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基本养老保险?(论文文献综述)
吕端[1](2021)在《风险视角下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领域政府责任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优化政府责任是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改革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的各类内外部风险日益增多,政府责任定位不清晰、责任划分不合理、责任固化等问题愈发明显,不利于基本养老保险抵御风险,甚至可能衍生新的风险。因此,要从风险视角审视基本养老保险领域政府责任,按照风险认知、风险变迁、风险分配、风险管控原则,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责任划分机制,建立政府责任动态调整机制,提升基本养老保险的抗风险能力。
冯维[2](2021)在《1978—2010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历程与经验》文中研究指明从1978年改革开放启动到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颁布,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历经30余年改革,大致经历了改革的启动与探索、改革的创新与深入、改革的统一与完善等阶段,完成了模式创新和制度转换,在保障社会民生和配合经济改革方面成就显着。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改革的出发点,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是改革的方向,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有机互动是改革的方法与路径。
李思特[3](2021)在《社会公平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维护社会公平是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手段,维护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内涵的价值取向。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较为重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公平统一”作为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通过公平实现普惠性特征,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挖掘社会公平理念的基本内涵,比较了不同公平观的特点与区别;通过梳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相关论述与思想,比较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公平理念;通过回顾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发展,阐释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变化特点;通过总结成就与问题,把握了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通过对于理念、目标与路径的解读,明确了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方向。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从社会保障公平理念的定位、社会保障公平理念的选择、社会保障的发展道路三个问题入手,论证了本文研究的必要性。以社会公平视角对社会保障问题进行解读,既明确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内涵,也定位了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基本视角。文章对现有研究成果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梳理、分类:纵向来看,关于社会保障公平问题的研究可分为理念探索阶段、共识形成阶段以及新时代以来的理念定型阶段;横向来看,相关的研究又可以划分为规范性研究、实证分析研究以及基于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构建视角进行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文章主要采用了跨学科综合分析法、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以及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全文的理论支撑。首先,在概念界定的章节,明确了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阐明了新时代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公平观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念,也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选择。依据公平观的不同,社会保障模式可分为完全自由主义模式、重视公平的自由主义以及马克思公平观下的社会保障模式。其次,阐明了文章的的理论基础:按照“最大幸福”原则,以边沁、密尔为代表的古典功利主义持有的公平观可以总结为经济公平。福利经济学接受了功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福利是个人福利的总和。旧福利经济学将公平视为效用的均等化,同时指出,由于边际效用递减的存在,国民财富必须均等分配才能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新福利经济学采用了序数效用论,在公平的问题上存在着价值中立的倾向。罗尔斯的公平观有着对于功利主义的批判、以及对于福利经济学的超越。罗尔斯将公平作为社会的首要价值,并提出了正义的两个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不同于上述学者。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是衡量社会公平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以公平为主线,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进行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孕育出真正的社会公平。此外,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可以概括为社会保险思想、社会救助与福利思想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理论。第三章梳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理念的论述与思想。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特点的变化,来源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社会公平问题认识上的变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通过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得社会公平从根本上得以实现。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体现社会公平的制度设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社会公平通过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重要再分配手段之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作为衡量社会公平的关键标准。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应该允许一定程度的合理差距。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公平理念,主要追求的是经济意义上的平等。而社会保障制度则被视为稳定社会的有效途径。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念,将公平问题提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同时还将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社会建设,纳入到“四位一体”的总布局当中;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建设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表述。这都使得社会保障的公平问题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一时期的公平观,开始由经济公平向社会公平转变,由形式意义上的公平向实质公平深化。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公平正义问题。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了社会公平问题的基本向度。公平可持续是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继续坚持的方向。习近平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问题进一步具象化为“底线公平”。“底线公平”的提法,突出了社会保障“社会生活安全网”的基本定位,也调和了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内在矛盾。第四章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总结。由理念到实践,从顶层设计到制度实施。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社会保障公平理念的变化,也影响着社会保障制度实践的变革。本章以社会保障的公平问题为主线,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划分为共3个时期:(1)计划经济时期。(2)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市场化探索时期。(3)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公平性矫正的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政权的确立,中国从无到有建立了“国家—单位”的社会保障模式。