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线Internet中TCP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阳[1](2020)在《复杂移动环境中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车联网是未来移动通信的重要应用场景。在车联网的众多具体应用需求中,如何通过车联网将传统网络设备产生的海量数据实时、高效地上传至云端服务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需求。这一需求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例如高铁通信与应急通信。但是,针对这一需求,需要克服三点挑战。第一,单一无线链路传输的局限性;第二,传统网络设备对多链路传输的限制;第三,无线链路信号的波动对多链路协同传输的影响。标识网络是基于国家973项目提出的新型网络架构,可以很好地支持移动性。因此,为了克服上述三点挑战,满足车联网应用需求,本文依托标识网络,考虑到复杂移动环境的特点,拟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具体展开研究:1)如何设计一种支持融合多元硬件与底层协议的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框架?2)如何提高本文所提传输框架的容错性?3)如何在问题二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复杂移动环境特点,设计一种异构无线链路协同传输机制,提升车联网传输性能?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研究问题一,本文在不同场景异构无线链路状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框架的设计需求,并基于标识网络,设计了标识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框架。该传输框架在整体设计上对车辆周围的异构无线链路进行融合,建立起一条透明传输通道,实现了传输过程中“用户与网络分离”和“资源与位置分离”。该传输框架在核心设备的内部工作原理中将资源管控模型抽象为“三层两映射”,从而完成传输策略的灵活管控与下发,实现传输过程中“控制与转发分离”。(2)针对研究问题二,从异构无线链路传输乱序角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容忍链路状态估测误差的多链路协同传输方法。考虑到移动场景中链路状态估测有一定的误差,该方法在接收端部署缓存以动态增加乱序数据包的排队时延,从而克服传统多链路传输方法中因链路状态估测误差而造成的多链路传输乱序,避免用户终端网络设备因传输乱序而主动大幅降低传输速率,间接提升传输框架的整体资源利用率。该方法与经典方法在传输乱序容错能力、实时吞吐量、整体时延和估测误差容忍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对比与评估。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容忍链路状态估测误差,克服数据传输乱序,提升传输性能。(3)针对研究问题二,从异构无线链路传输丢包角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大数网络编码的多链路容错传输方法。该方法考虑到传统多链路传输容错方法在链路带宽资源开销、计算资源开销和编码灵活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全新设计的网络编码模型,保证了传输的可靠性。本文分别通过数值分析,仿真对比与系统实验,对该方法的传输丢包容错能力,编解码用时,实时吞吐量和普适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显着提升了异构无线链路传输可靠性的同时,间接提升了异构无线链路的资源利用率。此外,在仿真实验中,为了完成在实际系统中无法完成的实验,本文设计了标识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仿真系统。利用该系统,可以从多方面充分对比不同传输方法在标识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框架中的性能差异。(4)针对第三个研究问题,在上两点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复杂移动环境中无线链路丢包与异构网络的传输乱序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适应网络编码的异构网络传输乱序容错接收缓存。该缓存以编码簇为排序目标,保证了支持网络编码的多链路传输方法有序传输。其次,在该缓存的基础上,本文将标识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框架实例化,设计了标识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机制。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和实际系统测试,验证了在不同移动场景中,该机制相对其他多链路传输机制可以综合提升车联网的资源利用率与传输性能。目前该成果已部署于政府和企业的实际系统中使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通过上述对于基于标识网络的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框架及相关方法的研究,本文为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方法的探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新思路。
贾茗涵[2](2020)在《无线网络中TCP-BBR算法公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物联网,无线网路以及车载自组织网络(VANET)的发展、普及以及应用,网络中产生了海量、多类型的数据,网络中的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在车载自组织网络这种新兴的领域中,对于网络服务质量有着较高的需求。当网络中的链路发生拥塞时,会导致链路中的某一部分的数据包的数量过多,引起部分甚至整个网络性能下降的现象,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网络崩溃。因此必须设计有效的拥塞控制算法保证网络能够正常的运转。谷歌公司提出了拥塞控制算法TCP-BBR(Bottleneck Bandwidth and Round-trip Propagation Time)。就链路感知和响应时间而言,TCP-BBR算法在长肥管道上的性能要优于传统的TCP协议。但是BBR算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BBR算法无法与其他拥塞控制算法之间达到公平性。BBR算法流在与其他拥塞控制算法流竞争瓶颈带宽时,BBR流占据更多的带宽资源。BBR算法的长往返时延的数据流在与BBR短往返时延的数据流竞争瓶颈带宽时,长往返时延的数据流占据更多的带宽资源。因此BBR算法在无线网络中的公平性是工作的重点,BBR算法无法实现信道资源的公平的分配。为了提高TCP-BBR拥塞控制算法和基于延迟的拥塞控制算法之间的公平性,提出了一种基于TCP-BBR的具有适度公平性的拥塞控制算法(MFBBR)。为了提高BBR算法内部的公平性提出了一种公平性改进的BBR拥塞控制算法(RFBBR)。本文通过在Ubuntu系统4.9内核中的Mininet仿真器上进行仿真实验,验证TCPBBR拥塞控制算法与TCP-Westwood算法间的公平性性能以及BBR算法不同RTT数据流之间的公平性性能并提出了MFBBR算法以及RFBBR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在避免信道拥塞的过程中能够保证较高的吞吐量的同时可以保证算法的公平性,满足拥塞控制算法对于公平性的要求。
