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庐江职业大学期刊论文索引

2001年庐江职业大学期刊论文索引

一、2001年鹭江职业大学学报论文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苏叶[1](2021)在《从文学到图像 ——苏轼赤壁二赋的文化增殖》文中研究指明文化增殖属于传播学的范畴,文化传播中的增殖既有对原文化的拓殖,也有对原文化的升华。本文聚焦苏轼赤壁二赋,讨论二赋传播过程中文本、书法、绘画的互释关系,以二赋书画作品的接受与增殖为主,重点讨论二赋在传播过程中衍生出的新的文化意义价值,进而探究文学艺术作品经典化的过程与规律。东坡九次游览黄州赤壁,留下了经典的赤壁二赋文。其一生亲书赤壁二赋近二十次,并多持赠友人。作品保存形式多样,墨迹、刻帖、碑刻均有流传。史上多载有东坡为同一友人数次书写二赋存世,《晚香堂苏帖》与《景苏园帖》收录的苏轼书《前后赤壁赋并跋》即为例证。因崇宁年间苏轼书迹大都被毁,二赋墨迹只有一件行书《赤壁赋》得以保存,小楷《赤壁赋》以及《后赤壁赋》均已失佚。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苏轼书《赤壁赋》墨迹应是进入内府之前为梁清标重裱本,且墨迹卷前补书者为文彭并非文徵明。《馀清斋法帖》收录的苏轼书《赤壁赋》摹勒底本为未损本苏轼行书《赤壁赋》,后被黄履常所藏。从帝王到文人多有临摹或重书赤壁二赋,南宋二帝曾亲书《后赤壁赋》,他们对二赋的推崇促使影响甚剧的二赋经典化。与南宋同期的金朝以及之后的元代,文人崇尚苏轼,多有学苏轼诗文书画之人。明代初期,因帝王推崇程朱理学,从统治者到文人都淡忘了苏轼,然中后期却多有书赤壁二赋者。清帝王也多有重书苏轼二赋以及临摹他人书二赋作品。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导向外,或出于对苏轼的欣赏,或者对他人所书《赤壁赋》的喜好。清代由于帝王崇董、崇赵风尚的引导,苏轼书风并未引领时代潮流,但苏书的影响却一直存在,文人也多书二赋。《赤壁赋图》为赤壁赋文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文中将《赤壁赋图》分为全景分段式《赤壁赋图》和单景主题式《赤壁赋图》。因赤壁二赋自身的文学性不同,《前后赤壁赋图》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后世《赤壁赋图》是在对二赋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前赋文中描写的场景比较单一,大都是对苏子与客泛舟江上的描绘,因而《前赤壁赋图》大都围绕着“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展开。《后赤壁赋》文蕴含的故事性强于前赋,突出人物活动与故事情节,因而《后赤壁赋图》多有长卷传世。文人们热衷以赤壁二赋为母题创作《赤壁赋图》,不管是逐渐趋于程式化构图的明代,还是将创作《赤壁赋图》作为文人趣味的清代以及宋元时期文人的不同目的,二赋以图文的形式频频出现在历代文人笔下,这促进了二赋的经典化。在《赤壁赋图》中存在着较多的题跋,画家以赤壁二赋为题材创作《赤壁赋图》,接受者又将观赏《赤壁赋图》的感悟创作成文学作品,并以书法的方式题写于画面上,形成了书画文的交互。在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中,题跋文字基于图像产生,并通过书法得以呈现,三者之间的互动为作品的经典化打下了基础。从文学上看,文人们借题跋这一特殊的文体创作了题《赤壁赋图》诗文,试图围绕《赤壁赋图》与苏轼进行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从艺术上看,图画与文字相融、互相映衬,是对画面的延伸,最终共同重创出一幅完整的作品,是对二赋文多重意蕴的呈现,并在图像意义上诠释着赤壁二赋的经典化过程。对东坡形象的描绘是对东坡精神的追寻,呈现的是文人心中的东坡样貌。在《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已经升格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寥寥几笔却可见东坡风神。东坡的真实形像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模糊,绘画中的东坡形象却逐渐符号化,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的象征。明清文人篆刻的兴起与兴盛使得篆刻创作主体身份发生转变,文人们用篆刻的方式来遣兴。明代文人多有取赤壁二赋中语入印,这为印章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使得篆刻的独立性得以凸显。而清代不仅印文内容选取二赋语,还多有通体印石镌刻《赤壁赋图》的现象。文房中的摆件等也多镌刻以东坡与友人泛舟的主题,且材质选择趋向多样。不仅限于石头,在玉、石、木、竹等材质上刻二赋,镌刻《赤壁赋图》的现象多有存在。这充分显示文人篆刻家浓厚的东坡情结与赤壁偏好。对苏轼的追慕不仅仅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日本、韩国文人同样钦慕苏轼。日本文人对二赋的接受主要表现在题《赤壁赋图》诗文、举行赤壁会与寿苏会上以及画《赤壁赋图》上。他们对赤壁二赋的接受或是因二赋中的禅意。且他们对苏轼的理解又不仅仅限于形式上的模仿,在举行“寿苏会”时往往会陈列一些以二赋为题材的中、日文人的书画作品。日本在继承中国绘画的基础上与本国文化相融,呈现出相似而又不同的画面。他们绘制《赤壁赋图》不仅仅表达对苏轼的崇尚,对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向往,而且更注重描写历史战争场景。韩国对二赋的接受则表现在基于赤壁二赋创作诗文。他们对赤壁二赋的接受影响着朝鲜王朝的文学发展,催生了“赤壁文学”。文人们在诗文中或化用二赋中词句,或引用原句,或仿作二赋。李朝文人对二赋既有承袭也有发展,在本国文化生态下赋予了二赋新的内涵,并在接受二赋思想的基础上,衍化出更多的文学作品。韩国文人效仿苏轼进行赤壁游,也是他们接受二赋的方式。“拟把汉江当赤壁”,七月既望、十月既望的赤壁游使得朝鲜文人更关注东坡的《赤壁赋》,大众也形成了赤壁游的习俗。二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文化价值,影响着海内外文学与艺术的发展。文人们用书、画、文等方式为二赋本身增加新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从文学到书法、绘画、题跋的二度创作,时间的沉淀与层累堆积成就了赤壁二赋的经典化。这一过程充分地体现了二赋文的文化增殖。

汪淑君[2](2019)在《中央苏区音乐文化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央苏区,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与意义,是由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为中国解放事业而浴血拼搏的过程中开辟的面积最大的根据地,它的地域主要包括江西的赣南、福建的闽西和赣粤闽边。1927年,在毛泽东同志的指导下,部队打出中国工农红军的旗号进入井冈山,红军革命奋斗时期就此开始。中央苏区的中心是江西瑞金,在革命精神、战争背景等特定的历史时期下,中央苏区产生了一种新型的音乐文化,这种文化沐浴着马列主义的阳光雨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的洗礼,在中国共产党的统筹指导下,在苏维埃政府的关怀和培育下,中央苏区音乐文化茁壮成长。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央苏区音乐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时期宝贵的精神食粮。它不仅表现出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中央苏区军民的艰苦奋斗和浴血奋战的精神,同时也向后人昭示着战争岁月不可磨灭的精神痕迹。中央苏区音乐文化的创作题材非常丰富,形式多样,主体明确,政治指引性强,这些音乐文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革命音乐财富。