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年(第19卷)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孙沂培[1](2021)在《自甘冒险制度在我国的法律适用 ——以民法典1176条第一款为核心》文中提出
王钦[2](2021)在《上海市电子竞技运动员注册管理政策执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紫薇[3](2021)在《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学类CSSCI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体育学类CSSCI期刊作为传播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传递科学信息为核心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利用新媒体传播科学知识,构建自身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引领体育学科跟上时代潮流,实现体育学类CSSCI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与使命。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体育学术期刊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基于此背景,本文选取了以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学类CSSCI期刊数字化转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与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以期通过对体育学类CSSCI期刊在媒体融合视域下的数字化转型现状的调查分析,深入探讨其数字化转型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寻求加速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策略。本研究先对媒体融合与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相关定义及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且结合新闻学、传播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以及体育学CSSCI期刊的现实情况,选择和确定了研究框架及相关指标,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及问卷调查等手段获取数据,对其呈现的相关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学类CSSCI期刊数字化转型现状:(1)技术层面,体育学类CSSCI期刊的网络采编平台已逐渐向知网腾云协同采编系统转换,投审编发一体的数字化工作行为已成趋势,整体以电脑端工作为主,移动采编应用较少;网络出版形式多样,网络首发为主流,整体开展情况较好;11家期刊均开通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微博及移动客户端运用情况较少,粉丝数、文章阅读量及媒体互动情况差异较大,普遍存在运营维护不及时的现象。(2)经济层面,65%的体育学类CSSCI期刊在数字化转型中无资金投入,剩余期刊投入资金以10万以内为主,仅《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投入超过20万;市场产出方面,绝大多数期刊依靠上级单位拨款,部分期刊有版面费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没有广告、讲座会议等增值收入。(3)主体层面,体育学类CSSCI期刊编辑部编辑人数基本在6人以下,以31-51岁的中青年为主,规模小,且无专职新媒体工作人员;用户受众以18-45岁的在校学生及科研工作者组成,在检索期刊信息、投稿、获取文章及与编辑沟通上,以数据库、期刊网站及邮箱为主。(4)内容层面,目前体育学类CSSCI期刊内容来源及形态较单一,70%的期刊还是以纸刊内容进行电子化或数字化的媒体传播,缺乏创新动力。(5)规范层面,我国在颁布《民法典》,修订《着作权法》等的基础上,完善了信息版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但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术期刊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还缺乏一套具有操作性的行业规则和标准;目前学术界对各类新媒体平台影响力的研究已初具规模,但在由于没有统一的传播标准,所以在相关影响力测评的信效度上也有待商榷。2、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学类CSSCI期刊数字化转型问题:(1)缺少对官方网站价值影响的重视(2)缺乏对“两微一端”的运营维护(3)缺少期刊融合运营的动力和责任(4)市场活力缺失与盈利模式不明确(5)自上而下的媒体融合意识待提升(6)编辑部缺少对新媒体人才的培养(7)服务未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8)缺乏对期刊内容来源的深度挖掘(9)内容形态单一,缺乏可持续创新(10)期刊数字化版权保护未得到重视(11)学术传播影响力评价体系不完善。3、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学类CSSCI期刊数字化转型策略:(1)提高对期刊网站运营维护的重视(2)加强“两微一端”的运营与维护(3)转变经营理念,激发动力和责任(4)建立数字化及市场化的盈利模式(5)增强融媒体意识明确自身定位(6)重视体育期刊新媒体编辑的培养(7)洞察满足用户受众的多层次需求(8)促进期刊与受众的互利共赢(9)坚持质量为王,加强原创及整合(10)丰富内容形态,发展可持续创新(11)重视新媒体平台出版的版权保护(12)完善期刊新媒体影响力评价体系。
