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文化视角中的体态语交际对比(论文文献综述)
鲍军航[1](2021)在《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非语言交际研究 ——以泰国BanHuaikrabok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非语言交际是教师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重要辅助手段。非语言交际作为对外汉语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升课堂质量,完善教学方法有着重要意义。非语言交际分为体态语、客体语、环境语、副语言四种,而每种在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又有不同的表现。因此,本文以泰国Ban Huaikrabok学校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从体态语、客体语、环境语、副语言这四个方面对泰国初级汉语课堂师生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分析,总结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存在的交际禁忌,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泰国初级汉语课堂中常用的三种教学方法(全身反应法、暗示法、演示法)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分析。全文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一、绪论阐述了选题背景以及研究对外汉语课堂中非语言交际的意义,然后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确立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二、从非语言交际的内涵、分类和功能三个方面,对非语言交际进行具体阐释。三、对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非语言交际的具体表现进行阐释。分别从体态语、客体语、环境语和副语言四个方面,对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非语言交际进行详细的分类,并且深入分析课堂中非语言交际不同类型的特点。四、以泰国Ban Huaikrabok学校为例,通过对泰国学生的问卷及访谈,对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非语言交际的效果进行调查。问卷和访谈内容涉及体态语、客体语、环境语、副语言四个方面,通过学生的反馈,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五、以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为基础,分别从体态语、客体语、环境语、副语言四个方面,详细分析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非语言交际的禁忌,以及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非语言交际的使用建议。六、选取三种在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典型的、以非语言交际作为教学方法的案例进行展示和分析,分别为全身反应法、暗示法和演示法,展现非语言交际作为教学方法对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产生的重要作用。
柳家琪[2](2019)在《《白夜追凶》中的冲突性话语研究》文中认为冲突性话语,也叫做争论性话语,是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是话语分析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冲突性话语是交际双方或多方在观点、兴趣和愿望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产生的一种对抗性的交际行为;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冲突性话语是一种包括争执、争吵、争论、反对和辩驳等在内的复合言语行为。本文立足于言语行为理论,以热播网剧《白夜追凶》为语料来源,采用观察描写、理论阐释、归纳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式,全面详细地描绘和分析热播网剧《白夜追凶》中冲突性话语的发展过程及各阶段的言语行为表现形式,然后从顺应-关联模式的视角出发,结合不礼貌话语策略的相关理论,围绕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冲突性话语进行语用学研究与分析,对引发剧中冲突性话语产生的因素、导致冲突发生或矛盾升级的冲突性话语策略展开研究和论述,尽可能详细地展现冲突性话语的具体特征,并归纳其在言语交际活动中的主要语用功能。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包括论文研究的选题背景、论文研究的对象——冲突性话语的界定和主要特征、国内外关于冲突性话语研究的历史回顾、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论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第二章立足于言语行为理论,结合语料实例,对剧中冲突性话语在开始、展开和结束三个发展阶段中的具体实现形式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梳理,同时结合图表进行了有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第三章立足于顺应-关联模式理论的主要观点,对影响剧中冲突性话语生成与理解过程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归纳和讨论。第四章立足于不礼貌话语策略的相关理论,对不礼貌冲突性话语的引发策略和回应策略以及冲突性话语在交际活动中的主要语用功能进行归纳和论述。其中,对冲突性的引发策略以及缓和性的回应策略进行了重点讨论。第五章为全文的结语部分,对论文研究的主要观点、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展望进行了总结和概述。本文的研究结果,在理论上可以验证言语行为理论在分析冲突性话语上的可行性,同时也可以检验顺应-关联模式、不礼貌话语策略在解读冲突性话语交际活动方面的有效性;在实践上可以指导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如何有效避免、缓解和消除冲突性话语的负面影响,为和谐人际交往活动减少交际矛盾和冲突提供建议,为人们提高语言交际与消解冲突的能力、调解人际关系以及维护社会和谐提供可行的方法和借鉴。
