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公安后勤保障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加入WTO后公安后勤保障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一、加入WTO后公安后勤保障工作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许光建[1](2019)在《中国制造业出口及其贸易政策研究 ——一个服务化的分析框架》文中指出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利用自身优越的“人口红利”以及庞大的市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实现了连续几十年的迅猛增长,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经济奇迹”。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面临的国际与国内形势发生了突变:国际上,世界政局开始变得更为动荡,全球经济趋冷,外需不振;国内经济增速开始放缓,传统增长方式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开始降低,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深度调整期,转方式、调结构成为近几年经济政策的主基调,如何实现制造业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本文结合世界制造业越来越“服务化”这一典型事实,依托当前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背景,深入探讨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动力与障碍,并综合已有关于转型升级的研究内容,提出了本文关注的两个核心命题:服务化与制造业是否存在正向关联;国际贸易政策如何影响制造业服务化,进而影响制造业的?为了研究上述两个命题,本文首先从微观层面研究了中国制造业服务化与制造业发展的内在联系,着重探讨了生产转型、贸易转型和收入分配优化的问题;其次从中观层面研究了中国制造业服务化与国际贸易政策的关系,着重研究了贸易自由化政策(包括关税政策与非关税政策)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异质性影响。本文共有九章。第一章是导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之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对本文涉及的制造业服务化、制造业(生产与贸易转型)、收入分配、国际贸易政策等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梳理与述评。第三章从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能力和全球价值链三个层面审视了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测算、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服务化程度及其典型事实。第四章搭建了一个以制造业服务化为研究核心的较为完整的中国制造业发展分析框架。第五章首先从理论层面将生产率、加成率、全球价值链与制造业服务化建立起密切联系,并利用中国历史数据经验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尤其是生产性服务投入在推动制造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第六章进一步探讨了制造业服务化对于制造业收入分配的影响,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背景下,将制造业服务化与企业的实际工资水平联系在一起。第七章重点关注了国际贸易政策中的降低进口中间品关税对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为政策制定者推动制造业发展寻求助力。第八章进一步研究了非关税政策(支持互联网经济)在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制造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贸易政策制定的一个全新视角。第九章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为:(1)中国出口制造行业不注重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低下,全球价值链地位较低是中国制造业服务化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的主要原因。(2)服务品相对实物中间品价格的降低,会促使企业选择更多服务品生产,从而促进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服务化水平的提高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又进一步促进了产品加成率、全要素生产率和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高。(3)制造业服务化可以通过“集约效应”与“扩展效应”直接提升企业的实际工资水平;可以通过提升生产率、降低产品价格(加成率)的方式强化出口企业薄利多销的优势,提升实际工资水平。(4)进口中间品关税下降带来的贸易自由化对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出口制造企业会进口更多中间品,减少服务品进口;生产更多低质量出口品,降低行业价格来维持比较优势,从而抑制制造业服务化进程。(5)互联网的渗透可以降低中间品生产与贸易的成本,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正外部性催生了更多服务需求,抵消了传统贸易自由化(降低关税)带来的消极作用。本文可能的创新有:(1)系统研究了制造业服务化问题,探讨了服务化对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影响,构建了一个基于服务化视角的、完整的分析框架。(2)结合新新贸易理论将制造业服务化作为一个异质性因素引入全要素生产率、价格加成率和全球价值链的研究,从理论建模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的服务化问题。(3)使用了 Heckman二阶段估计、工具变量法、DID等一系列学术研究前沿的实证工具,从微观、中观层面经验分析了出口制造企业发展、工资水平与制造业服务化的问题,并剖析了不同国际贸易政策异质性影响制造业服务化的问题。

郑红玲[2](2019)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分工中,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对外贸易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在不断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进程中,人口红利逐渐减少,资源环境承载的压力不断增大,贸易摩擦频率增多影响变大,诸多问题使中国必须思考产业转型发展升级问题。开放经济条件下,如何推动产业升级,对外贸易在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促进竞争、示范学习、扩大市场等方面有着积极影响,利用国内外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对外贸易无疑对产业升级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思考经济转型发展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对于中国不断提高经济质量,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论文先从概念界定、理论梳理及现状分析切入,接着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从结构演进、经济效率、产品空间及生产分工四种视角逐一揭示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其间涵盖大量数据及运用多种定量分析方法,如面板数据回归、面板Probit回归、面板门槛分析、产品空间邻近矩阵、马尔可夫链等,力求多层面对研究对象进行测度,之后分析了制约对外贸易推进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最后在不同视角下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论文具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期文献梳理及框架搭建工作。涵盖前三章的内容,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研究方法与思路,并列出创新点及不足。主要概念与文献综述部分介绍了有关产业升级的概念,从结构演进、经济效率、产品空间、生产分工等角度对产业升级的概念进行归类界定,然后依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不同视角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理论梳理部分从对外贸易理论、产业升级理论和对外贸易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理论思想进行归纳,之后从市场供求机制、规模经济效应、产业关联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国际分工效应等方面探讨开放经济下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理。第二部分为实证检验部分。涵盖了五章的内容,由现状分析入手,从产业间、产业内、产品间、产品内进行观察与解读,确定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四重奏:结构演进视角、经济效率视角、产品空间视角、生产分工视角。在对现状分析时,不仅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与产业升级的现状,还分析了产业升级滞后于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结构演进视角下分析了对外贸易对产业升级在产业结构协调度、产业结构轻软度、产业综合效率和产业结构转换度等方面的影响。经济效率视角下分析了对外贸易对产业升级在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效率等方面的影响。产品空间视角下检验了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在比较优势及国际竞争方面的影响。生产分工视角下以世界投入产出表作为数据基础,分析中间品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在增值能力方面的影响。第三部分为因素分析及归纳总结阶段。涵盖了后两章的内容。主要运用规范分析方法,结合对外贸易发展固化性特征突出、国内要素红利已经逆转、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崛起的遏制、国际市场不完全竞争格局以及服务业基础薄弱等制约对外贸易推进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之后在四个不同视角下对研究结论进行归纳,并提出发挥贸易结构先导效应以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贸易溢出效应以促进经济效率提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以提升产业攀升能力、不断完善国内价值链以增强产业升级稳定性等建议。论文研究结论简要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规模和贸易规模快速扩张,产业发展有显着变化。结构演进视角下,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协调是有益的、对产业综合效率的提升是有积极推动作用的,但对产业结构的转换在统计意义上没有显着影响;除服务贸易外,其他贸易形式对产业结构轻软度的影响均是负向的,人力资本和科技投入有助于产业结构轻软度的改善,对产业结构协调和产业综合效率的提高也是有益的。经济效率视角下,出口贸易发展有利于促进全要素率的提升,进口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相反;工业制品出口及服务贸易都有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但初级产品出口对劳动生产率影响为负。产品空间视角下,贸易产品蕴含的既有能力禀赋在推进产业升级时,发展中国家的效果好于发达国家,出口产品密度、进口产品密度、经济增长对产业升级均有正向推动作用。生产分工视角下,中国在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早期阶段,随着国际分工参与度的提高,增值率不断上升,有助于产业升级;而后随着参与全球价值链及国际分工的不断成熟,某些领域的低端嵌入压力较大,增值率呈现倒U型轨迹;若考虑到产业关联,则增大全球产业链的融入深度有助于产业升级。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搭建出结构较为清晰的研究框架。在结构演进、经济效率、产品空间和生产分工四个不同视角下,研究外贸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多层面对研究对象进行论证,这一研究框架的确立,延伸了同类研究的范围和逻辑,也构建了比较清晰的思路。二是研究内容上,对产业层面的研究,既涉及产业间结构的演进,也涉及产业内效率的提升;对产品层面的研究,既涉及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也涉及生产分工的增值情况,四重奏模式使得研究内容更加完整。三是研究细节及数据使用方面。如变量选择,利用RCA进行升级判断时,不仅考虑逻辑判断,还对原始值进行追溯;对WIOT进行数据分析时,既考虑到中间产品也考虑到最终产品。此外,在数据使用上,从时序数据到面板数据,从产品空间数据到投入产出数据等,为增加论文的说服力,所用数据类型较同类研究更加丰富。

