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帮你定位人生——4年后,哪些专业好就业(论文文献综述)
梁茜[1](2020)在《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对社会平等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人们在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着更高层次的公平。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并展开的,过程属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因此,对于教育公平的理解也应建立在“过程”的基础之上。瑞典教育学家胡森认为教育过程是指学生入学之后所接受的教育的中间性阶段,过程公平意味着以平等为基础,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所采取的不同对待方式。本文认为,这种“平等基础上的差异对待”不仅指向狭义层面的师生交往,也涵盖了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资源分配和程序执行过程,正是这些过程描绘了学校教育的真实风貌,也构成了审视教育公平的具体情境。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高中入学率不断提升,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高中教育的“入场券”的前提下,学生是否能够进一步享有足够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过程亟待关注,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考察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实然状态和现实困境,以期为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公平提供建议与思考。基于对国内外相关教育公平理论的梳理,从公平的“维度-程度”视角来分析普通高中学校的教育资源分配过程、教育程序执行过程和人际互动过程,以平等对待、弱势补偿和差异引领三种层层递进的公平“尺度”来考量不同教育过程场域中公平的实现程度、困境表现及成因机制。在具体的研究范式中,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力求在分析问题时使两者互为补充、互相验证,综合运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和比较法,对我国19个省份的15000余名普通高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60余名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深度的访谈,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资料,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实然现状、群体间差异、公平困境、相关的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研究发现:第一,教育过程公平的程度在不同的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班级之间和个体之间均具有显着差异,其中,校际之间的差异大于区域之间,个体之间的差异大于区域、校际和班级之间,由此可以推断目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公平的矛盾主要存在于生生之间和学校之间,对于公平的关注应从促进区域均衡逐渐转向促进校际均衡和提升学生的个体公平感。从公平的影响因素来看,当前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受到“家庭资本”这一先赋性因素的影响较小,受到“学校资本”,包括师资水平、班级规模、学校层次、班级层次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学生个体的学习信念感对教育过程公平也有显着影响。第二,在教育过程公平不同维度的表现中,分配公平中的资源配置维度、程序公平中的权利自主维度和互动公平中的差别对待维度的得分较低,结合访谈资料对于相关困境进行梳理,发现资源配置方面的困境表现为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改革配套的资源补偿不足;权利自主方面的困境主要表现为程序设计和执行过程中的隐性分层以及学校对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干预和剥夺;平等基础上的差别对待是当前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主要的难点与痛点,研究结果表明囿于资源匮乏和理念偏差等原因,在学校内部的师生互动中,基本的“平等对待”问题尚待改善,基于不同学生个性和需要的“差别对待”更难以落实。第三,受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启发,普通高中教育过程不公平的困境成因可以归纳为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以及文化认知性要素。其中,规制性要素体现为缺乏多方参与和精准调研的“自上而下”教育政策逻辑、“以县为主”的管理与财政体制的严峻挑战以及教师考核制度的负向影响;规范性要素体现为普通高中承担的功利性社会责任和舆论、学校管理者引领的“分数至上”的师生行为规范以及教育评价导向变迁的路径依赖;文化-认知性要素体现为学校内部的文化区隔、教师个人的公平理念、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消极参与等因素对于互动过程公平的消极干扰。基于以上研究发现,从优化教育制度设计与执行过程、提升教育资源供给的质与量、以差异公平理念引领高中育人改革实践和重视学校内部的互动公平四个方面思考促进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可能性建议,综合制度公平、理念公平、资源公平和关系公平的视角,探索以教育过程公平理念指导普通高中教育在评价方式、资源供给方式、学校管理方式转型的可能性路径,为促进我国高中教育走向“公平而有质量”提供支持。
