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通道与痛觉关系的研究进展

钠通道与痛觉关系的研究进展

一、钠通道与痛觉关系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林铭雪[1](2021)在《p38 MAPK通路上调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6在骨癌痛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骨癌痛大鼠背根神经节m RNA表达差异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的改变。方法:将12只体重150-180g的清洁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骨癌痛组(BCP组),n=6。Sham组和BCP组大鼠右侧胫骨近端骨髓腔分别注射10μl D-hank’s液或MRMT-1乳腺癌细胞(3×107个/ml)。术前2天与术后4、7、11、14、17、21天分别用Von Frey纤毛测大鼠右后肢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 threshold,MWT);术后21天影像学观察大鼠胫骨骨质破坏情况;于术后21天取大鼠胫骨进行HE染色观察大鼠骨髓腔的肿瘤细胞浸润情况;同时取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进行RNA-Seq,检测m RNA的差异表达情况,并进行GO和KEGG分析,对差异基因可能富集的生物学功能进行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验证显着上调及下调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术后11-21天,BCP组大鼠右后肢MWT明显下降(*P<0.05),提示大鼠骨癌痛模型构建成功。与Sham组对照,以差异倍数大于1.5倍且FDR(false discovery rate)值小于0.05为条件,RNA-seq筛查到149个表达显着差异的m RNA,上调124个,下调25个,其中Nav1.6与Sham组相比上调22.4倍,位于上调基因前十。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细胞信号转导、生物学过程调节、炎症等生理病理过程及相关通路,其中MAPK通路作为重要信号转导通路,是KEGG富集分析中主要富集到的通路之一,与慢性疼痛的发生密切相关。q-PCR结果显示,BCP组与Sham组相比,LOC100911356、Ndst2基因表达升高,而Press29、Epyc、Fcrla基因表达下调,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结论:SD大鼠胫骨注射MRMT-1乳腺癌细胞可导致骨癌痛发生,其背根神经节中Nav1.6上调与MAPK信号通路发生改变。目的:研究MAPK信号通路对Nav1.6的调控在大鼠骨癌痛发生中的作用。方法:1.为了验证Nav1.6在骨癌痛大鼠中的表达差异,将12只雌性SD大鼠,体重150-180g,随机分为2组:Sham组和BCP组,n=6。建模方法同前,术后21天取大鼠DRG,通过q-PCR、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检测大鼠DRG中Nav1.6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研究DRG中Nav1.6敲低是否能缓解骨癌痛的发生,将84只150-180g雌性SD大鼠分为6组(n=14):Sham组、BCP组、LV-NC组、sh Nav1.6#1组、sh Nav1.6#2组、sh Nav1.6#3组。其中sh Nav1.6#1、sh Nav1.6#2、sh Nav1.6#3组分别于骨癌痛建模术后第7-14d鞘内注射针对Nav1.6基因3个不同靶序列的慢病毒溶液(2×106TU/10μl),LV-NC组相应的注射空载慢病毒溶液(10μl)。所有组均于术前2d及术后第4d、7d、11d、14d、17d、21d测量大鼠MWT(n=8)。术后14d每组各取6只大鼠DRG进行WB、PCR验证Nav1.6的表达情况。2.为了探究MAPK信号通路是否通过调控Nav1.6表达从而促进骨癌痛发生,我们检测Sham组与BCP组大鼠DRG中p38、JNK和ERK的磷酸化水平。随后将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6个组(n=14):Sham组、BCP组、BCP+SB203580(p38抑制剂)组、BCP+SP600125(JNK抑制剂)组、BCP+U0126(ERK上游MEK抑制剂)组、BCP+Vehicle组。建模后12-14d分别进行鞘内注射SB203580(2μg/10μl)、SP600125(20μg/10μl)、U0126(10μg/10μl)及溶剂(10μl)。术后14d给药前及给药后2、4、6、8h进行MWT测量。各组于第14d给药后4小时取6只大鼠DRG进行Western Blot检测p-JNK/JNK、p-ERK/ERK、p-p38/p38、Nav1.6的表达情况,q-PCR检测Nav1.6m RNA表达量,并通过免疫荧光检测Nav1.6与p-p38的共定位情况。结果:1.骨癌痛大鼠DRG中Nav1.6 m 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 vs Sham组)。2.与BCP组相比,sh Nav1.6#2组、sh Nav1.6#3组Nav1.6 m RNA和蛋白表达显着下调(#P<0.01 vs BCP组),且机械缩足阈值下降较骨癌痛组明显缓慢。3.BCP组DRG中p-p38/p38、p-JNK/JNK、p-ERK/ERK均升高;BCP+SB203580组、BCP+SP600125组、BCP+U0126组中相应的p38、JNK、ERK蛋白磷酸化被抑制;但只有BCP+SB203580组出现骨癌痛大鼠机械痛阈的升高及Nav1.6表达显着降低。结论:大鼠背根神经节中p38 MAPK通路而非JNK、ERK通路激活,能够上调Nav1.6的表达,促进骨癌痛的发生。

