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位置肩袖与肩峰肱骨头距离的MRI研究

不同位置肩袖与肩峰肱骨头距离的MRI研究

一、不同体位下肩袖和肩峰-肱骨头之间距离的MRI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丁少华,毕明光,丁伟,郑敏哲,李瑾,彭兆祥[1](2021)在《关节镜下"三明治"补片上关节囊重建术治疗巨大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三明治"补片(自体阔筋膜+LARS人工韧带+自体阔筋膜)重建上关节囊治疗巨大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0月采用"三明治"补片重建上关节囊的随访2年以上的巨大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患者29例, 男12例、女17例;年龄(66.01±5.88)岁(范围55~77岁)。肩胛下肌肌腱完整13例、可修复16例;小圆肌均完整, 三角肌功能完整;肩袖损伤Hamada分型2型11例、3型14例、4型4例。术后以患肩主动外展上举角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 Elbow Surgeons, ASES)评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评分以及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肩关节疼痛及功能。以肩关节X线及MRI评估肩峰-肱骨头间距(acromiohumeral distance, AHD), 判断补片愈合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35.30±7.20)个月(范围24~4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肩主动外展上举角度为158.45°±23.87°(范围70°~180°), 较术前的92.59°±45.99 °(范围20°~160°)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90, P<0.001);ASES评分为(92.92±9.08)分(范围64~100分)、UCLA评分为(31.62±3.93)分(范围19~35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85.83±8.44)分(范围68~94分), 均较术前[分别为(30.69±12.99)分(范围68~95分)、(10.93±3.43)分(范围4~17分)、(39.62±12.68)分(范围14~55分)]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45, 21.348, 16.333, P<0.001);VAS评分为(0.41±0.57)分(范围0~2分), 较术前的(4.90±1.05)分(范围3~7分)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67, P<0.001)。末次随访时MRI示AHD由术前(3.31±1.57)mm(范围1.10~6.60 mm)增加至(6.94±1.76)mm(范围3.0~10.8 mm), 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95, P<0.001)。26例补片获得愈合, 愈合率89.7%(26/29);部分撕裂1例, 完全撕裂2例(其中1例感染)。结论 "三明治"补片重建上关节囊术后短期随访愈合率较高, 可使肩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是治疗巨大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的有效术式。

李玮,窦连荣,麻文谦,李占鏖,王逸群,顾红星,熊凯旋[2](2021)在《关节镜下完全修复术治疗巨大肩袖撕裂伤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完全修复术治疗巨大肩袖撕裂伤(m RCT)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m RCT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手术前后的肩关节活动度,参考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系统评估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记录随访期间患者并发症情况。根据是否发生不良结局,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析可能影响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结果患者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2年的前屈上举、体侧外旋、体侧外展活动度均大于术前(P <0.01)。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患者UCLA肩关节评分均高于术后6周(P <0.05)。术后3个月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与术后6个月、2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07);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7)。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使用无结锚钉、Ⅱ级脂肪浸润、Ⅱ级肩峰肱骨距均是影响m RCT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关节镜下完全修复术治疗m RCT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且近中期疗效较为理想;在术后康复治疗中,需重点关注Ⅱ级脂肪浸润、Ⅱ级肩峰肱骨距及术中未使用无结锚钉的患者,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免影响康复效果。

刘通[3](2021)在《喙突MR影像学特征及其在肩袖损伤中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索肩关节磁共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rthrography,MRA)测量喙突-肩胛盂上结节垂直距离和喙突-肱骨头前后距离在肩袖损伤中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评估两距离与肩袖损伤的关系,为临床肩袖损伤诊断提供影像学参考。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肩关节MRA病例,按照损伤部位的不同将病例分为肩胛下肌腱损伤实验组52例,冈上肌肌腱损伤实验组54例,正常对照组39例,评估并统计实验组中肩胛下肌腱、冈上肌肌腱的病理变化,分别在矢状位上测量喙突-肩胛盂上结节的垂直距离、在横轴位和矢状位上测量喙突-肱骨头前后距离,比较两距离与肌腱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结果54例冈上肌腱病变实验组测量矢状位喙突-肩胛盂上结节平均垂直距离为6.7mm较对照组大,差异显着(t=3.6,P=0.001),轴位测量喙突-肱骨头前后平均距离为10.4mm,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P=0.037),矢状位测量喙突-肱骨头前后平均距离为11.5mm较对照组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P=0.299)。52例肩胛下肌腱损伤实验组采用相同方法在横轴位和矢状位上分别测量喙突-肱骨头的前后距离和矢状位上测量喙突-肩胛盂上结节垂直距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MRA测量喙突-肩胛盂上结节的垂直距离的增大和喙突-肱骨头前后距离的减小在提示冈上肌腱损伤中有参考意义,研究表明喙突尖到肩胛盂上结节的垂直距离的改变会导致喙突下出口形状的变化进而增加肩袖损伤的风险,主要用于评估冈上肌腱损伤,在评估肩胛下肌腱损伤方面能力有限。

