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级公路的实地定线(论文文献综述)
张渝[1](2014)在《考虑能耗指标的山区高等级公路路线方案综合优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陆地面积广大,道路交通运输占有很大比重,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对公路运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公路运输业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能源消耗增加最快,对公路沿线区域环境污染最大的领域之一,根据国内的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的运输业能耗达到了全国总能耗额的7%-8%,而公路运输所消耗的能源又达到了前者的52%,而且随着经济的增长还在不断的以每年2%的增幅快速上涨,因此节能对于我国公路建设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西部公路路网正在不断完善,占有全国路网的比重正在逐年增加,由于我国西部多为山区地形,高差变化大地质情况多变,无疑将会增加公路行车能耗,所以山区高等级公路节能显得更加迫切,这也符合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节约优先,保护环境的能源利用调整要求,所以本文中拟将节能评价指标作为山区高等级公路路线方案比选的一个方面加以分析。在文中首先对山区公路选线作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分析了能耗种类,以及能耗影响因素的分析,接着提出了在路线设计、施工、以及运营阶段的节能举措。最后从节能的角度分析了它对山区公路选线的影响。本文在建立路线方案评价指标时,不仅考虑了常用的技术、经济以及社会环境方面对路线方案的影响还将节能分析加入路线方案比选中去,由于山区公路地形复杂、起伏较大的特点所以山区公路对于车辆行驶时的能耗要明显高于平原地区,所以,山区高等级公路节能在路线方案比选中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是不能忽视的,本文‘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过程中,重点讨论了道路几何条件对公路运营期能耗的影响,并初步拟定了影响指标,这些指标可以简单直观的反映出路线方案节能能力的优劣。将节能加入到综合指标体系中对于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是很重要的。传统的系统理论大部分是研究那些信息比较充分的系统,灰色理论主要是研究一部分信息明确而一部分信息又不明确的系统的学科,而公路建设工程正好符合上述灰色理论特点所以本文采用灰色理论作为评价的理论是合理的。本文所采用的灰色决策中的多目标加权灰靶决策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法的决策手段是对传统灰靶理论的改进,在目标权重时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目标的综合权重比直接赋权法更加合理,且模型针对目标将其分为三类指标即效益型、成本型、适中型符合了实际情况反映了指标的特性,并分别构建了他们的效果测度计算公式,计算他们偏离目标的程度。具有规范性、无量纲限制以及测度值与效果成正比(即测度值越大效果越好)的特点。模型还将中靶和脱靶分别进行了考虑,所以,模型具有物理意义清晰、综合测度效果分辨率大等优点。而且模型计算简单易行。在本文第五章的实例分析中计算结果表明本模型不仅在理论上有可行性,还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邱劲光[2](2014)在《公路路线设计若干问题探讨》文中提出公路路线线形是公路的骨架,路线设计直接影响着整个公路路基、桥涵、交叉、沿线设施等构造物的规模和投资,同时,对汽车行驶的安全舒适、经济和车辆的通行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路线设计是公路交通安全的基本保障。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和理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体会探讨公路路线设计的一些问题。
邱劲光[3](2013)在《公路路线设计若干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公路路线线形是公路的骨架,路线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公路路基、桥涵、交叉、沿线设施等构造物的规模和投资,同时,对汽车行驶的安全舒适、经济和车辆的通行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路线设计是公路交通安全的基本保障。本文根据在工作实践和理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体会和大家共同探讨提高。
