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诱发因素分析及护理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诱发因素分析及护理

一、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诱发因素分析及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赵英晖[1](2021)在《消化性溃疡的护理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化性溃疡(PU)是一种是严重损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饮食结构也在随着生活节奏的改变而不断发生变化,PU的患病人数以及发病率均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国外有报道称,估计约有10%左右的人在其一生中患过此病,且该病好发于任何年龄段。临床资料显示,十二指肠溃疡(DU)多见于青壮年,而胃溃疡(GU)则是以中老年最为多见;前者的发病高峰一般比后者提前10年左右。临床上DU患病人数多于GU,DU与GU发生率的比值大约为3∶1左右。不论是GU还是DU均好发于男性。目前,PU已成为影响全球公共健康的重大问题。相关研究证实,优质的护理措施对PU患者至关重要。本文对PU的相关护理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PU的临床护理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

徐东强[2](2021)在《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探讨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并分析相关因素与证候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本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脾胃病科病房符合入选标准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20例,制定临床资料观察表,进行调查、归纳,建立数据库,录入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一般情况、胃镜结果、HP感染情况、四诊信息、治疗用药等因素进行描述性及相关性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的分布依次为:脾胃虚弱(36.7%)>肝胃郁热证(19.2%)>肝胃不和(14.3%)>脾胃湿热(13.3%)>胃络淤阻(10.8%)>胃阴不足证(5.8%)。2.职业分布:工人34例(28.3%)>无业24例(20.0%)>退休22例(18.3%)>个体17例(14.2%)>职员11例(9.2%)>农民7例(5.8%)>学生3例(2.5%)>教师2例(1.7%)3.性别与年龄分布:性别分布:男:女=3:1。年龄分布:中年人>老年人>青年人。各中医证候与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不和证女性患者占比高于其他症候;各中医证候与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吸烟与饮酒分布:吸烟占全部病例的23.3%,饮酒占全部病例的33.3%。各中医证候与吸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候与饮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郁热证饮酒率高于其他症候。5.HP感染分布:HP感染率43.3%。各中医证候与HP感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HP感染率高于其他证候。6.胃镜下表现:溃疡类型:DU 63.3%,GU 28.3%,CU 8.3%。DU:GU2.15:1。溃疡数量:溃疡数量为单个63例(52.50%),溃疡数量为多个的为57例(47.5%)。溃疡面积:<0.5cm2为78例,≥0.5cm2为25例,≥1cm2:为17例,各中医证候与溃疡类型、溃疡数量、溃疡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PU的四诊信息:胃脘痛、纳差、少气懒言、嘈杂反酸、口干口苦、恶心呕吐等症状多见。多见红舌,薄白苔。脉象以脉沉细为主。8.PU的常用药物分布概况:使用次数前十的药物有甘草、白术、陈皮、党参、白芍、茯苓、当归、柴胡、半夏、香附。9.各个证候常用药物:肝胃不和基本方药为柴胡、白芍、香附、陈皮、甘草、川芎、枳壳。肝胃郁热基本方药为白芍、柴胡、香附、黄连、黄芩、栀子、延胡索。脾胃湿热基本方药为薏苡仁、半夏、甘草、黄连、栀子、茯苓。脾胃虚弱基本方药为甘草、白术、党参、陈皮、当归、黄芪、半夏。胃络淤阻基本方药为党参、延胡索、甘草、黄芪、郁金、白术。胃阴不足基本方药为当归、神曲、山楂、沙参、莱菔子、玉竹、生地。结论:1.本病脾胃虚弱证最为常见,主要症状为胃脘痛、纳差、少气懒言,多见淡红舌,薄白苔,脉沉细。其次为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主要症状为嘈杂反酸、口干口苦、恶心呕吐。2.中医证候与性别、饮酒、HP感染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3.男性较女性、中老年人较青年人更容易患本病。4.PU治疗原则以健脾益气、疏肝和胃为主。

黄根[3](2021)在《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 ——2012-2020年住院患者的大样本统计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消化性溃疡(PU)是人类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最为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之一。PU常反复发作,给患者身心带来痛苦,影响生活质量,加重经济负担,还可并发溃疡出血、穿孔及幽门梗阻,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有关PU的临床诊疗取得了长足进步,内窥镜的广泛应用使PU更易得到确诊,质子泵抑制剂(PPI)的问世使PU近期疗效良好,幽门螺杆菌(Hp)的根除可一定程度减少复发,但并没有彻底改变PU的临床状况,发病率仍高,复发及并发出血和穿孔仍常见。因此,为了更为有效地控制PU,仍有必要深入研究PU在内镜、PPI、Hp时代的发生发展规律。为此,本研究将对过去8年来PU住院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为更为有效地诊治PU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2012年3月至2020年2月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PU患者,包括胃溃疡(GU)、十二指肠溃疡(DU)、复合性溃疡(CU),伴有或不伴有并发症(溃疡出血、幽门梗阻或溃疡穿孔)。根据入院前后2周内胃镜检查结果或外科手术确定诊断。2、资料收集:从病案室中检索上述期间主要诊断为PU的患者,并收集病历首页的信息。根据诊断标准、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合格的研究对象,调取病历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病因和诱因、并发症、胃镜资料等。所有资料保存到Excel表,并进行数据清洗和编码。3、研究内容:(1)临床特点分析:将PU患者按不同指标分组,比较组间临床特点的差异,包括人口学特点、临床症状与体征、病因和诱因、并发症、内镜下溃疡特点、治疗方法。(2)卫生经济学相关分析:统计分析PU患者入院时间的分布规律、住院天数的影响因素、多次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3)变化趋势分析:按年度统计PU患者的上述各种临床特点、入院时间、住院天数等,比较年度间差异,观察和分析变化趋势。