邵青[2](2020)在《Notch1抑制剂下调ROCK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Notch1抑制剂(3,5-二氟苯乙酰基)-L-丙氨酰基-L-2-苯基甘氨酸叔丁酯((3,5-Difluorophenacetyl)-L-alanyl-S-phenyl glycine-2-butyl Ester,DAPT)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24只6周龄雄性SD大鼠,体重200220g,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N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APT组(DPN+DAPT组)。(2)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DPN组和DPN+DAPT组每只按65mg/kg标准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糖尿病模型,N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柠檬酸钠缓冲液。3天后测尾静脉随机血糖≥16.7mmol/L证明STZ注射成功,经进一步检测血糖≥16.7mmol/L并持续至实验结束。(3)糖尿病鼠模型建立后2周予DPN+DAPT组大鼠以0.1mg/kg/天的DAPT腹腔注射,连续3天。(4)8周后检测全部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痛温觉阈值。最后取大鼠坐骨神经制作石蜡切片,进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大鼠坐骨神经髓鞘变化。取全部大鼠坐骨神经制作冰冻切片,应用免疫荧光检测Notch1、ROCK1、ROCK2的表达。结果:(1)DPN组与N组相比,血糖明显升高(P<0.05);DPN+DAPT组与DPN组相比血糖下降(P<0.05)。DPN组热痛觉阈值较N组显着增加(P<0.05),DPN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较N组显着减低(P<0.05),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成功建立。DPN+DAPT组较DPN组热痛觉阈值降低(P<0.05),DAPT可以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的热痛觉症状。DPN+DAPT组较DPN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显着升高(P<0.05),DAPT可以改善DPN大鼠的坐骨神经传导减慢。DPN组与N组相比,病变髓鞘的比例显着升高(P<0.05);DPN+DAPT组与DPN组相比,病变髓鞘比例下降(P<0.05)。(2)DPN大鼠坐骨神经中Notch1表达较正常大鼠显着增加(P<0.05);DPN+DAPT组较DPN组Notch1表达显着下降(P<0.05)。(3)DPN大鼠坐骨神经ROCK1、ROCK2的表达较N组显着增加(P<0.05);DPN+DAPT组大鼠坐骨神经ROCK1、ROCK2的表达较DPN组大鼠显着下降(P<0.05)。结论:Notch1抑制剂DAPT可能通过下调ROCK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产生保护作用。

谭朝阳[3](2019)在《内源性硫化氢上调Nav1.7电压门控钠通道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上,内源性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调节电压门控钠通道1.7(Nav1.7)的内在机制,并阐明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疾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以Sprague-Dawley(SD)大鼠为研究对象,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Spared Nerve Injury,SNI),并运用免疫荧光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造模前后L4-L6 DRG神经元上,内源性H2S合成酶——胱硫醚β-合成酶(Cystathionineβ-Synthetase,CBS)和Nav1.7蛋白表达变化。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阻断剂对L4-L6 DRG神经元中CBS,MEK/ERK,磷酸化MEK/磷酸化ERK(pMEK/pERK)和Nav1.7蛋白表达的影响。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L4-L6 DRG神经元兴奋性指标在造模和给予阻断剂前后的变化。运用Hargreave’s实验和丙酮实验检测大鼠造模及给予阻断剂前后的伤害性行为变化。结果:(1)免疫荧光和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SNI+Vehicle组在造模后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DRG神经元中CBS和Nav1.7的表达均增加(p<0.05,n=6)。(2)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SNI+Vehicle组在造模后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DRG神经元中CBS和Nav1.7的表达均增加(p<0.05,n=6),并且在造模后第21天最明显。(3)CBS阻断剂AOAA可抑制SNI造模诱导的CBS,pMEK1/2,pERK1/2和Nav1.7蛋白表达的增加(p<0.05,n=6),而Nav1.7特异性阻断剂PF-04856264不能抑制SNI诱导的CBS,pMEK,pERK和Nav1.7蛋白表达增加(p>0.05,n=6)。此外,MEK阻断剂U0126能抑制SNI诱导的pMEK,pERK和Nav1.7蛋白表达的增加(p<0.05,n=6),但不能抑制SNI造模诱导的CBS增加(p>0.05,n=6)。(4)膜片钳实验结果显示,SNI造模后DRG神经元上动作电位基强度降低且动作电位频数增加(p<0.001,n=8)。(5)运用阻断剂AOAA(p<0.001,n=8),U0126(p<0.001,n=8)和PF-04856264(p<0.001,n=8)均可显着抑制SNI造模引起的动作电位基强度降低和动作电位频数的增加。(6)行为学实验结果表明,SNI造模后各组间热刺激缩足潜伏期没有显着差异(F=0.130,p=0.941>0.05,n=6)。此外,与Sham组相比,SNI+Vehicle组中冷刺激抬足时间显着增加(F=924.429,p<0.001,n=6)。给予CBS阻断剂AOAA(F=64.280,p<0.001,n=6),MEK阻断剂U0126(F=46.196,p<0.001,n=6)和Nav1.7特异性阻断剂PF-04856264(F=24.021,p<0.01,n=6)后,抬足时间均显着降低。结论:内源性H2S激活MEK/ERK信号通路,上调Nav1.7通道从而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Nav1.7通道有望成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疾病的治疗靶点。

