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氨酸的制取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敬永升,王蕊[1](2018)在《HPLC法测定红茶中茶氨酸的含量》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红茶中茶氨酸的HPLC测定方法,对其进行含量测定。[方法]用水提法提取红茶中的茶氨酸,采用HPLC法测定。色谱条件:色谱柱为C18(4. 6 mm×250 mm,5μm),检测波长为203 nm,流动相为甲醇-0. 05%冰醋酸水溶液,流速为1 m L/min,柱温为室温,采用梯度洗脱。[结果]样品中茶氨酸的平均含量为17. 96 mg/g。其线性关系方程式为:y=9×107x+120 842,R2=0. 999 8,茶氨酸在0. 020 4~0. 204μg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RSD=0. 43%;加样回收率为99. 20%。[结论]以该方法测定红茶中的茶氨酸,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好、准确度高,重复性、稳定性良好,并且该方法简单、成本低,可以用此方法作为茶叶中茶氨酸的定量检测方法。
杨方慧,杨毅坚,张艳梅,仝佳音,何青元[2](2018)在《大叶种茶功能成分研究及提取开发现状》文中研究说明阐述了茶叶中主要成分的医药保健功能和大叶种茶的一些特殊性质,回顾了这些功能成分在食品、医药、日化、建材、养殖等行业的广泛应用,概括了茶叶功能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干燥等工艺过程,为今后大叶种茶功能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
郭晨[3](2017)在《L-茶氨酸抗热应激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热应激是机体对高温应激原所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应答反应。当热应激超出机体自我调节范围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生长与生产性能下降、组织损伤甚至死亡等一系列热应激危害,因而如何安全预防或缓解热应激危害具有重要科学与实践意义。植物源功能成分在热应激方面,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是开发抗应激健康产品重要发展方向。L-茶氨酸是茶叶中的特征性氨基酸,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降血压、安神、拮抗谷氨酸过量而产生的细胞兴奋性毒性等多种生物活性,被誉为“天然镇静剂”,但目前尚未见L-茶氨酸应用于抗热应激的研究报道。本研究以SPF级Slca/KM雄性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对其灌喂干预不同剂量L-茶氨酸后,在恒温恒湿模拟气候箱进行热处理,通过对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肝组织中JNK通路以及关联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等研究,初步探明了L-茶氨酸的抗热应激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L-茶氨酸可以促进热应激小鼠采食量和体质量的增加,降低肝脏和脾脏器官指数,降低血清中ALT、AST酶活性、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IFN-γ含量以及肝组织MDA含量,增加SOD、GSH-PX、CAT酶活性,减轻热处理对空肠及肝脏组织的损伤,且以L-茶氨酸300mg·kg-1·d-1剂量效果较好。2、L-茶氨酸能够降低热应激小鼠肝组织中HSP70mRNA的表达量,可下调JNK通路激活物PI3K、TAK1、MLK3和MKK4m RNA表达,抑制JNK通路及下游c-Jun和p53的mRNA过表达,不同程度抑制P38和ERK通路mRNA表达,其中以L-茶氨酸300mg·kg-1·d-1剂量组效果最为显着。3、L-茶氨酸能够降低热应激小鼠肝脏组织中的HSP70蛋白表达量,可通过抑制JNK激活物PI3K、TAK1、MLK3、MKK4蛋白的过表达,抑制JNK通路及下游c-Jun和p53蛋白的过表达,降低JNK及P38的磷酸化水平。综上,L-茶氨酸具有提高热应激小鼠营养物质吸收能力、减少炎性细胞因子表达、降低氧化损伤、保护肝脏及空肠组织等抗热应激作用。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JNK上游激活物PI3K、TAK1、MLK3和MKK4的mRNA与蛋白的过表达,抑制JNK通路及下游c-Jun和p53蛋白的过表达,抑制关联通路P38的活化,从而阻止热应激引起的细胞及组织损伤。