虽然保障水平尚不发达,保障覆盖存在薄弱环节,但总体来看,由于实行均等化原则因而公平程度较好。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步确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中国开始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之路。这一时期改革的阶段性与非同步特征,客观上影响了社会保障公平性的实现。在第三个时期,城乡社会保障公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随着新农合、新农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先后确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得以补足。另一方面,城乡地区社会保障公平性不断完善的阶段。随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制度的确立以及城镇养老金双轨制的并轨,社会保障公平性进一步提升,由“全面覆盖”开始走向“全民覆盖”。此外,本章还以公平性为视角,分析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历史演进特点:在建国初期,由于采取了国家保障模式,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绝对公平的特点;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念的提出,社会保障制度被视作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配套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弱化了其公平内涵。党的十七大以后,随着“建设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理念的提出,社会保障又被强化为作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手段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越发趋于成熟。社会保障制度自身就成为了社会公平的具象化体现。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实现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就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总而言之,从理念、实践两方面进行把握,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有着如下特点:在理念层面,社会保障首先由计划经济时期的起点公平,让位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公平,并在十八大前后再度向社会公平复归;在实践层面,由统一的国家保障,转变为带有城乡分立特点的自助与共济相结合,并在新时代以来随着制度实践的不断补足,向着提供均等社会保障服务的弥合化方向发展。第五章首先从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视角解读了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中公平问题的内涵。其次,梳理了新时代以来社会保障公平问题建设取得的成果:在社会救助领域,通过脱贫攻坚专项计划,完善了以低保制度为代表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在社会保险领域,解决了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城乡分立问题;整合了城镇地区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现状。在社会福利领域,社会福利由狭义制度向广义制度拓展,由特殊性制度向普惠型制度扩充。最后,指明了新时代社会保障发展面临着的公平问题:其一,社会保障存在身份公平问题。新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明确,社会保障制度的准入资格是以职业、收入、户籍归属等要素差别化对待,还是一视同仁地以国民身份作为前提。其二,社会保障制度区域公平问题仍然严重。区域公平问题既包括各省份地区之间,社会保障发展的协调问题,也包括城乡社会保障实际待遇水平的均衡问题。其三,在老龄化加剧,人口出生率减少的背景下,防范社会保障制度可能出现的代际问题风险,是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需要面对另一重大课题。本章还就身份公平问题、区域公平问题、代际公平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了分析。第六章提出了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方向,并从理念、总体目标、实现路径共三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原则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根本宗旨;共享发展理念是建设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价值引领。其次,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民生七有”。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是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最后,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适度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实现路径。以上基本内容从社会保障制度的适用范围、保障对象、责任主体、保障水平、体系构建等五个方面,对新时代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明确的路径指引。这其中,兜底线”通过完善底线性、普惠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底线公平;“织密网”侧重于调节非均等公平;“建机制”通过法制化与体系化共进并举,体现规则公平;“覆盖全面”、“城乡统筹”保障主体公平;“保障适度”、“可持续发展”助力代际公平的实现;“权责清晰”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协议公平。
廖堇言[4](2020)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政府责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年来,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集中于第一支柱之上,即由政府主导并负责管理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制度(以下简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而在制度转型、注重当期支付的大背景下,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渐侧重追求短期的收支平衡,进而阻碍其向长期可持续状态的转变,动摇着社会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信心。对此,本文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基金制度(以下简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为对象,在认真梳理以往研究成果、分析制度运行现状的基础上,以政府责任为切入口,对以下两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总结出相应的结论:一是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问题。良好的社会保险基金制度,既能帮助参保人防控当期风险,又能最大程度保障远期收支平衡;既能回应现实发展需要,又能为未来资源分配和经济增长提供长久的动力。从表象来看,财政补助和中央调剂基金都能推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能对后者产生正面的积极作用。且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法治的本土语境下,政府责任和国家责任常常交织在一起,无法区分来开,因此财政补助可能被纳入政府责任的讨论范围内。但财政补助和中央调剂基金分属于两条不同的路径,在资金来源、管理、监督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财政补助并不是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自我平衡的论证对象。简言之,抱着开放的心态来看,在认可政府财政兜底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有必要对财政补助进行适度的讨论,且在本文中,这种讨论主要服务于两个小主题,分别是“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自济原理”和“财政补助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的适用序位”。二是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的政府责任问题。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范围内对政府责任进行讨论时,本文希望能坚持以制度讨论为核心,以优化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为最终追求;并希望在多种责任形式的对比分析中,探究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中政府责任的和谐状态。因此,本文所剖析的政府责任不仅仅是政府调剂责任,还涵盖了规范、监督等政府责任形式。而为了更深层次地接触上述责任的内核,则需要参透好有关理论和制度,以规范文本所体现的规则为参考对象,从运行规则中透视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中政府责任的真实范围。总的来说,在财政管理愈发严格的法治背景下,长期强调财政补助并不是合理的处理方式,也不利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代际循环。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的出台,促进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资源的省际流动,提升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的能力、推动了共济功能的深化。而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中政府责任的探索,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政府行为的合理性、权威性,也影响着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自济能力的建设,是必要且有裨益的。
