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波材料研究进展

吸波材料研究进展

一、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吴赛,张有为,陈猛,胡悦[1](2021)在《3D打印微波吸收材料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3D打印技术逐渐成熟化与商业化,这种新兴制造技术开始应用于吸波材料的设计与制备中。本工作从3D打印频率选择表面类和超材料类吸波材料、3D打印蜂窝类吸波材料、3D打印陶瓷类吸波材料和3D打印其他吸波材料等几个方面综述了3D打印技术在微波吸收材料制备方面的研究进展,对3D打印技术在微波吸收材料制造中存在的打印材料局限性、材料力学性能缺乏、微观结构的测试分析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同时对3D打印技术在微波吸收材料制造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如小型化、多功能、智能化也进行了展望。

魏子涵,彭雨晴,康治伟,李志伟,李爱军,李照谦[2](2021)在《聚碳硅烷转化碳化硅陶瓷吸波性能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聚合物转化碳化硅(PDCs-SiC)陶瓷具有低密度、高强度、高温抗氧化等优异特性,且介电性能可调节,是极具潜力的高温雷达吸波材料,也是新型武器装备隐身的重要材料。首先,阐述了电磁波的吸收原理;其次,介绍了PDCs-SiC陶瓷的微观结构随热解温度的演变及其对SiC陶瓷吸波性能的影响,为了提高PDCs-SiC陶瓷的吸波性能,重点从磁损耗和介电损耗的机制两方面综述了PDCs-SiC陶瓷的改性研究现状;最后,提出了PDCs-SiC陶瓷材料在吸波方面未来的发展方向。

杨文栋,刘元军[3](2021)在《石墨烯基复合吸波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电磁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开发质量轻、厚度薄、吸收强、有效吸收频带宽的吸波材料显得尤为重要。石墨烯存在无磁性、阻抗匹配水平低等不足,单独使用时无法同时满足吸波材料"薄、轻、宽、强"的要求。文章首先介绍了石墨烯一元吸波材料的发展现状,以及石墨烯与其他损耗型材料复合可以构筑具有多样微观结构、多元协同损耗机制的轻质复合材料,实现高强与宽频电磁波吸收的研究进展,然后论述了石墨烯基二元、三元、四元复合吸波材料的最新研究,展望了石墨烯基复合吸波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

张华伟,王炜[4](2021)在《吸波材料的最新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依据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理论,文章介绍了吸波材料的吸波机理;并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吸波材料的分类及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涂覆型和结构型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最后,对未来吸波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何军[5](2021)在《煤气化细渣残碳基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气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的大量煤气化固废严重影响着环境安全及企业效益,因而实现煤气化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对解决其危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煤气化细渣(CGFS)进行消纳处理过程中,因内部含有大量的未燃残碳(RC)(20-60%),使其在建工建材等规模化利用途径受限残炭含量较高而利用率低,因此实现对煤气化细渣残碳的有效利用是解决煤气化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并提高其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两步酸洗处理CGFS获得了高石墨化的RC,通过简单的化学共沉淀法将纳米四氧化三铁负载于氮掺杂残碳表面,获得磁-碳结构的Fe3O4@NRC复合材料。FT-IR、XRD、TG、XPS等证实了纳米Fe3O4在NRC成功负载表面。不同填充量下的吸波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填充量对RC和Fe3O4@NRC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中,RC的吸波性能较差,且随着填充量的升高吸波性能下降。当填充量为40 wt.%时,Fe3O4@NRC复合材料在2.0 mm下,最小反射损耗(RLmin)为-41.4 dB;并且在1.5 mm下有效吸收带宽(EAB)为4.32 GHz(13.68-18 GHz)。在RC上进行氮掺杂及负载Fe3O4后,提高了复合材料的介电损耗和磁损耗,优化阻抗匹配,增强了电磁波的衰减损耗。进一步再利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并探究了不同纳米Fe3O4的负载量对Fe3O4@NRC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适的控制纳米Fe3O4的负载含量可以调节电磁参数及阻抗匹配并可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电磁波吸收能力。当负载量为32.9 wt.%时,1.5 mm厚度下的RLmin为-37.3 dB,EAB为4.16 GHz(13.84-18 GHz),可实现吸波材料“薄、强、宽”的要求。Fe3O4@NRC复合材料综合优异的吸波性能源于由偶极极化、界面极化和导电损耗引起的介电损耗、由磁共振和涡流损耗引起的磁损耗的协同效应以及适当衰减性能和最佳阻抗匹配。最后用复合导电聚合物(聚苯胺,PANI)置换磁性材料(Fe304)。采用原位聚合法将PANI包覆在RC表面获得了 PANI@RC复合材料。结构及形貌表征结果表明:PANI呈波浪状成功包覆在RC表面,平均包覆厚度为11.4 nm。吸波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填充量的提高,PANI@RC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逐渐增强,即填充量为60 wt.%时,在0.9 mm的超薄厚度下RLmin为-21.3 dB,EAB为2.9 GHz(13.10-18 GHz)。除此之外,复合材料在薄厚度范围内(0.9-1.9 mm),其RLmin均<-10 dB。因此,导电聚合物PANI的引入,可以实现在超薄厚度下实现优异的吸波性能,归因于导电组分和碳组分引起的导电损耗和极化损耗的协同作用。图44 表8参131

