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我区开发区(包括工业园区)发展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2021)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宁政发[2021]1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2021年2月26日(此件公开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喻修远[2](2020)在《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及其创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政府绩效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作为我国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关键纽带,这一系列要求同时也为经开区的绩效管理改革指明了方向。经开区实施绩效管理是引领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环节,是推进经开区发展的重要抓手。梳理国内外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开发区概念的区分、影响开发区发展的因素以及开发区发展考核指标建设等方面来展开的,而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绩效评估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对绩效管理制度发展的法制化趋势、政府绩效管理评价机制、绩效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的。可以看出,特定针对经开区绩效管理与创新发展的研究较为欠缺。本文从绩效管理的内涵与构成要素出发,分析了同绩效管理相关的激励理论、绩效管理理论、成本收益理论,以及同经开区发展相关的增长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企业家政府理论,并建构了研究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与创新发展的理论体系。从历史回溯,我国经开区先后经历了从西方化到本土化,从借鉴摸索到转型创新的发展历程,具体表现为1984-1993年管理模糊,摸索发展阶段,1994-1999年规范管理,良性发展阶段,2000-2012年政策支持,高速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内外作用,转型发展阶段,这些历史印痕深刻影响着经开区的创新发展。从政策层面来看,三十年间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商务部、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发改委以及各省市等单位多次发文支持经开区发展,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思路支撑。基于湖南省数据,文章构建了产业基础、科技创新、区域带动三个一级评价指标,地区GDP、实际开发面积、工业用地面积、拥有本科学历及以上人数、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地区GDP占所在地级市GDP比重、上交税金总额七个二级评价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出湖南省八家国家级经开区2018年绩效排名由高到低分别为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湘潭经开区、望城经开区、岳阳经开区、宁乡经开区、常德经开区、娄底经开区。同时,分别运用量表法、问卷调查法对湖南省H市经开区管委会领导、工作人员以及区内居民,自2015年H市经开区推行绩效管理以来,切实提升了公众满意度、管理能力和效率,促进了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了经开区经济快速全面发展。但在绩效管理理念认知上、绩效考核评估形式上、绩效考核评估主体上、绩效考核结果运用上还存在不足,并同时面临着绩效管理理念认知欠缺、绩效考核主体参与度不够、绩效考核评估模式不完善、绩效考核结果应用效果差、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等现实难题。这主要是因为经开区职工对绩效管理不够重视、区内缺乏专业的绩效考核工作人员,缺乏绩效政策经验以及人员问题引发的绩效指标设计科学性不足。立足H市的实地调查,经开区绩效管理的创新发展路径关键在于提升绩效文化“软环境”,强化绩效管理的理论意识;构建省级层面宏观评价体系,树立标杆意识与竞争意识;优化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完善绩效考评过程管理;建立多元化考评主体机制,科学全面开展考评工作;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畅通绩效评估申诉机制;实行跟踪反馈,明确不同主体的考评责任;加强绩效人员的素质培训,提升绩效管理过程的严谨性;扩大绩效考核结果运用范围,倒逼绩效管理良性循环八个方面。在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借鉴上,文章选取了发展较好的七个开发区,并总结其发展的模式、主要特点、成效以及对我国经开区的经验启示。德国工业区的适时转型揭示了政府的重要作用,并应制定前瞻性的总体规划,实施可持续发展。加拿大工业区打造资源洼地,启示我国经开区应依托政策资源优势,打造人才、信息、工业洼地。新加坡工业区合理宏观布局,对优化我国经开区的产业布局和竞争格局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波兰经济开发区大力推动就业的举措指明了当局政府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印度尼西亚经济开发区发展工业、吸引投资,启示我国经开区将投资和工业作为发展的两架马车。美国硅谷通过扶持大批中介咨询服务机构,重视知识产权,推动产权转让,政府侧重规划,健全教育培训,启示我国经开区要适当扶持、引进中介咨询服务机构,促进经开区内企业发展效率,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及其流动性,注重高新人才培养。台湾新竹科技产业园引进中介机构负责连接企业与政府,并针对高新企业和人才实施税收优惠,启示在我国经开区内可适当引进中介机构,继续扩大针对高新企业和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总体而言,本文对经开区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政策渊源做了清晰梳理,提出了一套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经开区绩效评价科学方法。同时,立足对H市经开区的个案分析,总结了当前我国经开区绩效管理实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深层原因,并针对性提出了创新发展路径。在总结国内外先进开发区发展的经验上,提炼出了对我国经开区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模式经验,从而为经开区的建设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了发展动力。
