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肾脏恶性肿瘤的MSCT灌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荣景,相华,杨建萍[1](2021)在《肾癌、乏脂肪型肾错构瘤MSCT灌注成像特点及其鉴别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肾癌、乏脂肪型肾错构瘤MSCT灌注成像特点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80例肾实质内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讨论MSCT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MSCT常规征象及MSCT灌注成像参数。结果肾错构瘤组51例患者中,42例患者出现杯口征,37例出现劈裂征,阳性率分别为82.35%、72.55%;肾癌组29例患者中,7例患者出现杯口征,8例出现劈裂征,阳性率分别为24.14%、2 7.5 9%。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癌组患者的BF、BV、PS数值均显着高于肾错构瘤组,但肾错构瘤组患者的MTT数值显示高于肾癌组。两组患者MSCT灌注参数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检查可清楚显示肾癌和乏脂肪型肾错构瘤的影像学特点,CT灌注成像能反映两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临床上根据CT特征和CT灌注参数值可有效鉴别诊断肾癌和乏脂肪型肾错构瘤,值得推广应用。
姜壮国,孔令重,李文强,耿庆碧[2](2021)在《45例肾细胞癌患者B型超声和MSCT影像学图像表现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探讨45例肾细胞癌患者B型超声和MSCT影像学图像表现特征。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45例肾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相关影像学资料、临床资料等,总结分析MSCT与超声检查中肾细胞癌的图像特征,对比两种检查对肾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结果以手术或病理学活检检查结果为对照,MSCT对肾细胞癌诊断符合率为95.55%(43/45),超声对肾细胞癌诊断符合率为88.88%(40/45),MSCT、超声检查对肾细胞癌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例肾细胞癌患者病灶多为类圆形,病灶周边为低回声者31例,14例患者为等回声,边界模糊,内部回声欠均匀,病灶处失去正常肾结构回声,存在占位效应,少数患者可见完整声晕或部分浅声晕;于CDFI图像表现中,可见粗大血流型号,少数条状血流型。45例肾细胞癌患者中,MSCT图像外形多呈现类圆形者23例,局部呈现类圆形者9例,可伴分叶;不规则形12例,其中1例病灶明显扩张与肾盏内。增强扫描:皮质期40例患者患者强化程度高于或相当于正常肾皮质,囊壁及囊内分隔呈现薄厚不均匀的明显强化,CT值121~147HU,较平扫高出74~98HU;实质期强化程度明显减退,肾盂期强化程度明显下降,呈现"快进快出"。结论 B型超声和MSCT检查均可有效显示肾细胞癌典型影像学特征,需结合形态及强化表现进行综合诊断。
张雪,张旋乾,黄蕊[3](2020)在《MSCT灌注成像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灌注成像在糖尿病肾病(DN)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9月间收治的64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尿白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者(A组,n=21)、微量白蛋白者(B组,n=24)、大量白蛋白组(C组,n=19),所有患者均行MSCT灌注成像检查。比较三组患者肾脏灌注参数水平[肾皮质ROI血容量(BV)、血流量(BF)、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T)],分析肾脏灌注参数与不同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空腹血糖(FBG)、尿素氮(BUN)、血肌酐(Cr)],以是否出现蛋白尿作为状态变量绘制MSCT肾脏灌注参数ROC曲线。结果①三组BV、BF、PS、MTT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BV、PS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BF高、MTT低(P<0.05);A组和B组均较C组BV、BF、PS水平高(P<0.05),A组和B组均较C组MTT水平低(P<0.05);②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BV、PS与FBG相关性不显着(P>0.05),与BUN、Cr呈负相关(P<0.05);BF与FBG、BUN、Cr呈负相关(P<0.05);MTT与FBG、BUN、Cr呈正相关(P<0.05);③ROC曲线显示,MTT预测肾损伤效能最高,其次是BV和PS(P<0.05)。结论 MSCT灌注成像参数能反映DN患者肾损害,有利于为DN诊治提供更多有效信息。
