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财政与教育财政制度的变革(论文文献综述)
李放,马洪旭[1](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托幼服务供给研究:变迁历程、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托幼服务供给变迁内嵌于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之中,历经萌芽期、建构与发展期、解体与分化期、重建与发展期四个阶段。在社会主义革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人口生育政策调整等事件的触发下,托幼服务供给呈现出"钟摆式"的演进逻辑路径,政府责任、供给主体、供给机制、供给模式在不同的演进阶段也呈现出不同的趋势特征。新时期托幼服务供给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家庭日益增长的托幼服务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托幼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供给总量不足、"重教育轻托育"和"公退民进"的结构性供给矛盾、选择性托育服务供给模式的局限性等。"十四五"期间,建立与完善托幼服务供给的多元投入机制、推进托幼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托幼一体化"为主的托育服务供给模式是优化人口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必然之举。
黄杰华[2](2022)在《转型期高等教育投入结构演变的中俄比较及启示》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梳理1992-2018年中俄两国高等教育投入数据发现,两国在经济体制转型期间高等教育投入结构的演进路径类似,即财政投入呈现"U型"演进趋势,非财政投入呈现"倒U型"演进趋势。研究发现,在转型初期,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是两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占比下降的共同原因,扩招与经济衰退导致的财政减收分别是中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占比下降的特殊原因。转型后期,由于两国国家财力提升,其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占比均出现回升。为应对转型期高等教育财政经费不足,俄罗斯非财政经费筹资方式相对多样化,而中国高等教育筹资高度依赖学费收入,社会投入占比长期偏低。今后,中国应继续促进经济发展以保证政府教育财政投入力度,优化高等教育多元化筹资渠道,尤其是要大力促进民办高校发展,增加社会投入,以优化高等教育投入结构。
黄宇康,米龙,车若语,庞岩[3](2021)在《教育强国视域下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特征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教育强国战略部署探讨教育财政支出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分析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的典型特征是进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提升教育经费投入使用效率的理论和实践前提。我国教育财政经费支出当前存在不同类别教育经费分配不均衡、不同区域教育经费投入差异明显、不同领域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不同教育财政支出评价主体面临制约等特征。应从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支出与绩效评价几方面采取相关措施,将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向基础教育和中西部地区倾斜和转移,分区域均衡教育财政经费支出结构,完善教育财政经费支出的绩效评价工作,提升教育财政经费投入使用的效率和效果。
商丽浩,陈小云[4](2021)在《我国教育财政政策的变迁——基于1987—2019年《教育部工作要点》的分析》文中指出通过对《教育部工作要点》进行文本编码以分析教育财政政策变迁,发现:1987-2019年间,教育财政政策作为实现教育发展目标的激励工具在政策系统中的地位增强,但波动起伏明显;政策结构新旧转换,具体教育事业的财政政策逐渐切换综合统筹的政策,成为主流。教育财政政策内容的不断革新,推进教育财政公共性、公平性、均衡性发展;不仅教育经费筹措政策逐步转向重视各级政府的公共资金,而且分配政策转向重视人员经费和教育补偿,各级各类教育财政政策转向重视均衡发展。
熊进,林陈原野[5](2021)在《从财政学到财政社会学:高等教育项目制研究的理论转向》文中提出作为一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项目制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高等教育历史与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强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等事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事项上发挥了巨大支持作用,由此也引发学界诸多讨论。检视现有研究文献,发现高等教育项目制研究因在总体上把项目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而强调其政策性、资源性、效率性、绩效性等特征,从而构建了一种财政学的研究范式与进路。然而,财政学式的研究进路聚焦于项目制本身而忽视了其与国家、大学、教师等主体间的关联机制所塑造的高等教育治理意涵等财政项目制之外的方法论议题,有可能会狭窄高等教育项目制研究的论域空间。因此,有必要实现研究从财政学向财政社会学的转变,让项目制成为一面理解高等教育治理中系列命题的透镜。高等教育财政项目制的完整诠释仰赖于财政学与财政社会学这两种研究进路能否合二为一:以财政学的论述为基础,迈向财政社会学的深度拓展,以达成研究的完整性与深刻性。