赵宇红[3](2019)在《复杂网络智能拥塞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向复杂、多样、异构的网络,稳定、高效、智能的拥塞控制的研究是一个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论文在大系统控制论的指导下,结合智能建模方法,研究并构建了“基于多重广义算子的复杂网络”模型,进而,以多重广义算子模型为基础,以分解-联合模式,从横向及纵向、多粒度、多角度展开了复杂网络智能拥塞控制研究的科研工作。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的深入、用户的普及多方面不断的融合促进,带来了多元、异构、混合的复杂网络时代。复杂网络的复杂概括了网络在技术、结构、数据等多方面的特性,我们从两种代表性的复杂网络系统,端到端系统及非端到端系统展开了关于智能拥塞控制的研究。网络作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拥塞控制的研究无论是在网络源端、链路还是在自主移动节点的路由策略方面的工作,都不是一个独立自治的过程,各对象、各过程之间应该是一个协作的整体,达到协同智能、控制优化的目标。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研究了多重广义算子模型的建模方法,定义了“多层广义算子复杂网络模型”的概念,根据大系统控制论的“广义模型化”的思想,基于“多重广义算子建模方法”,论述了复杂网络广义算子模型构建的约束条件,给出了复杂网络多重广义算子模型的架构。为解决模型构建中的随机性与模糊性,借鉴“云模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了基于云模型的模型评价方法,应用于Internet建模评价中,并给出了具体的评价过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及合理性。(2)分析讨论了现有TCP源端拥塞控制算法在高误码率、低带宽、非对称链路、长时延的混合异构复杂网络中,面临的挑战和性能下降的问题,深入分析算法在参数及负载的敏感性、未区分拥塞程度和丢包类型等局限性问题,提出基于带宽预估自适应源端拥塞控制方法,算法针对不同网络状况能够对链路带宽及其波动性进行较为实时和准确的估计,实现了网络传输中对于丢包、延迟和拥塞控制参数等关键指标一定程度上的解耦;通过反映网络拥塞状态的带宽利用率因子细化了控制方案,实时有效、适度地进行网络拥塞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针对不同网络状况进行实时拥塞控制,吞吐量、丢包容忍和延迟等相比已有的拥塞控制算法有显着提升。(3)讨论了链路级拥塞控制的重要性,并针对传统的链路控制算法RED中队列长度与丢包设置的线性增长关系所造成的性能不稳定问题,以及算法变量参数的优化问题,提出了基于隶属云理论的非线性链路拥塞控制算法,利用半升云隶属模型,重点解决了丢包率函数非线性处理和参数自适应动态设定问题。仿真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在丢包率、平均队列长度、时延抖动、吞吐量方面的性能均有比较好的表现,而且对RED算法存在的全局同步现象也有一定的改善。(4)不存在完整链路的复杂网络系统的应用与关注正在不断地扩展,以机会网络为典型的研究对象,从路由策略设计的角度研究其拥塞控制算法。结合深度学习模型进行社会属性挖掘,借鉴和扩展社会网络的研究成果,基于社会感知,将节点的社会属性及社会关联引入到路由决策中,提出了基于节点关系和社区协作的机会网络路由算法,算法不仅结合了节点的社会属性并充分考虑了社会性的动态演化特征,根据节点间的社会关系强度动态自适应地将节点分割为多个社区,以节点社会属性与社区间协作共同完成机会路由转发。仿真结果表明,算法能够有效提高消息的投递率,降低网络的转发时延,减小网络资源的耗费。
陈杰[4](2019)在《车联网中基于网络编码的TCP跨层传输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线车载网络作为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5th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5G)的一种重要应用场景,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高度关注。它不但有动态网络拓扑结构和信道的质量不能预测等特点,而且还有网络拓扑结构变化频繁、节点的运动速度快等特点。同时对延迟和吞吐量的要求也较高。因此,无线车载网络的可靠传输十分关键,设计其TCP协议具有很大挑战性。网络编码(Network Coding,NC)在减少无线发送的能量消耗、提升网络的吞吐率、增强网络传输的可靠性(容错性)等方面优势明显,将其与TCP协议结合而成的网络编码TCP协议,为改善网络性能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目前关于无线车载网络中网络编码TCP协议的研究并不多,同时针对多层的跨层优化也没有被重视。首先,本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模拟了车载网中交通仿真场景和网络仿真场景,进行理论分析。然后通过仿真实验对车载网中TCP与TCP/NC的性能进行分析,并通过实验说明现存的TCP拥塞控制算法和TCP/NC算法不适合用于车载通信网的原因。其次,针对无线车载网络的特点和可靠传输要求,在网络编码基础上引入跨层优化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线性网络编码的跨层联合优化方法——VC-TCP/NC。该方法在传输层和网络层之间添加了一个网络编码层,将TCP首部中未使用的VC位用来表示信道的状态。进一步,重新设计了网络编码层发送端的发送策略,并通过理论分析说明了VC-TCP/NC在时延和网络吞吐量方面的优势。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VC-TCP/NC在车载通信网络中时延和吞吐量的优势。最后,由于单条路径传输的TCP并不能很好满足车载通信网需求。本文根据车载通信网场景的多路径TCP传输特点和要求,提出了一种针对丢包区分的多路径TCP网络编码传输方案。由于多路径TCP能够通过使用多条路径在节点之间传输,本方案对不同子流上的传输进行优化控制。通过丢包区分,采取不同的传输方式。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方案在吞吐量、时延等性能都得到了优化。
王莹,李洪林,费子轩,赵竑宇,王虹[5](2019)在《5G多接入网络TCP研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对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5G)中的传输控制协议(TCP)进行优化,针对5G多接入网络中TCP协议的优化机制展开综述.分析了无线接入网络中TCP协议的局限性和面临的挑战;将无线TCP优化方案分为单路径TCP优化和多路径TCP优化方案,并对多种优化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提出了TCP协议优化的发展方向.