段乔雨[4](2021)在《美学取向的教科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灿平[5](2016)在《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法治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主义法治是实现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客观要求。依法治招是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依法治教,确保教育公平公正的必然要求。普通高校招生承载着广大考生实现大学的梦想,充满着家长和社会对未来的希冀,寄托着人们对于招生公平公正的追求,如何推进招生法治化的进程,构建规则公平、过程公开、结果公正的高校招生制度,维护招生主体的合法权益,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急迫要求,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有力保障。本文从五个方面研究了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法治化问题。第一个方面绪论。研究普通高校招生法治化的背景,包括战略背景、法律背景、改革背景、政策背景、现实背景和防控背景,同时研究了普通高校招生法治化的意义。从普通高校招生法治化内涵、原则和意义,高校招生计划管理和分配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国内研究综述;并从高校招生组织体系、招生考试科目和内容、招生考试形式、招生录取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国外高校招生制度及法治化的研究综述。第二个方面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法治化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沿革。论述了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法治化的概念,并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平等理论、权利理论和依法治国理论等理论基础。回顾分析了我国普通高校招生制度及法治化的历史沿革。第三个方面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法治化的现状。从普通高校招生法治理念、法治文化、法治化实施过程方面分析了我国普通高校招生法治化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四个方面国外高校招生制度及法治化的特征与启示。选择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进行普通高校招生制度及法治化的特征分析和与我国的对比研究,思考和提出对我国普通高校招生法治化的启示。第五个方面完善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法治化的思路。提出确立普通高校招生法治理念,构建普通高校招生法治文化,明晰普通高校招生法律关系,完善普通高校招生法治化的路径。就完善路径提出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编制的法治化、考试科目及内容设置的法治化、考试方式的法治化、录取方式的法治化、管理程序制度的法治化、权利救济的法治化等六个对策。
毋燕燕[6](2015)在《《礼记》单篇别行研究 ——以《檀弓》《王制》《月令》《深衣》《投壶》为中心考察》文中研究表明《礼记》单篇别行研究是目前《礼记》研究领域中稍显薄弱的环节,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礼记》自汉代成书后,所收录的46篇中又有23篇从中析出单篇别行,因为这些篇目出现单篇别行的时间早晚、数量多寡以及存世情况差异较大,本文便选取《礼记》中的《檀弓》《王制》《月令》《深衣》《投壶》五篇单篇别行较多的篇目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学、学术史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在整理、校勘、考辨文本文献的同时,以期在学术史与思想史的视野下对《礼记》单篇别行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价值有深刻地认识。本文包括引言,正文,结语,附录四个部分。引言主要对《礼记》单篇别行概念进行界定,对其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作以说明。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檀弓)单篇别行研究》,通过考察历代《檀弓》单篇别行着作的类型、存佚、着录情况、内容特色,发现《檀弓》传承着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维系着儒家的伦理纲纪,为弘扬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及保障国家政治稳定有着重要意义,这也是其在《礼记》成书后仍单篇别行的主要原因。此外,从《檀弓》单篇别行文本的类型中我们看到了《檀弓》如何从儒家经典文本向文学文本、文章学范本转化的轨迹。第二章《(王制)单篇别行研究》,通过对《王制》单篇别行现象的考察,发现《王制》单篇别行多出现在清代,且与清代的政策改革密切相关,为清代政治改革运动提供了理论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第三章《(月令>单篇别行研究》,通过梳理和考察历代《月令》单篇别行现象及其广泛流传的原因,发现《月令》所载的四时模式构成了华夏思想文化的根基,其时间观念不仅对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政治生活、人类的世俗生活产生深刻影响,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华夏儿女的灵魂深处,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自然法则,并集中体现了儒家对“时”的思考。第四章《<深衣>单篇别行研究》,主要是对历代《深衣》单篇别行现象及其出现原因与价值的研究,发现深衣的内涵已经不再局限于服饰含义之内,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尚礼重德的文化符号,成为儒者德行的象征。第五章《<投壶>单篇别行研究》,通过对《投壶》单篇别行现象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礼仪的重视,即使是休闲的游艺活动也格外强调礼法的尊卑有序。结语《<礼记>单篇别行的原因与价值》则在前五章的研究基础上,整体论述《礼记》单篇别行的原因与价值,突出《礼记》在学术史与思想史上的地位。两个附录“《礼记》其他诸篇单篇别行着作一览表”与“近四十年以来《礼记》研究现状”,分别梳理了《礼记》其他篇目的单篇别行情况以及近四十年以来学术界关于《礼记》研究的学术视角和研究成果,虽为附录,却是本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胡竹青[7](2014)在《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机遇与战略选择》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等方法对世界和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现状进行了研究,对橄榄球运动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探讨,论证了中国橄榄球运动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提出了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战略选择。