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xchanging Influences(论文文献综述)
王巧玲[1](2020)在《兵团人口迁移与文化交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口的不断迁移流动带来文化的不断沟通、交流。当人口迁移的规模越大、素质越高、分布越多时,对迁入地的文化影响越大,在文化交流中的主导作用越明显;当人口迁移的规模越小、素质越低、分布越少时,对迁入地的文化影响也越小,在文化交流中更多的是对当地文化的适应。除此之外,人口迁移的类型、迁入地的体制等也对文化交流的程度和方向产生着影响。
梁朗[2](2020)在《食品安全风险的交流框架和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为发挥风险交流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减少食品安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基于系统学理论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食品企业、公众、科研机构和媒体五位一体化的双向交流框架。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获得了基于该交流框架的食品安全风险的直接影响因素和交流影响因素,在95%可信度下,所求得的直接影响因素均值的相对误差小于5.59%,交流影响因素均值的相对误差小于6.82%。
彭香[3](2020)在《科研用户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探究科研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学术信息交流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旨在为社交媒体学术信息资源组织和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提高各社交媒体平台的学术信息服务质量。本研究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科研用户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作为数据收集工具,利用SPSS25.0软件,对科研用户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行为的行为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再运用Mplus7.4软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影响科研用户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我国科研用户普遍存在学术困扰,学术信息资源不足、学术信息来源少、学术研究工具缺乏、学术前沿获取困难、学术难题无人解答以及学术信息获取速度慢等学术困难;查找信息、讨论交流、资源共享等成为科研用户社交媒体学术交流的主要动机且科研用户的学术信息交流动机存在显着的个体差异,学术地位高的科研群体在学术信息订阅方面的动机更大,年长的男性更倾向于学术博客的撰写,而女性资源共享的意愿更强烈;社交APP是科研用户最常用的社交媒体工具,社交网站和其他专业性较强的社交媒体工具的使用率较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科研用户发生过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行为的比例高于受教育程度低者,年长的科研用户较初级科研用户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发生频率低。研究验证了学术信息素养对科研用户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的行为意图和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社会支持对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的行为意图具有正向影响,但不显着;学术便利会对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的行为意图产生显着负向影响。
张木兰[4](2020)在《地方政府官员交流对区域FDI流入的影响 ——来自中国地级市的证据》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深化发展开放型经济。十七大政府报告明确指出要促进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集资金、技术、营销、管理于一体的FDI是各国增加资本积累和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常年稳居世界第二位,是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我国的吸引外资流入获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成功背后是否与政府官员这一角色的努力有关?他们的努力是如何促进我国对外投资的成功的?本文的研究主线由这些问题构成。目前,众多学者主要从我国特色的财政行政分权制度和“政治锦标赛”等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主要逻辑是在我国特色的行政体系安排下,地方政府官员掌握着一个地区的重要资源,并面临着巨大的晋升压力,故我国地方政府官员有能力且有意愿对辖区进行经济建设,故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研究中,地方政府官员的角色不可忽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地方政府官员的来源地背景入手考察其对区域FDI流入的影响以及在时间维度上官员交流效应的变化。为此本文构造了2005-2016年全国261个地级市市长和市委书记的来源地经济开放程度背景和其相对应的社会经济变量的地级市面板数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来源于经济开放程度更高的市长和市委书记交流不仅能够给促进区域FDI流入,而且与来源于经济开放程度更低的和不区分来源地背景的官员交流效应相比,该类官员交流效应对区域FDI流入的促进作用更加显着,并且这种促进作用随着来源地与调入地的经济开放程度差距变大而变大。同时,该类官员主要是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来促进辖区FDI规模增加,而通过发展第二产业和促进就业这两个途径中介效应并不明显且作用机制与预期相反;从时间视角上来看,来源于经济开放程度更高的官员交流效应在任期内对区域FDI流入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这与以往学者得出的结论相一致。最后本文结合实证结果从两个方面对进一步促进我国FDI流入提出相关建议。