周磊[6](2018)在《无线带内全双工通信网的TCP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带内全双工(IBFD)技术可以大幅度的提高频谱利用率和信道容量,是未来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IBFD是指通信设备的接收天线与发送天线可以在同一个频带中同一个时间内接收和发送信号。随着自干扰消除技术的不断发展,IBFD通信称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IBFD技术对传输层带来的影响也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研究了IBFD下TCP,在分析了IBFD的技术特点、无线局域网的信道特性、TCP传输原理的基础上,研究了IBFD通信环境中TCP的性能。本文做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研究了在无线网络环境中,IBFD与无线半双工的差异,着重分析了IBFD与无线半双工中冲突域的区别。然后本文通过仿真,研究了在不同负载流量中,IBFD下TCP性能与无线半双工下TCP性能的差异。在网络负载较大的情况下,IBFD下TCP的性能远远优于无线半双工下TCP的性能。此外,还通过仿真,研究了不同环境中MAC层冲撞的影响。其次,研究了IBFD对TCP窗口震荡的影响。本文通过仿真实验,研究了IBFD下TCP窗口与无线半双工下TCP窗口的变化差异。仿真结果表明,IBFD下TCP窗口的增长速率远大于无线半双工下TCP窗口的增长速率。但是,IBFD下TCP窗口增长过快而容易导致分组传送的丢失,进而导致窗口的震荡问题也更严重。最后,研究了IBFD下TCP中的RTT特性。然后,通过仿真实验,对比了不同情况下,IBFD下TCP中的RTT与无线半双工下TCP中的RTT的不同。仿真结果表明,IBFD下TCP中的RTT远小于无线半双工下TCP中的RTT。IBFD系统中的端到端延时也大幅度降低。
李振涛[7](2013)在《无线网络中TCP拥塞控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近二十年来网络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线网络已经普及到了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而且可以预见,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人们对无线网络性能方面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无线ad hoc网络是无线网络的一种,是下一代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TCP是当前Internet最为重要的传输协议,是整个Internet协议栈的核心。TCP拥塞控制是TCP协议最为核心的部分。TCP最初是为有线网络设计的,如果依然TCP原有的方式去进行拥塞窗口的调整,则TCP发送节点向网络中注入的数据分组远远超过了网络的处理能力,从而引起网络拥塞,导致空间饱和。论文讨论了造成无线ad hoc网络中TCP拥塞的原因,详细讨论了由于无线链路传输错误、无线网络中的隐藏/暴露终端、链路的不对称性和网络重组四个方面引起的无线ad hoc网络中TCP的拥塞。同时,论文对TCP拥塞窗口的增长方式进行了探讨,并通过仿真试验证明了在无线ad hoc网络中,由于节点竞争和空间重用的原因,节点的吞吐率随着跳数的增加而降低。在此基础上,通过TCP在无线ad hoc网络中拥塞情况下的状态转换关系,深入地探讨了TCP原有的将拥塞窗口控制在BDP附近的方法在无线ad hoc网络中并无法实现的原因,指出IEEE802.11MAC协议由于竞争的原因,附加的MAC层延迟引起了BDP过大的问题。基于此,论文针对无线ad hoc网络的特殊性,对BDP重新进行了定义,并在此定义的基础上,对TCP的拥塞控制算法进行了改进,以使其能在无线ad hoc网络工作。论文对改进后的算法在NS-2中进行了仿真和性能评估。通过仿真试验,改进后的TCP拥塞控制算法在不同的网络规模下和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下,能有效地减小了拥塞窗口的复位次数,即有效地减小了发生超时时TCP将拥塞窗口置为零的现象,平滑了发送速率,降低了端到端的延迟,有效地利用无线带宽,且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标准TCP。
张甲盟[8](2012)在《无线Ad Hoc网络中TCP公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线ad hoc网络是计算机通信网络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下一代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网络领域的研究热点。TCP是当前Internet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传输协议。IEEE802.11MAC在节点间实现信道访问的公平,但节点内部当TCP和DCF相互作用时,这将会引起TCP流之间极大的不公平性。本课题针对无线ad hoc网络中TCP的公平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对造成TCP不公平性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对IEEE802.11标准规定的MAC层协议进行修改,以提高无线ad hoc网络中TCP业务流之间的公平性。