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ETE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HBV IN RENAL TISSUE OF HBV 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 PATIENTS(论文文献综述)
姜月[1](2021)在《MiR-155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肾组织的表达及与α3、β1整合素的相关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患者肾组织中miR-155的表达及与α3、β1整合素及临床指标的变化相关关系。方法:本研究收集2013-2020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肾内科确诊HBV-GN患者肾活检组织3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同期泌尿外科肾癌及肾外伤肾切除患者(肿瘤切除的距病灶最远端切缘肾组织标本)22例为对照组。通过FISH及病理图像分析检测miR-155表达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α3整合素、β1整合素的表达。结果:1.HBV-GN患者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在年龄,性别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中尿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miR-155在HBV-GN肾组织中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441,P<0.05);3.HBV-GN患者肾组织中a3整合素表达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833,P<0.05);4.HBV-GN患者肾组织中β1整合素表达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19,P<0.05);5.HBV-GN肾组织中miR-155表达与a3整合素、β1整合素呈显着负相关(r1=-.908,P<0.01;r2=-.503,P<0.01);6.HBV-GN肾组织中miR-155表达与24h尿蛋白定量呈显着正相关(r=0.363,P<0.05)。结论:1.HBV-GN患者肾组织中miR-155表达显着增加;2.HBV-GN患者肾组织中miR-155表达与α3整合素、β1整合素均呈显着负相关;与24h尿蛋白定量呈显着正相关;3.本研究结果提示miR-155可能参与HBV-GN的发生发展中,为治疗HBV-GN提供了新的潜在治疗靶点。
罗杰,陈小青,杨枫,陈建[2](2020)在《老年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临床与病理特点》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老年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临床、病理特点,为老年HBV-GN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方便选取33例于2015年1月—2018年7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经肾穿刺活检明确诊断HBVGN的老年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及相关统计学比较。结果①老年HBV-GN患者中,男女比为3.7:1,平均年龄(65.9±3.1)岁;②老年HBV-GN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最多见占54.5%;合并水肿者占66.7%、贫血者占24.2%、高血压病者占57.6%、肾功能异常者占33.3%,进入ESRD者占18.2%;③HBV-MPGN与HBV-FSGS的合并症较多,且进入ESRD的患者均为该两种病理类型;④老年HBV-GN病理类型以MN最多见占33.3%,其他依次为MPGN及MsPGN,三者总和占84.8%;⑤肾组织中可见多种免疫物质同时沉积的现象("满堂亮")占21.2%。且HBV抗原在肾组织中均可被检出,HBsAg检出率为90.9%,HBcAg检出率为54.5%,两者同时阳性占45.5%;⑥"大三阳"组14例(42.4%)与"小三阳"组19例(57.6%)在HBV-DNA有无复制及肾组织中乙肝抗原沉积类别情况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⑦各种病理类型均有不同程度的系膜细胞、系膜基质增生,大多伴基底膜增厚及足细胞病变,并可见免疫复合物多部位沉积,部分可有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新月体形成,并伴有一定程度肾小球硬化。结论老年HBV-GN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理类型以MN为主,且合并症较多,预后多不良。
刘晓艳[3](2020)在《IFI16过表达通过调节Caspase-1、IL-1β增加乙肝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的炎症反应》文中认为[背景/目的]乙肝病毒(HBV)是肝病毒科的一种嗜肝DNA病毒,全球约3.5亿人感染乙肝。尽管目前疫苗接种非常安全、有效,但发展中国家慢性HBV感染率仍较高,HBV病毒的感染可导致多种肝外疾病的发生,其中乙肝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HBV-GN)是最为常见的一种HBV感染引起的肝外相关疾病。自Combes等人首次报道HBV相关性肾小球疾病以来,世界范围内逐渐发现更多的HBV-GN病例。现今已有报道显示,免疫电镜下,观察HBV-GN的肾脏组织超微结构,发现肾固有细胞内存在HBV DNA的复制和Dane颗粒,同时,PT-PCR检测技术可直接检测到HBV-GN组织中存在HBV DNA的复制,这些研究均提示HBV持续感染可诱发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炎,因此还应考虑HBV直接感染所导致的肾脏组织损伤。但目前HBV-GN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基础免疫学研究发现,PYHIN家族的AIM2、IFI16为细胞内双链DNA感受器,主要位于细胞核内及胞浆中,可通过识别来源于线粒体或细胞核溢出的宿主dsDNA等信号,可促使IFI16寡聚化并招募位于内质网上的STING,进而激活STING-TBK1-IRF3信号通路,诱导Ⅰ型干扰素(IFN-I)或凋亡相关斑点状蛋白(含CARD(ASC)-caspase-1依赖性炎症小体)产生白细胞介素-1 β(IL-1 β)。IL-1 β和IFN-I作为重要的炎性细胞因子在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过度激活IFN-a/b受体(IFNAR)或caspase-1可导致IFN-I或IL-1 β的过度分泌,并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此外,从细胞核移位到细胞质中的IFI16,可通过其N端含有PYD/PYHIN区域召集中间蛋白ASC并形成炎性小体,进而激活Caspase-1,诱导IL-1 β、IFN-1 β、IL18等炎性因子产生,从而参与炎症反应,最终导致相应组织损伤。虽然IFI16通过STING-TBK1-IRF3诱导了 ASC依赖的炎性小体通路和IFN-b通路,但IFI16与HBV侵袭及其导致炎症反应之间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Dane颗粒的中心部位是环状并含有缺口的双链DNA,同时,免疫电镜下已发现肾固有细胞内存在HBV DNA的复制和Dane颗粒。因此,肾脏固有细胞胞浆内的IFI16也有可能识别HBV DNA并结合激活,导致Caspase-1活化和IL-1 β的成熟、分泌和释放,从而导致肾脏炎症发生,可能是HBV-GN患者肾损害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IFI16作为胞内ds DNA感受器,可被多种病毒、细菌等外源病原体诱导启动炎症反应,在固有免疫、细菌病原体感染及自身免疫疾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预测IFI16可能在HBV-GN炎症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本实验进一步探讨HBV感染的肾小球固有细胞中IFI16的表达水平,及其过表达与Caspase-1、IL-1 β等炎症因子及肾脏炎症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75例慢性肾炎(CN)患者,其中HBV-GN 5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CCN)25例。