简玉珍[2](2018)在《一位研究生学历幼儿园教师流动的叙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对于幼儿园教师的学历要求也逐渐提高,越来越多学前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到幼儿园一线工作。但是,在幼儿园工作一段时间后,却从幼儿园流动出去了。本研究通过叙事研究的方法,尝试对研究生学历幼儿园教师流动的原因进行分析。本研究通过叙事研究的方式,把研究聚焦在L老师选择专业、到幼儿园工作、选择离职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试图从教师个人在幼儿园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挖掘到更加隐秘的信息。通过L老师的故事,尝试用相关理论分析L老师流动的原因,主要从教师个人因素、幼儿园因素和社会因素三方面出发。个人因素主要是因为教师的教育程度不同,以及教师的个性特征不同从而影响研究生学历幼儿园教师流动的因素也不一样;幼儿园方面,从幼儿园管理和幼儿园的工作性质两方面思考对L老师流动的影响;而社会因素方面,主要是从社会文化和社会保障制度两方面来分析。笔者试图从研究生学历幼儿园教师个人、幼儿园管理、社会政策等方面提出对研究生学历幼儿园教师留在幼儿园的展望。首先,教师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专业水平;其次幼儿园要提高园长的专业化水平,以及制定针对研究生学历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方案;最后,通过相关法律制度,提高研究生学历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以及完善幼儿园教师职称评定制度。
王月红[3](2012)在《本科生转专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的一生是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大到职业选择、婚姻选择,小到食物选择、商品选择。在一个文明度越高的社会里,选择的自由程度越高。如果我们做出了错误选择,是有纠正机会的。比如,选错了一件不喜欢或不必要的商品,可以退换。那么学生选错了专业,该如何处理呢。根据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精神,各高校相继出台了大学生转专业方面的政策。转专业政策给“入错行”的学生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给他们带来了希望。也体现了高校以学生为本的新的管理理念。本论文通过分析各高校本科生转专业政策,学生转专业的状况,分析转专业政策的不合理之处和转专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转专业政策限制过多,标准过高,一刀切。学生在转专业过程中也存在盲目性,跟风、追求就业率等,没有一项可行的指导措施。其原因主要有我国高招填报志愿政策和高校录取制度有不合理因素,高校管理制度僵化,我国的专业体系过窄,以及准大学生填报志愿时的盲目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主要以分数作为参照,而不是根据兴趣的选择,这就导致了专业选择的异化。教育体制和各种制度限制了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针对问题和原因给出完善转专业制度的策略:高中要加强填报志愿的指导,使学生清楚大学里的各个专业的内涵;高校应按大类招生,向通识教育过度;学生入学后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正确理解就读的专业;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转专业政策,保证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的公平性。高校应积极优化专业结构,改进教学,探索不同的培养模式,给不能实现转专业的学生学习的机会。
郑平[4](2000)在《帮你定位人生——4年后,哪些专业好就业》文中指出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项研究预测表明,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今后10年内我国对人才的需要将有较大的变化。按照国家人事部的有关统计预测,我国今后几年急需的人才主要是以下8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经贸人才;律师人才。
二、帮你定位人生——4年后,哪些专业好就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帮你定位人生——4年后,哪些专业好就业(论文提纲范文)
(1)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缘起 |
一、从起点公平到过程公平的教育发展趋势 |
二、从简单平等到个性关怀的公平理念深化 |
三、从效率优先到内涵发展的高中办学转型 |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意义 |
一、主要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普通高中教育 |
二、教育过程 |
三、教育过程公平 |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问卷样本描述 |
二、访谈样本描述 |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
四、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一节 历史回顾:教育公平的溯源与脉络研究 |
一、阶级特权的式微与人权平等思想的启蒙 |
二、公立学校的普及与平等受教育权的保障 |
三、考试制度的确立与能力为本理念的深入 |
四、学生发展的需要与过程公平观的探索 |
第二节 概念检视:教育过程公平的内涵与结构研究 |
一、基于宏观政策视角的观点 |
二、基于课程与教学视角的观点 |
三、基于师生互动视角的观点 |
第三节 政策演进:普通高中教育公平的发展阶段研究 |
一、结果至上的功利主义公平阶段 |
二、规模扩充的数量公平阶段 |
三、聚焦过程的比值公平阶段 |
第四节 实践聚焦: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相关问题研究 |
一、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问题探讨 |
二、国外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问题探讨 |
三、影响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因素梳理 |
小结: 已有研究进展与局限 |
一、国内外已有研究的进展 |
二、待完善的研究局限与对本研究的生长点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公平的考量尺度 |
一、约翰·罗尔斯:资源的分配与补偿 |
二、罗伯特·诺齐克:平等的初始所有权 |
三、罗纳德·德沃金:选择的自由与保障 |
四、阿克塞尔·霍耐特:个性的承认与关怀 |
五、上述公平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二节 公平问题的分析视角 |
一、组织公平感理论 |
二、新制度主义理论 |
三、社会交往理论 |
第三节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
一、教育过程公平的维度分析 |
二、教育过程公平的程度分析 |
第四节 研究工具开发与检验 |
一、问卷编制的步骤 |
二、测量指标的选取 |
三、问卷的试测和修正 |
四、访谈提纲的编写与资料编码 |
五、正式样本的描述及检验 |
小结: 研究框架的形成与阐释 |
