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册表编辑器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昭宁[1](2020)在《移动网络中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生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无线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穿戴等移动智能设备功能在也变得更加强大,基于移动设备的丰富功能服务和移动网络中种类繁多的Web服务,开发人员创造出了大量的移动应用,使得移动技术愈发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激发了用户对于移动应用和服务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传统的移动应用由专业的开发人员在编程的环境中进行开发,他们对用户的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并根据需求针对特定的系统平台设计和实现相应的移动应用。这样的开发过程流程复杂周期冗长,不利于移动应用的跨平台适配,难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本论文在面向服务架构的基础上,研究并提出了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生成的关键技术,一方面让终端用户利用跨平台图形化的应用开发环境,根据自己的需求基于组件化的应用生成模型独立开发移动应用,同时研究了 QoS感知自动化的服务组合技术,以用户需求为驱动实现在移动网络中自动化地服务供给,并提出了优化算法。论文的主要的工作和贡献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1)面向终端用户的基于组件的跨平台移动应用生成模型研究。针对面向终端用户服务生成中移动应用开发的问题,提出了一个组件化的跨平台移动应用生成模型。在应用生成模型中,定义了一个服务组件模型和组件插件模型,基于事件驱动的组件聚合方法跨平台构建的移动应用。基于应用生成模型实现的EasyApp系统,为终端用户提供了一个图形化开发移动应用的编辑器和一系列可用于应用开发的Web组件库,能够快速构建跨平台的移动应用。最后演示了应用开发过程,对开发环境在终端用户中的可用性进行了评估,相比对比系统,终端用户使用EasyApp的开发应用的时间减少了约18%。2)QoS感知的自动化服务组合研究。针对移动网络中Web服务供给的问题,研究了 QoS感知的自动化服务组合问题并且提出了两方面的优化方案。一方面研究了自动规划技术中的图规划算法和启发式搜索算法,并使用了自动规划模型,将图规划与启发式搜索相结合,提出了 Q-Graphplan算法,求解QoS感知的自动化服务组合问题。用标准测试集对算法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同经典的图规划服务组合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Q-Graphplan减少了约77%冗余服务,平均组合时间降低了约24%。另一方面,为了解决服务组合优化问题中需要考虑的大量的QoS属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QoS优化目标的服务组合的MaSC算法,它借助了一个全新的时态模型,把待解决的服务组合复杂问题分解成为若干个简单的子问题,并且采用了 一个多目标的演化过程搜索近似最优的组合服务集合。采用标准测试集对算法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同现有的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MaSC算法求得的服务组合解与最优的偏差减少了约28%,而平均组合时间降低了约73%。3)移动动态网络中的实时服务组合研究。针对在动态的移动网络环境中的服务供给问题,重点关注了在移动自组织网络中服务发现与实时组合的问题。移动自组织网络环境具有缺少中心管理节点、服务主机持续移动等特点,于是将移动服务组合问题建模为实时规划问题,并提出RTASC算法动态地构建移动网络中的服务流程并实时执行。RTASC可分为服务发现和服务执行两个步骤,在服务发现阶段,RTASC采用了去中心化的启发式的服务发现机制,在分散的服务主机节点中发现当前可用的移动服务,并根据服务的依赖关系反向构建启发式覆盖网络。在服务执行阶段,RTASC采用了一种带有前向探测的边规划边执行的策略,实时的规划和执行组合服务。在模拟环境下测试了算法性能,并和现有的同类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RTASC的组合时间降低了约20%,组合失败率降低了约35%。
