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巴彦塔拉盆地铀成矿条件分析及找矿前景

荣格-巴彦塔拉盆地铀成矿条件分析及找矿前景

一、准巴彦塔拉盆地铀成矿条件及找矿前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谈顺佳,于常青,聂逢君,陈振岩,严兆彬,里宏亮[1](2021)在《开鲁盆地龙湾筒凹陷构造特征及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指赋存于沉积盆地砂岩中的后生型铀矿床,分布范围较广,并且此类铀矿资源在世界铀资源所占份额越来越大,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工业铀矿化类型。松辽盆地是我国北方六大中新生代盆地之一,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潜质好。一直以来是诸多铀矿地质研究者所关注的盆地,其中以开鲁盆地最为典型,特别是钱家店凹陷,其含铀层位的地球物理特征明显,与油伴生,成矿远景好。本文主要对与钱家店凹陷毗邻的松辽盆地西南部的开鲁盆地哲中凹陷中的龙湾筒凹陷进行地球物理资料深入分析研究,利用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对含铀目的层地震属性特征的处理分析,对研究区的构造形态、目的层物性变化及铀成矿前景进行初步预测,圈定了有利铀成矿潜力区域,为后续铀矿勘探和研究提供参考。

赵天林,魏安军,田亮,尹永朋[2](2021)在《二连盆地查干敖包地区赛汉组铀矿化特征及找矿方向》文中提出为了研究二连盆地呼仁布其凹陷查干敖包地区赛汉组铀矿化特征及找矿方向,以煤田钻孔资料"二次开发利用"作为铀矿勘查新思路,运用"异常筛选与选区分析、原位验证与环境判别"的煤矿区铀矿地质调查模式,结合水成铀矿理论,对研究区收集的煤田钻孔测井成果展开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赛汉组中圈定出规模较大且连续的放射性异常,显示了较好的找矿前景。择优选择煤田潜在铀矿孔进行钻探验证,发现了具有工业意义的铀矿孔,且赛汉组上段主要发育两层铀矿化。进一步对研究区构造条件、铀源、岩相及地层条件、古气候与古水文条件及还原作用等分析,认为赛汉组沉积了一套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沼相的含煤碎屑建造,地层埋藏浅、砂体厚度适中,连续性较好,具备"泥-砂-泥"结构,炭屑和黄铁矿等有机质发育,具备铀成矿基本条件。赛汉组上部普遍发育潜水氧化作用,在扇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砂体的有利结构部位寻找潜水转层间氧化作用,是下一步找矿主攻方向。

杨彪,陈中山[3](2021)在《煤田资料“二次开发”在二连盆地铀矿找矿前景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在内蒙古二连盆地开展了大量的铀矿相关工作。在对二连盆地区域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二连盆地铀矿勘查的进展,阐述了本区区域性编图预测、成矿理论研究、调查评价、放射性测量和重点地段勘查等铀矿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并对以往煤田钻孔资料进行了"二次开发",从以往地质成果分析、地质构造背景、岩性岩相条件、盆地内水动力及水化学条件、后生改造条件、气候条件、铀源条件以及储矿部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铀矿成矿分析,提供了判据。分析了找矿前景和找矿方向,指出了二连盆地铀矿最具有找矿前景的地区,为今后铀矿资源的勘查工作规划、矿产地质调查部署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在新层位、新类型探索和战略远景区加强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刘鑫扬[4](2021)在《二连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方向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通过岩性和铀含量分析,进一步确定了二连盆地主要找矿目的层为赛汉组上段(K1s2),重要找矿层位为赛汉组下段(K1s1),探索找矿层位为腾格尔组上段(K1t2),兼顾找矿层位为二连组(K2e)。从铀源-构造-建造-改造全要素进行了铀成矿条件整体分析,认为赛汉组上段主要沿各凹陷长轴方向发育古河谷,形成古河谷型铀矿化,受古河谷、凹陷中央低洼构造、后生蚀变控制;赛汉组下段和腾格尔组上段主要沿盆缘斜坡带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潜水-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受铀源、三角洲沉积体系、后生蚀变控制;二连组主要在额仁淖尔凹陷中部发育湖泊沉积体系,形成沉积成岩型铀矿化,受铀源、二连期最大湖泛面控制;二连盆地发育大规模铀成矿作用,大致可划分为三期:99~78 Ma为沉积成岩期,67~37 Ma为后生作用主成矿期,25~8 Ma为后生叠加改造期。在此基础上,分层位按类型指明了找矿方向,总体认为二连盆地找矿工作应以乌兰察布和马尼特坳陷为重点,辐射川井、腾格尔和乌尼特三大坳陷,统筹兼顾、合理部署,具有很大找矿潜力。