范晶[4](2019)在《应用CEMRI和DWI技术评估肾细胞癌微波消融术后疗效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应用CEMRI技术评估肾细胞癌微波消融术后疗效的价值目的探讨磁共振增强扫描(CEMRI)评价肾细胞癌(RCC)微波消融(MWA)术后疗效的价值。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9年5月肾细胞癌经MWA治疗并应用MRI进行随访的52例患者资料,男性36例,女性16例,年龄34~82岁,平均57岁。其中孤立肾者3例,双肾多发囊肿者4例,肾功能不全者5例,合并其他脏器恶性肿瘤2例,心肺功能异常或年老体弱者8例。共52个病灶,左肾28例,右肾24例,最大径1.1~3.9cm,平均直径2.3cm。所有病例术前均行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肾细胞癌。分别于MWA术前1周内及术后1天、1个月、3个月、6个月后行MRI常规扫描及增强扫描,观察肾细胞癌MWA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常规MRI和CEMRI图像信号变化特点,总结其变化规律。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比较肾细胞癌MWA术后增强扫描的动态变化。结果依据随访结果作为标准,52例肾细胞癌经MWA治疗后,49例消融完全,1例残留,2例分别于术后12个月和40个月发现局部肿瘤进展。完全消融区术后1天呈T1WI高、T2WI抑脂像低信号,随着时间延长T1WI信号强度趋于减低,T2WI信号有不均匀增高趋势,3个月及6个月后呈混合信号。完全消融的病灶在术后1天表现为环形强化(40/48);1个月时环形强化的病灶(20/36)减少,部分病灶表现为无强化(16/36);3个月和6个月后表现为无强化(22/27,23/30)。此改变除术后3个月和6个月后没有差异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1例残留病灶和2例复发病灶表现为MWA区边缘不规则形、结节状T2WI抑脂像稍高信号,T1WI呈等信号并于CEMRI皮髓质期明显强化。结论肾细胞癌MWA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由于各组织的动态增强表现不同,从理论上分析,CEMRI可以鉴别微波消融治疗后的完全消融区、周围环形反应带、残留/局部肿瘤进展组织和正常肾脏,可以准确地评价微波消融治疗效果,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客观依据。第二部分应用DWI技术评估肾细胞癌微波消融术后疗效的价值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DWI)评价肾细胞癌(RCC)微波消融(MWA)疗效的价值。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9年5月肾细胞癌经MWA治疗并应用MRI进行随访的52例患者资料,男性36例,女性16例,年龄34~82岁,平均57岁。其中孤立肾者3例,双肾多发囊肿者4例,肾功能不全者5例,合并其他脏器恶性肿瘤2例,心肺功能异常或年老体弱者8例。共52个病灶,左肾28例,右肾24例,最大径1.1~3.9cm,平均直径2.3cm。所有病例术前均行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肾细胞癌。分别于MWA术前1周内及术后1天、1个月、3个月、6个月后行MRI常规扫描、扩散加权成像及增强扫描,观察肾细胞癌MWA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DWI信号变化特点和ADC值变化规律。结果依据随访结果作为标准,52例肾细胞癌经MWA治疗后,49例消融完全,1例残留,2例分别于术后12个月和40个月发现局部肿瘤进展。术后1天,完全消融区DWI呈低信号,周围伴有高信号的环形反应带;1个月时周围反应带变薄,3个月基本消失,消融灶呈混合信号。残留和局部肿瘤进展组织表现为位于消融区和正常肾组织之间的不规则环状或结节状DWI稍高信号。在b值为800s/mm2时,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不同组织间的ADC值变化显示:①肾细胞癌ADC值低于正常肾脏。②术后各随访时间完全消融区ADC值两两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与术前比较有显着差异,ADC值均降低。利用术后各随访时间完全消融区与术前肾细胞癌的ADC值分别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0.84、0.86、0.85。术后1天,阈值为1.505 × 10-3mm2/s时,鉴别完全消融区与RCC的灵敏度为95.83%,特异度为71.79%,约登指数为0.676。③术后各随访时间不同组织(完全消融区、周围环形反应带、正常肾脏)间的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④残留/局部肿瘤进展组织的ADC值与术前肾细胞癌的ADC值间没有差异。结论由于肾细胞癌MWA术后肿瘤及周围组织微观结构发生了不同变化,从理论上分析,MR-DWI及ADC值可以早期敏感地反映此变化特点,有效区分完全坏死区、活性肿瘤组织和正常肾实质,发现肿瘤残留/局部进展组织。与CEMRI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残留/局部进展组织的检出率。在患者因肾功能不全或钆剂过敏等原因不能行CEMRI检查时,MR-DWI可以提供比常规MR更多的诊断信息,术后ADC值的变化在早期疗效评估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李怡萱,孟欢,连玲芳,吕洪丽,秦海燕[5](2016)在《肾脏原发性肿瘤CT成像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肾脏原发性肿瘤种类繁多,多为恶性,且各病理亚型的影像表现均有不同。部分良性肿瘤如乏脂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嗜酸细胞瘤难以与其区分,因此术前明确其组织学类型有助于治疗方案制定以及预后评估。CT是检查肾脏肿瘤的重要影像方法之一,除常规平扫、动态增强检查外,CT灌注成像、能量CT及PET-CT等亦提供了诸多信息。本文就其CT成像现状综述如下。