同时,中央苏区音乐文化的价值对于推进中央苏区音乐文化的宣传普及,坚持文艺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更好的结合到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及如何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与文艺相结合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继承和发扬中央苏区音乐文化,是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和发扬中国的优良传统的过程,对于传播社会主义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旋律、塑造引领社会主义风气具有着重要的推动、促进作用。因此,研究中央苏区的音乐文化有着深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广泛搜集和整理中央苏区音乐史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共产党奋斗的轨迹、历程以及红军革命的历史背景,对中央苏区音乐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探讨,笔者将其划分为六个主要部分。首先是绪论,主要由四个环节构成,做出了系统而全面的叙述,在选题依据的基础上,明确表达了本文价值所在,并将现有的学术体系和探究方向一一呈现,为本文的研究奠定背景材料。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中央苏区音乐文化的历史进程,一共从三个方面进行分解阐述,分别是初创时期、成长时期以及繁荣时期。试图分析各个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与开展的各项音乐活动,来更加透彻的了解整个中央苏区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第三部分分别从政治教育的功能、宣传动员的功能、以及文化娱乐的功能三个方面重点论述中央苏区音乐文化的功能。通过不同角度的剖析,探讨其对各个地区红军、农民和敌军的作用,以及中央苏区音乐文化是如何配合革命运动而进行不断发展的。第四部分主要叙述中央苏区音乐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特征,分别是革命音乐同革命斗争生活相结合、高度强调文艺作品的思想教育作用、歌曲表现形式的通俗化和大众化、以及工农大众直接参与文艺创作的又一创举。第五部分是研究和探讨中央苏区音乐文化的历史意义及当代价值,具体从音乐史和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两个方面入手,同时总结苏区音乐文化在当代的审美价值、传承价值及教育价值。第六部分是笔者对于保护和推广中央苏区音乐文化所提出的分析、理解与建议。本文的研究主要从中央苏区音乐文化的总体情况结合中央苏区具体的音乐作品来进行研究,并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对中央苏区音乐文化的历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同时对中央苏区音乐文化的价值进行了深度剖析,对中国当代审美价值、传承价值和教育价值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黄新晨[3](2019)在《林希元诗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林希元,字茂贞(一作懋贞),号次崖,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厦门市翔安区)人,明代颇具见识与才干的治世能臣、理学家、文学家。思想上,大胆批判前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反对句拟字摹、拟古蹈袭,推举唐宋散文,倡导文以明道,可谓明中后期反对秦汉复古派的先声,对改变文坛流弊起到积极的影响。文学创作上,诗歌题材丰富,韵味各具,赠别送行之作情真意切,遣志述怀之作慷慨壮烈,忧民伤乱之作沉郁悲痛,借助修辞、用典、铺陈等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彰显个体情怀。散文方面,涵盖奏疏文、尺牍文、序体文、哀祭文、墓表、志铭等文体,或直抒胸臆、尽所欲言,或善用议论、以小见大,或以理纬文、自出机杼,彰显独特的创作特点与文学意识。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林希元生平、家学、家风及交游情况,展示人生遭际对个体情性与文学创作的濡染。第二部分:以文本为出发点,分门别类剖析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点。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奏疏文、尺牍文、序体文、哀祭文等四类散文文体及其散文艺术特点。第四部分:阐述林希元的文学主张及其在当时社会所处的社会地位与影响。

冯建军[4](2019)在《基于FDM快速成型制造的工艺参数优化与分层算法的研究》文中提出熔丝堆积成型技术(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 FDM)是一种集CAD、CAM、CNC、材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制造技术。该技术创立了产品开发的新模式,使设计师以前所未有的直观方式体会设计的效果,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降低了企业投资新产品的风险。但是该技术在加工效率和产品成型精度等方面与传统制造方法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限制了该技术的发展空间,因此对成型精度的提高和分层算法的改进成为了目前快速成型技术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首先从工艺方面对该技术展开了研究,通过选取工艺参数中的分层厚度、扫描速度、喷头温度、填充线宽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分别对成型件在X、Y、Z三个方向的尺寸精度进行了正交试验的研究,把信噪比作为衡量产品精度性能指标,采用极差分析法分别选取出成型件在X、Y、Z方向的最优参数组合,不仅达到了优化参数的目的,而且极大的缩短了优方案的选取时间。之后本文通过方差分析法对试验数据做进一步的方差分析计算,建立方差分析表,得出工艺参数在X、Y、Z方向尺寸精度显着性影响次序。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单目标参数优方案预测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试验证明了预测方程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其次本文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权矩阵的方法把成型件X、Y、Z三个方向的成型精度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分析,并在传统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找出满足成型件整体尺寸精度最高的工艺参数组合方案。最后本文对等层厚分层算法展开了研究,在现有分层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算法,并通过试验评估显示,该算法在保证加工精度的前提下,不仅实现简单,而且计算效率高,可以获得封闭、完整的分层轮廓。