林效宾,李西得,刘武生[5](2021)在《二连盆地铀矿床成矿类型及时空分布特征》文中研究说明二连盆地具有铀矿床成矿类型多的特点,其表现在产出部位、层位、沉积相等均有一定的差异,而探讨不同类型铀矿床的划分及时空分布特征等,对铀矿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含矿岩性、构造位置、水文地质结构、铀产出层位、沉积相及铀成因类型等条件为依据,将二连盆地铀矿床类型划分为了两个大类4个亚类,各亚类铀矿床产于特定的构造、层位、沉积相、水文地质等环境之中。二连盆地铀矿床成矿时代主要集中于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末期,受断陷盆地性质的影响,铀成矿年龄多集中于地层沉积间断期;在沉积间断期盆地内的地层出露、古地貌、古水文地质等条件决定了铀成矿作用的发生及规模,而在沉积期,上覆泥岩地层的发育,易阻断铀的成矿作用。综合二连盆地不同类型铀矿床时空分布特征,提出了应从识别沉积间断期的地层出露、沉积相展布、地下水动力等铀成矿环境入手,在不同的断陷构造部位应注重相应层位、相应沉积相、相应类型铀矿床的勘查。

杨勇,张海云,李天瑜,邢亚杰,李喜彬,蒋孝君,戴明建[6](2019)在《内蒙古二连盆地腾格尔坳陷西部地区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浅析》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分析二连盆地腾格尔坳陷西部地区铀源条件、构造条件、地层及岩性岩相条件等,认为下白垩统赛汉组地层是该区主要找矿目的层,发育多条规模较大的潜水—层间氧化带,对寻找后生水成铀矿较为有利,另外阿其图乌拉凹陷、布图莫吉—都日木凹陷及额尔登苏木凹陷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是寻找地浸砂岩型铀矿值得重视的地区。

