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AN总线在低压变电站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景久[1](2021)在《CAN总线的特点及变电站配电系统通信自动化设计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变电站自动化体系利用较为合适的方式把原来分别独立的控制、保护、监视、通信和测量等设备集成在一起,用极少的多功能智能电子设施组成,利用站内的通信网络完成信息共享,以此缩减了很多信号电缆,使系统构造更加简单,从而达到了使系统运行更加经济,增强了其可靠性能的目标。所以,在变电站实行集成与自动化,能够有效降低安装、维护和运行成本。本文在研究以上观点的基础上,论述了CAN总线的特点和变电站配电系统通信自动化设计。
刘成[2](2020)在《CAN总线在变电站高压开关柜在线检测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近几年我们国家的变电站一般使用的都是基于BITBUS总线还有RS-485去进行设计的。针对这样的一种使用情况,本文对其在监控网络系统设置过程里所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了CAN总线的高压开关柜的线检测系统,希望其能够不断的完善当前变电站监控系统的持续完善。
耿嘉胜[3](2020)在《永磁变频驱动刮板输送机集控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煤炭开采与消耗大国,煤炭的安全生产支撑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刮板输送机作为煤矿综采工作面的重要运输设备,其能否安全、稳定、可靠的运行直接影响着采煤面的安全生产和煤炭产量。随着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采用永磁同步变频一体机驱动刮板输送机成为新的趋势。但由于井下工作环境恶劣、输送机负载重且受冲击多、煤炭开采的随机性等因素,刮板输送机在运转中容易出现首尾电机功率分配失衡、驱动系统的变频电机故障、链传动系统的刮板链损坏等问题,严重影响煤炭企业的生产进度和经济效益。因此需要研究开发一套由功率协调控制系统、状态监测系统及上位机监控系统三个部分构成的永磁变频驱动刮板输送机集控系统,以期实现电机的功率协调控制、永磁变频一体机和链条的状态监测以及整个系统的远程监控,提高刮板输送机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针对刮板输送机驱动电机的功率协调控制问题,设计了可模拟实际刮板机的实验台,并结合电机、控制器、上位机等构成协调控制系统,以CANopen协议为通信基础,编写控制程序依据负载实时变化调节电机转速,实现电机在负载波动情况下的功率平衡。针对一体机和链条的状态监测问题,对一体机状态监测原理进行研究从而选取监测参数,对链条故障状态进行分析进而确定监测方案,基于实际的一体机和设计的刮板倾斜模拟实验台,利用开发的一体机状态监测、刮板倾斜监测算法与电机电流差监测算法程序来完成相应的监测任务。远程上位机监控系统由组态王开发而成,用于实现协调控制系统和状态监测系统的远程监测与控制,进行了工程建立与设备连接、界面设计、数据库定义与动画连接等开发过程。在实现全系统的基础上开展各子系统的功能测试,结果表明CANopen通信传输数据快速准确,头尾两电机在负载变动的情况下可以取得良好的功率分配效果,一体机与链条的运行状态能够被实时可靠的进行监测,集控系统三大组成部分的各项功能正常有效。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提高刮板输送机的运行安全性与自动化控制水平,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永磁变频驱动刮板输送机集控系统相关技术具有积极意义。
魏更[4](2020)在《电缆隧道巡检机器人主体及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电力智能巡检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电缆隧道是电网重要的组成部分,巡检工作长期由人工进行,因其环境恶劣对巡检人员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并且人工巡检的效率和质量不能保证。为实现对电缆隧道全天候全方位巡检,电缆隧道巡检机器人技术应运而生,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对电缆隧道巡检机器人总体方案、本体控制系统以及本体总线通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如下所示:基于对电缆隧道巡检任务需求分析,明确电缆隧道巡检综合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和巡检机器人本体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完成对电缆隧道巡检机器人总体方案设计。