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蟾酥的采集和加工(论文文献综述)
和飞,朱永安,于振海,闫法军,卢红,郑玉珍,马汝芳,陈有光[1](2021)在《中华蟾蜍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文中指出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资源面临生态环境恶化,数量锐减,市场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的现状。本文对养殖历史和产业现状进行概述,分析了资源保护措施有待加强、产品加工不完善,利用率不高、养殖政策引导扶持力度不足及缺乏养殖加工规范化、标准化技术等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加强科学监测,强化宣传保护,科学增殖放流,加大科研投入,进行种质资源及人工繁殖研究,提高蟾蜍及其制品加工利用广度和科技含量及引导合法养殖,扩大养殖产业规模等相应的对策。
应金琴[2](2021)在《酒蟾酥及酒乌梢蛇炮制原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中药酒制法是传统中药炮制中运用广泛且较为重要的一种制备方法。目前,关于中药酒制的研究已有不少,普遍认为酒制可使药材中化学成分发生改变从而达到改变或缓和药性、增强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性及矫臭等目的,但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阐明。本研究选取蟾酥、乌梢蛇为模式药物,探究酒制减毒及矫臭原理,以期为中药酒制理论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1.在探讨蟾酥量丰单体成毒-构关系的基础上,研究酒制蟾酥过程中温度、光照、溶剂等因素对蟾酥化学成分和毒性影响,建立成分与毒性的关系,阐明酒制蟾酥解毒机理,具体方法如下:1.1采用反相制备色谱和现代波谱分析方法分离蟾蜍中单体化合物,对其中主要成分蟾蜍二烯内酯类化合物进行卤虫急性毒性研究。1.2采用HPLC测定蟾酥酒制前后指纹图谱研究和指标性成分含量,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蛋白质变性程度,采用急性眼刺激实验和卤虫毒性实验探究蟾酥酒制前后毒性。2.从乌梢蛇挥发性成分和非挥发性成入手,应用电子鼻、气质联用和分子网络技术探讨乌梢蛇酒炙矫臭原理。其次在明确乌梢蛇酒炙矫臭增香原理的基础上,优选酒炙乌梢蛇的最佳工艺。具体方法如下:2.1采用Super Nose电子鼻结合化学计量学对乌梢蛇炮制前后挥发性成分进行整体分析。采用顶空-气质联用技术对炮制前后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LC-MS/MS结合分子网络图技术比较分析炮制前后非挥发性化学成分。2.2采用正交实验优选乌梢蛇酒炙矫臭的最佳工艺,采用Super Nose电子鼻和色度测定法考察不同炮制工艺对酒乌梢蛇粉末颜色及整体气味轮廓的影响。结果:1.从蟾酥中得到了19个化合物,其中游离型蟾蜍二烯内酯类17个,结合型蟾蜍二烯内酯类1个,脂肪酸类1个。采用卤虫急性毒性实验对其中含量较大的9个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毒性测定,其24h后半数致死浓度在2.54-74.48μg.m L-1不等,毒构关系结果表明母核结构、羟基数目及位置、含乙酰基与否均可影响其毒性。2.经酒制,不同方法处理后蟾酥粗提物HPLC指纹图谱存在差异,温度、溶剂、光可对部分蟾毒配基类单体造成影响。蟾酥经酒制后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降低,相反华蟾毒它灵的含量升高;温度和光对3个单体的含量均有影响;在所有样品中只有水制冷冻干燥品样在DSC扫描图谱中出现一个吸热峰;酒制蟾酥刺激性有所减弱;蟾酥酒制品对卤虫的24h半致死浓度略高于未炮制品。3.电子鼻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生乌梢蛇与酒炙乌梢蛇差异较大,酒炙乌梢蛇则与黄酒气味相近。HS-GC-MS结果表明酒炙后乌梢蛇醛类化合物和1-辛烯-3-醇相对质量分数减少,未检测出硫化物,杂环类和酯类化合物的相对质量分数增加;酒炙乌梢蛇与黄酒含有2种共有成分,且酯类和醇类化合物含量较高。LC-MS/MS-分子网络图表明生乌梢蛇、酒炙乌梢蛇和水炙乌梢蛇对照物中非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接近。4.综合加权评分结果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炒制时间和炒制温度对酒炙矫臭的品种质量均无显着影响,乌梢蛇酒炙矫臭的最佳工艺为80℃下炒制2.5h。外观色泽识别结果表明不同炮制工艺能影响酒乌梢蛇粉末的颜色,明度值的变化与炮制时间有较强的相关性。气味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不同炮制工艺对酒乌梢蛇气味组成影响不大,对其含量影响较大。结论:1酒制可使蟾酥中蛋白质变性,减轻刺激作用;炮制过程中酒、光、温度使蟾蜍二烯内酯类化合物种类发生变化和毒性指标成分含量降低从而使其毒性降低。2酒炙使乌梢蛇腥味物质醛类化合物、1-辛烯-3-醇、硫化物含量降低、杂环和酯类等香气成分显着增加以达矫臭作用。确定乌梢蛇酒炙矫臭的最佳工艺为80℃下炒制2.5h。
张静慧[3](2021)在《基于多组学策略研究蟾酥中活性成分对肝癌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文中提出肝癌是一种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虽然肝癌可以手术切除,但药物治疗对晚期患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化疗药物仍受到许多不利因素的限制,如副作用和耐药性。因此,急需寻找更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中药具有较低的副作用,并通过其复杂成分的整体作用治疗疾病,在复杂性疾病和慢性病的治疗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中药蟾酥是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分泌物,研究证实其具有抗肿瘤作用。迄今为止,对其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大多是对其中单一活性成分的单独评价,很难解释其在临床中的多种活性成分联用的机制。因此,蟾酥中活性成分在肝癌治疗中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应引起重视。因此,本论文综合运用代谢组学、脂质组学、肠道微生物组学等分析方法,探究蟾酥中活性成分在肝癌治疗中的相互作用及潜在机制,并通过质谱成像、病理切片观察、基因表达检测等技术对关键基因和代谢通路在体内、外进行验证。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蟾酥中活性成分在肝癌治疗中的相互作用通过细胞活力实验研究蟾酥中主要活性成分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和酯蟾毒配基单用及联用对Hep G2肝癌细胞的作用,结果表明三者对肝癌细胞均有抑制作用,相较于酯蟾毒配基,蟾毒灵和华蟾酥毒基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强。利用两个经典药物相互作用模型(Chou-Talalay模型和Bliss Independence模型)从体外评价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和酯蟾毒配基的相互作用,明确了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的协同药效。构建小鼠异种移植瘤模型,从体内研究的角度验证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的协同药效,结果显示二者联用对肿瘤的抑制作用较强,其药效与阳性对照药顺铂相近,且未导致化疗药常见的体重降低的副作用。体内、外研究结果综合表明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联用在肝癌治疗中可发挥增效减毒的作用。2.蟾毒灵及华蟾酥毒基联用治疗肝癌的代谢组学研究釆用基于液相色谱-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的代谢组学对不同处理组的肝癌细胞和移植瘤组织进行分析,研究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对肝癌代谢的影响,揭示了蛋氨酸代谢、能量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在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发挥抗肿瘤药效中的作用,代谢的调控可引发线粒体膜电位降低、ROS积累及能量代谢抑制,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3.