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教师资如何尽快适应职业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张潇丹[1](2021)在《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校长教学领导力是促进中国基础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特殊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面临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基于时代背景与专业方向,本研究将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确立为研究对象,以其教学领导力为切入点,运用叙事的方式对其教学领导力的发展故事展开描述。本研究选取了三位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叙事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方法对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发展历程、具体表现与特征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以校长专业成长的阶段理论为基础,并结合三位校长的实际经历,本研究将三位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发展历程总结为三个阶段:积淀期、形成期和稳定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对应每个阶段,校长面临的主要任务也有所不同。其次,基于对教学领导力理论的分析与梳理,并结合三位校长教学领导的具体实践,本研究最终确立了六个维度来叙述三位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具体表现,分别为:明确育人目标、指导教学活动、构建多元课程、引领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学习、创设教学环境。最后,本研究将三位校长进行教学领导的共同特征进行了总结归纳,可以阐述为五点:引领性、时代性、人文性、博爱性和榜样性。
常鑫[2](2021)在《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文明、科学与技术的飞跃发展,俨然为培智学校学生生存及其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尊重、关注、理解他们的生存及成长,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识。本研究基于全纳教育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参与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培智学校教育为主线,同时关照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从生存教育的目标和理念、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与教材、管理者及教师的情感与态度等多维视角切入,试图更为客观地阐述H省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现实困境。研究发现,当前H省培智学校以智力障碍学生为主,其生存教育更多地侧重于补足教育,存在教育资源和学段分布不均,仍存在入学困难,缺乏跟进和保障,就业支持相对薄弱,尤其是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匮乏等诸多现实困境。究其缘由,相对于家庭和社会需求,培智学校在教育教学设备、教育目标和理念,教材和课程,师资条件与教育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缺口,尚未能满足培智学生全纳性与创造性的拓展。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衔接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培智学生的生存效度。由于受身心条件所限,培智学校学生一旦缺失家庭教育的养护和社会教育的支持,很难顺利实现学校教育效果的延续和社会性发育。因此,培智学校学生的生存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同时需要医疗、残联、民政、财政等各部门予以协同,共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优势智能的可能空间和条件,进一步实现关注平等差异、积极融入社会、重审人的价值的全纳教育目标和理念。可见,培智学校的生存教育并不是纯粹地教会学生知识,而是利用一切教育力量,通过“身教”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犹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从而尽力实现对每一位特殊学生产生实质性的生存培育,突出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帮助学生从中寻求人的突破,营造和谐共生的生存空间。生存教育是培智学校学生获取生存意识与能力的主要途径,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和保障力度、进一步支持和完善生存教育条件,社会要大力接纳和提供就业机会形成长期支持体系,同时家庭要及时强化和改善培育效果。只有构建各方合作和联动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目标,才能使学生具备服务自身与社会的意识与能力,才能更完整、自由且公平公正地参与社会融合,实现他们真正的生存价价值。
顾贝尔[3](2020)在《资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上海市S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班就读作为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施的一种对于特殊儿童的安置形式,目前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八大后,教育公平被放到一个高度重要的位置,对于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2014年以来,教育部陆续出台了两轮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加快了特殊教育建设的步伐。随班就读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教师作为普校中管理及教育随班就读儿童的组织实施者,他们的工作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特殊教育的水平。因此,研究资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对于推动特殊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S区被认为是上海市的教育高地。2012年至今,S区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38名专职教师,覆盖学前至初中学段的资源教师队伍。据教师们反映,工作中存在教师缺少特殊教育专业技能、学校保障支持不到位等众多问题,导致随班就读儿童在班集体中被边缘化,“随班就读”成了“随班混读”。本论文考察了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国内相关研究和国外特教教师发展的现状,从基本信息、工作量与收入、资源教师的专业知识、资源教师的专业技能等方面着手,调查S区资源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归纳出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对于S区资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建议。本论文研究流程如下:首先通过问卷形式调查S区资源教师的总体情况。然后根据调查结果中呈现的数据筛选出三大类问题编制访谈提纲,对区内七名资源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归纳出三大类十个方面的问题及成因。之后,针对这些问题对S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教师进行访谈,寻找问题根源并提出对策。经研究,本论文从管理者的角度提出八个主要方面的对策:加强对于基层学校指导,保障资源教师正当权益;提高资源教师准入门槛,指导资源教师职业规划;加强正面宣传,形成良性竞争;优化资源教师评价机制,纳入特教理论考核;建设资源平台,加大业务能力提升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学区化办学优势,建立问题分级处理机制;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加强教师心理学技能建设;建设个别化教育管理平台,规范IEP制定流程。
