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齿苋红花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贺晓亚[1](2020)在《天然植物染料的开发与应用》文中认为探讨了天然植物染料的分类及提取工艺,解析了几种常见的天然植物染料,阐述了天然植物染料无毒无害、抗菌防虫、色彩自然、原料可再生等优势与色素含量少、上染率低、难以批量生产等缺陷。
姜丹[2](2019)在《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研究通过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从内皮功能、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角度探讨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探析其作用机制,为搜风祛痰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将140只SD大鼠适应性喂养7d,随机将大鼠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培哚普利组、搜风祛痰中药组四组,35只/组。根据成人每日用药临床推荐的常用剂量,按成人与大鼠体重折算系数6.3,折算成大鼠用量后给药,进行预处理,每日1次,继续灌胃7d。其中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予以生理盐水10 mL·kg-1灌胃;搜风祛痰中药组大鼠予以搜风祛痰中药8.1g·kg-1灌胃;培哚普利组予以培哚普利片0.4mg·kg-1灌胃。在第7d灌胃结束后1小时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与其它三组手术过程相同,但不结扎。造模成功后每组随机选取10只大鼠进行取材,取材前夜禁食,经大鼠腹主动脉取血4 mL,静置30 min后离心,取上清液-20℃保存备用;取血结束后即刻处死大鼠,无菌条件下取出心脏,经预冷的灭菌生理盐水清洗后,心脏经10%甲醛固定,置于液氮中,-20℃冻存备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VEGF、TXA2、PGI2、sTM、sEPCR、IL-8、IL-6、TNF-α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P-Akt、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测定Akt mRNA、Bax mRNA、Bcl-2 mRNA表达水平。结果:1.ELISA法检测:1.1各组大鼠血清VEGF含量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VEGF水平明显下降(P<0.05);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相比,VEGF水平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VEGF水平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培哚普利组相比,VEGF水平升高明显(P<0.05)。1.2各组大鼠血清TXA2、PGI2含量及TXA2/PGI2比值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TXA2水平明显升高,PGI2水平明显下降,TXA2/PGI2明显升高(P<0.05);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相比,TXA2水平下降,PGI2水平升高,TXA2/PGI2下降(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TXA2水平下降,PGI2水平升高,TXA2/PGI2下降(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培哚普利组相比,TXA2水平下降明显(P<0.05),PGI2水平升高不明显(P>0.05),TXA2/PGI2下降明显(P<0.05)。1.3各组大鼠血清sTM、sEPCR含量: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sTM、sEPCR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和搜风祛痰中药组sTM、sEPCR含量均降低(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搜风祛痰中药组sTM、sEPCR含量升高(P>0.05)。1.4各组大鼠IL-6、IL-8含量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IL-6、IL-8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与搜风祛痰中药组IL-6、IL-8含量均降低(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搜风祛痰中药组IL-8含量降低(P<0.05),IL-6含量升高(P>0.05)。1.5各组大鼠TNF-a含量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TNF-a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与搜风祛痰中药组TNF-a含量均降低(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搜风祛痰中药组TNF-a含量升高(P>0.05)。2.PCR检测2.1各组大鼠Akt mRNA表达水平: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Akt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相比,Akt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Akt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培哚普利组相比,Akt mRNA表达水平升高不明显(P>0.05)。