所有的病人均根据要求行肾脏穿刺取得肾脏组织标本。首先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HBV感染的肾小球固有细胞胞浆中IFI16的水平,及其与Caspase-1、IL-1 β炎症因子以及肾脏炎症之间的关系。后将 HGM 细胞和 HEK-293T 细胞分为 3 组:IFI16 和 pcDNA3.0-1.1HBV DNA 共转染组(过表达组,OE)、pcDNA3.0-1.1HBV DNA转染组(阴性对照组,NC)和空质粒转染组(空白组),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Caspase-1和IL-1 β的表达。研究结果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行*列表的双向无序x 2检验分析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样本间的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个样本均数间的多重比较,采用Spearman’ s检验分析相关性。P<0.05表示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IFI16主要表达于HBV-GN肾小球系膜细胞的胞浆及内皮细胞内;2.IFI16在HBV-GN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CGN中的表达(80%vs 24%,P<0.05);3.IFI16在不同病理类型的HBV-GN和不同HBV相关抗原在肾脏的沉积的表达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997,P=0.510):4.HBV-GN 中 IFI16 的表达与 Caspase-1(rs=0.998,P<0.01)和 IL-1 β呈正相关(rs=0.953,P<0.05);5.IFI16过度表达增加了 HBV转染的HGM和HEK-293T细胞系中Caspase-1和IL-1 β的表达水平;[结论]HBV-GN患者中IFI16表达上调,其表达水平与肾脏炎症程度呈高度相关性,因此我们推测在HBV感染或复制过程中,IFI16过表达可能导致炎症性肾损害,为研究HBV-GN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治疗靶点和新途径。
刘群[4](2020)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及病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HBV-GN)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及实验室指标,分别比较不同临床表现、不同血清学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状态的HBV-GN的特点,提高对HBV-GN的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观察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9年12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肾病内科行肾穿刺活检且符合1989年在我国召开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的HBV-GN患者96例。根据不同临床表现、不同血清学HBsAg状态分组,采用SPSS19.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组间的一般情况、病理类型、血清学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标志物和实验室资料。结果:1、2010年10月-2019年12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肾病内科行肾穿刺活检者共3598例,其中96例明确诊断为HBV-GN,占同期肾活检的2.7%。96例包括男性68例,女性28例,男:女=2.43:1,平均年龄43.86±15.07岁。37.5%的患者既往有乙肝病史,其余62.5%的患者以肾脏疾病表现为首发症状。2、96例HBV-GN患者中,HBsAg阳性者49例,HBsAg阴性者47例,其中血清学全阴性者9例。高病毒载量者共36例,占37.5%。所有患者均有蛋白尿,4.2%患者可见肉眼血尿,89.6%患者伴有显性水肿,79.2%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20.8%患者表现为肾炎综合征。转氨酶升高者24例,占25.0%。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者14例,占14.6%。3、96例HBV-GN患者共有3种病理类型,包括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87例(占90.6%)、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PGN)6例(占6.3%)以及继发性IgA肾病3例(占3.1%)。病理免疫荧光见多种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其中“满堂亮”现象23例,占24.0%。4、96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NS组76例和肾炎综合征组20例。两组均以HBV-MN为主要病理类型,肾炎综合征组继发性IgA肾病发生率高于NS组(P<0.05)。与肾炎综合征组相比,NS组血清IgG水平低(P<0.01),血清学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virus e antigen,HBeAg)阳性率低(P<0.05),肾脏组织IgG沉积阳性率高(P<0.05),两组肾脏组织“满堂亮”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肾炎综合征组相比,NS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水平低(P<0.01),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低(P<0.05),总胆固醇、甘油三酯、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定量高(P<0.01),胆碱酯酶、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水平高(P<0.05)。两组间血肌酐、血尿酸、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水平、高病毒载量患者比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96例患者根据血清学HBsAg状态分为HBsAg阴性组49例和HBsAg阳性组47例。两组均以HBV-MN为主要病理类型。HBV-MPGN在HBsAg阳性组的分布高于HBsAg阴性组(P<0.05),且6例HBV-MPGN患者均为血清学HBsAg、HBeAg和抗-HBc阳性并具有高病毒载量。与HBsAg阳性组相比,HBsAg阴性组血清IgG水平低(P<0.01),补体C4水平高(P<0.01),补体C3水平高(P<0.05),肾脏IgM、C1q沉积率、“满堂亮”患者比例低(P<0.01),肾脏IgA、C4沉积率低(P<0.05)。与HBsAg阳性组相比,HBsAg阴性组间接胆红素水平低(P<0.05),高病毒载量患者比例、AST、ALT、总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水平低(P<0.01),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定量、胆碱酯酶、甘油三酯水平高(P<0.05)。两组间血肌酐、血尿酸、eGFR、白蛋白、胆固醇、LDL、H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中,HBV-GN患者以男性多见,膜性肾病为主要病理类型,免疫荧光可见多种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IgG沉积率最高,部分患者可见“满堂亮”现象。部分患者血清学HBV标志物全阴性,但肾组织可检测到HBV标志物,推荐对肾活检进行HBV标志物常规染色。2、本研究中,HBV-GN的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血清学HBsAg状态间存在一定关联。病理类型为继发性IgA肾病的HBV-GN患者以肾炎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清学HBsAg阳性的HBV-GN患者,尤其是“大三阳”患者更易发生HBV-MPGN。3、表现为NS的HBV-GN患者血清学HBsAg、HBeAg阳性率、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低于表现为肾炎综合征的患者,考虑表现为NS的HBV-GN患者HBV感染的实际病程长,对于HBV-GN患者出现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即使未达到NS水平也应给予重视。4、与血清学HBsAg阴性HBV-GN患者相比,血清学HBsAg阳性者血清补体水平及尿蛋白定量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肾组织“满堂亮”患者比例高。
