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儿童肥胖的行为因素

影响儿童肥胖的行为因素

一、影响儿童肥胖的行为因素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梅[1](2021)在《中小学生肥胖流行现状及知信行综合干预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国波[2](2021)在《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其与环状RNA的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掌握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了解疫情期间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变化情况,分析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环境影响因素,为制定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探讨特定环状RNA与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关联性,并预测其可能的生物学功能,为儿童肥胖的表观遗传机制研究提供思路。方法1.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福建省八个地市学龄前儿童进行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非疫情时期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分布特点。2.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学龄前儿童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疫情期间儿童身高、体重及BMI的变化情况,与非疫情时期儿童的生长情况进行比较。3.以全省流行病学调查中筛查出的超重、肥胖及体重正常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出生情况、个体行为、家庭情况等相关资料,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环境影响因素。4.结合文献查阅、课题组前期研究及q RT-PCR验证,初步筛选与学龄前儿童肥胖相关的环状RNA(circ RNAs);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检测儿童外周血中目标circ RNAs的表达情况;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探讨circ RNAs与儿童肥胖的关联性;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与circ RNA相结合的mi RNA及其下游靶基因,采用GO和KEGG方法分析其可能的生物学功能。结果1.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0.2%和6.6%,儿童肥胖检出率高于全国水平;城郊之间超重、肥胖检出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沿海地区高于山区;此外,男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1.5%和8.0%,高于女童(10.2%和4.8%);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呈现随年龄增加而增长的趋势,4岁以后男女童肥胖检出率增长迅速。2.疫情期间,4岁组儿童超重检出率为18.6%,高于所调查幼儿园正常时期的超重检出率(12.6%),5岁组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5.5%和9.9%,高于正常时期(11.4%和6.0%);4岁组和5岁组儿童体重和BMI增长值大于正常时期。3.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男童、年龄5、6岁、祖辈为主要带养人、父母超重或肥胖、父亲经常陪伴、高出生体重、二胎、早产或过期产、剖宫产、过早和过晚添加辅食、活动不足、屏幕时间过长、食欲旺盛、进食速度过快、常吃洋快餐、常喝含糖饮料、养育人认为肥胖无危害、出生当年所在区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而母亲经常陪伴、母亲是研究生学历、常吃水果是儿童肥胖的保护因素。儿童超重的危险因素包括:男童、年龄5、6岁、祖辈为主要带养人、家庭收入高、父母超重或肥胖、父亲是研究生学历、高出生体重、屏幕时间过长、食欲旺盛、进食速度过快、养育人认为肥胖无危害;母乳喂养、常追逐跑跳是儿童发生超重的保护因素。睡眠不足与活动时间对儿童肥胖存在交互作用;睡眠不足与屏幕时间、食欲对儿童超重、肥胖存在交互作用。4.hsacirc0001946和circ ANKRd36在儿童肥胖组和对照组的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sacirc0046367与hsacirc0000284在两组间的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hsacirc0046367与hsacirc0000284与儿童肥胖存在关联性,OR值及95%CI分别为0.681(0.480~0.967)和1.218(1.041~1.424);hsacirc0046367与hsacirc0000284联合分析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6(95%CI:0.623~0.789);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circ RNAs的生物学功能主要涉及钙离子调节、钙调蛋白结合等,与MAPK信号通路等机制有关。结论1.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肥胖的防控形势严峻;男童及5~6岁儿童的肥胖流行水平较高,需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遏制儿童超重和肥胖率的增长。2.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促进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疫情期间,4岁组和5岁组儿童发生超重和肥胖的风险比正常时期高。3.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儿童肥胖的发生与性别、年龄、主要带养人及带养态度、父母情况、出生情况、生活方式及饮食行为等个体相关因素及地区经济发展有关,尤其要重视男童、年龄为5、6岁、食欲旺盛、二胎的学龄前儿童的肥胖防控。4.调整环境因素后,hsacirc0046367低表达与hsacirc0000284高表达是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独立影响因素;circ RNAs可能参与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发生发展过程。

