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混凝土强度的检验与评定(论文文献综述)
周长标[1](2021)在《回弹-取芯法在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检验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详细阐述施工评定中的混凝土强度指标与结构计算中的强度指标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回弹-取芯法的理论基础及优缺点。结合近年来深圳地区混凝土实体强度检验结果及国内典型的混凝土质量事故的反思,说明回弹-取芯法在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检验中的地位,并指出了其在应用中的技术要点,补充了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关于回弹-取芯法失败后的处理程序。
王甲春,杨明松,吴鸿枫,李焕煌[2](2021)在《基于概率分析的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等级评定》文中指出通过正态分布保证率,建立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等级设计与评定之间的概率联系,并给出不同工况下的抗压强度等级评定方法及保证率。结果表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抗压强度是通过混凝土抗压强度代表值的平均值,在95%的保证率条件下计算得到的;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统计方法基于普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服从正态分布,抗压强度的平均值和最小值的保证率不同。当混凝土样本数量≥10组,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差已知时,抗压强度的平均值大于等于设计强度的保证率是75%;抗压强度标准差未知时,根据试样组数,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平均值大于等于设计强度的保证率分别是87.5%、85.3%和82.9%,低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的保证率,同时约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最小值;当混凝土样本数量<10组时,混凝土抗压强度评定采用非统计方法即安全系数方法来评定。
张志宁[3](2020)在《实际应用中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文中提出在施工过程中,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对于GB/T 50107—2010《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相关规定掌握不够细致,同一检验批有部分混凝土试件强度低于强度设计值标准值,认为不能评定为合格;或同一检验批混凝土试件强度部分很高,认为该检验批混凝土强度一定能评定为合格。通过下面的分析可解开疑团。混凝土是将水泥、砂、石子及外加剂加水拌和均匀后经养护硬化而成的非均质建筑材料。尽管施工时混凝土拌合物被搅拌得尽量均匀,但均匀性与钢材相比较差,因此抗压强度及其他物理力学性能差异仍很大。
王子琛[4](2020)在《基于表观病害的空心板梁桥承载能力及耐久性评定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在我国公路桥梁项目中,存在着大量从早期开始运营的空心板梁桥。由于施工质量差、材料劣化、环境侵蚀等一系列因素的作用,空心板梁桥随桥梁服役时间的增长会产生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病害,这些病害会对桥梁结构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危及桥梁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随着车载及车流量的不断增长,数量众多的带病害工作空心板梁桥结构会进一步给国家公路桥梁事业带来较大隐患。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空心板梁桥各类损伤形式对结构服役性能的影响,基于既有病害提出在役空心板梁桥承载能力与耐久性的科学评定方法。本文以合芜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为依托,选取典型带表观病害空心板梁桥进行下列研究:首先,整理并归纳了空心板梁桥上部结构主要病害的表现形式与产生原因。通过定量调研依托工程中的空心板梁桥,分析包括“铰缝损伤”、“结构裂缝”、“支座病害”在内的表观病害特征,总结出空心板梁桥在长期服役后各类病害的分布规律。接着,为了对依托工程中具有典型病害的样本桥梁进行横向分布能力评定,设计了满足各类现场测量环境的荷载试验方案,并提出了衡量空心板梁桥横向分布能力的铰缝损伤程度评定指标。在进行实桥荷载实验后,通过对比无损状态下理论结果进行样本桥梁横向分布能力分析,而后基于理论和实测铰缝相对竖向位移,计算各铰缝的损伤程度评定指标,结合横向分布分析结果说明了铰缝损伤程度评定指标在定量评定桥梁横向分布能力中的合理性。