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滩地柳树无性系工业用材林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颖[1](2019)在《辽东地区落叶松优良无性系造林密度研究》文中指出落叶松(Larix spp.)是我国北方及南方亚高山地区优良的造林树种,加强对落叶松优良无性系造林技术研究,对解决落叶松优良无性系产业化发展存在造林技术粗放问题以及改变我国木材紧缺,加速培育出工业用材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设置在辽宁清原大孤家林场的12年生落叶松优良无性系1、2、3、4造林密度试验林连续10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3种不同造林密度A(2m×3m)、B(2m×2m)、C(2m×1.5m)对四个无性系胸径、树高、冠幅、单株材积、蓄积量、林分结构以及抚育间伐起始期的影响等。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3种不同造林密度A、B、C对四个无性系林分生长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3-5a生期间,四个无性系林分的胸径、冠幅、单株材积生长量大小依次均为密度C>密度A>密度B,7-11a生期间则随密度减小而增大;3-11a生期间,四个无性系在密度C的林分蓄积量最大;造林密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相对较弱。随着林龄增大,密度对胸径、冠幅、单株材积、蓄积量的影响越来越显着,11a生时无性系1、2、3、4在高密度林分与低密度林分的平均胸径分别相差2.11cm、3.26 cm、2.14 cm、1.23cm,平均冠幅分别相差0.79m、0.91m、0.58m、0.16m,平均单株材积分别相差0.0293m3、0.0484m3、0.0224m3、0.0162m3,,平均蓄积量分别相差16.19m3·hm-2、95.34m3·hm-2、53.9m3·hm-2、82.8m3·hm-2。3-9a生期间,四个无性系在高密度C下树高最高,11a生时无性系1、2在低密度A下的树高最高,无性系3、4在高密度的树高生长量有变缓的趋势。在密度A、B的冠幅生长量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增加,在密度C的冠幅生长量随林龄增大而减小后又增大。不同无性系的生长特性受遗传效应影响,表现出在不同密度下的适应能力不同。(2)造林密度对落叶松无性系形质指标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四个12a生落叶松无性系林分树干通直度均表现出造林密度越小,林分树干通直度越大,密度越小单株间树干变异系数越小,林分越稳定。无性系1树干通直度最大,单株间树干通直度变异系数最小,以密度A造林密度下树干通直度最优;四个12a生落叶松无性系林分树干圆满度均表现出造林密度越大树干圆满度越接近1.0,密度越大,单株间树干圆满度变异系数越小,林分越稳定。无性系4树干圆满度最接近1.0,以高密度C造林密度下树干圆满度最优。四个3-11a生落叶松优良无性系高径比随林龄增大而趋于1.0后又增大,随密度增大而增大,造林密度越小,林分高径比越接近1.0,树干尖削度越小,圆满度越大,林分越稳定,11a生时高径比变异系数随密度减小而减小。(3)造林密度对落叶松无性系林分结构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落叶松优良无性系在3-7a生期间高密度C林分胸径变动系数最小,林木分化最低,9-11a生期间低密度A胸径变动系数最小,林木分化最低。3-9a生期间单株材积在高密度C下变动系数较小,11a生时在低密度A下变动系数最小。各林龄造林密度对单株材积变动系数的影响最为强烈,其次是胸径,对树高变动系数的影响相对较弱些,在3-11a生期间,各密度林分树高变动系数在高密度C下最小,林木分化最低。而且,胸径、单株材积和树高的变动系数均表现出随林龄增大而呈现降低的趋势。不同造林密度对11a生落叶松优良无性系林分径级、高度级结构的影响均不同。3种密度林分在中等及以上径级株数率随密度减小而增大,而在较小径阶株数率随密度的减小而减小的分布规律。A、B、C 3种密度处理中最大株数率径级分别为14cm、12cm、12cm,密度A、B林分直径结构近似正态分布,在12cm和14cm中等径级的株数均超过50%。密度C林分直径集中分布在较小的径级范围内。在A、B、C 3种密度处理中最大树高株数率高度级均为14m,在中等偏上(14m)高度级密度A林分树高株数率最大,在中等偏下(12m)高度级密度B、C林分树高株数率较高,在较小(10m)和较大高度级(16m)3种密度林分树高株数率均较低。(4)四个落叶松优良无性系的抚育间伐起始期均随密度增大而提前,四个无性系的胸径定期平均生长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减小。不同无性在不同密度下胸径定期平均生长量有一定差异,根据定期平均生长量显着下降开始期来确定抚育间伐的起始期,在密度A下落叶松优良无性系1-4的起始间伐期分别为5a、7a、9a、5a;在密度B下落叶松优良无性系1-4的起始间伐期分别为5a、7a、7a、9a;在密度C下落叶松优良无性系1-4的起始间伐期均为5a。
金培林[2](2019)在《杨树优良品种(系)的筛选》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通过箭杆杨(P.nigra L.var.thevestina(Dode)Bean.)和欧洲黑杨(P.nigra)的杂交选育出了箭黑杨(Populus.thevestina×P.nigraˋbaichengˊ),并进行了区域试验,吉林省和内蒙等干旱地区建立了5处杨树品种对比试验林。并在苗期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造林试验,对树木生长指标进行了统计。通过多年的观测结果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箭黑杨以西安的箭杆杨为母本,以新疆阿勒泰的欧洲黑杨为父本,进行欧洲黑杨种内杂交育种试验,经过多年的对其杂种后代的反复试验、观测、筛选后,选育成功的一个杨树新品种。2、箭黑杨的物候期和引进的黑杨系列相似,生长期长,表现为萌动期相对较早,封顶期较晚。其萌动期为4月20日,展叶期为5月5日,封顶期为9月28日。3、通过对箭黑杨苗期的生长观测,对四平、白城和乌兰浩特等3处试验地上的杨树品比林的调查,箭黑杨保存率最高(2009年箭黑保存率分别91.7%、94.4%和97.2%;2010年保存率88.9%、94.4%和97.2%),由此可以推断在这些干旱的试验地上箭黑杨表现出良好的抗旱性。4、箭黑杨幼树,在经历了白城市极端气温-37.9℃的严寒条件下没有发生枯梢和日灼现象。同时,通过2009年和2010年对坐落于四平、白城和乌兰浩特等3处试验地上的杨树品比林的调查表明箭黑杨均没有冻害发生。5、通过对成熟林的调查显示,箭黑杨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单株材积均显着地高于对照品种白城小黑杨。6、通过区域化试验发现箭黑杨在轻壤土、沙壤土和草甸土等不同土壤条件下,表现耐旱、耐寒、速生、抗病虫害。而且,通过综合评价分析可知,箭黑杨各方面性状表现最佳。因此,箭黑杨适宜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以及其邻近地区的沙地、草甸土、黑钙土和黑土上,营造用材林、防护林和“四旁”绿化时栽培推广,是东北中西部地区新的黑杨系列品种