鲁超[7](2019)在《二连盆地巴彦乌拉铀矿田构造控矿机制和成矿模式》文中认为运用多种地质指标分析二连盆地中部铀矿田沉积期和关键成矿期的铀成矿控制因素,从同沉积期构造和成矿期构造入手,分析断拗转换期特征及其构造控制砂体发育机制,分析成矿期构造反转和剥蚀作用对铀成矿的约束并分析其规律。总结铀矿带内多个矿床的成因及联系,建立构造控制下的铀成矿模式。为揭示一种新的铀成矿模式和丰富砂岩型铀矿地质理论奠定基础,对扩大寻找同类型铀矿有重要意义。1.研究认为,二连盆地中部经历了早-中侏罗世裂陷期、晚侏罗世-阿尔善组Ⅰ幕断陷期、腾格尔组-赛汉塔拉组Ⅱ幕断陷期、晚白垩裂后热沉降期和古近系-新近系裂后期四大演化阶段。赛汉塔拉组处于腾格尔-赛汉期裂陷Ⅱ幕的末期——断拗转换期,此阶段是重要构造转型阶段,具有微弱断陷、对称性沉积、低可容空间、快速充填转变为超覆沉积以及物源体系由侧向转变为纵向的特征,控制了大规模赛汉塔拉组冲积-河流、大型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铀成矿砂体的发育。二连盆地中部主要发育单断式形成的断超型和断翘型构造样式,串联式A类型的构造地貌是具备发育砂体的优势地貌条件。2.通过岩石地层学特征、区域岩石地层结构特征、生物地层学时代判别、古地磁学综合和层序地层学综合分析判别巴彦乌拉铀矿田产铀层位为赛汉塔拉组,巴彦乌拉铀矿田主要层位为赛汉塔拉组上段,认为赛汉塔拉组下段和赛汉塔拉组上段均为一个三级层序。识别出3个一级标志层与5个二级标志层。3.通过系列砂分散体系图的编制,揭示了二连盆地中部赛汉塔拉组的“带状”砂体是多个物源体系的组合;赛汉塔拉组“带状”砂体是遭受剥蚀残留下来的砂体;多个“侧向”物源实际上是“带状”砂体主要的物源方向,并非“侧向补给”物源;赛汉塔拉组多物源和剥蚀残留特点实际上反映了整个二连盆地赛汉塔拉组的特点;“侧向”物源与轴向砂体重叠的区域是成矿的重要部位。在赛汉塔拉组内部,通过岩心、测井、地震剖面等沉积成因标志的分析,赛汉塔拉组上段主要发育有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4.二连断陷盆地在下白垩统赛汉塔拉组沉积之后,既有整体抬升剥蚀,又发生主干断裂的正反转,是剥蚀残留盆地。在巴彦乌拉地区赛汉塔拉组遭受了强烈剥蚀,在残留赛汉塔拉组中发育潜水-层间氧化带并发育铀矿化。巴彦乌拉地区反转断裂对铀矿化的主要贡献在于其使断裂一侧形成构造斜坡,且大规模的赛汉塔拉组上段砂体暴露地表遭受剥蚀,形成完整的铀成矿系统和铀矿化。5.巴彦乌拉地区具有工业价值的铀矿体产出于赛汉塔拉组上段低位体系域,少量发育于赛汉塔拉组下段层序。巴彦乌拉地区赛汉塔拉组上段发育三个小层序。铀矿化主要集中在小层序Ps1和Ps2内。根据砂分散体系图和砾岩厚度图反映的规律,最佳铀成矿部位为砂体变细变薄,含砂率值变化,岩性由粗变细的变异部位。巴彦乌拉矿床及外围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在其内部能识别出主要辫状分流河道、次要辫状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矿床内工业铀矿孔主要分布在主要辫状河道与次要辫状分流河道交汇部位。6.巴彦乌拉矿床与后期抬升和构造反转形成的构造斜坡和剥蚀作用导致的潜水-层间氧化带有关。晚白垩-始新世时期目的层赛汉塔拉组遭受剥蚀时间长,风化剥蚀和淋滤作用强度大,造成大面积的剥蚀带和潜水-层间氧化带的形成。赛汉塔拉组内部,铀的沉淀与有机质、黄铁矿等还原介质有关,砂岩型铀矿的主要载体为砂体粒度孔隙以及有机质的吸附。工业矿孔的分布区域与赛汉塔拉组下段的煤层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巴彦乌拉矿床主要干酪根类型为Ⅲ型和Ⅳ型,应为陆地生植物成因,具有较低的S含量,没有油气上溢带来有机质参与成矿的特征,因此巴彦乌拉矿床主要的还原介质应来自地层本身。砂体的非均质性以及由沉积环境相变导致的还原介质变化是形成铀矿化的最根本因素。7.巴彦乌拉地区在成矿期(K2-E1),赛汉塔拉组地层整体接受剥蚀,由于F1断裂反转造成赛汉塔拉组上段大面积的砂体出露地表,发育潜水-层间氧化带并成矿。在经历了沉积间断之后,古近系始新统伊尔丁曼哈组(E2y)泥岩沉积覆盖上去,起到保矿作用。

