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立好的班风 培养高素质人才(论文文献综述)
付莉娟[1](2021)在《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创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中成长的关键时期,所以小学班主任的工作相较于其他教师来说会更加繁忙,要求也会更高。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要求班主任做到耐心、细心,运用合适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确保学生在小学成长阶段能够树立健康向上的思想、良好的品格,培养好他们的道德法律意识,让学生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基本的法治观念。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小学班主任管理经验,抛砖引玉,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刘艳峰[2](2021)在《初中班级管理科学化水平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雪[3](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 ——以川渝地区四所高中为例》文中认为
石紫薇[4](2021)在《未成年人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研究》文中认为
张芳芳[5](2021)在《高原地区高中英语课堂管理策略 ——以青海H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原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风貌、生活节奏、文化背景对区域教育需求、教育水平和教育模式有深刻影响,对高原地区英语教育问题的关注,关系到新高考改革和高原地区未来英语教育的发展,英语教育的发展最终回归到英语课堂教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与英语课堂管理密切相关。高原地区高中英语课堂管理的探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意义。本研究以高原地域为视角,对高中英语课堂管理从教师自身、学生自身、教师与学生、课堂氛围、教学内容五个维度展开调查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了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以位于高原地区的青海海北H高中作为研究对象,分析H中学当前英语课堂现状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整理分析调查结果,发现高原地区高中英语课堂管理存在英语教师师资力量薄弱、英语教师自身管理认知和专业结构有限、学生自主管理责任意识薄弱,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模式滞后,英语课堂氛围单一,教学内容死板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运用教育学和管理学相关理论,从高原地区实际出发,分别对五个层面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结合高原地域特色,从五个方面提出高中英语课堂管理的策略:提升高原地区教师自身管理素养;培养高原地区学生自主管理习惯;高原地区英语教师对学生的本土化管理;高原地区英语课堂氛围的多元化管理;高原地区英语教学的时代化管理。
李红艳[6](2020)在《一位中职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运用教育叙事的研究方法,以一位中职班主任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者就是班主任本人,既是研究者,又是被研究者。通过研究者的观察,以及对学生、家长、任课老师以及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进行访谈与实物收集等形式收集大量的的原始资料(班主任日志、与学生的谈话记录、微信聊天记录),形成该研究的现场文本。在此基础上,依据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尽可能较完整地勾勒出该班主任的成长背景(教育背景、工作背景),并且通过讲述自己在担任班主任工作过程当中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教育故事,全面而清晰地呈现出该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历程。本研究通过笔者对一年来自己担任中职班主任的经历进行梳理与思考,并对自己在班主任管理方面的教育故事进行反思、分析,结合学生、家长、任课老师以及领导对自己班主任工作的评价,发现阻碍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有:任职初期自身对中职班主任工作缺乏职业认同感、专业能力欠缺以及缺少专业成长团体三个方面。结合中职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相关理论,笔者从自身以及学院两个层面提出了促进中职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建议。自身层面:班主任要通过不断学习专业理论、在班级管理实践中不断的自我反思、写教育随笔以及改变自身等四种途径来进行自主提升。学院应从以下四个方面为班主任的专业成长进行助力:重视班主任工作,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为班主任的成长搭建平台;完善班主任培训制度,帮助班主任实现专业化发展;建立激励制度,充分调动班主任的主观能动性;构建班主任专业成长团体。通过此研究,希望能够为中职学校的班主任专业成长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帮助更多的年轻班主任理性认识班主任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尽快度过入职初期的迷茫,帮助和引导中职学生成长、成人和成才。
马雪娇[7](2019)在《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风是学校灵魂与品质的外在体现,学风建设是高校办学理念、教学质量与学习风气的重要反映。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学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影响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水平的高低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思政课学风不佳,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确保思政课学习成效,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高校思政课学风建设势在必行。在收集文献资料基础上,笔者向新疆的七所高校发放了调查问卷,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的部分教师进行访谈。掌握高校思政课学风现状,深入分析新疆高校思政课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原因并找到切实可行的思政课学风建设对策。全文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概述。第三部分是现状分析,通过调查研究整理出新疆高校思政课学风建设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四部分是对策研究,本文从学校、教师、家庭和学生四个方面入手,提出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学风建设,提供队伍和制度保障;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自身素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注重家庭教育,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育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等对策措施。