潘鑫鑫[4](2019)在《龙血竭黄酮类成分对河豚毒素不敏感型钠通道作用方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龙血竭是一种提取自百合科植物剑叶龙血树含脂木材的传统天然抗炎镇痛药物,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菌、抗氧化以及镇痛效果。本实验室经长期研究已证实龙血竭黄酮类成分——龙血素B(loureirin B,LB)、剑叶龙血素A(cochinchinenin A,CA)和剑叶龙血素B(cochinchinenin B,CB)是中药龙血竭的三种主要活性成分,通过抑制初级感觉神经元钠通道电流和TRPV1通道电流来介导龙血竭的镇痛作用。龙血竭三种黄酮类成分均可对河豚毒素不敏感型(tetrodotoxin-resistant,TTX-R)钠电流产生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前期工作表明,与龙血竭产生同等程度的药理效应,单一成分需要更高的用药浓度;而较低浓度的药物组合就可以产生与龙血竭同等程度的药理效应,表明三种化学成分之间可能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通过对三种黄酮类成分单体相互作用模型参数分析证实,组合Ⅰ(CA和CB),组合Ⅱ(CA和LB)这两种药物组合联合作用于TTX-R钠通道电流时,其相互作用性质为拮抗;组合Ⅲ(LB与CB)联合作用于TTX-R钠通道电流时,其相互作用性质为相加;组合Ⅳ(LB、CA和CB)三者联合作用于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细胞TTX-R钠通道电流时,其相互作用性质为协同。运用受体理论已证实CA与CB单独作用于DRG细胞TTX-R钠通道电流时分别符合受体占领学说与受体速率学说。不同的结合速率常数和不同的解离速率常数直接导致了CA和CB之间的拮抗作用,但三种化学成分之间存在较强的协同作用这种现象,单凭受体理论却无法合理解释。提示LB对DRG细胞的调制机制,极有可能是三者出现协同作用的关键。因此本文设计实验,从探究LB与DRG细胞TTX-R钠通道电流的作用方式、LB调制DRG细胞TTX-R钠通道电流作用机制以及探讨四种组合药物对TTX-R钠电流峰值在时间因素上的影响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能合理的解释LB、CA和CB在调制DRG细胞TTX-R钠通道时为何会表现出较强程度的协同作用,并为LB的药物作用机理提供参考。在探究LB与DRG细胞TTX-R钠通道电流的作用方式的实验中,观察三种浓度的LB对TTX-R钠电流峰值在时间因素上的抑制作用,并运用受体理论数学模型进行数据拟合。实验结果显示,受体理论数学模型仅可对实验数据前半部分进行数据拟合,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受体理论模型不再适应,LB对TTX-R钠电流的抑制作用仍呈现增加的趋势。这提示,LB与TTX-R钠通道电流的作用方式不能用受体理论单一而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作用机制参与其中。分别应用电生理膜片钳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手段,用以探究LB调制TTX-R钠通道电流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显示,在LB孵育DRG细胞后,AC、cAMP与PKA水平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升高。H-89孵育大鼠DRG细胞5 min后,1μmol/L H-89与0.64 mmol/L LB组合溶液对大鼠DRG细胞TTX-R钠电流峰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以上实验结果均提示,LB参与了cAMP-PKA信号转导途径从而实现对TTX-R钠电流的调控。在探究四种组合药物对TTX-R钠电流峰值在时间因素上的影响的实验中,各组合药物中组合Ⅳ对TTX-R钠电流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最大抑制率为(85.63±2.76%)。运用数学模型对全细胞膜片钳实验数据进行数学拟合发现,单指数方程可以拟合药物组合Ⅰ全部实验数据,且拟合结果符合实验发展趋势(R2>0.99);双指数方程对药物组合Ⅱ、Ⅲ、Ⅳ的时效曲线进行拟合时,能够很好的展现实验数据的发展趋势(R2>0.99)。以上实验结果提示我们,除药物组合Ⅰ外,其他三种组合药物在抑制TTX-R钠电流峰值时均具有二相性。这三种组合药物在反应之初结合细胞膜钠通道蛋白某一位点从而抑制了TTX-R钠电流峰值,与此同时,由于LB存在的条件下,LB还会经由cAMP-PKA信号转导途径从而抑制TTX-R钠电流峰值,因而三种组合药物对TTX-R钠电流峰值的抑制率仍保持上升状态。综上结果可以确定,LB、CA和CB三者组合药物在较低浓度的下就可以对TTX-R钠电流产生较强的抑制效果,是三种黄酮类成分之间较强的协同作用引起的。而LB作用于DRG细胞时参与了cAMP-PKA信号转导途径是三种黄酮类成分的较强协同作用中的关键。

王香雨[5](2019)在《天麻素通过调节Nav1.7/Nav1.8通道以及背根神经元兴奋性缓解化疗药物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天麻素(Gastrodin,GAS)对长春新碱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影响、背根神经元的兴奋性、Nav1.7/Nav1.8通道的调节作用以及SCN9A和SCN10A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用长春新碱(ip,125μg/kg)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观察天麻素(30mg/kg、60mg/kg、120mg/kg)对大鼠机械痛以及热痛阈值影响。在原代培养的DRG神经元上,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天麻素100μmol/L对动作电位的影响,观察天麻素(30μmol/L、100μmol/L、200μmol/L)对长春新碱处理前后DRG神经元兴奋性影响;电压钳模式下记录通道电流,观察不同浓度天麻素对TTX不敏感的Nav1.8通道和TTX敏感Nav1.7通道电流以及通道动力学的影响。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天麻素对模型大鼠L4、L5、L6部位DRG细胞中表达Nav1.7通道的SCN9A基因及表达Nav1.8通道的SCN10A基因转录的mRNA影响。结果:腹腔注射天麻素30 mg/kg、60 mg/kg、120 mg/kg连续十天,隔日1次,可显着提高长春新碱模型大鼠足底热痛阈值(P<0.05,P<0.05,P<0.05)。天麻素60mg/kg、120mg/kg提高长春新碱模型大鼠足底机械痛阈值不明显(P>0.05)。天麻素100μmol/L可明显减少DRG神经元诱发动作电位个数(P<0.05)抑制率为67%;显着降低动作电位峰值(P<0.05);动作电位上升支的速率下降;延长动作电位时程。30μmol/L、100μmol/L、200μmol/L天麻素可明显降低长春新碱孵育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爆发,提高动作电位迸发的基强度,降低动作电位幅值。10μmol/L、30μmol/L、100μmol/L天麻素可显着抑制Nav1.8通道电流和Nav1.7通道电流幅值(P<0.01),并使其失活曲线左移。天麻素(60mg/kg)可抑制由长春新碱诱导的DRG神经元中SCN9A、SCN10A基因mRNA的表达。结论:天麻素可以提高长春新碱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热痛阈值,改善疼痛症状,主要机制与抑制Nav1.7/Nav1.8通道,促进通道失活,下调SCN9A、SCN10A基因表达,降低DRG神经元的兴奋性有关。

