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书籍,沃土有待开发

素质教育书籍,沃土有待开发

一、素质教育图书 待开发的沃土(论文文献综述)

王倩倩[1](2021)在《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文中指出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于2016年投入使用,内容较以往教材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需求影响下,综合性学习内容也做出了相应调整。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的五大教学内容之一,具备综合性、情景性、实践性等特点。它独特的教学价值,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发展多元智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相关的参考资料,提炼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依据。结合不同版本教材间的对比,总结出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的特点。根据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现状,剖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就教材和教学现状提出了实施建议,设计了教学案例。论文主要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缘由、选题意义、理论依据、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以及相关说明,为以下内容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研究方向。第二部分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概述。首先,探究了综合性学习的起源发展。其次,结合各学者对综合性学习的见解对其进行了概念界定。再次,阐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最后,梳理了综合性学习与其它教学内容的关系。第三部分是综合性学习教材编排的分析。首先,探究了综合性学习教材的编写依据。再次,剖析了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在板块设计、语言运用、编排体例等方面的创新特色。第四部分是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现状调查。采用的方式是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调查对象是中学的老师和学生。结合数据概括出了教学存在教学设计不合理、投入与成效不平衡,概念和目的认知模糊、小组合作效果不佳,学生能力不足、难达课程标准要求,指导评价片面化、存在功利化倾向等问题,并分析了形成该现状的原因。第五部分是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建议。根据教材的创新特色、编写依据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多元智能理论和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建议。第六部分是教学设计。结合上述对教材和教学现状的剖析以及提出的实施建议,以部编版教材中某一综合性学习专题为例,设计教学方案,阐述设计意图。

李君璞[2](2021)在《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规律与训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中国篮协重启“小篮球”计划,同时,教育部在全国各地小学推广小篮球运动,并遴选“少儿校园篮球特色学校”。现如今小篮球运动已走进校园、走入课堂,得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小篮球规则指出小篮球运动的适用对象为8-12岁少儿,而处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少儿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的敏感期,要对其实施科学有针对性的训练,而把握少儿身心发育规律是小篮球运动员针对性训练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训练的实施不仅能够促进少儿身体素质的有益发展,还能为下一阶段少儿的篮球专项运动能力提高奠定基础。本研究对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的身心发育规律与训练特征进行理论分析与调查探索,帮助广大基层教练员在之后对小篮球运动员实施针对性教学与训练。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8-12岁少儿的身心发育特点与小篮球运动的开展现状及发展趋向,以山东省的小篮球运动员为调查对象,评估当前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的运动表现;统计与整理小篮球运动员各项测试所收集到的数据,对身心发展规律下小篮球运动员的训练特征进行探讨,深入发掘小篮球运动员的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结论:1.U8组别运动员,身体正处于发育的初阶段,机体系统、器官发育不成熟,技术运用也不够娴熟,心理与智能认知度较低。因此在进行训练时,应以基础技术训练为主,安排小负荷量无负重体能训练,其柔韧与协调能力正处于发展的敏感期,应重点发展。在训练中应多以引导、鼓励、培养兴趣为主。2.U10组别运动员相对于U8组别运动员来说,身体发育稍微完备,但训练还应以小负荷无负重训练为主,在发展柔韧、协调素质时,可适当增加难度。在原有基础上加强对基本技术的巩固练习,加强自身训练记忆能力。此阶段的儿童心理与智能认知水平有一定提高,训练中应多以讲解、示范为主。3.U12组别运动员总体来说技术整体提升,基础技术稳定,应进一步提升技术难度。此阶段运动员身体机能相对成熟,进入发育快速期,速度素质正处于敏感期,应着重发展。运动员此时心理与智能已有自己的认知能力与自我认识,因为,训练时应综合结合,多方位训练。4.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规律为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应遵循小篮球身心发育的规律下进行科学训练。5.根据各年龄阶段小篮球运动员的素质测试结果,结合各年龄阶段身心发育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出各项素质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帮助小篮球运动员得到科学提高与有益发展。