思政课学风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作,只有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家庭和学生四方的力量,才能保证思政课学风建设取得成效,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好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范松雪[8](2019)在《珠三角中职学校融入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以中山市T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成,深中(深圳-中山)通道的开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逐步实现,国家越来越重视珠三角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面对新的形势,旧的办学模式在当今社会中己经表现出诸多滞后性,需要立足于学校、学生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实际需要进行改革,并应社会发展之亟需,建立对各方都有利的办学模式,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2010年的职中在校生为32000人,2015年增加到40000人,2019年将达到49000人。人数不断增加,但职业学校的社会认同度及职中学生的社会认同度的提高并不能同步。其主要原因在于职中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没能同步提高,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没有同步提升。就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状况而言,均以班级为教育实践的基本单位。在中职学校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在班级,如何使班级文化建设抓得好,抓出成效,并以班级文化建设促进专业的发展,成为不得不面临的关键问题。缘此,立足于中职学校的特殊状况,本文以中职学校的班级为研究对象,对班级建设所涉及的文化建设内容、原则、途径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展开细致的分析,从物质、制度以及活动、精神四个层面展开讨论,探索专业特色文化借助于合适的形式融入到班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借以培养整个班级学生形成自主、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达到培养优秀职业人士的教育目标,提高学校和学生的社会认同度。本文主要分析和研究了中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类型及实施成果,并参考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现阶段珠三角地区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创新提出了如何在珠三角地区进行“融入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本研究以中山市为例,对中山市T校2011-2017届毕业生展开问卷调查,并走访了相关企业了解用人单位对本校学生工作情况满意程度,从不同角度提出提高中职学校综合素质的策略。如构建良好的班级管理机制,营造积极的文化建设氛围;加强对后进生的转化,促进文化建设与专业的融合,树立符合学生成长实际的目标;通过文化建设,加快中职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注重职业规划,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依托“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校企合作的班级文化建设模式。
于景成[9](2018)在《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依法治国作为我国重要的一项治国策略方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其法律素质的提升直接关乎我国法制进程的发展以及建成法治强国目标的达成。在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途径方面,外国高等教育学中主要运用存在实用主义、人本主义两类教育模式,通过两种教育模式达到不同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方式等差异性分析。因此,在结合外国高等教育经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从我国国情、高等教育机制和体制、大学生素质能力与认知能力等多种角度出发进行深入研究,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便是塑造大学生成为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重要培养环节。现如今,在互联网快速发展时代,大学生法律素质获取渠道也成多样性、便捷性,在获取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法规的同时要具有一定精准性。本研究通过明晰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时代使命,总结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历史经验,透析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现实困境,从而提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实践创新。正文主体分为五部分。第一,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研究基础。研究首先明确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内在规定,其中包括对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内涵解读、概念辨析和要素特质的阐释。理清素质与法律素质、法律教育与法律素质教育之间的概念,解析了法律素质教育与法学教育、公民法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并阐明法律素质教育所包含要素的内在特质。同时也介绍了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与理论借鉴,分别包括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态度改变理论和大众传播理论,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第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时代使命。研究从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现实需要以及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客观必然三点意义出发剖析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时代使命。紧跟时代特征和现实需要,在个人、校园和国家三个层面维度上对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意义予以探讨。第三,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历史经验。研究通过梳理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同时借鉴部分国外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先进经验,对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进行纵深比较与横向观摩,从而厘清自身发展规律、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为提升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水平奠定基础。第四,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现实困境。通过调查研究洞悉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实问题,找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突出短板,进而透析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问题成因。根据对大学生法律素质及法律素质教育的现状把握,深入研究重点,通过数据分析呈现当前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中的瓶颈问题,进而针对问题透析成因,为提出解决对策厘清分析思路。第五,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实践创新。扎根于深厚的研究基础,回应时代的召唤,把握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现实困境和问题成因,旨在为研究的最终目标,即提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实践创新铺垫前期道路。研究最终针对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形成三大体系创新成果,分别为实施体系创新、环境建设创新以及考核体系创新,为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发展成熟提出创造性的理论构想和实践举措。