蟾毒灵及华蟾酥毒基联用治疗肝癌的脂质组学及质谱成像研究通过基于LC-MS的脂质组学分析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对脂质调控的影响,从脂质变化的角度解释二者的抗肿瘤机制,发现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联用可导致鞘脂和甘油磷脂的代谢失调,进而引起生物膜系统破坏和线粒体驱动的细胞凋亡。在脂质组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MALDI-MSI)研究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的主要作用区域,发现与二者抗肿瘤作用相关的关键脂质主要分布于肿瘤的非坏死区,表明二者可以穿透肿瘤并在肿瘤的非坏死区发挥作用。4.基于代谢组学与脂质组学的生物学验证通过线粒体膜电位测定、Seahorse XF细胞能量代谢分析、氧化应激指标测定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q PCR)等分子生物学实验验证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关键通路和潜在机制。结果表明,线粒体膜电位降低、能量代谢抑制、ROS积累、生物膜系统破坏是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发挥抗肿瘤作用的重要机制。5.蟾毒灵及华蟾酥毒基联用治疗肝癌的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通过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对荷瘤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联用会导致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显着提高。并发现二者联用导致酸杆菌门丰度及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丰度的比值提高,这代表机体健康状态的提升。该结果从肠道微生物对机体整体调节的角度初步阐释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抗肝癌的作用机制。
房蕴歌[4](2020)在《以蟾酥为例探讨“TOE”思路下的动物药质量控制内涵研究》文中认为动物药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三大组成之一,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广泛。限于动物药自身化学组成复杂,分析难度大,与植物药相比,其基础研究薄弱,质量控制技术和水平亟待加强。Totality-of-the-evidence(TOE),“证据链完备性”,是美国FDA《工业界植物药研发指南》推荐用于活性物质不清晰的植物药的质控思路,强调明确大类成分组成和从源头基原品种、采收加工到成品等过程的全成分质控,特别适合用于当前动物药的质量控制。蟾酥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melanostictus Schneider耳后腺及皮肤腺的干燥分泌物,是国务院颁布的需要特殊管理的28种毒麻中药品种之一,也是42种国家重点保护的(二级)野生动植物药材品种。作为分泌物加工品,蟾酥缺乏平常药材(或饮片)固有的基原动物的外观形态,质量控制存在特殊困难。因此,本研究以蟾酥为例探讨“TOE”思路下的动物药质量控制内涵研究。蟾酥主要包括以蟾毒配基和吲哚生物碱为主的小分子和蛋白类物质,前期针对小分子物质在基原品种间的差异性以及初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本论文采用Nano LC-MS/MS对其中蛋白类成分进行研究;综合前期小分子研究和本部分蛋白研究结果,建立基于整体质量控制策略的蟾酥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蟾酥药材蛋白组成分析通过提取溶剂种类、组成和p H值的考察,建立蟾酥药材总蛋白的提取方法,采用Bradford法测定了不同批次蟾酥药材总蛋白含量,47批干品蟾酥中总蛋白含量在6.90-28.3%。采用蛋白组学相关技术比较法定基原品种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及近缘易混淆品花背蟾蜍和华西蟾蜍来源的蟾酥的蛋白组成差异性:(1)SDS-PAGE法对不同基原蟾酥样品进行分析,其蛋白条带具有明显差异。中华大蟾蜍、华西蟾蜍和花背蟾蜍在40-55 KD具有明显主条带,黑眶蟾蜍蟾酥在此处无明显条带,并且后者在>180 KD范围内有条带。中华大蟾蜍和华西蟾蜍之间,前者在130KD处无条带,后者此处条带清晰。中华大蟾蜍和花背蟾蜍之间,前者在25-35 KD条带清晰,后者在该范围无条带。(2)基于纳升液质联用技术,对4个基原(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华西蟾蜍和花背蟾蜍)的8个蟾酥样品进行差异蛋白分析,基于Proteome Discoverer 2.2平台检索cane toad.v2.2.proteins.fasta数据库,共鉴定到1357个蛋白,Gene Ontology基因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鉴定到的蛋白包括氧化还原酶、水解酶和转运蛋白等,参与糖酵解、转运和翻译等多种生物学过程。通过统计学分析,法定基原(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区别于近缘易混淆品种的特有蛋白有49个、中华大蟾蜍和华西蟾蜍蟾酥区别于其它两个基原蟾酥的特有蛋白有26个、中华大蟾蜍蟾酥区别于其它三个基原蟾酥的特有蛋白有22个、黑眶蟾蜍蟾酥区别于其它三个基原蟾酥的特有蛋白有82个、花背蟾蜍蟾酥区别于其它三个基原蟾酥的特有蛋白有5个,华西蟾蜍蟾酥区别于其它三个基原蟾酥的特有蛋白有60个。根据差异蛋白鉴定时的高可信度肽段,得到各基原间相互区分的特征肽段:黑眶蟾蜍区别于其它三个基原的特征肽段ILKDQGYSTGIIGK,华西蟾蜍区别于其它三个基原的特征肽段QLLAGGMAGAVSR,中华大蟾蜍区别于黑眶蟾蜍的特征肽段SLLTGPSQLK,中华大蟾蜍区别于华西蟾蜍的特征肽段TGAFDWSHVAK,黑眶蟾蜍区别华西蟾蜍的特征肽段FLENLNNFVK,华西蟾蜍区别黑眶蟾蜍的特征肽段TTDMMFGGK、QVVEEPSPQLPAGK、MIGPFFDTLSTK、ITPADSQLQR、DLTAEQAAER和LVDNTEDWHPR,和黑眶蟾蜍区别花背蟾蜍的特征肽段YIAVIIHPDQK。利用SIEVE 2.0软件,导出质谱数据的质荷比、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结合PCA和OPLS-DA分析,筛选得到不同基原间的特征离子:中华大蟾蜍(530.3290-15.40)与华西蟾蜍(964.5004-19.63、352.5574-18.11、1055.6564-18.31和527.3066-20.87)、中华大蟾蜍(461.2529-66.23和622.8214-65.24)与花背蟾蜍、黑眶蟾蜍(948.0197-65.76、1269.6597-67.10、512.3225-52.24、1269.6581-64.98和644.3872-40.02)与华西蟾蜍、黑眶蟾蜍(47个特征离子)与花背蟾蜍、华西蟾蜍(34个特征离子)与花背蟾蜍、花背蟾蜍与其它三个基原(8个特征离子)。(3)采用同一基原的鲜浆样品,考察烘干(105℃、80℃、60℃)、减压干燥(60℃)、冷冻干燥和阴干等不同干燥方式对蟾酥蛋白成分的影响。冷冻干燥样品加工前后颜色无明显变化,其它几种干燥方式样品加工后颜色有不同程度加深;蛋白含量测定结果为冷冻干燥>减压干燥>阴干>80℃烘干>60℃烘干>105℃烘干;SDS-PAGE分析显示105℃烘干样品蛋白条带比其它样品条带明显减少,60℃烘干样品条带数目与其它样品相同但条带颜色较浅,其它3种干燥方式没有明显区别。不同分析方法均提示蛋白成分随温度升高产生明显变化,推测部分蛋白在较高温度下发生降解。2、蟾酥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的完善和提高综合前期小分子研究基础和本论文大分子的研究结果,考虑到标准提升要循序渐进,以兼顾当前中成药生产实际,现阶段仍以小分子蟾毒配基作为质量控制指标。在前期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构建改进的蟾酥药材和饮片整体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包含采用优化的薄层鉴别方法进行定性鉴别;采用【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建立HPLC特征图谱;完善一测多评法的相对校正因子,并将其用于38批蟾酥药材中蟾毒配基的含量测定,制定合理含量限度。