俞佳宁[3](2020)在《常州市新北区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工业用地的高效利用引起了土地界各层次全方位的探讨和反思。作为常州市的工业优势发展区域,在高质量发展的潮流中,新北区已经面临诸多发展瓶颈,例如规划空间不足、低效用地再开发困难和土地亩产效益偏低等问题。因此,探索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破除工业用地无效供给,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是破解新北区发展面临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所在。首先,本研究梳理了政策起源,对工业用地绩效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国内外学界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掌握了学理意义上的知识,进而从概念和理论中整合出与本研究相关的论点。其次,本研究以常州市新北区为研究区,采用文献研究、调查分析、深入访谈等方法,从利用情况、失衡问题、体制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的制度壁垒、隐形障碍等制约因素,结合国内长三角、珠三角典型城市的9位土地部门管理者访谈记录,从准入门槛、价格修正、政务公开、监管机制等方面提出完善常州市新北区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的对策建议。最后,从公共管理学的视角对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的设计理念进行反思结语,实证分析了新北区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设计,可以有效破除新北区内的工业用地无效供给,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期望依托本研究,在未来构建出一套更适合新北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企业和谐稳定政策机制。该论文有图6幅,表17个,参考文献70篇。
甘晓玉[4](2020)在《基于GIS的贵池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耕地是土地的精华,耕地质量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是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内容。开展贵池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研究,有利于掌握区域耕地数量与质量具体分布状况,摸清耕地质量家底,为制定贵池区耕地补偿标准提供重要依据。论文以贵池区为研究区域,以耕地(水田、水浇地、旱田)为研究对象,收集贵池区行政区划图、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础数据,整理采样点数据,审核过录表数据。基于Arc GIS与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平台,采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建立空间数据库,形成评价单元,并对评价单元赋值,建立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根据综合指数法划定耕地质量等级,完成贵池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研究,提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对策,为贵池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制定贵池区耕地补偿标准等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贵池区耕地总面积为39200公顷,其中一等地面积2978.81公顷,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60%;二等地面积2165.97公顷,占全区耕地面积的5.53%;三等地面积4280.29公顷,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0.92%;四等地面积5835.08公顷,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4.89%;五等地面积6952.17公顷,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7.74%;六等地面积8336.00公顷,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1.27%;七等地面积5158.77公顷,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3.16%;八等地面积2572.90公顷,占全区耕地面积的6.56%;九等地面积739.97公顷,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89%;十等地面积180.04公顷,占全区耕地面积的0.46%。贵池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4.93等,全区耕地10个等级中,面积较大的主要集中在3-7等,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7.97%,其中,5、6等分别占17.74%、21.27%,其次为3、4、7等,占比分别为 10.92%、14.89%、13.16%,1、2 等地分别占比 7.60%、5.53%,10 等占比 0.46%。(2)采用“N+X”指标体系,“N”为13个基础性指标,“X”为区域补充性指标。贵池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依据安徽省长江中下游区域江南丘陵山地农林区共选取了地形部位、有效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耕层质地、土壤容重、质地构型、有效磷、速效钾、pH、生物多样性、障碍因素、灌溉能力、排水能力、清洁程度、农田林网化程度15个评价指标,具体分析了贵池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15个评价指标数据,(3)贵池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4.93等,依据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和主要性状,贵池区耕地质量10等级大致划分三个类别,即高等质量类型、中等质量类型、低等质量类型,其中高等质量类型即高产田(1-3等级耕地),面积为9425.08公顷,占贵池区耕地种面积的24.04%;中等质量类型即中产田(4-6等级耕地)面积为21123.24公顷,占贵池区耕地总面积的53.89%,分布范围较广;低等质量类型即低产田(7-10等级耕地)面积为8651.68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2.07%。
温陈伟[5](2020)在《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文中认为村级工业园是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资源、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形成、发展、演变的工业体。然而,由于村级工业园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产业形态处于低端,安全隐患突出,企业管理模式混乱,企业负责人意识单薄,对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安全培训不到位。同时,政府在村级工业园的安全管理中,相应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如村级工业园管理制度不完善、执法监管体系不完善、各镇街属地管理管理责任不到位、安全管理机构人员流动性大、政府执法人员安全管理意识不足、部门对村级工业园的安全管理站位不够高、部门联动机制不完善以及应急救援体系不完善,为了使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与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相匹配、与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相适应、与推进安全发展要求相协调,佛山市高明区需全面推动政府安全管理水平,规范村级工业园区实行一村(居)一策,加强对工艺技术落后、安全隐患问题突出企业埋汰,通过拆除重建,提高土地利用效能,引入增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对部分愿意实施提升改造的企业进行综合整治,形成一批高品质创新产业园区载体,引进安全管理模式、技术先进的企业,提升土地利用效能,形成最大化产出。