2.2各组大鼠Bax mRNA、Bcl-2 mRNA表达水平: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Bax mRNA表达明显升高,Bcl-2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相比,Bax mRNA表达下降,Bcl-2 mRNA表达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Bax mRNA表达下降,Bcl-2 mRNA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培哚普利组相比,Bax mRNA下降不明显,Bcl-2 mRNA增加不明显(P>0.05)。3.Western Blot蛋白印记检测(蛋白灰度统计)3.1各组大鼠P-Akt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P-Akt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比较,P-Akt蛋白表达增加(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P-Akt蛋白表达增加(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培哚普利组比较,P-Akt蛋白表达降低不明显(P>0.05)。3.2各组大鼠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Bax、Bcl-2蛋白表达均增加、Bcl-2/Bax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和搜风祛痰中药组Bcl-2蛋白表达增加,Bax蛋白表达降低、Bcl-2/Bax升高(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搜风祛痰中药组Bcl-2和Bax蛋白表达均增加、Bcl-2/Bax降低(P<0.05)。结论:1.搜风祛痰中药能够使血清中VEGF含量上升,PGI2含量上升,TXA2的含量下降,保持TXA2/PGI2比例的平衡,降低血清中sTM、sEPCR水平,从而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2.搜风祛痰中药能够降低血清中IL-8、IL-6、TNF-α的含量,说明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3.搜风祛痰中药能够上调P-Akt蛋白表达水平;下调Bax蛋白表达水平,上调Bcl-2蛋白表达水平;搜风祛痰中药能够上调细胞凋亡相关基因Akt mRNA、Bcl-2 mRNA表达水平,下调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 mRNA表达水平;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可能与激活Akt/Bax通路,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蔡静[3](2017)在《明党参悬浮细胞次生代谢产物调控及诱导子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明党参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为我国特有的伞形科药用植物,其根作为药材明党参(Changii Radix)收载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由于人为采挖和明党参本身竞争力较弱的生物学特性,该植物现处于易危状态,需受到保护。明党参植株不同部位以及不同组织培养材料中富含具多重药理活性的呋喃香豆素类成分。经过系统化地筛选的明党参悬浮细胞体系配合适合的诱导处理,可作为天然呋喃香豆素的可持续开发资源。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文献综述。该部分总结了明党参生物学特性、主要代谢成分及其对应的药理活性和组织培养技术在明党参上的应用进展,综述了利用悬浮细胞获取天然药用成分的应用研究和利用诱导子促进植物代谢产物积累的研究,为后续实验提供理论依据。2.面向呋喃香豆素生产的明党参悬浮细胞体系建立。根据文献从明党参叶、叶柄外植体诱导出愈伤组织并继代,从生长速度、质地和呋喃香豆素含量角度筛选获得源自叶和柄的愈伤组织细胞系各2个。将所选愈伤组织分别转入悬浮培养,从生物量和呋喃香豆素含量上综合考量,选定源自叶柄的细胞系P717。筛选各培养条件,结果为该细胞系在起接种量2 g/L、含蔗糖30 g/L、起始pH5.8的培养基中,25℃、24 h全光照环境下培养,生物量和呋喃香豆素积累均较高,生长周期约15天。3.诱导子对明党参悬浮细胞呋喃香豆素代谢的调控。以所建立的悬浮培养体系为材料,考察5种诱导子单个处理及组合处理对明党参细胞生长和3种呋喃香豆素代谢的影响。实验发现茉莉酸甲酯、水杨酸和钙离子及其两两组合处理为有效的诱导处理,适宜的作用时间点为生长周期第10天。茉莉酸甲酯+钙离子诱导了 3种呋喃香豆素的最高含量,但对细胞生长抑制较重。茉莉酸甲酯诱导了佛手柑内酯(空白组的40.10倍)和花椒毒素(空白组的2.08倍)最高产量。钙离子诱导了佛手酚最高产量(空白组的79.40倍)。4.诱导子对明党参悬浮细胞呋喃香豆素代谢调控机制初步研究。通过测定与分析各有效处理组诱导后,0~5天内细胞生长、呋喃香豆素积累和一系列胁迫相关物质的变化,发现能有效促进明党参细胞中呋喃香豆素产生的诱导处理引发了细胞中氧化胁迫和防御反应,并进一步引起了与防御相关的次生代谢成分(例如呋喃香豆素)积累。5.明党参原植物与不同离体培养材料的比较。通过测定明党参原植物与不同培养材料中多糖、核苷类、氨基酸和呋喃香豆素类代谢产物含量发现,这些成分在不同状态的明党参样品中差异较大。总体上,分化状态样品(原植物、再生植株)中多糖、氨基酸和呋喃香豆素含量比脱分化状态样品(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细胞)高,分化状态样品中氨基酸、核苷类成分的种类较多。原植物与悬浮细胞对诱导子的反应研究发现,悬浮细胞中含量增幅明显大于原植物,同时诱导效果比在原植物中更持续。
谢艳君,孔维军,杨美华,杨世海[4](2015)在《化妆品中常用中草药原料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现今世界化妆品的发展趋势是倡导绿色、天然、环保和安全,且追求功效。近年来,以作用温和,刺激性小,安全性高的中草药提取物作为添加剂,应用于化妆品中已经成为新产品开发的热点。该文从化妆品中草药原料的主要功能分类,对应用于化妆品的常用中草药原料进行综述,为今后开发常用中草药的化妆品提供参考依据。
