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南宋油滴釉的研制

仿南宋油滴釉的研制

一、仿南宋油滴釉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石小涛[1](2020)在《铁系分相艺术釉的制备工艺与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铁系分相釉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艺术釉品种,一般伴随有析晶的现象。每种富铁分相釉都有其独特的制备工艺和机理。近年来,以建阳油滴天目釉为代表的传统富铁系分相艺术釉成为研究热点,但研究者大多对某一特定分相釉开展研究,且对建阳油滴天目釉的制备及机理认识存在差异。本课题主要研究铁红花釉、华北油滴釉和建阳油滴天目釉这三个比较典型的铁系分相釉品种,重点研究每种釉的斑纹、色彩呈现与制备工艺要点及相关机理之间的关系,以期通过可行的工艺控制以改进釉的外观,并尽可能的揭示困扰传统陶瓷界多年的建阳油滴天目釉的制备工艺及显色机制。本文通过正交实验和SiO2/Al2O3摩尔量比值影响分析,讨论了原料及配比对铁红花釉的影响,并获得烧成效果良好的铁红花釉配方。显微结构分析发现,该釉面具有多级液-液分相结构,铁元素在不同的分相区域不均匀富集,并在釉面生成大量的粒状和枝状赤铁矿晶体。铁红花釉在冷却过程中,随温度下降,会逐渐由全黑转变为布满红色花状斑点。出现红色斑点主要在降温阶段的1120℃~1030℃温度范围,低于920℃后冷却时间对铁红花釉的外观影响不大,冷却过程中Fe2+被氧化的比率决定了釉面的颜色,通过调整冷却速度,可以使铁红花釉呈现从全黑色到逐渐布满“红斑”的各种效果。实验还发现铁红花釉颜色最红的“花芯”区域铁元素含量最低,而颜色偏暗区域铁元素含量较高,纠正了传统上认为铁红花釉越红的区域铁含量越高的认识。华北油滴是另一种富铁分相析晶釉。通过XRD、SEM与EDS等测试分析表明,“油滴”斑纹的形成是因为气泡凹坑内聚集的富铁液相析晶,大量1~3μm的磁铁矿晶粒聚集体形成了肉眼观察到的银色“油滴”。通过烧成过程中不同温度阶段的取样观察,确认了华北油滴釉形成的过程是:釉层在1160℃之后Fe2O3分解放出氧气→升温阶段釉层中气泡不断产生、长大,并因异相析晶携带氧化铁晶粒到釉面,在釉表形成泡痕凹坑→富铁相汇聚于泡痕凹坑中→在最高温保温及降温阶段,釉表泡痕凹坑逐渐变平坦,凹坑位置富铁相析出晶粒,晶粒聚集构成“油滴”斑。建阳油滴天目釉是起源于我国宋代,之后工艺失传近八百年的铁系分相釉。古代是在柴烧龙窑中烧制。我们在遵循古老柴烧工艺要旨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的相关理论,利用建阳本地传统釉用矿物原料,通过在高火保温和降温阶段向改装的柴电混烧电窑中投入松柴制造还原气氛,模拟古代柴烧对釉料的作用,最后制备出效果良好的建窑油滴天目釉盏。XRD分析显示,油滴天目釉表面存在磁铁矿和赤铁矿两种晶体物质影响油滴斑纹的呈色。建窑油滴天目釉面斑纹形成的过程主要与釉层中的氧化铁分解释放氧气,气泡带动富铁相向釉表面移动,富氧高温下气泡内壁析出氧化铁,并在气泡浮力作用下富集于釉层表面,气泡破裂后形成褶皱状起伏的油滴斑点。通过对油滴天目釉样品的XRD、SEM、EDS等的测试和呈色机理分析表明,油滴天目釉呈现彩色斑纹的原因不同于色素呈色,而主要为结构色。在天目釉斑点表面能够形成约100nm到200nm厚的赤铁矿或者磁铁矿晶粒薄膜,并且在约1.2μm厚的釉面气泡壁的两面都发现有晶粒层,天目釉的色彩是薄膜干涉色、相干衍射色和小晶粒散射色之一或者它们的组合,不同尺寸的氧化铁晶体可以使油滴斑点呈现不同的颜色,实现传统建窑油滴天目釉的特殊效果。