叶秀峰,刘维德[6](2014)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肾脏良恶性肿瘤诊断与鉴别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在肾脏良恶性肿瘤诊断与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回顾分析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宁波市宁海县长街中心卫生院和宁海县妇幼保健院的20例健康志愿者、30例恶性肾癌及18例良性肾错构瘤患者肿瘤感兴趣区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与表面通透性(PS)等CT灌注参数值的变化。结果 BV、BF指标组间差别较大,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TT指标组间无明显差别,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恶性组与良性组PS值差别不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肾癌Ⅰ期、Ⅱ期的BV值均明显低于肾癌ⅢⅣ期,而Ⅰ期BF及PS值均明显低于肾癌Ⅱ期和ⅢⅣ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肾癌各期MTT差别不大,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技术能够较好地反映正常肾组织及肾脏良恶性肿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灌注参数值有一定的规律,为肾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较可靠的依据。
邱玉琦[7](2012)在《MSCT对早期肝硬化灌注成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MSCT肝脏灌注成像研究早期肝硬化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早期肝硬化肝脏的各项灌注参数在早期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同时对早期肝硬化肝脏左、右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研究。方法: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由中华医学会制定肝硬化诊断标准,选取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1.7-2012.2西宁地区肝硬化患者18例,其中早期肝硬化9例(男6名,女3名),平均年龄50.4岁,中晚期肝硬化9例(男5名,女4名),平均年龄55.2岁。正常对照组10例(男7名,女3名),平均年龄42.8岁,入选标准为既往无心、肝、脑、肾疾病,化验指标:肝、肾功能均正常,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采用Philips Brillance16排螺旋CT分别对其进行MSCT肝脏灌注扫描,扫描层面以肝门区为中心,门静脉、肝动脉,脾脏在同一层面上,绘制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TDC),用去卷积法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血流量(BF)、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强化峰值(PEI)、达峰值时间(TTP)及肝血容量(BV)。数据分析:由统计软件包SPSS(17.0版本)完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肝脏左、右叶灌注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通过对正常对照组、早期肝硬化组、中晚期肝硬化组统计学比较:正常对照组与早期肝硬化组、中晚期肝硬化组PVP、BF、HPI、TTP、BV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 <0.05),早期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中晚期肝硬化组PVP、BF、HPI、TTP、BV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 <0.05)。正常对照组与早期肝硬化组、中晚期肝硬化组及早期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中晚期肝硬化组PEI及HAP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2.早期肝硬化肝脏右叶组和左叶组,两两比较HAP和HP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肝右叶组和肝左叶组的灌注参数(PEI、TTP、BV、BF)都呈升高趋势。PVP的灌注参数呈下降趋势。肝右叶组和肝左叶组的灌注参数(PEI、TTP、BV、PVP、BF)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测定了肝硬化不同组别及正常对照组肝脏的各项灌注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发现:早期肝硬化具有显着变化并且具有一定规律行的指标为TTP、BV、PVP、BF、HPI,这些指标对诊断早期肝硬化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由于本课题选择的病例数量不多,所获取的数据不具有绝对性,因而对早期肝硬化的明确诊断还有一定的难度,有待于大样本的临床检验及临床病理的证实;早期肝硬化肝脏左、右叶灌注参数不同,肝左叶HAP高于右叶,肝左叶与右叶血流动力学有明显差异,提示肝左叶肝动脉血供大于右叶,而肝脏左、右叶的门静脉灌注量则无明显变化;通过肝硬化灌注成像,我们可以看到其灌注参数的改变与病变程度有关,提示可以通过MSCT灌注参数值对肝硬化患者进行随访复查,并及时发现肝脏的血流变化及肝功,对临床的治疗进行指导。