杨璞[4](2021)在《冈盂切迹处肩胛上神经松解对后上型巨大肩袖撕裂患者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冈盂切迹处肩胛上神经松解术在后上型巨大肩袖撕裂患者预后的临床疗效,明确肩胛上神经松解术的作用从而指导对此类患者手术方案的选择。方法:选择10具(20侧)福尔马林侵泡的成人尸体标本(青岛大学人体解剖学实验室标本),解剖肩胛下横韧带,明确其存在率,并测量冈盂切迹处肩胛上神经距离肩胛盂缘的最短距离。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并随访的后上型巨大肩袖撕裂合并肩胛上神经损伤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神经松解组和未松解组。患者平均年龄57.62±10.12(45~74)岁。松解组在进行肩袖修复之前先在冈盂切迹处进行松解,松解神经血管束周围的软组织粘连,对于存在肩胛下横韧带的予以切断。记录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UCLA评分,VAS评分。术后12个月行肩关节MRI评估肩袖愈合情况,期间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复查。术后6个月行神经电生理检查肩胛上神经损伤恢复情况。记录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综合评估患者肩关节功能和手术效果。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常规门诊复查,期间若有病情变化随时复查。结果:解剖发现肩胛下横韧带的存在率为70%,肩胛上神经在冈盂切迹处距离肩胛盂缘的最短距离为17.73±1.61mm。临床随访发现两组所有患者术后的肩关节功能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术后12个月随访时,松解组:VAS评分从术前7.42±0.67下降到2.00±0.74,UCLA评分从术前11.17±1.79上升到29.33±4.75。肩关节主动前屈、外展、外旋分别从术前的50.83±16.89°,50.42±20.94°,12.50±6.91°提高到148.83±22.51°,150.42±31.22°,56.67±8.62°。未松解组:VAS评分从术前7.83±0.83下降到2.08±0.67,UCLA评分从术前11.17±1.70上升到27.83±5.61。肩关节主动前屈、外展、外旋分别从术前的51.67±17.36°,49.83±16.82°,14.17±8.48°提高到146.25±25.24°,148.33±32.29°,53.75±7.72°。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UCLA评分,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肌电图,结果未见异常,提示肩胛上神经功能恢复。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内均复查肩关节MRI,两组各有4名患者出现了再撕裂,再撕裂率均为25%(4/16)。结论:通过随访比较,冈盂切迹处肩胛上神经松解术不能进一步提高后上型肩袖撕裂合并肩胛上神经损伤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及肩袖愈合率。对于此类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时可仅行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