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获得对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中的政府行为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提升对策。研究发现:(1)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中政府行为受四方面影响。这四方面影响包括执法监管体系、属地管理责任、部门联动机制、应急救援体系等4大方面。这4项原因可进一步细化为20项影响。(2)影响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中的政府行为因素不同。根据政府行为理论、安全管理学等理论,本文对比参照政府考核标准研究政府在村级工业园的安全管理中,政府的行为是否发挥到很好的作用,有效达到安全管理目标。(3)基于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政府行为受综合因素影响角度,通过完善执法监管体系、加强属地管理责任、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应急救援体系等对策,以此提升政府在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水平。
唐艳[6](2020)在《中国西部深内陆城市开发区的企业投资与供销物流网络研究 ——以西宁市和银川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产业转移是否真的有利于边缘化内陆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从沿海到内陆的梯度模式,我国西部深内陆城市的开发区,在各种“流”的作用下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点的企业网络结构。因此,本文以西宁市、银川市开发区为研究对象,从企业视角出发,基于开发区资料、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探讨开发区企业投资来源的空间特征及入驻开发区的影响因素,并基于货物流动方向,在构建企业供应销售两类网络的基础上,尝试分析中国西部深内陆城市开发区供应销售物流网络的结构特征。首先,运用矢量数据符号法,以产业链为着眼点,刻画了西宁市、银川市开发区企业投资来源的空间特征以及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西宁市、银川市开发区企业投资来源均呈“非全球化”特征。但西宁市开发区企业投资呈现“域外化”特征,不同于银川市的“地方化”特征,表明西宁市招商引资的效果较为显着,银川市则呈现较多的地方企业家;(2)西宁市开发区企业投资者主要集中于医药制造业,银川市开发区企业则主要集中于纺织服装业和装备制造业;(3)西宁市开发区企业外来投资者集中于上游和全产业链类型,银川市企业外来投资者集中于上游和下游企业,可知,外来投资者一定程度上促进地区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可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本地投资者较多投资中游企业,可促进地方化企业发展或者培养地方企业家,但对产业升级的影响较弱。其次,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宁市和银川市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西宁市、银川市开发区企业均认为政府的配套服务和优惠政策是影响企业入驻的最主要因素,个人情感在企业入驻开发区中影响最弱;(2)不同的是,西宁市开发区企业较为看重企业发展战略,而银川市较为看重资源与成本;(3)分情况讨论可知,西宁市、银川市开发区企业中的民营企业、独立企业和集团母公司均对政府政策感应非常强烈,土地价格、税收是首要条件。最后,基于企业供应销售的物流方向,采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2-模网络,并以产业链为着眼点,刻画了西宁市、银川市开发区企业供应销售物流网络结构特征以及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西宁市、银川市开发区企业的供应物流网络在国内均呈马鞍形,即供应商来源强弱大致呈“东西强,中部弱”,销售物流网络在国内均呈“地方化”特征,即产品主要销售至城市内部,不同之处在于,银川市开发区企业的供应销售物流网络在国际上参与全球化的程度比西宁市开发区企业强;(2)同时,从产业链视角来看,银川市开发区企业主要行业的产业链较为完整,西宁市开发区企业则有较大部分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较弱的中游企业。
高瑞忠[7](2019)在《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昆明高新区是云南省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27年来,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细胞生物和医药制造、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金属新材料等产业,成为全省首家千亿园区,被国家部委确定为创新型特色园区和绿色园区。随着园区经济发展,企业逐渐增多,区域内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规模小、污染治理水平较低,环保意识跟不上发展的脚步,导致经济发展与当前生态环保的形势不相适应。如何提升地方职能部门监管效力,增强企业的环保责任,提升民众的参与度,是本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公共服务、公共政策和激励等理论为基础,紧密结合高新区经济社会产业结构与环境保护现状与趋势,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观察、调查问卷、案例分析等方法,发现昆明高新区通过严格遵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环保队伍能力建设,园区环境质量状况良好、绿色生态创建成效明显。同时也发现昆明高新区在环境保护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1)政府绿色发展意识薄弱;(2)园区环境保护规划处于弱势地位;(3)园区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不顺;(4)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不落实;(5)园区环境保护管理公众参与程度相对较低。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立足于环境保护管理的本质,从公共服务、公共政策、激励理论视角,力求最大化挖掘影响和制约昆明高新区环境保护管理的原因和障碍,并从以下三个层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1)建立园区环境保护管理新机制;(2)加强企业在园区环境保护管理中的社会责任;(3)发挥公众在环境保护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郭启光[8](2018)在《内蒙古加快工业园区转型升级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工业园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对于夯实地区经济基础至关重要。