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语双关的修辞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克丽比努尔·阿布都卡地尔[1](2021)在《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师话语的情态系统》文中提出双关的修辞手法,在英语的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师话语的情态系统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系统构建方法。在双关的修辞中,有谐音的双关、语意的双关、习语的双关等修辞的手法,针对三种类型双关修辞中出现的不同的情态系统情况,在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师话语的情态系统的翻译中,可以采用直接翻译法、分别翻译法、套用翻译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双关的翻译。
王艺臻[2](2021)在《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汉语字谜是以单个汉字为谜底的谜语。字谜的谜面根据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征,对谜底汉字的间架结构进行了生动多样的描述。针对字谜的语义理解与建构有多种解读,本文采用非字面语言视角来探讨字谜的语义理解机制,将字谜看作一种非字面语言形式,并将谜面的常规语义定义为字谜的字面义,解谜所需的特殊语义定义为字谜的非字面义。字谜既具有非字面语言形式的普遍特征,又在以下两点上显着区别于其他非字面语言类型。第一,字谜的非字面义分别置于谜面与谜底之中,谜面所蕴含的非字面义呈中介作用,点明了解谜的具体规则,将谜面与谜底进行桥接;谜底则是非字面义的最终载体,依据“中介”所提供的规则而形成。谜面中的非字面义“中介”是破解字谜最为关键的线索。第二,字谜的非字面义在本质上属于元语言意义,解谜者需要从元语言范畴上将整字、笔画、部件看作二维平面事物进行切分与重构,才能够顺利获取谜底。以上两点充分体现了字谜作为非字面语言的认知特殊性与复杂性。当前语言学界对字谜的探索几乎均是理论型研究,很难科学直观地表明字谜的在线加工机制;心理学界虽然有一些涉及字谜的实证研究,但几乎均是把字谜当作工具来考察顿悟现象,并未将其视为一种语言现象加以解读。因此,关于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疑问。本研究主要关注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字形字谜需要猜谜者增损离合谜面汉字的形态结构以得到谜底(如“又进村中——树”),意会字谜则是把谜面关键字词同义替换为谜底汉字的构字部件(如“所托非人——魏”)。通过比较两者在构造与理解上的异同,我们可以全面且深入地探究字谜的认知加工机制。本博士论文共有两个研究目标:其一是厘清汉语字谜加工的动态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其二是构建汉语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对研究目标一的探究基于实验一至实验四。前三个实验均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其中实验一无启动条件,目的是考察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并明确字谜认知加工过程的不同阶段;实验二提供了字面语境与非字面语境,探讨不同语境如何制约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实验三提供了两种启发程度不同的原型字谜,研究原型启发效应如何推进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实验四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试图发现字谜加工中不同阶段所涉及的神经活动。结果发现,字谜加工中必须首先提取谜面高凸显的字面义,随后才能推理得出解谜所需的低凸显的非字面义。具体来看有三个阶段:(1)字面义加工阶段,即谜面常规义解读阶段。在这一阶段,字谜类型、语境类型等因素不会对加工产生影响,所诱发的神经活动也比较相似,原因在于字谜的谜面通常属于生活中常见的四字短语,认知个体此时仅需展开简单的直义语言加工。(2)字面义与非字面义的竞争阶段。在这一阶段,非字面语境及原型启发条件能够显着推进非字面义的通达,但字面语境可能会阻碍非字面义的通达。(3)非字面义加工阶段,即谜底非常规义获取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对谜面中非字面义“中介”的确认,以及作为非字面义“载体”的谜底的形成。结果还发现,字谜难度越高,或语境强度越低,从字面义到非字面义“中介”的言语推理过程就越困难,反映语义可预测性程度(N400成分)与语义整合难度(LPC成分)的脑电成分的波幅就越大;而一旦确定了非字面义“中介”,从“中介”到“载体”的空间推理则比较简单,认知个体往往能够顺利地从“中介”过渡到“载体”,各种影响因素几乎不会再对解谜的结果产生影响。通过对两种字谜的认知神经机制进行比较,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意会字谜的加工难度高于字形字谜,具体体现在意会字谜的言语推理过程难于字形字谜,前者的非字面义通达晚于后者,前者的原型启发效应弱于后者。研究目标二的实现以研究目标一为基础。我们基于相关理论,综合了过往文献与本研究中的所有实验结果,在博士论文最后提出了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阐释了字谜认知加工的动态进程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关联与互动作用,不仅对汉语字谜这种语言现象本身进行了更为透彻的解析,而且为非字面语言认知研究与人类语言的理解机制研究提供了更为深入、全面的视角。
