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癣毛癣菌引起的小儿足癣一例

须癣毛癣菌引起的小儿足癣一例

一、须癣毛癣菌致儿童面癣1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楠,何瑾,晁晓娟,陈文俊,王惠琳,孟继龙[1](2022)在《成人面部难辨认癣12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成人面部难辨认癣患者的临床特点,共分析12例成人难辨认癣,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34~73岁,平均60.5岁,病程6~42个月,平均16.2个月。发病前均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软膏。皮损表现:6例为湿疹样,3例为银屑病样,2例为脂溢性皮炎样,1例为玫瑰痤疮样。12例患者皮损真菌镜检均为阳性,7例真菌培养中4例为须癣毛癣菌,1例为红色毛癣菌。12例均合并足癣,2例合并股癣。

周成龙,张晓利[2](2021)在《断发毛癣菌致成人脓癣1例》文中研究说明患者,女,22岁,头顶部红斑伴脱发3周。皮肤科检查:头顶部大片红斑脱屑,相互融合,红斑内头发大面积脱落,可见毛囊性脓疱及皮下脓肿。真菌直接镜检、培养及分子生物学菌种鉴定,确诊为断发毛癣菌所导致的脓癣,予伊曲康唑(0.2 g/d)口服及2%酮康唑洗剂外用,治疗12周后,皮损基本完全消退,脱发区头发长出。

宋歌,梁官钊,张美洁,董嘉琤,刘维达[3](2021)在《毳毛癣的临床诊治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毳毛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毳毛所致,儿童发病率较高,常感染面部,临床表现为环状或半环状红斑,逐渐向周围扩展蔓延,皮损中央有自愈倾向,边缘有丘疹、丘疱疹隆起于皮面。重症患者炎症反应较重,可见脓疱、糜烂、渗出、脱屑、结痂等。真菌直接镜检可见毳毛上菌丝和/或孢子。局部抗真菌治疗无效,需系统抗真菌治疗。由于该疾病的漏诊及误诊率高,故本文对毳毛癣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及诊治策略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洪凡[4](2021)在《377例浅部真菌感染病原菌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九江地区浅部真菌病的病原菌构成情况,分析浅部真菌病及病原菌流行趋势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提高对浅部真菌病的认识。方法:收集九江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的不同类型浅部真菌病的患者。镜检及培养结果均为阳性的患者,填写统一的调查表,使用excel收集数据,易侕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以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这项研究涉及377名临床诊断为浅部真菌病的患者,共头癣、面癣、体癣、手癣、足癣、甲真菌病、股癣、念珠菌病、花斑癣、马拉色菌毛囊炎、鹅口疮11种不同类型的病种,其中甲癣142人(37.7%)占据首位,其次体癣及股癣81人(21.5%)。培养菌株377株,共17种菌株,其中红色毛癣菌160株(42.4%),为优势菌,其次白念珠菌101株(26.8%)。男192人(50.9%),女185人(49.1%)。最小年龄为9月,最大年龄为89岁。头癣中儿童发病率最高17例(85%),甲癣中女性受影响更大91例(64.1%),股癣中男性患病率明显36例(83.7%),马拉色菌属主要见于11~20岁的年轻人,52例患者2个或2个以上的部位受到感染,多部位受到感染者中,近一半以上患者为足癣合并甲癣。结论:从本次调查结果看,浅部真菌感染病原菌主要是皮肤癣菌,其中皮肤癣菌又以红色毛癣菌为主。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中发现,浅部真菌感染与性别、年龄、季节、职业均有相关性。

