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第四册综合测试题(论文文献综述)
马茜兰[1](2021)在《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不同国家对人才更加重视,随之对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中以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这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普通高中生物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指出实施单元主题教学有助于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对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研究势在必行。本研究目的在于推动有关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发展,提升生物学教师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能力,并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利用问卷调查法和叙述性描述法对H市部分高中生物学教师进行有关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现状调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现实依据。接着,利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出关于核心素养和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总结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步骤并设计两个参考实例。最后,利用行动研究法将案例进行教学实践并分析其教学效果。通过对调查问卷和听课观察的结果分析发现:高中生物学教师对于生物学核心素养和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认知程度需要提升,对二者的实施应用也需要提升和加强,且在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应用方面需要更多可学习的案例及相关指导和培训。通过文献研究结合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步骤,即综合分析,确定单元主题;综合分析,确定单元及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单元活动,形成教学活动方案;设计评价方案,优化教学设计。再根据该步骤基于人教版2019年版《遗传与进化》第6章和人教版2007年版《稳态与环境》第2章,设计形成了“生物的进化”和“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这两个案例。将“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案例付诸实践,选取S中学的高二25班作为实验班实施单元主题教学设计,高二24班作为对照班。利用SPSS和Excel对两个班级的单元测试题成绩和学生问卷的数据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频数对比,结果显示P值小于0.05即实验班的单元测试题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调查问卷也显示实验班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有关生活常识的变化情况也比对照班明显。本研究通过分析案例的教学实践效果,发现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和成绩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习惯的改变和生活常识的提高,即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王智超[2](2020)在《对内蒙古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研究(1978-2018年)》文中研究指明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蒙古语授课理科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数学教育尤为突出。中小学数学蒙古文版教科书的出版发行紧跟课程改革步伐。但是同步练习、考试复习方面的蒙古文辅助资料落后于教学要求,高中辅助资料的建设更为滞后,跟不上高中生的高节奏的学习。因此,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教师大量翻译汉文辅助资料的同时,自己也编写辅助资料,以便满足教学要求。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建设历史、得失及其原因的研究对今后的蒙古族数学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选取1978—2018年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建设发展史为研究对象。1978—2018年间,内蒙古蒙古语授课高中的数学辅助资料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本文以数学辅助资料的起步、发展、升华阶段分别划分为1978—1986年、1986—2003年、2003—2018年三个阶段,并且又把每个阶段按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去划分时间,分别论述了该时期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编写以及使用情况、正式出版的高中数学蒙古文辅助资料的特点。此外,对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辽蒙古族中学、库伦旗第一中学进行了调查,以此了解学生对蒙汉数学辅助资料的选择情况以及对汉文数学辅助资料的理解和帮助程度以及数学辅助资料对哪些方面有帮助、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数学辅助资料的情况。最后,得出研究结论:(1)1978—1986年间,虽然出版了一些高中数学蒙文资料,但是结构单一,主要用于教师的教学。学生只靠教科书课后习题或教师编的题来复习、巩固知识。另外,蒙汉双语教学逐渐开始被重视,学生通过教师开始接触汉文辅助资料。(2)1986—2003年间,学生开始有了学校统一发的蒙文数学资料,但是大多数都是把高中所有内容整合成一本书的资料,即综合练习册。部分学校直接使用了汉文辅助资料,借助汉文辅助资料的,老师用蒙古语授课形式的蒙汉双语教学开始普及。(3)2003—2018年间,学生已经拥有教科书配套的蒙文数学辅助资料并且结构多样化。有些学校直接使用汉文数学资料,有的学校用装订成册(未出版)的蒙文数学资料,有的学校用正式出版的蒙文数学资料。除了学校发的数学辅助资料之外,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自主购买额外数学辅助资料加强学习并且用汉文资料的学生居多。针对以上结论对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编写以及使用方面提出了建议。
