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沙地含水量与植被恢复关系研究

盐池沙地含水量与植被恢复关系研究

一、盐池沙地水分与植被恢复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庆福[1](2020)在《毛乌素沙地沙漠化演变、飞播恢复评估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文中提出土地沙漠化是很多区域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社会-经济问题之一,其严重侵蚀了土地资源,并进一步影响了农牧业生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在2017年于鄂尔多斯召开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发布的《鄂尔多斯宣言》指出,沙漠化是阻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挑战之一,严重威胁着生态系统向社会提供供给和利益的能力。毛乌素沙地作为我国四大沙地之一,处于鄂尔多斯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区,是农、牧、林交错的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随着毛乌素沙地农牧业的发展、能源开发以及区域政策措施的实施等人为活动的增强,该地区近年来的沙漠化状况及生态环境发生了显着变化。所以,探究该区域1986-2015年间沙漠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并评估飞播恢复的效果可为毛乌素沙地的沙漠化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为研究区,结合71个野外植被调查样地的植被盖度实测数据检验了10种沙漠化遥感监测指标,并筛选出最适于该区域的指标,进而从沙地尺度和省域尺度对毛乌素沙地1986-2015年间7个时期的沙漠化动态进行了反演;并以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政策投入数据为基础对该时段的沙漠化变化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毛乌素沙地的32个飞播恢复样地植被和土壤样本调查数据,通过高通量测序和测试分析对植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土壤多功能性进行了分析,从植被、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多功能性三个方面对修复政策中的飞播恢复措施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并明确了土壤多功能性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模式;最后基于遥感数据、气象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对毛乌素沙地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了空间量化,并分析了沙漠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在通过文献总结所选取的10种沙漠化遥感监测指标中,反映地表能量信息和植被信息的指标对沙漠化反演具有较高精度,其中沙漠化差值指数DDI在反映地表辐射特征的同时又包含了植被的信息,具有明确的生物物理意义,能够反映地表覆盖度、水热组合以及土地沙漠化的变化,是毛乌素沙地区域反演效果最优的沙漠化遥感监测指标。(2)毛乌素沙地30年间整体的沙漠化空间格局动态为中东部地区呈逆转趋势,西部地区恢复与加剧交替出现。1986-2015年间沙地尺度的沙漠化进程呈先恶化后逆转趋势,1986至2005间持续加剧,重度和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呈增加趋势。2005年后沙漠化逐渐逆转,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显着减少,但直到2015年沙地尺度沙漠化状程度仍高于1986年;在省域尺度上沙漠化进程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其中沙漠化逆转最为明显的是陕西省的五个区县,2000年后持续逆转;内蒙古自治区自1986年以来逆转与加剧并存;宁夏自治区沙漠化整体呈先加剧后逆转趋势,在2005年沙漠化达到最强。(3)1986-2015年间,毛乌素沙地沙漠化从1986-2005年持续加剧,2005年后逐年逆转,逆转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生态修复政策,而驱动沙漠化加剧的是社会经济因素;由于内蒙古、陕西、宁夏三省在气候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执行等方面的差异,沙漠化过程和驱动因素在省域尺度上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本研究发现了生态修复政策在沙漠化逆转中的重要作用并量化了其贡献率,建议继续投资于生态恢复工程以使沙漠化持续逆转,并关注经济发展中的生态可持续性。(4)飞播是毛乌素沙地对流动沙地进行植被恢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恢复措施,其使流动沙地植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土壤多功能性三个方面均得到了良好的恢复。其中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恢复响应迅速,植物多样性最先达到饱和,土壤多功能性对恢复的响应则具有滞后性;在30年恢复梯度上,植物通过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多功能性的恢复有显着的间接作用,直接驱动因素主要为土壤细菌。建议未来的退化土地和生态系统恢复措施及政策中可以借鉴飞播措施的成功经验,在生态恢复中给予植被和土壤微生物同等的重视。(5)在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NPP等调节服务间协同关系显着,在粮食产量和牲畜产量等供给服务间同样具有显着的协同关系,调节服务和供给服务间也发现了净初级生产力和粮食产量两种服务间的协同关系;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净初级生产力均随着沙漠化的降低呈上升趋势,粮食产量和牲畜产量与沙漠化呈现不显着的单峰曲线关系。可能是两种供给服务由于通过人类活动的输入而实现,才导致了其与沙漠化的复杂关系。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以多层次、多角度的方式探讨了近几十年来毛乌素沙地的沙漠化动态、驱动因素、生态系统服务、以及植被、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的恢复,阐述了毛乌素沙地1986-2015年间沙漠化的加剧和逆转过程;明确了该过程中生态修复政策带来的积极效果以及社会经济活动的负面效应;同时发现了土壤微生物在生态修复过程中的承上启下作用;并阐明了沙漠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本文从宏观层面为沙漠化的监测提供手段,为拟定相应防范和治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基于飞播措施的成功经验从微观层面为沙漠化土地恢复提供新了的视角。希望可以为毛乌素沙地的沙漠化防治和生态恢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升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及人类福祉,进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梁香寒[2](2020)在《毛乌素沙地不同固定程度油蒿群落土壤水分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荒漠化严重影响着我国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有关这些地区生态建设与恢复、水文与水资源问题等的研究是荒漠生态系统中亟待解决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而土壤水是影响荒漠生态系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一些研究表明,毛乌素沙地的油蒿群落受土壤水的驱动,其演替经历着这样一个循环过程:裸沙地→流动沙地先锋物种阶段→半固定沙地稀疏阶段→固定沙地阶段→固定沙地退化阶段→裸沙地(或流动沙地)。现有与土壤水有关的研究重点集中于表层土壤含水量和人工模拟降水条件下的浅层土壤入渗,但由于缺乏对土壤水分的实时、长期和连续监测,有关土壤水分动态、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过程、土壤水分影响机制、土壤水分平衡等问题仍旧需要进一步系统分析。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自动监测系统,对研究区内降水和土壤水进行野外连续定量监测,进行实地调查、野外测定等试验,并结合当地优势种的根系分布情况,系统分析研究区内不同类型沙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得出不同类型沙地土壤水分对天然降水的响应,剖析影响土壤水分变化的因子,对比不同类型沙地内降水对土壤水的补给差异,估算不同类型沙地水量平衡关系及土壤水转化比例,探讨固沙植被稳定性和土壤水的植被承载力。本研究有助于揭示降水和干旱条件下的沙地水分变化特征及水分平衡机理,为深入认识毛乌素沙地植被群落演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并可以为半干旱沙地植被的合理配置、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了 EC-5 土壤水分监测系统,可以对土壤水分进行长时间大尺度的监测,保证了数据量和连续性,能更好地反映土壤水分动态、降水入渗和土壤水分平衡情况。通过标准化降水指数法将研究期划分为不同的时段,在每个时段的研究中首先采用经典统计学分析土壤水分时空变异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数学模型对土壤水分进行模拟和预测,并通过RDA和主控环境因子预选分析了不同时段内影响土壤水分时空动态的因素,然后采用环境因子的定量分离来研究各主控因子对土壤水分变化产生的贡献。