题的特点并就其分析开放性问题的教育价值。其次,通过文献法、访谈法等手段,对江苏省往年各市的中考试卷进行开放性问题分析,横纵向比较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开放性问题的特点,了解师生对开放性问题的认识情况和态度。再基于实践教学研究,提出开放性问题的课堂教学建议。并对各市开放性问题的统计情况,研究中考对学校教学参考作用。尝试在日常教学中引入开放性问题的教学实践。最后阐述本研究的结论、不足与展望。
汪依凡[7](2018)在《基于STEM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与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对于综合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也得到不断的推进。STEM教育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兴起与发展,正逐步得到我国专家学者的关注。从物理学科的特点来看,物理的学习既涉及理论知识,又与生产生活、工程技术息息相关。在本课题中笔者通过对文献研究和教材对比研究,提出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将STEM教育工程技术理念融入物理知识讲授的教学策略。笔者对描述STEM教育特点的文献进行了总结概括,STEM教育理念是对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这四种理念的融合,体现了理科教育和工科教育之间的平衡。这种融合说明在物理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强化对学生进行工程技术的训练。融入STEM理念并不是完全让学生学习技术,也不是形成另一种过分强调工科学习的教育模式,而是通过在日常的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融入STEM领域相关的工程技术理念。这样既能提升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可以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从2001年新课改至今的教育研究现状看来,笔者发现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仍存在重视理论知识讲授、忽略工程技术教育的问题,大量一线教学工作者发表的教育研究文献还是以强调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但也不乏希望通过实验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水平。笔者认为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同于STEM教育对学生工程技术理念的提升和技术技能的训练。就国外现状来看,美国在K-12阶段的物理教育中,重视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对STEM理念的渗透,其他各发达国家也同样重视对学生在STEM领域的培养。而我国工程技术教育仍以职业教育为主,在高等教育中也出现了理工科教育脱节的问题,在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日常物理教学中甚至很少涉及对学生进行与STEM领域相关的教育。因此,笔者结合对文献的理论研究期望教师在初中物理日常教学中,对初中生进行STEM教育的渗透。此外,笔者对比苏科版和人教版教材中理论知识与STEM领域相关内容的结合情况,发现在这两版本教材的内容中,都包含体现STEM教育理念的素材,是可以提供教师融入日常课堂教学来对学生进行工程技术理念的启蒙教育。但初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更注重物理知识(S)和数学方法(M)的传授,而忽略了教材中原本隐含的工程(E)技术(T)理念。另外,教材对于工程技术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所处模块,都能够使物理中抽象的概念更贴近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将这些教材中丰富的工程技术素材融入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STEM教育,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现STEM教育理念的融入的目标。其次,在本研究中笔者对课程标准进行分析发现,在STEM教育中所包括的工程与技术理念,符合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教学目标要求。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及初中学情,笔者主张通过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工科思维、在“做”中巩固物理知识渗透技能训练以及在“设计”中应用物理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在STEM教育将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利用游戏活动、制作活动等教学活动的设置,来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素养。同时,笔者根据设计的教学策略对从苏科版教材中选择《声音是什么》、《平面镜》等八节内容进行在知识学习时融入STEM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设计。笔者发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STEM教育理念,既能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和技术技能的训练。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笔者仅对其中一个教学案例《物体的浮与沉》进行了课堂教学的实践,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最后,笔者对本课题的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希望基于以上对融入STEM教育理念的教学案例设计分析,能够为一线初中物理教师提供课堂教学的新视角。
