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辨证论治应注意的问题

高血压病辨证论治应注意的问题

一、辨证治疗高血压病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旭东[1](2021)在《“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国内外最新的高血压病指南发布,对于本病的界定、干预方法等均有了新的认识。针刺治疗高血压病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证实,但对于稳定服药后血压仍不理想的患者,针刺是否能进一步优化血压管理存在疑问。另一方面,针刺降压已存在基于脏腑、阴阳、气血等进行的理论临床研究,但对于此病的病机、中医认识、立足经络论治等方面仍显不足。本研究在课题组多年临床、实验研究前提下,并在前期开展了有效性临床初步探索基础上,提出“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论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旨在深化此病中医认识、明确针刺降压疗效和探索降压机理。研究目的1.通过对古代、近代及现代相关文献梳理挖据分析,剖析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古今认识;2.通过开展小样本、单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探究“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对已稳定服药仍不理想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同时观察对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等的影响;3.通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清氨基酸检测,探明“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的血清氨基酸降压机制。研究方法文献研究:古代及近代部分基于89部古代及近代针灸相关着作,运用目录学、版本学、中医文献学方法,立足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以针灸“理、法、方、穴、术”为纲并结合文本体例有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当代部分运用循证医学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数据库中针刺联合西药、针刺结合补泻手法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临床研究:运用循证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开展单中心、随机、单盲、单纯阳性药物对照临床研究,纳入52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个体化西药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接受“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干预,治疗1个月、每周5次、每次30 min,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诊室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变化,随访2周观察诊室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变化。实验研究:6周龄雄性SH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M),针刺组(A),药物组(Y),每组12只;同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2只作为空白组(K)。针刺组大鼠施以“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每次留针20min、每周干预5天、休息2天、连续干预3周,药物组大鼠按照不同体重分别灌胃氯沙坦钾片(10ml/kg),每周灌胃7天、每天1次、连续3周,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进行同样束缚外不做干预,观察各组大鼠血压及血清氨基酸代谢变化,于基线、干预1周、干预2周、干预3周分别测量各组大鼠血压,于治疗后取血并检测血清氨基酸代谢。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1)古代及近代文献:病机方面,古代针灸文献扩展了对于此病的认识,概括为卫气逆、气海失司、肝脏病、厥病四方面内容,近代文献辑录为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在疾病病机方面较为一致;治法方面,古代文献以调理气血异动和对症治疗为主,近代提出育阴潜阳的治则;穴方方面,古代文献依据不同致病机理取穴和依据病候辨经取穴、对症取穴或兼而有之,单穴或组穴处方往往有各自对应症候,近代以调理脏腑功能、经脉气血为主组成穴位半标准化的成方;穴位分布上,古代是以头颈部及四肢肘膝以下特定穴较常见,近代以头颈部、四肢部特定穴、背俞穴为主;随证配穴方面,古代及近代文献所辑录均可见辨经、辨病、辨症、辨证配穴;补泻方面,古代及近代都体现了补泻方法契合疾病病性的特点,古代出现依据季节不同进行补泻,近代补泻操作在补泻手法、补泻顺序等方面不同医家各有特色。(2)现代文献:共纳入6项研究,结果显示针刺联合西药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降低值优于单纯西药组[SBP:MD=7.52 mmHg(95%CI:1.41,13.64),I2=91%;DBP:MD=5.56 mmHg(95%CI:1.39,9.73),I2=88%];针刺联合西药对全天收缩压(24hSBP)、全天舒张压(24hDBP)、日间收缩压(dS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的降低数值均优于单纯西药组,全天血压结果(24hSBP、24hDBP),[SBP:MD=8.00 mmHg(95%CI:-1.58,17.59),I2=92%;DBP:MD=7.44 mmHg(95%CI:1.35,13.53),I2=88%],日间血压结果(dSBP、dDBP),[SBP:MD=8.28 mmHg(95%CI:-4.05,20.62),I2=95%;DBP:MD=4.82 mmHg(95%CI:0.79,8.85),I2=72%],夜间血压结果(nSBP、nDBP),[SBP:MD=6.69 mmHg(95%CI:1.04,12.34),I2=79%;DBP:MD=5.67 mmHg(95%CI:1.78,9.57),I2=74%];针刺结合补泻手法对血压的降低程度要优于单纯西药组[SBP:MD=7.55 mmHg(95%CI:-2.97,18.07),I2=93%;DBP:MD=6.42 mmHg(95%CI:-2.09,14.94),I2=95%]。2.临床研究:(1)动态血压结果:经过4周的针刺治疗,观察组较治疗前动态血压的全天血压均值、日间和夜间血压均值均降低,降低值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同时具有临床意义。对照组患者较基线期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诊室血压等次要指标结果:诊室血压方面,观察组每周测量结果显示,降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诊室血压,治疗前后改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负荷方面,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血压负荷均显着降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负荷比较,24hSBPL、dDBPL、nSBPL、nDBPL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SBPL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敏感指数方面,两组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内、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P<0.01)。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3)探索性经络腧穴诊察结果:阳性经络结果,基线期两组阳性反应经脉6条: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阴肾经,基线期两组阳性反应经穴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心俞、三阴交、足三里、曲池、太冲。(4)随访期结果:观察组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两次随访诊室收缩压较基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低,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候积分较基线期降低(P<0.05)。3.实验研究:(1)SHR血压:各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氨基酸代谢:正常组大鼠与SHR比较,血清中丝氨酸、天冬酰胺、精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丙氨酸、赖氨酸、酪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γ-氨基丁酸、D-α-氨基正丁酸含量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较模型组,针刺组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降低(P<0.05),余无明显变化。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组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精氨酸、丙氨酸、脯氨酸、胱氨酸、甲硫氨酸、γ-氨基丁酸、D-α-氨基正丁酸含量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古近代文献在医理、取穴、刺法等方面均扩展并深化了此病认识。2.已稳定口服个体化西药但血压仍不理想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可以进一步降低24hSBP、24hDBP、dSBP、dDBP、nDBP、nSBP及诊室血压等血压水平,降压幅度具有临床意义;同时能够改善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以心俞、三阴交最为多见。3.“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能够降低SHR血清天冬氨酸和谷氨酸血清含量,因此可能通过调节上述两种氨基酸水平实现降压。