苗立锋,包镇红,江伟辉,罗青春[2](2016)在《银色油滴釉的研制》文中认为以高岭土、方解石、烧滑石、石英、长石和Fe2O3、Co3O4为原料,制备出效果优良的银色油滴釉。研究了不同Fe2O3含量和Co3O4含量对油滴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氧化铁含量的增加,油滴颜色逐渐向银色转变,但加入量过多则釉面会变得凸凹不平,质量变差,当Fe2O3加入量为0.0255 mol时,效果最好,适当的Co3O4不仅可以使油滴效果更加明显,并且使油滴的银色更加突出,当Co3O4加入量为2wt%时,油滴效果最好。通过研究烧成温度、施釉厚度等工艺条件对油滴釉效果的影响,得出了最佳的工艺条件为烧成温度1270℃,保温30 min,施釉厚度为1.21.5 mm。

罗婷,吴军明,孙丽[3](2013)在《宋代建窑油滴天目釉的仿制研究》文中指出油滴釉是我国古代名贵釉种之一,传世实物极为稀少,完整件仅在日本美术馆作为国宝存有三只。本研究以宋代建窑油滴残片样品理化性能分析结果为依据,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开展了油滴天目釉的仿制实验,并从釉料配方、施釉工艺、烧成制度等方面,初步探讨了工艺因素对"油滴"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铁含量、釉层厚度和烧成温度、保温时间是影响"油滴"形成的关键因素。

詹益州[4](2013)在《高温油滴釉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正交试验法优化出油滴釉的基础配方,并分析了釉层厚度、烧成制度、添加着色金属氧化物对釉面及油滴的影响。实践证明:油滴釉中油滴的形成机理是由于釉中过饱和的Fe2O3分解产生大量气泡,带动周围铁氧化物富集所导致的;要想得到理想的油滴效果,釉中Fe2O3含量宜控制在6%~8%之间,釉层厚度宜控制在0.7~1.0mm之间,煅烧温度为1300℃,保温30min。

杨敏[5](2009)在《历代铁系釉的发展及其影响》文中指出铁系釉是以铁元素为主要着色剂的陶瓷釉,它是最早出现的陶瓷色釉品种。铁系釉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中国陶瓷发展史的进程,并且绵延几千年,写下了灿烂辉煌的篇章。本课题从陶瓷科技发展史的研究角度,将以铁元素为主要着色剂的陶瓷釉作为一个整体,探讨我国铁系釉的起源和它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演变,揭示其中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奥秘;同时,探讨铁系釉陶瓷对当时国内社会生活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影响;探讨铁系釉陶瓷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屡次跻身官窑之列的原因等诸多问题。铁系釉伴随着中国古代陶瓷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演变,经历了原始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与无(低)铁釉竞争阶段、与无(低)釉相互补充阶段五个不同的时期。铁系釉对东亚陶瓷和瓷都景德镇陶瓷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研究发现,铁系釉陶瓷在我国历史上长期盛行主要有这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铁系釉陶瓷发展遵从陶瓷科技本身发展规律,它的发展演变受到陶瓷原料采集和加工工艺、成型和装饰工艺、釉料配制工艺、窑炉和烧造技术等多种工艺技术发展的影响。另外,古代采矿技术、古代冶金炼丹技术、古代机械技术和其它工艺品制造技术等多种技术发展也对铁系釉陶瓷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历代铁系釉陶瓷的发展演变还受到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的变革、上层社会审美情趣的改变、社会风俗和文化、国内经济、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等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在本课题中,还开展了青釉瓷和黑釉瓷的试制工作,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了原料、工艺、烧成气氛等因素对这两种铁系釉陶瓷呈色和表面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青釉和黑釉的呈色机理。