胡青梅[3](2019)在《赴韩汉语志愿者跨文化交际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际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给汉语志愿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量的汉语志愿者去到国外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韩两国建交多年,每年大量的汉语志愿者被派往韩国,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机遇常伴随着挑战,中韩两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汉语志愿者在韩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跨文化交际障碍,所以对汉语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际案例进行研究有着巨大的作用。首先,我们调查了 2017年赴韩任教的30名汉语志愿者,通过访谈的方式收集到了 94个跨文化交际相关案例,按照跨文化交际的结果和跨文化交际的表现形态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分类,进而从中选取出了 36个典型案例进行重点分析。跨文化交际的案例可以按照结果和表现形式进行分类,按照其结果可分为积极的和,按照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风俗习惯类、价值观念类、语言交际类和动机因素类。其次,我们从主观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对形成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客观原因为地理环境原因和历史原因;主观原因主要有志愿者个体差异明显、价值观不同引起的理解差异、对韩国文化知识的缺失、民族中心主义造成的观念不同等。最后,针对跨文化交际出现的问题,我们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78名赴韩志愿者做了相关方面的调查。结合调查结果,我们分别从赴任前、赴任中和赴任后三个方面制定了实现汉语志愿者有效跨文化交际的策略,以期其进行更有效地跨文化交际,为中韩两国友好合作做贡献。
曾银娣[4](2017)在《互联网品牌原创卡通形象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卡通形象伴随着人类走过漫长的历史,与人类的出现和发展相伴相生,不仅在文化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在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卡通形象非常必要。在互联网品牌遍地开花的今天,卡通形象虽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品牌,但由于互联网经济的粗放化经营,使得卡通形象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又出现了许多问题。本研究立足于当前互联网发展大背景,选取有代表性的互联网品牌原创卡通形象,尝试利用内容分析法挖掘互联网品牌原创卡通形象的应用情况和应用规律。从行业上看,原创卡通形象在电商购物、学习工作、社交娱乐等行业应用较广;从类型上看,动物类原创卡通形象应用最广;从表情上看,面带笑的卡通形象应用最广;从动作上看,手势的应用最为广;从部位上看,全身形象应用最广泛。此外,不同行业的原创卡通形象与原创卡通形象的类型、动作有显着关系,但与表情、部位没有显着关系,不同类型的原创卡通形象与表情和部位有显着关系,与动作没有显着关系。传统品牌和互联网品牌对原创卡通形象的应用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传统品牌和互联网品牌都广泛应用动物类卡通形象和全身形象;不同之处是传统品牌的原创卡通形象主要应用于衣食住行等基础性行业,且传统品牌的原创卡通形象多以成人视角呈现,互联网品牌的原创卡通形象多以儿童视角呈现。将互联网品牌原创卡通形象的基本应用情况和传统品牌进行对比发现,互联网品牌和传统品牌的应用情况虽有差异,但都遵循信息传播和品牌传播规律。都是通过对卡通形象类型、表情、动作和部位的选择,使得卡通形象与品牌调性最大限度地匹配,从而达到缩短品牌意义迁移路程,减少品牌编码者(品牌创建者)和译码者(消费者)的理解偏差,提高传播效果的目的。
朱俊华[5](2017)在《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在本世纪初就提出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汉语学习者使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但是,经过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至今离这一目标的实现,仍相差甚远。论文基于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以及前人相关研究存在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系统,实证研究相对较少等缺陷,确定以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为研究对象。欲求展开学科交叉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研究,以期为改善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提供参考。论文以前人相关研究为基础,汲取符号互动论与复杂理论中的合理内核与要素,运用文献法,界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探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基本结构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在机制,确立了整个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此为前提,设计问卷、访谈提纲等进行实证研究。通过信度、效度检验确保实证研究采用数据可靠,通过实地观察确保事实呈现的真实性。实证研究表明: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动机、态度等外显的角色互动能力较好,以口语交际为特征的焦点互动能力、以体态语交际为核心的非焦点互动能力,以及表现为文化理解等内隐的跨文化角色互动能力相对较弱。另外,不同性别、不同语言程度、不同年龄、不同国别、不同留学时间的留华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均存在一定差异。数据显示:女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强于男生,语言程度越高的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越强,40岁以上的留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弱,20-29岁之间的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其他年龄段的学生都强。基于具有大样本数据的日本、韩国、俄罗斯三国之比较,发现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强于韩国学生,韩国学生强于日本学生。本研究全面考察了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师构成、课堂教学和课程设置情况。通过考察发现: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课堂教学互动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为课堂操练中的重复、模仿不足和纠错不到位,缺少学生之间一般性的对话、讨论,以及在具体情境中的交际实践互动。现有对外汉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活动比较少,更缺乏不同复杂程度的交际情境设计,供学生适应与学习。教师对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的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备课时很少参考文化背景方面的资料,在教学方法上较少采用有利于互动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偏重语言类课程,文化类课程占的比例小、不系统,处于零散、无序的状态。正是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的提高。论文分析指出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在于:对外汉语语言学教学传统的禁锢;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缺乏造成的教师知识局限;以日本、韩国留华学生为主的留华学生学习风格的制约,及其尚未建立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评价机制。