乔玉玲,秦光华,宋玉民,康智,于振旭[3](2018)在《柳树种质资源创新与杂交利用研究》文中提出柳树是我国重要的阔叶树种和遗传资源。但柳树品种遗传资源日渐狭窄,而快速缓解目前柳树种质资源匿乏的有效方法是柳树资源创新,所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优良基因资源进行系统收集、保存、复制、选育和开发利用研究,创造新种质,拓宽种质遗传基础,对于促进柳树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阐述了柳树种质资源材料创新的3种途径,常规杂交为主要应用方法。开展了以旱柳优良单株为亲本进行的杂交试验,采用离体培养法比较雄株的花粉活力,研究了旱柳种内杂交亲和性。结果表明:花粉离体萌发培养基是以10 g/L琼脂+150 g/L蔗糖+0.2 g/L硼酸的萌发效果最好,3株优树花粉萌发率最高46.8%。本次杂交取得种子的有8个母本,7个父本,共16个组合,培育出杂种苗的有12个组合。得到组合较多的母本是博3,亲和性最好,与6个父本的组合都育有种子,利9没有得到种子。采用标准差选择法,选出22株超级苗,入选率为1.74%。对9个杂交组合的苗木生长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苗高和地径在家系间都达0.01显着水平,多重对比显示D12-2明显优于其它无性系。明确了旱柳种质资源创新和利用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费英杰[4](2014)在《柳树优良无性系在北京地区的观赏和用材价值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柳树生长速度快、生态适应性广泛、抗逆性强,是重要的园林观赏和速生用材树种,我国柳树资源丰富,开发应用前景广阔。目前,由于缺少对柳属植物在北京地区园林观赏、速生用材方面的评价,导致在北京地区应用的只有旱柳、绦柳等少数原产种质,远不能满足生态建设和农林生产对优良柳树资源的巨大需求。因此,本研究在筛选出10个在北京地区适生的柳树无性系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其中8个无性系的观赏价值和3个无性系的用材价值进行评价,拟推荐适合北京地区园林观赏和速生用材的优良柳树资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通过对10个柳树优良无性系的越冬成活率、扦插成活率、抗病虫害及物候期的调查研究,发现10个柳树优良无性系都能够适应北京地区的气候环境。(2)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柳树优良无性系观赏价值评价层次模型,分为目标层(T):柳树优良无性系观赏价值评价;准则层(M):树形(M1)、叶形(M2)、枝形(M3);因子层(N):株高(N1)、树姿(N2)、冠幅(N3)、叶面积(N4)、叶片形状(N5)、有无秋色叶(N6)、枝条颜色(N7)、分枝角度(N8)。柳树优良无性系观赏价值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蒿柳(Salix viminalis)、龙爪柳(Salix matsudana f.tortuosa)、曲6、竹柳的综合得分都高于北京地区本土柳树旱柳(Salix matsudana),值得推广。(3)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柳树优良无性系用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P):柳树优良无性系用材价值评价;准则层(C):主干年生长量(C1)、干形(C2)、木材性质(C3);因子层(D):株高(D1)、基径(D2)、冠幅(D3)、分枝数(D4)、含水率(D5)、基本密度(D6)。柳树优良无性系用材价值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竹柳、苏柳799(Salix jiangsuensis’799’)适合作为用材林树种在北京地区推广应用。
刘源[5](2013)在《柳树优良品种选育》文中提出本论文以22个柳树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历经8年,对金乡县白洼林场、冠县苗圃和菏泽东明集林场三个试验地,开展胸径、树高等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等,并结合适应性、抗逆性等进行多性状综合选择,结论如下:1.通过开展苗期试验,得出SH-24、SH-4、D1、D34、SH-13、D108、SH-19、2460、2464等9个无性系表现较为突出。2.变异性分析表明,柳树无性系间存在广泛的变异,选择潜力较大。3.各试验林不同林龄的22个柳树无性系方差分析及多重检验表明,金乡县白洼林场试验林的8、10、15各项指标表现优异;冠县苗圃试验林各项指标排名靠前的是10、28、8、15四个系号;东明集林场试验林各项指标表现优异的有34、15、28三个系号。4.年度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性状年度之间存在着非常显着的相关关系,从而为柳树无性系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材积、胸径、树高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且材积与其他指标间存在显着正相关或负相关,说明通过材积、胸径、树高进行优良无性系直接选择比较可靠。5.区域试验遗传分析表明,树高、胸径、材积的广义遗传力都较高且稳定,可见无性系生长受环境影响较弱,受遗传控制较强,以此进行的选择是比较可靠的。6.对白洼林场22个无性系进行聚类分析表明,可将22个无性系分为5类,其中第4第5类的8、10、15无性系生长快,材积量大,可作为速生用材优良无性系的选育材料。7.耐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柳树无性系NaCl胁迫后SOD、POD、MDA的组间变化差异不显着,说明不同无性系耐盐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柳树幼苗可以承受0.4%以下的NaCl胁迫,0.4%-0.6%的NaCl胁迫是柳树幼苗承受的临界点,0.8%的NaCl胁迫对柳树幼苗造成实质性伤害。SH30(15)、SH19(18)生长迅速,抗盐碱能力理论上较强,值得进一步研究。8.柳树各无性系的物候期及抗性情况从观察结果来看,22个柳树无性系的物候期基本相近。22个柳树无性系总体抗病虫能力普遍较强,全部22个无性系都耐低温和干旱,抗寒抗旱能力都很强。9.综合评价表明,初步筛选出3个优良柳树无性系,分别为:15、10、8号。入选的3个柳树无性系10号的平均树高为11.80m,平均材积为0.082m3,平均胸径为13.69cm;8号的平均树高为10.79m,平均材积为0.072m3,平均胸径为13.15cm;15号的平均树高为11.02m,平均材积为0.063m3,平均胸径为12.19cm。相比对照,3个无性系的材积遗传增益依次是38.58%、29.01%、14.41%。对初步筛选出柳树的无性系,在之后的时间内还需要继续观测和试验。下一步应对这些无性系的材质性状和形质指标等进行更进一步的试验和测定,以更好地推广应用。
