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注葡萄糖对胰岛素分泌和血糖的影响

输注葡萄糖对胰岛素分泌和血糖的影响

一、输注葡萄糖对胰岛素分泌及血糖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指出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2](2021)在《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研究表明胰岛素泵治疗是胰岛素强化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可以最大程度地模拟人体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模式, 更好地实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此版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是在2009、2010、2014年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的第4次重大更新。新版指南不仅突出了新型和经典胰岛素泵治疗的操作技术, 还较为全面地涵盖了与胰岛素泵治疗密切相关的问题, 包括胰岛素泵治疗期间的饮食与运动管理、血糖监测、血糖控制质量评估、低血糖对策、胰岛素泵的安装、院内外管理和维护等。

袁燕婷[3](2021)在《胡椒碱调控免疫炎症保护糖尿病前期小鼠胰岛功能受损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肥胖使机体处于一种慢性低度炎症状态,引发巨噬细胞的聚集和M1样极化。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内脏脂肪诱发严重胰岛素抵抗,也发生在胰岛内部。聚集的M1型巨噬细胞释放的前炎症因子会导致胰岛β细胞的去分化,功能性β细胞的数量减少,从而加剧2型糖尿病(T2D)的发生。前期研究发现胡椒碱对成年MSG糖尿病小鼠严重的代谢性炎症、糖脂代谢紊乱以及胰岛素抵抗具有良好的调控作用。因此本课题旨在研究胡椒碱是否通过抑制饮食诱导的C57肥胖小鼠内脏脂肪及胰岛内巨噬细胞的聚集和M1样极化,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从而延缓肥胖致T2D的发生。方法1.动物实验。50只7周龄雄性C57BL/6C小鼠,体重20~22 g,适应性喂养1周后,按照体重和空腹血糖(FBG)水平进行分组: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HFD)组、罗格列酮组(4 mg/kg/day)、胡椒碱低剂量组(15 mg/kg/day)和胡椒碱高剂量组(30 mg/kg/day),灌胃给药,每天一次,连续8周。期间密切观察动物一般情况,每周检测小鼠的体重和摄食量。通过FBG、口服糖耐量(OGTT)、血清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耐量(ITT)评价胡椒碱对HFD肥胖小鼠糖代谢紊乱的改善作用。8周时进行高葡萄糖钳夹实验,测定稳态葡萄糖输注速率(GIR)以及稳态时血清胰岛素水平,整体水平评价胡椒碱对HFD肥胖小鼠胰岛功能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束时收集血清,附睾脂肪和胰腺等组织。测定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水平。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相关致炎因子IL-1β、Gal-3和LPS水平以评价胡椒碱对HFD肥胖小鼠代谢性炎症的改善作用。qPCR实验进一步检测附睾脂肪组织中IL-1β、Gal-3的mRNA水平。附睾脂肪和胰岛分别进行HE和Gomori染色进行病理学分析,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内CD11c阳性M1样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和前炎症因子的表达。为了评价胡椒碱对HFD小鼠胰岛β细胞功能和去分化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胰岛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表达及定位,检测β细胞功能成熟标志物Pdx1和前体标志物ALDH1A3的表达。最后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胰岛内mTOR、4E-BP1和PS6的表达探究胡椒碱保护β细胞功能的作用机制。2.细胞实验。为了证实胡椒碱通过抑制巨噬细胞M1样极化以延缓Min6细胞去分化、提高其合成胰岛素的能力。首先,胡椒碱(20、40、80μM)预处理RAW264.7巨噬细胞细胞12 h,然后加入LPS(1μg/m L)孵育24 h,刺激RAW264.7细胞发生M1样极化,采用qPCR实验检测细胞中CD11c的mRNA水平,Elisa方法测定上清液中炎症因子Gal-3和IL-1β的含量以明确胡椒碱对RAW264.7细胞M1样极化的影响。利用上述细胞上清液制备条件培养基用于处理Min6细胞(24 h),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检测Min6细胞中胰岛素、Pdx1和ALDH1A3的表达。然后通过WB实验分析mTOR、4E-BP1和PS6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动物实验。胡椒碱在不影响小鼠摄食量的情况下有效防止HFD肥胖小鼠体重的快速增加。胡椒碱显着降低血清FBG、TC、TG和LDL水平,明显改善HFD肥胖小鼠糖脂代谢紊乱。OGTT和ITT结果显示胡椒碱能够改善HFD小鼠口服葡萄糖不耐受和胰岛素抵抗,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HFD肥胖小鼠的高胰岛素血症得到显着减轻。胡椒碱能够降低血清中LPS、IL-1β和Gal-3等致炎因子的水平。qPCR结果显示,胡椒碱减少附睾脂肪内多个炎症因子的mRNA水平,尤其抑制M1样巨噬细胞标志物CD11c的表达,证实胡椒碱强大的免疫炎症调控作用。免疫组化结果进一步证实胡椒碱还抑制了胰岛内M1样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的高表达。胰岛功能评价的金标准“高葡萄糖钳夹实验”结果提示胡椒碱提高了HFD肥胖小鼠稳态时的葡萄糖输注速率,并降低稳态时血清胰岛素含量,胰岛功能得到很好的保护。随后的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胡椒碱提高胰岛内由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含量,降低了α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含量。同时还促进β细胞功能成熟标志物Pdx1的高表达,降低去分化前体细胞标志物ALDH1A3的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胡椒碱延缓β细胞去分化的作用与mTOR/4E-BP1/PS6的活性成正相关。2.细胞实验。qPCR结果显示,胡椒碱明显降低LPS刺激的RAW264.7巨噬细胞CD11c的mRNA水平,胡椒碱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M1样极化具有一定抑制作用。Elisa结果表明,胡椒碱显着降低RAW264.7细胞上清液中前炎症因子(IL-1β、Gal-3)的含量,并与胡椒碱浓度呈正相关。免疫荧光实验显示,胡椒碱条件培养基明显增强Min6细胞中成熟分化标志物Pdx1表达,并降低前体标志物ALDH1A3的表达。最后,WB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胡椒碱对Min6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与mTOR/4E-BP1/PS6的表达有关。结论胡椒碱能够有效抑制HFD肥胖小鼠脂肪和胰岛内巨噬细胞的聚集和M1样极化,减轻全身代谢性炎症和胰岛内巨噬细胞的炎性浸润,有效防止HFD肥胖小鼠胰岛功能的下降及胰岛β细胞的去分化,而且此过程与mTOR/4E-BP1/PS6通路的活化密不可分。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4](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5](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认为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董振华[6](2020)在《小檗碱对脂肪乳引起的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原因,并且是高血压、肥胖、心血管等疾病的高风险因素。研究报道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早于2型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在血糖还正常的阶段就是代谢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临床上对于胰岛素抵抗的干预往往比较晚,导致了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增加。因此,在糖尿病发生之前进行早期药物干预胰岛素抵抗对于预防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尽管胰岛素抵抗的病理生理过程还未完全阐明,但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的升高被看作是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危险因子。在血糖正常的人和啮齿类动物中,游离脂肪酸的急性暴露不影响血糖,但会导致急性胰岛素抵抗。游离脂肪酸诱导的胰岛素抵抗的形成过程中,线粒体功能失常发挥了重要作用。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的守门蛋白亲环素D(Cyclophilin D,CypD)是线粒体功能调节的重要因子,并且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有研究报道,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在CypD敲除鼠中得到缓解。而CypD敲除鼠改善的葡萄糖摄取只发生在骨骼肌,而不发生在肝脏和脂肪组织。这种骨骼肌特异性的胰岛素敏感性调节作用被证明与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的组成和功能的差异性相关。以上研究表明,CypD可能通过调节骨骼肌线粒体功能失常,改善胰岛素抵抗,或许是治疗胰岛素抵抗的药物的潜在靶点。小檗碱(Berberine,BBR)又名黄连素,是一种异喹啉类生物碱。