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机300m高档工作面的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长孙佳庆[1](2019)在《煤矿井下电力监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发展迅速,井下机电设备随之不断进行升级改造,对煤矿供电系统要求也更为严格。由于煤矿井下环境复杂,设备受环境及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影响,容易发生漏电、短路等故障,进而引起“越级跳闸”等问题。因此,研究煤矿井下电力监控系统对提高生产效率与减少人员伤亡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研究煤矿电力监控保护技术,有针对性的对煤矿电力监控系统进行设计,解决了煤矿供电系统越级跳闸问题。在分析煤矿电力监控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煤矿供电网络的特点进行重点剖析。根据煤矿供电系统自身层级多,设备环境复杂等特点,对井下出现的各类越级跳闸原因进行分析,并重点研究了防越级跳闸保护技术。对分布式区域保护技术、分站集中控制保护技术、通信级联闭锁保护技术、光纤纵差保护技术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根据文家坡煤矿电力监控系统的特点,将光纤纵差保护技术作为解决方法。本文根据实际需求对煤矿电力监控系统进行设计,确定主站硬件和软件设计的具体任务与流程。并且以DSP和ARM S3C2510为核心设计了煤矿电力监控系统分站,以STM32F207为核心对防越级跳闸闭锁保护控制器进行设计;软件部分对主程序、中断程序、通信接口程序等进行设计,并且在防越级跳闸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防越级跳闸闭锁保护控制器的软件部分。以文家坡煤矿电力监控系统为例,分析了供电系统的技术现状,对煤矿井下电力监控系统进行了测试与运行。经验证,该系统运行稳定且安全性高。本文通过对文家坡煤矿电力监控系统以及防越级跳闸保护技术的研究,可以有效地保护煤矿供电网络的安全,对越级跳闸提出行之有效的避免方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煤矿井下设备出项故障后造成大面积影响情况的发生。
唐景文[2](2013)在《江永铅锌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摘要: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丰富的大国,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问题,矿难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矿井安全生产和社会和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矿山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成为减少事故发生,确保安全生产的重要技术手段。首先,深入分析矿山建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应用背景,在响应国家政策的基础上,研究矿山建立“六大系统”的技术条件。对“六大系统”中每个子系统的技术构成及应用条件进行理论分析,根据每个子系统的技术构成,研究实现该子系统功能所需的关键技术及设备构成,为矿山建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深入矿山现场进行现场调查,根据矿山实际生产现状,分析该矿山建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可行性。结合矿山实际,对“六大系统”的每个子系统进行精心设计,选择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的设备,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设备安装,使得矿山“六大系统”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要求。然后,对六大系统实施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六大系统实效指标体系,并将模糊综合评价引入风险评价,对指标体系进行基于隶属度的模糊识别综合评价。通过对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进行理论研究和建立实践,分析了“六大系统”在矿山建立的可行性及实施效果,六大系统的建立不仅提高了矿山安全管理水平,而且改善了工作条件,提高了经济效益。