成汹涌[3](2021)在《英汉双关辞格标记建构对比及习得研究:原型——模型认知视角》文中提出双关辞格利用人们熟知的语言同音或多义背景,对其再加工并使其产生变异,从而达到"言在表而意在内"的特殊效果。变异部分代表新信息,引发读者花精力再处理,呈显着性,带标记;背景化部分属旧信息,是读者理解双关的语言基础,具常规性,无标记。本文基于原型—模型认知视角,探寻英汉双关辞格标记建构及其习得规律。研究发现:1)英汉双关主要借由词语多义性和同音或近音条件完成,但也有一句或几句话关涉两个不同对象的双关构式,由此构成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有时也采用语法和语境手段,构成语法双关和语境双关;2)英语言者在构建双关时多用铰链的多义性,汉语言者则更喜欢利用铰链的修辞性,英语言者比汉语言者更擅长借助铰链的不同语法关系来制造双关;3)英语言者趋向借助两个显性铰链的语音相似共同传递双关意义,汉语言者则更多使用一个显性铰链和另一个想象中的隐性铰链的语音相似来制造双关。这些异同性均由英汉语固有的原型—模型二元对立矛盾关系使然。
岳靖[4](2021)在《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习得研究》文中提出修辞格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语言表达更加得体。本文基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英语母语者的作文语料,对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的习得情况进行考察,统计分析了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的正确使用情况和偏误使用情况,并对比分析了英语母语者与汉语本族语者汉语修辞格的使用情况。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英语母语者作文语料中出现的汉语修辞格的种类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仿词、反语、婉曲、对偶、排比、层递、顶真、回环、对比、映衬、反复、设问、反问共17种。各修辞格使用频率的高低顺序为:排比>对比>比喻>反问>设问>婉曲>映衬>比拟>借代>对偶>夸张>反复>层递>反语>顶真=仿词=回环。初级阶段的英语母语者共使用了16种汉语修辞格,中级阶段为14种,高级阶段为16种。不同汉语水平的英语母语者对汉语修辞格的使用频率顺序为:高级阶段>中级阶段>初级阶段。第二,同汉语本族语者相比,英语母语者使用的汉语修辞格种类相对较少,缺少双关和拈连;英语母语者部分修辞格的使用频率要低于汉语本族语者,例如比喻、比拟、层递等。不同阶段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正确使用频率存在差异,不同阶段英语母语者对汉语修辞格正确使用频率的顺序为:高级阶段>中级阶段>初级阶段。第三,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偏误率的高低顺序为:回环>层递>顶真=反复>排比>借代>映衬>反问>对偶>对比>比拟>设问>比喻>婉曲>夸张>仿词=反语。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的偏误类型有多种,因汉语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固而产生的偏误居于首位,居于第二位的是不恰当的创造,文化差异的影响最小。本文基于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习得情况,针对对外汉语修辞格教学提出一些教学建议,并以若干汉语修辞格为例,设计教案。希望本文的研究内容能够为对外汉语修辞格教学增砖添瓦。
徐瑾瑾[5](2021)在《《牡丹亭》英译本对比研究 ——以白之、汪榕培为例》文中认为《牡丹亭》作为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之一,标志着明代传奇发展的最高峰,在古今中外的戏剧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于《牡丹亭》的研究不但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也有着同样重要的社会价值。同时,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该剧本已有多版本的英译本。其中以白之和汪榕培的英译本影响最大。因此,本文以上述两位译者的《牡丹亭》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研究,探析两个英译本独特的艺术价值。本文除绪论及结语部分之外包括五部分内容。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并阐释了《牡丹亭》英译本的研究意义。然后梳理了《牡丹亭》英译本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根据先行研究,概括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从总体上对汤显祖的《牡丹亭》及其英译本进行了介绍,并重点论述了白之和汪榕培两位译者的《牡丹亭》英译本的特点。第二部分选取白之和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中的宗教文化意象,对宗教术语和宗教文化场景两个方面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白之采用了直译和阐释相结合或直译和注释相结合等方法,最大程度保留中国宗教文化意象。汪榕培则对大量的宗教文化意象进行了淡化或透明化处理,主要采取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传递原作的宗教意象。