郑茹[5](2018)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文中指出学术期刊是以探索、积累和传播人类的科技知识、先进思想为基本目标的特殊出版物。学术期刊凝聚着学者的智慧,对科学研究具有导向作用,学者以期刊为阵地分化出动态聚合的论域,催化新的成果的产生。学术期刊的出版研究目的在于考察学术期刊出版活动的诸多环节以及出版要素,揭示学术期刊出版的演化历程,探索学术期刊出版规律,揭示出版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贯穿出版活动始终的准则和规范等。相比于自然科学期刊而言,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出版研究更容易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与制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具有为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独特功能,因此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出版进行长时段研究,能够揭示不同历史阶段下社会对学术知识、先进思想的需求情况,以及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所呈现出的表现形态和差异性,可以镜观不同时期的学术发展情况。本研究采集1949-2016年CNKI近60年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征稿启事,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并且有针对性的利用CNKI公开的期刊出版数据,作为征稿启事的补充,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历年期刊出版史料进行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研究的时间跨度涵盖建国至今,涉及了人文社会科学19个一级学科,因此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面貌和学术期刊出版生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揭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基本情况,梳理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发展的概貌。包括期刊种类走势、地域分布、学科的基本分布等。(2)揭示建国以来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规范演变及完善历程。包括审稿制度、出版要求,如稿件类型以及论文格式(题名、摘要、引文)等方面的要求。(3)通过分期研究将建国后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分析,揭示每个阶段期刊的发展特征;通过分层研究重点分析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以及网络期刊等特殊类型,揭示名刊工程期刊的示范作用、核心期刊的引领效应以及网络期刊的倒逼效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现有的研究中宏观层面、全景式、整体性研究较为少见。本研究从宏观层面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出版演化状况所做全景式描摹,是对以往以单一期刊或某类期刊、某地区出版期刊为主的个案式研究的补充,能够从多维度揭示建国以来学术期刊出版演变的过程。同时,也能够从微观层面,揭示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不同类型期刊的出版特征。(2)针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进行长时间段连续性研究的方法、区别于节点研究。本研究的时间范围是建国至今,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上考察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生态,既可以形成时间上的演化研究,也可以针对某一时间进行横向比较,在已有的期刊出版史研究中较为少见。本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其一,建国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基本生态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发展过程较为波折,全国范围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的学术期刊的发展差距较大。其二,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规范受欧美影响,日益与世界对接,审稿制度、稿件类型以及论文的写作规范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完善。其三,从分期情况看,不同历史时期的期刊出版在种类、发展速度、学科组成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受复杂的社会环境、学术水平、科学技术的影响,期刊的出版呈现不同的状态。从分层情况看,核心期刊对学术期刊的规范具有引领效应,“名刊工程”对大学学报的发展具有示范效应,网络期刊对纸本期刊具有倒逼效应。本研究的价值主要在于呈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期刊出版的整体面貌和出版规范发展的完整过程,从学术期刊出版中出现的基本现象出发,涉及到学术期刊出版的诸多方面,揭示学术期刊发展中经历的低谷和浪潮,从而为本土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汤迎迎[6](2018)在《北宋新旧党争视角下的苏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苏颂,字子容,同安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其父苏绅是入宋以来同安苏氏培养出的第一位进士,官至翰林学士,为苏颂积累了人脉,为同安苏氏在苏颂一代发展到顶峰奠定了基础。苏颂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而神宗和哲宗朝党争激烈,因此他的仕途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但他终在北宋后期复杂的政治环境、党争激烈的情况下当上宰相,并于徽宗崇宁四年(1105)绘像景灵宫。在北宋新旧党争的背景下,以苏颂为主线,重点分析他的关系网、所主导的婚姻关系及其奏议内容。苏颂的交往对象中既有司马光、文彦博等旧党领袖,又有曾公亮、邓润甫等新党官员。在婚姻关系上,苏颂选择与新党元绛、林希,旧党吕公着家族、欧阳修联姻。在苏颂的奏议中,没有一篇弹劾奏议。在政治上,苏颂是一位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阿附党派的官员,从不恶意攻击他人,尚有君子之风。虽然苏颂的一些行为和选择确实是出于保护自己和家族日后发展考虑,但反过来看,也是北宋党争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总的来看,苏颂以不立党援,议论持平自居,但苏颂得以善终的结局,除此之外,还与苏颂自身学识渊博、善于经营与同僚、皇帝之间的关系是分不开的。

