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西部开发为契机 再造辉煌——关于西安大型零售业走出困境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白晶,陈瑛,延军平[1](2010)在《唐皇城复兴规划与西安中心城区的商业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在"唐皇城复兴规划"的新城市发展框架下,西安市中心城区的商业必将发生变化。运用城市地理学理论,通过实地调查、图表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商业规模、商业网点业态结构、商业空间布局等方面分析了西安市中心城区商业发展现状,提出了中心城区新的商业发展构想:商业规模逐步集约化;以零售业为主导的各种业态和谐发展;从商业空间发展来看,步行街功能将日益凸现,中心商业区(CBD)功能的弱化与游憩商业区(RBD)功能的强化也将形成鲜明对比。
韩可胜[2](2008)在《CBD的经济结构与政府管理模式研究 ——国际经验与上海陆家嘴的实践》文中提出自美国着名城市社会学家伯吉斯(E.W.Burgess)1923年首次提出CBD的概念以来,CBD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已历经八十余年,主要集中在CBD的特征、内涵、空间形态、演变规律等方面。20世纪80年代CBD概念传入中国,迅速成为一种城市发展的理念,在中国各地相继掀起了CBD建设的热潮,于是CBD区位、土地利用、系统的内外动力等等涉及规划、建设和空间布局等方面的议题成为各相关领域共同关注和普遍探讨的热门命题。众所周知,由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原因,从实践上看,国外CBD的形成过程是市场经济自然选择为主、政府适当推动的结果;从理论上看,国外更加重视CBD的演变过程和动力机制研究。而我国在CBD的建设中,政府的推动力显得十分突出。我国政府的推动力体现在城市形态规划和城市产业规划方面,即为CBD的产生预先做好“设计”,然后以强有力的政府指令、政府措施、政府行为推动CBD的形成和发展,其中甚至不乏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因此在对CBD经济结构进行充分了解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对政府管理模式的研究,对政府的作用进行合理的界定、规范和定位,这也是CBD中国特色的实践层面十分迫切的命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研究者长期具体工作实践和国外相关着名案例的实地调研,基于深入的理论思考,归纳CBD建设的理论和国内外的建设实践,总结CBD的特征、功能与空间形态,通过研究国际化城市CBD功能定位的演化、CBD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政府的作用和政策等,重点剖析CBD的经济结构及其形成的动力机制,并对国际着名CBD的政府管理模式进行提炼,提出中国CBD的发展机遇和战略目标。在实证层面,结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陆家嘴核心区(陆家嘴中心区以及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发展现状,分析其优劣势所在,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陆家嘴核心区的跨越式发展模式,明确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功能取向,提出跨越发展的战略步骤和具体对策。全文共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两大部分,共八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篇章结构、特色与创新等内容,并对CBD研究的着名理论流派以及国内相关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梳理。第二章为CBD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CBD演化的一般阶段和CBD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第三章为CBD的特征、功能与空间形态,归纳了CBD的六大特征、五大功能,并从空间结构和空间模式两个方面分析了CBD的空间形态;第四章为CBD的经济结构,通过对国际着名CBD的分析得出CBD经济结构的一般特征,从内容要素和环境要素两个层面分析了影响CBD经济结构的要素,从聚集力、排斥力、郊区的吸引力三个角度诠释了CBD经济发展的作用力,并提出了基础性机制、强动力型机制、功能性机制等三种动力机制;第五章为CBD的主导产业,主要从金融业、专业服务业、商业、会展旅游业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由此对CBD规模的推算给出了一个数理公式。第六章为CBD的政府管理模式,分别介绍了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CBD发展经验和模式,并引入了一种基于政策网络理论的都市更新模式——商业改善区;第七、八章为上海陆家嘴CBD的经济结构与政府管理模式,回顾了中国和上海CBD建设和发展的情况,分析了上海陆家嘴CBD经济结构的现状特征、存在问题以及制约上海陆家嘴CBD发展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上海陆家嘴CBD政府管理的对策建议。论文主要贡献和创新之处具体体现在:①重新认识了CBD。CBD的表现是城市形态和空间聚集。CBD的实质却是某些特别的经济要素的高度聚集。本文揭示了CBD内部的经济结构,以及其内涵、比重和作用,将影响CBD经济发展的要素划分为内容要素和环境要素,从而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其中,内容要素指CBD的发展要求聚集的经济要素,如人、物、信息、资金、技术等要素流;而环境要素指CBD发展需要的帮助实现规模交易和高效交易的平台(硬环境)和交易环境条件(软环境)。②对经济结构的研究中采用了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大量翔实的资料和数据,并根据不同特点,对国际着名CBD的政府管理模式进行总结:纽约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伦敦的强化职能、共同参与模式;东京的功能细分、系统管理模式;新加坡的公私合作、政府规范模式。同时,前瞻性地引入商业改善区的概念,为构建上海的CBD管理模式提供基础。③提出中国可以在不同城市发展规模不同、等级不同的CBD。CBD不是不可以发展,关键是要对产业导向和重点发展产业、功能分区和空间开发模式、管理取向和融合各方力量进行定位,不同的城市发展不同等级的CBD。作为国家战略,发展北京、上海、香港三地不同主题的CBD,力争在本世纪中叶完成以北京、上海、香港为CBD核心圈,包括各层次CBD在内的功能网络建设,使之成为21世纪全球CBD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增长极之一。本文特别强调,CBD建设要顺应市场经济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大势,可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为各地建设CBD从理论上指明方向。④提出“以纽约模式为框架,以新加坡模式为参照,同时融入商业改善区的自我管理机制”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陆家嘴核心区的跨越式发展模式,以政府推动、规范引导为起始动力,以企业活力、市场运作为持续动力,以公私合作、自我管理为保障动力,从而,依靠政府力量明确CBD区域的产业走向,依托骨干企业带动CBD区域的产业成长,借助自我管理实现CBD区域的产业整合。同时,在本人2006年率先提出上海陆家嘴CBD东扩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陆家嘴金融城东扩并向南延伸,建设五个组团,利用20年时间基本形成完整的陆家嘴金融城的思路,从而完成陆家嘴CBD建设。因此,本文将第一个对陆家嘴的CBD规模、形态和发展节奏进行初步的界定。
