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研究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研究

一、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程少振,党昱敬[1](2021)在《双向螺旋挤土刚性桩复合地基技术特点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刚性桩复合地基因加固效果显着而备受工程界青睐,目前已在高层建筑、市政、高铁等领域地基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对刚性桩复合地基形成机理和成桩工艺沿革的简述和梳理,着重阐述通过对钻头改进后的双向螺旋挤土施工工艺,简称SDS施工工艺。采用SDS施工工艺形成的刚性桩复合地基具有挤密和置换双重作用,可使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达到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1~1.5倍,且当地基土层构成和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参数相同时,与传统长螺旋非挤土施工工艺相比,刚性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提高30%~50%。与振动沉管成桩和传统长螺旋非挤土施工工艺相比,SDS施工工艺适应地层范围广,既无噪声和振动影响,也无泥土污染、渣土运输及弃土场地等不良环保和资源浪费问题。

白帅,付成华[2](2021)在《高压旋喷桩加固地基的承载特性及应用分析》文中认为建筑地基处理不当会引发主体建筑结构倾倒失稳、不均匀沉降、上浮或者坍塌等工程问题。因此,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阶段合理勘测地基地质条件和分析地基承载力特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地基加固处理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针对某建筑地基工程,经过充分对比论证,采用高压旋喷桩法进行地基基础加固处理,然后对高压旋喷单桩以及单桩复合地基进行静载试验,分析做出Q-S、P-s曲线图,确定其对应的承载力特征值。最后利用经验公式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得出:地基承载特性的变化情况是根据桩体本身、桩侧及桩端等受力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总体变形特性符合一般力学变形规律;另外,经过加固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远比天然地基承载力大。由此可见,利用高压旋喷桩法对地基加固可以达到预期加固目的,其应用成效也显而易见。

方玉树[3](2021)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概念和允许应力法不应强制推行》文中研究指明地基承载力概念和与之相随的允许应力法已在我国被强制推行近20年,即将实施的《建筑和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继续推行。本文对此进行分析,认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改成地基承载力许用值,其定义应改为具有一定安全储备的地基承载能力代表值;地基承载力验算应采用总安全系数法,在地基承载力方面应采用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杨艳春[4](2021)在《水浮力作用下主裙楼一体结构地基承载力验算分析》文中提出为研究地下水位变化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按裙房作用于基底的压力不小于或者小于基底水浮力两种情况,推导和分析了在水浮力作用下裙房对主楼地基承载力的影响。裙房作用于基底的压力小于基底水浮力时,考虑黏聚力对地基承载力的贡献以及水浮力和抗浮锚杆共同作用对土的浮重度的影响两个因素,给出了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方法。计算结果显示,地下水位变化对地基承载力有影响,且该影响随土的类型不同呈现比较大的差异。建议进行地基承载力计算时考虑地下水位的影响,最终结果需综合考虑。

王英华[5](2021)在《硬软互层泥岩地质条件下的微型桩复合地基模型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广西首府南宁市城市基础建设的蓬勃发展,南宁市涌现出大量高层建筑及大荷载构筑物。此类高、重、大的建(构)筑物所涉及的基础工程问题日益复杂,其对持力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第四系松散沉积层上的浅层地基无法承受如此大的上部结构荷载,进而第三系泥岩层取代了以往的第四系地层作为主要的地基持力层。由于第三系泥岩生成及赋存环境的特殊性,加之后期人类活动扰动等各类因素相互作用下,使得其试验参数离散性、变异性很大,实践中其力学特性往往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第三系泥岩中的硬软互层或夹层层理构造泥岩,具有更复杂的力学特性,硬软互层中的软层泥岩对地基强度和变形影响特别大;加之硬软互层泥岩相关理论研究现阶段并不太成熟,地区性条例与规程也不多见,若仅仅套用一般规范和经验,一味地采用深挖及桩基,就使得浅部的泥岩承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深基坑及深桩基施工中又有水的不利作用及人工扰动,常有泥岩持力层承载特性发生较大变化的隐患出现,这就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及重大浪费。鉴于此,本文提出用干钻植入注浆微型钢管桩来加固处理硬软互层泥岩地基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并对此微型桩复合地基工程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以某高层筏基的微型桩复合地基设计为例,计算出合适的桩长及地基沉降计算深度值,以此为依准,建立四组36个桩单元地基模型;先用分层总和法公式分别算出四组天然地基和两组微型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值,再从36个桩单元地基模型中选取30个进行建模,并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分析验证,从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中揭示微型桩与泥岩的相互作用机理。