薛卫洋[3](2018)在《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近些年来被誉为与公办高教、民办高教并列的国内高教“三驾马车”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者必须有中方教育机构,在高等教育领域即为我国的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通过数据查询发现,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相较于公办高校,相对不足。民办高校是否需要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缘何不足?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如何适应民办高校的分类管理?这些问题构成了本研究的缘起。概括而言,本研究主要集中于六方面研究。其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发现,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背景在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需要,“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教育新时期对外开放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发展与中外合作办学特殊价值定位以及跨境高等教育具有的复杂性、风险性与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性使然;民办高校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意义则在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助推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和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适应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新需求,提高民办高校办学国际化水平,规避民办高校涉外办学风险。其二,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进行剖析。梳理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数量、年份变化、举办期、在办学机构和项目数,从办学层次、省份分布、学科专业、师资与课程等方面分析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结构,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中外方高校进行相关分析,统计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方式与规模、在学生和毕业生规模,学历学位颁发情况和预期培养人数。现状研究发现,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呈现出整体规模较小、办学层次较低、校均设立或举办机构和项目数偏少;基本形成东中西部地区递次发展局面,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匹配度不高。其三,对影响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基于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及其原则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指导,从观念意识、管理体制机制、办学资源等方面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进行内外部相关因素分析,发现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四,分析讨论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未来面临的挑战和新机遇。研究得出,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未来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改、公办高校的竞争、国内对于国际教育高端化的需求以及我国教育市场开放的冲击。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未来面临的新机遇则在于跨境教育大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催生的合作办学新需求,和国家与地方支持民办高校和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发展。其五,对国外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并反思——以马来西亚为例。在对马来西亚社会、其高等教育和私立高等教育体系介绍的基础上,梳理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背景、历史脉络,总结其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研究发现,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呈现出:政府注重规划引导与服务、法律政策制度保障充分、注重质量保障和私立高校举办意愿强烈等特征。基于此,得出政府的支持态度与否,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前提;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体系的完善,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基础;完善的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必要保障;能否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则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根本。其六,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作出趋势预判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认为,未来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但在不同办学形式和层次上仍将有所差距,在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背景下,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未来的主体将是非营利性的。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和现实因素的考虑下,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提出坚持党的领导、维护教育主权、坚守公益性、特色差异化发展和保护学生权益等原则。建议我国政府未来从落实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等办学地位、推进民办高校自身治理体系完善、适时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分类发展、倡导民办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办学等方面加强相关顶层设计。在推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具体举措上,建议:民办高校加强办学质量建设、提高社会声誉;提升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科学认识、明确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界限;拓宽办学主体、加强与国内外企业联合办学;地方政府可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和设立专项支持项目。

范盱阳[4](2017)在《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利益突破地理疆界,海外经济利益出现了加速拓展的趋势。海外经济利益不仅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重要性日益增强。世界上的主要大国都十分重视海外经济利益的拓展和维护。维护海外经济利益在一定层面上已经成为大国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增强。中国在实现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数量、范围、重要性不断扩大。在全球经济治理重要性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发展对外部市场和资源依赖性不断增强,对外投资数量不断扩大和对外贸易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不仅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内涵,而且以迅速增长的态势向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利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维护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在世界范围内以多种形式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日益凸显。从外部环境看,原有的不合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存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趋势有所增强,中国企业面临的来自东道国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政策层面、法律层面、社会层面等风险层出不穷;从内部条件看,由于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中国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上还存在经验不够丰富、维护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因此,在全球经济竞争态势加剧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迅速拓展的背景下,研究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紧迫性。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涉及多个学科研究领域,国内已经有不少研究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学术成果。但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研究主要分散在各个相关领域,集中对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进行全面研究的成果尚未出现。本文试图从中国海外经济利益整体出发,通过详细分析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现状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的风险等问题,借鉴美国和日本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上的成功做法,以期从战略层面对维护中国海外经济利益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整体而言,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多层次的风险和挑战。从全球经济治理层面看,由于当前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存在根本性缺陷,导致全球性经济失衡以及国际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等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从国际贸易层面看,形式多样的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制约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从对外投资和海外资产层面看,由于中国对外投资的特点导致中国对外投资不仅容易遭受来自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等风险的威胁,还容易受到投资保护主义的制约。从海上运输通道安全层面看,由于地缘特点和其它原因,中国海上运输通道面临现实和潜在的风险。因此,中国需要在全面衡量可用于维护海外经济利益资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稳妥的维护战略。本论文除绪论外,正文共有5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对国家利益、中国海外利益、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等几个主要方面内容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最后对本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和难点进行阐述。第一章为“相关概念界定”。本章利用逻辑演绎的方法,对国家利益、海外利益、海外经济利益等概念进行梳理。在全面总结分析国际政治主要理论关于国家利益概念的基础上,从全球化对国家利益的影响出发,指出海外利益和海外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本章还对中国海外利益和海外经济利益的概念和分类进行界定和说明。第二章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现状”。首先,分析了中国对国际经济体系认识的变化历程,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不断拓展的动因,以及中国目前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利益现状。其次,通过分析中国国际贸易的总体情况、区域分布情况和产品构成情况,说明中国在开展国际贸易中的利益现状。再次,通过分析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结构分布、地域分布等问题,说明中国在对外投资中的利益现状。最后,对其它形式的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作出总体的分析。第三章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首先,本章阐述了由于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存在严重缺陷给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带来的严重威胁。其次,从贸易保护主义角度论述了其对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特别是国际贸易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再次,从中国对外投资所面临的保护主义和其他风险出发,指出中国对外投资面临的制约和瓶颈。最后,阐述了中国海上运输通道面临的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以及海外员工面临的安全风险。第四章为“典型发达国家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做法”。本章主要介绍和分析了美国和日本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上采取的主要途径。首先,在分析美国实现和维护海外经济利益具体做法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美国利用其作为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者或主导者的地位所获得的巨大经济收益。其次,在阐述日本在实现和维护海外经济利益时所采取的战略措施和实施方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日本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战略性、法律性和多元性等特点。第五章为“加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举措”。首先,阐述了中国在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复杂性、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冲突的多元性和中国拥有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其次,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进中国对外贸易升级转型、完善中国对外投资体制机制、增强外交工作服务海外经济利益能力、适当运用军事力量等方面提出了维护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具体举措。