李丹阳[3](2020)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的调查研究 ——以德州市F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伴随“全民阅读”的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是落实《普通义务课程标准》必须要高度重视并妥善破解的新问题。整本书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尚且处于探索阶段,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主要为阅读课、班级读书会等方式,还未形成科学的实践模式与课程理论体系。因此还需大量的教师和专家参与其中,共同为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基于上述现状,笔者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展开研究。为了了解当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的真实情况,本研究调查具有一定整本书阅读教学经验的山东省德州市F小学,以中高年级的学生与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对该校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进行调查。笔者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存在以下问题:学校“全阅读”课程体系不完善,阅读课型缺乏多样性,整本书阅读评价机制欠缺;教师课堂教学实施缺乏统整性,模式化和感知印证化严重,过程监督不足,阅读氛围不浓厚和评价体系不健全;学生阅读目的功利化,阅读文本内容单一且量少质次,阅读方式浅显化。分析成因为:学校缺乏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保障和系统的课程体系;教师教学缺乏系统思考和综合素养;学生主要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程度低且认知发展局限。笔者通过对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和理论的思考,发现开发整本书阅读课程可以解决目前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基于泰勒课程原理、全阅读理念、语文核心素养,从整本书阅读课程设计、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整本书阅读课程评价等方面展开论述。
李念[4](2020)在《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测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提出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为落实该目标,教育部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凝练出地理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其中综合思维作为地理学科特有思维被提出,大部分学者致力于地理综合思维培养措施研究,对于综合思维的评价研究较少。不可否认,培养地理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地理学者与教师都应该关注其培养措施。但学生目前的地理综合思维现状如何,所应用的培养措施是否有效则必须利用一定评价工具进行测量,可见对地理综合思维的评价研究对其培养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对地理综合思维水平进行层次划分,构成地理综合思维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对W市部分高中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进行测量,将测量结果从不同水平、性别、学校和年级四个角度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学生整体地理综合思维水平偏低,其中时空综合水平最差;第二,女生地理要素综合分析能力比男生强,其他水平差异较小;第三,普通高中整体综合思维弱于示范高中,时空综合差异明显;第四,高三学生整体综合思维提升明显,高二较高一无明显提高。结合实习经历与学生测量结果反馈,认为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对综合思维理解肤浅,导致教学策略不当,主要表现在:第一,地理要素呈现方式缺乏关联性与层次性;第二,时空结合意识依赖于情境,缺乏迁移性;第三,地方综合意图隐藏于案例,缺乏目的性。另一方面,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缺乏理解性学习,主要表现为:第一,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不足;第二,学生个人努力程度不够。由此提出以下教学建议:第一,以综合思维为导向,创设递进式问题链;第二,厘清要素间相互关系,学习绘制思维导图;第三,增强时空转换意识,引导知识发生迁移;第四,进行区域层级划分,围绕主题展开教学;第五,利用成长记录袋法,监督思维水平发展。
