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产儿肠道内喂养的护理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周晶,杨叶,童彦瑞,李素英,杨佳,徐力平[1](2021)在《经口吸吮喂养联合部分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效果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口吸吮喂养联合部分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的效果。方法将NICU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分为2组,在营养管理策略上,对照组47例给予管饲喂养联合部分静脉营养,试验组53例采用经口吸吮喂养联合部分静脉营养,对比2组在喂养进程、喂养结局及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 2组患儿在达到全肠道内营养[120 mL/(kg·d)]的日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经口吸吮奶瓶喂养达5 min的日龄、经口吸吮完成全肠道内营养的日龄、开始排过度便的日龄方面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儿住院天数、平均体重增长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在喂养不耐受、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院内感染及晚发性败血症、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代谢性骨病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试验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静脉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及静脉营养相关性肝功能损害、需要输血方面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口吸吮喂养联合部分静脉营养可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吸吮、吞咽功能成熟,促进排便,有助于早日达到完全经口胃肠内营养,能减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静脉营养相关胆汁淤积、静脉营养相关性肝损害等并发症,减少了输血。
庄欢[2](2021)在《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动态监测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了解其胃残余量变化状况;探讨影响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的相关因素。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辽宁省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食管癌术后实施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共135例,应用负压回抽法,跟踪监测患者术后15天内胃残余量并记录,描述患者胃残余量的动态变化情况。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胃残余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患者主观整体营养评估量表(PG-SGA)、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采用SPSS 23.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一般资料问卷选用频数、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或中位数M(Q1,Q3)表示。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胃残余量的影响因素。结果:1.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监测情况1.1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状况:术后第15天胃残余量均值依次为204.91±66.56ml、175.88±62.61ml、157.52±55.43ml、141.06±53.41ml、133.27±61.35ml,其中胃残余量最高值为430ml、最低为48ml。1.2持续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情况下,不同免疫营养总量患者与其胃残余量状况:≤500ml/d组胃残余量均值为212.20±77.87ml、5011000ml/d组为156.88±32.41ml、>1000ml/d组为105.03±20.37ml。1.3不同喂养时间节点患者胃残余量变化:从每日喂养开始0h、6h至喂养第12h胃残余量上升,喂养第12h达峰值,喂养第18h、24h持续下降,至第二日开始喂养之前降到最低值。2.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的影响因素分析2.1单因素分析结果:术前慢性胃炎病史、术前PG-SGA等级、手术时长、应用促胃动力药及手术吻合部位(P<0.05);术前焦虑程度、抑郁程度、术后疼痛等级、免疫营养液量、喂养方式及喂养途径(P<0.01)等11个因素存在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2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相关性分析结果:(1)免疫营养的量与胃残余量值呈负相关(r=-0.762,P<0.01)。(2)手术时长与胃残余量值呈正相关(r=0.307,P<0.01)。(3)焦虑评分与胃残余量值呈正相关(r=0.660,P<0.01)。(4)抑郁评分与胃残余量值呈正相关(r=0.501,P<0.01)。(5)疼痛评分与胃残余量值呈正相关(r=0.375,P<0.01)。2.3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术前PG-SGA评分(β=-10.296、P<0.05)、焦虑自评量表评分(β=20.606、P<0.01)、手术时长(β=4.554、P<0.05)、免疫营养的量(β=-33.445、P<0.01)、喂养方式(β=-10.335、P<0.05)及喂养途径-空肠造瘘管(β=-15.579、P<0.05)、鼻空肠管(β=-25.112,P<0.01)共6项纳入到回归方程。结论:1.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变化状况:食管癌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术后第1天胃残余量均值最高,至术后第5天胃残余量均值逐日下降;持续免疫肠内营养过程中,患者每日的胃残余量均呈现先增长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即喂养第12h胃残余量达峰值之后虽继续给予免疫营养但患者的胃残余量仍逐渐下降,至第二日喂养开始前下降至最低值。当喂养量不足时患者的胃残余量呈上升趋势。2.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影响因素分析:术前焦虑程度、术前营养状态、手术时间、免疫肠内营养的量、喂养方式或喂养途径是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患者胃残余量的影响因素。术前焦虑程度越高、术前营养状态越差、手术时间越长、免疫营养的量不足、应用鼻十二指肠管喂养方式或重力滴注营养制剂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高胃残余量。