王金锋,刘伟杰,刘保华,李智涛[6](2003)在《仿南宋油滴釉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滴釉是我国南宋时期发明的珍贵釉种之一,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只要配方合理,工艺控制得当,采用普通制瓷原料对其仿制是可行的,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王金锋[7](2003)在《油滴天目釉的形成机理及制备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滴天目釉是我国南宋时期名贵的釉种之一,主要产于福建建安窑与江西吉州窑。据报道,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已近乎失传。由于其装饰效果独特,很多陶瓷科技工作者都曾对此进行过研究,但研究结果不太一致,对于油滴釉的形成机理没有统一认识,其仿制品的生产工艺控制也不尽相同,并且现在的油滴釉制品大都采用某种特定的天然原料配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该品种在我省尚属空白,探讨其形成机理及合理的工艺控制条件,对其成功仿制,将大大促进我省艺术陶瓷的发展,丰富繁荣我省的艺术陶瓷装饰,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具活力。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与借鉴现代油滴釉生产经验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对比试验、动态观测等试验方法,利用扫描电镜等现代分析手段,系统探讨了油滴天目釉的形成机理,对其具体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研究发现,油滴的形成在于高温烧成过程中的升温阶段。通过动态观察可以证实,在合理的烧成工艺控制下,油滴的形成要经过釉熔体的分相、晶核产生、晶体长大、适当熔融等过程。晶体的适当熔解促使油滴形状圆整、尺寸大小适中,并在晶体表面形成一层玻璃相,有利于釉面光泽度的提高;通过正交试验方法探讨了油滴釉合理的化学组成范围,并突破了传统油滴釉制品及目前大多数仿制品采用单一特定天然釉土配料的局限,试验证明,只要化学组成合理,工艺控制适当,使用普通制瓷原料生产油滴釉制品是完全可行的;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合理的烧成工艺控制是影响油滴釉装饰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同时还应注意釉层厚度、施釉方法、釉料研磨细度等其他工艺条件对釉面质量的影响。本研究的成功,将有利于油滴天目釉这一瑰丽的历史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使现代艺术陶瓷装饰再添奇葩。

王金锋,刘伟杰,刘保华,李智涛[8](2001)在《仿南宋油滴釉的研制》文中认为油滴釉是我国南宋时期发明的珍贵釉种之一,且有独特的装饰效果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只要配方合理,工艺控制得当,采用普通制瓷原料对其仿制是可行的,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王金田,芦瑞清,张乃珠,赵达峰,黄瑞福,陈显求[9](1986)在《影响曜变天目釉特征的几个因素》文中研究说明 一前言曜变天目釉是我国宋代窑场烧制的名贵天目釉品种,其外观特征是在乌黑的底釉上布有大大小小的斑点,斑点周围有一圈兰灰色光晕,随观察角度会产生明显折光,是世界技艺宝库的珍品。由于历史的变迁,烧制曜变天目的技术在我国已失传700余年,为了发掘这支宝贵的文化遗产,1983年开始轻工部陶瓷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合作,对该釉的制备工艺和呈色机理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探明配方组成、烧成制度等对曜变天目特征的影响因素,掌握了该釉的形成规律,研制出一定数量的曜变天目釉产品,见图1(本期封三)。

二、仿南宋油滴釉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仿南宋油滴釉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铁系分相艺术釉的制备工艺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陶瓷及釉的起源与发展
        1.2.1 陶瓷的起源与发展
        1.2.2 釉起源与发展
    1.3 传统铁系色釉的种类与发展
        1.3.1 低铁系青瓷釉
        1.3.2 富铁系黑釉(temmoku)
        1.3.3 富铁系黄釉、红釉
    1.4 釉的“分相-析晶”与分相理论概述
        1.4.1 相与分相釉的概念
        1.4.2 釉熔体分相的动力学、热力学与结构化学理论
        1.4.3 釉熔体分相对析晶的影响
    1.5 富铁分相析晶釉的呈色:结构生色与釉中铁元素呈色
        1.5.1 光子晶体与非晶光子晶体的结构生色
        1.5.2 釉中铁元素呈色
    1.6 传统富铁分相析晶釉制备及机理研究的意义与现状
    1.7 课题研究的内容
    1.8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原料、仪器设备及测试方法
    2.1 釉用原料
    2.2 仪器与设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ay Diffraction,XRD)
        2.3.2 扫描电镜(SEM)及能谱(EDS)分析
        2.3.3 透射电镜(TEM)分析
        2.3.4 X射线荧光(XRF)分析
        2.3.5 金相显微镜显微分析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3.7 色度表征分析
第三章 铁红花釉的制备及呈色机理
    3.1 引言
    3.2 样品制备
        3.2.1 制备工艺流程
        3.2.2 釉料制备与烧成工艺要求
    3.3 实验与结果分析
        3.3.1 Fe_2O_3、P_2O_5和滑石作用分析
        3.3.2 高温保温时间变化对铁红花釉的影响
        3.3.3 SiO_2/Al_2O_3 摩尔量比值变化及烧成气氛对铁红花釉的影响
        3.3.4 铁红花釉在不同温度阶段的釉层效果与显微结构分析
        3.3.5 铁红花釉“花斑”的显微结构与呈色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北油滴釉制备及呈色机理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方案
        4.2.2 样品制备工艺
    4.3 实验与结果分析
        4.3.1 熔块加入量对油滴釉面效果的影响分析
        4.3.2 方解石加入量与油滴釉面效果的影响分析
        4.3.3 Fe_2O_3加入量与油滴釉面效果的影响分析
        4.3.4 高温保温时间变化对油滴釉面效果的影响
        4.3.5 实验范围内最佳釉料配方组成及油滴斑点的XRD分析
        4.3.6 华北油滴釉不同温度阶段取样的试片外观效果比较分析
        4.3.7 华北油滴釉“油滴斑”的显微结构与呈色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窑油滴天目釉的制备与呈色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过程
        5.2.1 建窑油滴天目釉“柴烧”电窑的还原操作
        5.2.2 釉料制备工艺
    5.3 实验与结果分析
        5.3.1 石灰石助熔的单因素渐变和不同烧成温度的对比实验分析
        5.3.2 高火保温时间对釉面的影响
        5.3.3 施釉厚度与坯釉层断面分析
        5.3.4 油滴天目釉样品表面的显微结构与机理分析
        5.3.5 “彩色”油滴天目釉的显微结构与结构色呈色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银色油滴釉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实验
    2. 1 原材料
    2. 2 实验方案
3 结果与讨论
    3. 1 Fe2O3含量对油滴釉效果的影响
    3. 2 Co3O4的加入量对油滴釉效果的影响
    3. 3 施釉厚度对油滴釉效果的影响
    3. 4 烧成温度对油滴釉效果的影响
4 结论