孙瑾鹏[5](2021)在《2019-2020年吉林地区头癣临床特征和病原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头癣是一种具有传染性、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浅部真菌感染,解放前曾在我国广泛流行,解放后经大规模头癣防控工作的开展,头癣发病率显着下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产方式的变化、饲养宠物、人口流动以及地区差异等因素影响,头癣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各地区头癣的临床特征及主要的病原菌也发生了变化。因此,针对头癣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菌分布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头癣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及降低头癣的发病率。目的:了解吉林地区头癣临床特征和病原菌的种类、构成及分布情况,对指导临床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结果将为今后制定我国头癣防治指南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对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就诊的55例头癣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真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符合入组条件确诊的门诊/住院头癣患者均可以入组,获得患者书面知情同意,按照全国多地区多中心病原学调查研究设计的表格,填写入选者的基本资料及临床情况,并进行真菌镜检及真菌培养,必要时可进行伍德灯和/或皮肤镜检查,对典型损害的患者可进行皮损拍照并保存照片。在含氯霉素和放线菌酮的沙堡氏培养基上,将断发或头皮鳞屑做多点接种,25℃~28℃培养2~4周,培养出真菌根据菌落形态和镜下特征初步鉴定菌种,后将其送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真菌研究中心采用DNA测序(Biospin真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皮肤癣菌基因组DNA)进行最后的菌种鉴定,此次检测结果作为研究最终结果(部分菌种由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真菌实验室鉴定)。最后应用SPSS26.0(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将患者资料以及真菌鉴定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本次研究共收集55例真菌镜检阳性的头癣患者。其中男34例,女21例,男女比例为1.62:1,男性患病比例高于女性患病比例。除1例患者为27岁的成人女性外,其余年龄均在2-16岁间,平均年龄为8.22±4.41岁,3-7岁学龄前期组与7-12岁学龄期组人数较多,占头癣患者总人数的78%。2.病程范围在0.5-14月,平均病程为3.80±3.43月,其中病程小于6个月患者较多,占78%。3.有明确动物接触史者44例,占总人数的82%,接触动物种类以猫为主,狗次之。4.临床分型:白癣34例,占62%;脓癣21例,占38%;本次研究白癣最为多见,其次是脓癣,未发现黑点癣、黄癣。5.共分离培养出致病真菌40株,阳性率为73%,其中犬小孢子菌38株,占总菌种数的95%;须癣毛癣菌2例,占总菌种数的5%。结论:1.吉林地区头癣患者平均年龄为8.22±4.41岁,3-7岁学龄前期组与7-12岁学龄期组人数较多,提示头癣在儿童发病率最高。2.吉林地区头癣患者病程范围在0.5-14月,平均病程为3.80±3.43月,病程小于6个月患者较多,占78%。头癣相较于其他浅部真菌病,如甲癣、足癣等,在病程上明显缩短,患者及家属整体就医意识较强。3.吉林地区大部分头癣患者有明确动物接触史,提示动物传播逐渐替代人与人传播,成为吉林地区头癣最常见的传播途径。4.吉林地区头癣临床类型以白癣最为多见,脓癣次之,黑点癣和黄癣少见。5.吉林地区头癣病原菌主要为犬小孢子菌,其次为须癣毛癣菌,均为亲动物性皮肤癣菌,本次研究头癣菌种构成较吉林省20世纪90年代后期头癣菌种构成明显不同。