基于NVIDIAJetsonTX2和STM32F103嵌入式处理器完成了对巡检机器人本体控制系统硬件平台的搭建。根据巡检机器人能量供给需求设计了适用于各种巡检模式/任务的能量供给策略。设计了巡检机器人差速驱动机构及基于自适应模糊PID算法的运动控制算法,使巡检机器人能够适用于多种电缆隧道地形。设计了基于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及惯性导航技术设计融合定位方案解决隧道内定位困难的问题。基于控制器局域网络总线(Controller Area Network,CAN)设计了适用于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总线通信方案,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传输层以及应用层。基于总线通信协议对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各设备的数据和控制指令编码。通过总线通信将控制系统各模块/设备联系起来,既完成了巡检控制任务,也提高了巡检机器人嵌入式控制系统的拓展性。通过以上研究,实现了电缆隧道巡检机器人运动、供能、定位及控制系统通信等方面的智能化,另外对巡检机器人巡检策略进行了探索。
李胜男[5](2019)在《CAN总线在变电站设备综合在线监测系统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CAN总线作为变电站电气系统控制的基础,然后借助于CAN总线的控制系统,将控制信号转换为信息流,不仅加强了CAN总线在变电站电气控制中的作用,而且很大幅度的促进了变电站电气控制系统在使用中的效率。了切实提升变电站检测设备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可靠性,人们推出了基于CAN总线技术的变电站检测技术。文章通过阐述CAN总线的内涵特征,对CAN总线在变电站检测技术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变电站检测工作的有序开展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王航[6](2020)在《基于FPGA的CAN-USB数据交互系统设计》文中提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设备,即CT,是当前探测人体疾病的医疗诊断手段之一。CT机内部的工作环境复杂,且要求保证绝对的安全稳定,为了使各个功能单元进行协同工作,通常选用FPGA作为电子系统的控制器。CAN总线由于安全,稳定,可抑制电磁干扰的特性,成为了CT中所采用的通信总线。在CT设计的过程中,出于调试需要,各个核心功能单元的控制参数需要经常通过CAN总线进行调整。若每次调整都修改FPGA代码中CAN总线节点配置报文,而后重新烧录FPGA,则调试效率极低。故针对于工程的实际需要,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的CAN-USB数据交互系统,可以快速高效的调整功能单元参数,提高CT的调试效率。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一、基于FPGA设计了CAN总线控制器。本文参考前人对CAN总线控制器功能的解析,采用新型的结构和设计方式,对其进行了大量改进,并成功在FPGA上将新型CAN总线控制器实现,减少了FPGA资源的占用,增强了通信性能。二、基于选用的USB总线控制器进行了固件设计,和FPGA侧控制逻辑设计。本文在USB设计中选用了了Cypress公司的USB控制器CY7C68013,并在Cypress公司提供的开发框架下根据实际工程需要对其进行了二次开发,使其基本满足了需求。FPGA中设计了USB控制器的控制逻辑,以实现FPGA与CY7C68013间进行数据交互。三、基于硬件平台设计了CAN-USB数据交互系统。该部分在硬件上包括FPGA核心板与地板。FPGA控制逻辑上包括CAN交互单元设计,USB交互单元设计,CAN-USB数据交互模块设计。三个部分互相包含与调用,用来实现两种不同通信协议的数据交互。经过硬件平台的测试,本文所设计的CAN-USB数据交互系统功能正常,数据传输较为稳定,且连续传输状态下误码率降低到了0.03%,满足CT调试过程中误码率0.05%的要求。除此以外,本设计的集成度与模块化程度更高,代码逻辑结构清晰明了,可移植性较强,修改修改约束文件便可移植到其他设计之中。
杨磊[7](2019)在《汽车线束可靠性设计及连接器选型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新技术迅速发展,电气化、智能化浪潮的涌现,使得车辆上的电子电气元件迅速增加。现代汽车已由原来简单电路和机械结构迅速发展成为较高程度的机电一体化集成体。汽车线束设计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车辆电气系统的使用寿命,从而更加有效地保护车辆和人员的安全。若设计方法不当,会引起汽车线束局部短路、以至危害到车辆和人员生命安全。因此稳定可靠的汽车线束设计方法是实现设计目的的重要保障。提高汽车线束可靠性的主要方法是降低汽车线束设计的复杂度,利用尽量少的回路来连接所有用电设备。