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Mean±SD)的形式表示,两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及以上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单组数据是否随机分布采用游程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用SPSS 22.0软件完成上述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993例PU患者,其中合格的PU患者纳入2266例分析,年龄10~93岁,平均51.6±16.7岁,其中男性1615例,女性651例,胃溃疡689例,十二指肠溃疡1447例,复合性溃疡130例。具体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人口学特征:20岁以上的患者随着年龄增长,数量逐渐增多,50~60岁达到高峰,然后逐渐减少;20岁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迅速增多,而胃溃疡患者在40岁以上才迅速增多,但两者达峰年龄一致;男性多于女性,越年轻男女比例越大(P<0.001);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相同,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达峰年龄无差别。2、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上腹痛、纳差、恶心、呕吐等症状较反酸、嗳气、烧心等症状更常见,除纳差症状外,其余症状的阳性率均<50%,各症状在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复合性溃疡间的阳性率多无明显差异;有32.6%的女性患者有节律性上腹痛,且显着多于男性;不同年龄段间临床症状有一定差异;上腹压痛的阳性率为47.5%。3、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病因和诱因: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74%,胃溃疡较十二指肠溃疡低10%(P<0.001),随年龄增加Hp阳性率递减(P<0.05),男女之间感染率无显着差异;GU患者的A、B型血阳性率分别为28.9%及26.0%,显着高于DU(P<0.001),DU患者O型血阳性率为43.4%,显着多于GU(P<0.001);服用NSAIDs是中老年患者的重要诱发因素,女性比例多于男性,而饮酒是中青年患者的重要诱因,男性比例多于女性。4、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溃疡并发症:61.1%的患者因溃疡并发症而入院,以溃疡并发出血最多(占比45.8%),其次为穿孔(占比10.7%),DU所致并发症占比为71%;青年更易发生溃疡出血和穿孔,男性尤然(P<0.001);溃疡穿孔患者Hp阳性率最高(81.8%)(P<0.05);AB型血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9.3%,并发出血的发生率为54.3%,均高于其他血型(P<0.001);服用NSAIDs者相较于其他诱因更易发生并发症。5、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内镜下溃疡特点:内镜下溃疡部位以十二指肠和胃窦最常见(占77.7%),主要呈类圆形(68.1%),以长径1cm以下为主(71.3%);胃底较易出现不规则溃疡,贲门较易出现线性和环状溃疡,十二指肠较易出现霜斑溃疡,胃体溃疡平均长径及面积分别为10.65±6.7mm、50.0(21.0,120.0)mm2,均大于其他部位溃疡(P<0.001);中老年胃溃疡多见,中青年十二指肠溃疡多见(P<0.001);中青年溃疡面积小于中老年(P<0.05);女性溃疡小于男性(P<0.001);Hp感染和血型与溃疡大小和形状无明显关系;长径在0.6~1.0cm的溃疡出血的发生率为58.1%,显着高于其他组,长径在1.6~2.0cm的溃疡穿孔的发生率最高。6、消化性溃疡住院治疗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主要治疗方法为单纯药物治疗(85.7%),中老年人尤然;内镜下止血治疗为4.3%,老年患者多于其他年龄组(P<0.001);溃疡穿孔绝大多数为外科修补,极少行胃大部切除术(P<0.001);内镜下和外科治疗男性多于女性(P<0.001)。7、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入院时间:入院高峰为冬春季(3月最高),夏季为低谷(8月份最低);不同月份和季节的入院例数在GU、DU和CU间、不同年龄段间和男女性间均无差异;溃疡出血夏季低于其他季节(P<0.05),溃疡穿孔和幽门梗阻以春季最多见;夏季单纯药物治疗最常用,内镜下止血秋冬季多于其他季节(P<0.001);春季开腹修补溃疡多于腹腔镜下修补。8、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天数:患者年龄、某些临床表现(非节律性上腹痛、消化不良症状、上腹压痛)、溃疡大小、并发症的有无与住院时间显着相关(P<0.05);胃溃疡患者住院时间长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P<0.001)。9、消化性溃疡多次住院患者的相关因素:患者多次住院主要与年龄大、出现并发症相关,与本研究调查的其他各项因素多无相关性。10、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变化趋势:消化性溃疡患者住院例次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是冬季病例增长明显(P<0.001);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各年度间无差异;无节律性上腹痛、纳差、嗳气、上腹压痛的患者比例呈增加趋势(P<0.001);幽门螺杆菌阴性病例呈明显增加趋势(P<0.001);A、B型血患者比例呈增加趋势(P<0.001);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患者比例呈明显增加趋势(P<0.001);胃体、胃角、胃窦溃疡均呈上升趋势,十二指肠溃疡呈抛物线型变化趋势,复合性溃疡近期似大幅上升(P<0.001);<20mm溃疡呈“双峰型”上升,而>20mm溃疡先升后降;非典型溃疡(线性、霜斑、环状溃疡)呈上升趋势(P<0.001),而典型溃疡(类圆形、不规则形)变化不明显;有复合并发症的溃疡患者呈加速上升趋势,幽门梗阻呈上升趋势,溃疡出血有轻微上升趋势,而溃疡穿孔呈下降趋势(P<0.001);住院天数1周以内者呈增多趋势,1~2周者呈双峰型增多趋势,而2周以上者呈先升后降趋势;多次住院患者呈较快的上升趋势,并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结论:1、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溃疡亚型占比差异明显,十二指肠溃疡最多见,具有较明显的人口学特征,40~60岁患者最多,男性多于女性。2、消化性溃疡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且与年龄、性别相关,就单个症状而言约半数以上的患者没有症状,女性患者节律性上腹痛多于男性,不同年龄段间临床症状有一定差异;约半数患者有上腹压痛,尤其是胃溃疡患者和中青年患者。3、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发病及并发症发生与幽门螺杆菌、血型、服用NSAIDs和饮酒相关,胃溃疡的Hp较十二指肠溃疡低10%,随年龄增加Hp阳性率递减,A、B型血者GU多于DU,O型血者则DU多于GU;服用NSAIDs是中老年患者的重要诱发因素,女性尤然,而饮酒是中青年患者的重要诱因,男性尤然。半数以上的患者因溃疡并发症而入院,以溃疡并发出血最多,主要由十二指肠溃疡所致,青年男性更易发生溃疡出血和穿孔,发生并发症者Hp感染率更高、AB型血占比更高、服用NSAIDs者更多。4、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内镜下溃疡的部位、形状、大小与年龄、性别和并发症发生有一定关系,中老年胃溃疡多见,中青年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中青年溃疡面积小于中老年,女性溃疡小于男性,溃疡出血多见于1cm以内溃疡,溃疡穿孔多见于1~2cm溃疡。5、消化性溃疡住院治疗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单纯药物治疗,少数出血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穿孔患者一般行外科修补,极少行胃大部切除术,内镜下和外科治疗男性多于女性。6、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入院高峰为冬春季(3月最高),夏季为低谷(8月份最低),溃疡出血夏季低于其他季节,溃疡穿孔和幽门梗阻以春季最多见,内镜下止血秋冬季多于其他季节,春季开腹修补溃疡多于腹腔镜下修补。7、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年龄大、有某些临床表现(非节律性上腹痛、消化不良症状、上腹压痛)、溃疡大、发生并发症的住院时间更长,胃溃疡住院时间长于十二指肠溃疡。多次住院主要与年龄大、出现并发症相关。8、消化性溃疡患者住院例次呈逐年上升趋势,以冬季病例增长明显,幽门螺杆菌阴性、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患者比例呈明显增加趋势;胃溃疡均呈上升趋势,十二指肠溃疡呈抛物线型变化趋势:2cm以下溃疡呈“双峰型”上升,而大溃疡先升后降;非典型溃疡(线性、霜斑、环状溃疡)呈上升趋势;复合性并发症的溃疡患者呈加速上升趋势,幽门梗阻呈上升趋势,溃疡出血有轻微上升趋势,而溃疡穿孔呈下降趋势;住院天数1周以内者呈增多趋势;多次住院患者呈较快的上升趋势。