王世超[7](2018)在《《林次崖先生文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希元生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教育过程中受其父林应彬、其师蔡清、刘玉影响至深。正德十二年(1517年)林希元通过科举入仕,两次致仕回籍,仕官经历极为坎坷。林希元一生交游广泛,按其人生经历分为在乡读书、入仕为官、致仕回籍三个时期。林希元交游范围分布于福建、南京、泗州、广州、钦州等地方。科举考试、地域范围、教育理念、理学主张、朋友德行都成为影响林希元交游的重要因素。《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是明朝正德、嘉靖年间政治官员林希元的个人文集,最早由林希元之子林有梧所编,初刊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如今可见最早版本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陈胪声诒燕堂刻本,另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厦门大学出版社点校本。《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收录林希元所作奏疏、书信、序、墓志铭、记、传、行状和诗词,按照内容分为政论类、交游类和杂议类文章。林希元上疏的奏章是其政论类文章主要的材料来源。致仕回籍期间,林希元勤于读书,专于着述,常受四方百姓所托,作序、祭词和墓志铭。从《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可看其中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学术、教育思想和主张。其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选官、官吏考核、救荒、治理边患等方面;经济发展方面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平原地区以农为本,开发荒地,积极屯田。在沿海地区积极通商,帮助边民获利;文学方面反对一味复古,认为诗文“贵在适用”;理学方面,认为“义理非一人所能尽”。教育方面,重视师儒,建立师学,育才求贤等。《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从士大夫的视角对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的政治事件进行记载,保存了珍贵的政治史料,对于解读和复原明代嘉靖年间真实的政治事件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可以与正史相互补充。《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所记载的嘉靖三年泗州灾荒的社会状况、嘉靖十四年钦州的发展概况以及嘉靖二十年后福建同安的百姓生活疾苦,保存了大量的社会史料,由此反映明代大背景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邢瑞姗[8](2018)在《漳州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漳州海丝文献是指产生于漳州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背景下的、涉及海上交通、海外贸易、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的地方文献,具有存史、资政、教化等文献价值。在区域文化背景下,漳州海丝文献的整理与开发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本文以漳州海丝文献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科学方法,对漳州海丝文献的整理开发现状进行系统研究。本文立足于漳州海丝文献的概貌,从漳州海丝文献的概念界定到文献类型、文献特点、整理开发的意义,系统概述了漳州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的整体情况,论述了漳州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的特点,分析了目前漳州海丝文献整理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最后就现存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和思路,对漳州海丝文献整理开发中遇到的观念、技术、人员等问题做了解答。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希望能对漳州海丝文献的整理开发工作和相关文献成果的有效利用提供参考帮助。

黄艺娜[9](2017)在《唐宋以降九龙江北溪中下游区域社会研究》文中提出九龙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河流,其干流北溪中下游地区作为福建少有的平原地带,是早期福建外来移民的重要聚居地。移民与土着的冲突与融合,移民族群之间的竞争与协作,在北溪这块山海之间的缓冲地带交织成复杂的社会网络。如何最大限度利用本地区的山海之利,成了当地乡族的重要课题。由于社会史研究的线索繁多,不易索解,本文选取北溪流域的开发主力金沙、银塘、玉兰、碧溪等四个村落作为典型进行考察,探讨不同历史阶段中北溪流域的社会形态及其发展策略。在北溪流域的开发史上,这四个村落相次代迭,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大放异彩,足以充当特定历史阶段的代表。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结合对民间文献与官方史志的利用,按时间顺序对唐宋以降北溪中下游区域社会的历史进行勾勒,主要内容有.:考察唐代陈元光父子平定九龙江两岸的“蛮獠之乱”并建置漳州的事件所蕴含的拓荒精神,考证追随陈氏父子的部分开漳将士后裔“北溪四乔木”在北溪中下游一带肇基繁衍的时间;以“北溪四乔木”之一的碧溪杨氏为例,详细论述宋代开漳部将后裔肇基的历史渊源及开发山林等举措;从被誉为“北溪先生”的朱熹门生陈淳及其撰写的民间信仰系列文章观察该区域民众精神文化世界的建构;以银塘赵氏为例,分析明代该区域的家族社会强化历程,探究其经营空间的扩展历史;以浦南墟为例,探讨明清以降北溪社会的商业化转进,考证浦南墟兴衰嬗变的时间,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影响、与漳州地方社会的关系等;复原雍正三年(1725)发生在北溪中下游的碧溪、玉兰两村的宗族械斗及其善后处理的历史,探讨清初闽南家族势力的消长对地方社会秩序的影响,进而归纳宗族械斗频发的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借助以上内容的考察,可以发现:九龙江北溪中下游流域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工程,从蛮荒一片,到军事建置、山林开发、文化养成、家族建构、墟市经营,皆需排除万难的拓荒精神去面对。在九龙江北溪中下游流域开发的不同阶段,当地乡族必须针对社会形态的变迁,适时采取与之相应的发展策略,充分利用本区域山海之利,方能取得更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在九龙江北溪中下游流域的开发过程中,本区域民众广泛吸收传统文化和外来思想,逐渐建构起以理学和民间信仰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精神世界,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慎终追远、安土重迁、崇文尚武、柔中带刚的性格,又反过来对九龙江北溪中下游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玉努斯江·艾力[10](2017)在《清代塔兰奇人研究》文中提出“塔兰奇”,是对中国新疆伊犁地区和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境内维吾尔人的旧称。塔兰奇,又译为“塔里雅沁”,系古突厥语,其产生与当时新疆地区的土地制相关。从文献学角度而言,该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50年代,但其作为特定人群身份的代称却出现较晚。清朝统一新疆后,在重新组织分散在阿克苏地区的伊犁原有居民的基础上,招募天山南路各地维吾尔人,把他们迁徙至伊犁河南北两岸各地从事农耕,保障了清军的粮食供应并让其上交赋税,按准噶尔旧例被冠以“塔兰奇”一词来称呼。1881年,伊犁维吾尔人迫迁俄属七河省后,塔兰奇一度成为中亚部分维吾尔人的民族称呼。1921年按照塔什干会议的精神,中亚维吾尔人放弃了这一名称,恢复原称——维吾尔。20世纪30年代,即民国新疆军阀盛世才统治时期,“塔兰奇”这一名称具有了民族的含义,被认定为一个民族实体,一直延用到1950-1952年开展的第一阶段民族识别工作中才被禁止使用。