论文讨论了造成无线ad hoc网络中TCP不公平性的原因,即IEEE802.11标准的MAC层采取的二元指数退避算法、隐藏/暴露终端、以及与位置相关;同时,TCP的拥塞控制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这种不公平性;并对MAC层和TCP相互作用造成的不公平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实际现象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论文对无线ad hoc网络中TCP流之间的不公平性进行了数学建模,对链状拓扑下单个节点接入无线信道的概率进行了分析,然后对一般拓扑下单个节点接入信道的概率进行了数学推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多跳无线ad hoc网络中TCP流之间不公平性进行了建模和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无线ad hoc网络中TCP流之间的不公平性与TCP流路径上每一跳节点侦听范围内邻居节点的数目、隐藏节点和跳数有关。论文通过仿真对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仿真的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无线ad hoc网络中TCP流之间的不公平性关系。最后,论文在数学建模结果的基础上对IEEE802.11MAC层进行了改进,以期在无线ad hoc网络中TCP流之间获得良好的公平性。算法针对IEEE802.11MAC的退避窗口大小设置进行了改进,退避窗口的设定不再是随机的,而是与节点侦听范围内竞争的邻居节点和隐藏节点数目有关。在NS-2仿真器中将改进后的MAC算法进行了仿真评价,在代表性的场景下,改进后的MAC算法公平性远远好于IEEE802.11MAC协议。
李社伟[9](2012)在《无线TCP和资源调度的跨层设计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下一代无线网络的飞速发展和业务需求的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分层网络协议栈设计显现出诸多缺陷,以网络性能最大化为目标的跨层设计已成为通信业界的研究热点。论文针对下一代无线网络的应用,着重研究其环境下的TCP性能跨层优化设计以及多用户OFDMA系统跨层感知的资源调度算法。通过对TCP/IP协议栈各层关键参数的跨层协调利用,提高其对无线网络的适应性。论文首先概述下一代无线网络相关关键技术,然后详细介绍了跨层设计的思想,并阐述跨层设计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TCP拥塞控制算法在无线环境下的性能下降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显式拥塞通知(ECN)的跨层机制的无线TCP改进算法。仿真证明,论文所提跨层算法改善了网络吞吐量性能,提高了网络资源利用率。接着,论文研究下一代无线网络资源调度的设计技术,提出了一种OFDMA系统单小区资源调度的跨层设计改进算法。本算法在资源分配的同时考虑用户物理信道状态信息以及反映公平性和QoS需求的其他层参数。仿真结果表明,和已有算法相比,改进算法提高了调度机制的公平性和无线系统的频谱效率。
陈彩萍[10](2011)在《无线网络中TCP拥塞控制算法的研究与改进》文中研究表明无线网络具有带宽分配灵活、用户接入方便、故障恢复迅速的优点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成为Internet的重要组成部分,如WLAN(如Wifi)、WMAN(如WiMax)和蜂窝网络(如WCDMA, GPRS等)。网络的范畴也从单一的有线扩展到各种有线/无线网络的混合。由于无线网络具有高比特误码率、突发丢包严重、容易受干扰、移动中需要切换等特点,使得专门为稳定有线链路设计的TCP协议,在无线网络中性能低下。对无线TCP技术的研究是近年来网络协议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讨论了TCP协议以及拥塞控制机制,无线网络及其特点,分析了TCP协议在无线网络中的不足与缺陷。并使用NS2仿真工具验证传统TCP协议在不同误码率的网络环境中由于将无线链路丢包误以为是拥塞丢包,频繁降低拥塞窗口,导致TCP性能下降。针对传统TCP在无线网络中无法正确区分拥塞丢包和无线丢包、错误的拥塞控制机制以及恢复机制,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协议TCP BR。该协议根据RTT(Round Trip Time,回路响应时间)将网络状态划分成不同等级,在不同等级状态发生丢包时,采取不同的措施调整拥塞窗口,调节发生速率,从而提高TCP性能。TCP BR协议在增加拥塞窗口时,以较慢的速度增加窗口,保证网络的稳定性,避免过早的发生超时或拥塞;在减小拥塞窗口时,首先微调小窗口,试着从拥塞中恢复,如果尝试失败,则窗口减小的速度不断增加,以实现TCP吞吐量以及网络稳定性的同时,尽快从网络拥塞中恢复。使用NS2仿真工具对TCP BR进行仿真。通过模拟无线链路在不同误码率下的多个网络环境,模拟结果表明TCP BR协议在高误码率的无线网络中具有较高的吞吐量,窗口抖动较小,使得网络处于稳定状态。同时,新协议与其他TCP协议有良好的兼容性。
二、无线Internet中TCP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线Internet中TCP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移动环境中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
1.2.1 车联网研究 |
1.2.2 多链路协同传输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1.5 论文组织架构 |
2 基于标识网络的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框架 |
2.1 引言 |
2.2 研究现状 |
2.3 不同场景异构无线链路状态综合分析 |
2.3.1 无线链路状态综合测试实验设置 |
2.3.2 链路层参数分析 |
2.3.3 网络层参数分析 |
2.3.4 传输层参数分析 |
2.3.5 异构无线链路综合分析 |
2.4 新型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框架研究基础 |