钟莉芳[3](2021)在《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根据早产儿的特点制定集束化护理措施,探讨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新生儿科医护人员预防或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便利取样,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昌市某三甲医院新生儿室收治住院的90例早产儿,使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早产儿护理常规护理:保证适宜的暖箱温度及湿度;提供舒适的体位;预防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血糖稳定;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内容包括非营养性吸吮、重力喂养、腹部按摩、音乐疗法。对比两组早产儿各项喂养不耐受指标的发生率、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实施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后第14天体重、头围、身长的增长情况。采用双人录入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对两组早产儿的住院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描述,两组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数进行描述,两组资料的比较采用?2检验或连续校正的?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单纯性呕吐(4.4%)、单纯性腹胀(2.2%)、单纯性胃潴留(6.6%)、腹胀+呕吐(2.2%)、腹胀+胃潴留(2.2%)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单纯性呕吐(17.8%)、单纯性腹胀(15.6%)、单纯性胃潴留(22.2%)、腹胀+呕吐(13.3%)、腹胀+胃潴留(15.6%)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6.18±0.86)天、达全胃肠喂养时间(12.89±3.08)天、胃管留置的时间(10.89±0.52)天、住院时间(16.42±0.71)天均短于对照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8.78±0.93)天、达全胃肠喂养时间(16.04±3.66)天、胃管留置时间(14.29±0.46)天、住院时间(23.62±0.9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观察组给予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14天后体重的增长量(0.21±0.08)Kg、头围的增长量(1.26±0.22)cm、身长的增长量(1.86±0.51)cm均高于对照组14天后体重的增长量(0.10±0.04)Kg、头围的增长量(0.71±0.15)cm、身长的增长量(1.04±0.2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能够有效地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的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改善吸吮及吞咽功能,提高从管饲喂养向经口喂养转化的过程,缩短胃管留置时间,促进早产儿早日恢复至出生体重,缩短达到完全肠内喂养时间,加快早产儿体格的增长,从而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促使其早日出院,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黄婷婷[4](2021)在《极/超早产儿母乳巨细胞病毒载量变化及巴氏消毒母乳对巨细胞病毒感染发病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血清学阳性妇女分娩后,CMV可在乳腺中再活化,导致CMV分泌入乳汁,足月儿具有来自母体的特异性抗体,发生获得性CMV感染可能性小,但早产儿尤其出生体重<1500g的极/超早产儿缺乏通过胎盘获得的母体抗体,且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母乳喂养成为其发生获得性CMV感染的主要原因,严重者可致多脏器损伤甚至死亡。目的1.明确出生体重<1500g的极/超早产儿在生后不同日龄母乳CMV载量变化规律;比较巴氏消毒和冻融两种方法降低母乳CMV载量的有效性。2.明确喂养巴氏消毒的母乳对出生体重<1500g的极/超早产儿获得性CMV感染发生率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1.收集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出生后24小时内收住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治疗的出生体重<1500g的极/超早产儿母亲的乳汁,通过FQ-PCR(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每2周检测母乳CMV载量,将结果绘制成曲线图。2.将CMV DNA(deoxyribonucleic acid,脱氧核糖核酸)阳性的新鲜母乳标本分别进行巴氏消毒及冻融处理,检测处理前后母乳中CMV载量变化,将三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3.选取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出生后24小时内收住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的出生体重<1500g极/超早产儿,监测母乳CMV DNA阳性采用巴氏消毒后进行喂养为巴氏消毒组。选取同期因母亲或社会因素采用人工喂养的出生体重<1500g极/超早产儿为人工喂养组。