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癌术后化疗的护理体会

消化道癌术后化疗的护理体会

一、胃肠道癌症术后化疗的护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闫慧[1](2021)在《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患者症状群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明确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期间症状群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引起医务人员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症状群的关注,为症状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便利选取河北省唐山市3家三甲医院(唐山市人民医院、唐山市工人医院、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14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中文版记忆症状评估量表(MSAS-ch)调查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症状经历,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EOCG体能评分表、社会支持量表测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疾病相关特征、体能状态、社会支持情况。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描述症状发生情况,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提取症状群;应用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症状群的影响因素。结果1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患者症状群现状:(1)32种症状的发生率在2.1~72.9%,发生率前五位的症状分别是口干(72.9%)、精力不足(68.1%)、疼痛(67.4%)、紧张(66.7%)、担忧(65.3%),发生频繁程度比例(频繁+几乎持续共占比例)前五位的症状是手脚麻痹或刺痛(52.1%)、疼痛(44.5%)、难以入睡(36.1%)、口干(35.4%)、精力不足(32.6%),严重程度(平均值±标准差)前五位的症状依次为担忧(1.65±1.38)、手脚麻痹或刺痛(1.62±1.46)、精力不足(1.60±1.34)、疼痛(1.59±1.28)、口干(1.54±1.18),困扰程度比例(较大+很大共占比例)前五位的症状是难以入睡(31.3%)、口干(30.6%)、手脚麻痹或刺痛(27.8%)、疼痛(21.6%)、精力不足(18.8%)。(2)主成分因子分析共提取了6个症状群,骨痛心理症状群(疼痛-忧伤-担忧-烦躁-便秘-紧张)、消化道症状群(腹胀-口干-作呕-食欲不振)、疲乏症状群(精力不足-难以入睡)、药物相关症状群(腹泻-手脚肿胀)、骨髓抑制症状群(难以集中精神-气促)、神经系统症状群(手脚麻痹或刺痛-冒汗),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8.021%、13.024%、10.395%、8.443%、7.564%、7.572%,总贡献率65.109%。2症状群的影响因素分析:(1)性别、居住地、对病情了解程度、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化疗方案、化疗周期、合并慢性病、是否复发、体能状态、社会支持不同分组对症状群严重程度得分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婚姻、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月收入分组对症状群严重程度得分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病情了解程度是骨痛心理症状群、消化道症状群、疲乏症状群及总症状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化疗周期是骨痛心理症状群及神经系统症状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合并慢性病是神经系统症状群及总症状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复发是骨髓抑制症状群、疲乏症状群及总症状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体能状态是神经系统症状群及总症状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社会支持是骨痛症心理症状群、药物相关症状群及总症状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1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患者同时经受多种症状负担,32种症状发生率在2.1~72.9%。发生率前五位的症状依次为口干、精力不足、疼痛、紧张、担忧,发生频繁程度前五位的症状依次为手脚麻痹或刺痛、疼痛、难以入睡、口干、精力不足,严重程度前五位的症状依次为担忧、手脚麻痹或刺痛、精力不足、疼痛、口干,困扰程度前五位的症状依次为难以入睡、口干、手脚麻痹或刺痛、疼痛、精力不足。2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患者共提取6个症状群,分别命名为骨痛心理症状群、消化道症状群、疲乏症状群、药物相关症状群、骨髓抑制症状群、神经系统症状群,贡献率最大的是骨痛心理症状群,消化道症状群次之。3对病情的了解程度越高、化疗周期增加、社会支持程度越高骨痛心理症状群严重度越低,对病情的了解程度越高消化道症状群严重程度越低,对病情不了解、复发者疲乏症状群严重程度高,社会支持程度越高药物相关症状群严重程度越低,复发者骨髓抑制症状群严重,化疗周期增加、合并慢性病、体能状态越弱神经系统症状群越严重。对病情的了解程度、合并慢性病、复发、体能状态、社会支持程度影响总症状群的严重程度。图1幅;表16个;参154篇。

孙丽娜[2](2021)在《大肠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疾病感知、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大肠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疾病感知及创伤后成长的现状,分析大肠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探讨大肠癌患者疾病感知在创伤后成长与癌症复发恐惧中是否存在中介效应,为降低大肠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在大连市某所三级甲等医院选取符合纳排标准的大肠癌患者共178例,利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 P-Q-SF)、疾病感知问卷简化版(BIPQ)、简体版中文版创伤后成长量表(C-PTGI)进行调查。应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使用Process插件进行中介效应分析,并在AMOS24.0中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运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重线性回归、中介效应分析及路径分析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大肠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得分为(29.26±4.36)分,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其中可能出现心理功能失调(癌症复发恐惧总分≥34分)的患者有27例,占总数的15.2%。2.大肠癌患者疾病感知得分为(38.45±7.05)分;创伤后成长得分为(63.89±9.61)分。3.大肠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疾病感知的Pe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呈正相关(r=0.561,P<0.01);与创伤后成长的Pe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呈负相关(r=-0.556,P<0.01)。4.单因素分析结果:癌症复发恐惧在不同年龄、家庭所在地、家庭人均月收入(元)、职业状态的大肠癌患者间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在职、疾病感知、创伤后成长四个因素为影响大肠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主要影响因素,共同解释50.7%的变异。6.中介效应检验结果:疾病感知的认知、情绪2个维度在创伤后成长与癌症复发恐惧间存在中介作用,且为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5.40%。通过AMOS软件构建的结构方程,最终模型适配度指标为:CMIF/DF=1.162,GFI=0.968,CFI=0.992,AGFI=0.935,IFI=0.992,TLI=0.987,NFI=0.947,RMSEA=0.030,各项拟合指标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表明模型拟合度良好,结构模型成立。结论1.大肠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仍需降低,疾病感知与创伤后成长的现状也有待改善。大肠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水平受年龄、家庭所在地、家庭人均月收入、职业状态的影响。应重点关注收入水平低、在职工作的患者,针对其特点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2大肠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水平与疾病感知、创伤后成长呈密切相关,疾病感知得分越高的患者其癌症复发恐惧水平也越高,创伤后成长也对其有一定的负向预测作用。3.疾病感知的认知、情绪2个维度在创伤后成长与癌症复发恐惧间起中介作用,即创伤后成长可以通过疾病感知的认知、情绪2个维度间接地影响大肠癌患者的癌症复发恐惧水平。