刘东[6](2013)在《杨树基因型及混交模式对根际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杨树不同无性系[(1)南林895杨:I-69杨(Populus deltoides Bartr. cv.“Lux”)×I-45杨(P. euramericana (Dode) Guinier cv.‘I-45/51’)杂交组合F1(2)南林80351杨:I-69×I-63(P. deltoides Bartr. cv.“Harvard”)杂交组合F1(3)75杨:I-72(P×euramericana(Dode) Guinier cv.“San Matino” ex I-72/58)×I-63杂交组合F1纯林]及杨树(南林895杨)与江南桤木(Alnus trabeculosa)和苏柳799(Salix×jiangsuenis cv.J799)六种不同混交模式(杨树×柳树×桤木、杨树×柳树、杨树×桤木、杨树、柳树、桤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原位根箱试验与室内盆栽根箱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无性系及不同混栽模式下根际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体特征及其季节动态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室内模拟盆栽试验条件下,不同混交模式根际土壤的矿化速率及无机态氮的含量显着高于非根际土壤,而在不同混交模式之间,杨树桤木混交模式根际土壤氮的矿化最为迅速,其根际无机态氮的含量也最高,随着根际土壤N净矿化速率的增大,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均显着增加。(2)杨树与不同树种混栽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生物量氮均显着高于杨树纯林。不同组成模式根际土的碳氮比值存在显着差异,其中杨树~桤木混交模式最高,其次为杨树~桤木~柳树混交模式、杨树纯林模式、柳树纯林模式、杨树~柳树混交模式,桤木纯林模式最低。杨树~柳树~桤木混交、杨树~柳树混交和杨树~桤木混交模式根际土壤天冬酰胺酶、尿酶活性显着高于杨树纯林,而蛋白酶活性不同混交模式差异不显着。相关性分析表明,根际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或负相关。(3)杨树桤木混栽模式根际土壤细菌、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显着高于杨树纯林土壤。杨树~柳树、杨树~柳树桤木混栽模式根际土壤细菌、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显着低于杨树纯林土壤。不同混栽模式根际土壤细菌、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显着高于非根际土壤。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与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间有很好的相关。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与土壤蛋白酶以及天冬酰胺酶活性均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4)田间试验下,除2011年7月份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硝态氮含量无显着差异外,三种杨树不同无性系根际及非根际土壤铵态氮含量、无机态氮含量和pH值在相同采样时间下均存在显着差异,其中根际土壤pH值均显着低于非根际土壤,而铵态氮、硝态氮和无机态氮含量均显着高于非根际土壤。在同一采样时间下,杨树不同无性系根际土壤间铵态氮、硝态氮、无机态氮含量和pH值差异均不明显。从季节动态变化上来看,三种杨树不同无性系根际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存在显着差异。南林895杨根际土壤氮净矿化速率在夏季显着高于春季和冬季。75杨季节差异不显着。南林80351杨净矿化速率最高值出现在冬季。三种杨树无性系根际土壤硝化率趋于稳定,在不同采样时间下均无显着差异。同一采样时间下,三种杨树无性系根际土壤氮净矿化速率在3个不同采样季节都显着高于非根际土壤,而硝化率均显着低于非根际土壤。南林80351杨根际土壤氮净矿化速率在三个不同采样时间均显着高于75杨和南林80351杨。(5)三种杨树无性系在三个不同采样季节微生物生物量总的变化规律一致,均表现为南林895杨>75杨>南林80351杨,根际土>非根际土。从季节动态变化来看,南林895杨、75杨和南林80351杨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冬季较高,而春夏季节较低。三个杨树无性系根际土壤MBC/MBN比值受季节影响差异显着,最高值均出现在2010年11月,最低值均出现在2011年7月,各无性系根际土壤MBC/MBN比值均在5.0以下。同一采样时间下,三种杨树无性系根际土壤尿酶、蛋白酶、天冬酰胺酶活性均存在显着差异。从季节动态变化来看,各种酶活性均在2011年7月份最高。相关分析表明,氮硝化速率与pH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尿酶、蛋白酶、天冬酰胺酶活性和微生物碳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pH值与尿酶、天冬酰胺酶活性和微生物碳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蛋白酶活性呈极显着负相关;硝态氮含量与微生物碳氮均呈极显着正相关;铵态氮含量与尿酶活性呈显着相关,蛋白酶活性与天冬酰胺酶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微生物量碳呈显着正相关,天冬酰胺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呈显着正相关。(6)通过对细菌16S rRNADGGE图谱分析发现,同一采样时间三种杨树无性系根际土壤之间条带数不同,说明各无性系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存在着多样性。各无性系之间均存在相同的条带,说明各无性系根际土壤细菌之间存在着相同的类群;并且各条带的亮度也不相同,说明相同细菌种类的数量也存在着差异。与细菌16S rRNADGGE图谱相比,每个土壤样品扩增产物真菌图谱条带数量明显少于细菌图谱,条带少而疏,说明根际土壤真菌类群数低于细菌。不同杨树无性系有许多共同条带,也有一些特殊条带。和细菌的DGGE图谱相比,各样品的泳道带型变异较小,优势条带明显。从季节动态变化上来看,三种杨树不同无性系均表现为11月份细菌、真菌条带数高于7月份和3月份。所以从整体看,冬季(11月份)土壤细菌、真菌多样性组成较春季(3月份)和夏季(7月份)有所提高。相同采样时间下,各无性系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相似性系数不大。说明不同无性系在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方面存在较明显的差异。(7)在长江滩地立地条件下,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在0~2mm和2~4mm处,无显着差异,但与4~10mm处差异显着。因此,选择0~4mm处作为根际土壤采集,是比较正确可靠的根际土壤采集距离。土壤pH值、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微生物呼吸商、微生物量氮占总氮含量的比例、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参数。本研究中5种不同树种或无性系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系数在0.27~0.65之间,划分为4个等级。根据不同树种及不同无性系根际土壤的生物学特性和年平均树高、胸径生长量的研究调查,作者认为本试验中根际土壤微生物系数大于0.5的树种(南林895杨、苏柳799)适合在我国东南部地区季节性淹水滩地或人为干扰比较严重的土壤条件下栽植。
项艳,孙启祥,程从新[7](2012)在《长江滩地杨树无性系苗期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定期观测引种的81个杨树无性系苗期生长量的基础上,运用DPS软件对引种的81个杨树无性系的扦插成活率、I级苗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81个杨树无性系分成3种类型,第2类的17个无性系表现优良。17个杨树无性系早期生长统计分析结果,杨树无性系以14、65、41、43、44和32生长较好。