本研究主要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界橄榄球运动的历史、分类和现状”,在这一部分,梳理出了世界橄榄球运动的发展历史,明晰了世界橄榄球运动的分类与不同橄榄球运动之间的区别,介绍了橄榄球运动的主要赛事;第二部分是“橄榄球运动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一部分,对橄榄球运动的功能、哲学内涵、文化内涵、核心价值进行了阐述,对橄榄球运动之于训练学、管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意义进行了探求;第三部分是“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与现状”,在这一部分整理了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橄榄球运动历史,研究了中国橄榄球运动各方面的发展现状,并对导致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滞后原因进行了剖析;第四部分是“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机遇”,在这一部分,对中国发展橄榄球运动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对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历史机遇进行了论证并对中国改革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展望;第五部分是“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战略选择”,在这一部分,解答了中国橄榄球运动进行战略研究的意义,提出了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起点模式、目标模式和过渡模式,并就中国橄榄球奥运争光、职业化发展和普及推广进行了案例研究。本文通过五个部分的研究,得出了结论,即:虽然中国橄榄球运动目前的普及范围小、职业化进程慢、市场化程度低、竞技水平不高,但是在世界橄榄球运动的影响下,在橄榄球项目进入奥运会的带动下,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的推动下,在中国正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背景下,中国橄榄球运动须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进行战略性的研究,以使中国竞技橄榄球水平得以提高,群众橄榄球全面普及,橄榄球产业取得发展。
吕慧[8](2013)在《论日本的社会教育研究 ——以1868-1937年为范围》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随着终身教育思潮的广泛传播,社会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我国研究者的重视。其中,有些研究者开始逐渐对民国时期我国的社会教育进行研究。可以说这是在为我国当前社会教育的深入研究寻根溯源。但大多研究者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对同一时代(近代)日本社会教育的研究。从根源上来说,我国社会教育的产生、确立以及发展均很大程度上受到日本社会教育的影响。也有研究者虽对日本的社会教育进行了研究,但大多是对二战后日本社会教育的先进理念、制度、设施等方面的研究,鲜有研究者对二战前,即近代(1868—1937年)日本的社会教育进行研究。有鉴于此,笔者将在本研究中对近代日本的社会教育研究进行系统探讨,既为我国当前的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研究提供一个有力的理论支撑,也为我国当前的日本社会教育研究提供一个坚实的历史支撑。本研究围绕日本的社会教育研究这一研究主题,运用文献法、历史法及比较法,回顾了近代日本社会教育研究的历程,阐述了这一时期日本社会教育研究的主题,剖析了这一时期日本社会教育研究的特征,最后揭示了这一时期日本社会教育研究对当前我国进行社会教育研究的启示。具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对1868-1937年日本社会教育研究的历程进行了回顾。把明治维新后到1937年的社会教育研究分为四个阶段:起步期(1868年-1891年)、形成期(1892年-1904年)、发展期(1905年-1918年)、成型期(1919年-1937年)。第二、对1868-1937年日本社会教育研究的主题进行了阐述。分别从社会教育的概念、目的、主体、对象、方法、内容、设施等七个方面,对近代日本社会教育研究者关于社会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的不同认识进行了梳理与简要评价,以此来揭示这一时期日本社会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情况。第三、剖析了日本社会教育研究的特征。本部分分析归纳了近代日本社会教育研究的五个特征:研究主体的多元化,由个体转变为国家研究;理论研究受到重视,且基本形成统一的认识;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且涉及社会教育各层面;研究领域涉及广泛,且集中于社会教育领域;研究体系逐渐完善,已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第四、揭示了日本社会教育研究的启示。近代日本的社会教育研究对今后我国社会教育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五方面的启示:确立社会教育的研究前提、建设社会教育的研究队伍、加强社会教育的理论研究、拓展社会教育的研究领域和构建社会教育的学科体系等。
李晓宪,邱剑荣,李晴慧,郑芳,何培森,姚峰,詹东,李伟[9](2009)在《新中国体育学术(科技)期刊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学术(科技)期刊的发展阶段及特点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研究认为,新中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初创时期(1949—1965年);停滞时期(1966—1978年);恢复与调整时期(1978—1994年);迅速发展时期(1995年至今)。对近年来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学术环境、办刊理念、学术期刊评价及自身发展规律等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讨论,在对未来发展做出基本判断的基础上提出发展路径。