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标准化降水指数表明:2014年为丰水年(中度湿润年),2015年为亏水年(中度干旱年),2016年和2017年均为平水年(正常年份)。不同降水年型下的降水量和有效降水次数均出现显着差异,每年生长季内所发生的降水次数和降水量均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7%以上,其中尤以7-9月的降水最集中,该时段内的降水量占整个生长季的80%以上。研究区内降水强度和降水频率均处在较低水平,降水强度小于2.5 mm/h的出现频率超过80%,仅有1%左右的降水强度超过15mm/h;生长季内平均降水间隔以48-120小时为主。(2)在不同降水年型的作用下,油蒿群落不同年份(丰水年、亏水年和平水年)之间的土壤含水量出现了显着差异,但每年内各层土壤水分季节动态都大致类似,主要表现为:①每年11月-次年2月,土壤水分含量稳中有升,维持在4%-7%之间;②每年3-7月,土壤含水量先显着上升,但从5月开始缓慢下降,最低值一般在4%以下;③每年8-10月,土壤含水量整体上显着上升,并随着降水出现多次峰值。(3)固定沙地内各层土壤含水量显着低于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之间无固定规律。在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中,年平均土壤含水量最高的土层分别为60cm、40cm和40cm,土壤含水量关于土壤深度之间的变化关系基本呈线性。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分为3层:土壤水分剧变层(0-10cm)、土壤水分活跃层(10-120cm)和土壤水分稳定层(120-200cm)。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各层土壤含水量之间均具有很强的相关性;3个土壤水分垂直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土壤含水量与各时空变异指标(标准差、变异系数、偏度和峰度)的关系上。(4)固沙植被的建立增加了土壤水分的时间稳定性,降低了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并且对研究区内的土壤水分分布及动态、降水入渗和土壤水分平衡都形成了显着影响。丰水年和平水年内的土壤蓄水量基本不会出现下降,降水对土壤水分的补给可以基本满足蒸散需求;但在干旱条件下和亏水年内,固定沙地的土壤蓄水量出现了亏缺。为了避免固定沙地中油蒿群落出现退化,本研究计算得出在植被恢复时的最大植被覆盖度不能超过68.4%。(5)应用分数阶土壤水分运动模型和多室模型来对土壤水分动态和降水入渗情况进行模拟,在初步验证模型后进行参数修正,结果表明经过参数修正后的模型参数满足设定的取值范围,拟合优度满足统计学要求,并且修正后的模型能更好地反映不同降水量、不同降水强度、不同样地内的土壤水分运移情况,表达不同降水条件下和不同时间段内植物与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在年度尺度内对土壤水分进行拟合时,应以分数阶土壤水分运动模型为主;在单次或连续降水尺度内对土壤水分进行拟合时,应以多室模型为主。(6)随着油蒿群落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土壤粉粒含量增加,土壤结构逐渐稳定,土壤持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上升,提高了土壤保水、保肥和抗风蚀能力。不同样地内地下生物量的分布趋势为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三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大部分根系生物量集中在0-40cm层内,根系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指数下降关系。三类样地中,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细根占比在逐渐升高,粗根和中粗根占比在逐渐降低。各样地、各时间段和各土层内影响土壤蓄水量变化的13个环境因子(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间隔、土壤初始含水量、根系生物量、土壤容重、土壤粒径、土壤温度、风力和风速、太阳辐射、土壤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空气湿度)可以解释土壤蓄水量变化的85%以上,能够提供超过90%的相对贡献率,并且排名前两位的环境因子能够提供超过80%的相对贡献率。但能对土壤水分产生显着影响的因素只有降水量、降水间隔、降水强度、根系生物量和土壤初始含水量;土壤容重和土壤粒径对土壤蓄水量变化的贡献值不大,并且在三类样地中湿度、温度、土壤有机质、风力和风速对土壤蓄水量的影响极小。除土壤初始含水量以外,影响固定沙地土壤水分的最重要因素是植被覆盖率,影响流动沙地土壤水分的最重要因素是降水格局,半固定沙地的土壤水分受到植被和降水的双重影响。

刘建康[3](2019)在《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退化与封育恢复特征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油蒿群落是毛乌素沙地分布面积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群落类型,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沙治沙、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及退化草地恢复等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该地区油蒿群落出现严重退化,封育作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的主要措施之一,在该地区应用广泛,但目前缺乏对油蒿群落退化及恢复过程的综合对比研究。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在宁夏盐池县典型油蒿群落分布区布设不同退化程度及封育时间的样地,对油蒿种群、群落及土壤进行同步调查,系统分析油蒿种群数量及结构特征、种群空间格局、植被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等,综合探讨油蒿群落退化及恢复的特征与机制,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退化油蒿群落植被恢复与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草地退化影响种群更新与生长,不仅降低了油蒿种群密度、盖度及地上总生物量,还导致个体高度、冠幅及生物量的下降,改变了种群的年龄组成,使得幼苗及成株变少,枯死植株增多,进而影响种群结构。退化样地种群结构变化趋势为:衰退型(轻度退化)→增长型(中轻度退化)→稳定型(中度退化)→衰退型(极重度退化)。封育后随着幼苗的大量生长发育,个体的冠幅、高度及生物量逐渐降低,油蒿种群矮小化,在封育10年时种群盖度、密度及地上总生物量达到峰值,之后有减小的趋势。封育样地种群结构变化趋势为:增长型(封育5年)→衰退型(封育10年)→稳定型(封育15年)→衰退型(封育25年)。(2)油蒿种群具有强烈的空间依赖性,具有斑块状和条带状的分布特点,在退化及恢复过程中种群空间异质性会发生显着变化,总体表现为:退化样地>封育样地;偏重度退化样地>偏轻度退化样地;长期封育样地>短期封育样地。(3)油蒿种群、幼苗及成株多在小尺度聚集(0-2m)、大尺度(20-25m)随机或均匀分布,而半死株及死株在不同尺度多随机或均匀分布,封育导致油蒿幼苗聚集尺度增大。幼苗与成株多在小尺度上呈正相关,而与半死株、死株多相互独立。四种优势伴生种群(草木樨状黄芪Sophora alopecuraoides、苦豆子Astragalus melilotoides、老瓜头Cynanchum komarovii、沙生针茅Stipaglareosa)在空间上呈不同程度的小尺度聚集分布,且不同种群在同一样地中聚集尺度存在差异,总体表现为植被状况相对较好的封育样地聚集尺度大于较差的退化样地。四种伴生种群多与油蒿种群在小尺度相互竞争、大尺度相互独立。(4)研究区内菊科、禾本科、藜科、豆科植物占物种总数的70%以上,且主要以多年生草本为主,一年生草本次之,而灌木所占比重最小,草地退化及恢复过程中各样地物种组成会发生显着变化。不同的处理显着影响(P<0.05)群落盖度、高度、密度、地上及地下生物量、根冠比、枯落物重量、丰富度指数R、多样性指数SW、SP及均匀度指数E等指标,随着退化程度加剧枯落物逐渐降低,根冠比逐渐升高,E指数变化不显着,而其它各群落特征指标及群落稳定性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在中度退化样地最高。封育后植被群落逐渐恢复,各植被特征在短时间内显着改善(P<0.05),群落稳定性也随之增强,封育10年是一个转折点,之后群落的各个特征指标将逐渐降低,而群落稳定性在封育15年时最强。(5)不同处理(P<0.01)及土层(P<0.05)显着影响各土壤理化性质,各土壤理化性状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退化程度加剧土壤含水量先增后减,土壤容重及砂粒含量逐渐增加,而土壤黏粒、粉粒及各化学性状(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逐渐降低。封育后土壤黏粒、粉粒、含水量及各化学性状的含量均逐渐增加,但封育25年后土壤含水量将有所降低。在植被退化及恢复过程中各土层土壤综合肥力会发生变化,总体变化趋势为:长期封育样地>偏轻度退化样地>短期封育样地>中度退化样地>偏重度退化样地。在植被退化及恢复过程中土壤结皮的波动显着影响各土壤理化性质含量,且不同类型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6)RDA分析结果表明,前两轴物种-土壤性状关系积累贡献率为78.95%,说明前两轴已能很好的解释土壤性状与植被群落间的关系,不同土壤性状对该地区群落的影响具有一定差异。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容重及土壤黏粒含量对植物群落及样地影响较大,而土壤速效氮及pH值的影响较小。