论文分别讨论了基于多路互联技术的CAN总线通信特征、汽车连接器的可靠性设计和选型、汽车线束的可靠性设计方法和设计实例。在汽车线束系统中,传统的点对点的设计方法已经证明不能满足现代汽车复杂的电气回路,因此,基于多路互联技术的CAN总线技术被广泛引用到汽车线束设计中。论文研究了其拓扑结构和通信特征,并基于此总线技术讨论汽车线束可靠性设计。作为汽车线束的关键零部件,汽车连接器正确选用可以显着提高汽车线束系统的可靠性。论文首先从工程技术角度,利用电接触理论分析汽车连接器端子可靠性的关键影响因子,并通过工程实验设计的方法来验证关键机械尺寸对接触电阻的影响程度,除此之外,分析探讨电镀层对连接器端子的重要意义和使用要求;其次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工程实践,依据汽车连接器设计温度,震动等级,防水等级等方面总结归纳出不同汽车连接器在车身的应用位置,并对连接器的选型流程进行了分析优化。针对汽车线束的可靠性设计,论文采用正向工程设计思路,给出了相应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讨论了初始汽车线束逻辑原理图的建立、汽车线束物理原理图的设计规范、以及汽车线束三维分布基本原则等。为了提升汽车线束的可靠性,根据汽车线束的制造生产和性能要求,对其潜在失效模式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除此之外,对于汽车线束涉及的众多附属零件如搭铁,卡扣,扎带,护套,导线等等,根据工程实践,依据其特性分析讨论了具体使用方法。在汽车连接器中,指出连接器材料、机械结构的设计、端子镀层是重要影响因素,并且优化后的汽车连接器流程可以有效降低汽车连接器选型错误;在汽车线束附件选用研究中,论证了其正确选用对线束设计可靠性的重要意义;在汽车线束可靠性设计中,针对每一个具体的设计步骤,详细介绍讨论了具体的实现方式方法以及注意事项,降低了汽车线束设计的复杂度,提升了设计的可靠性。本文给出的设计流程和方法,经验证可以有效提升汽车线束系统的安全可靠性,缩短汽车连接器和汽车线束设计周期,产生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
于育龙[8](2016)在《面向电力工业现场数据采集的无人机扩展应用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监管部门需要对电能质量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与分析,现有变电站电能质量数据的采集依赖技术人员手动实施,需要开发一种更为高效灵活的远程无线数据采集系统。随着无人机技术平台的快速发展,将其应用于电能质量数据采集,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本文研究了电能质量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的发展现状,针对现有方法人力需求大和采集效率低的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无人机移动监测终端控制变电站通信系统中的FTP客户端来对PQDIF数据进行灵活采集的系统,提出了基于认知无线电的通信环境自适应传输方法来进行数据传输。为了扩展多路传感器,需要在无人机控制器实现高效、可靠的现场总线接口,制定了CAN总线应用层协议,实现了姿态、方位、通信和光学传感器的扩展。经过测试,嵌入式FTP客户端能很好地实现对PQDIF数据的采集,同时利用基于认知无线电的通信环境自适应传输方法进行传输,大大地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自定义的适用于无人机传感器总线扩展和数据采集的CAN总线应用层协议的有效性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验证。
王吉勇[9](2009)在《基于CAN总线的远动终端装置的设计》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力、水利、供水、铁路、航空航天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及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的过程自动控制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些自动化系统中远动终端装置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设备。目前各行各业对电力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致使变电站数量增加、电压等级提高、供电范围扩大,采用传统的主从方式进行点对点的通信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变电站安全及经济运行、少人值班甚至无人值班的要求。因此,研发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的远动终端装置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设计采用CAN总线作为通信载体来构建远动终端装置。