姚荣林,尹敏慧[5](2011)在《火把果色素的提取及理化性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从火把果中提取一种红色色素,并对火把果色素的提取方法,提取剂的选择及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方法:火把果色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是以(酸性)95%乙醇为浸提液,提取料液比为1∶9。结果:火把果对光和热有一定的耐受性、稳定性。结论:食盐、蔗糖、葡萄糖等食品添加剂的加入对色素影响较小,火把果色泽有一定的耐酸、耐氧化能力,但耐碱、耐还原能力较弱,宜在酸性条件下使用。
刘强[6](2010)在《橘皮色素超声波提取及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以柑橘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色素提取、色素的稳定性、色价、抗氧化性等方面进行试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正交试验各因素的选定范围,进而确定超声条件下最佳的色素提取工艺条件;研究光照、温度、pH值、金属离子、食品添加剂等对经超声后的橘皮色素的保存率及还原性的影响;研究橘皮色素清除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等的效果;研究橘皮色素的还原能力。经过实验证明:(1)若使用无水乙醇为提取溶剂,橘皮色素超声提取的最优工艺是提取温度为40℃,料液比为1:20,超声功率为600W,提取时间为30分钟。在最优工艺条件下,橘皮色素的提取率为18.25%。(2)橘皮色素对一些自由基具有一定程度的清除效果,清除率与其浓度之间存在着递增关系。(3)温度、光照、pH值、氧化剂对色素的保存率都有一定的影响,而维生素C、葡萄糖、蔗糖、山梨酸钾、柠檬酸、苹果酸、苯甲酸钠及金属离子K+、Ca2+、Na+、Mg2+、Al3+、Zn2+、Cu2+等对色素保存率影响不大。
吴灿军[7](2010)在《枸杞色素的提取及总抗氧化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枸杞(Lycium barbarum)为西北地区主要的特产资源,来源广泛,营养价值高,本论文以甘肃静宁枸杞干果为主要的原料,以浸提率为指标,通过对浸提溶剂种类、浸提溶剂比例、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次数和料液比6个因子进行单因素实验,并进行L934的正交实验,结果表明以丙酮:石油醚(1:5)的混合溶剂,在料液比(1:3)50℃的条件下提取3次,每次60min为枸杞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同时对这六个因素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影响枸杞色素的提取达到了极显着水平,浸提次数的影响达到了显着水平,对提取的枸杞色素浸膏以20%的KOH的甲醇溶液进行皂化实验,得到了枸杞色素粉末,按照最佳工艺提取枸杞色素的得率为9.67%,并测定色价为36.7,着色效果较好,以β-胡萝卜素标准品做标准曲线,得标准曲线方程为Y=0.8457x-0.0208(R2=0.9989),根据标准曲线测得枸杞色素总胡萝卜素的含量为168mg/100g,β-胡萝卜素的含量为142.8mg/100g。用比色法测定了温度、光照、氧化剂(H202)、酸(柠檬酸)、金属离子(K+、Na+、Fe2+、Zn2+、Cu2+)、食品添加剂对枸杞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光照是影响稳定性最主要的因素,枸杞色素应当在60℃以下的低温避光保存,氧化剂(H2O2)、酸(柠檬酸)对枸杞色素的稳定性没有影响,金属离子中K+、Na+、Fe2+、Zn2+对枸杞色素的稳定性没有影响,但Cu2+影响很大,食品添加剂中除了苯甲酸钠对枸杞色素的稳定性大以外,NaCl、蔗糖、VC都没有影响。采用MgO和层析硅胶对枸杞色素进行柱层析和TCL纯化分离,用HPLC测定皂化前后枸杞色素的组分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用石油醚:丙酮(15:1)进行洗脱,得枸杞色素纯化品。HPLC测定枸杞色素皂化前主要由类胡萝卜素脂肪酯组成,皂化后类胡萝卜素进行了分解,皂化后的枸杞色素主要组分为β-胡萝卜素、玉米黄素、叶黄素,且它们的含量比较为β-胡萝卜素>玉米黄素>叶黄素,并且β-胡萝卜素在皂化后含量有所降低,β-胡萝卜素是枸杞类胡萝卜素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利用丙酮:石油醚(1:5)提取枸杞色素,测定了枸杞色素皂化前后的还原力大小、清除DPPH·、O2-自由基、·OH能力以及对油脂的抗氧化能力,并测定了与Vc的协同作用,然后再与传统的抗氧化剂VE、VC进行了比较,综合评定枸杞色素的抗氧化作用能力。结果表明枸杞色素有一定的还原力,对DPPH·、O2-自由基、·OH有很好的清除作用,抗油脂氧化的效果也较好,它的抗氧化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大逐渐增强,且与几种抗氧化剂的抗氧化能力的大小比较,结果为Vc>皂化前枸杞色素>Vc+皂化前枸杞色素>VC+皂化前枸杞色素>VE>皂化后枸杞色素。所以枸杞色素是非常具有开发前景的天然食用色素。
赵慧[8](2010)在《美国黑莓果实中花色苷的提取纯化、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国黑莓(American blackberry)属蔷薇科悬钩子植物,原产北美,是近年风靡全球的第三代水果的代表品种。果实柔软多汁,色泽宜人,营养丰富,有香味,含糖6%-10.67%,含有人体必需的17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是苹果的5倍、葡萄的6倍,食之消暑生津、止渴除痰、醒酒提神。特别重要的是:黑莓果实含有极为丰富的色素及纤维素。其中色素属花色苷类,其基本结构为矢车菊色素在3位和5位上与葡萄糖等形成糖苷键。黑莓中的花色苷具有抗氧化、抗突变、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保护肝脏、抑制肿瘤细胞发生等多种生理功能。其中的矢车菊色素-3-葡萄糖苷是黑莓中含有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降低血清蛋白和脂质体过氧化作用,并且对局部贫血肝脏的氧化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本实验以美国黑莓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花色苷的提取纯化及其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本论文首先确立了分析方法: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美国黑莓色素中花色苷总含量。