赵天宇[3](2020)在《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感知社会支持、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知社会支持与睡眠质量的现状,分析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探讨感知社会支持在二者之间的调节效应,进一步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为降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程度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以降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水平并提高感知社会支持能力和睡眠质量。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取便利抽样法,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河南省某肿瘤医院结直肠癌术后患者314例进行问卷调查。测量工具包括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癌症复发恐惧量表(Fear of Cancer Recurrence Inventory,FCRI)、感知社会支持量表(the Multidimensional Sca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MSPS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应用Excel2013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分层逐步回归分析、调节效应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描述。描述性统计分析用于描述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一般资料、癌症复发恐惧、感知社会支持和睡眠质量现状;t检验和方差分析用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和睡眠质量等变量的单因素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三个变量间的相关性;多元逐步回归、分层逐步回归用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多因素分析。调节效应分析用于探索感知社会支持在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和睡眠质量之间的调节效应。结果1.结直肠癌术后男性患者为195人,女性119人;平均年龄59.31±10.27岁;已婚患者占比87.0%;74.2%的患者为初中及以下学历。2.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总分为101.03±20.48分。高于FCRI总分中间值,表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整体癌症复发恐惧水平偏高。本研究中癌症复发恐惧程度严重的为137人,占比43.6%。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家庭人均月收入、术后时间、是否保肛、是否处于化疗期共4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是癌症复发恐惧的独立影响因素。调整后R2为0.056,即用4个变量可解释因变量的5.6%。分层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除去一般资料对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感知社会支持可单独解释癌症复发恐惧总变异的31.1%。3.结直肠癌术后患者PSQI得分为9.10±3.01分,本研究中,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平均睡眠潜伏期的时间约为40.64±23.66min;平均睡眠时间约为5.94±1.41h。186(59.2%)人睡眠质量较差,存在睡眠障碍;34.3%的人报告主观睡眠质量较差或很差;9.9%的患者存在严重日间功能障碍。4.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与感知社会支持呈负相关。睡眠质量与感知社会支持呈负相关。5.调节效应分析结果显示,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感知社会支持在癌症复发恐惧和睡眠质量之间存在调节效应(t=-2.650,P=0.009<0.05)。意味着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感知社会支持水平越高,癌症复发恐惧对于睡眠质量的影响越小。结论1.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发生率较高,整体程度处于较高水平,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其中感知社会支持、家庭人均月收入、术后时间、是否保肛、是否处于化疗期是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2.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整体睡眠质量较差,有待提高。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保肛以及是否处于化疗期对睡眠质量有较大的影响。3.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与感知社会支持呈负相关。4.感知社会支持作为调节变量,可减轻癌症复发恐惧对睡眠质量的负向影响,可从提高患者感知社会支持水平、降低癌症复发恐惧程度的角度入手,综合拟定针对性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赵晓婷[4](2020)在《基于Snyder理论的希望护理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构建具有针对性且效果显着的基于Snyder理论的希望护理干预方案。探讨其对于提升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希望水平、改善医学应对方式及提高生活质量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医护研究者开展希望护理相关干预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基于Snyder理论的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希望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通过文献回顾及希望理论的研究形成干预方案初稿,随后开展专家咨询,选取1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进行预试验研究,形成最终干预方案。2.评价基于Snyder理论的希望护理干预方案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的干预效果。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液净化病区的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开展类实验性研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干预,干预组开展基于Snyder理论的希望护理,共4周,每周2次,每次30~45分钟,对照组接受血液科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均在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后1个月及干预后3个月采用Herth希望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量表、白血病生活质量量表评价干预效果。3.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社会人口学资料采用率、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性统计,对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进行统计分析。对各时间点希望水平、医学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得分随时间变化的趋势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进行分析。以上检验均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128例,干预过程中,干预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4例,共脱落6例,脱落率为4.7%,最终完成整个研究的患者为122例,干预组62例,对照组60例。干预组年龄为(42.74±14.09)岁,对照组年龄为(41.02±13.73)岁。2.两组患者希望水平比较: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后1个月及干预后3个月希望水平总分及各条目得分变化。结果显示:希望水平总分、积极态度、积极行动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亲密关系的组间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患者应对方式比较: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后1个月及干预后3个月面对、回避、屈服应对方式得分变化。结果显示:面对、回避、屈服应对方式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后1个月及干预后3个月生活质量总分及各条目得分变化。结果显示:生活质量总分、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血病附加关注的组间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基于Snyder理论的希望护理干预方案与常规护理相比,可有效提高患者希望水平,促进医学应对方式的积极转变,对改善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该干预方案具有较好的操作性、针对性及可推广性。

刘晓燕[5](2020)在《ERAS理念下营养护理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ERAS理念下营养护理对PD患者术后恢复、癌因性疲乏、自我感受负担、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ERAS理念下营养护理在P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性研究设计,以2018年01月至2019年12月P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随机选取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围手术期营养护理,试验组进行ERAS理念下营养护理,观察其术后3、7、10天胃肠功能恢复、营养状况与免疫指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发症发生等预后,以及癌因性疲乏、自我感受负担及生活质量等心理状况。对收集到的资料录入Epidate整理,并导入SPSS 24.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ERAS理念下营养护理对PD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围手术期营养护理前,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营养护理后,PD患者实施ERAS理念下营养护理在术后营养与免疫、肝功能、胃肠功能恢复、住院时间和缓解癌因性疲乏等方面均优于常规围手术期营养护理(P<0.05)。在营养状况与免疫指标方面:两组患者ALB和LYM#含量在术后均降低,但试验组更快升高至正常水平,术后10d试验组的ALB和LYM#绝对值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在肝功能方面:两组患者术前AST、ALT、TBIL、DBIL含量均高于正常水平,术后试验组迅速降低,试验组术后3d AST、ALT含量、术后7d DBIL和TBIL均低于对照组(P<0.002)。