马浦浦[5](2020)在《不典型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一种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疾病。文献报道,在过去的数十年中MN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成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比例增长最快的疾病,是慢性肾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根据病因可将MN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和继发性膜性肾病(secondary membranous nephropayhy,SMN)。在临床中还有一类MN,称为不典型膜性肾病(atypical membranousnephropayhy,AMN)。AMN病理表现与SMN相似,除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外,还伴有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免疫荧光除可见免疫球蛋白IgG和补体C3沉积外,还可见多部位免疫球蛋白沉积,甚至可见“满堂亮”现象。SMN常继发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原因。但目前AMN尚找不到明确的继发性疾病病因。目前AMN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关于其确切定义及分类仍存在争议,且大规模研究相对较少。2009年,研究人员第一次在成人IMN患者血清中检测到抗M型血清磷脂酶 A2 受体(M-type 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M-PLA2R)及其抗体,并发现PLA2R抗原与IgG4共同定位于上皮下沉积物中。目前多数观点认为PLA2R是IMN的主要致病抗原,且血清抗PLA2R抗体滴度与疾病活动度有一定关系。在临床中,我们观察到有一部分AMN患者血清中抗PLA2R抗体阳性,但目前尚不清楚抗PLA2R抗体在AMN中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本研究将回顾性分析AMN患者的疾病特点,并根据血清抗PLA2R抗体分组,研究PLA2R在AMN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三科行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AMN的患者共85例,经筛选后共61例符合纳入标准。收集患者首次住院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肾脏病理等资料,同时收集患者随访1年内的治疗方案、生化指标及不良反应。结合生化指标及临床表现,分析患者致病原因及临床特点。并分析根据血清抗PLA2R抗体结果分组,比较两组AMN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差异。结果(1)AMN患者中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组12例,血清抗PLA2R抗体阴性组37例。两组在性别、平均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吸烟史、城乡比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生化指标方面,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的AMN组血白蛋白浓度比血清抗PLA2R抗体阴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24小时尿蛋白、总胆固醇均比血清抗PLA2R抗体阴性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32,P=0.031)。两组尿素氮、肌酐、尿酸、甘油三酯、血沉、C反应蛋白、D-二聚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在肾脏病理方面,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的AMN患者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积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的AMN患者肾组织IgG沉积亚型以IgG4沉积为主,与血清抗PLA2R抗体阴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24)。两组间IgG1-IgG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在治疗方面,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的AMN治疗方案选择激素联合他克莫司有6例,血清抗PLA2R抗体阴性组有17例。治疗12个月后,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组完全缓解率较血清抗PLA2R抗体阴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激素联合他克莫司在AMN治疗中出现最多的不良反应为尿酸升高、感染。两组总不良反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1)在成人AMN患者中,血清抗PLA2R抗体滴度与蛋白尿、低蛋白血症的严重程度有关。(2)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的AMN患者肾小球免疫荧光IgG亚型以IgG4沉积为主。(3)激素联合他克莫司对于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的AMN患者长期治疗效果更好。(4)对于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的患者,应该行肾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
康成栋[6](2019)在《一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致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病变儿童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仅引起肝脏疾病,而且还引起肝外表现。约20%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出现肝外表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外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的,包括血清疾病样综合征、肾小球肾炎、多关节炎、多动脉炎、皮肤病、冷球蛋白血症、自身抗体的产生。然而,目前尚没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拟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例报道。我们通过报告一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病变儿童,提高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外表现及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病变的认识。