于雅岑[8](2019)在《二连盆地哈达图地区砂岩型铀矿特征与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认为二连盆地地处天山-兴蒙造山带的中东段,为海西褶皱基底上形成的伸展裂陷盆地。哈达图地区位于二连盆地乌兰察布坳陷中东部,近几年在该区发现了大型砂岩型铀矿床,成矿潜力优越。本文在野外露头、岩芯观察与地球物理等资料解释基础上,利用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以及扫描电镜等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对哈达图地区的铀矿目的层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后生蚀变、热流体改造、铀成矿条件(铀源、构造、古气候和还原剂)、成矿模式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探索。重点研究了目的层碎屑颗粒特征、流体蚀变现象、成岩成矿阶段的划分,为建立研究区的成矿模式奠定了基础。镜下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哈达图铀矿床目的层赛汉组三段砂岩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都偏低,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岩屑含量较少,碎屑颗粒磨圆度为棱角-次棱角,分选性一般。表明其沉积物物源为近源特点。根据有机质成熟度的镜质体反射率、岩石矿物学组合、古温度、流体性质等证据判定,目的层成岩作用只进行到中成岩阶段便转变进入到了表生成岩、氧化成矿阶段,后又经历了热流体叠加作用,对铀矿化进行叠加改造,再次富铀。统计显示,黏土分带与氧化还原性密切相关。氧化流体蚀变发育,氧化带见褐铁矿化,少见绿泥石化,黏土含量大约为8.5%左右,见高岭石化、蒙脱石化以及伊利石化;过渡带黏土化强烈,含量约为25%,主要为伊利石化、绢云母化、可见绿泥石化,伊/蒙混层较多,黄铁矿化以及有机质大量出现,少见碳酸盐化;还原带黏土矿物大约为10%,有机质、黄铁矿、伊/蒙混层较过渡带减少,但伊利石含量较多。根据蚀变矿物组合特征判断,流体性质经历了弱碱-弱酸-弱碱的交替性演化。热流体蚀变主要表现为黑云母的绿泥石化,高岭石绿泥石化、蒙脱石绿泥石化等。根据电子探针分析显示,研究区铀的赋存形式以独立铀矿物和吸附态铀为主,独立铀矿物为沥青铀矿和铀石,且与黄铁矿、炭屑等密切伴生。综合研究认为,哈达图地区铀矿床为两段成矿,即早阶段为潜水-层间氧化带成矿,形成了早期板状铀矿体;晚阶段经深部热流体叠加改造使矿化进一步富集,这种双阶段成矿模式与乌兰察布坳陷中赛汉高毕铀矿床和马尼特凹陷中巴彦乌拉铀矿床明显不同。

陈程[9](2018)在《松辽盆地通辽地区构造特征与铀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辽地区位于松辽盆地西南部,是我国北方三大铀资源基地之一。近年来,该区的铀矿地质勘查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砂岩型铀矿勘查的热点地区。研究该区的构造特征与铀成矿作用,对推进铀矿勘查部署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丰富陆相盆地铀成矿理论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在全面分析前人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通辽地区的区域地质特征,重点利用地震资料对研究区沉积-构造特征进行推断解释,提出了通辽地区地质构造演化、沉积充填和后期构造变形特征的新认识。通辽地区包含开鲁坳陷和西南隆起区两个一级构造单元,总体具有隆凹相间的盆地结构。构造格局主要呈北东向展布,断裂发育。基底主要为前寒武纪深变质岩、古生代浅变质岩和加里东-海西期花岗岩或闪长岩,盖层为中新生代沉积的砾岩、砂岩和泥岩等。盆地构造演化可分为6个阶段。地震剖面资料的二次解释成果表明,研究区存在切壳的深大断裂3条、控盆基底断裂19条、盖层断裂32条,深大断裂长期、多次活动,早期(K2qK2n)伸展,晚期(K2s以后)挤压逆冲。早白垩世盆地基底地形高差大,发育架玛吐基底古隆起,发育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浅水三角洲-湖泊长轴方向的物源体系,主体以河流相沉积为主,总体上经历了一个退积过程,利于铀成矿作用的发生。铀矿化类型包括同生沉积后生层间氧化叠加型、同生沉积及潜水氧化淋滤型3种,主要产于上白垩统姚家组中。切穿基底的区域性构造、一定规模的灰色砂体和层间氧化带是主要控矿因素。灰色泥岩中的铀矿化主要受沉积环境控制,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化受层间氧化带前锋线控制。通辽地区在姚家期基底表现为整体沉降,使得灰色砂体保存在陆家堡、瞻榆和钱家店等次级凹陷内成为铀成矿的有利部位,灰色砂体的分布受控盆构造控制。综合本次及以往研究成果,预测出钱家店矿床外围和安乐2片铀成矿远景区。