在此基础上,参照药材拟修订方法,对不同批蟾酥粉进行【性状】、【鉴别】(薄层鉴别)、【特征图谱】、【检查】(水分)和【含量测定】等检测项研究,起草蟾酥粉的质量标准。具体为:(1)对【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进行简化和统一,取【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浓缩5倍作为【薄层鉴别】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2)采用【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建立以日蟾毒它灵、蟾毒它灵、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共5个蟾毒配基类成分特征峰的HPLC特征图谱。(3)在前期一测多评法研究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多点校正法和斜率法)计算不同检测波长对相对校正因子的影响。开展同一实验室不同操作者和不同实验室之间相对校正因子验证实验,确定华蟾酥毒基对日蟾毒它灵、蟾毒它灵、蟾毒灵和蟾毒配基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942、1.03、0.923和1.04。采用上述相对校正因子计算的38批蟾酥药材中5种蟾毒配基的总量与外标法测定结果无显着性差异。(4)根据38批蟾酥样品中5种蟾毒配基的总量,结合商品蟾酥质量现状,建议以干燥品计,5种蟾毒配基之和不低于9.0%。
袁恩[5](2020)在《质谱分子网络技术在三种中药成分差异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分子网络(molecular networking,MN)是一种可视化计算策略,主要根据离子碎片相似度大小将所有分子离子数据整合成直观的网络图谱,可以快速大规模鉴定及发现新颖化合物,常用于新颖天然产物鉴定、药物代谢及药物研发等研究。本文主要采用质谱分子网络技术研究六种铁线莲皂苷类化学成分、比较不同干燥方法及炮制前后蟾酥化学成分的差异以及二萜类化合物在八种大戟属植物中的分布,研究结果如下:1.从长花铁线莲、美花铁线莲、甘川铁线莲、钝萼铁线莲、银叶铁线莲、准噶尔铁线莲6种不同种属铁线莲中鉴别出25个三萜皂苷类成分,其中16个为常青藤型皂苷,9个为齐墩果酸型皂苷。根据代表各成分节点的颜色及比例,可视化区分出六种铁线莲中三萜皂苷的差异,长花、美花、准噶尔和甘川这4种铁线莲相似度较高,可在民族用药中替代入药;银叶铁线莲三萜皂苷类成分较少,需谨慎替代入药;钝萼铁线莲无三萜皂苷类成分,不可替代入药。2.从不同蟾酥提取物中鉴定出69种化学成分,分别为精氨酸酯类、蟾酥色胺类、蟾蜍内脂类(蟾蜍毒素和蟾毒配基),其中蟾蜍内酯类为主要成分。同时通过对比相同干燥条件下酒制蟾酥与水制蟾酥中蟾蜍内酯类成分含量的差异,发现酒炮制可显着提高蟾蜍毒素类成分的含量,而对蟾毒配基类成分的含量无明显影响;对比不同干燥方法下酒制蟾酥中蟾蜍内酯类成分含量的差异发现,强光直射和温度两种因素均对酒制蟾酥内酯类成分含量无显着影响。3.考察不同类型的二萜类化合物在八种大戟属植物中的分布差异,结果显示巨大戟烷型和续随子烷型二萜酯类化合物在DJ007植物分布最多,建议从DJ007植物提取分离这两类化合物;而DJ001、DJ003、DJ004这三种植物中巨大戟烷型和续随子烷型二萜酯类化合物分布较少,不建议用于提取这两类化合物;尚有一簇未鉴定的二萜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DJ002、DJ006和DJ007三种植物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质谱分子网络技术不仅适合于新颖天然产物鉴定,而且在中药资源替代和炮制前后成分差异分析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谭静[6](2020)在《血栓心脉宁片活血化瘀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文中提出在综述血栓心脉宁片(Xueshuan Xinmaining Tablets,XXT)研究进展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本论文利用全成分分析、谱效关系、血清药物化学以及网络药理学等研究技术对XXT活血化瘀的化学物质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利用UNIFI天然产物解析平台分析XXT的化学成分采用超高效液相-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结合UNIFI天然产物解析平台,首次对XXT的70%甲醇提取物开展了小分子化学成分(1001500 Da)的快速识别与鉴定。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或根据精确分子量和典型碎片分析,共鉴定出187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三萜皂苷、菲醌和甾体等结构类型。结果表明,XXT富含小分子化学成分且结构类型多样化。XXT所含成分的多样性是该制剂多靶点发挥药理作用的化学物质基础。2、利用谱效关系技术筛选XXT活血化瘀的定向功效成分论文首次建立了XXT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同时评价了各提取物的活血化瘀活性,进而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构建了指纹图谱各峰面积与活血化瘀药效学主要指标相互关联的谱效关系,筛选出9种潜在的活血化瘀功效成分。最后,采用大鼠血浆体外验证了丹参素(峰1)、芦丁(峰3)、人参皂苷Rg1(峰11)、人参皂苷Rb1(峰22)、华蟾酥毒基(峰36)、丹参酮I(峰38)和丹参酮IIA(峰39)等7种物质是XXT活血化瘀的定向功效成分。3、利用血清药物化学技术鉴定XXT在血瘀大鼠血清与脑组织中的移行成分基于超高效液相-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鉴定了血清和脑组织中的移行成分。(1)XXT在血清中的移行成分鉴定首次辨识了XXT在健康大鼠和血瘀模型大鼠血清中的移行成分。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根据精确分子量和典型碎片分析,辨识了以三萜皂苷、菲醌和甾体等结构类型为主的30种原型入血成分,其中,在健康大鼠和血瘀大鼠给药血清中分别鉴定出14、28种成分,共有成分为12种。人参皂苷Rd、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I、胆酸、牛磺去氧胆酸、冬青素A及洋川芎内酯H含量较高且仅在血瘀模型大鼠血清中检出,故推断该7种成分是XXT在血瘀模型大鼠体内的生物活性成分。(2)XXT在脑组织中的移行成分鉴定首次辨识了XXT在血瘀模型大鼠脑组织中的移行成分。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或根据精确分子量及典型碎片分析,辨识出11种原型入脑成分,其中19-羟基蟾毒灵和华蟾毒精-3-辛二酰甲酯等移行成分在脑组织中的含量较高,故推断是XXT在血瘀模型大鼠体内的生物活性成分。4、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构建“XXT药效物质-血瘀靶点-通路”网络将XXT的定向功效成分与体内移行成分共16种药效物质作为“候选化合物”,应用网络药理学技术首次构建了“XXT药效物质-血瘀靶点-通路”相互作用网络,预测了STAT3、VEGFA、AKT1、TNF、IL6及MMP9等潜在关键作用靶点,和Proteoglycans in cancer、PI3K-Akt、TNF、Rap1及NF-κB等潜在相关信号通路。从整体角度探析了16种药效物质对机体疾病网络的干预与影响,同时也从理论上验证了谱效关系和血清药物化学筛选出的体内、外药效物质协同发挥作用的潜在机制。综上,基于体内外研究,辨识了XXT活血化瘀的16种化学物质基础,为阐明该大品种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翔实的科学数据,也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旻[7](2020)在《华蟾素注射液及其单体成分蟾毒灵心脏毒性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蟾酥(Venenum Bufonis)是从蟾蜍腮腺和皮肤中提取的一种传统中药,在我国已有多年的临床应用历史。蟾酥及其制剂已有许多心血管系统药物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reaction/Adverse drug events,ADR/ADE)报道,如心律失常等。