张小梨[4](2020)在《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追求与梦想,也是今天我们汲汲以求的奋斗目标和时代主题。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十分重大。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现代化走了一条不寻常的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道路,中国教育现代化裹挟在社会整体现代化浪潮中瞄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职业教育因在教育整体系统中与经济社会直接而又紧密的关系,其现代化历程更具丰富、多彩与艰难,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时代课题。研究职业教育现代化,有多种视角,多种核心议题,但是基于中国幅员广阔、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无疑是透视现代化发展的的重要观察点。可以说,没有区域的率先职业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我国区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深圳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已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辉煌成就的缩影和体现,对深圳这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无疑最具典型性和可借鉴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深圳的教育现代化任重道远,一个原本典型的农村教育在深圳实现现代化伟大历程中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种变迁?本文在分析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城市特点,包括发展的动力、发展的速度、模式等发展道路、特色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框架,综合运用历史的、调查的、比较的等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首先,“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定位十分特殊。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历程置于中国社会背景下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和区域化发展,研究分析职业教育在政策规范治理下的应然状态,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水平和我国职业现代化区域化建设路径,从而为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撑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重点对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回答了职业教育现代化与深圳经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从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到适度超前发展、科学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再到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次,经过40多年的探索,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本研究将之概括为: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第三,论文从人的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描绘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尤其重要的是揭示出这些目标实现的路径,如通过深圳城市精神的形成促进人的现代化;通过制度的创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通过产教深入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等。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邓文勇[5](2020)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实践,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举措。农村转移劳动力作为关涉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核心主体,提升其素质,使其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融入发展,是促进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作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与能力提升的两种重要教育类型,在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化发展中协同共力,不仅迎合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诉求,也为职成教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本研究立足新型城镇化核心主体“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化发展这一目标与要求,主要从协同的视角,对关涉这一目标任务建设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为何要进行协同、协同实践中面临什么问题、如何推进协同并实现协同发展等进行探索与研究。研究遵循“问题提出——文献述评——理论解析——现实审视——策略建构——总结展望”的基本逻辑与程序,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访谈研究法,在对前置(基础)性理论问题、主体理论问题进行充分分析基础上,深入探究并分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障碍,进而探建职成教协同发展的路径与措施。研究内容共分为“三大模块,六个章节”。第一大模块为前置性理论问题的扫描与审析,即第一章的“绪论”。通过廓清研究背景、核心概念、理论基础等一些前置性理论问题,明确本研究的价值与重点所在。第二大模块为主体理论问题的厘定与澄明,包含第二章“协同发展的基础:职成教逻辑分殊与耦连”、第三章“新型城镇化:职成教共同聚焦的作用目标”等内容。通过分析职成教的本质内涵及逻辑分殊与耦连,识别可用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协同能力及协同发展关系;同时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目标任务与发展现状及与职成教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职成教协同辨明方向。第三大模块为“问题、对策及总结与展望”部分,分为第四章“问题”的考察与分析、第五章“对策”的建构和第六章的“总结与展望”。以文献分析为基础,以调查研究为支撑,依据协同共生理论的三维分析框架,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的问题进行探析:在“实然”推进职成教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协同单元异化、协同关系失范、协同环境困扰等生态之殇。因此,培育合格协同单元、建构适切协同关系、创建良好协同环境,是职成教在协同服务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实现互利共赢并走向深层次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与措施。
凌琪帆[6](2019)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是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教师培养的发展趋势,也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师范教育在各个层面发生的重大转变。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大力振兴教师教育的时代战略,要求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进一步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次启动了职业教育的新一轮全面改革,对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落实政策要求,针对职教教师教育师范性弱化的现实,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质量、实施职教教师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只有聚焦到课程改革,才能触及到职教教师教育的根本。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从课程革新的角度出发,围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课程中指向师范性的教师教育课程展开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理论支撑—经验借鉴—问题挖掘—需求明确—课程构建”为研究路径,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策略,旨在重新构建出彰显时代要求、满足中等职业学校改革需求、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职前和职后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以期为国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提供依据。