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卫生室药品管理使用中存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安凯[1](2020)在《社会医疗保险诈骗犯罪案件侦查研究》文中指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制度的有效运行对于保障国民的基本健康权与生存权、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消除因疾病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伴随着医疗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医保基金支付的风险逐渐加大,由于医疗行业的运行环节多、业务复杂,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加之刑事打击力度不足,导致社会医疗保险诈骗犯罪案件频繁发生,造成医保基金的大量流失。因此,打击社会医疗保险诈骗犯罪已刻不容缓,研究此类犯罪案件的侦查取证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明理论研究现状,提出研究的思路构想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概述社会医疗保险诈骗犯罪。对社会医疗保险诈骗犯罪的定性及概念进行论述,分析此类犯罪的特征和产生原因。第三部分,对社会医疗保险诈骗犯罪的主要诈骗手段进行剖析,解构其实施过程。第四部分,总结社会医疗保险诈骗犯罪案件的侦查难点。结合公安机关办案实践,总结归纳此类犯罪在线索来源、调查取证、案件认定等方面的侦查难点。第五部分,提出社会医疗保险诈骗犯罪案件的侦查对策。在对此类犯罪案件特点、手段、侦查难点的总结分析基础上,按照侦查程序的逻辑链条,从线索获取、立案审查到深入调查、集中收网、完善证据,厘清每个侦查环节的针对性方法和取证重点。
魏煜鑫[2](2020)在《涉药犯罪刑事责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神农尝百草”及《本草纲目》的诞生到现如今疫苗的开发运用,药业的发展映射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药品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为人类祛病延寿带来了福祉。但是,医药科技的日益发达也不尽然是积极效应,有人在救死扶伤,也有人在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使用等不同阶段实施了涉及药品安全的各种危害行为,包括涉药犯罪。涉药犯罪的存在,必然引起刑事责任问题。讨论涉药犯罪的刑事责任,关键在于把握涉药犯罪。认清和分析不同阶段的涉药犯罪行为,是研究刑事责任问题的前提。同时,药品监管贯穿药品供应链全过程,事关药品安全,严重的渎职行为理当属于涉药犯罪,要追究刑事责任。从宏观来看,上述各个方面涉药犯罪刑事责任的追究,都离不开国家刑事政策的指引,涉药犯罪的刑事政策问题无可回避,而且是需要首先加以研究和明确的问题。刑事政策是国家为有效同犯罪活动作斗争所指明的方向。刑事政策可分为基本刑事政策和具体刑事政策。前者具有普遍性、全局性;后者是基本刑事政策在特定犯罪问题的具体化。“宽严相济”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这一政策在不同领域的犯罪中有不同选择,或宽或严。针对涉药犯罪,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四个最严”,奠定了“从严”的涉药犯罪专门刑事政策。药品的研究与开发是成药存在和发展的初始阶段,关系到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药品的研发包括新药的立项、新药的临床试验以及新药注册三个环节。由于种种原因,药品研发中的违规立项、擅自进行人体试验、弄虚作假获取药品审批等行为还时有发生。对药品研发阶段的严重违规危害行为,我国刑法疏于追究,不仅没有专门罪名,而且也无适当相关罪名可供适用,这既不符合我国刑法的犯罪概念,也不符合针对涉药危害行为的应有刑事政策。笔者认为应当在刑法中增加“非法进行医学研发罪”。对于擅自进行药品人体试验导致伤亡、重伤的行为,对于药品人体试实验中过失导致伤亡、重伤的行为,可分别适用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伤害罪等侵犯人身权利的罪名。药品生产是制造药品的过程,直接决定着药品的质量。药品生产阶段的违法犯罪行为,危害的正是药品质量,主要表现为生产假药、劣药。对此,我国刑法设有专门罪名予以规制。生产假药罪与生产劣药罪的条文在表述上虽有类似但又有所区别。现行司法解释没有关于“药品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说明,如何认定提供有毒、有害药品原料的行为成了一个问题。对此,笔者建议用“共犯行为正犯化”的思路去解决。其他涉及药品生产活动的罪名有生产伪劣产品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罪、重大责任事故罪,在具体适用时需要分析各罪名的构成要件,并厘清一罪与数罪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药品销售是药品生产者向医院、药房以及个人出售药品、实现流通的过程,是最终将药品用于患者的必要阶段。对这个阶段存在的销售假药、劣药的行为,刑法有专门罪名。对此,司法上需要准确把握与适用。虽然刑法没有针对违规买卖药品行为的专有罪名,但有些违规买卖药品行为,例如,未获得资质从事药品销售行为,违规销售管制类药品,为了推销药品对医务人员行贿,为了抢占药品市场对药品进行虚假宣传,会触犯非法经营罪、非国家人员受贿罪、虚假广告罪等,对上述罪名需要具体分析。对于走私药品的犯罪,刑法无专有罪名,基于从严的涉药犯罪刑事政策,建议增设“走私药品罪”。药品的使用是药品用于治疗伤病患者的过程。规范而恰当地使用药品才能起到救死扶伤的作用。然而,实践中还存在医疗主体和非医疗主体不负责任非法用药的情形。医疗主体利用处方权滥用或乱用药品,医务工作者违反刑事“注意义务”误用药品的行为,造成就诊人死亡或损害人体健康的危害结果,可适用医疗事故罪、非法行医罪。医疗机构使用假药、劣药无专有罪名,笔者建议增设“医疗主体非法使用药品罪”。药品监管涵盖研发到使用的全过程。具有监管职责的相关人员滥用职权,渎职失职,徇私舞弊,造成严重后果的,构成渎职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刑法无药品监管渎职的专有罪名,考虑到“药品安全”同“食品安全”同等重要,建议增设药品监管渎职罪。
陈慧[3](2018)在《两次合作医疗制度下农村基层卫生人员比较研究 ——以全南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医疗卫生与健康问题始终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话题,二者息息相关。注重医疗卫生不仅能够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期达到预防疾病、提升全民健康的效果。而国民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也能推动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增强国力。由此可见医疗卫生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纵观历史发展,中国社会对医疗卫生及其健康的认识基本上经历了懵懂、消极、探索、积极的阶段,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农村的医疗卫生也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开辟了新道路,也就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一制度开创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中国模式”。虽然“中国模式”经历了挫折,好在吸取经验教训,又开创了新路径(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前行。而与两次合作医疗制度息息相关的的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在不同的时代更是有着其时代的特征,不论是旧农合下的“赤脚医生”还是新农合下的乡村医生,也随着合作医疗制度的变化而变化。本文通过对两次合作医疗制度下的“赤脚医生”与乡村医生在选拔条件、学习培训、工作管理、报酬待遇、医患关系方面的比较,从而发现“赤脚医生”与当前的乡村医生存在若干的显着差异。通过这几方面的比较研究,从选拨条件来看,绝大部分赤脚医生来源于中草药学徒,选拨条件严格,较为年轻,文化程度不一,而乡村医生大多通过考核,获得乡村医生证书而来,年龄相比赤脚医生呈现出老龄化趋势,文化程度相比赤脚医生较有提高,基本上达到中专文化水平,但从社会整体来看,医学学历偏低。从学习与培训上来看,赤脚医生与乡村医生都存在着培训次数不足的情况,赤脚医生由于来源不一,因此学习情况也存在着差异,但都为全科学习,一大部分以中草药学徒出身的赤脚医生通常是短期培训,即可上岗,而其他则是通过几年专业学校培训,总体来说,培训方式以就地培训为主,择优培训为辅,交叉于省市培训,更侧重实践;而乡村医生年龄大的则由赤脚医生转化,年轻的则通过正规专业学校毕业,而后考取乡村医生,其培训内容贴近农村实际,更为精细,方式上看,就地培训为主,且相比赤脚医生来说,省市培训的次数明显减少,并且重于理论,轻于实践,培训时间严重不足。