石常路[6](2021)在《碳包覆纳米晶Fe90Si7B3复合粉体的制备及其电磁波吸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基纳米晶软磁合金因其高的饱和磁化强度(Ms)和高频磁导率在GHz频段电磁波吸收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仅存在单一磁损耗,且密度大、易腐蚀,难以达到现代高效吸波材料的综合性能要求。具有良好介电损耗特性的碳材料密度低、耐高温和腐蚀。将铁基纳米晶合金和碳材料进行复合改性,有望在改善吸波性能的同时降低吸收剂密度,提高稳定性。在本工作中,基于课题组前期对铁基纳米晶合金吸波材料的探索,现将高Fe含量的Fe90Si7B3合金与碳复合,通过调整球磨工艺中过程控制剂的有无制备了不同形貌的FeSiB/C复合粉体,研究了C含量为8~15 wt.%的复合粉体的形貌、微结构和电磁性能,并通过传输线原理计算复合粉体在2–18 GHz频率范围的反射损耗以评价其吸波性能。此外还评价了退火工艺对复合粉体微结构和吸波性能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无过程控制剂时,球磨后可获得平均粒径为3.5μm的近球形复合粉体,具有核壳型结构,核部FeSiB合金为非晶/α-Fe纳米晶复相组织,晶粒尺寸为7 nm,壳层部为非晶C。复合粉体兼具高的Ms和高频磁导率,C含量为8和15 wt.%的复合粉体的Ms分别为157.9和145.7 emu/g。复合粉体表现出较单一纳米晶粉体更为优异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其中C含量为8 wt.%的复合粉体的吸波性能最佳。由C含量为8 wt.%的复合粉体与石蜡按3:2(wt.%)混合制成的涂层在12.7 GHz的反射损耗峰值(RLmin)达-54.8 d B,有效吸收带宽(ΔfRL<-10 d B)为6.5(10.0–16.5)GHz,匹配厚度(dm)为1.9 mm。当dm为1.7 mm时,ΔfRL<-10 d B可达7.3 GHz,覆盖X波段高频区和整个Ku波段。(2)以无水乙醇作为过程控制剂,球磨后可获得片层状复合粉体,片状颗粒尺寸不一,该复合粉体具有非晶/α-Fe纳米晶双相组织,晶粒尺寸为14 nm,小片体颗粒的C为非晶态,且堆叠覆盖在片状合金颗粒上。复合粉体同样兼具高的Ms和高频磁导率,C含量为8和15 wt.%的复合粉体的Ms分别为158.2和147.0 emu/g。扁平化后,与近球形复合粉体相比,在1.4~1.7 mm范围内,C含量为8 wt.%的片状复合粉体有效吸收带宽更大,dm为1.6 mm时,片状样品的RLmin和ΔfRL<-10 d B分别为-29.7 d B和6.5(11.5–18.0)GHz,球状样品的RLmin和ΔfRL<-10 d B分别为-31.7 d B和5.7(12.3–18.0)GHz;C含量为15 wt.%的片状复合粉体的吸波性能整体上更优,在dm为1.5 mm时,片状样品的RLmin和ΔfRL<-10 d B分别为-29.6 d B和5.1(12.9–18.0)GHz,球状样品的RLmin和ΔfRL<-10 d B分别为-19.2 d B和2.9(15.1–18.0)GHz。(3)对近球形C含量为8 wt.%的复合粉体经860 K热处理90 min后,α-Fe相的晶粒尺寸增加至30 nm,Ms增加至182.0 emu/g,其RLmin在17.1 GHz处可达到-36.6 d B,dm仅为1.7 mm,ΔfRL<-10 d B在2.1 mm下最大可高达8.2 GHz。对C含量为8 wt.%的片状复合粉体经873 K热处理60 min后,晶粒尺寸为36 nm,Ms为167.8 emu/g,在dm为1.7mm时ΔfRL<-10 d B可达到6.1(11.6–17.7)GHz。(4)纳米晶FeSiB/C复合粉体优异的电磁波吸收性能源于磁-介电组分提供的良好阻抗匹配和电磁损耗协同效应。碳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入电导损耗和极化弛豫来有效地调节复合材料的复介电常数;另一方面中断铁基合金颗粒聚集,减弱合金颗粒涡流和趋肤效应,产生较强的磁损耗,弥补非磁性材料的引入造成的磁损耗损失。

王亚辉[7](2021)在《碳化钼基吸波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一些新兴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提升了网络通讯的时效性和军事作战的智能化,然而,过量电磁辐射引起的电磁污染问题也给信息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电磁吸收和电磁屏蔽是防治电磁污染的两种常用方式,其中作为电磁吸收的重要组成部分,电磁波吸收材料(吸波材料)能够将电磁能量直接转化为热能耗散掉,避免了电磁屏蔽带来的二次污染问题。磁性金属材料是研究较早、性能较好的一类吸波材料,但磁性金属密度大、填充量高、易氧化腐蚀,与碳基质复合过程中难以表现出强的磁损耗特征,主要是调节阻抗匹配,增强介电损耗。相比之下,碳化钼表现出的高熔点、优异的介电性能、良好的机械和化学稳定性,成为一类理想的介电损耗型材料。采用金属有机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衍生方法制备碳化钼复合材料,能够得到形貌规则、高孔隙度、化学成分均匀且可调的复合材料,本论文对碳化钼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吸波性能展开了研究,通过对不同碳化钼含量的调控、微结构的设计和不同组分的引入,优化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探究了电磁衰减内在机制。以磷钼酸和吡咯单体为原料,利用磷钼酸的氧化性诱发吡咯单体聚合,伴随高温碳热还原过程制备了系列核壳结构的Mo2C@C纳米球。调节磷钼酸和吡咯的相对含量确定了前驱体Mo/PPy的最佳摩尔比为Py/PMo12=10.0,随后将前驱体Mo/PPy-10.0在600、700和800℃条件下分别进行碳热还原反应,得到PL-600、PL-700和PL-800纳米球。当碳热还原温度为700℃时,纳米球表现出较好的吸波性能,在12.5 GHz处的最小反射损耗值小于-48 dB,此时的有效吸收带宽(反射损耗值<-10 dB时的频率范围)为4.1 GHz。核壳结构Mo2C@C纳米球的优异吸波性能主要来自于碳基质的缺陷部位提供的丰富偶极极化,碳壳与Mo2C纳米粒子间的界面极化,同时核壳结构形成的微导电网络能够有效地束缚入射电磁波,增强了多重反射。通过MOFs衍生法得到了钼酸掺杂的ZIF-8前驱体,其中2-甲基咪唑和钼酸的摩尔比(MIM/Mo)分别为1.5:1、3.0:1、6.0:1和9.0:1,经过高温碳热还原过程合成了一系列超小Mo2C纳米粒子(~4.5 nm)掺杂的Mo2C/C多面体复合材料,很好地保持了ZIF-8的原始形貌。其中MIM/Mo=6.0时,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阻抗匹配特性和电磁衰减能力,最小反射损耗值小于-60 dB,对应厚度为1.5 mm,在此厚度下有效吸收带宽为4.8 GHz,能够覆盖整个Ku频段。