方开星,姜晓辉,吴华玲[4](2016)在《茶树茶氨酸的代谢及其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茶氨酸是茶树特征性生化物质,不仅能调节茶树氮代谢及转运,影响茶叶品质,同时对人体还具有镇静、安神等保健功能。茶氨酸含量是数量性状,在茶树体内合成不仅受基因调控且易受环境影响。对茶氨酸的分布及变化规律、代谢途径及相关基因、外界影响因子及高茶氨酸品种选育等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高茶氨酸茶树种质筛选及其高含量形成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王万绪,谭蓉,谢丽娜[5](2015)在《茶制品在日化领域的应用进展》文中提出概述了茶叶及其制品中天然物质茶多酚、茶叶籽油以及茶皂素等的特性和功效,主要介绍了这些天然物质在日化产品中的应用。作为基质成分,这些天然物质可用于化妆品、洗净剂、牙膏等日化产品,并介绍了它们在日化领域的应用前景。
刘昆言,丰金玉,肖文军[6](2014)在《茶氨酸合成及生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茶氨酸属于茶树特征性非蛋白质主体氨基酸,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大有裨益,在食品、医药、保健、精细化工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开发与应用价值。本文就茶氨酸的理化性质、制备合成、生理功能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火东晓[7](2014)在《L-茶氨酸对肉鸡免疫调节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通过两个动物试验,探讨了L-茶氨酸对肉鸡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试验一研究了日粮添加L-茶氨酸对连续注射LPS诱导免疫应激的黄羽肉鸡生产性能和免疫调控作用。试验采用3×2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1)日粮类型(800mg/kg L-茶氨酸、抗生素对照、无抗对照),(2)免疫应激处理(注射LPS或生理盐水)。选择1日龄雄性黄羽肉仔鸡432只,平均分为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在试验第24、25、26天连续注射LPS诱导急性免疫应激。试验结果如下,日粮类型与LPS注射对黄羽肉鸡5-8周和全期的料肉比及第25天血清α1-AGP含量有互作关系(P<0.05)。连续注射LPS显着降低了黄羽肉鸡第4周采食量和体增重、5-7周体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提高了血清第24天IL-1β,第24、25天IL-6,第24、25天CORT. α1-AGP的含量,降低第28天空肠粘膜sIgA的水平(P<0.05)。L-茶氨酸对黄羽肉鸡0-3周采食量、体增重、饲料转化率,第4周体增重,5-8周及全期饲料转化率具有显着的提高作用(P<0.05)。采食L-茶氨酸日粮的黄羽肉鸡第24、26、56天血清IL-6水平,第28、56天空肠粘膜SIgA水平显着提高(P<0.05);第25天血清α1-AGP含量显着降低(P<0.05)。结果表明,连续注射LPS能够使肉仔鸡的免疫系统得到激活,但容易产生免疫耐受,L-茶氨酸能够缓解肉仔鸡免疫应激反应。试验二研究了日粮添加L-茶氨酸对球虫感染AA白羽肉鸡的调控作用。试验选用240只1日龄AA肉鸡,2×2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1)日粮类型(800mg/kg L-茶氨酸、0mg/kg L-茶氨酸),(2)球虫处理(人工灌喂堆型艾美耳球虫或生理盐水)。每日粮组中一半的鸡灌喂孢子化堆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acervulina)卵囊(3×104个/只),另一半灌喂生理盐水作对照。在试验第21天和28天采血收集粪便,测定血清溶菌酶含量和排泄物卵囊数。试验结果如下,L-茶氨酸显着提高球虫攻毒肉鸡血清溶菌酶含量(P<0.05),显着降低球虫攻毒肉鸡排泄物卵囊数含量(P<0.05)。结果表明,L-茶氨酸通过提高肉仔鸡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抑制球虫在体内存活。