邓南凌[5](2021)在《巨刺法对肩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后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背景:肩袖损伤是运动系统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症状主要为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且常有夜间疼痛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目前,多采用肩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手术治疗肩袖损伤。然而据临床观察,单纯的手术治疗,患者的预后往往不是十分理想,而术后配合系统的康复训练则能更有效地帮助肩关节功能恢复。但是由于手术过程对肢体造成创伤,术后患肢往往肿痛明显,影响早期康复训练的顺利实行。因此,寻找一种既不刺激患肢,又能帮助肩关节术后早期康复的治疗方法具有临床价值。目的:观察肩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后应用巨刺法针刺治疗对肩关节疼痛、活动度和功能的影响,以期能为肩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后早期康复提供一种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方法: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共纳入符合要求的患者45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共2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5例,年龄31~71(57.64±11.895)岁。对照组共23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3例,年龄32~71(58.35±9.442)岁。试验组术后予以巨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术后仅予康复训练治疗。观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VAS评分、肩关节前屈上举活动度、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并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未出现脱落。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3月VAS评分分别为(1.91 ±0.811)分和(2.96±0.878)分,均较术前的(7.32±1.041)分和(7.30±1.146)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试验组术后1月、术后3月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3月肩关节前屈上举活动度分别为(138.50±8.579)度和(131.22±14.257)度,均较术前的(67.55±4.480)度和(67.04±4.237)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试验组术后1月、术后3月肩关节前屈上举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3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1.95±5.636)分和(76.48±5.930)分,均较术前的(52.55±6.434)分和(51.83±6.080)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试验组术后1月、术后3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治疗效果良好。巨刺法应用于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后,可以缓解术后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加快肩关节功能恢复。巨刺法有助于肩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后早期的功能康复。因此,对于肩袖损伤患者,建议选取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手术后可应用巨刺法针刺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帮助早期康复。

谢彬[6](2021)在《糖尿病对关节镜肩袖修补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肩袖损伤是由于创伤或退变性因素导致包裹于肱骨头周围的肌腱组织受损。近几年医疗技术水平以及检查设备的完善,人们对肩袖损伤性疾病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肩袖损伤的治疗技术也发展迅猛,方法层出不穷,大致可分为保守治疗(固定患侧上肢、口服以及局部用药、中医针灸和康复训练等)、手术治疗(关节镜下肩袖清创、关节镜下肩袖修补、关节镜下上关节囊重建、肌腱转位、肩峰下球囊间隔、反肩置换)和其他辅助治疗技术(细胞支架技术、生长因子技术、玻璃酸钠技术(SH)、富含血小板血浆技术(PRP)、干细胞技术等)。肩关节镜技术,特别是关节镜下肩袖组织修复手术已发展为肩袖损伤的常见手术方式之一,该手术方式具备微创、失血少、精准度高、功能康复迅速等优势。它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性高,效果突出的手术方法,能够大大缓解病人的痛苦,提高肩部活动能力,改善病人生存质量。同时影响肩袖愈合的因素是多样而复杂的,可能与患者的治疗方式、生活习惯、康复计划、损伤类型、基础疾病、自身代谢水平等有关。糖尿病作为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患病率每年都在增高,尤其是近几年糖尿病发病人数加速上升,未来形势让人担忧。糖尿病可能会增加患者的手术风险,包括感染风险增加,组织修复的质量下降,以及伤口愈合能力下降等问题。到目前为止,血糖控制水平与肌肉、肌腱组织愈合之间的细节关系无人报道。关于糖尿病病人肩袖修复后的康复结果、持续高血糖对肌腱到骨的愈合、肩关节近远期的疼痛以及肩关节活动度的变化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报道。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肩关节功能和结构愈合方面的差异,来探究糖尿病对其术后恢复的影响,进而针对性的对合并糖尿病的肩袖损伤患者提出特异性治疗策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评估了苏北人民医院在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因肩袖损伤行全肩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修补的肩袖撕裂(中、大型撕裂)病人共计72名,分为合并有糖尿病和无糖尿病两类病人,其中合并有糖尿病的病人37名,无糖尿病的病人35名。比较两组病人术前、术后1月、3月、6月VAS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度(ROM);末次随访(平均16.28个月)时对两组病人行VAS疼痛评分和肩关节活动评估(ROM),并在B超下评估肩袖完整性、测量肩袖厚度、腋囊厚度和查看破坏的前方关节囊是否再次形成。两组病人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行ASES评分、CONSTANT评分,评估病人生活质量和临床效果。结果:两组病人手术前基本资料包括:性别、体重、年龄、左/右肩、患病时长、手术后末次随访时间、肩袖撕裂大小差异均不明显(P>0.05);术后1月、3月时两组病人前屈、外展、中立位外旋、体侧内旋的活动度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病人体侧内旋的对比在术后6月时差异不明显(P>0.05),而前屈、外展、中立位外旋差异明显(P<0.05);两组病人手术后末次随访的活动度对比:前屈、外展、中立位外旋、体侧内旋差异显着(P<0.05);两组病人VAS评分仅在手术后1月、3月时差异明显(P<0.05),手术前、手术后6月和末次随访期间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病人术前ASES评分、Constant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末次随访中ASES评分差异明显(P<0.05),而Constant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B声检查发现两个组别中所有病人肩袖均愈合良好,未见明显完整性缺失者;手术过程中破坏的前方关节囊都再次形成,测量的肩袖厚度、腋囊厚度也都有一定程度增生,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糖尿病对中型、大型肩袖损伤手术修补后肩关节的短期临床功能和结构的恢复存在明显影响,良好的血糖控制,有望改善糖尿病患者肩袖修补术后肩关节功能及结构的恢复。糖尿病患者术后短期疼痛较非糖尿病患者强烈,需要在科学镇痛方面予以重视。