从工作管理上来看,赤脚医生与乡村医生工作总体上都以预防为主,乡村医生的工作量比起过去的赤脚医生加大,药品使用上,赤脚医生侧重中草药的使用,而乡村医生大多数偏重西药,中草药几乎不用,在管理上,赤脚医生接受队(村)与公社(镇)、卫生院的双重管理,而乡村医生接受乡镇卫生院与县卫生局的并轨管理,行政上归于村,但相比过去,明显行政管理脱节,乡卫生院的指导并不到位,并且相比过去,思想道德教育缺失。从报酬待遇上来看,赤脚医生工资水平属于乡土社会的中上层水平,而乡村医生相比过去则属于乡土社会的中下层水平,养老问题亟待解决。从医患关系上来看,赤脚医生时代属于一种平等和谐的医患关系,乡村医生继续发扬这种平等和谐的医患关系,但由于医疗技术水平和就诊设施条件的限制,以及新农合制度的多种弊端,这种平等和谐的医患关系受到动摇。总体来看,新农合下的乡村医生比起赤脚医生在医疗设施、医疗技术水平上都有很大提高,但相比过去的赤脚医生,很明显,现如今的乡村医生与之相应的制度、措施与服务还存在较多的弊端,不能很好地担负起中国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网底“守门神”的重任,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多元化的医疗需求和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通过各方面的比较研究,对当前我国乡村医生发展的一些建设性的对策,如政府应加强对基层医疗的投入和建设,包括提升乡村医生中西药结合、基本药物方面等方面的业务能力,以达到拓宽乡村医生医疗服务多样性的目的;强化和完善乡村医生的培训制度,充分满足乡村医生培训活动的经费,培养年轻的后备乡村医生;加强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突出激励机制的作用,分类利用专业化才能;提高乡村医生的工资水平,完善养老机制,提高乡村医生的工作热情,积极推进乡村医生的正规化、社会化等等。
于正洋[4](2017)在《西安市长安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患者满意度测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状况逐渐引起了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政策研究,提高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水平,提高农村患者对村卫生室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是政府和社会都非常重视的问题。但是由于我国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卫生室普遍面临人力资源不足、技术能力落后和诊疗设施滞后的局面,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不能让农村居民感到满意。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患者的健康水平和切身利益,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提高农村居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的满意度,是今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医疗卫生服务患者满意理论和实践成果进行了研究,以Carey等人研制的医疗服务质量监测量表为基础,根据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情况,经过专家咨询及调整,拟定了经过改良的患者满意度测评量表,调查分析分为三个维度,一是医务人员执业技能与素质,二是医疗服务流程与效果,三是医院诊疗设施与环境,同时根据以往学者对患者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筛选出适用于西安市长安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作为改良后的量表的具体测评项目,形成针对于患者满意度的调查问卷,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西安市长安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进一步分析患者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供依据。在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患者满意度评价的基础上揭示了影响满意度评价高低的主要因素,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研究经验,结合西安市长安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在文章的最后主要从三个方面,即医务人员执业技能与素质、医疗服务流程与效果和医院诊疗设施与环境方面提出了提高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对策,推动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薛欢欢[5](2017)在《乡村医生药品采购模式选择的社会学研究 ——以T镇乡村医生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医疗问题是当前我国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而农村医疗既是我国医疗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力相对比较薄弱的部分。当前我国农村仍有8亿左右的居民,这部分农村居民对于医药资源有着巨大的需求。那么,对于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的研究从现实上也就具有一定的意义。因而,本文把“乡村医生究竟是如何选择药品的采购模式”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新制度主义理论强调制度环境对行动主体的约束性,同时行动主体并非只能被动地服从于制度规定。本文以社会学新制度主义为理论视角,以T镇乡村医生的药品采购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镇乡村医生在20世纪90年代和2000年之后在药品采购模式上的两种不同选择:20世纪90年代——自由分散采购药品的模式;2000年之后——集中购买和自由分散采购被动结合的药品采购模式。通过对可能影响乡村医生选择药品采购模式的包括国家(制度环境)、市场、客户(农村居民)、乡村医生本身、乡村场域在内的五种主体力量加以分析探讨,以找出其做出选择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作为选择主体的乡村医生在维护其“弱者”利益的考虑下对适当利益目标的追求,是其做出选择的原因和动机;国家和市场作为形构个体行动的外在力量,是乡村医生“选择何以成为可能”的条件,同时,国家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如何主要取决于二者之间的力量对比;乡村场域从文化传统和社会认知上内在地型塑了个体的行为偏好和心理品质,农村居民的消费偏好和支付能力为乡村医生药品的采购提供了行动经验,从而构成了乡村医生做出选择的基础。
党倩倩[6](2016)在《山东省G县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给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相应的服务,另一方面它是农村地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责任主体。然而由于现实情况的差异以及各种因素的作用,城市以及农村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非均等化情况在政府部门推进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中时有出现,并且这些不同对象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应享有的医疗卫生服务难以保障,从长远角度来看,对社会公平以及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对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行分析,并且辅之以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在公共医疗卫生这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体系进行了详细论述,以山东省聊城市G县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工作的开展为例,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当下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体系展开了深入探讨。