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第一章主要围绕塔兰奇人的名称、准噶尔割据政权与天山南北的农耕人口、清朝平定准噶尔等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和探讨。首先就有关塔兰奇名称的几种观点和伊犁八千户的历史以及“塔兰奇”一词的词源进行研究;其次,就准噶尔割据时期天山北部的“塔里雅沁”“布哈拉人”“伯德尔格、乌沙克”等农耕人群进行探讨。第二章主要从军府制和清朝在伊犁推行的农业发展政策、清政府对伊犁塔兰奇人实施的管理和统治方法、清政府在伊犁建立的塔兰奇玉孜村落等三个方面,探讨军府制的设立及其职能、塔兰奇农耕文化的形成、塔兰奇人的司法制度等相关问题,进而勾画出清代塔兰奇人的各种义务、清政府在伊犁建立的塔兰奇玉孜村落的全貌。第三章分三个部分对1864年固勒扎事变与塔兰奇割据政权进行研究。首先从伊犁地区复杂的民族矛盾以及陕甘回民起义对固勒扎事变的影响等方面,对事变爆发的原因进行剖析;其次探讨固勒扎事变后建立的塔兰奇政权体制及其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第三部分结合相关文献,对塔兰奇政权的内部斗争以及沙俄侵略伊犁等对塔兰奇政权的灭亡进行分析。第四章通过对伊犁塔兰奇人迫迁俄属七河省及其建立的村落的研究,阐述塔兰奇人被迫迁往七河省的过程以及迫迁对伊犁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并分析塔兰奇人迁出伊犁后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其对伊犁塔兰奇人的影响等问题。为系统阐述清代塔兰奇人的历史,笔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运用历史文献学、民族学、社会学、田野调查法、历史地理学中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吸收宗教人类学、音乐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口述访谈法的新成就和新方法对清代塔兰奇人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笔者认为,塔兰奇人最初发祥地并不在伊犁,而是在今新疆塔城地区的和布克赛尔一带;“塔兰奇”一名是对历史上被准噶尔统治者强迫从事农耕的部分维吾尔人按照职业认同模式贴上的一种标识。回屯是清政府的一个创举,在清代伊犁的各类屯垦形式中成效最大。就目前而言,伊犁河两岸大部分村落是从清代回屯屯区基础上发展而来,并是其发展模式的延续。新疆伊犁农业的开发史事实上是各个民族共同开发、共同建设、共同反对外来侵略的一部历史。

二、2001年鹭江职业大学学报论文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鹭江职业大学学报论文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从文学到图像 ——苏轼赤壁二赋的文化增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选题缘起
    三、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设想和预期结果
    六、研究意义
第一章 从文到书:苏轼黄州经历与赤壁二赋的书文一体
    第一节 扁舟草履,放浪山水:二赋文本的创作过程与自我调适
        一、文本的创作环境:黄州赤壁位置再讨论
        二、文本的灵感来源:东坡赤壁游考
        三、文本的情感基础:东坡的山水情
        四、文哲之思:从矛盾苦闷到融通万物
    第二节 超绝古今,慨然怀古:二赋意脉分析
        一、同中有异:二赋文本再读
        二、古今之思:二赋文背景重探
        三、羽化登仙:理想与超越
    第三节 二赋文的图像化述说:东坡亲书赤壁二赋考
        一、版本概述与对比
        二、现存墨迹考证
    小结
第二章 以书释文:赤壁二赋传播中的书法艺术增殖
    第一节 宋金时期帝王对苏书的喜好与文人书二赋
        一、二赋经典化的里程碑:南宋二帝书《后赤壁赋》
        二、基于二赋的书法创作
    第二节 元代以赵孟頫为中心的二赋再书写
        一、赵孟頫笔下的二赋
        二、俞和与鲜于枢的二赋书法
    第三节 文董的东坡情结与明代二赋的书法
        一、文徵明家族的二赋收藏与再创作
        二、文氏子弟与祝枝山等“吴门书家”的二赋创作
        三、董其昌的二赋情结与晚明书家再创作
    第四节 清王室好苏之风与二赋书写
        一、清代对苏书的刊刻与崇苏风气
        二、康乾的二赋临摹
        三、清代文人基于二赋的五体创作
    小结
第三章 以画释文:赤壁二赋传播中的绘画艺术增殖
    第一节 《赤壁赋》的叙事化:《赤壁图》画面分段研究
        一、多段式全景《赤壁赋图》
        二、主题式单景《赤壁赋图》
    第二节 《赤壁赋图》题跋研究
        一、基于《赤壁赋图》的文学创作
        二、基于《赤壁赋图》书法创作
    第三节 东坡写真与《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的符号化
        一、颧高少髯黑痣:东坡写真像
        二、《赤壁赋图》中东坡形象的符号化:东坡写意
    第四节 文玩中的《赤壁赋图》:东坡形象的延伸
        一、印章中的《赤壁赋图》
        二、文玩雅器上的《赤壁赋图》
    小结
第四章 文图互释:赤壁二赋在东亚传播中的文图增殖
    第一节 赤壁二赋在日本的接受与二度创作
        一、东坡着述的传入与东坡文化的兴起
        二、“赤壁会”与“寿苏会”
        三、日本的《赤壁赋图》
    第二节 赤壁二赋在韩国的接受与“赤壁文学”
        一、二赋的传播与“赤壁文学”的产生
        二、对二赋的解构与重构
        三、七月既望的泛舟游与《赤壁赋图》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2)中央苏区音乐文化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二、研究状况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二章 中央苏区音乐文化的历史进程
    一、初创时期(1927年10月—1929年12月)
        (一) 大唱革命歌曲
        (二) 建立自发性的业余宣传队
        (三) 红色歌谣产生
    二、成长时期(1929年12月—1931年11月)
        (一) 《古田会议决议》为红军文化艺术工作指明方向
        (二) 戏剧运动普遍开展
    三、繁荣时期(1931年11月—1934年10月)
        (一) 各类文艺团体产生
        (二) 出版事业繁荣
        (三) 音乐创作活动空前高涨
第三章 中央苏区音乐文化的功能
    一、政治教育的功能
        (一) 红军:提高认识、坚定革命信念
        (二) 农民:摆脱枷锁、唤醒阶级觉悟
        (三) 敌军:瓦解士气、鼓励弃暗投明
    二、宣传动员的功能
        (一) 党政宣传、发布方针政策
        (二)移风易俗、号召妇女解放
        (三) 拥军参军、扩大红军队伍
    三、文化娱乐的功能
        (一)扫除文盲,提高群众文化水平
        (二)活跃情绪,丰富战士精神生活
第四章 中央苏区音乐文化的特征
    一、革命音乐同革命斗争生活相结合
        (一) 颁布《决议案》,为开展革命音乐活动提供指导思想
        (二) 通过多种文艺组织机构,推动革命音乐活动的开展
    二、高度强调作品的思想教育作用
        (一)将政治运动的内容和音乐作品相结合
        (二)将音乐作品作为鼓舞工农的有力工具
    三、歌曲表现形式通俗化、大众化
        (一) 歌曲内容反映工农大众生活与美好愿望
        (二)“旧瓶装新酒”,采用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创作
    四、工农大众直接参与文艺创作
第五章 中央苏区音乐文化的意义及在当代的价值