禹宁瑶[5](2020)在《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湘潭农村养老田野调查的分析》文中提出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是中国社会特有的“新事物”。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大量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从一定意义上说,大量农村地区已然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和幼儿园,其生产生活活动基本上就是围绕养老和抚幼两件事展开。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因农村改革政策而衍生,是经长期累积而成的复杂社会问题。留守老人经历了主动型安排、被动型接受和分工型选择的阶段性历史变化,这意味着中国留守老人问题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本研究紧紧围绕政府对留守老人“做过什么”、“做得如何”、“需要做什么”“如何做”的关键问题展开考察。从“一个村庄的中国养老”的田野调查着手,面对面感受老人的苦辣酸甜,从一个个生动具体的口述故事和感受中,抽丝剥茧,寻找问题的由来、发展的轨迹、问题的症结、解决的良方,最终提出了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理论及其体系构架的研究结论。本研究对留守老人问题特性作了规律性考察。首次界定农村留守老人是与子女或其他赡养人、扶养人分开生活6个月以上,两者住所车程时间大于60分钟,独居在农村户籍所在地60岁以上的老人。提出留守老人与非留守老人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有子女但子女不在身边共同生活,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最突出的特征是家庭赡养功能临时性、部分性缺失,老人处于“准事实无人赡养”状态。留守老人养老保障难、健康难、关爱难、发展难的现实背后是农村养老价值文化的严重缺失,养老观念上的“三只无形的手”——全生命周期不平等照护观念、“孝文化”名义下的养老公共责任的缺失、无限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健全人”社会定位,将农村老人在家庭、社会、国家的角色定位中置于不利地位。留守老人养老的时间阶段性、身份流动性和安排的过渡性特征决定其养老的“过桥”性质,属于特例养老,与农村常态养老、兜底养老共同构成农村养老“三角”形态。本研究从纵向历史观察、横向事件比较的“十字”时空维度,考察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的历史过程和问题症结。指出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处于基于老人自食其力基础上的“急难补救”式支持的阶段,家庭具有托底养老保障功能,而非政府。政府责任与角色错位应予纠正,支持保障方向应调整,“保基本”制度功能设计应纠偏,政策工具空间待优化。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方法探索留守老人养老评价体系和方法,为政府支持提供导向。首次分析了中国社会养老“剩饭现象”,提出养老“剩饭指数”理论,构建了留守老人养老评价剩饭指数由通话指数、收入稳定指数、医疗照护指数、打牌指数“四维子指数”及16个具体指标组成的评估公式与模型,用以衡量需求与供给匹配程度,更加准确判断老人生活状态和照料情况,为政策制定和服务改善提供更加精准的依据和标准。本研究在元治理理论指导下探索发现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的直接理论基础,首次提出了“影子赡养人”理论。影子赡养人是指在法定赡养人因非主观故意造成赡养义务履行暂时性、部分性缺失时,为老人提供临时性养老帮助的责任主体。它是对法定赡养人角色和责任的临时性、部分性的替代,是在家庭赡养人功能失效时替代发生作用。影子赡养人准确定性了政府特例支持的属性,高度概括了政府特例支持的核心要义,为分析和解决留守老人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根据这一理论观点,政府对留守老人的支持,首要的理论依据是老人赡养实现程度,而不是谁是法定赡养人的问题,但凡有赡养缺失情形,“影子赡养人”就发挥“拾遗补缺”作用,为养老“剩饭现象”治理提供基本理论遵循。本研究依据“影子赡养人”理论,全新构架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功能桥”体系。其最大特点在于坚持留守老人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从“赡养”角度设定支持内容,从“过桥”性质选择支持路径,针对性、目的性强,较好解决了留守老人政府支持理论与实践“脱钩”的问题,探索了留守老人问题相对“闭环”的解决方案,是对养老社会支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当前农村养老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有益参考。
冯珊[6](2020)在《北海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基于史密斯模型》文中认为中国城市版图的不断扩大,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意味着被征用的农村土地规模在继续扩大,被征地农民数量也在激增,如何妥善安置保障这一特殊群体的未来生计,防止他们成为贫困户和不稳定群体,是从中央到地方都需要统筹考虑的问题。2016年和2017年广西针对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有了新的政策,广西各市也随之调整。北海市也顺应形势发展出台了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新办法,在与广西实施细则的指导方向保持统一性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再次出台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衔接办法,使北海市的政策新老衔接,有章可循,满足需求与可能,形成保障水平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养老保障模式,有力促进北海市养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北海市2019年实施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衔接办法的背景下,对该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调研。运用文献分析方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三者结合,对北海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相关政策和执行机构的工作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深入执行机构和被征地农民群体进行实地调查访谈,收集提取关键信息和数据,找出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政策执行过程理论——史密斯模型为分析框架,从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政策环境等四个角度,深入分析北海市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新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通过研究发现,在政策方面,由于政策制定前期缺乏充分调研,政策自身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相关配套政策缺乏衔接性;在执行机构方面,由于执行机构之间存在利益博弈,人员编制配置不到位和经办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在目标群体方面,由于被征地农民对养老缺乏规划和群众对政府存在过度依赖但不信任的矛盾心理;在环境因素方面,由于土地经济发展迅猛,“土地换社保”社会舆论歪曲社保本质和养老保险虚假信息混淆被征地农民的认知等;导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政策本身的不稳定性和产生新的不公平现象,执行机构执行力差,政策执行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协同性;政策宣传环境不理想,被征地农民政策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导致北海市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新政策执行效果达不到预期,进度缓慢。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度从史密斯模型的四个角度出发,提出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执行的建议,希望有助于当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健康持续的发展,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补充。