第三部分选取白之和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中的修辞手法,对双关和援引两个修辞方法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这也体现了二者独特的翻译理念。第四部分来探究两英译本差异的原因,主要体现在译者主体性的差异以及诗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差异两个方面。两位译者都立足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翻译目的,但在翻译过程中两位译者却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思想。白之采用“从心所欲”的翻译原则,遵从自己的感觉,而汪榕培则采用了“传神达意”这一翻译准则。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概括。
唐朗[6](2021)在《相声小品类语言节目的话语关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相声小品类语言节目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与认知紧密相关,本文从话语关联的角度对90个相声小品类语言节目话语的建构情况和受话人的认知情况进行探究,并试图归纳相声小品类语言节目的话语关联策略。通过对文献的收集、筛选、整理和分类,概述关联理论和相声小品类语言节目的研究现状。对选取的90个相声小品类语言节目语料的来源、选取标准、语料特征进行说明,最后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逐一阐释。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相声小品类语言节目话语进行描写、分析及探究。首先从话语的物理环境、交际者的背景知识及个人的认知能力三个方面来建构相声小品类语言节目话语的认知语境。其次探究相声小品类语言节目话语的明示—推理模式。将相声小品类语言节目话语中映射推理和经验推理两种明示—推理类型进行细致分类和统计。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分类方式常规推理和非常规推理。分析相声小品类语言节目典型话语中交际双方显性识别和隐性推理的明示—推理过程。在话语关联描写的基础上,对相声小品类语言节目的话语关联策略进行探究,尝试从改变话语认知语境、提升话语关联程度及制造话语关联差异三个方面总结归纳话语关联策略。从改变话语认知语境的角度总结出新信息排除旧信息和背景知识补足明示信息两条策略;从提升话语关联程度的角度总结出说话人增强语境效果和受话人付出额外推理努力两条策略;从制造话语关联差异的角度总结出有意造成关联差异和无意造成关联差异两条策略。最后总结全文有关相声小品类语言节目话语关联的结论,指出语料选择和问卷调查两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
方安琪[7](2021)在《汽车营销方案英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跨国经济交易也越来越频繁,国内外品牌竞相开拓自己的国际市场。商业文本在国际商务合作中应用也日益增多,商业文本语言多简洁,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作为商品或服务的宣传工具,广告在商业营销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随着国际市场的规模化,广告翻译也愈发重要。广告是以诱导消费、盈利为目的,广告翻译也必须遵循这一目的。本项目是关于斯柯达汽车和大众途铠营销方案的英译。此项目文本整体语言结构简洁,多短语句,语言多诱导性,吸引受众注意。项目是关于斯柯达三款SUV线上平台宣传策略和途铠网络口碑维护以及营销策略,译者需要考虑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原文的意思,通过合适的译语呈现给目标读者。此项目虽归类为商业文本,但其内容也含有大量广告语言。在语境关联理论指导下,本报告分析了商业文本和广告文案的语言特点,探讨了汽车营销方案的翻译策略。对于标题和口号翻译,采用直译或意译的方法去构建最佳关联语境。对于四字词语、文化负载词和网络词语的翻译,可寻找对等的文化概念的词语或意译。对于仿拟、比喻、双关、对比和反复修辞格的翻译,采用直译保留相似的修辞格、意译或省略不译。对于无主句、省略句和被动句的翻译,则采用增译、调整句子结构或改变句子成分去处理译文。本报告主要通过分析具体商业文本和广告英译案例,去探讨汽车营销方案翻译中翻译策略的选择和交际意图的实现。希望为以后的商业文本和广告文本翻译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叶露,袁斌业[8](2021)在《Delabastita的双关语译论在《哈姆雷特》汉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莎士比亚在其不朽名作《哈姆雷特》中运用了大量双关修辞,展现出惊人的语言魅力。应用Delabastita的双关语分类法,对剧本中的双关进行分类,并以梁实秋、朱生豪和卞之琳翻译的《哈姆雷特》为语料,将三位译者的双关语翻译策略与Delabastita提出的十种翻译模式进行匹配,分析Delabastita的双关语翻译模式在《哈姆雷特》汉译中的应用,进而探究将该译论应用于英语双关语汉译的可行性。研究表明,Delabastita提出的Pun>Non-Pun、Pun>Pun、Editorial Techniques、Pun>Zero和Pun>Punoid双关语模式可应用于《哈姆雷特》汉译,其它模式不具备可移植性。此外,研究发现运用Pun>Punoid模式可巧妙还原双关语的韵味,值得文学翻译者进一步借鉴和发展。