研究发现,优异的吸波性能主要来源于Mo2C的引入有效调节了碳基质的阻抗匹配,超小的Mo2C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在碳基质中增强了极化损耗。与磷钼酸诱发吡咯聚合得到的Mo2C@C纳米球相比,证实了更小的Mo2C纳米粒子有利于吸波性能的提高。在3 mol·L-1 HCl和473 K条件下分别处理24 h后,Mo2C/C多面体复合材料仍能保持良好的吸波性能,具有很好的耐酸腐蚀性和耐高温特性。通过溶剂热过程将得到的MoO3纳米棒与ZIF-67进行复合,经高温碳热还原合成了三元Mo2C/Co/C纳米棒。调节前驱体中MoO3与Co(NO3)2的相对含量,得到的三元复合材料分别命名为MCC-25、MCC-50和MCC-75,表现出可调的吸波性能。在填充量为30%时,三个样品的最小反射损耗值分别为-44.8 dB(4.2 GHz,5.0 mm)、-48.0 dB(6.6 GHz,3.0 mm)和-21.4 dB(13.8 GHz,1.5mm)。MCC-50表现出良好的阻抗匹配特性和低频衰减强度,当吸波涂层厚度在1.5-5.0 mm之间时,其有效带宽可覆盖3.0-18.0 GHz。相比于核壳Mo2C@C纳米球和Mo2C/C多面体,三元Mo2C/Co/C纳米棒不仅表现出优秀的有效吸收带宽,同时还具有很强的低频吸收特性。优异的低频吸波性能主要来自于碳层内部分散的Mo2C和Co纳米粒子提供了丰富的偶极极化中心和界面极化效应,磁性Co纳米粒子在提供磁损耗的同时也增加了Mo-Co之间的电子传输,增强了材料的介电损耗能力,证实了磁性金属纳米粒子对阻抗匹配的改善作用。通过以上吸收机制发现三种复合材料的电磁衰减都以介电损耗为主,分散在碳基质中的超小Mo2C纳米粒子带来了增强的吸波性能,有效吸收带宽覆盖X和Ku波段,引入少量磁性金属的三元Mo2C/Co/C纳米棒可以调节阻抗匹配,表现出较好的低频吸收特性,有效覆盖C波段,拓展了在低频波段的吸收性能。

杜雨果[8](2021)在《Ti3C2Tx/Fe3O4/羰基铁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器件在军民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应用,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所产生的电磁污染也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因此,对吸波材料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分别采用溶剂热法和原位生成法制备了不同形貌的Fe3O4/Ti3C2Tx、Fe3O4/羰基铁、Ti3C2Tx/Fe3O4/羰基铁复合材料,并对其微观形貌、相组成、电磁性能及吸波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溶剂热法制备花状Fe3O4/Ti3C2Tx复合材料。可有效改善阻抗匹配,提高反射率峰值。在5.25 GHz和16.98 GHz处反射率峰值分别为-33.98 dB和-30.84dB,有效吸收带宽为2.21 GHz和1.96 GHz。(2)采用溶剂热法制备花状Fe3O4/片状羰基铁复合材料。当片状羰基铁的质量为0.3 g和0.5 g时,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出现“几何效应”。样品S1厚度为5.0mm时,反射率峰值分别在4.49 GHz处达到-20.37 dB,15.96GHz处达到-11.24 dB。样品S2厚度为4.5 mm时,反射率峰值分别在5.17 GHz处达到-17.70 dB,17.66GHz处达到-29.03 dB。(3)采用溶剂热法制备Ti3C2Tx/花状Fe3O4/片状羰基铁复合材料。随着Ti3C2Tx质量比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反射率峰值增大。当Ti3C2Tx含量为20 wt%时,在9.59GHz处反射率峰值为-45.85 dB,有效吸收带宽为3.32 GHz。(4)在不同形貌的羰基铁表面原位生成多面体Fe3O4,随着反应体系p H值的增大,羰基铁表面生成的Fe3O4的质量增加,颗粒尺寸增大,Fe3O4的生成可有效调节材料的电磁参数。(5)将Ti3C2Tx分别与不同形貌羰基铁/多面体Fe3O4进行复合,可有效增大材料的反射率峰值。其中Ti3C2Tx/球状羰基铁/多面体Fe3O4复合材料,在8.40 GHz处的反射率峰值为-42.9 dB,有效吸收带宽为3.74 GHz。Ti3C2Tx/片状羰基铁/多面体Fe3O4复合材料在9.16 GHz处的反射率峰值为-52.1 dB,有效吸收带宽为3.32GHz。

徐雪青[9](2021)在《MOFs衍生碳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通讯技术和雷达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电磁辐射、电磁干扰以及对武器装备生存能力的威胁等问题亟待解决。电磁吸波材料可将入射电磁波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形式能量,以达到吸收电磁波的目的,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因此,电磁吸波材料的开发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中,MOFs衍生的碳基纳米材料因合成方法简单、比表面积大、孔结构丰富以及组成和结构易调控等优点,在吸波材料的应用中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是,目前MOFs衍生的碳基纳米吸波材料主要以低纵横比的多面体结构为主,其微观结构和组成依赖于原始MOFs结构,作为吸波材料仍存在电磁波损耗能力弱和吸波剂内部传输路径少等问题,导致大多数MOFs衍生的碳基吸波材料不能同时实现“频带宽、吸收强”。基于此,为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并进一步提高MOFs衍生碳基吸波材料的性能,在本研究中,通过合理调控MOFs衍生碳材料的微观结构,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独特微观结构的MOFs衍生的碳基纳米材料。以片层结构的CoZn-ZIF-L为前驱体,通过调控ZIF-L中CoZn金属节点的比例及后续高温裂解方法,可在碳纳米片表面原位生长碳纳米管,并构建具有分级结构的N,Co共掺杂的碳基吸波材料(Co NC/CNTs)。碳纳米管的生成增强了界面极化损耗能力,而多孔碳纳米片有利于优化阻抗匹配和促进电磁波多重反射与散射。Co NC/CNT-3/1可在厚度仅为1.5 mm时获得4.5 GHz的有效吸收带宽。当填料比为15 wt%时,Co NC/CNT-3/1的最大反射损耗可达-44.6d B。在此基础上,以酸化处理后的ZIF-L为前驱体,在不同温度裂解后分别构建了不同的具有杂化网络结构的碳基吸波材料,包括碳纳米片杂化网络(H-700)、碳纳米管与碳纳米片互连的杂化网络(H-800)和碳纳米片表面附着碳纳米管的杂化网络(H-900)。