桩单元小筏基模型研究后又拓展到大筏基模型的研究,在对多个大筏板地基模型的分析中得出其地基沉降性状。研究表明微型桩复合地基相对于原天然地基的承载能力有较大提高,控制沉降变形也有较好效果,采用注浆微型钢管桩处理此特殊泥岩地基是可行的,能达到预期目的。研究还得出:小尺寸基础下浅层硬软互层泥岩天然地基的强弱变化越快均匀性越差,其承载力越低,沉降变形越大;大筏板下深厚硬软互层泥岩天然地基的均匀性对沉降变形影响不大;桩端持力层的强弱对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及沉降变形都有一定影响;增加桩长对控制沉降比较有效;筏基的差异沉降明显,中部大、周边小;微型桩桩身受力复杂,要注意桩身强度足够等一些规律,以期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冯品基[6](2021)在《北戴河新区粉质黏土物理力学性质与地基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中期以来,各国学者对于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和地基承载力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时至今日,对地基土的研究仍未停止,地基承载力更被视为重点研究对象。本文基于北戴河新区地基土的工程特点,采用现场原位试验、室内土工试验以及理论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区域地基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及地基承载力,为新区开发和工程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物理力学参数。采用现场调查、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的手段,获取了北戴河新区地基土的分布特征、结构构造及物理力学参数。鉴于北戴河新区地基土分布主要为粉质黏土的特殊性,本文仅对粉质黏土的工程性质开展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土工试验,测得了北戴河新区粉质黏土各项物理力学指标参数,分析了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拟合了各项指标间的回归方程。基于弹塑性力学和极限平衡理论,推导了局部剪切破坏模式下粉质黏土的地基承载力公式。在勘察场地展开了标准贯入试验,拟合出标贯锤击数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间的回归方程,并与推导出的理论公式及Terzaghi公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工程实例对公式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本文的试验成果,为北戴河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建立的地基承载力公式,可供北戴河新区基础工程设计参考应用。

张俊飞[7](2021)在《高层建筑采用砂卵石层天然地基的可行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出现得越来越多,上部结构也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高层建筑相对于多层建筑物来说,上部结构的荷载较大,作用于基础上的压力也较大,一般的天然地基很难满足设计要求,所以,大多数高层建筑主要采用的是桩基础、桩筏基础等。桩基础已经成为我国高层建筑使用最多的基础形式,也逐渐地出现了一种“逢高层建筑必打桩”的现象,从目前的施工技术和安全性来看,桩基础无疑是最合适的。但是,从设计总原则要求来说,在进行基础方案的选择时尚应考虑经济合理性,应该结合当地岩土工程条件,对具体工程的地质条件和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首选一种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浅基础形式,避免盲目采用桩基,以此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更好的社会效益。本文针对九江地区浅部存在的砂卵石土,从理论上进一步探讨将其作为高层建筑天然地基的可行性,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值、考虑裙楼作用的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和支护结构对于地基承载力的正面作用三个方面分别挖掘砂卵石土的地基承载潜力,以期为九江地区高层建筑工程项目采用非桩基提供理论技术依据和建议,克服“逢高层建筑必打桩”的局面。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通过收集和整理分析大量高层建筑基础设计选型的文献资料和工程资料,对高层建筑的基础选择条件进行分析,并统计九江市近些年部分高层建筑的基础形式,发现砂卵石地基承载力不足是限制高层建筑采用天然地基的最大障碍。承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承载力取值方法不妥,大多数采用的是原规范经验值或工程地质手册中经验值作为当地的所谓经验取值,没有进行现场载荷试验确认。(2)通过对九江岩土工程条件分析,一些区域浅部存在比较厚实的砂卵石土层,工程地质条件良好。但是,通过对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中的地基承载力建议值进行统计分析,对比其它省市,发现该砂卵石土层的地基承载力取值偏低。通过现场载荷试验成果分析,证明了这个问题的存在。由载荷试验得到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大幅度提高,可达到180%以上的增幅。(3)从地基承载理论机理角度,针对高层建筑都带有裙楼的特点,发现在某些情况下裙楼对主楼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有正面作用。因此,在进行地基承载力修正时应考虑裙楼镇压作用,并提出对于带裙房的高层建筑进行深度修正时关于基础埋置深度的取值建议。(4)基于大部分支护结构在建筑物建成之后仍存在于地下的事实,发现对于建筑物地基四周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可以在地基基础设计时可以考虑支护结构部分的作用。因此,从支护结构的作用机理入手,结合地基承载力理论,分析其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和贡献,以期能进一步增加高层建筑采用砂卵石土天然地基的可能性。(5)利用MIDAS/GTS NX有限元软件进一步分析支护结构作用对地基承载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排桩支护结构对地基承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筏形基础中心沉降在考虑支护结构作用后减少了5.72%,两条边的中心沉降分别减少了13.84%和8.94%,角部沉降减少了14.88%。(6)结合九江市近年来部分高层建筑在砂卵石土天然地基成功采用筏形基础的事实,亦充分证明砂卵石土作为高层建筑的天然地基使用是可行的,对于降低工程成本、缩短施工工期、减少周边环境影响,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也印证了理论技术成果是切实可行的。