马娅琼[8](2011)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肾肿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技术测定肾脏肿瘤的灌注参数值,探讨其在肿瘤定性及肾透明细胞癌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肾透明细胞癌(分Ⅰ-Ⅳ期)、20例肾错构瘤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结果,对肿瘤感兴趣区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与表面通透性(PS)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其规律性。结果:(1)正常肾皮质BV/A和BF值明显高于肾透明细胞癌和错构瘤(P<0.01);肾透明细胞癌BV/A和BF值明显高于肾错构瘤(P<0.01);正常肾皮质及肾透明细胞癌PS值明显高于肾错构瘤组(P<0.01)(2)①肾透明细胞癌Ⅱ期、Ⅲ-Ⅳ期BV/A值、BF值与PS值明显高于肾透明细胞癌Ⅰ期患者(P<0.05);②肾透明细胞癌Ⅱ期与Ⅲ-Ⅳ期之间相比较:BV/A值与PS值呈上升趋势,前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BF值呈下降趋势,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之间MTT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肾脏肿瘤MSCT灌注参数具有一定的规律,在肾肿瘤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陈英鑫[9](2007)在《肾细胞癌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定量参数、灌注参数与病理学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肾细胞癌MSCT增强定量参数和增强模式对病理亚型诊断研究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增强定量参数和增强模式对肾细胞癌(RCC)病理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32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5例、嫌色细胞肾细胞癌(ChRCC)5例,术前行平扫、皮髓质期(CMP)、实质期(NP)、排泄期(EP)多期CT动态增强扫描。运用标准化校正方法减少心输出量等诸多因素对CT值的影响,根据校正的CT定量参数比较肿瘤强化程度,同时观察肿瘤增强模式。结果根据标准化测算结果,在皮质期CCRCC较其他亚型明显增强,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CC和PRCC强化峰值位于皮髓质期,ChRCC则呈延迟强化的特点,强化峰值位于实质期;在皮质期以100Hu为阈值,判断CCRCC与另两种细胞亚型准确性较高。CCRCC和PRCC以不均匀增强、周边增强为主,ChRCC通常呈均匀增强。结论CT增强定量参数是区分肾细胞癌亚型的重要指标,与增强模式结合对肾细胞癌亚型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肾细胞癌MSCT灌注参数与血管生成、细胞增殖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肾细胞癌螺旋CT灌注扫描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肾细胞癌病人与15例健康自愿者者,行肾区CT平描后选择经肿瘤的最大层面或正常肾脏选肾门平面为靶平面再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经过灌注软件处理分析分别获得肾癌组织及双侧肾皮质的血流量(BF)、相对血容比(rBV)、平均通过时间(TTP)、通透性(Pm)及时间密度曲线(TDC图)。26例肿瘤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肾肿瘤中MVD计数、VEGF的表达及Ki-67的表达。将所获灌注参数与相应免疫组化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①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及肾细胞癌与正常肾皮质BF、rBV、Pm均有显着性差异。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及肾细胞癌与正常肾皮质TTP无显着性意义。②各级别肾细胞癌间微血管密度和Ki-67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各级别肾细胞癌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差异无显着性意义。③CT灌注参数中, BF、rBV、Pm与肾细胞癌MVD和Ki-67有明显相关关系;TTP与MVD和Ki-67间无显着相关性;肾细胞癌VEGF表达与BF有明显相关关系,与其他灌注参数无显着相关性。