张远辉[8](2018)在《促进初中生物理有效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对社会各界对提升教育质量的呼吁,促进学生又好又快地学习势在必行。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物理的开端,促进初中生对物理的有效学习对其将来进入高中乃至将来的进一步学习物理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有效学习的实现离不开教师有效教学策略的引导,因此本研究在前期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对有效学习进行了定义,在此基础上对促进学生物理有效学习的教学策略也进行了概念界定: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规律的指导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监督、控制、调节自身的教学行为,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学、思、习、行”各学习阶段的实现,从而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或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采取恰当的学习策略、综合运用多种学习资源,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将学习内容与自身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有意义的联系、加工和建构,从而帮助学生在原有学习基础上实现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增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态度和情感,学会学习,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充分了解初中生目前物理有效学习的现状,笔者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制定出初中物理有效学习的调查量表,并依此设计调查问卷,同时在一所初中任意选取三个班级进行调研。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我们分析得出当前初中生物理在课前、课堂和和课后有效学习依旧存在的问题,结合先前对教学策略的定义以及在查阅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笔者立足于“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指导思想制定出较为系统完备的教学策略框架体系及其具体的方法内容。课前预习策略旨在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以及预习方式方法的掌握;课堂教学策略旨在关注学生的“学”“思”“习”“行”四个阶段,来引导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课后指导策略重视学生的“习”和“行”来帮助学生巩固、强化知识。笔者在实习学校通过实践研究的方式来对制定出的教学策略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可行性进行评判,受制于实习条件,笔者只能进行一次课堂教学实践。实践过程中,首先我们选取被调查的三个班级中的一个作为实验班,并对这个班进行前测来了解学生实践前的学习状态;其次我们按照课前教学策略设计制定相应的预习案,以制定的课堂教学策略为指导选取《动能势能机械能》一节进行教学设计,以制定的课后教学策略为指导设计并制定相应的课后测试卷,在课堂教学结束以后对实验班进行后测;最后通过S-P表法对前测卷和后测卷从学生和试题两方面进行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分析,并结合学生访谈的方法来分析实践前后实验班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从而评价所制定的教学策略对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可行性。实践结果显示:首先实践前后学生整体上发挥稳定,对课堂的知识掌握情况较好,在学习能力、情感态度方面也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即学生的学习有效果;其次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等获得了一定的培养,同时学生对相关实验方法的掌握也比较好,有助于他们将来更好的学习,即学生的学习有效率;最后学生的预习与复习习惯、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科学思维获得了提升,即学生的学习有效益。以上分析结果也从侧面反映了笔者提出的教学策略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梁帅[9](2017)在《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戏曲活动研究,是笔者对特定时间、特定地域、特定人群戏曲活动的梳理与讨论。得益于旗人在北京的社会地位,他们的戏曲活动介于北京市井梨园戏曲活动与宫廷戏曲活动之间。旗人对戏曲的喜爱由来已久,早在入关之时,他们便表现出对戏曲的酷爱。顺康雍三朝是北京旗人戏曲活动形态的孕育期,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的诸形态,皆在此时形成。道咸时期,受到宫廷戏剧变革的深刻影响,旗人戏曲活动重心集中到北京的王公贵族府邸及市井梨园。在旗人捧角之风的影响下,清末伶人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旗人沉迷戏曲的行为,引起了当朝者的诸多不满。为了阻拦旗人观剧,政府遂颁布了许多禁戏条例。这些举措虽对旗人的观剧活动带来了许多不便,但是它最终还是淹没在旗人高涨的嗜戏热潮中。晚清民国北京旗人对近现代戏曲发展的贡献集中在三点:演剧、研究、创作。演剧方面,乾隆朝的《燕兰小谱》所记白二、八达子,是第一代技艺卓群的旗籍伶人。晚清旗人登台唱曲者更多,并在清末民国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票房”与“票友”是旗人对中国戏曲文化的特殊贡献,亦真实反映出旗人演剧水准的上乘。戏曲研究作为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形态的重要方面,展现了旗人对戏曲的深层认知。昭梿的《啸亭杂录》、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等笔记,描绘了许多京师戏曲活动场景,反映出此期旗人戏曲关注视角的变化。旗人真正意义上的戏曲研究,肇始于清末民国的庄清逸、溥侗等人。穆儒丐、景孤血、华粹深、傅惜华、郑骞、吴晓铃等人在民国时期的戏曲研究,更是近代戏曲研究队伍中的重要力量。此外,北京旗籍戏曲研究者的曲艺研究也颇具特色。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戏曲创作收获颇丰。绵恺、顾太清等旗人的戏曲创作,标志着旗人古典戏曲创作的终结。而以载阔亭、庄清逸为代表的皮黄戏剧作家,又助力了清末民国皮黄艺术的发展。在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中,王公贵族是尤为特殊的一个群体。长期居住北京的八旗王公贵族有机会参与紫禁城内的戏曲活动,并对宫廷演剧产生实质性影响。各王公贵族府邸内的戏曲活动也十分精彩,往往家族内几代成员都表现出对戏曲的极大热情。昆弋戏在晚清北京八旗王公贵族府邸的戏曲观演中占有很大比重,这与皮黄戏早已风靡北京市井梨园全然不同。清代的“王府戏班”是戏班史上一个响亮名字,自乾隆朝允禄府上的大成班始,王府戏班延续数百年。清末奕诉、奕譞和善耆府内的戏班,不仅繁荣了当时京师剧坛,更是对近代北方昆曲的发展产生了直接、深远影响。为了真实呈现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的演进过程,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大量使用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宫中档案》、《内务府来文》等档案,以及晚清民国的报刊杂志、日记等。又为了使研究成果更加可信,笔者还进行了诸多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工作。同时,笔者也十分注重对戏曲文物、戏曲图像的探讨。