汪源杰[7](2020)在《肩关节镜下双滑轮缝线桥与传统缝线桥技术在肩袖损伤合并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比研究分析肩关节镜下双滑轮缝线桥与传统缝线桥技术在肩袖损伤合并骨质疏松的临床治疗效果,选择最佳利于肩袖损伤合并骨质疏松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缝线方式。方法:选取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临床医学院/四川省中医院骨科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诊断肩袖损伤合并骨质疏松,后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采用双滑轮缝线桥技术(Double Pulley DP组)20例,采用传统缝线桥技术(Suture-Bridge SB组)20例。记录两组病历资料,对两组术前1天、术后4周、术后12周及术后12个月4个时间段的疼痛评分、肩关节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再撕裂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DP组和SB组共40例患者均获得了完整的随访;2.DP组和SB组病例在术前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DP组和SB组术前与术后各时间段肩关节功能评分及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DP组在术后4周、12周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及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均优于S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DP组和SB组术前1天、术后12月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及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6.术后12月两组病例中均未出现肩袖再撕裂的情况结论:肩关节镜下双滑轮缝线桥与传统缝线桥技术均是治疗肩袖损伤伴骨质疏松的有效方法,但双滑轮缝线桥技术比传统缝线桥技术对术后早期疼痛缓解、肩关节功能康复更具有一定优势。

洪伟武[8](2020)在《肩袖损伤合并Ⅱ型肩峰患者行关节镜下修复联合肩峰成形术的短期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肩袖修复术联合肩峰成形术对肩袖损伤合并Ⅱ型肩峰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Ⅱ型肩峰患者进行肩袖修复时术式的选择提供相关临床依据。方法:本课题研究为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选取了广东省中医院2019年10月-2020年1月,满足纳入排除标准的50例肩袖损伤合并Ⅱ型肩峰患者。本研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为试验组(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联合肩峰成形术)、对照组(单纯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2组,每组25例。其中试验组患者在接受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的基础上同期进行肩峰成形术,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而不进行肩峰成形术。术后各组患者接受同样的术后护理、治疗、康复等。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周、6周、12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与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并记录各组患者是否在试验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情况。数据使用SPSS 25.0进行录入与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分别随着时间推进逐渐降低(P<0.05),即疼痛逐渐改善。而两组患者之间VAS评分在术后1周、6周、1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在术后6周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肩关节功能优于对照组。术后1周、12周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时间的推进,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逐渐升高,即肩关节功能逐渐恢复。结论:单纯镜下修复与联合肩峰成形术在早期疼痛方面无明显差异,但镜下修复联合肩峰成形术对关节功能和早期康复有一定促进作用

唐佶颖[9](2020)在《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患者同期修复和延期修复肩袖损伤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肩关节损伤,很多时候导致肱骨近端骨折的暴力不仅仅会导致骨折,还会累及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和肌腱等软组织,最常见的是肩袖损伤。肩袖损伤在合并肱骨近端骨折时,没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由于医生对于肩袖损伤的认识不足,术中不能发现破裂的肩袖并进行缝合修补,最终导致患者术后骨折愈合了,肩关节功能却明显受限。而骨折愈合后再进行肩袖损伤的修补,患者需要多进行一次手术,且疗效是否存在差别尚不明确。本研究希望探讨,对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全层破裂患者,进行同期和延期手术修复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这类患者的处理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44例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的患者,其中24例患者在我院同期进行骨折复位固定和肩袖损伤修补,20例患者在外院进行骨折复位固定后延期在我院进行肩袖损伤修补。分别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采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SS评分(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shoulder Scores,UCLASS)对患者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定。结果:随访12-24个月,平均(17±4.0)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同期手术组患者的UCLASS评分在功能、主动前屈活动度、前屈力量、主观满意度方面均显着优于延期进行肩袖修补手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全层破裂患者,同期手术修复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优于延期修复,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肩关节功能。