马华枚[7](2020)在《兵团第五师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执行中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制度之一,在助推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保障百姓切身利益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国家非常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将社会保障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力争全面完成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这一目标。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愈发严峻,全国各个省市县乡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养老压力,结合当前国家发展需求,笔者将视线聚焦到社会保障领域,以新疆兵团第五师为例,紧扣现实需要以社会养老保险为研究主体展开研究。新疆所处我国西部边境,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肩负着屯垦戍边、稳疆建疆、维护民族团结等重要责任。兵团历史发展缘故,兵团的老龄化程度非常严峻,养老问题是当前需要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查阅大量文献,笔者选从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执行的角度作为切入点,以兵团第五师为例,采用实地调查研究的方式、引用问卷调查研究法和访谈研究法,收集研究所需的有效信息及相关数据,将2014年至2018年五年的养老保险执行情况以及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现状分析,分析出目前兵团第五师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执行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并将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度剖析,最后采用问题导向的方法对提高兵团第五师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执行力提出建议,建议第五师可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发挥政策主导优势、二是提高基金可持续性水平、三是提高工作创新能力、四是提高经办服务水平。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对兵团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完善及政策执行力的提升找到新的突破口,从而使新疆建设兵团从容面对老龄化带来的压力,稳定和谐发展。
卫向源[8](2020)在《临汾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缴费行为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由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并轨后形成的,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口老龄化逐渐加重的社会背景下,发挥着保障城乡低收入群体在年老时的基本生活的作用,制度覆盖了全国5亿多参保居民,深受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重视。在制度统一后的六年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参保的覆盖面逐步扩大,养老金待遇水平稳步升高。但是制度在取得进步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为研究解决目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的参保者普遍选择低档次缴费、制度激励性不足等问题,从而实现提高城乡居民参保的积极性,引导参保人提高其缴费水平并进行长期稳定的缴费,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制度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采取实地调研的方式对临汾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群的缴费行为进行研究。通过对城乡居民缴费行为的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参保人群的接受教育的程度、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对政策了解的程度与参保人当前选择的缴费档次、能够接受的最高缴费档次存在正相关关系,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其续缴保费具有正相关关系。在对参保人缴费行为的现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研究目前临汾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缴费行为存在的问题,发现目前城乡居民的参保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普遍选择低档次缴费,部分参保人长期、稳定的缴费意愿不强等问题。之后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的原因有年龄较低的参保人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作为过渡,财政补贴的不适当,参保人对制度信任度不足和政府的宣传不到位等。根据问题及原因的分析,提出应当提高政府部门的经办管理能力;针对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体进行分类施政;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政府要不断调整政策;提高经办机构的服务水平。
李玉磊[9](2019)在《泰安市泰山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随之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不断发展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解决当前社会养老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在解决社会养老问题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建立,首次打破了公共服务的城乡二次元结构,使城乡居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享受到均等化的社会养老服务,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距,体现了社会公平,从而赢得了广大城乡居民的一致认可。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不断发展完善,我国广大城乡居民的养老问题逐渐得到缓解与好转。然而,随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不断推进,许多新的问题又随之出现,对做好当前社会养老保障工作造成了一定阻碍。因此,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泰安市泰山区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公平理论、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个别访谈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并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泰山区区情实际,对泰山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发现主要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即多数居民对政策了解不够深入具体;多数居民缴费档次选择普遍较低;养老保障水平偏低;存在非正常发放养老金情况且追回难;新老农保合并退保进展缓慢;基层社保经办机构工作力量不足。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得出以下几个原因:政府宣传不到位;个人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偏低;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力度不够;重点工作推进上存在等靠拖思想;基层对社保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等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丰富宣传形式和内容,推动政策深入人心;加大引导力度,改变居民传统思想观念;积极发展地方经济,调动各方参保主体作用;加强部门衔接,推动信息共享共用;加快形成三方合力,有序推进重点工作开展;提高基层重视程度,正视社保工作的重要性等措施。
罗丹伶[10](2019)在《基于信访视域下的职工养老保险健全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职工养老保险领域的信访是我国信访工作尤其是社会保障信访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调整,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的复杂性、保障制度衔接的困难性、保障参数的不规范性等因素,导致近年来养老保险类信访量急剧攀升。而社会养老保险领域的信访具有政策性强,追溯时间久、影响面广(群诉群控比例高),政府指向性等特征,导致该类信访问题解决难度更大。若不妥善解决,易积累社会矛盾,影响到政府公信力。因此,有必要对养老保险领域信访的基本态势、形成机理、发展态势、重点信访人群、重点信访诉求等等展开深入研究。本文以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领域的信访状况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信访引发背景、基本状况、其高发群体、利益诉求,然后依托笔者建立的案例库,对案例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对信访引发信访的显着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文章重点分析了职工养老保险信访高发的宏观背景,分析了经济社会转轨背景、养老保险制度与信访制度调整及其制度弊端。分析了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信访现象所具有群访比例高、持续时间长、诉求为多诉求、重复信访率高、涉及地方稳定等特征。阐释了历史上存在的信访人群,更侧重分析未来信访高发人群,如临时工群体等特殊历史身份群体、新业态等私营企业用工人员、.福利攀比而引发剥夺感较强群体、被征地农民与企业改制等弱势群体,等等,分析了其可能的利益诉求。文章依托自建案例库,分析了用人单位欠缴费、单位不参保、身份不明晰、相对剥夺感、缴费年限而引发的信访案例,分析了其引发原因、利益诉求、该类信访案例潜在社会风险。依托导师课题组“职工养老保险社会风险认知状况调查”数据库,以引发职工基本养老信访概率作为因变量,选取职工对社会养老保险若干制度认知状况、运行管理认知等若干参数为自变量,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得出制度公平认知、保障生活水平认知、待遇可能下调风险认知、最低缴费年限上调认同度、社会组织影响力认知等对引发信访的概率影响显着。最后,文章分析信访工作、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对策措施。文章认为在社会养老保险信访工作中,应增强网络舆论宣传能力、建立信访数据、加强制度公信力建设。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方面,应注意解决具有历史身份群体保障待遇、加强保障制度参数的衔接配合、注重弱势群体保障待遇、引导福利预期、加强社会保障运行监管等。