当前内蒙古工业园区发展质量效益不够高,发展中存在园区布局分散且定位模糊、产业集聚集群化程度低、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产城融合步伐缓慢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步伐。基于对内蒙古工业园区发展突出问题的识别聚焦,深入探究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的路径设计,对于加快我区工业园区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石峰[9](2018)在《制度变迁与空间转型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东部地区城市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开发的背景下,近几年一些大城市的开发区出现了一个突出的新现象即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简称工转研)。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当前中国开发区的工转研现象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何形成?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案例研究、深度访谈等方法。研究内容主要分为现象研究、理论研究与分层论证、案例研究三个部分,首先进行对工转研现象的特征、动力、模式的研究并从中发现土地制度的关键作用,然后从制度视角构建对工转研现象的理论解释,接下来从法律、政策和规划三个制度层级分别研究和论证制度对工业空间转型的影响,最后进行一个完整的案例研究。第1章是导入部分,阐述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目的、文献综述和研究框架。第2章描述开发区工转研的概况和过程,归纳工转研现象的三个特征:从2013年开始地方政府频繁出台相关政策,在一些开发区的规划中集中成片转型,已经开展的工转研项目大多是由原土地使用权企业作为实施主体;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社区方面对工转研进行主体动力分析,工转研按照主要动力来源和博弈关系分为企业主动型、政府主动型、双向互动型三种基本模式,在模式研究中发现了制度性因素的关键作用。第3章在事实归纳和理论推演的基础上提出理论假设,从制度视角对工转研现象乃至工业空间转型进行理论解释。工业空间转型的四个主体为了获得潜在利润和满足偏好,通过博弈变革了制度(合约、规划、政策、法律),四个层级的制度变迁共同实现产权界定、市场交易、交易成本、利益分配、约定项目的制度功能,制度变迁通过制度功能导控工业空间如何转型。第4-6章分别从法律、政策、规划三个层级研究制度变迁对工转研的影响作用。第4章从法律层级回顾增量开发中的关键制度变革,论证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市场制度的变迁塑造了存量工业空间,指出存量开发需要法律层级的制度供给,特别是建立土地发展权制度。第5章政策层级的制度变迁研究表明三次工业空间转型的制度供给主要是政策,工转研的地方政策框架包括前提条件、土地发展权、限制条件、地价及分配、市场交易5个方面,这些方面的政策变化对应和实现了制度的功能;地方政策对空间也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第6章分析土地制度和地方政策对规划转型的影响,规划对工转研的导控表现在地块层面实现制度功能、片区层面进行空间功能重组和空间形态重构,存量规划变革的方向在于控规改革、制度设计和体系构建三个方面。第7章对南京工转研案例进行系统的案例研究,抓住在当前工转研实践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地方政策和规划两个制度层级,剖析政策和规划如何导控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第8章是导出部分,总结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预判土地制度的改革方向和工转研现象的发展趋势,并对地方探索实践的策略建议。当前开发区工转研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地方政府和企业,地方政府试图用政策和规划引导原企业和社会资本进行工转研,双方的多轮博弈变革了制度,制度变迁通过实现土地产权的界定和交易以及降低交易成本等制度功能,引导和控制工业空间向科技研发空间转型。存量开发目前主要依靠政策和规划层级的制度供给,需要法律层级的制度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发展权制度、土地二级市场制度。从增量开发到存量开发要求规划转型,需要存量规划与政策结合进行制度设计和变革。全文约16万字。
王晓桐[10](2018)在《佳木斯市东风区政府招商引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招商引资是其经济政策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各级地方政府来说,招商引资也成为了其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佳木斯市东风区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东部,区内交通发达,全市各大工业园区、种子园区和市高新区均坐落在东风区内。近年来,东风区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招商引资起到了重要作用,招商引资工作一直处于佳木斯市乃至黑龙江省领先地位,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也相继呈现出来。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将对东风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如何使招商引资能够得到更好地进行,达到科学发展的目标,使国内国际更多的大企业落户东风区,促进地方经济的有效发展,对于东风区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东风区当前招商引资现状的分析,对数据的统计整理的基础上,找出当前东风区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对国内发达典型地区的招商引资做法进行对比和理论分析,参考借鉴其发展的先进经验,提出东风区招商引资工作的对策建议。论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东风区招商引资现状与存在问题,在分析问题过程中,主要从政策支持不到位、产业集聚不明显、投资资金断链、招商效率低下、国有资产流失、产业优势发挥不足、人才资源储备不足等六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地方政府招商方式对比及理论分析与经验借鉴,重点对江苏、北京、广东等发达地区城市的招商方式进行分析,并与东风区的工作进行对比,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可以借鉴的经验。第四部分,在上述分析基础上,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出东风区政府招商引资对策研究的建议,一是转变思路,提高对招商引资重要意义的认识;二是充分发挥东风区区域经济优势;三是优化投资环境,系统化招商引资服务的完整机制;四是完善相关工作的规范性运行机制;五是强化人才支撑,提高招商引资人才队伍素质;六是打造产业集群,搭建产业链招商平台。
二、关于我区开发区(包括工业园区)发展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我区开发区(包括工业园区)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及其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简评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