席暖暖[2](2020)在《基于CA-CCML的微服务组合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微服务架构中,微服务是一些粒度小而自治的服务。通常单一的微服务只能实现一个简单的功能,若满足企业级业务需求,需要将各个独立的微服务依据一定的逻辑和规则进行组合。CA-CCML(Context-aware Cooperative Composition Modeling Language,上下文感知的协同组合建模语言)是课题组提出的一种Web服务组合建模语言,支持基于SOAP的传统Web服务与Restful Web服务及其组合,但在微服务组合方面能力不足。本文研究基于CA-CCML的微服务组合技术,目的是扩充CA-CCML语言,使其具备微服务组合能力。本文的研究对微服务架构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在对微服务、微服务架构以及微服务组合等技术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CA-CCML的微服务组合框架,并对该框架进行了实现。重点研究了 CA-CCML语言的微服务组合模式、CA-CCML语言的微服务可视化编排、CA-CCML语言的微服务实例选择以及CA-CCML语言的微服务异步消息通信机制等基于CA-CCML语言的微服务组合涉及的关键技术。首先,针对CA-CCML语言在描述微服务组合方面存在的不足,对CA-CCML语言进行了扩充,为其增加了分支模式、聚合模式、异步消息模式、链式模式和代理模式等五种微服务组合模式的描述功能:同时,扩充了 CA-CCML可视化编辑器的功能,通过为五种微服务组合模式添加可视化图符和模型转换等功能使CA-CCML语言能够支持微服务可视化编排;进一步,为了提高微服务集群服务器的资源利用率和微服务实例的可用性,本文为CA-CCML语言增加了微服务实例选择功能,给出了一个微服务实例选择算法;接下来,针对微服务间进程通信的特点,研究了 CA-CCML语言的微服务异步消息通信机制,为CA-CCML语言增加了描述消息队列的功能。最后,通过一个应用案例,验证了基于CA-CCML的微服务组合框架的可用性。
刘景云[3](2019)在《巧管妙控,让本本程序“守法”运行》文中提出对于自己的本本来说,我们很讨厌别人随意在其中运行程序。轻则会泄露自己的隐私,重则会对系统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很有必要对相关程序的启动进行拦截和封锁。这样,别人就只能在本机上运行一般的程序,对于受到保护的程序则禁止运行。这里就向大家介绍了一些限制程序运行的常用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蓝晓民[4](2012)在《基于VisualLISP二次开发的自动安装处理程序》文中研究说明介绍利用第三方开发软件Inno Setup制作基于VisualLISP二次开发程序的自动安装处理程序。分析了AutoCAD注册表结构,确定出需在注册表中注册的应用系统变量。通过详细分析Inno Setup的脚本,定制出在AutoCAD下使用VisualLISP二次开发安装程序的脚本文件。为使用VisualLISP二次开发的用户提供了一种实用的安装程序制作方法。
王大鹏[5](2010)在《远程协同结构拟动力试验方法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技术使地震工程研究者能够将远程分布的结构实验室连接在一起,实现数据传输和远程控制,进行网络化协同结构试验。通过Internet,许多单个实验室被集成为一个强大的网络化试验系统,可以完成单一实验室无法进行的大比例复杂模型的结构试验,从而提高了试验能力和共享了试验资源。国内外已有几个国家和地区开始利用远程分布的结构实验室进行大比例结构模型的协同试验研究。基于实验室现有的试验设备和计算资源,本文建立了远程协同试验系统,进行了国内首个土木工程方面的国际协作拟动力试验研究,在此过程中研究了多种拟动力试验方法与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与美国NEES(Network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imulation)网络和台湾地区ISEE(Internet-based Simulation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平台进行对比,研究了远程协同试验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网络协议、试验设备与控制系统和计算分析系统,以及各部分的集成方法与技术。在此基础上,研究本文远程试验系统的建立方法。利用以湖南大学为首的研究团队开发的网络协议——NetSLab(Networked Structural Laboratories),进行了多次不同网络环境下的虚拟试验和远程分布式网上公开试验。试验结果表明,NetSLab网络协议可以在互联网上顺畅通讯,为远程协同试验系统提供了网络功能支持。2.针对土木工程试验中广泛应用的MTS系统,研究了远程协同试验系统中的试验设备与控制系统。基于MTS 793系列控制软件以及FlexTest GT控制系统等软件、硬件资源,研究了两种拟动力试验方法与技术。