张航[4](2013)在《高危路段公路线形安全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路交通安全与公路条件尤其是线形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连续顺畅的线形、清晰醒目的行车方向、充足的视距保证等符合驾驶期望的路线是车辆安全行驶的基本保障。通过分析道路线形对道路安全的影响,找出高危路段,探讨道路线形安全设计理论及方法是本文的主旨。本文研究了高危路段及其线形安全设计理论,论述了拟建道路和改扩建道路线形安全设计方法,提出了道路线形安全设计管理建议。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首先,通过对交通事故的统计特点分析,研究了道路线形与交通安全的关系,阐明了高危路段的内涵及其线形特征。高危路段线形表现为运行速度协调性差、小半径大超高、大纵坡、行车视距不足等特征。其次,从公路平面线形组成及组合形式入手,论述了保持线形连续性的条件,阐述了公路行车视距、公路超高设置、公路纵坡设置、合成坡度选取等满足线形安全的设计原理,提出了基于虚拟视景技术设计拟建道路线形和基于三次样条曲线拟合改扩建道路线形的安全设计方法。对拟建或新建公路:借助计算机虚拟视景技术,开发“基于虚拟与现场相结合的道路勘测设计系统”,对设计线形各项指标,如曲线半径、坡度、超高、行车视距等进行安全审查,使设计线形通过“现场和虚拟”相结合,检查路线设计指标的合理性及设计线形的安全性,识别出高危路段,为设计成果的即时检查和实时修改提供方法和手段。对改扩建道路:研究了拉格朗日插值法、分段插值法、最小二乘法和样条曲线法等四种道路线形参数拟合方法及特点,提出了基于三次样条曲线拟合法和MATLAB工具软件的改扩建道路线形参数提取方法,分析了平面线形设计参数的确定依据以及拟合精度的影响因素;将拟合技术应用至实际工程,提出识别高危路段线形参数选取的方法及修改建议。接着,针对道路交通事故与横断面超高设计的高相关性,论文分析了S型曲线的事故发生原因,阐述了S形曲线采用全断面超高方法的特点,提出了S形曲线超高过渡设计基本原理和特征断面超高值的计算方法。最后,从线形主要参数的选取、路侧设计控制及道路设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线形安全设计的合理化建议。本文阐述了道路线形与交通安全的关系,为高危路段的判定提供了依据;以新(拟)建、改扩建道路为对象,运用虚拟视景技术和拟合技术研究了公路线形的安全设计;对S型曲线超高设计,提出了全断面超高设计方法。论文研究结论对促进线形设计指标的合理性、合法性及道路线形的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对公路线形设计理论的有益补充。
胡晓峰[5](2012)在《基于不同地形和城镇条件下对公路选线相关指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路设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公路选线是这个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其基本走向的合理性不仅关系到公路本身的工程造价和运营效益,同时也关系到国家公路网的规划和其在国防中的战略意义。选线除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外,尚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它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公路选线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传统的公路选线方案的比选都以工程投资和工程量为主要权衡指标,通过简单的数据对比来判断方案的优劣,而本文提出了从经济、技术、环境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评价,并提出了综合评价模型,将影响决策的因素有机的联系起来,通过定性、定量的分析来确定方案的优劣度,最终筛选出最优方案。针对公路选线各个影响因素的特点,本文建立了公路选线模糊优化理论模型。通过问题转化,将公路选线方案决策视为数学上的方案排优问题。建立了由指标特征值转化为相对隶属度的指标隶属度模型,使用Fuzzy AHP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并且利用该模糊优化模型对郴州市X090公路线路方案的优选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实用性、灵活性和科学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刘家顺[6](2007)在《川九公路设计与环境保护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川主寺至九寨沟公路是四川省规划的重要旅游干线公路,是九寨黄龙机场通往九寨沟风景区和九寨天堂国际会议中心的唯一通道。公路穿越高原、雪山、草地和森林公园,沿线风景秀丽迷人。公路连接四川省阿坝州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有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风景区;有被誉为“人间瑶池”的世界自然遗产黄龙风景区;还有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白河金丝猴保护区、红原大草原、神仙池自然风景区及四姑娘山。