牛祎初[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研究史大卓教授辨治高血压遣方用药规律》文中指出高血压(hypertension)以体循环血压升高为特征,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达2.45亿人,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9%。高血压病程缓慢,对心、脑、肾等靶器官造成长期的、慢性的损害,严重时会造成器官衰竭。近年来,西药在降低血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显着改善了高血压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损害,但常伴有明显的药物副作用。史大卓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研究近40年,倡导根据疾病病理变化特点、结合中医病因病机认识、辨病-辨证-辨症结合、个体化治疗高血压。本研究在对导师诊疗高血压临床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应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探索导师治疗高血压的遣方用药特点。并对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探索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可行性。本论文分为三部分:文献综述、数据挖掘和系统评价。一、文献综述:总结不同医家对高血压的认识和治疗特点,分析其对高血压现代临床诊治的指导意义。二、基于数据挖掘研究史大卓教授治疗高血压用药规律目的:通过复杂网络、关联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探索史教授治疗高血压遣方用药规律。方法: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门诊信息采集系统,收集史大卓教授门诊诊治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数据,建立临床数据库。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应用关联规则分析药物配伍特点,聚类分析方剂组合、遣方用药特点,复杂网络分析核心组方用药特点。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高血压患者121例,其中男性56例,占46.28%,女性65例,占53.72%,患者年龄36-88岁,平均年龄56岁。2、本研究纳入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病为冠心病(44例,36.36%),其后依次是血脂代谢异常(30例,24.36%)、睡眠障碍(26例,21.48%)、心律失常(13例,10.74%)和脑血管病(8例,6.61%)。3、纳入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肝阳上亢证(诊次54,44.62%),其后依次为血瘀阻络证(诊次28,23.14%),痰湿壅盛证(诊次21,17.35%),阴阳两虚证(诊次14,11.57%)。4、处方涉及药物184种,使用频次共计1665次。单药使用频次最高的为天麻(频次98,占比5.9%)、丹参(频次89,占比5.34%),其次是川芎(频次82,占比4.92%)、茯苓(频次78,占比4.74%)、杜仲(频次68,占比4.08%)、川牛膝(频次67,占比4.02%)。高频中药主要为补肾平肝、活血利水之用。提示史大卓教授在治疗高血压时,多采用补肾平肝之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活血化瘀、化痰除湿的中药,契合了高血压患者以肝肾阴虚为本,瘀血、痰浊为标,虚实夹杂的临床特点。5、将患者中药处方中首次使用的中药进行功效分析,显示常用药物主要以平肝息风、活血祛瘀、清心除烦、利水渗湿、利尿通淋为主,这与高血压的证型分布及合并病基本符合,同单药频次分析结果一致。6、纳入中药性味统计共2128频次,以甘、苦、辛三味药最多(1753频次,占82.38%)。7、药物归经以肝经最多(909次,占29.8%),其次为心经(424次,13.90%)、肾经(373次,12.23%)、脾经(371次,12.16%)、胃经(366次,12.00%)。史教授治疗高血压多用平肝补肾、活血类药物,此类药归经以肝、心、肾为多。体现出史教授用药归经与辨证思路相符合。8、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史教授常用药对组合有:杜仲配天麻、川牛膝配天麻、钩藤配天麻、茯苓配天麻、川芎配丹参、丹参配天麻、茯苓配丹参,体现了史教授治疗高血压善用补益肝肾、平肝潜阳的药物治疗高血压,与辨证结果一致。9、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的患者,史大卓教授治疗采用葛根芩连汤配伍活血药物,活血化瘀、清热化浊。葛根生津升阳,能改善血液循环,并且有保护心肌、抗凝、抗血栓、降糖、降脂的作用;高血压合并睡眠障碍的患者,史教授治疗采用酸枣仁汤加减方,养心安神、清热除烦。10、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1)中药-中药的复杂网络分析显示,主要的中药关联节点有丹参、杜仲、钩藤、川芎、茯苓、天麻、黄芪,围绕上述药物的配伍关系和天麻钩藤饮、冠心Ⅱ号方、六味地黄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等方剂相似;(2)证候-中药的复杂网络分析核心证候为肝阳上亢证,与证候构成关联的药物主要以天麻、钩藤、杜仲、牛膝等平肝补肾药物为主,配伍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药物、茯苓等利水祛湿药物。核心证候与核心药物功效相符合,体现了史教授治疗高血压以平肝补肾为主,佐以活血利水的用药特点。三、基于随机对照试验评价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目的:系统评价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中关于松龄血脉康胶囊单药对比西药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共纳入10项随机对照试验,合计1137例患者。结果:松龄血脉康胶囊在降压有效率、降低舒张压及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松龄血脉康胶囊在总有效率(MD=1.31,95%CI[0.85,2.02],P<0.05)、降低舒张压(MD=-1.95,95%CI[-4.77,-0.13],P<0.05)、改善中医证候(头晕、头痛等,[MD=-2.18,95%CI[-3.70,-0.67],P<0.05])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在降低收缩压(MD=-2.54,95%CI[-6.01,0.93],P<0.05)方面不具有显着优势。此外在不良反应方面,均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结论:单用松龄血脉康胶囊与西药对照组相比,在降压有效率、降低DBP、改善中医证候方面表现出一定优势,在降低SBP方面不具有显着优势。但由于纳入文献数量与质量限制,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需要更高质量的研究证据来证实。