马利[3](2012)在《岩巷机械化快速掘进技术及其在邢台矿区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系统研究了爆破和支护机理以及中深孔控制爆破理论技术,将理论研究与实验室试验分析结果应用到工业性试验中,优化岩巷中深孔爆破参数提高炮眼利用率和单循环进度;研究锚喷二次支护技术作用机理,结合矿井岩巷实测数据利用FLAC数值模拟,确定了第二次锚喷支护的最佳支护时间(时段);结合邢东矿、东庞矿矿井实际条件,研究适合不同岩巷的综合机械化快速掘进成套工艺和技术,解决岩巷掘进施工的关键技术问题,优化改进施工工艺与劳动组织,研究高效排矸系统解决岩巷工作面快速扒装研、前后路研石运输配套技术问题,保证工作面掘进与排研平行作业,实现岩石巷道高效优质快速掘进。该研究提高了邢台矿区岩巷机械化快速掘进水平,对岩巷快速掘进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理论依据。
孙朝芦[4](2006)在《盘江矿区村下采煤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盘江矿区内地形复杂,山高谷深,各矿井田范围内均有大小不等的村庄,村庄压煤共计1.9亿吨。受耕地分布及就业、宅基地影响,搬迁困难,村庄压煤开采已成为制约盘江矿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山脚树矿二水平南采区大白岩村压煤开采为例,以地质资料和已采范同地表塌陷观测资料为基础,应用“三下采煤规程”理论分析了压煤开采对地表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及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针对性地论述了村下采煤的可行性及方法。提出了区别于传统的水砂充填式采煤的走向长壁后退式煤矸石膏体充填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为解决贵州山区不具备搬迁条件的村庄压煤开采问题探索了新的技术途径。
刘志远[5](2005)在《高速铁路双线整孔简支箱梁的预制和安装》文中指出我国高速铁路列车运行速度将达200km/h,为保证列车安全运行及旅客乘坐舒适,列车对桥上轨道的平顺性要求很高。桥梁不仅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以及小的后期徐变变形,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并且要求实现快速施工。因此在高速铁路桥梁施工中大量使用了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并主要采用现场预制、架桥机架设的施工方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在我国铁路建设中大规模采用非常少见,没有工业化制造的成熟经验。本文阐述了跨度24m预应力混凝土双线整孔简支箱梁模板设计制作、混凝土灌注和振捣工艺、水化热温度、张拉工艺和预施应力效果等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同时对双线整孔简支箱梁的安装设备和工艺流程进行了详细论述,为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制造质量提供了保证,也为我国高速铁路大规模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提供了较为成熟的经验。
李宝堂[6](2004)在《双机300m高档工作面的实验》文中研究说明采用长高档工作面有效地提高了工作面单产和效率 ,增加了循环数 ,减少搬家次数 ,降低了掘进率 ,缓解了接续紧张的局面
二、双机300m高档工作面的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机300m高档工作面的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井下电力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煤矿井下供电系统分析 |
2.1 煤矿供电系统组成 |
2.2 煤矿供电网络特点 |
2.3 煤矿供电系统问题分析 |
2.3.1 煤矿供电系统短路问题 |
2.3.2 煤矿供电系统漏电问题 |
2.4 煤矿供电系统越级跳闸问题 |
2.4.1 煤矿供电短路越级跳闸问题 |
2.4.2 煤矿供电漏电越级跳闸问题 |
2.5 煤矿供电系统存在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3 煤矿供电网络保护技术 |
3.1 煤矿供电网络分布式区域保护 |
3.1.1 分布式区域保护原理 |
3.1.2 分布式区域保护性能 |
3.2 煤矿供电网络防越级跳闸保护技术分析 |
3.2.1 分站集中控制防越级跳闸技术 |
3.2.2 基于通信级联闭锁的防越级跳闸保护技术 |
3.2.3 保护器网络监测技术 |
3.2.4 光纤纵差保护技术 |