杂化纳米网络丰富了电磁波传输途径,改善了介电损耗能力。H-800的最大反射损耗可达-56.2 d B;H-900可在低填料比(10wt%)时获得最大有效吸收带宽5.2 GHz。为进一步丰富MOFs衍生的低纵横比多面体碳基吸波材料的电磁波传输途径,受上述原位生成碳纳米管原理的启发,在FeNi-MIL-88B中引入了额外碳源三聚氰胺,通过高温裂解后,可将FeNi-MIL-88B的衍生物与原位生成的碳纳米管网络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构建了具有多孔杂化网络结构的FeNi3/N共掺杂的碳基吸波材料(FeNi@CNT/CNRs)。合理控制FeNi-MIL-88B和三聚氰胺的质量比,可在构建杂化网络结构的同时,避免FeNi-MIL-88B衍生碳材料的孔结构坍塌和团聚,使FeNi@CNT/CNRs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从而优化吸波材料的阻抗匹配。而且,FeNi@CNT/CNRs综合了FeNi-MIL-88B衍生的多孔碳材料和碳纳米管网络的特点,丰富了电磁波内部的传输途径,增强了介电损耗能力。优化后的FeNi@CNT/CNR-0.9可在较薄的厚度下,获得优异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其中,最大反射损耗可达-47.0 d B(2.3 mm),有效吸收带宽可达4.5 GHz(1.6 mm)。为同时增强电磁波损耗能力和电磁波传输途径,以CoNi-BTC/rGO复合材料为前驱体,通过高温裂解将CoNi-BTC衍生的“类石榴状”分级结构碳基纳米微球CoNi@NC均匀分散于小尺寸CoNi纳米粒子修饰的石墨烯网络中,得到了分级结构和杂化网络相结合的碳基吸波材料CoNi@NC/rGO-600。其中,CoNi@NC纳米微球中小尺寸CoNi纳米粒子与石墨化碳之间的丰富的异质界面促进了界面极化损耗能力,而石墨烯网络提供了多重电磁波传输途径。另外,这两种结构的结合优化了CoNi@NC/rGO-600的阻抗匹配,使CoNi@NC/rGO-600获得了强吸收和宽频吸收性能:最低反射损耗可达-68.0 d B,有效吸收带宽可达6.7 GHz。为进一步发展柔性的MOFs衍生的碳基吸波材料,在棉纤维布表面生长了以ZIFs为结构单元的纳米阵列和二次组装结构,制备了具有分级结构的MOFs基柔性棉纤维布前驱体CC/ZIFs。经过两步高温裂解,ZIFs结构单元衍生的负载中空Co3O4纳米粒子的N掺杂碳框架均匀地生长于碳纤维表面,构建了三维编织网络和分级结构相结合的柔性碳基薄膜CC/ZIFs-300,二者相结合可有效促进电磁波传输,增强介电损耗能力以及优化阻抗匹配。并以该碳基薄膜为吸波剂,PDMS为基底材料,制备了柔性的宽频电磁波吸收薄膜,最大有效吸收带宽可达11.6 GHz。

孙之浩[10](2021)在《非金属双原子掺杂的碳基介电损耗型电磁波吸收剂的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实际应用中,新型的电磁吸波材料应该兼具有“薄厚度、轻质量、宽频段、强吸收”的吸波性能要求。在诸多材料中,石墨烯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质量轻、导电率高、化学稳定性好等一系列优点,另外它的介电性和导电性易于调控使其可作为吸波材料使用。但纯石墨烯的损耗机制单一,阻抗失配严重,吸波性能并不理想。目前对石墨烯基材料吸波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多元复合,即引入介电材料或磁性组分来丰富电磁损耗形式,但也折损了低密度和稳定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通过多尺度结构优化以及轻质非金属双原子掺杂策略来提高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的电磁吸收性能。具体地,本文以氧化石墨烯(GO)作为基体,碳纳米管(CNTs)作为功能相,氮(N)/硫(S)/硼(B)原子作为目标杂原子进行掺杂,使用水热法和冷冻干燥技术制备获得了一系列具有三维结构的还原氧化石墨烯材料。借助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拉曼光谱仪(Raman)等传统材料表征手段研究了材料的物相组成与微观结构,矢量网络分析仪(VNA)用于测试材料的电磁参数,并系统研究了微观结构变化和非金属原子掺杂对吸波性能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通过一步水热法和水浴处理获得了具有多尺度结构的碳纳米管负载的氮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N-rGO@CNTs)。碳纳米管用于调控材料的微观结构,并通过水热反应尝试引入氮原子以及大量的缺陷结构。结果表明,N-rGO@CNTs的介电性和导电性得到明显改善,这也使N-rGO@CNTs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阻抗匹配、丰富的损耗模式和较强的衰减能力。其中,N-rGO@CNTs0.3在厚度为2.6 mm时的有效吸收频宽高达7.0 GHz,反射损耗可达-49 dB,负载量仅为2 wt%。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多尺度构建进一步拓展了纯碳基电磁吸收材料的研发思路。(2)通过两步水热合成和冷冻干燥工艺成功地制备了具有高孔隙率和网状结构的氮/硼共掺杂的还原氧化石墨烯(N/B-rGO),并在石蜡中仅5wt%的填充量下表现出优异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其中,N/B12-rGO在厚度为2.8 mm时,最小反射损耗达到了-52 dB@11.6 GHz,有效吸收频宽(EAB)为6 GHz(9.7-15.7 GHz)。详细研究了氮硼共掺杂机理以及各种原子键对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电子给体性质的C-N键(主要包括吡啶氮和吡咯氮)、具有电子受体性质的C-B键以及作为极化中心的C-N-B键,在提高电磁吸收性能方面具有协同作用。(3)采用一锅水热法和冷冻干燥工艺制备了氮硫共掺杂的还原氧化石墨烯(NS-rGO)和硫硼共掺杂的还原氧化石墨烯(SB-rGO)。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表明,氮、硫、硼原子与相邻碳原子的电荷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效地调控了电子输运和极化态,从而影响了材料的导电能力和介电响应。其中,N10S3-rGO和S20B10-rGO由于具有更丰富的损耗模式、更强的衰减能力和更好的阻抗匹配,表现出优异的MA性能。它们的RLmin分别达到-51.9dB和-54.2dB,有效吸收频宽可达 6 GHz(7.8-13.8 GHz,3.6 mm)和 4 GHz(10.1-14.1 GHz,2.6 mm),而填充量分别只有2 wt%和1.5 wt%。这表明非金属双原子掺杂策略对开发轻质高效的纯石墨烯基电磁波吸收材料是十分可行和可靠的。