王一琳[3](2021)在《新疆沙湾市学龄期儿童肥胖与血压、血糖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新疆沙湾县市6~13岁儿童超重和肥胖与血压、血糖之间的关系,为心血管疾患、糖尿病的早期预防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9年10月在新疆沙湾市随机抽取的一所民汉合校小学,对6~13岁的1500名学龄儿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其中有效统计量为1401人,测量其身高、体重和血压、血糖,根据BMI值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其中肥胖组(n=102人)、超重组(n=242人)及对照组(n=1057人)。研究分析儿童超重、肥胖与血压、血糖的关系。结果:1041名儿童中总超重率为17.1%,男女童各有695名和706名,其检出率分别为16.8%、17.2%。总肥胖率为7.3%,其肥胖检出率分别为9.3%、5.2%。男女童肥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超重组高血压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三组之间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随着年龄的增加BMI呈上升的趋势,其中BMI与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353(P=0.000)及r=0.294(P=0.000),即表明BMI与SBP、DBP均存在相关性。肥胖组儿童空腹血糖受损的检出率为17.8%,超重组检出率为11.6%,对照组检出率为15.9%,三组之间两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BMI与血糖无相关性。结论:超重和肥胖儿童的BMI与血压呈正相关、与血糖无相关性。控制儿童的BMI是减少儿童高血压及防治成年后的多系统疾患的首要手段。

何金玉[4](2021)在《上海市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及其路径分析 ——基于5-2-1-0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5-2-1-0模式(5代表儿童每天需要吃5份及以上水果和蔬菜,2代表儿童每天视屏的时间不能超过2个小时,1代表儿童每天必须进行至少一个小时的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运动,0代表不喝含糖饮料,用喝水代替)是由美国儿童肥胖专家组提出,在多个国家进行实施和推广的一种防治儿童超重肥胖的健康促进模式。这个模式以其目标明确、内容全面、易于操作、可行性强而受到大家的推崇。但是由于中国和美国在饮食文化、学校教育模式以及家长育儿观念上存在差异。5-2-1-0模式是否真正适合中国儿童肥胖的预防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就以5-2-1-0模式的内容为基础,通过对上海市徐汇区、嘉定区、松江区部分学龄儿童相关情况的调查,了解上海市儿童超重肥胖的情况并寻找5-2-1-0模式达标的影响因素,从而构建出5-2-1-0模式对儿童超重肥胖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探讨5-2-1-0模式各因素对儿童超重肥胖的作用路径,为上海市进一步制定干预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措施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2020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抽取了上海市的徐汇区、嘉定区、松江区三个市辖区内的五所小学,对小学内三、四、五年级的1200名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相结合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儿童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父母的基本信息(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4项指标的摄入情况(果蔬摄入、视屏时间、体力活动时间、含糖饮料摄入)、饮食情况、屏幕使用时间情况、体力活动情况、含糖饮料摄入情况。运用EXCEL将收集的数据录入,然后运用SPSS25.0软件中的卡方检验对一般人口社会学特征和儿童超重肥胖的差异显着性进行检验、再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出影响5-2-1-0模式的关键影响因素,最后再使用AMOS24.0软件构建基于5-2-1-0成熟模式的儿童超重肥胖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寻找作用于儿童超重肥胖的作用路径。主要研究结果:1、儿童超重肥胖的总检出率为32.7%,其中超重的发生率为17.9%,肥胖的发生率为14.8%,男生的超重肥胖率为41.9%,女生的超重肥胖率为23.2%。2、儿童5-2-1-0模式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每天食用五份及以上的水果与蔬菜的儿童占到了总人数的65.4%,每天视屏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儿童占到了总人数的79.5%,每天进行1小时及以上中等强度体力活动的儿童占到了总人数的63.7%,不喝含糖饮料的儿童占到了总人数的59.5%。5-2-1-0模式的调查结果显示,均未达标、1项达标、2项达标、3项达标、4项达标的儿童人数分别为57(4.7%)、208(17.3%)、206(17.2%)、331(27.6%)、398(33.2%)。3、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的结果显示:(1)影响水果与蔬菜达标的主要因素为母亲果蔬摄入频率、好友果蔬摄入频率、儿童果蔬摄入喜好和儿童果蔬摄入习惯。(2)影响视屏时间达标的主要因素为视屏喜好程度、上学日用电脑学习时间、周末手机上网时间。(3)影响体力活动达标的主要因素空闲时间运动情况、星期五运动情况。(4)影响含糖饮料摄入的主要因素为喝含糖饮料的好友数量、含糖饮料晚餐供应频率、家中含糖饮料的可获得性、含糖饮料的喜好程度。