刘明兴[6](2019)在《IL-6调控Nav1.3表达在三叉神经痛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尽管血管压迫和脱髓鞘变性已证实系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病因和病理基础,但其具体发病机制至今不明。本研究聚焦炎性因子和钠通道,从分子生物学层面探究三叉神经产生异常冲动的缘由。方法:Elisa检测TN患者外周血中IL-1β、IL-2、IL-6、IL-8、TNF-α和IFN-γ,并比较这些炎性因子的血清浓度与TN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SD大鼠三叉神经眶下支慢性缩窄法建立TN模型,术后不同时间点测机械痛阈,留取压迫处三叉神经、同侧三叉神经节和脑干标本,行病理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通过给模型动物鞘内注射钠通道反义寡核苷酸,给假手术动物注射炎性因子或其抗体等方法进一步论证钠通道在模型动物不同部位的分布及其对痛阈的影响。结果:TN患者外周血中IL-1β、IL-6、IL-8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IL-6水平与TN的疼痛程度呈正相关(r=0.989,p<0.05)。实验动物建模后7天痛阈值明显下降,14天达最低点。病理学检测发现,模型动物受压处三叉神经呈明显脱髓鞘改变。WB及免疫荧光结果提示,模型组的三叉神经纤维和三叉神经节上均有Nav1.3和IL-6的高表达。鞘内注射Nav1.3反义寡核苷酸后,模型组大鼠的痛阈明显升高。免疫荧光检测还发现,Nav1.3与IB4及CGRP共表达;IL-6与IB4、CGRP、NF200及Nav1.3共表达。假手术组大鼠在局部应用IL-6后,Nav1.3在三叉神经和三叉神经节两处均有高表达;而应用Anti IL-6后,则表达降低。结论:TN患者血清IL-1β、IL-6、IL-8和TNF-α水平增高,其中IL-6浓度与疼痛严重程度呈正相关。TN模型动物的三叉神经在压迫点和三叉神经节处有Nav1.3及IL-6高表达;其表达主要在C类神经纤维,且Nav1.3表达受IL-6调控。

程志军[7](2017)在《Nav1.8介导大鼠痛觉传入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疼痛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各种疼痛动物模型的建立,对疼痛形成机制的研究也逐渐深入。目前的研究认为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在疼痛通路中起重要的作用,其不同的亚型,功能的紊乱和表达异常是产生疼痛的重要机制。河豚毒素不敏感型(TTX-R)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Nav1.8在其中作用重要,因而成为许多疼痛机制研究的重点。目前比较稳定的动物模型有:BmK I疼痛模型,BmK I是从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 Karsch)毒素中提纯得到的单一成分,可以用来模拟自发痛现象,具有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呈现单相行为学曲线的特点,能够较好地简化模拟临床相关病征。BmK I疼痛模型独有痛觉大发作现象,是研究临床阵发痛机制很好的载体。随着近年来以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株建立的大鼠骨癌痛模型的稳定,骨癌痛的机制研究也越发深入。临床上也发现草乌甲素可能通过调控钠离子通道的电生理特性达到临床镇痛效果。那么这些疼痛的发生与药物的镇痛作用是否与Nav1.8有关呢?本研究拟采用BmK I疼痛模型和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株建立的大鼠骨癌痛模型,以行为学检测、实时定量PCR、免疫组化技术系统地研究电压门控钠通道亚型Nav 1.8在大鼠背根神经节的表达和分布情况,了解此类疼痛形成的钠通道机制;并以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和分析草乌甲素灌流下Nav1.8电流特性的改变,探讨钠通道Nav1.8在痛觉传入中的电生理机制。【研究方法】一、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Nav1.8在BmK I疼痛模型的作用机制成年雄性SD大鼠(Sprague-Dawley)1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6只,实验组SD大鼠左后足足底皮下注射BmK I(10μg/50μl),建立疼痛模型。选择在2小时观察自发痛反应,4小时和8小时观察机械痛觉过敏和热痛觉过敏。以Rt–PCR和免疫组化技术研究电压门控钠通道亚型Nav 1.8在大鼠背根神经节的表达和分布情况。二、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Nav1.8在骨癌痛模型的作用机制30只雌性Wistar清洁级大鼠,随机分为三组:癌痛模型组(Walker256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n=10),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n=10),胫骨内接种Walker 256细胞,建立大鼠骨癌痛模型,观察其体重、行走、机械性痛觉阈值和热痛觉阈值变化,并行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以RT-PCR和免疫组化技术研究电压门控钠通道亚型Nav 1.8在大鼠背根神经节的表达和分布情况。三、钠离子通道阻滞剂草乌甲素对Nav1.8的调控作用大鼠DRG细胞急性分离后,分为对照组和草乌甲素(BLA)灌流组,每组6个,全细胞膜片钳记录Nav1.8的钠离子电流,两组细胞外液钧含有500nmol/L的河豚毒素,DRG细胞保持钳制于-60mV,草乌甲素组以10μM的BLA持续灌流。【结果】一、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Nav1.8在BmK I疼痛模型的作用机制大鼠足底皮下注射10μg BmK I,(1)可诱导大鼠注射侧足底产生长达2 h的自发痛,长时程的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现象;(2)实时定量PCR及免疫印迹实验数据表明,Nav1.8亚型的mRNA表达水平均呈现明显的时程相关性上调,(3)荧光双标结果显示,Nav1.8与N52、CGRP、IB4的共标率都呈时程相关性变化。二、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Nav1.8在骨癌痛模型的作用机制癌痛组大鼠术后体重下降。影像学结果提示,术后21天大鼠胫骨骨质破坏。病理检查可见骨质破坏和增生,胫骨内有肿瘤生长,充满大量的肿瘤细胞。自由行走痛行为评分,癌痛模型组(W组)在D12时不再下降并有所上升,在D16和D20时,评分与假手术组(S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从D4到D20,癌痛模型组(W组)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阈值在每个观察时间点均低于空白对照组(C组)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阈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D4到D12,假手术组(S组)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阈值低于空白对照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D4开始癌痛模型组(W组)热刺激缩足反应阈值在每个观察时间点均低于空白对照组(C组)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应阈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D4和D8,假手术组(S组)热刺激缩足反应阈值低于空白对照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癌痛模型组大鼠手术接种侧DRG上,Nav1.8(W:134.95±4.24)的mRNA水平的表达明显上调,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蛋白表达相同。三、钠离子通道阻滞剂草乌甲素对Nav1.8的调控作用以10μM BLA灌流后,稳态激活时,Nav1.8峰钠电流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态失活时Nav1.8峰钠电流无变化。稳态激活时Nav1.8的IV曲线和GV曲线向超极化方向偏移;稳态失活时的GV曲线向超极化方向偏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灌流10min后,Nav1.8电流开始减小,而曲线斜率因子均无变化。【结论】Nav1.8在BmK I疼痛模型中,对痛的诱发和维持均有显着的调节作用。另外,Nav1.8在不同类型的DRG神经元细胞上呈现不同的调节方式,这为进一步研究Nav1.8在BmK I疼痛模型中的靶向作用机制提供了依据。胫骨注射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株,可产生癌瘤及骨癌痛。钠离子通道Nav1.8mRNA在DRG神经元细胞上显着上调,提示Nav1.8参与了大鼠骨癌痛的形成,且提示外周小神经元的变化在骨癌痛的形成中更为重要。草乌甲素在10μM浓度下,对稳态激活的Nav1.8峰钠电流有抑制作用,对Nav1.8的其他电生理特性无调控作用。