在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方面:试验组术后首次肠鸣音时间、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ERAS理念下营养护理可以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试验组的切口感染和胸腔积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0d ADL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7d MFS量表评分也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住院费用也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癌因性疲乏的躯体疲乏维度、情感疲乏维度及总分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经济负担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但在自我感受负担的身体负担维度、情感负担维度及总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主要体现在生理机能维度、情感职能维度、活力维度、精神健康维度、生理健康及心理健康维度。结论:ERAS理念下营养护理在PD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刘欢[6](2019)在《大肠癌肠造口患者心理一致感与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明确大肠癌肠造口患者心理一致感水平及其与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的关系,为科学护理肠造口患者心理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为医护工作者制定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策略提供指导,以促进大肠癌肠造口患者的身心健康。方法:采用目的抽样,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两所三甲医院的普通外科门诊及造口门诊为研究场所,选取参与复诊的245例大肠癌肠造口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一般资料问卷、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和医学应对问卷(MCMQ)对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利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单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心理一致感现状及特点:大肠癌肠造口患者心理一致感总分为(56.08±13.72)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各维度得分:可理解感(20.96±5.71)分、可控制感(18.70±4.76)分、有意义感(16.42±4.48)分;大肠癌肠造口患者心理一致感在人口社会学资料如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支付方式以及疾病相关资料如目前有无放化疗、造口知识了解程度、造口自理水平、是否参加造口联谊会/讲座上存在差异,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人格特征现状:精神质得分为(3.77±1.68)分,内外向得分为(6.18±3.65)分,神经质得分为(7.17±4.16)分,掩饰性得分为(4.91±3.42)分;大肠癌肠造口患者精神质与神经质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内外向与掩饰性得分均低于国内常模,且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3)应对方式现状:面对得分为(16.50±4.22)分,回避得分为(15.99±2.54)分,屈服得分为(11.02±3.16)分。大肠癌肠造口患者面对应对方式分值低于国内常模,回避和屈服两种应对方式分值均高于国内常模,且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4)心理一致感与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的相关性:人格特征中的精神质、神经质与心理一致感及其各维度均呈负相关(P<0.05或P<0.01),内外向、掩饰性与心理一致感及其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0.05或P<0.01);应对方式中的面对与心理一致感及其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0.01),回避、屈服与心理一致感及其各维度均呈负相关(P<0.05或P<0.01)。(5)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对心理一致感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神经质和屈服进入心理一致感回归方程,共解释总变异的37.2%;神经质和内外向进入可理解感回归方程,共解释总变异的31.2%;神经质、掩饰性和回避进入可控制感回归方程,共解释总变异的29.8%;神经质、内外向和屈服进入有意义感回归方程,共解释总变异的38.3%。结论:(1)大肠癌肠造口患者心理一致感处于较低水平,且心理一致感在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支付方式、目前有无放化疗、造口知识了解程度、造口自理水平、是否参加造口联谊会/讲座等人口社会学和疾病资料上存在差异;(2)大肠癌肠造口患者倾向于神经质、精神质和内向的人格特征;(3)大肠癌肠造口患者多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如回避和屈服;(4)大肠癌肠造口患者心理一致感与内外向、掩饰性以及积极应对方式(如面对)呈正相关关系,与神经质、精神质、消极应对方式(如回避、屈服)呈负相关关系;(5)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对大肠癌肠造口心理一致感总分及其各维度有预测作用,其中,神经质和屈服均对心理一致感总分有负向预测作用;神经质、内外向分别对可理解感有负向和正向预测作用;神经质、掩饰性和回避均对可控制感有负向预测作用;神经质和屈服均对有意义感有负向预测作用,内外向对有意义感有正向预测作用。

侯守超[7](2019)在《胃癌辅助化疗患者消化道症状群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基于“教育-技能-支持”三大核心概念的症状群管理方案对胃癌辅助化疗患者消化道症状群的干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性研究。选取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胃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76例,其中2017年10月2018年4月的胃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38例作为对照组,2018年6月2018年12月的胃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38例作为干预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止吐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从知识教育、技能训练和支持性交流三大模块实施消化道症状群管理。分别于干预前、首次化疗、第三次化疗、第六次化疗期间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卡氏功能量表、疾病知识问卷、MASCC止吐评价工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调查评估。采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录入,IBM SPSS Statistic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统计描述、卡方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广义估计方程、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检验水准α=0.05。结果1.最终66例患者完成本研究,对照组33例,干预组33例,平均年龄为(56.77±11.82)岁,男性患者占比65.2%,女性患者占比34.8%。胃癌ⅢⅢ期患者占比68.2%,病理类型胃腺癌为主,占比84.8%,化疗方案以奥沙利铂为主,占比78.7%。首次化疗开始时,KPS得分对照组(78.79±5.999)分,干预组(79.09±6.30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知识得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对照组(2.17±0.298)分,干预组(2.18±0.29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第三次化疗期间,两组患者比较疾病知识总分对照组(8.76±1.437)分,干预组(9.42±1.871)分;第六次化疗期间,对照组(9.24±1.501)分,干预组(11.6±1.8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广义估计方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组间效应和时间效应上干预组较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控制较好;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拟合结果显示,急性期呕吐频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延迟期呕吐频次较对照组控制效果好。4.一般自我效能感第三次化疗期间两组患者的均分相差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六次化疗结果显示对照组平均(2.20±0.259)分,干预组平均(2.53±0.2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教育-技能-支持”三大核心概念的症状群管理方案可以降低急性期和延迟期消化道症状群的发生率。