蟾酥的心脏毒性已经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蟾毒灵是蟾酥和多种蟾酥中药制剂(如华蟾素注射液)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同时也是主要的毒性成分。因此,体外试验研究蟾毒灵的心脏毒性机制有助于含蟾酥成分的中药新药开发和相关临床不良反应的治疗。华蟾素注射液是在中国上市的中药制剂,为中华大蟾蜍阴干蟾皮经无菌热水提取制成的静脉注射液,已有临床报告显示其有心脏相关的不良反应。本研究旨在采用现代的毒理学技术,系统研究华蟾素注射液的心脏毒性表现及毒性机制,探索苯妥英钠对华蟾素注射液诱导心脏毒性的预防作用。本课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用诱导型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cardiomyocytes,hi PSC-CMs)、HEK293细胞和CHO细胞结合实时细胞分析技术或膜片钳技术,研究了蟾毒灵对hi PSC-CMs搏动(0.003-0.1μmol·L-1)、动作电位(0.03-0.3μmol·L-1)以及七个人源性离子通道和人源性钠钙交换电流(0.01-100μmol·L-1)的影响。第二部分:采用4×4拉丁方设计,采用心电遥测技术研究不同剂量华蟾素注射液对清醒Beagle犬心肌损伤指标及心电图的影响。同时在第V阶段给予清醒Beagle犬华蟾素注射液3 g·kg-1+苯妥英钠10 mg·kg-1,探索苯妥英钠的拮抗作用。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给Sprague Dawley(SD)大鼠每天一次连续二周尾静脉注射给予华蟾素注射液,探索华蟾素注射液对心脏的毒性作用。本试验初次设3个组,包括溶媒对照组(0 g·kg-1,0.9%氯化钠注射液)和华蟾素注射液1和5 g·kg-1,给药容量为10 m L·kg-1。试验每组10只动物,雌雄各半。由于未见显着的心脏毒性,追加SD大鼠每天一次连续一周尾静脉注射给予华蟾素注射液。设2个组,包括溶媒对照组(0 g·kg-1,0.9%氯化钠注射液)和受试物组(剂量分别为10 g·kg-1),给药容量为20 m L·kg-1。试验每组10只动物。雌雄各半。试验期间对以下指标的观察或检测:死亡或濒死、临床症状、体重、心肌损伤指标、大体解剖、脏器重量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本课题的主要结果如下:在体外实验中,蟾毒灵对hi PSC-CMs心肌收缩力有双相作用,即在给药早期表现为增强心肌收缩力、加速传导、加快搏动,而在给药后期表现为减弱心肌收缩力、减慢传导、抑制搏动。蟾毒灵缩短了hi PSC-CMs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at 30%repolarization/APD30、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at50%repolarization/APD50,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at 90%repolarization/APD90)和0相最大除极速率。hi PSC-CMs的自发搏动频率在0.03μmol·L-1处明显增加,而在0.3μmol·L-1处减弱。蟾毒灵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阻断Nav1.5通道,IC50浓度为74.5μmol·L-1。蟾毒灵分别增强晚期钠电流和钠钙交换电流,其EC50浓度分别为2.48μmol·L-1和66.06μmol·L-1。蟾毒灵对其他心肌离子通道无明显影响。在Beagle犬体内实验中,实验第I-IV阶段观察到3 g·kg-1浓度组华蟾素注射液相关的异常有临床观察(快速呼吸模式)、心肌损伤指标(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 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升高)、心电图(室性心律失常);实验第V阶段研究显示苯妥英钠可减轻华蟾素注射液的心脏毒性。在SD大鼠体内实验中,各剂量组动物均未见死亡或濒死。给药期间和恢复期,临床症状、大体解剖、脏器重量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未见与受试物相关的改变。溶媒对照组、1 g·kg-1组心肌损伤指标(c Tn I、CK-MB、AST、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未见与受试物相关的改变异常。仅5 g·kg-1组雄性动物和10 g·kg-1组雌雄动物c Tn I与对照组或者给药前相比,在给药后1.5和/或3小时升高,且至24小时已经接近恢复。得到以下结论:体外实验,Nav1.5通道的抑制、晚钠通道电流和钠钙交换电流的增强是蟾毒灵心脏毒性的主要机制之一。体内试验,上述结果证实了华蟾素注射液的心脏毒性,并且给临床提供了适当的监测时间点和心脏毒性参数信息以及当临床上出现心血管不良反应时可能的治疗策略。
张东红,金辉辉,刘星雨,方倩倩,姚建标,王伟,王如伟[8](2020)在《蟾酥原浆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8种成分含量测定》文中提出目的建立蟾酥原浆HPLC指纹图谱及原浆中8种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对不同产地蟾酥原浆进行成分含量差异比较,同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96 nm,体积流量1.2 m L/min,柱温30℃,进样量10μL;建立蟾酥原浆指纹图谱,测定8个成分含量,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18批样品指纹图谱中有12个共有峰,各样品相似度有所差异,8个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5),精密度、重复性RSD<0.5%,在30 h内稳定性较好(RSD<0.7%),日蟾毒它灵、沙蟾毒精、远华蟾蜍精、蟾毒它灵、华蟾毒它灵、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回收率平均值分别为103.7%、103.0%、102.9%、103.0%、103.9%、100.3%、103.4%、103.2%,且RSD均小于1.2%,8个成分含量测定结果及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不同产地原浆质量有所差异。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为蟾酥原浆质量把控提供一定依据及参考。
曹月婷[9](2020)在《蟾酥质量产地差异性及其原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蟾酥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具有抗肿瘤、抗炎、强心等多种药理活性,临床应用广泛。然而,蟾酥也具有强烈的毒性。蟾酥质量的参差不齐,不仅会影响其疗效,甚至引起中毒,从而造成安全风险。基于蟾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本论文致力于蟾酥质量产地差异性及其原因研究。在采集全国多个地区的蟾酥原料——中华大蟾蜍浆液样本的基础上,本文研究浆液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区域特征和规律性,探索蟾酥质量产地差异的内在因素,并对比不同产地蟾酥的抗肿瘤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建立蟾酥药材HPLC指纹图谱方法,并采用HPLC-ESI-Q-TOF-MS/MS鉴定了指纹图谱中的33个特征峰。然后,利用相似度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化学计量学工具,深入研究蟾酥药材指纹图谱的产地特征。结果表明,蟾酥的指纹图谱具有显着的道地性特征。本研究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可用于蟾酥的道地性鉴别和药材产地特征研究。2、在蟾酥指纹图谱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7种蟾毒配基化合物作为蟾蜍浆液的定量分析指标;研究建立一种新的HPLC定量分析方法并通过方法学验证;采用该方法测定不同产地浆液中指标成分的含量,并利用多种化学计量学工具,探究浆液质量的地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浆液质量具有明显的地域规律性,地理位置越接近的地区,浆液质量越相似,随着地理距离增加,浆液质量差异变大,这可能是蟾蜍为适应环境而长期进化的结果。并且,研究发现,蟾蜍浆液的品质与气候因子密切相关,其中降水量的影响尤为显着,随降水量增加,蟾毒配基总含量增大。这一发现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学术价值,它不仅为药用蟾蜍养殖环境的建设提供参考信息,同时也揭示了气候变化对蟾蜍化学防御能力及其生存的可能影响,为蟾蜍物种的保护和蟾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研究基础。3、在蟾酥原料质量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四种典型产地的蟾酥,采用MTT法,测定不同的蟾酥提取物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人非小细胞肺腺癌细胞(NCI-H157)、人胃癌细胞(SGC-7901)以及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不同产地蟾酥在细胞水平上的抗肿瘤药效差异显着。蟾酥因产地差异可能对不同疾病的治疗优势不同。因此,应根据临床治疗目的,合理选择蟾酥药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本文研究成果包括:1)证实蟾酥原料存在明显的产地差异并具有药材道地性特征;2)发现蟾蜍浆液的品质与气候因子密切相关;3)蟾酥质量的产地差异可影响抗肿瘤效果。这些成果有助于药材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蟾酥安全用药。