徐韶骏[8](2020)在《不同边载条件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荷载分担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在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当中,变形计算是重要内容,院课题“刚性桩复合地基变形计算方法研究”提出了以应力叠加法计算刚性桩复合地基变形的新思路,该方法需确定当荷载达到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的桩土荷载分担。然而当前对于有埋深(边载)条件下桩土荷载分担的研究尚不充分。因此,本文研究目的在于确定不同埋深(边载)条件下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桩土荷载分担规律以及当荷载达到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的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本文从室内模型试验、工程实例计算对比这两方面进行论述、分析。室内模型试验:综合试验的方案设计、实施及结果分析,结合以往模型试验结果,提出了考虑埋深影响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荷载分担的概念。由此入手,分别对以下模型试验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与总结:对不同边载条件下复合地基、地基土、自由单桩的荷载-沉降关系进行对比;对复合地基中桩、桩间土与自由单桩、地基土的承载性状进行对比;分析了复合地基的桩身轴力及侧阻分布;对比并分析不同边载条件下CFG桩复合地基桩侧土体的深层变形;分析不同荷载水平下,CFG桩复合地基中桩与桩间土的平均反力;最后通过对模型试验结果以及以往模型试验资料进行对比、归纳与总结,给出了关于边载水平与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定性结论。模型试验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提出了考虑基础埋深影响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荷载分担的概念。边载作用可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且边载越高,复合地基承载力越大。2.随边载水平的增加,当荷载水平达到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复合地基桩的承载力发挥系数λ逐渐降低。3.边载条件下,当荷载水平超过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随着荷载水平增加,桩荷载分担明显增加。工程实例计算对比:将试验分析得到的相关成果应用于院基础研究课题“刚性桩复合地基变形计算方法研究”中,利用课题计算程序对模型试验和不同埋深的工程实例采用应力叠加法进行复合地基变形计算。通过对比,应力叠加法的变形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接近,验证了采用应力叠加法进行复合地基变形计算的适用性,同时也验证了模型试验结论的合理性。应力叠加法可假定同一土层一定深度范围内桩侧阻矩形分布。考虑深度修正与否的计算结果与复合模量法规律一致。土体深层观测结果表明,应力叠加法变形计算结果更可反映实际土体的深部变形特征。建议增加更多的工程实例计算并收集实测资料,进一步分析基础埋深与桩土承载力发挥的关系并验证应力叠加法变形计算的可靠性。

刘清华[9](2020)在《基于桩土变形协调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刚性桩复合地基由于能充分利用天然地基的承载力,具有沉降少,承载力可靠等优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一般由规范推荐的公式由桩和桩间土承载力复合而进行估算。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则多采用等效压缩模量计算,然后用经验系数进行修正。在工程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没有解决好而值得研究的问题,如对于分层地基桩间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取哪一土层的承载力,目前还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法,对于某些硬土或砂土地基,发现考虑深宽修正的天然地基承载力反而大于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等。有一些工程也采用了端承桩复合地基,与规范要求采用摩擦桩不同,这样会带来什么影响?这些问题给实际工程应用带来了困扰。对此本文提出根据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变形协调的原理,将复合地基简化为桩与地基土在沉降变形协调下的抗力发挥问题,认为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是由桩和土抗力的组合叠加而成,由此计算复合地基的荷载沉降曲线,再由其荷载沉降曲线,考虑强度安全和变形控制双控的要求确定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从而解决目前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时可能遇到的一些计算问题。具体工作如下:(1)对于分层复合地基中桩间土承载力取值的问题,分层地基各层土的地基承载力不同,很难取某一层土的承载力作为桩间土承载力。本文采用变形协调方法,通过复合地基的沉降确定分层地基产生的抗力,用这个抗力作为分层地基的承载力,这样可以更合理地解决分层地基桩间土承载力的取值问题。