小檗碱被应用于肠道炎症的治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最近在糖尿病人群以及啮齿类动物中的研究表明,小檗碱有减重、改善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一项在db/db肥胖小鼠中的研究显示小檗碱可以降低体重,改善葡萄糖耐量。另一项在2型糖尿病病人中的研究显示3个月的小檗碱干预可以降低空腹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体重。然而,由于体重下降对胰岛素抵抗有改善作用,这些研究无法排除慢性模型中小檗碱引起的体重下降对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作用。同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小檗碱对糖尿病状态下的降糖作用,小檗碱在高血糖发生之前是否对胰岛素抵抗有治疗作用还未阐明。目的:1、明确小檗碱对脂肪乳诱导的胰岛素抵抗的影响。2、明确小檗碱对钙超载诱导的骨骼肌线粒体肿胀的影响。3、应用小檗碱干预AML12肝细胞和人骨骼肌细胞,观察小檗碱对CypD蛋白表达的影响。4、通过应用CypD基因敲除鼠,证明小檗碱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是否与CypD蛋白的抑制相关。5、通过比较不同的给药途径效果的差异,明确小檗碱起作用的靶器官。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体重250-350克的雄性SD大鼠麻醉后根据组别不同分别给予如下处理:生理盐水输注;脂肪乳(6.6%脂肪乳+60 U/ml肝素钠)持续输注;脂肪乳持续输注同时给予小檗碱(10 mg/kg)灌胃;脂肪乳持续输注后120分钟给予小檗碱(10 mg/kg)灌胃;脂肪乳持续输注同时给予小檗碱肝门静脉注射(P.V.,20μg/kg);脂肪乳持续输注同时给予小檗碱颈静脉注射(i.v.,15μg/kg);小檗碱灌胃前30分钟给予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50 μg/kg/min)输注。每组方案均行2小时的葡萄糖钳夹实验以检测胰岛素敏感性,处死前取骨骼肌行线粒体肿胀检测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骨骼肌组织的p-Thr172 AMPK,p-Ser473 Akt磷酸化水平,AMPK,Akt,β-actin和CypD蛋白表达水平。CypD敲除小鼠及野生对照鼠各分为三组分别给予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脂肪乳、注射脂肪乳同时小檗碱灌胃,60分钟后行胰岛素耐量实验检测胰岛素敏感性。2、细胞实验:培养AML12肝细胞,人骨骼肌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AML12肝细胞、人骨骼肌细胞分别给予0.4 mM棕榈酸预处理2小时后分别加或不加小檗碱(5 μM)处理24小时,以DMSO和小檗碱(5μM)做对照。人骨骼肌细胞实验方案2:向人骨骼肌细胞培养皿中分别加入1 μM,2.5 μM 5μM,小檗碱处理24小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实验方案:小檗碱1 μM,小檗碱5 μM处理24小时,收细胞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骨骼肌组织的p-Thr172AMPK,p-Ser473 Akt 磷酸化水平,AMPK,Akt,β-actin 和 CypD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小檗碱改善脂肪乳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和骨骼肌线粒体肿胀给予SD大鼠静脉生理盐水或脂肪乳持续输注,同时加或不加小檗碱灌胃,1小时后行葡萄糖钳夹实验检测胰岛素敏感性(方案1)。脂肪乳输注后平台期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输注率(GIR)较生理盐水对照组下降了 70%。脂肪乳输注同时给予小檗碱灌胃使得平台期GIR较单纯脂肪乳输注组升高2.2倍。脂肪乳输注后2小时,即胰岛素抵抗已经形成之后给予小檗碱灌胃,灌胃后30分钟GIR开始上升,平台期的GIR与葡萄糖钳夹实验前1小时小檗碱灌胃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相似的,我们也在C57BL/6小鼠身上进行了验证(方案2),给予小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或脂肪乳或脂肪乳注射同时给予小檗碱灌胃,1小时后行胰岛素耐量实验检测小鼠胰岛素敏感性。结果显示胰岛素敏感性指数Kitt在脂肪乳输注组下降。脂肪乳同时加用小檗碱干预后Kitt较脂肪乳组显着提高。我们选取方案1中的SD大鼠的骨骼肌检测钙超载诱导的线粒体肿胀。脂肪乳处理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较生理盐水组对钙超载更敏感(P<0.05,方差分析)。在脂肪乳输注同时给予小檗碱灌胃缓解了脂肪乳诱导的线粒体肿胀。2、小檗碱抑制脂肪乳诱导的CypD的表达在AML12肝细胞、人骨骼肌细胞中,用棕榈酸预处理2小时后加或不加小檗碱处理。棕榈酸干预的基础上加用小檗碱干预与单纯棕榈酸干预组相比,CypD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在人骨骼肌细胞中,小檗碱干预浓度依赖性的抑制CypD蛋白的表达,增加AMPK蛋白的磷酸化,但没有影响Akt蛋白的表达及磷酸化。3、小檗碱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与它对CypD蛋白的抑制相关将小鼠分为CypD敲除鼠和同窝对照野生型小鼠(方案3)。每组小鼠在进行胰岛素耐量实验前1小时分别接受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或脂肪乳或脂肪乳静脉注射加小檗碱灌胃。在野生型小鼠中,脂肪乳干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明显降低了胰岛素敏感指数(Kitt)。然而在CypD敲除鼠中,脂肪乳输注组较生理盐水组Kitt虽然有所下降,但较野生型脂肪乳输注组有所提高,说明CypD敲除改善了脂肪乳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在野生型小鼠中,小檗碱干预部分恢复了脂肪乳引起的Kitt的下降。然而在CypD敲除组,小檗碱联合脂肪乳与单纯脂肪乳输注组相比没有提高Kitt。说明CypD参与了小檗碱对脂肪乳诱导的胰岛素抵抗的改善过程。4、小檗碱的胰岛素增敏作用不依赖于肝脏和肠道为明确肠道在小檗碱改善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我们根据小檗碱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直接给大鼠肝门静脉注射较低剂量的小檗碱(方案4),使得小檗碱在门静脉中的浓度与口服后的门静脉浓度相似,但避免了肠道的高浓度。而后给两组大鼠行葡萄糖钳夹实验。与口服小檗碱组相比,门静脉输注并没有明显降低小檗碱的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说明小檗碱的胰岛素增敏作用不依赖于肠道。相似的,我们给予大鼠颈静脉直接输注更低剂量的小檗碱,使得小檗碱血浆浓度与肝门静脉输注后的血浆浓度相似,从而避免肝脏的高浓度。与肝门静脉输注组相比,小檗碱颈静脉输注并没有明显降低其胰岛素增敏作用,说明小檗碱的胰岛素增敏作用不依赖于肝脏。5、小檗碱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与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无关给予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不同浓度的小檗碱干预后eNOS ser1177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呈浓度依赖性的上升。为进一步明确一氧化氮(NO)依赖性的血管舒张作用在小檗碱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中的作用,我们选取SD大鼠,在脂肪乳输注+小檗碱灌胃前输注NO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抑制一氧化氮依赖性的血管舒张,而后行葡萄糖钳夹实验(方案5)。在脂肪乳和小檗碱干预的基础上加用L-NAME与脂肪乳联合小檗碱组相比,GIR无明显差异。说明内皮依赖性的血管舒张在小檗碱改善脂肪乳诱导的胰岛素抵抗中不起主要作用。6、小檗碱抑制骨骼肌CypD蛋白的表达取方案1中大鼠骨骼肌行western blot检测。脂肪乳处理组CypD蛋白表达明显上调,脂肪乳+小檗碱干预显着性的抑制了脂肪乳诱导的CypD蛋白表达的上调。骨骼肌AMP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在小檗碱处理显着增加,而这一作用在小檗碱+脂肪乳组被抑制。小檗碱干预没有影响Akt蛋白的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论1、小檗碱可以改善脂肪乳诱导的急性胰岛素抵抗,并伴随着骨骼肌线粒体肿胀的减轻。2、在人骨骼肌细胞和AML肝细胞中,小檗碱可以抑制CypD蛋白的表达。3、小檗碱改善脂肪乳诱导的胰岛素抵抗与抑制CypD蛋白的表达相关。4、小檗碱改善脂肪乳诱导的胰岛素抵抗的靶器官可能是骨骼肌。