王欣悦[5](2020)在《空间距离与注视角度对团体创造力的影响 ——一项fNIRS超扫描研究》文中指出交流,将个体凝聚为团体,从而完成个体所不及的任务。影响交流的因素有许多,除言语要素外,那些非言语要素,如所处的空间环境以及群体成员的肢体动作等,也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接近的空间距离可能被认知为更亲密的人际关系,而更直接的注视角度可能被理解为更真诚、尊重。因此本研究利用以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为基础的超扫描技术,探索空间距离、注视角度等非言语要素如何影响人际交流及其可能的神经机制,并希望探索这种效应是否同时存在于高级认知任务(团体创造力任务)和普通交流任务(一般特征描述任务)中。在研究一中,被试结成两人小团体被随机分入远距离与近距离两组。在研究二中,被试结成两人小组,被随机分入直视组与侧视组两组。每组被试均需完成团体创造力任务与普通言语交流任务。在每个实验过程中,均使用fNIRS设备同时记录两名被试PFC与r-TPJ区域的脑活动水平。结果发现,近距离组团体创造力与普通言语任务表现均显着高于远距离组,且额极、背外侧前额叶(DLPFC)、角回区域的脑同步性显着增高;而直视组的团体创造力表现显着高于侧视组,且DLPFC、角回区域的脑同步性显着增高。这些结果表明,积极正向的非言语要素(接近的空间距离、直接的注视角度)加强了被试的合作,提高了DLPFC、角回等区域的IBS,从而促进了被试的团体任务表现。
魏萍[6](2020)在《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知识交流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Web2.0时代的到来,社会化媒体已经完全渗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获取知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下交流的方式,线上知识交流逐渐成为很多人的首选。社会化问答社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并以其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质迅速赢得广大用户的喜爱和广泛应用。与此同时,互联网受众广,社会化问答社区人员流动性较强,对于其用户知识交流的关键影响因素一直缺乏有效的分析。本文围绕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知识交流,对其知识交流的过程进行解构,构建影响因素体系,采用模糊集理论-DEMATEL方法对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知识交流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分析,探析目前社会化问答社区在用户的知识交流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给出优化策略,为社会化问答社区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社会化问答社区良好有序的发展。全文共分六个章节,以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知识交流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及优化策略为主要研究内容。在第一章绪论的前两部分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分析目前社会化问答社区发展所处的大环境,以及此课题研究能够产生怎样的价值与影响。第三部分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文献资源梳理社会化问答社区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国外对社会化问答社区的研究成果与状态。第四部分对全文的成文结构以及研究内容进行概括整理。第二章对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知识交流所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主要包括社会化问答社区的内涵、知识交流的概念及分类、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知识交流的基本理论和模糊集理论及DEMATEL方法的介绍。为下文过程模型和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对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知识交流的过程进行分析。首先解构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知识交流的组成要素,分为主体、客体、技术、环境,进而分析用户知识交流行为的动机,还原用户在社会化问答社区知识交流的过程,最终构建出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知识交流的模型。第四章对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知识交流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基于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知识交流的组成要素挖掘影响因素,构建一个包含五维度十五指标的社会化问答社区知识交流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采集数据,运用模糊集理论-DEMATEL方法进行关键影响因素识别,最终确定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及对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知识交流产生的具体影响,确定关键影响因素。第五章基于前文结论,分析社会化问答社区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分别从用户、知识、技术、环境四个角度对社会化问答社区增加用户粘度、提高用户信任度提供指导建议,给出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知识交流优化策略。第六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研究结论,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展望。