3.3 光纤纵差保护技术 |
3.3.1 光纤电流纵差保护 |
3.3.2 瞬时电流采样值差动保护 |
3.3.3 故障分量电流差动保护 |
3.4 井下零时限电流保护的防越级跳闸 |
3.5 地面零时限电流保护的防越级跳闸 |
3.6 系统主要技术特点 |
3.7 本章小结 |
4 煤矿电力监控系统的设计 |
4.1 煤矿电力监控系统架构 |
4.2 煤矿电力监控系统主站设计 |
4.2.1 煤矿电力监控系统主站硬件设计 |
4.2.2 煤矿电力监控系统主站软件设计 |
4.3 煤矿电力监控系统分站设计 |
4.3.1 煤矿电力监控系统分站硬件设计 |
4.3.2 煤矿电力监控系统分站软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煤矿电力监控系统测试与运行 |
5.1 文家坡煤矿供电系统技术现状分析 |
5.1.1 文家坡煤矿供电系统概述 |
5.1.2 文家坡煤矿供电系统技术问题分析 |
5.2 电力监控系统试验测试 |
5.2.1 实验系统构成 |
5.2.2 防越级跳闸保护实验系统 |
5.2.3 实验结果 |
5.3 文家坡煤矿电力监控系统运行 |
5.3.1 变电所运行监控 |
5.3.2 历史数据记录 |
5.3.3 历史数据查询 |
5.3.4 故障录波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江永铅锌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技术特征及应用条件 |
2.1 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应用背景 |
2.1.1 六大系统的主要功能 |
2.1.2 监测监控系统技术构成及应用条件 |
2.1.3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技术构成及应用条件 |
2.2 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技术构成及应用条件 |
2.3 矿井压风自救系统技术构成及应用条件 |
2.4 矿井供水施救系统技术构成及应用条件 |
2.5 矿井通信联络系统技术构成及应用条件 |
3 工程需求分析与技术应用研究 |
3.1 矿山工程概况 |
3.1.1 地质情况 |
3.1.2 矿山现状 |
3.1.3 六大系统需求分析 |
3.2 六大系统建设实例 |
3.2.1 “六大系统”功能架构 |
3.2.2 监测监控系统建设 |
3.2.3 人员定位系统建设 |
3.2.4 压风自救系统建设 |
3.2.5 供水施救系统建设 |
3.2.6 通信联络系统建设 |
3.2.7 紧急避险系统 |
3.3 工程应用及效果展示 |
3.3.1 矿山井下综合安全预警系统 |
3.3.2 多功能基站通信环网技术 |
3.3.3 工程效果展示 |
4 工程实施效果评估与改进 |
4.1 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实效评估模型的建立 |
4.1.1 模型 |
4.1.2 方法及步骤 |
4.1.3 模糊评价介绍 |
4.1.4 实例应用 |
4.1.5 项目模糊综合评价 |
4.2 六大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主要问题 |
4.3 避险系统工程应用实效评估 |
4.4 技术改进后效果对比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岩巷机械化快速掘进技术及其在邢台矿区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Detailed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岩巷掘进技术研究现状 |
1.2.1 钻爆法施工掘进 |
1.2.2 岩巷综合机械化掘进法 |
1.2.3 岩巷快速掘进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邢台矿区基本情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与方法 |
1.4 小结 |
2 中深孔爆破理论技术研究 |
2.1 岩巷中深孔高效爆破技术研究 |
2.1.1 影响岩巷爆破效果的因素 |
2.1.2 掘进方式的选择 |
2.1.3 炮眼布置 |
2.1.4 炮眼深度 |
2.1.5 炮眼直径和装药直径 |
2.1.6 炮眼数目和炮眼间距 |
2.1.7 掏槽眼装药长度和装药量 |
2.1.8 光面爆破 |
2.2 节理岩体爆破的超动态应变测试研究 |
2.2.1 测试原理及模型 |
2.2.2 实验结果分析 |
2.3 中深孔掏槽爆破模型试验研究 |
2.3.1 实验原理 |
2.3.2 单孔爆破漏斗特性 |
2.3.3 小直径空孔的作用 |
2.3.4 多孔爆破模拟实验 |
2.3.5 多孔与单孔爆破特性比较 |
2.3.6 槽腔深度问题探讨 |
2.4 小结 |
3 岩巷二次锚喷支护技术研究 |
3.1 岩巷锚喷支护 |