张灵,童腮军[6](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薪酬政策的变迁与展望——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史乘分析范式,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教师薪酬有关政策法规文本,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薪酬政策变迁过程可分为薪酬政策制度化路径的起始、工资待遇正常化的渐进变化、拥有更实在的获得感的突进以及工资收入的"均衡断裂"等四个变迁阶段。从外部制度环境的变化和内部自身条件的改变分析了乡村教师薪酬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认为乡村教师薪酬制度变革需突破路径依赖效应和利用关键节点摆脱既有路径的内在动力,提出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措施应从政策导向走向法律规制,应以各类津补贴形式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的收入待遇,确立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教师为国家特殊公职人员,从而使广大乡村教师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闫海,兰天[7](2021)在《财政法视阈下教育费附加制度的问题与出路》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教育费附加制度是在特定历史时期解决教育经费的一种非常规手段,而后被列入政府性基金目录征收至今,其在征收对象、预算管理、地区收入差异以及征收法治化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基于"费改税"逻辑,开征教育税以取代教育费附加,则在税基选择、税制改革等面临诸多困境,通过政府性基金退出的评估机制取消教育费附加,是解决问题的出路。但是,取消教育费附加后,仍须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确保教育经费的充足性。
葛阳阳[8](2021)在《“十三五”期间省级职业教育财政政策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2016—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崭新阶段。财政政策作为政府促进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其现实效用愈发凸显。基于"十三五"期间31个省份出台的84份职业教育财政政策文本为分析样本,借助NVivo软件对其进行逐级编码分析,对新政策的出台提出加强具体情境认知、提升多元主体参与度、优化政策工具组合结构、兼顾政策目标本土特色的建议。
刘纯阳,刘锦怡[9](2021)在《财政分权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供给效率的影响:文献回顾与研究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沿着理论研究、实证分析与方法研究的思路,在系统梳理财政分权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供给效率研究现状和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在研究方法的合理性与研究样本的异质性两个方面存在的不足。新的"央地关系"下农村中小学教育供给政策的顶层设计、政府绩效考核方向转变能否改善农村中小学教育供给效率、财政分权对于农村中小学教育供给效率的影响、财政分权对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效果等,是未来研究方向与重点关注的问题。
田汉族[10](2021)在《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与教育观念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经济学揭示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以及教育行为背后的经济逻辑,为准确理解和有效解决教育改革中的问题带来了全新观念,从教育经济价值观、教育投资观的确立,到教育市场观、教育民营观的形成,再到教育产权观、教育改革成本观、教育治理效能观的拓展,无不打上了教育经济学的烙印。系统梳理教育经济学不同发展阶段的重大理论成果,发现教育经济学的知识生产与教育观念更新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讨论促进了教育经济价值观形成,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强化了教育投资观,教育生产理论研究深化了教育效率观,教育产业问题争鸣使教育市场观、教育民营观更加明晰,而对教育制度经济学的探索则唤醒了教育治理的经济逻辑意识。深入探讨教育经济学知识生产与教育观念变化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强化教育经济学对教育实践的经济理性导向、成本与效率意识和效益最大化思想引领作用,引发人们心灵深处的教育思想革命与教育观念的自我超越,为教育实践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新思路、新想法,而且可以确证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不断成熟的学科的强大生命力。
二、公共财政与教育财政制度的变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共财政与教育财政制度的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百年托幼服务供给研究:变迁历程、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托幼服务供给的发展历程 |
(一)萌芽期(1921—1949年):战时儿童公育制度的产生和确立 |
(二)建构与发展期(1949—1978年):单位或集体托幼制度的确立 |
(三)解体与分化期(1978—2010年):托育服务的“隐家庭化”和学前教育的市场化 |
(四)重建与发展期(2010年至今):儿童福利制度的确立与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 |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托幼服务供给的变迁逻辑 |
(一)托幼服务供给变迁的阶段演进逻辑 |
(二)托幼服务供给变迁的逻辑主线 |
1.政府责任从“大包大揽”到“逐步退缩”再到“理性回归” |
2.供给主体从一元供给向多元化供给转变 |
3.供给机制由军事化供给制到企事业单位自给自足再到多样化协同治理转变 |
4.供给模式由普惠性向普惠性与选择性共存转变 |