其次,针对现有体系难以通过定量化结构内部情况进行耐久性评定的现状,基于空心板梁桥梁体解剖试验,结合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理论,提出了一种空心板梁桥梁体的耐久性评定体系。综合针对样本桥梁的梁体解剖与检测试验数据,从耐久性的角度应用层次分析法,对试验中诸多检测内容结果进行归纳分类,建立以耐久性评定为核心的递阶层次模型。运用模糊理论确定各层级模糊综合向量,最终得到以样本桥梁梁体断面为对象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评定指标。然后,为了解决无破坏试验情况下的极限承载能力评定问题,提出了通过材料劣化规律或已有检测数据推断服役空心板梁体极限承载能力与梁体极限承载能力折减系数的计算方法,利用现有文献中的单梁破坏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最后,构建了表观病害指标与荷载横向分布能力、耐久性或极限承载能力指标间的关联模型。选择合适的神经网络结构,将上述指标分别作为算法输入与输出进行神经网络训练,从而建立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定量关系,并同时通过有限元模型更新的方式及时补充训练数据。选择桥梁工程实例进行关联模型的适用性验证。验证结果说明,经过训练后的关联模型建立的基于表观的评定体系是合理的,可用于实际工程中空心板梁桥承载能力与耐久性的评定。
吴亮,张海江,刘之渊,周绪旭,李成涛,乔峰[5](2020)在《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实践的主要问题与建议》文中提出混凝土强度是混凝土结构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当前,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实践存在混凝土试件的代表性和真实性受质疑、检测报告存在诱导性错误、将较小强度值的试件剔除后再评定检验批混凝土强度、检测推定无效试件代表的结构实体强度及将回弹法作为验收标准等问题。以某地工程建设实际为例,从实证方面分析并讨论了上述问题,最后从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
刘梦溪,刘亚楠[6](2020)在《关于钻芯法评定混凝土抗压强度有关标准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讨论了采用不同标准规范下的混凝土芯样合格判定的条件,以工程实例分析了钻芯检测结果,建议标准芯样、高径比修约系数、直径修约系数、合格判定条件等统一起来,以便工程技术人员更好地掌握使用。
符艳华[7](2020)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综合评定与激励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利工程建设“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工程质量管理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核心工作。工程施工质量是工程质量形成的关键,而对施工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定是控制工程质量形成的重要环节。针对现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方法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施工质量评定方法改进、施工质量激励及系统开发等方面开展研究。首先对现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标准规范以及实际评定效果做了详细研究。针对目前施工质量评定只分为合格与优良两个质量等级,介于合格至优良之间的质量水平付费标准一样,从而导致施工企业对提高施工质量积极性不足的问题,提出施工质量连续量化评价与激励的改进思路。采用线性模型从最基本的单元(工序)工程开始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等级进行量化评价,并按照项目划分层级逐级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连续量化,最终获得工程项目的质量等级分数,使质量评价结果更加明确清晰。并以某水库大坝工程中普通混凝土单元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为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质量评定分数的施工质量连续激励办法,建立基于合同基价的质量激励模型。可有效提高施工单位提高施工质量的积极性,作为质量可调价施工合同的调价参考依据。最后,采用Python程序语言作为开发工具,根据以上改进的施工质量量化评定与激励模型方法,设计开发了水利水电施工质量评定与激励软件系统。该系统可以将水利水电施工质量评定过程中复杂、重复、繁琐的计算工作简单化、规范化。从而能大幅提高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的水平和效率,可确保施工质量评定与施工过程的同步进行,有利于对施工质量进行实时评定与控制,有利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