三大模块的消化道症状群干预方案可以增加患者胃癌相关知识,缓解胃癌辅助化疗患者的消化道症状,提高自我效能感,可以尝试作为消化道症状群管理的思路,为今后实施症状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余成静[8](2019)在《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 ——一项纵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四个时段心理弹性水平并描述其变化轨迹,探讨四个时段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四个时段心理弹性与焦虑抑郁、身体意象、医学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关系,为临床采取个体化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安徽省医科大学第一、二附属医院肿瘤化疗科、乳腺外科病房住院的150名乳腺癌术后患者分别进行化疗前、第1、3、6疗程后四个时段追踪随访,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患者人口学和疾病相关资料,采用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14,RS-14)调查患者心理弹性得分,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评估患者负性情绪水平,采用身体意象量表(Body Image Scale,BIS)调查患者治疗期间的身体意象,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调查患者的医学应对方式,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评估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使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SPSS24.0进行统计分析。对患者不同化疗阶段心理弹性得分进行描述性分析,并进行单因素分析;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患者四个时段RS-14、HADS、BIS、MCMQ、SSRS的变化;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患者四个时段的RS-14与HADS、BIS、MCMQ以及SSRS的相关性;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患者四个时段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化疗前共调查150例乳腺癌患者,第1次化疗后共调查149例患者,失访1例;第3次化疗后共调查145例患者,失访4例;第6次化疗后共调查136例患者,失访9例。三次失访率分别为0.66%、2.67%、6.20%。2.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心理弹性得分:化疗前(58.43±9.34)分、第1次化疗后(63.47±8.67)分、第3次化疗后(61.84±8.75)分、第6次化疗后(69.66±7.58)分;随着患者化疗周期的延长,患者的心理弹性评分总体呈上升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化疗第3个周期时评分有回落。对136例患者四个时段心理弹性评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所在地、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情况、主要照顾者、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疾病分期以及疾病家族史是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3.患者其他变量各阶段得分: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化疗前、第1、3、6次化疗后焦虑得分是(13.76±2.59)、(10.66±2.96)、(14.45±3.17)、(8.31±3.07);抑郁得分是(11.15±5.53)、(10.03±3.25)、(13.02±3.43)、(8.05±3.36);BIS得分是(17.58±2.76)、(18.98±2.89)、(16.15±3.02)、(19.27±3.14);MCMQ(面对)得分分别是(19.10±4.14)、(21.39±4.20)、(20.55±4.27)、(22.47±4.38);SSRS得分分别是(40.43±5.41)、(43.06±6.03)、(42.37±4.43)、(45.18±4.69)。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第6次化疗后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化疗前、第1、3次化疗后,BIS评分、MCMQ(面对)评分、SSRS评分明显高于化疗前、第1、3次化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IS评分、MCMQ“面对”评分、SSRS评分在第3次化疗阶段评分有所回落,HADS评分有所上升。4.各阶段心理弹性与其他变量相关分析结果: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在化疗前、第1、3、6次化疗后,其心理弹性得分与HADS、BIS、MCMQ(面对)、SSRS评分具有相关性,且与HADS评分呈负相关(r=-0.564,P=0.043)、(r=-0.588,P=0.039)、(r=-0.527,P=0.037)、(r=-0.463,P=0.033);与BIS、MCMQ(面对)、SSRS评分呈正相关(r>0,P<0.05),心理弹性与BIS评分相关性分析分别为(r=0.521,P=0.048)、(r=0.510,P=0.037)、(r=0.459,P=0.026)、(r=0.483,P=0.041),心理弹性与MCMQ(面对)评分相关性分别为:(r=0.453,P=0.035)、(r=0.498,P=0.021)、(r=0.367,P=0.046)、(r=0.476,P=0.036),心理弹性与SSRS评分相关性分析分别为:(r=0.472,P=0.025)、(r=0.484,P=0.031)、(r=0.406,P=0.044)、(r=0.514,P=0.032)。5.各阶段心理弹性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一般资料及相关性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到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心理弹性在化疗前影响因素有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疾病分期、HADS、BIS,共解释心理弹性的59.9%;第1次化疗后有主要照顾者、BIS、MCMQ、SSRS,共解释心理弹性的60.3%;第3次化疗后有主要照顾者、MCMQ、SSRS,共解释心理弹性的61.7%;第6次化疗后有家庭人均月收入、HADS、MCMQ、SSRS,共解释心理弹性的62.9%。结论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四个时段的心理弹性得分处于中等水平,随着化疗周期的延长,心理弹性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在化疗第3个周期时得分有所回落;心理弹性的发展轨迹具有波动性;心理弹性与焦虑抑郁始终呈动态负相关,与身体意象、医学应对方式(面对)、社会支持呈正相关。乳腺癌术后患者不同化疗阶段的心理弹性影响因素不同,随着病程的延长及化疗次数的增加,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中主要照顾者、医学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占主要作用。探讨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可为建立不同阶段心理弹性的整体结构及针对性的心理弹性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杨金红[9](2018)在《医护一体化病情告知方案的构建及对癌症化疗患者的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设计医护一体化癌症患者病情告知方案,探讨医护一体化病情告知方案对癌症化疗患者病情知情率、焦虑、抑郁、生活质量及护患交流满意度的影响。方法1.医护一体化病情告知方案的设计:采用文献回顾、德尔菲专家函询的方法设计医护一体化癌症化疗患者病情告知方案及策略。2.医护一体化病情告知方案的临床效果观察:本部分研究为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采取非同期对照设计。为避免不同化疗方案造成的反应有差异,本研究选择我国常见的胃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按患者入院时间,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89例胃肠癌化疗患者作为对照组;为避免沾染,对照组所有患者完成研究后开始实验组研究,选取2017年7月至10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93例胃肠癌化疗患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按照肿瘤内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在工作过程中,护士不主动告知患者诊断及检查结果,对家属要求保密者予以配合;实验组除了完成常规护理外,患者入院24小时内由责任护士评估患者和家属的知情状况和知情意愿,对违背患者意愿阻拦患者知情的家属进行干预,由医生、护士和家属共同商定告知策略,医生首次告知时责任护士在场,告知后及时进行支持性干预和教育性干预。观察指标:评价3个化疗周期前后,两组患者的知情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癌症生命质量核心量表(EORTC QLQ-C30)评定两组患者3个化疗周期前后焦虑、抑郁评分及生活质量。采用癌症临床医患交流满意度(评价护士)问卷(DNPCSQC)调查三个化疗周期后两组患者对护士所提供信息交流的满意度。使用SPSS21.0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制定了科学的医护一体化癌症化疗患者病情告知方案及策略。2.最终对照组85例、实验组88例胃肠癌化疗患者完成本次研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化疗前知情率、焦虑抑郁评分、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3.三周期化疗后实验组患者知情状况(完全知情57.95%,部分知情32.96%,不知情9.09%)和对照组患者知情状况(完全知情35.30%,部分知情42.35%,不知情22.35%)有统计学差异(P<0.01)。4.三周期化疗后实验组患者焦虑(SAS)、抑郁(SDS)评分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明显高于化疗前(P<0.01)。3个化疗周期后,实验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5.三个化疗周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EORTC QLQ-C30中的总体健康状况、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疲倦、恶心呕吐及食欲丧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实验组护患交流满意度评价中的与护士交流的时间、护士给予的信息量、护士给予的信息内容、与护士交流时相互理解、护士提供信息的帮助效果5个项目及护患交流总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医护一体化癌症患者病情告知策略是可行的,医护一体化告知模式应用于临床实践,可以提高化疗患者病情告知率及护患交流满意度,改善化疗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及生活质量。该研究为护士参与癌症化疗患者病情告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具体指导。