四、新时期托幼服务供给的反思与展望 |
(一)对当前托幼服务供给的反思 |
1.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
2.服务供给结构性矛盾凸显 |
3.选择性托育供给模式的局限性 |
(二)托幼服务供给的“十四五”展望 |
1.建立与完善托幼服务多元投入机制 |
2.推进托幼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3.推进“托幼一体化”为主的托育服务供给模式 |
(2)转型期高等教育投入结构演变的中俄比较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转型期中俄高等教育投入结构的演进路径比较 |
三、转型期中俄高等教育投入结构的演进动因比较 |
(一)转型初期中俄财政投入占比下降的共同原因:高等教育成本分担 |
(二)转型初期中俄财政投入占比过快的特殊原因:“扩招”和“财政减收” |
(三)转型后期中俄两国财政投入占比回升的共同原因:国家财力提升 |
四、转型期中俄高等教育非财政经费筹措渠道的比较 |
(一)招收自费生,提高学费水平 |
(二)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办学 |
(三)教育所有权和经济权益社会化 |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
(3)教育强国视域下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特征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
二、当前我国教育财政经费支出特征分析 |
1.不同类别教育财政经费分配不均衡 |
2.不同区域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差异明显 |
3.不同领域教育财政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 |
4.不同教育财政支出评价主体面临制约 |
(1)不同级别政府之间的权利与支出责任边界不清。 |
(2)教育财政支出评价受托方的非独立性。 |
(3)监督主体单一,监督力度不足。 |
三、教育强国视域下提升我国教育财政支出效率的举措 |
1.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向基础教育转移 |
2.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
3.分区域均衡教育财政经费的支出结构 |
4.开拓多元化教育经费收入来源 |
5.完善教育财政经费支出的绩效评价工作 |
(4)我国教育财政政策的变迁——基于1987—2019年《教育部工作要点》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分析框架 |
(三)技术路线 |
三、研究发现 |
(一)教育财政政策地位和作用方式的变迁 |
1.教育财政政策地位的变迁:政策中的教育财政力量渐趋增强 |
2.教育财政政策作用方式的变迁:综合统筹和具体事业的教育财政政策双向驱动 |
(二)教育财政政策内容的变迁 |
1.教育财政政策概况:由重视教育经费筹措转向经费分配 |
2.教育经费筹措政策的变迁:由关注政府和市场双重渠道转向以政府为主 |
3.教育经费分配政策的变迁:关注人员经费和教育补偿 |
4.教育经费管理政策的变迁:关注度弱且波动变化 |
5.各级教育财政政策的变迁:各级教育逐渐均衡发展 |
(5)从财政学到财政社会学:高等教育项目制研究的理论转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财政学到财政社会学:财政研究的范式转向 |
二、高等教育项目制研究的财政学特征 |
(一)高等教育项目制的管理特征 |
(二)高等教育项目制的政策工具属性 |
(三)高等教育项目制的制度成效 |
(四)高等教育项目制的本质问题及其后果 |
(五)高等教育项目制的“终结”与“延续” |
三、财政社会学转向:高等教育项目制研究的应有之义 |
(一)其他学科项目制研究的财政社会学启发 |
(二)高等教育项目制研究的财政学范式:局限及其财政社会学转向 |
四、财政学与财政社会学的结合:高等教育项目制的完整诠释及启示 |
(6)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薪酬政策的变迁与展望——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村教师薪酬政策的变迁 |
(一)乡村教师薪酬政策制度化路径的起始 |
1. 乡村教师工资待遇嵌入国家顶层设计。 |
2. 办学主体责任与角色的转换。 |
(二)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正常化的渐进变化阶段 |
1. 确保乡村教师工资待遇的落实。 |
2. 乡村教师工资待遇的责任主体由模糊走向清晰。 |
(三)乡村教师拥有更实在获得感的突进阶段 |
1. 多种补贴得到发放。 |
2. 职称评定获得倾斜。 |
3. 多种民生工程得到落实。 |
(四)乡村教师收入的“均衡断裂”时期 |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教师薪酬政策的变迁逻辑 |
(一)乡村教师薪酬制度变革需突破路径依赖效应 |
(二)利用关键节点引发乡村教师薪酬制度转折性变迁 |
三、我国乡村教师薪酬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分析 |
(一)外部制度环境变革推动乡村教师薪酬政策变迁 |
1. 乡村教育的生态环境改善的需求。 |
2. 乡村教师的利益诉求将成为推动制度与政策变革的内生动力。 |
3. 督导问责是保障乡村教师待遇的一种有效机制。 |
(二)内部自身条件变化对乡村教师薪酬政策的影响 |
1. 乡村教育公共性的深刻理解。 |
2. 强化“国家公务人员待遇”的乡村教师薪酬供给的政府责任制。 |
3. 财权上移是提高乡村教师工资收入的有效保障。 |
四、我国乡村教师薪酬待遇政策的未来展望 |
(一)乡村教师薪酬待遇保障措施将从政策导向走向法律规制 |
(二)乡村教师薪酬待遇将不断得到改善 |
(三)乡村教师待遇的提高将更多以津补贴形式出现 |
(四)乡村公办教师的身份将依法重新确认 |
五、结语 |
(7)财政法视阈下教育费附加制度的问题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教育费附加制度的历史沿革 |
二、我国教育费附加制度的财政法问题 |
(一)征收对象与征收目的之间缺乏关联性 |
(二)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缺乏合法性与合理性 |
(三)地区收入差异加剧教育不公 |
(四)教育费附加征收法治化程度低 |
三、教育费附加的费改税改革思路缺乏可行性 |
(一)教育的公共产品性是教育税开征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