于海平[10](2018)在《大学生中国革命道德教育研究》文中指出中国革命道德是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形成的优良道德。对大学生进行中国革命道德教育,就是将中国革命道德所蕴含的丰富革命精神通过教育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观念,并指导学生的行动。具体来说,中国革命道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为人民服务意识教育等内容。对大学生进行中国革命道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加强大学生中国革命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对大学中国革命道德教育进行详细的阐述。在第一部分绪论中,主要对本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为下文中国革命道德教育的研究奠定基础;在第二部分中,对大学生中国革命道德教育包含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第三部分中,介绍了大学生中国革命道德教育的现状,梳理总结了大学生中国革命道德教育取得的成绩、大学生中国革命道德教育取得成就的经验,剖析了大学生中国革命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在第四部分中,结合现实情况,重点提出了一些加强大学生中国革命道德教育的有效对策,主要从加强学校领导对中国革命道德教育的重视,中国革命道德教育内容的整合、中国革命道德教育方法的创新、中国革命道德教育渠道的拓宽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二、树立好的班风 培养高素质人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树立好的班风 培养高素质人才(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创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不足之处 |
2.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创新策略概述 |
(1)转变班级教育管理观念,注重以身作则 |
(2)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德育工作的进行 |
(3)班主任主动学习,积累德育教育经验 |
(4)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
(5)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
(6)利用情景模拟法对学生进行德育素养的提升 |
3. 结束语 |
(5)高原地区高中英语课堂管理策略 ——以青海H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 |
四、技术路线 |
五、创新之处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课堂管理国外研究 |
二、课堂管理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五节 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 |
一、理论基础 |
二、核心概念 |
第一章 H中学概况 |
第一节 高原地区—H中学地理人文概况 |
一、特殊的高原环境 |
二、H中学的资源 |
第二节 H中学英语课堂 |
一、英语课堂管理现状 |
二、H中学学生英语学习状况 |
第三节 H中学的环境制约 |
一、地理环境影响 |
二、人文环境影响 |
三、学习环境影响 |
四、多元化语系对英语迁移的影响 |
第二章 高原地区高中英语课堂管理现状分析 |
第一节 英语教师自身层面 |
一、英语教师课堂管理意识现状 |
二、英语教师情感管理现状 |
三、英语课堂管理效果现状 |
第二节 学生自行管理现状 |
一、自行管理和责任意识现状 |
二、学生课堂活动参与意愿现状 |
第三节 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现状 |
一、学生问题行为现状 |
二、问题行为处理方式与课堂评价现状 |
三、课堂管理类型现状 |
第四节 课堂氛围管理现状 |
一、课堂物质氛围现状 |
二、课堂心理氛围现状 |
第五节 教学内容管理现状 |
一、教材运用现状 |
二、教学组织现状 |
三、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现状 |
第三章 高原地区英语课堂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课堂管理中存在问题 |
一、英语教师缺乏自我管理 |
二、学生自我学习意识和责任意识薄弱 |
三、英语教师课堂管理单一 |
四、课堂精神层面引导和制度化管理欠缺 |
五、英语教学内容按部就班 |
第二节 原因分析 |
一、高原地区英语教师自我管理 |
二、学生自主管理 |
三、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
四、课堂氛围管理 |
五、教学内容管理 |
第四章 高原地区高中英语课堂管理策略 |
第一节 提升高原地区教师自身管理素养 |
一、培育扎根高原卓越英语教师 |
二、突破周围环境影响,提升自身管理素养 |
三、消除情绪化管理,多角色引领 |
第二节 培养高原地区学生自主管理习惯 |
一、唤醒自主管理意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
二、建立自主管理"自治区",实行管理考核制度 |
三、分层设立自主学习小组,增强信心 |
第三节 高原地区英语教师对学生本土化管理 |
一、走近学生,新颖备课 |
二、结合地域教育模式,构建课堂管理共同体 |
三、课堂问题定位处理,课堂表现全面评价 |
第四节 高原地区课堂氛围多元化管理 |
一、创设有利英语课堂物理氛围 |
二、及时掌握学生课堂的心理动态 |
三、利用课堂制度形成约束力 |
第五节 高原地区英语课堂教学管理 |
一、挖掘教材,资源共享 |
二、集思广益,丰富教学组织形式 |
三、教学内容融入课堂和课外 |
结语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二 问卷调查(学生版) |
附录三 高中英语课堂管理访谈提纲(教师版) |
附录四 高中英语课堂管理访谈提纲(学生版) |
(6)一位中职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中职班主任 |
2.班主任的专业成长 |
(四)文献综述 |
1.中职班主任工作面临困境及对策的相关研究 |
2.中职学校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以及专业成长方面的研究 |
3.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
1.个人生活史 |
2.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3.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理论 |
(六)研究方法 |
二、我的专业成长故事 |
(一)赶鸭子上架,我成为了一位中职班主任 |
(二)入职-走进班级 |
(三)摸着石头过河-学做一名合格的中职班主任 |
1.起始期 |
2.转折期 |
3.适应期-抓住青春期教育的契机 |
4.成熟期-提升教学水平是有效管理之本 |
(四)迎难而上-学会做一名合格的中职班主任 |
1.融入-与学生共同成长 |
2.领悟-班主任的不同职业角色 |
3.升华-关注“成长”和“当下”,做有温度的教育 |
4.砥砺前行出结果 |
三、解析影响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因素 |
(一)任职初期对班主任工作缺乏职业认同感 |
1.班主任工作面临着来自社会、家长和学校三方面的压力 |
2.班主任总体待遇不理想 |
3.班主任工作任务繁重,力不从心 |
(二)专业能力欠缺 |
1.缺乏班集体建设、管理能力 |
2.与家长、任课老师以及领导的沟通能力有待加强 |
3.缺乏对中职学生的职业指导能力 |
4.缺乏教育应变能力和自控能力 |
(三)缺少专业成长团体 |
四、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启示与建议 |
(一)自主提升 |
1.班主任的专业成长,从不断学习专业理论开始 |
2.在班级实践中磨练,在自我反思中成长 |
3.班主任的专业成长,从写教育随笔开始 |
4.班主任的专业成长,从改变教师自己开始 |
(二)学院助力 |
1.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搭建成长平台 |
2.完善班主任培训制度,帮助班主任实现“专业化发展” |
3.建立激励制度,充分调动班主任的主观能动性 |
4.构建班主任专业成长团体 |
五、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4.3 研究创新点 |
2.相关理论概述 |
2.1 高校思政课学风建设的理论依据 |
2.1.1 马克思关于学习的重要论述 |
2.1.2 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学风的重要论述 |
2.1.3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为学之道 |
2.2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的涵义 |
2.2.1 学风 |