肖文兴[5](2012)在《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关系到近九亿农业人口的生存问题和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农业进行扶持和保护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农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对农业进行保护,确保入世后的农业产业安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非常紧迫。农业产业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经受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时,能够基本上不受威胁、干扰和破坏而保持正常的运行和发展,不会引发国内农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它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业竞争力是保障农业安全的基本手段。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产业安全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新形势下的挑战,如外资对我国农业的控制增强,潜在风险增加;国际农产品市场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不容乐观;我国农业产业链不发达,产业整体竞争力受到制约等。经济全球化通过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投资全球化加剧了全球农业产业的竞争。一些开放度高、缺乏有效调控手段的产品受贸易和外资进入影响大,产业安全状况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其中羊毛、棉花、大豆是较为典型的三个品种。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作物所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一些,包括棉花、糖料作物和油料作物;在粮食作物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玉米、大豆和大麦。而小麦和大米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入世会对水果、蔬菜和畜产品带来有利影响。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冲击大于机遇。根据何维达和何昌(2002)的研究,中国农业在2001前基本安全,本文改进研究方法,借鉴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机构IMD和WEF在整合国际竞争力的多指标体系时的方法,建立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模型。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探索性的结论:根据本文的研究,加入“WTO”后,2002-2009年,中国农业的安全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中国农业仍然是“基本安全”,接近“不安全”的边缘,因为有一些不安全因素增加,需要建立预警机制,采取防范措施。与其他一些研究者的结论基本一致。而且,首次对湖南农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问卷调查。同时,编写了附录一的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根据农业产业安全评价的五个安全度区域及其状态标识本研究创新地设置相应的预警灯信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其它国家农业保护政策启示我们:应完善我国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我国农业;产业保护与产业结构的优化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扩大内需和开拓国际市场应并重,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保护手段力求多样化和灵活性;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运用世贸组织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和规定,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在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下,我国要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农业创新体系;建立农业保障体系,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推进农业税制改革和国家财政支持,合理利用外资。我们必须要构筑起确保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树立“大开放”、“大发展”、“大安全”的农业产业安全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于扩大开放的相互依存中促进大发展,于大发展的相互合作过程中谋求大安全。但是,农业产业安全具有其产业特色所要求的特殊性,应采取如下保障措施: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健全相关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建立灵敏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防范产业安全风险;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中国农业企业要做大做强,建立完整自主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品牌,自主定价体系,降低对外依存度,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抵御外部冲击,保障产业安全。

冉小毅[6](2007)在《中国大陆的人口国际迁移》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交通工具与通讯手段的产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空前加速。经济全球化下不仅商品、资金、信息跨越国境在全球范围流动,同时各种各样的人口也在国际间频繁迁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之中国70年代末以来的对外开放,导致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相应的人口国际迁移也日益频繁。根据中国2006年公安出入境管理年鉴的数据,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批准了3500多万人出境,其中1979—2005年由公安机关直接批准出国定居的有80多万人次,以留学、探亲、就业等临时形式出国的人员累计有825万人次。又据外交部领事司估计,到2005年为止,大陆新移民在世界各国取得居留权的约200万人以上。据教育部统计,从1978年到2006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06.7万人,其中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7.5万人。所有不同的统计渠道的这些数字都充分表明,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内地居民的国际迁移有了显着的增长。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量的迅速扩大,不仅对移民群体本身有重大作用,也势必对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的目的就在于揭示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的基本情况、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自身及世界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影响,而另一个是社会影响。分析的视角从人口国际迁入与迁出两个角度来进行。笔者通过本文的研究,在统计分析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的现状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发现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社会方面,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总体上无疑都对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产生着积极的重大影响。为了扩大积极的影响,减小消极的影响,本文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中注重实证分析,利用了大量人口、经济与社会方面的相关资料,较深入、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的现状,以及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也从理论方面探索了人口国际迁移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并对人口政策学从国际迁移方面进行了探索。全文由九章构成,各章主要内容的简介如下:第一章,简要地介绍了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的国内外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第二章,首先介绍了人口国际迁移的基本概念,交代了人口国际迁移理论及其体系,然后对相关的人口国际迁移理论进行综合评述,并提出了一个将各种影响因素综合起来的假设模型。第三章,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的历史过程,并交代了外国人来华情况的历史演变,然后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的现状。第四章,着重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的政策演变,其中分为出入境管理政策的变化、对海外中国人的政策变化、留学生迁移政策的演变、出国中介机构的产生与管理、劳动力输出政策的演变、政府对国际人口走私的态度等六个部分。第五章,分析了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和影响,其中包括人口国际迁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国际迁移对中国的经济影响、人口国际迁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等三个方面。第六章,分析了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其中包括对贫富差距的社会影响、对家庭结构的社会影响、对医疗卫生的社会影响、对教育与科技水平的社会影响、对世界文化的社会影响、对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影响等六个方面。第七章,在第二章建立的假设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的实证数据来完善该理论模型。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发展趋势。第八章,为了使国家能够充分运用好人口国际迁移这个手段,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以及移民本身的和谐发展,共享国际迁移的成就,本章从促进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九章,结语。在论文的阐述中,本文采用了定量与定性、宏观与微观、总量与结构、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行文中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本文部分结论的形成,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大胆预测,是一项探索性的成果,由于笔者知识和视野的局限性,有的论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对于文中出现的偏差与不足,希望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予以更正与弥补。

张耀平[7](2007)在《中国农村金融风险:问题、设计和前景》文中提出农村金融风险是与农村金融的经营行为相伴而行的,它具有与一般行业经营风险不同的特点。一般行业的经营风险对经济的影响只是局部的,一般不会构成对整个农村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而农村金融一旦出现较大的经营风险,如出现较大范围存款挤兑,就会迅速酿成金融风波,其结果将会使农村金融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陷于瘫痪。它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危害,不仅在于将大大削弱金融机构的支付能力,损害广大存款人的利益,损害社会主义农村金融业的良好信誉,而且将严重激化财政收支矛盾,迫使中央银行增发货币,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危及国民经济运行的稳定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在农村金融领域,当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迫切和重要。目前关于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研究文献很多,但大多数研究一方面偏重于个体化的研究,另一方面偏重于静态化的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WTO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本研究则突破了这一束缚,从管理学、金融风险、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社会学角度探寻中国农村金融风险产生的理论根源及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和化解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战略。本研究共九章,按照“问题—设计—前景”的逻辑关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至三章,属总论部分,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来论述本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农村金融风险的理论涵义、经济分析及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和成因。在这一部分除了对我国农村金融风险进行现状评估以外,还有大量篇幅是对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的研究。主要通过从体制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对印度、巴西、埃及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分析,寻求对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第二部分为第四章至第八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是针对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设计战略规划。作者在第一部分分析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就提出了防范和化解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战略方针应该是: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围绕“十一五”计划和2010年农业发展远景目标,重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以加强农村金融监管为依托,以深化农村金融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优化外部环境,构建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促进贸、工、农综合经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第二部分基本按照这一逻辑展开研究,分别从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加强农村金融监管、深化农村金融产权制度改革及优化外部环境等角度论述防范与化解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战略规划。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论文的第九章是第三部分——前景部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和分析在WTO框架下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前景及风险防范问题。