马晓娟[8](2014)在《酶法生产L-茶氨酸及其结晶与检测》文中指出L-茶氨酸是存在于茶叶中的一种氨基酸,也是茶叶的主要呈味物质。茶氨酸被广泛用于食品、药品、医疗等领域。近年来随着对茶氨酸研究的发展,发现其还具有抗肿瘤,降血压,神经保护等功效,因此,L-茶氨酸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目前,L-茶氨酸的生产制备方法主要有:提取法、植物组织培养法,化学合成法以及生物合成法。但是由于前三种方法在生产成本,生产周期及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明显缺陷,所以生物合成法已经逐渐成为最具潜力,前景最广阔的方法。催化合成L-茶氨酸的酶主要有:γ-谷氨酰转肽酶、茶氨酸合成酶、谷氨酰胺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及γ-谷氨酰甲胺合成酶。本实验用的是γ-谷氨酰转肽酶。现阶段分离L-茶氨酸的方法主要有离子交换树脂法,本实验尝试用化学反应生产沉淀,再过滤的方法对发酵液中的茶氨酸进行分离。L-茶氨酸的检测方法有:纸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本实验运用纸层析法进行初步检测,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晶产物的纯度。1.乳糖诱导γ-谷氨酰转肽酶表达,得到粗酶液。进行酶法发酵生产L-茶氨酸,最佳条件为:1L体系,0.2ML-谷氨酰胺,1.0M乙胺,0.2M磷酸,粗酶液70mL,pH10,37℃,反应24小时,纸层析检测L-茶氨酸的产量约为25g,L-谷氨酰胺的转化率约为85%。2.在经过处理的发酵液中加入0.25M碱式碳酸镁,使磷酸根与其反应生成沉淀,抽滤除去沉淀取上清,从而除去磷酸根,后将上清液旋蒸浓缩的同时除去乙胺,之后加乙醇结晶。检测结晶品中的磷酸残留量为0.9mM,称量结晶品质量为26.1g。3.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结晶品的纯度进行检测。样品的纯度为82.3%。
孙帅[9](2013)在《谷氨酰胺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酶法合成L-茶氨酸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L-茶氨酸(L-Theanine)是存在于茶叶内的一种主要氨基酸,为茶叶的主要呈味物质,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食品领域。近年来,不断有研究报道L-茶氨酸具有降血压、抗肿瘤、神经保护等作用,其市场需求日益增长。目前L-茶氨酸的制备主要包括从茶叶中直接分离提取、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等几种方法,从产品加工成本、产品质量以及产品安全性等方面考虑,生物合成是制备L-茶氨酸发展趋势,而且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和微生物酶促合成等生物合成方法中,微生物酶促合成因具有成本低,周期短等优点,成为最具潜力的方法,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现发现能催化茶氨酸生物合成的酶有:茶氨酸合成酶、谷氨酰胺合成酶、Y-谷氨酰甲胺合成酶、谷氨酰胺酶、γ-谷氨酰转肽酶。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优化谷氨酰胺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的肽酶催化合成的L-茶氨酸的条件下,提高谷氨酰胺的底物转化率,为进一步利用微生物发酵法工业化生产茶氨酸打下基础。1.优化重组谷氨酰胺酶催化L-谷氨酰胺和乙胺生成茶氨酸的反应条件。4mL体系中,0.3M谷氨酰胺、1.8M乙胺、2Utransfer粗酶液、pH9.8,46°C反应6h,酶促反应条件最优。但HPLC测定结果显示,即使在最优反应条件下,谷氨酰胺酶催化合成L-茶氨酸的产量也只有0.239g/L。这与我们要工业化生产茶氨酸的目的相差甚远,其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分析。2.优化重组Y-谷氨酰转肽酶粗酶液催化L-谷氨酰胺和乙胺生成茶氨酸的反应条件,进一步提高The/Gln底物转化率。500mL体系中,0.2M谷氨酰胺,1.8M乙胺,0.4M的HCl,3Utransfer γ-GGT粗酶液、0.06M NH4HCO3,1mM的Mg2(OH)2CO3,乙胺水溶液调pH9.7,30℃反应36h,茶氨酸产量26.45g/L,底物转化率可达86%,为今后工业化生产L-茶氨酸提供广阔前景。