二、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聚碳硅烷转化碳化硅陶瓷吸波性能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电磁波的吸收原理
2 聚合物转化SiC陶瓷的微观结构
3 聚合物转化SiC陶瓷吸波材料的改性
    3.1 磁材料改性碳化硅陶瓷的吸波性能
    3.2 电材料改性碳化硅陶瓷的吸波性能
        3.2.1 添加高吸波剂
        3.2.2 原位生长纳米线/纳米管
        3.2.3 与碳化硅纤维复合
4 总结与展望

(3)石墨烯基复合吸波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石墨烯一元吸波材料
2 石墨烯基二元复合吸波材料
    2.1 石墨烯/铁氧体
    2.2 石墨烯磁性/金属微粉
3 石墨烯基三元复合吸波材料
4 石墨烯基四元复合吸波材料
5 结 论

(4)吸波材料的最新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吸波机理
2 吸波材料的分类
3 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
    3.1 涂覆型吸波材料
    3.2 结构型吸波材料
        3.2.1 多层平板结构
        3.2.2 多孔结构
        3.2.3 其他结构
4 发展趋势

(5)煤气化细渣残碳基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煤气化灰渣形成及环境属性
        1.1.1 煤气化灰渣的形成
        1.1.2 煤气化灰渣的环境属性
    1.2 煤气化灰渣应用研究
        1.2.1 煤气化灰渣在建筑材料的应用
        1.2.2 煤气化灰渣在农业上的应用
        1.2.3 煤气化灰渣高值化的应用
        1.2.4 煤气化灰渣改性聚合物的应用
        1.2.5 煤气化灰渣残碳形成及应用
    1.3 吸波材料
        1.3.1 吸波材料简介
        1.3.2 吸波材料分类
    1.4 吸波材料研究进展
        1.4.1 碳基吸波材料
        1.4.2 铁基吸波材料
        1.4.3 陶瓷基吸波材料
        1.4.4 固废残碳吸波材料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意义、目的及思路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其基础性质
    2.2 主要的化学试剂及实验设备
        2.2.1 主要的化学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3 样品制备
        2.3.1 RC的制备
        2.3.2 Fe_3O_4@NRC复合材料的制备
        2.3.3 不同Fe_3O_4负载量Fe_3O_4@NRC复合材料的制备
        2.3.4 PANI@RC复合材料的制备
    2.4 实验表征
3 RC及Fe_3O_4@NRC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3.2.1 Fe_3O_4@NRC复合材料制备机理
        3.2.2 复合材料红外光谱分析
        3.2.3 复合材料XRD图谱分析
        3.2.4 复合材料拉曼光谱分析
        3.2.5 复合材料TGA曲线分析
        3.2.6 复合材料微观形貌分析
        3.2.7 复合材料XPS分析
        3.2.8 复合材料电磁特性分析
        3.2.9 复合材料吸波性能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Fe_3O_4负载量对Fe_3O_4@NRC复合材料吸波性能影响及吸波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2.1 复合材料XRD图谱分析
        4.2.2 复合材料TGA曲线分析
        4.2.3 复合材料拉曼光谱分析
        4.2.4 复合材料微观形貌分析
        4.2.5 复合材XPS分析
        4.2.6 复合材料的电磁特性分析
        4.2.7 复合材料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PANI@RC复合材料吸波性能及几波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结果分析与讨论
        5.2.1 复合材料红外光谱分析
        5.2.2 复合材料XRD图谱分析
        5.2.3 复合材料拉曼光谱分析
        5.2.4 复合材料微观形貌分析
        5.2.5 复合材料XPS分析
        5.2.6 复合材料电磁特性分析
        5.2.7 复合材料电磁波吸收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碳包覆纳米晶Fe90Si7B3复合粉体的制备及其电磁波吸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电磁波吸收理论概述
        1.1.1 电磁参数
        1.1.2 阻抗匹配
        1.1.3 衰减特性
        1.1.4 损耗机制
        1.1.5 复合吸波材料的损耗机制
    1.2 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分类
    1.3 电磁波吸收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铁氧体
        1.3.2 磁性金属粉
        1.3.3 碳材料
        1.3.4 非晶/纳米晶合金
        1.3.5 复合吸波材料
    1.4 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工艺
    1.5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5.2 研究目的及内容
2 实验方法与性能测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仪器
        2.1.1 原材料
        2.1.2 实验设备与测试仪器
    2.2 样品制备
        2.2.1 FeSiB合金粉体的制备
        2.2.2 碳粉的制备
        2.2.3 FeSiB/C复合粉体的制备
        2.2.4 FeSiB/C复合粉体的热处理
    2.3 样品的形貌、成分和结构表征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3.5 拉曼光谱
    2.4 性能测试
        2.4.1 热性能测试
        2.4.2 静态磁性能测试