孔雪[6](2021)在《须癣毛癣菌复合体分类及特比萘芬耐药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分类目的:探讨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分类及其进化历程。方法:本实验共收集了 182株菌,分别来自欧洲(n=63)、印度(n=46)、中国(n=49)、日本(n=2)、澳大利亚(n=21)和美国(n=1),其中162株来自病人,17株来自动物,3株来自土壤。采用ITS构建系统进化树对所有菌株进行分型,再从每个分枝中挑选113株菌进行Tef1-α、HMG测序并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R语言建立纠缠树,并结合多基因位点比较ITS、Tef1-α、HMG树的稳定性。采用FastANI计算3个来自不同基因型的菌的平均核苷酸相似度。最后分析来自不同基因型菌株的形态学及生理学特征,其中包括菌落的形态、Tween80试验、毛发穿孔试验、尿素酶分解试验和角蛋白降解试验。结果:基于ITS系统进化树显示,各基因型的突变位点较少,支持率较低,而HMG基因系统进化树的支持率较高,且纠缠树显示ITS、Tef1-α和HMG基因的系统进化树的一致性也较高,但全基因组显示3个来自不同基因型菌株的平均核苷酸相似度大于95%。生理学实验显示趾间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尿素酶分解、脂肪降解及毛发穿孔能力强于印度毛癣菌。而在角蛋白降解方面,趾间毛癣菌降解角蛋白的能力强于须癣毛癣菌和印度毛癣菌。结论:在分子学上,须癣毛癣菌和趾间毛癣菌难以区分,但印度毛癣菌与须癣毛癣菌和趾间毛癣菌可以采用HMG基因区分。基于分子学的分类,可以观察到须癣毛癣菌、趾间毛癣菌和印度毛癣菌的形态学及生理学特征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须癣毛癣菌可能是祖先,具有亲土性,而趾间毛癣菌和印度毛癣菌可能是亲人型的克隆分支。第二部分须癣毛癣菌复合体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及特比萘芬耐药机制研究目的:探讨除印度外其他国家耐药情况、特比萘芬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了来自印度、中国、澳大利亚、德国和荷兰共计135株菌,基于上述新的分类标准,分为35株须癣毛癣菌(Trichophyton.mentagrophytess.str.)、64株印度毛癣菌(Trichophyton.indotineae)和36株趾间毛癣菌(Trichophyton.interdigitales.str.),选取了皮肤科常用的8种药物(氟康唑、灰黄霉素、伊曲康唑、酮康唑、咪康唑、萘替芬、舍他康唑、特比萘芬)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筛选耐药菌株,对敏感和耐药的菌株进行角鲨烯环氧化物酶(SQLE)基因测序,发现突变位点,同时在解除药物压力作用的情况下,评价耐药的稳定性。结果:通过药物敏感试验共检测37株耐药的印度毛癣菌,对所有耐药的菌株和15株敏感的印度毛癣菌、10株须癣毛癣菌、10株趾间毛癣菌进行SQLE测序,发现34株最小抑菌浓度(MIC)>16 mg/L的菌株(53%),均存在Phe397Leu位点的氨基酸替换(1189T>C,1191 C>A),或合并有Ala448Thr氨基酸的替换(1342 G>A)。其中 2 株(3%)MIC=0.5 mg/L 的印度毛癣菌存在 Phe415Val 和 Leu393Ser替换。除了耐药菌株有突变位点,在敏感的须癣毛癣菌中发现两个新的氨基酸替换位点(Lys276Asn和Leu419Phe)。通过分析SQLE不同氨基酸替换的菌株,发现存在双重突变的菌株(Phe377Leu/Ala448Thr),其氟康唑的MIC高于其他单个氨基酸替换或者野生型菌株。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经过10次无药物压力培养基传代,前后药敏结果一致,提示耐药相对稳定。结论:特比萘芬MIC值高的菌株仅局限于印度毛癣菌,其似乎不能通过基因交换在须癣毛癣菌复合体之间交换,且这种耐药相对比较稳定。

闫玮,符美华,梅嬛,陈伟,刘维达[7](2020)在《73例儿童毳毛面癣病原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明确儿童毳毛面癣常见致病菌种及易感因素。方法:分析2014年4月至2019年3月我院就诊的73例儿童毳毛面癣患儿的临床资料。皮损部位刮取鳞屑及毳毛接种到沙堡弱培养基,27℃恒温培养2周,对培养出的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共分离出皮肤癣菌62株,其中须癣毛癣菌38株(61%),犬小孢子菌12株(19%),石膏样小孢子菌10株(16%),紫色毛癣菌2株(3%)。62例患儿有动物接触史,45例患儿有外用糖皮质激素史。患儿外用特比萘芬乳膏或联苯苄唑乳膏,部分患者口服特比萘芬片,治疗4~8周后均达到临床和真菌学治愈。结论:毳毛面癣的优势致病菌是须癣毛癣菌,其次依次是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发病因素与接触动物密切相关。

喻惠元,陈尊义,董碧麟,曾志良,杨静,江萍,童中胜[8](2019)在《武汉某三甲医院儿童面癣与头癣病原菌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儿童面癣与头癣临床特点和致病菌种分布情况,为科学有效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统计2018年1月-2018年12月该院皮肤科门诊诊治的儿童面癣与头癣的临床资料。结果共观察31例面癣和66例头癣患儿,儿童面癣的主要致病菌为须癣毛癣菌,占61.29%;儿童头癣的主要致病菌为紫色毛癣菌,占57.58%。两者发病率最高年龄段均为2~6岁学龄前儿童。结论亲动物性皮肤癣菌是儿童面癣主要致病菌,亲人性的皮肤癣菌是儿童头癣的主要致病菌,两者致病菌种亲宿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质量的真菌镜检和培养是确诊儿童面癣和头癣的重要手段。