针对问题及成因,提出了解决现存问题的主要对策,即通过借鉴海外教学经验打破对外汉语教学传统的禁锢、倡导教师行动研究突破教师实践知识局限、提高汉语教师重要他人角色意识改变学生学习风格、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弥补教学评价机制的缺失等策略。论文认为,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终极目标是:跨文化交际的“意义理解”和“经验的开放性”。追求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需要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和新的生长点,构想未来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因此论文尝试性提出:对外汉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终极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以“体验课程模式”优化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精心设计以操练、体验、角色扮演为主的各种教学情境作为培养途径;以及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加强对留华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这些研究成果,有可能为进一步规划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案,以及提高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提供一种参照系。本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是个体再社会化的过程,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也是个复杂的过程,教师与课程经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在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不同经验的交流整合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用于培养对象,并在培养对象的主体建构下才有可能将结果呈现出来。所以,本研究理论分析框架还有待于进一步合理化和经过实践检验;本研究也未能建构一个具有可操作性且行之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应该说,关于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在诸多方面还有待拓宽和深入。
简远聃[6](2016)在《基于汉英文化教材对比的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研究 ——以《中国概况》和《美国文化背景》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我国文化教学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这与精品文化教材的缺乏存在很大的关系。对外汉语文化教材既是训练语言技能的教学材料,又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对其的编写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言教材,尤其是对编写口语、阅读、视听说等教材的探讨,对文化教材的研究较少,已有的研究也多局限于教材内部的考察,缺乏理论的系统性。此外,对外汉语文化教材与其他国家文化教材的对比研究相对较少,且较为零散。国外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借鉴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相关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尤其是以这些成果为导向而编写的第二语言教材,经历了时间的考验,逐步完善并形成体系。对外汉语文化教材与英语文化教材的对比分析可为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编写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基于前人对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以英汉教材的对比分析为切入点,选取对外汉语文化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概况》和英语文化教材中较为典型的《美国文化背景》为研究对象;结合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编写原则等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对教材基本情况、文化内容选择、文化内容呈现方式、练习设计等四个方面的对比研究,分析得出两本教材编写的优缺点;发现《中国概况》中存在编写对象较为宽泛、体例形式较为单一、文化内容来源单一、文化内容较为陈旧、交际文化比例较小、练习设计缺乏新意等问题,这些问题在现行的对外汉语文化教材中具有普遍性。同时也发现《美国文化背景》的编写中值得借鉴的几个方面,即教学对象的设定、教材的体例形式、文化内容的选择、练习设计。最后,针对我国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从教材的形式及内容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关性建议,以期为今后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
周晓楠[7](2015)在《跨文化交际视野下浅析中西方体态语研究》文中认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交际工具,除此之外,还包括非语言交际行为。非语言交际行为主要指的就是体态语,又被称为"肢体语言"。体态语是人类日常交际中最常见的用身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情感、交流信息、说明心理意向的一种沟通手段。主要包括姿势、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语言手段,如点头、摇头等。同时体态语也是由人面部表情、身势语以及其他非言语动作而构成的一个复杂而庞大符号系统,一般来说,通常被认为是用来辨别说话人内心心灵世界的主要根据之一,体态语是一种人们在长期的交际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自然符号。并且与特定时代的文化背景有一定关系。比如说在印度,点头表示不同意的意思,摇头表示同意的意思。与此同时,体态语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种形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中西方中的体态语有助于我们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并且能够有效地避免文化误解和冲突。