4、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结果显示:(1)果蔬达标、视屏时间达标、体力活动达标和含糖饮料摄入达标对儿童超重肥胖的直接效应为-0.355、-0.081、-0.182和-0.323,且均为预防儿童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2)母亲果蔬摄入频率和儿童果蔬摄入习惯都是预防儿童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其中,母亲果蔬摄入频率和儿童果蔬摄入习惯通过果蔬达标对儿童超重肥胖的间接效应分别为-0.027和-0.023。(3)视屏喜好程度、上学日用电脑学习时间和周末手机上网时间都是预防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其中,视屏喜好程度、上学日用电脑学习时间和周末手机上网时间通过视屏达标对儿童超重肥胖的间接效应分别为0.008、0.006和0.007。(4)空闲时间运动情况、星期五运动情况都是预防儿童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其中,空闲时间运动情况和星期五运动情况通过体力活动达标对儿童超重肥胖的间接效应为分别为-0.034和-0.024。(5)喝含糖饮料的好友数量、含糖饮料晚餐供应频率、家中含糖饮料的可获得性、含糖饮料的喜好程度都是预防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其中,喝含糖饮料的好友数量、含糖饮料晚餐供应频率、家中含糖饮料的可获得性、含糖饮料的喜好程度通过含糖饮料摄入达标对儿童超重肥胖的间接效应分别为0.024、0.053、0.032、0.028。研究结论:1、上海市儿童超重肥胖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同时儿童的超重肥胖率在性别之间存在差异,呈现出男生超重肥胖率明显高于女生超重肥胖率的趋势。2、果蔬摄入、视屏时间、体力活动时间、含糖饮料摄入的整体达标率偏低,整体的达标率不是很理想。3、母亲果蔬摄入频率、儿童的果蔬摄入习惯是影响儿童水果与蔬菜摄入达标的因素;视屏喜好程度、上学日使用电脑学习时间、周末用手机上网时间是影响儿童视屏时间达标的因素;空闲时间运动情况、星期五运动情况是影响儿童体力活动时间达标的因素;喝含糖饮料的朋友数量、晚餐时含糖饮料的供应频率、家中含糖饮料的可获得性、含糖饮料的喜好程度是影响儿童含糖饮料达标的因素。4、(1)果蔬达标、含糖饮料达标、体力活动达标、视屏时间达标、空闲时间运动情况、母亲果蔬摄入频率、星期五运动情况、果蔬摄入习惯是预防儿童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果蔬达标、含糖饮料达标、体力活动达标、视屏时间达标为直接效应,其他均为间接效应。(2)含糖饮料晚餐供应频率、家中含糖饮料的可获得性、含糖饮料的喜好程度、喝含糖饮料的好友数量、视屏喜好程度、周末手机上网时间、上学日用电脑学习时间是预防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且都为间接效应。4、5-2-1-0的4项指标是影响上海市儿童超重肥胖的重要因素,适当的实施和推广此模式对预防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武子明[5](2021)在《儿童肥胖与成人胰腺癌风险的关联 ——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性研究表明,儿童肥胖与成人胰腺癌风险呈正相关。但尚不清楚这种关联是否是因果关联。孟德尔随机化是一种被用于评估风险因素与相关结局之间关联的因果关系的方法。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是孟德尔随机化的扩展,是利用GWAS数据,从两个不同数据库收集基因型与暴露之间以及基因型与结果之间的关联的方法。本研究利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方法研究儿童肥胖与成人胰腺癌风险的关联是否是因果关系。方法:本研究使用了两个样本的孟德尔随机化(2SMR)方法来验证儿童肥胖与成人胰腺癌风险是否存在因果关联及关联的大小。使用5个与儿童肥胖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作为工具变量(IV),利用GWAS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汇总数据(来自MR-Base平台)进行2SMR研究以评估儿童肥胖与成人胰腺癌风险的因果关联。所有统计分析使用R软件,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检验水准。主要效应指标包括beta,SE,P值,OR以及OR的95%置信区间(CI)。其中,结果根据逆方差加权(IVW)模型并以统计表和森林图的形式展示;多效性检验根据MR-egger模型并以统计表的形式展示;质量控制根据加权中位数、最大似然法、加权模型并以散点图和统计表的形式展示;敏感性分析根据留一法并通过森林图的形式进行展示;最后异质性检验根据MR-egger模型和IVW模型并以Q检验进行验证。结果:根据孟德尔随机化的三个假设条件,rs4854344,rs571312,rs6752378,rs7138803,rs9941349被成功筛选为IVs。IVW模型结果表明,儿童肥胖与成人胰腺癌风险具有因果关联,成人胰腺癌的发病风险随着自然对数转化后的儿童BMI增加一个单位而增加0.363倍(OR=1.363;95%CI=1.076-1.726;P=0.010)。结论:总之,儿童肥胖与成人胰腺癌的风险增加有关。本研究提供了儿童肥胖与成人胰腺癌风险之间因果关系的证据。但是,结果仍需通过大规模干预研究进行验证。

刘睿[6](2020)在《肥胖儿童RRI信息熵差异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儿童的肥胖率逐年增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最近却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重要诱因,这些疾病不仅危害着儿童的身心健康,也是导致运动性猝死发生的原因,这使得肥胖儿童的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重视。现有的身体机能检测方法大多数采用生化指标检测,只停留在对身体子系统的检测上。这些检测方法虽然可以查出当前儿童是否存在疾病,但却不能起到一个很好的预警作用,在检测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而心率的波动可以有效的反映出受试者身体机能是否处于稳定状态。RRI(R-R interval)反映的就是受试者两次心脏波动之间的距离或时长,因此,基于RRI提出一个全面、便捷的检测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所提到和验证的HBV测度方法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基于复杂性科学提出的一种通过RRI计算人体行为的连续动态数据信息熵来描述人体整体机能状态的行为活力度(BVD参数)的创新方法。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在山东省随机选取7-9岁正常体质儿童与BMI达到肥胖标准的儿童,通过HBV方法的风险评估和监控技术,对受试儿童的整体机能状态的行为活力度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比其各自的平均心率与SDNN指数,分析其与HBV方法的优劣性与敏感性。