2.1 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念及类型界定 |
2.2 绩效管理内涵及构成要素 |
2.3 绩效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
2.3.1 激励理论 |
2.3.2 绩效管理理论 |
2.3.3 成本收益理论 |
2.4 经开区实施绩效管理的理论机制分析 |
2.4.1 绩效管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
2.4.2 绩效管理对公共服务的作用机制 |
2.4.3 绩效管理对社会管理的作用机制 |
2.5 经开区相关理论基础 |
2.5.1 增长极定理 |
2.5.2 制度变迁理论 |
2.5.3 企业家政府理论 |
2.6 本文的理论构成体系 |
第3章 基于绩效管理视角的我国经开区发展进程 |
3.1 我国经开区绩效发展的实践历程 |
3.1.1 从西方化到本土化:经开区生成的内在逻辑 |
3.1.2 从借鉴摸索到转型创新:经开区发展的时期分野 |
3.2 我国经开区的绩效管理政策梳理 |
3.2.1 国家层面的经开区相关政策梳理 |
3.2.2 湖南省相关政策梳理 |
3.3 我国经开区绩效管理模式 |
3.3.1 管委会主导的单一政府型 |
3.3.2 管委会与开发总公司协同 |
3.3.3 开发总公司为主 |
第4章 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研究设计 |
4.1 总体设计与思路 |
4.2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运用 |
4.2.1 灰色关联分析法与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的契合性 |
4.2.2 灰色关联分析法在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中的运用步骤 |
4.2.3 灰色关联分析的结果运用与经开区绩效管理创新研究 |
4.3 问卷调查的实施 |
4.3.1 样本的选择 |
4.3.2 初测问卷的编制 |
4.3.3 正式问卷的编制 |
4.3.4 问卷发放 |
4.3.5 信度与效度 |
4.4 访谈的实施 |
4.4.1 访谈方法 |
4.4.2 访谈对象 |
4.4.3 访谈提纲设计 |
4.4.4 访谈资料处理 |
4.5 量表的编制 |
4.5.1 量表编制方法 |
4.5.2 量表编制原则 |
4.5.3 量表的修订 |
4.5.4 量表内容 |
4.5.5 量表发放与回收 |
4.5.6 数据整理与录入 |
第5章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湖南省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 |
5.1 模型建构 |
5.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
5.1.2 确立最优指标集 |
5.1.3 指标集的差序列运算 |
5.1.4 计算灰色关联度,进行绩效排序 |
5.2 指标体系建立 |
5.3 数据收集与处理 |
5.4 灰色关联度计算及绩效排序 |
第6章 湖南省H市经开区绩效管理调查结果分析 |
6.1 H市经开区实施绩效管理的基本情况 |
6.1.1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
6.1.2 科学设计考核方案 |
6.1.3 以制度推进绩效管理规范化 |
6.1.4 评估导向上民众本位 |
6.1.5 评估对象上全面覆盖 |
6.1.6 评估体系上科学分类 |
6.1.7 结果运用上刚性有效 |
6.2 H市经开区绩效管理问卷调查分析 |
6.2.1 经开区问卷调查的样本选取与抽样方法 |
6.2.2 领导量表调查情况分析 |
6.2.3 中低层工作人员问卷样本情况分析 |
6.2.4 居民问卷样本情况分析 |
6.2.5 工作人员访谈情况分析 |
6.3 H市经开区实施绩效管理的成效与问题 |
6.3.1 H市经开区绩效管理实施的成效 |
6.3.2 H市经开区绩效管理存在的潜在问题 |
6.4 H市经开区实施绩效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6.4.1 面临的主要形势及问题 |
6.4.2 原因分析 |
第7章 国内外先进开发区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7.1 适时推进转型:德国工业区发展经验借鉴 |
7.2 打造资源洼地:加拿大工业区发展经验借鉴 |
7.3 优化宏观布局:新加坡工业区发展经验借鉴 |
7.4 政府推动就业:波兰经济开发区发展经验借鉴 |
7.5 工业与投资并行:印度尼西亚经济特区发展经验借鉴 |
7.6 立足高新产业:美国硅谷发展经验借鉴 |
7.7 坚持技术推动:台湾新竹科技产业园发展经验借鉴 |
7.8 国内外先进开发区发展经验借鉴总结 |
第8章 经开区绩效管理创新发展路径 |
8.1 深化经开区绩效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激发经开区内在活力 |
8.1.1 推进经开区绩效管理制度改革 |
8.1.2 深化经开区“放管服”改革 |
8.2 落实考评主体多元化机制,科学全面开展绩效考评工作 |
8.2.1 切实引入公众作为经开区重要的考评主体之一 |
8.2.2 重视绩效评估中第三方机构的重要作用 |
8.2.3 加强绩效人员的素质培训,提升绩效管理过程的严谨性 |
8.2.4 实行跟踪反馈,明确不同主体的考评责任 |
8.3 构建宏观评价体系,树立地区间标杆意识与竞争意识 |
8.3.1 树立标杆意识 |
8.3.2 优化考核指标体系 |
8.3.3 强化竞先效应 |
8.4 重视考核结果与绩效环境建设,倒逼绩效管理良性循环 |
8.4.1 实现绩效考核结果的多重挂钩 |
8.4.2 健全绩效评估的监督机制与申诉机制 |
8.4.3 提升绩效文化“软环境”,实现绩效管理全员化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本文的结论 |
9.2 未来展望:多重困境与路径选择 |
9.2.1 方向问题:目标定位与时代需求的双向耦合 |
9.2.2 管理问题:治理自主权与监管有效性的双向平衡 |
9.2.3 发展问题:注重区域协调平衡及推行分类指导政策 |
9.2.4 环境问题:侧重国家统一规划与公民环境的融合 |
9.3 本文的不足以及未来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B:经开区绩效管理居民调查问卷 |
附录 C:经开区绩效管理工作人员调查问卷 |
附录 D:经开区绩效管理领导调查量表 |
(3)常州市新北区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文献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研究难点和研究创新点 |
2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阐释 |
3 新北区在尝试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新北区概况 |
3.2 工业用地利用现状中存在的失衡问题 |
3.3 工业用地潜力释放中存在的疲弱问题 |
3.4 工业用地导向管理中存在的能动低下问题 |
4 制约新北区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的主要因素 |
4.1 现存制度中存在的不可抗因素 |
4.2 执行制度中存在的隐形障碍因素 |
4.3 参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多重思索与尝试 |
5 完善新北区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的相关对策 |
5.1 国内部分城市的典型经验及借鉴 |
5.2 提高新北区工业用地差别化准入门槛 |
5.3 研究新北区差别化供应价格修正梯度 |
5.4 净化新北区差别化供应信息公开环境 |
5.5 规范新北区差别化供后评价与监督机制 |
5.6 实现新北区差别化供应全生命周期管理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GIS的贵池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3 国内研究进展 |