李元胜[8](2014)在《现代汉语不礼貌言语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从布朗和列文森提出礼貌模式以来,语言礼貌研究已然成为一门显学,布朗和列文森儿乎成了礼貌的代名词,国内外都是如此。虽然言语不礼貌广泛存在于交际中,却被视为处于人类交际的边缘而一直未受到研究者重视。近年来,礼貌研究领域出现了“不礼貌转向”,这位长期被忽视的“礼貌的穷表弟”逐步从幕后走向前台。多数研究者会认为不礼貌是对礼貌原则的违反,对社会规范的违背,是礼貌语言的阴暗面。对于不礼貌的研究曾被认为没有必要,从而导致了对言语不礼貌研究的严重失衡。尽管迄今为止已经开始关注汉语中的不礼貌语言现象,但是对汉语口语中的言语不礼貌的专着仍然付之阙如,即便是在屈指可数的专门研究汉语不礼貌的研究中也还有诸多问题需要澄清。我们关心的问题是,汉语言语不礼貌到底是什么?言语不礼貌的本质是什么?汉语言语不礼貌如何通过言语表达式表征?人们在听到不礼貌话语后作何回应?有哪些因素影响我们对于言语不礼貌的评价和判断?言语不礼貌除了会产生冲突导致不和谐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功能?这些问题的答案会让我们对言语不礼貌有崭新的认识。本文完全跳出现有理论框架的束缚,摆脱面子理论的影响,对言语不礼貌作出重新界定。系统梳理了和礼貌研究及不礼貌研究相关的语用原则,并尝试提出了语用学研究的“利益原则”。基于阿伦德尔的联合共建交际模式,提出意义在于互动协商的意义观。整合“外在主义”和“内在主义”研究范式,提出从社会认知语用学视角考察不礼貌言语行为。还考察了已有的极具影响力的礼貌以及不礼貌模式和研究理论,建构了解释性的不礼貌言语行为的社会认知诠释模式。在言语不礼貌社会认知诠释模式框架下,不礼貌话语表现了交际者的语用策略和态度,体现了交际参与者的认知、立场和观点。人际交往中言语不礼貌的引发和国应都存在话语表现及策略选择上的动态特征,并体现为一定的语言范式。研究发现,言语不礼貌有复杂的语言表现形式,且具有不同程度的冒犯性。通过例句分析发现,言语不礼貌的表征形式分为直接不礼貌、问接不礼貌和礼貌缺失。同时,我们发现,言语不礼貌还有真实不礼貌和虚假不礼貌之分。具体交际中,可以分别用来拉大或者缩小双方之间的情感、心理等距离。言语不礼貌不但发生在交际双方之间,也会涉及的三方。在场和不在场的第三方既可能是不礼貌言语行为的实施对象,也可能是不礼貌言语行为的实施者。不礼貌话语意义是在互动中建构,我们将研究对象从句子层面扩大到语篇层面,不仅关注言语不礼貌的发生,还考察听话者对言语不礼貌的国应。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汉语口语中言语不礼貌的回应方式如下:保持沉默、逆来顺受、防守反击、以牙还牙。从语用学发展的趋势看,语用学研究日渐体现出对语言使用研究的语用综观论,言语礼貌与不礼貌研究是一个涉及到心理、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复杂的研究领域。不礼貌研究的跨学科特征日趋突出,言语不礼貌的韵律分析和体态语多模态分析属于语用学与语音学和语用学与非语言交际的界面研究。在言语交际中,韵律及体态语对不礼貌话语意义的建构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韵律和体态语不但可以触发不礼貌话语意义,更多的时候可以强化言语不礼貌,甚至能使礼貌标记语传达不礼貌言外之力,形成虚假礼貌。或者,完全否定不礼貌的言外之力,形成虚假不礼貌。研究同时证明,不礼貌并不一定与不礼貌言语表达式共生,言语不礼貌可能是由语言形式触发,但更多是语境、体态语、韵律语用干涉的结果。从说话人视角看,言语不礼貌是情感宣泄,也可以被用作策略,以达到特定的目的。从语用效果来看,言语不礼貌是一种评价,其评价主体可以是交际参与者,即说话人与听话人,也可以是在场和不在场的第三方。不同的人对同一不礼貌言语行为的评价不尽相同。评价的视角可分为:主位视角与客位视角,普通视角与理论视角。通过对不同评价主体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评价主体对于直接手段和间接手段的不礼貌程度评价没有显着差异。研究者和普通观察者在评价言语不礼貌的时候没有明显差异,男女在评价言语不礼貌的时候也没有显着差异。我们还发现,第一层次不礼貌和第二层次不礼貌具有较大相似性,研究者评价和普通人评价之间未见明显差异。就语用功能而言,言语不礼貌除了情感宣泄的功能之外,还发挥着幽默功能、和谐功能和胁迫功能。因此,言语不礼貌不但不能简单地被看成是对规范、原则的违背,对面子的威胁,而是应该被看成语用能力的组成部分,正确使用言语不礼貌是语用能力的展示,我们甚至应该探讨是否应该教授学生如何正确使用不礼貌言语的问题。
师云芳[9](2014)在《非言语交际在泰国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全球经济贸易和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融合,中外交流的渠道变得更加丰富,中国的改革开放程度也越来越深,经济发展飞速,中国综合国力和地位也得到不断提升,对世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一切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和悠久历史的东方巨龙感兴趣,开始学习汉语。他们热情高涨,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汉语热”。这股热潮让很多人更加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经济等;于此同时,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也屡见不鲜。这就使得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时代,新情况带来的巨大挑战。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具备鲜明交际特点的跨文化语境。跨文化交际有两种交际方式:一种是言语交际,通过语言行为来完成;另一种是非言语交际,通过非语言行为来完成。话语是传递和领悟信息的有效途径,我们不可否认言语交际是人类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交际手段和工具,可以很好的表达思想感情,传递信息;但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沟通方式,人们可以借助非言语行为来提供足够的信息量,以补充,重复或替代言语信息,发挥非言语交际的辅助功能。甚至在特定情景中,非语言交际也可以用来代替言语交际,起到言语交际难以表达的作用,尤其是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非语言交际更能彰显其独特的魅力。而课堂教学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动态化的系统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关系共同构成的具有特殊表现行为的人类认知活动和交际活动。“言语”和“非言语”的表达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只有“言语”和“非言语”这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才能共同构成完整而有价值的交际过程。非言语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辅助对外汉语教师完成汉语教学方面具有不可忽视和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非言语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并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了有关非语言交际(尤其是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相对滞后。因此,针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很少,很少有专门的文章全面细致地分析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有关非言语交际的种种问题,这种现象与现如今对外汉语教学的蓬勃发展态势是极不相称的。本文正是聚焦于这个问题上,着眼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教育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等学科,通过对泰国汉语课堂教学的仔细观察,实地实习记录,教学录像以及访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法,主要对外汉语课堂上非言语交际行为进行分析,通过体态语、空间语言、副语言、装饰语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引领读者深刻了解非言语行为的有效运用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所起的辅助、暗示、替代、重复、反馈和模仿等作用。