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研究背景的介绍,交代选题的缘由,表明了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与评析,并介绍了本研究的整体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的阐明,厘清了本研究所涉及核心概念的涵义,对研究所依据的教师知识理论、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进行了简要概述;第三部分是对国内外职教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总结了国外职教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呈现的以教师专业标准为引领、课程价值取向凸显实践本位、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实用性强、教学法课程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继续教育课程个性化等几大趋势,同时通过分析我国十三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本科职教师范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开设现状,从课程门类、课程组织逻辑、课程名称、课程内容、课程特色、实践课程等方面指出了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需求的调研,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在职教师实施问卷调查,明晰了其对中等职业学校职教师范生应优先具备的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看法,以及目前自身在教育素养方面的培训需求;第五部分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策略,结合前期研究成果,转变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重新描绘了中等职业学校职前课程和在职课程目标和内容结构的新图景,并提出了课程实施的建议;第六部分是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内容,阐述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有待改进之处,并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杨梦[7](2019)在《河南省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理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的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理念是高等继续教育稳定运行的基础,在终身化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背景下,接受高层次的教育成为时代的发展诉求,高等继续教育成为普及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的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理念不仅是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区域经济振兴和社会服务发展的需要。本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和协同发展理论的视角,以“河南省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理念”为研究主题,以平等、协同、融合、开放和特色五个观念维度为切入点,总结出适合高等继续教育的五个发展观念。以河南省部分高校为调查对象,通过对河南省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理念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调研,发现目前高等继续教育还存在平等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和特色发展观念践行均较弱的问题。国外经验借鉴不当、平等发展不到位、协同发展不到位、融合发展不到位、开放发展不到位和特色发展不到位是造成高等继续教育发展观念难以贯彻的主要原因。为践行发展理念,高等继续教育改革应充分借鉴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先进经验。在平等发展观念践行方面:制定平等发展政策,落实平等发展政策;在协同发展观念践行方面:增强协同发展意识,建立协同发展管理体制;在融合发展观念践行方面:建立融合发展运行机制,加强教育教学信息化运用;在开放发展观念践行方面:强化教育资源整合开放力度,建立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在特色发展观念践行方面:打造品牌竞争优势,重塑特色发展范式。
林波[8](2019)在《边境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普职融通状况调查研究 ——以广西宁明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时代发展呼吁加快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行普职融通俨然成为高中阶段教育改革主流趋势,在相关政策环境日趋良好的背景下,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边境民族地区(以广西宁明县为例)普通高中实行普职融通的状况和样本态度情况,在梳理、借鉴国内外实行普职融通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针对宁明县普通高中实行普职融通存在的问题,为补齐当地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短板建言献策,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宁明方案”,使得当地高中生毕业时能够“升学有门路,就业有基础”,助力实现教育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旨在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第二部分是边境民族地区(以广西宁明县为例)普通高中普职融通状况调查研究,包括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概况、宁明县教育发展概况、宁明县普通高中实行普职融通状况调查及结果分析(学生卷、教师卷、家长卷)、宁明县普通高中普职融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旨在阐述宁明县普通高中普职融通的状况以及样本的态度情况。第三部分是对策建议,包括借鉴国外高中阶段教育实行普职融通的经验、借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实行普职融通的经验、实行普职融通的“宁明方案”,旨在通过融入当地解决问题的实践探索中尝试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数据和材料。
张衡[9](2013)在《集体行动与秩序生成 ——高职学制政策变迁的政策网络分析》文中认为“去行政化”时代背景下,政府与高校关系调试成为重心。政策是两者互动的中介,对政策变迁进行研究,有助于明晰这种关系调试“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可以跳出规范研究,从事实研究层面为问题解决提供政策学的研究进路。研究政策变迁不在于揭示政策“变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变”、“如何变”、“变的效果如何”、“将变向何方”等。换言之,本文虽在研究政策变迁,但更是“在政策变迁中”进行研究。研究对象是政策变迁(主线),研究目的却在于发现政策变迁背后的推动力量,即秩序生成逻辑(隐线)。论文结合政策网络理论,以底层视角、行动立场、主位观点展示了高职相关群体的集体行动是如何推动政策变迁及秩序演化的。发现高职学制政策变迁呈现出“循环往复”特点,集体行动缘起于对现存政策的认同危机,涉及高职群体的身份认同、秩序生成逻辑(“设计”还是“演化”),更是高职群体试图与普教群体、决策层“对话协商”,寻求“承认”的承认政治、抗争政治。同时,指出集体行动“所以可能”,是既有政策安排失序、剥夺感下的怨恨情绪感染、政治机会结构出现、资源动员能力提升,集体认同感/共同信念形成后的意义建构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论文分析了网络治理的现实境遇。亮点是:政策工具运用趋于多元。非官方行动者参与意识、能力、效果显着提高,政策过程开放度加大,政策协同能力提升。问题是:相关网络主体治理能力欠缺,治理结构类型单一(多权威主导式),内部权力不平衡,决策易为强势集团规制俘获,网络管理模式单一,规则制度缺失等影响着网络治理效果。政策变迁过程中的失灵现象,反映出对高职身份的认识误区——单一身份观(以“类型”否定“层次”,以静态否定动态),更有以视觉美学看待理性秩序产生的“规制自负”。走出规制失灵困境,需反思政策背后的秩序生成逻辑,从计划秩序、自发秩序走向网络合作秩序,综合考虑知识理性、权力/利益、理念认知、历史遗绪等因素的影响,以“过程理性”纠正“目标理性”的偏失。
杨运强[10](2013)在《梦想的陨落:特殊学校聋生教育需求研究》文中提出在人权、民主、平等之普世价值已被渐为接受的今天,世人对待残疾的态度依然没有彻底转变。身体缺损常被指认为异常、病态、残废的代名词。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聋人①等残疾群体却像是另一个世界的陌生人,有人刻意保持与他们的距离,甚至还有人对其公然的取笑、排斥等。聋人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过着困苦不堪的生活。对他们的教育,社会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过去是“有养无教”、“养而不教”,现在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聋教育长期以来的服务不足与质量下滑,使其无法给聋生一个可期许的美好未来,这也导致它被广泛地定义为异常的、病态的教育。可以说,聋教育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从内到外的信任危机之中,这既是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困境的真实再现与微观缩影,也折射出一个久被遗漏、忽视的教育公平难题。本研究选择的正是这一危机重重但缺乏关注的研究领域,本文重点解剖的问题是:在回归主流、融入社会为特殊教育基本愿景的背景下,聋教育作为聋生身体补偿,生存、生活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是否满足了聋生的教育需求?通过呈现当前聋教育、一线聋校办学的现况,及聋生聋校学习、生活的场景,本文力图回答的是,带着不便的身体和挥之不去的污名而踏入聋校的聋生,他们在兼具解放和限制功能的聋校中的情况和遭遇如何?