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一个代表”到“三个代表”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王敏[1](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海外学者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苏东剧变后,海外很多中国观察家认为,中国很快也会步苏东后尘,“中国崩溃论”不绝于耳。但中国共产党不仅没有崩溃,反而制造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政局大体稳定的双重奇迹。越走越宽广的中国道路引起了海外学界的高度关注。一些海外学者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道路的核心,是解读中国奇迹的钥匙。因此,在沉寂了近20年后,海外当代中国研究学界发出了“把中国共产党带回来”的呼声,对党的研究逐渐升温。毛泽东同志将党的建设视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四个伟大”互相嵌套,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问题亦成为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优秀的研究成果得以涌现。本文关注的对象是海外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研究,旨在系统总结海外中共党建研究学界的研究议题、基本观点、研究范式和方法,为加强党的建设和提升国内党建研究质量提供借鉴。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本文的框架、内容主要建立在阅读海外学者的论文和专着的基础之上。海外学者在中共党建领域的研究成果是本文的一手文献资料。本文围绕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某一研究议题,尽量搜罗各家观点,特别是针锋相对的观点,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看法。海外中共党建研究是现实经验与理论视角双向交流的产物。海外学者擅长使用理论框架,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比较娴熟,这就使得他们的研究具备较强的学理色彩。他们在研究议题的设置上有着突出的现实关怀。他们对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些举措进行了肯定,也提出了一些对加强党的建设具有参考价值的观点。但是,用西方社会科学的理论来研究中共党建,有可能掉入理论陷阱,得出有悖于经验事实的结论。地域、语言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增加了他们获取资料的难度,因此在资料的使用上存在欠缺。海外中共党建研究的学者群体还比较狭小,研究成果也呈现不均衡性。本文对海外中共党建研究所使用的范式进行了初步提炼,提出了海外中共党建研究所使用的五大范式,即市民社会范式、法团主义范式、权威主义范式、合法性范式以及政党适应性范式。在这五大范式中,既有解释力比较强大的范式,也有解释力较弱甚至起误导作用的范式。政党适应性范式、法团主义范式的解释力较强,权威主义和合法性范式居中,市民社会范式的解释力最弱。一个范式的解释力取决于其与中国经验的距离,距离越近,则解释力越强,距离愈远,则解释力愈弱。海外中共党建研究对加强党的建设有如下启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改善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改善干部任命、选拔和培训机制;在对反腐败斗争的胜利保持充分信心的同时,不断完善反腐败的体制机制;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探索有别于西方自由民主体制的民主政治中国模式,从而为丰富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中国贡献。海外中共党建研究对国内党建研究的启示有:综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提高党建研究的科学性;构建党建研究的中国范式,确立国内党建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自主性与话语权。
李正兴[2](2013)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过程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首次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命题。马克思主义“三化”分别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同时又构成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有机整体。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有较深入的研究,但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研究则显得相对薄弱。加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独立研究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该课题立足于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作为一个系统要素相互作用的不断向前推进的发展过程,旨在深入分析这一过程的主要构成、内在机制、发展路径和价值指向,从而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客观规律。这既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研究,从而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内容;也可以为落实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战略任务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使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践活动更加自觉、主动和有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马克思主义与时代条件相结合的过程和结果。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化时代”和“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两个不可分割的基本方面:一方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时代条件、解答时代课题、指导时代实践,从而引领和推动时代发展。另一方面,要使马克思主义适应时代需要、汲取时代营养、反映时代精神,从而创新和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本质是与时俱进,核心是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关键是创造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带指导性的思想理论观点,做出了许多重要论述。这些思想理论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自从诞生以来就开始了时代化的发展历程,至今已有160多年。这一历史进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经历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列宁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标志性的时代化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大课题,我们需要始终结合发展变化着的时代条件,在既坚持又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这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四个基本要素: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主体,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客体”,时代条件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条件客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载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包含四个主要环节:坚持理论指导、把握时代条件是准备环节,顺应时代变化、回应时代课题是开端环节,汲取时代精华、总结实践经验是关键环节,推进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发展是归宿环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是科学追求和价值追求相结合的过程,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同发展的过程,也是连续发展与周期发展相统一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是由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决定的。从它的实现前提来看,科学把握时代条件是认识前提,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思想基础,既坚持又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根本态度。从它的发展动力来看,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内在动力,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外在动力,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直接动力。从它的成果表达来看,要抓住“实现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课题,围绕“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核心问题”,不断生成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成果;这种成果体现在理论工作者研究中的创新成果、党的领袖着作中的理论创新、党的历史文献中的理论创造等三个方面;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成果在表达上要体现内容具体化、形式多样化、语言通俗化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由多条路径共同推进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以深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为起点,着眼于重大时代问题的理论思考,最终在深化“三大规律”认识过程中推进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实现时代化的理论路径。我们要以应对和解决重大实践课题为起点,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升华理论成果,最终在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实现时代化的实践路径。我们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努力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最终在学习批判借鉴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实现时代化的文化路径。只有不同的路径相互结合,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按照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要求全面把握其价值指向。首先,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价值指向,那就是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指引,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以群众的民生所需为现实价值取向。其次,中国共产党的价值需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主体价值指向,那就是要以发展党的指导思想为直接价值目标,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间接价值目标,以实现党的历史使命为根本价值目标。最后,改造世界的实践使命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践价值指向,从中国发展的实践视角来看就是要引领中国高举伟大旗帜、拓展全球视野、融入世界潮流,从世界发展的实践视角来看就是要引领世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类历史发展趋势,推进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指向,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真正意义。