王世明[10](2009)在《北京市东城区学区体育开展现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北京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群众体育参与需求呈现大幅度增长。满足群众体育需求的设施、人力等资源供给仍显不足,体育资源的制约“瓶颈”尚未打破;再加上东城区各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地资源呈不均衡分布状态,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东城区学校体育的开展。为解决以上难题,北京市东城区中小学校积极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将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同时,自主研究并实施学区化的管理模式,改善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如何将中小学体育资源和社会体育资源有效的利用,进而成功地开展体育运动成为其急需解决的问题。学区体育作为体育开展的新形式,具备解决这一矛盾的特征和方法手段。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以北京市东城区学区体育的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体育场馆资源共享、体育人力资源共享和体育活动开展三方面的实证分析,归纳总结北京市东城区学区体育的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研究表明:1.北京市东城区通过建立学区化的管理平台,促进了学区内教育资源的整合,强调了大教育体系内部纵横的逻辑联系和结构优化。横向上,学区化管理打破了校与校之间由来已久的壁垒,树立了公共教育资源由纳税人享用和每校都有优质资源的观念,实现了学区内硬件、课程和人力3种资源的充分共享,促进了校际先进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深层次交流。纵向上,学区化管理促进了学区资源和社区资源的融合,强调了在学区内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基础单元,构建了学校、社区、家庭一体化区域教育体系。2.北京市东城区中小学共享体育场馆的学校数,每学期共享体育场馆的次数,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建立健全学区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为学区体育的顺利开展做到行之有效地的组织管理。3.学校体育场地对学区内学生的开放时,需进一步加强室内体育场地的开放力度。街道办事处应加强与向社会开放后的学校,共同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开放学校的无偿体育场地,向社会的开放时间。能否进一步扩大到节假日、寒暑假和双休日,进一步满足学区内居民的健身需求。向社会开放的学校,应建立健全对外来健身人员意外伤害事故的保障措施。加强学区体育建设,更加充分合理的发挥学区内体育教师资源(体育专项特长),优化学区内体育课程资源。
二、《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年(第19卷)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年(第19卷)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3)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学类CSSCI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媒体融合相关研究 |
1.2.1.1 媒体融合释析 |
1.2.1.2 媒体融合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1.3 媒体融合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期刊数字化相关研究 |
1.2.2.1 期刊数字化释析 |
1.2.2.2 期刊数字化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2.3 期刊数字化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学类CSSCI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相关研究 |
1.2.4 小结 |
1.3 研究思路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对比分析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学类CSSCI期刊数字化转型开展的现状分析 |
3.1.1 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学类CSSCI期刊技术层面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分析 |
3.1.1.1 体育学类CSSCI期刊采编出版现状分析 |
3.1.1.2 体育学类CSSCI期刊网站建设现状分析 |
3.1.1.3 体育学类CSSCI期刊“两微一端”开通运营现状分析 |
3.1.2 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学类CSSCI期刊经济层面数字化转型现状分析 |
3.1.2.1 体育学类CSSCI期刊资金投入现状分析 |
3.1.2.2 体育学类CSSCI期刊市场产出现状分析 |
3.1.3 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学类CSSCI期刊主体层面数字化转型现状分析 |
3.1.3.1 期刊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现状分析 |
3.1.3.2 体育学类CSSCI期刊用户受众现状分析 |
3.1.4 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学类CSSCI期刊内容层面数字化转型现状分析 |
3.1.4.1 体育学类CSSCI期刊内容来源现状分析 |
3.1.4.2 体育学类CSSCI期刊内容形态现状分析 |
3.1.5 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学类CSSCI期刊规范层面数字化转型现状分析 |
3.1.5.1 体育学类CSSCI期刊版权保护现状分析 |
3.1.5.2 体育学类CSSCI期刊评价标准现状分析 |
3.1.6 小结 |
3.2 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学类CSSCI期刊数字化转型存在问题解析 |
3.2.1 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学类CSSCI期刊技术层面数字化转型问题解析 |
3.2.1.1 缺少对官方网站价值影响的重视 |
3.2.1.2 缺乏对“两微一端”的运营维护 |
3.2.2 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学类CSSCI期刊经济层面数字化转型问题解析 |
3.2.2.1 缺少期刊融合运营的动力和责任 |
3.2.2.2 市场活力缺失与盈利模式不明确 |
3.2.3 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学类CSSCI期刊主体层面数字化转型问题解析 |
3.2.3.1 自上而下的媒体融合意识待提升 |
3.2.3.2 编辑部缺少对新媒体人才的培养 |