病人与方法:1例9岁男孩因“关节肿痛4周,皮疹3周,蛋白尿2周”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儿科。我们询问该患儿的病史,并对他进行了体格检查。同时测定患儿的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自身抗体、补体C3、补体C4、病原体(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Epstein-Barr病毒)等指标,并进行肾活检组织病理检查。给于患儿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48mg,每日1次,连续2周,然后在6周内逐渐减量直至停用,同时口服恩替卡韦0.5mg,每日1次,疗程3个月。之后随访患儿1年。结合患儿的症状、体征、实验室化验结果和肾脏病理及文献复习对该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患儿于入院前4周,双下肢出现疼痛和肿胀,并逐渐出现双下肢红色皮疹。入院体检时发现臀部和双下肢有明显的紫癜样皮疹。实验室检查提示肾病水平蛋白尿、肾小球源性血尿、补体C4<0.07g/L、补体C3 1.08g/L、抗核抗体1:100、抗双股DNA抗体阳性,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拷贝数为1.6×108,血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阴性,血清丙型肝炎病毒、Epstein-Barr病毒和巨细胞病毒DNA拷贝数<1.0×103。肾脏病理光镜检查显示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免疫组化显示IgM、IgG、C3d、C4D沿肾小球血管襻沉积,IgA、C1q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HBsAg在肾小球基底膜沉积;电镜显示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球系膜区可见电子致密物。经过8周的甲基强的松龙和3个月的恩替卡韦治疗后,患儿的关节疼痛消失,皮疹消失,尿蛋白和尿隐血转阴,抗核抗体和抗双股DNA抗体阴性,补体C40.156 g/L,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拷贝数4.88×104。随访1年,患儿未诉任何不适,无关节痛、脱发、光过敏、皮疹等表现,尿白蛋白和尿隐血均阴性,补体C4 0.147g/L,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拷贝数1.12×108,抗核抗体1:100和抗双股DNA抗体阳性。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以模拟系统性红斑狼疮,提示当临床拟诊系统性红斑狼疮时需检测乙型肝炎病毒。
林业欣[7](2019)在《肾组织THSD7A的表达在诊断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作用以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患者肾穿刺活检标中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thrombospondin type1 domain-containing 7A,THSD7A)的表达,探讨THSD7A对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断的作用及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为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收集经肾穿刺活检及结合临床表现等确诊为肾病综合征的患者,按照病因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组(IMN组)、继发性膜性肾病组(SMN组),非膜性肾病的肾病综合征组(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血清白蛋白,D-二聚体,24小时尿蛋白定量,甘油三脂,胆固醇,血补体C3,血补体C4、尿β微球蛋白、血沉)。判断并记录中医证型。2、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肾组织THSD7A的表达情况。结果:(1)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的比较:(1)三组间年龄、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年龄P=0.49>0.05;性别:Z=3.237,P=0.335>0.05)。(2)SMN三种常见病例间(Ⅴ型狼疮性肾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病、肿瘤相关性膜性肾病)比较,各组间年龄、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P>0.05;性别:Z=3.237,P=0.335>0.05)。(3)中医各证型间:各证型间年龄、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年龄:P>0.05;性别:Z=4.985,P=0.173>0.05)。(2)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比较:(1)三组间比较,尿素氮(BUN)在SMN组明显增高(P<0.05),D-二聚体(D-Dimer)在SMN组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白蛋白(ALB)在IMN组、SMN组比对照组水平明显降低(P<0.05)。其余实验室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THSD7A阴性及阳性间:THSD7A阳性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 UPR)明显增高于THSD7A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能与THSD7A阳性具有正相关。(3)中医各证型间:总胆固醇(TCH):湿热蕴结证、脉络瘀阻证的与肝肾阴虚证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D-Dimer:湿热蕴结证、脉络瘀阻证的与脾肾阳虚证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24h UPR:湿热蕴结证、脉络瘀阻证的与肝肾阴虚证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3)THSD7A表达数量情况比较:(1)三组间:肾组织THSD7A在IMN组、SMN组与对照组的表达:与IMN组相比,SMN(对照组)THSD7A阳性检出率明显降低,Z=2.814,P=0.005(Z=4.261,P=0.00),SMN及对照组秩和检验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5;SMN组与对照组比较,Z=0.881,P=1.00>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SMN组与对照组的THSD7A阳性检出率无差别。(2)中医各证型间:a.与脾肾阳虚证相比,湿热蕴结证(脉络瘀阻证、肝肾阴虚证)THSD7A阳性检出率明显降低,Z=-6.253,P=0.00(Z=-6.414,P=0.00;Z=6.072,P=0.00)。b.湿热蕴结证与脉络瘀阻证(肝肾阴虚证)比较,Z=0.312,P=1.000>0.05(Z=0.00,P=1.000>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湿热蕴结证与脉络瘀阻证、肝肾阴虚证的THSD7A阳性检出率无显着差别。c.脉络瘀阻证与肝肾阴虚证比较,Z=6.072,P=1.00>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脉络瘀阻证与肝肾阴虚证的THSD7A阳性检出率无显着差别。d.结合b、c可知湿热蕴结证、脉络瘀阻证与肝肾阴虚证之间的THSD7A阳性检出率无显着差别。结论:1、THSD7A阳性表达在IMN中出现频率较SMN、对照组明显增高,提示THSD7A可能可以作为诊断IMN比较特异的标志物。2、THSD7A阳性检出率在脾肾阳虚证中,比肝肾阴虚证、脉络瘀阻证、湿热蕴结证均明显增高,提示肾组织THSD7A阳性可能是脾肾阳虚证的客观化指标。