1.3 GIS在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中的应用 |
第二章 引言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4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库建立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自然环境条件 |
3.1.2 农业生产情况 |
3.1.3 土壤类型与特征 |
3.2 数据来源 |
3.3 调查与采样 |
3.4 样品检测 |
3.5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数据库建设 |
3.5.1 基础属性数据库建立 |
3.5.2 基础空间数据库建立 |
3.6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四章 贵池区耕地质量等级确定过程 |
4.1 等级划分 |
4.1.1 评价单元确定 |
4.1.2 评价单元赋值 |
4.1.3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
4.1.4 评价因子隶属度确定 |
4.1.5 耕地质量等级划分 |
4.2 清洁程度评价 |
4.2.1 确定评价指标与标准 |
4.2.2 污染指数计算 |
4.3 成果图件输出 |
4.4 评价结果质量验证 |
第五章 耕地质量等级分析 |
5.1 耕地质量等级数量及空间分布 |
5.1.1 贵池区耕地质量等级面积统计 |
5.1.2 空间分布分析 |
5.2 耕地土壤有机质及主要养分元素评价指标特征分析 |
5.2.1 土壤有机质 |
5.2.2 土壤速效钾 |
5.2.3 土壤有效磷 |
5.2.4 土壤pH |
5.3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指标特征分析 |
5.3.1 灌溉能力 |
5.3.2 排水能力 |
5.3.3 地形部位 |
5.3.4 有效土层厚度 |
5.3.5 质地构型 |
5.3.6 障碍因素 |
5.3.7 耕层质地 |
5.3.8 土壤容重 |
5.3.9 农田林网化 |
5.3.10 生物多样性 |
5.4 各等级耕地面积分布与主要性状 |
5.4.1 高产田 |
5.4.2 中产田 |
5.4.3 低产田 |
5.5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对策 |
5.5.1 制度建设 |
5.5.2 推广减肥增效技术,促化肥使用量负增长 |
5.5.3 建设高标准农田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文献及研究 |
1.3.2 国外文献及研究 |
1.3.3 研究现状综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5.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工业园区与村级工业园区 |
2.1.2 安全管理概述 |
2.1.3 安全管理的任务 |
2.1.4 企业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
2.1.5 安全隐患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政府行为研究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海因里斯法则 |
2.2.4 安全管理3E原则 |
2.2.5 本质安全化 |
第三章 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安全现状分析 |
3.1 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安全发展现状 |
3.1.1 佛山市高明区概况 |
3.1.2 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基本情况 |
3.2 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分布情况 |
3.3 高明区村级工业园企业行业分析 |
3.4 推动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的基本措施 |
3.4.1 机构设置 |
3.4.2 各部门、各镇街开展村级工业园工作情况 |
3.4.3 村级工业园日常监管方面 |
3.5 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考核评分情况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中阻力分析 |
4.1 执法监管体系不完善 |
4.1.1 机构不健全,监管人员业务不熟悉 |
4.1.2 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 |
4.1.3 部门关系不协调,未能形成联合执法机制 |
4.1.4 安全生产监管职能不明晰 |
4.1.5 法律法规建设不适应 |
4.2 属地管理责任不到位 |
4.2.1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
4.2.2 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
4.3 职能部门联动机制不完善 |
4.3.1 执行联动机制的相关立法不完善 |
4.3.2 有协助义务的单位缺乏协助执行的意识和积极性 |
4.3.3 参与执行联动部门的法定义务缺乏制度性保障 |
4.3.4 参与联动部门担忧秘密隐私泄露 |
4.4 应急救援体系不到位 |
4.4.1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 |
4.4.2 相关企业主体责任 |
4.4.3 应急演练 |
4.4.4 应急救援保障 |
4.4.5 应急预案救援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内经验借鉴 |
5.1 国内经验介绍 |
5.1.1 佛山市顺德区村级工业园 |
5.1.2 佛山市南海区丹灶工业园 |
5.1.3 广州市花都区村级工业园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提升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政府行为若干建议 |
6.1 合理设定标准,完善执法监管体系 |
6.1.1 合理设定验收标准,加大违法处理力度,保持整治效果 |
6.1.2 建立督察考核机制,实施安全生产绩效考评机制 |
6.1.3 同步改革、大胆创新,加强未来谋划与配套设施支持 |
6.2 强化组织领导和建立领导挂点示范项目机制,加强属地管理责任 |
6.2.1 坚持“计划指引、示范先行、政府统筹”的方针 |
6.2.2 建立领导挂点示范项目机制,加强属地管理责任 |
6.3 加强部门信息数据连接、建立部门联动的协商和宣传机制 |
6.3.1 在前期摸底调查基础上,做好信息化管理 |
6.3.2 重视事故事件信息报送工作,建立安全生产明白卡制度 |
6.3.3 建立部门联动的协商和宣传机制 |
6.4 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强化应急救援体系 |
6.4.1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规范应急预案管理 |
6.4.2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熟悉应急救援训练 |
6.4.3 加强实时事故信息报送,加强应急救援训练 |
6.5 安全生产验收标准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中国西部深内陆城市开发区的企业投资与供销物流网络研究 ——以西宁市和银川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相关概念 |
1.2.2 研究进展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1.4.1 资料来源与调研方法 |
1.4.2 分析方法 |
1.5 案例地选取及其概况 |
1.5.1 选取理由 |