浦荷芳[10](2012)在《硝基还原假单胞菌谷氨酰胺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在L-茶氨酸酶法合成中的应用》文中提出L-茶氨酸(L-Theanine)是一种茶叶中特有的氨基酸,也是茶叶的主要呈味物质。近年来的很多研究结果证实茶氨酸具有许多有益的生理功能,例如:保护神经、降低血压、抗肿瘤、放松等。因此,茶氨酸的制备与应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谷氨酰胺酶(glutaminase,GLS; EC3.5.1.2),是催化L-谷氨酰胺水解成为L-谷氨酸和氨的水解酶。有研究表明某些谷氨酰胺酶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像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γ-GGT;EC2.3.2.2)一样催化L-谷氨酰胺和乙胺合成茶氨酸。由于以往的茶氨酸制备方法存在诸如产率低或副产物多的问题,而研究运用谷氨酰胺酶合成茶氨酸能改善这两个难题。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本实验首次克隆了硝基还原假单胞菌(Pseudomonas nitroreducens)的谷氨酰胺酶(pnGLS)基因序列。pnGLS基因全长909bp,编码302个氨基酸。通过氨基酸序列分析,pnGLS与同属的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 F1)、铜绿假单胞菌(P. aeruginosa UCBPP-PA14)序列同源性分别达到94%、81%,亲缘关系也比较相近。同时,得到的氨基酸序列还具有p-内酰胺酶和青霉素结合蛋白超家族所特有的几个保守的关键性催化位点,进一步证明是pnGLS基因。2、根据获得的序列,设计带酶切位点的专一性引物,PCR扩增基因片段,再连接到pET43.1a载体上构建重组质粒pET43.1a-pnGLS,最后把重组质粒转入到E. coli BL21中,构建重组菌。3、优化了重组菌的表达条件,在起始菌液浓度OD600为0.6时,加入诱导剂1g/L乳糖在24℃、180rpm诱导10h。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子量约99KDa,占到全菌蛋白的70%以上。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可溶性很好,几乎不含包涵体。4、运用重组菌粗酶液催化L-谷氨酰胺和乙胺生成茶氨酸,优化了反应条件。5mL体系中,0.3M谷氨酰胺、1.5M乙胺、1.5Utransfer粗酶液、pH10.0,在37℃反应5h,茶氨酸合成量达到最高,谷氨酰胺的转化率约为40%。为今后进一步构建谷氨酰胺酶工程菌生产茶氨酸提供了依据,也为茶氨酸工业化生产提供广阔前景。
二、茶氨酸的制取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氨酸的制取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HPLC法测定红茶中茶氨酸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内容 |
2.1 溶液的制备 |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1.2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
2.2 方法学考察 |
2.2.1 色谱条件 |
2.2.2 线性关系 |
2.2.3 精密度试验 |
2.2.4 重复性试验 |
2.2.5 稳定性试验 |
2.2.6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3 含量测定 |
3 讨论 |
3.1 检测波长的确定 |
3.2 流动相的确定 |
3.3 结论 |
(2)大叶种茶功能成分研究及提取开发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茶多酚 |
1.1 含量 |
1.2 功效 |
1.3 提取方法 |
2 生物碱 |
2.1 含量 |
2.2 功效 |
2.3 提取方法 |
2.4 开发利用 |
3 茶氨酸 |
3.1 含量 |
3.2 功效 |
3.3 提取方法 |
3.4 开发利用 |
4 γ-氨基丁酸 |
4.1 含量 |
4.2 功效 |
4.3 提取分离 |
4.4 开发利用 |
5 色素 |
5.1 含量 |
5.2 功效 |
5.3 提取方法 |
5.4 开发利用 |
6 碳水化合物 |
6.1 含量 |
6.2 功效 |
6.3提取方法 |
6.4 开发利用 |
7 芳香类物质 |
7.1 含量 |
7.2 功效 |
7.3 提取方法 |
7.4 开发利用 |
8 茶皂素 |
8.1 含量 |
8.2 功效 |
8.3 茶叶皂甙提取工艺 |
8.4 开发利用 |
9 小结 |
(3)L-茶氨酸抗热应激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Abbreviation) |
第一章 绪论 |
1 热应激研究进展 |
1.1 热应激含义 |
1.2 热应激对机体的不良作用 |
1.2.1 热应激导致机体采食量和体质量下降 |
1.2.2 热应激引起机体组织损伤及氧化逆境 |
1.2.3 热应激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
1.3 热应激调节机制 |
1.3.1 热应激与HSP70 |
1.3.2 热应激与JNK信号通路 |