杨以通[8](2019)在《LSD1在乙肝相关性肾炎肾小管间质炎症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glomerulonephritis,HBV-GN)发生机制不清,尚缺乏有效手段延缓其进展。我国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率较高的国家,HBV-GN已成为我国主要的继发性肾脏病之一。近年来研究证实,HBV感染可直接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小管间质炎症细胞浸润,最终进展为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ysine-specific demethylase 1,LSD1)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能够特异性脱去单甲基化和二甲基化组蛋白H3第4位赖氨酸(H3K4me1/2)和H3K9me1/2位点上的甲基基团,从而调节靶基因的转录活性。研究发现,LSD1通过介导上述组蛋白去甲基化调控免疫及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免疫、炎症反应。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内、外实验,观察LSD1在HBV诱导的肾小管间质炎症形成中的作用,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收集2015年01月2017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等3家三甲医院经病史、临床检查及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HBV-GN患者53例,既往无其它肾脏病史,以35例单纯血清HBV阳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Primary glomerulonephritis,PGN)患者、50例血清HBV阴性PGN患者肾组织以及15例肾肿瘤患者癌旁正常肾组织做为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检测肾组织HBsAg与LSD1共表达;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炎症标志物、LSD1表达,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2)用含1.3倍全长HBV基因组的质粒(pCMV-HBV-1.3)转染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建立HBV感染细胞模型。采用Realtime RT-PCR及ELISA检测促炎症介质IL-1β、IL-6、TNF-α以及MCP-1表达和分泌;Realtime 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LSD1表达。构建pcDNA3.1-myc-LSD1及LSD1shRNA质粒,转染上述细胞模型,采用Realtime RT-PCR及ELISA检测上述促炎症介质表达和分泌。(3)采用RNA-seq检测LSD1沉默前后差异表达的基因;Western blot检测LSD1沉默前后H3K4me1/2、H3K9me1/2、TLR4表达;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检测各组HK-2细胞中TLR4基因启动子上LSD1、H3K4me1/2、H3K9me1/2表达。构建pcDNA3.1-myc-TLR4及TLR4 shRNA质粒,与LSD1shRNA质粒共转染HBV感染的HK-2细胞。采用ELISA检测IL-1β、IL-6、TNF-α以及MCP-1分泌;Western blot检测HK-2细胞TLR4下游NF-κB和MAPK信号通路活化情况。经NF-κΒ和MAPK抑制剂干预后,检测上述促炎症介质分泌。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HBV-GN患者肾小管间质CD4+T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明显,且肾小管上皮细胞IL-1β、IL-6、MCP-1及LSD1表达上调。在LSD1的分布区域可见有HBsAg分布,LSD1的表达强度与HBsAg的强度相近。进一步研究发现,HBV-GN患者LSD1表达程度与肾小管及间质病变程度相关,与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及肾间质纤维化最为密切。(2)转染HBV基因组的HK-2细胞培养上清中可见HBV DNA、HBsAg以及HBeAg表达,提示HBV感染HK-2细胞模型构建成功。HBV感染后,HK-2细胞IL-1β、IL-6、TNF-α以及MCP-1表达和分泌均增加,且LSD1表达上调。经LSD1过表达或沉默干预后,HK-2细胞IL-1β、IL-6、TNF-α以及MCP-1表达和分泌均相应增加或减少。(3)RNA-seq分析发现,LSD1沉默后共有983个基因显示其丰度增加超过1.5倍(表达上调),而557个基因则显示其丰度下降超过1.5倍(表达下调),并且上述许多基因参与了炎症反应过程。此外,在表达差异最大的上述基因中,许多着名基因也都与炎症有关,例如TLR4、IL-1β、TNFAIP3及SOCS2等。进一步研究发现,LSD1不能结合到IL-1β和IL-6基因启动子上直接调控它们表达;而LSD1能结合到TLR4基因启动子上介导H3K9me1/2而非H3K4me1/2去甲基化,进而直接调控其表达;沉默TLR4可抑制HBV诱导的HK-2细胞促炎症介质分泌,且过表达TLR4可恢复LSD1沉默诱导的促炎症介质分泌减少;沉默LSD1可抑制HBV诱导的IKKα/β、IκBα、JNK1/2、ERK1/2及p38MAPK蛋白磷酸化,而过表达TLR4可恢复上述蛋白磷酸化。NF-κB或JNK抑制剂能够抑制HBV诱导的HK-2细胞促炎症介质分泌。结论:(1)HBV-GN患者肾组织(主要是肾小管)中LSD1表达上调,且其表达程度与肾小管及间质炎症损伤密切相关,提示LSD1可能与HBV-GN肾间质炎症反应有关。(2)HBV感染HK-2细胞模型构建成功;HBV可诱导HK-2细胞促炎症介质分泌以及LSD1表达上调;过表达/沉默LSD1可促进/抑制HBV诱导的HK-2细胞促炎症介质分泌,这一过程可能依赖LSD1的组蛋白去甲基化作用。(3)RNA-seq分析发现TLR4是LSD1的下游靶基因;LSD1可直接结合到TLR4基因启动子上介导H3K9me1/2去甲基化,进而调控其表达;LSD1遂通过直接调控TLR4的表达介导NF-κB和JNK通路活化,从而促进HBV诱导的HK-2细胞促炎症介质分泌。
李叶平[9](2019)在《激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炎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全球估计有4亿HBV感染者,其中约3%会继发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1]。约30%的成人HBV-GN患者可能进展为慢性肾衰竭,其中多达10%的患者将要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2]。故HBV-GN的诊治至关重要,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法。然而,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HBV-GN至今仍存在分歧。故检索激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HBV-GN的相关文献,评估激素治疗HBV-G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2000年01月—2018年12月的文献,不限语种。检索标题或关键词中含有“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 glomerulonephritis”、“HBV-GN”、“glucocorticoids”、“prednisone”、“prednisolone”、“Methylpredn-isolone”、“Prednisone acetate”、“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泼尼松”、“强的松”、“泼尼松龙”的相关文献。结果:纳入11个符合标准的临床研究,共679名HBV-GN成年患者。