首先,本文在对G县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出当前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进展,例如,各个卫生机构的环境有所改善、医疗器械具有了一定的先进性、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等等方面;然后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体系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主要从医疗设备完善、从业人员素质以及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有关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例如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准较低、组织结构不合理导致权责划分不清、医疗器械远不如大医院先进、部分乡镇卫生院以及乡村卫生室缺乏经营资金、乡村医护人员享受不到相应的待遇等,并且对产生这些局面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这些原因主要有:没有准确的对农村地区的卫生医疗体系进行定位、政府没有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以及一些联动政策制度不健全等等;最后,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清晰的确定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作用、对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农村地区培养医护人才的机制、加大对农村地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支持、健全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单位的有关保障体系等方面。
周贤君[7](2014)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公平性研究 ——基于健康公平理念》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公平”理念,即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既是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重要理论问题,又是解决当前“三农”工作的重要实际问题。本文以我国新农合制度运行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中“公平”核心价值目标出发,从制度供给方、制度需求方以及利益相关方,综合判断新农合制度体系下公平性的制约因素,科学提出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理论及对策——强调健康公平。按照健康公平理念下新农合制度目标价值与框架研究、农户健康平等状况的量化评估、新农合制度的公平性评估、新农合制度的公平性作用机理研究、新农合制度健康公平机制的创新研究五个研究内容,本文的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论。提出对新农合展开公平性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介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路径,指出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回顾。利用文献法回顾了新农合制度在筹资、资源配置、补偿等方面的公平性研究。第三章为研究目标与界定部分。以健康公平为价值导向,展开新农合公平性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并界定研究边界。第四章为基础研究部分。在引入健康量化方法健康质量指数QWB和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基础上,对2004-2011年全国CHNS农民健康数据展开量化并分析。同时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不同经济状况、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健康意识和不同新农合制度下的农民健康差异,找出可能影响农民健康的因素。第五章为新农合制度过程公平研究。该部分以新农合制度运行不平等为切入点,以2004-2011年全国CHNS农民健康基础数据为对象,以集中指数为方法,研究新农合制度在筹资、补偿和卫生资源配置三方面的不公平现象。同时以桑植县为个案,实证分析该县实施新农合全报销补偿模式后不同人群受益的不公平。第六章为新农合制度过程公平对健康的作用研究。利用混合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以农民健康及其健康公平为结果导向,探讨影响农民健康公平的新农合制度因素以及相关人口学、经济、社会和心理等因素。第七章为制度改进探索。从新农合制度改进和相关社会保障制度改善为两大内容,提出了一定的参考建议。第八章为总结部分。该部分总结了全文并提出后续的研究方向。全文从公平性这一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价值目标,采用多种计量分析方法来研究新农合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新视角、新方法的创新性,研究提出的健康公平理念,一定程度上可转变新农合工作思路,从重视经济绩效转变到注重健康绩效问题上来。
田平川[8](2015)在《崇明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困境及其对策分析 ——以S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是当今社会保障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课题,对此加强研究有助于探究一条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保障农民根本权益的农村医疗保障新模式。作为这项制度的具体实施主体,乡镇政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上海而言,尽管经济实力在全国位居首位,但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难以快速破除,上海各郊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需要新农合。崇明是上海唯一的建制县,无论是参加合作医疗人数还是农业人口比重都在各郊县中遥遥领先,崇明在实施新农合效果究竟如何,遇到了什么困难,存在哪些困境?为很好地解答这些问题,本文特选取了崇明S镇为视角。S镇是崇明经济基础最为薄弱的乡镇,与此同时却又是地理、人口和参合大镇,将S镇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能够更为深刻地分析崇明新农合制度运行困境及成因,继而为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提供参考意见。此外通过研究也能为S镇如何依靠自身努力破解新农合运行困境提供相关思路和对策建议。本文共运用了三种理论,分别为公共产品理论、道德风险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分析指出由于新农合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S镇财政实力与新农合工作目标不匹配、参合群众就医需求与镇村医疗资源不匹配、参合群众新农合需求与消费不匹配的矛盾。运用道德风险理论分析指出由于参合群众和医疗工作者存在肆意浪费新农合基金的动机进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过度消费和违规行医现象,造成了新农合基金支出与筹资规模不匹配的矛盾。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分析指出由于人的健康也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因此新农合不仅事关医疗保障也与上海“调结构、扩内需、促转型”’的战略目标密切相关,市县两级应加大对于新农合的投入,切实缓解乡镇面临的财政负担过重、镇村医疗资源严重匮乏的窘境。本文运用了统计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上海市、崇明县、S镇与新农合相关的大量数据,用统计分析法加以验证S镇新农合运行中面临的困境。采用文献分析法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政策文件,不仅归纳国内外学者关于新农合及医疗保障、医疗市场领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为成因及对策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运用案例分析法以S镇作为研究视角,分析得出了崇明新农合制度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由于受客观条件和政策因素的双重作用,S镇在新农合执行过程中面临着乡镇基金收支失衡、镇村两级财政负担日趋沉重、镇村医疗资源难以满足参合群众就医需求、新农合尚未保障参合群众享受完全平等的就医权力等四大难题。为有效破解S镇的困境,首先应当控制新农合基金非刚性指出,减少因参合群众和医疗工作者道德风险而导致的肆意滥用基金行为,促使基金收支平衡。其次应当开源节流,减轻镇村两级财政压力。可以通过市县加大投入,改革崇明新农合筹资模式,发展S镇经济的方式减轻镇村两级财政负担。再次应当大力促进医疗资源均等化。市县两级要大力加强村卫生室和一级医疗机构建设,扶持S镇社区卫生中心做大做强,S镇则要想法设法吸引、留住优秀的医务人才。最后应当优化新农合执行环境。上海可以探索在全市实行所有郊县完全一致的新农合制度或将新农合适时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合理调配医疗资源分布。崇明则可以通过引入基金市场化运作和重新设计缴费筹资标准的方法促进基金增值增收以应对日趋膨胀的基金支出,同时还可以尝试信用支付、个人账户继承、试点外省市医疗费用结算、扩大减免补助范围、提高各类补偿标准、加大对肆意跨岛就医行为惩罚等方式促进参合群体间的公平公正。