刘超龙[7](2020)在《胡椒碱抑制代谢性炎症改善肥胖相关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2型糖尿病(T2D)的诱因有多种,其中肥胖(obesity)尤其是腹部肥胖(内脏肥胖)被警示为2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之所以存在这种相关性,是因为肥胖和T2D的机体均处于慢性低度代谢性炎症状态。肥胖患者的胰岛素靶组织(肝脏、肌肉和脂肪等)内存在大量免疫细胞聚集,特别是M1样巨噬细胞,分泌半乳凝集素3(Galectin3,Gal3)、IL-6、IL-1β和TNF-α等致炎因子,上述致炎因子会作用于胰岛素信号通路,阻碍胰岛素信号向下传导以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最终形成2型糖尿病。胡椒碱(Piperine)是从植物黑胡椒果实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天然生物碱,在全世界拥有悠久的食用历史。有研究指出,胡椒碱对高脂饮食诱导的2型糖尿病小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并不明确。近年来研究证实胡椒碱在多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模型中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基于慢性炎症在肥胖导致2型糖尿病的病理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本课题旨在探讨胡椒碱是否可以通过抑制代谢性炎症从而对肥胖的2型糖尿病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并进行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新出生第2天的ICR乳鼠皮下注射剂量为4 g/kg体重的谷氨酸钠(MSG)溶液,诱导形成肥胖的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并动态监测模型诱导的过程中MSG小鼠肥胖进展程度及糖脂代谢情况,以评价模型诱导是否成功。正常饲养6个月后,将雄性MSG肥胖小鼠随机分为以下三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二甲双胍组(150 mg/kg/d)和胡椒碱组(40 mg/kg/d)。以6月龄正常雄性ICR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每组小鼠10只。采用灌胃方式给予胡椒碱组和二甲双胍组小鼠相应剂量的药物,模型组和正常组小鼠给予等量的0.5%CMC-Na溶液,连续给药10周。给药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的体重,Lee’s指数以及脏器指数以评价胡椒碱对MSG小鼠肥胖程度的影响;检测血液中的糖脂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来评价胡椒碱对MSG肥胖小鼠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通过口服糖耐量实验(OGTT)和胰岛素耐量实验(ITT)以评价胡椒碱对MSG肥胖小鼠葡萄糖耐受性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进行高葡萄糖钳夹实验考察胡椒碱对MSG肥胖小鼠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通过血常规检测评价胡椒碱对MSG小鼠血液免疫相关细胞数量的影响;采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致炎因子水平,以及q PCR实验检测各组小鼠内脏脂肪组织中相应致炎因子m RNA水平以评价胡椒碱对MSG肥胖小鼠慢性代谢性炎症的抑制作用;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内脏脂肪组织中CD11c的蛋白表达以评价胡椒碱对脂肪组织巨噬细胞M1样极化的影响;同时进行HE染色实验检测胡椒碱对肝脏,胰腺和脂肪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2)细胞实验。为了检测胡椒碱对炎症性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首先,应用不同浓度(20、40、80μM)胡椒碱预处理RAW264.7巨噬细胞细胞12 h,然后采用LPS溶液(1μg/m L)刺激24 h,使细胞发生M1样极化,建立炎症性巨噬细胞;采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炎症因子IL-1β的含量;通过q PCR实验检测巨噬细胞M1样极化标志物CD11c和致炎因子IL-1β、TNF-α在m RNA水平的表达情况;通过WB实验检测TLR-4、CD11c及IL-1β在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1)动物实验。通过动态监测MSG小鼠在模型诱导过程中肥胖程度及糖脂代谢指标变化,发现到6月龄时,肥胖的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诱导成功。给药过程中对各组小鼠肥胖程度进行监测,结果显示,胡椒碱在不影响摄食量的情况下能够抑制MSG小鼠体重增长并降低腹脂指数,减轻肠系膜脂肪异位堆积,说明胡椒碱对MSG肥胖小鼠具有较强的降脂减重作用。给药结束后发现,胡椒碱不仅可以显着降低MSG肥胖小鼠的空腹血糖(FBG),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而且还可以改善口服葡萄糖不耐受和外周胰岛素抵抗状态,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血清中的胰岛素含量,减轻了高胰岛素血症。此外,血常规结果表明,胡椒碱降低了MSG肥胖小鼠血液中与炎症相关的白细胞(WBC)的数量,Elisa实验结果与之相似,胡椒碱降低了MSG肥胖小鼠血清中LPS、IL-1β和Gal-3等致炎因子的水平。再次,HE染色实验证实了胡椒碱减轻了MSG肥胖小鼠肝脏组织中的白色脂肪浸润,减小了内脏脂肪细胞直径,并且改善了胰岛病理形态学变化。最后,q PCR结果提示胡椒碱显着降低了肥胖小鼠内脏脂肪组织中相关致炎因子在m RNA水平的表达,与此结果相吻合,免疫组化实验结果也进一步证明,胡椒碱能够降低巨噬细胞M1样极化标志物CD11c蛋白水平的表达,抑制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发生M1样极化程度。上述实验结果在动物水平验证了本课题的实验假说,即胡椒碱通过抑制内脏脂肪巨噬细胞M1样极化,减轻局部及全身慢性代谢性炎症程度,改善肥胖MSG小鼠的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紊乱,从而产生抗肥胖相关糖尿病的作用。(2)细胞实验。q PCR实验结果表明,胡椒碱能够显着降低LPS刺激的炎症性巨噬细胞致炎因子(IL-1β、TNF-α)的转录水平,并呈现出良好剂量依赖性。同时,Elisa实验显示,随着胡椒碱浓度的升高,细胞上清液中的IL-1β含量逐渐降低。最后,WB实验结果表明,胡椒碱能够显着下调M1样极化标志物CD11c,IL-1β和TLR-4的蛋白表达。上述实验在细胞水平证明了胡椒碱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M1样极化具有抑制作用,结果与整体动物实验部分相吻合。结论:综上所述,胡椒碱能够明显延缓肥胖相关糖尿病的进展程度,调控其严重的糖脂代谢紊乱、口服葡萄糖不耐受及胰岛素抵抗状态,此作用的发生是基于胡椒碱对内脏脂肪中巨噬细胞M1样极化状态的抑制,很可能还干预了内脏脂肪细胞与巨噬细胞间的恶性诱导,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内脏脂肪及全身的代谢性炎症状态。食用香料胡椒是胡椒碱的重要来源之一,二者是安全且有效的,因而胡椒碱有希望作为膳食调节剂或药物用于肥胖相关糖尿病的防治。

石书龙[8](2020)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以及绞股蓝皂苷XLIX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证型分布,结合相关临床指标,分析不同证型的临床特点,从而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2.探讨绞股蓝皂苷XLIX是否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以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的方式收集纳入本研究的120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以及其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LDL)、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等指标,运用SPSS软件建立这120例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条目数据库,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中的Ward’s method以及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进行聚类分析,根据所聚类别证候条目的分布情况,由3名主任医师组成的中医专家组对聚类分析的初始模型进行商讨,结合中医学专业知识、证候诊断标准以及临床实际情况,最终确定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证型分类标准。然后,根据此标准,通过具体分析每个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舌脉之表现,来判定其所属中医证型,最后总结、归纳、分析各证型组的临床指标,并进行不同证型组之间的指标比较,以及探讨各证型组中与胰岛素抵抗程度呈相关性的敏感指标。2.实验研究: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即生理盐水组、脂肪乳组、脂肪乳+绞股蓝皂苷XLIX(Gyp-XLIX)组,通过静脉输注脂肪乳来建立大鼠胰岛素抵抗模型,结合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来验证Gyp-XLIX是否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实验完成后,留取肝脏、肌肉、脂肪组织,并行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相关试验,来探讨Gyp-XLIX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临床研究:(1)四诊信息分布: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频数分布居前十位的症状有:麻木不仁91例(75.83%),口干渴71例(59.17%),乏力70例(58.33%),失眠62例(51.67%),视物模糊57例(47.50%),夜尿频数48例(40.00%),关节刺痛46例(38.33%),头晕43例(35.83%),胸部闷痛42例(35.00%),心悸40例(33.33%);舌象以舌暗红、苔黄腻多见;脉象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弦脉、沉脉、滑脉、数脉、细脉、涩脉、缓脉、微脉、弱脉。(2)聚类分析结果:所聚4类中医证型分别为肝胃郁热证、痰瘀热结证、气阴亏虚证、阴阳两虚证。各证型分布情况为:肝胃郁热证35例(29.90%),痰瘀热结证55例(47.00%),气阴亏虚证17例(14.55%),阴阳两虚证10例(8.55%)。另外,有3例患者的中医辨证无法纳入到上述四种证型之中。(3)不同证型组之间的临床指标比较:(1)从各组病程可以看出,肝胃郁热证型组病程最短,与其它三型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阳两虚证型组病程长于痰瘀热结型和气阴亏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各中医证型组中,痰瘀热结证型组HOMA-IR值最高,与另外三证型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阴阳两虚证型组HOMA-IR值最低,与气阴亏虚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但与肝胃郁热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在各中医证型组中,痰瘀热结证型组BMI、Hb A1c最高,和另外三证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TG、LDL水平按肝胃郁热、阴阳两虚、气阴亏虚、痰瘀热结组依次升高,而CHOL水平则按阴阳两虚、肝胃郁热、气阴亏虚、痰瘀热结组依次升高,其中,痰瘀热结证型组TG、CHOL、LDL水平最高,明显高于其它组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5)在肝胃郁热证型组中,TG、LDL与HOMA-IR呈正相关(分别r=0.43,P<0.05;r=0.26,P<0.05)。