雷云[3](2004)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解读十六大报告的一个重要论断》文中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这是十六大报告作出的一个总结性的和高度科学抽象的论断 ,有着深刻的涵义 ,值得我们细思和深入研究。本文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在理论上的不断拓展、深化、提升的视角 ,对它作了论证 ,并对如何在新的实践中继续丰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阐述了自己的认识。
周荫祖[4](2003)在《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文中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被十六大写入党章,根因在于它深远的理论创新和强烈的实践创新,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里程碑。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它的“三大定位”和理论思维成熟度的内外标志上,实践创新则集中体现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个坚持”的根本要求和“四个必须”的基本要求上。两者体现了认知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有机统一。
姜德福,孙道同[5](2003)在《深入学习、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从2000年初江泽民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来,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在中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们党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和工作作风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进,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任何一个新的思想、新的理论要被人们普遍接受并深刻理解,总是要经历一个过程。当人们还未能深刻理解其内涵和深远的意义时,存有这样或那样的疑虑,甚至某些思想上的困惑,是不足为怪的。问题是我们对群众中存在的认识上的疑虑、困惑要有足够的
石仲泉[6](2003)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确立“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从理论创新走向实践创新的重要标志 ,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由理论创新走向实践创新的一个中介。
石仲泉[7](2003)在《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一个先锋队”到“三个先锋队” ,“一个代表”到“三个代表” ,从思想发轫到理论形态形成 ,认识理论创新到认定理论地位 ,从理论创新走向实践创新 ,从理论创新走向全面实践创新七个方面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蓝常周,周超[8](2003)在《论与时俱进精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也正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自觉地坚持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又一光辉典范。如何把握和坚持“与时俱进”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认真领会和探索。
许冬梅[9](2003)在《党的指导思想发展历程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历程——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次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这一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石仲泉同志。
张文元[10](2003)在《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学习十六大报告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述的体会》文中研究表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党的指导思想第三次理论形态伟大飞跃,是我们党在科学判断所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之所以能在邓小平理论之后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就在于这个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指导全党同志用马克思主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凝聚力。只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就能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潮流,永葆政治先进性。
二、从“一个代表”到“三个代表”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一个代表”到“三个代表”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海外学者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为什么海外要重新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
(一)中国模式的兴起 |
(二)华盛顿模式的困局 |
(三)中国共产党的自我调适 |
二、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概况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 |
五、研究意义 |
六、核心概念界定 |
(一)海外 |
(二)中国学 |
(三)海外中共学 |
(四)海外中共党建研究 |
七、写作框架 |
第一章 海外中共党建研究之意识形态建设 |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调适 |
一、毛泽东思想 |
二、邓小平理论 |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四、科学发展观 |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一、“中国梦” |
二、“四个全面” |
第三节 意识形态内化机制 |
一、党内学习制度 |
二、党内集中教育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海外中共党建研究之组织建设 |
第一节 组织构成 |
一、技术官僚 |
二、党员 |
三、新社会阶层入党问题 |
第二节 组织制度 |
一、干部任命制 |
二、干部考核制 |
三、干部选拔标准 |
四、干部培训 |
第三节 组织机构 |
一、领导小组 |
二、纪委 |
三、基层党组织 |
四、党组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外中共党建研究之反腐败斗争 |
第一节 腐败成因及对策 |
一、腐败成因 |
二、反腐对策 |
第二节 对十八大之前反腐的评价 |
一、选择型反腐 |
二、打个“平手” |
第三节 对十八大以来反腐的评价 |
一、真反腐vs选择型反腐 |
二、反腐动因 |
三、反腐之道 |
四、反腐成效、影响及前景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外中共党建研究之执政前景 |
第一节 悲观主义 |
一、社会力量的增强 |
二、体制衰朽 |
三、悲观主义观点简评 |
第二节 乐观主义 |
一、出色的政党适应性 |
二、强大的治理能力 |
三、丰富的执政资源 |
四、乐观主义观点简评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化 |
一、走向西式民主 |
二、走向中国特色民主 |
三、几种可能的民主模式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海外中共党建研究的范式与研究方法 |
第一节 范式 |
一、市民社会 |
二、法团主义 |
三、权威主义 |
四、合法性 |
五、政党适应性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定量研究 |
二、田野调查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结语 |
第一节 海外中共党建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一、贡献 |
二、不足 |
第二节 海外中共党建研究的启示 |
一、对加强党的建设的启示 |
二、对提升党建研究质量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四、 研究的主要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 主要研究方法 |
(二)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与理论依据 |
一、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 |
(一) 时代、时代性与时代化的概念 |
(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涵义 |
(三)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大众化的关系 |
二、 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理论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理论 |
(二) 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理论 |
三、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论述 |
(一) 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论述 |
(二) 邓小平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论述 |
(三) 江泽民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论述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
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 |
(一) 马克思主义是适应时代需要的产物 |
(二) 马克思主义是回答时代课题的成果 |
(三) 马克思主义是汲取时代精华的结晶 |
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历程 |
(一)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历程的阶段划分 |
(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初步发展 |
(三)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性飞跃 |
(四)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
三、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历程的启示 |
(一)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大课题 |
(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不断解放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过程 |
(三)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结合时代条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的构成要素和环节 |
一、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的内涵与特点 |
(一)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动态发展的系统过程 |
(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作为系统过程的内容解读 |
(三)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作为系统过程的主要特点 |
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的基本要素 |
(一)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的主体要素 |
(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的“理论客体” |
(三)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的“条件客体” |
(四)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的载体要素 |