杨艺[4](2020)在《消化性溃疡中医体质分布与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病例的收集分析,观察PU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总结其中医体质与证型分布的特点,并探求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中医药防治PU提供更多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共选入121例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病例、90例胃溃疡(Gastric Ulcer,GU)病例,记录其性别、年龄、职业、发病症状、发病次数、幽门螺杆菌(H.pylori,Hp)、胃镜分期等情况,同时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判定其体质类型,根据2017《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划分并判定其中医证型。利用Excel表格建立原始数据库,通过SPSS研究方法,研究PU中医体质与证型分布特点,并探求二者的相关性。结果:一、DU调查与研究结果1.DU中医证型分布:脾胃虚弱(寒)证(占28.9%)最多,其次依次为脾胃湿热证(23.2%)、肝胃不和证(19.0%)、肝胃郁热证(11.6%)、胃阴不足证(10.7%)、胃络瘀阻证(6.6%)。2.DU中医体质分布:气虚质(23.2%)最多,其次依次为阳虚质(19.0%)、湿热质(17.3%)、气郁质(14.9%)、痰湿质(9.1%)、平和质(8.3%)、阴虚质(4.1%)、血瘀质(3.3%)、特禀质(0.8%)。3.DU患者中医证型与年龄、Hp感染、胃镜分期有一定相关性:青年组以脾胃虚弱(寒)证为主,中年组以肝胃不和证为主,老年组脾胃虚弱(寒)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均多见;Hp(+)多见于脾胃虚弱(寒)证、脾胃湿热证;活动期多见于脾胃虚弱(寒)证、脾胃湿热证,愈合期多见于胃阴不足证,瘢痕期无明显证型倾向。4.DU患者中医体质与性别、年龄、Hp感染、胃镜分期有一定相关性:男性以湿热质为主,女性以阳虚质为主,而气虚质在男性、女性均多见;青年组以湿热质、痰湿质、气郁质为主,中年组以气虚质为主,老年组以阳虚质为主;Hp(+)以气虚质、湿热质为主;活动期以气虚质、阳虚质为主;愈合期以气郁质为主,瘢痕期以阳虚质、血瘀质为主。5.DU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分布有显着相关性:脾胃湿热证与痰湿质、湿热质相关,胃阴不足证与阴虚质相关,脾胃虚弱(寒)证与气虚质、阳虚质相关,肝胃不和证与气郁质、平和质相关,胃络瘀阻证与阳虚质、血瘀质相关。二、GU调查与研究结果1.GU中医证型分布:脾胃湿热证(30.0%)最多,其次依次为肝胃郁热证(21.1%)、脾胃虚弱(寒)证(17.8%)、肝胃不和证(12.2%)、胃阴不足证(10.0%)、胃络瘀阻证(8.9%)。2.GU中医体质分布:湿热质(23.3%)最多,其次依次为气郁质(17.8%)、痰湿质(14.4%)、气虚质(13.3%)、阴虚质(8.9%)、平和质(8.9%)、阳虚质(6.7%)、血瘀质(5.6%)、特禀质(1.1%)。3.GU患者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镜分期有一定相关性:Hp(+)多见于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寒)证患者。活动期多见于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愈合期多见于胃阴不足证,瘢痕期多见于脾胃虚弱(寒)证。4.GU患者中医体质与Hp感染、胃镜分期有一定相关性:Hp(+)以湿热质、气虚质为主;活动期以湿热质、气郁质、痰湿质为主;愈合期以阴虚质为主,瘢痕期以气虚质、阳虚质为主。5.GU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分布有显着相关性:脾胃湿热证与痰湿质、湿热质相关,胃阴不足证与阴虚质相关,脾胃虚弱(寒)证与气虚质、阳虚质相关,肝胃不和证与气郁质相关,胃络瘀阻证与阳虚质、气虚质、血瘀质相关。综合DU与GU数据统计结果,PU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分布有显着相关性,脾胃湿热证与痰湿质、湿热质相关,胃阴不足证与阴虚质相关,脾胃虚弱(寒)证与气虚质、阳虚质相关,肝胃不和证与气郁质、平和质相关,胃络瘀阻证与阳虚质、血瘀质相关。结论:1.DU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中脾胃虚弱(寒)证最多,其次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主要的体质类型为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气郁质。痰湿质、湿热质发病后易表现为脾胃湿热证,阴虚质发病后易表现为胃阴不足证,气虚质发病后易表现为脾胃虚弱(寒)证,气郁质、平和质发病后易表现为肝胃不和证,血瘀质发病后易表现为胃络瘀阻证,阳虚质发病后易表现为脾胃虚弱(寒)证、胃络瘀阻证。2.GU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脾胃湿热证最多,其次为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寒)证;主要的体质类型为湿热质,气郁质、痰湿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发病后易表现为脾胃湿热证,阴虚质发病后易表现为胃阴不足证,气虚质、阳虚质发病后易表现为脾胃虚弱(寒)证、胃络瘀阻证,气郁质发病后易表现为肝胃不和证,血瘀质发病后易表现为胃络瘀阻证。3.PU患者痰湿质、湿热质发病后易表现为脾胃湿热证,阴虚质发病后易表现为胃阴不足证,气虚质发病后易表现为脾胃虚弱(寒)证,气郁质、平和质发病后易表现为肝胃不和证,血瘀质发病后易表现为胃络瘀阻证,阳虚质发病后易表现为脾胃虚弱(寒)证、胃络瘀阻证。在此结论的基础上,通过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进行调节及药物防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李怡[5](2020)在《HP感染相关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证候及证素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211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与147例Hp阴性的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患者进行流行病学、生活饮食习惯、疾病诱因、消化道症状、合并症、内镜下表现、特别是中医证素和证候的对比分析研究,探索HP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出HP感染与PU患者证候证素之间的关系,为预防HP感染、中医药辨证论治辅助根除HP,促进溃疡愈合与防止溃疡复发奠定理论基础。方法:1.收集2019年天津市南开医院消化内科二住院的内镜确诊35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初步研究对象,进行HP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2.