辛娜[5](2020)在《中学历史研究型教师论 ——以张华中老师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动,斯滕豪斯提出的“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研究型教师能够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为教育工作带来更多的活力,研究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历史名师张华中老师一直在教科研的道路上前进着,在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的过程中,他勤于学习,用心研究自己的学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形成独具特色教育教学风格。执着的热情与信念、不懈的钻研与创新,涵养了他丰富的教学主张,形成了“求真思辨”的教育理念和“置疑设问,学术探讨”的教学范式,并锻炼出他善于质疑、透析试题、注重核心素养等高超的研究能力。张华中老师的案例启示我们,研究型教师的养成需要具备四个因素:有扎实渊博的专业基础,有终身学习的韧劲和动力,养成及时反思沉淀的习惯,在教学工作中逐渐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陈玉林[6](2020)在《多模态叙事教学对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效应的实证研究 ——以朔州市第四中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词汇一直以来都是学习一门语言的重要基础,词汇学习效应深刻影响着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的发展。随着词汇越来越受重视,国内外学者对词汇教学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多模态叙事教学于2014年首次提出,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多模态叙事教学融合了多模态教学与叙事教学的优点,在多模态理念框架下,引入叙事化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进行多模态的输出,并尽可能以叙事的形式设计和呈现。多模态叙事词汇教学不仅使得原来枯燥的词汇教学更有活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深度加工所学词汇,促进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与应用,从而改善学生的词汇学习效果。本研究将多模态叙事教学应运到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旨在研究以下3个问题:1)多模态叙事教学对高中生英语词汇短期记忆效应有何影响?2)多模态叙事教学对高中生英语词汇长期记忆效应有何影响?3)多模态叙事教学对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观念和策略有何影响?为解决这三个问题,本研究试图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构建多模态叙事词汇教学模式,并以朔州市第四中学校高二年级的9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近三个月的对比实验研究。在实验开始之前,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英语词汇综合测试(前测)和英语词汇学习情况问卷调查(首次),用SPSS 19.0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个班的学生有相同的词汇水平,也有相近的词汇学习观念和策略。之后,在实验班进行多模态叙事词汇教学,在对照班进行传统的词汇教学。在实验中,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六次英语词汇单元测试。在实验结束后,再对两个班进行英语词汇综合测试(后测)和英语词汇学习情况问卷调查(末次)。研究结果表明,多模态叙事词汇教学能够提升高中生的英语词汇长期记忆效应,并且能够改善高中生的英语词汇学习观念和策略,但对高中生的英语词汇短期记忆效应影响不大。基于实验结果和研究结论,本文为高中英语教师进行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并对之后的研究者们开展多模态叙事教学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也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卢艳[7](2016)在《海外华文初中教材写作练习设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写作练习是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方式,也是教材练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文》《汉语》《马来西亚华文独中初中教科书·华文》《菲律宾华语课本》(含其写作分册)四套海外华文初中教材的写作练习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法、定量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抽样分析法,对它们的题型、题量和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第一,题型方面。首先,从练习内容、练习目标和练习方式三个方面对写作练习题的要素进行组合、推断,得出可成立的写作练习题型306种。而统计发现四套教材实际使用了74种写作练习题型。进一步观察发现,着眼于体裁类题型,四套海外华文初中教材以记叙文类题型为主,占30%;着眼于练习方式类题型,发现四套海外华文初中教材以话题作文类题型为主,占10%。第二,题量方面。题量为各题型出现频次之和。统计分析发现,四套海外华文初中教材的写作练习题总量是348次,各套教材的练习量分别是《中文》136次,《汉语》102次,《华文》77次,《课本》33次。其中《中文》和《汉语》还设置了写作选做题,进一步观察发现,选做题的比例在逐渐提高,《汉语》第二册最高达到84%。在体裁类题型的题量上,记叙文的题量最多,共180次,占52%;在练习方式类题型的题量上,以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等为主,其中话题作文共95次,占27%。第三,分布方面。总体来说各套海外华文初中教材的各册题量分布较均匀,没有随着年级提高而有增加或减少的趋势。在题型分布上没有呈现规律、阶段性的分布状态,为不足。进一步观察发现,在练习方式的分布上,四套教材在偏重的练习方式上分布较平均,量差也不大。此外,设置了选做题的教材其选做题的比例有逐渐增大的趋势。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给出了四套海外华文初中教材写作练习设计的建议:(1)题型是设计写作练习时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要加强题型的甄选和增补,选取必要的、有效的题型,如以看图作文为练习方式的题型;摒弃不必要的、低效的和无效的题型,如减少《中文》中以缩写为练习方式的题型。(2)要合理地分布写作练习。写作练习在题型的分布设计上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呈现出有规律的分布状态,如《中文》的记叙文六册都有分布,且随着年级升高题量增多,而议论文类题型第一册开始分布,但第三册出现断层,因此建议改为初一、初二、初三分别训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体现由易到难的顺序。(3)题量的多少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整套教材的写作练习设计质量。题量的设置要适中。《中文》达到了每册21次,刨除选做部分,总次数为80次,平均每册13次。建议海外华文教材的写作练习必做题要平均每课1次,每册按照课时总数定量。(4)指令的明确程度影响写作任务的难度,体现写作练习设计的规范性。建议通过明确练习目标类要求、字数要求和速度要求三个方面来完善写作练习的指令,如初中阶段的作文最低字数可以定为初一600字,初二700字,初三800字。