曹萍[3](2005)在《城郊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郊是指位于城市周边,与城市有非常密切的经济、技术和文化联系,但一般又实行农村管理体制的地域。城郊经济就是这样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特殊类型的区域经济,它既是城市经济扩展的基础,又是农村经济转化的先导。在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城郊又是一种既有动态性又有自身相对稳定性的经济单元。这个特殊的区位条件,使它处于城市辐射的前沿,接受中心城市强有力的经济辐射和空间扩散,往往是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和向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区域。也正因为这一城市边缘区和城乡结合部的特殊区位,使城郊、特别是大城市郊区成为人口膨胀、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以及贫困、犯罪等“城市病”的首位感染区。因而把城郊经济作为一个既有别于城市经济,又有别于一般农村经济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来研究,探讨其经济特征、运行规律、发展道路、演变轨迹,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无论对于农村发展,还是城市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的城市化和城郊经济发展中,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不足,另一方面已经感受到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文共分七章,以中国城市化和城郊经济发展为背景,从理论与实证角度研究城郊经济发展问题。论文在城郊经济发展相关概念界定、文献综述与发达国家城郊经济发展经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城郊经济发展实际,采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城郊经济发展特点、因素与影响效应,城郊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城郊空间布局与中心城市边缘圈域经济发展,城郊经济发展中的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城郊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其对策建议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论文对“城市”、“城市郊区”、“城市圈域”等概念进行了系统梳理,
张震龙[4](2005)在《“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选取“两湖”平原,即湖北省的江汉平原、湖南省的洞庭湖平原作为研究对象,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了“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本文紧紧抓住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这一主题,从区域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研究入手,分析和比较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先进经验,考察和分析了“两湖”平原开发的历史进程,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经济增长、产业集群、城市集群、中央商务区(CBD)、县域经济、投资环境、管理创新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索。在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外延与特征以及对“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型,提出了“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集群、城市集群、CBD 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策略,理清了“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中的投资环境建设、区域管理创新的思路。对“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的结构和运行机理进行分析,阐明了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科技水平、区域环境等因素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影响。本文运用经济学的区位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和区域经济管理理论原理,深入分析“两湖”平原的经济地理特征、区位条件、发展现状和途径; 系统研究了“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区域管理制度创新、政策设计及其特点,实事求是地总结了“两湖”平原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经验和问题; 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国外和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 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证明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推进区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同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了区域经济冲突对经济一体化的影响,阐明了经济增长、产业集群、城市集群、建设CBD、县域经济发展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互动关系。本文采用了“两湖”平原经济发展的大量数据,运用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建立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宏观经济发展模型。对“两湖”平原市和县(市)经济实力进行综合排名,并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深刻分析了“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其他区域的发展态势,提出了构建增长极、实施一体化发展、促进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