选取2015年0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尚未开展母乳CMV DNA检测及母乳巴氏消毒)收住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采用新鲜母乳喂养的出生体重<1500g极/超早产儿为新鲜母乳组作为历史对照组,收集、整理三组患儿的病历资料。比较三组间极/超早产儿住院期间获得性CMV感染发生率、临床转归情况。结果1.共检测88例极/超早产儿母亲的乳汁,母乳CMV DNA阳性有74例(84.1%),其中初乳CMV DNA阳性有18例(20.5%)。极早产儿母乳CMV DNA阳性率和初乳CMV DNA阳性率均高于超早产儿母乳,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母乳CMV最早在产后3天被检出,病毒载量在前4周逐渐增加,第4~6周达到高峰后开始逐渐下降,产后10~12周左右病毒载量逐渐降至初乳水平。在乳汁CMV载量高峰时期,超早产儿母乳CMV病毒载量高于极早产儿母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CMV载量值取对数(lg)处理。新鲜母乳组CMV平均载量(lg)为4.06±0.67,巴氏消毒组CMV平均载量(lg)为3.55±0.78,冻融组CMV平均载量(lg)为3.69±0.71,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结果显示新鲜母乳组、巴氏消毒组、冻融组三组间病毒载量(l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447,P<0.05)。进而采用SNK(q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1)巴氏消毒组母乳CMV平均载量(lg)低于新鲜母乳组,具有统计学意义;(2)冻融组母乳CMV平均载量(lg)低于新鲜母乳组,具有统计学意义;(3)巴氏消毒组母乳CMV平均载量(lg)低于冻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巴氏消毒组中母乳CMV DNA清除率高于冻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新鲜母乳组极/超早产儿获得性CMV感染率(19.2%)相比,巴氏消毒组获得性CMV感染率(3.9%)显着降低;巴氏消毒组极/超早产儿获得性CMV感染率与人工喂养组(3.3%)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三组CMV感染病例中症状性感染发生率分别为:人工喂养组100%,巴氏消毒组66.7%,新鲜母乳组80%。三组极/超早产儿在获得性CMV感染临床症状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CMV症状性感染的极/超早产儿未出现死亡及严重感染病例。6.新鲜母乳组极/超早产儿住院期间平均体重增长速度(g/d)上显着高于人工喂养组和巴氏消毒组(P<0.05),巴氏消毒组住院期间平均体重增长速度(g/d)高于人工喂养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极/超早产儿母乳CMV排毒率高,部分初乳中已经出现CMV排毒现象,排毒病毒载量大约在产后4~6周达高峰,在10~12周左右逐渐降至初乳水平。超早产儿母亲乳汁在排毒高峰期CMV载量显着高于极早产儿母亲乳汁。2.巴氏消毒和冻融处理均可有效降低母乳CMV DNA载量,巴氏消毒母乳CMV清除率高于冻融母乳。3.与新鲜母乳喂养相比,喂养经巴氏消毒CMV DNA阳性的母乳的极/超早产儿,获得性CMV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临床症状及合并症减轻。巴氏消毒母乳喂养极/超早产儿获得性CMV感染的发生率与人工喂养相近。
孙瑾[5](2021)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肠道菌群与早期神经系统发育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检测患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早产儿肠道菌群,了解患RDS的早产儿肠道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探讨肠道菌群与早产儿神经发育的潜在联系,为益生菌疗法提供理论依据,为早产儿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治疗和早期预防开辟新的途径。方法:收集2020年9月到2021年2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早产儿的胎粪及其10-14天的粪便样本,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共筛选出44例早产儿,88份粪便标本,将88份粪便样本根据新生儿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 integratedelectroencephalography,a EEG)得分及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法(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得分分成早产儿神经发育良好组及早产儿神经发育不良组,对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粪便样本进行16Sr DNA技术高通量测序,分析各组患RDS早产儿肠道菌群的丰度及特点。结果:1.胎龄及喂养方式对NBNA评分及脑电结果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2.共有88份RDS早产儿粪便样本送检,胎粪中有2份测序建库成功,42份扩增序列无法达到建库标准,10-14天粪便样本中43例扩增成功,1例扩增失败。3.RDS早产儿神经发育正常组Shannon指数为1.97(1.12,2.87),RDS早产儿神经发育不良组Shannon指数为1.67(0.69,2.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神经发育良好组的α多样性高于早产儿神经发育不良组,β多样性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RDS早产儿肠道菌群主要以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在属水平上RDS早产儿神经发育良好组以克雷伯氏菌属,肠球菌属,链球菌属,梭菌属,拟杆菌属为主,神经发育不良组以克雷伯氏菌属,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鲍曼不动杆菌属,沙雷氏菌属为主。5.Lefse分析结果显示RDS早产儿神经发育正常组肠球菌属丰度升高,早产神经发育不良组耶尔森氏菌科,沙雷氏菌属丰度升高。6.按脑电图结果分组,脑电图结果正常组α多样性高于脑电图结果异常组,β多样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efse分析结果显示脑电图结果正常组链球菌及丁酸梭菌富集。7.按喂养方式重新分组,混合喂养组α多样性高于奶粉喂养组,β多样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efse分析结果显示混合喂养组放线杆菌门/纲,微球菌目/科,链球菌科/属富集。8.按胎龄重新分组,胎龄>34周早产儿肠道菌群α多样性高于胎龄<34周早产儿,β多样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胎龄>34周早产儿放线菌门/纲,微球菌科/属,链球菌科/属,丁酸梭菌富集。结论:1.RDS早产儿的胎便并不是无菌的,其肠道菌群数目及多样性随出生后日龄的增加而增加。2.RDS早产儿肠道菌群以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在属水平上以克雷伯菌属及肠球菌属为优势菌群。RDS早产儿的微生物菌群具有多样性低和个体间差异高的特点。3.喂养方式及胎龄可以影响RDS早产儿肠道菌群及早产儿早期神经系统发育。4.肠道菌群与RDS早产儿早期神经发育相关,沙雷氏菌属丰度增加,丁酸梭菌丰度降低可能是早产儿神经发育不良的危险因素。