在痰瘀热结证型组中,BMI、Hb A1c、TG、CHOL、LDL与HOMA-IR均呈正相关(分别r=0.45,P<0.05;r=0.31,P<0.05;r=0.52,P<0.05;r=0.38,P<0.05;r=0.43,P<0.05)。在气阴亏虚和阴阳两虚证型组中,BMI、Hb A1c、TG、CHOL、LDL与HOMA-IR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2.实验研究:(1)与生理盐水输注组相比,由于脂肪乳的输注,脂肪乳组和脂肪乳+Gyp-XLIX组中的血浆游离脂肪酸(FFA)含量明显地升高。(2)相比于生理盐水输注,脂肪乳输注明显降低了稳态葡萄糖输注率(SSGIR)(P<0.001),表明了胰岛素抵抗模型的建立,然而相对于脂肪乳组,脂肪乳+Gyp-XLIX组中的SSGIR明显地升高(P<0.01),说明Gyp-XLIX能缓解脂肪乳引起的胰岛素抵抗。(3)在肝脏和肌肉组织中,Gyp-XLIX能明显减轻脂肪乳输注引起的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丝氨酸307(Ser307)位点磷酸化表达的升高,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P85位点和蛋白激酶B(Akt)473位点磷酸化表达的降低,表明Gyp-XLIX能够减轻脂肪乳对胰岛素信号通路的破坏作用。(4)在肝脏和肌肉组织中,Gyp-XLIX能明显减弱脂肪乳输注引起的κB抑制蛋白α(IκBα)磷酸化过表达及其泛素化降解和核因子κB(NF-κB)核移位,表明Gyp-XLIX降低了脂肪乳激发的IκBα/NF-κB信号通路的传递活性。(5)脂肪乳的输注使得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m RNA表达明显地升高,也使得肌肉组织中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的m RNA表达显着增加,另外,由于脂肪乳的输注,肝组织中IL-1β和肌肉组织中IL-6的m RNA表达相对于生理盐水组,也有增加的趋势,但是没有统计学差异,然而Gyp-XLIX能够明显降低这些炎症细胞因子转录水平表达的升高。结论:1.临床研究:胰岛素抵抗被公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关键病理特征,是引起2型糖尿病发生和导致其进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尽早地针对胰岛素抵抗予以干预和治疗,以防迁延生变。根据我们的研究,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可以划分为肝胃郁热、痰瘀热结、气阴亏虚、阴阳两虚这四大证型,不同证型的症状表现不一,轻重缓急亦各有差异。其病因病机演变规律可以大致归纳为早期气机不畅,郁热不解,继则酿痰生瘀,留恋不祛,久之戕害元气,耗气伤阴,终则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我们在临床上既要“宏观辨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舌脉之表现,按照传统中医学基本理论,先确立其相应中医证型,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微观辨证”,基于患者的临床指标,再结合其体质、病程、发病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治疗方案的实施。2.实验研究:Gyp-XLIX能明显改善脂肪乳静脉输注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和减轻脂肪乳对胰岛素信号通路(IRS1/PI3K/Akt)的破坏,进一步研究发现,Gyp-XLIX的这一有益效应可能与其能够减轻脂肪乳引起的肝脏和肌肉组织的局部炎症反应有关。3.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之精髓,通过临床部分的研究,我们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证型分类标准作了深入的探讨,为其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了科学依据。辨病论治是辨证论治的补充和完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对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治疗,若能在传统辨证论治、随证遣药基础之上,适当加用一些具有明确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的药物,做到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中西优势互补,可以在临床上相得益彰,进而大大增加临床疗效。通过实验部分的研究,我们初步证实了Gyp-XLIX作为胰岛素抵抗改善药物的可行性,为全面认识中药绞股蓝的药理作用,以及改善胰岛素抵抗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思路。

杨育农[9](2020)在《基于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调脏通络”电针改善db/db小鼠肝脏胰岛素抵抗水平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调脏通络”电针对db/db小鼠的体重、血糖、肝脏组织病理形态、肝脏胰岛素抵抗水平的影响,以期探讨“调脏通络”电针对db/db小鼠的干预作用及对肝脏胰岛素抵抗的影响,阐释“调脏通络”电针疗法改善db/db小鼠肝脏胰岛素抵抗水平的可能机制。方法:以22只db/db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针刺组11只,模型组11只,空白组选取同期相同条件下饲养的9只db/m小鼠,共3组。针刺组予以“调脏通络”电针干预,1次/d,30min/次,6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d,连续干预2个疗程。模型组和空白组实验过程中,不予任何特殊处置,仅作为对照观察。分别于电针治疗前、电针治疗1周后、电针干预2周后,各组小鼠尾尖采血测量血糖,称量各组小鼠体重。治疗结束后取材,取小鼠肝脏进行检测。应用HE染色法检测肝脏组织病理形态改变;蒽酮法检测肝糖原含量;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检测肝脏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含量,包括: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ion-Protein kinase B,p-Akt)、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hosphorylation-Glycogen Synthase Kinase,p-GSK-3β)。结果:1、实验动物一般情况及相关指标(1)实验动物的一般指标情况:空白对照组:小鼠皮毛有光泽、状态良好、活动灵敏、摄食量与饮水量均正常;模型组:小鼠皮毛暗淡枯槁无光泽、状态萎靡、反应迟钝、摄食量与饮水量均明显增多;针刺组:小鼠皮毛欠光泽、状态一般、反应略迟钝、摄食量与饮水量较正常对照组小鼠增多。饮水量:干预1周、2周后,针刺组与模型组饮水量,与同期空白组比较均饮水量均显着增加(***P<0.001);属于糖尿病小鼠模型的一个典型的重要症状,模型组小鼠的饮水量增加更为显着;针刺组与同期模型组比较,其饮水量的增加明显低于模型组(△△△P<0.001)。摄食量:干预1周、2周后,针刺组及模型组摄食量,与同期空白组比较均显着增加(***P<0.001);这也是属于糖尿病小鼠模型的一个显着表征,而模型组小鼠的摄食量增加更为明显;针刺组与同期模型组比较,针刺组摄食量增加显着低于模型组(△△△P<0.001)。(2)各组小鼠体重变化:干预前,与同期空白组小鼠比较,针刺组与模型组小鼠体重有明显差异(***P<0.001),针刺组与模型组干预前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干预1周,针刺组体重变化情况较模型组略低,但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2周,针刺组与模型组体重变化情况相比,针刺组小鼠体重增长缓慢,两组小鼠体重变化有较显着的差异(△△△P<0.001)。2、各组小鼠血糖变化结果:干预前,空白组小鼠与针刺组、模型组血糖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小鼠血糖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1周后,针刺组与模型组小鼠血糖比较无差异(P>0.05),但可以看出针刺组小鼠血糖上升较模型组缓慢;干预2周后,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小鼠血糖变化有显着改善(△P<0.05)。各组小鼠肝糖原含量检测结果:与空白组小鼠比较,针刺组小鼠的肝糖原含量减少,但两组肝糖原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与空白组小鼠比较,肝糖原含量明显减少,变化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小鼠肝脏形态学变化结果:空白组小鼠肝组织结构正常,细胞排列规则,胞质均匀,肝小叶结构正常,肝细胞向四周呈条索状分布,无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表现肝细胞索排列紊乱,多数肝细胞出现严重的脂肪变性,肝细胞肿胀,胞浆内可见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脂滴空泡,有的细胞出现水肿。针刺组小鼠肝细胞排列较为均匀有序,结构较完整,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空泡化现象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但整体状况不如空白组。