2.2.2 学风建设 |
2.2.3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 |
2.2.4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 |
2.3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
2.3.1 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
2.3.2 有利于确保思政课学习成效 |
2.3.3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
2.3.4 有利于新疆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
3.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的现状分析 |
3.1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现状调查 |
3.1.1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
3.1.2 访谈的基本情况 |
3.2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取得的成效 |
3.2.1 高层推动,高校积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
3.2.2 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紧密联系,打造发展共同体 |
3.2.3 思政课教师积极作为,学生对思政课认同感提升 |
3.3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3.3.1 高校思政课课程安排不合理 |
3.3.2 思政课的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
3.3.3 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
3.3.4 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不足 |
3.4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高校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风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
3.4.2 教师教学精力分散,职责落实不到位 |
3.4.3 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确,学生深受家庭教育影响 |
3.4.4 学生缺乏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和方法,自我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
4.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的对策 |
4.1 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学风建设,提供队伍和制度保障 |
4.1.1 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
4.1.2 加强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 |
4.1.3 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 |
4.2 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
4.2.1 坚持不懈抓师德师风建设,树立“四有”好教师形象 |
4.2.2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素养,倡导教法研究 |
4.2.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
4.3 注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 |
4.3.1 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
4.3.2 促进家长担当教育责任,积极探索教育方法 |
4.3.3 提升家长道德修养,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
4.4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育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 |
4.4.1 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增强学习动力 |
4.4.2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重视思政课学习 |
4.4.3 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思政课获得感 |
4.4.4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辨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风气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研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二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访谈提纲(教师卷)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珠三角中职学校融入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以中山市T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的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相关概念 |
(四) 研究方法 |
一、珠三角地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
(一) 独特的经济结构形成了珠三角地区职业教育特色 |
(二) 独特的经济结构决定了珠三角地区中职学生特点 |
(三)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
二、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分析-以中山市T校为例 |
(一) 问卷及访谈调查概述 |
(二) 调查结果与因素分析 |
(三) 班级文化建设模式现状 |
(四) 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三、“融入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的措施 |
(一) 构建良好的班级管理机制 |
(二) 营造积极的文化建设氛围 |
(三) 加强对后进生的转化,促进文化建设与专业的融合 |
(四) 树立符合学生成长实际的目标 |
(五) 通过文化建设,加快中职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
(六) 注重职业规划,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 |
(七) 依托“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校企合作的班级文化建设模式 |
四、实施效果 |
(一) 建成了有专业特色的班集体 |
(二) 提升了班主任能力水平 |
(三) 生成了有特色的班集体活动 |
(四) 激发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成长 |
(五) 促进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源起 |
二、研究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价值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内大学法律素质教育研究现状 |
(二)国外大学法律素质教育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视角 |
(三)研究路径 |
第一章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研究基础 |
一、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内在规定 |
(一)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内涵解读 |
(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概念辨析 |
(三)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要素特质 |