胡彦杰[3](2020)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军事人才支撑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胜国[4](2020)在《《河北工人报》读者群结构及拓展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河北工人报》为例,采用读者群结构和读者群拓展的观察视角考察了《河北工人报》的读者群,为全国省级工人报刊的读者群拓展及研究提供了新的探索视角。具体来看,本论文以《河北工人报》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等,从该报的历史发展轨迹及近五年发行数据、新闻产品的生产和价值实现方式入手,探寻研究该报读者群的结构、属性、特征和阅读特点,结合全国报业发展现状,依据工人报刊的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背景,提出包括但不限于政策扶植、且主要依靠新闻产品自身力量推动该报读者群拓展的新策略。这对于推动工人报刊遵循新闻规律办报、完成自身职责、对于丰富和完善受众理论具有一定的参考和研究价值。本次论文,通过初步揭示该报发行边界及组成维度、读者群基本结构、读者群基本属性、读者群阅读需求特征、影响该报读者群阅读需求满足和评价体验的问题症结所在、提出包括读者群拓展思路方向方法在内的具体拓展策略等流程的研究,为实现本论文研究的最终目标:遵循新闻传播受众理论、并期待能够为丰富和发展受众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本次研究取得了新的发现。研究发现:(1)本课题在全国省级工人报刊的研究论文和报告中,尚未发现先例,所获数据和分析及研究的视角,对工人报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2)该报读者群中,除产业工人目标读者核心受众外,也有一定规模的社会读者。(3)工人读报的条件和环境得不到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工人报刊不能有效到达工会会员和工人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4)读者属性特征和阅读需求特征均受到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影响而改变。(5)工人报虽有体制资源可以维持生存,但发展空间会被挤压,内容取向重新定位成为发展的主要问题。(6)工人报刊核心受众存在一定特殊性质,要充分注意到场域和惯习的影响,其报纸文本也需参考场域规则作出调整,注重受众评价提升、关注核心受众诉求回应、调整文本语态,将成为推动该报在尊重新闻规律前提下实现稳健长远发展的重要力量。

阮慧玲[5](2020)在《蓝鼎元古文研究》文中认为蓝鼎元学问,纯正不杂,崇正是其一大特点。其追溯儒学源流,辨析理学学统,明确反对佛老陆王学说。崇实特质更是其事功行践一生的最好注解。做学问要秉承“道不用则虚而无寄”的道用思想,有识之士应内淑“身家性命非空谈”的修养精神,而在自己有可为、能建树的履任上更应推行“经世理物”的应用实践,这三位一体的实学思想透彻表现出其作为清初理学大家内圣外王的追求与风范。蓝鼎元的教育思想体系,以濂洛关闽之学为主体,教育学子不应以弋获科名作为求学目的,做雕章绘句之缛文与空疏无用之浮文,而应将习得学问放到广阔的社会历史领域中进行实践,以求匡世济民之实效。其教育实践包含书院及义学的倡建、创办、授课,培育学子的品行及学问,又于莅民敷政期间淳化风俗之教,以此做为解决部分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其教育思想和实践是古代教育史上值得记录的一页,既致力于学术经遒,又有功于推贤育才,是当之无愧的理学教育大家。在蓝氏的文学思想中,理学之内核是其显着特征,其教育其门生,需将理学之覃思贯注到文章之中,写文章来阐发理学要义,“理学,文章之根本;功名道德之绪余”。其于文中惯用三代典故,喻指其事,无忘道统,彬彬乎存先王礼乐之意,足可见其执着卫道的精神。其自谓“经济者,文章之大本领也”,强调文章与经济、学术与致用必须达到统一,“经济文章皆为有用实学”,实用实学为本,寓目所及所作皆是经济。“文所以载道也,必有益于天下国家,身心性命”,这便是蓝氏的文道观。道需取之于外,“沉浸于四子六经,以正其本,讲究性理先儒诸书,以清其源”;又需取之于内,在及物中求道,“非穷高极远,幽渺难行之谓,即在尔室屋漏,人伦日用之间”。其谓“文以气为主”,特指弥散在天地间、在作家胸襟磊怀吐纳的浩然正气,强调“善养浩然之气则发为文章,正大雄厚,无靡曼邪僻之习”。其于史传散文的记迹传意方面有实践心得,强调“据实直书,而善否自见”,考察现实是个前提。在修史制度观、史书体例方面皆有创见,行文常蕴春秋笔法,是一位具备史之三长并有强烈批判精神的史学学者。其部分古文,受明清小品文的影响,能从幽微处发议,叙事中含衔真理,理趣风致,咸惬流盎,是点睛与拔高之笔。其对场屋之章能够持辩证的态度,认为制义一科,在训诂上补苴罅漏,义理上融会众说;主张以古文为时文,切中时弊,立主脑合体式,其中“必有中正和平昌明驯雅之气象,匪高、匪深、匪新、匪奇,炼不造作,刻不伤气,镕经铸史,不见饾饤”,且应准以绳墨,规范并不影响创作才能的发挥;至于帖括,则为文辞之末,不可取。其平日鲜少作诗然对品鉴诗歌有独到的认识,“诗以道性情,必真挚而后工焉”,但“真”与“情”还需要有约束和统摄的力量,其于此强调的是儒家义理,“诗必有义理,惟深于道者能知之”,“道心”以义理为内容,“道心”统摄“人心”,亦统摄情与性。诗文虽词章之学,可以觇人品,验德性,人品与诗(文)品相统一的思想根源是中国美学高度强调“美”“善”相统一的特征。蓝氏着述中的记(纪)文,包括山水游记、涉台山水考察纪、斋室记、杂记、亭台楼阁修造记、书画记。记体可以自由地写物、抒情、叙事、说理,这些文体功能和审美特征在蓝文中皆有体现,有记述天地间奇景,笔墨悠长,情兴无极;有记述险恶世情,清冷荡漾,似一泓秋水;有记述生活平凡事,微处着笔,擘肌分理;有记述想象中的世界,含蓄旨远,笔力矫拔……其还别出心裁地变换叙事视角描述人物、铺设环境使人物活动和性格发展有特殊空间,借言他之笔展现自己的宏才大略……这些不得不说是蓝氏于古文书写方面的思考和创见。蓝氏着述中的论说文,博赡前史,议论宏发,虽时移世易,但其中所透析的理与义亦可深刻鉴今;其于地方建置沿革颇为用心,对黔粤闽多地的区划和地志深思细量,所议析其物土,概其人文,统筹兼顾;其诱掖后进,署以字说,内含儒家修齐治平学说,饱藏儒家立人的价值期望。其论说文一意摄之,雄快警辟,文势流走,高低错落,无牵枝蔓叶的冗沓感,在质辞关系上面把握得当,擅长剪裁材料,于架堂立柱外,亦得益于其对时空跨度极大的历史经验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把握。蓝氏着述中的六条奏疏,有古懋自勉、言从肺腑的履历条奏;有卓识远见、裨益地方的经理台湾条奏;有擘析舟楫利涉,飞挽漕粮流通百货的畅兴海运条奏;有移风易俗,力田务农,变流徙民为恒产民的富教条奏;有益吏治民生,改变行政区划的封疆条奏。这些奏疏,都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于政事诸端陈利弊切方案,心系社稷黎庶,思安置运筹划,讲究疏谏策略,诚如旷敏本评价“一腔忠爱之忱,与笔俱飞,与墨俱流,于此见真”,亦足可见蓝氏素日砺乃锋刃,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识。蓝氏着述中的序跋文,序体繁复多样,包含诗文序(诗序、文序、时文序)、颂序、赠序(饯别序、宴集序)、寿序等等。其擅从“人物品藻”的古典美学出发,揭示创作主体与他们各自的品德才性、身世际遇的必然联系。其借为闽学前贤、师长作序之契,崇正学斥异学,溯真儒薮道,倡经济文章,行文笔法,气势如虹。其颂序于润色洪业之余,巧妙融入“以我观瞻”的视角,且不忘借盛世之景论道,阐释皇极经纬之精义。其赠序既表达与友人惜别绸缪之意,并致敬爱陈忠告,甚至协以解决具体问题,指陈弊实,剀切淋漓。其寿序自觉规避夸毗谀词,树风帜淳美俗。其为他人作序,亦言己之心声,从这些序跋文中真切可见其学问、人品、志向和笔力。蓝氏着述中的书牍,绝大多数议政言事,其经略海疆,包括标本兼治、消弭海盗之策,鉥心刿目、呼吁开禁之声,深惟重虑、台湾尤殊之筹,海运要道、辟则利宜之议四个部分,可视为一个较为完整的国家海洋防卫体系,其中不乏近代化启蒙的思想意识,其独特的海洋思维与经世实功的韬晦,代表了有清一代知识分子敢于推陈纳新,着意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风范。其言多切台事,内容涵盖台湾军事部署、海疆经济的开发、移民社会的治安、文化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睦邻共处等问题在内的筹台建言,皆是以台地重要的战略地位及独特的社会形态为治策出发点,因地制宜,可视为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治体系,其兹谏当局数事足见其揆时度势与谋略之长。从书牍中亦可见其奉亲至孝的情怀和对冤狱事件的审思。我们将蓝文放到清代文坛中,尝试着予以定位,并推究其影响力。清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收束期(1644—1911),有部分名家、名作;有少数个性突出的流派;散文理论细致、深入、具体化。