卢莹莹[10](2019)在《姜黄与蟾酥质量标准化研究》文中提出姜黄与蟾酥是传统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目前两者均收载于2015版《中国药典》。传统中医学认为姜黄具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胸胁刺痛,胸痹心痛,痛经经闭,症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打肿痛等。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对姜黄采用性状、薄层色谱鉴别、检查(水分、总灰分)、姜黄素的含量测定、挥发油的含量测定等进行质量控制。现有的质量评价指标仍未全面反应姜黄的质量状况,因此,本论文建立了更加全面的姜黄质量评价方法,包括化学成分指纹图谱评价姜黄的整体质量、测定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三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挥发油含量测定、重金属含量测定、水分、灰分测定等。对不同等级的姜黄进行质量评价,建立姜黄质量等级标准。蟾酥来源于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干燥分泌物。多于春、秋二季捕捉蟾蜍,洗净、挤取耳后腺和皮肤腺的白浆、加工、干燥。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蟾酥具有抗肿瘤、强心、阵痛、麻痹、抗炎等功效。2015版《中国药典》中规定蟾酥的质量控制指标包括性状、鉴别、检查(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含量测定(华蟾毒精与酯蟾毒配基的总含量不少于6.0%)。蟾酥中除了华蟾毒精和酯蟾毒配基外,蟾毒灵、沙蟾毒精等也具有较好的抗肿瘤、强心等作用。鉴于蟾酥中蟾蜍甾烯类成分的高活性、高毒性、安全窗窄,且用药不当易中毒等问题,亟需建立全面的质量评价体系,有效的评价其质量,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研究基础。本论文中建立了蟾酥显微鉴别方法,优化薄层检识条件,增加蟾毒灵的含量测定,新增蟾酥指纹图谱研究,新增蟾酥重金属含量测定,并依据实验数据建立了蟾酥质量提高标准。1姜黄质量标准研究1.1薄层检识建立姜黄薄层检识方法,以三氯甲烷-甲醇-甲酸(96:4:0.7)为展开剂,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将姜黄药材与来源于同属植物的药材郁金、莪术、片姜黄区分开。通过标准品和对照药材比对,收集的92批姜黄药材和39批姜黄饮片均为正品。1.2姜黄素类成分含量测定收集全国各产地的92批姜黄药材和39批姜黄饮片,以甲醇超声提取45 min,以Zorbax SB-C18色谱柱(250m×4.6mm,5μm)为色谱柱,乙腈-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柱温30。C,430nm下进行含量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姜黄样品中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含量差异显着。其中广西和云南等产地姜黄药材中姜黄素的平均含量为0.54%,3种姜黄素类总含量平均值为1.31%;饮片中姜黄素的平均含量为0.44%,3种姜黄素类总含量平均值为0.67%。四川和贵州优质产区的姜黄药材中姜黄素的平均含量为1.5%,3种姜黄素类总含量平均值为2.66%;饮片中姜黄素的平均含量为1.49%,3种姜黄素类总含量平均值为2.53%。《中国药典》中规定姜黄药材中姜黄素含量不少于1.0%,饮片中姜黄素的含量不少于0.9%。为了进一步提高姜黄的品质,建立姜黄等级标准。姜黄药材:一等品:姜黄素含量≥1.5%,3种姜黄素类总含量≥2.5%;二等品:姜黄素含量≥1.5%,2.0%≤3种姜黄素类总含量<2.5%;三等品:1.0%≤姜黄素含量<1.5,3种姜黄素类总含量≥2.0%。姜黄饮片:一等品:姜黄素含量≥1.4%,3种姜黄素类总含量≥2.2%;二等品:0.9%≤姜黄素含,1.5%≤3种姜黄素类总含量<2.2%。1.3姜黄指纹图谱研究采用HPLC-DAD法建立姜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对不同产地药材进行指纹图谱分析,据此建立指纹图谱。姜黄指纹图谱中共有7个共有峰,对其中4个色谱峰进行标准品比对,进鉴定色谱峰分别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和芳姜黄酮。姜黄药材的相似性系数在0.7-1之间,表明不同批次姜黄药材质量差异较大;姜黄饮片的相似性系数均在0.9以上,表明姜黄饮片质量较为稳定。1.4姜黄重金属含量测定本论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姜黄药材与饮片中Cu、As、Cd、Pb等重金属的含量。以《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中中药材重金属限量标准为参考依据,样品中镉元素的超标率为57.89%,其中四川和广西样品污染严重。其他元素的含量均符合限量标准。1.5其他检测项依据《中国药典》规定的方法检测姜黄药材与饮片的水分、总灰分和挥发油,检测结果显示样品中水分和总灰分均符合药典的相关标准;姜黄药材的挥发油含量合格率仅60%,而姜黄饮片的合格率为96%。2蟾酥质量标准研究2.1显微鉴别建立显微方法鉴别蟾酥中的掺假物质。采用60%硫酸乙醇装片,37批样品在镜片下观察均有少量不溶物(蟾皮、植物纤维、沙石等),说明蟾酥加工过程中卫生环境差。采用碘液装片,37批中有6批样品镜片下出现具层纹的紫色颗粒,即6批样品中掺有淀粉。2.2薄层检识本论文建立的蟾酥薄层检识方法可以鉴别蟾酥药材的真伪。以环己烷-三氯甲烷-丙酮(3:3:2)为展开剂,蟾毒灵、华蟾毒精和酯蟾毒配基具有较好的分离度。37批样品经鉴定均为蟾酥。2.3蟾酥多成分含量测定本论文共收集了37批蟾酥药材,甲醇超声提取20min,以Zorbax SB-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为色谱柱,乙腈-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柱温30 ℃,296nm下进行含量测定分析。采用一测多评法测定蟾酥中的待测成分,蟾酥药材中酯蟾毒配基与华蟾毒精的总含量在0.15%-7.37%之间,蟾毒灵在0.48%-1.99%。《中国药典》规定蟾酥中华蟾毒精与酯蟾毒配基的总含量不少与6.0%,依据此标准,5批样品符合药典规定。依据具体的实验结果制定蟾酥质量提高标准:华蟾毒精与酯蟾毒配基的总含量不少于6.0%。蟾毒灵的含量不少于1.0%。2.4 蟾酥指纹图谱研究对不同产地药材进行指纹图谱分析,据此建立特征指纹图谱,蟾酥指纹图谱中共有10个共有峰,通过标准品指认共鉴定出8个色谱峰(11α-OH蟾毒灵、沙蟾毒精、5-OH蟾毒灵、蟾毒它灵、5-OH华蟾毒精、为蟾毒灵、华蟾毒精、酯蟾毒配基)。2.5其他检测项依据《中国药典》中规定的方法检测蟾酥药材总灰分的含量,检测结果显示样品中总灰分符合药典的相关标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蟾酥中重金属Cu、As、Cd、Pb的含量,结果显示13批药材中仅有1批样品的铜含量超标,其他元素含量均在限量值以下。
二、蟾酥的采集和加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蟾酥的采集和加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蟾蜍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华蟾蜍资源现状 |