何景峰[8](2011)在《不同地区瑞典能源柳引种状况及生物量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瑞典能源柳幼苗(幼树)为研究对象,根据杨凌、黄龙、桥山和天津4个地区引种的无性系类型,通过选取标准株,在全面分析了14个瑞典能源柳形态特征之后,重点对其中8个无性系在不同引种地的物候、抗逆性、生长状况和生物量累积效应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为能源柳无性系选优和适生地选择提供了依据,同时对推广能源柳栽培,发展能源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主要结论如下:(1)叶芽萌动和展叶始期受纬度和海拔影响,在4个引种地区叶芽萌动和展叶始期表现出杨凌(低纬度和低海拔)早于陕北黄龙、桥山(高纬度、高海拔)和天津(高纬度和低海拔)。杨凌引种柳树叶芽萌动始期早于陕北桥山和黄龙1-3周,展叶始期早于23周,天津蓟县和陕北黄龙、桥山物候期基本接近。尽管4个地区的气候有所差异,但从调查结果看,落叶始期几乎都9月份开始至11月底结束。(2)不同地区能源柳的抗逆性有所差异,以杨凌地区受危害程度最高,陕北黄龙和桥山以及天津蓟县受害程度较轻;危害能源柳的主要害虫有柳毒娥(Stilprotia salicis)、柳蓝叶甲(Plagiodera versicolora)、柳干木蠹蛾(Holcocerus vicarious)、蚜虫、蛴螬(Anomala corpulenta)、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幼虫,其中蛴螬和光肩星天牛幼虫对能源柳根系危害最大;瑞典能源柳具有较高的燃烧值,14个能源柳以瑞能C最高可达4412.539 cal/g,其它无性系燃烧值多在4300 cal/g左右。(3)瑞典C、瑞能E和瑞能2在4个引种地高和地径生长量表现出大于其它无性系的趋势;天津地区是4个引种地中瑞典能源柳最适生长区。(4)能源柳高和地径生长呈现出“S”型曲线。高和地径生长初期,一般在5月中旬前,曲线上升平缓,中期为5-8月,速生期,曲线上升陡度大,后期一般在9-11月,进入生长末期,生长逐渐变慢,曲线近乎水平;能源柳叶数量动态曲线均呈“抛物线”型,一般在5月之前叶数量增加较慢,8月中下旬在陕西引种地区叶数量达到最大,而在天津8月中旬前后达到最大,10月底以后叶子大量脱落。(5)瑞典2、瑞能C和瑞能E生物量在4个引种较大,1a生扦插苗按60000株/hm2计算,瑞能C、瑞能E、瑞能2地上枝生物量在杨凌和天津均大于10.0t/hm2,最大以瑞能C可达13.3t/hm2。(6)4a生瑞典能源柳地上部分构件生物量符合主枝>一级侧枝>二级侧枝>三级枝;地下部分构件生物量符合主根>一级根>须根>二级根的规律;枝、根、叶生物量符合枝>根>叶的规律。
囤兴建[9](2010)在《长江滩地树种配置模式及其生长、生态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长江沿岸滩地低湿、芦苇丛生,且有季节性水淹的立地条件特性,试图从工程造林整地措施着手通过抬高地面,营造以杨树为主要树种,桤木和苏柳799为伴生树种的混交林,开展对该林分的生长、生理生态特性及林地土壤碳储量研究,为阐明江滩地高效利用模式构建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江滩地采用工程造林整地措施,设计水面宽20m,堤埂面宽8m和35°斜坡夹角等主要整地规格是合理且切实可行的。2.江滩地造林试验证实,选择以杨树为主要树种,以桤木为改良土壤的伴生树种。这种主-伴树种配置模式是江滩地高效利用最佳配置模式。3.对不同树种配置模式树木生长和生理特性的观测,杨树无性系胸径生长较伴生树生长快。根据杨树无性系高径净生长量、单株材积和净光合速率,经综合评定其排序为:南林95杨>447杨>南林895杨>NL-80351杨>328杨>35杨>I-72杨。4. 3种树种配置模式中,杨树同一物候期的光量子通量、温度和相对湿度差异不大,而不同物候期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尤其是光量子通量的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麦的产量、千粒重和蛋白质含量。5. 3种树种配置模式中,杨树和桤木混交,因而林地040cm土壤全N含量较年均值较高。020cm层次间碳储量变动范围在51.2857.35t/hm2。
唐凌凌[10](2010)在《重金属胁迫对柳树无性系生长和生理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苏柳系列29个灌木柳无性系在重金属镉胁迫下,以及乔木柳无性系J172(Salix×jiangsuensis CL.‘172’)在重金属锌、镉单一胁迫和锌镉复合胁迫下的生长、生理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5mg/kg镉胁迫处理对29个供试无性系水培苗生长有明显的影响,10个观测指标在无性系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29个无性系的10个生长指标抑制率差异明显,其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距分别达到206.69、54.87、307.74、232.95、288.99、229.57、292.72、295.69、288.50和103.42个百分点。2、用隶属函数法对29个灌木柳无性系生长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在5mg/kg重金属镉胁迫下,其耐镉能力排序为:2407>2354>2406>2351>2381>2405>P63>1049>51-3>2375>2353>P61>P681>2378>2410>2380>P294>1045>2372>2377>1046>1052>2352>2412>2373>J8-26>P102>2116>2117。3、不同浓度镉胁迫处理对2406、2407和2354等3个灌木柳无性系生长影响显着,随镉胁迫处理浓度的增加,生物量下降,干物质减轻。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增加,叶绿素总量减少,在所有17个测定指标中,无性系间有15个指标差异达极显着水平;镉胁迫浓度间有14个指标存在极显着差异;无性系×胁迫程度也有14个指标表现为显着或极显着差异。4、隶属度综合分析显示,无性系2406、2407和2354隶属度综合分析平均值分别为:0.5728、0.6569和0.5945,在多个浓度的重金属镉胁迫下,其耐镉能力排序为:2407>2354>2406。5、乔木柳无性系J172在锌、镉单一及复合胁迫下10个生长指标均表现为极显着差异。各生长指标均有随胁迫浓度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胁迫浓度越高,减小的幅度越大,抑制率越大。6、乔木柳无性系J172在锌、镉单一及复合胁迫下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有随胁迫浓度增加而逐渐增大的趋势,胁迫浓度越高,增大的幅度越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叶绿素总量2个指标有随胁迫浓度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胁迫浓度越高,减小的幅度越大。
二、滩地柳树无性系工业用材林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滩地柳树无性系工业用材林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辽东地区落叶松优良无性系造林密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地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试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造林密度对落叶松优良无性系生长性状的影响 |