姜伟伟[9](2019)在《常见皮肤癣菌感染LAMP-微流控高通量诊断芯片的研发》文中研究表明皮肤癣菌是临床常见的浅部真菌,它是一种丝状真菌,常侵入富含角蛋白的基质中生长,病变累及人的皮肤、毛发和指甲(趾甲)等。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癣菌分为3个属:毛癣菌属(Trichophyton spp.)、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 spp.)和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 spp.),主要包括红色毛癣菌(T.rubrum)、须癣毛癣菌(T.mentagrophyte)、紫色毛癣菌(T.violaceum)、断发毛癣菌(T.tonsurans)、疣状毛癣菌(T.verrucosum)、许兰毛癣菌(T.schoenleinii)、犬小孢子菌(M.canis)、石膏样小孢子菌(M.gypseum)、铁锈色小孢子菌(M.ferrugineum)和絮状表皮癣菌(E.floccosum)等30余种致病菌种。皮肤癣菌引起的皮肤感染是最高发的浅部真菌病,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进入老龄化状态、临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的滥用,浅部真菌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目前,临床针对皮肤癣菌感染的诊断仍以镜检+培养为主,通过显微镜观察有无孢子或菌丝,培养之后主要依赖总菌落形态和分生孢子及其他菌丝结构的显微特征帮助鉴别,并辅之以交配实验和生化测试,如脲酶测试或营养测试等。但镜检阳性率低,且对技术人员操作要求较高,无法将真菌鉴定至种属水平。而培养耗时较长,一般要2周左右。组织病理检查对于浅部的皮肤癣菌感染无实际临床意义,患者主观上很难接受。临床皮肤癣菌感染的样本量巨大,急需一种既能快速诊断、又兼顾成本效益的早期诊断方法。为了更好的解决临床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需求,一系列针对病原真菌核酸、蛋白的分子诊断技术已进入实验研究阶段,其中部分技术在临床中已经获得一定的应用。分子诊断技术通过针对病原微生物自身蛋白、核酸等具有特异性成分或序列片段的分析鉴别到达准确诊断的目的,此类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从取材到报告整个流程耗时短,可在1天内,甚至数小时完成诊断。本研究将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与微流控芯片载体相结合,试图开发一套能实现早期快速诊断,同时高效、价廉的诊断方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是一种可以在恒温条件下实现核酸高倍扩增的技术,该扩增技术消除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所需的温度循环,同时获得了类似的扩增产量。LAMP技术不仅特异性强、敏感度高,而且因其恒温扩增的原理对实验条件要求不高,便于临床推广。目前,LAMP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多种真菌、病毒、细菌以及分枝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诊断。而微流控芯片技术是使用微管道进行实验反应和样本检测等,具有微型化、集成化等特点。根据通道的设计,可以在芯片上产生所需的微环境条件,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以实现短期内数十甚至上百例样本的同时鉴定。本研究是针对皮肤癣菌的三个属分别设计对应的三套属引物,引物的设计首先通过Pubmed将各属内的皮肤癣菌菌种rDNA(包括18S、ITS1、5.8S、ITS2和28S等)序列下载下来,经Geneious软件分析比对,寻找属内各菌种高度近似的目的靶基因,该靶基因片段要与其他属的菌种序列或者系统进化树上临近菌种的序列明显不同。然后利用LAMP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ExplorerV4设计引物(两个外引物,F3和B3;两个内引物,FIP和BIP,为缩短反应时间时可增加环引物LB和LF)。然后筛选引物,优化反应体系,并测试体系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接着将验证后的体系装入微流控芯片中进一步验证,最后利用搜集的临床标本进行临床验证。研究共用菌株113株,其中包括红色毛癣菌20株、须癣毛癣菌20株、紫色毛癣菌11株、断发毛癣菌4株、疣状毛癣菌3株、许兰毛癣菌8株、犬小孢子菌16株、铁锈色小孢子菌3株、絮状表皮癣菌6株,常见念珠菌5株,马拉色菌5株,曲霉4株,青霉2株,红酵母2株,细菌4株,和人DNA(sigma)1份。各属内菌种核酸为对应属引物的阳性样本,其他菌株核酸为对照样本。经研究发现LAMP技术对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内的常见皮肤癣菌鉴定特异性可以达到100%,在敏感性上可以达到1×102拷贝/μL左右。验证后反应体系在微流控芯片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特异性与敏感性同LAMP技术。