赵伟[5](2002)在《长春市商业企业连锁经营的区域环境分析》文中指出商业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最早的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商业在区域经济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以及商业发展与区域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现代商业地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论文以经济区位理论及商业业态演进的一般理论为指导,以数量模型分析为手段,以长春市为典型区域,从商业地理学角度探讨了连锁经营发展与区域环境质量的关系问题。第一次从商业地理学角度提出了连锁经营的概念,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从地理学角度对连锁经营进行的研究之一。 本文分析了连锁经营与传统商业形式对于区域环境要求的差异性,试图建立起商业企业连锁经营发展与区域环境发展水平的关系,并将连锁经营发展与区域经济结构的高级化紧密结合起来,力求二者的协调发展。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商业地理学角度提出了连锁经营的概念,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连锁经营的一般分类及组织特征,并简要归纳和分析了国际、国内连锁经营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的轨迹。 第二部分对商业地理学的发展作了简要的回顾,对经济区位理论及商业经济学的部分理论进行了述评,得出了连锁经营发生发展的内在机理及经济学研究的缺陷。进而,本文提出了对连锁经营区域环境进行分析的新的指标体系及操作方法。 第三部分分析了长春市连锁经营产生的必然性,并以所选取的指标体系为基本依据,对长春市商业企业连锁经营的区域环境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认为长春市的区域环境对于连锁经营的发展既存在着问题,也具备了很多优势条件。 第四部分对长春市连锁经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并据此对长存市连锁经营发展策略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万永奇[6](2000)在《以西部开发为契机再造辉煌——关于西安大型零售业走出困境的思考》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从市场定位 ,经营思想 ,商业布局等方面分析了西安大型零售业不景气的内部原因 ,指出西安零售业要抓住西部开发这一历史机遇 ,制定合理的企业战略目标 ,加强管理 ,进行制度创新 ,形成特色经营 ,并适当引进新的商业业态和营销手段 ,提高西安大型百货商场的竞争力 ,促进西安商业的再次繁荣 ,带动西安城市经济的发展。
万永奇[7](2000)在《以西部开发为契机 再造辉煌——关于西安大型零售业走出困境的思考》文中提出古都西安,历来都是天下商甲云集之地,商业在其城市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曾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在“把西安建设成为商贸、旅游、科技为先导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的战略目标提出后,商业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但由于受地理位置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西安商业,尤其大型百货零售业的发展较经济发达地区相对滞后,目前不少大型百货商场的经营陷入低谷.随着我国西部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作为西北龙头老大、商贸文化中心的西安,必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热土,成为众多商家争夺的战略要塞,并且随着中国加人WTO的步伐越来越快,国家对外资零售业的各种限制条件也会逐步取消,届时,国外零售业巨头们会携巨资大举进入中国零售业市场.由于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商业已基本饱和,
二、以西部开发为契机 再造辉煌——关于西安大型零售业走出困境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西部开发为契机 再造辉煌——关于西安大型零售业走出困境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CBD的经济结构与政府管理模式研究 ——国际经验与上海陆家嘴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理论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二章 CBD的演化历程和发展现状 |
一、CBD的演化历程 |
二、CBD的发展现状 |
第三章 CBD的特征、功能与空间形态 |
一、CBD的特征 |
二、CBD的功能及其特性 |
三、CBD的空间形态 |
第四章 CBD的经济结构及其形成的动力机制 |
一、CBD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 |
二、影响CBD经济结构的要素 |
三、CBD经济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 |
第五章 CBD的主导产业 |
一、金融业 |
(一) 金融业概述 |
(二) 金融体系的构成 |
(三) 金融业与其它产业的关联 |
(四) 金融业成为CBD内的主导产业 |
(五) CBD与金融中心的关系 |
二、专业服务业 |
(一) 专业服务业概述 |
(二) CBD内的专业服务业 |
三、商业 |
四、会展旅游业 |
五、由四大主导产业所做的CBD规模分析 |
第六章 CBD的政府管理模式:国际经验 |
一、纽约: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 |
(一) 曼哈顿CBD发展概况 |
(二) 曼哈顿CBD发展中的政府机构 |