王杨[6](2021)在《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开展河北省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arenteral nutrition-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病例的回顾性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探讨早产儿PNAC的发病率及其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PNAC早期干预策略和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本研究依据随机抽样原则,抽取河北省12家医院新生儿科为研究现场,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并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0日,于被抽取的医院的新生儿救治中心住院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2.纳入标准:出生胎龄<37周,肠外营养时间≥14d。排除标准:由静脉营养以外原因引起的胆汁淤积患儿在本研究中予以排除;病毒性肝炎、先天性胆道发育畸形、遗传代谢病等引起肝功能损伤的患儿在本研究中予以排除。3.依据早产儿PNAC的诊断标准,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早产儿分为胆汁淤积组(PNAC组)和非胆汁淤积组(非PNAC组)。收集纳入早产儿的出生资料和住院资料,采用Microsoft 365建立数据库,运用SAS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4.定量资料将用均值、标准差、中位数、四分位数、最小值、最大值来进行描述,组间比较根据数据情况采用t检验或者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与百分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根据数据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概率法。如无特殊说明,PNAC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547例早产儿,分为两组,其中PNAC组患儿98例,非PNAC组患儿1449例,发病率为6.33%。PNAC组和非PNAC组组间男女性别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娩方式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08)。2.本研究纳入的全部1547例早产儿,胎龄24+4~36+6周之间,平均胎龄为31.493±2.07周。PNAC组和非PNAC组组间胎龄及胎龄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01)。本研究纳入的全部1547例早产儿出生体重在650~3600克之间,平均出生体重为1490±375.57克。PNAC组和非PNAC组组间出生体重及出生体重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01)。组间Apgar评分、母孕期感染类疾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新生儿感染、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动脉导管未闭(PDA)、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新生儿肺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01),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新生儿贫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本研究纳入的全部1547例早产儿,PN持续时间25.0±10.24d,氨基酸使用时长为24.5±10.03d,氨基酸总量为48.16±29.02(g/kg),脂肪乳使用时长为22.5±12.24d,脂肪乳总量为45.86±30.62(g/kg),葡萄糖使用时长为25.1±11.24d,葡萄糖总量为177.61±97.46(g/kg),PN期平均每日体重增加量为13.76±10.16(g/d)。PNAC组和非PNAC组组间PN持续时间、氨基酸使用时长、氨基酸总量、脂肪乳使用时长、脂肪乳总量、葡萄糖使用时长、葡萄糖总量、PN期平均每日体重增加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本研究纳入的全部1547例早产儿,禁食时间为1.4±2.34d;喂养方式中,采用母乳喂养15例,采用配方乳喂养567例,采用混合喂养965例;采用脐动脉插管的患儿209例,采用脐静脉插管的患儿387例,采用PICC的患儿869例,应用呼吸机的患儿1124例;应用氟康唑患儿1521例,头孢曲松78例,UDCA 177例,红霉素43例,益生菌506例。禁食时间、喂养方式、脐动脉插管、脐静脉插管、PICC,呼吸机应用、UDCA、益生菌、头孢曲松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应用氟康唑、红霉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新生儿感染、颅内出血、配方乳喂养、禁食、过长的氨基酸使用时间、头孢曲松、UDCA是PNAC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呼吸机、益生菌是PNAC的保护因素。结论:1.纳入本研究1547例早产儿的PNAC发病率为6.33%,胎龄及出生体重越低,发病率越高。低出生体重是PNAC的独立危险因素。2.在新生儿相关基础疾病中,新生儿感染、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和颅内出血与PNAC发生密切相关,是PNAC的独立危险因素。3.配方乳喂养、禁食、过长的氨基酸使用时间是PNAC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中,避免纯配方乳喂养,减少禁食及PN持续时间,尽快开展肠内营养是降低PNAC发病的关键因素。4.应用呼吸机可能为PNAC的保护因素,不同呼吸机类型及呼吸机应用时长对PNAC发病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确认。头孢曲松能够造成明确的肝损伤,是PNAC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中应谨慎应用。应用益生菌是PNAC的保护因素,能够有效降低PN持续时间≥14天早产儿的PNAC发病风险,但益生菌在不同胎龄和出生体重患儿PNAC发病的保护作用及安全性仍需更多研究证实。5.PNAC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在临床防治中,减少禁食、尽早开展肠道内喂养,有效缩短PN持续时间,控制合并症,注意治疗措施及药物的选择,是降低PNAC发病的关键因素。