采用了四种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清除羟基自由基活性测定方法、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测定方法、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测定方法和抑制亚油酸过氧化测定方法,用来测定黑莓花色苷的抗氧化活性。在提取工艺研究中,采用了溶剂法,超声波辅助法,酶法及微波法四种方法。通过对提取各因素进行单因素条件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溶剂法提取黑莓花色苷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酸浓度为30%,提取温度为25°C,提取时间为60min,料液比为1:2。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美国花色苷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酸浓度35%,提取温度30°C,提取时间40min,料液比1:2;酶法最佳提取条件为:纤维素酶浓度为5mg/g,提取温度为55°C,提取时间为90min,料液比为1:2;微波法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2,提取温度60°C,提取时间5min,提取功率800W。溶剂浸提法提取效果最好,但提取较长。在纯化研究中,应用大孔树脂纯化黑莓提取物中花色苷的技术工艺。研究结果表明,选用AB-8大孔树脂为吸附剂,上样浓度0.2mg/mL,吸附流速1.0mL/min,吸附温度25°C;较适宜的解析条件为:洗脱剂为60%乙醇溶液,洗脱流速为1mL/min。纯化后提取物的纯度(按矢车菊色素计算)为22.4%,吸附平衡时间为4h,解析平衡时间为3h。在对黑莓花色苷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升高,最大吸收波长逐渐变大,色素的颜色由红色逐步变为蓝色。在酸性条件下,黑莓花色苷的光稳定性较好,随着pH值的升高色素开始降解,黑莓花色苷在自然光直射比避光条件下的褪色快,酸性条件下热稳定性较好,100°C时,pH值在4.0-6.0的花色苷热稳定性较差。Fe2+和Na+对花色苷的稳定性无不良影响;Cu2+、Mg2+、K+、Zn2+、Ca2+、Fe3+对花色苷的稳定性均有不良影响。蔗糖、D-果糖、麦芽糖均对花色苷的稳定性有增强作用,葡萄糖稳定性较差。Vc的加入对花色苷的稳定性有明显的破坏作用,苯甲酸钠,酒石酸对花色苷的稳定性有明显的不良影响。柠檬酸的加入对花色苷稳定性无显着影响,H2O2和亚硫酸钠的加入导致花色苷稳定性下降。本文对黑莓花色苷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黑莓花色苷具有抗氧化活性,可以有效清除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比Vc要强;具有抑制亚油酸过氧化作用。
吴灿军,赵萍,王雅,张轶,杨明峰[9](2010)在《天然色素及枸杞色素的提取和抗氧化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天然色素常被应用于食品、医药、纺织、化工等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枸杞色素是天然食用色素主要的一种,它资源丰富,来源广泛,营养价值高,因此从枸杞里面提取色素并进行开发研究是近年的热点。本文主要对天然食用色素的发展、分类、特点、性质、提取、纯化技术、稳定性、抗氧化性和枸杞色素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综述,为色素的进一步开发和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参考和依据。
刘妍妍[10](2009)在《红甘蓝花色苷的提取纯化、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红甘蓝又称紫甘蓝,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较多的维生素E和维生素B族以及丰富的花色苷和纤维素等。红甘蓝色素属花色苷类,其基本结构为矢车菊色素在3位和5位上与葡萄糖等形成糖苷键。红甘蓝中的花色苷具有抗氧化、抗突变、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保护肝脏、抑制肿瘤细胞发生等多种生理功能。其中的矢车菊色素- 3 -葡萄糖苷是红甘蓝中含有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降低血清蛋白和脂质体过氧化作用,并且对局部贫血肝脏的氧化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本论文以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提供的红甘蓝(东农-8D50)为原料,探索红甘蓝花色苷的提取纯化工艺,并对其进行了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本文还初步研究了用哈尔滨正阳河米醋提取红甘蓝中花色苷的方法,为开发富含花色苷的降脂护肝米醋的产品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首先确立了分析方法: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红甘蓝色素中花色苷总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花色苷中矢车菊色素含量。采用了四种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清除羟基自由基活性测定方法、清除超氧自由基活性测定方法、清除DPPH自由基测定方法和抑制亚油酸过氧化测定方法,用来测定红甘蓝花色苷的抗氧化活性。采用溶剂浸提法与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红甘蓝花色苷。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溶剂浸提法提取红甘蓝花色苷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为1:4,提取温度为30℃,提取时间为2h,提取溶剂浓度为40%的乙酸溶液。