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婚况、职业、文化程度、初发、复发、家族史。3.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生活饮食习惯、发病诱因。4.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消化道症状评分及合并症情况。5.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内镜下表现特点。6.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分别对两组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提取并比较两组中医证素、证候信息。7.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按201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得出及按中医证素分析得出中医证候的异同。8.进行HP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结果:1.35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HP检测结果为Hp阳性者211例、Hp阴性者147例。2.两组患者中男性均多于女性(P>0.05);Hp阳性组溃疡发病年龄高峰为60-69岁,Hp阴性组为50-59岁(P<0.05);HP感染与患者婚姻状况不相关(P>0.05);Hp阳性组职业中司机、体力劳动者比例高于Hp阴性组(P<0.05);Hp阳性率与患者文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Hp阳性组复发率、溃疡病家族史患者比例均高于Hp阴性组(P<0.05)。3.两组患者饮食嗜好比较,Hp阳性组中偏嗜辛辣油腻、过冷过热饮食、酗酒患者比例较高,Hp阴性组中偏嗜过酸过甜、粗硬饮食、饮咖啡患者比例较高(P<0.01);两组患者生活习惯比较,Hp阳性组中卫生习惯较差、不规律饮食、吸烟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Hp阴性组,Hp阴性组患者习惯分餐、暴饮暴食比例高于Hp阳性组(P<0.01);在发病诱因方面,Hp阳性组精神刺激比例较高,Hp阴性组劳累、受凉、NSAIDs比例较高(P<0.01)。4.Hp阳性组消化道症状评分及消化道出血及梗阻的概率明显高于Hp阴性组(P<0.01)。5.内镜下比较:Hp阳性组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复合性溃疡(compound ulcer,CU)、多发溃疡、胃体溃疡、胃底溃疡、幽门管溃疡、巨大溃疡、深凹溃疡比例明显高于Hp阴性组(P<0.05);Hp阳性组溃疡周围的粘膜点状发红、弥漫性发红、充血水肿、红斑样改变明显多于Hp阴性组(P<0.01),伴胆汁反流的比例低于Hp阴性组。6.经聚类分析,提取Hp阳性患者病位证素为胃、肝、脾,病性证素属实者气滞、湿、热、血瘀,属虚者为阴虚、阳虚。提取类证共有6个,分别为类脾胃湿热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肝胃不和证、类胃络瘀阻证、类胃阴不足证、类脾胃阳虚证。提取Hp阴性患者病位证素为胃、脾、肝,病性证素属实者气滞、湿、热、血瘀,属虚者为阴虚、阳虚。提取类症共有5个,分别为类胃络瘀阻证、类胃阴不足证、类脾胃虚弱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肝胃不和证。经因子分析,提取Hp阳性患者病位证素为胃、肝、脾,病性证素属实者气滞、热、湿、血瘀,属虚者为阴虚、阳虚、气虚。提取类证共有6个,分别为类脾胃湿热证(25.1%)>类脾虚湿热证(17.1%)=类肝胃郁热证(17.1%)>类胃阴不足证(16.5%)>类肝胃不和证(13.3%)>类胃络瘀阻证(10.9%)。提取Hp阴性患者病位证素为胃、肝、脾,病性证素属实者热、气滞、湿、血瘀,属虚者为阴虚、阳虚、气虚。提取类证共有6个,分别为类肝胃不和证(24.5%)>类胃阴不足证(19.7%)>类脾胃湿热证(15.6%)>类肝胃郁热证(15.0%)>类脾胃虚弱证(14.3%)>类胃络瘀阻证(10.9%)。经统计分析显示:两组患者证素、证候分析分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依据共识意见,经中医医师辨证得出的证候分布为:Hp阳性组:脾胃湿热证(32.7%)>肝胃不和证(21.8%)>胃阴不足证(15.2%)>肝胃郁热证(14.7%)>脾胃虚弱证(8.1%)>胃络瘀阻证(7.6%)。Hp阴性组:肝胃不和证(36.1%)>胃阴不足证(14.2%)>脾胃虚弱证(13.6%)>脾胃湿热证(12.2%)>肝胃郁热证(12.2%)>胃络瘀阻证(11.6%)。经统计分析显示:两组患者证候分析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7.对专家辨证与因子分析-证素辨证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Hp阳性患者专家辨证与因子分析-证素辨证法结果有所差异(P<0.01)。而Hp阴性患者专家辨证与因子分析-证素辨证法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Hp阳性患者专家辨证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比例较高;而通过因子分析的证素辨证结果示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比例明显较高。8.HP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P<0.05)有年龄、受教育程度低、饮食偏嗜、不规律饮食(可能与职业相关,如司机)、不习惯分餐、不良卫生习惯、精神刺激因素、经常聚餐、吸烟、酗酒等。结论:1.HP感染与年龄、受教育程度低、不良卫生及饮食习惯、如吸烟酗酒、饮食偏嗜、不规律饮食以及精神刺激因素等有关,与患者性别、婚况无明显相关。2.Hp阳性组的消化性溃疡有特征性的粘膜表现,其溃疡往往多发、深大、十二指肠球部及胃体、胃底多见,更容易出现合并症,临床症状相对偏重。3.Hp阳性PU患者最常见的病位证素为胃、肝、脾,病性证素属实者气滞、热、湿、血瘀,属虚者为阴虚、阳虚、气虚。其中湿、热证素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Hp阳性PU患者最多见的中医证候为脾胃湿热证。Hp阴性患者最为多见的证候类型为肝胃不和证。提示湿、热可能是Hp感染的特征性表现。4.Hp阳性患者专家辨证及因子分析-证素辨证存在差异,提示对PU患者的中医辨证诊治仍需更多的规范化研究与培训。

王娜[6](2019)在《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的构建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构建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并评价其信效度,为探索适合我国护理人员评估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性脑病风险及预防性治疗、护理提供参考依据。2.初步应用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分析量表风险状况和预测效果。方法:1.以罗伊的适应模式理论和纽曼的健康系统模式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分析法、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法、访谈法、小组讨论等方法初步形成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指标体系。2.通过两轮德尔菲法对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量表条目池进行专家函询,以筛选、优选量表条目,初步形成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预测试版。3.采用整体抽样法,使用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预测试版对2018年7月至9月就诊于本院肝胆外科、消化内科、感染病科的276例肝硬化住院患者进行调查,依据临界比值、相关系数、因子分析和内部一致性进行项目分析以进一步精简、优化条目,构建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并评价量表信效度。