1.4 缓解热应激措施 |
1.4.1 中草药制剂缓解热应激 |
1.4.2 维生素类缓解热应激 |
1.4.3 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缓解热应激 |
1.4.4 γ-氨基丁酸缓解热应激 |
1.4.5 葡萄籽提取物缓解热应激 |
2 L-茶氨酸研究进展 |
2.1 L-茶氨酸特性 |
2.2 L-茶氨酸生理功能 |
2.2.1 L-茶氨酸抗抑郁和放松作用 |
2.2.2 L-茶氨酸抗疲劳作用 |
2.2.3 L-茶氨酸调节免疫作用 |
2.2.4 L-茶氨酸抗氧化作用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4.1 主要研究内容 |
4.1.1 L-茶氨酸改善热应激引起的小鼠组织损伤和氧化逆境 |
4.1.2 L-茶氨酸对热应激小鼠肝脏JN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1.3 L-茶氨酸对热应激小鼠肝脏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L-茶氨酸改善热应激引起的小鼠组织损伤和氧化逆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剂与仪器设备 |
1.2.1 主要试剂 |
1.2.2 仪器设备 |
1.3 方法 |
1.3.1 动物实验设计 |
1.3.2 小鼠采食量和体重测定 |
1.3.3 器官指数测定 |
1.4 统计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L-茶氨酸对小鼠采食量和体质量的影响 |
2.2 L-茶氨酸对小鼠器官指数的影响 |
2.3 L-茶氨酸对小鼠血清ALT、AST酶活性的影响 |
2.4 L-茶氨酸对小鼠血清中TNF-α、IL-6 和IFN-γ 含量的影响 |
2.5 L-茶氨酸对小鼠肝组织匀浆MDA含量及SOD、GSH-Px、CAT酶活性的影响 |
2.6 L-茶氨酸对小鼠空肠组织和肝脏组织的影响 |
3 小结 |
4 讨论 |
第三章 L-茶氨酸对热应激小鼠肝脏JN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组织样品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1.2.1 主要试剂 |
1.2.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方法 |
1.3.1 PCR引物的合成与应用 |
1.3.2 肝脏总RNA提取 |
1.3.3 制备肝组织c DNA |
1.3.4 引物特异性验证 |
1.3.5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肝组织总RNA提取 |
2.2 引物特异性验证 |
2.3 L-茶氨酸对热应激小鼠肝组织HSP70m RNA表达量的影响 |
2.4 L-茶氨酸对热应激小鼠肝脏组织JNK及其激活物PI3K、TAK1、MLK3和MKK4m RNA表达的影响 |
2.5 L-茶氨酸对热应激小鼠肝脏组织JNK及其下游c-Jun和p53 m RNA表达的影响 |
2.6 L-茶氨酸对热应激小鼠肝脏组织JNK-MAPK通路m RNA表达的影响 |
3 小结 |
4 讨论 |
第四章 L-茶氨酸对热应激小鼠肝脏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待测样品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
1.2.1 主要试剂 |
1.2.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溶液配制 |
1.4 方法 |
1.4.1 肝脏组织总蛋白提取 |
1.4.2 蛋白浓度测定 |
1.4.3 蛋白质变性 |
1.4.4 Western blotting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L-茶氨酸对热应激小鼠肝组织HSP70蛋白表达的影响 |
2.2 L-茶氨酸对小鼠肝组织PI3K、TAK1、MLK3和MKK4蛋白表达的影响 |
2.3 L-茶氨酸对小鼠肝组织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2.4 L-茶氨酸对热应激小鼠肝组织P38和ERK蛋白表达的影响 |
3 小结 |
4 讨论 |
全文总结及展望 |
1 全文总结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茶树茶氨酸的代谢及其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茶树体内茶氨酸的分布、代谢途径与相关功能基因研究 |
1.1 茶树体内茶氨酸的分布与代谢途径 |
1.2 茶树茶氨酸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研究 |