此条件下的提取率为3.02mg/g。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红甘蓝花色苷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为1:4,提取温度为40℃,超声时间为50min,提取溶剂为浓度为30%的乙酸溶液。此条件下的提取率为1.87mg/g。溶剂浸提法提取率比超声波辅助法要好,但提取时间比超声波辅助法长。本文确立了应用大孔树脂纯化红甘蓝提取物中花色苷的技术工艺。研究结果表明,选用HPD-300大孔树脂为吸附剂,上样浓度0.2mg/mL,流速1mL/min,吸附温度25℃;较适宜的解析条件为:洗脱剂为40%乙醇溶液,流速为1mL/min。纯化后提取物的纯度(按矢车菊色素计算)为12.2%。对红甘蓝花色苷稳定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H值升高,最大吸收波长红移,色素的颜色由红色逐渐变成蓝色。在酸性条件下,红甘蓝花色苷光稳定性较好,随pH值升高,色素降解严重,褪色加快;红甘蓝花色苷在自然光直射下褪色快,在避光条件下褪色慢。在酸性条件下,花色苷的热稳定性较好,100℃时,pH值为4.0~6.0的花色苷热稳定性较差。Fe2+对花色苷的稳定性无不良影响;Cu2+,K+,Zn2+,Ba2+,Mg2+,Fe3+对花色苷的稳定性均有不良影响。蔗糖,果糖,葡萄糖均对花色苷的稳定性有增强作用。酒石酸和柠檬酸的加入对花色苷的稳定性也有增强作用。Vc的加入对花色苷稳定性无不良影响,H2O2的加入导致花色苷稳定性下降。本文对红甘蓝花色苷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红甘蓝花色苷具有抗氧化活性,可以有效清除DPPH自由基,其清除率可达72.2%;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可达82.5%;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比Vc要强;抑制亚油酸过氧化作用其抑制率可达47.6%。本论文还初步研究了降脂护肝米醋产品的制备。用哈尔滨正阳河9°虹桥米醋为提取剂,通过控制料液比、提取温度和超声时间,以花色苷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确定最佳的提取条件。试验最优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40℃,超声时间30 min,料液比1:3。提取液即为降脂护肝米醋产品,产品中矢车菊色素含量为0.3mg/mL。通过抗氧化活性测定,表明该产品的抗氧化能力与同浓度的Vc接近。
二、马齿苋红花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齿苋红花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天然植物染料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染料的分类 |
1.1 颜色分类法 |
1.2 染整工艺法 |
1.3 染料结构法 |
2 植物染料的提取工艺 |
2.1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2.2 微波提取法 |
2.3 吸附提取法 |
2.4 过滤提取法 |
3 几种常见植物染料的解析 |
3.1 苏木染料 |
3.2 茜草染料 |
3.3 红花染料 |
3.4 黄连染料 |
4 结语 |
(2)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炎症因子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明党参悬浮细胞次生代谢产物调控及诱导子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明党参研究进展 |
1 明党参生物学特性研究 |
2 明党参主要代谢产物及其药理活性研究 |
3 明党参组织培养研究 |
第二节 植物悬浮培养细胞生产药用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
1 细胞系筛选与优化悬浮培养条件 |
2 悬浮细胞扩大化培养 |
3 利用悬浮培养细胞进行生物转化 |
第三节 诱导子调控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面向呋喃香豆素生产的明党参悬浮细胞体系建立 |
第一节 明党参愈伤组织诱导与细胞株筛选 |
1 材料与设备 |
2 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明党参悬浮细胞体系的建立 |
1 材料与设备 |
2 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诱导子对明党参悬浮细胞呋喃香豆素代谢的调控 |
第一节 单一诱导子对明党参悬浮细胞呋喃香豆素代谢的调控作用 |
1 材料与设备 |
2 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诱导子复合作用效果研究 |
1 材料与设备 |
2 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诱导子对明党参悬浮细胞呋喃香豆素代谢调控机制的初步研究 |
1 材料与设备 |
2 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明党参原植物与不同离体培养材料的比较 |
第一节 原植物与离体培养材料主要代谢成分比较 |
1 材料与设备 |
2 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原植物与悬浮细胞受诱导后呋喃香豆素含量变化差异比较 |
1 材料与设备 |
2 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致谢 |
(4)化妆品中常用中草药原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改善皮肤外观 |
2调理皮肤状态 |
3毛发用化妆品 |
4其他功能 |
5存在问题和展望 |
(5)火把果色素的提取及理化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和原料 |
2 火把果色素的提取工艺 |
2.1 原料的预处理 |
2.2 最佳提取溶剂的选择 |
2.3 提取方法 |
2.4 工艺流程 |
3 火把果色素理化性质试验 |
3.1 色素的溶解性 |
3.2 色素的光谱特征 |
3.3 PH值对色素颜色的影响 |
3.4 温度对色素的影响 |
3.5 光对色素的影响 |