滕慧芳[9](2014)在《广西边境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府行为研究 ——以崇左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促使我国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性,包括改善国民教育的质量,提高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水平,通过教育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以教育促就业进而促发展;其次,进一步提出促进劳动者就业的紧迫性,劳动者的就业是一项民生工程,政府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资源,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最后,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为农村居民提供一份保障,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广西地处我国的西南边陲,也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及其庞大。崇左市作为广西的一个新兴的城市,是广西的南疆国门的一个重要交通要道,随着与越南以及其他东盟国家的边境贸易频繁,崇左市的经济发展空间非常广阔。然而,崇左市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建设,更是离不开“人”的发展,实践证明,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崇左市的农村人力资源基数较大,农村人力资源“知识和技能贫困”的问题较为突出,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广西崇左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工作中的重点。
曹亚宁[10](2013)在《药品监管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药品作为与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特殊商品,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方面发挥着预防、治疗、诊断、调节的重要作用。为了加强药品行业监管,保障产品质量,我国自1985年起依法对药品实施监管,通过规范药品生产经营秩序,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了人民的用药安全有效。近几年来,随着药品安全事件、药品虚假广告等问题的出现,如何有效实施药品监管成为政府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由引言和正文组成:引言主要对药品监管行政执法的研究背景和现状进行了介绍,对研究思路和方法予以了说明,并对创新点和不足进行了总结。正文共分三部分,在阐述药品监管行政执法的理论基础、介绍基本情况的前提下,结合具体案例总结分析了当前药品监管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第一部分是药品监管行政执法概述。在这一部分中,首先结合当前关于行政执法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药品监管行政执法的涵义、特点和理念,药品监管行政执法是药品监管部门实施药品相关法律规范的行为,具有时效性、风险性、专业性、特定性、复杂性的特点,并且应当以合法、为民、公正、合理、高效为执法理念。其次,介绍了我国药品监管在法律体系、机构设置、执法权和程序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药品监管行政执法面临的药品市场主体素质参差不齐、违法手段日益先进,违法方式日益隐蔽;公众对药品安全关注度日趋升高、安全用药知识匮乏;药品监管执法队伍的公信力受到挑战;监管法律依据相对滞后等现状。第二部分主要针对药品监管中面临的三大类问题结合案例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结合相关论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一类药品违法广告泛滥反映出的分段监管中与其他监管部门的监管未能紧密衔接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分段监管导致的体制不顺、惩罚措施无力、实际执行不到位。第二类依法监管能力薄弱的问题,以执法人员法律思维能力差、执法效果差、自由裁量适用不规范为主要体现,其中法律思维能力差的根源在于行政违法行为构成缺乏统一标准不便于掌握、执法人员法律知识欠缺、执法理念不能与法律精神契合;执法效果较差的原因在于执法行为缺乏明确指导约束标准、执法手段简单、管理模式落后;而自由裁量权适用不规范的原因为法律条款的概括特性、执法人员的个人素质以及监督机制的无力。第三类信息公开工作尚待完善的问题,其原因是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怕“麻烦”的思想、维护市场稳定的考虑、公开内容缺乏统一标准。第三部分提出了加强药品监管行政执法的对策,主要包括六项内容:第一,应当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出要不断充实执法人员的知识储备,丰富培训内容,开展执法理念教育,以“以案说法”的形式提高培训质量。通过推行执法行为标准化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通过实施关键岗位轮岗来避免腐败,提升人员素质。第二,应当创新执法联动机制,提出要明确联动部门的责任,特别是关键环节的部门责任;通过将执法效果与部门主要负责人升迁考核挂钩加大追责力度;重点完善联席会的交接、反馈、公开、交流制度。第三,应当完善行政执法管理机制,包括建立内部监督机制、执法保障机制、引导机制,提出了要探索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第四,应当加强信息公开宣传力度,提出要加强政府和企业信息的双公开,同时加大执法工作宣传力度。第五,应当建立企业诚信自律机制,完善企业诚信自律内容、建立失信惩戒机制、逐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第六,应当创新执法模式,提出了电子监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及重点内容。
二、农村卫生室药品管理使用中存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卫生室药品管理使用中存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医疗保险诈骗犯罪案件侦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或附表清单 |
引言 |
1 绪论 |
1.1 理论研究现状 |
1.1.1 法律分析层面 |
1.1.2 犯罪侦查层面 |
1.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方法 |
2 社会医疗保险诈骗犯罪概述 |
2.1 社会医疗保险诈骗犯罪的界定 |
2.2 社会医疗保险诈骗犯罪的特点 |
2.2.1 犯罪嫌疑人相对明确 |
2.2.2 案发滞后,行为主体作案次数频繁 |
2.2.3 诈骗手段形式多样,团伙化特点凸显 |
2.2.4 犯罪地域分布较为广泛 |
2.3 社会医疗保险诈骗犯罪的产生原因 |
2.3.1 行为主体法治观念淡薄,存在侥幸心理 |
2.3.2 犯罪成本低 |
2.3.3 医疗服务领域信息不对称引发道德风险 |
2.3.4 监管弱化,刑事打击力度不足 |
3 社会医疗保险诈骗犯罪的主要诈骗手段剖析 |
3.1 非法倒卖药品套取医保基金 |
3.1.1 违规配药环节 |
3.1.2 药品收购运输环节 |
3.1.3 药品销售环节 |
3.2 伪造异地医疗票据虚假报销 |
3.3 “挂床住院”套取医保基金 |
4 社会医疗保险诈骗犯罪案件的侦查难点 |
4.1 发现、获取犯罪线索难 |
4.1.1 骗保行为侵害公共利益,无具体受害人 |
4.1.2 案件线索来源渠道少 |
4.1.3 诈骗手段专业隐蔽 |
4.2 调查取证难 |
4.2.1 取证工作繁重 |
4.2.2 电子证据收集难 |
4.3 案件认定难 |
4.3.1 涉案金额认定难 |
4.3.2 涉案人员责任认定难 |
4.4 缺乏协调机制,侦办效率低 |
5 社会医疗保险诈骗犯罪案件的侦查对策 |
5.1 情报导侦,拓宽案件线索来源 |
5.1.1 根据新闻网络舆情发现案件线索 |
5.1.2 鼓励知情群众举报 |
5.1.3 从医保基金专项审计中发现案件线索 |
5.1.4 建立社会医疗保险诈骗犯罪大数据预警机制 |
5.1.5 完善行刑衔接工作 |
5.2 发现骗保征兆,确定案件性质 |
5.2.1 分析研判医保数据,甄别案件线索 |
5.2.2 审查涉案医疗票据,确定票据真伪 |