聋教育当前扮演的实际角色和发挥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客观审视中国特殊教育变迁与残疾群体命运之间的复杂关联。本研究以聋生是谁及他们的需求②为出发点,以生活史研究、教育人种志和实地研究方法作为搜集、整理及分析资料的主要工具,通过大学聋生的生活史追溯分析以及聋校的实地研究,试图寻找当前聋人不幸社会遭遇和边缘生存的答案。研究以Z大学特教学院的聋生为主要选样范围,借助于教师身份的优势确定具有各自典型特点的19位聋生为研究对象,依靠真诚低调的态度取得聋生信任,借助手语翻译架起沟通桥梁,在日常平等的交往中实现与聋生的心灵沟通,并以走进聋生家庭、实地调研聋校、与聋教育专家对话、进入聋人网络交流平台等方式,丰富、验证以聋生教育需求及其遭遇的困难为核心问题的资料收集工作;在资料整理和分析阶段,运用开放性编码、主题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的方式,并在对典型个案进行案例概括的基础上提炼结论。本研究的结论如下:第一、真实的聋人面貌与社会的普遍认知存在偏差。一方面,在余音不绝的“残废”观下,聋人是社会生活中的弱者和边缘群体,业已被赋予形式各异的标签和污名;另一方面,尽管聋人的听力不便限制了他们的生活,但并不妨碍他们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第二、听力受限为聋生及他们的生活学习蒙上了影响,但聋生依然和正常孩子一样拥有多元、丰富的梦想。梦想是身体、经历、环境、个性等建构的产物,因应于不同的特殊需求。故而,聋生与听人的梦想同中有异,不能等同视之。第三、聋生最核心的教育需求是生存、生活能力。融入生活、自食其力构成了聋生最重要的内驱力。具体而论,尤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改善学业支持以实现人生成功;2.建构真诚融洽的人际关系;3.营造有爱无碍的社会氛围;4.提供多元、丰富的资讯服务;5.进行生涯发展指导与协助。第四、聋校教育未能满足和实现聋生的教育需求。聋校教育的“实然”角色与“应然”功能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形成名实不符的“乱象”。聋校教育的理念混乱与聋校办学实践的乱象相互纠结,导致聋教育正陷入一场从上而下,从学科建设到基层实践的整体性办学危机之中。第五、隔离和逃离构成聋校生活的两条主旋律。一方面隔离构成了聋校的生活场域:高墙隔离了学校和社会、区隔分解了校内生活群体;另一方面逃离成为聋生的真实生活:在隔离编织的天罗地网中,聋生的学校生活苦不堪言,一系列逃离的方式便成为聋生的弱者应对策略,包括:身体改造、身体装扮、身体表演及身体暴力等。概言之,本研究试图“管窥见豹”,尽管受研究对象和条件限制尚有遗憾。但研究结果至少证明当前国内聋教育业已沦为“全方位落后的教育”。聋生广泛具有最基本的生存发展教育需求,聋校教育却未能也无法满足聋生的这种教育需求,相反以隔离为标志的聋校实践给聋生的成长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烦恼和消极影响,既造成了聋生逃离教育场域的事实,更进一步强化并增大了聋生与普通人的社会差异。可以说,在当前的聋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下,聋生所面对的将是一个无法琢磨的黯淡的未来。因此,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革业已成为当代最紧迫的问题,它既是当前中国特殊教育共同的紧迫课题,也是转型期中国践行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共同的时代课题。
二、普教师资如何尽快适应职业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教师资如何尽快适应职业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新时代为特殊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契机 |
(二)校长教学领导力是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
(三)研究者对现实经历的深切思考 |
(四)关于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力的研究较少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目的与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四、概念界定 |
(一)领导力 |
(二)校长教学领导力 |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校长教学领导力的研究 |
(二)关于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的研究 |
(三)关于特殊教育的叙事研究 |
(四)文献综述小结 |
六、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发展历程 |
一、理解特殊教育,积淀教学领导力 |
(一)一切从零开始 |
(二)既来之,则安之 |
(三)直击心灵的触动 |
二、改进硬件软件,形成教学领导力 |
(一)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
(二)打开工作新局面 |
三、厘清管理思路,稳定教学领导力 |
第二章 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具体表现 |
一、明确育人目标 |
(一)大目标引领方向 |
(二)小目标明确任务 |
二、指导教学活动 |
(一)引领教学改革 |
(二)督导教学教研 |
(三)开展教学评价 |
三、构建多元课程 |
(一)保证课程的基础性 |
(二)注重课程的多样性 |
(三)着力课程的校本化 |
四、引领教师发展 |
(一)做好心理建设,强化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 |
(二)加强学习交流,丰富教师专业知识 |
(三)打磨教学教研,锻造教师专业能力 |
五、促进学生学习 |
(一)尊重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
(二)送教上门,一个都不能少 |
(三)普特融合,回归主流教育 |
(四)第二课堂,拓宽学习渠道 |
六、创设教学环境 |
(一)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 |
(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
(三)协调外部的教学资源 |
第三章 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力的特征 |
一、引领——把握教学发展方向 |
二、时代——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
三、人文——给予教师人文关怀 |
四、博爱——用爱浇灌学生成长 |
(一)Y校长——以爱为业是最大的幸福 |
(二)T校长——爱要用实际行动表达 |
(三)G校长——爱是走进学生心灵最近的路 |
五、榜样——积极做出行动示范 |
第四章 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反思 |
一、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发展历程探析 |
(一)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二)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发展受到内外多重因素影响 |
(三)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发展滞后于学校发展现状 |
二、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具体表现审视 |
(一)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发挥更侧重于引领 |
(二)校长在教学领导过程中表现出多种共性品质 |
(三)男女校长教学领导力的表现存在差异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2)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培智学校学生主体教育的意义 |
(二)培智学校学生的人文关怀价值 |
(三)培智学校学生的社会融合目标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四、概念界定 |
(一)生存教育 |
(二)培智学校学生 |
(三)智力障碍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参与观察法 |
(三)问卷法 |
(四)访谈法 |
六、理论基础 |
(一)全纳教育理论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七、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
(二)本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应然状态 |
一、培智学校学生与生存的关系 |
(一)学校是培养学生社会规则的主阵地 |
(二)家庭是建立学生生活需要的原发动力 |
(三)各界联动帮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文化 |
(四)学生自身与生存建立完形 |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理想状态 |
(一)培养目标应是健全人格的人 |
(二)教育理念应是独立的生存者 |
(三)生存实质应是维护学生自由公正的权利 |
(四)生存机制应是构建和谐社会道德的体系 |
第二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实然状态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思路 |
(二)调查点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
(三)调查样本 |
(四)调查工具 |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开展情况 |
(一)目标定位 |
(二)管理措施 |
(三)课程设置 |
(四)教材使用 |
(五)师资配备 |
三、培智学校学生家庭生存教育的培育情况 |
(一)家庭结构 |
(二)家庭生存教育环境 |
(三)家庭生存教育内容 |
(四)家校合作的生存教育模式 |
四、培智学校学生社会生存教育情况 |
(一)资本分配情况 |