丁波[10](2017)在《蒙其古尔铀矿床烃类逸散过程中流—岩反应及与铀成矿关系》文中指出本文以水成铀矿成矿理论为指导,采用岩石地球化学、油气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低温热年代学等方法,结合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取样测试及综合分析等工作,以含矿目的层砂岩蚀变特征为切入点,系统研究蒙其古尔铀矿床烃类逸散过程中流-岩反应及与铀成矿的关系。蒙其古尔铀矿床含矿目的层砂岩中与铀矿化有关的成岩蚀变主要有黏土化、碳酸盐化、硅化及金属矿化,其中以黏土化蚀变为主;烃类逸散过程中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地质响应主要有成岩蚀变响应、元素地球化学响应、有机响应,并详细的研究了成岩蚀变矿物成因、期次及与铀成矿的关系:其中高岭石为表生条件下的大气降水淋滤与成岩有机酸性流体综合作用的产物,与铀矿化除了存在直接吸附、间接还原关系,还存在成因上的联系;黄铁矿根据其形成过程可分草莓状/胶状与立方体两类,均具有生物成因特征,与铀矿物在空间分布上关系密切,能为后期铀的沉淀富集提供了还原剂;碳酸盐胶结物存在三期,分别是同沉积泥晶状碳酸盐胶结物、与硫酸盐还原作用有关的泥晶-亮晶碳酸盐胶结物、与有机质脱羧基作用有关的亮晶碳酸盐胶结物,局部与铀矿物共生,成因上与铀矿物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创新的将质量平衡理论引入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精确厘定流体-岩石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同分带的元素迁移及其与蚀变矿物的关系。蒙其古尔铀矿床含矿目的层成岩阶段可划分为同生成岩阶段、早成岩阶段A、B期、中成岩阶段A期及表生成岩阶段,总体经历了弱酸性→酸性-碱性过渡→酸性→碱性→酸性-碱性过渡、氧化→弱还原→氧化-还原过渡→还原增强→氧化-还原过渡的成岩环境的演化过程,此过程对铀离子的迁移与富集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蒙其古尔铀矿床成矿流体具有低温、盐度跨度大、中等密度及多期成矿流体叠加等特征;主要由盐水(无机)和烃类流体(有机)两部分组成,其中无机流体为大气降水性质的表生水,有机烃类流体为含矿层有机质(煤)脱羧基作用产生的有机酸及热催化降解产生的CH4(煤层气),铀矿体及成岩蚀变矿物皆为含矿层在成岩过程中有机-无机流体、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以含矿目的层埋藏演化为主线,系统的阐述了流体活动与构造演化、成岩蚀变、铀成矿之间的时空配置关系。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认为蒙其古尔地区含矿目的层经历了大致6阶段的热演化历史:1)侏罗纪含矿目的层的快速沉积埋藏增温阶段;2)早白垩世含矿目的层快速抬升剥蚀冷却阶段;3)晚白垩世-渐新世含矿目的层快速沉积埋藏增温阶段;4)早中新世含矿目的层的快速冷却剥蚀阶段;5)晚中新世含矿目的层的缓慢沉积埋藏增温阶段;6)上新世以来的含矿目的层快速抬升剥蚀冷却阶段。基于与烃类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测温研究,初步厘定了该区煤层气规模逸散的时间及期次,主要为71Ma、15Ma、1 Ma;在此基础上,结合铀成矿年代学研究,总结了该区构造演化-烃类逸散-铀成矿的时间序列,以时间为主线,将蒙其古尔铀成矿分为4个阶段:预富集阶段(J1-2)、层间氧化带大规模发育阶段(K2-E3)、主成矿阶段(N1)、叠加改造矿阶段(N2-Q),并建立了蒙其古尔地区构造演化-烃类逸散-层间氧化耦合铀成矿模式。

二、准巴彦塔拉盆地铀成矿条件及找矿前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准巴彦塔拉盆地铀成矿条件及找矿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开鲁盆地龙湾筒凹陷构造特征及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地质与地球物理概况
2 构造特征分析
3 铀矿前景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2)二连盆地查干敖包地区赛汉组铀矿化特征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煤田资料二次开发和利用
    2.1 异常筛选指标的确定
    2.2 异常筛选及战略选区
    2.3 原位验证
    2.4 氧化还原环境判别
3 研究区地质特征
    3.1 含矿地层特征
    3.2 含矿砂体及沉积特征
    3.3 岩石地球化学类型及氧化带识别
        3.3.1 岩石地球化学类型
        3.3.2 氧化带类型识别及空间分布
    3.4 还原介质类型及空间展布
    3.5 铀矿化特征
4 铀成矿条件分析
    4.1 构造条件
    4.2 铀源条件
    4.3 岩相及地层条件
    4.4 古气候条件
    4.5 水文地质条件
    4.6 还原条件
5 下一步找矿方向
6 结论