关于农村金融风险相关研究的文献浩如烟海,一方面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资料,但同时又使研究较难突破传统研究范式而有所创新。本论文试图从内容体系及方法论两个角度突破这一范式,可能的创新之处体现于:第一,分析和探讨了农村金融风险的理论涵义及成因。农村金融风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金融活动中客观存在的货币资金损失的不确定性。其中不确定性是农村金融系统的内在属性,无法将其完全消除,它与市场经济系统的运行密切相关,对农村稀缺资源在竞争目标中的配置有着重要影响。农村金融风险是与农村金融的经营行为相伴而行的,它具有与一般行业经营风险不同的成因。从外部环境看,市场机制不健全、宏观调控负面效应和法制不健全、难落实是形成农村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从内部分析,农村金融风险主要是由于经营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内控机制不健全、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低下等原因所造成。第二,提出了防范和化解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战略方针。本研究从总体上力求全面系统地把握和研究整个农村金融风险问题,提出防范和化解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战略方针应该是: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围绕“十一五”计划和2010年农业发展远景目标,重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以加强农村金融监管为依托,以深化农村金融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优化外部环境,构建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促进贸、工、农综合经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第三,提出了构建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设想。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借助经济学、金融学、农村经济管理学,提出了构建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设想,即建立农村金融宏观风险预警机制,完善事前预警功能;建立农村金融中观风险预警机制,发挥事中监测作用;建立农村微观风险预警机制,降低风险程度。从而对金融机构实施全方位监管,保护各级各类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第四,探讨和分析了在WTO框架下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前景及风险防范。本研究将农村金融置于WTO框架下,探讨了WTO框架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宏观前景——国际化趋势、本土化趋势和竞争化趋势,分析了WTO框架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微观前景——混业式趋势、多元化趋势和电子化趋势,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我国农村金融风险防范的关键是建立一个独立高效的金融监管体制和一套完整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

许敏[8](2006)在《新形势下上海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文中提出我国加入WTO,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将带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对上海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安教育训练工作也面临着改革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上海公安机关只有贯彻科教强警的方针,加快公安教育训练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安人才队伍,才是上海公安机关应对新态势和新挑战的必由之路。因此,上海公安教育训练的发展,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紧迫感,公安教育训练的指导思想、运作模式、教学管理、教学方法都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才能培养出道德、能力、知识结构与时代特征相吻合的高素质的警务应用人才,本论文从上海公安工作和上海公安队伍建设的全局出发,着力研究上海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注重借鉴国内外警察职业培训的成功经验,探索和提出上海公安教育训练体制、机制和教育训练方法改革的一系列设想,努力推动上海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全面发展。 本论文首先对上海公安教育训练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研究我国加入WTO和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对上海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带来的巨大影响,阐述上海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其次,通过问卷调查、调研报告等方式对上海公安教育训练面临的内部环境分析也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当前上海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概括为教育训练理念上的不适应、教育训练管理体制上的不适应、教育训练工作机制上的不适应、教育训练标准设定上的不适应、教育训练资源保障上的不适应、教育训练师资状况不适应、公安教育训练模式上的不适应、教学方法上的不适应和院校办学管理上的不适应。另外,本论文对美国、德国、香港等国家(地区)的警察培训的成功经验也予以了关注。 在此基础上,本论文提出了上海公安教育训练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具体内容:一是建立适应实战需要的教育训练体系;二是创立适应学习型组织要求的教育训练机制;三是建设高质量的公安师资队伍;四是大力实施上海公安教育训练课程的创新;五是努力探索公安职前人才培养新模式,从而为上海公安教育训练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

欧阳煌[9](2004)在《加入WTO对湖南财政的影响及对策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湖南财政作为对地方财政研究的样本,尝试对如何正确评估加入WTO两年来给地方财政带来的影响,如何按照WTO对财政的相关要求,用科学的发展观应对WTO的挑战和抓住加入WTO的后过渡期机遇,加快地方财政改革与发展进程,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协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析。作者根据与财政密切相关的WTO原则,阐述了加入WTO对财政的相关要求和财政可利用的规则空间;并从剖析加入WTO两年来湖南财政收支指标入手,运用数量模型预测了未来几年湖南财政收支的发展前景,同时通过加入WTO后对财政收支影响的路径分析,量化了在加入WTO后湖南财政收支已经和将要受到的影响;在总结加入WTO两年来湖南财政改革的进展后,分析了加入WTO为财政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机遇及加入WTO的后过渡期所面临的挑战;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深化湖南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一是按照合法性、公平性要求,做到依法理财,包括加快财政法制建设、强化依法理财意识和完善财政监督机制。二是按照透明性、效率性要求强化财政管理,包括增强财政行为的透明度、强化财政收入和征管、提高财政支出绩效和推进“金财工程”建设。三是按照规范性要求,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四是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加快财政改革与发展。

黄远[10](2003)在《入世对我国国家审计环境的影响分析及应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审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民主政治的重要链环,必将受到加入WTO所带来的审计环境变化的影响。深入研究入世对我国国家审计环境的影响及应对问题,目的在于正确把握WTO规则,优化国家审计环境,加快中国审计的国际化步伐。 论文通过对研究我国国家审计应对入世的必要性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系统分析,论述了该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提出总体研究思路。然后深入研究了入世对我国国家审计环境的影响。阐述了国家审计环境的科学内涵、构成要素及层次结构,通过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国家审计环境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WTO规则与我国国家审计环境进行了相关性研究,总结出加入WTO国家审计环境的变化及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接着对国家审计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国家审计环境下的立法型、独立型、司法型、行政型四类国家审计模式从体制与职能、机构设置、业务内容及对质量的控制、人员的构成与素质等角度的系统比较,总结出诸多经验与启示。最后在综合考虑现实性与合理性因素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适应WTO规则的我国国家审计环境优化实施对策,设计了应对入世的国家审计环境优化对策体系。

二、加入WTO后公安后勤保障工作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后公安后勤保障工作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制造业出口及其贸易政策研究 ——一个服务化的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创新
        1.4.1 论文的创新
        1.4.2 可能的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综述
        2.1.1 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
        2.1.2 制造业服务化的动力与障碍
        2.1.3 制造业发展中的服务化研究综述
    2.2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2.2.1 中国制造业生产转型的研究综述
        2.2.2 中国制造业贸易转型的研究综述
    2.3 中国制造业收入分配的研究综述
        2.3.1 有关国际贸易中工资水平的研究
        2.3.2 有关国际贸易中就业水平的研究
    2.4 国际贸易政策的研究综述
        2.4.1 制造业与贸易自由化政策的相关研究
        2.4.2 制造业与互联网技术的相关研究
    2.5 文献述评
3 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现状
    3.1 引言
    3.2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制造业服务化测算
    3.3 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结构性分析
    3.4 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因素初探
        3.4.1 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低下
        3.4.2 技术创新能力长期滞后
        3.4.3 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
    3.5 小结
4 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分析框架
    4.1 一个服务化与制造业发展的微观分析
        4.1.1 异质性企业的生产与贸易理论
        4.1.2 再分配领域的二元边际理论
    4.2 一个贸易政策与制造业服务化的中观分析
        4.2.1 关税政策分析
        4.2.2 非关税政策分析
5 中国制造业服务化与生产贸易转型:基于异质性理论视角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
        5.2.1 模型设定
        5.2.2 模型求解
        5.2.3 实证决定方程
    5.3 实证分析
        5.3.1 数据来源与处理过程
        5.3.2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5.3.3 实证检验
        5.3.4 异质性检验
    5.4 小结
6 中国制造业服务化与收入分配优化:基于供给侧结构视角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
        6.2.1 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收入分配理论
        6.2.2 收入分配领域的二元边际假说
    6.3 实证分析
        6.3.1 计量模型的设定与变量说明
        6.3.2 实证检验
        6.3.3 稳健性与异质性分析检验
        6.3.4 机制检验
    6.4 小结
7 国际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服务化:基于贸易自由化视角
    7.1 引言
    7.2 典型事实与理论探源
    7.3 实证分析
        7.3.1 数据来源、处理过程与部分变量解释
        7.3.2 实证检验
        7.3.3 稳健性检验与异质性分析
        7.3.4 机制检验
    7.4 小结
8 国际贸易政策与中国制造业服务化:基于互联网技术视角
    8.1 引言
    8.2 理论机制
    8.3 实证检验
        8.3.1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8.3.2 货物贸易与制造业服务化的关系检验
        8.3.3 互联网与制造业服务化的关系检验
        8.3.4 异质性检验与内生性分析
    8.4 小结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2)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对外贸易
        2.1.2 产业升级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第3章 相关理论与影响机理分析
    3.1 相关理论
        3.1.1 对外贸易相关理论
        3.1.2 产业升级相关理论
        3.1.3 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相关理论思想
    3.2 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机理分析
        3.2.1 市场机制的普适性机理
        3.2.2 交易主体全球化的竞争效应影响机理
        3.2.3 全球贸易往来的产业关联效应影响机理