试验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24h尿蛋白定量减少更显着(MD=-1.24,95%CI[-1.54,-0.94],P<0.00001);ALB升高更明显(MD=3.98,95%CI[2.59,5.37],P<0.00001);ALT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21,95%CI[-0.47,2.88],P=0.16);AST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02,95%CI[-0.39,0.34],P=0.90);Scr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48,95%CI[-9.18,6.21],P=0.71);HBV-DNA滴度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5,95%CI[0.93,1.19],P=0.46);HBeAg转归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24,95%CI[0.89,1.73],P=0.20);完全缓解率更高(RR=1.45,95%CI[1.20,1.75],P=0.0001);部分缓解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2,95%CI[0.93,1.35],P=0.25);总有效率更高(RR=1.27,95%CI[1.18,1.38],P<0.00001);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72,95%CI[0.80,3.73],P=0.17)。结论:对于成人HBV-GN患者,激素联合NAs比单用NAs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更好,而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牛丹[10](2019)在《乙肝病毒血清学阳性肾组织中HBX蛋白表达及HBV-DNA检测的意义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乙型肝炎已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HBV感染者常常成为肝硬化和肝癌的高发人群。作为肝脏以外的主要致病器官之一,肾脏在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发病机制中逐渐受到关注。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一些HBV病毒携带者有累及肾脏并发展为肾炎的趋势,本中心前期回顾性分析了过去20年(1995年-2015年)肾脏病理类型疾病谱及其趋势,HBV-GN在继发性肾病中的诊断中较前呈上升趋势。目前国际上以肾组织切片中检测到HBV抗原或HBV-DNA作为HBV-GN重要的诊断依据,但现有的多种检测方法缺乏一定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发现HBV-GN免疫标志物长期以来一直是肾脏病理学家关注的焦点。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是位于HBV基因中的双链环状DNA分子的第四个开放阅读框,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蛋白)是体内病毒感染周期中的基本病毒蛋白,它可以直接和间接地作用于病毒和宿主细胞,并且与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系。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02例乙型肝炎血清阳性肾组织中HBX蛋白的分布、HBV-DNA水平及与临床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目的探讨HBX蛋白和HBV-DNA水平在肾小球肾炎伴乙肝病毒感染者肾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旨在为寻找HBV-GN肾组织中可靠的检测指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收集病例及临床资料:选取我中心2013年1月-2015年12月乙肝病毒血清学阳性患者肾穿刺活检病例10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包括:患者性别,肾活检时年龄及HBV感染相关指标:HBs Ag、HBe Ag、HBs Ab、HBc Ab、HBe Ab。2.102例肾穿刺活检组织临床病理类型分析:肾组织标本分为三部分,标本常规石蜡包埋后3μm切片,分别做光镜(HE、PAS、Masson、PASM染色)、免疫荧光(IF)和电镜(EM)检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肾组织中HBs Ag和HBc Ag的表达,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组间的表达差别。3.肾组织HBX蛋白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肾组织中HBX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在不同病理类型之间的表达差别。4.肾组织HBV-DNA含量的检测:通过Q-RT-PCR法检测HBV-DNA的含量,分析其在不同病理类型组间的表达差别。5.三种检测手段在HBV-GN诊断价值中的评估:比较HBX、HBs Ag、HBc Ag、HBV-DNA间的表达差异,结合其临床资料及病理学特点,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以评估其在诊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肾炎的诊断中的价值。结果:1.我中心收集的102例乙肝病毒血清学阳性患者中,22例为乙肝大三阳患者,其中3例处于DNA复制期。男性的发病率较女性略多,40岁左右更为常见。2.102例肾活检患者临床病理类型及HBs Ag、HBc Ag表达分析:(1)病理类型表现为多样性,包括:HBV-MN(膜性乙肝相关性肾炎)24例,UAMN(不典型膜性肾病)18例,IMN(特发性膜性肾病)24例,Ig AN(Ig A肾病)15例,MCD(肾小球微小病变)18例,FSGS(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2例,HBV-MPGN(膜增生性乙肝相关性肾炎)1例。(2)HBV-MN组HBs Ag、HBc Ag的阳性率分别为50%、62.5%,UAMN组HBs Ag、HBc Ag的阳性率分别为16.67%、22.22%;IMN组HBs Ag、HBc Ag的阳性率分别为12.50%、33.33%;1例HBV-MPGN患者仅表达HBc Ag;Ig A组、MCD组、FSGS组未检测到HBs Ag、HBc Ag的表达。3.HBX蛋白在102例血清学阳性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1)71例(69.6%)阳性表达,呈棕色颗粒状沉积于肾小球足细胞、上皮下毛细血管袢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内,所有阳性病例主要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伴有不同程度的毛细血管袢及足细胞的表达。(2)25例HBV-GN组HBX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80.00%,其中HBV-MN肾组织HBX阳性表达率为83.33%(20/24例),高于IMN组50.00%(12/24例);UAMN组HBX的阳性表达率约为83.33%(15/18例),Ig AN、MCD组的阳性率分别为46.67%(7/15例)、83.33%(15/18例),1例HBV-MPGN未检测到HBX蛋白的阳性表达,2例FSGS均检测到HBX的阳性表达。(3)“大三阳”组HBX蛋白的阳性表达率约为81.82%(18/22例),“大三阳”组与“非大三阳”组之间肾组织的HBX蛋白阳性表达率无显着差异。(4)3例DNA复制期肾组织均可检测到HBX蛋白不同程度的表达。4.102例血清学阳性患者肾组织中HBV-DNA的检测:(1)通过Q-RT-PCR法检测出24例(23.53%)患者肾组织中HBV-DNA阳性表达,HBV-GN组与非HBV-GN组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大三阳”组肾组织的HBV-DNA阳性表达率为45.45%(10/22例)。(3)“大三阳”组与“非大三阳”组肾组织的HBV-DNA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3例DNA复制期肾组织均检测到HBV-DNA的表达。5.三种检测手段在HBV-GN诊断价值中的评估:(1)HBX蛋白在肾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HBs Ag和HBc Ag,且在UAMN组(P<0.001)、Ig AN组(P<0.001)和MCD组(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5例HBV-GN患者肾组织中,HBX与HBs Ag、HBc Ag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3%、50.00%、64.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02例乙肝血清学阳性肾组织中HBX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于HBV-D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HBV感染引起的肾小球肾炎是我国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之一,其中膜性肾病最常见。HBX蛋白在乙肝病毒血清学阳性患者肾组织中以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沉积为主。2.在乙肝病毒血清学阳性患者肾组织中,HBX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于HBs Ag、HBc Ag;HBX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于HBV-D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BX蛋白表达可以为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肾炎的病理诊断提供更多依据。