张杜[8](2016)在《TPR教学法在小学低年段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在传统识字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小学低年段识字教学大多采取灌输的方式,教学评价也比较单一,忽视学生在识字教学中的参与性以及情感体验。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笔者在领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精神的基础上,借鉴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研究经验,旨在寻找一条突破课堂识字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TPR教学法,即“全身反应法”,是由美国着名心理学家James T.Ash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该教学法以儿童习得母语理论为基础,强调通过肢体动作来学习第二语言。本文在小学低段识字教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TPR教学法相关理论与小学低年段识字教学特点的契合点进行了分析。TPR教学法以努力培养低年段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语文实践和应用能力以及丰富识字教学的形式为目标,努力将课堂的识字教学与学生的肢体动作、感知觉联结起来,积极引导学生把汉字学习同身体各方面的反应相联系,让学生在肢体活动中感受汉字的美、领略到汉字的独特性,从而增强对汉字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考虑具体教学实际,在南京市某小学二年级的两个班级,分别以传统的识字教学法和TPR教学法进行教学与测试。本论文通过实证研究证明TPR教学法运用在小学低年段识字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分析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教学法的适用范围,提出了具体的应用策略。
祝新华[9](2015)在《我国香港地区中学实施中文综合测试的状况与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际上日益重视语文综合测试,而香港率先在公开考试的中文科中恒常采用"聆听+阅读+写作"综合测试。通过对来自香港11所学校的教师问卷(79位)与访谈(7位)发现,中学教师普遍认同语文综合测试,但在编制测试、客观评定学生的表现、相应调整教学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难。为了使实施取得更好的成效,教师应认识语文综合测试的性质,提升发展综合语文任务、评估量规的专业素养,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自评与互评,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学习。
王璇[10](2013)在《促进初中语文课外经典“悦读”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新教育实验的首倡者朱永新教授提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对中学生来说阅读具有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博览群书、建造自己的思想大厦,是时代的呼唤。用经典阅读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外阅读教学的研究方向。纵观国内外促进中学生经典阅读策略的研究,一是研究内容比较单一,仅停留在对指定的阅读篇目进行剖析、研究,缺乏紧贴教材、联系生活的课内到课外的辐射型延伸阅读;二是研究多从学生阅读积极性的调动及阅读活动的策划上寻求突破,很少研究如何切实有效的推广和落实,阅读形式的花样翻新,并不能弥补阅读过程的指导及阅读效果的落实等方面的不足。本研究以《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为理论依据,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得出中学生课外阅读“阅读时间不足”、“阅读质量差”、“阅读目的盲目”等八类现状,并从学生、教师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其阅读的原因,同时对症下药,探索出切实可行的促读策略:一是针对学生阅读时间少、质量差,阅读目的的盲目等不足,提出“精选阅读内容,通过剪裁整合、拓展添加,实现序列化、辐射式阅读”的策略;二是为改善中学生课外阅读途径单一、阅读内容不给力等诸多不良现状,采用“拓宽阅读渠道,通过文本与网络的结合,实现科技化、多样式阅读”的策略;三是为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强化阅读的指导过程,采用“活化阅读形式,以活动促阅读,实现兴趣化、活动式阅读”的策略;四是为有效的提高阅读的深度,采用“提升阅读层次,通过读、写、评的结合,实现深度化、对话式阅读”这一策略,将阅读、写作、评改结合起来;五是为真正实现经典阅读的大面积常态化,采用“提高阅读地位,阅读变课程,实现课程化、课题式阅读”的策略,以确保“阅读”的地位。“悦读”比普通的阅读更强调阅读的层次、品质、心态乃至心情,兴趣是“悦读”的基础,内容和方法是“悦读”的两翼,“悦读”不仅是停留在兴趣化阅读的表面,还应在阅读的过程和结果中进一步的细化和提升。促进初中语文课外经典“悦读”的策略研究,是建立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基础之上的,它有助于改变当前学生喜欢肤浅平庸的快餐式阅读以及对读名着如吞苦药的阅读状态;有助于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热爱阅读、享受阅读、自主阅读,并从阅读中得到实惠,渐入“悦读”的佳境;还有助于改变“阅读就是课外的事、阅读浪费时间、阅读效果很难立竿见影”等陈旧观念,突破目前的阅读窘境,实现经典阅读的大面积常态化局面。