阮家信[8](2016)在《Nav1.8在瑞芬太尼诱发大鼠痛觉过敏中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建立瑞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切口痛诱发大鼠痛觉过敏的模型并观察Nav1.8在其脊髓背跟神经节上的表达变化,研究Nav1.8在瑞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切口痛诱大鼠发痛觉过敏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60~320 g,48只,随机分为6组(n=8):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瑞芬太尼组(R组)、瑞芬太尼+切口痛组(RI组)、瑞芬太尼+拮抗剂组(RA组)、瑞芬太尼+切口痛+拮抗剂组(RIA组),瑞芬太尼+切口痛+罗哌卡因组(RIL);每组8只。所有大鼠均行颈静脉置管和腰椎L34间隙置管。置管第三天,C组静脉泵注0.9%生理盐水1.0 ml·kg-1·min-1,持续2 h; R组和RI组静脉泵注瑞芬太尼1.0 μg·kg-1·min-1,持续2 h,RI组行切口痛模型。RA组和RIA组静脉注射钠通道Nav1.8拮抗剂A-803467 20 mg/kg, 10 min后RA组及RIA组静脉泵注瑞芬太尼1.0 μg-kg-1·min-1 RIA组行切口痛模型;RIL组经腰椎L3-4间隙注射0.75%罗哌卡因0.12 ml/kg,10 min后静脉泵注瑞芬太尼1.0 μg·kg-1·min-1,持续2 h,同时行切口痛模型。分别于置管前T0,给药前T1,每组给药后1/2 h(T2)、1 h(T3)、2 h(T4)及停药后1/2 h(T5)测量大鼠的热痛觉阈值(分别为T0~T5)。T5时点测量完热痛阈值后处死大鼠,取其背根神经节及神经纤维,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DRG上的Nav1.8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大鼠热痛阈值结果:各组大鼠的体重、置管前(T0)、给药前(T1)(P>0.05)。T2、T3、T4时点,与 C 组比较,R、RI、RA、RIA 及 RIL 组热痛阈值明显升高(P<0.05)。T5时点,与C组比较,R、RI、RA及RIA组大鼠的热痛阈值下降(P<0.05); RIL组大鼠热痛阈值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R组与RI组比较大鼠热痛阈值升高(P<0.05); R组与RA组比较热痛阈值下降(P<0.05); RI组大鼠热痛阈值均低于RIA组和RIL组(P<0.05); RIA组大鼠热痛阈值低于RIL组。RT-PCR和免疫组织化结果:与C组比较,RA、RIA、RIL组Nav1.8通道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 ; R、RI组Nav1.8的通道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其中RI组Nav1.8通道mRNA和蛋白表达增高程度高于R、RIA及RIL组(P<0.05)。与C组比较,R、RI组的条带亮度值明显增加,RA、RIA、RIL组的条带亮度值下降(P<0.05);其中R组与RI组比较条带亮度值下降,与RA组比较条带亮度值升高(P<0.05); RI组的条带亮度值高于RIA、RIL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切口痛诱发大鼠痛觉过敏时其背根神经节上Nav1.8的表达增加;Nav1.8不是参与瑞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切口痛诱发大鼠痛觉过敏的唯一通道;罗哌卡因可通过有效的减少Nav1.8的表达阻滞瑞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切口痛诱发大鼠的术后痛觉过敏。