二、DETE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HBV IN RENAL TISSUE OF HBV 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 PATIEN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ETE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HBV IN RENAL TISSUE OF HBV 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 PATIENTS(论文提纲范文)
(1)MiR-155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肾组织的表达及与α3、β1整合素的相关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3 临床数据收集 |
2.4 实验步骤 |
2.4.1 miR-155 在肾脏组织中的表达——荧光原位杂交 |
2.4.2 肾小球a3 整合素、β1 整合素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HBV-GN组与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3.2 miR-155在HBV-GN肾组织中的表达较对照组显着增加 |
3.3 HBV-GN患者肾组织中a3 整合素表达显着下降 |
3.4 HBV-GN患者肾组织中β1 整合素表达显着下降 |
3.5 miR-155 与a3β1 整合素的相关性分析 |
3.6 miR-155 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microRNAs在肾脏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老年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临床与病理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病理类型、临床表现分类标准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及病理类型分布 |
2.2 老年HBV-GN患者血清乙肝标志物与HBV-DNA有无复制及肾组织乙肝抗原沉积情况的关系 |
2.3 老年HBV-GN患者不同病理类型肾脏免疫球蛋白、补体及HBV抗原沉积情况 |
2.4 老年HBV-GN患者不同病理类型的病理特点分析 |
3 讨论 |
(3)IFI16过表达通过调节Caspase-1、IL-1β增加乙肝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的炎症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干扰素诱导蛋白16与固有免疫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外文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及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入选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对象分组 |
3.2.2 临床指标观察 |
3.2.3 临床诊断标准 |
3.2.4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计算 |
3.3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HBV-GN患者的一般情况 |
4.1.1 HBV-GN患者性别、发病年龄、乙型肝炎病史 |
4.1.2 HBV-GN患者的临床表现 |
4.1.3 HBV-GN患者的肾活检病理分析 |
4.2 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和肾炎综合征的HBV-GN比较 |
4.2.1 两组间一般情况比较 |
4.2.2 两组间肾脏病理类型比较 |
4.2.3 两组间血清学HBV标志物比较 |
4.2.4 两组间血清学及肾脏组织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分析 |
4.2.5 两组间实验室指标比较 |
4.3 血清学HBsAg阴性和HBsAg阳性的HBV-GN比较 |
4.3.1 两组间一般情况比较 |
4.3.2 两组间肾脏病理类型比较 |
4.3.3 两组间血清学及肾脏组织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分析 |
4.3.4 两组间实验室指标比较 |
第5章 讨论 |
5.1 96例HBV-GN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实验室指标分析 |
5.2 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和肾炎综合征的HBV-GN比较 |
5.3 血清学HBsAg阴性与HBsAg阳性的HBV-GN比较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不典型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补体系统在膜性肾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6)一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致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病变儿童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病人与方法 |
3 结果 |
3.1 简要病史 |
3.2 诊疗经过 |
3.3 治疗及转归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肾组织THSD7A的表达在诊断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作用以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病例 |
1.1 诊断标准 |
1.1.1 西医诊断标准 |
1.1.2 中医证型分型及诊断标准 |
1.2 实验病例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2.2 收集基本信息及实验室资料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主要实验试剂 |
3.2 主要实验仪器 |
3.3 主要实验方法 |
3.3.1 超声引导下行肾穿刺活检术的步骤 |
3.3.2 冰冻切片的制备 |
3.3.3 肾组织THSD7A抗原的检测 |
4 统计学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 |
5.1.1 IMN 组、SMN组与对照组间的年龄分布 |
5.1.2 IMN 组、SMN组与对照组间发病的性别分布 |
5.1.3 LN-Ⅴ组、HBV-MN组与TMN组的年龄性别分布 |
5.1.4 中医证型的年龄分布 |
5.1.5 中医证型的性别分布 |
5.2 实验室结果 |
5.2.1 IMN组、SMN组与对照组实验室结果的比较 |
5.2.2 不同证型间实验室结果的比较 |
5.2.3 THSD7A阳性组与THSD7A阴性组实验室结果的比较 |
5.3 肾组织THSD7A在IMN、SMN组与对照组的表达情况 |
5.4 不同中医证型与肾组织THSD7A的相关性 |