(二)考试选拔情况 |
(三)社会沟通情况 |
(四)社会就业情况 |
第三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面临的困境 |
一、培智学生生存教育的学校育化困境 |
(一)教育管理特殊化不足 |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学习桎梏 |
(四)学校育化的生存实践脱节 |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家庭维护困境 |
(一)家长育人意识薄弱 |
(二)家长育人方法欠缺 |
(三)家校合作教育固化 |
(四)家长支持条件缺乏 |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社会给养困境 |
(一)社会文化给予生存空间不足 |
(二)法律保障弱化 |
(三)社会匹配资源较少 |
(四)社会育人结果被忽视 |
第四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的成因分析 |
一、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学校干预困境成因 |
(一)生存教育定位模糊 |
(二)校园文化的智能环境缺乏 |
(三)教师专业素养支持力不足 |
(四)管理者的决策粗浅 |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家庭教养困境成因 |
(一)家庭教育结构残损 |
(二)家庭教育意识窄化 |
(三)家长教育方式不当 |
(四)家校合作不对称 |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社会融合困境成因 |
(一)社会规则与沟通的适应不调 |
(二)同伴关系存在距离 |
(三)就业效度岌岌可危 |
(四)教育分层处于劣势 |
第五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的解决策略 |
一、加强政府对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保障力度 |
(一)建立学生入学综合诊断评估与档案追踪机制 |
(二)扩大培智学校办学总量 |
(三)扩大培智学校教师培养力度 |
(四)政府、专家、一线教师参与校本教材推广 |
(五)开设临床教育学,推动五位一体的康养模式 |
二、完善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实施条件 |
(一)改善教育特殊化环境,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
(二)拓宽教师招聘渠道,提高教师培训实效 |
(三)教育评价中引入社会性评价机制 |
(四)改进教育管理普教化倾向 |
三、改善培智学校学生家庭培育效果 |
(一)设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意识与能力 |
(二)提供家长公益岗位 |
(三)建立家长心理干预调节机制 |
(四)改善家长与学校教育的衔接 |
四、提高培智学校学生社会生存支持 |
(一)加强义工的专业性 |
(二)民办培智幼儿教育公助化 |
(三)健全职前教育,设立专业性托养机构 |
(四)进一步融合培智学校学生的就业支持 |
结论 |
附录一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现状调查校长问卷 |
附录二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
附录三 访谈提纲概要 |
附录四 课堂参与观察记录表 |
附录五 双鸭山市S培智学校总课程表1 |
附录六 哈尔滨市H培智学校总课程表2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资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上海市S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国家对于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
(二)随班就读工作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上海市S区随班就读工作开展现状 |
(四)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研究意义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
(二)英美两国相关研究成果 |
(三)文献评析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
(三)调查问卷的实施 |
四、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一)对于资源教师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二)对于区特教管理人员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第三章 S区资源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
一、S区资源教师基本信息分析 |
二、S区资源教师工作量与收入满意度的统计与分析 |
三、S区资源教师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
四、S区资源教师专业技能掌握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
五、S区资源教师培训需求的分析与统计 |
第四章 S区资源教师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
一、资源教师在工作支持中遇到的问题及成因 |
(一)总体素质较高,大部分教师无特教专业背景 |
(二)部分校长和教师对于岗位认识存在偏差 |
(三)兼职岗位较多,影响随班就读工作教学质量 |
(四)收入总体达到期望,部分教师工作绩效差引发质疑 |
二、资源教师在专业知识掌握中遇到的问题及成因 |
(一)不同专业背景教师需求存在差异,总体偏重实践性知识 |
(二)对于情绪障碍与沟通障碍学生缺乏有效教育手段 |
(三)对于理论知识需求迫切,偏好理论结合实际的授课形式 |
三、资源教师在专业技能掌握中遇到的问题及成因 |
(一)重视特殊儿童心理问题,缺乏理论知识和技能 |
(二)对于个别化教育计划理解不统一,需要规范化引导 |
(三)教材选择困难,不熟悉语数学科知识体系 |
第五章 对策的提出 |
一、针对工作支持保障中问题的对策 |
(一)加强理论指导,提高入职门槛,完善职业规划 |
(二)完善考核机制,加强宣传引导 |
(三)加强特教中心与学校的沟通,明确资源教师职责 |
(四)保障资源教师合理权益,健全资源教师退出机制 |
二、针对专业知识掌握中问题的对策 |
(一)建设教师资源平台,优化教学研训模式,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
(二)建立问题分级处理机制,聚焦解决共性问题与突出问题 |
(三)加强理论知识考核,纳入常态化管理 |
三、针对专业技能掌握中问题的对策 |
(一)结合校内心理教师资源,运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
(二)运用信息化手段规范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
(三)逐步制定随班就读学科标准,整合教学资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S区资源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B:S区资源教师专业化发展访谈提纲(资源教师) |
附录 C:S区资源教师专业化发展访谈提纲(巡回指导教师) |
致谢 |
附件 |
(4)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析 |
一、职业教育及其特征 |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特性 |
三、深圳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方案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实施方案 |
第二章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职业教育 |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深圳“国际性城市”的探索 |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
第二节 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理论 |
一、现代化的理论与深圳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
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
第三节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分析框架 |
一、宏观层面:体制机制的建设 |
二、中观层面:职教文化的建构 |
三、微观方面:产教融合的深化 |
第三章 国家整体视野中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
一、调整结构扩张式发展阶段(1978 年至1990 年) |
二、调整规模稳健式发展阶段(1991 年至1999 年) |
三、转型改革内涵式发展阶段(2000 年至2009 年) |
四、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 |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特点 |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逐步形成 |
二、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 |
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着增强 |
四、职业教育法制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化发展 |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为基础 |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推进手段 |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本土性为特色亮点 |