通过本文对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知识交流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的研究,明确了未来社会化问答社区发展完善的方向,五个维度全方位对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知识交流的良好有序进展提出相应优化策略,为社会化问答社区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付婉露[7](2020)在《时空的重塑 ——微信使用对成人初显期人群代际交流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成人初显期主要是指18-25岁这一时期,这是一段独特的生命历程,子女离开家庭去探索生命中的各种可能性,他们摆脱了未成年时对父母的依赖,但又尚未开启新的家庭生活,仍然需要父母的情感与经济支持。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他们的父母则是数字时代的移民群体,两代人之间的交往既有鲜明的数字化时代的特征,也蕴含了社会变革带来的代际冲突和困境。正如麦克卢汉所言,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相较于传统的书信、电话等沟通媒介,数字媒介具有空前的移动性、互动性以及多媒体性。作为当下重要交流工具的微信,融合了过往交流媒介的特征,并开创了自己独特的交流功能,重塑了代际交流时空,改变了代际交往方式,因此本文将处于成人初显期的人群及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的微信使用对其代际交流的影响。论文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作为主要研究方法。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来验证微信使用对代际交流确有影响,将微信使用对代际交流的影响因素分为使用程度(交流的频率、时长等)、使用功能(微信代际交流中所使用到的功能)、使用动机(基于何种动机选择使用微信交流)、反哺意愿及人口统计学因素,探究这些因素对交流满意度的影响;进而借鉴梅洛维茨新媒介-新场景-新行为的思路,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并结合问卷调查的量化数据探讨微信为代际交流构造的情境特征,以及对交往行为产生的具体影响,并从技术批判的角度分析微信使用中代际交流存在的困扰。研究发现成人初显期人群中女性对代际交流的满意度高于男性;学历为本科的人群对代际交流的满意度高于本科以下,学生群体对代际交流的满意度高于多数已工作的群体;使用功能、情感动机、反哺意愿均与交流的满意度呈显着正相关;微信为亲代与子代营造了虚拟空间场景以及仪式化的交流情境,并对代际“前台”“后台”以及“中区”的交往行为产生影响。代际双方的“前台”交往呈现仪式化与表演化特点,为了提高交流质量,需要子代在“后台”对亲代进行技术反哺,另外由于朋友圈的混合场景特征,子代在自我表露时出现了新的“中区”行为。虽然微信的使用对代际交流产生了有利影响,但亲子之间的代沟在便利的交流工具中、在远距离的时空中依旧存在,情感天平在代际微信交流的你追我躲中已然倾斜,同时微信即时通讯功能具有潜在的“侵入”特征,可能会带来双方物理空间的混乱,因此媒介技术给代际交流带来的影响需要辨证看待。
秦宜,吴景海,庞建刚[8](2020)在《基于DEMATEL-ISM的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虚拟学术社区逐渐成为科研用户获取知识的渠道,对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助于改善知识交流的效果,促进知识创新活动。通过文献调研,构建了知识发送方、知识交流行为、知识交流情景与知识接受方4个维度14个因素的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以专家打分为依据,运用DEMLATEL方法分析因素因果关系与关键程度,并绘制因素因果图;最后根据ISM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层次划分。结果表明,关键影响因素中:知识交流量、交互强度、知识交流意愿位于表层;知识差距位于中间层;接受者知识存量和接受者知识创新量位于次深层。
柴庆元[9](2019)在《高速铁路对知识交流的影响 ——基于学术会议信息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学术会议是知识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时间成本是影响学者们考虑参会与否的重要因素。本文研究的问题是,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是否通过降低沿线城市的交通时间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地理距离对于学者们参加学术会议的约束,提高学者们参会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沿线城市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的可能性,从而促进了知识交流。首先,本文基于现有研究,就高速铁路发展与全国性学术会议的关系提出三个假设,即,H1:由于时空压缩效应显着,高速铁路的发展促进沿线城市全国性学术会议的举办、H2:随着高速铁路网络化发展,高速铁路铁促进“网络式高速铁路城市”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和H3:由于缺乏网络效应,高速铁路对“廊道式高速铁路城市”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然后,运用2006年-2016年全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全国性学术会议为对象,建立计量模型,对假设进行验证。考虑到各高速铁路城市的高速铁路发展程度不同和高速铁路网络引起的网络效应,通过对全样本、“网络式高速铁路城市”和“廊道式高速铁路城市”三类样本分别采用三种核心变量——0-1值、铁路时间距离和动车组频次等高速铁路因素的描述指标——进行回归分析,揭示高速铁路对城市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的影响,从而揭示其对知识交流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全样本,只有在0-1值时,回归结果显着符合预期;对于“网络式高速铁路城市”,三个核心变量的回归结果均显着;对于“廊道式高速铁路城市”,三个核心变量的回归结果则均不显着。可见,第一,只有当高速铁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才能够对沿线城市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的产生促进作用;第二,随着高速铁路网络化发展,高速铁路对“网络式高速铁路城市”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具有积极作用;第三,由于缺乏网络效应,高速铁路对“廊道式高速铁路城市”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以预见,随着高速铁路网络的逐步完善,高速铁路对中国知识交流的促进作用将不断增强,进而会对知识的生产、共享以及创新等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另外,本文的研究表明,在分析交通基础设施效应时,要注意区分廊道式和网络式交通条件的差异。特别是,网络化交通具有“1+1>2”的效应,因此,在高速铁路布局、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应注重优化高速铁路网络布局和动车组频次安排,充分释放高速铁路的网络效应。