        2.4.3 电磁参数测试
3 近球形FeSiB/C复合粉体的结构及电磁特性
    3.1 FeSiB/C复合粉体的形貌、结构和性能
        3.1.1 形貌分析
        3.1.2 结构及成分分析
        3.1.3 热性能
        3.1.4 磁性能
        3.1.5 电磁参数
        3.1.6 吸波性能
    3.2 FeSiB/C复合粉体热处理后的形貌、结构和性能
        3.2.1 结构分析
        3.2.2 磁性能
        3.2.3 电磁性能
    3.3 电磁波吸收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片状FeSiB/C复合粉体的结构及电磁特性
    4.1 FeSiB/C复合粉体的形貌、结构和性能
        4.1.1 形貌分析
        4.1.2 结构分析
        4.1.3 磁性能
        4.1.4 电磁参数
        4.1.5 吸波性能
    4.2 FeSiB/C复合粉体热处理后的结构和性能
        4.2.1 结构和磁性能
        4.2.2 电磁性能
    4.3 电磁波吸收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碳化钼基吸波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吸波材料理论
        1.2.1 电磁波基本理论
        1.2.2 电磁波阻抗匹配理论
        1.2.3 电磁波衰减机制
        1.2.4 吸波材料分类
    1.3 碳化物基复合吸波材料研究进展
        1.3.1 Si C基复合吸波材料研究进展
        1.3.2 Ti_3C_2T_x MXene基复合吸波材料研究进展
        1.3.3 碳化钼的结构和电子性质
        1.3.4 碳化钼基复合材料在吸波中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药品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药品和试剂
        2.1.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2.2 实验样品的制备
        2.2.1 核壳Mo_2C@C纳米球的合成
        2.2.2 MOFs衍生法制备Mo_2C/C多面体
        2.2.3 三元Mo_2C/Co/C纳米棒的制备
    2.3 实验材料的表征及测试方法
        2.3.1 材料的微观形貌表征
        2.3.2 材料的结构表征
        2.3.3 材料组分含量表征
        2.3.4 碳材料石墨化程度分析
        2.3.5 材料官能团分析
        2.3.6 材料表面价键分析
        2.3.7 材料磁性能分析
        2.3.8 材料比表面积和孔结构表征
        2.3.9 材料电导率分析
        2.3.10 金属元素含量分析
        2.3.11 吸波性能分析
第3章 核壳Mo_2C@C纳米球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MO_2C@C纳米球的制备和表征
        3.2.1 Mo_2C@C纳米球的制备
        3.2.2 磷钼酸和吡咯单体相对含量对前驱体的影响
        3.2.3 温度对Mo_2C@C纳米球形貌和结构的影响
    3.3 温度对MO_2C@C纳米球吸波性能的影响
        3.3.1 Mo_2C@C纳米球的反射损耗分析
        3.3.2 Mo_2C@C纳米球的电磁参数分析
        3.3.3 Mo_2C@C纳米球的损耗因子和阻抗匹配分析
    3.4 MO_2C@C纳米球的吸波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MOFs衍生制备Mo_2C/C多面体与吸波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MO/ZIF-8 前驱体的制备与表征
    4.3 不同含量MO_2C/C的形貌和结构分析
    4.4 MO2C/C多面体的表征
    4.5 MO_2C/C多面体的吸波性能
        4.5.1 不同Mo_2C含量的电磁参数分析
        4.5.2 Mo_2C/C多面体的吸波机制
    4.6 MO_2C/C多面体的耐高温和耐酸特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元Mo_2C/Co/C纳米棒的制备与吸波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三元MO_2C/CO/C纳米棒的合成
        5.2.1 MoO3 的制备与表征
        5.2.2 MoO_3/ZIF-67 前驱体的表征
    5.3 三元MO_2C/CO/C纳米棒的表征
        5.3.1 不同质量分数Mo_2C/Co/C纳米棒的形貌和结构
        5.3.2 Mo_2C/Co/C纳米棒的各组分含量分析
        5.3.3 Mo_2C含量对三元Mo_2C/Co/C纳米棒磁性的影响
    5.4 三元MO_2C/CO/C纳米棒的吸波性能分析
        5.4.1 不同Mo_2C含量对Mo_2C/Co/C纳米棒吸波性能的影响
        5.4.2 Mo_2C含量对电磁参数的影响
        5.4.3 三元Mo_2C/Co/C纳米棒的吸波机制分析
    5.5 吸波材料的性能总结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Ti3C2Tx/Fe3O4/羰基铁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吸波材料概述
        1.2.1 吸波材料分类
        1.2.2 吸波材料的吸波原理
        1.2.3 电磁损耗微观机制
        1.2.4 吸波材料研究现状
    1.3 MXene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研究现状
    1.4 Fe_3O_4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研究现状
    1.5 羰基铁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研究现状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第2 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流程
    2.4 表征方法
        2.4.1 X射线衍射仪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4.3 拉曼光谱
        2.4.4 吸波性能表征