林琮琅[10](2018)在《疲三针结合益气散结丸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通过对癌因性疲乏患者辨证分析,运用疲三针疗法进行治疗,评价该疗法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从而探讨疲三针疗法在治疗癌因性疲乏中的优势,以求更好地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进行,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佛山市中医院、深圳宝安区中医院3个临床中心收集相关病例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入组标准包括:1、诊断标准,(1)肿瘤诊断标准: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着的《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中肺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2)癌因性疲乏诊断标准:按照第十次国际疾病分类修订会议(ICD-10)提出癌因性疲乏诊断标准:疲乏症状反复出现,持续时间2周以上,同时伴有以下5个或5个以上的症状表现:(1)全身无力或者肢体沉重;(2)不能集中注意力;(3)缺乏激情,情绪低落,兴趣减退;(4)失眠或者嗜睡;(5)休息后感到精力未能恢复;(6)活动困难;(7)存在情绪反应,如悲伤、挫折感;(8)不能完成原先胜任的日常活动;(9)短期记忆减退;(10)疲乏症状持续数小时不能缓解。2、纳入标准:经病理或细胞学诊断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符合癌因性疲乏的诊断标准;估计生存期超过3个月;PS≤2,年龄1880岁,IIIb-IV期;不适合使用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病人愿意接受本方案治疗、能按医嘱坚持门诊治疗、依从性好者。3、排除标准:化疗组受试者接受的化疗方案不在规定方案之内;任何可能阻碍受试者完成临床试验过程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严重、难以控制的器质性病变或感染,不稳定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血肌酐≥1.5倍ULN;ALT或AST≥5倍ULN;胆红素≥1.5倍ULN);伴有症状的、不易控制的神经、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患者;依从性差者。4、剔除标准:既往使用本试验化疗方案失败者;治疗期间接受其他化疗或靶向治疗者;违背方案用药者。所有入组的患者均根据NCCN指南,接受含铂的双药化疗,如DP(多西他赛+顺铂/卡铂)、GP(吉西他滨+顺铂/卡铂)、AP(培美曲塞+顺铂/卡铂)。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益肺散结丸结合疲三针治疗。益肺散结丸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院内制剂,其原方是林丽珠教授的经验方——“益气除痰方”。益肺散结丸是西洋参、浙贝母、法半夏等八味药制丸而成,规格为每袋装10g。用法为口服,一次2袋,一日3次。疲三针筛选使用四神针、内关、足三里为主作为针刺的基本处方。操作时患者取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后,采用0.25 mm×40 mm毫针进行针刺,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度,得气后留针30min,其间每15min行针1次。每周2次,共治疗6周,共12次。腧穴定位及具体操作如下:内关: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操作:直刺0.51寸,慎深刺。四神针: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操作:平刺0.50.8寸。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操作:直刺12寸。对照组使用安慰剂及安慰针治疗。安慰剂委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制作益肺散结丸模拟剂。益肺散结丸模拟剂要求与益肺散结丸在外观、颜色、气味等方面保持完全一致,但没有相应的药理作用。益肺散结丸模拟剂在制剂生产过程中不添加任何有效的药物成份,而采用相应的辅料如淀粉等制成丸剂。规格为每袋装10g。用法为口服,一次2袋,一日3次。安慰针使用穴位非刺入法,用安慰针具刺向穴位,但针体不刺入患者体内,令钝圆针尖紧贴患者皮肤并将针具固定好。合并用药:1.禁止使用有提高免疫功能作用的西药和中成药,如香菇多糖、胎盘多肽、胸腺肽等。2.允许使用下列抗肿瘤中成药:鸦胆子油乳软胶囊、鸦胆子油乳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复方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西黄丸、金龙胶囊、槐耳颗粒。3.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贫血、血小板下降时,允许按照成分输血的原则,进行安全、合理地输血,包括血浆、红细胞、血小板等。疗效判定指标包括:1、主要疗效判定指标,癌因性疲乏量表——采用Piper疲乏修订量表中文版(the Revised Piper’s Fatigue Scale,RPFS-Chinese Version)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癌因性疲乏改善情况,分别于治疗前、第2疗程结束后评估,共2次;2、次要疗效判定指标,(1)生活质量量表——采用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 v3.0中文版,评价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分别于治疗前、第2疗程结束后评估,共2次。(2)临床症状评分:分别对患者治疗前、第1疗程结束后、第2疗程结束后的疲乏相关症状(如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腿软、头晕、自汗等)进行评分,评价治疗效果。(3)免疫功能:包括TNF-ɑ、IL-2、IL-6、NK细胞活性等,分别于治疗前、第2疗程结束后检测,共2次。3、安全性指标,(1)生命体征观察分别于治疗前24小时内、治疗过程中每周检测;(2)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四项和心电图检查分别于治疗前3天内、第1疗程结束后、第2疗程结束后检测;(3)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按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通用毒性标准(NCI CTC 4.0)进行分级,随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与试验用药的关系及针对不良反应采取的处理措施。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贫血、血小板下降时,允许按照成分输血的原则,进行安全、合理地输血,包括血浆、红细胞、血小板等。若出现其它不良反应亦给予相应处理。统计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统计检验水平为α=0.05。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在一般资料、癌因性疲乏量表(Piper疲乏修订量表中文版)、生活质量量表评分(EORTCQLQ-C30 v3.0中文版)、临床症状评分、TNF-α含量、IL-2含量、IL-6含量、NK细胞含量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之间具有可比性、均衡性。经过治疗后,相关量表评分比较,1、癌性疲乏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生存质量评分比较,治疗组组内比较,治疗后与治疗前生存质量评分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生存质量评分显着上升,均取得较好治疗效果(P<0.01);3、症状改善评分比较,治疗组组内比较,治疗后与治疗前症状评分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症状评分显着下降,均取得较好治疗效果(P<0.01);4、TNF-α含量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IL-2含量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IL-6含量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7、NK细胞含量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疲三针疗法对改善癌症患者出现的癌因性疲乏及其相关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显着的作用。本研究通过选用疲三针疗法对癌因性疲乏患者进行治疗,尝试验证疲三针疗法对该类患者的疗效。从而将该疗法进行临床推广和运用,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增加治疗的安全性,减少副作用,具有技术上的优越性和经济性的优势。

二、胃肠道癌症术后化疗的护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肠道癌症术后化疗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患者症状群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调查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质量控制
        1.1.4 伦理原则
        1.1.5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
        1.2.2 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患者疾病相关资料
        1.2.3 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患者症状群现状
        1.2.4 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患者各症状群严重度的单因素分析
        1.2.5 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患者症状群严重度的多因素分析
    1.3 讨论
        1.3.1 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患者症状群现状分析
        1.3.2 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患者症状群的影响因素分析
    1.4 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1.4.1 研究的创新性
        1.4.2 研究的局限性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肿瘤患者症状群的研究进展