周琦[3](2021)在《中青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分析各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空腹血糖、血尿酸、肾小球滤过率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等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门诊及病房的,年龄为18-64岁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按照本研究中的中医证型诊断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以问卷调查形式收集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并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血压情况、个人史等一般资料,以及血脂、空腹血糖、血尿酸、肾小球滤过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指标。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中青年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痰湿壅盛型>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肾气亏虚型>瘀血内阻型。2中青年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的年龄不同,肝火亢盛型的年龄明显小于阴虚阳亢型(P<0.01)。3中青年高血压不同性别的年龄分层分布情况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0岁之前高血压病的人数男性多于女性,50岁之后高血压病的人数女性多于男性。4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分级为3级的人数最多,2级次之,1级最少,各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均以肝火亢盛型和痰湿壅盛型为主。肝火亢盛型组的诊室舒张压、家庭舒张压水平均显着高于阴虚阳亢型组,P均<0.01。5中青年高血压男性有吸烟史者61例,占总吸烟人数的92.4%,女性有吸烟史者仅5例,占总吸烟人数的7.6%;男性有饮酒史者84例,占总饮酒人数的97.7%,女性有饮酒史者仅2例,占总饮酒人数的2.3%。男性吸烟、饮酒比例显着高于女性,P均<0.01。6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BMI分级总体以超重和肥胖为主,二者共174例,占病例总人数的76.3%。不同中医证型的BMI分级分布情况不同,P<0.05。痰湿壅盛型的BMI超重组和肥胖组患者所占比例高于BMI正常组,P均<0.05。不同中医证型的平均腰围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平均腰围大于肾气亏虚型和阴虚阳亢型,P均<0.05。7中青年高血压各中医证型的TC、TG、HDL-C、LDL-C、FPG、UA、e GFR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8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IMT以增厚居多,共145例,占总人数的63.3%,颈动脉IMT增厚组的中医证型以痰湿壅盛型为主,肝火亢盛型次之,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IMT是否增厚的分布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9本研究肝火亢盛型与年龄存在统计学相关性,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年龄每增加1岁,辨证为肝火亢盛型的可能性减少0.949倍。痰湿壅盛型与BMI存在统计学相关性,中青年高血压患者BMI每增加1kg/m2,辨证为痰湿壅盛型的可能性增加1.101倍。结论1中青年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痰湿壅盛型>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肾气亏虚型>瘀血内阻型。2不同中医证型间年龄存在差异,肝火亢盛型的年龄显着低于阴虚阳亢型,提示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的病机由实转为虚实夹杂。3本研究不同性别在高血压发病年龄上存在差异,50岁之前男性高血压患者多于女性,50岁以后女性高血压患者多于男性。提示50岁之后,高血压男女发病率差距缩小。4 BMI分级为超重或肥胖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以痰湿壅盛型为主。BMI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痰湿壅盛型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随着BMI增加,辨证为痰湿壅盛型的可能性相对较大。5中青年高血压颈动脉IMT增厚者中医证型以痰湿壅盛型和肝火亢盛型较为常见。