4.采用整体抽样法,以2018年12月至2月就诊于本院本院肝胆外科、消化内科、感染病科的371例肝硬化住院患者为调查对象,初步应用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并通过AMOS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进一步检验该量表的因子结构。5.在第二次调查结果的基础上,采用ROC曲线分析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的预测效能。此外,通过非参数检验分析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对量表风险的影响情况。结果:1.在分析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初拟条目池,结合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访谈法的数据结果,初步形成包含8个维度(肝功能情况、门体因素、门体断流术、消化道出血、感染、电解质紊乱、药物饮食习惯、相关疾病因素),44个条目的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条目池。2.两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率分别为96.3%(26/27)、88.5%(23/26),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28(0.721.00)、0.932(0.791.00)。其中,第二轮的均数﹥3.5且变异系数﹤2.5的维度和条目比例分别100%(8/8)、85.7%(30/35),并且,维度和条目的专家意见肯德尔协调系数(Kendall’s W)分别为0.520、0.441(P﹤0.001)。形成包含8个维度(肝功能情况、门体因素、手术因素、消化道出血、感染、电解质紊乱、药物与饮食、合并症),29个条目的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指标。3.经项目分析后,保留3项条目,合并TIPS和外科门体分流术为“门体分流术”,删除5项条目,整理后检验信效度。效度分析结果显示量表内容效度指数为0.984,各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范围为0.8891.000;探索性因子显示肝功能情况、诱发因素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3.229%、41.866%,因子载荷范围分别为0.5600.893、0.4000.813;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9、0.879,条目与总分相关系数范围0.1670.742;量表与Child-Pugh评分的校标关联效度为0.500、0.455、0.415,呈中度相关;无HE组和HE组的量表总分中位数分别(7,25)分、27(20,36),区分效度较好(Z=-5.302,P﹤0.001);预测版量表、肝功能情况、诱发因素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2、0.774、0.757,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3.9%和59.6%,87.1%和59.2%,90.3%和53.1%,具有较好的预测效度。信度:预测试量表、肝功能情况、诱发因素克朗巴赫系数分别为0.774、0.758、0.614;重测信度分别为0.863、0.996、0.618;量评定者间信度为0.910,各条目之间的评定者间信度为0.4471.000;折半信度分别为0.834、0.805、0.655。最后形成23个条目、2个维度的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正式版。4.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绝对拟合指数指标均达到理想标准,相对拟合指数指标在可接受范围内,这表明正式版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因子结构模型趋于稳定,尚可接受。5.研究结果显示,当量表临界值为18分时,其敏感度为93.0%、特异度为53.8%、正确度为59.8%,量表风险评估结果与肝性脑病实际情况基本符合。此外,量表为18.18±10.04分,说明大多数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较高。量表风险评分与Child-Pugh分级、病程、肝性脑病病史、肝癌及文化程度等一般特征明显相关(P﹤0.05)。结论:1.本研究构建的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包括肝功能情况、诱发因素2个维度,共23个条目。2.该量表因子结构趋于稳定,信效度较好,可作为护理人员评估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发生风险的评估工具。3.该量表灵敏度高,预测效能与临床实际结果基本相符。大多数肝硬化患者处于肝性脑病高风险状态,Child-Pugh分级、病程、肝癌、肝性脑病病史及文化程度等因素与肝性脑病风险强相关,所以评估管理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予以健康教育时应适当增加评估频次,重视健康教育反馈评价。

宋杰伟[7](2019)在《基于IKAP理论的延续护理模式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IKAP理论构建系统和完整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延续护理模式;探讨基于IKAP理论的延续护理模式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长沙市某三甲医院消化内科2018.062018.08收治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47例为对照组,选取长沙市某三甲医院消化内科2018.102018.12收治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47例为干预组。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均给予规范、合理、适宜的用药及治疗方案。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IKAP延续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3-5天内完成一般资料调查、临床资料调查、健康促进生活表方式量表(HPLP-II)、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MA、HAMD);出院后3个月时再次对所有患者进行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II)、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HAMA、HAMD)评价,并收集患者血尿素氮、血红蛋白、溃疡愈合情况等结果,记录有无再出血情况发生。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干预组干预前在一般资料、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焦虑抑郁状态、血红蛋白、尿素氮、大便潜血试验结果等方面和对照组基线比较均无显着差异性(P>0.05)。2、干预组干预后和对照组结局调查的血尿素氮、血红蛋白和溃疡愈合情况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再出血率(2.1%)低于对照组(12.8%),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干预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得分为16.66±0.50,总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4.92±0.46),且各维度均较对照组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组干预后抑郁焦虑得分分别为(7.43±2.58)、(5.13±1.77),得分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8.77±2.66)、(6.62±2.95)],并且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评估也较对照组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以IKAP理论和Pender的健康促进模式为基础成功构建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延续护理模式。2、基于IKAP理论的延续护理模式,可使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得到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完善的延续护理。3、基于IKAP理论的延续护理模式,可提高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状态,降低再出血率。