万宇[10](2015)在《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质不强,谈何栋梁”。当下社会对身心健康人才的需求与现阶段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矛盾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体质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体育素质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效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培育学生体育素质才能实现“健身育人”的目标。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之一是学校体育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评价标准实施不力及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指标自身的问题。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有效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具有一定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以构建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目的,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终身教育理论、教育评价理论、标准化理论基础上,以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测量法、数理统计分析法、逻辑分析等方法,着重研究了以下内容:1.对体育素质、体育素质评价的内涵结构进行理论分析;2.对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现状展开实证调查;3.对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进行筛选、拟定、优化,并构建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4.对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的评量工具进行研制与整理。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体育素质是人在一定的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的体育学习形成的从事体育活动所具有的各种体育能力的总和。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学生体育素质评价进行预测或评价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是将学生的体育素质按照其本质属性和特征逐一分解成为具有行为化、可操作化的指标结构体系,结构体系中每一构成元素(即指标)都赋有相应合理的权重。它规定着体育素质评价评什么和不评什么,由抽象到具体,是对学生体育素质评价活动客观认识的产物。2.上海市体育教师和初中学生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都有较深的认知与理解,并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促进初中学生在相关体育知识的掌握、运动技能的习得、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上并未达到应有的效果;体育教师与中学生都认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功能未能充分展现,有待进一步开发与完善。体育教师与中学生都迫切希望对体质健康体育素质评价摘要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进行改革,认为“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体质+运动经历”是最理想的体育素质评价内容结构。3.依据指标体系构建理论,构建了科学、可操作、多元化、多层次的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以体质、运动技能、体育知识、运动经历4个维度为一级指标,体现出体育素质评价的全面性;以①身体形态、②身体机能、③身体素质、④本体性知识、⑤操作性知识、⑥基本技术、⑦技术组合、⑧体育学习经历、⑨运动竞赛参与经历为二级指标体现了体育素质评价的多元化;在此基础上为便于可操作、易量化细分出25个三级指标。并对以上指标进行了科学的权重分配。4.按量表编制的科学方法,对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知识维度进行量表编制,通过检验其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实现了体育知识由质性评价到量化评价的转变。创编了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的上海市初中生运动经历量表,作为评价上海市初中生体育学习经历水平的测量工具。同时建议若要对运动经历测评,可在测评体育学习经历的基础上将运动竞赛参与经历作为加分项进行量化。5.对上海市初中生运动技能评价进行了改革,从基本技术、技术组合两个维度出发,以三大球(足、篮、排)为考核项目,整合了运动技能评价的量化手段,建立了上海市初中生常模标准,对上海市初中生运动技能评价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6.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础上对体质指标进行了重组,加大了身体素质量化的比重。对上海市中学生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的提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7.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对推进学校体育整体改革、评价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二、绳也可看作杠杆(初二、初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绳也可看作杠杆(初二、初三)(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普免制度的形成及其得失(论文提纲范文)