我们观蓝鼎元的散文书写,经世之思想、理学之述辩与古文显着结合,经世之文、理学之文构成蓝氏古文的主体。论道、论经济文章或者说学者之文是其特色,明清之际散文流派之争,很大一部分也导源于学术而非散文本身,言事切政与考证察补的文章是其讲求经世实学精神的必然,亦是其匡济天下的儒家学者的担当。蓝鼎元的古文创作是在时代和地域双重因素影响下展开的。蓝鼎元的着述,文体纷繁多样,内容错综复杂,与清初局部战事频仍、文人崇尚经济事功、闽粤台边疆海洋环境等外在因素相关,也与其自小接受的儒家教育、深沈多智的个性气质、经世济民的胸襟和抱负等内部因素相关。其古文形成自己独有的风貌,在闽地文坛乃至整个清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郑君[6](2020)在《北美殖民地时期宾夕法尼亚民兵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民兵制是独具特色的军事制度,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创立之初,便是全民皆兵的准军事社会,而宾夕法尼亚在13块殖民地中最晚确立民兵制度。本文以北美殖民地时期宾夕法尼亚为例,结合宾夕法尼亚殖民地记录和档案,考察宾夕法尼亚殖民地民兵制度的创建过程,并探究了宾夕法尼亚民兵制度的特点与作用。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构成,正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英属北美殖民地民兵制度的起源,从欧洲军事传统和北美殖民地特殊环境两方面,追溯民兵制度的历史传统与思想渊薮,从而为宾夕法尼亚民兵制度的确立提供前提和基础。第二部分殖民地时期宾夕法尼亚民兵制度的确立,主要梳理了宾夕法尼亚殖民地民兵制度的确立过程。从非贵格会成员的政治主张、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军事思想以及布拉多克战役的失败等因素出发,展开对民兵制度建立背景的论述,同时从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剖析宾夕法尼亚最晚确立民兵制度的原因。第三部分殖民地时期宾夕法尼亚民兵建制与活动,从民兵招募调度、组织纪律、武器装备等角度出发,展开对宾夕法尼亚民兵建制的系统论述。此外,关注民兵的军事训练和独立战争期间的活动,对宾夕法尼亚民兵活动予以系统探究。第四部分殖民地时期宾夕法尼亚民兵制度评析,从特点和作用两方面展开探究。宾夕法尼亚的民兵制度并不是简单地仿效,而是在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特定环境中改造确立,形成具有特色的军事制度。尽管民兵制度存有缺陷,但在为殖民地提供武装防御,抵御潜在的军事威胁,以及推进殖民地独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殖民地时期,宾夕法尼亚民兵制度的确立完善了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民兵体系,为北美独立战争提供了重要武装力量,并对美国军事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李鹏飞[7](2020)在《基于朴门永续理论下的玉溪市哨河村景观设计》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而比起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相对落后的乡村规划与环境保护的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正值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在如此形势之下,建设环境友好、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乡村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乡村振兴可以参考国际上有关生态村发展的经验,运用朴门永续理论对乡村与农业景观进行试验改造。把农业污染、食品安全、生态破坏等问题妥善解决,重建乡村自然环境,恢复乡村生命力。本文通过对朴门永续的理论进行梳理,归纳出朴门永续的历史发展脉络,总结出朴门永续的道德规范和系统思维。在对朴门永续理论深入分析,得出六种包含永续思想的设计原则。然后针对不同类型下的朴门应用场景案例进行研究,以乡村旅游与农业景观等多个方面为基础,探讨朴门的设计方法和流程,融合乡村旅游与农业技术,总结出一条绿色生态的可持续设计。最后我以玉溪市哨河村为例,通过前期对玉溪文化与场地调研,分析出当地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围绕乡村旅游制定出以朴门永续理论为内涵的规划。然后运用生态农业和乡土文化的相关概念进行景观设计,在设计方法上:一是开发利用农村资源,挖掘当地区域文化。二是在规划上采用朴门永续的系统设计,对乡村的功能重新分区,并且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三是采用了朴门农艺的技术方法,减少人类对工业生产分配的依存度,形成绿色生态的乡村农业景观。

付有[8](2019)在《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空间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鼓浪屿是我国着名的风景名胜区,历史国际社区,同时也是年轻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但是近年来有些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因与旅游发展不协调而遭受破坏,如我国故宫、长城等,因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一直都是国内外学者非常关注的课题。近年来鼓浪屿旅游发展迅速,而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如何促进其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相协调变得尤为重要,对其旅游发展有了更新的要求和思路。本研究立足于城乡规划学的角度,以案例形式对研究的主题和内容进行探究,基于理论的分析,深入剖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策略。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研究以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指导,提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之间存在一定的动态发展关系,两者之间可以达到互相协同、互相促进的状态;针对相关案例展开深入分析,为鼓浪屿提供一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其次,揭示了鼓浪屿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见证了多元文化的产生碰撞、交流和融合的文化遗产价值内涵,如今鼓浪屿正处于旅游发展的文化转型阶段,要注重文化遗产价值内涵的展示以及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文化旅游体验;通过实地调查与调研问卷分析了鼓浪屿旅游服务设施现状、旅游空间分布特征、旅游客源市场特征,并指出在申遗之后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中存在旅游文化体验欠缺、旅游空间感受不佳、旅游设施支撑不足和旅游商业氛围过浓等问题。