二、语文第四册综合测试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文第四册综合测试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发展对人才质量的新需求 |
1.1.2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
1.1.3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4 生物学学科中相关研究的缺失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对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对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核心素养 |
2.1.2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
2.1.3 单元 |
2.1.4 单元教学设计 |
2.1.5 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从核心素养维度 |
2.2.2 从生物学学科维度 |
2.2.3 从课程整合维度 |
2.2.4 格式塔心理学 |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教师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及相关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编制调查问卷 |
3.4 调查结果分析 |
3.4.1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3.4.2 听课观察的结果分析 |
3.5 调查结论 |
第四章 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步骤及案例 |
4.1 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步骤 |
4.1.1 综合分析,确定单元主题 |
4.1.2 综合分析,确定单元及课时教学目标 |
4.1.3 设计单元活动,形成教学活动方案 |
4.1.4 设计评价方案,优化教学设计 |
4.2 “生物的进化”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
4.3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
第五章 教学实践及效果分析 |
5.1 实践目的 |
5.2 实践过程 |
5.2.1 选取实践对象 |
5.2.2 设计检验教学实践效果的工具 |
5.2.3 检验实践对象的差异性 |
5.2.4 开展教学实践 |
5.3 教学实践的效果分析 |
5.3.1 单元测试题的结果分析 |
5.3.2 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5.4 教学实践的结论 |
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3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前测综合测试题 |
附录三 关于高中学生部分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及生活常识的调查问卷 |
附录四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单元测试题 |
攻读硕士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2)对内蒙古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研究(1978-2018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蒙古语授课高中生数学辅助资料的概述 |
2.1 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教育发展概况 |
2.1.1 蒙古文教科书概述 |
2.1.2 数学辅助资料的概述 |
2.2 数学辅助资料的功能和特性 |
2.2.1 数学辅助资料的功能 |
2.2.2 数学辅助资料的特性 |
2.3 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编写原则 |
2.4 数学辅助资料的内容结构的分类 |
2.5 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编写的指导思想 |
第3章 1978—1986 年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 |
3.1 蒙古族教育的背景简述(1978—1986) |
3.2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时期(1978—1982年) |
3.2.1 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情况的调查分析 |
3.2.2 该时期出版的蒙古文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分析 |
3.3 《全日制六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时期(1982—1983年) |
3.3.1 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情况的调查分析 |
3.4 《高中数学教学纲要》时期(1983—1986 年) |
3.4.1 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情况的调查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1986—2003 年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 |
4.1 蒙古族教育背景简述(1986—2003) |
4.2 《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时期(1986—1996 年) |
4.2.1 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情况的调查分析 |
4.2.2 该时期出版的蒙古文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分析 |
4.3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时期(1996—2003 年) |
4.3.1 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情况的调查分析 |