结论MSCT灌注成像能定量检测肾细胞癌血流灌注和血管通透性改变,有助于推测肾细胞癌的术前分级,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细胞增殖状态,为术前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叶慧[10](2006)在《MSCT灌注成像评价肾肿瘤及积水肾功能的价值》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肾癌MSCT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性的研究目的:探讨肾癌MSCT扫描征缘与肾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及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对47例。肾癌行术前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男性31例,女性16例,年龄43—67岁,平均为52.8岁),对比剂总量为50ml,经肘前静脉注射,流率为3.5ml/s。同时肿瘤标本及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肿瘤组织的VEGF的表达;Ⅷ因子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SP法)显示微血管,测定微血管密度反映肿瘤血管的生成。结果:(1)47例肾癌中,透明细胞癌28例,颗粒细胞癌10例,颗粒细胞、乳头状细胞癌混合型4例,乳头状细胞癌5例;(2)随着肾癌病理分级升高,VEGF的阳性表达及MVD计数明显增高(P<0.05);(3)肾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与MVD计数呈显着正相关(P<0.01);(4)肾癌VEGF基因表达,MVD计数与MSCT所示肿瘤大小、瘤内坏死、囊变、强化程度、淋巴结增大、肾静脉或下腔静脉侵犯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0.01)。结论:(1)肾癌的MSCT能准确反映肾癌的病理学基础。(2)肾癌的MSCT表现与VEGF基因表达及肿瘤MVD计数存在着内在关系,可以据此术前评价其生物学行为、恶性程度及预测其转移、侵犯的可能性。第二部分:肾肿瘤MS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及与分子病理学的相关性探讨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获取肾肿瘤的灌注图像,并与分子病理学特征相对照,探讨MSCT灌注成像在肾肿瘤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肾肿瘤行MSCT灌注扫描(其中男性39例,女性19例,年龄43-67岁,平均为52.3岁),先行常规CT平扫确定肿瘤的中心层面,然后进行肿瘤的灌注扫描,扫描层厚为5mm/4i,120kv,电流60mA。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快速团注非离子造影剂300mg/mI,总量为50ml。共获得396幅原始图像,并传送到GE workstation 4.0工作站,应用perfusion 2软件包计算获得伪彩色的BF、BV、PS及MTT图,在瘤体及瘤旁正常肾皮质分别选取感兴趣区并记录相应的值。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肾肿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uthfactor,VEGF)的表达;Ⅷ因子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染色显示微血管,测量微血管密度反映肿瘤血管的生成。结果:58例肾肿瘤中,肾癌47例,肾盂癌6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例。在不同级别的肾细胞癌中,其灌注参数BF、BV和PS明显低于正常肾皮质,且高级别的肾癌与低级别的肾癌相比,其灌注参数BF、BV和PS明显增高。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灌注值明显低于肾癌。肾盂癌的灌注值也明显低于肾癌。肾癌的BF、BV、PS值与其相应的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值及VEGF平均光密度值呈显着正相关,MTT值与VEGF平均光密度值呈显着负相关。结论:MSCT灌注成像能定量评价肿瘤血管生成,血管灌注及血管通透性改变,有助于肾细胞癌的术前分级,并在肾肿瘤的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三部分:MSCT灌注成像对积水肾脏单肾功能评价的实验研究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测定肾积水模型的各项灌注参数,探讨MSCT灌注成像对积水肾脏单肾功能的诊断价值。方法:8周龄以上成年健康雄性实验大白兔20只,制作右侧输尿管部分梗阻模型,分别在梗阻前、梗阻后4周行MSCT灌注扫描、单光子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SPECT)检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CDFI)检测,并处死实验动物,取积水肾脏标本,于10%甲醛中固定,石蜡包埋后制成普通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学变化。结果:梗阻后四周MSCT灌注成像可见肾盂扩张,肾皮质明显变薄,皮、髓质BF、BV较梗阻前有明显下降(P<0.01),MTT变化无明显差异,肾皮质PS有轻度下降趋势,但与梗阻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而肾髓质PS则较梗阻前有显着性降低(p<0.01)。