陈娟[4](2019)在《荒漠草原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文中认为荒漠草原是最干旱的草原类型,也是防止荒漠扩张的第一道生态屏障。降水是荒漠草原植被主要的水分来源,气候和土壤决定了荒漠草原景观类型。特别是降水-地表覆被-土壤水分构成的地气界面是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过程,对于调控地表覆被、科学恢复植被,促进大气降水向土壤水的有效转化具有重要理论价值。本文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的3种土地覆被类型——沙地、天然草地和柠条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动气象站、土壤水分仪多年观测获得大气降水和土壤水分数据,并开展包括植被结构、土壤剖面和物理性状为主的土地覆被结构调查,在此基础上,运用有序聚类法、Morlet小波分析、交叉小波与小波相干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降水年际变化及分布,探讨了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影响因子、与降水量在时频域中的相互关系,对比分析3种土地覆被类型在不同量级和不同季节对降水的响应规律。主要结果如下:(1)降水特征。1954~2017年盐池县年均降水量波动较大,总体上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降水年内分布具有一定集中性或异常集中性,且集中性趋于减弱。春、夏、秋、冬四季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别占年总降水量的16.42%、57.98%、24.24%、1.37%。<5 mm的小降水事件占全年降水事件的57%以上,但其降水量仅占总降水量的15.74%;≥10 mm的降水事件每年仅发生6~10次,但其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0%以上。38a、56a和6a左右的周期震荡分别为年降水量变化的第一、二、三主周期。(2)土壤水分变化特征。沙地、天然草地和柠条林地3种土地覆被类型的土壤水分变化的剖面空间特征、时间变化特征和类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3种土地覆被类型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分为土壤水分弱利用层(0-20 cm)、土壤水分利用层(沙地20-150cm、天然草地和柠条林地20-200cm)和土壤水分调节层(沙地150-250cm、天然草地和柠条林地200-250 cm)。沙地土壤水分在剖面上由上到下基本为增长型动态,天然草地和柠条林地土壤水分基本表现为增多、减少、增多的变化,土壤剖面均由上至下稳定性增大。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分为稳定期、积累期、消退期和恢复期。在较浅土层中,月均土壤水分9个月左右的小周期变化明显,并随土层加深逐渐消失,土壤深层23~36个月的较大周期震荡表现明显。3种土地覆被类型土壤含水量与容重呈极显着或显着负相关,与总孔隙度呈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与毛管孔隙度和饱和含水率均呈正相关,天然草地和柠条林地土壤含水量与粗砂粒含量呈显着负相关。(3)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不同等级的单次降水对土壤水分影响显着。相同覆被类型下,0-10 cm 土层土壤水分对降水响应迅速,波动较大,Ⅱ~Ⅴ级降水都能够引起该层土壤水分变化;深层次的土壤水分在一定程度上受降水量和降水前土壤水分的影响较大。不同覆盖类型下,沙地土壤水分对所有降水的响应最迅速而剧烈,受降水影响的土层最深;柠条林地对降水的响应比天然草地快,但响应的土层深度相同。3种土地覆被类型在不同季节对降水的响应不同。以11~14 mm的单次降水为例,春季,土壤水分对降水响应的深度最浅,均在10 Ccm 土层以内;夏季,降水后土壤水分增幅最大:秋季,土壤水分响应的深度最深,土壤水分升高后能较好的维持。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土壤水分和降水量有2个比较显着的共振周期,分别是5~8个月和9~16个月的共振周期。沙地0-20 cm 土层、天然草地和柠条林地0-10 cm 土层土壤水分与降水量同时变化或略滞后(7天)于降水量,土层越深,土壤水分对降水量的响应越滞后,土壤深层土壤水分和降水量的共振关系更为复杂。结论:盐池县降水具有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典型的脉动和分散特征,降水呈现为年内大降水事件主导,年际变化大,多周期的波动的综合结果。沙地、天然草地和柠条林地3种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土壤水分变化表现出沙地对降水响应最敏感、柠条林地次之、天然草地响应最滞后的特征:3种土地覆被类型的土壤水分对夏季降水响应显着、对秋季降水的响应层次最深。降水是3种覆被类型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大降水事件主导土壤水分,二者之间具有5~8个月和9~16个月的共振关系。

穆家伟[5](2017)在《毛乌素沙地典型沙生灌木群落土壤蒸发动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是限制植物成活及正常生长的重要因素。土壤蒸发作为水分的无效损失,应予以重视。本研究通过2012-2014年生长季使用微型蒸渗仪对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群落、沙柳(Salix psammophila)群落和流动沙地的的土壤蒸发进行观测,并同步监测了气象、土壤和植被等环境因子,对比了水面蒸发和蒸散发与土壤蒸发的关系,旨在探究土壤蒸发规律及主要限制因子,分析植被下土壤蒸发产生变化的原因。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区土壤蒸发在不同时间尺度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在日尺度上,土壤蒸发量波动幅度较大,油蒿群落和沙柳群落日土壤蒸发量波动要高于流动沙地。研究期间,油蒿群落、沙柳群落和流动沙地生长季(5-10月)日平均土壤蒸发量分别为0.40 mm、0.42 mm、0.31 mm。在季节尺度上,5月和10月土壤蒸发较低,7-9月土壤蒸发达到最大值。年际尺度上,土壤蒸发存在年际变异,2013年土壤蒸发显着高于2012年和2014年。此外,完全展叶期土壤蒸发量最大,但土壤蒸发占蒸散发比重较低。2012-2014年整个生长季土壤蒸发占蒸散发比重分别为12.85%、21.29%和19.49%,8月土壤蒸发所占比例达到最低(12.58%),10月土壤蒸发所占比例最高(29.42%)。(2)各气象及土壤因子对土壤蒸发影响效果不同。气象因子中,风速和空气温湿度对土壤蒸发无显着影响,太阳辐射与土壤蒸发有一定的相关性,降雨对土壤蒸发影响最大。对于>5 mm的降雨事件,降雨4天后,土壤蒸发基本恢复到降雨前的水平;对于1-5 mm的降雨事件,降雨2天后,土壤蒸发基本恢复到降雨前水平。不同的降雨格局对土壤蒸发具有显着的影响,高频次、小雨量的降雨事件更有利于土壤水分的蒸发。研究期间,油蒿样地、沙柳样地和流动沙地土壤蒸发占降雨量的比例分别为24.19%、26.59%和18.26%。土壤因子中,土壤含水量对土壤蒸发的影响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10 cm和30cm的土壤温度对土壤蒸发无显着影响。此外,非干旱期土壤蒸发与水面蒸发有显着的相关性,且流动沙地土壤蒸发与水面蒸发拟合效果最好。土壤水分是限制研究区土壤蒸发的最主要因素。(3)研究期间,植被群落内土壤蒸发显着高于流动沙地土壤蒸发,且在非干早期差异最为显着。非干旱期植被群落内土壤蒸发最大可高出流动沙地土壤蒸发210%。群落内土壤蒸发增大的原因很可能是植被恢复后土壤机械组成发生变化导致的。植被群落内粘粒和粉粒含量显着高于流动沙地,土壤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郭冰寒[6](2017)在《毛乌素沙地不同环境条件对土壤凝结水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乌素沙地降水稀少,水资源匮乏,水分是该地区生态恢复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凝结水作为一种非降雨性水分输入,对荒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研究毛乌素沙地不同环境条件对土壤凝结水的影响,于2014年4月—5月在宁夏盐池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进行室内控制试验,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土壤吸湿水的影响。野外试验于2015年8月—9月,2016年4月—5月进行,采用微渗仪称重法测量凝结水,选取气象因子(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雨)与土壤温湿度、不同下垫面类型(裸沙地、生物结皮、草地、灌木林地)、地形(沙丘的不同坡位、坡向)。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环境因素对土壤吸湿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吸湿水量随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增加,与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之间呈显着的指数相关关系(P<0.01)。苔藓、地衣、坡顶裸沙、坡底裸沙、草地的平均吸湿水量分别为0.910 g、0.915 g、0.518 g、0.566 g、0.818 g,表明结皮(地衣和苔藓)的平均吸湿水量最大,草地的平均吸湿水量次之,裸沙地的吸湿水量最小。坡底的吸湿水量高于坡顶,坡顶的吸湿水量最小。(2)土壤凝结水量随近地气温、地表温度的升高而减少,随气-地温差和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增大,与四者均呈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P<0.05)。凝结水量与风速呈二次曲线关系,当风速为1.25 m/s时,凝结水量最多。降雨有利于凝结水的形成,降雨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均凝结水量先增多后减少,第3日凝结水量最多,此后凝结水量逐渐减少,直至趋于稳定。(3)下垫面对土壤凝结水的影响结果表明,裸沙地、生物结皮、草地和灌木林地的凝结水量有显着差异(P<0.05),但生物结皮和草地的凝结水量差异不显着(P>0.05)。裸沙地的日均凝结水最多为0.21 mm,其次是草地(0.16mm)和结皮(0.19 mm),灌木林地的土壤凝结水最少为0.07 mm。4种类型的凝结水持续时间不同,灌木林地的持续时间最长。(4)通过分析毛乌素沙地典型地形—沙丘不同部位的土壤凝结水量可知,雨前阴坡和阳坡日均凝结水量均随坡位的升高而减小,且与坡位高度呈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P<0.05),雨后阴坡的凝结速率和凝结水量随坡位的升高而增多(不包括坡顶),阳坡的凝结速率和凝结水量日均值随坡位的升高而减少,凝结水量与坡位高度呈显着的线性负相关关系(P<0.05)。雨后阴坡的日均凝结水量0.31 mm高于阳坡0.26 mm,坡顶的日均凝结水量最少(0.15mm)。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环境下的土壤凝结水量、凝结速率等的分布规律,探讨影响毛乌素沙地土壤凝结水的环境因素。在沙丘底部、阴坡或者有生物结皮的地表有利于凝结水形成,可考虑植被恢复建设。研究结果可为毛乌素沙地的水分循环机理、水资源评价、水热平衡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为毛乌素沙地的生态系统管理及生态恢复提供技术支撑,对当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有重要意义。