但是沿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原路技术标准低、路基病害多、抗灾能力差、生态环境脆弱,公路环境与沿线自然风景极不协调,服务能力与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的地位极不相称。为此,交通部与四川省联合组织了川主寺至九寨沟公路改建示范工程。本文以川九公路为依托,以公路环境保护为主线,对以下五个方面的设计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指导川九公路设计不断创新、升华理念、精心创作。1.研究和总结公路总体设计思路及原则问题,探索了“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公路设计体系及多层次公路环境保护设计体系,指导川九公路的总体设计及其他关键问题的设计、研究工作,丰富了建设八字方针的内涵。2.研究公路建设标准的科学确定问题,分析和探讨了“公路设计灵活性”的新理念,指导川九公路设计尊重和适应沿线环境,最大程度地不破坏环境。3.研究公路路线指标的灵活应用问题,分析和运用了运行速度检验技术,指导川九公路路线设计在确保公路行车安全的前提下,贴切和顺应沿线环境,灵活应用技术指标布设路线,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并尽可能优化路线线形,提高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及行车的舒适性。4.研究公路路基工程与环境协调问题,分析和探讨了“宽容设计”的新理念,分析和总结了对路基工程的正常使用、路侧安全、景观协调等要求,指导川九公路路基工程设计协调和配合沿线环境,合理设计最小程度地影响环境,可靠设计保证路基结构物安全稳定,宽容设计提高公路行车安全性。5.研究公路生态恢复与景观塑造问题,分析和总结了公路景观对生态绿化及构造物的配置自然性、形式多样性及环境协调性等要求,指导川九公路生态恢复与景观塑造设计,展现公路景观的多样性及地区特性,恢复与塑造公路环境,尽可能地改善公路环境;同时提升行车的舒适性和愉悦性。
李惠菊,李恺悌,敖玮[7](2007)在《常见山区公路平面线形布设的方法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山区公路实地选线定线比平原区的线形要复杂的多,同时受地形地质条件的影响,外业勘测时必需综合考虑路线纵坡坡度、坡长及横断面的满足条件等。文章通过对山区公路几种常见平面线形的特点分析,为实地选线定线者合理布设平面线形提供参考依据。具体在外业测设时应根据地形、地质、纵横向综合考虑后定线布设,必要时反复调整才能选出较为经济合理和舒适美观的线形。
廖小辉[8](2005)在《山区公路选线优化设计模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区的公路建设项目,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关键工作,由于工程难度大,投资巨大,影响深远,因此在路线方案选定时,应慎之又慎,从政治、经济、工程、社会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公路选线设计方案优选是复杂的目标决策问题,它涉及的众多因素中,既有定量指标,又有定性指标。选定合理的路线,可以使筑路费用与使用质量得到正确的统一,并达到行车安全、经济舒适及构造物稳定耐久且易养护的目的,可以促进人民生活改善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的优选方案是单纯依靠专家对每个备选方案的各分项指标进行打分,然后汇总各备选方案总分,从而选择出最佳的路线。这种选线方式有很大缺陷:一方面它过分依赖专家的经验,由专家评定,侧重于直观的线形比较,线形的好与坏,主要凭借定线人的主观判断与经验,这样就很难排除主观偏见的影响,参与分析和评价的人员组成不同,考虑的角度不同,往往得出不同的结论,无法保证最优方案选择的正确性:另一方面掩盖了由多因素组成系统的复杂性,不能充分反映出实际情况,因而,很难保证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 本文通过对山区公路中的沿溪线,越岭线,山脊线的选线基本方法和理论的分析,总结归纳出目前山区公路选线中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提山初步的解决措施。同时,文章还对影响选线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并概括出在山区公路选线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由于山区公路选线,地形复杂,山高坡陡,选线优化时要考虑的问题复杂多变,因此,本文从整体出发,从路线的起点到终点,着眼于整个过程的优化,对不同的目标提出不同的方法,根据山区选线的具体情况,概括和提出了六种适用的模型。利用方案网络图和方案枚举的方法确定备选方案组,同时采用单目标和多目标并举的方法。综合考虑到目标效应值、方案可行条件和方案网络图的有效描述,确立优化模型。对模型的求解问题,本文采用模糊数学法、动态规划法、最优路方法、整数规划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对山区公路优选模型的研究,为公路选线更优化的自动化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对山区公路选线的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卢彭真,徐哲生,卢晓月[9](2003)在《对凸型曲线加宽方式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了以往平曲线加宽的方式 ,分析了凸型曲线的特点 ,提出了凸型曲线采用以往加宽方式的不妥及处理思路。