CDFI显示梗阻后肾动脉、肾内动脉PSV均降低(P<0.05),EDV的下降较PSV更明显,梗阻4周后显着低于梗阻前(P<0.01)。梗阻后肾动脉及肾内动脉的RI均显着高于梗阻前(P<0.01)。SPECT测定结果显示梗阻后右肾GFR均显着低于梗阻前(P<0.001),Tb显着延长(P<0.001),T_(1╱2)显着延长,无测定意义。梗阻后第四周积水肾脏标本HE染色光镜下可见肾小管呈囊性扩张,部分小管开始萎缩,肾小管上皮变成扁平状,肾小球分叶尚保存,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后小管间距增宽。上皮细胞浊肿,细胞核变长,部分肾小球尚保持正常结构。结论:肾积水模型在梗阻前、后皮、髓质MSCT灌注参数的变化以BF、BV下降最明显。这一结果与CDFI测定的PSV、EDV及RI所反映的肾血流动力学变化相一致。MSCT灌注技术不仅能提供良好的时间、空间分辨率解剖图像,且其测量。肾功能的灌注参数与CDFI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同时也克服了核医学检查不能提供肾脏精细解剖信息,且需要特殊仪器的缺陷。MSCT灌注技术的出现无疑为临床评价单肾功能开拓了思路,随着MSCT灌注软件的不断发展,其在单肾功能评价方面一定会显示出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第四部分:MSCT灌注成像对积水肾功能可复性预测价值的初探目的:运用大白兔单侧输尿管不全梗阻模型,研究MSCT灌注参数在肾功能恢复过程中的时相性改变过程,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在肾积水肾功能可复性预测中的价值,旨在探寻一种预测积水肾脏功能恢复的方法。方法:建立大白兔单侧输尿管部分梗阻肾积水模型。分为对照组、梗阻2周组、梗阻4周组及梗阻8周组,后3组在解除梗阻后饲养4周,并在梗阻解除前和梗阻解除后四周与正常对照组行MSCT灌注扫描、CDFI检查及SPECT测定后处死实验动物制成普通病理切片。结果:(1)梗阻2周组,梗阻4周组及8周组的BUN、Cr值均在正常范围内;(2)梗阻2周组、4周组的ACE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梗阻8周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解除梗阻后,各组的ACE值与正常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3)梗阻2周组,4周组及8周组的总GFR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解除梗阻后,各组总GFR与解除梗阻前无显着性差异;(4)梗阻后2周组、4周组及8周组右肾GFR均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梗阻解除后,2周组的右肾GFR有所恢复;(5)梗阻4周组和8周组在梗阻解除后,其肾内动脉的EDV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梗阻2周组在梗阻解除后,其肾内动脉EDV,肾动脉EDV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6)梗阻2周组在梗阻解除后,其右肾皮质、髓质的BF、BV值较梗阻解除前有明显上升,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而梗阻4周、8周组在梗阻解除4周后,其右肾BF、BV则未见明显恢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7)组织学上,梗阻时间愈短,解除梗阻后的病理变化愈轻。结论:MSCT灌注成像不仅能够提供积水肾脏形态学的信息,又能提供积水肾脏血流灌注的信息,其与CDFI相结合有望成为预测肾功能可复性的金标准。
二、肾脏恶性肿瘤的MSCT灌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脏恶性肿瘤的MSCT灌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肾癌、乏脂肪型肾错构瘤MSCT灌注成像特点及其鉴别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MSCT常规征象比较 |
2.2 两组患者MSCT灌注参数比较 |
2.3 病例分析 |
3 讨论 |
(3)MSCT灌注成像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评估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三组患者肾脏灌注参数水平对比 |
2.2 肾脏灌注参数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
2.3 MSCT肾脏灌注参数ROC曲线分析 |
3 讨论 |
(4)应用CEMRI和DWI技术评估肾细胞癌微波消融术后疗效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应用CEMRI技术评估肾细胞癌微波消融术后疗效的价值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应用DWI技术评估肾细胞癌微波消融术后疗效的价值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肾脏良恶性肿瘤诊断与鉴别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三组灌注参数值比较 (表1) |
2.2 肾癌各期灌注参数值比较 (表2) |
3 讨论 |
(7)MSCT对早期肝硬化灌注成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MSCT 灌注参数数据整理及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结果 |