本文不仅对对汉语课堂效果和教师教学进度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而且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及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技巧和教师反思也有重要的作用和及其深刻的意义,也能为今后新手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和新手教师能更早更快的进入教师角色,更好的开展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本文旨在引读者对非言语教学的关注,也希望读者对本文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李晶晶[10](2013)在《体态语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以凯拉尼亚大学孔子学院为例》文中提出人类的交际方式可概括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体态语作为一种重要的非语言交际手段,有着其独特的表达功能,在生活和课堂教学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体态语不仅可以起到辅助交际的作用,有时甚至可以起到暂时代替交际的作用。因此对体态语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以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孔子学院为例,全面介绍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如何应用体态语。文章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对体态语在国内外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做了概括,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第二三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在本人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随机采访、录制教学视频、课堂现场观察等方式,总结出斯里兰卡地区的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着装及色彩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介绍了体态语在初级阶段、中高级阶段的使用方法,归纳了这些体态语的使用效果,从师生的反馈中总结这些体态语对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启示。第三部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对外汉语课堂中运用体态语进行教学的几个注意要点,提出对外汉语课堂中运用体态语教学应遵循的四个原则,即适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共意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文章最后,对全文内容做了总结。
二、不同文化视角中的体态语交际对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文化视角中的体态语交际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非语言交际研究 ——以泰国BanHuaikrabok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非语言交际 |
第一节 非语言交际的内涵 |
一、非语言交际的概念 |
二、跨文化的非语言交际 |
第二节 非语言交际的分类 |
第三节 非语言交际的功能 |
一、重复功能 |
二、代替功能 |
三、补充功能 |
四、否定功能 |
五、调节功能 |
第二章 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非语言交际的具体表现 |
第一节 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体态语 |
一、体态语的分类和具体表现 |
二、体态语的特点 |
第二节 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客体语 |
一、客体语的分类和具体表现 |
二、客体语的特点 |
第三节 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环境语 |
一、环境语的分类和具体表现 |
二、环境语的特点 |
第四节 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副语言 |
一、副语言的分类和具体表现 |
二、副语言的特点 |
第三章 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非语言交际的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目的及对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第二节 问卷和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第三节 问卷和访谈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一、基本信息调查 |
二、课堂体态语的问卷和访谈分析 |
三、课堂客体语的问卷和访谈分析 |
四、课堂环境语的问卷和访谈分析 |
五、课堂副语言的问卷和访谈分析 |
第四章 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非语言交际的禁忌及建议 |
第一节 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非语言交际的禁忌 |
一、体态语的使用禁忌 |
二、客体语的使用禁忌 |
三、环境语的使用禁忌 |
四、副语言的使用禁忌 |
第二节 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非语言交际的建议 |
一、体态语的使用建议 |
二、客体语的使用建议 |
三、环境语的使用建议 |
四、副语言的使用建议 |
第五章 非语言交际作为教学方法在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
第一节 全身反应法 |
一、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全身反应法教学案例 |
二、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全身反应法的应用分析 |
第二节 暗示法 |
一、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暗示法教学案例 |
二、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暗示法的应用分析 |
第三节 演示法 |
一、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演示法教学案例 |
二、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演示法的应用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白夜追凶》中的冲突性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冲突性话语的界定和主要特征 |
1.冲突性话语的界定 |
2.冲突性话语的主要特征 |
(三)国内外关于冲突性话语研究的历史回顾 |
1.国外关于冲突性话语的研究 |
2.国内关于冲突性话语的研究 |
(四)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