陈欣斗[10](2003)在《立交匝道平面线形设计的闭合导线法》文中研究指明闭合导线法是在高等级公路或立交匝道的某段线形组合的两条主线已知情形下,利用主线与各段线元形成的闭合线路加以分析计算的设计计算方法,可分为弦切线闭合导线法和圆心连线闭合导线法。弦切线闭合导线法是受测量学中的导线测量的启示,把任一段曲线单元都认为是由某一段直线在某一方向的延伸,提出由曲线的弦线和两条已知的主线组成闭合导线的设计方法。先确定构成匝道线形单元的弦线,并计算切线长度,再确定曲线单元位置。在圆心连线闭合导线法中,根据曲线组合的不同,闭合导线法可分为不带缓和曲线的曲线组合和带缓和曲线的曲线组合。不带缓和曲线的曲线组合可根据封闭线路的多边形边长与内外角之间的几何关系设计计算。带缓和曲线的曲线组合较为复杂,先要了解缓和曲线的瞬时圆心轨迹(即缓和曲线的渐屈线方程)的特性,继而简化瞬时圆心轨迹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利用投影定理进行计算。在曲线组合的线形参数的确定和圆心坐标的定位方面,需要借助于其他的设计方法,如曲直法、端点受限法、积木法等。本文试图建立一套完整的、适用于任何曲线组合的圆心连线闭合导线法,以求在一个全新的角度探讨立交匝道的曲线型设计方法。
二、高等级公路的实地定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等级公路的实地定线(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能耗指标的山区高等级公路路线方案综合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意义和背景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的内容 |
1.4.1 主要工作 |
1.4.2 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山区高等级公路选线概述及节能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 |
2.1 山区公路走廊带的选择 |
2.1.1 山区公路走廊带选择的思路和原则 |
2.1.2 山区公路走廊带选择的步骤和方法 |
2.2 山区公路路线选择 |
2.2.1 山区公路选线思路 |
2.2.2 山区公路选线原则 |
2.3 山区公路选线方法 |
2.3.1 走向位置选择 |
2.3.2 越岭哑口位置的选择 |
2.3.3 路线指标的选取 |
2.4 山区高等级公路节能影响因素 |
2.4.1 能源消耗分析 |
2.4.2 能源消耗影响因素分析 |
2.5 节能对策 |
2.5.1 设计阶段节能措施 |
2.5.2 施工阶段的节能措施 |
2.5.3 运营期节能 |
2.6 节能对山区高等级公路选线的影响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山区高等级公路路线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的建立 |
3.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3.2 路线方案的经济指标 |
3.2.1 国民经济评价 |
3.2.2 财务评价 |
3.3 社会生态环境评价 |
3.3.1 社会评价 |
3.3.2 环境评价 |
3.4 技术评价指标 |
3.5 节能分析指标 |
3.5.1 建设期节能分析 |
3.5.2 运营期节能分析 |
3.6 综合指标体系的建立 |
3.7 层次分析法 |
3.7.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3.7.2 层次分析法步骤 |
3.8 灰色层次分析法模型建立 |
3.8.1 灰色理论的概述及多目标加权灰靶决策模型 |
3.8.2 灰色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案例分析 |
4.1 工程概述 |
4.1.1 工程背景 |
4.1.2 工程沿线环境 |
4.1.3 沿线经济和社会特征 |
4.1.4 沿线地质气候地貌条件 |
4.1.5 比较线A线及对应的推荐线K线地质条件 |
4.1.6 线路走向及起讫点 |
4.1.7 主要技术标准 |
4.2 路线方案综合比选指标体系 |
4.3 模型的建立及综合比选结果 |
4.3.1 各指标综合权重计算 |
4.3.2 路线方案综合比选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2)公路路线设计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缓和曲线长度采用问题 |
2 小转角问题 |
3 分离式隧道处的平面布线问题 |
4 公路纵断面纵坡控制问题 |
5 公路平纵面线形组合问题 |
6 结论 |
(4)高危路段公路线形安全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述 |
1.3.1 国内研究动态 |