王黎黎[7](2016)在《盐池县封育条件下草地生态环境演变态势及草场管理》文中研究表明禁牧封育是为我国最重要的生态保护措施之一,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通过退耕还林和禁牧封育,有效的遏制了草原退化沙化,为各种牧草的生长提供了生境及休养生息的条件,促使草原植被较快恢复,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本文结合国家荒漠化定位监测项目,以全国荒漠化定位监测站、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沙质荒漠化强烈发展地区之一宁夏盐池县为例,从生态学和利用的角度,通过地面样地调查与宏观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封育措施下植物群落的演替态势、土壤质地的变化特征以及草地的健康状况,试图找到沙化草地植被的最佳恢复方式,探讨草场的生态管理模式,解决生态保护与经济生产间的冲突问题,为沙化草地植被恢复及草场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阶段性成果如下:(1)研究区内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其中多年生草本占大多数,灌木、半灌木最少。从科属组成来看,豆科植物和菊科植物占主要地位,其次为禾本科、藜科。运用TWINSPAN等级分类将研究区在4级水平上划分为7个群落类型。(2)对宁夏盐池县自然地带沙地植被演替的研究表明,一般正向演替序列为:一年生草本短命先锋植物→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半灌木、灌木。退耕还林地、天然草地和翻耕区正处于以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为主要优势种的正向演替阶段;新封育区和半封育区正处于以半灌木、灌木和多年生草本为主要优势种的正向演替阶段;而老封育区呈现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的逆向演替趋势。在植物群落的正向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宽度趋于均匀化。(3)对带状翻耕区内植被恢复状况研究表明,翻耕能够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群落均匀度,但这种作用并不显着,在植被盖度和生物量方面,翻耕区的数值波动很大,并没有明显的提高,群落稳定性较差,翻耕区内土壤含水量较低,养分含量很少。所以,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带状翻耕对于盐池草场来说,并不是一种很好的恢复方式。(4)研究区土壤贫瘠,土壤养分状况非常差,土壤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很低。放牧等干扰主要影响了土壤表层的理化性质。不同深度土层土壤含水量都是半封育区最高。干扰梯度的不同对速效养分的影响规律比较明显,基本上是干扰越大养分含量越低。(5)选取多种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较大的因子对盐池县的草地进行健康等级划分,优等草地占全部草地面积的0.39%,中等占60.18%,劣等占39.43%。单位优等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6286.98元/hm2·a,中等草地为3627.41元/hm2·a,劣等草地为2179.32元/hm2·a。2014年盐池县草地生态系统的总服务价值为1375.79×106元。(6)封育措施对植被恢复的作用效果明显。它能够保护植被免受人畜干扰,为植被提供良好的休养生息的条件,提高群落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从而促进群落恢复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从盐池县植被覆盖图中也可以看出,2002年采取全县禁牧措施后,2003、2004年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但长时间的完全封育并不利于植被的恢复。随着封育时间的延长,封育区内地表生物结皮形成并逐渐增厚,不仅与植物争水争肥,还直接影响了水分的入渗,从而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完全封育的最佳年限为8年左右。考虑到盐池县的生态脆弱性,建议对草地进行分级管理。劣等草地继续实行退耕还林以及禁牧封育等植被恢复措施,对中等草地和优等草地实行季节性放牧或轮牧等方式利用,经济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妥协点为地上生物量的35%。(7)在禁牧政策下,抑制偷牧现象最好的办法是加大监管力度与惩罚强度的同时,提高牧民的长期禁牧收益,当禁牧后的收益等于偷牧的短期收益时,即使政府不监管牧民也不会偷牧。建议采用轮牧、季节性放牧政策与禁牧补贴政策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牧民在禁牧政策下的收益。

朱林峰,张宇清,秦树高,关红杰,张举涛,高浩,杨路明,高宏仙[8](2015)在《油蒿群落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及植被特征》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沙地恢复不同阶段(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群落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异规律以及植被响应特征,为荒漠地区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从流动沙地到固定沙地的演替过程中,土壤水分逐步减少,其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斑块状和条带状布局特点,同时沙地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逐步增加,土壤水分在不同恢复阶段均表现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的特征。(2)在沙地恢复过程中,油蒿种群的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密度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植被特征的空间变异性则趋于减弱。(3)在流动沙地和固定沙地上,油蒿种群特征与土壤水分呈现显着负相关(p<0.01)。[结论]油蒿种群的植被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与分布格局。

徐晓腾[9](2015)在《宁夏盐池沙地土壤结皮理化性质对环境的影响及反射光谱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确定了宁夏盐池沙地土壤结皮的主要类型,从颜色、厚度等方面阐述了土壤物理结皮和生物结皮(藻结皮、地衣结皮、苔藓结皮)的主要特征。并对不同沙丘类型、不同沙丘地貌部位、主要灌丛植物下土壤结皮的分布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系统研究了盐池沙地生物结皮的光谱特征及土壤结皮的理化性质,并在结皮对土壤水分、植被种类、盖度、多样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了宁夏盐池沙地土壤结皮的理化性质对环境的影响。通过盐池沙地遥感图像的辅助分析,为宁夏盐池沙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具体结论如下:(1)宁夏盐池沙地上的土壤结皮分为物理和生物结皮。物理结皮广泛分布在封育3年以上的沙地上,藻结皮与地衣结皮广泛分布在封育5年以上的沙地上,苔藓结皮广泛分布在封育期达到9年左右的沙地上。土壤结皮的分布与沙丘的稳定程度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流动沙丘上无土壤结皮存在,半流动沙丘上主要为物理结皮,固定沙丘上以生物结皮为主。固定沙丘的顶部主要生长着物理结皮,从顶部到侧坡间开始出现发育较差的藻结皮,至坡中部开始出现发育较好的藻结皮,有时会在小范围内出现地衣结皮。丘间地生长着发育程度较高的苔藓结皮。迎风坡以藻结皮为主,背风坡上部以藻结皮为主,底部开始出现地衣结皮。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沙柳(Salix cheilophyla)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是宁夏盐池县常见的灌丛植物,因灌丛植物本身的特点及结构差异,造成土壤结皮类型的分布差异。(2)藻结皮年代越长,厚度越厚,反射率也随之增大。洒水后的生物结皮的反射率明显低于干燥条件下,且老时段的结皮反射光谱与绿色植被相似。因此,在利用遥感影像进行荒漠化评价时,须注重影像的选择,尽可能的剔除其他干扰对评价所产生的的影响。(3)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土壤结皮生境的改善,土壤结皮逐渐由物理结皮向发育程度较高的藻结皮、地衣结皮和苔藓结皮发展。土壤结皮的厚度也随之逐渐增加,容重逐渐降低,粗砂量不断减少,细砂与粉、粘粒不断增加。不同沙丘地貌部位的土壤结皮厚度与结皮的生物组分有密切关系。丘顶结皮厚度较小,背风坡结皮层厚度比迎风坡结皮层有所增加,丘间地结皮类型为苔藓结皮,厚度最高。沙丘顶部与迎风坡的土壤结皮的容重较高,背风坡与丘间地土壤结皮的容重有所降低。