1.言语行为理论 |
2.顺应-关联模式 |
3.不礼貌话语策略 |
(五)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六)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1.研究方法 |
2.语料来源 |
二、《白夜追凶》中冲突性话语的组成形式研究 |
(一)冲突性话语的开始形式 |
1.询问式 |
2.阐述式 |
3.指令式 |
4.表态式 |
5.小结 |
(二)冲突性话语的展开形式 |
1.质疑反问式 |
2.反驳争论式 |
3.否定式 |
4.回避式 |
5.言辞谩骂式 |
6.更正表达式 |
7.诙谐玩笑式 |
8.小结 |
(三)冲突性话语的结束形式 |
1.转移话题式 |
2.妥协让步式 |
3.第三方介入式 |
4.一方获胜式 |
5.一方退出式 |
6.客观环境终止式 |
7.小结 |
三、《白夜追凶》中冲突性话语的成因研究 |
(一)交际双方语境假设关联性的缺失 |
1.言语行为关联性的缺失 |
2.交际意图关联性的缺失 |
3.交际主题关联性的缺失 |
(二)交际双方语境假设动态性的违反 |
(三)交际双方动态语境成分顺应性的缺乏 |
1.心理语境顺应性的缺乏 |
2.社交语境顺应性的缺乏 |
3.物理语境顺应性的缺乏 |
(四)本章小结 |
四、《白夜追凶》中冲突性话语的语用策略及语用功能研究 |
(一)《白夜追凶》中冲突性话语的语用策略研究 |
1.不礼貌冲突性话语的引发策略 |
2.不礼貌冲突性话语的回应策略 |
(二)《白夜追凶》中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
1.破坏交际关系、阻碍达成交际目的 |
2.消除交际冲突、达成交际共识 |
3.发泄负面情绪、表达真实情感 |
4.建立话语权力、占领优势话语地位 |
(三)本章小结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赴韩汉语志愿者跨文化交际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理由及意义 |
0.1.1 选题理由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综述 |
0.2.1 “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界定 |
0.2.2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 |
0.3 案例来源 |
0.4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赴韩汉语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
1.1 按跨文化交际的结果分类 |
1.1.1 积极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
1.1.2 消极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
1.2 按跨文化交际的表现形态分类 |
1.2.1 风俗习惯类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
1.2.2 价值观念类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
1.2.3 语言交际类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
1.2.4 动机因素类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赴韩汉语志愿者跨文化交际问题深层原因分析 |
2.1 客观原因 |
2.1.1 地理环境原因 |
2.1.2 历史原因 |
2.2 主观原因 |
2.2.1 志愿者个体差异明显 |
2.2.2 对韩国人价值观了解不足 |
2.2.3 对韩国文化知识片面认知 |
2.2.4 民族中心主义影响深远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现赴韩汉语志愿者有效跨文化交际的策略 |
3.1 赴任前 |
3.1.1 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
3.1.2 着力发挥大众媒体积极导向作用,了解韩国文化 |
3.1.3 积极参加岗前培训,加强韩语学习 |
3.2 赴任中 |
3.2.1 积极参加岗中培训,丰富专业知识 |
3.2.2 了解文化差异,培养文化移情能力 |
3.2.3 入乡随俗,进行有效沟通 |
3.3 赴任后 |
3.3.1 撰写教学日志,注重教学反思 |
3.3.2 用跨文化视角看待问题,清楚自我定位 |
3.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互联网品牌原创卡通形象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文献综述 |
1.5 相关概念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问题 |
2 互联网品牌原创卡通形象的应用情况 |
2.1 互联网品牌原创卡通形象的基本应用情况 |
2.2 原创卡通形象的应用行业与其它维度的关系 |
2.3 原创卡通形象的应用类型与其它维度的关系 |
3 互联网品牌与传统品牌原创卡通形象的应用情况比较 |
3.1 互联网品牌原创卡通形象与传统品牌原创卡通形象的基本应用情况 |
3.2 互联网品牌与传统品牌应用行业与其它要素的关系比较 |
3.3 互联网品牌与传统品牌应用类型与其它要素的关系比较 |
4 结论和建议 |
4.1 互联网品牌原创卡通形象的基本应用情况 |
4.2 互联网品牌原创卡通形象应用行业与其它要素的关系 |
4.3 互联网品牌原创卡通形象应用类型与其它要素的关系 |
4.4 互联网品牌原创卡通形象与传统品牌原创卡通形象的应用比较 |
4.5 原创卡通形象的应用规律 |
4.6 互联网品牌原创卡通形象的应用策略 |
5 总结 |
5.1 总结 |
5.2 本研究的不足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5)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研究 |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
三、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
四、相关研究的不足及其启示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主要研究问题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基本理论依据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建构 |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 |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的基本结构 |
第二节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在机制 |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可能性 |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驱力 |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生成机制 |
第三节 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分析框架 |
一、建构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分析框架的依据 |
二、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分析框架 |
第三章 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考察 |
第一节 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 |
一、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问卷调查 |