一、康熙二十年后国家财政状况好转与轮免的展开 |
二、康熙三十年代普免漕粮与地丁 |
(一)康熙三十一年普免漕粮的运筹与施行 |
(二)康熙三十三年普免钱粮计划及其变更 |
三、康熙四十年代第三次轮免 |
四、康熙五十年普免钱粮制度的形成 |
五、康熙朝普免制度的得失 |
(2)泸沽湖摩梭民俗文化中初中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民族教育的国家政策导向 |
二、民族教育的发展 |
三、民族教育与生物学课程的改革 |
第二节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
二、传承摩梭优秀民俗文化 |
三、保护特色生物资源 |
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
五、增进教育公平的实施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田野工作法和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
三、课堂实践法和对照实验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课程资源 |
二、民俗与民俗文化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认知学习理论 |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
三、多元智能理论 |
第三章 泸沽湖地区摩梭民俗中生物学知识的挖掘整理 |
第一节 地域环境类 |
第二节 植物类 |
一、珍稀植物与生物学知识 |
二、药用植物与生物学知识 |
第三节 动物类 |
一、鱼类与生物学知识 |
二、鸟类与生物学知识 |
三、哺乳动物类与生物学知识 |
第四节 宗教礼俗类 |
一、宗教信仰与生物学知识 |
二、转湖节与生物学知识 |
三、人生礼仪与生物学知识 |
第五节 传统技艺类 |
一、摩梭服饰技艺与生物学知识 |
二、花花糖制作技艺与生物学知识 |
三、苏里玛酒酿造技艺与生物学知识 |
四、青娜油加工技艺与生物学知识 |
五、猪膘肉制作技艺与生物学知识 |
第六节 民间医药类 |
第七节 传统农作物类 |
第四章 泸沽湖地区摩梭民俗资源及当地特色生物资源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初中学生摩梭民俗文化及当地特色生物资源了解程度现状调查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内容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节 摩梭民俗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情况访谈 |
一、访谈对象 |
二、访谈内容 |
三、访谈结果分析 |
第三节 摩梭民俗资源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教学内容 |
四、教学效果评价 |
五、实验结果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
二、增加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
三、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广泛、深入 |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学校教育与摩梭民俗文化的传承 |
二、开发摩梭民俗中的生物学课程资源方面 |
第三节 对策建议 |
一、政府和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保护和延续摩梭民俗文化 |
二、多方联合开发摩梭民俗中的生物学课程资源 |
第四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思维型”课堂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的形成和发展 |
2.1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的定义 |
2.2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
2.2.1 认知发展教学理论 |
2.2.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2.2.3 学习科学理论 |
2.3 林崇德的“三棱”思维结构模型 |
2.4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 |
2.4.1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 |
2.4.2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
2.4.3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与思维的关系 |
第三章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
3.1 调查对象和目的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目的 |
3.2 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3.3 调查结果和分析 |
3.3.1 调查数据统计 |
3.3.2 调查数据分析 |
3.4 调查结论 |
第四章 基于“思维型”课堂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教学策略 |
4.1 教师需增强思维教学意识,加强思维教学能力 |
4.2 明确概念教学目标,设计好概念引入 |
4.2.1 掌握已有知识基础,处理好前概念 |
4.2.2 善于运用实验观察进行概念引入 |
4.2.3 善用问题引入概念 |
4.3 突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
4.3.1 以实验探究进行教学过程 |
4.3.2 将物理学史融入概念教学 |
4.3.3 结合生活合理利用类比 |
4.3.4 创建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优良教学情境 |
4.4 加深概念理解,促进概念的应用迁移 |
4.5 因材施教,培养非智力因素 |
4.6 做好课堂的思维监控 |
第五章 基于“思维型”课堂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教学设计 |
5.1 教学设计的思路 |
5.2 教学设计案例一 |
5.3 教学设计案例二 |
5.4 教学设计的比较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STEM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
1.1.2 工程教育重要性日益显现 |
1.2 国内外STEM教育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基础教育阶段工程教育发展的国内外现状研究 |