第四章 区域视野中的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 |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适度超前 |
二、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协同发展 |
三、社会需求催生职业培训、技能培训 |
第二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体系构建 |
一、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结构体系 |
二、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质量体系 |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 |
第三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品牌的打造 |
一、打造职业教育的“深圳质量” |
二、打造深圳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
三、打造面向市场的成人教育品牌 |
第四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形成 |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在借鉴、创新、超越中实现 |
二、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在特区立法优势中体现 |
三、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在开放性发展中凸显 |
第五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分析 |
第一节 多层次推进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 |
一、产业发展情况 |
二、“宝安模式”内容 |
三、“宝安模式”成效 |
第二节 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 |
一、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
二、“中职电大直通车”内容 |
三、“中职电大直通车”成效 |
第三节 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 |
一、“职教集团”背景 |
二、“职教集团”特点 |
三、“职教集团”成效 |
第四节 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 |
一、“校企合作”现状 |
二、“校企合作”内容 |
三、“校企合作”成效 |
第六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
第一节 以城市精神促进人的现代化 |
一、深圳城市精神的内涵 |
二、强化思想引领的价值 |
三、强化道德规范的作用 |
四、职业素养人才的培养 |
第二节 以制度创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 |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
二、完善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 |
三、完善地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
四、完善校地合作办学机制 |
第三节 以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
一、强化产教的深度融合力度 |
二、加大产教合作的制度建设 |
三、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 |
四、促进职教集团全面发展 |
第四节 以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 |
一、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 |
二、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
三、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 |
结语: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与问题 |
一、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
二、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 |
三、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存在的问题 |
四、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一、时代境域:新型城镇化对职成教协同的实然诉求 |
二、协同发展:关乎职成教学科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 |
三、研究现状:丰富职成教发展相关理论的现实需要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城镇化及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关系的研究 |
三、关于新型城镇化与职成教发展的研究 |
四、对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的述评与反思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新型城镇化 |
二、职业教育 |
三、成人教育 |
四、协同发展 |
第五节 理论基础阐释 |
一、协同共生理论 |
二、人力资本理论 |
第六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内容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 |
第二章 协同发展的基础:职成教逻辑分殊与耦连 |
第一节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本质内涵 |
一、职业教育本质内涵的特异性解析 |
二、成人教育本质内涵的特异性解析 |
第二节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逻辑分殊 |
一、内涵特质的差异 |
二、外延边界的不同 |
三、实践运行的区别 |
第三节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逻辑耦连 |
一、职业性内容:职成教历史发展的逻辑交织 |
二、职后教育域:职成教实践范畴的逻辑交叠 |
三、教育性使命:职成教追求的本真价值选择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职成教共同聚焦的作用目标 |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的历史渊源与内涵解读 |
一、新型城镇化的历史渊源简述 |
二、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内涵 |
三、教育学视域中的新型城镇化 |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及发展现状 |
一、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任务及发展现状 |
二、核心主体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及发展现状 |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与职成教间的关系探析 |
一、新型城镇化对职成教的影响分析 |
二、职成教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审视 |
三、新型城镇化与职成教的关系逻辑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的问题 |
第一节 协同单元异化:职成教角色的迷失与错位 |
一、协同单元异化之职业教育维度 |
二、协同单元异化之成人教育维度 |
第二节 协同关系失范:职成教间协同欠缺与不足 |
一、职成教协同合作意识不强 |
二、职成教协同内在机制欠缺 |
三、职成教协同育人平台不足 |
第三节 协同环境困扰:职成教协同保障环境缺失 |
一、物质基础薄弱,“硬性”环境亟待改善 |
二、政策制度缺失,“软性”环境保障不足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的推进 |
第一节 培育合格协同单元:明确职成教的角色与定位 |
一、职业教育需巩固“技术培育”之价值基础 |
二、成人教育需强化“生命关怀”之价值立场 |
第二节 建构适切协同关系:推进职成教间的互通对接 |
一、理念支撑:树立协同的思想观念 |
二、机制联接:构建协同的内在机制 |
三、载体助力:搭建协同的育人平台 |
第三节 创建良好协同环境:营建“软硬性”保障环境 |
一、营建“硬性”保障环境:加强物力与财力资本源保障 |
二、营建“软性”保障环境:强化体制、治理与质量建设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非教育行政机构管理人员”访谈卷 |
附录B:“教育行政机构管理人员”访谈卷 |
附录C:“职成教机构管理人员”访谈卷 |
附录D:“农村转移劳动力”访谈卷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对提升教师素质的现实要求 |
1.1.2 职教教师教育发展对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
1.1.3 落实新时代国家振兴教师教育政策的要求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与评析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依据 |
2.1 概念界定 |
2.1.1 职教教师教育 |
2.1.2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 |
2.2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 |