3.6 金属离子对色素的影响 |
3.7 常用食品添加剂对色素的影响 |
3.8 氧化剂、还原剂对色素的影响 |
4 结论 |
(6)橘皮色素超声波提取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色素技术简介 |
1.1.1 食用天然色素的研究状况 |
1.1.2 食用天然色素的提取 |
1.1.3 食用天然色素的纯化 |
1.1.4 食用天然色素稳定性的研究 |
1.2 超声波提取技术概述及进展 |
1.2.1 超声波提取技术的特点 |
1.2.2 超声波提取基本原理 |
1.2.3 超声波提取技术的应用 |
1.3 柑橘皮与橘皮色素 |
1.3.1 柑橘概述 |
1.3.2 柑橘皮的组成及利用 |
1.3.3 橘皮色素的组成及生理功能 |
1.4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立题背景与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橘皮色素超声提取工艺 |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2.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提取工艺 |
2.2.2 橘皮色素定量分析 |
2.2.3 橘皮色素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橘皮色素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
2.3.2 橘皮色素提取条件的正交试验 |
2.3.3 橘皮色素的制备及提取率计算 |
2.4 小结 |
第3章 橘皮色素抗氧化性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主要实验试剂 |
3.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橘皮色素对·O~(2-)的清除效果 |
3.2.2 橘皮色素对·OH 的清除效果 |
3.2.3 橘皮色素对 DPPH 自由基的清除效果 |
3.2.4 橘皮色素还原能力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橘皮色素对·O~(2-)的清除效果 |
3.3.2 橘皮色素对·OH 的清除效果 |
3.3.3 橘皮色素对 DPPH 自由基的清除效果 |
3.3.4 橘皮色素还原能力测定 |
3.4 小结 |
3.4.1 橘皮色素对不同自由基清除效果的比较试验 |
3.4.2 橘皮色素的还原能力 |
第4章 橘皮色素稳定性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主要实验试剂 |
4.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橘皮色素保存率的计算 |
4.2.2 橘皮色素还原能力的测定 |
4.2.3 温度对橘皮色素的影响 |
4.2.4 光照对橘皮色素的影响 |
4.2.5 pH 值对橘皮色素的影响 |
4.2.6 不同添加物对橘皮色素的影响 |
4.2.7 金素离子对橘皮色素的影响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温度对橘皮色素的影响 |
4.3.2 光照对橘皮色素的影响 |
4.3.3 pH 值对橘皮色素的影响 |
4.3.4 不同添加物对橘皮色素的影响 |
4.3.5 金属离子对橘皮色素的影响 |
4.4 小结 |
4.4.1 温度对橘皮色素的影响 |
4.4.2 光照对橘皮色素的影响 |
4.4.3 pH 值对橘皮色素的影响 |
4.4.4 不同添加物对橘皮色素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7)枸杞色素的提取及总抗氧化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天然食用色素的概况 |
1.2 天然食用色素的研究现状 |
1.2.1 天然食用色素的发展简史 |
1.2.2 天然食用色素的分类 |
1.2.3 天然食用色素的特点和性质 |
1.2.4 天然食用色素的提取 |
1.2.5 天然食用色素的纯化 |
1.2.6 天然食用色素稳定性的研究 |
1.2.7 天然食用色素的稳定化技术 |
1.2.8 天然色素的抗氧化性研究进展 |
1.2.9 天然食用色素在食品中的应用 |
1.2.10 枸杞及枸杞色素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论文研究的内容 |
1.3.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枸杞色素的提取工艺的研究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试剂 |
2.1.3 试验仪器设备 |
2.2 枸杞色素提取工艺的确定 |
2.2.1 枸杞色素提取工艺流程 |
2.2.2 浸提率的计算 |
2.2.3 枸杞色素提取液的紫外可见光谱扫描 |
2.2.4 提取溶剂的确定 |
2.2.5 浸提溶剂比例的选择 |
2.2.6 温度的确定 |
2.2.7 时间的确定 |
2.2.8 浸提次数的确定 |
2.2.9 料液比的确定 |
2.2.10 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 |
2.2.11 枸杞色素得率的计算 |
2.2.12 枸杞色素的皂化 |
2.2.13 色价的测定 |
2.2.14 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GB/T12309-1990)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1 枸杞色素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 |
2.3.2 枸杞色素提取工艺的测定 |
2.3.3 枸杞色素的得率 |
2.3.4 枸杞色素的色价 |
2.3.5 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2.4 小结 |
第3章 枸杞色素稳定性的研究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试剂 |
3.1.3 试验仪器 |
3.2 枸杞色素稳定性的研究 |
3.2.1 枸杞色素测定液的制取 |