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 |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三)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
三、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理论借鉴 |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 |
(二)态度改变理论 |
(三)大众传播理论 |
第二章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作用与价值 |
一、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
(一)有利于完善大学生全面素质结构 |
(二)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现实需要 |
(一)有利于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方式 |
(二)有利于营造尊法守法的校园环境 |
(三)有利于推进依法治校的发展进程 |
三、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客观必然 |
(一)有利于培养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
(二)有利于提供人民权益的法律保护 |
(三)有利于加速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 |
第三章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历史经验 |
一、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第一阶段:孕育期 |
(二)第二阶段:初创期 |
(三)第三阶段:成长期 |
(四)第四阶段:发展期 |
二、国外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基本经验 |
(一)英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 |
(二)美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 |
(三)日本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 |
三、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经验反思及借鉴 |
(一)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基本经验 |
(二)国外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经验的可借鉴性原则 |
(三)国外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基本经验 |
第四章 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及教育的现实困境 |
一、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实问题 |
(一)法律知识掌握有限 |
(二)法律意识相对薄弱 |
(三)法律能力有所欠缺 |
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突出短板 |
(一)重视程度不够 |
(二)教学方法单一 |
(三)师资队伍薄弱 |
三、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问题成因 |
(一)社会环境影响 |
(二)育人过程偏差 |
(三)主体意识缺失 |
第五章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实践突破 |
一、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实施体系构建 |
(一)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实施体系创新的指导思想 |
(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三维”教育体系构建 |
(三)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三级”援助体系构建 |
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育人环境营造 |
(一)营造合力育人的舆论氛围 |
(二)依托全体教师的示范引领 |
(三)借力思政教育的平台优势 |
三、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考核体系创新 |
(一)确保考核机构的权威性 |
(二)提高考核指标的科学性 |
(三)推动考核平台的专业性 |
(四)实现考核机制的动态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大学生中国革命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选题依据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研究中的局限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研究方法 |
2.研究的创新点 |
一、中国革命道德教育概述 |
(一)中国革命道德的内涵 |
(二)中国革命道德的特征 |
1.先进性 |
2.群众性 |
3.时代性 |
4.民族性 |
5.实践性 |
(三)中国革命道德教育的内容 |
1.理想信念教育 |
2.爱国主义教育 |
3.集体主义教育 |
4.艰苦奋斗教育 |
5.为人民服务意识教育 |
二、大学生中国革命道德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大学生中国革命道德教育取得的成绩 |
(二)大学生中国革命道德教育的基本经验 |
(三)大学生中国革命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
1.中国革命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缺乏 |
2.中国革命道德教育课程设置少 |
3.中国革命道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
4.中国革命道德教育缺少吸引力和感染力 |
(四)大学生中国革命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学校对中国革命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
2.中国革命道德教育受多元文化的冲击 |
3.中国革命道德教育资源的利用不充分 |
4.教师队伍自身革命道德素养不高 |
三、加强大学生中国革命道德教育的对策 |
(一)加强学校领导对中国革命道德教育的重视 |
(二)整合和丰富中国革命道德教育内容 |
(三)创新革命道德教育方法 |
1.继承改进传统革命道德教育方法 |
2.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革命道德教育方法 |
(四)拓宽中国革命道德教育渠道 |
1.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
2.发挥实践活动的强化作用 |
3.发挥网络的渗透作用 |
4.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树立好的班风 培养高素质人才(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创新策略研究[J]. 付莉娟. 当代家庭教育, 2021(26)
- [2]初中班级管理科学化水平提升研究[D]. 刘艳峰. 西南大学, 2021
- [3]高中思想政治课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 ——以川渝地区四所高中为例[D]. 李雪.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4]未成年人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研究[D]. 石紫薇. 湖北大学, 2021
- [5]高原地区高中英语课堂管理策略 ——以青海H中学为例[D]. 张芳芳.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6]一位中职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 李红艳. 西北师范大学, 2020
- [7]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研究[D]. 马雪娇.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6)
- [8]珠三角中职学校融入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以中山市T校为例[D]. 范松雪.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问题研究[D]. 于景成.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10]大学生中国革命道德教育研究[D]. 于海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