夏威夷[10](2019)在《综合诊断体系识别肩袖撕裂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临床症状、特殊体格检查、X光线和MRI影像学等各类检查方法针对肩袖撕裂的诊断价值,以期建立综合诊断体系来帮助识别肩袖撕裂。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骨科因肩关节疾患住院诊疗并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133例。以肩关节镜常规后方观察入路结合外侧观察入路的联合观察入路的镜检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评价临床症状、特殊体格检查、X光线和MRI影像学检查等各类检查方法对于肩袖撕裂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共纳入病例133例,经肩关节镜金标准检查发现肩袖撕裂患者103例(包括肩袖部分撕裂PT和肩袖全层撕裂FT),肩袖完整患者30例。其中冈上肌全层撕裂42例,冈上肌部分撕裂56例;冈下肌全层撕裂15例,冈下肌部分撕裂5例;肩胛下肌全层撕裂7例,肩胛下肌部分撕裂20例。活动受限、力弱、特殊类型疼痛三种症状Youden指数均大于0,具有诊断价值。活动受限的准确率最高为77.4%,力弱的Youden指数最大为0.285。三者症状中出现两种阳性的诊断方案的灵敏度为82.5%。9种特殊体格检查的阳性率在肩袖撕裂和肩袖完整患者中均有显着性差异。当Jobe试验、落臂试验、外旋抗阻试验、Lift-off试验、Napoleon试验等5种检查中出现至少2个阳性并且同时Neer征、Hawkins征、疼痛弧试验、压痛等4个检查中出现至少2阳性时视为阳性的体格检查组合方案的准确率为90.2%。AH(AUC=0.62,临界点 9.8mm)、AI(AUC=0.77,临界点 0.69)、CSA(AUC=0.63,临界点 38.5°)、AGA(AUC=0.65,临界点52.0°)四种X线侧量参数均可作为肩袖撕裂的诊断标准。MRI诊断肩袖撕裂的Youden指数为0.616,准确率为85.0%。症状组合方案准确率最低为74.4%,体格检查和MRI的诊断率无明显性差异,但是体格检查组合方案Youden指数更高为0.780。结论:采取后方入路加外侧入路的联合观察入路来进行探查能够准确清楚地观察肩袖撕裂具体情况,以此镜下诊断为金标准。活动受限、力弱、特殊类型疼痛三种症状以及其组合诊断方案均有诊断价值。九种特殊体格检查均有诊断价值,其组合诊断方案诊断价效能高于MRI检查,值得推广。X线片测量的肩峰指数、肩肱间距、肩关节关键角、肩峰肩盂角均有诊断价值,其中肩峰指数的诊断效能更大,可做为肩袖撕裂的辅助诊断方法。

二、不同体位下肩袖和肩峰-肱骨头之间距离的MRI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体位下肩袖和肩峰-肱骨头之间距离的MR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关节镜下完全修复术治疗巨大肩袖撕裂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时间点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情况比较
    2.2 不同时间点患者的肩关节恢复情况比较
    2.3 随访结果
    2.4 患者预后不良的单因素分析
    2.5 患者预后不良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3 讨论

(3)喙突MR影像学特征及其在肩袖损伤中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肩袖撕裂分级标准
    4 测量方法
    5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喙突-肩胛盂上结节垂直距离测量
    3 喙突-肱骨头前后距离测量(轴位)
    4 喙突-肱骨头前后距离测量(矢状位)
    5 距离测量与肩袖损伤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肩袖损伤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
致谢