2 影响茶树茶氨酸代谢的因素 |
2.1 土壤营养成分对茶氨酸合成的影响 |
2.1.1 氮、磷、钾、镁 |
2.1.2 微量营养元素对茶氨酸合成的影响 |
2.2 栽培模式对茶树茶氨酸合成的影响 |
2.3 施肥管理对茶树茶氨酸累积的影响 |
2.4 茶树体外组织培养条件对茶氨酸的影响 |
2.5 其他因素对茶树茶氨酸代谢的影响 |
3 高茶氨酸茶树品种的选育 |
3.1 高茶氨酸茶树资源的筛选 |
3.2 分子辅助育种 |
4 研究展望 |
4.1 影响茶氨酸合成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及调控网络解析 |
4.2 常规育种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4.3 适合高茶氨酸茶树配套的栽培措施 |
(5)茶制品在日化领域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茶制品在日化行业的应用 |
1.1茶多酚 |
1.1.1茶多酚的功效 |
1.1.2茶多酚在护肤品中的应用 |
1.1.3茶多酚在牙膏中的应用 |
1.1.4茶多酚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
1.2茶叶籽油 |
1.2.1茶叶籽油的功效 |
1.2.2茶叶籽油在日化行业的应用 |
1.3茶皂素 |
1.3.1茶皂素的功效 |
1.3.2茶皂素在护肤品中的应用 |
1.3.3茶皂素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
1.4其他茶制品在日化领域的应用 |
1.4.1茶黄素 |
1.4.2茶氨酸 |
1.4.3茶多糖 |
2应用前景 |
(6)茶氨酸合成及生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茶氨酸的基本性质 |
2 茶氨酸的合成 |
2.1 茶氨酸在茶树体内的合成途径 |
2.2 茶氨酸的制备合成 |
2.2.1 茶叶中提取纯化茶氨酸 |
2.2.2 组织(细胞)培养法 |
2.2.3 微生物酶促合成法 |
2.2.4 化学合成制取法 |
3 茶氨酸的生理功能 |
3.1 神经保护 |
3.2 镇静、提高记忆力 |
3.3 降血压 |
3.4 抗肿瘤 |
3.5 抗疲劳 |
3.6 戒烟瘾 |
4 展望 |
(7)L-茶氨酸对肉鸡免疫调节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家禽免疫研究 |
2.2 免疫应激及其对动物的影响 |
2.3 鸡的球虫病 |
2.4 茶氨酸研究进展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L-茶氨酸对免疫应激黄羽肉鸡的调节作用 |
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动物与分组 |
2.3 试验日粮 |
2.4 试验设计 |
2.5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L-茶氨酸和注射LPS对黄羽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 L-茶氨酸和注射LPS对黄羽肉鸡炎性因子的影响 |
3.3 L-茶氨酸和注射LPS对黄羽肉鸡sIgA和CORT的影响 |
3.4 L-茶氨酸和注射LPS对黄羽肉鸡α1-AGP的影响 |
3.5 L-茶氨酸对黄羽肉鸡NDV抗体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试验二 L-茶氨酸对球虫攻毒肉鸡免疫机能的调节作用 |
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饲粮 |
2.3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2.4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L-茶氨酸对球虫攻毒白羽肉鸡溶菌酶的影响 |
4.2 L-茶氨酸对球虫攻毒白羽肉鸡OPG的影响 |
5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酶法生产L-茶氨酸及其结晶与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茶氨酸概述 |
二、茶氨酸制备技术的研究现状 |
三、茶氨酸的分离纯化方法 |
四、茶氨酸的检测方法 |
第二章 酶法生产L-茶氨酸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三章 反应液中L-茶氨酸的分离、结晶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四章 结晶品L-茶氨酸的纯度检测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谷氨酰胺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酶法合成L-茶氨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L-茶氨酸的理化性质 |