1.3.1 国外发展现状综述 |
1.3.2 国内发展现状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调查研究法 |
1.5.3 观察法 |
1.6 研究意义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2.1 工程 |
2.2 工程教育 |
2.3 K-12工程教育 |
2.4 理论基础 |
2.4.1 活动教学 |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3章 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工程教育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3.1 教材中涉及工程内容的分析 |
3.1.1 初中物理知识中涉及的工程内容 |
3.1.2 教材中工程内容所处栏目的分析 |
3.2 初中生物理学习情况及工程素养储备情况调查 |
3.2.1 调查的目的及对象 |
3.2.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2.3 问卷的有效性分析 |
3.2.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3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3.3.1 学生物理学习情况 |
3.3.2 工程素养储备情况 |
3.4 教师个别访谈 |
3.4.1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4.2 访谈对象的确定 |
3.4.3 初中一线物理教师访谈分析 |
3.5 调查结果与结论 |
第4章 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工程教育的教学策略 |
4.1 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目标 |
4.2 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特点 |
4.3 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原则 |
4.4 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
4.4.1 创建多样化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
4.4.2 挖掘工程教育素材,加深学生工程认知 |
4.4.3 抓住演示实验契机,启蒙学生工程意识 |
4.4.4 模仿设计从做中学,培养学生工程技能 |
4.5 总结 |
第5章 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设计 |
5.1 初二物理教学案例设计 |
5.1.1 以《物体的浮与沉》为例 |
5.2 初三物理教学案例设计 |
5.2.1 以《杠杆》为例 |
5.3 总结与反思 |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6.2.1 加强理论及实践研究,为工程教育渗透奠定基础 |
6.2.2 合理规划教师培训,保障工程教育开展的有效性 |
6.2.3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搭建工程教育课外活动平台 |
6.2.4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工程教育良性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学生物理学习情况和工程素养储备情况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初中物理开放性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2.1 封闭性问题教学优缺点 |
1.2.2 时代的社会要求 |
1.2.3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
1.2.4 开放性问题教学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本研究法 |
1.3.2 文献法 |
1.3.3 问卷调查法 |
1.3.4 访谈法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第二章 基本理论研究 |
2.1 从建构主义看开放性问题 |
2.2 从原始物理问题看开放性问题 |
2.3 封闭性问题概述 |
2.4 开放性问题的界定 |
2.5 开放性问题的教育价值 |
第三章 中考物理开放性问题现状研究及分析 |
3.1 中考开放性问题现状分析 |
3.1.1 中考中相关物理开放性问题分析数据 |
3.1.2 中考物理开放性问题解题形式分类 |
3.2 对专家、教师、学生的访谈与问卷分析 |
3.3 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并对个别学生进行私下访谈 |
3.3.1 对个别学生的访谈 |
3.3.2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
3.4 对真题分析建议和访谈总结 |
3.4.1 对各中考真题分析的教学建议 |
3.4.2 访谈总结 |
第四章 利用开放性问题培育初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策略 |
4.1 合理抓住开放性问题教学契机 |
4.2 适当控制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开放性程度 |
4.3 开展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师生环境 |
4.4 从教材着手的开放性问题教学设计编排 |
4.4.1 教学设计案例 |
4.4.2 实践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物理开放性问题实践教学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附录1 新高一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物理)理解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STEM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STEM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
1.1.2 我国初中物理教育改革的要求 |
1.2 国内外STEM教育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基础教育阶段工程技术教育发展的国内外现状研究 |
1.3.1 国外发展现状综述 |
1.3.2 国内发展现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行动研究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意义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2.1 STEM与STEM教育 |