建立了基于计算命令控制的拟动力试验系统,通过钢构件的拟动力试验来验证了试验系统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计算命令控制的试验系统可以实现实时试验,为速度相关型构件模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抗震试验研究平台。为了建立对任何试验设备控制系统均适用的拟动力试验系统,提出了外部命令控制方法,建立了Visual C++和MATLAB混合编程控制的拟动力试验系统,进行了砌体结构足尺模型的三自由度结构拟动力试验和六自由度结构的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命令控制方法的硬件连接只与试验设备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通道有关,编程控制也与控制软件无关,与计算命令控制等拟动力试验方法相比,其应用不依赖于任何控制系统,具有通用性;试验系统结合了Visual C++开发功能强大和MATLAB科学计算编程灵活的优点,Visual C++开发的控制程序能够有效、准确地使多个作动器同时加载而不互相藕联,MATLAB程序使试验的计算程序易于编译和扩展。这两种方法均体现了一种数值模拟和物理试验相结合的结构抗震混合试验的思想。3.为了集成网络协议、试验设备与控制系统和计算分析系统为一个整体,从而建立远程协同试验系统,应用提出的外部命令控制方法,以及基于ActiveX技术的程序控制方法,结合NetSLab网络协议提供的应用程序接口,通过硬件连接和软件编程方法,实现了各部分的集成,编制了适用于任何试验设备控制系统的真实试验机程序,并且研究了稳定、准确地快速加载控制方法。应用建立的试验系统,对一根悬臂钢柱进行了局域网协同拟动力试验。为了进行快速试验,试验中研究了一种适合实时或快速拟动力试验的数值积分方法——动量方程方法,结合显式γ法求解隐式方程,得到了显式位移表达式,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硬件控制的外部位移控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系统实现了各部分的集成工作和协同控制要求,可以作为一个基础试验平台向互联网扩展,同时验证了数值积分方法的有效性。试验过程表明,虽然外部位移控制方法存在危险性,对试验控制系统的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可以找到合适的PID控制参数来保证作动器的快速响应,因此为快速拟动力试验研究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控制方法。4.设计和制作了远程协同试验的钢筋混凝土桥梁短柱模型。对未约束柱和三层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强约束柱进行了拟静力试验。将两端为固定端的CFRP约束柱模型假设为一单自由度体系,应用集成的远程协同试验系统进行了弹性、塑性局部破坏以及局部破坏后这三个阶段的局域网协同拟动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短柱模型的假设合理;其在产生塑性变形、局部破坏后,在一定位移范围内,仍然具有稳定的二阶退化刚度,此时刚度值降为未破坏时的1/3,与拟静力试验结果一致,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设计,并为远程协同试验提供了恢复力模型。同时也检验了远程协同试验系统。5.进行了以湖南大学为首,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和和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合作的国内首个远程协同结构拟动力试验。研究了试验模型、试验设备与控制系统、网络化试验系统的集成以及协同试验过程等关键技术问题。试验以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的Russion River多跨桥梁为原型,将每个桥墩柱划分为子结构,在湖南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室应用不同的试验设备来模拟不同的试验边界条件,并且应用两种方法完成网络协议和试验设备控制系统的通讯,在其它实验室进行子结构的数值模拟,整个试验由湖南大学的控制中心来组织协调。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强大试验能力的网络化协同试验系统为复杂模型或实际结构提供了一个具有很好协调性的分布式试验平台,并且实现了试验设备的远程共享。