4、各组小鼠肝脏组织PI3K、p-Akt、p-GSK-3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组织中PI3K、p-Akt、p-GSK-3β的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调脏通络”针刺组大鼠肝脏组织中PI3K、p-Akt、p-GSK-3β的蛋白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结论:1、“调脏通络”电针可改善db/db小鼠的一般症状、体重,对2型糖尿病有治疗作用;2、“调脏通络”电针可降低血糖水平,改善db/db小鼠的糖代谢水平;3、“调脏通络”电针对db/db小鼠的肝脏组织有一定的改善和修复作用;4、“调脏通络”电针可能是通过提高肝脏PI3K、p-Akt、p-GSK-3β的表达水平,从而改善肝脏胰岛素抵抗水平,起到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宋爱群[10](2020)在《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肥胖与食欲调节紊乱关系密切。下丘脑乃摄食中枢,是机体调控摄食、调节能量代谢的关键部位。中枢食欲调节和能量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胰岛素抵抗是肥胖及2型糖尿病早期发病的重要机理。所以,本实验以前期研究为基础,以高脂饲料喂养导致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从肠道微生物群介导的脑肠肽的变化导致的中枢食欲调节和能量代谢紊乱出发,探究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模型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和功能的调节,对肠-脑轴的调控,以及对胰岛素敏感性和体质量的影响的关系,进一步阐明电针联合限食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可能机制。方法100只健康SPF级Wistar雄性大鼠(8周龄)。从中随机选取15只喂以总热量为3.8kcal/g的普通饲料作为对照,剩余85只均喂以总热量为5.4kcal/g的高脂饲料进行造模。8周后,将喂普通饲料的大鼠随机挑选13只作为正常组,测量所有大鼠的体质量、肛鼻长,并计算Lee’s指.数,将达到肥胖标准的大鼠再随机抽取52只均分成模型组、电针组、限食.组以及电针联合限食组(n=13/组)。再从各组大鼠中随机挑选3只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术以检测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用以确定胰岛素抵抗造模成功。随后每组均取10只分别予以相应的干预方法。(1)正常组(n=10):喂以普通饲料,不予处理;(2)模型组(n=10):喂以高脂饲料,不予处理;(3)电针组(n=10):喂以高脂饲料,同时选取中脘、关元、足三里(后三里)、丰隆穴进行针刺。并加电针(韩式LH202H型)治疗,其中,同一侧的丰隆和足三里穴连接一对电极,关元和中脘穴连接另一输出的两个电极。选用连续波,频率为2Hz,强度为1m A。每周治疗3次,每次电针10分钟,总疗程为8周;(4)限食组(n=10):每天给予30%热量限制以进行饮食控制,单独饲养,共8周;(5)电针联合限食组(n=10):每天给予30%热量限制的同时予以电.针治疗(治疗方案与电针组相同),共8周。分别在干预前、干预的第2、4、6、8周对大鼠的进食量、体质量、肛鼻长进行测量,并根据公式计算Lee’s.指数。且在各种干预方法处理后第6周,分别测量所有大鼠的腹腔糖耐量以及腹腔胰岛素耐量。所有干预结束后,再在各组大鼠中随机选取3只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术用以检测胰岛素敏感性。随后按检测需要对大鼠进行灌注取材或取新鲜粪便、血液、肠道、结状神经节以及脑组织等进行指标检测。(1)宏基因组学检测技术:大鼠在处死前,取其新鲜粪便检测肠道微.生物群的分布和特定菌群、代谢功能。(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处死大鼠前,心尖取血,以检测胰岛素水平以及血清leptin、CCK的含量。(3)免疫印迹法(WB):分别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leptin、leptin R、CCK、CCKR以及结状神经节和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水平。(4)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结肠组织中leptin、leptin R、CCK、CCKR的基因表达水平。(5)免疫组化法:检测迷走神经传出神经元中p-STAT3.蛋白表达水平;检测最后区和孤束核中C-Fos表达。结果1.电针联合限食可以降低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进食量、体质量及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1)进食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进食量明显增高(P<0.01)。干预4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的进食量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到干预的第8。周,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提示电针能够抑制肥胖大鼠的进食量。而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因每天给予模型组进食量平均值30%的热量限制,故从第2周开始,两组大鼠进食量即明显少于模型组及电针组,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P<0.01),但这并不能说明该两组大鼠的主动进食量下降,但至干预的第8。周,这两组大鼠的进食量仍然进一步减少,表明限食和电针联合限食能够抑制食欲。而在各个时间点,电针联合限食组相比于限食组,其进食量进一步下降,表明电针与限食在抑制食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2)体质量结果显示:在干预的第0周,各组大鼠体质量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且均超过正常组大鼠体质量均值的20%。在干预的前4周,各组大鼠体质量均呈上升趋势。从第4周开始,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体质量开始下降,且电针联合限食组的体质量下降明显(P<0.05)。而从第6周开始,电针组、限食组以及电针联合限食组的体质量均有显着下降(P<0.05,P<0.01),该趋势一直维持至第8周。而与电针组相比,电针联合限食组体质量明显减低(P<0.05)。(3)Lee’s.指数结果显示:在干预的第0周,各组大鼠Lee’s.指数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在干预的前4周,各组大鼠Lee’s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从第4周开始,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Lee’s.指数下降,且电针联合限食组的Lee’s.指数下降明显(P<0.05)。而从第6周开始,电针组、限食组以及电针联合限食组的Lee’s指数均有显着下降(P<0.05,P<0.01),该趋势一直维持至第8周。而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Lee’s指数明显减低(P<0.05)。(4)血糖结果显示: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各设定的时间段,各组大鼠的空腹血糖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干预的第0周,各组大鼠餐后血.糖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干预结束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餐后血糖升高显着(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餐后血糖均明显下降(P<0.05,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餐后血糖明显减低(P<0.05)。(5)血清胰岛素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胰岛素含量明显升高(P<0.01)。经过干预,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血清胰岛素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血清胰岛素明显减低(P<0.05)。(6)胰岛素敏感性相关指标:IPGTT试验表明,各组大鼠的血糖在空腹状态下无统计学差异,在腹腔注射葡萄糖后30分钟升高且到达峰值,接着开始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从30分钟开始直至120分钟,血.糖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在30分钟至120分钟时的血糖均显着降低(P<0.01)。IPITT试验表明,各组大鼠的血糖在空腹状态下无统计学差异,在腹腔注射胰岛素后30分钟,正常组、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血糖下降幅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60分钟后,各组大鼠的血.糖均逐渐回升。120分钟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糖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血糖显着降低(P<0.01)。GIR结果表明:在干预的第0周,与正常组相比,造模成功的各组大鼠的GIR值明显降低(P<0.01),且造模的各组大鼠之间差异无显着性。干预结束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大鼠GIR显着升高(P<0.01)。2.电针联合限食能调节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血清脑肠肽含量及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1)血清脑肠肽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CCK含量明显降低(P<0.01)。经过干预,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血清CCK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血清CCK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leptin含量明显升高(P<0.01)。经过干预,电针组、限食组与电针联合限食组的血清leptin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血清leptin明显减低(P<0.05)。