赵丽娇[7](2021)在《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影响因素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arenteral nutrition 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的发病率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新生儿科住院,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使用时间≥14天,胎龄﹤37周的329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胆汁淤积的早产儿为PNAC组,未出现胆汁淤积的为非PNAC组,对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并发症、营养支持及肝功能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29例研究对象中发生胆汁淤积的有28例,发生率为8.5%,PNAC组胎龄、体重明显小于非PNAC组;2.合并败血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贫血的早产儿PNAC的发生率明显升高;3.PNAC组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持续时间、PN持续时间、开始胃肠喂养时间、葡萄糖平均用量大于非PNAC组,脂肪乳平均用量低于非PNAC组;4.PNAC组Apgar 1分钟评分、Apgar 5分钟评分低于非PNAC组,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无创呼吸机使用时间大于非PNAC组。logistic回归显示PN持续时间>28天、TPN持续时间>3天、败血症是PNA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我院三年中早产儿PNAC的发生率为8.5%。2.PN持续时间>28天、TPN持续时间>3天、败血症是PNA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闯[8](2021)在《乳铁蛋白对NICU极早产儿院内感染的预防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乳铁蛋白对NICU(Newborn Intensive Care Unit,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极早产儿院内感染、贫血的预防作用效果,为乳铁蛋白在NICU推广使用提供临床依据及数据。方法:根据2019年出版的第五版《实用新生儿学》最新定义,极早产儿为胎龄28周至31+6周的早产儿,故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大连市妇幼保健院NICU住院的胎龄28周至31+6周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并符合相关纳入、排除标准(正文详述)。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有80例极早产儿。采用随机对照研究,两组患儿入NICU后予以相应的医疗监护,常规给予针对病因、保暖等支持治疗。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和儿童保健学组制定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建议”,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及严重疾病、能耐受肠道喂养者尽早开始喂养;体重大于1000g、病情相对稳定者可于出生后12小时开始喂养。并结合患儿及母亲的情况,母乳充足的情况下优先选择母乳喂养,母乳不足可采取母乳及早产儿院内配方奶混合喂养,无法提供母乳的情况下采取纯早产儿院内配方奶喂养,早产儿院内配方奶中的成分中不含乳铁蛋白。根据患儿肠道内营养的热卡等情况是否满足生长所需联合应用肠道外营养,在肠道内喂养耐受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全肠道内喂养,后续住院期间两组患儿如有体重等生长情况不良者,酌情在母乳中加入母乳强化剂。观察组患儿入院72小时内,肠内喂养的母乳或早产儿院内配方奶中加入乳铁蛋白粉末制剂,乳铁蛋白剂量为100毫克/次,日2次,直至出院;对照组患儿的肠内喂养不予加用乳铁蛋白制剂。详细记录两组患儿一般人口学特征、母孕情况、败血症危险因素、营养学特征及发生院内感染、治疗等相关情况。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等方法,比较两组患儿的住院天数以及在NICU住院期间晚发败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肺炎、泌尿系感染、化脓性脑膜炎、贫血的发生率和院内感染总发生率。结果:1.两组患儿一般人口学特征、母孕情况、药物使用情况、晚发败血症危险因素及营养学特征等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院内感染病例共计16例,分别为观察组3例(3.8%),对照组13例(16.7%),观察组院内感染总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晚发败血症发生率(1.3%)低于对照组(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泌尿系感染、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对晚发败血症血培养结果进行分类发现,两组患儿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的分布未见明显差异(P>0.05)。4.两组患儿住院天数分别为观察组28.27±2.65,对照组34.56±3.45,观察组患儿天数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患儿有6例(7.6%)发生贫血,对照组有18例(23.1%)发生贫血,观察组患儿贫血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乳铁蛋白的应用对极早产儿NICU发生的院内感染具有显着的预防作用,且缩短住院时间。2.乳铁蛋白对极早产儿贫血的发生有预防作用。3.乳铁蛋白长期服用的长远获益需要更长时间的用药和随访,也需要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实验方可进一步明确。