李玉蔷[10](2019)在《对景德镇陶瓷大学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的研究 ——基于高校职能视域》文中研究指明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景德镇陶瓷大学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充分利用自身地缘优势,以五大职能为基础,坚持诚朴恕毅的办学理念,使学校的中外陶瓷文化交流发展稳步向前。本文以景德镇陶瓷大学及其前身所进行的中外陶瓷文化交流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其高校职能为出发点,重点探究“人”如何利用陶瓷来促进中外陶瓷文化交流,区别于以往的研究中多以器物为主体探析中外陶瓷文化交流活动,旨在展现景德镇陶瓷大学在中国高校陶瓷文化交流中中流砥柱的地位,发挥高校在国家对外人文交流、促进文化外交功效。追本溯源,回顾历史,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建校一百多年历史中,发生了许多对中外陶瓷文化交流有影响力的事件。有些事件被书籍所记载,而有些事件随着过去校址的几度搬迁和不发达的科学技术,无法保留导致被世人所遗忘。本文意图通过广泛搜集资料,查找文献,再现史实事件,并对同一类型事件进行整合梳理,形成清晰脉络,揭示事件后的深层次涵义。通过陶瓷文化交流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总结其历史意义。通过事件分析所发生的社会背景、作用因素,以及这一事件将带来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能为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陶瓷大学今后的发展树立方向。通过梳理过去的经历和陶瓷大学在中外陶瓷文化交流领域的研究,可以反映出中外陶瓷文化交流对促进中国陶瓷科技进步、陶瓷产业发展与文化艺术繁荣成果的作用,思考未来作为陶瓷行业高等学府,如何拓宽人才国际化培养路径,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中国陶瓷产业国际影响。
二、Exchanging Influenc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xchanging Influences(论文提纲范文)
(1)兵团人口迁移与文化交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口迁移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
(一)迁移人口规模与文化交流 |
(二)迁移人口素质与文化交流 |
(三)迁移人口分布与文化交流 |
二、兵团人口迁移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
(一)改革开放前兵团人口迁移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
1. 饮食方面。 |
2. 服饰方面。 |
(二)改革开放后兵团人口迁移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
1. 饮食方面。 |
2. 服饰方面。 |
三、新时代兵团发挥好人口迁移对文化交流推动作用的策略选择 |
(一)迁移者规模要考虑资源承受力 |
(二)迁移者素质要适中 |
(三)迁移者分布要适当 |
(2)食品安全风险的交流框架和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食品安全风险的交流框架 |
2 食品安全风险的影响因素 |
2.1 影响因素分类 |
2.2 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与统计 |
2.2.1 问卷与数据来源 |
2.2.2 样本特征 |
2.2.3 样本统计 |
2.2.4 样本均值的精度 |
3 影响因素分析 |
3.1 直接影响因素分析 |
3.2 交流影响因素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3)科研用户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行为研究回顾 |
1.社交媒体对学术信息交流产生作用研究 |
2.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特征研究 |
3.社交媒体学术交流机制模式研究 |
4.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影响因素研究 |
5.研究述评 |
(三)研究问题、思路及方法 |
1.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
2.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
(五)本章小结 |
二、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相关概念及理论 |
(一)概念界定 |
1.学术交流相关概念 |
2.社交媒体相关概念 |
(二)社交媒体学术交流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构建理论依据 |
1.计划行为理论模型 |
2.—般信息行为模型 |
3.技术接受和使用整合模型(UTAUT) |
(三)本章小结 |
三、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行为研究方法及过程 |
(一)影响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行为的变量选取 |
1.自变量选取 |
2.因变量选取和操作化依据 |
(二)假设提出与影响因素模型建构 |
1.人口统计学特征 |
2.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假设与模型构建 |
(三)调查问卷设计 |
1.科研用户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行为的基本情况 |