二、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访谈 |
第二节 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师构成考察 |
一、考察设计与实施 |
二、考察结果统计分析 |
第三节 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堂教学考察 |
一、考察设计与实施 |
二、考察结果分析 |
三、课堂观察的补充——教师访谈及其结果 |
第四节 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设置考察 |
一、考察设计与实施 |
二、考察结果统计分析 |
第四章 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的表象 |
一、留华学生跨文化角色互动能力不足的两种性质 |
二、留华学生跨文化焦点互动能力问题的两个方面 |
三、留华学生跨文化非焦点互动能力问题的两点特性 |
第二节 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培养意识淡薄 |
二、课程设置存在偏差 |
三、缺乏交际情境设计 |
四、课堂教学互动不足 |
第三节 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成因 |
一、对外汉语教学传统的禁锢 |
二、对外汉语教师知识的局限 |
三、留华学生学习风格的制约 |
四、相应教学评价机制的缺失 |
第五章 提高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质量的策略研究 |
第一节 解决现实中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问题的对策 |
一、借鉴海外汉语教学经验打破对外汉语教学传统 |
二、倡导教师行动研究突破对外汉语教师知识局限 |
三、提高教师重要他人角色意识改变学生学习风格 |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弥补教学评价机制的缺失 |
第二节 关于未来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的构想 |
一、细化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设定 |
二、优化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 |
三、精确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设计 |
四、加强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个别指导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汉语问卷 |
附录二: 韩语问卷 |
附录三: 日语问卷 |
附录四: 俄语问卷 |
附录五: 英语问卷 |
附录六: 学生访谈提纲及部分访谈实录 |
附录七: 对外汉语教师基本构成考察汇总表 |
附录八: 课堂教学观察基本信息汇总表 |
附录九: 课堂观察涉及的教师基本信息汇总表 |
附录十: 部分课堂观察实录 |
附录十一: 访谈教师基本情况汇总表 |
附录十二: 教师访谈提纲及部分教师访谈实录 |
致谢 |
(6)基于汉英文化教材对比的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研究 ——以《中国概况》和《美国文化背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意义及目的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对外汉语教材对比研究 |
二、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研究 |
三、文献综述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理论 |
一、文化教学的定位 |
二、文化教学的目的 |
三、文化教学的内容 |
第二节 跨文化交际理论 |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 |
二、跨文化交际与文化教材编写 |
第三节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理论 |
一、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一般要求 |
二、文化教材编写的特殊要求 |
第三章 对两本汉英文化教材的具体考察 |
第一节 对教材基本情况的分析 |
一、教学对象与编写目标 |
二、教材体例及结构 |
第二节 对教材文化内容选择的分析 |
一、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 |
二、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 |
第三节 对教材文化内容呈现方式的分析 |
一、两本教材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 |
二、两本文化教材的话语态度 |
第四节 对教材练习设计的分析 |
一、两本文化教材的练习题型 |
二、两本文化教材的练习题数量 |
第五节 对两本文化教材的综合分析 |
一、《中国概况》编写的优缺点 |
二、《美国文化背景》编写的优缺点 |
第四章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的思考和建议 |
第一节 对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的思考 |
一、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 |
二、《美国文化背景》编写的可借鉴之处 |
第二节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建议 |
一、文化教材形式方面的建议 |
二、文化教材内容方面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跨文化交际视野下浅析中西方体态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体态语的分类 |
二、体态语的特征 |
( 二) 体态语具有多义文化性 |
三、体态语交际功能 |
(一) 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功能 |
(二) 暗示替代功能 |
四、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方体态语禁忌 |
(一) 眼神语言 |
( 二) 手势动作语言 |
( 三) 面部表情语言 |
( 四) 体触语言 |
( 五) 身姿动作语 |
(8)现代汉语不礼貌言语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引言 |
1.2 选题的缘由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本文概述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语料来源 |
1.4.4 语料转写说明 |
1.4.5 论文基本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社会心理学视角 |
2.1.2 社会学或人类学视角 |
2.1.3 社会语用学视角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评介、综述及应用 |
2.2.2 不礼貌言语行为研究 |
2.2.3 不礼貌言语理论研究 |
2.3 存在的问题 |
2.4 发展趋势 |
2.5 小结 |
第三章 理论背景:社会心理语用视角 |
3.1 从合作原则到利益原则 |
3.1.1 合作原则 |
3.1.2 礼貌原则 |
3.1.3 目的原则 |
3.1.4 利益原则 |
3.2 从符号系统到联合共建模式 |
3.2.1 符号系统模式:意义存在于词语 |
3.2.2 信息传递模式:意义存在于信递 |
3.2.3 互动交际模式:意义存在于互动 |
3.2.4 联合共建模式:意义存在于协商 |
3.3 从传统语用学研究到社会心理语用学 |