最后,对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空间影响因素展开深入剖析,在受到由文化遗产、旅游容量、服务设施和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鼓浪屿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已经呈现不协调的态势,文章结合理论指导与案例启示提出在申遗后的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目标、原则,以及涵盖文化、体验和环境三个层面的提升思路,并依此提出四个方面的具体空间策略,包括提升空间文化内涵、优化旅游空间建设、调控旅游空间容量和完善服务设施布局等,以期能为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决策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林美貌[9](2019)在《台湾当代散文批评新探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冯子宸[10](2019)在《中国近代法律教育研究(1862-1937)》文中认为本文主要探讨近代法律教育的发展以及与近代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近代法律教育作为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历程与近代社会现实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近代法律教育的发展是透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窗口”。近代中国的法律教育是在国际与国内社会大变革的大背景下兴起并逐步发展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纳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之中,特别是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主权遭到前所未有的践踏,中国的传统格局与西方形势发生了严重的冲突,特别是领事裁判权的出台,使得中国的司法主权损失殆尽,为了维护利权,晚清直至民国的历届政府不得不着手近代法律教育,培养新式法律人才。在法律教育思潮兴起的背景下,调整学制、官方教育行政机构与民间教育团体的建立与运行,都为近代中国法律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保障。专门法政学校中的法律教育在晚清直至民初兴起并逐步发展。壬寅—癸卯学制对法律学科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奠定了晚清法律教育的基本内容。此后,法政学堂大量出现,却也存在着教育质量不高的弊端。同时,清政府为了维系满族贵族对中国的统治,特意创办了贵胄法政学堂,却为时已晚。民国初年,法政专门学校的政策过于宽松,导致专门学校呈爆发式增长,但办学质量十分堪忧。经过整顿之后,法律教育逐渐趋于针对性强、精英式、理性化的教育。这其中,国立北京大学的法学教育最为典型。而在留学方面,清政府被推翻后,留学热潮并未退却,其中选择法政科与法政专门学校的学生比例依然较大。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中的法律教育,兴起于晚清,在民国时期更加成熟和专业化。晚清高等学堂中的法律教育在“壬寅学制”的背景下,开始有部分涉及,但并未真正落实;在“癸卯学制”中,高等学堂中的法律教育开始正式实行,进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民国时期法律教育在大学中得到全面落实,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法律的进步。限与国内教育水平的低下,包括教员数量与水平的不足,教材的缺少,教育制度的不完备等等原因,清政府除了发展国内自办的教育之外,还特别注重选派留学生赴国外求学。晚清留学运动都没有完善的政策支持,因而基本可以说相互之间的联系不大,也缺乏统一的规划,留学生所学的专业十分广泛,既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又没有政策对学成归来的学子进行妥善的安置,更没有分清主次,着力培养国家社会急需的人才,所以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难以收取实效。民国时期则更加受到重视,留学法律教育取得了更大的进步。法律教育在中国起源较晚,从晚清至民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它产生于时代变化的需要,又反过来给予时代以重大的影响。因此,其成败对今天的法律教育和法制建设仍可以提供历史教训与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素质教育图书 待开发的沃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素质教育图书 待开发的沃土(论文提纲范文)

(1)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理论依据
    四、课题研究综述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概述
    第一节 综合性学习的起源发展
    第二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一、语文性
        二、情境性
        三、综合性
        四、实践性
    第四节 综合性学习与其它教学内容的关系
第二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编排分析
    第一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的编写依据
        一、语文课程标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一线教学需要
        四、紧跟时代发展
    第二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的编排特色
        一、板块独立,专题数量减少
        二、具备指导性和层级性,注重学生能力发展
        三、活动方式多样,运用言语引导
        四、实现文化传承,注入时代气息
第三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状况调查
    第一节 调查基本情况概述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及内容
    第二节 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二、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第三节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教学设计常规化,投入与成效不平衡
        二、概念和目的认知模糊,小组合作效果不佳
        三、学生能力欠缺,难达课程标准要求
        四、指导评价片面化,存在功利化倾向
        五、活动场所受局限,课程资源待开发
第四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建议
    第一节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落实语文课程标准
        一、依据课标要求,多维设置活动目标
        二、调整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
        三、结合教学需求,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四、完善评价机制,发挥驱动作用
    第二节 立足语文核心素养,灵活运用教材
        一、营造学习情境,丰富教学设计
        二、发展探究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三、创设美育环境,提高审美能力
        四、加深文化理解,实现文化传承