2.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量表 |
(四)数据收集 |
1.预调研和问卷修改 |
2.正式调研 |
(五)样本数据情况与分析方法 |
1.所调查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2.基于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社交媒体学术交流行为状况 |
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六)本章小结 |
四、科研用户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基本情况 |
(一)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情境 |
1.社交媒体使用 |
2.科研用户面临的学术困扰 |
(二)社交媒体工具倾向 |
(三)社交媒体使用的学术动机 |
(四)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行为特征 |
1.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行为的发生情况 |
2.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行为的频率 |
(五)科研用户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行为个体差异假设检验结果 |
(六)本章小结 |
五、影响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行为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
(一)正态分布检验 |
(二)验证式因素分析 |
(三)科研用户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影响因素模型 |
(四)影响因素模型假设检验结果 |
(五)本章小结 |
六、总结 |
(一)论文结论 |
(二)建议及策略 |
(三)研究创新与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科研用户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地方政府官员交流对区域FDI流入的影响 ——来自中国地级市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一方法 |
1.3 创新与不足之处 |
2、文献综述 |
2.1 经济发展中政府官员的作用研究 |
2.2 FDI的影响因素研究 |
3、官员交流对FDI流入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 新上任官员的禀赋效应 |
3.2 官员交流影响FDI流入的机制分析 |
3.3 官员交流影响FDI流入的动态效应分析 |
4、官员交流对FDI流入影响的模型与数据 |
4.1 官员交流影响FDI流入的模型选择与构建 |
4.2 官员交流影响FDI流入的数据来源 |
4.3 官员交流影响FDI流入的样本与变量选择 |
5、官员交流对FDI流入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5.1 新上任官员的禀赋效应实证检验 |
5.2 官员交流影响FDI流入的中介效应分析 |
5.3 官员交流影响FDI流入的动态效应分析 |
5.4 官员交流影响FDI流入的稳健性检验 |
5.5 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官员交流效应再检验 |
6、结论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空间距离与注视角度对团体创造力的影响 ——一项fNIRS超扫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非言语交流 |
1.1.1 非言语交流的重要性 |
1.1.2 非言语要素的分类 |
1.1.3 非言语要素影响交流的原因——具身认知理论 |
1.1.4 非言语要素对神经活动的影响——“具身的”脑 |
1.2 团体创造力 |
1.2.1 团体创造力的定义 |
1.2.2 团体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
1.3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案 |
1.3.1 问题提出 |
1.3.2 脑同步性的含义——互动大脑假说 |
1.3.3 兴趣脑区的选择 |
1.3.4 本研究的方案 |
2 研究一:空间距离远近对交流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方法 |
2.2.1 被试与实验设计 |
2.2.2 实验流程 |
2.2.3 实验材料 |
2.2.4 AUT与 OCT任务评分 |
2.2.5 合作性指标计算 |
2.2.6 fNIRS数据采集 |
2.2.7 fNIRS数据分析 |
2.3 结果 |
2.3.1 空间距离远近对AUT、OCT任务表现的影响 |
2.3.2 空间距离与任务类型对PFC区域脑同步性的影响 |
2.3.3 空间距离与任务类型对r-TPJ区域脑同步性的影响 |
2.4 小讨论 |
3 研究二:注视角度对交流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方法 |
3.2.1 被试与实验设计 |
3.2.2 实验流程 |
3.2.3 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
3.3 结果 |
3.3.1 注视角度对AUT、OCT任务表现的影响 |
3.3.2 注视角度与任务类型对PFC区域脑同步性的影响 |
3.3.3 注视角度与任务类型对r-TPJ区域脑同步性的影响 |
3.4 小讨论 |
4 总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知识交流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社会化问答社区的内涵 |
2.2 知识交流的概念及分类 |
2.2.1 知识交流的概念 |
2.2.2 知识交流的分类 |
2.3 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知识交流基本理论 |
2.3.1 社会网络理论 |
2.3.2 社会互动理论 |
2.3.3 社会认知理论 |
2.4 模糊集理论及DEMATEL方法 |
2.4.1 模糊集理论 |
2.4.2 DEMATEL方法 |
第3章 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知识交流过程分析 |
3.1 用户知识交流过程组成要素分析 |
3.1.1 主体 |
3.1.2 客体 |
3.1.3 技术 |
3.1.4 环境 |
3.2 用户知识交流动机分析 |
3.2.1 提问者知识交流的动机 |