3.2.2 温度对枸杞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3.2.3 光照对枸杞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3.2.4 H_2O_2对枸杞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3.2.5 酸对枸杞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3.2.6 金属离子对枸杞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3.2.7 食品添加剂对枸杞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温度对枸杞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3.3.2 光照对枸杞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3.3.3 H_2O_2对枸杞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3.3.4 酸对枸杞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3.3.5 金属离子对枸杞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3.3.6 食品添加剂对枸杞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枸杞色素的纯化及HPLC测定 |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试剂 |
4.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4.2 枸杞色素的纯化 |
4.2.1 枸杞色素柱层析纯化 |
4.2.2 洗脱液的薄层色谱鉴定纯化效果 |
4.2.3 枸杞色素组分皂化前后的HPLC测定 |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4.3.1 枸杞色素的纯化 |
4.3.2 枸杞色素组分皂化前后的HPLC测定 |
4.4 小结 |
第5章 枸杞色素抗氧化性测定 |
5.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试剂 |
5.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5.2 试验方法 |
5.2.1 枸杞色素的制备 |
5.2.2 枸杞色素还原力的测定 |
5.2.3 枸杞色素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5.2.4 枸杞色素对O_2~-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5.2.5 枸杞色素对·OH清除能力的测定 |
5.2.6 枸杞色素对油脂抗氧化作用能力的测定 |
5.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5.3.1 枸杞皂化前后色素及不同抗氧化剂还原力比较 |
5.3.2 枸杞色素对DPPH·清除能力的测定 |
5.3.3 枸杞色素对O_2~-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5.3.4 枸杞色素对·OH清除能力的测定 |
5.3.5 枸杞色素对油脂抗氧化作用能力的测定 |
5.3.6 枸杞色素还原力、DPPH·、O_2~-、·OH的清除率和对油脂的抗氧化作用时间之间的关系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美国黑莓果实中花色苷的提取纯化、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植物花色苷研究现状 |
1.1.1 花色苷的结构 |
1.1.2 花色苷的生理功能 |
1.1.3 花色苷的提取方法 |
1.1.4 花色苷的分离纯化 |
1.1.5 花色苷的稳定性 |
1.2 美国黑莓果实中花色苷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与仪器 |
2.1.1 试剂 |
2.1.2 大孔树脂 |
2.1.3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花色苷定量分析分光分度法 |
2.2.2 黑莓果实中花色苷的提取 |
2.2.3 黑莓果实中花色苷的纯化 |
2.2.4 影响黑莓果实中花色苷稳定性因素的研究 |
2.2.5 黑莓果实中花色苷的抗氧化活性的测定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黑莓果实中花色苷含量测定分光分度法 |
3.1.1 黑莓果实中花色苷含量测定pH 选择 |
3.1.2 盐酸矢车菊色素标准溶液的吸收曲线和标准曲线 |
3.2 黑莓果实中花色苷的提取 |
3.2.1 溶剂浸提法提取黑莓色素 |
3.2.2 超声波辅助法提取黑莓色素 |
3.2.3 酶法提取黑莓色素 |
3.2.4 微波法提取黑莓色素 |
3.2.5 最佳提取方法的筛选 |
3.3 黑莓花色苷的纯化 |
3.3.1 大孔树脂纯化前预处理结果 |
3.3.2 大孔树脂对黑莓果实中的花色苷的纯化 |
3.4 影响黑莓果实花色苷稳定性的因素 |
3.4.1 不同pH 对最大吸收波长及颜色的影响 |
3.4.2 光照对黑莓果实中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3.4.3 温度对黑莓果实中花色苷的稳定性影响 |
3.4.4 糖对黑莓果实中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3.4.5 Vc 对黑莓果实中花色苷的稳定性影响 |
3.4.6 防腐剂对黑莓果实中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3.4.7 氧化剂和还原剂对黑莓果实中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3.4.8 金属离子对黑莓果实中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3.4.9 其他食品添加剂对黑莓果实中花色苷的稳定性影响 |
3.5 黑莓果实中花色苷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
3.5.1 黑莓果实中花色苷还原能力 |
3.5.2 黑莓果实中花色苷清除羟基自由基(OH)能力 |
3.5.3 黑莓果实中花色苷清除 DPPH 自由基的能力 |
3.5.4 黑莓果实中花色苷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能力 |
3.5.5 黑莓果实中花色苷抑制亚油酸过氧化能力 |
4 讨论 |