3.1.1 造林密度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
3.1.2 造林密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
3.1.3 造林密度对冠幅生长的影响 |
3.1.4 造林密度对单株材积的影响 |
3.1.5 造林密度对蓄积量的影响 |
3.2 造林密度对落叶松无性系形质指标的影响 |
3.2.1 造林密度对树干通直度的影响 |
3.2.2 造林密度对树干圆满度的影响 |
3.2.3 造林密度对高径比的影响 |
3.3 造林密度对落叶松无性系林分结构的影响 |
3.3.1 造林密度对林分胸径结构的影响 |
3.3.2 造林密度对林分树高结构的影响 |
3.3.3 造林密度对林分单株材积结构的影响 |
3.4 造林密度对抚育间伐起始期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杨树优良品种(系)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杨树概况 |
1.1.1 杨树的特性及分布 |
1.1.2 杨树的种质资源 |
1.2 杨树优良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
1.2.1 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
1.2.2 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进展 |
1.2.3 转基因育种 |
1.2.4 无性系多性状综合选择 |
1.3 杨树抗逆性研究进展 |
1.3.1 抗旱性研究进展 |
1.3.2 抗寒性研究进展 |
1.3.3 抗病抗虫害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通榆新兴经营林场 |
2.1.2 四平市梨树县靠山林场 |
2.1.3 扶余增盛林场五家站营林区 |
2.1.4 白城市林科院试验林场 |
2.1.5 乌兰浩特大石寨 |
2.2 实验材料 |
2.2.1 区域试验品种 |
2.2.2 杨树工业用材林综合效益评价试验品种 |
2.3 实验方法 |
2.3.1 物候期的观测 |
2.3.2 苗期初选——杨树的生长、保存率和抗逆性研究方法 |
2.3.3 杨树工业用材林综合效益评价 |
3 结果与分析 |
3.1 9个杨树品种(系)苗期物候观测 |
3.2 杨树品种(系)抗旱性的对比 |
3.3 杨树品种(系)抗寒性的对比 |
3.4 杨树品种(系)成熟林生长量的调查 |
3.5 杨树品种(系)抗病虫害调查 |
3.6 杨树工业用材林综合效益评价 |
3.6.1 不同品系各性状的方差分析 |
3.6.2 不同品系多性状综合评价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柳树种质资源创新与杂交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柳树种质资源创新的路径 |
1.1 常规育种 |
1.2 现代生物技术育种 |
1.3 辐射诱变育种 |
2 人工杂交育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杂交组合设计 |
2.1.3 杂交方法 |
(1) 花枝的采集 |
(2) 花粉的收集及活力测定 |
(3) 人工控制授粉技术 |
(4) 杂种苗的培育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培养基的筛选及花粉活力的差异 |
2.2.2 杂交亲和的差异 |
2.2.3 超级苗的早期选择 |
2.2.4 杂种的遗传变异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4)柳树优良无性系在北京地区的观赏和用材价值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柳树的概况 |
1.1.1 柳树的地理分布 |
1.1.2 我国柳树的栽培简史 |
1.2 植物的适应性 |
1.2.1 植物适应性的概念 |
1.2.2 植物适应性的评价方法 |
1.3 园林树木观赏价值评价 |
1.4 树木的用材价值评价 |
1.5 层次分析法 |
1.6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6.1 研究目标 |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10个柳树优良无性系在北京地区的适应性评价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10个柳树优良无性系的越冬成活率 |
2.2.2 10个柳树优良无性系的扦插成活率 |
2.2.3 10个柳树优良无性系的抗病虫害能力 |
2.2.4 10个柳树优良无性系的物候期 |
2.3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柳树优良无性系观赏价值评价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柳树观赏价值评价指标因子的确立 |
3.2.2 柳树观赏价值评价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
3.2.3 构造柳树观赏价值评价体系层次模型的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 |
3.2.4 一致性检验 |
3.2.5 柳树优良无性系观赏价值评价的试验结果及各因子赋分标准 |
3.2.6 柳树优良无性系观赏价值评价体系层次总排序 |
3.2.7 柳树优良无性系观赏价值评价综合得分及排序 |
3.3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柳树优良无性系用材价值评价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柳树用材价值评价指标因子的确立 |
4.2.2 柳树用材价值评价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
4.2.3 构造柳树用材价值评价体系层次模型的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 |
4.2.4 一致性检验 |
4.2.5 柳树优良无性系用材价值评价的试验结果及各因子赋分标准 |
4.2.6 柳树优良无性系用材价值评价层次总排序 |
4.2.7 柳树优良无性系用材价值评价综合得分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柳树优良品种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柳树形态特性描述 |
1.2 柳树评价选育研究的重要性 |
1.2.1 柳树的经济价值 |
1.2.2 柳树的生态及美学价值 |
1.2.3 柳树的文化价值 |
1.3 林木良种选育 |
1.4 柳树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本研究技术路线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2.1 苗期试验材料来源 |
2.2.2 初选试验材料及来源 |
2.2.3 耐盐试验材料及来源 |
2.3 试验方法 |
2.3.1 苗期试验 |
2.3.2 区域试验 |
2.3.3 抗性试验 |
2.3.3.1 耐盐试验 |
2.3.3.2 抗病虫性调查 |
2.3.3.3 抗寒性及抗旱性调查 |
2.3.4 物候期观测 |
2.3.5 统计与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苗期试验结果 |