        3.2.4 贸易市场扩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影响机理
        3.2.5 对外贸易发展的溢出效应影响机理
        3.2.6 贸易产品的空间邻近效应影响机理
        3.2.7 全球生产网络的分工深化效应影响机理
        3.2.8 引致需求诱发的要素流动效应影响机理
第4章 对外贸易发展与产业升级的现状分析
    4.1 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4.1.1 货物贸易现状
        4.1.2 服务贸易现状
    4.2 产业升级现状分析
        4.2.1 结构演进视角下的产业升级
        4.2.2 经济效率视角下的产业升级
        4.2.3 产品空间视角下的产业升级
        4.2.4 生产分工视角下的产业升级
    4.3 产业升级滞后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4.3.1 外贸规模膨胀降低了产业升级的内在激励
        4.3.2 产业发展在全球价值链中分工占位较低
        4.3.3 外贸的粗放发展加重了产业升级的负担
        4.3.4 服务贸易水平低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力度不足
        4.3.5 要素引进推动产业升级的道路曲折
第5章 结构演进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结构演进视角下外贸影响产业升级的特征
    5.2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5.3 相关变量的描述统计
    5.4 结构演进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检验
        5.4.1 商品贸易对产业升级影响检验
        5.4.2 服务贸易对产业升级影响检验
        5.4.3 一般贸易对产业升级影响检验
        5.4.4 加工贸易对产业升级影响检验
        5.4.5 稳健性检验
    5.5 结构演进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结论
第6章 经济效率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经济效率视角下外贸影响产业升级的特征
    6.2 基础模型设定与相关指标解释
        6.2.1 基础模型设定
        6.2.2 相关指标解释
    6.3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效率实证检验
        6.3.1 全国层面的检验
        6.3.2 省际层面的检验
    6.4 基于劳动生产率的经济效率实证检验
        6.4.1 全国层面的检验
        6.4.2 省际层面的检验
    6.5 基于微观数据的稳健性检验
        6.5.1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6.5.2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6.5.3 稳健性检验
    6.6 经济效率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结论
第7章 产品空间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7.1 产品空间视角下外贸影响产业升级的特征
    7.2 产品空间及相关指标解释
        7.2.1 产品空间
        7.2.2 相关指标解释
    7.3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7.3.1 基础模型设定
        7.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7.3.3 相关变量的描述统计
    7.4 产品空间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检验
        7.4.1 具体模型设定及估计方法
        7.4.2 检验结果分析
        7.4.3 稳健性检验
    7.5 产品空间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结论
第8章 生产分工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8.1 生产分工视角下外贸影响产业升级的特征
    8.2 投入产出表及相关指标解释
        8.2.1 投入产出表
        8.2.2 相关指标解释
    8.3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8.3.1 基础模型设定
        8.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8.3.3 相关变量的描述统计
    8.4 生产分工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检验
        8.4.1 具体模型设定及估计方法
        8.4.2 检验结果分析
        8.4.3 稳健性检验
    8.5 生产分工视角下外贸对产业升级影响的结论
第9章 制约对外贸易推进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9.1 贸易惯性削弱了外贸推进产业升级的向上流动性
    9.2 要素红利逆转约束了外贸推进产业升级的动力
    9.3 国际市场竞争格局限制了外贸推进产业升级的利得积累
    9.4 服务业基础薄弱降低了外贸推进产业升级的效率
    9.5 频繁的贸易摩擦增大了外贸推进产业升级的阻力
第10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10.1 主要结论
    10.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民办高校及其相关概念
        二、中外合作办学及其相关概念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对民办高校发展的研究
        二、对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研究
        三、对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研究
        四、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研究
        五、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第四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二章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第一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背景
        一、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
        二、“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教育新时期对外开放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发展与中外合作办学价值定位
        四、跨境高等教育的复杂性、风险性与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性
    第二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意义
        一、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助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二、借鉴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经验,推动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适应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新需求
        四、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推进民办高校职能国际化发展
        五、规范跨境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规避涉外办学风险
第三章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现状剖析
    第一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数量及相关情况
        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数量
        二、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年份变化
        三、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举办期和在办机构、项目数
    第二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结构
        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层次分布
        二、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各层次机构和项目的省份分布
        三、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科专业结构
        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结构与课程结构
    第三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中外方高校
        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中方高校分析
        二、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外方高校分析
    第四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在学与毕业
        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方式
        二、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规模
        三、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在学生规模
        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毕业生规模
        五、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学历学位证书颁发情况
        六、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预期培养总人数
    第五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特征分析
        一、整体规模较小、层次较低、校均设立或举办机构和项目数偏少
        二、基本形成东中西部地区递次发展局面,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匹配度不高
第四章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二、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及其原则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二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一、办学理念与实践及认识
        二、内部管理体制机制
        三、办学资源支撑
    第三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认识
        二、行政管理
        三、办学资源获取
第五章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未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第一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未来面临的挑战
        一、《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改带来的影响
        二、公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竞争
        三、整体办学实力、水平与高端化国际教育需求间的差距
        四、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下教育市场开放的冲击
    第二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迎来的新机遇
        一、跨境教育大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催生合作办学新需求
        二、国家与地方支持民办高校持和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发展
第六章 国外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概述与特征分析——以马来西亚为例
    第一节 马来西亚社会及其高等教育体系概述
        一、马来西亚的社会
        二、马来西亚的高等教育体系
        三、马来西亚的私立高等教育
    第二节 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情况
        一、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背景与历史脉络
        二、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
    第三节 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发展特点
        一、政府注重规划引导与服务
        二、法律政策制度保障充分
        三、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完善
        四、私立高校举办意愿强烈
    第四节 对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经验反思
        一、政府的支持态度与否,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前提
        二、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体系是私立高校跨国合作办学发展的基础
        三、健全的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不断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第七章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趋势研判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趋势走向
        一、办学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二、不同办学形式和办学层次的发展仍将有所差异
        三、非营利性是未来发展的主体
    第二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二、维护教育主权原则
        三、坚守公益性原则
        四、秉持合理定位原则
        五、特色差异化发展原则
        六、保护学生权益原则
    第三节 推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顶层设计
        一、落实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等办学地位