4.1 花色苷的提取 |
4.1.1 溶剂浸提法提取花色苷 |
4.1.2 超声波辅助法提取花色苷 |
4.1.3 酶法提取花色苷 |
4.1.4 微波提取花色苷 |
4.1.5 不同提取方法在花色苷提取中的应用 |
4.2 花色苷的纯化工艺 |
4.2.1 大孔吸附树脂性能 |
4.2.2 吸附解析工艺 |
4.3 花色苷的稳定性 |
4.4 花色苷的抗氧化活性 |
4.4.1 花色苷的还原力 |
4.4.2 花色苷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
4.4.3 花色苷抑制亚油酸过氧化能力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天然色素及枸杞色素的提取和抗氧化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然食用色素的概况 |
2 天然食用色素的研究现状 |
2.1 天然食用色素的分类 |
2.2 天然食用色素的特点和性质 |
2.3 天然食用色素的提取 |
2.3.1 水浸提 |
2.3.2 有机溶剂浸提 |
2.3.3 微波或超声波处理 |
2.3.4 超临界流体萃取 |
2.4 天然食用色素的纯化 |
2.4.1 树脂吸附分离、富集 |
2.4.2 膜技术 |
2.4.3 超临界流体萃取、纯化技术 |
2.5 天然食用色素稳定性的研究 |
2.5.1 天然食用色素稳定性 |
2.5.2 天然食用色素的稳定化技术 |
2.6 天然色素的抗氧化性研究进展 |
3 枸杞及枸杞色素 |
3.1 枸杞的营养成分 |
3.2 枸杞的药用价值 |
3.3 枸杞色素的研究进展 |
(10)红甘蓝花色苷的提取纯化、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红甘蓝简介 |
1.2 花色苷概述 |
1.2.1 花色苷的结构和种类 |
1.2.2 花色苷的分布 |
1.2.3 花色苷的生理功能 |
1.3 红甘蓝花色苷的研究进展 |
1.3.1 红甘蓝花色苷的结构 |
1.3.2 红甘蓝花色苷的稳定性 |
1.3.3 红甘蓝花色苷的提取 |
1.3.4 红甘蓝花色苷的纯化 |
1.4 本课题立题目的和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原材料 |
2.1.2 试剂(除特殊标明外,均为分析纯) |
2.1.3 大孔树脂 |
2.1.4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红甘蓝中主要成分常规分析 |
2.2.2 花色苷定量分析 |
2.2.3 红甘蓝花色苷的提取 |
2.2.4 红甘蓝花色苷的纯化 |
2.2.5 影响红甘蓝花色苷的稳定性因素研究 |
2.2.6 红甘蓝花色苷的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 |
2.2.7 降脂护肝米醋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和抗氧化活性研究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红甘蓝中主要成分常规分析 |
3.2 花色苷含量测定 |
3.2.1 分光光度法 |
3.2.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3.3 红甘蓝花色苷的提取 |
3.3.1 溶剂浸提法 |
3.3.2 超声波辅助法 |
3.4 红甘蓝花色苷的纯化 |
3.4.1 大孔树脂纯化前预处理结果 |
3.4.2 大孔树脂对红甘蓝花色苷的纯化 |
3.5 影响红甘蓝花色苷的稳定性因素 |
3.5.1 pH 值对最大吸收波长及颜色的影响 |
3.5.2 光照对稳定性的影响 |
3.5.3 温度对稳定性的影响 |
3.5.4 金属离子对稳定性的影响 |
3.5.5 糖对稳定性的影响 |
3.5.6 防腐剂对稳定性的影响 |
3.5.7 氧化剂和还原剂对稳定性的影响 |
3.6 红甘蓝花色苷的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 |
3.6.1 红甘蓝花色苷还原能力的测定 |
3.6.2 红甘蓝花色苷清除羟基自由基(·OH)的测定 |
3.6.3 红甘蓝花色苷清除DPPH 自由基的测定 |
3.6.4 红甘蓝花色苷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测定 |
3.6.5 红甘蓝花色苷抑制亚油酸过氧化能力的测定 |
3.7 降脂护肝米醋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3.7.1 降脂护肝米醋的实验室制备方法 |
3.7.2 降脂护肝米醋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4 结论 |
4.1 创新点 |
4.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马齿苋红花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天然植物染料的开发与应用[J]. 贺晓亚. 印染助剂, 2020(06)
- [2]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D]. 姜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3]明党参悬浮细胞次生代谢产物调控及诱导子作用机制研究[D]. 蔡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 [4]化妆品中常用中草药原料研究进展[J]. 谢艳君,孔维军,杨美华,杨世海. 中国中药杂志, 2015(20)
- [5]火把果色素的提取及理化性质研究[J]. 姚荣林,尹敏慧.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1(03)
- [6]橘皮色素超声波提取及特性研究[D]. 刘强. 吉林大学, 2010(05)
- [7]枸杞色素的提取及总抗氧化作用的研究[D]. 吴灿军. 兰州理工大学, 2010(04)
- [8]美国黑莓果实中花色苷的提取纯化、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赵慧. 东北农业大学, 2010(05)
- [9]天然色素及枸杞色素的提取和抗氧化作用的研究进展[J]. 吴灿军,赵萍,王雅,张轶,杨明峰. 陕西农业科学, 2010(01)
- [10]红甘蓝花色苷的提取纯化、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刘妍妍. 东北农业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