张超[8](2020)在《考虑龄期的预制构件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对预制构件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预制构件的龄期对建筑设计施工、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结构的可靠性及构件质量检测验收有较大的影响,考虑龄期对预制构件结构及质量、强度发展规律和检测方法的影响的研究,对实际工程有重大意义。通过试验的方法对预制构件强度检测进行探究,在考虑龄期因素的影响下,对比混凝土的各种检测方法是否同样适用于预制构件的检测。对比中外在混凝土检测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家现行规范、规程等,综合讨论了预制构件强度检测的方法。对一批构件,使用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拉脱法和钻芯法进行检测试验并分析对比,研究其检测精度。综合所有采用的方法检测出的结果,对比分析出在预制构件的强度检测时,回弹法能较真实的反映预制混凝土强度。针贯入法对预制构件进行检测,通过试验数据曲线分析,拟推定出一条关于针贯入法的测强曲线,可在实际工程中试验使用,并继续进行工程验证和试验修正精确性。针对批量生产的构件,采取回弹大数据法进行检测统计。对构件的各龄期采取不设测区回弹,经过大批量的构件检测统计,确定出在龄期达到12天及以上时,批量构件平均回弹值的相对标准差较小,强度值较稳定,可将其作为一个检验批次进行检测。试验研究中没有推定拟合出的测强曲线及检验方法,应该进行进一步的试验来研究确定其适用性及精确度。图30幅;表31个;参57篇。
袁青[9](2019)在《预制混凝土T梁外观质量控制及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制T梁在桥梁中的应用极为普遍,对混凝土结构的外观质量和耐久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国内混凝土桥梁结构普遍存在外观质量缺陷,如何对预制梁外观质量进行系统快速地评定,可为外观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本文结合官渡黄河特大桥北引桥的预制T梁工程,对预制梁的外观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旨在提出一种系统性好、可操行性强的外观质量评价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形成了贯穿于预制T梁施工全过程的外观质量控制技术。结合预制T梁施工过程,形成了T梁肋板钢筋绑扎限位装置、T梁齿板钢筋的定位胎架、T梁钢筋分类存放装置、T梁翼板钢筋整体吊装桁架、T梁吊装的护角装置、预制梁存放和运输的护架等6项专利。结合施工过程,形成了T梁养生采用“1+6”智能喷淋能养生工法。该工法获河南省省级工法,并在省内推广。基于混凝土原材料选择、混凝土合理配合比优化、模板体系选择、钢筋工程、混凝土合理浇筑、合理养护、预应力的控制、存梁运梁等预制T梁各个环节,形成了贯穿于预制T梁施工全过程的外观质量控制技术。(2)建立了预制T梁混凝土外观质量评价体系。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走访专家,并与现场交流,基于《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T H21-2011),建立了预制T梁混凝土外观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结构层次、外观层次和附属物方面的内容。其中,结构层次关注混凝土回弹强度、保护层厚度(漏筋)、裂缝、结构线形、结构尺寸等5方面的内容,需要借助便携式设备进行测量。外观层次方面包括混凝土蜂窝麻面、剥落掉角、孔洞空洞、砂线与色差(包括锈斑与锈点)等4方面,可借助肉眼观察进行观测。另外将预留钢筋和预埋件的外观质量纳入,以综合反映预制梁的外观质量。根据这10类单项评定的结果,最后对混凝土外观质量做出评定。利用该评价体系,对现场预制梁外观质量进行评定。北引桥预制梁中未出现五类梁,四类梁仅占0.1%,一类梁占比80%以上,一类梁和二类梁占比大于90%。这说明现场预制梁预制质量良好。(3)编制了《官渡黄河特大桥预制梁外观质量控制指南》。指南在本项目生产中得到成功应用,有效保障了混凝土预制T梁外观质量,提高了预制生产效率。该指南在局内推广应用。本文为官渡黄河大桥北引桥的成功修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也可为同类预制结构的外观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李郑音[10](2019)在《重载铁路桥梁服役状态标准化评定方法》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铁路运输工作的飞速发展,继高速铁路之后,重载铁路因其高负荷、高密度、节能环保等优点成为了铁路运输发展的新的重心。我国的重载运输发展分为两种模式:对既有普速铁路进行扩能运输改造(在中—活载设计的基础上提高牵引量与运营密度以提高运量)提高轴重(27-30 t);新建专用的货运重载铁路。其中目前主要发展模式为扩能改造。然而随着既有铁路扩能改造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铁路桥梁因为轴重的增加以及长期受到周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结构性能劣化加剧的现象,因此研究出一种评定重载铁路桥梁在服役期间结构的综合状态的方法成了重中之重。