刘息芳[9](2014)在《东亚钳蝎重组活性多肽AGAP的镇痛作用及离子通道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亚钳蝎抗癌止痛肽(Antitumor-analgesic peptide,AGAP)是具有药用价值的重组活性多肽。前期实验结果表明,在热板实验和醋酸扭体实验中,AGAP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本课题旨在进一步研究AGAP的镇痛活性,探讨其可能的镇痛作用机制。本研究首先对AGAP的镇痛活性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在0.25 mg/kg-1.0 mg/kg剂量范围内,单次尾静脉给予AGAP可以显着抑制福尔马林引起的一相和二相痛,呈剂量依赖关系,说明AGAP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为阐明AGAP可能的镇痛作用机制,本研究建立了成年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nlia,DRG)神经元的急性分离方法。通过应用膜片钳技术测定小直径DRG神经元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VGSCs)电流、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calcium channels,VGCCs)电流和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potassium channels,VGPCs)电流,表明急性分离的大鼠小直径DRG神经元上表达多种离子通道,较好地保持神经元的功能,满足后续实验的需要。本研究应用膜片钳技术考察了 AGAP对急性分离大鼠小直径DRG神经元VGSCs、VGCCs和VGPCs三种离子通道的电流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 nM-1000 nM浓度范围内,AGAP能够以浓度依赖的方式降低神经元钠电流,IC50值为200.7 nM。1000 nM AGAP能够:(1)以电压依赖的方式抑制钠通道Ⅰ-Ⅴ曲线,使其稳态激活曲线向左偏移;(2)明显抑制神经元河豚毒素非敏感型(Tetrodotoxin-resistant,TTX-R)钠电流,抑制率为42.8%;(3)明显抑制神经元Nav1.8电流,抑制率为59.4%,并使Nav1.8通道稳态激活曲线和失活曲线均向左偏移;(4)抑制神经元Nav].9电流,抑制率为33.7%,但对Nav1.9稳态激活曲线和稳态失活曲线均无明显影响。AGAP对神经元高压激活(High-voltage activation,HVA)和低压激活(Low-voltage activation,LVA)钙电流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在3 nM-3000 nM浓度范围内,AGAP对神经元HVA和LVA钙电流均有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关系,IC50值分别为89.6 nM和71.9 nM。在10 nM-1000 nM浓度范围内,AGAP以时间依赖和电压依赖的方式抑制HVA和LVA钙电流。1000 nM AGAP对HVA和LVA钙通道稳态激活曲线和稳态失活曲线均无明显影响。1000 nM AGAP能够抑制N型和L型HVA钙通道电流,抑制率分别为78.2%和57.3%。AGAP对神经元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研究表明:300 nM AGAP对神经元瞬时外向钾电流有较弱的抑制作用,对延迟整流钾电流没有影响。为考察AGAP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机制,本研究建立了大鼠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以模型大鼠手术侧和非手术侧L4-6腰段小直径DRG神经元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了 AGAP对Nav1.8电流和Nav1.9电流以及它们的通道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AGAP能够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CCI模型大鼠两侧神经元的Nav1.8和Nav1.9电流。1000 nM AGAP能够:(1)以电压依赖方式抑制大鼠两侧神经元Nav1.8通道Ⅰ-Ⅴ曲线,使Nav1.8通道稳态激活曲线和稳态失活曲线均向左偏移;(2)以电压依赖方式抑制大鼠两侧神经元Nav1.9通道Ⅰ-Ⅴ曲线,但对Nav1.9通道动力学特征均无明显影响。综上,本研究表明AGAP具有较强的镇痛活性,并首次发现其镇痛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功能相关,降低了神经元的兴奋性,这些可能是其发挥镇痛作用的重要机制。

许乐[10](2014)在《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9在大鼠实验性牙髓炎牙髓中表达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电压门控钠通道(voltage gated sodium channel, VGSC) Nav1.9多表达于初级感觉神经元细胞的细胞膜上,其主要通过对动作电位电流的调控作用,影响由病理损伤及炎性刺激等因素所致疼痛的发生、发展。本实验成功建立大鼠实验性牙髓炎模型,通过对大鼠行为学表现观察,牙髓组织病理切片分析及疼痛炎性介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α)测定确定炎性疼痛程度,进而检测Nav1.9在实验性牙髓炎牙髓组织中的表达,探讨Nav1.9与炎性疼痛的关系,为临床上进一步研发行之有效缓解牙痛的方法提供新的思路及初步理论基础。方法将建立实验性牙髓炎模型的36只大鼠分为3组(实验组):造模后1d、3d、5d组,每组12只。12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反转录聚合酶链(reversetranscription PCR, 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牙髓中TNF-α和Nav1.9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牙髓中Nav1.9蛋白的表达并对各组间的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实验组大鼠均成功建立试验性牙髓炎模型,RT-PCR结果显示,3个实验组TNF-α的表达(1d组:0.514±0.098,3d组:0.739±0.104,5d组:1.238±0.082)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0.147±0.016),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0.223±0.020)相比,实验组牙髓中Nav1.9mRNA相对表达量(1d组:0.296±0.038,3d组:0.409±0.013,5d组:0.487±0.028)均呈显着上升趋势,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1d组、3d组及5d组牙髓中Nav1.9的表达量分别为(4.013±0.292)、(5.143±0.101)、(5.835±0.088)及(6.307±0.137) μg/L,各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3个实验组Nav1.9蛋白的相对表达量(1d组:0.106±0.007,3d组:0.170±0.013,5d组:0.238±0.004)均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0.073±0.004)(P<0.05)。结论本实验进一步验证了Nav1.9在正常牙髓组织中存在少量且稳定表达,在炎性疼痛牙髓组织中表达增强并随疼痛程度加重而升高,提示Nav1.9可能与炎性牙痛感觉过程的发生相关。进而推测通过某些措施或方法特异性降低Nav1.9表达或抑制其功能,能阻碍炎性牙痛感觉过程发生,产生较好的镇痛效果。Nav1.9很可能成为研究新型低副作用镇痛药物的新靶点。