2.4.1 新型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框架设计要求 |
2.4.2 标识网络 |
2.5 新型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框架设计 |
2.5.1 整体网络拓扑 |
2.5.2 核心设备内部资源管控模型 |
2.5.3 基本通信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3 容忍链路状态估测误差的多链路协同传输方法 |
3.1 引言 |
3.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描述 |
3.1.2 研究现状 |
3.2 移动场景无线链路状态估测误差分析 |
3.2.1 链路往返时延估测误差分析 |
3.2.2 链路可用带宽估测误差分析 |
3.3 RAID多链路传输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
3.3.1 问题分析 |
3.3.2 RAID多链路传输方法网络模型 |
3.3.3 RAID多链路传输方法数学模型 |
3.3.4 RAID多链路传输方法核心算法实现 |
3.4 性能分析与实验评估 |
3.4.1 异构网络数据传输过程乱序程度分析 |
3.4.2 异构网络数据传输过程整体吞吐量分析 |
3.4.3 异构网络数据传输过程整体时延分析 |
3.4.4 异构网络传输过程估测误差容忍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大数网络编码的多链路容错传输方法 |
4.1 引言 |
4.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描述 |
4.1.2 研究现状 |
4.2 多链路传输容错方法模型设计 |
4.2.1 多链路传输容错方法概要 |
4.2.2 簇内比特信息数字映射数学模型 |
4.2.3 BNNC编码模型 |
4.2.4 BNNC解码模型 |
4.2.5 BNNC冗余矩阵数学模型 |
4.3 BNNC多链路传输方法核心算法的实现 |
4.3.1 BNNC多链路传输方法发送算法 |
4.3.2 BNNC多链路传输方法接收算法 |
4.4 数据传输容错方法性能分析 |
4.4.1 BNNC编解码模型传输容错性能分析 |
4.4.2 BNNC编解码模型计算性能分析 |
4.5 仿真分析与评估 |
4.5.1 标识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仿真系统 |
4.5.2 传输可靠性对比分析 |
4.5.3 典型网络状态下的实时吞吐量对比分析 |
4.5.4 不同多链路传输方法普适性对比分析 |
4.6 网络编码模型性能系统实验评估 |
4.6.1 不同冗余度下不同网络编码模型计算性能实测评估 |
4.6.2 不同硬件平台编解码性能实测评估 |
4.7 本章小结 |
5 面向复杂移动环境的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机制 |
5.1 引言 |
5.2 两级DTT接收缓存模型 |
5.2.1 两级DTT接收缓存网络模型 |
5.2.2 时间阈值网络模型 |
5.2.3 时间阈值动态修正数学模型 |
5.3 标识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
5.3.1 传输报文设计 |
5.3.2 内部模块设计 |
5.3.3 核心算法实现 |
5.4 两级DTT接收缓存模型性能评估 |
5.4.1 不同接收缓存模型整体评估 |
5.4.2 不同接收缓存模型深入分析 |
5.4.3 不同多链路传输接收缓存普适性分析 |
5.5 不同移动场景中多链路传输机制系统实验 |
5.5.1 系统实验设计 |
5.5.2 静态场景测试结果 |
5.5.3 低速移动场景测试结果 |
5.5.4 高速移动场景测试结果 |
5.6 实际应用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无线网络中TCP-BBR算法公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有线网络TCP拥塞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
1.2.2 TCP-BBR拥塞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技术 |
2.1 802.11 协议 |
2.2 Mininet仿真环境介绍 |
2.3 TCP-BBR拥塞控制算法介绍 |
2.4 TCP公平性性能评价标准 |
2.4.1 Jain公平性指数 |
2.4.2 最大最小公平性 |
2.4.3 比例公平性 |
2.5 本章小结 |
3 无线网络中的拥塞控制算法综述 |
3.1 端到端连接方案 |
3.2 显示通知方案 |
3.3 链路层重传方案 |
3.4 段连接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4 适度公平的BBR拥塞控制算法MFBBR |
4.1 BBR拥塞控制算法间的公平性问题 |
4.2 MFBBR算法 |
4.2.1 算法设计原理 |
4.2.2 算法设计的相关公式 |
4.3 实验仿真与性能分析 |
4.3.1 实验条件设定 |
4.3.2 绩效指标介绍 |
4.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往返时延公平的BBR拥塞控制算法RFBBR |
5.1 BBR算法公平性数学分析 |
5.2 BBR算法公平性实验及原因分析 |
5.3 RFBBR公平性改进的BBR拥塞控制算法 |
5.4 RFBBR算法公平性分析 |
5.5 实验仿真与性能分析 |
5.5.1 实验条件设定 |
5.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复杂网络智能拥塞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论文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1.2.2 论文组织安排 |
2 文献综述 |
2.1 复杂网络 |
2.2 多重广义算子模型 |
2.2.1 广义算子模型的泛化 |
2.2.2 多重广义算子建模方法 |