4.3.2 该时期出版的蒙古文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2003—2018 年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 |
5.1 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情况的调查分析 |
5.2 该时期出版的蒙古文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分析 |
5.3 小结 |
第6章 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现状调查分析 |
6.1 蒙古语授课高中生对蒙汉数学辅助资料选择情况的调查分析 |
6.1.1 调查结果 |
6.1.2 结果分析 |
6.2 蒙古语授课高中生对汉文辅助资料的理解程度的调查分析 |
6.2.1 调查结果 |
6.2.2 结果分析 |
6.3 蒙古语授课教学中使用数学辅助资料情况的调查分析 |
6.3.1 调查结果 |
6.3.2 结果分析 |
6.4 数学辅助资料对学生帮助程度的调查分析 |
6.4.1 调查结果 |
6.4.2 结果分析 |
6.5 数学辅助资料在哪些方面对学生有帮助的调查分析 |
6.5.1 调查结果 |
6.5.2 结果分析 |
6.6 师生对各种结构的数学辅助资料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
6.6.1 调查结果 |
6.6.2 结果分析 |
第7章 对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编写以及使用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3)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的调查研究 ——以德州市F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理论基础 |
六、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德州市F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现状 |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的全景扫描 |
一、起源概说 |
二、理念支撑—“全阅读理念” |
三、条件创设 |
四、实施模式 |
五、项目开发—“阅读生活化”项目 |
六、评价机制 |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施样态 |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表述 |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融合 |
三、教学实施的环节与路径 |
四、教学指导的概况与内容 |
五、教学环境的营造与创设 |
六、教学评价的体系与构成 |
第三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后的学生反馈 |
一、阅读动机与阅读习惯 |
二、阅读课类型的偏爱趋向 |
三、学生的阅读改观 |
四、阅读困境与教学建议 |
第三章 德州市F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学校教学实施存在的问题 |
一、“全阅读”课程体系不完善 |
二、阅读课缺乏多样性与系统化 |
三、学校整本书阅读评价机制欠缺 |
第二节 教师课堂教学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实施缺乏“统整性” |
二、教学实施呈现模式化与感知-印证化 |
三、教学实施过程监督指导不足 |
四、阅读环境氛围不浓厚 |
五、教学实施评价体系不完善 |
第三节 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 |
一、阅读目的“功利化” |
二、阅读文本内容单一化且量少质次 |
三、阅读方式浅显化 |
第四章 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学校原因 |
一、缺乏教学实施保障 |
二、缺乏系统的阅读课程体系和实践模式 |
第二节 教师原因 |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缺乏系统思考:价值定位的迷失 |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综合素养匮乏 |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复杂且富有挑战性 |
第三节 学生原因 |
一、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程度低 |
二、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局限性 |
三、“形式阅读”倾向严重 |
第五章 教学建议:完善整本书阅读课程设计 |
一、明确整本书阅读课程目标 |
二、组织整本书阅读课程经验 |
三、创新整本书阅读课型,完善课程体系 |
四、优化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 |
五、建构整本书阅读课程评价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 |
1.1.2 现代发展性学习评价的趋势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思维 |
2.1.2 地理思维 |
2.1.3 地理综合思维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SOLO分类评价理论 |
3 地理综合思维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一级指标的构建 |
3.1.1 要素综合 |
3.1.2 时空综合 |
3.1.3 地方综合 |
3.2 二级指标的构建 |
3.2.1 要素综合的层次 |
3.2.2 时空综合的层次 |
3.2.3 地方综合的层次 |
4 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评价过程 |
4.1 评价试题设计 |
4.1.1 要素综合水平试题设计 |
4.1.2 时空综合水平试题设计 |
4.1.3 地方综合水平试题设计 |
4.2 评价对象的选择 |
4.3 测试卷的发放与回收 |
4.4 测试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5 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评价结果 |
5.1 评价结果 |
5.1.1 基于不同水平的结果分析 |
5.1.1.1 要素综合的统计结果 |