靳敏[9](2020)在《英语语言文学中的常用修辞手法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世界上有67个国家和地区采用英语,并作为国家的官方语言。英语从属于印欧语系,由26个英文字母组合而成,最早是日耳曼民族的部落语言,自公元449年左右诞生,中古英语又历经了1500年左右形成了近代英语,繁荣于英国莎士比亚时期。在英语的漫长演变发展中,英语语言文学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修辞手法,只有了解和掌握英语常用的修辞手法才能真正地理解英语文学作品的含义,进一步推动英语语言文学的学习。
宋凯月[10](2020)在《近三年汉语新词语探究及社会知晓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汉语新词语自出现以来,国内学界对其研究不断,本学术论文以近三年汉语新词语(文章中出现的“近三年”均指2014-2016年,后文对此不再说明)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汉语新词语的监测理念,即“新词语的监测,监测的不只是语言,还有社会生活的实态。”1,本学术论文从语言学本身和社会学两个角度对汉语新词语展开研究。本学术论文的研究目的有两个,一是借助语言学研究近三年汉语新词语的特征,帮助人们了解汉语新词语,同时为汉语新词语的监测提供参考;二是针对社会知晓度问卷调查的结果,研究汉语新词语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并提出规范汉语新词语的建议。论文正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汉语新词语的特征。首先,介绍汉语新词语的语言面貌,从新词语反映的领域分布和社会热点两个层面展开,结合部分例词详细说明。其次,介绍汉语新词语的总体特征,从词语长度、结构方式等方面展开。最后,介绍汉语新词语与修辞手法的关系。第二部分从社会学角度展开社会知晓度调查,研究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首先,介绍本次的社会知晓度调查,包括问卷设计、可信度检验、问卷收发情况、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其次,从目标词语不分群、分群角度分析性别、年龄、职业对目标词语知晓度和使用态度的影响。继而采用定量定性的方法研究样本知晓汉语新词语的途径、对汉语新词语的态度。第三部分介绍汉语新词语的规范。首先介绍汉语新词语的规范意义,其次提出汉语新词语的规范原则,最后,结合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提出汉语新词语的规范建议。
二、英语双关的修辞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双关的修辞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师话语的情态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一、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师话语的情态系统中双关修辞的主要类型以及应用 |
1. 谐音的双关用法。 |
2. 语义的双关用法。 |
3. 习语的双关用法。 |
二、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师话语的情态系统中英语双关的翻译 |
1. 双关中的直译法。 |
2. 双关中的分译法。 |
3. 双关中的套译法。 |
三、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师话语的情态系统教学模式论述 |
四、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师话语的情态系统阅读教学模式的使用 |
五、结语 |
(2)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字谜的界定与分类 |
1.3 研究目标与问题 |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
1.5 研究意义 |
1.6 论文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汉语字谜的语义理解与建构 |
2.1.1 语法修辞视角 |
2.1.2 概念整合视角 |
2.1.3 关联理论视角 |
2.1.4 认知拓扑视角 |
2.1.5 非字面语言视角 |
2.2 汉语字谜理解的实证研究 |
2.2.1 字谜认知加工的动态进程 |
2.2.2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境效应 |
2.2.3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原型启发效应 |
2.2.4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神经活动与神经表征 |
2.3 本章小结 |
3 理论基础与研究手段 |
3.1 理论基础 |
3.1.1 基于“加工阶段”的非字面语言理论与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 |
3.1.2 基于“凸显度”的非字面语言理论 |
3.2 研究手段 |
3.2.1 眼动追踪技术 |
3.2.2 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 |
3.3 实验材料评定及汉语字谜库创建 |
3.3.1 字谜初选 |
3.3.2 字谜谜面的规约度评定(预实验a) |
3.3.3 字谜的主客观难度与合理性评定(预实验b) |
3.3.4 字谜启动语义的评定(预实验c) |
3.3.5 原型字谜与干扰字谜的主客观启发程度评定(预实验d) |
3.3.6 字谜匹配选项的评定(预实验e) |
3.4 本章小结 |