朱仁衡[10](2017)在《泛发性皮肤癣菌病病原菌鉴定与致病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泛发性皮肤癣菌病患者进行致病菌种鉴定及临床分析,观察泛发性皮肤癣菌病患者与体(股)癣患者致病菌种分布有无区别,探讨引起泛发性皮肤癣菌病的可能致病因素。方法:1、搜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并临床诊断为体(股)癣(对照组)及泛发性皮肤癣菌病患者(实验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真菌镜检及培养,使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及ITS4扩增核糖体基因,对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数据库比对。最终对比分析实验组及对照组致病菌种分布的差异性。2、搜集体(股)癣患者及泛发性皮肤癣菌病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引起泛发性皮肤癣菌病的可能致病因素。结果:1、在37例泛发性皮肤癣菌病患者中,年龄分布于3岁到85岁之间,平均年龄39.86?3.37岁,平均病程584.92?132.52天,男女比例为1∶0.54,40岁以上患者占51.4%,城镇农村比为1∶1.18;在35例体(股)癣患者中,年龄分布于2岁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31.20?3.01岁,平均病程67.37?14.54天,男女比例为1∶1.19,40岁以上患者占31.4%,城镇农村比为1∶0.75。2、所有实验组患者不同皮损处致病菌种均一致。实验组共鉴定出四种皮肤癣菌,红色毛癣菌25例,须癣毛癣菌9例,石膏样小孢子菌2例,断发毛癣菌1例。对照组共鉴定出三种皮肤癣菌,红色毛癣菌27例,须癣毛癣菌7例,石膏样小孢子菌1例。3、对实验组患者做临床分析得出:32例患者有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史(外用29例,口服1例,口服加外用1例,吸入加外用1例);8例患者长期亲密接触动物;7例糖尿病患者;3例高血压患者;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例哮喘患者;1例肿瘤化疗后患者。对照组患者临床分析:5例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乳膏,5例接触动物,3例糖尿病患者。结论:1、泛发性皮肤癣菌病患者不同部位皮损致病菌种均一致;2、泛发性皮肤癣菌病致病菌种和普通体(股)癣患者致病菌种无差异性,不是特定种类的皮肤癣菌感染才导致泛发性皮肤癣菌病的发生。3、泛发性皮肤癣菌病患者和体(股)癣患者在年龄、病程、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基础疾病等方面有差异。这些因素可能为泛发性皮肤癣菌病发生的相关因素。

二、须癣毛癣菌致儿童面癣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须癣毛癣菌致儿童面癣1例(论文提纲范文)

(1)成人面部难辨认癣1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2)断发毛癣菌致成人脓癣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 论

(4)377例浅部真菌感染病原菌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标本采集
        2.2.2 直接镜检
        2.2.3 真菌培养
        2.2.4 菌种鉴定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药品
第3章 结果
    3.1 浅部真菌病致病菌的分布
    3.2 浅部真菌病与职业种类的相关性
    3.3 浅部真菌病与基础疾病的关系
    3.4 浅部真菌病及致病菌在不同性别中的分布
    3.5 浅部真菌病及致病菌在不同年龄中的分布
    3.6 浅部真菌病及病原菌在不同季节中的分布
第4章 讨论
    4.1 针对致病菌的分析
    4.2 针对浅部真菌病的分析
        4.2.1 头癣
        4.2.2 足部真菌病
        4.2.3 甲真菌病
        4.2.4 体股癣
    4.3 浅部真菌病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
        4.3.1 浅部真菌病与职业种类的相关性
        4.3.2 浅部真菌病与基础疾病的相关性
        4.3.3 浅部真菌病及致病菌在不同性别中的分布
        4.3.4 浅部真菌病及致病菌在不同年龄中的分布
        4.3.5 浅部真菌病及致病菌在不同季节中的分布
第5章 结论
第6章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皮肤癣菌病的流行病学
    参考文献