    一、中央苏区音乐文化的历史意义
        (一) 开创了革命音乐为工农兵服务的先河
        (二) 是大众文艺的典范
        (三) 为更好地加强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提供了经验
        (四) 对国统区的左翼文艺运动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二、中央苏区音乐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 审美价值
        (二) 传承价值
        (三) 教育价值
第六章 关于保护和推广中央苏区音乐文化的几点建议
    一、中央苏区音乐文化传播难点分析
        (一) 历史原因
        (二) 现实原因
    二、关于中央苏区音乐文化的保护、推广的建议
        (一) 收集、整理中央苏区音乐文化资料
        (二) 开展中央苏区音乐文化的教育与实践
        (三) 加大中央苏区音乐文化的宣传与推广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林希元诗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及方法
第一章 林希元生平述略
    第一节 林希元家世家风
    第二节 林希元生平述略
        一、居家读书时期
        二、入仕为官时期
        三、回乡着述时期
    第三节 林希元主要交游述略
第二章 林希元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多样化的诗歌题材
        一、遣志述怀之作
        二、忧民伤乱之作
        三、赠别送行之作
    第二节 丰富多元的艺术手法
        一、巧用修辞
        二、酷爱用典
        三、善用铺陈
第三章 林希元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 主要文体类型
        一、奏疏文
        二、尺牍文
        三、序体文
        四、哀祭文
    第二节 散文艺术特色
        一、直抒胸臆尽所欲言
        二、善用议论以小见大
        三、以理纬文自出机杼
第四章 林希元的文学思想及其影响
    第一节 文学思想
    第二节 时代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4)基于FDM快速成型制造的工艺参数优化与分层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FDM技术的原理及工艺过程
    1.3 快速成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FDM研究现状
        1.3.2 国内FDM研究现状
    1.4 快速成型技术存在的优缺点及发展趋势
        1.4.1 FDM技术具有显着地优点
        1.4.2 FDM快速成型技术主要存在的问题
        1.4.3 快速成型技术的发展趋势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2. 快速成型技术中的数据处理
    2.1 CAD三维模型的构建方法
    2.2 STL数据文件及处理
        2.2.1 STL文件的格式
        2.2.2 STL文件的纠错处理
        2.2.3 STL文件的输出
        2.2.4 STL文件的精度
    2.3 快速成型中的分层技术
        2.3.1 分层厚度的分层算法
        2.3.2 分层方向
    2.4 本章小结
3. FDM快速成型工艺参数的优化
    3.1 试验方法
        3.1.1 田口试验方法
        3.1.2 试验步骤
    3.2 试验的设计
        3.2.1 试验平台的选择
        3.2.2 试验件的设计
        3.2.3 实验工艺参数的选择
        3.2.4 正交试验的设计
    3.3 基于试验结果单目标参数的分析与优化
        3.3.1 极差分析法对加工参数优方案的选取
        3.3.2 影响因子显着性分析
        3.3.3 建立工艺参数优方案预测的数学模型
        3.3.4 试验验证
    3.4 基于权矩阵方法的多目标参数的分析与优化
        3.4.1 权矩阵设计方法
        3.4.2 多目标参数的分析与优化
        3.4.3 试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快速成型中分层算法的研究
    4.1 快速成型中STL模型的处理转换
    4.2 现有STL分层算法分析
        4.2.1 基于三角形面片位置信息的切片算法
        4.2.2 基于模型拓扑信息的切片算法
        4.2.3 基于分组排序的切片算法
    4.3 一种新的STL模型分层切片算法
        4.3.1 算法实现的原理
        4.3.2 STL文件的处理
        4.3.3 截面交点的坐标计算
        4.3.4 拓扑关系的重建
        4.3.5 有序交点的获取与连接
    4.4 仿真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5)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存在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价值和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相关研究述评
    2.1 概念界定与辨析
        2.1.1 学术期刊与学术着作
        2.1.2 学术规范与出版规范
        2.1.3 出版、学术出版与期刊出版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与分类
        2.2.2.文献计量学与期刊统计
        2.2.3 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
    2.3 研究现状述评
        2.3.1 国外期刊研究前沿与热点
        2.3.2 国内期刊研究成果及研究态势
第三章 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总况
    3.1 研究史料的采集与处理
        3.1.1 史料的采集
        3.1.2 数据的处理
    3.2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出版基本分布情况
        3.2.1 期刊的种类、年发行数量以及期刊载文量的变化情况
        3.2.2 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更名、停刊情况
        3.2.3 期刊的版本分化情况
    3.3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地域分布研究
        3.3.1 期刊的出版地域整体分布
        3.3.2 强势期刊出版区域
        3.3.3 弱势期刊出版区域
    3.4 学术期刊出版的学科分布研究
        3.4.1 期刊种类的学科分布
        3.4.2 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期刊的学科占比
        3.4.3 基础性学科与应用性学科期刊的差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规范的演化
    4.1 审稿制度的演化
        4.1.1 三级审稿制
        4.1.2 双向匿名审稿制与同行评议制
    4.2 稿件类型的演化
        4.2.1 手稿
        4.2.2 打印稿
        4.2.3 电子稿