三、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的主要环节 |
(一) 准备环节:坚持理论指导,把握时代条件 |
(二) 开端环节:顺应时代变化,回应时代课题 |
(三) 关键环节:汲取时代精华,总结实践经验 |
(四) 归宿环节:推进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发展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机制 |
一、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认识前提 |
(一) 科学把握时代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认识前提 |
(二) 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基础 |
(三) 既坚持又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态度 |
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动力 |
(一)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动力 |
(二)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外在动力 |
(三)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直接动力 |
三、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成果表达机制 |
(一)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生成机制 |
(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成果表现机制 |
(三)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的话语表达机制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路径 |
一、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路径 |
(一) 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 |
(二) 着眼于重大时代课题的理论思考 |
(三) 在深化“三大规律”认识过程中推进理论创新 |
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践路径 |
(一) 应对和解决重大实践课题 |
(二) 总结实践经验升华理论成果 |
(三) 在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 |
三、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文化路径 |
(一)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
(二) 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 |
(三) 在学习批判借鉴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价值指向 |
一、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价值指向 |
(一)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终极价值指引 |
(二) 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最高价值标准 |
(三) 群众的民生所需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现实价值取向 |
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主体价值指向 |
(一) 发展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直接价值目标 |
(二)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间接价值目标 |
(三) 实现党的历史使命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价值目标 |
三、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践价值指向 |
(一) 从中国视角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践价值指向 |
(二) 从世界视角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践价值指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解读十六大报告的一个重要论断(论文提纲范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顺应时代潮流 |
与时俱进地实现理论创新的产物和结晶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 |
充分表明它是“发展的、前进的”理论 |
在解决好“三个重要课题”的实践中 |
继续丰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4)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 |
1. 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大定位”来看 |
(1)理论定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准确地提出和科学地解决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 |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揭示了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 |
“三个代表”系统回答了党的“立党之本”。 |
“三个代表”系统回答了党的“执政之基”。 |
“三个代表”系统回答了党的“力量之源”。 |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全新而基本的课题,也是党执政兴国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 |
关于共产党的执政规律。 |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
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和马克思主义本质的新的高度概括和高度浓缩,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本、基、源”。 |
(2)价值定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
(3)历史定位:“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
2. 从理论思维成熟的内外标志来看 |
3. 从党的历史经验尤其是基本经验以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来看 |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创新 |
1.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
2.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 |
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进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
(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
(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
(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传脉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
二、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发展 |
(一)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创立的毛泽东思想, 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实现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形成的第一个理论成果。这个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伟大创新。 |
(二) 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展 |
1. 邓小平理论创立的历史过程 |
2. 邓小平理论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 |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必然结果 |
(二) 党的十六大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定位 |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伟大创新 |
四、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从理论创新走向实践创新的重要标志 |
(一) 十六大报告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重点已经移位。 |
(二)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要求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进行实践创新。 |
(三)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进行实践创新的重大决策。 |
(8)论与时俱进精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一) 从“一个代表”到“三个代表”, 综合中蕴含创造 |
(二) 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 坚持中体现发展 |
(三) 从“七一”讲话到十六大报告, 完善中不乏突破 |
三 |
(10)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学习十六大报告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述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
二、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工作中的指导地位 |
三、把“三个代表”的要求作为党的基本指导思想就能使我们党永远站在时代发展前列 |
四、从“一个代表”到“三个代表”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海外学者的视角[D]. 王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2]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过程研究[D]. 李正兴. 江西师范大学, 2013(03)
-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解读十六大报告的一个重要论断[J]. 雷云.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4(02)
- [4]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J]. 周荫祖. 南京社会科学, 2003(S1)
- [5]深入学习、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A]. 姜德福,孙道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上海现代化理论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 2003
-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J]. 石仲泉.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3(02)
- [7]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J]. 石仲泉.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3(03)
- [8]论与时俱进精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J]. 蓝常周,周超. 桂海论丛, 2003(02)
- [9]党的指导思想发展历程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历程——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J]. 许冬梅. 理论前沿, 2003(08)
- [10]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学习十六大报告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述的体会[J]. 张文元.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