1.1 生态环境恶化,蟾蜍数量锐减 |
1.2 市场需求量大,资源短缺 |
2 中华蟾蜍养殖现状 |
2.1 中华蟾蜍养殖历史 |
2.2 中华蟾蜍养殖产业现状 |
2.2.1 仿野生养殖 |
2.2.2 全人工养殖 |
3 中华蟾蜍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
3.1 中华蟾蜍资源保护措施有待加强 |
3.2 蟾蜍产品加工不完善,利用率不高 |
3.3 中华蟾蜍养殖政策引导扶持力度不足 |
3.4 缺乏养殖加工规范化、标准化技术 |
4 建议 |
4.1 加强科学监测,强化宣传保护,科学增殖放流 |
4.2 加大科研投入,进行种质资源及人工繁殖研究 |
4.3 组织团队协同攻关,提高蟾蜍及其制品加工利用广度及科技含量 |
4.4 继续加强监督监管,引导合法养殖,扩大养殖产业规模 |
5 总结 |
(2)酒蟾酥及酒乌梢蛇炮制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第一章 蟾酥的炮制历史沿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1 前言 |
2 蟾酥的炮制 |
2.1 炮制方法的历史沿革 |
3 化学成分 |
3.1 其他蟾蜍内酯类 |
3.2 炮制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
4 蟾酥的药理作用 |
4.1 抗肿瘤作用 |
4.2 强心作用 |
4.3 抑菌作用 |
4.4 抗炎作用 |
4.5 其它作用 |
4.6 炮制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
5 蟾酥的毒性 |
5.1 毒性研究概况 |
5.2 炮制减毒原理研究 |
6 结语 |
第二章 蟾酥的化学成分及毒构关系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药材 |
2 方法 |
2.1 提取与分离 |
2.2 蟾蜍甾烯类溶解方法 |
2.3 急性毒性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分离鉴定的化合物 |
3.2 化合物波谱解析 |
3.3 9种蟾蜍二烯内酯类对卤虫的急性毒性 |
3.4 9种蟾蜍二烯内酯类毒构关系分析 |
4 讨论 |
第三章 酒制蟾酥炮制减毒原理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仪器 |
3 方法 |
3.1 不同处理方式蟾酥样品的制备 |
3.2 溶液的制备 |
3.3 HPLC指纹图谱色谱条件 |
3.4 HPLC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 |
3.5 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 |
3.6 蟾蜍二烯内酯类含量测定 |
3.7 不同蟾酥炮制品兔眼刺激实验 |
3.8 不同蟾酥炮制品卤虫急性毒性实验 |
4 结果 |
4.1 不同药材外观 |
4.2 不同蟾酥炮制品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结果 |
4.3 蟾酥不同方法处理前后指纹图谱 |
4.4 蟾蜍二烯内酯类HPLC测定结果 |
4.5 兔眼刺激实验结果 |
4.6 卤虫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
5 讨论 |
第四章 乌梢蛇酒炙矫臭原理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仪器 |
3 方法 |
3.1 样品制备 |
3.2 电子鼻检测 |
3.3 HS-GC-MS检测条件 |
3.4 LC-MS/MS检测 |
3.5 LC-MS/MS-分子网络图构建 |
4 结果 |
4.1 乌梢蛇炮制前后整体气味分析 |
4.2 生乌梢蛇、酒炙乌梢蛇、水炙乌梢蛇对照物及黄酒的挥发性成分 HS-GC-MS分析 |
4.3 基于LC-MS/MS分子网络的生乌梢蛇、酒炙乌梢蛇和水炙乌梢蛇对照物的非挥发性成分分析 |
5 讨论 |
第五章 乌梢蛇酒炙矫臭工艺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仪器 |
3 方法 |
3.1 不同炮制炮制工艺酒乌梢蛇的制备 |
3.2 标准品溶液配制 |
3.3 HS-GC-MS检测条件 |
3.4 电子鼻检测 |
3.5 外观色泽识别 |
4 结果 |
4.1 不同炮制工艺酒乌梢蛇正交设计分析结果 |
4.2 不同炮制工艺酒乌梢蛇气味轮廓识别 |
4.3 .不同炮制工艺酒乌梢蛇外观色泽识别 |
5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历 |
(3)基于多组学策略研究蟾酥中活性成分对肝癌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肝癌的研究进展 |
1.1.1 肝癌的发病 |
1.1.2 肝癌的治疗 |
1.1.3 肝癌与肠道微生态 |
1.2 蟾酥的研究进展 |
1.2.1 蟾酥的本草考证 |
1.2.2 蟾酥的资源分布 |
1.2.3 蟾酥的化学成分及质量评价 |
1.2.4 蟾酥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
1.3 药物联用的研究现状 |
1.3.1 药物相互作用 |
1.3.2 中药联用的研究现状 |
1.4 多组学策略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
1.4.1 代谢组学研究 |
1.4.2 脂质组学研究 |
1.4.3 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
2 蟾酥中活性成分在肝癌治疗中的相互作用 |
2.1 引言 |
2.2 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和酯蟾毒配基用于肝癌治疗的相互作用 |
2.2.1 实验部分 |
2.2.2 结果与讨论 |
2.3 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联用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 |
2.3.1 实验部分 |
2.3.2 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总结 |
3 蟾毒灵及华蟾酥毒基联用治疗肝癌的代谢组学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3.2.2 细胞培养及分组 |
3.2.3 代谢物的提取 |
3.2.4 质控样品及空白样品的制备 |
3.2.5 代谢组学分析 |
3.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不同处理组间的代谢物表征 |
3.3.2 差异代谢物筛选 |
3.3.3 通路分析 |
3.4 本章总结 |
4 蟾毒灵及华蟾酥毒基联用治疗肝癌的脂质组学及质谱成像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4.2.2 细胞培养及分组 |
4.2.3 脂质提取 |
4.2.4 质控样品及空白样品的制备 |
4.2.5 脂质组学分析 |
4.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2.7 肿瘤组织切片制备 |
4.2.8 肿瘤组织H&E染色 |
4.2.9 MALDI-MSI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处理组间的脂质表征 |
4.3.2 差异脂质标志物筛选 |
4.3.3 通路分析 |
4.3.4 肿瘤的异质性 |
4.3.5 脂质标志物的可视化及在肿瘤中的定位 |
4.4 本章总结 |
5 基于代谢组学与脂质组学的生物学验证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5.2.2 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
5.2.3 能量代谢分析 |
5.2.4 氧化应激指标测定 |
5.2.5 关键基因表达的检测 |
5.2.6 统计学处理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联用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5.3.2 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联用对癌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
5.3.3 氧化应激指标的测定 |
5.3.4 关键基因的表达 |
5.4 本章总结 |
6 蟾毒灵及华蟾酥毒基联用治疗肝癌的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6.2.2 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分析 |
6.3.2 α多样性分析 |