刘兰[9](2020)在《培菲康联合西咪替丁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疗效观察》文中提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rocolitis,NEC)是一种严重的消化道急症,常常发生在体质量不足1500g早产儿中,且胎龄越小患病率越高,病死率高达10%~15%。新生儿出生时肠道处于无菌状态,出生后数小时外界菌落会进入肠腔并定植,但由于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健全,且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耐药微生物的存在,极易导致早产儿肠道微生物异位而诱发相关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微生态制剂对早产儿NEC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具有抗炎、提高肠道免疫功能,可保持黏膜屏障完整性。H2受体拮抗剂有减少胃酸分泌,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和抗病毒作用。本文探讨微生态制剂联合H2受体拮抗剂对极低出生体重儿NEC的疗效、对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及对患儿病程及体重增长情况的影响。目的:研究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培菲康)联合西咪替丁治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对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及对患儿病程及体重增长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25例)、试验组1(34例)和试验组2(33例),三组患儿均给予持续胃肠减压、禁食、抗感染及肠外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喂养。空白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1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上海医药有限公司信谊有限公司,培菲康)治疗,0.5g/次,3次/d。试验组2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培菲康联合静脉滴注西咪替丁(重庆青阳药业有限公司)治疗,5mg/kg,1次/d。同时给予患儿酸碱平衡及电解质平衡纠正、肠道外营养支持治疗和抗生素治疗。三组均接受治疗7d。观察指标三组的疗效、患儿病程及体质量增长情况、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运用SPSS 16.0对本课题数据分析。结果:三组患儿的性别组成、平均胎龄、平均出生体重、剖宫产、绒毛膜羊膜炎、产前缺氧、人工哺乳等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空白对照组中,显效8例(32.00%),有效7例(28.00%),无效10例(40.00%),总有效率60.00%;试验组1患儿中显效11例(33.33%),有效10例(30.30%),无效12例(36.36%),总有效率为63.64%。试验组2中,显效16例(47.06%),有效13例(38.24%),无效5例(14.71%),总有效率为85.29%;试验组1,2这两组患儿总有效率均较空白对照组高(P<0.05),两个试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2显着高于试验组1。空白对照组患儿的病程时间为(8.7±1.5)d;试验组1患者的病程时间为(6.2±1.2)d,试验组2患儿的病程时间为(4.1±1.1)d,试验组2病程时间显着短于试验组1和空白对照组(P<0.05)。试验组2患儿平均每日体质量增长(14.5±3.2)g,试验组1患儿平均每日体质量增长(8.3±1.8)g,空白对照组患儿平均每日体质量增长(7.5±2.2)g,试验组2平均每日体质量增长显着高于试验组1及空白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2患儿的PCT表达水平为(3.47±1.21)ng/ml,CRP表达水平为(7.53±3.25)mg/L,试验组1患儿的PCT表达水平为(4.15±1.36)ng/ml,CRP表达水平为(8.25±3.54)mg/L,空白对照组患儿的PCT表达水平为(6.47±1.17)ng/ml,CRP表达水平为(11.53±2.25)mg/L,两组试验组患儿PCT和CRP水平较空白对照组均显着降低,且试验组2显着低于试验组1(P<0.05)。结论:培菲康与西咪替丁联合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改善患儿炎症状态,缩短病程时间,增加患儿体重,从而提高疗效。
叶燕彬[10](2020)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手术患儿的临床情况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手术病例的流行病学趋势,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等方面,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137例手术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重症病例临床资料。将手术病例分为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并进一步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两个亚组进行比较,对一般情况、围产期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并发症及合并症及其他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早产儿及足月儿重症NEC手术治疗结局的危险因素。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流行病学趋势:我院2014年至2019年期间NEC的患病率分别为2.94%、3.45%、3.99%、4.01%、4.53%、4.14%,大体呈上升趋势;NEC中需要手术治疗的发生率分别为12.7%、9.21%、6.71%、6.63%、6.50%、7.27%,大体呈下降趋势,根据出生体重比较发现NEC手术患儿出生体重越低,其病死率越高。2.发病日龄:早产儿组发病日龄为14.45±8.34天,足月儿组发病日龄为5.39±5.82天。3.病变部位:病变主要位于末端回肠78例(56.93%),回盲部47例(34.31%),升结肠41例(29.93%),横结肠26例(18.98%),小肠全肠2例(1.46%)。4.早产儿病例中死亡组窒息、胎儿宫内窘迫、母亲患产前感染、羊水粪染、胎膜早破发生率高于存活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表现:足月儿组腹胀、呕吐及肉眼血便的发生率均较高,胃肠道症状比较典型,而早产儿组中腹胀、嗜睡、呼吸暂停发生率较高,胃肠道症状多不典型。6.