肖秀金,张群英,陈世友[8](2015)在《临床护理路径在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基于临床路径(CP)的护理干预对十二指肠溃疡(DU)出血病人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16例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实施基于临床路径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平均住院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病人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平均住院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病人生存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病人能有效控制出血症状,缩短平均住院时间与疼痛缓解时间,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石道玉[9](2012)在《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有效护理措施,为临床护理提供切实的参考依据。方法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0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的患者在常规对症护理的基础上加上护理干预。结果实验组的患者比对照组的患者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溃疡愈合状况良好。两组的各项指标有显着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精心的治疗和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能促进患者的痊愈,对患者的早日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赵素梅[10](2012)在《消化性溃疡的护理措施》文中研究指明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其病理特点是胃或十二指肠内壁慢性溃疡形成,以慢性反复发作性上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多见,两者之比3:1,男性多于女性。十二指肠

二、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诱发因素分析及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诱发因素分析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消化性溃疡的护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日常饮食护理
    1.1进餐方式
    1.2 食物选择
2 心理护理
3 生活护理
4 药物护理
5 并发症护理
    5.1 出血
    5.2 穿孔
    5.3 幽门梗阻
6 结语

(2)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1.1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命名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PU的辨证分型
        1.4 中医内治法治疗PU
        1.5 中医外治法治疗
    2.西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2.1 定义及诊断标准
        2.2 临床表现
        2.3 流行病学研究
        2.4 发病机制
        2.5 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2.诊断依据及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HP感染的诊断标准
        2.3 中医诊断标准
        2.4 病例纳入标准
        2.5 病例排除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制定观察表与采集患者病历
        3.2 观察指标
    4.资料统计
    5.结果
        5.1 一般资料
        5.1.1 PU年龄、性别分布情况
        5.1.2 PU职业分布情况
        5.2 PU诱因
        5.2.1 吸烟与饮酒
        5.2.2 HP感染
        5.3 溃疡类型分布
        5.4 四诊信息分布情况
        5.5 证候分布情况
        5.5.1 性别与证候
        5.5.2 年龄与证候
        5.5.3 吸烟与证候
        5.5.4 饮酒与证候
        5.5.5 证候与HP感染
        5.5.6 证候与溃疡类型
        5.5.7 证候与溃疡面积
        5.5.8 证候与溃疡数量
        5.6 PU药物使用情况
        5.7 各证候用药情况
    6 分析讨论
        6.1 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讨论
        6.2 诱因(吸烟、饮酒、HP感染)的分析讨论
        6.3 四诊信息分析
        6.4 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6.5 中医证候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6.5.1 性别、年龄与证候的关系
        6.5.2 吸烟饮酒与证候的关系
        6.5.3 HP感染与证候的关系
        6.5.4 溃疡类别、数量、面积与证候的关系
        6.6 PU用药规律
        6.7 证候与用药规律
    7 本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综述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 ——2012-2020年住院患者的大样本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消化性溃疡的流行病学
    1.2 消化性溃疡的诊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2章 消化性溃疡住院病例的临床特点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纳入与排除标准
        2.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2.1.4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研究对象的入选过程
        2.2.2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人口学分析结果