(3)煤田资料“二次开发”在二连盆地铀矿找矿前景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以往铀矿勘查进展
    2.1 区域性编图预测、成矿理论研究
    2.2 调查评价、放射性测量
    2.3 重点地段勘查等工作
3 研究区铀矿成矿分析判据
    3.1 以往地质成果分析
    3.2 煤田资料分析
    3.3 有利的地质构造背景
    3.4 岩性岩相条件
    3.5 盆地内水动力及水化学条件
    3.6 后生改造条件
    3.7 气候条件
    3.8 铀源条件
    3.9 储矿部位条件
4 研究区找矿前景和找矿方向
5 结论与建议

(4)二连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方向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产铀层位潜力分析
3 铀成矿条件分析
    3.1 铀源
    3.2 构造
        3.2.1 基底构造控矿
        3.2.2 斜坡带和构造洼地控矿
    3.3 建造
    3.4 改造
4 找矿方向探讨
5 结论

(5)二连盆地铀矿床成矿类型及时空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概况
2铀矿成矿类型及主要成矿模式
    2.1成矿类型划分
    2.2主要成矿模式
3铀矿床时空分布特征探讨
    3.1成矿时代
    3.2沉积间断与铀成矿作用
    3.3空间展布及找矿方向探讨
4结论

(7)二连盆地巴彦乌拉铀矿田构造控矿机制和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与关键问题
        1.2.1 研究进展
        1.2.2 存在的问题
        1.2.3 本文主要创新点
    §1.3 论文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构造特征
    §2.1 二连盆地构造背景
        2.1.1 二连盆地发育的板块构造特征
        2.1.2 二连盆地构造特征
    §2.2 多幕裂陷作用特点
        2.2.1 二连盆地多幕裂陷作用识别标志
        2.2.2 马尼特坳陷多幕裂陷阶段划分
        2.2.3 幕式沉降和沉积充填响应
    §2.3 巴彦乌拉铀矿田构造特征
第三章 巴彦乌拉铀矿田层序地层研究
    §3.1 二连盆地中新生代沉积盖层
    §3.2 赛汉塔拉组岩石地层与生物地层
        3.2.1 岩石地层特征
        3.2.2 生物地层学时代判别
    §3.3 巴彦乌拉铀矿田赛汉塔拉组层序地层划分
        3.3.1 主要界面
        3.3.2 赛汉塔拉组地层对比标志层
        3.3.3 层序地层单元全新划分与对比
        3.3.4 赛汉塔拉组层序地层格架
    §3.4 巴彦乌拉地区赛汉塔拉组空间展布规律
第四章 巴彦乌拉铀矿田砂分散体系和沉积体系分析
    §4.1 砂体空间形态
        4.1.1 砂体厚度空间展布特征
        4.1.2 含砂率空间展布特征
        4.1.3 古物源体系
    §4.2 砂体成因解释
        4.2.1 含铀层系成因标志及典型沉积体系
        4.2.2 赛汉塔拉组上段沉积体系域重建
    §4.3 沉积体系垂向发育特征
第五章 巴彦乌拉铀矿田铀成矿作用的构造驱动机制
    §5.1 构造演化控制了目标层砂体的发育
        5.1.1 断拗转换期背景
        5.1.2 二连盆地断拗转换期构造地貌恢复
        5.1.3 断拗转换期构造地貌对砂体发育控制作用讨论
    §5.2 构造反转与铀成矿关系
        5.2.1 构造反转及剥蚀作用
        5.2.2 构造反转识别
        5.2.3 构造反转为铀成矿提供有利条件
        5.2.4 构造反转对地层的改造
    §5.3 构造反转对成矿流体的控制作用
        5.3.1 氧化作用期次和铀成矿年龄
        5.3.2 氧化带发育样式与反转构造及剥蚀作用关系
        5.3.3 流体驱动成矿机制
第六章 巴彦乌拉铀矿田铀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
    §6.1 铀迁移的动力——区域构造事件
    §6.2 铀成矿作用的地层约束
    §6.3 层间氧化带控矿
    §6.4 砂体非均质性与铀矿化
        6.4.1 垂向非均质性与铀矿化
        6.4.2 砂体平面非均质性与铀成矿关系
        6.4.3 砂体非均质性与铀矿化关系模型探讨
    §6.5 铀成矿年龄
    §6.6 铀沉淀机制
    §6.7 铀成矿模式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二连盆地哈达图地区砂岩型铀矿特征与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2.2 构造
        2.2.1 大地构造背景
        2.2.2 构造单元
        2.2.3 构造演化
    2.3 地层
        2.3.1 盆地基底特征
        2.3.2 沉积盖层
    2.4 岩浆岩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构造特征
    3.2 目的层与砂体