2.2 STEM理念与工科教育 |
2.2.1 工程意识 |
2.2.2 工科思维 |
2.2.3 技术技能 |
2.3 STEM理念下的理工科教育与三维目标 |
2.4 理论基础 |
2.4.1 活动教学 |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 初中物理教材中工程技术内容的对比分析 |
3.1 教材选取 |
3.1.1 教材版本 |
3.1.2 教材对比 |
3.2 教材中涉及工程技术内容的分析 |
3.2.1 初中物理知识中涉及的工程技术内容 |
3.2.2 教材中工程技术内容呈现方式的对比分析 |
3.3 教材中工程技术内容所处模块的对比分析 |
3.4 总结与反思 |
4 教学策略设计 |
4.1 在物理知识教学中融入工科意识的教学策略 |
4.1.1 教师需要具备与工科教学相关的工程技术意识 |
4.1.2 利用物理课堂教学对初中生进行工科意识的培养 |
4.2 在“玩”中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工科思维的策略 |
4.2.1 工科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
4.2.2 以“玩”的方式培养集成思维的有效性 |
4.3 在“做”中巩固物理知识,渗透技能训练的策略 |
4.3.1 在模仿中实现“从做中学” |
4.3.2 在制作中进行工科技能的训练 |
4.4 在“设计”中应用物理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策略 |
4.4.1 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质疑 |
4.4.2 学会应用物理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
4.5 总结 |
5 融入STEM教育的教学案例设计 |
5.1 初二物理教学案例设计 |
5.1.1 《声音是什么》 |
5.1.2 《汽化和液化》 |
5.1.3 《平面镜》 |
5.1.4 《物体的浮与沉》 |
5.2 初三物理教学案例设计 |
5.2.1 《杠杆》 |
5.2.2 《滑轮》 |
5.2.3 《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 |
5.2.4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动机》 |
5.3 总结与反思 |
6 课堂教学案例 |
6.1 以《物体的浮与沉》为例 |
6.1.1 学生背景 |
6.1.2 课堂实录 |
6.1.3 教学反思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教师访谈记录 |
附录Ⅱ: 融入STEM教育理念的教学设计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8)促进初中生物理有效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方法及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方法 |
1.3.3 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有效学习概念的界定 |
2.1.1 有效学习的概念 |
2.1.2 有效学习的特征 |
2.2 教学策略概念的界定 |
2.3 相关学习理论 |
2.3.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2.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3.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4 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初中生物理有效学习的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
3.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3.2 调查问卷指标的制定 |
3.3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3.4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3.4.1 课前预习情况分析 |
3.4.2 课堂学习情况分析 |
3.4.3 课后学习情况分析 |
3.4.4 初中生物理有效学习现状分析 |
第四章 促进初中生物理有效学习的教学策略的设计及制定 |
4.1 教学策略整体框架的制定 |
4.2 课前预习指导策略——做好有效的学习准备 |
4.3 课堂教学策略 |
4.3.1 促进学生的“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感知 |
4.3.2 激发学生的“思”、“习”、“行”——促进学生深化认知 |
4.3.3 重视复习巩固——促进学生有效的强化旧知 |
4.3.4 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
4.4 课后重视“习”“行”相结合——促进学生知识的有效内化 |
4.5 教学评价策略——促进学生有效的自我反思总结 |
第五章 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及结果分析 |
5.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5.2 实践研究的前期准备 |
5.2.1 预习案的设计 |
5.2.2 《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教学设计 |
5.2.3 前测卷、后测卷的设计与制定 |
5.3 实践研究效果的检验 |
5.3.1 实践研究的结果统计 |
5.3.2 实践研究结果的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的总结、反思与展望 |
6.1 研究的总结 |
6.2 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实践研究前测卷 |
附录三: 实践研究后测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原由及意义 |
二、课题名称的范畴界定及学理依据 |
三、本课题学术研究的回顾 |
四、既往研究成果之反思与检讨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的整体演进 |
第一节 清前中期北京旗人戏曲活动形态的形成 |
一、入关前满洲地区的戏曲活动——旗人观剧热潮的萌生 |
二、清前期北京旗人的戏曲活动——旗人戏曲活动形态的形成 |
三、乾隆朝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的新变 |
第二节 道咸两朝北京旗人戏曲活动中心的下移:由道光元年裁撤外学伶人说起 |
一、道光朝内廷演剧变革及对北京八旗贵族戏曲活动的影响 |
二、道光朝北京戏曲活动的发展与旗人观演剧活动的转变 |
三、咸丰朝后期旗人戏曲活动的回暖 |
第三节 同光两朝旗人观剧活动的高涨——兼谈清末伶业地位的提高 |
一、同治朝内城演剧场所的复苏 |
二、光绪朝中后期伶业地位的提高——以旗人与伶人关系的检讨为中心 |
三、王朝的衰落与最后的放纵:宣统朝旗人“忘我”的戏曲活动 |