        2.2.3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结果
        2.2.4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病因及诱因分析结果
        2.2.5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并发症分析结果
        2.2.6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胃镜下溃疡特征分析结果
        2.2.7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治疗方法分析结果
    2.3 讨论
        2.3.1 人口学特点
        2.3.2 临床表现特点
        2.3.3 病因和诱因特点
        2.3.4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并发症特点
        2.3.5 内镜下溃疡特点
        2.3.6 治疗方法特点
第3章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卫生经济学相关分析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1 病例来源
        3.1.2 诊断标准、纳入与排除标准
        3.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3.1.4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入院时间统计结果
        3.2.2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时间统计结果
        3.2.3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次数统计结果
    3.3 讨论
        3.3.1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入院时间特点
        3.3.2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时间特点
        3.3.3 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的住院次数特点
第4章 消化性溃疡住院病例的变化趋势
    4.1 研究对象和方法
        4.1.1 病例来源
        4.1.2 诊断标准、纳入与排除标准
        4.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4.1.4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4.2 结果
        4.2.1 病例数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2 人口学特点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3 溃疡症状和体征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4 溃疡病因和诱因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5 胃镜下溃疡外观特点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6 溃疡并发症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7 患者住院天数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2.8 患者住院次数年度变化统计分析结果
    4.3 讨论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消化性溃疡复发风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消化性溃疡中医体质分布与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一)诊断标准
        (二)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剔除、脱落病例标准
    三、研究方法
        (一)调查表设计
        (二)调查内容
        (三)调查方式
        (四)体质分型及证候判定
        (五)质量控制
        (六)统计方法
        (七)伦理学原则
    四、研究结果
        (一)DU研究结果
        (二)GU研究结果
讨论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PU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三、PU中医体质分布特点
    四、PU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
    五、PU中医药防治
        (一)药物治疗
        (二)饮食起居改善体质
    六、病案分析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HP感染相关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证候及证素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技术路线图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医辨证标准
        1.6 观察指标
        1.7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生活饮食习惯、发病诱因比较
        2.3 两组患者消化道症状评分、合并症比较
        2.4 两组患者内镜下表现比较
        2.5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证素分析比较研究
        2.6 两组患者因子分析-证素辨证与专家辨证结果比较
        2.7 HP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一 PUSRS量表
    附表二 CRF表知情同意书
    附表三 Hp阳性组患者四诊信息分布
    附表四 Hp阴性组四诊信息分布
    附表五 Hp阳性组总方差解释
    附表六 Hp阴性组总方差解释
    附表七 Hp阳性组公因子得分
    附表八 Hp阴性组公因子得分
综述一 Hp感染性上消化道疾病中医证候、证素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的构建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全称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3 理论依据
    4 研究内容
    5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构建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指标体系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的信效度评价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的初步应用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撰写与发表的研究成果

(7)基于IKAP理论的延续护理模式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研究进展
        1.2.1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概念
        1.2.2 国外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研究进展