2.2.1 教师知识理论 |
2.2.2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
第3章 国内外职教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
3.1 国际职教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几大趋势 |
3.1.1 以教师专业标准为引领 |
3.1.2 课程价值取向凸显实践本位 |
3.1.3 课程结构模块化 |
3.1.4 职业教育特色突出 |
3.1.5 教学法课程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 |
3.1.6 继续教育课程个性化 |
3.2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与问题 |
3.2.1 课程门类差异较大,课程体系缺乏基本规范 |
3.2.2 课程组织呈现学科逻辑 |
3.2.3 课程内容陈旧,脱离现实需求 |
3.2.4 教学论、教学法课程名称混乱 |
3.2.5 职业教育特色淡化,普教化倾向明显 |
3.2.6 教育实践环节时长不足,形式单一 |
第4章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需求调研 |
4.1 问卷设计的政策依据 |
4.1.1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
4.1.2 中学教师资格国家考试标准和大纲 |
4.1.3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
4.1.4 普通师范教育《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
4.1.5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 |
4.2 调查问卷的制定与实施 |
4.2.1 问卷的编制 |
4.2.2 问卷效度 |
4.2.3 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
4.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3.1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对职教师范生优先具备哪些知识与能力的看法 |
4.3.2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目前的培训需求 |
第5章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策略 |
5.1 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
5.1.1 从学科逻辑转向能力本位 |
5.1.2 从学术取向转向实践取向 |
5.1.3 从供给驱动转向需求驱动 |
5.2 中等职业学校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重新构建 |
5.2.1 中等职业学校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的设计依据 |
5.2.2 中等职业学校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 |
5.2.3 中等职业学校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
5.3 中等职业学校在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重新构建 |
5.3.1 中等职业学校在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功能指向 |
5.3.2 中等职业学校在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 |
5.4 课程实施的建议 |
5.4.1 确保教师教育课程学分底线 |
5.4.2 加强专业与教育复合型教师队伍培育 |
5.4.3 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
5.4.4 在职课程突出个性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7)河南省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E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高等继续教育健康成长的需要 |
(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需要 |
(三)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
(四)个人研究兴趣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一)高等继续教育 |
(二)发展理念 |
(三)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理念 |
五、理论基础 |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
(二)教育公平理论 |
(三)协同发展理论 |
六、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七、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理念的价值与内容 |
一、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理念的价值 |
(一)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价值 |
(二)对高校教育深化改革的价值 |
(三)对个人素质全面提升的价值 |
二、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理念内容 |
(一)平等发展观念 |
(二)协同发展观念 |
(三)融合发展观念 |
(四)开放发展观念 |
(五)特色发展观念 |
第二章 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理念的实践调研及问题剖析 |
一、问卷设计和调研过程 |
二、调研数据统计 |
(一)平等发展观念数据 |
(二)协同发展观念数据 |
(三)融合发展观念数据 |
(四)开放发展观念数据 |
(五)特色发展观念数据 |
三、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理念践行存在的问题 |
(一)平等发展观念践行较弱 |
(二)协同发展观念践行较弱 |
(三)融合发展观念践行较弱 |
(四)开放发展观念践行较弱 |
(五)特色发展观念践行较弱 |
四、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理念存在问题的缘由探析 |
(一)国外经验借鉴不当 |
(二)平等发展不到位 |
(三)协同发展不到位 |
(四)融合发展不到位 |
(五)开放发展不到位 |
(六)特色发展不到位 |
第三章 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理念践行的提升策略 |
一、国外先进经验借鉴 |
(一)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的做法 |
(二)国外经验对国内的启示 |
二、平等发展观念践行策略 |
(一)制定平等发展政策 |
(二)落实平等发展政策 |
三、协同发展观念践行策略 |
(一)增强协同发展意识 |
(二)建立协同发展管理体制 |
四、融合发展观念践行策略 |
(一)建立融合发展运行机制 |
(二)加强教育教学信息化运用 |
五、开放发展观念践行策略 |
(一)强化教育资源整合开放力度 |
(二)建立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平台 |
六、特色发展观念策略 |
(一)打造品牌竞争优势 |
(二)重塑特色发展范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边境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普职融通状况调查研究 ——以广西宁明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问题发现 |
(二)问题背景 |
(三)解题思路 |
二、研究目的、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二章 边境民族地区(以广西宁明县为例)普通高中普职融通状况调查研究 |
一、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概况 |
二、宁明县教育发展概况 |
(一)宁明县教育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 |
(二)宁明县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现状 |
三、宁明县普通高中实行普职融通状况调查分析(学生卷) |
(一)问卷的编制和实施 |
(二)样本背景调查分析 |
(三)实行普职融通现状及样本态度调查分析 |
四、宁明县普通高中实行普职融通状况调查分析(教师卷) |
(一)问卷的编制和实施 |
(二)样本背景调查分析 |
(三)实行普职融通现状及样本态度调查分析 |
五、宁明县普通高中实行普职融通状况调查分析(家长卷) |
(一)问卷的编制和实施 |
(二)样本背景调查分析 |
(三)样本态度调查分析 |
六、宁明县普通高中实行普职融通状况调查结果 |
(一)关于普职融通了解程度方面 |
(二)关于实行普职融通现状方面 |
(三)关于学习成绩与选择普教或是职教的关系看法方面 |
(四)关于实行普职融通办学模式态度方面 |
(五)关于实行普职融通发展前景方面 |
(六)其它方面 |
七、宁明县普通高中实行普职融通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面临问题分析 |
(二)问题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对策建议 |
一、借鉴国外高中阶段教育实行普职融通的经验 |
(一)英国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通方案:双主体融通式模式 |
(二)美国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通方案:普职一体化模式 |
(三)日本高中阶段教育方案:普职渗透式模式 |