二、什么是基本养老保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什么是基本养老保险?(论文提纲范文)
(1)风险视角下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领域政府责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本养老保险领域政府责任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
1.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领域政府责任的发展阶段 |
2.基本养老保险领域政府责任的主要特征 |
二、风险视角下基本养老保险领域政府责任面临的问题 |
1.当前政府责任面临的问题 |
(1)政府责任定位仍不清晰。 |
(2)政府内部权责划分不合理、不匹配。 |
(3)政府责任固化严重,没有及时调整。 |
2.上述问题带来的后果 |
(1)造成基本养老保险体系风险丛生。 |
(2)地方政府没有成为独立完整的风险责任主体。 |
三、风险视角下基本养老保险领域政府责任的确定原则 |
1.风险认知原则 |
2.风险变迁原则 |
3.风险分配原则 |
4.风险控制原则 |
四、风险视角下政府责任优化的具体路径 |
1.基于风险认知原则,加强基本养老保险领域风险识别和评估 |
2.基于风险迁移原则,探索建立政府责任的动态调整机制 |
3.基于风险分配原则,科学分担和匹配政府责任 |
4.基于风险管控原则,提升政府风险处置和化解能力 |
(2)1978—2010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历程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制度改革的背景与起因(1978—1983年) |
制度改革的启动与探索阶段(1984—1991年) |
(一)社会统筹改革试点 |
(二)个人缴费和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试点 |
(三)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和体制改革 |
(四)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性制度改革的启动 |
制度改革的创新与深入阶段(1992—1996年) |
(一)“统账结合”的提出与改革的深入 |
1.扩大社会统筹范围、提高社会统筹层次、建立各地区统一的制度 |
2.坚持个人缴费、推广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和调整养老金待遇 |
3.推动社会保险服务体系社会化建设和法制化建设 |
(三)深化制度改革方案的颁布与两种实施办法的施行 |
制度改革的统一与完善阶段(1997—2010年) |
(一)推进制度统一 |
(二)推进制度完善 |
1.继续推进做实个人账户 |
2.不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
3.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
4.坚持提高社会统筹层次 |
制度改革的主要经验 |
(一)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始终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
(二)制度改革的方向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
(三)制度改革的实施过程有效运用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有机互动 |
(3)社会公平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社会公平视阈下社会保障问题的理论资源与基础 |
2.1 概念辨析与关系界定 |
2.1.1 社会公平的概念界定 |
2.1.2 社会保障的概念界定 |
2.1.3 公平观影响社会保障的基本理念 |
2.1.4 公平观影响社会保障的模式选择 |
2.2 西方学者的理论资源 |
2.2.1 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
2.2.2 福利经济学的公平观 |
2.2.3 “福利国家自由主义”的公平观 |
2.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公平思想 |
2.3.1 社会公平取决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
2.3.2 以公平为主线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批判 |
2.3.3 对社会主义公平观的探索与构想 |
2.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思想 |
2.4.1 基于再生产理论的社会保险思想 |
2.4.2 基于劳动力相对过剩的社会救助与福利思想 |
2.4.3 基于平均利润率理论的保险基金理论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
3.1 毛泽东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
3.1.1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公平的权利基础 |
3.1.2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前提 |
3.1.3 社会保障制度是体现社会公平的制度设计 |
3.2 邓小平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
3.2.1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公平的物质保证 |
3.2.2 按劳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阶段性体现 |
3.2.3 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共同富裕的使命追求 |
3.3 江泽民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
3.3.1 确保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实现的要求 |
3.3.2 社会保障制度是推进社会公平的基本措施 |
3.3.3 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 |
3.4 胡锦涛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
3.4.1 拓展了社会公平的维度 |
3.4.2 深化了社会公平的认识 |
3.4.3 强化了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公平取向 |
3.5 习近平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
3.5.1 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向度 |
3.5.2 共享发展是社会公平的实现形式 |
3.5.3 公平与可持续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原则 |
3.5.4 底线公平是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要求 |
第4章 社会公平视角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 |
4.1 以公平为主线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
4.1.1 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保障理念与制度实践 |
4.1.2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市场化探索 |
4.1.3 以社会公平理念为先导的社会保障公平性矫正 |
4.2 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特征的发展趋势 |
4.2.1 理念:由起点公平到经济公平,并向社会公平复归 |
4.2.2 制度:由单位保障到城乡分立,并向城乡一体迈进 |
第5章 社会公平视角下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 |
5.1 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公平维度 |
5.1.1 权利公平之维 |
5.1.2 机会公平之维 |
5.1.3 规则公平之维 |
5.2 新时代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取得的成就 |
5.2.1 社会救助 |
5.2.2 社会保险 |
5.2.3 社会福利 |
5.3 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面临的公平问题 |
5.3.1 身份公平问题 |
5.3.2 区域公平问题 |
5.3.3 代际公平问题 |
5.4 新时代社会保障公平问题产生的原因 |
5.4.1 立法进程严重滞后引发身份公平问题 |
5.4.2 制度统筹层次不高引发区域公平问题 |
5.4.3 转制成本责任归属不清引发代际公平问题 |
第6章 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 |
6.1 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理念之基 |
6.1.1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原则立场 |
6.1.2 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根本宗旨 |
6.1.3 共享发展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引领 |
6.2 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 |
6.2.1 幼有所育 |
6.2.2 学有所教 |
6.2.3 劳有所得 |
6.2.4 病有所医 |
6.2.5 老有所养 |
6.2.6 住有所居 |
6.2.7 弱有所扶 |
6.3 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实现路径 |
6.3.1 “兜底线”完善底线公平 |
6.3.2 “织密网”调节非均等公平 |
6.3.3 “建机制”强化规则公平 |
6.3.4 “覆盖全民”、“城乡统筹”实现主体公平 |
6.3.5 “保障适度”、“可持续”凸显代际公平 |
6.3.6 “权责清晰”、“多层次”确保协议公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政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政府责任的学理基础 |