第五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举隅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工具
    六、教学准备
    七、教学过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二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三 学生成果展示

(2)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规律与训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1.1 少儿篮球运动的研究概况
        2.1.2 小篮球运动开展的背景研究概况
        2.1.3 有关小篮球运动发展的研究概况
        2.1.4 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规律研究概况
        2.1.5 小篮球运动员训练特征研究概况
    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2.2.1 少儿篮球运动开展现状研究
        2.2.2 少儿篮球身心发育规律的研究
        2.2.3 少儿篮球的训练与教学方法研究
    2.3 文献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个案分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3.2.6 专家访谈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山东省小篮球运动的发展因素与推广现状
        4.1.1 影响山东省小篮球运动的发展因素
        4.1.2 小篮球推广现状
    4.2 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开展的功能性研究
        4.2.1 促进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4.2.2 为小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打基础
    4.3 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规律研究
        4.3.1 顺序性规律下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特征
        4.3.2 阶段性规律下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特征
        4.3.3 不平衡性规律下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特征
        4.3.4 互补性规律下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特征
        4.3.5 个别差异性规律下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特征
    4.4 身心发展规律下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训练特征分析
        4.4.1 身心发育规律下体能特征分析
        4.4.2 身心发育规律下技术特征分析
        4.4.3 身心发育规律下战术特征分析
        4.4.4 身心发育规律下心理特征分析
        4.4.5 身心发育规律下智能特征分析
    4.5 小篮球运动员训练方法探析
        4.5.1 体能训练方法探析
        4.5.2 技术训练方法探析
        4.5.3 战术训练方法探析
        4.5.4 心理训练方法探析
        4.5.5 智能训练方法探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致谢

(4)《河北工人报》读者群结构及拓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引导动员、团结教育产业工人队伍是党在新时期交付的一项时代课题
        1.1.2 汇聚力量、凝聚共识是当代媒介的根本职责
        1.1.3 党的群团改革工作大局要求群团媒介迭代升级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全国报业、行业报、工人报发展研究现状
        1.3.2 全国读者群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受众
        1.5.2 读者及衍生概念
        1.5.3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及衍生概念
第二章 《河北工人报》制作发行现状和读者调查
    2.1 报纸制作生产系统现状
        2.1.1 读者对象现状
        2.1.2 新闻传播内容现状
        2.1.3 报纸水准和风格特色现状
        2.1.4 报纸整体规模现状
    2.2 报纸发行销售系统现状
        2.2.1 发行现状
        2.2.2 发行边界界定
        2.2.3 发行边界内尚未覆盖的空白区域
    2.3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调查
        2.3.1 调查样本选择
        2.3.2 实施调查获取数据
第三章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结构分析
    3.1 《河北工人报》读者总体分布概况
    3.2 《河北工人报》样本读者构成及占比
        3.2.1 性别构成:男性读者占比高达60.05%
        3.2.2 年龄构成:40 岁以上读者占比为64.47%
        3.2.3 学历构成:大专及以上学历占到56.65%
        3.2.4 事业构成:成长、成熟、保守期约为81.62%
        3.2.5 工龄构成:10 年工龄及以上占比为68.04%
    3.3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落特点
        3.3.1 产业工人读者亚群:占比最大阅报最强
        3.3.2 机关事业读者:均衡稳定
        3.3.3 新建民企读者:以决策和管理层为主
        3.3.4 劳模和省级离退休老同志读者:贡献口碑价值
        3.3.5 农业合作社读者:渴求身份认同
    3.4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结构特征
        3.4.1 结构受到群体归属、利益、规范的显着影响
        3.4.2 结构与范式的党报及行业报读者群差别显着
    3.5 研究该报读者群结构的意义
第四章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阅读属性
    4.1 《河北工人报》读者“基础阅读需求”特点
        4.1.1 媒介影响:网络和手机媒介影响最大
        4.1.2 触报途径:单位订阅占比过半
        4.1.3 读者类型:老读者占比58.48%、忠诚读者为36.89%
        4.1.4 阅读方式:选择纸媒阅读占比为80.15%
        4.1.5 专版设置:赞同设置的读者为54.75%
        4.1.6 订阅倾向:位列省级纸媒第三
    4.2 《河北工人报》读者“阅读情况”特点
        4.2.1 阅读习惯:习惯在单位阅读占比最高
        4.2.2 阅读时间:上班时间阅报占比为64.74%
        4.2.3 阅读时长:近七成读者为0.5-1 小时
        4.2.4 阅读方式:大致浏览和重点阅读成主要方式
    4.3 《河北工人报》读者“读者评价”特点