王郝鸣[6](2008)在《恶意代码识别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互联网用户很多时间都在浏览各类网页,然而大量的网页或多或少地含有恶意代码,用户在浏览网页的时候,恶意代码就会侵入网络用户的计算机系统,使用户的计算机系统在不知不觉中感染了恶意代码或计算机病毒。本文简要介绍了辨别网页恶意代码的相关知识。采用人工智能中的机器学习方法,对多种网页恶意代码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网页恶意代码的防范措施。网页上的恶意代码越来越多,为了识别恶意代码,利用机器学习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示例学习和机械学习相结合,将几种含有常见的恶意代码的程序段的特征关键字作为机器学习的知识库中的示例知识,通过建立学习解释器,对网页中的Javascript等脚本语言进行判断,把网页中Javascript部分的代码分离出来,并将其与知识库中的关键字进行比较判断,达到去除不安全代码或者可疑代码。本系统的机器学习通过执行单元将网页的Javascript程序段与知识库进行比较,如果相同或相似则认为是恶意代码,于是就将相似代码通过学习单元将其提取特征码作为新知识存入知识库来提高学习系统的自学习能力,并将其从原来的网页代码中去掉。而对于没有检测到与知识库匹配的代码,认为是安全代码予以保留。这样,就对包含恶意代码的网页进入浏览器后首先进行一定程度的侦测和过滤,降低其危害。
林剑[7](2006)在《做一个Window XP的“黑客”》文中指出本文收集的12个技巧将通过控制操作系统内部运转机制,来驾驭Windows XP,让它按照您期望的方式工作。除了这12个技巧,还有我们对Windows XP的继任者Windows Vista的深入评测和体验。
杨昱翔[8](2004)在《破解IE浏览中的陷阱》文中指出 为满足央行与政府各部门之间以及央行与各金融机构之间的资源和数据共享,人民银行先后推出了利用IE浏览器访问互联网的进出口报关单核查系统、中国电子口岸执法系统、电子联行行名行号查询系统、中国货币网、中国人民银行信息技术支持中心网站等。在使用这些系统访问互联网时,业务人员不可避免地会访问一些其它网站,而网站上某些网页中添加了可以修改注册表文件的恶意代码,轻者修改IE浏览器标题栏文字,修改默认主页,重者可以恶意修改注册表,隐藏、关闭计算机等等,这给维护人员带来了诸多不便。本文将从注册表机制讲解恢复在IE浏览中被恶意修改的注册表,并提出防御措施以供参考。
柳林[9](2004)在《从认识到精通——菜鸟学电脑之注册表篇》文中认为新年要有新气象,今年的《电脑校园》就要推出一个全新的专栏“从认识到精通 菜鸟学电脑”,通过这个小专栏,我们将深入浅出地为大家介绍一些你看着熟悉但不是太了解的电脑知识,并以问答的方式来解决读者所提出的相关问题,真正做到从“认识到精通”。一个读者来信中问道“注册表几乎每个电脑杂志都有涉及,可是注册表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我不是很了解,为什么更改了某个值,系统设置就会发生改变呢?!”,为解决这个读者的疑问,本期就来介绍一下Windows中的注册表编辑器。
徐海斌,武金刚[10](2004)在《其实你不懂我的心——由0晋身200%注册表高手》文中提出 今天,即使是电脑菜鸟恐怕也听说过注册表这个名词。而在早期的Windows(如Windows 3.x)中,并没有注册表这个概念,对软、硬件工作环境的配置主要通过对扩展名为INI的文件进行修改来完成。由于INI文件大小不能超过64KB,因此每种设备或软件都需要有自己的INI文件,这就造成了这些初始化文件不便于管理和维护,经常出现因INI文件遭到破坏而导致系统无法启动的问题。微软在Windows 95及其后的操作系统中使用了一种叫做注册表(Registry)
二、注册表编辑器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注册表编辑器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移动网络中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生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Web组件与跨平台移动应用开发 |
1.1.2 Web服务与面向服务的计算 |
1.1.3 移动动态网络中的服务组合 |
1.2 研究内容与主要贡献 |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整体研究规划 |
2.2 面向终端用户的移动应用开发技术介绍 |
2.2.1 编程式开发环境 |
2.2.2 图形化开发环境 |
2.2.3 跨平台技术介绍 |
2.2.4 Web组件技术介绍 |
2.3 QoS感知的自动化服务组合技术 |
2.3.1 Web服务技术 |
2.3.2 静态的服务组合技术 |
2.3.3 自动化的服务组合技术 |
2.4 移动动态网络中的服务组合技术 |
2.4.1 开放式服务发现技术 |
2.4.2 分布式服务组合技术 |
2.4.3 实时启发搜索技术 |
2.4.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终端用户基于组件的跨平台移动应用生成模型研究 |
3.1 引言 |
3.2 研究动机及问题分析 |
3.3 跨平台移动应用组件化生成模型 |
3.3.1 服务组件模型 |
3.3.2 跨平台移动应用模型 |
3.4 系统架构 |
3.5 系统演示和评估 |
3.5.1 系统实现 |
3.5.2 示例应用开发 |
3.5.3 可用性评估 |
3.6 结论与展望 |
第四章 基于扩展图规划的QoS感知的自动化服务组合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研究动机及问题分析 |