5.5 不同膜性肾病患者肾组织THSD7A的表达 |
6 讨论 |
6.1 MN的流行病学研究 |
6.2 膜性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
6.3 中医对膜性肾病的认识 |
6.4 中医对膜性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
6.5 中医证型与肾组织THSD7A的相关性 |
7.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与特发性膜性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LSD1在乙肝相关性肾炎肾小管间质炎症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表 |
绪论 |
第一部分 LSD1在乙肝相关性肾炎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肾间质炎症的关系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3.1 炎症标志物在对照组和HBV-GN组肾组织中的表达 |
3.2 LSD1 在对照组和HBV-GN组肾组织中的表达 |
3.3 LSD1 与肾间质炎症在HBV-GN组肾组织中的关系 |
4.讨论 |
5.小结 |
第二部分 LSD1 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HBV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3.1 HBV感染HK-2 细胞模型的构建 |
3.2 HBV诱导HK-2细胞炎症因子分泌增加及LSD1表达上调 |
3.3 LSD1对HBV诱导HK-2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
4.讨论 |
5.小结 |
第三部分 LSD1 通过调节TLR4 通路的活化调控HBV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炎症因子分泌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3.1 LSD1 沉默后TLR4 mRNA表达降低(RNA-seq) |
3.2 LSD1直接调节TLR4的表达 |
3.3 TLR4对HBV诱导HK-2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
3.4 LSD1 通过直接调节TLR4 的表达调控HBV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炎症因子分泌 |
3.5 LSD1 通过直接调节TLR4 的表达调控NF-κB和 MAPK信号通路活化 |
3.6 TLR4 相关的NF-κB和 JNK信号通路调控HBV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炎症因子分泌 |
4.讨论 |
5.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9)激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炎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A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文献检索策略 |
2.2 文献纳入标准 |
2.3 文献排除标准 |
2.4 纳入文献的各项数据提取 |
2.5 文献质量评估 |
2.6 数据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纳入文献的选择及其特征 |
3.2 24h尿蛋白定量减少比较 |
3.3 血清白蛋白(ALB)比较 |
3.4 ALT比较 |
3.5 AST比较 |
3.6 Scr比较 |
3.7 HBV-DNA复制比较 |
3.8 HBeAg转阴及转抗体HBeAb比较 |
3.9 完全缓解率(CR)比较 |
3.10 部分缓解率(PR)比较 |
3.1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
3.12 不良反应发生率 |
3.13 敏感性分析 |
3.14 异质性分析 |
3.15 亚组分析 |
3.16 发表偏移 |
第4章 讨论 |
4.1 对meta分析结果的讨论 |
4.2 纳入研究的不良反应 |
4.3 发病机制 |
4.4 HBV-GN治疗的研究现状 |
4.5 糖皮质激素治疗HBV-GN的相关问题 |
4.6 与既往相关meta分析对比 |
4.7 本meta分析的局限性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乙肝病毒血清学阳性肾组织中HBX蛋白表达及HBV-DNA检测的意义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 |
1.4.1 选取病例及临床资料的收集 |
1.4.2 肾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 |
1.4.3 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中HBX蛋白的表达 |
1.4.4 肾组织HBV-DNA提取及定量检测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临床特征 |
2.2 102例肾穿刺活检组织临床病理类型分析及HBsAg、HBcAg的表达 |
2.3 肾穿刺组织中HBX蛋白的表达及定位特点 |
2.4 肾穿刺组织中HBV-DNA的检测 |
2.5 102例乙肝血清学阳性肾组织中HBX蛋白、HBsAg、HBcAg及 HBV-DNA阳性率的比较 |
2.6 乙肝“大三阳”患者肾组织中HBX、HBsAg、HBcAg及HBV-DNA阳性率的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DETE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HBV IN RENAL TISSUE OF HBV 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 PATIENTS(论文参考文献)
- [1]MiR-155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肾组织的表达及与α3、β1整合素的相关关系[D]. 姜月.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2]老年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临床与病理特点[J]. 罗杰,陈小青,杨枫,陈建. 中外医疗, 2020(27)
- [3]IFI16过表达通过调节Caspase-1、IL-1β增加乙肝病毒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的炎症反应[D]. 刘晓艳. 山东大学, 2020(02)
- [4]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及病理研究[D]. 刘群. 吉林大学, 2020(08)
- [5]不典型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D]. 马浦浦. 郑州大学, 2020(02)
- [6]一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致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病变儿童及文献复习[D]. 康成栋.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7]肾组织THSD7A的表达在诊断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作用以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D]. 林业欣.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LSD1在乙肝相关性肾炎肾小管间质炎症中的作用研究[D]. 杨以通.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激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炎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D]. 李叶平. 南昌大学, 2019(01)
- [10]乙肝病毒血清学阳性肾组织中HBX蛋白表达及HBV-DNA检测的意义及应用[D]. 牛丹. 山西医科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