2.3 云模型 |
2.3.1 云模型的定义 |
2.3.2 云发生器 |
2.4 拥塞控制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多重广义算子的复杂网络建模 |
3.1 多重广义算子模型的概念 |
3.2 基于多重广义算子的复杂网络建模 |
3.2.1 问题描述 |
3.2.2 模型设计方案 |
3.3 Internet广义算子建模实例 |
3.3.1 Internet建模概述 |
3.3.2 复杂网络模型的统计特征 |
3.3.3 Internet模型分析与评价 |
3.3.4 基于云模型的Internet模型评价 |
3.4 基于多重广义算子模型的复杂网络拥塞分析 |
3.4.1 资源需求信息传递流程分析 |
3.4.2 资源调度的多重广义算子模型结构 |
3.4.3 基于多重广义算子模型网络拥塞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带宽预估的源端拥塞控制技术 |
4.1 源端拥塞控制 |
4.2 TCP拥塞控制及其一些改进策略 |
4.2.1 TCP基于窗口的源端拥塞控制 |
4.2.2 TCP源端拥塞控制的改进策略 |
4.3 TCP拥塞控制中的问题分析 |
4.4 基于带宽预估的源端拥塞控制算法 |
4.4.1 可用带宽预估方法分析 |
4.4.2 可用带宽的理论概念 |
4.4.3 带宽预估分析 |
4.4.4 带宽预估方法 |
4.5 基于可用带宽预估自适应源端拥塞控制算法 |
4.5.1 问题分析 |
4.5.2 带宽测量 |
4.5.3 参数讨论 |
4.6 仿真实验与分析 |
4.6.1 仿真工具NS2 |
4.6.2 仿真配置 |
4.6.3 实验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非线性链路拥塞控制技术 |
5.1 链路拥塞控制 |
5.2 几种典型的AQM算法 |
5.2.1 随机早检测RED算法 |
5.2.2 系统自适应RED算法ARED |
5.2.3 公平性RED算法FRED |
5.2.4 AQM算法问题分析 |
5.3 分段平滑RED算法 |
5.3.1 问题描述 |
5.3.2 分段平滑随机早检测算法 |
5.3.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5.4 基于隶属云理论的非线性RED算法 |
5.4.1 RED算法的不确定性问题 |
5.4.2 云模型的基本理论 |
5.4.3 基于隶属云理论的非线性RED算法 |
5.4.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非端到端网络拥塞控制技术 |
6.1 机会网络概述 |
6.2 机会网络与Internet拥塞控制的区别 |
6.3 机会网络体系结构 |
6.4 机会网络拥塞控制研究 |
6.5 基于节点社会属性的喷雾等待路由算法 |
6.5.1 节点社会性度量 |
6.5.2 算法描述 |
6.5.3 实验与仿真分析 |
6.6 基于节点关系与社区协作的路由算法 |
6.6.1 节点的连接特性 |
6.6.2 节点关系与社区 |
6.6.3 基于社区协作的路由算法 |
6.6.4 基于节点关系与社区协作的消息传输 |
6.7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6.7.1 ONE仿真实验平台 |
6.7.2 数据集及仿真参数 |
6.7.3 实验结果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7 总结及下一步工作 |
7.1 论文总结 |
7.2 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车联网中基于网络编码的TCP跨层传输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意义与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车联网的研究现状 |
1.2.2 网络编码的研究现状 |
1.2.3 多路径TCP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VANET及 TCP协议与网络编码简介 |
2.1 车载通信网简介 |
2.1.1 网络模型 |
2.1.2 主要优缺点 |
2.1.3 分层体系结构 |
2.2 TCP拥塞控制 |
2.2.1 TCP协议概述 |
2.2.2 TCP的报文段格式 |
2.2.3 TCP拥塞控制机制 |
2.3 网络编码 |
2.3.1 网络编码的基本原理 |
2.3.2 网络编码的优点 |
2.3.3 网络编码的主要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VANET中基于跨层的TCP网络编码 |
3.1 车载通信网络的特性对TCP性能的影响 |
3.1.1 路由切换对TCP的影响 |
3.1.2 信号强度对TCP的影响 |
3.2 车载通信网中交通和网络仿真场景搭建 |
3.2.1 交通仿真模型 |
3.2.2 使用VanetMobisim进行交通仿真 |
3.2.3 网络模拟器NS2简介 |
3.2.4 NS2进行VANET仿真步骤 |
3.3 车载通信网中TCP/NC分析 |
3.3.1 车载通信网中TCP/NC |
3.3.2 TCP与TCP/NC仿真分析 |
3.4 车载通信网中基于跨层设计的TCP/NC |
3.4.1 VANET中跨层设计的重要性 |
3.4.2 通信距离与丢包关系 |
3.4.3 TCP首部修改方案 |
3.4.4 基于跨层设计的拥塞控制机制改进 |
3.4.5 发送端算法流程设计 |
3.5 基于跨层设计的TCP/NC仿真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VANET基于丢包区分的多路径TCP/NC |
4.1 多路径TCP分析 |
4.1.1 MPTCP相关技术介绍 |
4.2 基于丢包区分的多路径TCP/NC设计 |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3.1 吞吐量的变化与分析 |