论文介绍了本设计的总体设计方案;结合单片机控制和软件同步采样法等技术对装置的硬件电路和软件部分进行了设计;完成了电流与电压输入电路、遥测/遥信/遥控电路、键盘显示接口电路、无功功率正负判断电路、CAN通信接口电路等的硬件设计及相关软件设计。本设计采用MSP430单片机作为主处理器,以CAN总线作为通信网络。使远动终端的实时响应能力、数据通信能力和信号处理能力得到大大提高,本装置不仅能测量变电站内的交流电参量,还能实时的通过CAN网络与监控中心主机通信,以便调度室能够对变电站运行状态和参数进行实时监视和控制。本论文设计的基于CAN总线的远动终端装置,具备简单易用、准确度高、可靠性高、组网方便、性价比高等特点,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
骆文涛[10](2009)在《基于POF-CAN总线的井下变电站监控系统研究》文中指出井下变电站监控系统是矿井安全供电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以平顶山煤业集团十二矿安全供电监控系统的改造为依托,主要目标是实现对井下变电站的主要电气设备和线路的自动监视、测量、控制和保护,以全面提高变电站自动化运行和管理水平,提高变电站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本论文所开发的监控系统采用了POF-CAN总线技术。CAN总线上任意节点可在任意时刻主动地向网络上其它节点发送信息而不分主次,可在各节点之间实现自由通信。POF-CAN总线控制芯片已经商品化,性价比高,POF光纤价格便宜,且抗电磁干扰强,特别适用于煤矿井下变电站监控系统之间的数据通信。监控系统由若干数据传输分站、一个监控站组成。数据传输分站通过RS485完成对各电气设备的信号采集。然后通过CAN总线将数据传给监控主机,完成系统的显示监控功能。监控主机利用VC++实现人机交互,利用SQL Sever对各数据传输分站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同时完成数据的存储保护,并且发出各种控制命令。系统的软件设计采用面向对象、分层、模块化的结构程序设计思想将软件进行结构与功能设计,主要包括通信管理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报表系统和实时人机界面几部分。并分别对这几个模块的实现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采用这种设计方法可以使软件的结构层次划分明确,结构清晰,代码可复用性强,各个层次模块开发与维护相对独立。最后对平煤集团十二矿变电站监控系统的网络布置结构给予了详细的阐明,并给出了监控软件的部分界面图。
二、CAN总线在低压变电站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AN总线在低压变电站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CAN总线的特点及变电站配电系统通信自动化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CAN总线的特点 |
2 CAN总线的优势 |
3 CAN总线单元设计 |
3.1 CAN接口单元的总体设计 |
3.2 单片机系统 |
3.3 SJA1000控制电路设计 |
4 CAN总线在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
5 CAN总线的发展前景 |
(2)CAN总线在变电站高压开关柜在线检测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CAN总线技术及其优势 |
1.1 CAN总线技术 |
1.2 CAN总线技术优势 |
1.2.1 网络各节点彼此数据通信实时性较强 |
1.2.2 开发周期短 |
1.2.3 已形成国际标准的现场总线 |
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 硬件电路设计 |
4 软件设计 |
5 结束语 |
(3)永磁变频驱动刮板输送机集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刮板机研究现状 |
1.2.2 刮板机功率协调控制研究现状 |
1.2.3 刮板机状态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集控系统基本理论与总体方案 |
2.1 刮板机的组成与标准 |
2.1.1 刮板机组成及工作原理 |
2.1.2 刮板机标准、分类及应用场合 |
2.2 永磁变频一体机结构与原理 |
2.2.1 永磁变频一体机机械结构 |
2.2.2 永磁变频一体机电气系统 |
2.2.3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原理 |
2.3 CANopen通信原理 |
2.3.1 CAN总线和CANopen协议 |
2.3.2 CANopen通信的设备模型 |
2.3.3 基于CANopen通信的变频器运行状态转换原理 |