4 实验一: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语义通达进程的眼动研究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方法 |
4.2.1 实验设计 |
4.2.2 实验被试 |
4.2.3 实验材料 |
4.2.4 实验仪器 |
4.2.5 实验流程 |
4.2.6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行为数据 |
4.3.2 眼动数据 |
4.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义通达 |
4.4.1 字谜加工中语义通达的三个阶段 |
4.4.2 字谜类型对字谜语义通达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实验二: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语境效应的眼动研究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方法 |
5.2.1 实验设计 |
5.2.2 实验被试 |
5.2.3 实验材料 |
5.2.4 实验仪器 |
5.2.5 实验流程 |
5.2.6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行为数据 |
5.3.2 眼动数据 |
5.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境效应 |
5.4.1 字面语境对字谜语义通达的阻碍作用 |
5.4.2 非字面语境对字谜语义通达的促进作用 |
5.4.3 字谜加工中语境效应的理论阐释与反思 |
5.5 本章小结 |
6 实验三: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原型启发效应的眼动研究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方法 |
6.2.1 实验设计 |
6.2.2 实验被试 |
6.2.3 实验材料 |
6.2.4 实验仪器 |
6.2.5 实验流程 |
6.2.6 数据处理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行为数据 |
6.3.2 眼动数据 |
6.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原型启发效应 |
6.4.1 原型启发效应对字谜语义通达的催化作用 |
6.4.2 不同原型类型的具体启发效果 |
6.4.3 字谜难度对原型启发效应的影响 |
6.4.4 对“低凸显假说”理论的反思 |
6.5 本章小结 |
7 实验四: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神经活动的ERP研究 |
7.1 实验目的 |
7.2 实验方法 |
7.2.1 实验设计 |
7.2.2 实验被试 |
7.2.3 实验材料 |
7.2.4 实验流程 |
7.2.5 脑电记录与分析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行为数据 |
7.3.2 脑电数据 |
7.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神经活动 |
7.4.1 字谜加工中不同阶段的神经活动及本质特征 |
7.4.2 字谜类型与启动类型对字谜神经加工的影响 |
7.5 本章小结 |
8 汉语字谜的认知神经加工特征 |
8.1 汉语字谜的一般认知特征 |
8.1.1 非字面义的二重性特征 |
8.1.2 非字面义的元语言特征 |
8.1.3 语义通达的分步加工特征 |
8.1.4 语境制约下的低凸显性特征 |
8.1.5 原型启发下的快速解码特征 |
8.2 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的认知神经加工比较 |
8.2.1 意会字谜的言语推理过程难于字形字谜 |
8.2.2 意会字谜的非字面义通达晚于字形字谜 |
8.2.3 意会字谜的原型启发效应弱于字形字谜 |
8.3 字谜与其他非字面语言形式的认知神经加工异同 |
8.3.1 与其他低规约度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 |
8.3.2 与中规约度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 |
8.3.3 与高规约度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 |
8.3.4 在“汉语非字面语言规约层级递进模型”的位置 |
8.4 本章小结 |
9 结论 |
9.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9.1.1 厘清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不同阶段的特点 |
9.1.2 构建汉语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 |
9.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9.3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字谜自身指标的量化 |
附录2:两种语义启动项的量化 |
附录3:三种配对字谜的启发量 |
附录4:三类选项(除正确选项外)的相关量化 |
附录5:练习材料及填充刺激 |
附录6:实验一至实验四的指导语 |
附录7:眼动与ERP实验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4)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选题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汉语修辞格研究 |