3.2.3.3 服务未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 |
3.2.4 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学类CSSCI期刊内容层面数字化转型问题解析 |
3.2.4.1 缺乏对期刊内容来源的深度挖掘 |
3.2.4.2 内容形态单一,缺乏可持续创新 |
3.2.5 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学类CSSCI期刊规范层面数字化转型问题解析 |
3.2.5.1 期刊数字化版权保护未得到重视 |
3.2.5.2 学术传播影响力评价体系不完善 |
3.2.6 小结 |
3.3 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学类CSSCI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策略研究 |
3.3.1 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学类CSSCI期刊技术层面数字化转型发展策略研究 |
3.3.1.1 提高对期刊网站运营维护的重视 |
3.3.1.2 加强“两微一端”的运营与维护 |
3.3.2 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学类CSSCI期刊经济层面数字化转型发展策略研究 |
3.3.2.1 转变经营理念,激发动力和责任 |
3.3.2.2 建立数字化及市场化的盈利模式 |
3.3.3 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学类CSSCI期刊主体层面数字化转型发展策略研究 |
3.3.3.1 增强融合意识及明确自身的定位 |
3.3.3.2 重视体育期刊新媒体编辑的培养 |
3.3.3.3 洞察满足用户受众的多层次需求 |
3.3.3.4 促进期刊与用户受众的互利共赢 |
3.3.4 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学类CSSCI期刊内容层面数字化转型发展策略研究 |
3.3.4.1 坚持内容为王,加强原创及整合 |
3.3.4.2 丰富内容形态,发展可持续创新 |
3.3.5 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学类CSSCI期刊规范层面数字化转型发展策略研究 |
3.3.5.1 重视新媒体平台传播的版权保护 |
3.3.5.2 完善期刊新媒体影响力评价体系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1 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学类 CSSCI 期刊数字化转型情况调查 |
附件2 体育学类 CSSCI 期刊新媒体平台用户使用情况调查 |
附件3 《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学类 CSSCI 期刊数字化转型情况调查问卷》 内容效度评价表 |
附件4 《体育学类 CSSCI 期刊新媒体平台用户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内容效度评价表 |
附件5 |
附件6 |
附件7 |
致谢 |
研究生个人简历 |
(5)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法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法治化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沿革 |
2.1 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法治化的概念 |
2.1.1 中国普通高校招生 |
2.1.2 法治化 |
2.1.3 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法治化 |
2.2 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法治化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的法治观 |
2.2.2 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 |
2.2.3 马克思主义的权利观 |
2.2.4 依法治国理论 |
2.3 中国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及法治化的历史沿革 |
2.3.1 民国时期 |
2.3.2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
2.3.3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末 |
2.3.4 21世纪以来 |
第3章 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法治化的现状 |
3.1 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法治理念 |
3.1.1 普通高校招生法治理念的含义 |
3.1.2 普通高校招生法治理念的确立及存在的问题 |
3.1.3 普通高校招生法治理念存在问题的原因 |
3.2 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法治文化 |
3.2.1 普通高校招生法治文化的含义 |
3.2.2 普通高校招生法治文化的成就和问题 |
3.2.3 普通高校招生法治文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 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法治化实施 |
3.3.1 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编制管理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2 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公平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3 普通高校招生考生申诉制度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4 普通高校自主招生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章 国外高校招生制度及法治化的特征与启示 |
4.1 美国高校招生制度及法治化的特征与启示 |
4.1.1 美国高校招生制度及法治化的特征 |
4.1.2 中美高校招生制度及法治化的对比分析 |
4.1.3 美国高校招生制度及法治化的启示 |
4.2 英国高校招生制度及法治化的特征与启示 |
4.2.1 英国高校招生制度及法治化的特征 |
4.2.2 中英高校招生制度及法治化的对比分析 |
4.2.3 英国高校招生制度及法治化的启示 |
4.3 日本高校招生制度及法治化的特征与启示 |
4.3.1 日本高校招生制度及法治化的特征 |
4.3.2 中日高校招生制度及法治化的对比分析 |