5.2.3 锁定药品进出渠道,核对药品异常 |
5.2.4 调查医疗服务机构及参保人员的基本情况 |
5.3 实施秘密侦查,查明犯罪活动 |
5.3.1 布控重点骗保人员,掌握活动规律 |
5.3.2 发展秘密力量,收集情报信息 |
5.4 展开深入调查,查明案件事实 |
5.4.1 研判资金信息,查清交易关系 |
5.4.1.1 分析帐户信息,查证用户身份 |
5.4.1.2 梳理资金流向,掌握组织结构 |
5.4.2 追查通讯信息,查明嫌疑人身份 |
5.4.3 筛查物流信息,锁定嫌疑地址 |
5.4.4 结合视频图像资料,落地查证 |
5.5 经营案件,集中收网 |
5.6 全面固定证据,形成证据链条 |
5.6.1 搜查犯罪相关场所,查扣书证、物证 |
5.6.2 突击讯问,获取口供 |
5.6.3 开展鉴定工作,确定涉案金额 |
5.6.4 强化电子证据取证工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一、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二、 在学期间所获的奖励 |
三、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涉药犯罪刑事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涉药危害行为 |
二、涉药犯罪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涉药犯罪与刑事政策 |
第一节 涉药犯罪的刑事政策 |
一、刑事政策的含义 |
二、我国涉药犯罪刑事政策解读 |
第二节 我国涉药犯罪刑事政策的贯彻 |
一、观念层面的贯彻 |
二、立法层面的贯彻 |
三、司法层面的贯彻 |
四、行刑层面的贯彻 |
第二章 药品研发阶段的刑事责任 |
第一节 药品研发中的违规行为 |
一、药品研发活动的监管规范 |
二、药品研发违规行为的类型 |
第二节 药品研发违规行为的刑法适用 |
一、药品研发违规行为与非法行医罪 |
二、药品研发违规行为与侵犯人身的犯罪 |
三、药品研发违规行为与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 |
第三节 药品研发违规行为的专门罪名 |
一、药品研发违规行为的刑法空缺 |
二、药品研发违规行为的入罪根据 |
三、药品研发违规行为的入罪构想 |
第三章 药品生产阶段的刑事责任 |
第一节 生产假药的刑事责任 |
一、生产假药罪中的“假药” |
二、生产假药罪中的“生产” |
三、生产假药罪中的“情节” |
第二节 生产劣药的刑事责任 |
一、生产劣药罪的故意 |
二、生产劣药罪的主体 |
三、生产劣药罪的结果 |
第三节 涉及药品生产的其他罪名 |
一、药品生产与生产伪劣产品罪 |
二、药品生产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
三、药品生产与重大责任事故罪 |
第四章 药品销售阶段的刑事责任 |
第一节 销售假药、劣药的刑事责任 |
一、销售假药、劣药犯罪的类型 |
二、销售假药、劣药犯罪的主体 |
第二节 违规买卖药品的刑事责任 |
一、违规买卖药品行为的刑法适用 |
二、违规买卖药品行为的专门规制 |
第三节 虚假药品广告的刑事责任 |
一、虚假药品广告的认定 |
二、虚假药品广告情节严重的认定 |
三、域外对虚假药品广告规制的启发 |
第五章 药品使用阶段的刑事责任 |
第一节 医疗主体滥用、误用药品的刑事责任 |
一、医疗主体滥用药品的刑事责任 |
二、医疗主体误用药品的刑事责任 |
第二节 医疗主体使用假药、劣药的刑事责任 |
一、医疗主体使用假药、劣药的行为 |
二、医疗主体使用假药、劣药的规制 |
第三节 非医疗主体非法使用药品的刑事责任 |
一、非医疗主体的认定 |
二、情节严重的认定 |
第六章 药品监管渎职的刑事责任 |
第一节 药品监管渎职行为的刑法适用 |
一、药品监管渎职与滥用职权罪 |
二、药品监管渎职与玩忽职守罪 |
第二节 药品监管渎职行为的专门规制 |
一、设立药品监管渎职罪名的根据 |
二、设立药品监管渎职罪名的方案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两次合作医疗制度下农村基层卫生人员比较研究 ——以全南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合作医疗制度概述 |
第一节 旧式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
第三节 农村基层医务人员——“赤脚医生”、乡村医生 |
一、旧农合下的“赤脚医生” |
二、新农合下的乡村医生 |
第二章 全南县新旧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第一节 全南县旧式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创制史 |
一、旧式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
二、旧式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全南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史 |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背景概述 |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情况 |
第三节 两种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机制比较 |
一、基金筹资的不同 |
二、管理体制的差异 |
三、医疗补偿政策不同 |
四、医疗保障的迥异 |
五、实施效果的差别 |
第三章 新旧合作医疗制度下农村卫生人员队伍建设比较 |
第一节 医疗人员的构成 |
一、两次合作医疗时期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数量变化 |
二、年龄、学历结构的变化 |
第二节 两次合作医疗时期农村卫生人员队伍的建设比较 |
一、选拨条件的变化 |
二、学习培训的变化 |
三、工作管理的变化 |
四、待遇报酬的变化 |
第四章 新旧合作医疗制度下医患关系比较 |
第一节 医生群体的认识—医方视角 |
一、赤脚医生具备高度的使命感,医患平等和谐 |
二、乡村医生的医疗风险增强,医患信任下降 |
第二节 农民群体的认识—患方视角 |
一、赤脚医生服务周到—农民信赖 |
二、乡村医生服务有缺—农民质疑 |
第三节 两类医生群体医患关系差异探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成果 |
(4)西安市长安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患者满意度测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学者对患者满意度的研究概况 |
1.2.2 国内学者对患者满意度的研究概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1.5 创新点 |
第2章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患者满意度研究概述 |
2.1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概念 |
2.1.1 医疗卫生服务的含义 |
2.1.2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含义 |
2.2 顾客满意度的研究概况 |
2.2.1 顾客满意理论的内涵 |
2.2.2 顾客满意度的内涵 |
2.2.3 顾客满意度的评价 |
2.3 医疗卫生服务患者满意度的研究概况 |
2.3.1 患者满意的概念及特征 |
2.3.2 患者满意度的概念及内涵 |
2.3.3 患者满意度与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关系 |
第3章 西安市长安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患者满意度测评量表设计与问卷调查 |
3.1 西安市长安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 |
3.2 患者满意度测评量表的构建 |
3.2.1 患者满意度测评的三大维度的设定 |
3.2.2 测评项目的设定 |
3.3 问卷设计 |
3.4 数据来源及基本情况的统计性描述 |
3.5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患者满意度描述性统计分析 |
3.5.1 医务人员执业技能与素质的患者满意度 |
3.5.2 医疗服务流程与效果的患者满意度 |
3.5.3 医院诊疗设施与环境的患者满意度 |
第4章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患者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
4.1 患者满意度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
4.1.1 KMO和Bartlett检验 |
4.1.2 主成分分析 |
4.2 患者满意度测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医务人员执业技能与素质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4.2.2 医疗服务流程与效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4.2.3 医院诊疗设施与环境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4.2.4 三个维度对总体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