        二、推进民办高校自身治理体系完善
        三、适时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分类管理
        四、倡导民办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办学
    第四节 促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具体举措
        一、加强办学质量建设,提高社会声誉
        二、提升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科学认识,明确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界限
        三、鼓励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设立专项支持项目
        四、拓宽办学主体,加强与国内外企业联和办学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 关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研究
        (二) 关于中国海外利益和海外经济利益的研究
        (三) 关于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节 国家利益界定与分类
        一、主要国际政治理论中的国家利益
        二、国家利益的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 海外利益的概念及其发展动因
        一、海外利益的概念
        二、海外利益发展的动因
    第三节 中国海外利益分类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分层
        一、中国海外利益的界定、发展和分类
        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界定及分层
第二章 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现状
    第一节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利益现状
        一、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机制
        二、中国在主要国际经济组织中的利益
        三、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利益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的利益现状
        一、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和中国的整体收益
        二、中国国际贸易的总体情况
        三、中国国际贸易区域分布情况
        四、中国国际贸易产品构成情况
    第三节 对外投资中的利益现状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二、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投资情况
    第四节 海外运输通道和海外员工现状
        一、海外运输通道现状
        二、海外员工现状
第三章 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第一节 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存在严重缺陷
        一、全球经济失衡难以消除
        二、金融危机周期性发生
    第二节 贸易保护主义制约中国对外贸易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三、中国遭受贸易保护主义危害的主要表现
    第三节 中国海外投资面临多重风险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重重
        二、中国对外间接投资隐忧犹存
    第四节 海上运输通道面临现实和潜在风险
        一、现实风险形势严峻
        二、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第五节 海外员工安全风险日益增多
第四章 典型发达国家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做法
    第一节 美国的做法:构建和主导全球经济秩序
        一、制定并利用国际经济制度
        二、通过国内立法保障海外经济利益
        三、发展跨国公司实现利益拓展和维护
        四、积极开展对外援助和运用军事力量
    第二节 日本的做法:重视战略规划的作用
        一、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
        二、制定完善的保障海外经济利益的法规与制度
        三、形成了多元参与、官民合作的保障机制
        四、开展积极的经济外交
第五章 加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举措
    第一节 中国维护海外经济利益的复杂性
        一、中国外交原则和政策的制约
        二、中国海外经济利益面临冲突的多元性
        三、中国海外运用军事力量的有限性
    第二节 加强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主导力
        二、推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升级转型
        三、完善中国对外投资的体制机制
        四、增强海外经济利益的外交维护力度
        五、探索适当运用军事力量的新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 本文研究的目的,对国民经济或学术上的意义,国内外动态和发展趋势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1.4 当前研究的缺陷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 本文研究的内容,设计方案、预期效果
        2.1 论文的结构及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思路和效果
        2.4 研究框架
        2.5 本研究的创新和局限
第二章 产业安全与农业产业安全
    1 产业安全的内涵
    2 用模型诠释产业安全
        2.1 基本假设
        2.2 基本理论模型
        2.3 最佳产业安全状态的确定
        2.4 产业安全水平的测度
    3 农业产业安全
        3.1 农业产业安全的定义
        3.2 农业产业安全的决定因素
        3.3 农业产业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影响
    1 按照“WTO”规则,调整农业政策
        1.1 调整农业法律法规
        1.2 调整国内支持政策
        1.3 农产品关税配额管理
        1.4 调整农产品食品卫生安全政策
        1.5 减让农产品进口关税
    2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生产的变化
        2.1 我国粮食生产的变化
        2.2 其它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状况
    3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
        3.1 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变化情况
        3.2 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伙伴的影响
    4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生产者的影响
    5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及产生的安全风险
        5.1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
        5.2 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农业产业安全带来的风险
    6 展望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与新一轮WTO谈判
        6.1 展望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
        6.2 中国如何应对新一轮WTO谈判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与预警
    1 中国农业现状
        1.1 食物与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面临5个方面的矛盾
        1.2 食物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存在的“三个不可逆转”
        1.3 中国农业资源的优势与劣势
    2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及竞争因素分析
        2.1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
        2.2 价格竞争因素分析
        2.3 质量竞争因素分析
    3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
        3.1 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3.2 对中国农业安全度的估算
        3.3 湖南农业产业安全度的初步估算
    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
        4.1 产业安全预警的涵义
        4.2 建立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紧迫性
        4.3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的阶段
        4.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执行
    5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危机的事发、事后管理
        5.1 中国产业安全危机的特征
        5.2 政府是产业安全危机管理的主体
        5.3 农业产业安全危机事发、事后管理的构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国际经验
    1 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何保护农业
        1.1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业的扶持政策
        1.2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产品的贸易保护
    2 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措施
        2.1 创造条件,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2.2 大量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关税等措施保护国内农业
        2.3 实行适度的政府配售和购销价格政策,保护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2.4 建立产供销一体化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出口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外向型发展
        2.5 加大农业投资和补贴,提供农业信贷优惠,支持农业发展
    3 世界各国农业保护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3.1 完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农业
        3.2 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内需并重
        3.3 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利用世贸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
        3.4 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
        3.5 应用灵活性和多样化的保护手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构建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
    1 在WTO《农业协议》条件下,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1 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
        1.2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1.3 增加国家财政支持和农业税制改革的力度,合理利用外资
        1.4 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
        1.5 建立农业创新体系
        1.6 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
        1.7 建立农业保障体系
        1.8 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2 维护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政策保障
        2.1 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
        2.2 健全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2.3 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
        2.4 做好农业产业损害风险评估工作,建立灵敏有效的产业安全预警系统
        2.5 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保障产业安全
        2.6 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
        2.7 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国家产业安全
        2.8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及研究趋势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中国紫菜出口日本案”
附录二:《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6)中国大陆的人口国际迁移(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研究背景:经济全球化与人口国际迁移
二、近代人口国际迁移的世界背景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人口国际迁移成因的研究
    2. 人口国际迁移对目的地国与原籍国的影响研究
    3. 人口国际迁移政策的研究
四、研究目的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
    1. 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 静态描述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4. 国内、国际比较相结合的方法