(一)法理学基础:社会保险权利 |
(二)保险学基础:社会共济机制 |
(三)经济学基础:国家干预理论 |
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政府责任解构 |
(一)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政府责任履行的功效分析 |
(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政府责任配置的宏观分析 |
(三)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政府责任配置的微观分析 |
三、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政府责任配置的制度局限 |
(一)政府调剂责任定位模糊 |
(二)政府责任分置不够明晰 |
(三)政府监管责任有待加强 |
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政府责任优化重构的法律路径 |
(一)革新理念:定位政府调剂责任 |
(二)规范立法:增强顶层设计效用 |
(三)优化管理:实现责任分置管理 |
(四)强化监督:系统内外共同监督 |
(五)奖惩得当:增强地方的积极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5)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湘潭农村养老田野调查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及框架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方法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农村留守老人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 |
2.1.2 赡养人与影子赡养人 |
2.1.3 常态养老、兜底养老和特例养老 |
2.1.4 政府养老支持与政府养老特例支持 |
2.1.5 养老价值文化与养老剩饭指数 |
2.2 理论方法基础 |
2.2.1 元治理理论 |
2.2.2 扎根理论 |
2.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2.3.1 研究方法检讨 |
2.3.2 抽样分析法的运用 |
2.3.3 古城村田野调查 |
2.3.4 特定研究任务的多元方法运用 |
2.3.5 主要数据构成及样本编码 |
第3章 基于古城村折射的留守老人问题历史脉络 |
3.1 古城村养老历史变迁 |
3.1.1 养老发展轨迹 |
3.1.2 养老历史状况 |
3.1.3 养老变化特征 |
3.2 古城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历史考察 |
3.2.1 留守老人现象的出现及演变过程 |
3.2.2 留守老人问题的出现及环境特征 |
3.2.3 留守老人问题的政策历史背景 |
3.2.4 留守老人问题产生的根源 |
3.3 小结 |
第4章 湘潭市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分析 |
4.1 湘潭市留守老人概况 |
4.2 数据来源 |
4.3 湘潭市留守老人整体情况分析 |
4.3.1 个体特征分析 |
4.3.2 经济状况 |
4.3.3 身体及生活情况 |
4.3.4 精神状况与社会交往情况 |
4.4 湘潭市留守与非留守老人差异性分析 |
4.5 湘潭市留守老人区域性特征分析 |
4.6 小结 |
第5章 湘潭市农村留守老人政府支持现状分析 |
5.1 政策实施概述 |
5.1.1 农村老人社会保障政策 |
5.1.2 农村养老服务政策 |
5.1.3 农村留守老人专项政策 |
5.2 养老政策内容分析 |
5.2.1 分析对象与方法 |
5.2.2 分析维度 |
5.2.3 政策编码 |
5.2.4 分析结果 |
5.2.5 分析讨论 |
5.3 养老政策效应分析 |
5.3.1 分析对象及方法 |
5.3.2 分项评估结果 |
5.3.3 分析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评价“剩饭指数”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6.1 建模的研究背景 |
6.2 建模的目标任务 |
6.3 基于扎根理论的建模方法选择 |
6.4 数据编码与模型建构 |
6.4.1 开放式编码 |
6.4.2 轴心编码 |
6.4.3 选择性编码 |
6.5 养老评价剩饭指数构成分析 |
6.6 基于养老剩饭指数的评价分析 |
6.7 小结 |
第7章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需求及政府责任分析 |
7.1 研究设计 |
7.1.1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
7.1.2 养老需求构成要素四维设定 |
7.2 农村老人常态养老需求分析 |
7.2.1 需求内容维度分析 |
7.2.2 供给主体维度需求分析 |
7.2.3 支持方式维度需求分析 |
7.2.4 历史变化维度需求分析 |
7.3 农村留守老人特例养老需求分析 |
7.3.1 需求内容维度分析 |
7.3.2 供给主体维度需求分析 |
7.3.3 支持方式维度需求分析 |
7.4 农村留守老人特例养老需求模型 |
7.4.1 农村常态养老与特例养老需求差异性分析 |
7.4.2 农村留守老人特例养老需求模型 |
7.5 基于需求侧的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责任分析 |
7.5.1 养老支持责任的理论基础 |
7.5.2 政府养老责任清单分析 |
7.5.3 政府特例养老支持的主要差距 |
7.6 小结 |
第8章 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功能桥”模型构建及阐释 |
8.1 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理论的提出 |
8.1.1 理论背景 |
8.1.2 理论发现 |
8.1.3 理论内涵 |
8.1.4 理论意义 |
8.2 政府特例支持“影子赡养人功能桥”模型构建 |
8.2.1 理论基础和方法 |
8.2.2 “影子赡养人功能桥”模型 |
8.3 基础支持系统内涵阐释 |
8.3.1 农村养老价值文化 |
8.3.2 农村养老基础政策 |
8.3.3 养老服务标准 |
8.4 核心支持系统内涵阐释 |
8.4.1 家庭主养支持 |
8.4.2 社会共养支持 |
8.4.3 政府公养支持 |
8.5 制度支持系统内涵阐释 |
8.5.1 “安全屋”机制 |
8.5.2 “蓄水池”机制 |
8.5.3 “长博弈链”机制 |
8.6 小结 |
第9章 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体系建设对策 |
9.1 构建家庭主养核心支持政策体系 |
9.1.1 制定全国统一的留守老人认定标准及具体办法 |
9.1.2 建立留守老人健康管理服务制度 |
9.1.3 建立留守老人养老环境支持系统 |
9.1.4 建立留守老人亲情陪护制度 |
9.1.5 试点建立农村以房养老准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制度 |
9.1.6 建立留守老人法律援助制度 |
9.2 构建社会共养核心支持政策体系 |
9.2.1 建立留守老人政府购买服务制度 |
9.2.2 建立邻里互助照料制度 |
9.2.3 完善为老公益创投制度 |
9.2.4 探索设立农村社区互助养老基金 |
9.2.5 推进农村养老价值文化建设 |
9.3 构建政府公养核心支持政策体系 |
9.3.1 建立定期探访制度 |
9.3.2 建立“双困”留守老人护理补贴制度 |
9.3.3 建立资助留守老人购买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制度 |
9.3.4 建立留守老年人入住公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 |
9.3.5 建立留守老人养老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
9.3.6 建立留守老人应急救援制度 |
9.4 优化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基础政策环境 |
9.4.1 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
9.4.2 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
9.4.3 建立老年照护救助制度 |
9.4.4 建立养老征信制度 |
9.5 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标准体系 |
9.5.1 鼓励急需标准的优先研制 |
9.5.2 标准化建设的重点 |
9.6 探索农村留守老人多元化养老模式 |
9.6.1 多元养老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
9.6.2 医养结合介入实验启示 |
9.6.3 积极养老模式的植入 |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
10.1 基本结论 |
10.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 B 调查研究资料 |
附件1 湘潭市留守老人问卷调查表 |
附件2 湘潭市老人日常活动困难程度问卷调查表 |
附件3 湘潭县留守老人入户访谈提纲 |
附件4 湘潭市留守老人养老评价问卷调查表 |
附件5 湘潭市非留守老人问卷调查表 |
附件6 湘潭县古城村老人入户调查表 |
附件7 湘潭县古城村老人访谈提纲 |
附件8 湘潭县镇村干部访谈提纲 |
附件9 湘潭县农村养老调研座谈会纪要 |
附件10 湘潭县养老田野调查访谈样本编号及基本情况 |
附件11 访谈实录 |
(6)北海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基于史密斯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被征地农民 |
2.1.2 养老保险 |
2.1.3 政策执行 |
2.2 史密斯模型 |
第3章 北海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执行现状 |
3.1 北海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出台的背景 |
3.2 北海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的内容 |
3.2.1 范围和对象 |
3.2.2 补贴标准 |
3.2.3 主要参保内容 |
3.2.4 资金筹集和管理 |
3.3 北海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执行情况 |
3.3.1 政策宣传状况 |
3.3.2 职能部门人员配置和工作安排 |
3.3.3 土地征收和参保登记状况 |
第4章 北海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执行的实地调研 |
4.1 调研过程 |
4.2 北海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执行问题的调查分析 |