(2)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结构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道拟杆菌门、变形杆.菌门丰度明显减少,厚壁菌门丰度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拟杆菌门、变形杆.菌门丰度均有升高趋势,厚壁菌门丰度均有降低趋势。且模型组拟杆菌属、乳杆菌属、阿克曼西亚属及柔嫩梭菌属丰度明显减低,经电针和限食干预后,上述菌群属水平丰度明显升高,且电针联合限食组各菌属丰度与正常组更接近。属水平heatmap显示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和丰度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肠道微生物群有相似性,且这三个干预组与正常组之间也有一定相似性,但模型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显着。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样品的物种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而电针联合限食干预均可以调节改变的物种,使之接近正常物种,且电针联合限食组样品的物种与正常组最接近。(3)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COG聚类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肠道微生物群在能量产生与转化、氨基酸的转运与代谢、碳水化合物的转运与代谢、脂质的转运与代谢和无机离子转运与代谢方面COG蛋白功能聚类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的以上功能COG蛋白功能聚类均有上升趋势。COG聚类heatmap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有相似性,且三个干预组与正常组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模型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显着。(4)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KEGG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明显减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限食组和电针联合限食组肠道微生物代谢功能明显升高。而对于KEGG代谢通路聚类的影响,模型组在ko00785(脂肪酸代谢)、ko00640(丙酸代谢)、ko00650(丁酸代谢)、ko00230(嘌呤代谢)、ko00240(嘧啶代谢)、ko00030(糖磷酸通路)、ko00600(鞘磷脂代谢)、ko00400(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代谢)、ko00970(氨酰生物合成)的KEGG聚类降低。予电针联合限食干预后,上述代谢通路的KEGG聚类有逐渐升高的趋势。3.电针联合限食能调节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脑肠肽及其受体的表.达(1)结肠组织CCK及CCKR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CCK及CCK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各种干预方法处理8周后,相比于模型组,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CCK及CCK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均显着上调(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肠组织中CCK及CCK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升高(P<0.05)。(2)结肠组织leptin及leptin R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leptin的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上升(P<0.05,P<0.01)。各种干预方法处理8周后,相比于模型组,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leptin.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均显着下调(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肠组织中leptin.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中leptin 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各种干预方法处理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leptin 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均显着上调(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肠组织中leptin R.蛋白含量与基因水平明显升高(P<0.05)。4.电针联合限食能提高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中枢对脑肠肽的敏感性(1)结状神经节中p-STAT3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状神经节中p-STAT3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p-STAT3的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结状神经节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升高明显(P<0.05)。(2)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弓状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升高明显(P<0.05)。(3)迷走神经传出神经元中p-STAT3.蛋白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迷走运动背核及疑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迷走运动背核及疑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迷走运动背核及疑核中.p-STAT3.的蛋白表达升高明显(P<0.05)。(4)最后区中C-Fos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最后区中C-Fos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最后区中C-Fos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最后区中C-Fos表达升高明显(P<0.05)。(5)孤束核中C-Fos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孤束核中C-Fos表达显着降低(P<0.01)。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限食组及电针联合限食组孤束核中C-Fos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限食组孤束核中C-Fos表达升高明显(P<0.05)。结论1.电针联合限食能够减轻IR状态肥胖大鼠的体重及Lee’s指数,减少其进食量,显着降低血清胰岛素含量,增强IR状态肥胖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2.电针联合限食能够改善IR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结构和功能,调节IR状态肥胖大鼠血清脑肠肽的含量,使其中脑肠肽leptin含量降低,而血清CCK的含量增加。3.电针联合限食能够显着提高IR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中脑肠肽CCK、CCKR和leptin R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而使leptin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降低。4.电针联合限食可以提高IR状态肥胖大鼠中枢(下丘脑和脑干)对脑肠肽CCK和leptin的敏感性。5.电针联合限食通过改善IR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调节IR状态肥胖大鼠血清及肠道脑肠肽含量,并进一步提高中枢(下丘脑和脑干)对脑肠肽CCK和leptin的敏感性,从而控制IR状态肥胖大鼠的食欲,减轻其体重,改善其胰岛素敏感性,且电针和限食在此过程中存在着协同作用。综上表明,电针联合限食可以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功能、脑肠肽的含量以及中枢对脑肠肽的敏感性,即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达到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及能量代谢的目的,且电.针和限食具有协同作用,这为临床上运用针灸配合限食干预肥胖及其相关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二、输注葡萄糖对胰岛素分泌及血糖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输注葡萄糖对胰岛素分泌及血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3)胡椒碱调控免疫炎症保护糖尿病前期小鼠胰岛功能受损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肥胖与巨噬细胞炎症
    2 胰岛巨噬细胞炎症
    3 胰岛β细胞功能和去分化
    4 小鼠模型
    5 胡椒碱与T2D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和细胞株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饲养及分组
        2.2 给药方式
        2.3 体重和空腹血糖