1.3.2 国外研究动态 |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1.5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标和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高危路段及其线形特征 |
2.1 交通事故路段 |
2.1.1 事故多发路段 |
2.1.2 事故危险路段 |
2.1.3 高危路段 |
2.2 道路线形与道路安全关系 |
2.2.1 路线线形与道路安全关系统计 |
2.2.2 道路线形与道路安全关系分析 |
2.3 高危路段线形特征 |
2.3.1 线形特征界定 |
2.3.2 线形特征内涵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危路段线形安全设计原理 |
3.1 平面线形组合类型 |
3.2 线形安全设计特性 |
3.2.1 线形连续性 |
3.2.2 公路行车视距充足性 |
3.2.3 公路超高设置合理性 |
3.2.4 纵坡设置的适宜性 |
3.2.5 合成坡度的稳定性 |
3.2.6 平纵线形的协调性 |
3.3 高危路段线形安全设计思路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建公路高危路段线形安全设计方法 |
4.1 路线设计方法 |
4.2 路线设计安全评价 |
4.3 虚拟视景的路线设计 |
4.3.1 虚拟视景的路线设计原则 |
4.3.2 虚拟视景的路线设计原理 |
4.3.3 数字地面模型建立 |
4.3.4 路线模型建立 |
4.3.5 视景模型的建立 |
4.3.6 路线质量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改扩建公路高危路段线形安全设计方法 |
5.1 改扩建公路设计原则 |
5.2 公路线形参数获取方法 |
5.2.1 常用拟合方法 |
5.2.2 曲线函数拟合 |
5.2.3 公路平面线形拟合 |
5.3 工程应用 |
5.3.1 高危路段参数提取 |
5.3.2 高危路段线形改进 |
5.4 纵断面线形拟合 |
5.4.1 纵断面线形拟合原则 |
5.4.2 纵断面线形拟合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危路段S形曲线超高设计 |
6.1 S形曲线事故原因分析 |
6.2 S形曲线超高渐变方法 |
6.2.1 一般渐变方法 |
6.2.2 全断面渐变方法 |
6.3 S形曲线全断面渐变超高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高危路段道路线形安全设计管理 |
7.1 设计参数控制 |
7.1.1 设计速度 |
7.1.2 平曲线半径 |
7.1.3 曲线转角 |
7.1.4 纵坡度 |
7.1.5 路基宽度 |
7.1.6 超高渐变率 |
7.1.7 竖曲线最小长度 |
7.2 路侧设计控制 |
7.3 设计管理控制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5)基于不同地形和城镇条件下对公路选线相关指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研究目标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研究目标 |
1.4 论文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地形和城镇条件下公路选线的相关研究 |
2.1 公路选线的概念 |
2.2 公路选线的基本观点 |
2.3 不同地形条件下公路选线的研究 |
2.3.1 平原微丘区公路选线的研究 |
2.3.2 山岭重丘区公路选线的相关研究 |
2.4 不同城镇条件下公路选线的研究 |
2.4.1 公路选线与城市之间相关问题的研究 |
2.4.2 公路选线与城镇之间相关问题的研究 |
2.5 选线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线路方案综合评价指标的建立和模型的研究 |
3.1 线路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
3.2 线路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1 线路方案的经济评价 |
3.2.2 线路方案的技术评价 |
3.2.3 线路方案的环境评价 |
3.2.4 线路方案的社会评价 |
3.3 线路方案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
3.3.1 线路方案综合评价特点及要求分析 |
3.3.2 线路方案模型的建立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郴州市 X090 公路线路方案比选研究 |
4.1 项目背景 |
4.1.1 项目概况 |
4.1.2 项目的自然条件 |
4.1.3 项目采用的技术标准 |
4.1.4 线路备选方案的拟定 |
4.2 方案的单项评价 |
4.2.1 经济评价 |
4.2.2 技术评价 |
4.2.3 环境评价 |
4.2.4 社会评价 |
4.3 方案综合优选 |
4.3.1 指标权重的建立 |
4.3.2 相对隶属度的确定 |