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正常组与肥胖组儿童的静息心率信息熵无显着性差异(P>0.05)。由于人在清醒的状态下,自身的调节与平衡的能力在发挥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肥胖儿童与正常儿童在身体的各方面能力上都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无显着差异性。2.正常组与肥胖组儿童的深度睡眠心率信息熵有显着性差异(P<0.05)。由于深度睡眠状态下,人体活性达到最高,这时的机体开始自我修复,此期间机体仅维持了最基本生理活动,因此个体之间的差异也会显现出来。3.受试儿童静息状态与深度睡眠状态下的平均心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静息状态与深度睡眠状态下受试儿童的平均心率表现出差异性,充分说明了人在清醒状态下,受到外界影响的程度会大大加强,静息状态即清醒状态下的平均心率要高于深度睡眠状态。4.在肥胖组和正常组受试儿童平均心率值差异性分析中,无论是在静息状态下还是在深度睡眠状态下,平均心率值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此结果说明了以平均心率值来观测与评估人体微观层面的细微变化是不可行的,灵敏性较差。5.在肥胖组和正常组儿童BVD配对样本检验中,两组受试儿童并未表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BVD即人体整体机能活力值,其体现的是个人机体活力的变化,不同个体之间进行比较是毫无意义的。6.在肥胖组和正常组儿童SDNN平均值及差异性的比较中,两组儿童的差异值P=0.03<0.05,且正常组儿童的SDNN数值大于肥胖组儿童。SDNN值反应了个体心率信号变化的复杂程度,其复杂程度与机体健康程度成正比,而两组受试儿童表现出差异性,也就说明从微观层面分析人体的思路是可行的。经过本文实验与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基于RRI提出的HBV方法,用于分析肥胖儿童的身体机能在微观层面的变化是并将其应用在身体健康检测和运动训练的监控中,实时的反映人体机能状态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2.与平均心率分析法的对比中,HBV方法表现出了更高的敏感性,分析出了深度睡眠阶段肥胖组和正常组儿童的差异,这是平均心率分析所不能达到的。3.与HRV分析法对比,HBV方法不仅具有分析微观层面变化的能力,同时又可以将单独个体任意两个时段的身体机能状态进行比对,所以在预测及应用方面HBV方法更加具有实用性。

楼淑萍[7](2020)在《6~14岁儿童睡眠时间与肥胖的关联分析 ——基于禁忌搜索算法的贝叶斯网络模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6~14岁儿童肥胖的流行现状,探讨睡眠时长、就寝时间和起床时间与肥胖的关联,为制定防控儿童肥胖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年9–11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省茂名市10所中小学校的6~14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集信息,并根据2018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肥胖筛查临界值,定义肥胖组与非肥胖组;参考2017年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推荐的儿童每日睡眠量,确定睡眠时长分组;运用Chimerge-χ2方法对其余无明确分组标准的连续型资料进行离散化处理。采用频数、构成比/率、中位数、四分位间距描述研究对象的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和生活方式信息,运用χ2检验、秩和检验比较不同组间儿童肥胖率的差异,再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OR值及其95%CI,并结合先验知识,筛选纳入贝叶斯网络模型的结点解释变量,最终利用基于贝叶斯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以肥胖影响因素为结点、影响关系为路径、影响概率为路径参数的网络模型,用禁忌搜索算法和极大似然估计法计算网络各结点的条件概率,定性、定量分析睡眠时间及相关生活方式因素与疾病间的相互关系和依赖程度。结果(1)本研究横断面调查共纳入5179名6~14岁儿童,其中男生2899人,女生2280人。肥胖检出率为14.0%,睡眠时长少于9h的儿童占29.7%,就寝时间晚于23:00的占11.6%,起床时间早于6:05的占27.3%,高能量饮食模式的占20.2%,课余时间视屏时长超过2h的占43.7%,户外运动时长不足45min的占27.3%。(2)儿童肥胖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分布情况:随着年龄增大,儿童肥胖检出率逐渐下降,趋势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274.986,P<0.001);男童肥胖率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340,P<0.001);家庭月收入高的儿童肥胖率高于低收入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5,P=0.040)。(3)研究对象睡眠时间分布特征:睡眠时长、就寝时间、起床时间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9.00h(8.50~10.00)、22:00(22:00~23:00)、6:40(6:00~7:00),仅起床时间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女生普遍比男生的起床时间早(Z=3.454,P<0.001),尤其是9、10岁女童较男童早起30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12岁年龄组中,男童较女童就寝时间晚30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童自11岁起,睡眠时长普遍减少15~30分钟;女童自9岁起,睡眠时长普遍减少30~60分钟。(4)儿童睡眠时间与肥胖的关系:控制性别、年龄、父母肥胖、家庭月收入、母乳喂养、睡前1小时进食习惯、高能量饮食模式、课余时间视屏时长和户外运动时长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就寝时间晚(>23:00,OR=2.033,95%CI=1.556~2.656)、起床时间早(<6:05,OR=1.615,95%CI=1.289~2.023)、睡眠时间短(<9h,OR=1.276,95%CI=1.003~1.624)均与儿童肥胖率上升有关,另外,起床时间晚(>6:55,OR=0.508,95%CI=0.398~0.649)、睡眠时间长(>9h,OR=0.540,95%CI=0.346~0.842)、就寝时间早(<22:30,OR=0.670,95%CI=0.529~0.848)可能是儿童肥胖的保护因素。