丘顶、迎风坡、背风坡部位的生物结皮机械组成均以细砂为主,粗砂次之。在丘间地以细砂为主,粉、粘粒次之。土壤结皮的生长发育,能够降低土壤的pH,增加土壤的EC,增加土壤中养分含量。苔藓结皮对土壤养分有明显的积累效应。生长在4种植物下的土壤结皮所含的各种养分含量都高于流沙,可见土壤结皮对土壤养分具有一定的富集作用。(4)土壤结皮覆盖直接影响着土壤自然含水量,并且,生物结皮类型的差异对土壤自然含水状况的影响也不同。土壤结皮对降雨具有拦截作用,土壤结皮层的毛管持水量明显高于流沙,毛管持水量也因结皮类型不同而存在显着差异。不同结皮覆盖下的土壤渗透性能也表现出较大差异,在水分入渗的初始阶段,入渗速度较快,随着时间的不断增加,入渗速率急剧降低,渐渐达到稳定入渗。稳渗时间随着结皮的发育程度、结皮厚度的增加而减小。生物结皮的存在阻碍了水分的入渗,抑制了植被的生长。封育9年以上的地区,生物结皮导致降雨在入渗过程中发生损失与消耗;对降雨有明显拦截作用,使大部分降雨成为无效降雨;降低水分入渗量,对植物的生长产生抑制。应对封育区内结皮适度控制,采取适度翻耕,减少对水分入渗的不利影响。(5)盐池县的土地整体向着中度荒漠化方向发展,且发展趋势趋于缓和。气候与人为因素成为盐池县荒漠化动态变化的驱动力。全县实行禁牧以来,封育条件下荒漠化得到明显治理。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植被盖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封育年限超过8年后植被盖度有下降趋势。封育初期,生物结皮与植物之间存在一个相互促进的阶段。但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生物结皮与植被之间存在一个由相互促进生长到相互抑制的过程。9年以上封育区内生物结皮降低了植物的多样性与稳定性。(6)土壤生物结皮的发育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而在封育9年以上的区域内土壤生物结皮限制了植被的生长恢复。在干旱、半干旱区荒漠区草地管理和生态修复的过程中,主要是掌握好生物结皮发育的“度”,因地制宜制定利于植被的生长相应的措施,对生物结皮采取保护或控制的措施。

刘建[10](2011)在《宁夏盐池县沙化草地植被变化及围封措施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宁夏盐池县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草地沙化严重。为了了解盐池县近十年米草地植被的变化情况,以及围栏封育措施对沙化草地植被恢复的作用,本文选取了盐池县6类不同类型草地为研究对象,同时结合恢复生态学理论,通过野外调查,对其植物物种组成、植被数量特征、群落结构特征及围栏封育效果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得到以下初步结论:(1)植被数量特征(盖度、高度、群落密度、生物量等)反映了植被的生长状况以及草地生产力的大小情况。2003—2010年期间,2003、2004、2009三年的植被生长状况整体较好,草地生产力较高;2005、2008两年的植被生长状况整体较差,草地生产力较低;群落结构则是指群落中所有生物及其个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状态,主要包括物理外貌与生物组成等。物种多样性、群落均匀度、物种丰富度等指标可以综合反映群落结构的总体水平。2007年盐池县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综合多样性指数均是历年中最高,另外,群落均匀度指数也相对较高。表明2007年盐池县植被群落结构比较稳定。2006年群落均匀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均为历年中最低,表明2006年植被群落结构不合理。(2)不同恢复措施影响下的植被变化表明:退耕还草、撂荒、植被自然恢复等措施起到了明显的植被恢复作用。其中,围栏封育措施对群落的物种组成、数量特征、结构、种群生态位等产生了较大影响。通过三类围封样地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围栏封育在初期(<8a)的确可以起到促进植被恢复的作用,但是随着围封年限的不断增加,植被生长状况却呈现退化趋势。可见,并不是围封年限越长,植被恢复效果就越好。过长的围封时间会导致草地及草地植被向干旱及旱生化方向发展。因此,对于围栏封育草地而言,应在合适的年限(<8a)进行翻耕,以打破土壤结皮,促进降水的入渗。并且,翻耕面积和翻耕深度要适当,既要利于植被的恢复,又不能使土壤遭受风蚀的侵害。(4)降水是影响盐池县植被生长状况的主要自然因素,降水量的多少强烈制约着植被的生长。此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严重破坏了植被的自然状态,但是通过退耕还草及禁牧措施的实施,盐池县的植被覆盖度呈不断增大趋势,有效地遏制土地荒漠化的扩展,极大地促进了草原建设。

二、盐池沙地水分与植被恢复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池沙地水分与植被恢复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毛乌素沙地沙漠化演变、飞播恢复评估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毛乌素沙地的历史变迁
        1.1.2 毛乌素沙地的研究历程
        1.1.3 荒漠化与沙漠化的概念及内涵
        1.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进展
        1.2.1 沙漠化的遥感监测
        1.2.2 沙漠化进程的驱动因素
        1.2.3 毛乌素沙地的飞播恢复
        1.2.4 沙漠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第三节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二节 地形地貌
    第三节 气候
    第四节 土壤
    第五节 植被
    第六节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沙漠化遥感监测指标的确定
    第一节 数据收集与处理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处理
    第二节 数据分析
        3.2.1 沙漠化遥感监测指标的计算
        3.2.2 沙漠化遥感监测指标的精度验证
    第三节 研究结果
        3.3.1 实测植被盖度的正态分布检验
        3.3.2 沙漠化监测指标的反演结果
        3.3.3 沙漠化监测指标的DCA排序分类
        3.3.4 指标反演结果与实测植被盖度的相关分析
    第四节 讨论
        3.4.1 沙漠化监测指标分类的生态学含义
        3.4.2 沙漠化差值指数DDI为该区域最佳指标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1986-2015年间沙漠化动态
    第一节 数据处理与分析
        4.1.1 数据获取
        4.1.2 各时期沙漠化反演
    第二节 研究结果
        4.2.1 沙漠化等级指数的精度验证
        4.2.2 1986-2015年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空间格局变化
        4.2.3 1986-2015年毛乌素沙地沙漠化进程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1986-2015年间沙漠化动态的驱动因素
    第一节 数据处理与分析
        5.1.1 数据获取
        5.1.2 气候和社会经济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5.1.3 气驱动因素的面板数据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讨论
        5.3.1 生态恢复政策是沙漠化逆转的主要驱动因素
        5.3.2 内蒙古、陕西、宁夏沙漠化驱动因素存在强烈异质性
        5.3.3 生态修复政策的前期不足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飞播恢复措施评价
    第一节 数据获取
        6.1.1 样地设置
        6.1.2 植物和土壤样本采集
        6.1.3 土壤养分指标的测定
        6.1.4 土壤微生物测序
        6.1.5 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土壤多功能性的计算
    第二节 数据分析
        6.2.1 植物、微生物多样性、土壤多功能性对恢复年限的响应分析
        6.2.2 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多功能性间的关系分析
        6.2.3 地上地下因素对土壤多功能性的作用模式分析
        6.2.4 土壤多功能性的直接驱动因素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果
        6.3.1 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土壤多功能性对恢复年限的响应
        6.3.2 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多功能性的关系
        6.3.3 地上-地下因素对土壤多功能性的作用模式
        6.3.4 土壤多功能性的主要微生物驱动因素分析
    第四节 讨论
        6.4.1 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多功能性对飞播恢复的响应不同
        6.4.2 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多功能性的作用模式
        6.4.3 细菌是直接驱动土壤多功能性的主要因素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沙漠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第一节 数据处理与分析
        7.1.1 数据获取
        7.1.2 生态系统服务量化
        7.1.3 生态系统服务间关系以及沙漠化对其影响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7.2.1 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格局