4.3.3 方案的综合评选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5.2 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川九公路设计与环境保护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川九公路工程概况 |
1.2.1 主要控制点 |
1.2.2 沿线自然地理条件 |
1.2.3 原有公路状况 |
1.2.4 原路环境现状 |
1.2.5 改建的技术标准 |
1.2.6 技术特点及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设计研究情况 |
1.3.2 国内设计研究情况 |
1.4 研究内容和目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 |
第2章 公路线形与使用者要求 |
2.1 公路使用者内涵 |
2.2 公路线形 |
2.2.1 线形单元 |
2.2.2 线形组合 |
2.2.3 速度的影响 |
2.3 公路使用者对线形的要求 |
2.3.1 公路功能性要求 |
2.3.2 行驶安全性要求 |
2.3.3 视觉连续性要求 |
2.3.4 乘坐舒适性要求 |
第3章 公路景观环境与使用者要求 |
3.1 公路景观及景观环境 |
3.2 公路景观的分类 |
3.3 公路景观的特性 |
3.4 公路景观的影响因素 |
3.5 公路使用者对景观的要求 |
第4章 川九公路总体设计思路及原则研究 |
4.1 公路设计科学体系探讨 |
4.1.1 “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公路设计体系 |
4.1.2 四层次公路环境保护设计的体系 |
4.2 丰富八字方针内涵 |
4.3 设计理念的逐步升华与先进的设计方法应用 |
4.3.1 设计理念的升华 |
4.3.2 先进设计方法的应用 |
4.4 川九公路景观序列划分及总体设计 |
4.4.1 沿线地貌生态区域划分 |
4.4.2 公路景观序列划分及总体设计 |
第5章 川九公路建设标准的科学确定研究 |
5.1 “公路设计灵活性”理念探讨 |
5.1.1 “公路设计灵活性”的新理念 |
5.1.2 灵活运用的必要性 |
5.1.3 灵活运用的可能性 |
5.1.4 灵活运用的内涵 |
5.2 川九公路建设标准的合理确定 |
5.3 川九公路建设方案的科学选择 |
5.3.1 九黄机场专用线建设方案 |
5.3.2 弓杠岭下山段建设方案 |
5.3.3 九道拐段建设方案 |
5.3.4 达吉寺至永竹工程艰巨段路基宽度方案 |
第6章 川九公路路线指标的灵活应用研究 |
6.1 运行速度检验技术研究 |
6.1.1 两种车速设计体系 |
6.1.2 运行速度理论 |
6.1.3 主要参数的确定 |
6.1.4 检验控制原则和改善措施 |
6.2 川九公路路线布设与设计原则 |
6.2.1 路线布设原则 |
6.2.2 路线定线方法 |
6.2.3 路线平面设计 |
6.2.4 路线纵断面设计 |
6.3 川九公路路线指标的灵活应用 |
6.3.1 路线平纵指标的灵活应用情况 |
6.3.2 低指标运行速度安全性检验效果 |
第7章 川九公路路基工程与环境协调研究 |
7.1 “宽容设计”理念探讨 |
7.1.1 “宽容设计”新理念 |
7.1.2 宽容的路侧设计 |
7.2 对路基工程的技术和景观要求 |
7.2.1 正常使用的要求 |
7.2.2 路侧安全的要求 |
7.2.3 景观协调的要求 |
7.3 川九公路路基工程设计原则 |
7.3.1 路基工程设计原则 |
7.3.2 “以人为本”、“灵活设计”和“宽容设计” |
7.4 川九公路特殊路基设计及其方案比选 |
7.4.1 特殊地段沿河路基设计及方案比选 |
7.4.2 原路边坡病害的综合处治及方案比选 |
第8章 川九公路生态恢复与景观塑造研究 |
8.1 公路景观对绿化及构造物的要求 |
8.1.1 对公路构造物的要求 |
8.1.2 对公路绿化的要求 |
8.2 川九公路绿化及生态恢复设计原则 |
8.2.1 绿化及生态恢复设计原则 |
8.2.2 分段绿化设计方案 |
8.3 川九公路景观塑造与改善设计原则 |
8.3.1 公路景观设计原则 |
8.3.2 构筑优美路容景观 |
8.3.3 探索边坡防护绿化与景观协调的新形式 |
第9章 川九公路主要设计情况 |
9.1 路线设计及线形优化 |
9.1.1 全线路线平纵指标采用情况 |
9.1.2 注重连续均衡,构筑川九公路优美线形 |
9.2 路基工程设计 |
9.2.1 路基边坡设计 |
9.2.2 原有路堑边坡的处理措施 |
9.2.3 路基防护工程设计 |
9.2.4 路基排水构造物设计 |
9.2.5 沿河路基整治及防护设计 |
9.2.6 取弃土节约用地措施及环境保护 |
9.3 植物物种配置及种植 |
9.3.1 物种选择 |
9.3.2 物种规格与配置 |
9.3.3 植物种植及栽植方式 |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主要研究结论 |
1 探讨“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公路设计科学体系 |
2 构建公路环境保护设计的体系 |
3 探索公路设计的新理念 |
4 总结川九公路设计指导思想 |
存在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在攻读硕士期间主持勘察设计项目 |
在攻读硕士期间获奖项目 |
(8)山区公路选线优化设计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