    2.1 症状及症状群的概念
        2.1.1 症状的概念
        2.1.2 症状群的概念
        2.1.3 症状群的形成机制
    2.2 症状及症状群的的测评工具
        2.2.1 患者症状的测评工具
        2.2.2 患者症状群的确定方法
        2.2.3 症状群研究的理论依据
    2.3 国内外肿瘤患者症状群的研究现状
        2.3.1 肿瘤患者症状群的类型
        2.3.2 症状群的稳定性与动态性
        2.3.3 症状群的影响因素
        2.3.4 症状群的实践干预
        2.3.5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症状研究现状
    2.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B 中文版记忆症状评估量表
附录C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附录D ECOG体能状态评分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2)大肠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疾病感知、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breviation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研究背景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研究意义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质量控制
    4.伦理原则
    5.调查方法
    6.统计学方法
    7.技术路线
结果
    1.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2.大肠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现状
    3.大肠癌患者疾病感知的现状
    4.大肠癌患者创伤后成长中的现状
    5.人口学资料对大肠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单因素分析
    6.大肠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疾病感知、创伤后成长的相关分析
    7.大肠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8.大肠癌患者疾病感知和创伤后成长对癌症复发恐惧影响的路径分析
讨论
    1.大肠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状分析
    2.大肠癌患者疾病感知现状的分析
    3.大肠癌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现状分析
    4.大肠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疾病感知、创伤后成长的关系研究
    5.大肠癌患者造口适应的影响因素
    6.疾病感知在大肠癌患者创伤后成长与癌症复发恐惧间的中介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癌症幸存者复发恐惧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3)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感知社会支持、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结直肠癌的概述
        1.1.2 癌症复发恐惧内涵
        1.1.3 癌症复发恐惧的相关因素
        1.1.4 感知社会支持对癌症复发恐惧的调节作用
        1.1.5 癌症复发恐惧与睡眠质量的关系
        1.1.6 已有研究的局限
    1.2 相关概念
        1.2.1 癌症复发恐惧
        1.2.2 感知社会支持
        1.2.3 睡眠质量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样本量计算
    2.3 研究工具
        2.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2.3.2 癌症复发恐惧量表(Fear of Cancer Recurrence Inventory,FCRI)
        2.3.3 感知社会支持量表(theMultidimensionalScaleofPerceivedSocialSupport,MSPSS)
        2.3.4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
    2.4 资料收集
    2.5 质量控制
    2.6 技术路线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一般资料
    3.2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知社会支持、睡眠质量现状
        3.2.1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状
        3.2.2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感知社会支持现状
        3.2.3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现状
    3.3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单因素分析
    3.4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3.5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3.6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分层回归分析
    3.7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知社会支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3.8 感知社会支持在癌症复发恐惧与睡眠质量的调节效应
4 讨论
    4.1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特点
        4.1.1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状
        4.1.2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分析
    4.2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感知社会支持现状
    4.3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特点
        4.3.1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现状
        4.3.2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
    4.4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知社会支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
        4.4.1 癌症复发恐惧与感知社会支持的关系
        4.4.2 癌症复发恐惧与睡眠质量的关系
        4.4.3 感知社会支持与睡眠质量的关系
    4.5 感知社会支持在癌症复发恐惧与睡眠质量之间存在调节效应
    4.6 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癌症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和感知社会支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附录B 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C 癌症复发恐惧量表
    附录D 感知社会支持
    附录E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基于Snyder理论的希望护理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一部分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希望的概念
        1.2 希望水平的研究现状
        1.3 癌症患者的希望水平影响因素
        1.4 癌症患者提高希望水平的重要性
        1.5 癌症患者希望的干预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操作性定义和理论依据
        3.1 操作性定义
        3.2 理论依据
        3.3 理论框架
    4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希望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
        1.1 希望护理干预框架
        1.2 构建干预方案
        1.3 干预团队组建及培训
        1.4 专家咨询
        1.5 预试验
        1.6 最终干预方案
    2 希望护理干预方案的应用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样本量的选择
        2.4 希望护理干预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干预过程
        2.5 研究工具
        2.6 资料收集
        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2.8 质量控制
        2.9 伦理原则
第三部分 结果
    1 样本脱落情况
    2 两组AL化疗患者基线资料均衡性比较
        2.1 两组AL化疗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的比较
        2.2 干预前两组AL化疗患者各量表得分的比较
    3 希望护理干预对AL化疗患者的影响
        3.1 希望护理干预对AL化疗患者希望水平的影响
        3.2 希望护理干预对AL化疗患者医学应对方式的影响
        3.3 希望护理干预对AL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第四部分 讨论
    1 基于Snyder理论的希望护理干预方案的评价
        1.1 希望护理干预方案的科学性、可实施性
        1.2 希望护理干预方案的可推广性
    2 基于Snyder理论的希望护理干预对AL化疗患者的影响
        2.1 希望护理干预可提升AL化疗患者希望水平
        2.2 希望护理干预可改善AL化疗患者医学应对方式
        2.3 希望护理干预可提高AL化疗患者生活质量
第五部分 结论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2.1 本研究的创新性