2.1 正常对照组、早期肝硬化组、中晚期肝硬化组的肝脏灌注成像表现 |
2.2 早期肝硬化肝脏左、右叶的灌注参数表现 |
第三章 讨论 |
3.1 肝硬化的定义 |
3.2 肝硬化灌注成像技术在MSCT中的应用 |
3.3 血流动力学变化在肝硬化灌注中的表现 |
3.4 早期肝硬化灌注肝脏左右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肾肿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CT灌注成像的原理 |
1.1.2 肾脏CT灌注成像技术 |
1.1.3 肾脏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 |
1.1.4 肾脏CT灌注成像技术的不足与发展 |
1.2 立论依据 |
1.2.1 肾肿瘤的临床现状 |
1.2.2 肾肿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发展 |
1.2.3 肾肿瘤适合行CTPI检查 |
1.2.4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5 本研究课题有一定实用性和先进性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2.1 对肾脏良恶性肿瘤的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 |
2.1.1 研究方法与过程 |
2.1.2 研究结果 |
2.1.3 分析讨论 |
2.2 对肾透明细胞癌Robson分期的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 |
2.2.1 研究方法和过程 |
2.2.2 研究结果 |
2.2.3 分析讨论 |
第三章 结论与展望 |
3.1 研究结论 |
3.2 实验局限 |
3.3 实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肾细胞癌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定量参数、灌注参数与病理学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肾细胞癌MSCT 增强定量参数和增强模式对病理亚型诊断研究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肾细胞癌MSCT 灌注参数与血管生成、细胞增殖的相关性研究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肾脏CT、MR 灌注成像应用进展 |
硕士期间发表和完成文章 |
致谢 |
(10)MSCT灌注成像评价肾肿瘤及积水肾功能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
二、英文摘要 |
三、前言 |
四、正文 |
第一部分:肾癌MSCT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性的研究 |
第二部分:肾肿瘤MS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及与分子病理学的相关性探讨 |
第三部分:MSCT灌注成像对积水肾脏单肾功能评价的实验研究 |
第四部分:MSCT灌注成像对积水肾功能可复性预测价值的初探 |
五、全文小结 |
六、综述 |
1.肾脏及肾肿瘤CT灌注研究进展 |
2.积水肾脏肾功能影像学评价的研究进展 |
七、致谢 |
四、肾脏恶性肿瘤的MSCT灌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肾癌、乏脂肪型肾错构瘤MSCT灌注成像特点及其鉴别诊断价值研究[J]. 荣景,相华,杨建萍.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11)
- [2]45例肾细胞癌患者B型超声和MSCT影像学图像表现特征分析[J]. 姜壮国,孔令重,李文强,耿庆碧.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01)
- [3]MSCT灌注成像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意义[J]. 张雪,张旋乾,黄蕊.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04)
- [4]应用CEMRI和DWI技术评估肾细胞癌微波消融术后疗效的价值[D]. 范晶. 山东大学, 2019(02)
- [5]肾脏原发性肿瘤CT成像进展[J]. 李怡萱,孟欢,连玲芳,吕洪丽,秦海燕.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16)
- [6]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肾脏良恶性肿瘤诊断与鉴别中的应用[J]. 叶秀峰,刘维德. 中国乡村医药, 2014(24)
- [7]MSCT对早期肝硬化灌注成像的研究[D]. 邱玉琦. 青海大学, 2012(01)
- [8]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肾肿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马娅琼. 兰州大学, 2011(11)
- [9]肾细胞癌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定量参数、灌注参数与病理学对照研究[D]. 陈英鑫. 第二军医大学, 2007(03)
- [10]MSCT灌注成像评价肾肿瘤及积水肾功能的价值[D]. 叶慧.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