第四章 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实然状态 |
第一节 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总体情况 |
一、教育过程公平的分维度表现 |
二、学生的公平需求情况 |
三、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情况 |
第二节 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群体间差异 |
一、区域层面的差异 |
二、校际层面的差异 |
三、年级层面的差异 |
四、班级层面的差异 |
五、个体层面的差异 |
第三节 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影响因素 |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与说明 |
二、先赋性因素的影响 |
三、自致性因素的影响 |
小结: 数据结果与讨论 |
第五章 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困境表征 |
第一节 分配过程不公平 |
一、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
二、资源供给的不充分 |
三、改革配套的资源补偿不足 |
第二节 程序过程不公平 |
一、制度本身的公平性争议 |
二、知识传递中的隐性分层 |
三、对学生自主权利的干预与剥夺 |
第三节 互动过程不公平 |
一、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现实矛盾 |
二、对低成就学生群体的漠视与放弃 |
三、人际交往中的刻板印象与标签效应 |
第六章 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困境的成因分析 |
第一节 规制性要素 |
一、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逻辑 |
二、低重心管理体制的压力演绎 |
三、教师考核制度的负向影响 |
第二节 规范性要素 |
一、普通高中承担的社会责任与舆论 |
二、学校管理者引领的师生行为规范 |
三、教育评价导向变迁的路径依赖 |
第三节 文化-认知性要素 |
一、教师的个体化公平观念与经历 |
二、学校内部的文化区隔与排斥 |
三、学生的消极参与及教师的负面期望 |
第七章 促进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的现实策略 |
第一节 优化制度设计与执行过程 |
一、弱化分数至上的高中升学奖励机制 |
二、健全“上下互动”的政策执行机制 |
三、构建为教师减负增能的考核评价体系 |
第二节 提升教育资源供给的质与量 |
一、鼓励高中学校集群发展 |
二、以信息技术资源弥合师资差距 |
三、重视学生的资源选择偏好 |
第三节 强化高中育人改革的差异公平观 |
一、促进课程中的普职要素融通 |
二、鼓励从分层走向分类的特色高中建设 |
三、优化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生涯教育体系 |
第四节 重视学校内部的互动公平 |
一、塑造良好的公平文化氛围 |
二、以公平三原则指导教育实践 |
三、关注学生的公平观与公平体验 |
结语: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局限之处 |
第四节 余论与展望 |
中文参考文献 |
英文参考文献 |
附录一、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调查问卷 |
附录二、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访谈提纲 |
附录三、量表的独立样本T检验与相关性分析结果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2)一位研究生学历幼儿园教师流动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研究生学历幼儿园教师 |
(二)幼儿园教师流动 |
四、文献综述 |
(一)关于幼儿园教师流动的相关研究 |
(二)对已有研究的分析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
(三)收集资料的方法 |
(四)研究过程 |
第一章 准备与入门:进入学前教育专业学习 |
一、懵懵懂懂,进入学前教育专业 |
(一)懵懵懂懂,填报志愿 |
(二)选择学前教育专业 |
二、既来之则安之:四年扎实专业学习 |
三、路在何方?继续深造 |
四、实习结缘H幼儿园,与幼教更近一步 |
第二章 入职与适应:艰难的幼教之路 |
一、放弃高校工作机会,坚定进入幼儿园 |
二、父母反对,孤独的幼教之路 |
三、新手教师的必经之路 |
(一)累并快乐着:我多了15个孩子 |
(二)工作占据了我的个人时间 |
第三章 挑战与冲突:选择离开 |
一、矛盾日益突出,该何去何从 |
(一)个人生活与工作冲突 |
(二)安全事件:小朋友差点走丢了 |
二、爱与痛的边缘,忍痛放手 |
三、流动后续 |
第四章 思考与展望 |
一、思考 |
(一)个人因素 |
(二)幼儿园因素 |
(三)社会因素 |
二、展望 |
(一)研究生学历幼儿园教师方面 |
(二)幼儿园方面 |
(三)社会方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本科生转专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一、 本科生转专业概况 |
(一) 高校转专业政策概说 |
(二) 本科生转专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二、 本科生转专业产生的原因 |
(一) 我国高招填报志愿政策的不合理因素 |
(二) 高校录取制度的不合理因素 |
(三) 准大学生填报志愿时的盲目性 |
(四) 高校管理制度僵化 |
(五) 我国的专业体系过窄 |
三、 转专业的基本原则 |
(一) 以学生为本原则 |
(二) 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
(三) 因材而转原则 |
(四) 服务原则 |
四、 完善转专业制度的策略 |
(一) 高中阶段加强填报志愿的指导 |
(二) 高校按大类招生,向通识教育过度 |
(三)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 |
(四) 制定合理的转专业政策 |
(五) 优化专业结构,改进教学 |
(六) 探索不同的培养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帮你定位人生——4年后,哪些专业好就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普通高中教育过程公平研究[D]. 梁茜. 华东师范大学, 2020
- [2]一位研究生学历幼儿园教师流动的叙事研究[D]. 简玉珍. 贵州师范大学, 2018(01)
- [3]本科生转专业问题研究[D]. 王月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4]帮你定位人生——4年后,哪些专业好就业[J]. 郑平. 科学之友,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