        4.3.1 该报认可评价:读者中63.79%的人选择不喜欢和一般
        4.3.2 版面呈现评价:认为能够满足需要的读者占比没有过半
        4.3.3 新闻类型评价:读者最喜欢的该报前七位新闻类型
        4.3.4 报纸专栏评价:读者最喜欢的该报前七位报纸专栏
        4.3.5 该报发展评价:读者提出发展建议最多的七个栏目
        4.3.6 广告制作评价:不满意读者占比超过满意读者占比
        4.3.7 该报信息评价:一般和不满意的占比为59.87%
        4.3.8 该报功能评价:该报读者渴盼的《河北工人报》具有的功能
    4.4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阅读属性
    4.5 研究该报读者群阅读属性的意义
第五章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拓展的困难和问题
    5.1 潜在读者总体覆盖率偏低
    5.2 新闻及信息结构不利于拓展中青年潜在读者
    5.3 读者群拓展在非国有经济领域存在“天生缺陷”难题
    5.4 读者对报纸整体认可不足一半
    5.5 报纸新闻信息含量明显偏低
    5.6 专版专刊办刊质量明显偏低
    5.7 信息呈现和承载栏目吻合度较差
    5.8 该报新媒体对读者群拓展的拉升作用尚待提高
第六章 《河北工人报》读者群拓展策略
    6.1 深耕传统渠道全面拓展读者
        6.1.1 工会带动:实施“多订一份”工程
        6.1.2 会员紧跟:实施“一个百分点”攻坚工程
        6.1.3 职工自发订阅:实施“千分之一”带动工程
    6.2 选择性接触塑造核心受众读者群
    6.3 调适报纸语态生产群众喜闻乐见新闻产品
    6.4 关注惯习和场域的影响满足受众阅读偏向
    6.5 以专业性提升媒介品质实现受众能动选择
        6.5.1 将基础新闻传播理念融入新闻产品生产全程
        6.5.2 以专业传播技法生产新闻产品
        6.5.3 以专业背景构建信源权威
        6.5.4 以专业方式重构新闻产品双向传播属性
        6.5.5 以专业标准重塑新闻价值
    6.6 以社会责任获取读者群拓展的内核力量
    6.7 分众传播是拓展读者群的有力工具
    6.8 运用新媒体技术助推读者群拓展
        6.8.1 运用移动终端迁移拓展读者群
        6.8.2 用好大数据拓展高质量读者群
        6.8.3 用好云计算促进读者媒介选择的形成
        6.8.4 区块链技术提升生产流程质量促进读者生成
    6.9 实施政府采购破解民企从业人员读报用报难题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蓝鼎元古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蓝鼎元生平及理学、教育、文学思想
    第一节 蓝鼎元生平
        一、书香世家
        二、青少年求学时期(1690-1708)
        三、杜门耕读时期(1709-1720)
        四、参赞戎伍时期(1721-1723)
        五、拔贡入京时期(1723-1728)
        六、知邑普潮时期(1729-1733)
    第二节 蓝鼎元理学、教育思想
        一、崇“正”之学
        二、崇“实”之学
        三、书院、义学教育活动
        四、民众教育与风俗教化
    第三节 蓝鼎元文学思想
        一、理学,文章之根本
        二、经济者,文章之大本领
        三、文所以载道,必有益于天下国家
        四、善养浩然之气则发为文章
        五、平实典要的语言风格
        六、记迹传意的史传散文观
        七、从幽微处发议的理趣文
        八、对场屋之章的看法
        九、情理气的诗论
第二章 奇峻幽邃之记、纪
    第一节 山水游记
        一、山水游记之“游”
        二、心境、心志下的景语
    第二节 涉台山水考察纪
        一、事实察补,考据真伪
        二、本用实学,心系民生
        三、理趣风致,咸惬流盎
        四、雄劲可追,简净可率
        五、结庐山水,家焉之想
    第三节 斋室记
        一、遥忆涧峦,可室可斋
        二、坎凛咏怀,穷途一恸
        三、出尘之想,济世之怀
    第四节 杂记
        一、及物求道——《除庭草记》
        二、奇骇之记——《饿乡记》
        三、多个视角下的叙事——《怪尹记》
        四、借题发挥——《盘陀宜城记》
    第五节 修造记与书画器物记
        一、亭台楼阁修造记
        二、书画记
    小结
第三章 警策多慨之论、说
    第一节 不述而作,辞不胜理
    第二节 论说之“势”
    第三节 一意摄之,雄快警辟
        一、一意摄之
        二、雄快警辟
    第四节 道南学养
    第五节 诱掖后进之字说
    小结
第四章 雅驯典实之奏疏
    第一节 经国之枢机
        一、谋谟与略猷
        二、思人臣效职
    第二节 雅正
        一、形式上的“雅正”
        二、内容上的“雅正”
    第三节 主文谲谏
        一、美盛德之形容
        二、依违谲谏之策略
    小结
第五章 深醇古茂之序、跋
    第一节 铨文与叙引共纪
        一、叙引与铨文两种功能
        二、“传者转师”的意义
    第二节 诗文序
        一、诗序
        二、文序
        三、时文序
    第三节 颂序
        一、记事记象
        二、颂帝王、颂盛世
        三、与作者的联系
        四、皇极经纬,理学之论
    第四节 赠序
        一、致绸缪之意
        二、致敬爱,陈忠告
    第五节 寿序
        一、树风帜淳美俗
        二、规避夸毗谀词
    第六节 跋
        一、窥评学问与人品
        二、借他人事言心声
    小结
第六章 议政言事之书牍
    第一节 宦海沉浮
        一、竭力奉亲以尽孝行
        二、冤狱事件之起伏思量
    第二节 修史志观
        一、增修明史纲目
        二、蓝氏之三史之长
        三、显微阐幽,维持风教
    第三节 经略海疆
        一、蹈厉之志,海疆蓝图
        二、标本兼治,消弭海盗
        三、足国裕民,呼吁开禁
    第四节 筹台宗匠
        一、雷者震也,震东方也
        二、海外明珠,扼略海疆
        三、台地筑城,缓急自固
        四、兵单地广,半线作县
        五、开放渡台,积极垦辟
        六、情法相辅,治民安民
        七、怀柔铁血,徕顺和番
        八、保甲团练,守望相助
        九、振励文教,观感奋兴
        十、风动时雍,教成美俗
        十一、整饬吏治,提高效能
        十二、洞悉战事,运筹帷幄
    第五节 析县辖地
    小结
第七章 蓝鼎元古文的价值和影响
    第一节 经世之文
        一、叙事条理,录次简净
        二、议论警策,逻辑清晰
        三、阳刚雄浑,多有奇气
    第二节 理学之文
        一、理学家的古文
        二、古文家的理学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蓝鼎元年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北美殖民地时期宾夕法尼亚民兵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选题意义、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一)选题意义
        (二)创新之处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英属北美殖民地民兵制度的起源