第3章 Ti_3C_2T_x/花状Fe_3O_4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研究
    3.1 花状Fe_3O_4吸波性能的研究
        3.1.1 花状Fe3O4 的制备
        3.1.2 物相分析
        3.1.3 形貌分析
        3.1.4 吸波性能分析
    3.2 Ti_3C_2T_x/花状Fe_3O_4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研究
        3.2.1 Ti_3C_2T_x/花状Fe_3O_4复合材料的制备
        3.2.2 物相分析
        3.2.3 形貌分析
        3.2.4 吸波性能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Ti_3C_2T_x/花状Fe_3O_4/片状羰基铁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研究
    4.1 花状Fe_3O_4/片状羰基铁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研究
        4.1.1 制备
        4.1.2 物相分析
        4.1.3 形貌分析
        4.1.4 吸波性能分析
    4.2 Ti_3C_2T_x/花状Fe_3O_4/片状羰基铁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研究
        4.2.1 制备
        4.2.2 形貌分析
        4.2.3 吸波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Ti_3C_2T_x/多面体Fe_3O_4/球状羰基铁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研究
    5.1 多面体Fe_3O_4/球状羰基铁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研究
        5.1.1 制备
        5.1.2 物相分析
        5.1.3 形貌分析
        5.1.4 吸波性能分析
    5.2 Ti_3C_2T_x/多面体Fe_3O_4/球状羰基铁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研究
        5.2.1 制备
        5.2.2 形貌分析
        5.2.3 吸波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Ti_3C_2T_x/多面体Fe_3O_4/片状羰基铁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研究
    6.1 多面体Fe_3O_4/片状羰基铁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研究
        6.1.1 制备
        6.1.2 物相分析
        6.1.3 形貌分析
        6.1.4 吸波性能分析
    6.2 Ti_3C_2T_x/多面体Fe_3O_4/片状羰基铁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研究
        6.2.1 制备
        6.2.2 形貌分析
        6.2.3 吸波性能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9)MOFs衍生碳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电磁波吸收的理论基础
        1.2.1 电磁波吸收基本原理
        1.2.2 电磁波吸收损耗机制
        1.2.3 电磁吸波材料的要求和设计原则
    1.3 MOFs材料及其衍生物
        1.3.1 MOFs材料及其特点
        1.3.2 MOFs衍生物及其特点
    1.4 MOFs衍生碳基吸波材料研究现状
        1.4.1 MOFs衍生物的组分调控
        1.4.2 MOFs衍生物微观形貌控制
        1.4.3 MOFs前驱体设计
        1.4.4 MOFs衍生物与其他材料复合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设备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材料的制备方法
        2.2.1 CoNC@CNTs的制备
        2.2.2 Co/N共掺杂低维杂化碳纳米网络的制备
        2.2.3 FeNi@CNT/CNRs的制备
        2.2.4 CoNi@NC/rGO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
        2.2.5 CC/ZIFs衍生的柔性碳基薄膜的制备
    2.3 材料表征及测试方法
        2.3.1 结构表征
        2.3.2 形貌表征
        2.3.3 电磁参数测试
第3章 ZIF-L衍生的碳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ZIF-L衍生的分级结构碳基材料的结构
        3.2.1 金属比例对衍生物微观结构的影响
        3.2.2 裂解温度对衍生物结构的影响
    3.3 分级结构碳基材料的电磁特性分析
        3.3.1 分级结构碳基材料的电磁参数分析
        3.3.2 分级结构碳基材料的吸波性能
        3.3.3 分级结构碳基材料的吸波机理分析
    3.4 酸化ZIF-L衍生的低维杂化网络结构碳基材料的结构
        3.4.1 酸化ZIF-L的结构分析
        3.4.2 低维杂化网络结构碳基材料的形貌分析
        3.4.3 低维杂化网络结构碳基材料的结构分析
    3.5 低维杂化网络结构碳基材料的电磁特性分析
        3.5.1 低维杂化网络结构碳基材料的电磁参数分析
        3.5.2 低维杂化网络结构碳基材料的吸波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聚氰胺/FeNi-MIL-88B衍生的碳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FeNi@CNT/CNRs的结构分析
    4.3 FeNi@CNT/CNRs的微观结构形成过程
        4.3.1 不同前驱体的结构分析
        4.3.2 不同前驱体对衍生物微观结构的影响
    4.4 FeNi@CNT/CNRs的电磁特性分析
        4.4.1 FeNi@CNT/CNRs的电磁参数分析
        4.4.2 FeNi@CNT/CNRs的吸波性能