4.2.1 政策执行稳定性不足,产生新的不公平现象 |
4.2.2 执行机构的执行能力差,影响政策执行进度 |
4.2.3 被征地农民群体的养老支出高但收入低,无法满足养老需求 |
4.2.4 宣传环境不理想,被征地农民的政策参与度不高 |
4.3 调查小结 |
第5章 北海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政策本身因素 |
5.1.1 政策制定前期缺乏充分调研 |
5.1.2 政策自身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
5.1.3 相关配套政策缺乏衔接性 |
5.2 执行机构因素 |
5.2.1 执行机构之间存在利益博弈 |
5.2.2 激励监督机制不健全 |
5.2.3 人员编制配置不到位 |
5.2.4 经办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
5.3 目标群体因素 |
5.3.1 被征地农民对养老缺乏规划 |
5.3.2 被征地农民对政府存在过度依赖但不信任的矛盾心理 |
5.4 政策环境因素 |
5.4.1 迅猛的土地经济与社保政策不匹配 |
5.4.2 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文化影响社会养老推行 |
5.4.3 “土地换社保”社会舆论歪曲社保本质 |
5.4.4 养老保险虚假信息混淆被征地农民的认知 |
第6章 北海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有效执行的对策和建议 |
6.1 从理想化政策的角度促进北海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有效执行 |
6.1.1 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建制理念,完善政策顶层设计 |
6.1.2 建立政府缴费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减轻农民负担 |
6.1.3 拓宽社保补贴资金增值保值渠道,保障政策执行稳定性 |
6.2 从执行机构的角度促进北海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有效执行 |
6.2.1 建立全方位领导责任体系,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
6.2.2 加强执行机构的执行能力建设,提高经办服务水平 |
6.2.3 建立长效联动工作机制,发挥执行主体的高效协同效应 |
6.3 从目标群体的角度促进北海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有效执行 |
6.3.1 畅通问题反馈渠道,建立群众的利益救济机制 |
6.3.2 强化养老社会化的观念,合理进行养老规划 |
6.4 从政策环境的角度促进北海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有效执行 |
6.4.1 加强宣传,形成正向社会舆论 |
6.4.2 完善配套政策,建立更公平的社会支撑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问卷调查 1:被征地农民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认知和参与情况的调查 |
附录2 社保经办人员对北海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新政策认知和执行情况的访谈提纲 |
附录3 执行部门对北海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执行情况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7)兵团第五师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执行中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社会保障 |
2.1.2 社会养老保险 |
2.1.3 老龄化社会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章 兵团第五师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执行现状分析 |
3.1 兵团第五师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执行环境基本情况 |
3.1.1 现行养老保险政策解读 |
3.1.2 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建设水平介绍 |
3.2 兵团第五师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执行现状 |
3.2.1 近五年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缴费现状 |
3.2.2 近五年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发放现状 |
3.2.3 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服务水平现状 |
3.3 兵团第五师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执行问卷调查 |
3.3.1 抽样调查地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3.3.2 问卷设计 |
3.3.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4章 兵团第五师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兵团第五师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4.1.1 碎片化程度重,削弱养老保险政策公平性 |
4.1.2 养老压力凸显,收支不平衡基金缺口增大 |
4.1.3 政策知晓度低,宣传不到位群众盲区较多 |
4.1.4 服务水平一般,队伍素质不齐信息化落后 |
4.2 兵团第五师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重视效率忽略质量,政策制定落实协同缺失 |
4.2.2 老龄化加剧,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性受威胁 |
4.2.3 重业务轻宣传,政府工作观念老套缺乏创新 |
4.2.4 资金支持薄弱,平台建设迟缓人才建设松懈 |
第5章 提高兵团第五师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执行力的对策建议 |
5.1 发挥政策主导优势 |
5.1.1 加强养老保险政策顶层设计 |
5.1.2 提升政策执行的公平性 |
5.2 提高基金可持续性水平 |
5.2.1 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力度 |
5.2.2 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能力 |
5.3 提高工作创新能力 |
5.3.1 加大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宣传力度 |
5.3.2 建立科学有效的问题反馈机制 |
5.3.3 创立公正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
5.4 提高经办服务水平 |
5.4.1 建设培养一支优质社保服务队伍 |
5.4.2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建设标准化社保服务体系 |
5.4.3 推进信息系统整合,实现数据充分共享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现行养老保险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 |
附录B 访谈记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临汾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缴费行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
2.1.2 缴费行为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行为决策理论 |
2.2.3 知信行理论 |
2.3 小结 |
第3章 临汾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缴费现状分析 |
3.1 临汾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缴费政策发展历程 |
3.2 临汾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情况 |
3.2.1 参保人数 |
3.2.2 缴费情况 |
3.3 关于临汾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缴费行为问卷调查 |
3.3.1 调查问卷情况说明 |
3.3.2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3.3.3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缴费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缴费行为存在的问题 |
4.1.1 缴费人群年龄结构不均衡 |
4.1.2 参保人普遍选择偏低的缴费档次 |
4.1.3 经济收入水平高的参保人所能接受的最高缴费档次偏低 |
4.1.4 参保人存在中断缴费的问题 |
4.1.5 受教育程度高的参保人不能坚持长期性缴纳保费 |
4.1.6 对政策不了解的参保人缴费的积极性不高 |
4.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缴费行为问题的原因解析 |
4.2.1 参保人中年龄较低者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作为过渡 |
4.2.2 财政补贴对低档次缴费的补贴所占比例较高 |
4.2.3 参保人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非完全信任 |
4.2.4 保险经办机构对参保人没有尽到及时提醒的业务 |
4.2.5 不同养老保险制度之间转移接续困难 |
4.2.6 保险经办机构的服务能力有限 |
4.3 小结 |
第5章 引导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缴费行为的建议 |
5.1 提高政府部门的经办管理能力 |
5.1.1 适当引导文化水平低的城乡居民积极参保缴费 |
5.1.2 对于不同受教育人群开展针对性的经办服务 |
5.2 针对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体进行分类施政 |
5.2.1 针对贫困人群继续坚持财政全额代缴服务并逐年调整 |
5.2.2 积极引导髙收入群体髙档缴费 |
5.2.3 鼓励长期续保缴费 |
5.3 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 |