4.3.3 日本高校招生制度及法治化的启示 |
4.4 俄罗斯高校招生制度及法治化的特征与启示 |
4.4.1 俄罗斯高校招生制度及法治化的特征 |
4.4.2 中俄高校招生制度及法治化的对比分析 |
4.4.3 俄罗斯高校招生制度及法治化的启示 |
第5章 完善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法治化的思路 |
5.1 确立中国普通高校招生的法治理念 |
5.1.1 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法治的基本理念 |
5.1.2 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法治理念的特征 |
5.2 构建中国普通高校招生的法治文化 |
5.2.1 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法治文化的内容 |
5.2.2 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法治文化的特征 |
5.3 明晰中国普通高校招生的法律关系 |
5.3.1 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法律关系概述 |
5.3.2 中国普通高校招生高校与考生的法律关系 |
5.3.3 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 |
5.4 完善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法治化的路径 |
5.4.1 中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编制的法治化 |
5.4.2 中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科目及内容设置的法治化 |
5.4.3 中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方式的法治化 |
5.4.4 中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方式的法治化 |
5.4.5 中国普通高校招生管理程序制度的法治化 |
5.4.6 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权利救济的法治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礼记》单篇别行研究 ——以《檀弓》《王制》《月令》《深衣》《投壶》为中心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单篇别行——《礼记》研究的另一维度 |
一、《礼记》单篇别行的界定与研究现状 |
二、《礼记》单篇别行研究意义与方法 |
第一章 《植弓》单篇别行研究 |
第一节 《檀弓》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
一、鉴赏性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
二、鉴赏兼释经性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
三、考证性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
第二节 《檀弓》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
一、鉴赏性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
二、鉴赏兼释经性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
三、考证性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
第三节 《檀弓》单篇别行的原因与价值 |
一、《檀弓》单篇别行的原因 |
二、《檀弓》单篇别行的价值 |
小结 |
第二章 《王制》单篇别行研究 |
第一节 《王制》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
一、阐释性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
二、研究性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
第二节 《王制》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
一、阐释性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
二、研究性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
第三节 《王制》单篇别行的原因与价值 |
一、《王制》单篇别行的原因 |
二、《王制》单篇别行的价值 |
小结 |
第三章 《月令》单篇别行研究 |
第一节 《月令》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
一、释经性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
二、研究性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
三、以《月令》物候为吟咏对象的文学作品概述 |
四、“月令体”着作概述 |
第二节 《月令》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
一、释经性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
二、考证性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
三、以《月令》物候为吟咏对象的文学作品举要 |
四、“月令体”着作举要 |
第三节 《月令》单篇别行原因与价值 |
一、《月令》单篇别行的原因 |
二、《月令》单篇别行的价值 |
小结 |
第四章 《深衣》单篇别行研究 |
第一节 《深衣》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
一、释经性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
二、考证性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
三、以“深衣”为吟咏对象的文学作品概述 |
第二节 《深衣》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
一、释经性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
二、考证性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
三、以“深衣”为吟咏对象文学作品举要 |
第三节 《深衣》单篇别行的原因及价值 |
一、《深衣》单篇别行的原因 |
二、《深衣》单篇别行的价值 |
小结 |
第五章 《投壶》单篇别行研究 |
第一节 《投壶》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
一、研究性单篇别行着作概述 |
二、以“投壶”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概述 |