钟鸣书[4](2021)在《刘中勇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导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以期丰富中医治疗高血压的理论体系,一定程度上提高高血压的中医诊治水平。方式:通过查阅相关古文献及期刊论文,对历代医家论述有关高血压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收集导师临床治疗高血压的经典临床案例,进行记录、分析、研究,结合导师团队发表的相关文献、着作,对导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临床经验进行研究。结果:1.病因病机方面:强调重视肝脾失调之内因;介绍了“浊”的基本概念,创新性地提出高血压的诊治用药重视“浊邪”作为主要病理因素;强调“络脉痹阻”为高血压的根本病机。并将三因素进行有机联系: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源性浊邪等外因引动内因,肝脾脏腑失调这一内因对“浊邪”这一病理因素产生有重要影响。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络脉痹阻,是形成高血压的根本病机。2.在高血压的常用辨证特色上,既重视脏腑不利的因素,也重视病理物质壅塞于络脉中的因素。具体而言,对于脾虚痰湿,脂浊壅塞为特征者以健脾化浊调脂颗粒治疗,肝肾阴虚,瘀浊阻络特征者以调肝活血稳压颗粒治疗,肝郁脾虚,气滞痰湿特征者以疏肝健脾方治疗,肾阳虚弱,水浊内停特点者以补肾启枢方治疗,气虚血瘀,脉道阻滞特点者以益气活血通脉颗粒治疗。对导师治疗经验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气血并重,调肝为先。(2)补肾启枢,稳压为要。(3)益气活血,除痹通脉。3.总结了导师治疗高血压的用药经验。4.通过综合导师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理解及辨治经验,对导师治疗高血压的临证要领进行了初步概括,分别是:(1)瘀血生风,无瘀不眩。(2)浊气归心,流于脏腑。(3)双心同调,调畅气机。(4)善用补法,肝脾肾兼顾。结论:1.高血压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多种内外因素共同导致的肝脾脏腑功能失常,进而产生多种病理因素,阻滞、损伤络脉,浊邪内生,络脉痹阻,形成高血压。2.高血压的治疗,可以浊、瘀、虚并治,重视肝脾,气血同调,最终达到复脉稳压的目的。

胡莹莹[5](2021)在《慢性肾脏病3-4期合并高血压的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回顾性方法研究慢性肾脏病(CKD)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分析其中医证候特点与一般资料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原发病、CKD分期等)以及实验室客观指标(包括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等)之间的相关性,为今后患该疾病的患者在中医临床辨证中提供指导意义。方法:1.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期间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病房住院的慢性肾脏病3-4期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根据纳排标准严格筛选,最终收入12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70人(58.33%),女性50人(41.67%),男女比例为1.4:1,研究的患者中年龄最小和最大的分别为29岁和75岁,平均年龄为58.96±10.37岁;本次研究的患者高血压病的病程在0-47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2.27±10.87年;本次研究中的原发病中以慢性肾小球肾炎最为多见,有48例,占比40%,其次为糖尿病36例(30%),痛风性肾病11例(9.17%);在CKD的分期中以CKD4期最为多见,有47例,占比39.17%,高血压分级中多见于高血压3级,有82例,占比68.33%。2.运用Excel数据表格纳入原始数据,SPSS25.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于一般资料的分析采用构成比或率;中医证候与一般资料之间的关系采用卡方检验(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若服从正态分布及满足方差齐性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不服从正态分布或不满足方差齐性时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结果:1.慢性肾脏病3-4期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在本次研究中的病例中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出现的频率最多,脾肾阳虚证次之,然后按出现频率大小依次为脾肾气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另以肝肾阴虚证相对比较少见;标实证中以湿浊证出现的频率最高,然后按照出现的频率大小排列依次为湿热证、血瘀证和水气证,另以风动证相对来说较为少见;在本虚证兼标实证中以脾肾阳虚证兼湿浊证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则为脾肾气虚证兼血瘀证。2.中医证候与一般资料的关系:中医证候的本虚证和标实证均与年龄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虚证与CKD分期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实证与CKD分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虚证和标实证均与高血压分级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中医证候的本虚证和标实证均与实验室指标的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血钙、血磷、尿蛋白定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虚证与二氧化碳结合力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实证与二氧化碳结合力水平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虚证与血红蛋白水平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实证与血红蛋白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KD3-4期合并高血压患者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最为多见,标实证以湿浊证最为多见,本虚证兼标实证以脾肾阳虚兼湿浊证为多见。2.CKD3-4期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多数CKD患者是从脾肾气虚证逐渐发展为脾肾阳虚证;在高血压病的早期以脾肾气虚证和湿热证多见,总体发病人数随着疾病的进展逐渐增多。3.CKD3-4期合并高血压患者中,肝肾阴虚证和风动证患者相对更容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脾肾阳虚证的患者发生贫血的风险更高。