2.4 集控系统的总体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CANopen协议的功率协调控制系统设计 |
3.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与协调控制策略 |
3.1.1 协调控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1.2 机头机尾双电机功率协调控制策略 |
3.2 协调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2.1 CANopen主站选型与介绍 |
3.2.2 CANopen从站选型与介绍 |
3.2.3 永磁电机加载模拟实验台设计 |
3.3 协调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3.3.1 TIA Portal软件开发环境简介 |
3.3.2 变频器初始化设置和PLC硬件组态 |
3.3.3 CM模块软件组态 |
3.3.4 协调控制程序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刮板机状态监测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与状态监测原理 |
4.1.1 状态监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1.2 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要求 |
4.1.3 一体机状态监测原理与方法 |
4.1.4 链条状态监测原理与方法 |
4.2 状态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4.2.1 一体机状态监测系统选型与介绍 |
4.2.2 链条状态监测系统选型与介绍 |
4.2.3 刮板倾斜模拟实验台设计 |
4.3 状态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4.3.1 一体机状态监测程序设计 |
4.3.2 链条状态监测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与集控系统测试 |
5.1 监控系统功能与开发设计 |
5.1.1 组态软件简述与监控系统功能 |
5.1.2 工程建立与设备连接 |
5.1.3 监控界面设计 |
5.1.4 数据库构造与动画连接 |
5.2 协调控制系统实现及结果分析 |
5.2.1 协调控制系统搭建 |
5.2.2 CANopen通信功能测试实验 |
5.2.3 功率协调控制功能测试实验 |
5.3 状态监测系统实现及结果分析 |
5.3.1 状态监测方式 |
5.3.2 一体机单机系统及功能测试实验 |
5.3.3 一体机双机状态监测系统及功能测试实验 |
5.3.4 链条状态监测系统及功能测试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电缆隧道巡检机器人主体及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电缆隧道巡检机器人应用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巡检机器人总体方案研究 |
2.1 电缆隧道巡检需求分析 |
2.2 巡检机器人总体方案选择 |
2.3 系统组成与功能 |
2.3.1 电缆隧道巡检综合系统组成与功能 |
2.3.2 巡检机器人本体控制系统组成与功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 |
3.1 巡检机器人硬件系统研究 |
3.1.1 关键元器件和设备选型 |
3.1.2 关键电路设计 |
3.2 巡检机器人能量供给方案研究 |
3.2.1 能量需求分析 |
3.2.2 能量供给方案设计 |
3.3 巡检机器人运动控制方案研究 |
3.3.1 差速驱动机构 |
3.3.2 运动控制算法 |
3.3.3 仿真实验验证 |
3.3.4 运动控制模型 |
3.4 巡检机器人定位方案研究 |
3.4.1 室内定位方法研究 |
3.4.2 融合定位方案设计 |
3.4.3 融合定位方案可行性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总线通信方案研究 |
4.1 机器人通信总线研究 |
4.2 巡检机器人通信总线协议 |
4.2.1 协议结构概述 |
4.2.2 物理层 |
4.2.3 数据链路层 |
4.2.4 传输层 |
4.2.5 应用层 |
4.3 巡检机器人通信总线应用实例 |
4.3.1 巡检机器人总线控制系统 |
4.3.2 通信节点信息列表 |
4.4 通信总线模块设计 |
4.4.1 通信总线模块硬件设计 |
4.4.2 通信总线模块软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电缆隧道巡检机器人巡检策略流程图 |
附录B 电缆隧道巡检系统载荷联动策略 |
附录C 传感器采集源代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5)CAN总线在变电站设备综合在线监测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对CAN总线进行介绍 |