        1.2.3 国内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研究进展
    1.3 延续性护理的研究进展
        1.3.1 延续性护理的概念
        1.3.2 延续性护理国外研究现状
        1.3.3 延续性护理国内研究现状
    1.4 IKAP理论的研究进展
        1.4.1 IKAP理论
        1.4.2 IKAP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护理研究现状
        1.5.1 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护理现状
        1.5.2 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延续性护理服务需求和现状
    1.6 理论框架
    1.7 研究目标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样本量的估算
        2.1.1 研究对象
        2.1.2 样本量的估算
    2.2 研究工具
        2.2.1 患者一般资料
        2.2.2 患者临床资料
        2.2.3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
        2.2.4 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
    2.3 干预方案
        2.3.1 成立延续性护理干预小组
        2.3.2 预试验
        2.3.3 分组方法
        2.3.4 对照组的常规护理措施
        2.3.5 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IKAP延续性护理
        2.3.6 资料收集
    2.4 相关概念的界定
        2.4.1 消化性溃疡出血
        2.4.2 消化性溃疡愈合情况
        2.4.3 出血量的估计和再出血判断
        2.4.4 饮酒史
        2.4.5 吸烟史
        2.4.6 贫血
        2.4.7 血尿素氮
        2.4.8 血红蛋白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2.8 评价指标
    2.9 技术路线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干预组干预前和对照组基线调查临床资料比较
    3.3 干预组干预前和对照组基线调查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比较
    3.4 干预组干预前和对照组基线调查焦虑抑郁比较
    3.5 干预组干预前后IKAP延续护理干预效果评价指标比较
        3.5.1 干预组干预前后血尿素氮、血红蛋白、溃疡愈合情况
        3.5.2 干预组干预前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3.5.3 干预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况比较
    3.6 对照组基线与结局调查的评价指标比较
        3.6.1 对照组基线与结局调查血尿素氮、血红蛋白、溃疡愈合情况比较
        3.6.2 对照组基线与结局调查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比较
        3.6.3 对照组基线与结局调查焦虑抑郁情况比较
    3.7 干预组干预后与对照组结局调查临床资料、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焦虑抑郁比较比较
        3.7.1 干预组干预后与对照组结局调查血尿素氮、血红蛋白、溃疡愈合情况、再出血率比较
        3.7.2 干预组干预后与对照组结局调查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比较
        3.7.3 干预组干预后与对照组结局调查焦虑抑郁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基线调查结果分析
    4.2 IKAP延续护理对血尿素氮、血红蛋白、溃疡愈合情况、再出血率的影响
    4.3 IKAP延续护理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影响
    4.4 IKAP延续护理对焦虑抑郁的影响
    4.5 本研究的创新性
    4.6 本研究的不足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二 :健康生活方式问卷
    附录三 :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附录四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临床护理路径在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病人护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2.1两组病人治疗效果及Hp阳性率比较(见表2)
    2.2两组病人生存质量得分比较(见表3)
    2.3两组病人 住院时间 与疼痛缓 解时间比 较 (见表4)
3讨论

(9)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护理
        1.3.2 实验组护理
        1.3.2.1 心理护理
        1.3.2.2 环境护理
        1.3.2.3 饮食护理
        1.3.2.4 预防并发症
        1.3.2.5 健康指导
    1.4 疗效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3 分 析

四、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诱发因素分析及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消化性溃疡的护理进展[J]. 赵英晖.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1(07)
  • [2]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D]. 徐东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 ——2012-2020年住院患者的大样本统计分析[D]. 黄根. 南昌大学, 2021(01)
  • [4]消化性溃疡中医体质分布与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杨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HP感染相关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医证候及证素比较研究[D]. 李怡.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风险评估量表的构建及评价[D]. 王娜.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7]基于IKAP理论的延续护理模式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D]. 宋杰伟. 南华大学, 2019(01)
  • [8]临床护理路径在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 肖秀金,张群英,陈世友. 护理研究, 2015(08)
  • [9]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 石道玉. 中国保健营养, 2012(14)
  • [10]消化性溃疡的护理措施[J]. 赵素梅.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03)

标签:;  ;  ;  ;  ;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诱发因素分析及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