(5)2019-2020年吉林地区头癣临床特征和病原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综述
        1.2.1 头癣的病原菌概述
        1.2.2 国内多地区头癣病原菌调查结果
        1.2.3 国内各地区头癣病原菌调查结果
        1.2.3.1 北方地区
        1.2.3.2 南方地区
        1.2.3.3 西北地区
        1.2.3.4 青藏地区
        1.2.4 综上所述
第2章 病例选择与实验方法
    2.1 病例标本及来源
    2.2 入选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记录临床资料
        2.3.1.1 调查表的设计
        2.3.1.2 知情同意书
        2.3.2 真菌镜检
        2.3.3 真菌培养及鉴定
        2.3.4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
    3.2 病程
    3.3 动物接触史
    3.4 本人或密切接触者是否同患浅表真菌病
    3.5 临床分型
    3.6 真菌镜检结果
    3.7 真菌培养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须癣毛癣菌复合体分类及特比萘芬耐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分类
    引言
    1. 实验材料与设备
        1.1 菌株来源
        1.2 材料与试剂
        1.3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培养基的制备
        2.1.1 PDA培养基制备
        2.1.2 SDA培养基制备
        2.1.3 尿素酶培养基
        2.1.4 土温80培养基
        2.1.5 角蛋白酶培养基
        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2.3 PCR扩增
        2.3.1 PCR引物
        2.3.2 PCR反应体系
        2.3.3 凝胶电泳及PCR产物纯化
        2.3.4 测序分子鉴定
        2.3.5 多位点序列分析
        2.3.6 基因组比较
        2.4 表型分析
        2.4.1 菌落形态学
        2.4.2 尿素酶试验
        2.4.3 土温80试验
        2.4.4 角蛋白酶试验
        2.4.5 毛发穿孔试验
        2.4.6 交配试验
    3. 实验结果
        3.1 基因序列的进化分析
        3.2 表型特征
        3.2.1 菌落的形态特征
        3.2.2 Tween-80试验
        3.2.3 毛发穿孔试验
        3.2.4 蛋白酶试验
        3.2.5 尿素酶试验
        3.2.6 交配试验
    4. 讨论
    5. 实验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特比萘芬耐药机制研究
    引言
    1. 实验材料与设备
        1.1 菌株信息
        1.2 材料与试剂
        1.3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培养基的制备
        2.1.1 PDA培养基制备
        2.1.2 配置2×RPMI 1640溶液
        2.1.3 配置药敏试验药物
        2.1.4 配置含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的1640RPMI凝胶
        2.2 配置药敏板
        2.2.1 药物原液配置
        2.2.2 配制菌悬液
        2.2.3 加样培养和判定结果
        2.3 评价粗筛选耐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的菌株的方法
        2.4 角鲨烯环氧化物酶基因测序
        2.4.1 基因组DNA提取
        2.4.2 PCR扩增
        2.5 评价耐药的稳定性
        2.6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3.2 角鲨烯环氧化物酶基因测序
        3.3 评价固体培养基粗筛耐药菌株的有效性
        3.4 三唑类药物的敏感性
        3.5 评价耐药的稳定性
    4. 讨论
    5. 实验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论文相关综述:皮肤癣菌耐药趋势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非论文相关综述 抗真菌药在特殊人群的应用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与学术交流情况
致谢

(7)73例儿童毳毛面癣病原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临床表现
    2.3 发病相关因素
    2.4 真菌学检查
    2.5 治疗
3 讨论

(8)武汉某三甲医院儿童面癣与头癣病原菌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儿童面癣的一般情况及发病特征
    2.2 儿童头癣的一般情况及发病特征
    2.3 儿童面癣与头癣和致病菌亲宿主性关系比较
3 讨论

(9)常见皮肤癣菌感染LAMP-微流控高通量诊断芯片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10)泛发性皮肤癣菌病病原菌鉴定与致病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泛发性皮肤癣菌病病原菌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第二部分 泛发性皮肤癣菌病致病因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泛发性皮肤癣菌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四、须癣毛癣菌致儿童面癣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成人面部难辨认癣12例临床分析[J]. 张楠,何瑾,晁晓娟,陈文俊,王惠琳,孟继龙.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03)
  • [2]断发毛癣菌致成人脓癣1例[J]. 周成龙,张晓利.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21(04)
  • [3]毳毛癣的临床诊治进展[J]. 宋歌,梁官钊,张美洁,董嘉琤,刘维达.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1(08)
  • [4]377例浅部真菌感染病原菌临床分析[D]. 洪凡. 南昌大学, 2021(01)
  • [5]2019-2020年吉林地区头癣临床特征和病原菌分析[D]. 孙瑾鹏. 吉林大学, 2021(01)
  • [6]须癣毛癣菌复合体分类及特比萘芬耐药机制研究[D]. 孔雪.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7]73例儿童毳毛面癣病原菌分析[J]. 闫玮,符美华,梅嬛,陈伟,刘维达.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0(12)
  • [8]武汉某三甲医院儿童面癣与头癣病原菌比较分析[J]. 喻惠元,陈尊义,董碧麟,曾志良,杨静,江萍,童中胜.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9(12)
  • [9]常见皮肤癣菌感染LAMP-微流控高通量诊断芯片的研发[D]. 姜伟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0)
  • [10]泛发性皮肤癣菌病病原菌鉴定与致病因素分析[D]. 朱仁衡. 川北医学院, 2017(04)

标签:;  ;  ;  ;  ;  

须癣毛癣菌引起的小儿足癣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