四、清末社会舆论关于旗人戏曲活动评论的两极分化 |
第四节 民国八旗族裔社会地位的变化及他们的戏曲活动 |
一、北京八旗社会的瓦解:民国初期北京旗人的社会地位与生计状况 |
二、民国八旗贵族的遗民世界及他们的观演剧活动 |
三、民国时期北京旗人戏曲活动形态的多样 |
第二章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观剧活动 |
第一节 晚清民国北京八旗王公贵族府邸观剧活动考述 |
一、庄王府观剧历史之久远 |
二、恭王府观剧之瞩目 |
三、庆王府观剧之奢靡 |
四、车王府观剧内容之丰富 |
五、醇王府观剧之痴迷 |
六、肃王府观剧、演剧、编剧等多样的戏曲活动形态 |
七、晚清民国北京八旗王公贵族府邸的戏楼(台) |
八、晚清民国北京八旗王公贵族府邸观剧活动的整体特点及戏曲史地位 |
第二节 晚清禁戏法令与旗人观剧环境的建构 |
一、承上启下的嘉庆朝:晚清北京旗人观剧活动环境的初步建构 |
二、言无二贵、法无两适:道光朝对北京旗人观剧活动的严厉查禁 |
三、查禁力度的衰退:咸同两朝对北京旗人观剧活动的管控 |
四、亡羊补牢:光宣时期对北京旗人观剧活动的查禁 |
五、晚清政府针对旗人的观剧法令及其效力:辩证看待禁戏举措与京师旗人的赏戏行为 |
六、相得益彰:晚清中央针对旗人与全体民众的禁戏法令之比较 |
第三节 晚清民国“关公戏”、“包公戏”在旗人生活圈的盛行 |
一、晚清北京“关公戏”与“包公戏”的扮演与禁演 |
二、一场由上而下的“关公戏”改革——晚清八旗观演文化影响下《青石山》曲本的革新 |
第四节 晚清民国旗人观剧氛围影响下的旗装戏形成与发展 |
一、晚清八旗贵族文化的哺育——旗装戏的形成 |
二、萧太后——旗装戏形成的标志 |
三、从萧太后到铁镜公主——旗装戏的转型 |
第三章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演剧活动(一) |
第一节 晚清民国北京戏曲舞台上的旗籍伶人 |
一、政府对旗人登台唱曲的无奈与妥协:晚清旗籍伶人纷纷涌现的客观原因 |
二、崭露头角——道光朝至光绪初年的旗籍演员 |
三、演剧队伍的壮大——清末民初的旗籍伶人 |
四、走出北京:民国中后期的旗籍伶人 |
第二节 晚清北京票房的形成与发展 |
一、由龙票谈及民国文人对票房及票友产生原因的错误认识 |
二、从曲艺到戏曲——晚清票房活动内容的转变 |
三、晚清北京的票房分布及其发展 |
第三节 晚清民国北京旗籍票友的演剧活动及其影响 |
一、旗人玩票之风的盛行 |
二、旗籍票友下海的主客观原因 |
三、晚清民国旗籍票友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
第四章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演剧活动(二) |
第一节 晚清北京八旗王公贵族组织宫廷演剧活动考论 |
一、晚清八旗王公向昇平署进呈伶人 |
二、晚清八旗王公组织宫廷礼乐活动 |
三、晚清八旗王公贵族观演内廷演剧活动 |
四、内务府大臣对宫廷戏剧活动的管控 |
五、晚清八旗王公贵族组织宫廷演剧活动对宫廷演剧文化的影响 |
第二节 晚清民国北京八旗王公府邸内演剧活动的承担者:王府戏班活动考论 |
一、晚清王府戏班的基础:乾嘉时期的“王府大班”、“王府新班”以及“和春班” |
二、王府戏班运营模式在嘉庆朝至同治朝的新变与回归 |
三、清末王府戏班的鼎盛——奕譞和善耆的王府戏班 |
四、晚清王府戏班的戏曲史贡献 |
第五章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戏曲研究 |
第一节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笔下的戏曲活动记载 |
一、昭梿的“尚昆抑弋”——兼谈九思堂本对《啸亭杂录》原本的删改 |
二、《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纷繁多姿的京师戏曲活动 |
三、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笔记中戏曲史料的变化 |
第二节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研究的专案探讨 |
一、以示忠心、阐扬风教:爱新觉罗·绵恺与《灵台小补》 |
二、对皇族观演文化的探讨——末代庄亲王爱新觉罗·溥绪的戏曲研究 |
三、近代戏曲批评史上的奇葩——“遗民”穆儒丐和他的戏曲研究 |
四、古人所以馀裕,后进所以莫遑:傅惜华、吴晓铃、郑骞等学者民国期间的戏曲研究 |
第三节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研究的动因、视角 |
一、夫文心者,言为文旨用心:研究之动因与肇始 |
二、性各异禀:旗人戏曲研究视角的独特 |
三、旗籍戏曲研究者对北京传统曲艺研究的推动 |
第六章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戏曲创作 |
第一节 晚清北京旗人的杂剧创作 |
一、绵恺及其杂剧《业海扁舟》 |
二、存韫斋 |
三、佑善 |
第二节 场上之曲——晚清民国北京旗人的皮黄戏创作 |
一、晚清民国皮黄戏创作的重要力量:京师旗籍票友 |
二、载阔亭与庄清逸“因人设戏”的编剧实践 |
三、清末民国京师旗籍票友皮黄戏创作的意义及影响 |
附:明清宗室视野下的清代宗室子弟的戏曲创作 |
一、根干丽土而同性——清前中期八旗宗室剧作家及其剧目 |
二、循环相因——宗室剧作家创作之因袭与传承 |
三、参伍因革,通变之数——晚清民国宗室剧作家创作的新变与革新 |
结语 |
一、社会阶层的差异与戏曲活动的差别 |
二、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对当下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借鉴意义 |
三、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心得 |
附录一: 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编年(晚清部分) |
附录二: 晚清民国北京旗籍名伶点将录 |
附录三: 晚清民国北京旗籍剧作家及剧目知见录 |
参考书目 |
后记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缘起 |
一、时代对身心健康人才的呼唤 |
二、社会发展对青少年健康提出新要求 |
三、体育素质评价是青少年健康促进的需求 |
四、体育素质评价体系是落实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的有力抓手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研究思路 |
一、论文结构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体育素质评价研究述评 |
第一节 国内体育素质评价的相关研究 |
一、体育素质的研究 |
二、体育素质相关的研究 |
第二节 国外体育素质评价的相关研究 |
一、美国对青少年体质测试的研究 |
二、日本对青少年体质测试的研究 |
三、欧洲各国对青少年体质测试的研究 |
四、国内外体育素质评价的思考 |
第三章 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体育素质 |
二、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
第二节 体育素质与相关概念的厘清 |
一、体育素质与体育素养 |
二、体育素质与健康素质 |
三、体育素质与体质 |
四、体育素质与体适能 |