        2.4 口服糖耐量实验 (OGTT)和胰岛素耐量实验 (ITT)
        2.5 动物处死及血样保存
        2.6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2.7 高葡萄糖钳夹实验
        2.8 RNA提取
        2.9 荧光定量PCR
        2.10 HE染色
        2.11 免疫组化
        2.12 细胞培养
        2.13 MTT
        2.14 细胞蛋白提取
        2.15 蛋白质免疫印迹(WB)
        2.16 细胞免疫荧光
        2.17 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1 胡椒碱抑制HFD肥胖小鼠巨噬细胞炎症保护β细胞功能
        1.1 胡椒碱改善HFD肥胖小鼠体重与脂质代谢
        1.2 胡椒碱改善HFD肥胖小鼠口服糖耐量
        1.3 胡椒碱增强HFD肥胖小鼠胰岛素敏感性
        1.4 胡椒碱提高HFD肥胖小鼠葡萄糖输注速率
        1.5 胡椒碱保护HFD肥胖小鼠胰腺发育
        1.6 胡椒碱对HFD肥胖小鼠肝肾功能的影响
        1.7 胡椒碱降低HFD肥胖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
        1.8 胡椒碱抑制HFD小鼠脂肪组织炎症
        1.9 胡椒碱降低HFD小鼠胰岛内炎症因子的表达
        1.10 胡椒碱增加HFD小鼠胰岛β细胞胰岛素的表达
        1.11 胡椒碱增加HFD小鼠胰岛β细胞Pdx1 表达
        1.12 胡椒碱增强HFD小鼠胰岛mTOR通路的活性
        1.13 小结
    2 胡椒碱对抑制巨噬细胞炎症保护Min6 细胞功能的研究
        2.1 胡椒碱对RAW264.7 细胞和Min6 细胞活力的影响
        2.2 胡椒碱抑制LPS诱导RAW264.7 细胞M_1样极化
        2.3 胡椒碱增强LPS刺激Min6 细胞胰岛素合成能力
        2.4 胡椒碱增加LPS刺激Min6 细胞Pdx1 的表达
        2.5 胡椒碱抑制LPS刺激Min6 细胞中ALDH1A3 的表达
        2.6 胡椒碱上调LPS刺激Min6 细胞的mTOR通路的表达
        2.7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和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巨噬细胞炎症导致β细胞功能障碍和去分化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6)小檗碱对脂肪乳引起的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课题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会议交流
外文论文1
外文论文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胡椒碱抑制代谢性炎症改善肥胖相关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慢性低度炎症与胰岛素抵抗
    2 Galectin-3 与胰岛素抵抗
    3 动物模型
    4 胡椒碱与T2D相关性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动物和细胞株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试剂
        2.3 定量RT-PCR引物
    3 实验方法
        3.1 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诱导方法
        3.2 胡椒碱对MSG肥胖小鼠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3.2.1 动物分组
        3.2.2 给药方法
        3.2.3 动物实验和取材
        3.2.4 口服糖耐量实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
        3.2.5 正血糖钳夹实验
        3.2.6 胰岛素耐量实验(Insulin tolerance test,ITT)
        3.2.7 空腹血糖检测
        3.2.8 血常规分析及血液生化检测
        3.2.9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3.2.10 RNA提取
        3.2.11 反转录实验
        3.2.12 荧光定量PCR反应
        3.2.13 HE染色实验
        3.2.14 免疫组化实验
        3.3 LPS诱导的细胞炎症
        3.3.1 细胞培养、冻存与复苏
        3.3.2 MTT实验
        3.3.3 Elisa 和 qPCR 实验
        3.3.4 细胞总蛋白提取实验
        3.3.5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谷氨酸钠诱导肥胖型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
        1.1 正常和MSG小鼠体型对比
        1.2 肥胖程度变化
        1.3 生化指标变化
        1.4 胰岛素耐量实验
        1.5 小结
    2 胡椒碱对MSG肥胖小鼠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2.1 动物模型分组
        2.2 胡椒碱对MSG小鼠肥胖程度的影响
        2.3 胡椒碱对MSG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2.4 胡椒碱对MSG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2.5 胡椒碱对MSG小鼠胰岛素耐量的影响
        2.6 胡椒碱对MSG小鼠口服糖耐量的影响
        2.7 胡椒碱对MSG小鼠葡萄糖输注速率的影响
        2.8 胡椒碱对MSG小鼠脂肪细胞大小的影响
        2.9 胡椒碱对MSG小鼠胰腺及肝脏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2.10 胡椒碱对MSG小鼠血液炎症水平的影响
        2.11 胡椒碱对MSG小鼠脂肪组织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12 胡椒碱对MSG鼠脂肪组织巨噬细胞CD11c表达的影响
        2.13 小结
    3 胡椒碱对LPS刺激的RAW264.7 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3.1 胡椒碱对RAW264.7巨噬细胞毒性作用
        3.2 胡椒碱对炎症性巨噬细胞炎症因子转录水平的影响
        3.3 胡椒碱对炎症性巨噬细胞炎症因子蛋白水平的影响
        3.4 胡椒碱对炎症性巨噬细胞IL-1β释放的影响
        3.5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8)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以及绞股蓝皂苷XLIX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临床研究: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
        2.2 聚类分析
        2.3 数据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中医四诊信息统计
        3.3 四诊信息聚类分析
        3.4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
        3.5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各证型组患者年龄和病程的比较
        3.6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各证型组FPG、FINS、HOMA-IR的比较
        3.7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各证型组BMI、Hb A1c的比较
        3.8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各证型组TG、CHOL、LDL的比较
        3.9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各证型组的BMI、Hb A1c、TG、CHOL、LDL与HOMA-IR的相关性
    讨论
        1 中医学对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之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中医治疗
        1.3 小结
        2 西医学对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认识
        2.1 胰岛素抵抗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胰岛素抵抗的治疗
        3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证型之确立
        4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证型的相关分析
        4.1 不同证型所占比之分析
        4.2 不同证型发病年龄和病程之分析
        4.3 不同证型胰岛素抵抗程度轻重之分析
        4.4 不同证型间相关指标变化之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绞股蓝皂苷XLIX改善脂肪乳诱发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
    引言
    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器材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液体的配制
        1.4 动物准备
        1.5 动物造模
        1.6 静脉用药方法
        1.7 血浆游离脂肪酸含量测定
        1.8 实时荧光定量PCR
        1.9 蛋白免疫印迹