(三) 政府推动CBD发展的举措 |
二、伦敦:强化职能、共同参与模式 |
(一) 伦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 概况 |
(二) 金融城(City of London) 的政府体系 |
(三) 通过保持和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来确保世界级CBD的地位 |
三、东京CBD:功能细分、系统管理模式 |
(一) 东京CBD的发展概况 |
(二) 政府在东京CBD发展中的作用 |
四、新加坡CBD:公私合作、政府规范模式 |
第七章 上海陆家嘴CBD发展现状及其国际比较 |
一、上海CBD的建设和发展 |
二、陆家嘴CBD的构建 |
(一) 选择浦东 |
(二) 陆家嘴中心区规划的演变 |
(三) 陆家嘴CBD |
三、陆家嘴CBD经济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 陆家嘴CBD经济结构的现状特征 |
(二) 陆家嘴CBD经济结构的现存问题 |
四、陆家嘴CBD发展之国际比较 |
(一) 上海与世界着名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之比较 |
(二) 陆家嘴CBD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第八章 优化上海陆家嘴CBD政府管理的对策建议 |
一、陆家嘴CBD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步骤 |
二、陆家嘴CBD政府管理模式的选择 |
三、优化上海陆家嘴CBD政府管理的对策建议 |
(一) 积极争取政策上的支持 |
(二) 加快上海陆家嘴CBD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
(三) 努力塑造新型金融产业链 |
(四) 优化软环境与硬件设施 |
本文参考文献 |
附件 |
后记 |
(3)城郊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结构与内容 |
三、主要创新观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城市与城市圈域 |
二、城郊与城郊经济 |
三、城市化、郊区化、城乡一体化 |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评析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野中的“城市”与“城郊”发展问题 |
二、区位论与区域经济学文献中的“城市”与“城郊”发展问题 |
第三节 我国学者的相关论述 |
一、关于城市化与郊区化 |
二、关于城郊经济结构调整 |
三、关于城郊经济可持续发展 |
四、关于城郊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 |
第二章 城郊经济发展特点、因素与影响效应分析 |
第一节 城郊经济发展特点 |
一、城郊的地理区位与社会发展特点 |
二、城郊的独特地位与城郊产业结构特点 |
三、城郊经济发展中城镇体系的形成与滚动式扩张趋势 |
四、城郊经济发展中的投资吸引与综合比较优势 |
第二节 城郊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土地资源对城郊经济发展的影响 |
二、劳动力与资本对城郊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三、技术因素对城郊经济发展的影响 |
四、制度因素对城郊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三节 城郊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分析 |
一、城郊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二、城郊经济发展的服务效应 |
三、城郊经济发展的补缺、延伸与示范效应 |
第三章 中国城郊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国外经验借鉴 |
第一节 中国城郊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
一、概述 |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郊经济发展的状况 |
三、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郊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 |
第二节 中国城郊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
一、我国城郊经济发展的现状 |
二、我国城郊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发达国家城郊经济发展的启示 |
一、发达国家城市化趋势 |
二、发达国家城郊经济发展现状 |
三、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城郊经济发展的启示 |
第四章 城郊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分析 |
第一节 城郊产业结构的特征 |
一、城郊产业结构的内涵与产业分类 |
二、城郊产业结构特征 |
第二节 城郊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与调整优化方向 |
一、城郊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
二、城郊产业结构的优化演进方向 |
第三节 城郊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
一、城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路 |
二、切实推进城郊都市型农业的发展 |
三、积极承接城市工业的转移 |
四、大力推动城郊旅游的开发 |
第五章 城郊空间布局与中心城市边缘圈域经济发展分析 |
第一节 城郊经济活动的空间扩展和空间分布 |
一、城郊经济活动空间扩展形式 |
二、城郊经济活动空间扩展规律 |
三、城郊经济活动空间扩展的总体趋势与空间布局特点 |
四、城郊土地利用特点与城郊空间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五、城郊经济活动空间布局优化方向 |
第二节 城市郊区化与城郊经济发展空间布局 |
一、城市工业郊区化与城郊经济发展空间布局 |
二、居住郊区化与郊区城镇布局 |
三、中心商务区扩展与城郊新商务空间 |
第三节 中国中心城市边缘圈域经济发展分析 |
一、我国城市化与中心城市边缘圈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
二、我国中心城市边缘圈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
三、我国中心城市边缘圈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
四、分析与对策建议 |
第六章 城郊经济发展制度分析 |
第一节 城郊经济发展中的制度与制度创新 |
一、制度解释 |
二、城郊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创新 |