2 变电站CAN总线数据传输系统系统构成 |
3 变电站的整体架构设计 |
4 对ECU节点进行分析 |
5 变电站CAN总线技术的检测维修 |
5.1 合理调节自带接口 |
5.2 测量数据块中的CAN通信状态 |
6 相关软件的架构 |
(6)基于FPGA的CAN-USB数据交互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AN总线的研究现状 |
1.2.2 .USB总线的研究现状 |
1.2.3 .CAN-USB数据交互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1 .CAN-USB数据交互系统的组成 |
1.3.2 .论文结构 |
第2章 CAN总线和USB总线的特性分析 |
2.1 .CAN通信协议介绍 |
2.1.1 .CAN总线物理层介绍 |
2.1.2 .CAN总线协议层介绍 |
2.2 .CAN总线控制器的组成 |
2.3 .USB通信协议介绍 |
2.3.1 .USB总线物理层介绍 |
2.3.2 .USB总线协议层介绍 |
2.4 .USB总线控制器CY7C68013 介绍 |
第3章 基于FPGA的 CAN总线控制器设计与测试 |
3.1 .CAN总线控制器各模块的设计 |
3.1.1 .寄存器处理模块设计 |
3.1.2 .位时序逻辑控制模块的设计 |
3.1.3 .位流处理器逻辑控制模块的设计 |
3.2 .CAN总线控制器的新型设计 |
3.2.1 .CAN总线控制器结构的设计 |
3.2.2 .CAN总线控制器的控制逻辑设计 |
3.3 .测试分析 |
3.3.1 .FPGA的占用资源比较 |
3.3.2 .CAN总线控制器性能比较 |
第4章 基于FPGA与 CY7C68013的USB控制逻辑的设计 |
4.1 .基于CY7C68013 的固件设计 |
4.1.1 .CY7C68013 配置的接口函数说明 |
4.1.2 .CY7C68013 配置的寄存器说明 |
4.1.3 .CY7C68013 的固件程序设计 |
4.2 .CY7C68013 控制逻辑设计 |
4.3 .测试分析 |
4.3.1 .CY7C68013 固件烧录的测试 |
4.3.2 .FPGA对 USB总线控制逻辑的测试 |
第5章 基于FPGA的 CAN-USB数据交互模块与系统集成测试 |
5.1 .硬件电路设计 |
5.2 .CAN-USB数据交互模块设计 |
5.2.1 .CAN交互单元 |
5.2.2 .USB交互单元 |
5.2.3 .CAN-USB数据交互模块设计 |
5.2.4 .CAN-USB数据交互模块纠错机制 |
5.2.5 .系统集成测试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汽车线束可靠性设计及连接器选型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汽车CAN总线 |
2.1 CAN总线的历史 |
2.2 CAN总线的特点 |
2.3 CAN总线的拓扑结构 |
2.4 CAN网络通信原理 |
2.4.1 媒体访问机制 |
2.4.2 仲裁机制 |
2.4.3 位填充机制 |
2.4.4 总线错误处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汽车连接器 |
3.1 汽车连接器简介 |
3.2 汽车连接器的可靠性设计 |
3.3 汽车连接器材料的选用 |
3.4 汽车连接器端子可靠性设计 |
3.4.1 接触电阻 |
3.4.2 插拔力 |
3.4.3 接触正压力 |
3.4.4 端子镀层 |
3.5 汽车连接器护套可靠性设计 |
3.5.1 连接器护套的作用 |
3.5.2 连接器护套材料的选用 |
3.6 连接器附件和互换性的设计 |
3.7 汽车连接器应用选型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汽车线束可靠性设计 |
4.1 汽车线束简介 |
4.1.1 汽车线束导线应用选型 |
4.2 汽车线束逻辑原理图的设计 |
4.2.1 配置表分析 |
4.2.2 继电器的合并和选用与否的判定 |
4.2.3 保险的合并与选用与否的判定 |
4.2.4 建立电器属性表 |
4.2.5 电源模式的确定 |
4.2.6 负载设备分布位置分析 |
4.3 汽车线束物理原理图的设计 |
4.4 汽车线束三维分布设计 |
4.5 汽车线束的失效模式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线束可靠性设计应用实例 |
5.1 逻辑原理图实例 |
5.2 物理原理图实例 |
5.3 汽车线束三维布置实例 |
5.4 汽车线束二维设计、装配图纸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面向电力工业现场数据采集的无人机扩展应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状况 |
1.2.1 电能质量数据格式 |
1.2.2 电能质量数据采集 |
1.2.3 无人机传感器数据采集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构安排 |
1.3.1 主要工作内容 |
1.3.2 主要创新点 |