5.1.1.2 时空综合的统计结果 |
5.1.1.3 地方综合的统计结果 |
5.1.2 基于不同性别的结果分析 |
5.1.3 基于不同学校的结果分析 |
5.1.4 基于不同年级的结果分析 |
5.2 评价结论 |
5.2.1 存在问题 |
5.2.1.1 学生整体地理综合思维水平偏低,其中时空综合水平最差 |
5.2.1.2 女生地理要素综合分析能力比男生强,其他水平差异较小 |
5.2.1.3 普通高中整体综合思维弱于示范高中,时空综合差异明显 |
5.2.1.4 高三学生整体综合思维提升明显,高二较高一无明显提高 |
5.2.2 原因分析 |
5.2.2.1 教师对综合思维理解肤浅 |
5.2.2.2 地理课堂教学策略不当 |
5.2.2.3 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 |
5.2.2.4 学生知识归纳能力缺乏 |
5.2.2.5 学生个人努力程度不够 |
5.3 相关建议 |
5.3.1 以综合思维为导向,创设递进式问题链 |
5.3.2 厘清要素相互关系,学习绘制思维导图 |
5.3.3 增强时空转换意识,引导知识发生迁移 |
5.3.4 进行区域层级划分,围绕主题展开教学 |
5.3.5 利用成长记录袋法,监控思维水平发展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构建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评价指标体系 |
6.1.2 评价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水平发展现状 |
6.1.3 对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培养提出相关建议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评价试题设计》 |
附录二 《地理综合思维评价试题各层次分值征集》 |
致谢 |
(5)中学历史研究型教师论 ——以张华中老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养成论 |
第一节 从乡村稻田到历史教育试验田 |
第二节 一张图片搭建历史研究之桥梁 |
第三节 笔耕不辍,教育科研硕果累累 |
第四节 打造名师工作室,发展共同体 |
第二章 特质论 |
第一节 丰富的教学主张 |
一、“求真思辨”的教学理念 |
二、“智慧、高效、图证、鲜活”的教学风格 |
三、“置疑设问,学术探讨”的教学范式 |
四、富有艺术性的课堂行为 |
第二节 独特的人格魅力 |
一、热情与信念的结合 |
二、钻研与创新的追求 |
第三节 高超的研究能力 |
一、辨析教材,善于质疑 |
二、试题透析,把握考纲 |
三、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
第三章 价值论 |
第一节 扎实渊博的专业知识是名师成长的基石 |
第二节 终身学习的韧劲是名师成长不竭的动力 |
第三节 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是名师的看家本领 |
第四节 及时反思沉淀是名师成长的加油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多模态叙事教学对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效应的实证研究 ——以朔州市第四中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词汇教学 |
2.1.2 多模态教学 |
2.1.3 叙事教学 |
2.1.4 多模态叙事教学 |
2.2 多模态叙事教学在英语词汇教学方面的研究综述 |
2.2.1 多模态教学在英语词汇教学方面的研究综述 |
2.2.2 叙事教学在英语词汇教学方面的研究综述 |
2.2.3 多模态叙事教学在英语词汇教学方面的研究综述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认知语言学理论 |
3.2 结构主义叙事理论 |
3.3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工具 |
4.3.1 英语词汇综合测试题 |
4.3.2 英语词汇单元测试题 |
4.3.3 英语词汇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4.4 实验过程 |
4.4.1 首次英语词汇学习情况问卷调查 |
4.4.2 英语词汇综合测试前测 |
4.4.3 对照班词汇教学 |
4.4.4 实验班词汇教学 |
4.4.5 英语词汇单元测试 |
4.4.6 末次英语词汇学习情况问卷调查 |
4.4.7 英语词汇综合测试后测 |
第5章 结果与讨论 |
5.1 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测数据分析 |
5.2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5.2.1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5.2.2 首次与末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5.3 实验班与对照班单元测试数据分析 |
5.4 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数据分析 |
5.5 多模态叙事教学对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效应的影响 |
5.5.1 多模态叙事教学对高中生英语词汇短期记忆效应的影响 |
5.5.2 多模态叙事教学对高中生英语词汇长期记忆效应的影响 |
5.5.3 多模态叙事教学对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观念和策略的影响 |
第6章 结语 |
6.1 研究发现与启示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英语词汇综合测试题(前测) |
附录二 英语词汇综合测试题(后测) |
附录三 英语词汇单元测试题(Module1-Module6) |
附录四 英语词汇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7)海外华文初中教材写作练习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拟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 |
1.5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综述 |
2.1 各种汉语教学大纲关于写作能力描述 |
2.2 前人关于写作练习的研究 |
3 写作练习设计常见题型描述 |
3.1 练习内容类题型描述 |
3.2 练习目标类题型描述 |
3.3 练习方式类题型描述 |
3.4 练习总题型统计描述 |
4 四套海外华文初中教材写作练习设计分析 |
4.1 四套海外华文初中教材写作练习题型分析 |