4.3 服务组合相关概念定义 |
4.3.1 服务模型 |
4.3.2 QoS模型 |
4.3.3 问题定义与映射 |
4.4 Q-Graphplan |
4.4.1 构建扩展的规划图 |
4.4.2 提取启发信息 |
4.4.3 转换图 |
4.4.4 反向A~*搜索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1 实验环境与数据集 |
4.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6 结论与展望 |
第五章 基于时态模型和多目标优化的QoS感知自动化服务组合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研究动机及问题分析 |
5.3 问题定义与概念描述 |
5.3.1 问题定义 |
5.3.2 Pareto集合概念 |
5.4 时间线模型概念 |
5.4.1 时态子目标 |
5.4.2 服务执行时间线 |
5.5 多目标优化的QoS感知自动化服务组合方法 |
5.5.1 流程概述 |
5.5.2 初始化过程 |
5.5.3 演化过程 |
5.6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
5.6.1 实验数据集 |
5.6.2 实验环境与参数配置 |
5.6.3 实验结果分析 |
5.6.4 复杂度分析 |
5.7 结论和展望 |
第六章 移动动态网络中实时自动化服务组合方法研究 |
6.1 引言 |
6.2 研究动机及问题分析 |
6.3 实时服务组合基本概念 |
6.3.1 服务模型 |
6.3.2 实时约束 |
6.3.3 问题定义 |
6.4 基于前向探测的实时自动化服务组合方法 |
6.4.1 流程概述 |
6.4.2 启发式服务发现方法 |
6.4.3 基于前向探测的实时组合 |
6.5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
6.5.1 实验环境与参数配置 |
6.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6 结论与展望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基于CA-CCML的微服务组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微服务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微服务组合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微服务应用开发技术 |
2.2 微服务组合模式 |
2.3 CA-CCML语言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CA-CCML的微服务组合框架研究 |
3.1 基于CA-CCML的微服务组合框架 |
3.1.1 框架模块描述 |
3.1.2 模块间交互时序图 |
3.1.3 基于CA-CCML的微服务组合流程 |
3.2 CA-CCML语言的微服务组合模式 |
3.2.1 分支模式 |
3.2.2 聚合模式 |
3.2.3 异步消息模式 |
3.2.4 链式模式 |
3.2.5 代理模式 |
3.3 CA-CCML语言的微服务可视化编排 |
3.4 CA-CCML语言的微服务实例选择算法 |
3.4.1 参数获取 |
3.4.2 微服务实例选择算法 |
3.5 CA-CCML语言的微服务异步消息通信机制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CA-CCML的微服务组合框架实现 |
4.1 微服务应用开发环境搭建 |
4.1.1 基础服务层搭建 |
4.1.2 服务网关的搭建 |
4.1.3 微服务构建与部署 |
4.2 微服务可视化编排器实现 |
4.3 CA-CCML文档解析器的实现 |
4.4 异步处理器的实现 |
4.5 微服务调用器的实现 |
4.5.1 资源监控模块实现 |
4.5.2 微服务实例选择算法的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5 应用案例 |
5.1 案例业务描述 |
5.2 系统设计 |
5.3 开发环境 |
5.4 CA-CCML描述文档 |
5.5 系统实现 |
5.5.1 微服务的实现 |
5.5.2 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 |
5.5.3 代理模式应用 |
5.5.4 异步消息通信机制应用 |
5.5.5 微服务实例选择算法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巧管妙控,让本本程序“守法”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巧用注册表管控程序运行 |
使用组策略管控程序运行 |
巧用账户权限,管控程序运行 |
使用脚本管控程序运行 |
使用专用工具,管控程序运行 |
利用限制策略,管控程序运行 |
为软件限制策略巧设“开关” |
使用哈希规则,管控软件运行 |
使用路径规则,管控软件运行 |
使用证书规则,管控软件运行 |