二、钠通道与痛觉关系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钠通道与痛觉关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p38 MAPK通路上调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6在骨癌痛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基于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骨癌痛大鼠背根神经节mRNA表达差异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仪器设备
        1.3 实验药品、试剂
        2.方法
        2.1 骨癌痛模型建立
        2.2 实验动物及分组
        2.3 影像学检查
        2.4 机械痛阈的测定
        2.5 骨癌痛大鼠背根神经节提取
        2.6 骨组织病理检查(HE染色)
        2.7 骨癌痛大鼠背根神经节m RNA表达谱的检测
        2.8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2.9 统计分析处理
    结果
        1.胫骨内注射乳腺癌细胞MRMT-1 引起雌性SD大鼠骨痛
        2.骨癌痛引起大鼠DRG中 mRNA的差异表达
        3.qPCR法验证mRNAs表达差异
        4.骨癌痛大鼠与假手术大鼠差异表达mRNA的 GO分析
        5.骨癌痛大鼠与假手术大鼠差异表达mRNA的 KEGG分析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p38 MAPK通路上调Nav1.6 通道在骨癌痛发生中的作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仪器设备
        1.3 实验药品、试剂
        2.方法
        2.1 针对Nav1.6 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构建和包装
        2.2 鞘内置管
        2.3 药物准备
        2.4 实验分组
        2.5 Western Blot
        2.6 免疫荧光
        2.7 统计分析处理
    结果
        1.Nav1.6 在骨癌痛大鼠背根神经节中的表达升高
        2.抑制DRG中 Nav1.6 表达可改善骨癌痛大鼠机械痛敏
        3.骨癌痛大鼠背根神经节中MAPK信号通路磷酸化激活
        4.鞘内注射p38 MAPK抑制剂明显升高骨癌痛大鼠机械痛阈
        5.鞘内注射P38 MAPK抑制剂降低DRG中 Nav1.6 的表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电压门控钠通道在慢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学习成果
致谢

(2)Notch1抑制剂下调ROCK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钠通道与糖尿病痛性神经病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内源性硫化氢上调Nav1.7电压门控钠通道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实验方法
结果
    1.SNI造模后Nav1.7和CBS在 DRG神经元上表达增加
    2.内源性H_2S激活MEK/ERK信号通路上调Nav1.7 的表达
    3.内源性H_2S激活MEK/ERK通路上调Nav1.7 增强DRG神经元兴奋性
    4.内源性H_2S通过调节Nav1.7 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
讨论
    1.SNI大鼠DRG神经元上内源性H_2S增加能上调Nav1.7 的表达
    2.内源性H_2S通过激活MEK/ERK通路上调Nav1.7 的表达
    3.内源性H_2S上调Nav1.7 通道增强DRG神经元的兴奋性
    4.内源性H_2S通过上调Nav1.7 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
    5.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4)龙血竭黄酮类成分对河豚毒素不敏感型钠通道作用方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龙血竭及其黄酮类成分镇痛的研究
        1.1.1 龙血竭简介
        1.1.2 龙血竭及其黄酮类成分的镇痛药理研究
    1.2 疼痛与电压门控钠通道
        1.2.1 疼痛的产生和分类
        1.2.2 疼痛与电压门控钠通道
    1.3 受体假说模型
    1.4 药物相互作用分析
    1.5 电压门控钠通道与CAMP-PKA信号通路
    1.6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龙血素B对TTX-R钠电流作用方式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药品来源
        2.2.2 实验动物
        2.2.3 实验溶液配制
        2.2.4 实验仪器
        2.2.5 大鼠DRG细胞的急性分离与培养
        2.2.6 电生理膜片钳实验记录
        2.2.7 膜片钳数据分析及曲线拟合
    2.3 实验结果
        2.3.1 TTX-R钠电流Run-Down现象
        2.3.2 龙血素B对大鼠DRG细胞TTX-R钠电流峰值的影响
        2.3.3 龙血素B调制TTX-R钠电流作用方式的判定
    2.4 结论
第三章 龙血素B调制TTX-R钠电流作用机制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溶液配制
        3.2.3 ELISA试剂盒实验
        3.2.4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
        3.2.5 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龙血素B诱导的DRG细胞cAMP水平的变化
        3.3.2 龙血素B诱导的DRG细胞PKA水平的变化
        3.3.3 H-89阻断龙血素B对DRG细胞TTX-R钠电流的抑制作用
        3.3.4 毛喉素对大鼠DRG细胞TTX-R钠电流的调制作用
    3.4 结论
第四章 龙血竭黄酮类成分联合效应对TTX-R钠通道电流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实验溶液配制
        4.2.3 数据处理与曲线拟合
    4.3 实验结果
        4.3.1 剑叶龙血素A与剑叶龙血素B组合药物对TTX-R钠电流的抑制作用
        4.3.2 剑叶龙血素A与龙血素B组合药物对TTX-R钠电流的抑制作用
        4.3.3 剑叶龙血素B与龙血素B组合药物对TTX-R钠电流的抑制作用
        4.3.4 剑叶龙血素A、剑叶龙血素B与龙血素B组合药物对TTX-R钠电流的抑制作用
    4.4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天麻素通过调节Nav1.7/Nav1.8通道以及背根神经元兴奋性缓解化疗药物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Nav_1.7通道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特异性阻断剂以及相关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IL-6调控Nav1.3表达在三叉神经痛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绪论
第一部分 血清炎症因子与三叉神经痛的相关性分析
    1.1 前言
    1.2 材料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部分 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建立及痛阈检测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部分 Nav1.3 在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中的表达和分布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部分 IL-6在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中的表达和分布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部分 IL-6和Nav1.3 在三叉神经痛发病中的作用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与学术论文