(5)贝叶斯网络模型结果:网络结构由13个结点和21条有向边组成,模型的BIC评分、准确度、AUC面积分别为-46237.42、84.4%、0.79;年龄、睡眠时长、视屏时长、睡前1小时喝牛奶、睡前1小时吃零食与儿童肥胖有直接关联,另外,性别、家庭月收入、就寝时间、起床时间、课余时间户外运动时长、高能量饮食模式、睡前1小时吃主食与儿童肥胖间接相关,而就寝时间与高能量饮食模式间存在概率依赖关系,睡眠时长与运动时长也存在概率依赖关系。(6)贝叶斯推理:根据已知父节点状态推断未知子结点的概率大小,完成儿童肥胖风险评估。单变量调节过程发现,所有影响因素中,睡眠时长变量状态变化对儿童肥胖率的条件概率影响最大。多变量贝叶斯推理过程发现,控制年龄、性别、家庭收入基本特征对儿童肥胖的影响后,对于睡眠时长>11h的儿童,患肥胖的可能性从14.3%降为4.5%,若睡眠时长保持在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每日推荐睡眠量9~11h内,患肥胖的概率变为10.4%;若只维持健康饮食习惯,患肥胖的概率为7.0%;若只维持健康文体活动习惯,患肥胖的概率为8.7%;若同时保持推荐睡眠量、健康饮食习惯、健康课外文体活动习惯时,患肥胖的概率为1.7%。结论茂名市6~14岁儿童肥胖率处于较高水平,睡眠时间与儿童肥胖有直接和间接关联,可通过影响饮食、课外文体活动,与患肥胖风险形成间接的依赖关系。

周楠,张静驰,张雯,丁雪辰[8](2020)在《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我国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儿童肥胖现已成为我国的公共卫生隐患之一。虽然遗传和生物学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学者逐渐意识到对个体的干预终会受到所处环境的限制,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对幼儿的生态环境进行剖析。本综述基于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对我国儿童所处四个环境层次和一个历时系统中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和归纳,发现家庭喂养和锻炼、教师与同伴效应、共同养育看护间的协调、饮食文化、电子媒介、家庭流动等因素均会对儿童肥胖产生影响。在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对各层次中的影响因素展开相关研究,将为我国儿童肥胖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系统性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吕文娣[9](2020)在《基于决策树的学龄前儿童超重与肥胖关键性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测量南昌市学龄前儿童身体形态指标并评价其胖瘦等级,借助问卷调查获取学龄前儿童超重与肥胖的影响因素情况,在此基础上创建学龄前儿童超重与肥胖的决策树模型,分析出影响超重与肥胖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并探讨其交互关系。旨在完善学龄前儿童超重与肥胖研究体系,为后续针对性的健康促进工作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募集南昌市23所幼儿园共计5870名3~6岁受试儿童,经家长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测量受试儿童身高、体重,借助《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划分胖瘦等级。问卷调查受试儿童及其父母与家庭的相关信息情况。整合测量数据及问卷结果,确定目标变量并进行具体影响因素指标的划分,共包括幼儿信息、育儿方式、静坐行为、身体活动、父母情况和家庭情况6个一级指标,划分为36个变量。采用IBM SPSS modeler软件创建CHAID决策树模型。研究结果1.本研究所构建的CHAID决策树模型准确率为85.23%,生成的决策树高5层,叶节点达42个。2.CHAID模型结果显示,8个变量与目标变量有较强关联性,各变量按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室外身体活动时间、父亲BMI、母亲BMI、父亲收入、室内身体活动时间、父亲受教育程度、喂养方式、看电视时间。其中有3个因素(室外身体活动时间、室内身体活动时间、看电视时间)和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及静坐行为有关。3.决策树模型显示,根节点变量室外身体活动时间“>2h/d”(2.09%)的学龄前儿童超重与肥胖率显着低于其他节点(P<0.01),而室外身体活动时间“≤30min/d”(20.00%)的学龄前儿童超重与肥胖率显着高于其他节点(P<0.01)。室外身体活动时间“30min~1h/d”与“1 h~2h/d”的第2层叶节点变量分别为父亲BMI与母亲BMI,父亲BMI(>22.72)与母亲BMI(>23.54)的学龄前儿童超重与肥胖率显着高于低父亲BMI(≤22.72)与母亲BMI(≤23.54)人群(P<0.01)。除室外身体活动时间、父亲与母亲BMI外,父亲与母亲收入、对运动的热爱程度,父亲受教育程度,学龄前儿童室内身体活动时间、室外玩耍频率、出生后4个月喂养方式、参加绘画特长班情况、看书时间、看电视时间、睡眠时间、室内游戏频率等均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叶节点变量。研究结论1.本研究所建立的决策树模型准确率高,叶节点多,能够满足学龄前儿童超重与肥胖影响因素研究的需要。2.按重要性排序,室外身体活动时间、父亲BMI、母亲BMI、父亲收入、室内身体活动时间、父亲受教育程度、喂养方式、看电视时间依次为影响学龄前儿童超重与肥胖的关键因素。其中,身体活动与静坐行为因素是影响学龄前儿童超重与肥胖的最关键因素。3.为减少学龄前儿童超重与肥胖人群,学龄前儿童室外身体活动时间应超过2h/d。同时,30min/d的室外身体时间可作为导致学龄前儿童超重与肥胖的警戒线。学龄前儿童超重与肥胖受父母肥胖程度的影响,父亲与母亲BMI是影响中等室外身体活动水平学龄前儿童超重与肥胖的重要因素。父母亲收入,学龄前儿童室内外身体活动与静坐行为因素、喂养方式、睡眠时间等对不同层次类型学龄前儿童超重与肥胖的预防具有决策意义。