1.3.3 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无人机扩展应用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功能概述 |
2.1.1 变电站通信系统 |
2.1.2 无人机移动监测终端 |
2.2 变电站通信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
2.2.1 嵌入式操作系统 |
2.2.2 网络协议栈 |
2.2.3 文件传输协议 |
2.2.4 AES加密算法 |
2.2.5 认知无线电 |
2.3 无人机移动监测终端相关技术介绍 |
2.3.1 CAN总线 |
2.3.2 电子罗盘 |
2.3.3 GPS定位 |
2.3.4 光流定位原理 |
2.3.5 光波测距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人机扩展应用系统硬件设计 |
3.1 处理器的选择 |
3.1.1 BF706简介 |
3.2 BF518采集板介绍 |
3.3 470M/2.4G无线数传电台 |
3.4 GPS模块和电子罗盘 |
3.5 光流模块 |
3.6 光波测距模块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无人机扩展应用系统软件设计 |
4.1 用Socket实现FTP客户端 |
4.1.1 FTP客户端实现概述 |
4.1.2 FTP客户端实现流程图 |
4.2 AES加密算法实现 |
4.2.1 加密算法密匙扩展 |
4.2.2 加密算法整体结构和过程 |
4.3 传感器数据采集 |
4.3.1 GPS和电子罗盘模块 |
4.3.2 TOF测距模块 |
4.3.3 光流模块 |
4.4 基于认知无线电的通信环境自适应无线传输方法 |
4.4.1 基于认知无线电的信道通信环境动态自适应 |
4.4.2 基于认知无线电的数据包长度通信环境动态自适应 |
4.5 用于无人机总线扩展的CAN总线应用层协议 |
4.5.1 协议设计目标 |
4.5.2 协议简介 |
4.5.3 标识符分配说明 |
4.5.4 节点工作状态 |
4.5.5 硬件冗余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无人机扩展应用系统仿真测试 |
5.1 FTP客户端功能测试 |
5.2 基于认知无线电的通信环境自适应传输 |
5.2.1 基于认知无线电的信道通信环境自适应 |
5.2.2 基于认知无线电的包长通信环境自适应 |
5.3 无人机传感器总线扩展及数据采集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全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基于CAN总线的远动终端装置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现场总线简介 |
1.3.1 现场总线的概念 |
1.3.2 现场总线的特点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CAN 现场总线技术 |
2.1 几种重要的现场总线 |
2.2 CAN 总线概述 |
2.3 CAN 总线通信协议. |
2.4 CAN 的报文传输 |
2.4.1 CAN 报文的帧格式. |
2.4.2 CAN 报文的帧类型. |
2.4.3 CAN 的报文滤波技术 |
2.4.4 CAN 总线通信实现的基本规则.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参数计算方法 |
3.1 电力参数定义 |
3.2 电力参数计算公式 |
3.2.1 采样定理 |
3.2.2 基于交流采样的电参数计算公式 |
3.3 交流采样法的选择 |
3.4 软件同步采样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硬件设计 |
4.1 系统结构设计 |
4.2 MSP430 系列单片机简介 |
4.2.1 MSP430 芯片结构特点 |
4.2.2 MSP430 的主要特性 |
4.3 电流与电压输入电路设计 |
4.3.1 电流输入电路设计 |
4.3.2 电压输入电路设计 |
4.4 遥测电路设计 |
4.4.1 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
4.4.2 频率测量电路设计 |
4.5 遥信电路设计 |
4.6 遥控电路设计 |
4.7 键盘显示接口电路设计 |
4.8 无功功率正负判断电路设计 |
4.9 CAN 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系统软件整体设计思想 |
5.2 远动终端的软件设计 |
5.2.1 数据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
5.2.2 键盘显示子程序设计 |
5.3 CAN 通信软件设计. |
5.4 软件抗干扰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基于POF-CAN总线的井下变电站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变电站监控系统的发展 |