单因素分析显示有15项因素包括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发病前输注血制品、脐静脉置管、C反应蛋白升高、血红蛋白减低、血小板减低、代谢性酸中毒、气腹征、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败血症、感染性休克、脑室出血和母乳喂养等对早产儿重症手术NEC治疗结局有影响,有3项因素包括新生儿感染、代谢性酸中毒、气腹征等对足月儿重症手术NEC治疗结局有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升高、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感染性休克是影响早产儿重症手术NEC治疗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母乳喂养是影响早产儿重症手术NEC治疗结局的保护因素。结论:1.6年来我院NEC的患病率大体呈上升趋势;NEC患儿中重症手术发生率呈下降趋势;NEC手术患儿出生体重越低,其病死率越高;2.足月儿组发病日龄相比早产儿组早,手术现以末端回肠病变发生率较高,其次为回盲部和升结肠,全肠道受侵者较少见;3.NEC手术患儿发病过程中各组病例腹胀表现较为常见,足月儿病例多表现为腹胀、呕吐、便血等典型胃肠道症状,早产儿病例中嗜睡和呼吸暂停等非特异性表现发生率较高,较多进行脐静脉置管和发病前输注过血制品;4.新生儿感染、代谢性酸中毒、气腹征等可能是影响足月儿NEC手术治疗结局的危险因素;5.出生胎龄、出生体重、输注血制品、脐静脉置管、C反应蛋白升高、血红蛋白减低、血小板减低、代谢性酸中毒、气腹征、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败血症、感染性休克、脑室出血等都可能是影响早产儿NEC手术治疗结局的危险因素;C反应蛋白升高、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影响早产儿NEC手术治疗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母乳喂养是影响早产儿NEC手术治疗结局的保护因素。
二、早产儿肠道内喂养的护理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产儿肠道内喂养的护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经口吸吮喂养联合部分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效果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方法 |
1.3.1 治疗方法: |
1.3.2 营养管理策略 |
1.3.2.1 给奶方式: |
1.3.2.2 其他喂养原则: |
1.3.2.3 FI的干预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
2.2 喂养进程指标比较: |
2.3 2组喂养结局比较: |
2.4 2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3.1 VLBWI的喂养: |
3.2 VLBWI经口吸吮喂养: |
3.3 喂养进程: |
3.4 喂养结局: |
3.5 经口吸吮喂养并发症: |
(2)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局限性和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肠内营养患者胃残余量监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集束化护理的概念及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
1.2.2 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的积极促进作用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技术流程图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剔除标准 |
2.1.4 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 |
2.1.5 样本量估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标准化培训 |
2.2.2 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的实施 |
2.2.3 肠内营养喂养方法 |
2.2.4 一般临床资料及观察指标 |
2.2.5 经口喂养准备的评估 |
2.2.6 测量方法 |
2.2.7 质量控制 |
2.2.8 数据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指标比较 |
3.3 两组早产儿临床相关时间指标比较 |
3.4 两组早产儿第14天生长发育指标增长量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有利于改善早产儿喂养耐受性 |
4.2 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有利于缩短早产儿临床相关时间 |
4.3 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研究的创新和局限 |
6.1 研究的创新点 |
6.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喂养支持策略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极/超早产儿母乳巨细胞病毒载量变化及巴氏消毒母乳对巨细胞病毒感染发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极/超早产儿母乳CMV载量变化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巴氏消毒母乳对极/超早产儿获得性CMV感染发病的影响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早产儿母乳喂养与获得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肠道菌群与早期神经系统发育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综述 |
1.2.1 影响早产儿肠道微生物定植的因素 |
1.2.2 肠道微生物与大脑双向交流的主要途径 |
1.2.3 早产儿肠道菌群失调影响神经发育结局 |
1.2.4 结语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调查工具 |
2.2.1 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 |
2.2.2 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 |
2.2.3 振幅整合脑电图评分 |
2.3 样本收集及保存 |
2.4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5 实验步骤 |
2.5.1 提取粪便标本中的DNA |
2.5.2 粪便DNA扩增,文库构建及测序: |