本文以重载铁路桥梁的服役状态标准化评定方法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梳理出了评定重载铁路桥梁服役状态的六个分项内容,分别是桥梁初步调查评定、风险源检查评定、结构劣化评定、特殊参数检测评定、运营性能试验评定和承载力检算评定。确定了各自的计算权重和各自的评级标准。(2)提出了重载铁路桥梁的风险源检查评定,将风险源分为一般风险源、重大风险源和灾难风险源三类,并设置了五级评定标度。(3)明确了重载铁路桥梁的结构劣化评定,在既有桥梁结构劣化评定基础上增加了梁体纵向位移和线梁偏心劣化状况两项劣化评定的指标及标度;增加了支座病害的相关评定指标及标度;增加了防落梁的劣化评定指标及标度。(4)提出了基于结构劣化和特殊参数检测的重载铁路桥梁承载力检算方法,在不影响铁路正常运输的情况下对重载铁路桥梁进行快速有效的承载力评定。(5)以重载铁路某桥梁为例,对其进行了完整的服役状态标准化评定,并通过静载试验确定了基于结构劣化和特殊参数检测的承载力检算方法的分项计算权重,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二、混凝土强度的检验与评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凝土强度的检验与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1)回弹-取芯法在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检验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混凝土抗压强度指标之间的关系 |
2 回弹-取芯法的理论基础及优缺点 |
2.1 理论基础 |
2.2 固有缺点 |
3 回弹-取芯法在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检验中的地位 |
4 回弹-取芯法应用技术要点 |
4.1 回弹构件的数量应满足要求 |
4.2 回弹构件及构件上的测区位置应随机选取均匀分布 |
4.3 同一构件上出现多个相对低回弹区的也应钻芯 |
5 回弹-取芯法失败后的处理程序 |
6 结语 |
(2)基于概率分析的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等级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等级设计与评定之间的概率关系 |
1.1 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相关概念之间的概率关系 |
1.2 正态分布95%保证率下的抗压强度值 |
2 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的等级评定 |
2.1 采用概率统计法进行评定 |
2.1.1 标准差已知时 |
2.1.1. 1 评定过程 |
2.1.1. 2 应用案例 |
2.1.2 标准差未知时 |
2.1.2. 1 评定过程 |
2.1.2. 2 应用案例 |
2.2 采用非统计方法进行评定 |
2.2.1 评定过程 |
2.2.2 应用案例 |
3 结论 |
(3)实际应用中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统计方法评定 |
二、统计方法评定 |
1. 案例2 |
2. 案例3 |
3. 案例4 |
(4)基于表观病害的空心板梁桥承载能力及耐久性评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空心板梁桥发展状况 |
1.3 桥梁评定体系研究现状 |
1.3.1 桥梁承载能力评定方法 |
1.3.2 桥梁耐久性评定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空心板梁桥病害现场调研与分析 |
2.1 空心板梁桥铰缝典型病害及特征 |
2.1.1 铰缝典型病害 |
2.1.2 铰缝病害产生原因 |
2.2 空心板梁桥底板典型病害及特征 |
2.2.1 底板典型病害 |
2.2.2 底板病害产生原因 |
2.3 依托工程病害调查数据分析 |
2.3.1 空心板梁桥总体病害特征 |
2.3.2 空心板梁桥病害分布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空心板梁桥荷载试验与横向分布能力分析 |
3.1 理论分析与荷载试验 |
3.1.1 理论分析手段 |
3.1.2 荷载试验方案 |
3.2 待测桥梁样本现场试验 |
3.2.1 样本概况 |
3.2.2 试验方案 |
3.2.3 试验结果 |
3.3 铰缝荷载横向传递能力评定 |
3.3.1 铰缝损伤程度评定方法现状 |
3.3.2 铰缝损伤程度评定指标 |
3.3.3 待测桥梁评定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心板梁桥解剖试验与耐久性分析 |
4.1 解剖试验方案与检测方法 |
4.1.1 解剖样本介绍 |
4.1.2 解剖方案 |
4.1.3 检测方案 |
4.1.4 评定标准与结果汇总 |
4.2 基于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理论的耐久性评定 |
4.2.1 层次分析法 |
4.2.2 模糊综合评定 |
4.3 依托工程综合评定方法应用 |
4.3.1 试验样本 |
4.3.2 耐久性调查细则 |
4.3.3 耐久性评定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空心板梁桥单梁破坏试验与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
5.1 计算原理 |
5.2 折减系数的选取 |
5.3 折减系数在极限承载能力中的应用 |