3.1.1 柳树无性系扦插成活率 |
3.1.2 苗木的生长节律 |
3.1.3 生长性状分析 |
3.1.3.1 地径生长测定 |
3.1.3.2 苗高生长测定 |
3.1.3.3 地径、苗高生长综合分析 |
3.2 物候期观测 |
3.3 无性系生长量分析 |
3.4 无性系变异分析 |
3.4.1 金乡县白洼林场 |
3.4.2 冠县苗圃 |
3.4.3 东明集林场 |
3.5 方差分析 |
3.5.1 变异水平方差分析 |
3.5.2 性状指标多重检验 |
3.5.2.1 金乡县白洼林场 |
3.4.2.2 冠县苗圃 |
3.5.2.3 东明集林场 |
3.6 相关性分析 |
3.6.1 年度相关性分析 |
3.6.2 指标相关性分析 |
3.7 遗传力分析 |
3.8 聚类分析 |
3.9 抗逆性分析 |
3.9.1 耐盐试验 |
3.9.1.1 幼苗生物量和形态指标分析 |
3.9.1.2 盐胁迫对幼苗叶片 SOD 酶活性的影响 |
3.9.1.3 盐胁迫对幼苗叶片 POD 酶活性的影响 |
3.9.1.4 盐胁迫对幼苗叶片 MDA 含量的影响 |
3.9.2 无性系抗性调查 |
3.10 无性系综合选择 |
3.10.1 优良无性系的遗传增益 |
3.10.2 优良无性系确定 |
4 讨论 |
4.1 早期选择的意义 |
4.2 多点试验的优点 |
4.3 多指标综合评价 |
4.4 本研究的不足和建议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杨树基因型及混交模式对根际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学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1.2.1 根际土壤微生物研究意义 |
1.2.2 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土壤养分循环中的作用 |
1.2.3 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 |
1.2.4 结语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树种组成模式对根际土壤养分、pH 值及氮矿化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根箱设计 |
2.2.2 试验材料和混交模式设计 |
2.2.3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
2.2.4 分析测定方法 |
2.2.5 数据处理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取样位置土壤 N 素含量的空间差异 |
2.3.2 不同取样位置土壤全 P 含量的空间差异 |
2.3.3 不同采集位置土壤全 K 含量的空间差异 |
2.3.4 树种组成模式对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
2.3.5 树种组成模式对根际土壤 pH 的影响 |
2.3.6 树种组成模式对根际土壤氮净矿化速率和硝化率的影响 |
2.3.7 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及 pH 与氮矿化的关系 |
2.4 结论与讨论 |
2.4.1 树种组成模式对根际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2.4.2 树种组成模式对根际 pH 的影响 |
2.4.3 树种组成模式对根际土壤氮净矿化速率和硝化率的影响 |
2.4.4 根际土壤养分含量与 pH 及氮矿化的相关分析 |
第三章 树种组成模式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根箱设计 |
3.2.2 试验材料和混交模式设计 |
3.2.3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
3.2.4 分析测定方法 |
3.2.5 数据处理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取样位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空间差异 |
3.3.2 树种组成模式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
3.3.3 不同取样位置土壤酶活性的空间差异 |
3.3.4 树种组成模式对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3.5 根际土壤微生物量与酶活性的相关性 |
3.3.6 根际土壤微生物特性和养分含量的相关性 |
3.4 结论与讨论 |
3.4.1 树种组成模式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
3.4.2 树种组成模式对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4.3 根际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 |
3.4.4 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和养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树种组成模式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根箱设计 |
4.2.2 试验材料和混交模式设计 |
4.2.3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
4.2.4 主要仪器 |
4.2.5 测定方法 |
4.2.6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三种土壤微生物总 DNA 的提取优化 |
4.3.2 PCR 扩增 |
4.3.3 DGGE 指纹图谱分析 |
4.3.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性状的相关分析 |
4.4 讨论与结论 |
4.4.1 树种组成模式与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
4.4.2 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相似性 |
4.4.3 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微生物特性 |
第五章 不同杨树无性系根际土壤无机氮含量、pH 值及氮矿化的差异 |
5.1 前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试验地概况 |
5.2.2 造林模式 |
5.2.3 原位根际土壤采集箱的制作及埋设 |
5.2.4 根际及非根际土壤的采集 |
5.2.5 土壤氮矿化速率及硝化率测定 |
5.2.6 分析测定方法 |
5.2.7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取样位置土壤无机态氮及 pH 值的空间差异 |
5.3.2 不同杨树无性系根际土壤无机氮、pH 值的季节变化差异 |
5.3.3 不同取样位置土壤氮净矿化速率及硝化速率的空间差异 |
5.3.4 杨树无性系根际土壤氮净矿化速率及硝化速率的季节变化差异 |
5.3.5 不同杨树无性系根垫(root mats)生物量的差异 |
5.4 结论与讨论 |
5.4.1 不同采样位置土壤无机态氮含量、pH 值及氮矿化的差异 |
5.4.2 不同杨树无性系根际土壤无机态氮及 pH 值的差异 |
5.4.3 不同杨树无性系根际土壤氮矿化及硝化的差异 |
第六章 不同杨树无性系根际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差异 |