4.3.2 接收方缓存对吞吐量和时延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及未来工作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5)5G多接入网络TCP研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TCP协议的局限性与挑战 |
1.1 4G网络中TCP协议的局限性 |
1.2 5G网络中TCP协议迎来新的挑战 |
2 无线接入网络中单路径TCP优化 |
2.1 端到端机制 |
2.2 分段连接机制 |
2.3 跨层机制 |
2.4 单路径TCP优化机制对比 |
3 无线接入网络中多路径TCP优化 |
3.1 TCP友好性 |
3.2 拥塞均衡 |
3.3 其他目标 |
3.4 多路径TCP优化机制对比 |
4 发展方向与优化目标 |
4.1 时延优化 |
4.2 能耗优化 |
4.3 基于网络架构优化 |
5 结束语 |
(6)无线带内全双工通信网的TCP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无线带内全双工与传输控制技术 |
2.1 无线带内全双工技术 |
2.1.1 无线信道传输方式 |
2.1.2 IBFD技术特点 |
2.2 NS3仿真软件概述与IBFD仿真模块 |
2.2.1 NS3仿真软件 |
2.2.2 NS3中的Wi-Fi模块 |
2.2.3 IBFD模块的实现 |
2.3 计算机网络体系与TCP协议 |
2.3.1 OSI参考模型与因特网模型 |
2.3.2 TCP的网络功能与报文结构 |
2.3.3 TCP连接与状态的变迁 |
2.3.4 网络拥塞产生的原因 |
2.4 滑窗机制对TCP传输性能的影响研究 |
2.4.1 可靠传输的原理分析 |
2.4.2 滑窗机制的原理分析 |
2.4.3 TCP的滑窗机制和流量控制作用分析 |
第三章 IBFD对TCP性能的影响 |
3.1 无线局域网的性能分析 |
3.1.1 无线网络中信道的特性分析 |
3.1.2 AdHoc无线网络中TCP的问题研究 |
3.2 MAC冲突对TCP传输的影响研究 |
3.2.1 无线传输中的冲突产生原因分析 |
3.2.2 IBFD与半双工冲突域的差异分析 |
3.3 仿真程序设计 |
3.3.1 仿真实验流程图 |
3.3.2 仿真实验中类继承关系 |
3.4 仿真建模与分析 |
3.4.1 背景业务流仿真建模与结果分析 |
3.4.2 MAC层冲突仿真建模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CP窗口震荡的研究 |
4.1 仿真场景设计 |
4.1.1 窗口震荡研究方案 |
4.1.2 仿真实验设计 |
4.1.3 结果分析 |
4.2 窗口震荡的问题研究 |
4.2.1 仿真方案设计 |
4.2.2 仿真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RTT的特性分析 |
5.1 重传计时器的作用分析 |
5.2 RTT在不同环境中的计算差异分析 |
5.2.1 RTT对TCP性能影响的分析 |
5.2.2 RTT计算差异 |
5.3 仿真建模与结果分析 |
5.3.1 仿真实验建模 |
5.3.2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7)无线网络中TCP拥塞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无线 AD HOC 网络中 TCP 的拥塞控制 |
2.1 无线 AD HOC 网络概述 |
2.1.1 无线 ad hoc 网络的特点 |
2.1.2 无线 ad hoc 网络的关键技术 |
2.2 TCP 概述 |
2.2.1 TCP 原理 |
2.2.2 TCP 拥塞控制机制 |
2.3 无线传输错误 |
2.3.1 无线传输错误的度量 |
2.3.2 无线传输错误的纠正 |
2.4 无线 AD HOC 网络中的拥塞 |
2.4.1 隐藏/暴露终端 |
2.4.2 链路的不对称性 |
2.4.3 网络重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一种基于竞争的无线 AD HOC 网络中 TCP 拥塞控制方法 |
3.1 引言 |
3.2 无线 AD HOC 网络中 TCP 拥塞控制分析 |
3.2.1 TCP 的吞吐率 |
3.2.2 拥塞状态下 TCP 的状态转移 |
3.3 定义无线 AD HOC 网络中的 BDP |
3.4 TCP 拥塞控制方法的改进 |
3.4.1 拥塞窗口调整判定依据 |
3.4.2 拥塞窗口调整方法 |
3.5 仿真验证 |
3.5.1 仿真环境简介 |
3.5.2 仿真场景设置 |
3.5.3 仿真实现代码 |
3.5.4 仿真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无线Ad Hoc网络中TCP公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无线网络概述 |
1.2 无线 AD HOC 网络 |
1.3 IEEE 802.11 MAC 协议 |
1.4 IEEE 802.11 DCF 机制 |
1.5 选题背景与动机 |
1.6 论文主要贡献 |
1.7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无线 AD HOC 网络中 TCP 的不公平性 |
2.1 公平性定义及公平指数 |
2.2 无线 AD HOC 网络中 TCP 流的不公平性 |
2.2.1 MAC 层二进制指数退避机制引起的不公平 |
2.2.2 隐藏/暴露终端造成的不公平 |
2.2.3 网络节点位置造成的不公平 |
2.2.4 TCP 拥塞控制机制加剧了流之间的不公平 |
2.3 无线网络 TCP 不公平性分析 |
2.3.1 TCP 与 MAC 的互相影响分析 |
2.3.2 AIMD 窗口控制机制对公平性的影响 |
2.4 无线 AD HOC 网络中 TCP 不公平性的研究进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AC 层 TCP 流之间公平性模型 |
3.1 链状拓扑一跳的信道接入概率 |
3.2 一般拓扑一跳的信道接入概率 |
3.3 多跳条件下 TCP 流公平性数学模型 |
3.4 仿真验证 |
3.4.1 仿真环境介绍 |
3.4.2 仿真场景设置 |
3.4.3 仿真结果 |