(二)教育税的税基确定较为困难 |
(三)与我国当下税制改革逻辑相悖 |
四、我国教育费附加制度的取消 |
(一)建立政府性基金退出的评估机制 |
(二)完善教育财政投入机制 |
(8)“十三五”期间省级职业教育财政政策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过程与方法 |
(一)开放式编码(open coding) |
(二)轴心式编码(axial coding) |
(三)选择式编码(selecting coding) |
(四)模型构建 |
(五)饱和度检验 |
二、职业教育省级财政政策分析 |
(一)情境认知 |
(二)政策主体 |
(三)政策工具 |
(三)政策目标 |
三、面向未来职业教育财政政策的思考 |
(一)加强具体情境认知,“补短板,强弱项” |
(二)提升多元主体参与度,形成协同内驱力 |
(三)优化政策工具组合结构,达成帕累托最优 |
(四)兼顾政策目标本土特色,勇于制度创新 |
(9)财政分权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供给效率的影响:文献回顾与研究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财政分权与农村中小学教育供给效率的理论研究 |
1.1 财政分权与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研究的发展阶段 |
1.2 财政分权与农村中小学教育供给效率研究的主要路径 |
1.3 财政分权与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主流思路 |
2 财政分权与农村中小学教育供给效率的实证研究 |
2.1 关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与农村中小学教育供给效率的实证研究 |
2.2 关于“省直管县”改革与县域农村中小学教育供给效率的实证研究 |
3 财政分权与农村中小学教育供给效率度量的方法研究 |
3.1 关于财政分权的度量 |
3.2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供给效率或有效性的度量 |
3.3 关于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农村中小学教育供给的研究方法 |
3.4 关于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农村中小学教育供给的实证研究 |
4 结论性评述与研究展望 |
第一,新的“央地关系”下农村中小学教育供给政策的顶层设计。 |
第二,政府绩效考核方向转变能否改善农村中小学教育供给效率。 |
第三,省级以下财政分权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供给效率的影响。 |
第四,财政分权改革对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的政策效果。 |
(10)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与教育观念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讨论及教育经济价值观的确立 |
(一)教育劳动非生产性的认识突破与教育劳动经济价值观确立 |
(二)教育部门的性质争论与教育先行观认同 |
(三)教育经济价值的论证与教育经济价值观形成 |
二、人力资本理论引进和研究与教育投资观的定型 |
(一)教育投资合理比例研究与加大政府投资的认识强化 |
(二)教育投资成本-收益分析与教育成本分担的共识达成 |
(三)教育投资风险问题探索与理性教育投资观的倡导 |
三、教育生产理论逐渐形成与教育效率观的丰富 |
(一)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分析与教育整体效率观的具体化 |
(二)教育规模经济理论提出与教育规模效率理念强化 |
(三)教育范围经济实证分析与教育联合生产效率观的创新 |
四、教育产业问题争鸣与教育市场观念的明晰化 |
(一)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的提出与教育民营观的兴起 |
(二)教育与市场经济关系的深入讨论与教育改革市场化取向的广泛认同 |
(三)民办教育是否可以营利的讨论与民办教育营利观的突破 |
五、教育制度经济学孕育与教育治理的经济逻辑意识确立 |
(一)教育产权理论的形成与教育产权制度观的建立 |
(二)交易成本理论运用与教育改革成本观的提出 |
(三)委托代理理论运用与教育治理效能观的重建 |
六、结语 |
四、公共财政与教育财政制度的变革(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百年托幼服务供给研究:变迁历程、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J]. 李放,马洪旭. 社会保障研究, 2021(05)
- [2]转型期高等教育投入结构演变的中俄比较及启示[J]. 黄杰华. 教育学术月刊, 2022(01)
- [3]教育强国视域下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特征探析[J]. 黄宇康,米龙,车若语,庞岩.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21(06)
- [4]我国教育财政政策的变迁——基于1987—2019年《教育部工作要点》的分析[J]. 商丽浩,陈小云. 现代教育论丛, 2021(06)
- [5]从财政学到财政社会学:高等教育项目制研究的理论转向[J]. 熊进,林陈原野. 地方财政研究, 2021(11)
- [6]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薪酬政策的变迁与展望——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J]. 张灵,童腮军. 教育学术月刊, 2021(11)
- [7]财政法视阈下教育费附加制度的问题与出路[J]. 闫海,兰天. 教育财会研究, 2021(05)
- [8]“十三五”期间省级职业教育财政政策回顾与展望[J]. 葛阳阳. 职教通讯, 2021(10)
- [9]财政分权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供给效率的影响:文献回顾与研究展望[J]. 刘纯阳,刘锦怡.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05)
- [10]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与教育观念创新[J]. 田汉族. 教育经济评论, 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