(4)冈盂切迹处肩胛上神经松解对后上型巨大肩袖撕裂患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肩胛下横韧带的解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随访研究
    对象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术前准备
        3 手术方法
        4 术后康复
        5 观察指标
        5.1 肩关节评分
        5.2 肩关节活动度
        5.3 影像学资料
        5.4 电生理检查
        6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肩关节评分
        3 肩关节活动度
        4 影像学表现
        5 电生理检查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肩胛上神经损伤的诊治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5)巨刺法对肩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后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影响肩袖术后修复的因素研究
        1 肩袖的功能解剖学和肩袖修复的组织学基础
        2 影响肩袖损伤修复的相关因素
        3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治疗肩袖损伤的研究进展
        1 肩袖损伤的中医概念
        2 肩袖损伤的中医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6 分组方法
    7 临床资料分析
    8 研究方法
        8.1 两组共同治疗方法
        8.2 试验组针刺干预方法
    9 观察指标
        9.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9.2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
        9.3 患肩前屈上举活动度
    10 观察周期
    11 统计方法
结果
    1 术后一般情况以及不良反应
    2 观察指标随访结果
        2.1 VAS评分结果
        2.2 前屈上举活动度测量结果
        2.3 Constan-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讨论
    1 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手术技术分析
        1.1 肩袖修复手术技术发展
        1.2 肩关节镜设备和手术入路
        1.3 关节镜下肩袖缝合固定技术
    2 肩袖修复术后康复训练方法分析
    3 中医学对肩袖损伤及其术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4 巨刺法及穴位选取分析
        4.1 巨刺的含义
        4.2 巨刺的临床应用
        4.3 巨刺法作用原理浅析
        4.4 穴位选取分析
    5 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6)糖尿病对关节镜肩袖修补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病人选择
    2、术前与术后评估
    3、手术方法与技巧
    4、术后康复
    5、统计学分析
结果
    1、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病人手术前基本资料对比
    2、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病人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和VAS评分的对比
    3、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ASES评分和Constant评分的对比
    4、两组病人肩袖愈合、再撕裂及粘连情况对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肩袖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ASES评分表
附件2 CONSTANT评分表