三、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城郊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安排 |
第二节 城郊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
一、城郊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
二、城郊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制约因素 |
三、城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对策 |
第三节 城郊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
一、城郊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条件 |
二、城郊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三、城郊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应该把握好的若干方面 |
第四节 城郊“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
一、城郊“失地农民”群体的困境 |
二、城郊“失地农民”问题产生的制度背景 |
三、维护城郊失地农民权益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
第七章 城郊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 |
第一节 城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
一、城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二、城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第二节 中国城郊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中国城郊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经济问题 |
二、中国城郊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社会问题 |
三、中国城郊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生态问题 |
四、中国城郊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体制问题 |
第三节 中国城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调整城郊产业结构以增强城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力 |
二、加强土地管理制度以实现城郊土地的集约利用 |
三、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城郊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措施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声明 |
后记 |
(4)“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
1.2 研究课题的文献评述 |
1.3 研究课题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
1.4 小结 |
2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理论 |
2.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2.3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理论 |
2.4 区域经济管理理论 |
2.5 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理论 |
2.6 经济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 |
2.7 小结 |
3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借鉴 |
3.1 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基本框架 |
3.2 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历程 |
3.3 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借鉴意义 |
3.4 小结 |
4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及三大区域发展模式 |
4.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述评 |
4.2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
4.3 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
4.4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模式 |
4.5 小结 |
5 “两湖”平原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
5.1 “两湖”平原经济区的合理性分析 |
5.2 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概述 |
5.3 “两湖”平原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 |
5.4 “两湖”平原经济结构变动 |
5.5 “两湖”平原投资结构与经济运行效益 |
5.6 “两湖”平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
5.7 “两湖”平原经济区增长极构想 |
5.8 小结 |
6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集群分析 |
6.1 产业集群的理论分析 |
6.2 “两湖”平原产业集群的条件与环境 |
6.3 “两湖”平原产业集群的基本思路 |
6.4 “两湖”平原产业集群的重点领域 |
6.5 加快“两湖”平原产业集群的政策导向 |
6.6 小结 |
7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中的县域经济分析 |
7.1 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指数分析 |
7.2 “两湖”平原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
7.3 “两湖”平原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7.4 “两湖”平原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