吴芬[10](2020)在《运动联合健康教育干预对肥胖儿童减脂效果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对肥胖儿童进行运动和健康教育干预,探索不同干预方式对肥胖儿童身体成分、血脂、血糖以及身体素质的影响,了解肥胖、糖脂代谢与身体素质的关系,揭示运动联合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对肥胖儿童减脂的效果,为预防及控制儿童肥胖症和增强肥胖儿童体质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根据自愿为原则选取有效目标38人并分成4组,运动+健康教育组(A组)13人,运动组(B组)9人,健康教育组(C组)7人,对照组(D组)9人;根据受试者最大摄氧量及自身运动能力制定运动强度,运动干预时长1h,每周进行3次(周一、三、五)有氧运动和身体素质练习,每两周一次的健康教育干预,实验周期4个月,分别检测实验前后受试者的身体成分、血脂、血糖以及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研究结果:(1)运动和健康教育对受试者BMI和WHR的前后变化有显着交互性,运动+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更显着;与实验前相比,运动+健康教育组的BMI和WHR与运动组的BMI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运动+健康教育组的FAT%与运动组的FAT%和WHR有显着性差异(P<0.05),健康教育组BMI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运动+健康教育组、运动组和健康教育组的BMI、FAT%以及WHR均呈下降趋势,且运动+健康教育组的下降率高于运动组和健康教育组,而对照组呈上升趋势;BMI与身体素质无相关性,FAT%和WHR与力量素质有相关性。(2)运动和健康教育对受试者血脂中TG和TC的前后变化有显着交互性;与实验前相比,运动+健康教育组与单纯运动组TG水平显着下降(P<0.05),HDL-C水平显着上升(P<0.05),TC和LDL-C无显着性;运动+健康教育组TC、TG的下降率高于运动组,HDL-C的上升率略低于运动组,运动组LDL-C下降率高于运动+健康教育组;健康教育组中TC和LDL-C指标出现了下降,但TG水平上升,甚至超过了对照组的上升值,HDL-C出现下降现象;TC与力量素质有显着相关性(r=0.490,P<0.05)。(3)运动和健康教育对受试者空腹血糖的前后变化未有显着性交互(P>0.05);与实验前相比,运动+健康教育组与运动组的血糖指标有显着性差异(P<0.05);从下降率来看,运动+健康教育组、运动组以及健康教育组都出现了下降,其中运动+健康教育组的下降率最高;血糖与柔韧素质具有显着相关性(r=0.471,P<0.05)。(4)运动和健康教育对受试者力量、速度、耐力及柔韧素质的前后变化具有良好的交互作用;与实验前相比,运动+健康教育组的柔韧、耐力、灵敏素质以及力量素质中的握力和一分钟仰卧起坐项目出现了极其显着性差异(P<0.01),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中立定跳远项目有显着性差异(P<0.05);运动组耐力素质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速度、灵敏素质以及力量素质中握力和立定跳远指标出现了显着性差异(P<0.05)。健康教育组的力量素质中握力项目出现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论:4个月的实验后发现身体成分、糖脂代谢与身体素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BMI对身体素质无显着相关但身体成分中FAT%和WHR与力量素质相关,TC与力量素质具有一定相关性,血糖与柔韧素质相关。运动联合健康教育干预方式与运动干预方式对儿童减脂效果显着,能够有效降低血糖,改善儿童脂代谢异常,促进儿童身体健康,但运动联合健康教育的干预比运动干预或者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更佳,健康教育方式可缓慢减轻肥胖程度,但效果不如运动干预方式明显;总的来说,运动联合健康教育干预对改善儿童肥胖具有更好的效果,科学有规律的运动结合健康教育知识可有效改善肥胖儿童的身体成分,改善身体形态,积极调节糖脂代谢,提高身体素质,控制疾病的发生。

二、影响儿童肥胖的行为因素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儿童肥胖的行为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其与环状RNA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单词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龄前儿童的生长情况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特定环状RNA与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关联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环状RNA与肥胖的关联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疆沙湾市学龄期儿童肥胖与血压、血糖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 诊断标准
    4 质量控制
    5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6 伦理及知情同意书
    7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学龄期儿童肥胖相关因素的研究现况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上海市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及其路径分析 ——基于5-2-1-0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水平
        1.2.2 5-2-1-0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肥胖的关系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的对象
        2.1.1 调查资料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
        2.1.5 样本数量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体格测量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质量控制
        2.2.5 数据分析方法
        2.2.6 统计软件应用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3.2 儿童超重肥胖的现状
    3.3 儿童5-2-1-0模式的达标情况
    3.4 一般人口学对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
    3.5 5-2-1-0模式达标的影响因素分析
        3.5.1 水果与蔬菜摄入达标的影响因素