4.3 患者满意度测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论 |
4.3.1 医务人员执业技能与素质满意度的回归分析结论 |
4.3.2 医疗服务流程与效果满意度的回归分析结论 |
4.3.3 医院诊疗设施与环境满意度的回归分析结论 |
4.3.4 总体满意度的回归分析结论 |
第5章 提升西安市长安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患者满意度的对策 |
5.1 提升医务人员执业技能与素质的对策 |
5.1.1 提高医务人员的执业技能 |
5.1.2 提高医务人员有效沟通水平和主动服务意识 |
5.1.3 制定新的医疗服务质量标准,加强医德建设和法治建设 |
5.2 提升医疗服务流程与效果满意度的对策 |
5.2.1 医疗服务流程规范化建设 |
5.2.2 提高农村居民医疗卫生的保障水平 |
5.2.3 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平台 |
5.3 完善医院诊疗设施与环境的对策 |
5.3.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5.3.2 强化政府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责任 |
5.3.3 实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综合目标管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乡村医生药品采购模式选择的社会学研究 ——以T镇乡村医生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
1. 研究内容 |
2. 概念界定:乡村医生 |
(三)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
(一) 药品采购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 |
1. 国外药品采购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
2. 国内药品采购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
(二) 分析视角:新制度主义理论 |
1. 新制度主义理论概述 |
2. 本文理论视角:社会学新制度主义 |
3.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
三、研究方法与分析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分析思路 |
四、T镇乡村医生药品采购模式选择的实践分析 |
(一) 20世纪90年代:自由分散采购药品的模式 |
1. 政府:以乡村一体化管理为主要力量 |
2. 市场:医药批发零售商的商机 |
3. 农村居民:支付能力和消费偏好的双重影响 |
4. 乡村场域:以城乡二元割据为主要特征 |
5. 乡村医生:多种角色的扮演者 |
6. 小结 |
(二) 2000年之后:集中购买与个人分散采购被动结合的药品采购模式 |
1. 政府:严格的制度管理 |
2. 市场:竞争激烈的医药批发零售市场 |
3. 农村居民:支付能力提高与药品价格上涨 |
4. 乡村场域:经济、文化、社会的三重影响 |
5. 乡村医生:多重利益的权衡者 |
6. 小结 |
五、多重力量的塑造:乡村医生药品采购模式的选择逻辑 |
(一) 原因:弱者的自卫——作为选择主体的乡村医生对利益的适当追求 |
(二) 条件:国家与市场的外力形构 |
1. 国家干预个体选择的方式及产生的影响 |
2. 市场化力量的侵入及对个体选择的影响 |
3. “何以如此”:国家与市场形构个体选择方式的形成 |
4. 国家与市场的关系 |
(三) 基础:文化传统与社会认知的内在型塑 |
六、结论与讨论 |
(一) 结论 |
(二) 相关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山东省G县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4.1 主要内容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介绍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2.1.1 卫生服务体系 |
2.1.2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
2.1.3 公共服务均等化 |
2.2 基本理论支持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公平正义理论 |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及作用 |
3.1 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内容 |
3.1.1 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 |
3.1.2 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 |
3.1.3 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影响因素 |
3.2 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作用 |
3.2.1 有利于保障农村居民基本卫生服务 |
3.2.2 有利于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转 |
3.2.3 有利于快速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
3.2.4 有利于发挥基层医疗卫生系统整体功能 |
3.3 小结 |
第4章 山东省G县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 G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
4.1.1 山东省G县农村医疗卫生情况概述 |
4.1.2 山东省G县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概况 |
4.1.3 山东省G县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 |
4.2 G县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部分农村基层卫生机构运转困难 |
4.2.2 卫生服务设施落后 |
4.2.3 农村基层医生待遇差 |
4.2.4 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和结构不合理 |
4.3 当前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
4.3.2 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 |
4.3.3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定位不明确 |
4.3.4 农村基层人才管理政策不健全 |
4.4 小结 |
第5章 加快山东省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与保障 |
5.1 山东省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改善对策 |
5.1.1 建立稳定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投入机制 |
5.1.2 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
5.1.3 明确建设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定位 |
5.1.4 建立健全稳定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人才管理机制 |
5.2 山东省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
5.2.1 提高政府公共卫生认识,转变政府职能 |
5.2.2 充分发挥政府宣传作用,提高民众思想意识 |
5.2.3 调整农村医疗机构布局,合理规划卫生区域 |
5.2.4 改革完善农村卫生管理体系和补偿机制 |
5.3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公平性研究 ——基于健康公平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主要内容和研究路径 |
1.2.1 主要内容 |
1.2.2 研究路径 |
1.3 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3.3 不足之处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2.1 公平的概述 |
2.1.1 机会公平(起点公平) |
2.1.2 过程公平(程序公平) |
2.1.3 结果公平(分配公平) |
2.2 新农合制度的公平性 |
2.2.1 筹资公平性 |
2.2.2 配置公平性 |
2.2.3 补偿公平性 |
2.2.4 新农合农民健康受益结果 |
2.3 小结 |
第3章 研究的价值目标与研究界定 |
3.1 新农合制度的价值目标:健康公平 |