1.2.2 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研究 |
1.2.3 汉语修辞格习得研究 |
1.3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1.3.1 偏误分析理论 |
1.3.2 中介语理论 |
1.4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总体与正确使用情况考察 |
2.1 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总体使用情况考察 |
2.1.1 整体使用情况考察 |
2.1.2 不同等级英语母语者的使用情况考察 |
2.1.3 与汉语本族语者使用情况的对比分析 |
2.2 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正确使用情况考察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的偏误分析 |
3.1 偏误统计 |
3.2 偏误类型分析 |
3.2.1 与汉语语法相关的偏误 |
3.2.2 辞格使用偏差 |
3.3 偏误原因分析 |
3.3.1 汉语修辞格本身的复杂性 |
3.3.2 对外汉语教学中修辞教学的比重小 |
3.3.3 汉语教材中修辞知识的比重小 |
3.3.4 母语负迁移及文化差异的影响 |
3.3.5 回避策略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汉语修辞格的教学建议与教学设计 |
4.1 教学建议 |
4.1.1 激发学生兴趣,因材施教 |
4.1.2 适当补充教材中的修辞内容 |
4.1.3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 |
4.1.4 多种教学方法,灵活教学 |
4.2 教学设计 |
4.2.1 汉语修辞格的选择 |
4.2.2 “比喻和比拟”教案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牡丹亭》英译本对比研究 ——以白之、汪榕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国内外《牡丹亭》英译本研究的成就和不足之处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汤显祖的《牡丹亭》及其英译本 |
(一)白之英译本 |
(二)汪榕培英译本 |
二、《牡丹亭》两英译本中宗教文化意象的翻译比较 |
(一)宗教文化术语翻译比较 |
1.道教文化术语翻译比较 |
2.佛教文化术语翻译比较 |
(二)宗教文化场景翻译的差异 |
1.道佛二教交融的场景 |
2.佛教场景 |
三、《牡丹亭》英译本的修辞手法翻译比较 |
(一)双关翻译比较 |
1.语义双关翻译比较 |
2.谐音双关翻译比较 |
(二)援引翻译比较 |
1.典故援引的翻译比较 |
2.集唐诗援引的翻译比较 |
四、《牡丹亭》两英译本产生差异的原因 |
(一)译者主体性的差异 |
1.翻译目的的相似性 |
2.翻译思想的差异性 |
(二)理性思维和诗性思维的差异 |
1.理性思维与诗性思维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
2.白之译本中理性思维的体现 |
3.汪榕培译本对诗性思维的传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相声小品类语言节目的话语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关联理论的相关研究 |
1.2.2 相声小品类语言节目的相关研究 |
1.3 语料概况 |
1.3.1 语料来源 |
1.3.2 语料特征 |
1.4 研究方法 |
1.4.1 统计描述法 |
1.4.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
1.4.3 问卷调查法 |
2 相声小品类语言节目话语的认知语境 |
2.1 话语的物理环境 |
2.1.1 抽象语句 |
2.1.2 时空情境 |
2.2 交际者的背景知识 |
2.2.1 百科知识 |
2.2.2 词汇知识 |
2.2.3 逻辑知识 |
2.3 个人的认知能力 |
2.3.1 模式识别能力 |
2.3.2 逻辑推理能力 |
2.4 小结 |
3 相声小品类语言节目话语的明示—推理模式 |
3.1 明示—推理类型 |
3.1.1 映射推理 |
3.1.2 经验推理 |
3.1.3 常规推理与非常规推理 |
3.2 明示—推理过程 |
3.2.1 显性识别 |
3.2.2 隐性推理 |
3.3 小结 |
4 相声小品类语言节目话语的关联策略 |
4.1 改变话语认知语境 |
4.1.1 新信息排除旧信息 |
4.1.2 背景知识补足明示信息 |
4.2 提升话语关联程度 |
4.2.1 说话人增强语境效果 |
4.2.2 受话人付出额外推理努力 |
4.3 制造话语关联差异 |
4.3.1 有意造成关联差异 |
4.3.2 无意造成关联差异 |
4.4 小结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7)汽车营销方案英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商务翻译研究现状 |
1.2.2 广告翻译研究现状 |
1.3 语境关联理论对本项目的指导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翻译过程 |
2.1 项目简介 |
2.2 译前准备 |
2.3 译中阶段 |
2.4 译后阶段 |
第3章 翻译源文本特点 |
3.1 《斯柯达汽车和大众途铠营销方案》内容简介 |
3.2 源文本语言特点 |
3.2.1 语言简短,通俗凝练 |
3.2.2 四字词语,言简意赅 |
3.2.3 网络语言,新颖独特 |
3.2.4 修辞灵活,引人入胜 |
第4章 案例分析 |
4.1 标题和口号的翻译 |
4.1.1 标题翻译 |
4.1.2 口号翻译 |
4.2 词汇翻译 |
4.2.1 专有名词翻译 |