(2)对于硬土复合地基,以一个案例为例,应用桩土变形协调方法对其复合地基承载力依据强度安全和变形控制综合确定和评估,并与规范方法计算结果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某些硬土地基,通过桩土变形协调的方法,按照沉降和强度要求确定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可以避免出现天然地基承载力大于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情况。(3)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用本文方法计算并比较了端承桩复合地基以及摩擦桩复合地基两类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差异。复合地基使用端承桩时,桩间土沉降量小,土的承载力发挥不充分,端承桩会分担过大的上部荷载,存在风险,建议一般情况下宜选用摩擦桩复合地基,调节桩土荷载分担的能力更强。(4)对于高承载力设计要求的刚性桩复合地基,由褥垫层的承载力强度出发,提出了桩土应力比的合理控制值,以保证复合地基承载能力足够安全,为相关工程设计提供一些参考。(5)通过两个实际工程案例验证,说明本文方法可以考虑桩土变形协调的原则和桩土荷载分担情况,计算结果符合实测数据,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与实用性,用来评估实际基础下复合地基承载性状效果较好。

钟宣[10](2020)在《桂林岩溶地区CFG桩复合地基工程性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各类工程的兴建,已不可避免的选择在岩溶地区兴建工程,而各种不良地质问题也伴随而来。CFG桩复合地基技术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在地基处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岩溶地区应用CFG桩复合地基处理虽有,但在岩溶场地应用稳定性评价方面还是十分的缺乏。除此之外,在承载力和沉降变形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对于沉降变形的理论研究方面。本文通过阅览文献资料,结合桂林地区实际工程案例为基础,对CFG桩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以及在原有的地质资料和理论基础上对桂林岩溶地区地基稳定性的研究和不良地质作用的实际情况做了详细地分析、总结,并对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变形的计算方法进行讨论。就此,也获得了一些成果,为今后在类似工程上提供一些参考价值:(1)对CFG桩复合地基三种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2)分析两种典型的沉降量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修正公式;(3)总结了稳定因素对覆盖岩溶临空面及桩端溶洞顶板稳定性的影响;总结了从定性到定量覆盖岩溶临空面的稳定性评价方法,从定性到半定量再到定量溶洞顶板稳定性的评价方法;(4)对桩基与CFG桩复合地基处理岩溶地基在稳定性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5)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针对三种承载力计算方法的实用性和简明性进行综合考虑,推荐采用规范法计算复合地基承载力更为适用;通过静载荷试验沉降量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修正公式计算结果相对规范法更加优越,验证了修正公式的可行性,可用于工程实践中。(6)CFG桩复合地基与桩基础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当采用CFG桩复合地基技术对岩溶地基进行处理时,不仅在承载力和沉降变形方面能够更好的满足设计要求,采用复打措施也保证了稳定性,同时,突出了在技术和经济方面的优越性。

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双向螺旋挤土刚性桩复合地基技术特点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刚性桩复合地基的形成机理和成桩工艺沿革
2 SDS施工工艺的技术特点和综合优势
3 采用SDS施工工艺所形成的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方法
    3.1 SDS施工工艺对天然地基基体土层物理力学性能指标的增强机理
    3.2 SDS施工工艺挤密处理后桩间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参数计算
    3.3 采用SDS施工工艺所形成的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方法
4 SDS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过程及单桩承载力试验结果分析
5 结论

(2)高压旋喷桩加固地基的承载特性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基条件及加固设计方案
    1.1 工程地质条件
    1.2 地基前期预处理与加固方案设计
2 地基承载力静载试验分析
    2.1 试验方案
    2.2 试验结果分析
3 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对比分析
    3.1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3.2 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3.3 对比分析
4 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分析
5 结束语

(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概念和允许应力法不应强制推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术语、定义及采用理由存在的问题
    1.1 术语存在的问题
    1.2 定义存在的问题
    1.3 采用理由存在的问题
2 采用总安全系数法的必要性和优势
3 地基承载力验算表达式的讨论
    3.1 目前地基承载力验算表达式存在的问题
    3.2 对地基承载力验算表达式的建议
    3.3 桩基承载力验算表达式的讨论
4 结论与建议

(4)水浮力作用下主裙楼一体结构地基承载力验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主楼周边为回填土时地基承载力验算
2 主楼周边为地下室裙房时地基承载力验算