3.2.2 回答者知识交流的动机 |
3.2.3 浏览者知识交流的动机 |
3.3 用户知识交流过程模型构建 |
第4章 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知识交流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
4.1 用户知识交流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的目的及必要性 |
4.1.1 用户知识交流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的目的 |
4.1.2 用户知识交流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的必要性 |
4.2 用户知识交流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
4.2.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4.2.2 指标体系框架 |
4.3 基于模糊集理论-DEMATEL法的数据处理 |
4.3.1 数据来源 |
4.3.2 数据去模糊化处理 |
4.3.3 矩阵标准化处理 |
4.4 结果分析 |
4.4.1 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
4.4.2 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结果 |
4.4.3 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结论 |
第5章 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知识交流优化策略 |
5.1 基于用户维度的优化 |
5.2 基于知识维度的优化 |
5.3 基于技术维度的优化 |
5.4 基于环境维度的优化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时空的重塑 ——微信使用对成人初显期人群代际交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 |
一 研究背景 |
(一)成人初显期的独特历程 |
(二)亲子分隔两地的常态 |
(三)微信成为亲子交流主渠道 |
二 研究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价值 |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一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家庭代际问题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成人初显期人群代际问题的研究 |
(三)关于微信使用与代际问题的相关研究 |
二 理论基础 |
(一)媒介情境论 |
(二)拟剧理论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深度访谈法 |
第一章 从离散到重聚:家庭代际交流媒介的变迁 |
第一节 代际沟通方式的变迁 |
一 口语时代的当面互动 |
二 书信时代的见字如面 |
三 电子时代的千里传音 |
四 网络时代的屏幕相聚 |
第二节 不同交流媒介的时空特征 |
一 离散:书信与电话的媒介偏向 |
二 重聚:微信对交流时空的重塑 |
小结 |
第二章 微信使用对代际交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关于问卷的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假设 |
二 问卷的设计 |
三 信效度的检验 |
第二节 各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
一 人口统计学变量描述分析 |
二 微信使用自变量描述性分析 |
(一)微信使用程度的描述性分析 |
(二)微信使用功能、使用动机以及反哺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
第三节 各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一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代际交流的相关性分析 |
二 各自变量与代际交流的相关性分析 |
(一)微信使用程度与代际交流的相关性分析 |
(二)使用功能、动机、反哺意愿与代际交流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节 单一变量的线性回归分析 |
一 使用功能与代际交流的线性回归分析 |
二 使用动机与代际交流的线性回归分析 |
三 反哺意愿与代际交流的线性回归分析 |
第五节 基于量化研究的结论 |
小结 |
第三章 微信情境建构下的家庭代际交流 |
第一节 访谈对象画像 |
第二节 基于微信交流功能的场景塑造 |
一 虚拟空间场景 |
(一)群组:家庭场景的重构 |
(二)视频:时空共在感的重塑 |
二 仪式互动情境 |
(一)朋友圈:表演的舞台 |
(二)红包:节日的问候 |
第三节 微信场景下的代际交往行为 |
一 “前台”互动——仪式化与表演化 |
(一)仪式性的情感交流 |
(二)朋友圈的亲子“表演” |
二 “后台”交流——子代的技术反哺 |
三 “中区”行为——私人场景的屏蔽 |
小结 |
第四章 微信代际交流中的困扰 |
第一节 难以弥合的代沟 |
一 价值观念的差异 |
二 传播符号的隔阂 |
第二节 倾斜的情感天平 |
一 情感注视与情感回避 |
二 情感负担与情感失落 |
第三节 物理空间的侵入 |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 微信为代际交流塑造了新情境 |
二 微信为代际交往创造了新行为 |
三 微信为代际交流带来了新问题 |
四 人口统计学因素在代际交流中具有差异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附录 B 深度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基于DEMATEL-ISM的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研究 |
2 社会资本视角下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影响因素 |
3 研究主体 |
3.1 研究设计 |
3.2 DEMATEL-ISM方法过程 |
3.2.1 利用DEMATEL方法确定综合影响矩阵 |
3.2.2 运用IMS方法确定元素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3.3 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的影响因素分析与结果讨论 |
3.3.1 数据收集 |
3.3.2 影响因素分析 |
3.3.3 结果讨论 |
4 对策与建议 |