4.2.2 四字词语翻译 |
4.2.3 网络词汇翻译 |
4.2.4 文化负载词翻译 |
4.3 修辞格翻译 |
4.3.1 仿拟 |
4.3.2 比喻 |
4.3.3 对比 |
4.3.4 双关 |
4.3.5 反复 |
4.4 句子翻译 |
4.4.1 无主句翻译 |
4.4.2 省略句翻译 |
4.4.3 被动句翻译 |
第5章 结论 |
5.1 收获与发现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Delabastita的双关语译论在《哈姆雷特》汉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Delabastita的双关语翻译理论 |
(一)双关语的分类 |
(二)双关语的翻译模式 |
二、Delabastita译论下《哈姆雷特》中的双关语分类 |
(一)垂直双关 |
(二)水平双关 |
(三)同音同形双关 |
(四)同音异形双关 |
(五)异形异音双关 |
三、Delabastita双关语翻译模式在《哈姆雷特》三个汉译本中的应用 |
Pun模式'>(一)Pun>Pun模式 |
Non-Pun模式'>(二)Pun>Non-Pun模式 |
Punoid 模式'>(三)Pun>Punoid 模式 |
Zero模式'>(四)Pun>Zero模式 |
(五)Editorial Techniques 模式 |
四、结语 |
(9)英语语言文学中的常用修辞手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学习英语语言文学中修辞手法的意义 |
1. 学习修辞手法可以有效提升英语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 |
2. 学习英语语言文学中的修辞手法可以提升文学素养和应用能力。 |
二、英语语言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
1. 音韵修辞。 |
2. 词法修辞。 |
3. 句法修辞。 |
三、结语 |
(10)近三年汉语新词语探究及社会知晓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
1.研究缘由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汉语新词语 |
2.词汇学的研究 |
3.修辞学的研究 |
4.社会语言学的研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1.定量定性研究法 |
2.文献资料分析法 |
3.问卷调查法 |
(四)语料来源 |
一、近三年汉语新词语本体研究 |
(一)近三年汉语新词语的语言面貌 |
1.近三年汉语新词语的领域分布特征 |
2.近三年汉语新词语的词汇总体特征 |
3.近三年汉语新词语的修辞特征 |
(二)近三年汉语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及原因 |
1.近三年汉语新词语的产生途径 |
2.近三年汉语新词语的产生原因 |
二、近三年汉语新词语社会知晓度调查 |
(一)调查问卷相关情况说明 |
1.问卷设计 |
2.问卷可信度分析 |
3.问卷收发情况 |
4.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1.目标词语不分群分析 |
2.目标词语分群分析 |
3.调查对象知晓汉语新词语的途径分析 |
4.调查对象对汉语新词语的态度分析 |
三、汉语新词语的规范 |
(一)规范汉语新词语的意义 |
1.便利人们的生活 |
2.丰富汉语词汇 |
3.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 |
(二)规范汉语新词语的原则 |
(三)规范汉语新词语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近三年部分汉语新词语社会知晓度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近三年汉语新词语 |
附录三 :近三年汉语新词语结构类型分布表 |
附录四 :近三年网络类新词语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英语双关的修辞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师话语的情态系统[J]. 克丽比努尔·阿布都卡地尔. 校园英语, 2021(32)
- [2]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 王艺臻. 浙江大学, 2021(08)
- [3]英汉双关辞格标记建构对比及习得研究:原型——模型认知视角[J]. 成汹涌.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1(02)
- [4]英语母语者汉语修辞格习得研究[D]. 岳靖.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5]《牡丹亭》英译本对比研究 ——以白之、汪榕培为例[D]. 徐瑾瑾.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相声小品类语言节目的话语关联研究[D]. 唐朗.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汽车营销方案英译实践报告[D]. 方安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Delabastita的双关语译论在《哈姆雷特》汉译中的应用研究[J]. 叶露,袁斌业.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02)
- [9]英语语言文学中的常用修辞手法探析[J]. 靳敏. 校园英语, 2020(42)
- [10]近三年汉语新词语探究及社会知晓度分析[D]. 宋凯月.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