    2.1 裙房作用于基底的压力不小于基底水浮力
    2.2 裙房作用于基底的压力小于基底水浮力
        2.2.1 地下水对基底以下土的浮重度的影响
        2.2.2 地下水对地基承载力计算的影响
        (1)μ1=1时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2)μ1=0时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4)0≤μ1≤1时地基承载力计算
3 算例
    3.1 已知条件
        3.1.1 基本条件
        3.1.2 工况定义
        3.1.3 项次定义
    3.2 计算结果
    3.3 结果分析
        (1)工况1~3(地下水位至基础底面的距离d2由0上升至6m的过程):
        (2)工况3~5(地下水位至基础底面的距离d2由6m上升至16m的过程):
4 结论

(5)硬软互层泥岩地质条件下的微型桩复合地基模型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泥岩力学特性与层状岩体研究现状
        1.2.2 泥岩地质条件下的基础研究现状
        1.2.3 复合地基桩的研究现状
        1.2.4 微型桩的研究现状
    1.3 复合地基理论综述
        1.3.1 复合地基的形成条件
        1.3.2 复合地基的作用效应
        1.3.3 复合地基的传力机理
        1.3.4 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
        1.3.5 面积置换率
        1.3.6 桩土荷载分担比和桩土应力比
        1.3.7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1.3.8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1.3.9 复合地基优化设计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微型桩复合地基设计
    2.1 工程地质概况
    2.2 南宁盆地泥岩工程力学特性
        2.2.1 硬软互层泥岩的力学特性
    2.3 微型桩处理硬软互层泥岩地基的设计计算
        2.3.1 微型桩的桩长计算
        2.3.2 地基沉降计算
        2.3.3 地基沉降计算值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型桩桩单元地基数值建模
    3.1 有限元法及ABAQUS软件概述
    3.2 数值模型详述
        3.2.1 基本假定
        3.2.2 模型分类编号
        3.2.3 地基模型建模过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桩单元地基模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1 单桩单元地基承载特性分析
        4.1.1 单桩单元基础板底中心点p-s曲线
        4.1.2 泥岩体竖向应力分布
        4.1.3 桩土应力比及桩土荷载分担比
        4.1.4 桩侧土压力
        4.1.5 桩侧摩阻力
        4.1.6 桩身应力分布
        4.1.7 桩端应力
    4.2 三桩单元地基承载特性分析
        4.2.1 三桩单元基础板底中心点p-s曲线及桩顶位移变化曲线
        4.2.2 泥岩体竖向变形和应力分布
        4.2.3 桩土应力比及桩土荷载分担
        4.2.4 桩侧土压力
        4.2.5 桩侧摩阻力
        4.2.6 桩身应力分布
        4.2.7 桩端应力
    4.3 四桩单元地基承载特性分析
        4.3.1 四桩单元基础板底中心点p-s曲线
        4.3.2 桩土应力比及桩土荷载分担
        4.3.3 桩侧土压力
        4.3.4 桩侧摩阻力
        4.3.5 桩身应力分布
        4.3.6 桩端应力
    4.4 二十五桩单元地基承载特性分析
        4.4.1 二十五桩单元基础板底中心点p-s曲线及桩顶位移变化曲线
        4.4.2 泥岩体竖向应力和沉降分布
        4.4.3 桩土应力比及桩土荷载分担
        4.4.4 桩侧土压力、侧摩阻力和桩身应力分布
        4.4.5 桩端应力
        4.4.6 桩间土剪应力
    4.5 不同组同类型桩单元地基承载特性对比分析
        4.5.1 基础板底中心点p-s曲线
        4.5.2 桩土应力比及桩土荷载分担
        4.5.3 桩侧土压力和桩侧摩阻力
        4.5.4 桩端应力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筏基下硬软互层泥岩地基模型数值模拟分析
    5.1 大筏基下硬软互层泥岩地基设计计算
        5.1.1 大筏基下天然地基沉降计算
        5.1.2 大筏基下复合地基设计计算
    5.2 大筏基下硬软互层泥岩地基模型数值模拟
        5.2.1 大筏基下天然地基模型数值模拟分析
        5.2.2 大筏基下复合地基模型数值模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6)北戴河新区粉质黏土物理力学性质与地基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物理力学指标相关性研究现状
        1.3.2 地基承载力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土工试验及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分析
    2.1 钻探及取土试样
    2.2 室内土工试验
    2.3 粉质黏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和分析
        2.3.1 岩土参数统计和分析方法
        2.3.2 粉质黏土变异性统计和分析
        2.3.3 粉质黏土物理指标统计和分析
        2.3.4 粉质黏土力学指标统计和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粉质黏土物理力学性质相关性分析
    3.1 概述
    3.2 粉质黏土物理性质间相关性分析