1.5.2 案例地概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化模型 |
2.1 相关的理论基础 |
2.1.1 产业转移与投资选择理论 |
2.1.2 供销网络理论 |
2.2 概念化模型 |
2.2.1 深内陆城市开发区的投资模型 |
2.2.2 深内陆城市开发区的供销网络模型 |
第三章 开发区企业投资来源 |
3.1 西宁市开发区企业投资源的结构与特征 |
3.1.1 数据来源与分析 |
3.1.2 非地方化且非全球化的投资源结构 |
3.1.3 产业链视角的投资源结构 |
3.2 银川市开发区企业投资源的结构与特征 |
3.2.1 数据来源与分析 |
3.2.2 地方化且非全球化的投资源结构 |
3.2.3 产业链视角的投资源结构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开发区企业入驻的影响因素 |
4.1 西宁市开发区企业入驻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1 类型结构 |
4.1.2 基本特征 |
4.1.3 动因探析 |
4.2 银川市开发区企业入驻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类型结构 |
4.2.2 基本特征 |
4.2.3 动因探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开发区企业供应与销售物流网络 |
5.1 计算过程 |
5.2 西宁市开发区企业供应销售物流空间格局 |
5.2.1 企业供应物流网络结构特征 |
5.2.2 企业销售物流网络结构特征 |
5.2.3 产业链视角下企业供应销售物流网络结构 |
5.3 银川市开发区企业供应销售物流空间格局 |
5.3.1 企业供应物流网络结构特征 |
5.3.2 企业销售物流网络结构特征 |
5.3.3 产业链视角下企业供应销售物流网络结构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3 主要创新点 |
6.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研究方法及可能创新点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基础理论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工业园区 |
二、生态工业园区 |
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四、环境保护管理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公共服务理论 |
二、激励理论 |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二章 昆明高新区环境保护管理实证研究 |
第一节 云南省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现状 |
一、工业园区发展历程 |
二、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
三、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情况 |
第二节 昆明高新区概况 |
一、园区概况 |
第三节 昆明高新区环境保护管理取得的成效 |
一、认真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 |
二、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
三、扎实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 |
四、持续开展绿色生态创建 |
五、全面加强环保队伍能力建设 |
六、园区环境质量状况持续好转 |
七、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
第三章 昆明高新区环境保护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政府绿色发展意识薄弱 |
一、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传统思想短期内难以转变 |
二、存在一定程度的地方环境保护主义 |
第二节 园区环境保护规划处于弱势地位 |
一、缺乏科学整体规划,“多规合一”没有实现真正统一 |
二、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导致居民投诉比例居高不下 |
第三节 园区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机制不顺 |
一、环境保护“一岗双责”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
二、环境保护专业执法人员数量和能力严重不足 |
三、重环评审批轻事中事后监管的传统管理模式 |
第四节 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
一、部分企业主要负责人不重视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
二、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不健全 |
三、企业环境保护管理能力和水平滞后 |
第五节 公众参与园区环境保护管理程度较低 |
一、缺乏生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 |
二、公民生态环保知识和能力匮乏,缺乏环保维权意识 |
第四章 国内外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内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现状 |
第二节 国外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现状 |
第五章 加强昆明高新区环境保护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建立园区环境保护管理新机制 |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环境准入,建立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 |
二、破解园区重点、难点环境问题,提高园区环境保护管理科学化水平 |
三、加强园区环保队伍能力建设,提高环境风险防患意识,确保园区生态环境安全 |
第二节 强化企业在园区环境保护管理中的社会责任 |
一、严格落实责任,加强企业内部环保管理 |
二、开展企业数字环保建设,提高企业环保管理信息化水平 |
三、大力推广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 |
四、构建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
第三节 发挥公众在环境保护管理中的积极推动作用 |
一、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平台 |
二、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
三、健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管理的激励机制 |
结论 |
一、研究的发现与贡献 |
二、研究的限制与不足 |
三、研究的展望与前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内蒙古加快工业园区转型升级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内蒙古工业园区发展概况 |
(一) 按批准设立权限划分 |
(二) 按工业园区类型划分 |
(三) 按区域划分 |
(四) 按规模划分 |
二、内蒙古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 定位不清导致工业园区缺乏特色 |
(二) 产业链残缺致使工业园区发展缺乏集群优势 |
(三) 产业附加值低导致工业园区缺乏竞争力 |
(四) 工业园区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影响工业园区吸引力 |