3.2 健康公平理论概述 |
3.2.1 健康公平的基本内容 |
3.2.2 影响健康不公平的因素 |
3.3 本研究范畴的界定 |
3.3.1 研究的侧重点 |
3.3.2 研究的数据来源 |
3.4 小结 |
第4章 健康公平理念下新农合制度公平性的基础研究 |
4.1 健康与健康测量方法 |
4.1.1 健康概述 |
4.1.2 健康测量方法 |
4.2 农民健康状况分析 |
4.2.1 健康量化问题 |
4.2.2 农民健康状况基本情况 |
4.3 与农民健康相关的研究变量 |
4.3.1 新农合制度因素 |
4.3.2 人口学变量特征 |
4.3.3 经济状况特征 |
4.3.4 社会结构因素 |
4.3.5 健康心理意识 |
4.4 不同农民的健康结果差异比较 |
4.4.1 不同新农合体制下农民的健康比较 |
4.4.2 不同人口特征农民的健康比较 |
4.4.3 不同经济状况农民的健康比较 |
4.4.4 不同社会背景农民的健康比较 |
4.4.5 不同健康意识农民的健康比较 |
4.5 小结 |
第5章 新农合制度实施的过程公平问题研究 |
5.1 公平性测量方法 |
5.1.1 公平性测量方法简介 |
5.1.2 CI集中指数法 |
5.2 新农合制度过程公平性的集中指数分析 |
5.2.1 不同收入水平下新农合制度过程公平性分析 |
5.2.2 不同受教育水平下新农合制度过程公平性分析 |
5.2.3 不同医疗需求水平下新农合过程公平性分析 |
5.3 新农合制度过程公平的案例分析——以桑植县全报销补偿模式为例. |
5.3.1 湘西四县新农合制度补偿模式基本情况 |
5.3.2 桑植县新农合全报销模式公平性的实证研究 |
5.4 小结 |
第6章 新农合制度过程公平问题对农民健康结果的影响研究 |
6.1 计量方法:混合效应模型 |
6.2 新农合筹资制度对健康及其健康公平的影响 |
6.2.1 新农合筹资额度对QWB的混合效应 |
6.2.2 新农合筹资额度对BMI的混合效应 |
6.3 新农合补偿制度对健康及其健康公平的影响 |
6.3.1 新农合补偿比例对QWB的混合效应 |
6.3.2 新农合补偿比例对BMI的混合效应 |
6.4 新农合资源配置对健康及其健康公平的影响 |
6.4.1 新农合卫生资源(门诊)利用对QWB的混合效应 |
6.4.2 新农合卫生资源(门诊)利用对BMI的混合效应 |
6.5 新农合制度实施对农民健康及其健康公平的影响 |
6.5.1 理论分析与计量模型 |
6.5.2 新农合制度对农民健康及其健康公平的实证分析 |
6.6 小结 |
第7章 农民健康公平保障体系构建 |
7.1 新农合制度公平保障体系改进 |
7.1.1 新农合制度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
7.1.2 新农合制度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
7.1.3 新农合制度药品供应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
7.2 完善促进社会公平的其他保障体系 |
7.2.1 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
7.2.2 公平的教育体系 |
7.2.3 公平的户籍及相应福利体系 |
7.2.4 先进的健康文化理念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1.1 健康公平:新农合制度的终极目标 |
8.1.2 健康状况:缩小可避免的健康差异 |
8.1.3 新农合制度过程公平现状:筹资、补偿、资源利用与分配均存在不平等现象 |
8.1.4 健康结果差异:减小新农合制度过程不公对农民健康不公平的影响 |
8.1.5 全报销模式:新农合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 |
8.1.6 制度完善:新农合体制内与体制外的改革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崇明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困境及其对策分析 ——以S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标 |
(三)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研究评析 |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界定 |
(一) 研究理论基础 |
(二) 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径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技术路径 |
五、研究不足和创新之处 |
(一) 研究不足 |
(二)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崇明县新农合建立背景、政策内容和实施现状 |
一、崇明县新农合建立背景 |
(一) 中央、上海陆续出台政策加快了崇明新农合建立步伐 |
(二) 崇明发展滞后使得群众迫切需要新农合 |
(三) 新农合对于保障崇明的和谐稳定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 |
二、崇明县新农合政策内容 |
(一) 政策体现公平化和人性化 |
(二) 筹资总额不断提高 |
(三) 补偿标准不断提升 |
(四) 基金管理日趋成熟 |
三、S镇背景介绍 |
(一) S镇是全县的地理和人口大镇 |
(二) S镇是全县的工业和经济小镇 |
四、S镇新农合实施现状 |
(一) 基金管理制度健全,收支失衡现象严重 |
(二) 乡镇监督体系完善,基金运行安全高效 |
(三) 实施标准不断提高,受益群众持续增加 |
第三章 S镇新农合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
一、乡镇基金收支不平衡 |
(一) 医疗费用逐年增加 |
(二) 参合群众对新农合过度消费 |
(三) 镇村部分医疗工作者违规行医 |
二、镇村两级财政负担日趋沉重 |
(一) 扶持总额不断提高 |
(二) 新农合筹资潜力日趋减弱 |
三、镇村医疗资源难以满足参合群众就医需求 |
(一) 村卫生室 |
(二) 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四、新农合尚未保障参合群众享受完全平等的就医权力 |
(一) 新农合对特殊人员保障力度不够 |
(二) 新农合对疾病保障力度不够 |
(三) 新农合基金运作方式客观造成参合群众间不公平 |
(四) 绝大多数参合群众难以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
第四章 S镇新农合运行困境原因分析 |
一、乡镇基金收支不平衡原因分析 |
(一) 社会客观因素 |
(二) 新农合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
(三) 人情世故现象严重 |
(四) 镇政府缺乏有效地进行监督管理的权限 |
(五) 人口结构不合理 |
二、镇村两级财政负担日趋沉重原因分析 |
(一) 市、县政府对新农合投入不足 |
(二) 崇明经济、政策环境制约 |
(三) S镇经济基础薄弱 |
(四) 参合群众总数缺乏弹性 |
三、镇村医疗资源难以满足参合群众就医需求原因分析 |
(一) 长期忽视对村卫生室建设 |
(二) 对一级医疗机构扶持力度不够 |
(三) 医务人才流失严重 |
(四) 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医患比例失调 |
四、新农合尚未保障参合群众享受完全平等的就医权力原因分析 |
(一) 上海对于新农合缺乏统一规划 |
(二) 崇明新农合基金抗风险能力弱 |
(三) 崇明新农合基金管理创新力度不够 |
(四) 崇明新农合政策尚未真正实现公平 |
(五) 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及参合群体贫富不均 |
第五章 破解S镇新农合运行困境的对策和建议 |
一、控制新农合基金非刚性支出 |
(一) 完善县级新农合相关政策 |
(二) 规避医疗工作者违规行为 |
(三) 理顺职责关系 |
二、开源节流,减轻镇村两级财政压力 |
(一) 市县两级加大对崇明新农合投入 |
(二) 探索崇明新农合基金筹资模式 |
(三) 促进参合群众就业,提升乡镇经济实力 |
三、大力促进医疗资源均等化 |
(一) 加强村卫生室建设 |
(二) 加大崇明一级医疗机构建设 |
(三) 筑巢引凤,吸引优秀人才长期扎根 |
(四) 加大对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扶持力度 |
四、优化新农合执行环境 |
(一) 重新规划调整新农合 |
(二) 探索崇明新农合基金管理模式 |
(三) 创新崇明新农合缴费和报销补偿机制 |
(四) 调整崇明医疗机构分布 |
(五) 营造公平的就医条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广西边境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府行为研究 ——以崇左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和问题 |
二、 研究问题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特色 |
一、 本文研究方法 |
二、 本文研究特色之处 |
第二章 广西边境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政府行为相关理论 |
第一节 广西边境民族地区的界定 |
一、 广西边境民族地区 |
二、 广西边境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概念 |
三、 政府职能和政府行为的内涵 |