(四)国外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通”方案带来的启示 |
二、借鉴国内高中阶段教育实行普职融通的经验 |
(一)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实行普职融通的发展历程 |
(二)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实行普职融通的发展困境 |
(三)部分省市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融通”方案 |
(四)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通”方案带来的启示 |
三、对策建议:实行普职融通“宁明方案” |
(一)领导重视普职融通 |
(二)政策支持普职融通 |
(三)统筹编制普职融通方案 |
(四)广纳英才落户 |
(五)加强师资培训 |
(六)改变评价机制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边境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实行普职融通状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二 :边境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实行普职融通状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三 :边境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实行普职融通状况调查问卷(家长卷) |
致谢 |
(9)集体行动与秩序生成 ——高职学制政策变迁的政策网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陈述与研究意义 |
二、文献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文本分析:高职教育学制政策变迁的历史 |
第一节 类型与层次:高职教育政策变迁的两大主题 |
第二节 高职教育“类型”政策的变迁 |
第三节 高职教育“层次”政策的变迁 |
小结 |
第二章 政策网络:高职教育政策变迁研究的新途径 |
第一节 政策研究的新维度 |
第二节 政策网络理论基础、价值及应用 |
第三节 高职教育政策变迁的政策网络分析途径 |
小结 |
第三章 高职教育政策网络特征分析 |
第一节 高职教育政策网络环境、网络类型结构与互动行为 |
第二节 决策层行动者的资源、立场、策略 |
第三节 资政层行动者的资源、立场、策略 |
第四节 影响层行动者的资源、立场、策略 |
小结 |
第四章 网络集体行动缘起及“类型”政策变迁集体行动 |
第一节 高职学制政策变迁中的网络集体行动缘起 |
第二节 高职“分流”政策变迁中的网络集体行动 |
小结 |
第五章 “层次”政策变迁中的网络集体行动(初步探索期) |
第一节 层次提升的网络倡导博弈 |
第二节 “本科院校办技术应用本科”与“高职院校试办长学制” |
小结 |
第六章 “层次”政策变迁中的网络集体行动(严格规制期) |
第一节 推行“两年制”中的政策网络互动 |
第二节 “颁布升格禁令”后的政策网络互动 |
小结 |
第七章 “层次”政策变迁中的网络集体行动(全面改革期) |
第一节 “分级制”试点中的政策网络互动 |
第二节 “转型”与“长学制”试点中的政策网络互动 |
小结 |
第八章 政策变迁中的集体行动与网络治理 |
第一节 动力机制:政策变迁中的网络集体行动“何以可能” |
第二节 政策变迁中网络治理的现实境遇与未来路向 |
小结 |
第九章 政策变迁背后的秩序生成逻辑 |
第一节 高校组织身份的认识误区 |
第二节 政策规制神话的破灭 |
第三节 秩序生成的逻辑 |
小结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梦想的陨落:特殊学校聋生教育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缘起 |
一、为何研究该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问题是什么 |
一、初始的研究问题 |
二、研究问题的转换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特殊教育需求的研究 |
二、聋生的学校适应研究 |
三、聋生的教育安置研究 |
四、文献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使用 |
第一节 走进聋人的内心世界 |
一、难以接近的聋人 |
二、研究共同体的手语翻译 |
三、如何与聋人实现心灵沟通 |
第二节 聋教育现场的对话方法 |
一、走进聋人的家庭 |
二、在聋人学校蹲点 |
三、与特教专家对话 |
四、对接聋人虚拟空间 |
第三节 文本的收集、整理及分析 |
一、资料的收集和补充 |
二、资料的整理及分析 |
三、研究者的角色 |
小结 |
第三章 拨云见日:聋人是谁与他们的梦 |
第一节 弱势的陌生人群 |
一、困窘卑微的生活 |
二、文化心理中的弱者 |
三、背负污名的聋人 |
(一) 怪异的人 |
(二) 无用的人 |
(三) 可怜的人 |
第二节 与常人无异的聋人生活 |
一、听障不妨碍聋人的生活 |
(一) 无声世界的模样 |
(二) 和普通孩子一样 |
(三) 除了听,我们什么都可以 |
(四) 失去听力不等于失去智力 |
(五) 无声的世界很精彩 |
二、听障限制了聋人的生活 |
(一) 限制的多维解读 |
(二) 人际交往的烦恼 |
(三) 生活上不方便 |
(四) 学业上受影响 |
第三节 无声世界的五彩梦 |
一、梦想的表现 |
(一) 多元丰富的聋生梦想 |
(二) 与听人学生的梦想有所不同 |
(三) 梦想的建构与障碍程度相关 |
二、梦想的类型 |
(一) 改善学业支持以实现人生成功 |
(二) 建构真诚融洽的人际关系 |
(三) 营造有爱无碍的社会氛围 |
(四) 提供多元、丰富的资讯服务 |
(五) 进行生涯发展指导与协助 |
小结 |
第四章 隔离下的生存:身体束缚与应对策略 |
第一节 隔离及被桎梏的身体 |
一、学校外的隔离 |
(一) 无声世界的隔离 |
(二) 隐形的社会隔离 |
二、隔离再造:学校内的隔离 |
(一) 符号隔离 |
(二) 空间隔离:碉堡式的学校 |
(三) 制度隔离:纪律的提醒与管束 |
(四) 多样的说教劝诫 |
第二节 学校隔离的逻辑 |
一、达摩克利斯之剑 |
二、对异常身体的担忧 |
三、出走恐惧及效率的考量 |
四、规训与隔离的诞生 |
第三节 身体管理与自救:隔离下的聋生行动 |
一、身体改造:对常态身体的追求 |
(一) 医疗治愈的努力 |
(二) 科技附具的寻求 |
二、身体装扮:聋信息的控制 |
三、身体表演:弱者的对话方式 |
(一) 迎合性表演 |
(二) 对抗性表演 |
四、身体暴力:对规则的破坏 |
(一) 极端方式的身体伤害 |
(二) 相对温和的行为偏差 |
小结 |
第五章 帷幕下的剧场:保障缺位与教育混乱 |
第一节 白璧有瑕:举步维艰的聋教育 |
一、抱残守缺的教育理念 |
(一) 特教理念的变迁路线 |
(二) 正常/异常的残疾观 |
二、莫衷一是的教育研究 |
(一) 量小力微与各干各的 |
(二) 各执一词与办学纠结 |
三、挂一漏万的教育法制 |
(一) 笼统“含糊”的法制规定 |
(二) 法制建设存在盲点 |
四、杂乱无章的教育管理 |
(一) 管理格局的设计及架构 |
(二) “没人疼”的特教 |
(三) 衔接断裂的聋教育 |
第二节 适变从宜:聋校经营的选择及安排 |
一、因陋就简的聋校课程 |
(一) “我们课程的课标在哪呢?” |
(二) “爷爷辈”的教材 |
二、短路的课堂教学 |
(一) 自说自话的手语 |
(二) 教学的困扰:词汇量不足 |
(三) 教师手语“不过关” |
三、变味的考试 |
四、忧心的专业师资 |
(一) 专业教师“缺口”甚大 |
(二) “门槛低”下的教师素质 |
(三) 培训“不是很理想” |
第三节 风行草靡:聋校办学的普校突围 |
一、模仿普校的解释 |
(一) 对普校办学的向往 |
(二) 升学率下的无奈 |
二、“普校化”的聋教育 |
(一) 普校教材的引入 |
(二) 文化知识的偏向 |
小结 |
第六章 融入:艰难的日出与理性的归路 |
第一节 安放在高墙的青春 |
一、无形隔离及其影响 |
(一) 听力隔离 |
(二) 社会隔离 |
二、学校隔离及其影响 |
(一) 监狱般的生活 |
(二) 成长中的局限 |
第二节 机会剥夺与教育的危机 |
一、品质管理空位与机会剥夺 |
(一) 家长与学校的烦恼 |
(二) 让孩子在外边飞一会 |
(三) 推诿扯皮与没人管 |
(四) 上学难与没学上 |
二、教育失范与无助的成长 |
(一) 打了折的需求 |
(二) 黯淡的人生 |
小结 |
对本研究的反思及展望 |
一、研究工具 |
二、研究时段 |
三、聋人本位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 |
二、文章 |
三、硕博士论文 |
四、报纸 |
后记 |
四、普教师资如何尽快适应职业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学领导力的叙事研究[D]. 张潇丹.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D]. 常鑫.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资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上海市S区为例[D]. 顾贝尔.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D]. 张小梨. 天津大学, 2020(01)
- [5]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研究[D]. 邓文勇. 天津大学, 2020(01)
- [6]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 凌琪帆.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19(06)
- [7]河南省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理念研究[D]. 杨梦. 河南大学, 2019(01)
- [8]边境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普职融通状况调查研究 ——以广西宁明县为例[D]. 林波.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9]集体行动与秩序生成 ——高职学制政策变迁的政策网络分析[D]. 张衡.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5)
- [10]梦想的陨落:特殊学校聋生教育需求研究[D]. 杨运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