6.3.3 β多样性分析 |
6.3.4 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联用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相对丰度的影响 |
6.3.5 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联用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
6.4 本章总结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4)以蟾酥为例探讨“TOE”思路下的动物药质量控制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思路和方案设计 |
1 研究背景 |
1.1 动物药材疗效确切,基础研究薄弱,质量控制技术和水平亟待加强 |
1.2 美国FDA推荐的植物药质控思路TOE,可能适合用于动物药的质量控制 |
1.3 以蟾酥为例探讨动物药质量控制的方法,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
1.4 蟾酥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2 研究思路 |
3 实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地调研、样品采集和制备 |
1 基地调研 |
1.1 养殖基地现状 |
1.2 加工现状 |
2 蟾酥药材收集 |
3 同一来源鲜浆不同干燥方式样品的制备 |
4 蟾酥粉样品的收集 |
第三章 蟾酥药材中蛋白类成分研究 |
第一节 蟾酥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蟾酥样品的SDS-PAGE分析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基于Nano LC-MS/MS的不同基原蟾酥样品差异蛋白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四节 不同干燥方式对蟾酥蛋白成分的影响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和结果 |
3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蟾酥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的完善与提高 |
第一节 蟾酥药材质量标准完善与提高 |
1 薄层鉴别 |
2 特征图谱 |
3 一测多评法相对校正因子的优化 |
4 来源项 |
第二节 蟾酥粉质量标准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动物药质量分析概况及蟾酥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质谱分子网络技术在三种中药成分差异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综述 |
1 天然产物成分比较方法 |
2 化学计量学判别分类方法 |
3 小结 |
第一章 六种铁线莲植物中三萜皂苷类化学成分鉴定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三萜皂苷裂解条件的优化 |
3.2 标准品质谱裂解规律解析 |
3.3 铁线莲三萜皂苷类成分鉴定 |
3.4 三萜皂苷类成分在铁线莲中的分布研究 |
4 结论 |
第二章 蟾酥化学成分及其不同炮制干燥方法的比较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蟾酥对照品裂解规律解析 |
3.2 蟾酥提取液中化学成分的鉴定 |
3.3 不同干燥炮制方法对蟾酥化学成分的影响 |
4 结论 |
第三章 二萜类化合物在八种大戟属植物中分布研究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对照品裂解规律解析 |
3.2 大戟属植物中化学成分的鉴定 |
3.3 不同大戟属植物中二萜类成分的对比分析 |
4 结论 |
全文小结与展望 |
个人简介 |
参考文献 |
(6)血栓心脉宁片活血化瘀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成方制剂XXT的研究进展 |
1.1.1 XXT的化学成分研究 |
1.1.2 XXT的药理作用研究 |
1.1.3 XXT的临床研究 |
1.2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方法概述 |
1.2.1 血清药物化学 |
1.2.2 谱效关系 |
1.2.3 网络药理学 |
1.3 立题依据 |
1.4 本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以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利用UNIFI天然产物解析技术分析XXT的化学成分 |
2.1 研究背景 |
2.2 实验材料 |
2.2.1 药物与试剂 |
2.2.2 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色谱条件 |
2.3.2 质谱条件 |
2.3.3 供试品溶液及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4 数据处理 |
2.4 实验结果 |
2.4.1 三萜皂苷类成分的LC-MS分析 |
2.4.2 菲醌类成分的LC-MS分析 |
2.4.3 甾体类成分的LC-MS分析 |
2.4.4 其他类成分的LC-MS分析 |
2.5 讨论 |
2.6 结论 |
第3章 利用谱效关系技术筛选XXT活血化瘀的定向功效成分 |
3.1 研究背景 |
3.2 实验材料 |
3.2.1 仪器 |
3.2.2 药物与试剂 |
3.2.3 动物 |
3.3 实验方法 |
3.3.1 HPLC指纹图谱 |
3.3.2 活血化瘀活性评价 |
3.3.3 谱效关系分析 |
3.3.4 体外验证实验 |
3.4 实验结果 |
3.4.1 HPLC指纹图谱 |
3.4.2 活血化瘀活性评价 |
3.4.3 谱效关系 |
3.4.4 体外验证实验 |
3.5 讨论 |
3.6 结论 |
第4章 利用血清药物化学技术鉴定XXT在血瘀大鼠血清与脑组织中的移行成分 |
第1节 XXT在血清中的移行成分鉴定 |
4.1.1 研究背景 |
4.1.2 实验材料 |
4.1.3 实验方法 |
4.1.4 实验结果 |
4.1.5 讨论 |
4.1.6 结论 |
第2节 XXT在脑组织中的移行成分鉴定 |
4.2.1 研究背景 |
4.2.2 实验材料 |
4.2.3 实验方法 |
4.2.4 实验结果 |
4.2.5 讨论 |
4.2.6 结论 |
第5章 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构建“XXT药效物质-血瘀靶点-通路”网络 |
5.1 研究背景 |
5.2 实验材料 |
5.3 实验方法 |
5.3.1 网络构建 |
5.3.2 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5.4 实验结果 |
5.4.1 网络构建结果 |
5.4.2 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5.5 讨论 |
5.6 结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华蟾素注射液及其单体成分蟾毒灵心脏毒性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传统中药材蟾酥及相关新型制剂华蟾素注射液的临床不良反应 |
1.3 立题依据 |
第2章 蟾毒灵心脏毒性体外实验 |
2.1 蟾毒灵对诱导型人多能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hiPSC-CMs)功能的影响 |
2.1.1 材料与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1.3 实验结果 |
2.1.4 讨论 |
2.2 .蟾毒灵对hiPSC-CMS动作电位的影响 |
2.2.1 .材料与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2.3 .实验结果 |
2.2.4 .讨论 |
2.3 .蟾毒灵对离子通道的影响 |
2.3.1 .材料与仪器 |
2.3.2 .实验方法 |
2.3.3 .实验结果 |
2.3.4 .讨论 |
第3章 华蟾素注射液心脏毒性体内实验 |
3.1 单次静脉注射给予华蟾素注射液对清醒非束缚Beagle犬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研究 |
3.1.1 动物 |
3.1.2 试剂与仪器 |
3.1.3 实验方法 |
3.1.4 实验结果 |
3.1.5 讨论 |
3.2 SD大鼠静脉注射给予华蟾素注射液二周恢复期二周重复给药毒性实验 |
3.2.1 动物 |