    5.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七、数据来源 第二章 人口国际迁移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体系
一、人口国际迁移的基本概念
    1. 移民的迁入和迁出
    2. 原籍国、过境国和目的地国的区分
    3. 移民的不同类别
二、人口国际迁移理论及其体系
    1. 新古典人口迁移理论
    2. 新家庭经济迁移理论
    3. 双重劳动力市场理论
    4. 世界体系理论
    5. 社会资本理论
    6. 累积因果理论
    7. 新经济地理理论
三、人口国际迁移理论的综合评述及研究模型的提出 第三章 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的历史回顾
    1. 早期中国人的迁出
    2. 近代中国人的迁出
    3.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大陆居民的出境
    4. 中国移民回流现象的历史回顾
二、外国人来华活动的历史演变
    1. 新中国成立前外国人的入出境
    2. 新中国成后至改革开放前时期外国人的入出境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的现状研究
    1. 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出现状的分析
    2. 新时期移民回流现象分析
    3. 外国人来华情况分析 第四章 新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的政策演变
一、出入境管理方式的变化
    1. 边境控制
    2. 护照制度
二、对海外中国人的政策变化
三、留学生迁移政策的演变
四、出国中介机构的产生与管理
五、劳动力输出政策的演变
六、政府对国际人口走私的态度 第五章 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国际迁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 人口国际迁移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 人口国际迁移与劳动力市场及工资水平的关系
二、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对中国的经济影响
    1. 中国人口国际迁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2. 中国人口国际迁出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及工资水平的影响
    3. 中国人口国际迁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4. 中国人口国际迁入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及工资水平的影响
三、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六章 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人口国际迁移对社会阶层的影响
    1. 对中国社会贫富差距的影响
    2. 对目的地国社会贫富差距的影响
二、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对家庭结构的社会影响
三、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对医疗卫生的社会影响
四、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对教育与科技水平的社会影响
五、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对世界文化的社会影响
六、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对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影响 第七章 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发展趋势
一、关于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实证情况的分析
    1. 实证情况与原假设的分析
    2.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模型的修订
二、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面临的主要问题
    1.非法移民问题
    2.留学归国人员面临的问题
    3.外国人来华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三、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的发展趋势
    1.总体形势的估计
    2.发展趋势的定量研究
    3.中国大陆技术移民的回流态势 第八章 中国大陆人口国际迁移的对策建议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全球人才竞争
二、以人为本,积极参与双边或多边合作,促进移民的发展
三、重新认识人口国际迁移,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正确对待非法移民,加强劳务输出,建立外籍劳工配额制度
五、加强人口国际迁移管理的法律、政策建设
六、建立国际化的出入境管理和服务体系
    1.理顺体制、专职管理、纵向领导
    2.建立高素质的出入境与边检的管理队伍
    3.优化服务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4.加快同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强政府间的国际合作和协调
七、开发人口国际迁移数据,加强人口国际迁移的理论研究 第九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7)中国农村金融风险:问题、设计和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农村金融风险研究的进展
        一、关于金融风险的基本理论
        二、关于农村金融风险的成因
        三、关于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措施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三、本研究的可能创新
第二章 农村金融风险的理论涵义和经济分析
    第一节 风险的性质与管理
        一、风险的概念和性质
        二、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
        三、风险管理的实践步骤
    第二节 金融风险与农村金融风险
        一、金融风险的概念和特征
        二、金融风险的表征分析
        三、农村金融风险的相关概念
        四、农村金融风险与一般金融风险的区别分析
    第三节 农村金融风险的一般理论
        一、马克思理论对金融风险的一般解释
        二、有关金融风险的西方理论与假说
        三、农村金融风险的特有理论
    第四节 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和成因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分析
        二、农村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
        三、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成因透视
第三章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村金融风险管理比较
        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村金融特点
        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各经济类型的农村金融风险
    第二节 台湾的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及启示
        一、完整、稳定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是台湾有效控制农村金融风险的基础
        二、构建规范的合作金融体系,减少农村金融风险
        三、台湾的农业信用保证制度能够有效分担贷款风险
        四、存款保险制度是台湾地区减少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关键因素
    第三节 印度的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及启示
        一、放松对银行金融机构设立与扩张的限制,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
        二、放松对银行金融机构放款数量的限制,调整监管目标、方式和手段
        三、放松对银行金融机构放款方向的限制
        四、要求各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减少金融机构风险
        五、积极采用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中介
        六、放松对银行存贷利率及货币对外汇本的限制
        七、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
        八、加大对农村金融违规的惩罚力度
    第四节 韩国的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及启示
        一、农村金融管理机构的改革
        二、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
    第五节 启示
        一、分离人民银行金融监管职能和货币政策职能,建构风险管理主体
        二、加快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
        三、增强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四、建立有效的金融机构信用评估制度
        五、实行谨慎的金融监管政策和金融财务会计政策
第四章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防范与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首要条件
    第一节 农村金融体系与农村金融风险:理论分析
        一、农村金融体系的定义及功能探讨
        二、农村金融风险与金融体系:基于金融体系脆弱性理论的考察
        三、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是金融风险的主要成因
    第二节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分析框架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分析的方法论和切入点:转轨经济分析视角
        二、我国农村转型特征对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要求
    第三节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现状描述
        一、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结构缺陷
        二、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缺陷
    第四节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的基本设想
        一、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的约束
        二、多观点下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的讨论
        三、结论性评述:重构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第五章 加强农村金融监管:防范与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重要依托
    第一节 现代农村金融监管的作用
        一、农村金融监管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二、农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第二节 中国农村金融监管现状分析与优化路径
        一、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的制度变迁
        二、以农村金融风险视角看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新形势下完善和加强我国现代农村金融监管的路径
    第三节 现代农村金融监管的基础:内部控制机制
        一、内控机制的定义
        二、构建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框架、标准及原则
        三、构建标准的内部控制机制
        四、现代农村金融监管:农村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督控制制度
    第四节 外部监管与内部控制协调分析
        一、协调的必要性
        二、协调的内容
    第五节 农村问题性金融机构的救助制度
        一、危机救助制度缺陷
        二、构建金融机构救助制度
第六章 深化农村金融产权制度改革:防范与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基础
    第一节 现代产权理论的基本观点与分析方法
        一、产权的定义
        二、现代产权理论的基本观点综述
        三、金融产权及其特征
    第二节 中国农村金融产权制度的历史考察
        一、中国农村金融产权体制变迁
        二、农村金融产权变革的必要性
    第三节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建议
        一、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分析
        二、我国现行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的缺陷
    第四节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改革的方案设计
        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产权制度设计的原则
        二、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改革方案设计:确立真正的合作产权制度
    第五节 我国农村商业金融机构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建议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缺陷
        二、我国农业银行产权改革的目标
        三、农村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设计
第七章 优化外部环境:为防范与化解农村金融风险创造良好条件
    第一节 农村宏观经济与农村金融
        一、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和问题
        二、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内在关系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金融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金融的关系
        二、农业产业化各阶段农村金融供求分析
    第三节 农民文化理念与农村金融