6.1 前言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试验地概况 |
6.2.2 造林模式 |
6.2.3 原位根际土壤采集箱的制作及埋设 |
6.2.4 根际及非根际土壤的采集 |
6.2.5 测定方法 |
6.2.6 数据处理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不同取样位置土壤微生物量的空间差异 |
6.3.2 不同杨树无性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差异 |
6.3.3 不同取样位置土壤酶活性的空间差异 |
6.3.4 不同杨树无性系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差异 |
6.3.5 根际土壤无机态氮含量与氮的矿化及微生物学特性相关性分析 |
6.4 结论与讨论 |
6.4.1 不同杨树无性系根际及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差异 |
6.4.2 不同杨树无性系根际及非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差异 |
6.5 小结 |
第七章 不同杨树无性系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差异 |
7.1 前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试验地概况 |
7.2.2 造林模式 |
7.2.3 原位根际土壤采集箱的制作及埋设 |
7.2.4 根际及非根际土壤的采集 |
7.2.5 实验方法 |
7.2.6 数据处理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不同采样位置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空间差异 |
7.3.2 不同杨树无性系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动态变化 |
7.3.3 不同取样位置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的空间差异 |
7.3.4 不同杨树无性系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动态变化 |
7.4 讨论与结论 |
第八章 不同树种及杨树无性系根际土壤微生物指数差异 |
8.1 前言 |
8.2 材料和方法 |
8.2.1 试验地概况 |
8.2.2 树种选择 |
8.2.3 根际及非根际土壤的采集 |
8.2.4 相关参数测定方法 |
8.2.5 根际土壤微生物系数(RSMI)测算 |
8.2.6 树木生长量测算 |
8.2.7 数据处理方法 |
8.3 结果与分析 |
8.3.1 不同树种及无性系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
8.3.2 不同树种及无性系根际非根际土壤酶活性 |
8.3.3 不同树种及无性系根际非根际土壤化学性质 |
8.3.4 不同树种及无性系根际土壤微生物指数(RSMI) |
8.3.5 不同树种及无性系年平均树高、胸径生长量 |
8.4 结论与讨论 |
8.4.1 不同树种及不同杨树无性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差异 |
8.4.2 田间试验条件下树木根际土壤采集方法的探讨 |
8.4.3 不同树种及不同无性系根际土壤微生物系数(RSMI)的差异 |
8.5 小结 |
第九章 全文结论及研究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研究特色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7)长江滩地杨树无性系苗期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研究方法 |
1.2.1 供试材料 |
1.2.2 调查方法 |
1.2.3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杨树无性系在江滩的生态适应性表现 |
2.2 杨树不同无性系间的比较 |
3 结论与讨论 |
(8)不同地区瑞典能源柳引种状况及生物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能源柳研究与开发状况 |
1.2.1 柳树良种选育研究 |
1.2.2 柳树栽培技术研究 |
1.2.3 柳树生理生化与抗逆性研究 |
1.2.4 柳树遗传多样性研究 |
1.2.5 柳树生长量及生长动态研究 |
1.2.6 柳树无性繁殖研究 |
1.2.7 柳树开发利用研究 |
1.2.8 柳树生物量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3.1 能源柳生物学特性 |
1.3.2 能源柳生长量及生长动态 |
1.3.3 不同引种地区能源柳生物量分配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能源柳生物学特性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试验苗圃 |
2.1.2 黄龙山石堡林场能源柳试验基地 |
2.1.3 桥山中心苗圃能源柳试验基地 |
2.1.4 天津蓟县能源柳试验基地 |
2.2 实验材料 |
2.3 研究方法 |
2.3.1 形态特征观察 |
2.3.2 物候观察方法 |
2.3.3 病虫害调查 |
2.3.4 燃烧值测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一年生能源柳形态特征 |
2.4.2 不同引种地区能源柳物候特征 |
2.4.3 能源柳病虫害与日灼分析 |
2.4.4 能源柳燃烧值 |
2.5 小结 |
第三章 能源柳生长量及生长动态 |
3.1 试验地概况 |
3.2 研究方法 |
3.2.1 生长量调查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地区能源柳生长量对比 |
3.3.2 不同地区能源柳无性系个体生长动态 |
3.3.3 瑞典能源柳种质资源存活情况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引种地区能源柳生物量分配 |
4.1 试验地概况 |
4.2 试验材料 |
4.3 方法 |
4.3.1 标准株的选取 |
4.3.2 标准株生长量及叶片数测定 |
4.3.3 生物量测定 |
4.3.4 数据处理与作图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不同地区一年生瑞典能源柳扦插苗生物量比较 |
4.4.2 不同地区4a 生瑞典能源柳扦插苗构件生物量比较 |
4.4.3 同一地区能源柳平茬与扦插苗生物量构件比较 |
4.4.4 不同地区同一能源柳无性系生物量比较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附图 |
(9)长江滩地树种配置模式及其生长、生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杨树人工林研究进展 |
1.1.1 杨树人工林定向培育技术研究 |
1.1.2 滩地杨树人工林生理适应性研究 |
1.2 杨树不同配置模式生态效应研究 |
1.2.1 杨树混交林的营造技术研究 |
1.2.2 混交效果 |
1.2.3 混交林内小气候效益研究 |
1.3 森林土壤碳储量及土壤呼吸的研究 |
1.3.1 森林土壤碳储量研究 |
1.3.2 森林土壤呼吸的研究 |
1.4 研究目的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3.1 江滩地整地工程措施和规格 |