        3.2.1 含水率与其他物理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3.2.2 孔隙比与其他物理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3.2.3 重度与其他物理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3.3 粉质黏土力学性质与物理性质间相关性分析
        3.3.1 压缩强度指标与物理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3.3.2 抗剪强度指标与物理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基承载力分析
    4.1 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
    4.2 地基承载力理论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应用
    5.1 工程地质概况
        5.1.1 气候特点及地貌概况
        5.1.2 工程概况
        5.1.3 水文地质条件
    5.2 标贯锤击数与地基承载力相关性分析
        5.2.1 标准贯入试验
        5.2.2 标贯锤击数与地基承载力间相关性分析
    5.3 地基承载力工程应用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高层建筑采用砂卵石层天然地基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层建筑采用天然地基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2.2 砂卵石土层的特性及应用现状
        1.2.3 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基本思路与问题
    2.1 概述
    2.2 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的重要性及选用原则
        2.2.1 建筑地基基础形式科学设计的重要性
        2.2.2 高层建筑基础选用的基本原则
    2.3 高层建筑基础特征与设计理论
        2.3.1 高层建筑常用基础类型特征
        2.3.2 天然地基基础选用设计步骤
        2.3.3 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2.4 九江市高层建筑基础选用情况分析
        2.4.1 九江市区域概况
        2.4.2 九江市地层概况
        2.4.3 九江市高层建筑基础选用情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砂卵石地基承载力取值研究
    3.1 概述
    3.2 砂卵石土的概念及分类
    3.3 九江市砂卵石土承载力取值分析
        3.3.1 九江地区砂卵石土承载力统计
        3.3.2 其他地区规范中砂卵石土的取值
        3.3.3 动力触探试验取值对比
        3.3.4 地基承载力取值建议
    3.4 纺织大厦工程案例分析
        3.4.1 工程概况
        3.4.2 地形地貌与地层结构
        3.4.3 水文地质条件
    3.5 纺织大厦平板载荷试验
        3.5.1 试验设备
        3.5.2 试验过程
        3.5.3 荷载板检测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层建筑基础设计中地基承载力的修正
    4.1 概述
    4.2 地基承载力修正的原理
        4.2.1 地基破坏形式
        4.2.2 承载力修正的实质
    4.3 一般建筑深度修正时基础埋深的取值
    4.4 高层建筑深度修正时基础埋深的取值
    4.5 纺织大厦工程天然地基可行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支护结构对基础选型的影响
    5.1 概述
    5.2 支护结构的概念及分类
    5.3 支护结构的作用及破坏形式
        5.3.1 支护结构的作用
        5.3.2 支护结构的破坏形式
        5.3.3 规范中的支护结构破坏
    5.4 考虑支护结构作用的地基承载力计算
    5.5 考虑支护结构的数值模拟
        5.5.1 软件概述
        5.5.2 本构模型的选取
        5.5.3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选取
        5.5.4 有无支护结构对沉降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础方案比选
    6.1 概述
    6.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原理及计算
        6.2.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原理
        6.2.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计算步骤
    6.3 有关基础形式的模糊综合评价法模型建立
        6.3.1 确定评价因素
        6.3.2 确定评价因素的量化分级
    6.4 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
    6.5 确定评价因子的隶属度
    6.6 模糊综合评价法模型的计算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工作

(8)不同边载条件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荷载分担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刚性桩复合地基概述
    1.1 刚性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与设计计算方法
    1.2 问题的提出
    1.3 课题思路、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模型试验
    2.1 模型试验概况
    2.2 模型试验方案
    2.3 模型试验过程
第三章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3.1 荷载-沉降关系
    3.2 复合地基中桩与自由单桩对比
    3.3 复合地基桩间土与地基土对比
    3.4 1#复合地基桩身轴力分析
    3.5 1#、4#复合地基桩间土变形性状
    3.6 桩、土平均反力~荷载水平关系