        2.2 本研究的局限性
        2.3 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一般资料量表
    附录3 Herth希望量表(HHI)
    附录4 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
    附录5 生活质量评价量表 FACT-Leu(第四版)

(5)ERAS理念下营养护理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2.1 营养风险筛查
        1.2.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2.3 跌倒
        1.2.4 压力性损伤
        1.2.5 癌因性疲乏
        1.2.6 自我感受负担
        1.2.7 生命质量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创新性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终止试验
        2.2.4 出院标准
        2.2.5 样本量计算
    2.3 干预方法
        2.3.1 对照组干预方法
        2.3.2 试验组干预方法
        2.3.3 试验组与对照组干预方法对比
    2.4 观察指标及研究工具
        2.4.1 观察指标
        2.4.2 研究工具
    2.5 统计学方法
    2.6 伦理考虑
    2.7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营养状况与免疫指标
    3.3 肝功能
    3.4 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3.5 术后并发症情况
    3.6 护理评估表
    3.7 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
    3.8 癌因性疲乏
    3.9 自我感受负担
    3.10 生活质量
第四章 讨论
    4.1 营养风险筛查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中应用的必要性
    4.2 围手术期营养护理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的重要性
    4.3 REAS理念下营养护理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中的应用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胰不同时机营养支持治疗对胰十二脂肠切除术后患者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大肠癌肠造口患者心理一致感与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目标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假设
    1.4 关键词定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大肠癌概述
    2.2 肠造口概述
    2.3 心理一致感概述
        2.3.1 心理一致感概念及结构
        2.3.2 心理一致感作用机制
        2.3.3 心理一致感对健康的影响
        2.3.4 心理一致感测量工具
        2.3.5 大肠癌患者心理一致感水平
        2.3.6 大肠癌患者心理一致感影响因素
    2.4 人格特征概述
        2.4.1 人格特征概念
        2.4.2 人格特征测量工具
        2.4.3 人格特征在大肠癌和癌症患者中的研究
    2.5 应对方式概述
        2.5.1 应对方式概念
        2.5.2 应对方式测量工具
        2.5.3 应对方式在大肠癌和癌症患者中的研究
        2.5.4 应对方式在肠造口患者中的研究
    2.6 心理一致感与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的关系
        2.6.1 心理一致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2.6.2 心理一致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2.7 理论框架
第三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样本量
    3.3 研究工具
        3.3.1 一般资料问卷
        3.3.2 心理一致感量表
        3.3.3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
        3.3.4 医学应对问卷
    3.4 资料收集
    3.5 资料分析方法
    3.6 质量控制
    3.7 技术路线图
第四章 结果
    4.1 大肠癌肠造口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
        4.1.1 人口社会学资料
        4.1.2 疾病相关资料
    4.2 大肠癌肠造口患者心理一致感现状及特点
        4.2.1 大肠癌肠造口患者心理一致感现状
        4.2.2 不同人口社会学资料分组间心理一致感得分差异
        4.2.3 不同疾病相关资料分组间心理一致感得分差异
    4.3 大肠癌肠造口患者人格特征现状
    4.4 大肠癌肠造口患者应对方式现状
    4.5 心理一致感与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4.5.1 心理一致感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4.5.2 心理一致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4.6 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对心理一致感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一般人口社会学和疾病相关资料
    5.2 大肠癌肠造口患者心理一致感现状及特点
        5.2.1 大肠癌肠造口患者心理一致感现状
        5.2.2 大肠癌肠造口患者心理一致感的人口社会学特点
        5.2.3 大肠癌肠造口患者心理一致感的疾病相关特点
    5.3 大肠癌肠造口患者人格特征现状
    5.4 大肠癌肠造口患者应对方式现状
    5.5 心理一致感与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5.5.1 心理一致感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
        5.5.2 心理一致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5.6 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对心理一致感的影响
    5.7 干预建议与对策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意义
    6.3 研究的局限性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胃癌辅助化疗患者消化道症状群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胃癌流行病学
        1.2 症状群研究现状
        1.3 消化道症状群的研究
        1.4 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操作性定义
        3.1 胃癌辅助化疗患者
        3.2 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
        3.3 消化道症状群
        3.4 急性期恶心、呕吐
        3.5 延迟期恶心、呕吐
    4 理论基础
        4.1 知信行理论
        4.2 应激理论
    5 技术路线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退出标准
    3 样本量计算
    4 研究方法
        4.1 对照组
        4.2 干预组
    5 研究工具
        5.1 一般资料调查表
        5.2 卡氏功能量表
        5.3 疾病知识问卷
        5.4 MASCC止吐评价工具
        5.5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6 资料收集
    7 统计分析
    8 伦理原则
    9 质量控制
        9.1 研究设计阶段
        9.2 实施阶段
        9.3 数据处理阶段
结果
    1 研究对象情况
    2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2.1 胃癌辅助化疗患者人口学资料
        2.2 胃癌辅助化疗患者临床资料
        2.3 两组患者KPS得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疾病知识得分比较
        2.5 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的比较
        2.6 两组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较
    3 干预后两组的对比情况
        3.1 第三次化疗两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得分比较
        3.2 第六次化疗两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得分比较
        3.3 三次化疗对照组疾病相关知识得分组内比较
        3.4 三次化疗干预组疾病相关知识得分组内比较
        3.5 第三次化疗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
        3.6 第六次化疗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
        3.7 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广义估计方程
        3.8 两组患者恶心严重程度、呕吐频次的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3.9 两组患者模型拟合效果检验
        3.10 三次化疗两组患者消化道症状群存在情况比较
        3.11 两组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对比情况
讨论
    1 两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对比结果
    2 技能训练对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影响
    3 技能训练对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广义估计方程
    4 技能训练对恶心严重程度、呕吐发生次数的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5 技能训练对两组患者消化道症状群的影响