        3.5.2 视屏时间达标达标的影响因素
        3.5.3 儿童体力活动达标的影响因素
        3.5.4 儿童含糖饮料摄入达标的影响因素
    3.6 5-2-1-0模式影响超重肥胖的路径分析
        3.6.1 儿童超重肥胖影响因素初始模型的构建
        3.6.2 儿童超重肥胖影响因素模型拟合
        3.6.3 儿童超重肥胖影响因素模型的修正与适配
        3.6.4 儿童超重肥胖影响因素模型的评价
        3.6.5 模型各相关因素间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及总效应
4 讨论
    4.1 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整体现状
    4.2 一般人口学与儿童超重肥胖
    4.3 5-2-1-0模式与儿童超重肥胖
        4.3.1 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
        4.3.2 5-2-1-0模式的影响因素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家长要培养儿童健康饮食的习惯和体育锻炼的意识
        5.2.2 学校要对健康教育知识进行普及
        5.2.3 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干预模式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上海市儿童身体健康状况调查表
致谢

(5)儿童肥胖与成人胰腺癌风险的关联 ——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暴露、结局的定义
        2.1.2 数据类型
        2.1.3 整理用于分析的数据集
    2.2 方法
        2.2.1 寻找候选工具变量(Ⅳ)
        2.2.2 验证工具变量(Ⅳ)假设
        2.2.3 估计因果效应
        2.2.4 质量控制
        2.2.5 统计分析软件和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候选Ⅳ的筛选和验证
    3.2 多效性检验
    3.3 因果效应估计的结果
    3.4 质量控制
        3.4.1 异质性检验
        3.4.2 敏感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附录 儿童肥胖和胰腺癌GWAS队列表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肥胖和成人胰腺癌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及两者关联的综述
    参考文献
社会实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肥胖儿童RRI信息熵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我国儿童肥胖现状
    2.2 儿童肥胖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2.2.1 儿童肥胖产生的原因
        2.2.2 儿童肥胖的危害
    2.3 我国儿童肥胖研究现状
    2.4 平均心率分析
    2.5 HRV分析
    2.6 HBV方法
        2.6.1 HBV方法监控人体机能的方法
        2.6.2 HBV方法监控人体机能的优势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实验设计
    4.1 实验对象及分组
        4.1.1 实验对象
        4.1.2 实验分组
    4.2 测试指标及检测方法
        4.2.1 儿童BMI指数计算及评价标准
        4.2.2 实验数据采集及分析
5 实验结果
6 分析与讨论
    6.1 肥胖组和正常组受试儿童静息心率信息熵差异性分析
    6.2 肥胖组和正常组受试儿童深度睡眠心率信息熵差异性分析
    6.3 受试儿童不同状态平均心率值差异性分析
    6.4 肥胖组和正常组受试儿童深度睡眠状态与静息状态平均心率值差异性分析
        6.4.1 肥胖组和正常组受试儿童静息状态下的平均心率值差异性分析
        6.4.2 肥胖组和正常组受试儿童深度睡眠状态下的平均心率值差异性分析
    6.5 肥胖组和正常组受试儿童人体整体机能状态的行为活力度差异性分析
    6.6 肥胖组和正常组受试儿童HRV差异性分析
    6.7 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7)6~14岁儿童睡眠时间与肥胖的关联分析 ——基于禁忌搜索算法的贝叶斯网络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抽样方法
    1.3 样本量计算
    1.4 调查方法
    1.5 质量控制
    1.6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2.2 儿童睡眠时间情况
    2.3 儿童肥胖率的单因素分析
    2.4 儿童肥胖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5 贝叶斯网络的构建
    2.6 贝叶斯网络的预测推理
3 讨论
    3.1 儿童肥胖流行现况
    3.2 儿童肥胖影响因素分析
    3.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儿童肥胖影响因素评价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睡眠影响肥胖发生的相关机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我国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微观系统
    2.1 家庭喂养
    2.2 家庭运动与锻炼
    2.3 教师与同伴的影响
3 中间系统
4 外部系统
5 宏观系统
6 历时系统
7 思考与展望

(9)基于决策树的学龄前儿童超重与肥胖关键性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儿童超重与肥胖的现状趋势及其危害
        1.1.1 儿童超重与肥胖的现状与趋势
        1.1.2 儿童超重与肥胖的危害
    1.2 儿童超重与肥胖的评价方法
    1.3 儿童超重与肥胖的影响因素
        1.3.1 身体活动与静坐行为
        1.3.2 遗传
        1.3.3 育儿方式
        1.3.4 家庭环境
        1.3.5 其他因素
    1.4 儿童超重与肥胖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