1.3 国内部分矿井供电监控系统 |
1.4 井下变电站存在的问题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2 井下变电站监控系统概述 |
2.1 变电站监控系统介绍 |
2.2 变电站监控系统组成 |
2.3 监控系统数据通信 |
2.3.1 变电站数据通信内容 |
2.3.2 数据通信传输方式 |
2.4 井下变电站监控系统主要功能 |
2.5 小结 |
3 井下变电站监控系统通信方式 |
3.1 变电站通信网络要求 |
3.2 通信协议 |
3.2.1 RS485 协议 |
3.2.2 CAN 总线协议 |
3.2.3 DL/T634-1997 标准 |
3.3 监控通信网络采用POF-CAN 的优点 |
3.3.1 塑料光纤 |
3.3.2 POF 的优点 |
3.3.3 监控通信网络采用POF 的理由 |
3.4 小结 |
4 POF-CAN 总线设计的关键技术 |
4.1 总线拓扑结构的选择 |
4.2 传输功率计算 |
4.3 链路时间计算 |
4.3.1 环路最大传输延迟时间 |
4.3.2 位周期 |
4.4 POF-CAN 节点数目计算 |
4.4.1 由传输功率确定节点数 |
4.4.2 由链路时间确定节点数 |
4.5 碰撞检测 |
4.6 CAN 控制器与POF 接口 |
4.7 光纤和双绞线混合使用接口 |
4.7.1 光纤收发模块的选用 |
4.7.2 光电转换编码、解码器设计 |
4.8 小结 |
5 数据传输分站的设计 |
5.1 数据传输分站的结构 |
5.2 CPU 与部分外围电路 |
5.2.1 CPU 的选取 |
5.2.2 电源电路的设计 |
5.2.3 复位电路设计 |
5.3 数据传输分站硬件平台设计 |
5.3.1 RS485 串行接口设计 |
5.3.2 CAN 总线接口电路设计 |
5.4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
5.4.1 μC/OS-Ⅱ操作系统 |
5.4.2 任务的划分 |
5.5 数据传输分站软件设计 |
5.5.1 系统初始化程序 |
5.5.2 RS485 总线通信程序设计 |
5.5.3 CAN 总线通信程序的设计 |
5.5.4 RS485 与 CAN 总线数据转换原理 |
5.6 小结 |
6 变电站监控软件设计 |
6.1 监控系统软件模型 |
6.1.1 监控软件层次 |
6.1.2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
6.1.3 变电站监控软件模型 |
6.2 主控制模块的实现 |
6.3 通信管理模块的实现 |
6.4 数据库管理模块的实现 |
6.4.1 数据接口层在数据库系统中的应用 |
6.4.2 存储数据库的实现 |
6.4.3 历史数据库的实现 |
6.4.4 内存数据库与历史数据库的数据交换 |
6.4.5 数据流程分析 |
6.5 人机模块的实现 |
6.6 报表模块的实现 |
6.7 小结 |
7 平煤十二矿井下变电站监控系统的工程实施 |
7.1 十二矿变电站监控系统布置结构 |
7.2 硬件设备选型 |
7.3 POF-CAN 总线数据通信测试 |
7.4 小结 |
8 结束语 |
8.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8.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CAN总线在低压变电站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CAN总线的特点及变电站配电系统通信自动化设计探讨[J]. 刘景久. 电子测试, 2021(21)
- [2]CAN总线在变电站高压开关柜在线检测系统中的应用[J]. 刘成. 电子测试, 2020(23)
- [3]永磁变频驱动刮板输送机集控系统研究[D]. 耿嘉胜.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4]电缆隧道巡检机器人主体及控制系统研究[D]. 魏更.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5]CAN总线在变电站设备综合在线监测系统中的应用[J]. 李胜男. 电子测试, 2019(24)
- [6]基于FPGA的CAN-USB数据交互系统设计[D]. 王航.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7]汽车线束可靠性设计及连接器选型分析研究[D]. 杨磊. 东南大学, 2019(05)
- [8]面向电力工业现场数据采集的无人机扩展应用系统研究[D]. 于育龙. 深圳大学, 2016(05)
- [9]基于CAN总线的远动终端装置的设计[D]. 王吉勇.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9(04)
- [10]基于POF-CAN总线的井下变电站监控系统研究[D]. 骆文涛. 河南理工大学, 2009(S2)
标签:通信论文; 线束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通信系统论文; 机器人介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