3.3.1 传统语用学研究 |
3.3.2 社会心理语用学 |
3.4 从礼貌模式到不礼貌模式 |
3.5 小结 |
第四章 解构言语不礼貌:界定及分类 |
4.1 几个相关的术语 |
4.2 言语不礼貌的界定 |
4.2.1 面子观 |
4.2.2 意图观 |
4.2.3 得体观 |
4.2.4 评价观 |
4.2.5 简评与质疑 |
4.2.6 本文的定义 |
4.3 言语不礼貌的分类 |
4.3.1 策略型不礼貌与非策略性不礼貌 |
4.3.2 有意言语不礼貌与无意言语不礼貌 |
4.3.3 真实言语不礼貌和虚假言语不礼貌 |
4.3.4 显性不礼貌与隐性不礼貌 |
4.3.5 第一层次不礼貌与第二层次不礼貌 |
4.4 言语不礼貌的特征 |
4.4.1 功利性 |
4.4.2 层级性 |
4.4.3 相对性 |
4.4.4 语境性 |
4.4.5 评价性 |
4.5 小结 |
第五章 不礼貌言语行为的语言表征:实现与回应 |
5.1 言语不礼貌的表征 |
5.1.1 直接不礼貌言语行为 |
5.1.2 间接不礼貌言语行为 |
5.1.3 虚假不礼貌言语行为 |
5.1.4 第三方言语不礼貌 |
5.2 言语不礼貌回应 |
5.2.1 言语不礼貌与相邻对 |
5.2.2 言语不礼貌回应模式 |
5.2.3 汉语言语不礼貌回应 |
5.3 小结 |
第六章 言语不礼貌诠释:触发与识别 |
6.1 言语不礼貌的触发 |
6.1.1 活动类型因素 |
6.1.2 交际参与者因素 |
6.1.3 语境因素 |
6.2 言语不礼貌的识别 |
6.2.1 不礼貌言外之力与言后之果 |
6.2.2 不礼貌元话语 |
6.2.3 元话语与主体间性建构 |
6.3 不礼貌话语意义的强化与削弱 |
6.3.1 韵律与言语不礼貌 |
6.3.2 体态语与言语不礼貌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超越言语不礼貌:本质与功能 |
7.1 言语不礼貌的本质 |
7.1.1 话语转向与不礼貌评价 |
7.1.2 言语不礼貌评价的主体 |
7.1.3 言语不礼貌评价的视角 |
7.1.4 关于言语不礼貌评价的调查 |
7.2 言语不礼貌的功能 |
7.2.1 情感功能 |
7.2.2 幽默功能 |
7.2.3 和谐功能 |
7.2.4 胁迫功能 |
7.3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本文的主要内容 |
8.2 本文的主要结论 |
8.3 本文的创新 |
8.4 本文的不足 |
8.5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非言语交际在泰国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国内外非言语交际的研究 |
(一) 非言语交际研究背景分析 |
1. 非言语交际的定义 |
2. 非言语交际的功能 |
3. 非言语交际的研究现状 |
(二) 非言语交际和教学 |
1. 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际的研究现状 |
2. 泰国汉语课堂非言语交际研究方法及内容 |
本文研究方法 |
预期结论 |
创新之处 |
二、 体态语 |
(一)体态语的定义 |
(二)体态语的功能 |
(三)泰国汉语课堂教学中体态语传递信息的表现 |
1.眼势语和面部表情 |
2.手势语 |
3.体姿语 |
结语 |
三、 空间语言 |
(一)座位安排 |
1.直列式 |
2.小组式 |
3.圆圈式 |
(二)教室环境的布置 |
四、 副语言 |
(一)副语言的定义和分类 |
(二)副语言在泰国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
1.音质 |
2.音调 |
3.音量 |
4.音长 |
五、 装饰语 |
(一)服饰 |
(二)妆容 |
结语 |
致谢 |
附录一 教师访谈问题汇总 |
参考文献 |
(10)体态语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以凯拉尼亚大学孔子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选题原因和选题价值 |
1.1.1 体态语在日常生活中客观存在 |
1.1.2 体态语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客观存在 |
1.1.3 体态语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重要的辅助性教学手段 |
1.1.4 对外汉语教学界对体态语的应用研究重视不够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 体态语研究概况 |
1.3.1 国内外体态语的研究现状 |
1.3.2 对外汉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现状 |
2 体态语在凯拉尼亚大学孔子学院的具体应用 |
2.1 教师着装风格及色彩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
2.1.1 教师着装风格及色彩的重要性 |
2.1.2 被试与取样 |
2.1.3 问卷发放与数据统计 |
2.1.4 研究与结果分析及其建议 |
2.2 体态语在初级阶段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
2.2.1 初级阶段体态语教学案例——以初级汉语综合课为例 |
2.2.2 初级阶段汉语课堂体态语使用情况总结 |
2.3 体态语在中高级阶段的应用 |
2.3.1 中高级阶段体态语教学案例——以中级汉语综合课为例 |
2.3.2 中高级阶段课堂体态语使用情况总结 |
3 对外汉语课堂体态语教学的注意要点和应遵循的原则 |
3.1 对外汉语课堂中运用体态语进行教学的注意要点 |
3.1.1 教师的穿着及配饰 |
3.1.2 体态语的习惯冲突 |
3.1.3 要科学地把握体态语教学的技巧 |
3.2 对外汉语课堂中运用体态语进行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
3.2.1 适度性原则 |
3.2.2 整体性原则 |
3.2.3 共意性原则 |
3.2.4 灵活性原则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不同文化视角中的体态语交际对比(论文参考文献)
- [1]泰国初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非语言交际研究 ——以泰国BanHuaikrabok学校为例[D]. 鲍军航.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2]《白夜追凶》中的冲突性话语研究[D]. 柳家琪. 温州大学, 2019(01)
- [3]赴韩汉语志愿者跨文化交际案例研究[D]. 胡青梅.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4]互联网品牌原创卡通形象的应用研究[D]. 曾银娣. 暨南大学, 2017(02)
- [5]留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D]. 朱俊华.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6)
- [6]基于汉英文化教材对比的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研究 ——以《中国概况》和《美国文化背景》为例[D]. 简远聃.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4)
- [7]跨文化交际视野下浅析中西方体态语研究[J]. 周晓楠. 商业故事, 2015(24)
- [8]现代汉语不礼貌言语行为研究[D]. 李元胜.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4)
- [9]非言语交际在泰国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师云芳.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4(03)
- [10]体态语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以凯拉尼亚大学孔子学院为例[D]. 李晶晶. 重庆师范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