1.1 山区公路选线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1.2 山区公路选线的一般方法 |
1.2.1 山区公路选线的影响因索 |
1.2.2 选线原则 |
1.2.3 路线布局 |
1.2.4 路线方案的选择 |
1.2.5 具体定线 |
1.3 山区公路选线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
1.3.1 存在问题 |
1.3.2 山区公路选线技术改进的一些措施 |
1.4 山区公路选线优化设计的必要性 |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2 山区公路选线优化的基本模型的研究 |
2.1 公路选线的实质 |
2.2 备选方案组的形成 |
2.2.1 方案枚举 |
2.2.2 方案网络图 |
2.2.3 方案网络图的构造 |
2.3 评价准则 |
2.3.1 单目标评价 |
2.3.2 多目标评价 |
2.4 方案可行条件 |
2.5 基本模型 |
2.5.1 基本模型一 |
2.5.2 基本模型二 |
2.5.3 基本模型三 |
2.5.4 基本模型四 |
2.5.5 基本模型五 |
2.5.6 基本模型六 |
2.6 关于基本模型的讨论 |
2.6.1 采用基本模型的必要性 |
2.6.2 基本模型的近似性 |
2.6.3 对基本模型进行的后评估 |
2.6.4 基本模型的种类 |
3 公路选线时的基本优化技术 |
3.1 综合评价 |
3.1.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3.1.2 指标相对权重确定 |
3.1.3 评价指标值计算 |
3.1.4 模糊数学方法 |
3.2 动态规划方法 |
3.3 最优路方法 |
3.4 0-1型整数规划法 |
3.5 路段方案选优 |
4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对凸型曲线加宽方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前 言 |
1 规范要求非汽车专用公路的二、三级公路加宽过渡方法 |
2 凸型曲线的特点 |
(1) 基本型: |
(2) S型: |
(3) 卵型: |
(4) 复合型: |
(5) 凸型: |
3 凸型曲线加宽思路 |
3.1 一种思路 |
3.2 第二种思路 |
3.3 第三种思路 |
3.4 第四种思路 |
4 具体应用 |
5 结 语 |
(10)立交匝道平面线形设计的闭合导线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立交匝道平面线形设计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
1.2 匝道平面线形组合的基本方式及原则 |
1.3 平面线形设计方法简述 |
1.4 闭合导线法简述 |
1.5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弦切线闭合导线法 |
2.1 基本原理 |
2.2 设计方法 |
2.3 应用评价 |
第三章 不含缓和曲线的圆心连线闭合导线法 |
3.1 顺时针转角及其计算 |
3.2 方位角的计算 |
3.3 线元参数的确定 |
3.4 线元的定位 |
3.5 设计计算方法 |
第四章 包含缓和曲线的圆心连线闭合导线法 |
4.1 缓和曲线瞬时圆心轨迹的参数方程与性质 |
4.2 闭合导线的形成 |
4.3 圆心连线与y轴夹角正负的判定 |
4.4 线元参数的确定 |
4.5 线元的定位 |
4.6 设计计算方法 |
第五章 圆心连线闭合导线法的应用及评价 |
5.1 应用示例 |
5.2 应用评价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高等级公路的实地定线(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能耗指标的山区高等级公路路线方案综合优选研究[D]. 张渝.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2]公路路线设计若干问题探讨[J]. 邱劲光. 河南建材, 2014(02)
- [3]公路路线设计若干问题探讨[J]. 邱劲光. 科技与企业, 2013(16)
- [4]高危路段公路线形安全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 张航. 武汉理工大学, 2013(06)
- [5]基于不同地形和城镇条件下对公路选线相关指标的研究[D]. 胡晓峰. 长沙理工大学, 2012(10)
- [6]川九公路设计与环境保护关键问题研究[D]. 刘家顺.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6)
- [7]常见山区公路平面线形布设的方法探析[J]. 李惠菊,李恺悌,敖玮.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07(09)
- [8]山区公路选线优化设计模型的研究[D]. 廖小辉. 福建农林大学, 2005(08)
- [9]对凸型曲线加宽方式的探讨[J]. 卢彭真,徐哲生,卢晓月.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1)
- [10]立交匝道平面线形设计的闭合导线法[D]. 陈欣斗. 重庆交通学院, 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