第二节 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理论 |
一、 人力资本理论 |
二、 激励理论 |
三、 公共政策理论 |
四、 责任政府理论 |
第三节 边境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地方政府行为的作用 |
一、 政府为边境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制定战略规划 |
二、 政府为边境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政策支持 |
三、 政府为边境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法律保障 |
第三章 广西崇左市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和政府行为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广西崇左市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
一、 广西崇左市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
二、 广西崇左市农村的现状 |
第二节 广西崇左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 |
一、 政府对崇左市农村的财政投入不足 |
二、 政府对崇左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不合理 |
三、 政府对崇左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政策体系不健全 |
四、 政府对崇左市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不强 |
五、 政府引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的联动性不强 |
第三节 广西崇左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府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农村人力资源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够 |
二、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财政资金不足 |
三、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受陈旧的传统观念制约 |
第四章 国内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府行为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府行为经验借鉴 |
一、 美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府行为 |
二、 日本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府行为 |
第二节 国内边境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府行为经验借鉴 |
一、 广西百色市开展“边民转移就业”培训工程 |
二、 云南绿春县构建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体系 |
三、 广西防城港市搭建农村妇女创业就业平台 |
第三节 国内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地方政府行为的经验借鉴 |
一、 完善边境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制度 |
二、 加大边境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财政投入 |
三、 建立边境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负责机制 |
四、 鼓励边境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多元主体参与 |
第五章 广西边境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政府行为优化的对策 |
第一节 完善边境民族地区农村的公共财政运行机制 |
一、 加大对边境民族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 |
二、 加大对边境民族农村地区教育的财政投入 |
三、 加大对边境民族农村地区的医疗和社会保障的投入 |
第二节 完善农村边民转移就业和就地创业机制 |
一、 激发农村边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
二、 鼓励各种专业培训机构开发边境农村人力资源 |
三、 培训边境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地创业 |
第三节 调整兴边富民的产业结构 |
一、 打造边境民族特色旅游业和特色农业,为边民创造就业机会 |
二、 完善边境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 |
第四节 实现边境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制度化 |
一、 重视边境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划 |
二、 坚持人才引进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 |
三、 发挥边境优势,实行农村人力资源跨境交流与合作开发 |
四、 健全边境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法规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10)药品监管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 创新点与不足 |
一、 药品监管行政执法概述 |
(一) 药品监管行政执法的涵义 |
(二) 药品监管行政执法的特点 |
(三) 药品监管行政执法的理念 |
(四) 药品监管行政执法规制基本情况 |
(五) 当前药品监管行政执法面临的挑战 |
二、 当前药品监管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分段监管中与其他监管部门未能紧密衔接 |
(二) 依法监管能力薄弱 |
(三) 信息公开工作尚待完善 |
三、 加强药品监管行政执法的对策 |
(一)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
(二) 创新执法联动机制 |
(三) 完善行政执法管理机制 |
(四) 加强信息公开宣传力度 |
(五) 建立企业诚信自律机制 |
(六) 推进电子监管网络平台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四、农村卫生室药品管理使用中存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医疗保险诈骗犯罪案件侦查研究[D]. 安凯.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02)
- [2]涉药犯罪刑事责任研究[D]. 魏煜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
- [3]两次合作医疗制度下农村基层卫生人员比较研究 ——以全南县为例[D]. 陈慧. 江西师范大学, 2018(10)
- [4]西安市长安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患者满意度测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于正洋.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5]乡村医生药品采购模式选择的社会学研究 ——以T镇乡村医生为个案[D]. 薛欢欢.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6]山东省G县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 党倩倩. 山东财经大学, 2016(08)
- [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公平性研究 ——基于健康公平理念[D]. 周贤君.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4)
- [8]崇明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困境及其对策分析 ——以S镇为例[D]. 田平川.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 [9]广西边境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府行为研究 ——以崇左市为例[D]. 滕慧芳. 广西师范学院, 2014(02)
- [10]药品监管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曹亚宁. 河北师范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