使用区域规则,管控软件运行 |
利用安全模板,管控程序运行 |
(4)基于VisualLISP二次开发的自动安装处理程序(论文提纲范文)
1 Inno Setup软件 |
2 建立用户系统文件夹及注册表 |
3 系统变量与注册表结构 |
4 创建安装程序的脚本文件 |
5 结束语 |
(5)远程协同结构拟动力试验方法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远程协同结构试验的研究现状 |
1.2.1 美国NEES 计划 |
1.2.2 减轻地震风险的欧洲网络 |
1.2.3 日本和韩国的远程试验网络 |
1.2.4 台湾地区的ISEE |
1.2.5 国内远程协同试验 |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远程协同试验系统的构建方法 |
2.1 引言 |
2.2 网络协议与远程数据通讯方法 |
2.2.1 NEESgrid 数据模型与NTCP 协议服务器 |
2.2.2 ISEE 的数据模型与NSEP 协议 |
2.2.3 NetSLab 网络协议 |
2.3 试验设备与控制系统 |
2.4 计算分析系统 |
2.4.1 MOST 的计算模拟软件 |
2.4.2 ISEE 的分析引擎 |
2.5 远程试验系统的构建方法 |
2.5.1 MOST 的网络化试验系统 |
2.5.2 ISEE 的系统集成方法 |
2.5.3 本文远程协同试验系统的构建 |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计算命令控制的拟动力试验方法 |
3.1 引言 |
3.2 软件系统 |
3.2.1 MTS 控制软件 |
3.2.2 加载控制的程序通道 |
3.2.3 外部程序接口 |
3.3 计算命令控制模式 |
3.3.1 计算命令控制流程 |
3.3.2 计算编辑器 |
3.3.3 虚拟控制通道 |
3.4 拟动力试验流程 |
3.5 计算命令控制的拟动力试验系统 |
3.6 悬臂钢柱的拟动力试验 |
3.6.1 试验模型 |
3.6.2 试验装置 |
3.6.3 试验参数 |
3.6.4 试验结果 |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部命令控制的拟动力试验方法 |
4.1 引言 |
4.2 外部命令控制的硬件系统 |
4.2.1 MTS FlexTest GT 控制器 |
4.2.2 GT 控制器的硬件接口 |
4.2.3 外部命令控制的硬件连接 |
4.3 程序控制方法 |
4.4 外部命令的混合编程控制方法 |
4.4.1 加载DLL 库函数 |
4.4.2 Visual C++与MATLAB 的混合编程方法 |
4.4.3 混合编程控制的多线程框架 |
4.4.4 混合编程控制的应用程序 |
4.5 三自由度结构的拟动力试验 |
4.5.1 试验模型以及加载、测量系统 |
4.5.2 试验参数 |
4.5.3 试验结果 |
4.6 六自由度结构的子结构拟动力试验 |
4.6.1 子结构划分 |
4.6.2 试验参数 |
4.6.3 试验子结构的试验结果 |
4.6.4 数值子结构的模拟结果 |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远程协同试验系统的集成与局域网试验 |
5.1 引言 |
5.2 网络协议与外部命令控制程序的集成 |
5.2.1 网络协议的API |
5.2.2 外部命令控制的ActiveDAQ 控制方法 |
5.2.3 外部命令的加载控制方法 |
5.2.4 协同试验控制流程 |
5.2.5 真实试验机程序组成 |
5.3 局域网协同拟动力试验 |
5.3.1 试验模型与试验装置 |
5.3.2 协同拟动力试验系统 |
5.3.3 数值积分的动量方程及显式γ法 |
5.3.4 外部位移控制方法 |
5.3.5 协同试验控制程序 |
5.3.6 试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桥梁短柱模型及局域网协同拟动力试验 |
6.1 引言 |
6.2 短柱模型的设计 |
6.3 短柱模型的验算 |
6.4 RC 桥梁短柱的拟静力试验 |
6.4.1 短柱模型的制作 |
6.4.2 试验装置与加载、测量系统 |
6.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5 局域网协同拟动力试验 |
6.5.1 计算模型 |
6.5.2 协同试验控制系统 |
6.5.3 协同试验控制程序 |
6.5.4 试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多跨桥梁结构的互联网协同拟动力试验 |
7.1 引言 |
7.2 试验计划 |
7.2.1 Russion River 桥梁原型与简化计算模型 |
7.2.2 网络分布式子结构试验站点 |
7.2.3 输入地震动加速度记录 |
7.3 物理试验站点 |
7.3.1 试验模型 |
7.3.2 试验装置 |
7.3.3 试验控制系统 |
7.4 互联网协同试验系统 |
7.4.1 集成的网络协同试验系统 |
7.4.2 协同试验系统的网络环境 |
7.5 协同试验控制程序 |
7.5.1 控制中心程序 |
7.5.2 真实试验机程序 |
7.5.3 虚拟试验机程序 |
7.6 试验过程 |