        7.2.2 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
        7.2.3 沙漠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
        7.3.1 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关系
        7.3.2 沙漠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2)毛乌素沙地不同固定程度油蒿群落土壤水分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土壤水分研究现状
        1.2.1 土壤水分测定方法
        1.2.2 土壤水分动态
        1.2.3 降水入渗及再分配
        1.2.4 土壤水分平衡
        1.2.5 土壤水分模型
        1.2.6 土壤水分影响机制
    1.3 植物根系研究现状
        1.3.1 细根生物量
        1.3.2 细根的空间分布
        1.3.3 土壤水分与细根的关系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土壤与植被
    2.3 气候与水文
    2.4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3.2 油蒿群落调查
    3.3 水分测定
    3.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4.1 标准化降水指数
        3.4.2 土壤水分分析
        3.4.3 回归分析
        3.4.4 通径分析
        3.4.5 灰色关联度分析
        3.4.6 土壤水分模型
        3.4.7 降水入渗模型
        3.4.8 冗余分析
4 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动态
    4.1 降水
    4.2 土壤水分时间动态
        4.2.1 季节动态
        4.2.2 年际动态
        4.2.3 时间稳定性
    4.3 土壤水分空间分布
    4.4 土壤水分与时空变异指标的关系
        4.4.1 土壤含水量与标准差的关系
        4.4.2 土壤含水量与变异系数的关系
        4.4.3 土壤含水量与偏度的关系
        4.4.4 土壤含水量与峰度的关系
    4.5 土壤蓄水量变化情况
    4.6 土壤水分平衡情况
        4.6.1 沙地土壤水分平衡估算
        4.6.2 土壤水转化比例估算
    4.7 相关性分析和模型预测
        4.7.1 通径分析
        4.7.2 模型预测
    4.8 小结
    4.9 讨论
5 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
    5.1 土壤水分对小雨的响应
        5.1.1 降水前土壤初始含水量
        5.1.2 湿润锋的迁移过程
        5.1.3 降水后土壤含水量变化情况
    5.2 土壤水分对中雨的响应
        5.2.1 降水前土壤初始含水量
        5.2.2 湿润锋的迁移过程
        5.2.3 降水后土壤含水量变化情况
    5.3 土壤水分对大雨的响应
        5.3.1 降水前土壤初始含水量
        5.3.2 湿润锋的迁移过程
        5.3.3 降水后土壤含水量变化情况
    5.4 土壤水分对暴雨的响应
        5.4.1 降水前土壤初始含水量
        5.4.2 湿润锋的迁移过程
        5.4.3 降水后土壤含水量变化情况
    5.5 土壤水分对连续降水的响应
    5.6 降水入渗模拟
        5.6.1 模型验证
        5.6.2 参数修正
        5.6.3 模型应用
    5.7 小结
    5.8 讨论
6 土壤水分影响因子分析
    6.1 根系分布
    6.2 土壤理化性质
        6.2.1 土壤容重
        6.2.2 土壤孔隙度
        6.2.3 土壤机械组成
        6.2.4 土壤持水量
        6.2.5 土壤养分
    6.3 气象因子
    6.4 冗余分析
        6.4.1 参数情况
        6.4.2 排序情况
        6.4.3 影响因子的变量分离
    6.5 小结
    6.6 讨论
7 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退化与封育恢复特征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草地退化概述
        1.2.1 草地退化原因
        1.2.2 草地退化发展趋势
        1.2.3 草地退化影响研究进展
    1.3 退化草地恢复与重建概述
        1.3.1 草地恢复理论基础
        1.3.2 草地主要恢复措施
        1.3.3 毛乌素沙地恢复措施选择
        1.3.4 封育影响研究进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种群结构及数量特征研究
        1.4.2 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1.4.3 植被群落特征研究
        1.4.4 土壤特征研究
    1.5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研究区自然概况
        2.2.1 气候
        2.2.2 植被
        2.2.3 土壤
        2.2.4 地形地貌
        2.2.5 水资源
3 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3.1 实验设计
        3.1.1 样地选择及布设
        3.1.2 样地调查
    3.2 数据分析处理
        3.2.1 重要值
        3.2.2 群落α多样性指数
        3.2.3 群落稳定性指数
        3.2.4 群落相似性
        3.2.5 空间点格局
        3.2.6 半方差函数
        3.2.7 种群生物量估测模型
        3.2.8 种群大小结构划分
4 油蒿种群数量及结构特征研究
    4.1 油蒿种群数量特征研究
        4.1.1 油蒿种群组成
        4.1.2 油蒿种群基本数量特征
    4.2 油蒿个体特征间关系
    4.3 油蒿种群冠幅及高度分布结构研究
    4.4 油蒿种群生存分析
    4.5 油蒿种群生物量研究
        4.5.1 生物量预测模型构建
        4.5.2 生物量模型检验
        4.5.3 油蒿种群生物量估算
    4.6 讨论
        4.6.1 油蒿种群数量波动分析
        4.6.2 油蒿种群结构波动分析
        4.6.3 油蒿种群生物量波动分析
    4.7 小结
5 种群空间格局研究
    5.1 油蒿种群空间格局研究
        5.1.1 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5.1.2 空间异质性研究
        5.1.3 空间点格局特征研究
    5.2 优势伴生种群空间点格局研究
        5.2.1 基本数量特征研究
        5.2.2 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5.2.3 空间点格局特征研究
    5.3 油蒿种群种内关联性研究
    5.4 油蒿种群与优势伴生种群种间关联性研究
    5.5 讨论
        5.5.1 种群空间格局分析
        5.5.2 种群空间关联性分析
    5.6 小结
6 油蒿群落植被特征研究
    6.1 油蒿群落物种组成变化分析
        6.1.1 群落科属组成
        6.1.2 群落生活型组成
    6.2 群落相似性分析
    6.3 群落基本数量特征分析
    6.4 群落生物量分析
    6.5 群落α多样性分析
        6.5.1 α多样性指数数量分析
        6.5.2 α多样性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关系
    6.6 各群落指标相关性矩阵
    6.7 群落稳定性分析
        6.7.1 M·Godron稳定性分析
        6.7.2 M·Godron稳定性与群落特征值关系
        6.7.3 M·Godron稳定性与α多样性关系
    6.8 讨论
        6.8.1 群落物种组成变化
        6.8.2 群落特征值波动
        6.8.3 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波动
        6.8.4 降水年际波动对群落的影响
    6.9 小结
7 油蒿群落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7.1 土壤物理性质统计分析
        7.1.1 土壤含水量
        7.1.2 土壤容重
        7.1.3 土壤机械组成
    7.2 土壤化学性质统计分析
        7.2.1 土壤有机质
        7.2.2 土壤全氮及速效氮
        7.2.3 土壤全磷及速效磷
        7.2.4 速效钾
        7.2.5 土壤pH
    7.3 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
    7.4 土壤因子与植被关系冗余分析
    7.5 土壤肥力评价
    7.6 生物结皮分析
        7.6.1 生物结皮盖度
        7.6.2 结皮下土壤理化性质差异
    7.7 讨论
        7.7.1 土壤理化性质波动
        7.7.2 植被群落与土壤间反馈机制
        7.7.3 生物结皮对土壤影响
    7.8 小结
8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荒漠草原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荒漠草原降水特征
    3.1 降水量年际变化
    3.2 降水集中性
    3.3 年降水量序列多时间尺度分析