2. L-茶氨酸的生物学活性 |
3. L-茶氨酸产品的应用前景 |
4. 工业化生产L-茶氨酸的技术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谷氨酰胺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酶法合成L-茶氨酸的研究(实验部分)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实验试剂配制 |
2.3.2 GLS酶活测定方法 |
2.3.3 L-茶氨酸含量的测定方法 |
2.3.4 粗酶液的制备 |
2.3.5 重组谷氨酰胺酶合成L-茶氨酸反应条件的优化 |
2.3.6 重组γ-谷氨酰转肽酶合成L-茶氨酸反应条件的优化 |
3. 实验结果 |
3.1 谷氨酰胺酶合成L-茶氨酸反应条件的优化 |
3.2 重组γ-谷氨酰转肽酶合成L-茶氨酸反应条件的优化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硝基还原假单胞菌谷氨酰胺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在L-茶氨酸酶法合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L-茶氨酸研究概述 |
1.1 L-茶氨酸的结构与性质 |
1.2 茶氨酸在体内的吸收与代谢 |
1.3 茶氨酸的生理功效 |
1.4 茶氨酸的开发利用 |
1.5 茶氨酸的制备 |
第二章 谷氨酰胺酶研究进展 |
2.1 谷氨酰胺酶的类型 |
2.2 谷氨酰胺酶的蛋白结构 |
2.3 谷氨酰胺酶的应用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三章 实验设计方案 |
3.1 实验目的 |
3.2 本课题研究内容 |
3.3 技术路线 |
第四章 硝基还原假单胞菌谷氨酰胺酶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章 硝基还原假单胞菌谷氨酰胺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活性鉴定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讨论 |
第六章 重组谷氨酰胺酶催化合成茶氨酸反应条件优化 |
6.1 实验材料 |
6.2 实验方法 |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 讨论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茶氨酸的制取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HPLC法测定红茶中茶氨酸的含量[J]. 敬永升,王蕊.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04)
- [2]大叶种茶功能成分研究及提取开发现状[J]. 杨方慧,杨毅坚,张艳梅,仝佳音,何青元. 安徽农业科学, 2018(11)
- [3]L-茶氨酸抗热应激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郭晨.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2)
- [4]茶树茶氨酸的代谢及其育种研究进展[J]. 方开星,姜晓辉,吴华玲. 园艺学报, 2016(09)
- [5]茶制品在日化领域的应用进展[J]. 王万绪,谭蓉,谢丽娜. 中国茶叶加工, 2015(04)
- [6]茶氨酸合成及生理作用研究进展[J]. 刘昆言,丰金玉,肖文军. 茶叶通讯, 2014(04)
- [7]L-茶氨酸对肉鸡免疫调节效果的研究[D]. 火东晓.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9)
- [8]酶法生产L-茶氨酸及其结晶与检测[D]. 马晓娟.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4)
- [9]谷氨酰胺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酶法合成L-茶氨酸的研究[D]. 孙帅. 南京大学, 2013(10)
- [10]硝基还原假单胞菌谷氨酰胺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在L-茶氨酸酶法合成中的应用[D]. 浦荷芳.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3)
标签:茶氨酸论文; 谷氨酰胺论文; γ-谷氨酰转肽酶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