        3.2.1 赛汉组分段
        3.2.2 赛汉组砂体
    3.3 氧化带特征
4 成岩作用特征
    4.1 岩石学特征
        4.1.1 碎屑成分
        4.1.2 填隙物
        4.1.3 后生蚀变
    4.2 成岩作用
        4.2.1 压实作用
        4.2.2 溶蚀作用
        4.2.3 胶结作用与交代作用
        4.2.4 热流体改造作用
    4.3 成岩演化阶段划分
5 铀矿化特征
    5.1 矿石
    5.2 铀矿物种类及赋存形式
    5.3 沥青铀矿特征
    5.4 黄铁矿
6 铀成矿机制
    6.1 铀成矿条件
        6.1.1 构造条件
        6.1.2 铀源条件
        6.1.3 古气候
        6.1.4 还原剂
    6.2 成岩作用与铀成矿
    6.3 成矿模式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松辽盆地通辽地区构造特征与铀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概况
        1.2.1 研究区范围
        1.2.2 自然地理条件
    1.3 研究现状
        1.3.1 研究区工作程度
        1.3.2 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3.3 地震解释技术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工作情况和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1.6 创新性认识
2 区域地质特征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
        2.2.1 盆地基底
        2.2.2 盆地盖层
    2.3 区域构造特征
        2.3.1 构造格架和构造分区
        2.3.2 断裂构造
        2.3.3 褶皱构造
        2.3.4 后期脉岩
        2.3.5 构造演化特征
    2.4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2.4.1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系
        2.4.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2.4.3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2.5 区域矿产特征
3 铀成矿地质特征
    3.1 铀矿化类型
    3.2 典型铀矿床
        3.2.1 钱家店(钱Ⅱ块)铀矿床
        3.2.2 宝龙山铀矿床
    3.3 控矿因素分析
        3.3.1 构造因素
        3.3.2 沉积体系
        3.3.3 层间氧化作用
        3.3.4 古气候及其演化
        3.3.5 热液改造
    3.4 铀成矿模式
4 浅层地震资料的二次解释
    4.1 浅层地震资料解释方法
        4.1.1 地震构造解释
        4.1.2 地震沉积解释
        4.1.3 地震层序划分
        4.1.4 地震相分析
    4.2 浅层地震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4.2.1 数据采集情况
        4.2.2 地震数据处理
    4.3 初次解释成果
        4.3.1 初次解释的工作内容
        4.3.2 资料初次解释成果
        4.3.3 前期解释存在的问题
    4.4 资料的二次解释
        4.4.1 构造解释
        4.4.2 地层与沉积解释
    4.5 对盆地构造-沉积的新认识
        4.5.1 控盆构造及其发育特征
        4.5.2 沉积充填特征
        4.5.3 构造变形特征
5 构造沉积演化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探讨
    5.1 盆地盖层构造演化及其特征
    5.2 沉积充填及其演化特征
        5.2.1 盖层沉积充填及其演化特征
        5.2.2 找矿目标层沉积充填特征及其演化
    5.3 铀成矿控制作用探讨
        5.3.1 不同类型铀矿化的控矿因素
        5.3.2 原生灰色砂体分布与铀成矿作用
        5.3.3 构造及其演化与铀成矿
    5.4 铀成矿预测
        5.4.1 钱家店铀成矿远景区
        5.4.2 安乐铀成矿远景区
6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蒙其古尔铀矿床烃类逸散过程中流—岩反应及与铀成矿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2 伊犁盆地研究现状
        1.2.3 烃类逸散过程中流体-岩石反应研究现状
        1.2.4 烃类对铀成矿的作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盆地地层
        2.2.1 盆地基底特征
        2.2.2 盆地盖层