    6 支持性交流对两组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8)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 ——一项纵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心理弹性研究现状
        1.2.1 心理弹性的内涵及其动态变化性
        1.2.2 心理弹性影响因素的现状
        1.2.2.1 一般人口学及疾病学因素
        1.2.2.2 负性情绪
        1.2.2.3 身体意象
        1.2.2.4 医学应对方式
        1.2.2.5 社会支持
        1.2.3 心理弹性随访研究现状
        1.2.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理论基础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假设
    1.6 操作性定义
    1.7 研究意义
2 对象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
    2.2 抽样方法和样本量的计算
        2.2.1 抽样方法便利抽样
        2.2.2 样本量的计算
    2.3 研究工具
    2.4 数据的收集
    2.5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2.6 质量控制
    2.7 伦理问题
    2.8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随访完成及失访情况
    3.2 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基本情况
    3.3 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四个时段的心理弹性得分及其变化
    3.4 乳腺癌术后患者四个时段心理弹性得分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四个时段的HADS、BIS得分及其变化
    3.6 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四个时段的MCMQ、SSRS得分及其变化
    3.7 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期心理弹性与HADS、BIS、MCMQ(面对)、SSR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3.8 乳腺癌术后患者化疗期心理弹性的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四个时段心理弹性得分及其变化轨迹
    4.2 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四个时段的负性情绪、身体意象、医学应对、社会支持的变化
    4.3 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四个时段的心理弹性与负性情绪、身体意象、医学应对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4.4 乳腺癌术后患者不同化疗阶段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比较
        4.4.1 乳腺癌术后患者不同化疗阶段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4.4.2 乳腺癌术后患者不同化疗阶段心理弹性影响因素的变化
5 结论
6 创新和不足之处
    6.1 创新之处
    6.2 本研究的不足
7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研究所用问卷
    附录2 :乳腺疾病患者心理健康调查知情同意书
    附录3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心理弹性对乳腺癌化疗患者心理健康的预测调节作用及其干预对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9)医护一体化病情告知方案的构建及对癌症化疗患者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医护一体化病情告知方案的研究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专家选择
        1.2 建立医护一体化病情告知方案草案,形成专家咨询问卷
        1.3 专家咨询过程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程度及协调程度
        2.2 医护一体化癌症患者病情告知方案
    3 讨论
        3.1 采用德尔菲法构建医护一体化癌症患者病情告知方案结果较可靠
        3.2 医护一体化癌症患者病情告知方案的必要性及临床应用
第二部分 医护一体化病情告知方案的临床效果观察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研究对象
        1.3 伦理原则
        1.4 研究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资料收集
        1.7 质量控制
        1.8 统计学方法
        1.9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2.2 流失率分析
        2.3 两组患者三周期化疗前后知情率的比较
        2.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2.5 三周期化疗前后两组患者生命质量的比较
        2.6 三周期化疗前后两组患者对护患交流满意度的比较
    3 讨论
        3.1 医护一体化病情告知对癌症化疗患者知情率的影响
        3.2 医护一体化病情告知对癌症化疗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
        3.3 医护一体化病情告知对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4 医护一体化病情告知对化疗患者护患交流满意度的影响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10)疲三针结合益气散结丸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癌因性疲乏的研究进展
        1.1.1 CRF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1.1.2 CRF的相关发病因素
        1.1.3 癌因性疲劳发病的相关机制
        1.1.4 癌因性疲劳的诊断评估
        1.1.5 癌因性疲劳的现代医学治疗干预
    1.2 中医学对癌因性疲劳的研究
        1.2.1 中医对疲劳的认识
        1.2.2 癌因性疲劳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理论
        1.2.3 癌因性疲劳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内容
        2.1.1 研究方法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治疗方案
        2.1.7 疗效判定指标
        2.1.8 安全性指标
        2.1.9 合并用药
        2.1.10 统计分析
    2.2 研究结果
        2.2.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2.2.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2.2.3 两组患者治疗前病情严重程度比较
        2.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癌性疲乏评分比较
        2.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2.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评分比较
        2.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NF-ɑ含量比较
        2.2.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2含量比较
        2.2.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6含量比较
        2.2.1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K细胞活性比较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胃肠道癌症术后化疗的护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患者症状群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闫慧.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大肠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疾病感知、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分析[D]. 孙丽娜.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感知社会支持、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赵天宇. 河南大学, 2020(02)
  • [4]基于Snyder理论的希望护理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的应用效果研究[D]. 赵晓婷. 南京大学, 2020(02)
  • [5]ERAS理念下营养护理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刘晓燕. 兰州大学, 2020(01)
  • [6]大肠癌肠造口患者心理一致感与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 刘欢. 延安大学, 2019(12)
  • [7]胃癌辅助化疗患者消化道症状群的干预效果研究[D]. 侯守超. 郑州大学, 2019(08)
  • [8]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 ——一项纵向研究[D]. 余成静.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 [9]医护一体化病情告知方案的构建及对癌症化疗患者的效果研究[D]. 杨金红. 青岛大学, 2018(12)
  • [10]疲三针结合益气散结丸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研究[D]. 林琮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消化道癌术后化疗的护理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