3.2 二次锚喷支护 |
3.2.1 二次支护技术概述 |
3.2.2 二次支护的施工工艺流程 |
3.3 二次锚喷最佳支护时段 |
3.3.1 二次锚喷支护原理 |
3.3.2 最佳支护时间和最佳支护时段 |
3.3.3 最佳支护时段的物理意义 |
3.4 岩巷二次支护数值分析 |
3.4.1 参数取值及模型建立 |
3.4.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4.3 第二次锚杆最佳支护时间 |
3.5 小结 |
4 岩巷掘进机械化作业线与快速施工技术研究 |
4.1 岩石巷道掘进机械化配套作业线概述 |
4.1.1 国内岩巷掘进机械设备选择 |
4.1.2 几种岩巷掘进机械化配套方式 |
4.1.3 岩巷掘进机械化作业线的选择 |
4.2 液压钻车岩巷机械化作业线 |
4.2.1 液压钻车作业线在大断面岩巷掘进应用的优越性 |
4.2.2 液压钻车应用存在的问题 |
4.2.3 液压钻车作业线施工作业流程 |
4.3 悬臂式掘进机岩巷机械化作业线 |
4.3.1 悬臂式掘进机工作原理 |
4.3.2 悬臂式掘进机的掘进施工工艺 |
4.3.3 岩巷掘进机系统适应性改造与应用技术研究 |
4.4 岩巷掘进高效排研系统研究 |
4.4.1 快速装矸的移动式挖斗装载机 |
4.4.2 梭式矿车的应用技术措施 |
4.4.3 岩巷新型高效排研组合系统 |
4.5 巷道高效掘进的施工组织与管理 |
4.5.1 一次成巷及其作业方式 |
4.5.2 正规循环作业和多工序平行交叉作业 |
4.5.3 劳动组织形式 |
4.5.4 施工组织管理 |
4.6 小结 |
5 岩巷快速掘进技术在邢台矿区的应用 |
5.1 岩巷液压钻车作业线邢东矿的应用 |
5.1.1 工程地质概况与巷道布置 |
5.1.2 液压钻车作业线主要配套设备 |
5.1.3 施工工序流程 |
5.1.4 中深孔爆破技术研究 |
5.1.5 支护设计与支护参数 |
5.1.6 锚喷二次支护技术与工艺 |
5.1.7 出矸运输系统 |
5.1.8 施工作业组织 |
5.1.9 岩巷液压钻车作业线施工效果分析 |
5.2 岩巷悬臂式掘进机作业线在东庞矿的应用 |
5.2.1 工程地质概况与巷道布置 |
5.2.2 悬臂式岩巷掘进机机械化配套作业线 |
5.2.3 主要爆破参数设计 |
5.2.4 支护技术与工艺 |
5.2.5 出研运输系统 |
5.2.6 施工组织 |
5.2.7 岩巷悬臂式作业线应用效果分析 |
5.3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主要获奖情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盘江矿区村下采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三下”采煤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重点 |
第二章 山脚树矿煤炭资源开采现状 |
2.1 盘江矿区煤炭资源开采条件简述 |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
2.1.2 矿区范围及资源状况 |
2.1.3 自然地理 |
2.1.4 煤田地质特征 |
2.1.5 矿区开采技术条件 |
2.2 山脚树矿井地质概况 |
2.2.1 山脚树矿概况 |
2.2.2 煤层情况 |
2.2.3 开采方式及开采情况 |
2.3 村庄分布及压煤情况 |
2.3.1 村庄分布情况 |
2.3.2 村庄的房体结构 |
2.3.3 村庄及相关地质因素 |
2.3.4 村庄压煤情况 |
2.4 已开采区域对地表的变形破坏情况 |
2.4.1 地表变形情况 |
2.4.2 采动破坏情况: |
2.4.3 山脚树矿121515综采面采动地表移动观测总结 |
2.4.4 采动形成的地表裂缝形态及规律分析 |
第三章 村庄下采煤可行性研究 |
3.1 对村庄建(构)筑物的影响 |
3.2 引发危岩崩塌的可能性分析 |
3.3 减轻(避免)地质灾害的地面技术措施 |
3.3.1 村庄建筑物的处理措施 |
3.3.2 危岩地面处理措施 |
3.3.3 古滑坡体的地面处理措施 |
3.4 减轻(避免)地质灾害的井下煤层开采技术措施 |
3.4.1 走向长壁后退式协调开采 |
3.4.2 倾斜长壁协调开采 |
3.4.3 留煤柱开采 |
3.4.4 条带法开采 |
3.4.5 充填法开采 |
第四章 山脚树矿采用矸石膏体充填法开采研究 |
4.1 矸石膏体充填采矿现状 |
4.2 矸石膏体充填法采煤的可行性 |
4.3 煤矿矸石膏体充填工艺研究 |
4.3.1 工作面布置 |
4.3.2 同采工艺 |
4.3.3 矸石膏体胶结充填采煤相关参数 |
4.3.4 矸石膏体胶结充填的特点和优点 |
4.3.5 充填料管道输送的特点 |
4.3.6 矸石膏体胶结充填添加剂的确定 |
4.3.7 膏体充填管道选型计算 |
4.4 山脚树矿采用矸石膏体胶结充填进行村下采煤的有利条件分析 |
4.4.1 具备优质可靠的煤矸石充填物料 |
4.4.2 具备廉价的胶凝剂物料——火电厂粉煤灰 |
4.4.3 具备足量的水源 |
4.4.4 投资估算 |