5.4 实际工程验证 |
5.5 依托工程极限承载能力折减系数计算 |
5.5.1 样本介绍 |
5.5.2 计算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表观病害与承载能力及耐久性评定指标的关联分析 |
6.1 关联分析相关方法 |
6.1.1 神经元模型 |
6.1.2 BP神经网络结构 |
6.1.3 BP神经网络算法 |
6.2 神经网络评定系统基本信息 |
6.2.1 神经网络模型结构 |
6.2.2 神经网络模型参数选择 |
6.3 基于有限元更新的数据补充 |
6.3.1 梁格法建模 |
6.3.2 表观病害模拟与病害随机补充 |
6.3.3 模拟样本汇总 |
6.4 神经网络评定系统训练 |
6.4.1 “表观病害—荷载横向分布能力”关联分析 |
6.4.2 “表观病害—耐久性”关联分析 |
6.4.3 “表观病害—梁体极限承载能力”关联分析 |
6.5 实桥承载能力及耐久性的评定验证 |
6.5.1 工程概况 |
6.5.2 荷载横向分布评定结果 |
6.5.3 耐久性评定结果 |
6.5.4 极限承载能力评定结果 |
6.5.5 基于表观病害的评定验证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实践的主要问题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主要问题 |
1.1 试件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受质疑 |
1.2 检测报告的错误 |
1.3 检验批评定与回弹法 |
1.3.1 试件被剔除后再评定检验批 |
1.3.2 无效试件被处理 |
1.3.3 回弹法成为一种验收标准 |
2 分析与讨论 |
2.1 试件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
2.2 检测报告的错误 |
2.3 试件被剔除检验批 |
2.4 无效试件被处理 |
2.5 回弹法与检验批不合格 |
2.5.1 回弹法不能作为验收标准 |
2.5.2 回弹法与检验批不合格 |
3 建议 |
3.1 试件取样与养护 |
3.2 混凝土强度评定 |
4 结语 |
(6)关于钻芯法评定混凝土抗压强度有关标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不同标准下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 |
2.1 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1] |
2.1.1 单个构件 |
2.1.2 批量构件 |
2.2 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2] |
2.2.1 单个构件 |
2.2.2 批量构件 |
2.3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3] |
2.4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4] |
2.5 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5] |
2.6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6] |
2.7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7] |
2.8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8] |
3 案例分析 |
3.1 案例背景 |
3.2 案例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7)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综合评定与激励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水利水电工程质量评定方法研究现状 |
1.2.2 工程激励理论研究现状 |
1.2.3 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方法改进 |
2.1 现行施工质量评定方法分析 |
2.1.1 评定依据与项目划分 |
2.1.2 评定标准 |
2.1.3 现行施工质量评定方法不足之处 |
2.2 施工质量连续量化评价改进思路 |
2.3 施工质量评定量化方法分析 |
2.3.1 线性模型 |
2.3.2 综合加权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量化模型 |
3.1 评定步骤 |
3.2 构建量化模型 |
3.2.1 单元(工序)工程量化模型 |
3.2.2 分部工程量化模型 |
3.2.3 单位工程量化模型 |
3.2.4 工程项目量化模型 |
3.3 指标权重确定 |
3.3.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
3.3.2 构造判断矩阵 |
3.3.3 计算各因素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
3.4 案例应用 |
3.4.1 工程概况 |
3.4.2 案例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激励模型 |
4.1 激励合同必要性 |
4.1.1 业主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委托关系 |