    2.3 盆地构造特征
        2.3.1 区域构造格架
        2.3.2 断裂构造
        2.3.3 褶皱构造
    2.4 盆地构造演化
    2.5 铀矿化特征
    2.6 盆地烃源岩特征
3 矿区地质
    3.1 构造位置
    3.2 地层及砂体发育
    3.3 层间氧化带分带特征
    3.4 铀矿化特征
        3.4.1 矿石特征
        3.4.2 矿体特征
    3.5 有机质特征
4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地质响应
    4.1 成岩蚀变响应
        4.1.1 成岩蚀变类型
        4.1.2 蚀变矿物成因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
        4.1.3 蒙其古尔铀矿床成矿机理
    4.2 元素地球化学响应
        4.2.1 质量平衡理论、方法及应用
        4.2.2 元素质量迁移计算
        4.2.3 元素质量迁移规律及其与蚀变矿物的关系
    4.3 有机响应
        4.3.1 含矿目的层中酸解烃特征
        4.3.2 含矿目的层中饱和烃的色谱特征
5 流体活动及其成岩成矿效应
    5.1 流体包裹体特征
        5.1.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1.2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
        5.1.3 流体包裹体成分
    5.2 流体性质
    5.3 流体组分及来源
    5.4 流体活动及其成岩成矿响应
        5.4.1 成岩阶段与成岩序列
        5.4.2 流体活动的成岩成矿响应
6 蒙其古尔地区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史
    6.1 磷灰石裂变径迹原理及应用
    6.2 磷灰石裂变径迹在研究伊犁盆地南缘构造演化中的应用
    6.3 蒙其古尔地区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史
        6.3.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6.3.2 年龄数据分析
        6.3.3 热演化史模式
    6.4 蒙其古尔地区烃类逸散的时间及期次研究
        6.4.1 流体包裹体间接定年原理及应用
        6.4.2 烃类逸散的时间及期次厘定
        6.4.3 煤层气逸散与铀成矿的关系
7 蒙其古尔铀矿床构造演化-烃类逸散-层间氧化耦合铀成矿模式
8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四、准巴彦塔拉盆地铀成矿条件及找矿前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开鲁盆地龙湾筒凹陷构造特征及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探讨[J]. 谈顺佳,于常青,聂逢君,陈振岩,严兆彬,里宏亮. 地球学报, 2021
  • [2]二连盆地查干敖包地区赛汉组铀矿化特征及找矿方向[J]. 赵天林,魏安军,田亮,尹永朋. 铀矿地质, 2021(05)
  • [3]煤田资料“二次开发”在二连盆地铀矿找矿前景分析中的应用[J]. 杨彪,陈中山.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1(04)
  • [4]二连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方向探讨[J]. 刘鑫扬. 铀矿地质, 2021(01)
  • [5]二连盆地铀矿床成矿类型及时空分布特征[J]. 林效宾,李西得,刘武生. 铀矿地质, 2021(06)
  • [6]内蒙古二连盆地腾格尔坳陷西部地区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浅析[A]. 杨勇,张海云,李天瑜,邢亚杰,李喜彬,蒋孝君,戴明建. 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六卷)——中国核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册(铀矿地质分卷(上)), 2019
  • [7]二连盆地巴彦乌拉铀矿田构造控矿机制和成矿模式[D]. 鲁超.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1)
  • [8]二连盆地哈达图地区砂岩型铀矿特征与成矿作用研究[D]. 于雅岑.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9]松辽盆地通辽地区构造特征与铀成矿作用研究[D]. 陈程.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18(05)
  • [10]蒙其古尔铀矿床烃类逸散过程中流—岩反应及与铀成矿关系[D]. 丁波.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17(04)

标签:;  ;  ;  ;  ;  

荣格-巴彦塔拉盆地铀成矿条件分析及找矿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