(五) 产城协同发展规划欠缺造成产城分离问题突出 |
三、内蒙古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
(一) 强化规划管理, 优化定位布局 |
(二)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优化园区产业结构 |
(三) 引导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充分发挥集群效益 |
(四) 推动产城融合, 助力新型城镇化 |
(五) 优化投资营商环境, 增强园区吸引力 |
(9)制度变迁与空间转型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总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5 研究的框架 |
2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特征与模式研究 |
2.1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发展概况 |
2.2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类型与特征 |
2.3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主体动力 |
2.4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博弈 |
2.5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模式 |
小结 |
3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理论研究 |
3.1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理论基础 |
3.2 土地和资本角度对工转研的理论解释 |
3.3 制度视角的理论假设 |
小结 |
4 法律层级的制度变迁与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 |
4.1 增量开发中法律层级的制度变革 |
4.2 存量开发中法律层级的制度需求 |
4.3 法律层级对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影响 |
小结 |
5 政策层级的制度变迁与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 |
5.1 三次工业空间转型与政策层级的制度供给 |
5.2 地方政策对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导控 |
5.3 地方政策对空间的直接影响 |
小结 |
6 规划层级的制度变迁与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 |
6.1 制度变迁中的城市规划 |
6.2 规划对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导控 |
6.3 存量规划变革 |
小结 |
7 南京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案例研究 |
7.1 南京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的政策 |
7.2 江宁区工转研政策与实践剖析 |
7.3 江宁高新园工转研规划案例 |
小结 |
8 结论与讨论 |
8.1 发展趋势判断 |
8.2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8.3 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8.4 对地方探索实践的策略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佳木斯市东风区政府招商引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第2章 佳木斯市东风区招商引资现状与存在问题 |
2.1 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
2.1.1 区位与交通 |
2.1.2 资源与环境 |
2.1.3 基础设施与产业基础 |
2.2 招商引资现状 |
2.3 政府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 |
2.3.1 政策支持不到位 |
2.3.2 产业集聚不明显 |
2.3.3 投资资金断链 |
2.3.4 招商效率低下 |
2.3.5 国有资产流失 |
2.3.6 产业优势发挥不足 |
2.3.7 人才资源储备不足 |
2.4 政府招商引资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2.4.1 区政府职能定位不清晰 |
2.4.2 工作机制缺乏协调性和规划性 |
2.4.3 缺少全区产业布局总体规划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方政府招商方式对比及理论分析与经验借鉴 |
3.1 各地招商方式对比 |
3.1.1 江苏政府招商方式 |
3.1.2 北京政府招商方式 |
3.1.3 广东政府招商方式 |
3.2 模式分析与经验借鉴 |
3.2.1 模式分析 |
3.2.2 经验借鉴 |
3.3 佳木斯市东风区政府区域服务性招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佳木斯市东风区政府招商引资实施对策 |
4.1 提高对招商引资重要意义的认识 |
4.2 充分发挥东风区区域经济优势 |
4.2.1 发挥产业优势进行招商 |
4.2.2 发挥立体交通优势进行招商 |
4.2.3 发挥资源优势进行招商 |
4.3 完善招商引资服务体系 |
4.3.1 创建和谐稳定的人文环境 |
4.3.2 优化有序宽松的政策环境 |
4.3.3 营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 |
4.3.4 维护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 |
4.4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工作机制 |
4.5 提高招商引资人才队伍素质 |
4.6 搭建产业链招商平台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四、关于我区开发区(包括工业园区)发展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05)
- [2]经开区绩效管理评价及其创新发展研究[D]. 喻修远. 湘潭大学, 2020(02)
- [3]常州市新北区工业用地差别化供应研究[D]. 俞佳宁.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基于GIS的贵池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研究[D]. 甘晓玉.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5]佛山市高明区村级工业园安全管理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 温陈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中国西部深内陆城市开发区的企业投资与供销物流网络研究 ——以西宁市和银川市为例[D]. 唐艳. 兰州大学, 2020(01)
- [7]工业园区环境保护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D]. 高瑞忠.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7)
- [8]内蒙古加快工业园区转型升级问题与对策研究[J]. 郭启光. 理论研究, 2018(06)
- [9]制度变迁与空间转型 ——开发区工业空间转科技研发空间研究[D]. 石峰. 东南大学, 2018
- [10]佳木斯市东风区政府招商引资对策研究[D]. 王晓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