4.1.2 激励合同设置的必要性分析 |
4.2 激励合同设计的原则 |
4.3 激励模型设计 |
4.3.1 激励系数 |
4.3.2 激励模型 |
4.4 案例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综合评定与激励系统开发 |
5.1 系统开发目的与意义 |
5.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5.3 系统开发工具技术简介 |
5.3.1 Python |
5.3.2 Django |
5.3.3 SQLite数据库 |
5.4 信息系统软件实现 |
5.4.1 系统数据库设计 |
5.4.2 系统功能实现 |
5.5 案例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检验项目专家打分表) |
附录C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综合评定与激励系统算法示例) |
(8)考虑龄期的预制构件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考虑龄期的预制构件混凝土强度检测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综述 |
1.2.1 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法 |
1.2.2 预制构件混凝土强度检测 |
1.2.3 龄期对预制构件混凝土强度检测的影响 |
1.3 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研究的发展 |
1.3.1 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
1.3.2 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试验检测方法的原理与影响因素 |
2.1 回弹法 |
2.1.1 基本原理 |
2.1.2 试验方法 |
2.2 超声回弹综合法 |
2.2.1 基本原理 |
2.2.2 试验方法 |
2.3 钻芯法 |
2.3.1 基本原理 |
2.3.2 试验方法 |
2.4 针贯入法 |
2.4.1 基本原理 |
2.4.2 试验方法 |
2.5 拉脱法 |
2.5.1 基本原理 |
2.5.2 试验方法 |
2.6 试验中影响检测方法评定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 |
第3章 试验方案 |
3.1 不同检测方法检测各龄期预制构件混凝土强度 |
3.1.1 试验目的 |
3.1.2 试件制作与试验方法 |
3.1.3 预制构件试验过程 |
3.2 回弹-钻芯法与同条件试块关系试验研究 |
3.2.1 研究目的 |
3.2.2 试验设计 |
3.2.3 试验方法 |
3.3 考虑龄期的回弹大数据法批量检测预制构件混凝土强度 |
3.3.1 研究目的 |
3.3.2 研究方法 |
第4章 数据统计与处理 |
4.1 回弹法和综合法检测各龄期预制构件混凝土强度 |
4.1.1 试验数据 |
4.1.2 数据分析 |
4.2 拉脱法检测预制构件混凝土强度 |
4.2.1 试验数据 |
4.2.2 数据处理 |
4.2.3 数据分析 |
4.3 针贯入法检测预制构件混凝土强度 |
4.3.1 试验数据 |
4.3.2 数据处理 |
4.3.3 数据分析 |
4.4 回弹-钻芯法与同条件试块关系试验分析 |
4.4.1 试验数据 |
4.4.2 数据处理 |
4.4.3 数据分析 |
4.5 考虑龄期的回弹大数据法批量检测预制构件混凝土强度 |
4.5.1 试验数据 |
4.5.2 数据处理 |
4.5.3 数据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预制混凝土T梁外观质量控制及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预制梁的应用与发展现状 |
1.2.2 混凝土外观质量评定技术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工程背景及难点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施工工艺 |
2.3 施工气候环境 |
2.4 施工难点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混凝土预制梁外观质量控制 |
3.1 概述 |
3.2 原材料选择与配合比优化 |
3.2.1 原材料选择 |
3.2.2 配合比优化 |
3.2.3 规范存放和使用 |
3.3 模板工程 |
3.3.1 模板设计 |
3.3.2 模板安装 |
3.3.3 模板拆除 |
3.4 钢筋与波纹管安装工程 |
3.4.1 钢筋下料与存放 |
3.4.2 钢筋骨架制作 |
3.5 混凝土浇筑与振捣 |
3.6 混凝土养护 |
3.6.1 混凝土早龄期物理力学性能测试 |
3.6.2 梁体养护 |
3.6.3 水化热控制 |
3.7 预应力工程 |
3.7.1 预拱度的控制 |
3.7.2 锚下预应力 |
3.8 存、运梁施工质量保障 |
3.8.1 T梁吊装 |
3.8.2 T梁存放和运输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混凝土预制梁外观质量定量评价体系 |
4.1 概述 |
4.2 混凝土外观质量评定流程与控制指标 |
4.2.1 混凝土外观质量评定流程 |
4.2.2 单项控制指标及标度的确定 |
4.3 混凝土外观质量等级分类 |
4.3.1 评定等级与评定描述 |
4.3.2 混凝土总体外观质量评定注意事项 |