3.5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无线 AD HOC 网络中公平的 MAC 层算法 |
4.1 改进思路 |
4.2 改进的 MAC 算法 |
4.3 仿真验证 |
4.3.1 仿真场景设置 |
4.3.2 仿真关键代码 |
4.3.3 仿真结果 |
4.4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无线TCP和资源调度的跨层设计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动机及意义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下一代无线网络跨层设计 |
2.1 概述 |
2.2 跨层设计简介 |
2.3 跨层设计架构分类 |
2.4 跨层设计交互参数 |
2.4.1 物理层的跨层设计参数 |
2.4.2 数据链路层的跨层设计参数 |
2.4.3 网络层的跨层设计参数 |
2.4.4 运输层的跨层设计参数 |
2.4.5 应用层的跨层设计参数 |
2.5 下一代无线网络跨层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线网络中TCP 跨层优化算法研究 |
3.1 概述 |
3.2 TCP 协议介绍 |
3.2.1 TCP 报文段格式 |
3.2.2 TCP 拥塞控制机制 |
3.2.3 传统TCP 在无线网络中存在的问题 |
3.2.4 传统TCP 在无线网络中的性能分析 |
3.3 无线环境下TCP 性能的改进方案 |
3.3.1 端到端的运输层解决方案 |
3.3.2 链路层解决方案 |
3.3.3 分段连接方案 |
3.3.4 现有解决方案评价及本文解决思路 |
3.4 基于ECN 跨层机制的无线TCP 性能改进算法 |
3.4.1 ECN 机制简介 |
3.4.2 网络拥塞等级划分 |
3.4.3 TCP-A 算法描述 |
3.5 算法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线通信系统资源调度算法 |
4.1 概述 |
4.2 资源调度算法评估参数 |
4.2.1 吞吐量 |
4.2.2 用户公平性 |
4.2.3 QoS 需求保障 |
4.3 资源调度算法 |
4.3.1 RR 算法 |
4.3.2 Max C/I 算法 |
4.3.3 PF 算法 |
4.4 仿真实现与性能分析 |
4.4.1 仿真物理参数 |
4.4.2 算法仿真及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OFDMA 系统跨层感知的资源调度算法研究 |
5.1 概述 |
5.2 多用户OFDMA 系统无线资源调度 |
5.2.1 OFDMA 系统概述 |
5.2.2 OFDMA 系统资源调度技术 |
5.3 跨层感知资源调度算法 |
5.3.1 算法改进背景 |
5.3.2 JSPA-A 跨层算法描述 |
5.3.3 算法仿真实现与性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无线网络中TCP拥塞控制算法的研究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TCP概述及拥塞控制 |
1.2 无线网络概述及其特点 |
1.3 无线网络中TCP的缺陷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传统TCP在有线及无线网络中的性能比较 |
2.1 网络仿真环境 |
2.2 TCP性能衡量指标 |
2.3 网络仿真实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有无线网络中TCP的改进方案 |
3.1 纯端到端的改进方案 |
3.2 基于链路层的改进方案 |
3.3 基于分段连接的改进方案 |
3.4 基于跨层的改进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CP BR协议的工作机制 |
4.1 TCP BR区分丢包原理 |
4.2 TCP BR快速重传机制 |
4.3 TCP BR快速恢复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1 仿真拓扑结构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无线Internet中TCP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移动环境中车联网多链路协同传输方法研究[D]. 张宇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2]无线网络中TCP-BBR算法公平性的研究[D]. 贾茗涵.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复杂网络智能拥塞控制研究[D]. 赵宇红.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6)
- [4]车联网中基于网络编码的TCP跨层传输方法研究[D]. 陈杰.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2)
- [5]5G多接入网络TCP研究与展望[J]. 王莹,李洪林,费子轩,赵竑宇,王虹.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9(01)
- [6]无线带内全双工通信网的TCP性能研究[D]. 周磊.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7]无线网络中TCP拥塞控制的研究[D]. 李振涛.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8]无线Ad Hoc网络中TCP公平性的研究[D]. 张甲盟.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9]无线TCP和资源调度的跨层设计算法研究[D]. 李社伟. 南京邮电大学, 2012(06)
- [10]无线网络中TCP拥塞控制算法的研究与改进[D]. 陈彩萍. 暨南大学,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