    3.4 降水分布特征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荒漠草原土壤水分特征
    4.1 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土壤水分动态特征
    4.2 小波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荒漠草原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
    5.1 土壤水分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
    5.2 土壤水分与降水量的交叉小波分析
    5.3 土壤水分对不同等级降水的响应
    5.4 土壤水分对不同季节降水的响应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毛乌素沙地典型沙生灌木群落土壤蒸发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蒸发测定方法
        1.2.2 土壤蒸发的物理机理及过程
        1.2.3 土壤蒸发影响因子分析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与土壤
    2.3 植被状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土壤蒸发测定方法
        3.2.2 油蒿样地、沙柳样地及流动沙地土壤蒸发样地布设
        3.2.3 植被冠层对土壤蒸发的影响观测
        3.2.4 环境因子测定
        3.2.5 数据处理
    3.3 技术路线
4 不同时间尺度土壤蒸发变化规律
    4.1 2012-2015年气象因子动态
    4.2 油蒿样地、沙柳样地和流动沙地土壤蒸发日变化
    4.3 油蒿样地、沙柳样地和流动沙地土壤蒸发季节及年际变异
    4.4 干旱期和非干旱期土壤蒸发对比
    4.5 不同物候期土壤蒸发对比
    4.6 2012-2014年土壤蒸发占蒸散发比重
    4.7 小结
5 油蒿样地、沙柳样地和流动沙地土壤蒸发影响因素分析
    5.1 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5.2 气象因子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5.3 降雨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5.4 水面蒸发与土壤蒸发的关系
    5.5 小结
6 植被群落内和流动沙地土壤蒸发对比分析
    6.1 植被群落内及流动沙地土壤蒸发对比
    6.2 植被冠层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6.3 土壤机械组成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6.4 小结
7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毛乌素沙地不同环境条件对土壤凝结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凝结水的形成过程及测量方法
        1.2.2 土壤凝结水的影响因素
    1.3 现阶段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创新点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与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土壤与植被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试验监测设备
        3.2.2 土壤吸湿水的测定
        3.2.3 气象因子与土壤温湿度的测量
        3.2.4 不同下垫面类型的凝结水测定
        3.2.5 沙丘(地形)的凝结水观测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技术路线
4 不同环境因素对土壤吸湿水的影响
    4.1 温度对土壤吸湿水的影响
    4.2 空气相对湿度对土壤吸湿水量的影响
    4.3 下垫面类型对土壤吸湿水量的影响
    4.4 小结
5 气象因子、土壤温湿度对土壤凝结水的影响
    5.1 近地气温和地表温度
    5.2 空气相对湿度
    5.3 风速
    5.4 降雨
    5.5 土壤温湿度
    5.6 小结
6 下垫面类型对土壤凝结水的影响
    6.1 不同下垫面类型的气象因子比较
    6.2 不同下垫面类型土壤的凝结速率
    6.3 不同下垫面类型的土壤平均凝结水量
    6.4 小结
7 地形对土壤凝结水的影响
    7.1 坡顶气象因子分析
    7.2 不同坡位对气象因子和土壤温、湿度的影响
    7.3 不同坡位凝结速率日变化分析
    7.4 不同坡位凝结水量日均值分析
    7.5 坡位高度与凝结水量的相关分析
    7.6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盐池县封育条件下草地生态环境演变态势及草场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草地及草地生态系统的概念
    1.3 草地退化现状
    1.4 沙化草地研究进展
        1.4.1 环境因素对草地沙化的影响
        1.4.2 放牧对草地沙化的影响
        1.4.3 沙化草地植被恢复
    1.5 围栏封育及其对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作用
        1.5.1 围栏封育对植被恢复的影响
        1.5.2 围栏封育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6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研究
        1.6.1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6.2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方法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
        2.1.3 土壤
        2.1.4 植被
        2.1.5 土地资源结构
        2.1.6 水资源
    2.2 盐池县社会经济状况
        2.2.1 人口及社会经济状况
        2.2.2 土地利用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基础资料收集
    3.3 外业调查
        3.3.1 固定样地的布设
        3.3.2 野外植被调查
        3.3.3 土壤调查
    3.4 数据分析处理
        3.4.1 遥感影像的预处理
        3.4.2 重要值的计算
        3.4.3 生态位测度
        3.4.4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3.4.5 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
        3.4.6 稳定性测定方法
        3.4.7 群落相似性计算
    3.5 技术路线
4 封育措施下草地植物群落演变态势
    4.1 物种组成
        4.1.1 植物群落的科属组成
        4.1.2 植物群落生活型组成
        4.1.3 植物的饲用价值
    4.2 植物群落分类
    4.3 植被数量特征分析
    4.4 草地植物群落种群生态位变化
        4.4.1 生态位宽度变化
        4.4.2 生态位重叠度变化
    4.5 主要种群空间分布
    4.6 群落相似性
    4.7 草地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分析
    4.8 草地群落稳定性研究
    4.9 讨论
        4.9.1 降水量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9.2 群落数量特征与生物多样性
        4.9.3 群落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
    4.10 小结
5 封育措施下土壤性状研究
    5.1 土壤物理性质
        5.1.1 土壤容重
        5.1.2 土壤含水量
    5.2 土壤养分含量
        5.2.1 土壤氮素含量
        5.2.2 土壤磷素含量
        5.2.3 土壤钾素含量
        5.2.4 土壤有机质含量
    5.3 表层土壤结皮对植被的影响
    5.4 土壤环境因子与植物群落的关系
        5.4.1 土壤环境因子的选择
        5.4.2 植被与土壤环境因子DCCA排序
    5.5 讨论与小结
6 封育措施对植被恢复效果评价
    6.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6.2 评价指标的选择
        6.2.1 基况C的选取
        6.2.2 活力指数V的选取
        6.2.3 组织力指数O的选取
        6.2.4 恢复力指数R的选取
    6.3 指标体系的构建
    6.4 权重的计算
        6.4.1 层次分析法
        6.4.2 熵值法
        6.4.3 综合权重法
    6.5 草地生态系统健康得分计算
    6.6 讨论与小结
7 盐池县草场植被动态变化与管理
    7.1 近十几年盐池县植被覆盖度变化
        7.1.1 样地植被盖度的确定
        7.1.2 植被覆盖度的反演
        7.1.3 盐池县植被覆盖度分析
    7.2 盐池县草地等级划分
        7.2.1 草地范围确定
        7.2.2 草地等级划分
    7.3 盐池县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7.3.1 生态服务价值
        7.3.2 经济生产价值
        7.3.3 不同等级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7.4 生态保护与经济生产间的权衡
        7.4.1 植被盖度和生物量的关系