五、体育素质与素质结构 |
第三节 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理论基础 |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二、终身教育理论 |
三、教育评价理论 |
四、标准化理论 |
第四章 上海市初中生体质健康评价实施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现行体质健康评价方案的效力—初中生视角 |
一、现行体质健康评价方案的效果 |
二、初中生对现行体质健康评价方案的态度和意见 |
第二节 现行体质健康评价方案的执行—体育教师视角 |
一、现行体质健康评价方案的组织实施 |
二、体育教师对现行体质健康评价方案态度和意见 |
第三节 体育教师与初中生对体质健康评价改革的期许 |
一、初中生对体质健康评价改革的期许 |
二、体育教师对体质健康评价改革的期许 |
第四节 基于现行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的改革反思 |
一、兼顾学生体质发展水平的共性与个性 |
二、协同运动技能练习与体质发展 |
三、重视体育知识与运动经历评价 |
四、强调内容的多元性与测试的规范性 |
第五章 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
第一节 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理论 |
一、构建指标体系的定位与指导思想 |
二、构建指标体系的目标与原则 |
三、构建指标体系的框架 |
四、构建指标体系的步骤 |
五、构建指标体系的运用的方法 |
第二节 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旳构建 |
一、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初选 |
二、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型 |
三、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
第三节 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体系各指标含义解析 |
一、体育知识类指标 |
二、运动经历类指标 |
三、体质类指标 |
四、运动技能类指标 |
第四节 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一、初中生体育素质指标体系层次分析理论 |
二、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 |
三、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判断矩阵 |
四、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权重构成 |
第六章 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量工具研究 |
第一节 体育知识量表编制 |
一、体育知识量表编制目的与假设 |
二、体育知识预测问卷的编制 |
三、体育知识预测问卷条目筛选 |
四、体育知识量表的确认及结果 |
第二节 运动经历量表编制 |
一、运动经历量表编制目的与假设 |
二、运动经历预测问卷的编制 |
三、运动经历预测问卷条目筛选 |
四、运动经历量表的确认及结果 |
第三节 运动技能评价标准创建 |
一、运动技能建标理论概括 |
二、上海市初中生运动技能(足球、篮球、排球)指标百分位常模 |
第四节 学生体质评价标准整理 |
一、BMI |
二、肺活量 |
三、坐位体前屈 |
四、引体向上 |
五、仰卧起坐 |
六、立定跳远 |
七、掷实心球 |
八、800 米或1000米跑 |
九、50 米跑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第三节 后续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上海市初中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实施效果问卷(学生) |
附录二:上海市初中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实施效果问卷(教师) |
附录三:初中生体育知识水平量表(预试) |
附录四:初中生运动经历量表(预试) |
附录五:初中生体育知识水平量表(第二次预试) |
附录六:初中生运动经历量表(第二次预试) |
附录七:校标量表(选自《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研究》) |
附录八: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专家评估表) |
附录九: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评估表) |
附录十: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权重问卷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绳也可看作杠杆(初二、初三)(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普免制度的形成及其得失[J]. 李光伟. 历史研究, 2021(04)
- [2]泸沽湖摩梭民俗文化中初中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案设计[D]. 熊敏.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巧用“受力分析”突破“简单机械”的概念教学[J]. 丁晓庆,季卫新. 物理教学, 2020(06)
- [4]基于“思维型”课堂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D]. 韩晶晶. 苏州大学, 2020(02)
- [5]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D]. 宋云云. 扬州大学, 2020(05)
- [6]初中物理开放性问题的研究[D]. 王业儒.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7]基于STEM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与设计研究[D]. 汪依凡. 扬州大学, 2018(01)
- [8]促进初中生物理有效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D]. 张远辉. 扬州大学, 2018(01)
- [9]晚清民国北京旗人戏曲活动研究[D]. 梁帅.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10]上海市初中生体育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万宇. 上海师范大学, 2015(07)
标签:初中物理论文; 教学策略论文;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论文; stem教育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