    4.3 论文结构规范的演化
        4.3.1 题名规范
        4.3.2 文章篇幅
        4.3.3 摘要与关键词
        4.3.4 引文规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分期与分层研究
    5.1 期刊的分期与分层
        5.1.1 期刊的分期依据
        5.1.2 期刊的分层依据
    5.2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分期研究
        5.2.1 七年过渡时期(1949-1956 年)
        5.2.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 年)
        5.2.3 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7 年)
        5.2.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 年至今)
    5.3 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的分层研究
        5.3.1 CSSCI与“北大核心”期刊的基本情况
        5.3.2 核心期刊引入前后的出版情况比较
        5.3.3 核心期刊对规范的引领效应
    5.4 高校学报与名刊工程的分层研究
        5.4.1 学报的基本情况
        5.4.2 高校的更名情况
        5.4.3 名刊工程的示范效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北宋新旧党争视角下的苏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所用材料
第一章 苏颂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家世
    第一节 苏颂所处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苏颂的家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北宋晚期的党争及其对苏颂仕途的影响
    第一节 北宋晚期的党争
    第二节 党争对苏颂仕途的影响
    第三节 绘像景灵宫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颂的关系网
    第一节 从苏颂《苏魏公文集》墓志碑铭看苏颂与新旧党人交往
    第二节 苏颂交往的其他新旧党人
    第三节 苏颂与新党领袖王安石的关系
    第四节 苏颂与新旧党人联姻
    第五节 苏颂与佛僧的交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苏魏公文集·奏议》看苏颂的政治姿态
    第一节 苏颂的奏议内容
    第二节 《苏魏公文集·奏议》的特点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魏公谭训》证误二则
附录二 《宋史》证误二则

(7)《林次崖先生文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版本界定
第一章 林希元生平及着述
    第一节 教育经历
        一、家学
        二、师承
    第二节 仕宦经历
    第三节 交游考述
        一、在乡读书时期
        二、入仕为官时期
        三、致仕回籍时期
    第四节 着述
        一、经部着作
        二、其他着作
第二章 《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版本及内容
    第一节 《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的版本
        一、明万历四十年刊本
        二、乾隆十七年陈胪声诒燕堂刻本
        三、光绪二十八年会文堂重刻本
        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
        五、厦门大学出版社点校本
    第二节 《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内容
        一、政论类
        二、交游类
        三、杂议类
第三章 从《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看林希元思想及主张
    第一节 政治思想及主张
        一、以才取士的选官思想
        二、黜陟适当的考核方法
        三、关注民生的救荒措施
        四、征剿大同的主征思想
        五、征讨安南,收复四峒
    第二节 经济思想及主张
        一、均税恤穷,发展农业
        二、开放发展,积极通商
    第三节 理学和文学思想
        一、批判继承的理学思想
        二、“适用则贵”的文学思想
    第四节 教育思想
第四章 《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的文献价值
    第一节 保存政治史料
    第二节 保存社会史料
    第三节 保存人物史料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漳州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我国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研究现状
        1.2.2 福建地方文献整理开发研究现状
        1.2.3 漳州地方文献整理开发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漳州海丝文献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地方文献
        2.1.2 海丝文献
        2.1.3 海丝文献的整理
        2.1.4 海丝文献的开发
    2.2 漳州地方文献的概况及特点
        2.2.1 漳州地方文献概况
        2.2.2 漳州地方文献的特点
    2.3 漳州地方文献的收藏与分布
        2.3.1 漳州地方文献的收藏
        2.3.2 漳州地方文献的分布
    2.4 漳州海丝文献的主要类型与内容
        2.4.1 漳州海丝文献的主要类型
        2.4.2 漳州海丝文献的主要内容
    2.5 漳州海丝文献的价值
        2.5.1 漳州海丝文献的历史研究价值
        2.5.2 漳州海丝文献的政治经济价值
        2.5.3 漳州海丝文献的传统文化价值
第三章 漳州海丝文献的整理现状
    3.1 漳州海丝文献整理概况
        3.1.1 漳州海丝史料汇编的整理编集
        3.1.2 漳州海丝历史文献的新修订
        3.1.3 漳州海丝文献的整理再版
        3.1.4 漳州海丝研究文集的整理出版
    3.2 漳州海丝文献整理的主要成果
        3.2.1 古代漳州海丝文献的主要整理成果
        3.2.2 近现代漳州海丝文献的主要整理成果
    3.3 漳州海丝文献整理的主要特点
        3.3.1 整理起始时间早
        3.3.2 整理主体众多
        3.3.3 保护与发展并重
    3.4 漳州海丝文献整理中的现存问题
        3.4.1 重藏轻用观念普遍存在
        3.4.2 文献整理深度不足
        3.4.3 文献整理效率不高
        3.4.4 古籍整理人才缺乏
第四章 漳州海丝文献的开发现状
    4.1 漳州海丝文献开发概况
        4.1.1 漳州海丝文献书目索引的编制
        4.1.2 漳州海丝文献数据库的开发
        4.1.3 漳州海丝的相关研究活动
        4.1.4 利用漳州海丝文献开展的宣传与服务
    4.2 漳州海丝文献开发的主要特点
        4.2.1 开发工作与时俱进