    一、源自欧洲的军事传统
        (一)欧洲历史传统
        (二)思想渊薮
    二、北美殖民地的特殊环境
        (一)宗教精神的影响
        (二)多重军事威胁
        (三)殖民地持枪传统
第二章 殖民地时期宾夕法尼亚民兵制度的确立
    一、宾夕法尼亚民兵制度确立的背景
        (一)非贵格会成员的推动
        (二)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军事思想
        (三)布拉多克战役的失败
        (四)贵格会的隐退
    二、宾夕法尼亚民兵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一)民兵组织的建立
        (二)《1755年民兵法案》出台
        (三)民兵制度的完善
    三、宾夕法尼亚最晚确立民兵制的原因
        (一)自由民主的政治基础
        (二)渐趋成熟的经济环境
        (三)反对暴力战争的贵格会
第三章 殖民地时期宾夕法尼亚民兵建制与活动
    一、宾夕法尼亚民兵建制
        (一)民兵招募与调度
        (二)民兵组织与纪律
        (三)民兵武器与装备
    二、宾夕法尼亚民兵活动
        (一)参加军事训练
        (二)参与独立战争
第四章 殖民地时期宾夕法尼亚民兵制度评析
    一、宾夕法尼亚民兵制度的特点
        (一)强烈的民主色彩
        (二)宗教与军事密切相关
        (三)遵循文官治军思想
        (四)强烈的地方独立主义
    二、宾夕法尼亚民兵制度的作用
        (一)完善北美殖民地民兵体系
        (二)共和国的兵工厂
        (三)独立战争中的重要武装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基于朴门永续理论下的玉溪市哨河村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环境破环日益加剧
        1.1.2 能源危机逐渐显现
        1.1.3 全球爆发食品安全问题
        1.1.4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趋于同质化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研究内容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创新性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性
        1.4.3 框架体系
第二章 朴门永续的相关理论与概念
    2.1 朴门永续理论的由来
        2.1.1 朴门永续的起源
        2.1.2 朴门永续的发展历史
    2.2 朴门永续的原理
        2.2.1 朴门永续的概念
        2.2.2 朴门永续的道德规范
        2.2.3 朴门永续的系统思维
    2.3 朴门永续的设计原则
        2.3.1 学习原则
        2.3.2 规模原则
        2.3.3 合作原则
        2.3.4 能源原则
        2.3.5 生存原则
        2.3.6 生态原则
    2.4 朴门永续相关案例研究
        2.4.1 上海中成智谷火车菜园
        2.4.2 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
第三章 朴门永续理论对山村景观设计的指导策略
    3.1 元素区域规划
    3.2 菜园种植设计
        3.2.1 一米菜园
        3.2.2 螺旋菜园
        3.2.3 锁眼菜园
        3.2.4 WIFI菜园
        3.2.5 香蕉圈
    3.3 能源利用设计
        3.3.1 雨水收集
        3.3.2 土方工程
        3.3.3 土壤肥力
    3.4 动物管理设计
        3.4.1 牧场猪舍
        3.4.2 水塘营造
    3.5 农林复合设计
        3.5.1 连续种植果园
        3.5.2 等高线种植林地
第四章 设计实践—朴门永续理论下的玉溪市哨河村景观设计
    4.1 项目概况
        4.1.1 区位背景
        4.1.2 地理交通
        4.1.3 旅游景点
        4.1.4 自然资源
        4.1.5 人文历史
        4.1.6 城市印象
    4.2 前期分析
        4.2.1 内部交通
        4.2.2 场地现状特质
        4.2.3 高程坡度坡向分析
        4.2.4 市场客源分析
        4.2.5 SWOT分析
        4.2.6 战略目标
    4.3 方案布局
        4.3.1 项目思考
        4.3.2 灵感来源
        4.3.3 方案构思
        4.3.4 平面规划
        4.3.5 功能分区
        4.3.6 交通流线
        4.3.7 竖向设计
        4.3.8 旅游产品
        4.3.9 朴门水系统
        4.3.10 朴门土壤培肥
        4.3.11 公共服务设施
        4.3.12 防灾避难规划
    4.4 分区节点
        4.4.1 生活居住区
        4.4.2 朴门菜园区
        4.4.3 农业生产区
        4.4.4 果园林地区
    4.5 专项设计
        4.5.1 小品构筑物设计
        4.5.2 朴门农艺设计
        4.5.3 照明与灯具设计
        4.5.4 铺装材料意向
        4.5.5 植物种类选择与设计
    4.6 结论
        4.6.1 论文总结
        4.6.2 朴门永续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空间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2.1 对象简述
        1.2.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础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基础理论研究
        2.1.1 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2.1.2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2.2.1 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法规演变
        2.2.2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同作用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
        2.3.1 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研究
        2.3.2 旅游发展空间策略研究
        2.3.3 鼓浪屿相关研究
    2.4 相关案例研究
        2.4.1 案例选取
        2.4.2 案例分析
        2.4.3 案例总结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鼓浪屿文化遗产价值
        3.1.1 文化遗产核心要素
        3.1.2 文化遗产价值内涵
    3.2 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历程
        3.2.1 初始萌芽阶段(19 世纪50 年代——19 世纪80 年代)