7.5 小结 |
8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中的城市集群分析 |
8.1 “两湖”平原经济区城市集群的依据 |
8.2 “两湖”平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
8.3 “两湖”平原经济区城市集群对策 |
8.4 小结 |
9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中的CBD 建设 |
9.1 现代CBD 及其基本特征 |
9.2 国内外CBD 建设现状 |
9.3 “两湖”平原建设现代CBD 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9.4 “两湖”平原区域性CBD 位置的合理选择 |
9.5 “两湖”平原区域性CBD 的总体定位 |
9.6 建设“两湖”平原区域性CBD 的措施 |
9.7 小结 |
10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中的投资环境分析 |
10.1 投资环境的构成要素 |
10.2 中国外商投资的区域分布变化及原因 |
10.3 “两湖”平原投资环境评估 |
10.4 优化“两湖”平原投资环境的对策 |
10.5 小结 |
11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中的区域管理创新 |
11.1 发达国家区域经济管理的经验及其借鉴 |
11.2 中国中央-地方权限划分与区域管理模式 |
11.3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中的区域经济冲突与制度创新 |
11.4 小结 |
12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中的宏观经济发展模型 |
12.1 “两湖”平原经济结构特征分析 |
12.2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型 |
12.4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方案的比较 |
12.5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选择 |
12.6 “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型变量与方程 |
12.7 小结 |
结论 |
注释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学术活动 |
(5)长春市商业企业连锁经营的区域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城市连锁经营概述 |
1 连锁经营的概念 |
1.1 什么是连锁经营 |
1.2 连锁经营的形式与分类 |
1.3 连锁经营的组织及其特征 |
2 连锁经营的发展轨迹 |
2.1 国际连锁经营的发展 |
2.2 中国连锁经营的发展 |
第二章 连锁经营的区域环境分析:理论与方法 |
1 商业地理学的简要回顾 |
1.1 二十世纪以前的商业地理学 |
1.2 二十世纪的商业地理学 |
2 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成果 |
2.1 经济学研究“环境”的“范式” |
2.2 经济学的理论研究 |
2.3 经济学对商业研究的贡献 |
2.4 经济学研究的缺陷 |
3 连锁经营区域环境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影响企业连锁经营的区域环境条件 |
3.2 连锁经营区域环境分析方法的选择 |
3.3 相关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三章 长春市连锁经营的区域环境分析 |
1 采用连锁经营方式是长春市商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
1.1 连锁经营是城市经济高级化的必然产物 |
1.2 连锁经营是城市化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 |
1.3 连锁经营是城市等级扩散的产物 |
1.4 连锁经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产物 |
2 长春市商业企业连锁经营区域环境的评价指标 |
3 确定区域环境评价指标权重 |
4 选择区域环境评价参照目标 |
5 长春市连锁经营的区域环境指标评价 |
5.1 评价指标的综合计算 |
5.2 指标评分结果分析 |
第四章 长春市商业连锁经营发展的趋势及对策分析 |
1 长春市商业连锁经营的趋势分析 |
1.1 小型企业连锁化趋势 |
1.2 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网络化和多极化趋势 |
1.3 境外大型连锁企业将相继进入 |
2 长春市商业连锁经营的对策分析 |
2.1 政府应致力于商业企业经营观念的转变 |
2.2 建立多级中心地,营造连锁经营大环境 |
2.3 采取相应措施,引导连锁经营的发展 |
2.4 建立配送中心,促进物流业发展 |
2.5 开发电子商务,建设区域内部的宽带网络 |
附表2-1: 吉林省设市建置城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98) |
附图3-1: 长春市商业中心等级分布图 |
附表3-5: 我国部分城市商业区域环境分项指标分值排位(1998) |
附图3-2: 长春市区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图 |
附图3-3: 长春市商业繁华地段简图 |
附图3-4: 长春市道路系统示意图 |
结论 |
其他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以西部开发为契机 再造辉煌——关于西安大型零售业走出困境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唐皇城复兴规划与西安中心城区的商业发展[J]. 白晶,陈瑛,延军平.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12)
- [2]CBD的经济结构与政府管理模式研究 ——国际经验与上海陆家嘴的实践[D]. 韩可胜.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3]城郊经济发展研究[D]. 曹萍. 四川大学, 2005(03)
- [4]“两湖”平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 张震龙.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
- [5]长春市商业企业连锁经营的区域环境分析[D]. 赵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02(02)
- [6]以西部开发为契机再造辉煌——关于西安大型零售业走出困境的思考[J]. 万永奇.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03)
- [7]以西部开发为契机 再造辉煌——关于西安大型零售业走出困境的思考[J]. 万永奇. 商场现代化,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