第二节 《投壶》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
一、考证性单篇别行着作举要 |
二、以“投壶”为吟咏对象的文学作品举要 |
第三节 《投壶》单篇别行的原因与价值 |
一、《投壶》单篇别行的原因 |
二、《投壶》单篇别行的价值 |
小结 |
结语:《礼记》单篇别行的原因与价值 |
一、《礼记》单篇别行的原因 |
二、《礼记》单篇别行的价值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礼记》其他诸篇单篇别行着作一览表 |
附录二:近四十年《礼记》研究现状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7)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机遇与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橄榄球运动的起源与演进 |
一. 世界橄榄球运动的追根溯源——英式联合式橄榄球运动的起源 |
二. 由“业余体育原则”而导致的分歧促使英式联盟式橄榄球运动的产生 |
三. 加拿大式橄榄球与美国式橄榄球一脉相承 |
四. 澳式橄榄球的多起源说 |
第二节 橄榄球运动的发展 |
一. 从橄榄球世界杯诞生过程观英式联合式橄榄球运动的发展 |
二. “业余精神”与英式橄榄球 |
三. 美国式橄榄球的职业化进程 |
四. 两次世界大战对橄榄球运动发展的影响 |
五. 规则的变迁和世界橄榄球发展的主要模式 |
第三节 橄榄球运动的分类 |
一. 橄榄球运动的分类和定义 |
二. 主要橄榄球类别之间的区别 |
第四节 橄榄球运动的赛事 |
一. 英式橄榄球主要赛事 |
二. 美国式橄榄球赛事 |
三. 澳式橄榄球的代表——AFL |
第三章 橄榄球运动的内涵与外延 |
第一节 橄榄球运动的内涵探求 |
一. 橄榄球运动的功能 |
二. 橄榄球运动的哲学内涵 |
三. 橄榄球运动的核心价值——正直、热诚、团结、纪律、尊重 |
四. 橄榄球运动的文化内涵 |
第二节 橄榄球运动之于相关学科的意义 |
一. 橄榄球运动之于训练学 |
二. 橄榄球运动之于管理学 |
三. 橄榄球运动之于社会学 |
四. 橄榄球运动之于经济学 |
第四章 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与现状 |
第一节 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发展史 |
一. 中国大陆英式橄榄球发展史 |
二. 香港英式橄榄球运动的发展史 |
三. 台湾英式橄榄球运动的发展史 |
四. 中国美国式橄榄球运动的发展史 |
第二节 中国橄榄球运动的现状 |
一. 中国竞技橄榄球运动的现状 |
二. 中国橄榄球其它方面的现状 |
第三节 导致中国橄榄球运动现状的原因分析 |
一. 从球类运动起源与在中国的传播洞察橄榄球运动在中国发展滞后的原因 |
二. 奥运会对球类项目发展的影响 |
三. 从橄榄球运动特点本身对其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
四. 文化观念差异对橄榄球项目在中国发展的影响 |
第五章 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机遇 |
第一节 中国发展橄榄球运动的意义 |
一. 发展橄榄球运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
二. 发展橄榄球运动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 |
三. 发展橄榄球运动是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需要 |
第二节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历史机遇 |
一. 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
二. 中国体育的发展成就为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
三.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影响 |
四. 传媒与体育 |
第三节 中国改革发展的趋势 |
一. 中国改革大势 |
二. 中国体育改革的判断 |
第六章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战略选择 |
第一节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战略问题的提出 |
一. 战略的含义 |
二.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战略研究的必要性 |
三.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战略研究的现实性 |
第二节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起点模式和目标模式研究 |
一.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起点模式研究 |
二.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目标模式研究 |
第三节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过渡模式研究 |
第四节 中国橄榄球运动发展的对策案例研究 |
一. 中国橄榄球项目奥运争光计划 |
二. 中国橄榄球运动职业化发展设想 |
三. 中国橄榄球运动普及推广的思考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论日本的社会教育研究 ——以1868-1937年为范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综述 |
1.2.1 相关研究成果量化 |
1.2.2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日本社会教育研究的历程 |
2.1 起步期 |
2.1.1 国外社会教育成果的译介 |
2.1.2 早期社会教育研究者的出现 |
2.1.3 社会教育研究团体的初现 |
2.1.4 社会教育研究机构的初设 |
2.2 形成期 |
2.2.1 社会教育研究团体的增加 |
2.2.2 社会教育研究内容的关注 |
2.2.3 社会教育研究机构的增设 |
2.2.4 社会教育研究成果的出现 |
2.3 发展期 |
2.3.1 社会教育研究团体的涌现 |
2.3.2 社会教育研究内容的丰富 |
2.3.3 社会教育研究机构的大量设置 |
2.3.4 社会教育研究成果的大量出现 |
2.4 成型期 |
2.4.1 社会教育研究人员的专门设置 |
2.4.2 社会教育研究团体的稳定 |
2.4.3 社会教育研究内容的体系化 |
2.4.4 社会教育研究机构的多元设置 |
2.4.5 社会教育研究成果的涌现 |
第三章 日本社会教育研究的主题 |
3.1 社会教育概念 |
3.1.1 概念界定的分类 |
3.1.2 相关概念的辨析 |
3.1.3 概念界定的特点 |
3.1.4 概念界定的评价 |
3.2 社会教育目的 |
3.2.1 社会对策性目的观 |
3.2.2 社会改良性目的观 |
3.2.3 民众教育性目的观 |