4.2 四套海外华文初中教材写作练习题量分析 |
4.3 四套海外华文初中教材写作练习分布分析 |
4.4 小结 |
5 海外华文初中教材写作练习改进建议 |
5.1 海外华文初中教材写作练习题型建议 |
5.2 海外华文初中教材写作练习题量建议 |
5.3 海外华文初中教材写作练习分布建议 |
6 结语 |
6.1 本文主要观点 |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TPR教学法在小学低年段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基于新课标对识字量的要求 |
(二) 基于我国小学低年段识字教学的现状 |
(三) 基于个人的研究兴趣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
(二)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小学低年段识字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
一、识字教学任务艰巨 |
二、识字教学方法杂多且实效不高 |
三、识字主体动机不足 |
第二章 TPR教学法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一) 生理学基础 |
(二) 心理学基础 |
(三) 语言学基础 |
第三章 TPR教学法的优势及其应用于小学低年段识字教学构想 |
一、TPR教学法运用于小学低年段识字教学的优势 |
(一) 具有先操作后内化的教学顺序 |
(二) 具有丰富多元的感知刺激 |
(三) 具有较高的容错度 |
二、TPR教学法应用于小学低年段识字教学中的构想 |
(一) 通过动觉,肢体活动识字 |
(二) 经过触觉,感知实物识字 |
(三) 透过视觉,领悟字形识字 |
第四章 TPR教学法应用于小学低年段识字教学中的实验 |
一 研究假设 |
二、实验设计 |
(一) 被试 |
(二) 前测 |
(三) 实验材料 |
三、实验过程 |
(一) “盘旋”和“包” |
(二) “蜡梅”和“饱满” |
(三) “蟒蛇”和“刺猬” |
第五章 实验分析与结论 |
一 实验分析 |
(一) 听写测试 |
(二) 识字综合测试 |
(三) 识字兴趣调查 |
(四) 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性分析 |
二、结论 |
三、实施反思 |
(一) 课内外结合,处理好教材与TPR教学法选材的关系 |
(二) 关注学习过程,培养教师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 |
(三) 添加“激励因子”,激发学生主动、持续学习的热情 |
(四) 加强自我培训,以良好的综合素养积极面对挑战 |
四、对TPR教学法应用于小学低年段识字教学中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
附录二: 四次实验选用字表 |
附录三: 小学低年段识字教学实验检测题 |
附录四: 综合测试得分情况 |
附录五: 实验组实验前后测试分数 |
致谢 |
(9)我国香港地区中学实施中文综合测试的状况与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
二、语文综合测试实施状况 |
(一)教师对语文综合测试的观感与意 见 |
(二)编制综合语文任务 |
(三)发展评估量规 |
(四)客观地评定学生的表现 |
(五)组织学生参与评估 |
(六)安排相应的教学 |
1. 不同学校采用的语文综合训练模式 |
2.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综合任务时的困难 |
3. 把测试结果反馈给学生 |
三、优化实施策略 |
(一)认识语文综合测试的性质 |
(二)提升教师发展综合语文任务、评估 量规的专业素养 |
(三)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自评与互评 |
(四)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学习 |
1. 建立由初中至高中的综合语文训练序 列 |
2. 在听说读写日常教学中渗透 |
3. 认知能力训练 |
(10)促进初中语文课外经典“悦读”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分析 |
第二章 初中语文课外经典阅读的现状及分析 |
第一节 初中语文课外经典阅读的现状调查 |
第二节 影响初中语文课外经典阅读的原因探微 |
一、学生阅读的不利因素 |
二、教师促读的不利因素 |
三、社会阅读环境的不利因素 |
第三章 实现课外经典“阅读”为“悦读”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悦读”的概念界定及积极意义 |
第二节 实施经典“悦读”的可行性分析 |
第四章 促进中学生课外经典“悦读”的策略 |
第一节 序列化、辐射式阅读 |
第二节 科技化、多样式阅读 |
第三节 兴趣化、活动式阅读 |
第四节 深度化、对话式阅读 |
第五节 课程化、课题式阅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语文第四册综合测试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研究[D]. 马茜兰.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对内蒙古蒙古语授课高中数学辅助资料的研究(1978-2018年)[D]. 王智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的调查研究 ——以德州市F小学为例[D]. 李丹阳.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4]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测评研究[D]. 李念.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5]中学历史研究型教师论 ——以张华中老师为例[D]. 辛娜. 苏州大学, 2020(03)
- [6]多模态叙事教学对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效应的实证研究 ——以朔州市第四中学校为例[D]. 陈玉林. 西南大学, 2020(01)
- [7]海外华文初中教材写作练习设计分析[D]. 卢艳. 暨南大学, 2016(03)
- [8]TPR教学法在小学低年段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杜.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4)
- [9]我国香港地区中学实施中文综合测试的状况与优化策略研究[J]. 祝新华. 教育研究, 2015(05)
- [10]促进初中语文课外经典“悦读”的策略研究[D]. 王璇. 鲁东大学,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