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6.1 测序数据处理 |
2.6.2 OTU聚类和物种注释 |
2.6.3 样本复杂度分析 |
2.6.4 多样本比较分析 |
2.7 伦理学 |
2.8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统计 |
3.2 早产儿肠道菌群测序结果 |
3.2.1 早产儿胎粪的测序结果 |
3.2.2 早产儿10-14 天粪便的测序结果 |
3.3 样品复杂度分析 |
3.3.1 稀释性曲线 |
3.3.2 等级聚类曲线 |
3.3.3 物种累积箱形图 |
3.3.4 组间Alpha多样性分析 |
3.4 .Beta多样性分析 |
3.4.1 PCA分析 |
3.4.2 Beta多样性指数组间差异分析 |
3.5 肠道菌群组成及差异性分析 |
3.5.1 肠道菌群的组成 |
3.5.2 肠道菌群差异性物种分析 |
3.6 脑电结果分组 |
3.7 喂养方式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3.8 胎龄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4.1 RDS的早产儿胎粪特点 |
4.2 喂养方式对早产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
4.3 胎龄对早产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
4.4 肠道菌群组成的差异与早产儿神经发育的关系 |
4.5 本研究的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危险因素及防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影响因素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乳铁蛋白对NICU极早产儿院内感染的预防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观察指标 |
4.诊断标准 |
5.质量控制 |
6.数据分析 |
7.研究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极早产儿基线资料 |
2.院内感染及住院时间 |
3.贫血发生情况 |
讨论 |
1.乳铁蛋白与晚发败血症 |
2.乳铁蛋白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
3.乳铁蛋白与其他感染 |
4.乳铁蛋白与贫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乳铁蛋白预防新生儿感染的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培菲康联合西咪替丁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伦理原则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三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
3.2 三组疗效对比 |
3.3 三组患儿病程时间及每日体重增长情况对比 |
3.4 三组患儿血清生化指标 |
第四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益生菌治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见解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手术患儿的临床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研究资料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部分疾病的诊断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三、结果 |
3.1 患儿的一般情况 |
3.2 NEC常见临床表现 |
3.3 重症NEC手术患儿中影响早产儿结局的单因素分析 |
3.4 重症NEC手术患儿中影响足月儿结局的单因素分析 |
3.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四、讨论 |
4.1 NEC的发病趋势 |
4.2 NEC的发病日龄 |
4.3 NEC的病变部位 |
4.4 NEC预后与感染的关系 |
4.5 重症NEC手术病例的临床特点 |
4.6 影响足月儿重症NEC手术病例结局的危险因素 |
4.7 影响早产儿重症NEC手术病例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 |
4.8 影响早产儿重症NEC手术病例结局的保护因素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早产儿肠道内喂养的护理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经口吸吮喂养联合部分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效果的临床研究[J]. 周晶,杨叶,童彦瑞,李素英,杨佳,徐力平. 宁夏医学杂志, 2021(09)
- [2]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D]. 庄欢.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集束化喂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D]. 钟莉芳. 南昌大学, 2021(01)
- [4]极/超早产儿母乳巨细胞病毒载量变化及巴氏消毒母乳对巨细胞病毒感染发病的影响[D]. 黄婷婷.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5]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肠道菌群与早期神经系统发育的相关性[D]. 孙瑾. 吉林大学, 2021(01)
- [6]早产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D]. 王杨.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7]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影响因素评价[D]. 赵丽娇.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8]乳铁蛋白对NICU极早产儿院内感染的预防作用研究[D]. 王闯.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9]培菲康联合西咪替丁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疗效观察[D]. 刘兰. 汕头大学, 2020(02)
- [10]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手术患儿的临床情况分析[D]. 叶燕彬.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