3.2.2 试剂与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2.4 实验结果 |
3.2.5 讨论 |
3.3 SD大鼠静脉注射给予华蟾素注射液一周重复给药毒性实验 |
3.3.1 动物 |
3.3.2 试剂与仪器 |
3.3.3 实验方法 |
3.3.4 实验结果 |
3.3.5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创新性分析 |
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申请 |
致谢 |
附录 |
(8)蟾酥原浆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8种成分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样品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溶液的制备 |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3 阴性溶液制备 |
2.3 指纹图谱建立 |
2.3.1 专属性考察 |
2.3.2 精密度试验 |
2.3.3 重复性试验 |
2.3.4 稳定性试验 |
2.3.5 指纹图谱建立 |
2.3.6 相似度分析 |
2.4 蟾酥原浆含量测定 |
2.4.1 线性关系考察 |
2.4.2 精密度试验 |
2.4.3 稳定性试验 |
2.4.4 重复性试验 |
2.4.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4.6 样品测定 |
2.5 聚类分析 |
2.6 主成分分析 |
3 讨论 |
(9)蟾酥质量产地差异性及其原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蟾酥研究概述 |
1.2.1 蟾酥考证与资源现状 |
1.2.2 蟾酥化学成分 |
1.2.3 蟾酥药理与毒理研究进展 |
1.3 生态因子对中药的影响 |
1.3.1 地理因子影响 |
1.3.2 气候因子影响 |
1.3.3 土壤因子影响 |
1.4 化学计量学 |
1.4.1 主成分分析 |
1.4.2 聚类分析 |
1.4.3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2 蟾酥指纹图谱研究 |
2.1 引言 |
2.2 仪器与试剂 |
2.2.1 仪器 |
2.2.2 材料与试剂 |
2.3 实验部分 |
2.3.1 蟾酥HPLC指纹图谱方法 |
2.3.2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指纹图谱色谱条件优化 |
2.4.2 预处理方法研究 |
2.4.3 蟾酥指纹图谱方法学验证结果 |
2.4.4 指纹图谱特征峰鉴定 |
2.4.5 蟾酥产地特征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蟾酥质量产地差异性与气候影响作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仪器与试剂 |
3.2.1 仪器 |
3.2.2 材料与试剂 |
3.3 实验部分 |
3.3.1 色谱条件 |
3.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3.4 方法学验证 |
3.3.5 气候数据采集 |
3.3.6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HPLC方法学验证 |
3.4.2 浆液质量分析结果 |
3.4.3 蟾酥原料产地规律性 |
3.4.4 多重气候因子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蟾酥抗肿瘤作用产地差异研究 |
4.1 引言 |
4.2 仪器与试剂 |
4.2.1 仪器 |
4.2.2 材料与试剂 |
4.2.3 材料与试剂 |
4.3 实验部分 |
4.3.1 供试药物制备 |
4.3.2 溶液的配制 |
4.3.3 细胞培养 |
4.3.4 MTT法 |
4.3.5 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试验药物质量表征 |
4.4.2 抗肿瘤药效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附录 |
(10)姜黄与蟾酥质量标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姜黄化学成分和质量评价研究 |
一、化学成分研究 |
二、质量评价研究 |
综述二 蟾酥化学成分和质量评价研究 |
一、化 学成分研究 |
二、质量评价研究 |
第二章 姜黄质量标准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姜黄薄层检识 |
一、仪器与试剂 |
二、药材来源 |
三、姜黄薄层检识方法建立 |
四、姜黄薄层检识结果 |
第二节 姜黄多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
一、仪器与试剂 |
二、试药 |
三、药材来源 |
四、色谱条件 |
五、提取方法考察 |
六、方法学考察 |
七、结果与讨论 |
第三节 姜黄指纹图谱研究 |
一、仪器与试剂 |
二、试药 |
三、药材来源 |
四、色谱条件 |
五、方法学考察 |
六、结果与讨论 |
第四节 姜黄重金属含量研究 |
一、仪器与试药 |
二、方法学考察 |
三、结果与讨论 |
第五节 姜黄中水分、总灰分、挥发油含量测定 |
一、水分 |
二、总灰分 |
三、挥发油含量测定 |
第六节 姜黄质量等级标准(草案) |
一、姜黄药材质量等级标准编制说明 |
二、姜黄饮片质量等级标准编制说明 |
第三章 蟾酥质量标准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蟾酥显微检识 |
一、仪器与试剂 |
二、药材来源 |
三、蟾酥粉末显微鉴别方法建立 |
四、样品显微检识 |
小结 |
第二节 蟾酥薄层检识 |
一、仪器与试剂 |
二、药材来源 |
三、蟾酥薄层检识方法建立 |
四、蟾酥薄层检识结果 |
小结 |
第三节 蟾酥多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
一、仪器与试剂 |
二、试药 |
三、药材来源 |
四、色谱条件 |
五、提取方法考察 |
六、方法学考察 |
七、结果与讨论 |
小结 |
第四节 蟾酥指纹图谱研究 |
一、仪器与试剂 |
二、试药 |
三、药材来源 |
四、色谱条件 |
五、方法学考察 |
六、结果与讨论 |
第五节 蟾酥中总灰分检测、重金属含量测定 |
一、灰分 |
二、重金属含量测定 |
第六节 蟾酥质量标准(草案) |
一、蟾酥质量标准编制说明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一、姜黄质量标准结果与讨论 |
二、蟾酥质量标准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四、蟾酥的采集和加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蟾蜍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 和飞,朱永安,于振海,闫法军,卢红,郑玉珍,马汝芳,陈有光. 河北渔业, 2021(09)
- [2]酒蟾酥及酒乌梢蛇炮制原理研究[D]. 应金琴.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多组学策略研究蟾酥中活性成分对肝癌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D]. 张静慧. 浙江大学, 2021(01)
- [4]以蟾酥为例探讨“TOE”思路下的动物药质量控制内涵研究[D]. 房蕴歌.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
- [5]质谱分子网络技术在三种中药成分差异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袁恩.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血栓心脉宁片活血化瘀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D]. 谭静. 吉林大学, 2020(08)
- [7]华蟾素注射液及其单体成分蟾毒灵心脏毒性及其机制研究[D]. 李旻.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 2020(05)
- [8]蟾酥原浆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8种成分含量测定[J]. 张东红,金辉辉,刘星雨,方倩倩,姚建标,王伟,王如伟. 中草药, 2020(02)
- [9]蟾酥质量产地差异性及其原因研究[D]. 曹月婷. 浙江大学, 2020(07)
- [10]姜黄与蟾酥质量标准化研究[D]. 卢莹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