(9)高速铁路对知识交流的影响 ——基于学术会议信息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论文价值及创新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学术会议与知识交流 |
2.2 高速铁路对学术会议的影响机制 |
2.3 高速铁路的描述指标 |
2.4 简要评述 |
3 研究假设与实证模型 |
3.1 全样本假设 |
3.2 分样本假设 |
3.3 实证模型 |
4 实证结果分析 |
4.1 全样本回归分析 |
4.2 分样本回归分析 |
4.3 稳健性检验 |
4.4 小结 |
5 结论与讨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政策启示 |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10)对景德镇陶瓷大学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的研究 ——基于高校职能视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文化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加速器 |
1.1.2 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历史沿革 |
1.1.3 景德镇陶瓷大学的高校职能分析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高校职能的现状研究 |
1.3.2 中国古代陶瓷文化兴起历程研究 |
1.3.3 景德镇制瓷及文化兴起的研究 |
1.3.4 文化交流的影响力的相关研究 |
1.3.5 文献评析 |
1.4 概念的界定 |
1.4.1 陶瓷文化的定义 |
1.4.2 文化交流的定义 |
1.4.3 高校职能的定义与沿革 |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2 景德镇陶瓷大学人才培养职能对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的影响 |
2.1 中国陶业学堂对行帮制陶瓷文化体系的冲击 |
2.2 人才培养的成果对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的影响 |
2.3 建国时期留学生对中外陶瓷文化的影响 |
2.4 “陶院现象”对中外陶瓷文化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景德镇陶瓷大学科学研究职能对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的影响 |
3.1 新技术引进促进陶瓷文明的进程 |
3.2 专业研究机构的设立为陶瓷技术的开发提供有力保障 |
3.3 科学成果助推高科技陶瓷文化形成 |
3.4 本章小结 |
4 景德镇陶瓷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对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的影响 |
4.1 从国家重要外交用瓷看陶瓷文化交流表现形式的变迁 |
4.2 中国历代的“陶瓷外交” |
4.2.1 民国时期国礼瓷重现古典派陶瓷艺术文化价值 |
4.2.2 建国后国礼瓷的陶瓷艺术文化价值 |
4.2.3 现代陶瓷艺术创作与外交陶瓷的文化融合 |
4.3 本章小结 |
5 景德镇陶瓷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对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的影响 |
5.1 现代陶艺的传承和创新对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的影响 |
5.1.1 三宝国际陶艺村对陶艺创作和陶艺产业分布的影响 |
5.1.2 陶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入激发的陶瓷文化产业 |
5.1.3 现代陶艺发展的积极成果 |
5.2 本章小结 |
6 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交流合作职能对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的影响 |
6.1 举办国际会议增进陶瓷大学国际交流合作 |
6.1.1 “共同的旅程—中美陶瓷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 |
6.1.2 2009 年第二届中国三宝国际当代版画艺术作品展 |
6.1.3 中国(景德镇)高技术陶瓷国际论坛 |
6.2 高端陶瓷艺术展和论坛对景德镇陶瓷大学“走出去”的巨大作用 |
6.2.1 第三届中法文化论坛陶瓷文化分论坛中文化交流的影响 |
6.2.2 “擦亮景德镇陶瓷文化名片”为中外陶瓷文化交流新契机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访谈提纲 |
四、Exchanging Influences(论文参考文献)
- [1]兵团人口迁移与文化交流问题研究[J]. 王巧玲. 兵团党校学报, 2020(06)
- [2]食品安全风险的交流框架和影响因素研究[J]. 梁朗.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0(03)
- [3]科研用户社交媒体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 彭香.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地方政府官员交流对区域FDI流入的影响 ——来自中国地级市的证据[D]. 张木兰. 南京大学, 2020(04)
- [5]空间距离与注视角度对团体创造力的影响 ——一项fNIRS超扫描研究[D]. 王欣悦.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6]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知识交流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及优化策略研究[D]. 魏萍. 吉林大学, 2020(08)
- [7]时空的重塑 ——微信使用对成人初显期人群代际交流的影响[D]. 付婉露. 郑州大学, 2020(02)
- [8]基于DEMATEL-ISM的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影响因素研究[J]. 秦宜,吴景海,庞建刚. 图书情报导刊, 2020(02)
- [9]高速铁路对知识交流的影响 ——基于学术会议信息的分析[D]. 柴庆元. 暨南大学, 2019(02)
- [10]对景德镇陶瓷大学中外陶瓷文化交流的研究 ——基于高校职能视域[D]. 李玉蔷.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