    3.7 桩土荷载分担与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形计算与结果分析
    4.1 概述
    4.2 计算思路
    4.3 实例计算
    4.4 应力叠加法应力场特征分析
    4.5 应力叠加法与复合模量法的对比
    4.6 应力叠加法的探讨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桩土变形协调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复合地基简介
        1.2.1 复合地基的概念与分类标准
        1.2.2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判断
    1.3 刚性桩复合地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理论
        1.3.2 承载力方面研究
        1.3.3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研究
        1.3.4 桩土荷载传递及桩土应力比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切线模量法及桩土变形协调原理介绍
    2.1 地基附加应力分布
        2.1.1 弹性体在竖向力下的Boussinesq解
        2.1.2 矩形基础竖向附加应力
    2.2 地基极限承载力
        2.2.1 Prandtl极限承载力公式
        2.2.2 太沙基极限承载力公式
    2.3 原位土切线模量法计算理论
        2.3.1 线弹性方法
        2.3.2 双曲线表示的非线性切线模量法
    2.4 确定地基变形与强度
        2.4.1 初始切线模量参数的获取
        2.4.2 切线模量法求取地基沉降曲线的步骤
        2.4.3 单桩荷载沉降曲线
        2.4.4 桩土变形协调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问题的研究
    3.1 概述
    3.2 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3.2.1 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β的取值问题
        3.2.2 桩土变形协调的考虑
        3.2.3 复合地基承载力深宽修正系数的问题
        3.2.4 分层土地基的f_(sk)取值问题
        3.2.5 分层土地基的承载力问题具体分析
    3.3 不同土体类型规范公式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比较
        3.3.1 概述
        3.3.2 规范公式计算不同类型均质土体天然地基承载力与复合地基承载力比较
    3.4 案例
        3.4.1 工程概况
        3.4.2 按照规范方法计算天然地基的承载力及沉降
        3.4.3 规范方法计算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沉降
        3.4.3.1 国家规范
        (1)国家规范地基承载力
        (2)复合地基沉降情况
        3.4.3.2 广东省规范复合地基承载力
        (1)广东省规范计算地基承载力
        (2)复合地基沉降
    3.5 桩土变形协调方法
        3.5.1 桩间土p-s曲线的计算
        3.5.2 单桩Q-S_p曲线的计算
        3.5.3 根据加固区沉降计算复合地基承载力
        3.5.4 下卧层沉降
        3.5.5 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及安全系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地基端承桩与摩擦桩承载性状比较及桩土应力比控制值
    4.1 端承桩和摩擦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
    4.2 端承桩案例
        4.2.1 工程概况
        4.2.2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计算
        4.2.3 桩间土p-s曲线的计算
        4.2.4 单桩Q-S_p曲线的计算
        4.2.5 复合地基承载力与加固区沉降关系
        4.2.6 下卧层沉降
        4.2.7 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及安全系数
        4.2.8 桩沉降曲线用线性拟合情况(桩不发生破坏)
        4.2.9 桩沉降曲线用线性拟合情况(桩发生破坏)
    4.3 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控制值
        4.3.1 概述
        4.3.2 桩土应力比合理控制值的理论分析
        4.3.3 桩土应力比控制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评估方法实例分析
    5.1 工程实例一(高强复合地基工程实例)
        5.1.1 项目概况
        5.1.2 试验点的相关载荷试验情况
        5.1.3 桩间土p-s曲线的计算
        5.1.4 单桩Q-S_p曲线的计算
        5.1.4.1 刚性桩单桩承载力计算
        5.1.4.2 刚性桩526#单桩承载力
        5.1.5 加固区沉降曲线
        5.1.6 下卧层沉降
        5.1.7 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及安全系数
        5.1.8 有限元过程模拟
        5.1.8.1 FLAC3D数值模拟
        5.1.8.2 526#刚性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数值模拟过程及结果
    5.2 工程实例二
        5.2.1 项目概况
        5.2.2 相关现场试验情况
        5.2.3 利用本文方法评估复合地基承载性状
        5.2.4 桩间土p-s曲线的计算
        5.2.5 单桩Q-S_p曲线
        5.2.6 复合地基承载力与加固区沉降关系
        5.2.7 下卧层沉降
        5.2.8 实际基础复合地基的承载力