4.4 .5 经挤比较 |
4.5 技术措施效果预测 |
第五章 结论 |
附表 |
地表移动观测变化记录表 |
地表移动、变形综合成果整理表 |
致谢 |
附录:学术活动简况 |
主要参考文献: |
原创性声明 |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
(5)高速铁路双线整孔简支箱梁的预制和安装(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混凝土箱梁桥施工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
1.2.1 桥梁施工的发展概述 |
1.2.2 我国混凝土简支梁桥施工技术与发展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高速铁路双线整孔简支箱梁的预制 |
2.1 梁场选址 |
2.2 梁场建设 |
2.3.制梁时间 |
2.4 制梁方案 |
2.4.1 台座及模型 |
2.4.2 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
2.5 工艺布置 |
2.5.1 存梁布置 |
2.5.2 其他生产设施 |
2.5.3 主要生产设备配备情况 |
2.5.4 施工流程 |
2.6 计划投入本工程的主要材料 |
2.6.1 主要材料用量 |
2.6.2 材料供应计划 |
2.6.3 主要材料计划使用周期 |
2.6.4 原材料保证 |
2.7 质量保证措施 |
2.7.1 质量目标 |
2.7.2 原材料质量保证 |
2.7.3 梁配件和锚具 |
2.7.4 一级试验室现场分室管理保证 |
2.7.5 工艺卡模具保证 |
2.7.6 桥梁外观保证措施 |
2.8 储存运输组织与服务 |
2.8.1 装车组织计划 |
2.8.2 服务 |
2.9 工艺控制要点及工艺流程 |
2.9.1 混凝土裂缝 |
2.9.2 高标号砼施工技术措施 |
2.9.3 确保预应力孔道位置正确的技术措施 |
2.9.4 钢绞线断丝 |
2.10 主要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
2.10.1 造桥人员防范措施 |
2.10.2 钢筋加工扎结安全操作规程 |
2.10.3 安拆桥模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
2.10.4 砼拌和系统安全操作规程 |
2.10.5 张拉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
2.10.6 穿丝、拔管、上锚安全操作规程 |
2.10.7 起吊、移梁安全操作规程 |
2.10.8 桥面防水层制作安全操作规程 |
第3章 高速铁路双线整孔简支箱梁的安装 |
3.1 架桥机简介 |
3.1.1 设备特点 |
3.1.2 主要技术参数 |
3.1.3 主要结构 |
3.1.4 架桥机的安装 |
3.2 架桥工艺 |
3.2.1 架桥机就位 |
3.2.2 取梁作业 |
3.2.3 运梁作业 |
3.2.4 架梁作业 |
3.2.5 过孔步骤 |
3.2.6 尾跨架设步骤 |
3.2.7 连续梁的通过步骤 |
3.2.8 等跨24m过孔步骤 |
3.2.9 道岔梁的布设 |
3.2.10 架桥机转场 |
3.3 标准作业周期时间安排 |
3.4 质量控制操作规程 |
3.4.1 支座上摆的安装 |
3.4.2 支座下摆的安装 |
3.4.3 支撑垫石锚栓孔的灌注 |
3.5 安全操作规程 |
3.5.1 总则 |
3.5.2 运梁安全操作规程 |
3.5.3 架梁安全操作规程 |
3.5.4 过孔及驮运安全操作规程 |
3.5.5 机电、液压系统安全操作规程 |
3.5.6 维护与养护规程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工作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双机300m高档工作面的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井下电力监控系统研究[D]. 长孙佳庆.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2]江永铅锌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工程应用研究[D]. 唐景文. 中南大学, 2013(05)
- [3]岩巷机械化快速掘进技术及其在邢台矿区的应用研究[D]. 马利.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2(05)
- [4]盘江矿区村下采煤技术研究[D]. 孙朝芦. 贵州大学, 2006(12)
- [5]高速铁路双线整孔简支箱梁的预制和安装[D]. 刘志远. 西南交通大学, 2005(04)
- [6]双机300m高档工作面的实验[J]. 李宝堂. 煤炭技术,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