        1.4.1 现有儿童超重与肥胖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
        1.4.2 决策树在儿童超重与肥胖因素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1.5 小结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受试对象
    2.2 测量指标与方法
        2.2.1 测试人员培训
        2.2.2 身高标准体重法
    2.3 问卷调查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儿童超重与肥胖现状
    3.2 决策树模型评价
    3.3 关键性影响因素排序
    3.4 决策树模型结果分析
4 讨论
    4.1 儿童超重与肥胖决策树模型的构建
    4.2 儿童超重与肥胖影响因素决策树分析
    4.3 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6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运动联合健康教育干预对肥胖儿童减脂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名称缩写表
一、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二、文献综述
    1. 相关概念解释
        1.1 运动干预
        1.2 健康教育
        1.3 肥胖
    2. 儿童肥胖的判定标准
    3. 国内外儿童肥胖的现状
        3.1 国外儿童肥胖的现状
        3.2 国内儿童肥胖的现状
    4. 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
        4.1 遗传因素
        4.2 环境因素
        4.3 锻炼因素
        4.4 营养因素
    5. 儿童肥胖危害的研究
        5.1 肥胖与慢性疾病
        5.2 肥胖与运动能力
        5.3 肥胖与生长发育
        5.4 肥胖与心理健康
        5.5 肥胖与智力发展
    6. 肥胖的干预
        6.1 运动干预与肥胖
        6.2 健康教育干预与肥胖
        6.3 医疗干预与肥胖
        6.4 节食干预与肥胖
    7. 总结
三、实验部分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流程
        1.3 干预方案
        1.3.1 运动干预处方
        1.3.2 健康教育干预方案
        1.4 指标检测
        1.4.1 身体形态指标
        1.4.2 生化指标
        1.4.3 身体素质指标
        1.5 统计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受试者实验前后身体成分变化情况
        2.1.1 实验前后受试者身高、体重及BMI的变化情况
        2.1.2 实验前后受试者腰围、臀围及WHR的变化情况
        2.1.3 实验前后受试者体脂率的变化情况
        2.2 受试者实验前后身体血脂变化情况
        2.2.1 受试者实验前后TG变化情况
        2.2.2 受试者实验前后TC变化情况
        2.2.3 受试者实验前后HDL-C变化情况
        2.2.4 受试者实验前后LDL-C变化情况
        2.3 受试者实验前后空腹血糖变化情况
        2.4 受试者实验前后身体素质变化情况
        2.4.1 实验前后力量素质变化情况
        2.4.2 实验前后速度素质变化情况
        2.4.3 实验前后耐力素质变化情况
        2.4.4 实验前后柔韧素质变化情况
        2.4.5 实验前后灵敏素质变化情况
        2.5 身体成分、血糖、血脂与身体素质相关性分析
        2.5.1 身体成分与身体素质相关性分析
        2.5.2 血糖与身体素质相关性分析
        2.5.2 血脂与身体素质相关性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3.1 运动与健康教育干预对肥胖儿童身体成分的影响
        3.2 运动与健康教育干预对肥胖儿童脂代谢的影响
        3.3 运动与健康教育干预对肥胖儿童血糖的影响
        3.4 运动与健康教育干预对肥胖儿童身体素质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影响儿童肥胖的行为因素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学生肥胖流行现状及知信行综合干预效果评价研究[D]. 王玉梅.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2]福建省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其与环状RNA的关联研究[D]. 李国波.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新疆沙湾市学龄期儿童肥胖与血压、血糖的相关性分析[D]. 王一琳.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上海市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及其路径分析 ——基于5-2-1-0的研究[D]. 何金玉.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儿童肥胖与成人胰腺癌风险的关联 ——孟德尔随机化研究[D]. 武子明.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6]肥胖儿童RRI信息熵差异性研究[D]. 刘睿.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6~14岁儿童睡眠时间与肥胖的关联分析 ——基于禁忌搜索算法的贝叶斯网络模型[D]. 楼淑萍.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8]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我国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J]. 周楠,张静驰,张雯,丁雪辰. 心理科学, 2020(04)
  • [9]基于决策树的学龄前儿童超重与肥胖关键性影响因素研究[D]. 吕文娣. 南昌大学, 2020(01)
  • [10]运动联合健康教育干预对肥胖儿童减脂效果的影响[D]. 吴芬. 扬州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影响儿童肥胖的行为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