        3.2.2 探索形成阶段(1988 年——2000 年)
        3.2.3 高速发展阶段(2001 年——2012 年)
        3.2.4 文化转型阶段(2013 年至今)
    3.3 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
        3.3.1 旅游服务设施现状
        3.3.2 旅游空间分布特征
        3.3.3 旅游客源市场特征
    3.4 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问题分析
        3.4.1 旅游文化体验欠缺
        3.4.2 旅游空间感受不佳
        3.4.3 旅游设施支撑不足
        3.4.4 旅游商业氛围过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空间影响因素分析
    4.1 文化遗产因素
        4.1.1 文化价值内涵阐释
        4.1.2 历史建筑展示利用
        4.1.3 文旅缺乏融合发展
        4.1.4 人文社区传承危机
        4.1.5 旅游行为破坏风貌
    4.2 旅游容量因素
        4.2.1 登岛游客数量现状
        4.2.2 游客时空分布分析
        4.2.3 空间容量供给分析
    4.3 服务设施因素
        4.3.1 服务设施体系分析
        4.3.2 旅游交通组织分析
        4.3.3 旅游商业发展分析
    4.4 自然环境因素
        4.4.1 环境制约下的空间建设分析
        4.4.2 环境制约下的空间布局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空间策略
    5.1 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目标
    5.2 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原则
        5.2.1 遗产保护性开发原则
        5.2.2 景区精品化转型原则
        5.2.3 环境整体性协调原则
        5.2.4 旅游可持续发展原则
    5.3 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提升思路
        5.3.1 文化层面——彰显特色人文内涵
        5.3.2 体验层面——强化旅游体验品质
        5.3.3 环境层面——保护整体环境基底
    5.4 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空间策略
        5.4.1 提升空间文化内涵
        5.4.2 优化旅游空间建设
        5.4.3 调控旅游空间容量
        5.4.4 完善服务设施布局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中国近代法律教育研究(186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四、概念的界定和论文结构
    五、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近代法律教育兴起与发展背景
    第一节 晚清法律教育思潮的兴起
        一、司法权丧失与法律人才匮乏
        二、洋务时期近代法律教育的雏形
    第二节 新学制下法律教育制度的调整
        一、晚清壬寅—癸卯学制下法律教育制度的调整
        二、民国壬子癸丑—壬戌学制下法律教育制度的调整
    第三节 教育行政机构与教育团体的建立与运行
        一、民国初年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和运行
        二、民国期间教育团体的推动
第二章 近代专门法政学校中的法律教育
    第一节 晚清法政学堂的法律教育
        一、从限制到专门化:晚清法政学堂的设立
        二、晚清法政学堂的设立
        三、晚清法政学堂的影响
    第二节 民国初年法政专门学校的法律教育
        一、民众认同与民初法政专门学校的设立
        二、民国法政专门学校的问题
        三、民国法政专门学校的整顿
第三章 近代高等教育中的法律教育
    第一节 晚清“壬寅”与“癸卯”学制下高等学堂的法律教育
        一、晚清高等学堂法律教育的兴起背景
        二、“壬寅学制”中的高等法律教育
        三、“癸卯学制”中的高等法律教育
    第二节 民国时期高等学校的法律教育
        一、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理念的重大改观
        二、民国时期高等教育中的法律教育
第四章 近代留学法律教育
    第一节 留学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一、留学运动兴起的原因
        二、近代留学法律教育的总体状况
    第二节 留日法律教育
        一、晚清留日法律教育
        二、民国时期留日法律教育
    第三节 留欧美法律教育
        一、留美法律教育
        二、留欧法律教育
第五章 近代非专业法律教育
    第一节 实业教育中的法律教育
        一、晚清实业教育中的法律教育
        二、民国农科、商科教育的法律课程
    第二节 师范教育中的法律教育
        一、晚清师范教育中的法律教育
        二、民国师范教育中的法律教育
    第三节 普通教育中的法律教育
        一、晚清普通教育中的法律教育
        二、民国普通教育中的法律教育
第六章 近代社会法律教育
    第一节 社会法律教育的兴起
        一、“社会法律教育”概念来源
        二、清末民初社会法律教育环境概述
    第二节 社会法律教育的主要方式
        一、露天学校
        二、通俗讲演
        三、图书馆
    第三节 社会法律教育的发展及成果
        一、教育组织的发展
        二、通俗讲演的发展
        三、图书馆教育的发展
        四、特殊的社会法律教育形式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后记

四、素质教育图书 待开发的沃土(论文参考文献)

  • [1]部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D]. 王倩倩.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山东省小篮球运动员身心发育规律与训练特征研究[D]. 李君璞.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军事人才支撑度研究[D]. 胡彦杰. 天津大学, 2020
  • [4]《河北工人报》读者群结构及拓展研究[D]. 张胜国. 河北大学, 2020(08)
  • [5]蓝鼎元古文研究[D]. 阮慧玲. 闽南师范大学, 2020(12)
  • [6]北美殖民地时期宾夕法尼亚民兵制度研究[D]. 郑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7]基于朴门永续理论下的玉溪市哨河村景观设计[D]. 李鹏飞.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鼓浪屿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空间策略研究[D]. 付有. 华侨大学, 2019(04)
  • [9]台湾当代散文批评新探索研究[D]. 林美貌. 福建师范大学, 2019
  • [10]中国近代法律教育研究(1862-1937)[D]. 冯子宸. 吉林大学, 2019(10)

标签:;  ;  ;  ;  ;  

素质教育书籍,沃土有待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