        4.4.3 FeNi@CNT/CNRs的吸波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CoNi-BTC/GO衍生的碳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CoNi@NC/rGO的结构分析
    5.3 CoNi@NC/rGO的微观结构形成过程
        5.3.1 不同前驱体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5.3.2 不同温度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5.4 不同衍生物材料的结构分析
    5.5 CoNi@NC/rGO的电磁特性分析
        5.5.1 CoNi@NC/rGO的电磁参数分析
        5.5.2 CoNi@NC/rGO的吸波性能
        5.5.3 CoNi@NC/rGO的吸波机理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ZIFs衍生的柔性碳基薄膜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CC/ZIFs衍生柔性碳基薄膜的结构分析
        6.2.1 CC/ZIFs柔性薄膜的结构分析
        6.2.2 CC/ZIFs衍生的柔性碳基薄膜的形貌分析
        6.2.3 CC/ZIFs衍生的柔性碳基薄膜的结构分析
    6.3 CC/ZIFs衍生的柔性碳基薄膜的电磁特性分析
        6.3.1 CC/ZIFs衍生的柔性碳基薄膜的电磁参数分析
        6.3.2 CC/ZIFs衍生的柔性碳基薄膜的吸波性能
        6.3.3 CC/ZIFs衍生的柔性碳薄膜的吸波机理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非金属双原子掺杂的碳基介电损耗型电磁波吸收剂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磁波吸收材料概述
        1.2.1 吸波材料的电磁参数
        1.2.2 电磁波的吸收机理
        1.2.3 吸波材料损耗机制
        1.2.4 吸波性能评价
    1.3 电磁波吸收材料分类
    1.4 碳基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
        1.4.1 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
        1.4.2 碳纳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1.4.3 多孔碳及其复合材料
        1.4.4 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和表征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仪器设备
    2.3 表征方法
        2.3.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2.3.2 X射线衍射分析
        2.3.3 拉曼光谱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
        2.3.6 矢量网络分析仪
第三章 N-rGO@CNTs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2.1 N-rGO@CNTs的制备
        3.2.2 N-rGO和N-rGO@CNTs的表征
        3.2.3 N-rGO@CNTs的吸波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氮/硼共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2.1 N-rGO的制备
        4.2.2 N/B-rGO的制备
        4.2.3 N-rGO和N/B-rGO的表征
        4.2.4 N-rGO和N/B-rGO的吸波性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步水热法合成双原子掺杂的石墨烯基电磁吸收剂
    5.1 引言
    5.2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5.2.1 NS-rGO和SB-rGO的制备
        5.2.2 NS-rGO和SB-rGO的表征
        5.2.3 NS-rGO和SB-rGO的介电与电磁吸收性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3D打印微波吸收材料研究进展[J]. 吴赛,张有为,陈猛,胡悦. 航空材料学报, 2021(06)
  • [2]聚碳硅烷转化碳化硅陶瓷吸波性能的研究进展[J]. 魏子涵,彭雨晴,康治伟,李志伟,李爱军,李照谦. 陶瓷学报, 2021(04)
  • [3]石墨烯基复合吸波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J]. 杨文栋,刘元军. 丝绸, 2021(07)
  • [4]吸波材料的最新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张华伟,王炜. 纺织导报, 2021(06)
  • [5]煤气化细渣残碳基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D]. 何军.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6]碳包覆纳米晶Fe90Si7B3复合粉体的制备及其电磁波吸收性能研究[D]. 石常路.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碳化钼基吸波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王亚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8]Ti3C2Tx/Fe3O4/羰基铁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研究[D]. 杜雨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9]MOFs衍生碳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D]. 徐雪青.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10]非金属双原子掺杂的碳基介电损耗型电磁波吸收剂的制备研究[D]. 孙之浩. 山东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吸波材料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