2.3.2 试验林的营造技术 |
2.3.3 试验林的配置模式 |
2.4 主要测定项目和方法 |
2.4.1 江滩地不同杨树无性系及伴生树种生长生理特性研究 |
2.4.2 江滩地不同树种配置模式林分生态效应研究 |
2.4.3 江滩地树种不同配置模式林地养分,碳储量及土壤呼吸研究 |
2.5 数据分析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江滩地不同杨树无性系及伴生树种生长生理特性 |
3.1.1 主要杨树无性系和伴生树种的年净生长量研究 |
3.1.2 主要杨树无性系和伴生树种冠幅比较 |
3.1.3 不同杨树无性系材积生长量分析 |
3.1.4 不同杨树无性系生物量分析 |
3.1.5 主要杨树无性系和伴生树种的光合特性研究 |
3.2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林分生态效应研究 |
3.2.1 不同配置模式林分小气候效应 |
3.2.2 林分间作小麦品质及产量研究 |
3.3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土壤水分、养分、碳储量及土壤呼吸研究 |
3.3.1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林地水分动态变化 |
3.3.2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林地养分变化 |
3.3.3 滩地土壤碳储量研究 |
3.3.4 土壤呼吸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长江滩地整地工程措施和规格 |
4.1.2 长江滩地造林树种的选择及其混交 |
4.1.3 长江滩地不同杨树无性系及伴生树种生长生理特性 |
4.1.4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林分生态效应 |
4.1.5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林地养分、碳储量的变化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10)重金属胁迫对柳树无性系生长和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林木对重金属胁迫的抗性研究进展 |
1 重金属胁迫对林木的伤害 |
1.1 重金属胁迫对林木种子萌发的影响 |
1.2 重金属胁迫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
1.3 重金属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2 植物抗重金属胁迫机理研究 |
2.1 避性 |
2.2 耐性 |
3 林木对重金属离子的吸收与分布 |
4 问题与展望 |
第二章 柳树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
1 杂交育种研究 |
2 繁殖研究 |
2.1 扦插 |
2.2 嫁接 |
2.3 组织培养 |
3 栽培与管理 |
4 抗性研究 |
4.1 抗污染 |
4.2 抗水淹 |
4.3 抗盐性 |
4.4 抗旱性 |
4.5 抗寒性 |
5 化学成分分析 |
6 药理分析 |
7 木材的材性研究 |
8 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
9 展望 |
第三章 镉胁迫对灌木柳无性系水培苗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及培养 |
1.2 生长参数测定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Cd 胁迫下灌木柳无性系生长情况 |
2.2 Cd 胁迫对灌木柳无性系水培苗生长的影响 |
2.3 Cd 胁迫下供试柳树无性系生长指标隶属度综合评价 |
3 结果与讨论 |
第四章 镉胁迫对3 个灌木柳无性系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及培养 |
1.2 生长指标测定 |
1.3 生理指标测定 |
1.4 统计分析与耐受性评价 |
2 结果与分析 |
2.1 Cd 胁迫对3 个灌木柳无性系生长的影响 |
2.2 Cd 胁迫下3 个灌木柳无性系生长指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
2.3 Cd 胁迫对3 个灌木柳无性系生理指标的影响 |
2.4 Cd 胁迫下3 个灌木柳无性系生理指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
2.5 3 个灌木柳无性系对Cd 污染抗性的综合评价 |
3 讨论 |
第五章 锌、镉单一及复合胁迫对乔木柳无性系J172 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及培养 |
1.2 生长指标测定 |
1.3 生理指标测定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Zn、Cd 单一及复合胁迫下苏柳172 无性系生长指标方差分析 |
2.2 Zn、Cd 单一及复合胁迫对苏柳172 无性系水培苗生长的影响 |
2.3 Zn、Cd 单一及复合胁迫下苏柳172 无性系生理指标方差分析 |
2.4 Zn、Cd 单一及复合胁迫对苏柳172 无性系水培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1 主要研究结果 |
1.1 镉胁迫对灌木柳无性系水培苗生长的影响 |
1.2 镉胁迫对3 个灌木柳无性系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1.3 锌、镉单一及复合胁迫对乔木柳无性系J172 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详细摘要 |
四、滩地柳树无性系工业用材林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辽东地区落叶松优良无性系造林密度研究[D]. 郑颖.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2]杨树优良品种(系)的筛选[D]. 金培林. 北华大学, 2019(01)
- [3]柳树种质资源创新与杂交利用研究[J]. 乔玉玲,秦光华,宋玉民,康智,于振旭.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8(08)
- [4]柳树优良无性系在北京地区的观赏和用材价值评价[D]. 费英杰.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03)
- [5]柳树优良品种选育[D]. 刘源.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 [6]杨树基因型及混交模式对根际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学特征的影响[D]. 刘东.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2)
- [7]长江滩地杨树无性系苗期选择研究[J]. 项艳,孙启祥,程从新. 安徽林业科技, 2012(02)
- [8]不同地区瑞典能源柳引种状况及生物量研究[D]. 何景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5)
- [9]长江滩地树种配置模式及其生长、生态效应研究[D]. 囤兴建.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
- [10]重金属胁迫对柳树无性系生长和生理的影响[D]. 唐凌凌.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