马欢[6](2021)在《阴虚阳亢型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理化指标的差异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阴虚阳亢型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理化指标的差异性,探讨理化指标与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的相关性,为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于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住院患者86例患者,分为阴虚阳亢组45例,阴阳两虚组41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吸烟史、饮酒史等资料;收集患者身高、体重,计算BMI;收集患者心脏彩超相关指标LVDd、IVST及PWT的数据,根据Devervux校正公式计算LVMI;收集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患者血清TC、HDL-C、LDL-C、TG、UA、Hcy水平的数据;收集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MMP-1、MMP-2、MMP-3、TIMP-I、TIMP-2含量的数据;分别录入数据。运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阴虚阳亢型和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理化指标的差异性,及理化指标与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的相关性。结果:1.阴虚阳亢组和阴阳两虚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性别构成与病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阴阳两虚组平均年龄水平高于阴虚阳亢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阴虚阳亢型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4;两组患者吸烟、饮酒、LVMI、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阴阳两虚组UA、TC、TG、LDL-C均高于阴虚阳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DL-C、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C、TG、LDL-C与阴虚阳亢型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93、0.136、0.459。4.阴阳两虚组MMP-1、MMP-2水平均高于阴虚阳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组TIMP-1水平低于阴虚阳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MP-3、TIMP-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虚阳亢型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的年龄、UA、LDL-C、TC、TG、MMP-1、MMP-2、TIMP-1存在差异,对高血压鉴别辨证阴虚阳亢型或阴阳两虚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且年龄、TC、TG、LDL-C与阴虚阳亢型明显相关,可能作为高血压中医辨证为阴虚阳亢型的客观依据。

方成端[7](2021)在《补阳还五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老年高血压病(气虚痰瘀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24小时动态血压、安全性指标变化情况,来探讨补阳还五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老年高血压病(气虚痰瘀型)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6例气虚痰瘀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对照组予西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合二陈汤加减。疗程均为4周。通过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相关指标结果来综合评定补阳还五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老年高血压病(气虚痰瘀型)的疗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对老年高血压病(气虚痰瘀型)中医证候积分、血压水平均有一定改善。治疗组单项症状积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小时平均舒张压、日间收缩压、日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1)。两组患者脉压治疗后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试验期间药物对三大常规(血、尿、粪便+OB)、血脂、肝肾功、心电图等均无明显影响。结论:补阳还五汤合二陈汤加减联合西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气虚痰瘀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及血压水平,同时是安全的。

林心尹[8](2020)在《东直门医院高血压病在各年龄层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运用流行病学问卷调查东直门医院不同年龄层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和规律,探讨各年龄层高血压患者各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为本地区高血压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19年12月在东直门医院门诊接受治疗的38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年龄层次分为3个不同的组别:18-39岁青年组、40-59中年组、60-80岁老年组。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BMI、病程、食盐量超标、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史、锻炼、吸烟、饮酒、合并症、使用降压药物史等)进行统计分析,将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为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4型,并分析其证型分布的规律性,进而考察各年龄层次高血压的特点,对影响各证型分布的相关因素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s回归分析,进而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三组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与青年组相比,中、老年组在证型分布上具有一定差异(P<0.05),与中年组相比,老年组在证型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血压分级与青年组相比,中、老年组在血压分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年组相比,老年组患者在高血压分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合并症情况青年组合并症共计15例,中年组合并症共计52例,老年组中合并症共计137例,与青年组相比,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症明显偏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年组患者相比,老年组患者合并其他疾病的概率更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青年组中医证型分布的影响因素青年组中肝火亢盛证型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BMI(OR=3.92,P=0.00)、吸烟(OR=2.41,P=0.01)、高血压家族史(OR=4.02,P=0.01);阴虚阳亢证型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吸烟(OR=3.24,P=0.01)、饮酒(OR=4.37,P=0.01);阴阳两虚证型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吸烟(OR=4.12,P=0.03)、饮酒(OR=3.36,P=0.01),痰湿壅盛证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BMI(OR=3.15,P=0.03)、饮酒(OR=1.01,P=0.01)、高血压家族史(OR=3.27,P=0.02)。5.中年组中医证型分布的影响因素中年组中肝火亢盛证型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病程(OR=2.38,P=0.02)、饮酒(OR=3.02,P=1.07);阴虚阳亢证型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病程(OR=3.66,P=0.01)、高血压家族史(OR=4.15,P=0.01);阴阳两虚证型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糖尿病史(OR=4.05,P=0.02)、饮酒(OR=3.17,P=0.01),痰湿壅盛证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病程(OR=3.42,P=0.01)、糖尿病史(OR=3.38,P=0.01)、高血压家族史(OR=3.19,P=0.01)。6.老年组中医证型分布的影响因素老年组肝火亢盛证型高血压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病程(OR=3.42,P=0.01)、高血压家族史(OR=3.29,P=0.01);阴虚阳亢证型高血压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饮酒(OR=3.46,P=0.01)、高血压家族史(OR=3.17,P=0.02);阴阳两虚证型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家族史(OR=3.22,P=0.01);痰湿壅盛证型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饮酒(OR=3.21,P=0.01)、高血压家族史(OR=3.35,P=0.01)。结论:1.高血压病在不同年龄层次的中医证型分布有所差异。青年组中以肝火亢盛证为主,中年组以痰湿壅盛证主,老年组以阴阳两虚证为主。对一线临床医生中医辨证诊治高血压有一定指导意义。2.针对青年、中年、老年不同年龄层,不同中医证型的高血压人群各自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积极改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分别予以不同的一级预防的健康管理与指导,从而有效减缓高血压的进展,减少高血压并发症。