        7.4.2 不同利用率下草地的服务价值
        7.4.3 草场区别管理模式
    7.5 讨论
        7.5.1 植被恢复的影响因素
        7.5.2 关于禁牧政策政府与牧民间的博弈
    7.6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油蒿群落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及植被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水分测定
        1.2.2 TDR仪器标定
        1.2.3植被调查
    1.3 数据分析处理
2结果与讨论
    2.1 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特征
    2.2 植被的响应特征
    2.3 土壤水分与植被的空间格局
3 结论

(9)宁夏盐池沙地土壤结皮理化性质对环境的影响及反射光谱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土壤结皮的概念
        1.3.2. 生物结皮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1.3.3. 生物结皮的生态功能
        1.3.4. 生物结皮光谱特征研究
2. 研究区概况
    2.1. 盐池县的自然地理概况
        2.1.1. 盐池县的地形与地貌
        2.1.2. 研究区域气候特征
        2.1.3. 水文地质概况
        2.1.4. 土壤分布
        2.1.5. 植被特征
    2.2. 研究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人口与经济状况
        2.2.2. 社会经济状况
    2.3. 研究区域的封育禁牧概况
3. 研究技术途径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3.3.1. 样品采集
        3.3.2. 土壤结皮反射光谱的测定
        3.3.3. 土壤结皮理化性质的测定
        3.3.4. 土壤结皮对土壤水分影响测定
        3.3.5. 植被调查
        3.3.6. 盐池沙地遥感影像与反射光谱的分析
4. 盐池沙地土壤结皮的类型、分布特征
    4.1. 盐池沙地土壤结皮的类型
    4.2
        4.2.1. 不同沙丘类型下土壤结皮的分布特征
        4.2.2. 不同沙丘地貌部位下土壤结皮的分布特征
        4.2.3. 不同植被下土壤结皮的分布特征
    4.3小结
5. 盐池沙地土壤结皮理化性质分析
    5.1. 土壤结皮的物理性质
        5.1.1. 不同土壤结皮的厚度与容重
        5.1.2. 不同土壤结皮的机械组成
    5.2. 土壤结皮的化学性质
        5.2.1. 不同类型土壤结皮的化学性质
        5.2.2. 不同沙丘类型下土壤结皮的化学性质
        5.2.3. 不同沙丘地貌部位土壤结皮的化学性质
        5.2.4. 不同植被下土壤结皮的化学性质
    5.3. 小结
6. 土壤结皮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6.1. 土壤结皮对土壤自然含水量的影响
    6.2. 土壤结皮对降雨的拦截作用
    6.3. 土壤结皮对水分入渗的影响
        6.3.1. 不同土壤生物结皮对水分入渗的影响
        6.3.2. 封育草地土壤生物结皮对水分入渗的影响
    6.4. 小结
7. 土壤结皮对植被群落的影响及盐池荒漠化动态分析
    7.1. 盐池县荒漠化动态
        7.1.1. 荒漠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1.2. 盐池县荒漠化动态分析
    7.2. 盐池县植被覆盖分析
        7.2.1. 盐池县植被盖度变化分析
        7.2.2. 盐池县植被盖度的分级
    7.3. 土壤结皮对植被盖度的影响
        7.3.1. 土壤结皮厚度对植被盖度的影响
        7.3.2. 土壤结皮盖度对植被盖度的影响
    7.4 土壤结皮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7.4.1. 土壤结皮对植物种数与生物量的影响
        7.4.2. 土壤结皮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7.5 影响植被盖度的其他影响因素
    7.6 小结
8. 盐池沙地生物结皮的反射光谱分析
    8.1 生物结皮的采集
    8.2 反射光谱分析方法
    8.3 干燥条件下的藻结皮光谱特征
    8.4 雨后藻结皮的光谱特征
    8.5 小结
9.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1.1. 盐池沙地土壤结皮的类型、分布特征及光谱特性
        9.1.2. 盐池沙地土壤结皮理化性质分析
        9.1.3. 土壤结皮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9.1.4. 土壤结皮对荒漠化动态与植被的影响
        9.1.5. 总体结论
    9.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清单
致谢

(10)宁夏盐池县沙化草地植被变化及围封措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北方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展
    1.2.2 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
    2.1.3 土壤
    2.1.4 植被
    2.1.5 水资源
2.2 盐池县社会经济情况 3 研究方法
3.1 技术路线
3.2 外业调查
    3.2.1 固定样地的布设
    3.2.2 植被调查
    3.2.3 土壤结皮调查
    3.2.4 气象资料收集
    3.2.5 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3.3 数据处理
    3.3.1 基础数据处理与分析
    3.3.2 群落结构特征指标
    3.3.3 植物物种生态位计测 4 盐池县植被数量特征值变化分析
4.1 盐池全县范围植被数量特征值变化分析
4.2 盐池县不同类型草地植被数量特征值变化分析
    4.2.1 围栏封育草地
    4.2.2 湿地
    4.2.3 天然草地
    4.2.4 退耕地
    4.2.5 撂荒地
    4.2.6 固定沙丘
4.3 本章小结 5 盐池县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值变化分析
5.1 盐池全县范围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值变化分析
5.2 盐池县不同类型草地群落结构特征值变化分析
    5.2.1 围栏封育草地
    5.2.2 湿地
    5.2.3 天然草地
    5.2.4 退耕地
    5.2.5 撂荒地
    5.2.6 固定沙丘
5.3 本章小结 6 盐池县草地植被变化的影响因子分析
6.1 气象因子
6.2 人为因子
    6.2.1 退耕还林措施
    6.2.2 禁牧措施
6.3 本章小结 7 围栏封育对沙化草地植被的影响
7.1 研究地概况
7.2 研究方法
    7.2.1 样地布设及数据测度方法
    7.2.2 分析指标及数据计算方法
7.3 围栏封育对植物物种组成的影响
7.4 围栏封育对植被数量特征的影响
7.5 围栏封育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7.6 围栏封育对植物物种生态位的影响研究
    7.6.1 三类围封类型草地植物生态位宽度分析
    7.6.2 三类围封类型草地植物生态位重叠分析
7.7 围栏封育草地的管理研究
    7.7.1 土壤结皮对水分入渗的影响研究
    7.7.2 围栏封育区新翻地植被调查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清单 致谢

四、盐池沙地水分与植被恢复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毛乌素沙地沙漠化演变、飞播恢复评估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D]. 刘庆福. 内蒙古大学, 2020
  • [2]毛乌素沙地不同固定程度油蒿群落土壤水分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D]. 梁香寒.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3]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退化与封育恢复特征及机制研究[D]. 刘建康.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4]荒漠草原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D]. 陈娟. 宁夏大学, 2019
  • [5]毛乌素沙地典型沙生灌木群落土壤蒸发动态研究[D]. 穆家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6]毛乌素沙地不同环境条件对土壤凝结水的影响[D]. 郭冰寒.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7]盐池县封育条件下草地生态环境演变态势及草场管理[D]. 王黎黎.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8)
  • [8]油蒿群落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及植被特征[J]. 朱林峰,张宇清,秦树高,关红杰,张举涛,高浩,杨路明,高宏仙. 水土保持通报, 2015(06)
  • [9]宁夏盐池沙地土壤结皮理化性质对环境的影响及反射光谱的分析[D]. 徐晓腾.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0)
  • [10]宁夏盐池县沙化草地植被变化及围封措施效果研究[D]. 刘建.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盐池沙地含水量与植被恢复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