5.3.1 日常工作中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 |
5.3.2 针对不同群体来提供多样化的宣传 |
5.3.3 创新宣传的方式来提高宣传效果 |
5.4 政府要不断进行政策调整 |
5.4.1 推出强制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 |
5.4.2 推出基础养老保险金随经济发展的逐年调整机制 |
5.4.3 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 |
5.4.4 不断调整完善城乡居民进行保费补缴的政策 |
5.5 提高经办机构的服务水平 |
5.5.1 建立便捷的缴费渠道 |
5.5.2 创新养老保险权益查询服务 |
5.5.3 改善服务机构和人员的水平 |
5.6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附录 |
附录1 临汾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缴费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2 临汾市城乡居民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9)泰安市泰山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径 |
1.5 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养老保险 |
2.1.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
2.2 理论基础 |
2.2.1 社会公平理论 |
2.2.2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 |
2.2.3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3 泰山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发展状况分析 |
3.1 泰山区区情 |
3.2 泰山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发展历程 |
3.2.1 老农保阶段 |
3.2.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阶段 |
3.2.3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阶段 |
3.3 泰山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情况分析 |
3.3.1 参保居民基本信息分析 |
3.3.2 参保人数变动分析 |
3.3.3 基金筹集分析 |
3.3.4 基金管理分析 |
3.3.5 待遇发放分析 |
3.4 泰山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具体措施 |
3.5 泰山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取得的成效 |
4 泰山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泰山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发展面临的问题 |
4.1.1 多数居民对政策了解不够深入具体 |
4.1.2 多数居民缴费档次选择普遍较低 |
4.1.3 养老保障水平偏低 |
4.1.4 存在非正常发放养老金情况且追回难 |
4.1.5 新老农保合并退保进展缓慢 |
4.1.6 基层社保经办机构工作力量不足 |
4.2 泰山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发展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宣传工作不到位 |
4.2.2 个人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
4.2.3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偏低 |
4.2.4 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力度不够 |
4.2.5 重点工作推进中存在等靠拖思想 |
4.2.6 基层对社保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 |
5 发展泰山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对策建议 |
5.1 丰富宣传形式和内容,推动政策深入人心 |
5.2 加大引导力度,改变居民传统思想观念 |
5.3 积极发展地方经济,调动各方参保主体作用 |
5.4 加强部门衔接,推动信息共享共用 |
5.5 加快形成三方合力,有序推进重点工作开展 |
5.6 提高基层重视程度,正视社保工作的重要性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基于信访视域下的职工养老保险健全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
2.1 基本概念 |
2.1.1 信访 |
2.1.2 社会养老保险 |
2.1.3 社会保障信访 |
2.2 信访的相关理论分析 |
2.2.1 权利救济理论 |
2.2.2 弱者抗争理论 |
2.2.3 相对剥夺感理论 |
2.3 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相关制度研究 |
2.3.2 国内信访制度研究 |
2.3.3 国内社会保障领域信访的研究 |
第3章 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信访高发的背景 |
3.1 经济社会制度转轨宏观背景 |
3.1.1 企业所有制变革导致养老保险制度复杂 |
3.1.2 企业用工形式复杂导致制度衔接困难 |
3.2 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及存在问题 |
3.2.1 职工养老基本保险制度的发展简况 |
3.2.2 职工养老基本保险发展情况 |
3.2.3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公平可持续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
3.3 我国信访制度改革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
3.3.1 我国信访制度发展历程 |
3.3.2 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领域信访的特征及诉求 |
4.1 职工养老保险信访量占信访案例比例高 |
4.2 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信访的特征 |
4.2.1 从信访者的角度看 |
4.2.2 从信访部门角度看 |
4.3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信访的高发群体及诉求分析 |
4.3.1 曾经信访高发群体(1990年代中期-2014年) |
4.3.2 未来可能的高发信访群体及诉求(2014至今) |
第5章 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领域信访的案例类型分析 |
5.1 用人单位欠缴养老保险引发的信访 |
5.2 单位不缴纳养老保险引发的信访 |
5.3 身份不明引发的信访 |
5.4 相对剥夺感引发的信访 |
5.5 缴费年限引发的信访 |
第6章 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信访影响因素分析 |
6.1 数据收集与处理 |
6.2 变量的选择和确定 |
6.3 研究假设 |
6.4 影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信访因素回归分析 |
6.4.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描述分析 |
6.4.2 因变量描述分析 |
6.4.3 养老保险领域信访概率回归分析 |
6.5 小结 |
第7章 从信访视角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健全 |
7.1 研究结论 |
7.2 健全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措施 |
7.2.1 注意具有历史身份群体保障待遇 |
7.2.2 加强保障制度参数的衔接配合 |
7.2.3 注重弱势群体保障待遇 |
7.2.4 引导福利预期 |
7.2.5 加强社会保障运行监管 |
7.3 健全人力社保领域信访工作的对策 |
7.3.1 增强网络舆情宣传能力 |
7.3.2 建立信访数据库 |
7.3.3 坚持依法行政 |
7.3.4 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什么是基本养老保险?(论文参考文献)
- [1]风险视角下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领域政府责任优化研究[J]. 吕端. 中州学刊, 2021(12)
- [2]1978—2010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历程与经验[J]. 冯维.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21(06)
- [3]社会公平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 李思特. 吉林大学, 2021(01)
- [4]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政府责任研究[D]. 廖堇言. 西南大学, 2020(01)
- [5]农村留守老人政府特例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湘潭农村养老田野调查的分析[D]. 禹宁瑶. 湘潭大学, 2020(12)
- [6]北海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基于史密斯模型[D]. 冯珊. 广西大学, 2020(07)
- [7]兵团第五师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执行中的问题研究[D]. 马华枚. 新疆大学, 2020(07)
- [8]临汾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缴费行为问题研究[D]. 卫向源.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4)
- [9]泰安市泰山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发展问题研究[D]. 李玉磊.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3)
- [10]基于信访视域下的职工养老保险健全对策研究[D]. 罗丹伶.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