乔佳君[9](2020)在《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调研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观察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的24小时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的方法,针对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心脏内科病房及门诊收入的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71例患者,以及高血压已控制52例患者进行调研比较(后者为对照组,是经降压治疗诊室血压和24小时动态血压均达标者)。完善基本资料、焦虑、抑郁及睡眠量表问卷,检测患者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动态血压监测、动态心电图结果。同时收集患者四诊信息,综合辨证。将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及高血压已控制两组数据录入EXCEL并通过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组(A组)与高血压已控制组(B组)比较:1.1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血压分级、药物治疗情况、危险分层等比较,经统计分析,P>0.05,提示两组并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1.2身高、体重、BMI、诊室血压比较 两组中,体重、BMI和诊室DBP比较A组高于B组,且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身高、诊室SBP比较,P>0.05,提示两组并无统计学差异。1.3睡眠质量(PSQI评分)、焦虑评分(SAS评分)、抑郁评分(SDS评分)A组与B组比较P均>0.05,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实验室检验指标比较 两组血ALT、BUN、HsCRP、FPG、TG、TC、LDL、HDL 比较P>0.05,提示两组并无统计学差异;A组AST、Scr、HCY、UA高于B组,且P<0.05,提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诊室DBP、AST、HCY值是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病的独立影响因素。1.5动态血压特点比较在血压方面,A组全天、白昼、夜间平均SBP、DBP、平均动脉压均高于B组,且A组全天血压不达标的占49.3%、单纯夜间血压不达标的占45.1%、单纯白天血压不达标的仅占5.6%;血压变异性方面,A组夜间DBP标准差、夜间动态PPI均高于B组;昼夜血压节律方面,A组SBP昼夜平均血压差、SBP昼夜下降率、DBP昼夜平均血压差、DBP昼夜下降率均低于B组,且反杓型所占比例高于B组,以上P均<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6动态心电图特点比较 两组心率变异性指标比较,P均>0.05,提示两组无统计学差异。1.7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比较 A组中医证型分布比例: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瘀血阻络证>兼夹证>肝火亢盛证,且A组痰湿壅盛证所占比率高于B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不同时段血压控制情况——全天血压不达标组(C组)与单纯夜间血压不达标组(D组)比较:2.1性别、年龄构成比较C组的青中年人比例多于D组,而D组老年人所占比例更高,且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合并症与并发症C组有合并症的比例比D组高,且P<0.05,说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是否有高血压并发症的情况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2.3生化指标C组ALT和HsCRP高于D组,且P均<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中医证型分布特点D组阴虚阳亢证型分布比例高于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体重、BMI与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MUCH)患病相关,且诊室DBP、AST、HCY可能是MUCH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2.平均血压高、夜间血压控制差、血压变异性大、昼夜血压下降率低、血压节律异常是MUCH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预后更差。3.MUCH患者中医辨证多见痰湿壅盛证,其中单纯夜间血压不达标者阴虚阳亢证为多。4.MUCH患者中全天血压不达标者以青中年为多、血压分级以血压3级为主、合并症多、ALT和HsCRP水平高;单纯夜间血压不达标者则以老年人居多。