4.4 混凝土外观质量评定计算 |
4.4.1 各评定指标评分标准 |
4.4.2 混凝土外观质量评定计算公式 |
4.5 混凝土外观质量评定实例与结果 |
4.5.1 评定案例 |
4.5.2 评定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附录 B 问卷 |
附录 C 调查结果 |
致谢 |
(10)重载铁路桥梁服役状态标准化评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 |
1.2 本文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关于重载铁路桥梁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4.1 论文研究问题的提出 |
1.4.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服役状态评定内容及分项权重 |
2.1 服役状态定义及评定指标 |
2.1.1 服役状态定义 |
2.1.2 服役状态的评定指标 |
2.2 服役状态分项权重分层综合评定方法 |
2.2.1 服役状态分项权重评定理论介绍及评定模型 |
2.2.2 服役状态分项权重 |
2.3 服役状态综合评定等级及区间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桥梁初步调查与风险源检查的评定 |
3.1 桥梁初步调查 |
3.1.1 桥梁初步调查内容 |
3.1.2 桥梁初步调查评定等级 |
3.2 风险源检查及评定 |
3.3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结构劣化评定与特殊参数检测的评定 |
4.1 结构劣化评定 |
4.2 特殊参数检测评定 |
4.2.1 混凝土强度 |
4.2.2 自振频率检测 |
4.2.3 混凝土碳化状况 |
4.2.4 钢筋锈蚀电位 |
4.2.5 氯离子含量检测 |
4.2.6 钢筋保护层厚度 |
4.2.7 混凝土电阻率 |
4.3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运营性能试验与承载力检算的评定 |
5.1 运营性能试验 |
5.1.1 运营性能试验检测内容 |
5.1.2 运营性能试验评定 |
5.2 承载力检算 |
5.2.1 基于结构劣化和特殊参数检测的承载力检算方法 |
5.2.2 基于静载试验的承载力检算方法 |
5.2.3 承载力检算评定 |
5.3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重载铁路桥梁服役状态评定方法的应用研究 |
6.1 工程概况 |
6.2 有限元模型理论分析 |
6.3 重载铁路桥梁服役状态评定 |
6.3.1 桥梁初步调查与风险源检查评定 |
6.3.2 结构劣化评定与特殊参数检测评定 |
6.3.3 运营性能试验与承载力检算评定 |
6.3.4 重载铁路桥梁服役状态评定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混凝土强度的检验与评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回弹-取芯法在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检验中的应用[J]. 周长标. 建筑施工, 2021(12)
- [2]基于概率分析的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等级评定[J]. 王甲春,杨明松,吴鸿枫,李焕煌.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21(01)
- [3]实际应用中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J]. 张志宁. 建筑工人, 2020(06)
- [4]基于表观病害的空心板梁桥承载能力及耐久性评定方法研究[D]. 王子琛. 东南大学, 2020(01)
- [5]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实践的主要问题与建议[J]. 吴亮,张海江,刘之渊,周绪旭,李成涛,乔峰. 工程质量, 2020(04)
- [6]关于钻芯法评定混凝土抗压强度有关标准的探讨[J]. 刘梦溪,刘亚楠. 价值工程, 2020(10)
- [7]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综合评定与激励系统研究[D]. 符艳华.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8]考虑龄期的预制构件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法研究[D]. 张超.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预制混凝土T梁外观质量控制及评价体系研究[D]. 袁青.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5)
- [10]重载铁路桥梁服役状态标准化评定方法[D]. 李郑音.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标签:空心板论文;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论文; 普通混凝土论文; 预制混凝土论文; 混凝土强度等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