3.3 社会教育主体 |
3.3.1 “特定人”说 |
3.3.2 “社会多数人”说 |
3.3.3 “任何人”说 |
3.3.4 “社会全体”说 |
3.4 社会教育对象 |
3.4.1 “整个社会”说 |
3.4.2 “未成熟者”说 |
3.4.3 “社会民众”说 |
3.4.4 “社会多数人”说 |
3.5 社会教育方法 |
3.6 社会教育内容 |
3.6.1 两类说 |
3.6.2 三育说 |
3.6.3 四育说 |
3.6.4 五育说 |
3.6.5 七类说 |
3.7 社会教育设施 |
3.7.1 目的对应说 |
3.7.2 内容对应说 |
3.7.3 设施自身说 |
第四章 日本社会教育研究的特征 |
4.1 研究主体的多元化,由个体转变为国家研究 |
4.2 理论研究受到重视,且基本形成统一的认识 |
4.3 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且涉及社会教育各层面 |
4.4 研究领域涉及广泛,且集中于社会教育领域 |
4.5 研究体系逐渐完善,已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
第五章 日本社会教育研究的启示 |
5.1 确立社会教育的研究前提 |
5.2 建立社会教育的研究队伍 |
5.3 加强社会教育的理论研究 |
5.4 拓展社会教育的研究领域 |
5.5 构建社会教育的学科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日本社会教育研究大事记(1868—1937年) |
附录2 日本社会教育研究主要着作(1868—1937年) |
附录3 日本社会教育研究主要着作目录(1868—1939) |
附录4 日本社会教育研究重要团体(1868—1937年)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北京市东城区学区体育开展现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
1.4.2 中小学学校体育开展情况的相关研究 |
1.4.3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北京市东城区学区化管理模式的现状 |
3.1.1 东城区学区化管理模式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含义 |
3.1.2 东城区学区划分的基本情况 |
3.1.3 东城区学区化管理的共享机制 |
3.1.4 东城区学区化管理模式的运行现状 |
3.2 北京市东城区学区体育开展模式分析 |
3.2.1 北京市东城区学区体育的对象和服务范围 |
3.2.2 北京市东城区学区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 |
3.2.3 北京市东城区学区体育活动的管理方式 |
3.3 北京市东城区学区体育开展的实证分析 |
3.3.1 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现状分析 |
3.3.1.1 学校间体育场馆共享情况 |
3.3.1.1.1 中小学体育场馆现状 |
3.3.1.1.2 中小学体育场馆满足体育课教学要求情况 |
3.3.1.1.3 利用学区内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情况 |
3.3.1.1.4 达到学区内体育场地资源共享的沟通方式 |
3.3.1.2 学校与社区体育场馆共享情况 |
3.3.1.2.1 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情况 |
3.3.1.2.2 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现状 |
3.3.1.2.3 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管理方式 |
3.3.1.2.4 影响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因素 |
3.3.1.2.5 学校使用社区内体育资源进行体育教学情况 |
3.3.2 体育人力资源共享情况分析 |
3.3.2.1 体育教师 |
3.3.2.1.1 体育教师承担学区内其它学校体育课的情况 |
3.3.2.1.2 体育教师指导来校健身人员情况 |
3.3.2.2 社区工作人员 |
3.3.3 学区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分析 |
3.3.3.1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开展情况 |
3.3.3.2 互动体育竞赛和活动的开展 |
3.3.3.3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
3.3.3.4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分析 |
3.3.3.5 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后对学生影响的分析 |
3.4 北京市东城区学区体育开展的经验总结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参考文献 |
6 致谢 |
7 附件 |
四、《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年(第19卷)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自甘冒险制度在我国的法律适用 ——以民法典1176条第一款为核心[D]. 孙沂培.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2]上海市电子竞技运动员注册管理政策执行研究[D]. 王钦.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3]媒体融合视域下体育学类CSSCI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D]. 李紫薇. 天津体育学院, 2021
- [4]美学取向的教科书研究[D]. 段乔雨.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法治化研究[D]. 王灿平. 大连海事大学, 2016(05)
- [6]《礼记》单篇别行研究 ——以《檀弓》《王制》《月令》《深衣》《投壶》为中心考察[D]. 毋燕燕.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6)
- [7]中国橄榄球运动的历史机遇与战略选择[D]. 胡竹青. 武汉体育学院, 2014(12)
- [8]论日本的社会教育研究 ——以1868-1937年为范围[D]. 吕慧. 山西大学, 2013(02)
- [9]新中国体育学术(科技)期刊发展研究[J]. 李晓宪,邱剑荣,李晴慧,郑芳,何培森,姚峰,詹东,李伟. 体育科学, 2009(05)
- [10]北京市东城区学区体育开展现状的研究[D]. 王世明. 首都体育学院, 2009(09)
标签:体育成人教育学刊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融媒体论文; 社会现状论文; 法治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