卢雅倩[10](2020)在《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采集老年高血压患者四诊信息,探析高血压在老年患者中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血脂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总结血脂指标对老年高血压证型分布的影响。2研究方法对2017年10月至2020年1月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住院患者进行筛选,选出符合老年高血压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157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和《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08版)中“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结合四诊信息,进行辨证分型。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住院号、病案号、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包括:冠心病史、糖尿病史、脑梗死、血脂异常;辅助检查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D-二聚体(D-D)、空腹血糖(FPG)、颈部血管彩超、心脏彩超等,并利用血脂常规指标分别计算出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动脉硬化指数(AI)。最后利用统计软件SPSS25.0进行数据分析。3研究结果3.1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与一般指标比较3.1.1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在纳入的157例老年高血压病例中,痰瘀互结证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和肝火亢盛证占比最少,其构成比例:痰瘀互结证为74例(47.13%),阴阳两虚证为35例(22.29%),阴虚阳亢证为27例(17.2%),肝火亢盛证为21例(13.38%)。3.1.2各中医证型基线情况比较在纳入的病例中,各证型之间年龄比较结果显示:阴阳两虚证>痰瘀互结证和肝火亢盛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纳入病例中,各证型之间高血压分级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痰瘀互结证和肝火亢盛证患者高血压分级大多集中于高血压2、3级,阴虚阳亢证和阴阳两虚证患者高血压1级所占比例较其余两证型增多;在纳入病例中,各证型之间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既往有饮酒史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阴阳两虚证明显高于其它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证型在性别、吸烟史和既往病史等方面未见显着差异。3.1.3各中医证型检查指标比较各证型之间血脂及血脂综合指数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HDL-C水平上,阴阳两虚证、痰瘀互结证低于阴虚阳亢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证型在TG、TC、LDLC、AIP、AI水平无显着差异;各证型D-二聚体水平相比,阴阳两虚证、痰瘀互结证高于阴虚阳亢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证型无显着差异;空腹血糖在各组间未见明显差异。3.1.4各中医证型颈动脉斑块、狭窄和左房扩大情况比较在所纳入的病例中,各证型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在90%以上;肝火亢盛证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最高,检出率为42.86%;阴阳两虚证的左房扩大检出率最高,检出率为57.1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2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分级之间一般指标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3级分布最多;在性别分布中,高血压2级男性所占比高于女性,高血压3级女性所占比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高血压分级的AIP、AI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相关性检验,高血压分级与AIP、AI呈正相关,高血压等级随着AIP、AI水平升高而提升;不同高血压分级与吸烟史、饮酒史、颈动脉狭窄、左房扩大无显着相关性。4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痰瘀互结证分布最多,其次为阴阳两虚证,说明其病理机制以本虚为主,多痰多瘀,与肝脾肾亏虚、阴阳失调密切相关;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3级人数最多,其中痰瘀互结证和肝火亢盛证患者血压分级集中于高血压2、3级;老年高血压患者阴阳两虚证和痰瘀互结证的HDL-C水平较阴虚阳亢证明显偏低;患者高血压分级随AIP、AI水平增高而明显增高,说明血脂异常与老年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影响,为血脂综合指标作为老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提供了数据支持。

二、辨证治疗高血压病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辨证治疗高血压病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高血压病西医研究进展
        1 概述
        2 高血压界定
        3 降压策略
        4 血压监测及相关指标
        5 高血压发病机制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高血压病中医研究进展
        1 概述
        2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认识
        3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概述
        4 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概述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理论阐述
        1 肝阳上亢在脏责之肝肾
        2 育阴潜阳是关键治法
        3 平冲降逆是合理阐释
        4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研究一 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古代及近代文献研究
        1 检索范围
        2 检索策略
        3 数据处理
        4 检索结果
        5 文献整理
        6 讨论分析
        7 结论
        8 意义及启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针刺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现代研究荟萃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治疗方案
    4 基线资料及观察指标
    5 质量控制
    6 统计分析
    7 研究结果
    8 讨论
    9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对SHR血压及血清氨基酸代谢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基于数据挖掘研究史大卓教授辨治高血压遣方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2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现状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研究史大卓教授辨治高血压用药规律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排标准
        4 数据收集与分析
        5 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
    结果
        1 临床一般资料
        2 合并病
        3 中医证候分布
        4 中药分析结果
        5 中药配伍关联分析
        6 辨证用药规律
    小结与讨论
        1 小结
        2 史大卓教授辨治高血压的临证特色
        3 数据挖掘技术与中医药
第二部分 基于随机对照试验对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资料与方法
        1 纳入标准
        2 干预措施
        3 结局指标
        4 排除标准
        5 检索策略
        6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偏倚风险评价
        7 统计分析
    结果
        1 文献检索流程及结果
        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3 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4 Meta分析
    小结
        1 降压总有效率分析
        2 血压数值
        3 中医证候
        4 血脂水平
        5 本研究的局限性
        6 本研究的影响因素
        7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
    讨论
        1 肝阳上亢是高血压的主要证型
        2 平肝潜阳法治疗高血压
        3 松龄血脉康胶囊与高血压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中青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6 统计方法
临床资料与研究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1.1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1.2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1.3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1.4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病程情况
        1.5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1.6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与高血压分级的关系
        1.7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与吸烟、饮酒的关系
        1.8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与体质量指数、腰围的关系
        1.9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与诊室血压、家庭血压的关系
    2 中青年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的关系
    3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与空腹血糖、血尿酸、肾小球滤过率的关系
    4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5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的影响因素
    6 研究结果
讨论
    1 中青年高血压的发病情况
    2 中青年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及与年龄、血压水平的关系
    3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与体质量指数(BMI)和腰围的关系
    4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的关系
    5 中青年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糖的关系
    6 中青年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尿酸、肾小球滤过率的关系
    7 中青年高血压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8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特点及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刘中勇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历史回顾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高血压的中医病名研究概况
    2 高血压病的历史源流研究
    3 现代医家对高血压病的研究
        3.1 对高血压的病因病机研究
        3.2 高血压病的辨证分型
        3.2.1 辨证分型
        3.2.2 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流行病学研究
        3.3 高血压的中医治疗
        3.3.1 辨证论治
        3.3.2 中成药治疗
        3.3.3 其他治疗
1 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重视肝脾失调之内因
    1.2 强调“浊邪”为主要的病理因素
    1.3 络脉痹阻为根本病机
    1.4 三因素之关联
2 辨治特色
    2.1 辨证特色
    2.2 治疗特色
3 用药心得
4 临证要领
    4.1 瘀血生风,无瘀不眩
    4.2 浊气归心,流于脏腑
    4.3 双心同调,调畅气机
    4.4 善用补法,肝脾肾兼顾
5 病案举隅
结论
参考文献