(7)肩关节镜下双滑轮缝线桥与传统缝线桥技术在肩袖损伤合并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术前影像学资料
    2. 方法
        2.1 麻醉方式
        2.2 手术体位
        2.3 手术入路
    3. 围手术期处理
    4. 术后康复训练
    5. 评价量表评估
    6.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统计
    1. 试验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做对比
        1.1. 两组人口学信息对比
        1.2. 两组肩关节病史对比
        1.3. 两组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比
        1.4. 两组平均骨密度对比
    2. 以VAS评分为评价指标做对比
    3. 肩关节功能指标
        3.1 以Constant评分为评价指标做对比
        3.2.以UCLA评分为评价指标做对比
        3.3.以ASES评分为评价指标做对比
    4. 以患侧肩关节活动度为评价指标做对比
        4.1. 患侧肩关节前屈上举活动度
        4.2. 肩关节外旋活动度对比
    5. 术后肩袖再撕裂率
第三部分 讨论
    1. 传统医学对肩袖损伤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肩袖损伤的认识
        2.1. 对解剖和生物力学的认识
        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3. 现代医学对肩袖损伤诊断与治疗
        3.1. 肩袖损伤的临床分型
        3.2. 肩袖损伤的症状和体格检查
        3.3. 肩袖损伤常用的辅助检查
        3.4. 肩袖损伤的治疗
        3.5. 肩袖损伤围手术期处理
        3.6. 促进肩袖修复的研究热点
        3.7. 肩袖损伤术后康复
        3.8. 肩袖损伤术后并发症处理
    4. 传统医学对骨质疏松的认识
    5. 骨质疏松对肩袖损伤术后的影响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疼痛VAS评分表
附录2 肩关节功能评分表
附录3 肩关节活动度示意图
附录4 综述 骨质疏松对肩袖损伤的影响及治疗策略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5 硕士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肩袖损伤合并Ⅱ型肩峰患者行关节镜下修复联合肩峰成形术的短期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肩袖的概念
    1.2 肩袖损伤的流行病学
    1.3 肩袖损伤病因病机
        1.3.1 创伤
        1.3.2 肩袖血供不足
        1.3.3 肩袖慢性撞击损伤
        1.3.4 肩袖退变
    1.4 肩袖损伤诊断
        1.4.1 症状
        1.4.2 体征
        1.4.3 影像学检查
    1.5 肩袖损伤的分型
    1.6 肩袖损伤治疗
        1.6.1 保守治疗
        1.6.2 手术治疗
    1.7 中医对肩袖损伤的认识
    1.8 肩峰成形术
    1.9 总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内容
        2.1.1 研究对象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脱落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量的估算
        2.2.2 随机分组方法
        2.2.3 干预措施
        2.2.4 研究步骤
        2.2.5 结局评价指标
        2.2.6 技术路线图
        2.2.7 安全性评价
        2.2.8 数据管理
        2.2.9 统计学分析
        2.2.10 保密措施
        2.2.11 伦理标准
    2.3 研究结果
        2.3.1 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2.3.2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
        2.3.3 两组患者术后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2.4 讨论
        2.4.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分析
        2.4.2 两组患者之间术后VAS评分比较分析
        2.4.3 两组患者术后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析
        2.4.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患者同期修复和延期修复肩袖损伤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纳入及排除标准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临床资料
    2.3 手术方法
    2.4 术后处理
    2.5 评价指标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4 典型病例
5 讨论
    5.1 肱骨近端骨折的概述
    5.2 肩袖的解剖
    5.3 肩袖损伤的病因及分型
    5.4 肩袖损伤查体及影像学检查
    5.5 肩袖损伤的治疗
    5.6 本文讨论的治疗方式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肱骨近端骨折中肩袖损伤诊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综合诊断体系识别肩袖撕裂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肩袖撕裂的认识
        1.1.1 肩袖撕裂的定义与流行病学
        1.1.2 肩袖的解剖概要
        1.1.3 肩袖撕裂的发病机制
        1.1.4 肩袖撕裂的分型系统
        1.1.5 肩袖撕裂的诊断
        1.1.6 肩袖撕裂的治疗
    1.2 祖国传统医学对肩袖撕裂的认识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病例选择
        2.1.2 一般及症状资料采集
        2.1.3 体查资料采集
        2.1.4 影像资料采集
        2.1.5 肩关节镜手术
        2.1.6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一般资料结果
        2.2.2 症状统计分析结果
        2.2.3 体格检查统计分析结果
        2.2.4 X线片测量参数统计分析结果
        2.2.5 MRI统计分析结果
    2.3 讨论
        2.3.1 临床症状在肩袖撕裂中的诊断意义
        2.3.2 体格检查在肩袖撕裂诊断中的运用
        2.3.3 X线片在肩袖撕裂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2.3.4 MRI检查在肩袖撕裂的诊断中的运用
        2.3.5 肩关节镜检查在肩袖撕裂中的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不同体位下肩袖和肩峰-肱骨头之间距离的MRI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关节镜下"三明治"补片上关节囊重建术治疗巨大不可修复性肩袖撕裂[J]. 丁少华,毕明光,丁伟,郑敏哲,李瑾,彭兆祥. 中华骨科杂志, 2021(24)
  • [2]关节镜下完全修复术治疗巨大肩袖撕裂伤的临床研究[J]. 李玮,窦连荣,麻文谦,李占鏖,王逸群,顾红星,熊凯旋.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1(11)
  • [3]喙突MR影像学特征及其在肩袖损伤中的诊断价值分析[D]. 刘通. 青岛大学, 2021(02)
  • [4]冈盂切迹处肩胛上神经松解对后上型巨大肩袖撕裂患者的疗效分析[D]. 杨璞. 青岛大学, 2021
  • [5]巨刺法对肩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后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D]. 邓南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糖尿病对关节镜肩袖修补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D]. 谢彬.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7]肩关节镜下双滑轮缝线桥与传统缝线桥技术在肩袖损伤合并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分析[D]. 汪源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肩袖损伤合并Ⅱ型肩峰患者行关节镜下修复联合肩峰成形术的短期疗效研究[D]. 洪伟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患者同期修复和延期修复肩袖损伤的疗效分析[D]. 唐佶颖.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10]综合诊断体系识别肩袖撕裂的临床研究[D]. 夏威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不同位置肩袖与肩峰肱骨头距离的MRI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