        5.2.9 复合地基承载性状评估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桂林岩溶地区CFG桩复合地基工程性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岩溶的分布
        1.1.2 岩溶地区工程隐患
    1.2 复合地基的概述
    1.3 CFG桩复合地基
        1.3.1 CFG桩复合地基概述
        1.3.2 CFG桩复合地基的工程特性
    1.4 CFG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4.1 理论分析研究现状
        1.4.2 试验研究现状
        1.4.3 数值模拟分析研究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2章 桂林岩溶地区工程性质分析
    2.1 桂林市自然地理概况
    2.2 桂林地区岩溶发育基本特征
    2.3 桂林地区岩溶地基不良地质现象
        2.3.1 溶洞
        2.3.2 土洞
        2.3.3 岩溶塌陷
        2.3.4 红粘土软弱下卧层
        2.3.5 基岩面起伏(溶槽、溶沟)
    2.4 桂林岩溶区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CFG桩复合地基理论分析
    3.1 CFG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
        3.1.1 置换作用
        3.1.2 排水固结作用
        3.1.3 振动挤密作用
        3.1.4 桩土约束作用
        3.1.5 褥垫层的作用
    3.2 CFG桩复合地基的强度计算
        3.2.1 概述
        3.2.2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3.2.3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
    3.3 CFG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形计算
        3.3.1 概述
        3.3.2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经验方法
        3.3.3 CFG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岩溶地区地基稳定性分析
    4.1 岩溶地区复合地基稳定性
        4.1.1 覆盖岩溶临空面的稳定性问题
        4.1.2 桩端下溶洞顶板的稳定性问题
    4.2 岩溶地区复合地基稳定性因素分析
        4.2.1 溶洞对复合地基稳定性影响分析
        4.2.2 土洞对复合地基稳定性影响分析
        4.2.3 红粘土软弱下卧层对复合地基稳定性影响分析
    4.3 岩溶区复合地基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
        4.3.1 复合地基覆盖岩溶临空面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
        4.3.2 复合地基溶洞顶板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
    4.4 桩基与CFG桩复合地基处理岩溶地基稳定性对比分析
        4.4.1 桩基处理岩溶地基稳定性分析
        4.4.2 CFG桩复合地基处理岩溶地基稳定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实例及现场试验
    5.1 工程概况
    5.2 工程地质条件
    5.3 CFG桩复合地基低应变动力检测
    5.4 CFG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
        5.4.1 试验目的
        5.4.2 CFG单桩静载荷试验及分析
        5.4.3 CFG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及分析
    5.5 CFG桩复合地基强度及变形计算
        5.5.1 对工程案例进行承载力计算
        5.5.2 对工程案例进行沉降变形计算
        5.5.3 CFG桩复合地基几种计算方法的对比分析
    5.6 桩基与CFG桩复合地基的对比分析
        5.6.1 受力情况对比分析
        5.6.2 上部荷载传递路径对比分析
        5.6.3 施工工艺对比分析
        5.6.4 经济性对比分析
        5.6.5 环境影响对比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本文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向螺旋挤土刚性桩复合地基技术特点及工程应用研究[J]. 程少振,党昱敬. 建筑科学, 2021(11)
  • [2]高压旋喷桩加固地基的承载特性及应用分析[A]. 白帅,付成华. 2021年工业建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 2021
  • [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概念和允许应力法不应强制推行[J]. 方玉树. 重庆建筑, 2021(08)
  • [4]水浮力作用下主裙楼一体结构地基承载力验算分析[J]. 杨艳春. 建筑结构, 2021(12)
  • [5]硬软互层泥岩地质条件下的微型桩复合地基模型数值模拟研究[D]. 王英华. 广西大学, 2021(12)
  • [6]北戴河新区粉质黏土物理力学性质与地基承载力研究[D]. 冯品基. 燕山大学, 2021(01)
  • [7]高层建筑采用砂卵石层天然地基的可行性分析[D]. 张俊飞. 南昌大学, 2021
  • [8]不同边载条件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桩土荷载分担的试验研究[D]. 徐韶骏.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20(04)
  • [9]基于桩土变形协调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探讨[D]. 刘清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桂林岩溶地区CFG桩复合地基工程性状的研究[D]. 钟宣.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