(7)Nav1.8介导大鼠痛觉传入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一、疼痛的机制及影响
    二、癌症疼痛的临床诊疗现状
    三、钠离子通道、背根神经节与癌痛
    四、疼痛与药物治疗的研究
第一部分 NAV1.8 在BMK I疼痛模型中的作用机制
    引言
        一、实验性BMK I疼痛模型的建立
        二、NAV1.8 与疼痛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与主要材料
        二、研究方法
        三、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BMK I诱导大鼠单侧疼痛行为学检测
        二、BMK I疼痛模型DRG神经元NAV1.8 转录水平上调
        三、NAV1.8 在不同DRG神经元细胞上不同的定位特征
    讨论
第二部分 NAV1.8 在大鼠骨癌痛模型中的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与主要材料
        二、研究方法
        三、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大鼠体重、疼痛行为学及影像、病理
        二、大鼠DRG神经元NAV1.8 的RT-PCR检测
        三、大鼠DRG神经元免疫荧光染色检测
    讨论
第三部分 钠离子通道阻滞剂草乌甲素对NAV1.8 的调控作用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与主要材料
        二、研究方法
        三、数据分析与统计处理
    结果
        一、BLA对NAV1.8 峰钠电流及稳态激活的影响
        二、BLA对NAV1.8 电流稳态失活的影响
        三、NAV1.8 的动力学参数
        四、10 ΜM BLA持续灌流后,对NAV1.8 电流的改变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8)Nav1.8在瑞芬太尼诱发大鼠痛觉过敏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1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第2章 研究结果
第3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综述:瑞芬太尼与痛觉过敏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东亚钳蝎重组活性多肽AGAP的镇痛作用及离子通道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AGAP的镇痛活性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章 小直径DRG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实验结果
        1. 大鼠小直径DRG神经元的鉴定
        2. 小直径DRG神经元的电生理学特性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AGAP对小直径DRG神经元上钠、钾、钙离子通道的影响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实验结果
        1. AGAP对神经元的钠电流及通道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2. AGAP对神经元的TTX-R钠通道的影响
        3. AGAP对神经元的Nav1.8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4. AGAP对神经元的Nav1.9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5. AGAP对神经元高压激活钙通道电流的影响
        6. AGAP对神经元的高压激活钙通道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7. AGAP对神经元低压激活钙通道电流的影响
        8. AGAP对神经元低压激活钙通道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9. AGAP对神经元的钾电流的影响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AGAP对CCI模型大鼠小直径DRG神经元离子通道的影响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实验结果
        1. CCI模型的建立
        2. HE染色
        3. AGAP对CCI模型大鼠神经元上Nav1.8通道的影响
        4. AGAP对CCI模型神经元Nav1.8通道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5. AGAP对CCI模型神经元Nav1.9电流的影响
        6. AGAP对CCI模型神经元Nav1.9通道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讨论
    小结
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缩略词表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附件

(10)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9在大鼠实验性牙髓炎牙髓中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及来源
        2.1.3 常用试剂及其配方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造模
        2.2.2 动物行为学表现观察
        2.2.3 心脏灌注及牙髓组织切片常规 HE 染色
        2.2.4 RT-PCR 法检测 TNF-α及 Nav1.9 的表达
        2.2.5 ELISA 法检测 Nav1.9 的表达
        2.2.6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 Nav1.9 的表达
        2.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动物一般情况
    3.2 组织学观察
    3.3 RT-PCR 法检测 TNF-α及 Nav1.9 的表达
    3.4 ELISA 法检测 Nav1.9 的表达
    3.5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 Nav1.9 的表达
4 讨论
    4.1 Nav1.9 与疼痛传导
    4.2 口腔颌面疼痛传导机制
    4.3 Nav1.9 与口腔颌面疼痛的潜在关系
    4.4 应用前景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钠通道与痛觉关系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p38 MAPK通路上调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6在骨癌痛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林铭雪.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Notch1抑制剂下调ROCK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D]. 邵青. 济宁医学院, 2020(01)
  • [3]内源性硫化氢上调Nav1.7电压门控钠通道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D]. 谭朝阳.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4]龙血竭黄酮类成分对河豚毒素不敏感型钠通道作用方式的研究[D]. 潘鑫鑫.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5]天麻素通过调节Nav1.7/Nav1.8通道以及背根神经元兴奋性缓解化疗药物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D]. 王香雨.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6]IL-6调控Nav1.3表达在三叉神经痛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刘明兴.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7]Nav1.8介导大鼠痛觉传入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D]. 程志军. 第二军医大学, 2017(06)
  • [8]Nav1.8在瑞芬太尼诱发大鼠痛觉过敏中的作用[D]. 阮家信.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3)
  • [9]东亚钳蝎重组活性多肽AGAP的镇痛作用及离子通道机制研究[D]. 刘息芳. 沈阳药科大学, 2014(05)
  • [10]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9在大鼠实验性牙髓炎牙髓中表达的研究[D]. 许乐. 安徽医科大学, 2014(11)

标签:;  ;  ;  ;  

钠通道与痛觉关系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