        4.2.2 开发形式不断创新
        4.2.3 数据库开发受到重视
    4.3 漳州海丝文献开发中的现存问题
        4.3.1 文献开发广度不足
        4.3.2 开发工作缺乏规划
        4.3.3 专业开发人才短缺
        4.3.4 同质化现象严重
第五章 漳州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的相应对策
    5.1 漳州海丝文献整理的相应对策
        5.1.1 提高对漳州海丝文献整理的重视
        5.1.2 推进漳州海丝文献的深入整理
        5.1.3 促进漳州海丝资源共建共享合作
        5.1.4 培养古籍文献整理的专业人才
    5.2 漳州海丝文献开发的相应对策
        5.2.1 推动漳州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
        5.2.2 制定漳州海丝文献开发工作规划
        5.2.3 组建专业的文献开发人才队伍
        5.2.4 加强漳州海丝文献的宣传与服务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唐宋以降九龙江北溪中下游区域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九龙江北溪中下游地区的开发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社会环境
第二章 唐代北溪中下游地区的开发与族群演变
    第一节 早期居民及其族群演变
    第二节 陈元光父子与北溪中下游地区的开发
    第三节 “北溪四乔木”与开漳将士后裔肇基考
第三章 宋代北溪中下游地区的开发与文化
    第一节 自然开发与人文科举——以碧溪杨氏为例
    第二节 南宋北溪中下游地区的理学与民间信仰
第四章 明代北溪中下游地区家族社会的强化与经营空间的扩展——以银塘赵氏为例
    第一节 明代北溪中下游地区家族社会强化概况
    第二节 银塘赵氏家族经营述略
    第三节 明代银塘赵氏诗书传家
    第四节 明代银塘赵氏通婚网络
    第五节 银塘赵氏与龙潭十八景、龙潭墟的经营
第五章 明清以降北溪社会的商业化转进——以浦南墟为例
    第一节 明代漳州的商业氛围
    第二节 明清浦南墟的商业发展
    第三节 浦南墟与漳州地方社会
第六章 清代北溪中下游地区宗族势力的消长与地方秩序的重建——以玉兰、碧溪宗族械斗为例
    第一节 清代北溪中下游地区的宗族械斗
    第二节 清代北溪中下游地区玉兰、碧溪宗族械斗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清代塔兰奇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史料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难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清代前期的塔兰奇人
    第一节 论塔兰奇名称
        一、塔兰奇名称的由来
        二、伊犁八千户的历史解读
        三、塔兰奇一名的语源及含义
    第二节 准噶尔汗国与天山北部的劳动群体
        一、塔里雅沁
        二、布哈拉人
        三、伯德尔格、乌沙克、萨尔特卡尔梅克人
    第三节 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
        一、准噶尔汗国内部矛盾及其对塔兰奇社会的影响
        二、清朝政府征讨达瓦齐和塔兰奇人的归附
        三、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及塔兰奇人的逃亡
第二章 清朝政府统治时期的塔兰奇人
    第一节 军府制与在伊犁推行的农业发展政策
        一、军府制的设立及其职能
        二、大规模的移民与发展农业生产
        三、伊犁农业发展史的“窗口”—塔兰奇农耕文化的形成
    第二节 清朝政府对伊犁塔兰奇人的管理
        一、清代伊犁伯克制度及各级伯克的职掌
        二、清代塔兰奇人的司法体系
        三、清代塔兰奇人的各种义务
    第三节 清朝政府在伊犁建立的塔兰奇玉孜村
        一、在伊犁河南岸建立的玉孜村
        二、在伊犁河北岸建立的玉孜村
        三、伊犁河上游南岸的土地开发及塔兰奇村落
第三章 1864年固勒扎事变与伊犁塔兰奇割据政权
    第一节 固勒扎事变的爆发原因
        一、沉重的经济剥削和压迫
        二、陕甘回民起义及其对伊犁塔兰奇、东干人的影响
        三、固勒扎事变与塔兰奇割据政权的建立
    第二节 塔兰奇割据政权体制及其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一、塔兰奇割据政权体制
        二、塔兰奇割据政权与乌鲁木齐和库车的关系
        三、塔兰奇割据政权与阿古柏和沙俄的关系
    第三节 塔兰奇割据政权的灭亡
        一、政权内部斗争与托古斯塔拉事件
        二、塔兰奇人和东干人的冲突
        三、沙俄入侵伊犁与塔兰奇政权的灭亡
第四章 伊犁塔兰奇人迫迁七河省及其建立的村落
    第一节 清朝政府收回伊犁与中俄伊犁条约
        一、沙俄侵占伊犁期间对塔兰奇人的统治
        二、《中俄伊犁条约》及其主要内容
        三、伊犁危机中的谣言与恐慌
    第二节 伊犁塔兰奇人迫迁七河省及其对伊犁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被划归俄属七河省的塔兰奇村落
        二、伊犁塔兰奇人迁移俄属七河省之因及过程
        三、迁移对伊犁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 迁出之后的安置与七河省塔兰奇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塔兰奇人在俄属七河省建立的村落
        二、迁至土库曼斯坦的塔兰奇人及其对异地生活的适应
        三、七河省塔兰奇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其对伊犁塔兰奇人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2001年鹭江职业大学学报论文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文学到图像 ——苏轼赤壁二赋的文化增殖[D]. 苏叶. 西南大学, 2021(01)
  • [2]中央苏区音乐文化价值研究[D]. 汪淑君. 南昌航空大学, 2019(08)
  • [3]林希元诗文研究[D]. 黄新晨. 闽南师范大学, 2019(08)
  • [4]基于FDM快速成型制造的工艺参数优化与分层算法的研究[D]. 冯建军. 辽宁科技大学, 2019(05)
  • [5]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出版研究(1949-2016)[D]. 郑茹. 东南大学, 2018(05)
  • [6]北宋新旧党争视角下的苏颂研究[D]. 汤迎迎.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7]《林次崖先生文集》研究[D]. 王世超. 安徽大学, 2018(10)
  • [8]漳州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D]. 邢瑞姗.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9]唐宋以降九龙江北溪中下游区域社会研究[D]. 黄艺娜.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10]清代塔兰奇人研究[D]. 玉努斯江·艾力. 兰州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2001年庐江职业大学期刊论文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