        一、中国农业文化的几个特征
        二、农户的融资次序
    第四节 社会信用、政策法律与农村金融
        一、社会信用环境与农村金融风险
        二、农村政策环境与农村金融风险
        三、金融法律环境与农村金融风险
    第五节 优化外部环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一、优化农村宏观经济环境,扶持乡镇企业发展
        二、支持农业产业化,优化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
        三、优化社会信用环境,提高农民素质
        四、优化农村政策环境,加大对农村金融组织的保护
        五、优化农村法律环境,加快合作金融立法
第八章 构建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
    第一节 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主要框架
        一、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和运行程序
        二、国内外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综述
        三、构建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 农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的理论设想
        一、建立农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意义
        二、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设想
    第三节 农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的具体步骤
        一、农村金融风险预警信息系统构建
        二、农村金融风险预警指标系统构建
        三、农村金融风险预警分析系统构建
        四、农村金融风险预警处理系统构建
    第四节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状况
        一、风险管理决策的一般理论分析
        二、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第五节 完善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政策途径
        一、完善农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政策途径
        二、完善农业发展银行风险管理的政策途径
        三、完善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政策途径
第九章 农村金融发展:接轨与前景
    第一节 WTO对中国金融业影响的一般分析
        一、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二、WTO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第二节 机遇和挑战:中国农村金融
        一、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二、加入WTO对农业银行的影响
        三、加入WTO对农业发展银行的影响
        四、加入WTO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第三节 WTO框架下未来农村金融风险防范
        一、WTO框架下农村金融体系的未来前景
        二、未来农村金融风险的表征分析
        三、未来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形势下上海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四、文献检索
    五、研究方案
第一章 上海公安教育训练面临的外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我国加入WTO和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对上海公安工作的影响
    第二节 我国加入WTO和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对上海公安队伍建设的影响
第二章 上海公安教育训练面临的内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当前上海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情况的调研分析
    第二节 当前上海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上海公安教育训练改革的总体构想
    第一节 国外(或地区)警察职业培训的启示
    第二节 关于国内外警察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分析
    第三节 关于上海公安教育训练改革的理念
    第四节 从警力资源开发理论看公安教育改革的取向
    第五节 上海公安教育训练改革的目标
    第六节 上海公安教育训练改革的机制保障
第四章 上海公安教育训练改革的应对之策
    第一节 建立适应实战需要的上海公安教育训练体系
    第二节 创立适应学习型组织要求的教育训练机制
    第三节 努力建设高质量的公安师资队伍
    第四节 大力实施上海公安教育训练课程的创新
    第五节 努力探索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
结束语
附录部分
    附录一 关于上海公安教育训练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记录
    附录三 世界发达国家警察教育比较表
    附录四 关于对上海公安教育训练基地建设情况的调查统计
参考文献
    一、主要论着
    二、主要文章与论文
后记

(9)加入WTO对湖南财政的影响及对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基础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加入WTO对财政的相关要求及财政可利用的规则空间
    2.1 与财政密切相关WTO基本原则
        2.1.1 非歧视原则(Trade Without Discrimination)
        2.1.2 公平竞争原则(Fair Competition)
        2.1.3 透明度和可预见原则(Transparency)
        2.1.4 自由贸易原则(Freer Trade)
        2.1.5 激励发展和经济改革原则(Stimulate Development&Economic Reform)
    2.2 加入WTO对财政的相关要求
        2.2.1 合法性要求
        2.2.2 透明性要求
        2.2.3 效率性要求
        2.2.4 公平性要求
        2.2.5 规范性要求一
    2.3 加入WTO后财政可利用的规则空间
第3章 加入WTO对湖南财政收支影响因素分析
    3.1 加入WTO以来财政收支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3.1.1 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
        3.1.2 财政收入与GDP总量相关性分析
        3.1.3 工商税收各分项与GDP的相关性分析
        3.1.4 加入WTO后对财政收入影响的路径分析
    3.2 财政收入趋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3.2.1 财政收入增长趋势分析
        3.2.2 未来几年财政收入指标预测
        3.2.3 加入WTO后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分析
    3.3 财政支出需求测算及影响支出因素分析
        3.3.1 近年来财政支出总量分析
        3.3.2 加入WTO后对财政支出影响的路径分析
        3.3.3 未来几年财政支出需求测算
        3.3.4 未来几年财政支出主要项目需求测算
        3.3.5 加入WTO后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分析
第4章 加入WTO湖南财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4.1 加入WTO以来湖南财政改革的进展
        4.1.1 突出财源建设,支持经济发展
        4.1.2 狠抓财政收入,完善财政体制
        4.1.3 调整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
        4.1.4 深化财政改革,加快财政发展
        4.1.5 整顿财经秩序,加强财政监督
    4.2 加入WTO为财政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机遇
        4.2.1 思想观念的日益更新
        4.2.2 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
        4.2.3 未来预期的趋向理想
        4.2.4 财政收入的良性增长
        4.2.5 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
        4.2.6 财经秩序的大为好转
    4.3 加入WTO财政改革和发展任务艰巨
        4.3.1 财政法规亟待健全
        4.3.2 财政职能亟待转变
        4.3.3 财政体制亟待完善
        4.3.4 收支矛盾亟待缓解
        4.3.5 应对措施亟待加强
第5章 深化湖南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5.1 按照合法性、公平性要求做到依法理财
        5.1.1 加强财政法制建设
        5.1.2 强化依法理财意识
        5.1.3 完善财政监督机制
    5.2 按照透明性、效率性要求强化财政管理
        5.2.1 增加财政行为的透明度
        5.2.2 强化财政收入征管
        5.2.3 提高财政支出绩效
        5.2.4 推进“金财工程”建设
    5.3 按照规范性要求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5.3.1 实施强有力的农业扶持政策,巩固基础财源
        5.3.2 支持现代工业经济发展,壮大主体财源
        5.3.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展新兴财源
        5.3.4 创新扶持开放经济和民营经济的财政政策,培植后续财源
    5.4 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加快财政改革与发展
        5.4.1 树立新理念,谋划新思路
        5.4.2 完善财政体制,帮助县乡财政走出“沼泽地”
        5.4.3 加快部门预算改革,使“软预算”变为“硬约束”
        5.4.4 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使财政支出搭上“直达快车”
        5.4.5 促进政府采购规范,实行“阳光采购”
        5.4.6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编制社会“安全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本人近年与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

(10)入世对我国国家审计环境的影响分析及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本论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总体研究思路
第二章 入世对我国国家审计环境的影响
    2.1 国家审计环境因素分析
        2.1.1 国家审计环境的科学内涵
        2.1.2 国家审计环境的构成要素
        2.1.3 国家审计环境的层次结构
    2.2 我国国家审计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2.3 WTO规则与我国国家审计环境的相关性
        2.3.1 我国加入WTO与会计专业服务有关的法律及规则
        2.3.2 我国加入WTO对于会计服务对外开放所作的承诺内容及分析
    2.4 加入WTO我国国家审计环境的变化
第三章 国家审计的国际比较研究
    3.1 国家审计模式的分类及其选择的决定因素
        3.1.1 国家审计模式的分类
        3.1.2 国家审计模式选择的决定因素
    3.2 不同国家审计环境下的审计模式之比较
    3.3 主要经验启示
第四章 适应WTO规则的我国国家审计环境优化实施对策
    4.1 适应环境变革的国家审计理论创新
        4.1.1 完善国家审计基础理论结构
        4.1.2 重视WTO法律的国内适用研究
        4.1.3 大力倡导国家审计知识创新
    4.2 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4.2.1 实行立法型审计体制下的省以下审计机关垂直领导体制
        4.2.2 制定审计组织法
        4.2.3 审计经费单独列入国家预算
        4.2.4 强化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的职能
    4.3 确立国家审计质量保障机制
        4.3.1 加大审计信息透明度
        4.3.2 深化舞弊审计的运用
        4.3.3 积极推进绩效审计
    4.4 国家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及运行
        4.4.1 有效利用会计制度改革的成果
        4.4.2 盘活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资源
        4.4.3 实现审计网络化
        4.4.4 优化国家审计人员素质结构
    4.5 应对入世的国家审计环境优化对策体系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加入WTO后公安后勤保障工作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制造业出口及其贸易政策研究 ——一个服务化的分析框架[D]. 许光建. 浙江大学, 2019(01)
  • [2]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D]. 郑红玲. 辽宁大学, 2019(07)
  • [3]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D]. 薛卫洋. 厦门大学, 2018(06)
  • [4]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维护问题研究[D]. 范盱阳.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5]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D]. 肖文兴. 湖南农业大学, 2012(11)
  • [6]中国大陆的人口国际迁移[D]. 冉小毅.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9)
  • [7]中国农村金融风险:问题、设计和前景[D]. 张耀平.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8]新形势下上海公安教育训练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D]. 许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06(04)
  • [9]加入WTO对湖南财政的影响及对策探析[D]. 欧阳煌. 湖南大学, 2004(04)
  • [10]入世对我国国家审计环境的影响分析及应对研究[D]. 黄远. 中南大学, 2003(04)

标签:;  ;  ;  ;  ;  

加入WTO后公安后勤保障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