        1.10 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动物的一般特征
        2.2 Gyp-XLIX缓解了脂肪乳引起的胰岛素抵抗
        2.3 Gyp-XLIX减轻了脂肪乳输注所造成的胰岛素信号通路的破坏
        2.4 Gyp-XLIX抑制了脂肪乳诱导的NFκB活化
        2.5 Gyp-XLIX调控脂肪乳引起的炎症基因表达
        2.6 mTOR、JNK、ERK蛋白没有参与脂肪乳引起的胰岛素抵抗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综述 中医药治疗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9)基于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调脏通络”电针改善db/db小鼠肝脏胰岛素抵抗水平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实验研究
    第一章 “调脏通络”电针干预对db/db小鼠疗效观察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调脏通络”电针干预对db/db小鼠糖代谢影响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调脏通络”电针干预对db/db小鼠肝脏组织形态学影响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各组小鼠肝脏形态学变化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调脏通络”电针干预对db/db小鼠肝脏胰岛素抵抗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I3K、p-Akt、p-GSK-3β含量影响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的肥胖状态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1.实验方法
        1.1 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试剂及实验设备
        1.3 干预方法
        1.4 检测指标
        1.5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各组大鼠的进食量、体质量及Lee’s指数的变化
        2.2 各组大鼠与胰岛素敏感性有关的指标的变化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控食欲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实验二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血清脑肠肽及肠道微生物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实验方法
        1.1 动物与分组
        1.2 所需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的实验设备与仪器
        1.4 取材方法
        1.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脑肠肽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瘦素(leptin)
        1.6 宏基因组学检测技术检测肠道微生物群的结构和代谢功能
        1.7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血清脑肠肽含量的影响
        2.2 样品NDA处理结果
        2.3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结构的影响
        2.4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功能的影响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机制
实验三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脑肠肽的影响
    1.实验方法
        1.1 动物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
        1.2 所需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的实验设备与仪器
        1.4 取材方法
        1.5 WB检测结肠组织中leptin、leptinR、CCK、CCKR的蛋白表达含量
        1.6 RT-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CCK、CCKR、leptin、leptinR的基因表达水平
        1.7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脑肠肽及其受体蛋白表达影响
        2.2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结肠组织脑肠肽及其受体基因表达水平影响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节脑肠肽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实验四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脑肠肽中枢敏感性的影响
    1.实验方法
        1.1 动物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
        1.2 所需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的实验设备与仪器
        1.4 取材方法
        1.5 WB 检测结状神经节和弓状核中 p-STAT3 的蛋白表达含量
        1.6 免疫组化法检测迷走神经传出神经元中p-STAT3 表达以及最后区和孤束核中C-Fos表达
        1.7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脑肠肽CCK中枢敏感性的影响
        2.2 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脑肠肽leptin中枢敏感性的影响
    3.讨论
        3.1 实验结果分析
        3.2 电针联合限食调节脑肠肽中枢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讨论
    1.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模型制备的评价
    2.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2.1 中医对肥胖病因的认识
        2.2 中医对肥胖病机的认识
    3.针灸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选穴依据
    4.干预方法的选择
        4.1 电针频率及参数的选择
        4.2 限食干预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作用
    5.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
        5.1 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参与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的发生
        5.2 电针联合限食可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5.3 电针联合限食可以调节肠-脑轴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
    6.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7.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文献综述1
        参考文献
    附件2 文献综述2
        参考文献
    附件3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四、输注葡萄糖对胰岛素分泌及血糖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2]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2021年版)[J].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8)
  • [3]胡椒碱调控免疫炎症保护糖尿病前期小鼠胰岛功能受损的作用研究[D]. 袁燕婷. 青岛大学, 2021(02)
  • [4]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04)
  • [5]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4)
  • [6]小檗碱对脂肪乳引起的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董振华. 山东大学, 2020(04)
  • [7]胡椒碱抑制代谢性炎症改善肥胖相关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研究[D]. 刘超龙. 青岛大学, 2020(01)
  • [8]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以及绞股蓝皂苷XLIX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初步研究[D]. 石书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基于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调脏通络”电针改善db/db小鼠肝脏胰岛素抵抗水平的机制研究[D]. 杨育农.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电针联合限食对胰岛素抵抗肥胖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宋爱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输注葡萄糖对胰岛素分泌和血糖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