7.7 控制程序运行结果 |
7.8 试验结果与评价 |
7.8.1 桥墩柱的试验结果 |
7.8.2 网络试验速度分析 |
7.9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
(6)恶意代码识别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恶意代码的危害 |
1.1.2 恶意代码长期存在的原因 |
1.1.3 恶意代码的传播与发作 |
1.2 恶意代码分类 |
1.2.1 病毒 |
1.2.2 特洛伊木马 |
1.2.3 蠕虫 |
1.2.4 移动代码 |
1.2.5 复合型病毒 |
1.3 主要研究工作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网页恶意代码 |
2.1 什么是网页恶意代码 |
2.1.1 网页恶意代码产生原因 |
2.2 脚本语言 |
2.2.1 Vbscript |
2.2.2 Javascript |
2.3 网页恶意代码的制作方式 |
2.4 网页恶意代码的的攻击方式及种类 |
2.4.1 通过脚本程序修改IE 浏览器 |
2.4.2 通过脚本程序修改用户操作系统 |
2.5 网页恶意代码的性质 |
2.6 网页恶意代码的特点 |
2.7 典型网页恶意代码源码分析 |
2.7.1 “万花谷”网页恶意代码 |
2.7.2 写硬盘的网页恶意代码 |
2.8 小结 |
第三章 辨别网页恶意代码的相关知识 |
3.1 人工智能 |
3.1.1 人工智能研究领域 |
3.1.2 机器学习 |
3.1.3 机器学习的分类 |
3.1.4 知识的表示 |
3.1.5 常用的知识表示方法 |
3.2 网页脚本语言的安全 |
3.2.1 JavaApplet |
3.2.2 Javascript |
3.2.3 ActiveX |
3.3 恶意代码关键技术剖析 |
3.3.1 Html 解释器漏洞恶意代码 |
3.3.2 脚本解释器漏洞恶意代码 |
3.3.3 应用程序漏洞恶意代码 |
3.3.4 利用恶意控件实施攻击 |
3.4 网页病毒的种类 |
3.5 小结 |
第四章 网页恶意代码预防工作 |
4.1 设定安全级别 |
4.2 过滤指定网页 |
4.2.1 激活“分级审查” |
4.3 卸载或升级WSH |
4.3.1 WSH 是什么 |
4.3.2 WSH 的作用 |
4.3.3 WSH 的工作原理 |
4.3.4 WSH 的隐患及解决方法 |
4.4 禁用远程注册表服务 |
4.5 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 |
4.6 脚本病毒对抗反病毒软件的几种技巧 |
4.7 小结 |
第五章 解析模块的实现 |
5.1 概述 |
5.2 浏览器相关技术标准及概念 |
5.2.1 HTML 文档结构及相关概念 |
5.2.2 HTML 的语法构成 |
5.2.3 HTML 的语法树 |
5.3 解析流程 |
5.4 代码实现 |
5.5 Html 网页代码转换器的实现 |
5.6 知识库的实现 |
5.7 脚本语言学习解释器的实现 |
5.8 Html 代码网页转换器的实现 |
5.9 实验结果分析 |
5.9.1 实验结果 |
5.9.2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已完成的工作 |
6.2 未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注册表编辑器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移动网络中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生成关键技术研究[D]. 王昭宁.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2]基于CA-CCML的微服务组合技术研究[D]. 席暖暖.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巧管妙控,让本本程序“守法”运行[J]. 刘景云. 电脑知识与技术(经验技巧), 2019(11)
- [4]基于VisualLISP二次开发的自动安装处理程序[J]. 蓝晓民.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12(02)
- [5]远程协同结构拟动力试验方法与技术研究[D]. 王大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5)
- [6]恶意代码识别的研究与实现[D]. 王郝鸣.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4)
- [7]做一个Window XP的“黑客”[J]. 林剑. 微电脑世界, 2006(08)
- [8]破解IE浏览中的陷阱[J]. 杨昱翔. 华南金融电脑, 2004(11)
- [9]从认识到精通——菜鸟学电脑之注册表篇[J]. 柳林. 电脑校园, 2004(01)
- [10]其实你不懂我的心——由0晋身200%注册表高手[J]. 徐海斌,武金刚. 电脑爱好者,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