(5)慢性肾脏病3-4期合并高血压的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阴虚阳亢型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理化指标的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样本量的估算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签署伦理审查知情同意书
        1.7 临床资料
        1.8 调查方法
        1.9 统计学分析
        1.10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2.2 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2.3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2.4 两组患者吸烟情况比较
        2.5 两组患者饮酒情况比较
        2.6 两组患者LVMI比较
        2.7 两组患者BMI比较
        2.8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
        2.9 两组患者MMPs比较
        2.10 两组患者TIMPs比较
        2.11 阴虚阳亢型与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 分析与讨论
        3.1 基本资料的分析与讨论
        3.2 生化指标的分析与讨论
        3.3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4 结语
        4.1 结论
        4.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综述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 发表论文
    2 科研课题
    3 在校获奖情况
附录

(7)补阳还五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老年高血压病(气虚痰瘀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研究方案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3.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4.脱落、剔除及终止病例标准
    5.临床试验方法
    6.观察指标
    7.疗效判定
    8.安全性评定
    9.统计方法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1.病例收集
    2.治疗组及对照组病例基本情况比较
    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4.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比较
讨论
    1.中医理论探讨
    2.方药组成分析及主要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
    3.对本课题研究结果讨论
    4.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西医对老年高血压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中医对老年高血压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3.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东直门医院高血压病在各年龄层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1. 古代文献对于高血压的认识
        2. 现代中医学家对高血压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1. 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
        2.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3. 治疗进展
        4.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及方法
        1. 一般资料
        2. 高血压分级标准
        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4. 纳入及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6. 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
        2. 证型特点
        3. 血压分级
        4. 合并症情况
        5. 青年组中医证型分布影响因素
        6. 中年组中医证型分布影响因素
        7. 老年组中医证型分布影响因素
    讨论
        1. 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2. 不同年龄段高血压患者的特征
        3. 影响高血压分型的因素
    不足与展望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附表1 高血压患者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表2 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
    附表3 高血压证候量表

(9)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概述
        2.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易患因素
        3.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的预后
        4. 检出以及积极治疗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必要性
    综述二、高血压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2. 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
        3. 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诊断标准及判定方法
二、研究方案及内容
    1. 一般资料、病史及体征采集
    2. 标本采集
    3. 体重、身高及BMI测定
    4. 诊室血压的测量
    5.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
    6.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
三、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四、研究技术路线图
五、研究结果
    1.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组与高血压已控制组比较
    2.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不同时段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六、讨论
    1.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影响因素
    2.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特点
    3.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心率变异性分析
    4.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5.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不同时段血压控制情况的相关因素分析
    6. 本课题创新点及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调查问卷
    一、病例资料
    二、体格检查
    三、中医证候量表
    四、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五、SAS(焦虑自评表)
    六、SDS(抑郁自评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论文发表

(10)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检测方法
        3.3 观察指标分类标准
        3.4 病例信息记录
        3.5 质量控制
    4 数据录入与统计学分析
        4.1 数据录入
        4.2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一般指标比较
        1.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1.2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的基线情况比较
        1.3 老年高血压患者各中医证型的检查指标比较
        1.4 老年高血压患者各中医证型的超声结果比较
    2 老年高血压患者一般指标情况比较
        2.1 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分级构成
        2.2 不同血压分级性别分布情况
        2.3 不同血压分级的血脂综合指标比较
        2.4 不同血压分级的空腹血糖水平比较
        2.5 不同血压分级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
        2.6 不同血压分级的左房扩大情况比较
        2.7 不同血压分级的颈动脉狭窄情况比较
        2.8 不同血压分级的吸烟、饮酒史比较
讨论
    1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一般指标比较
        1.1 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总体分布特点
        1.2 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的基本资料比较
        1.3 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与检查指标的研究
        1.4 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颈动脉狭窄检出情况
    2 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分级的一般指标比较
        2.1 不同血压分级构成情况
        2.2 不同血压分级的性别分布情况
        2.3 不同血压分级血脂综合指标比较
    3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老年高血压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老年高血压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辨证治疗高血压病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D]. 张旭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数据挖掘研究史大卓教授辨治高血压遣方用药规律[D]. 牛祎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中青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周琦.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刘中勇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经验研究[D]. 钟鸣书.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慢性肾脏病3-4期合并高血压的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D]. 胡莹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阴虚阳亢型与阴阳两虚型高血压患者理化指标的差异性分析[D]. 马欢.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补阳还五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老年高血压病(气虚痰瘀型)疗效观察[D]. 方成端.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东直门医院高血压病在各年龄层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临床研究[D]. 林心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D]. 乔佳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指标相关性研究[D]. 卢雅倩.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高血压病辨证论治应注意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