(3)宋代建窑油滴天目釉的仿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内容
    1.1 实验原料
    1.2 釉料制备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土加入量对油滴形成的影响
    2.2 釉层厚度对油滴形成的影响
    2.3 保温时间对油滴形成的影响
3 结论

(4)高温油滴釉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试验内容
    2.1 试验原料
        2.1.1 原料的化学组成
        2.1.2 坯料组成
        2.1.3 釉料组成
    2.2 坯釉的制备工艺
        2.2.1 坯浆制备及坯体制作
        2.2.2 釉浆制备
    2.3 烧成阶段
    2.4 着色金属氧化物对基础釉的影响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油滴的形成机理
    3.2 Fe2O3量对油滴形成的影响
    3.3 着色氧化物对釉面及油滴形成的影响
        3.3.1 MnO2含量对釉面及油滴形成的影响
        3.3.2 NiO含量对釉面及油滴形成的影响
        3.3.3 V2O5含量对釉面及油滴形成的影响
    3.4 釉层厚度对油滴的影响
    3.5 烧成制度对油滴釉的影响
4 结语

(5)历代铁系釉的发展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铁系釉的概述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古代铁系釉的发展与演变
    3.1 陶器的发明
        3.1.1 陶器发明的意义
        3.1.2 陶器起源的探讨
    3.2 陶衣和彩陶
        3.2.1 陶衣
        3.2.2 彩陶
    3.3 从原始瓷器到成熟瓷器
        3.3.1 原始瓷器
        3.3.2 成熟的铁系釉瓷
    3.4 低温铁系铅釉陶器出现与发展
    3.5 唐代瓷业的“南青北白”盛况
        3.5.1 越窑青瓷
        3.5.2 北方白瓷
        3.5.3 黑釉瓷和黄釉瓷
    3.6 宋代铁系釉陶瓷发展的高峰
        3.6.1 耀州窑青瓷
        3.6.2 钧窑
        3.6.3 汝窑青瓷
        3.6.4 南宋官窑青瓷
        3.6.5 磁州窑铁锈彩绘
        3.6.6 龙泉青瓷
        3.6.7 景德镇青白瓷
        3.6.8 黑釉瓷和分相结晶釉
    3.7 明清铁系颜色釉瓷与彩绘瓷
    3.8 小结
4 两种重要铁系釉的初步仿制研究
    4.1 青釉的研制
        4.1.1 实验仪器及设备
        4.1.2 原料种类与组成
        4.1.3 实验内容与方法
        4.1.4 实验方案
        4.1.5 小结
    4.2 黑釉的研制
        4.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2 原料种类与组成
        4.2.3 实验内容与结果
        4.2.4 几种吉州窑天目装饰工艺的实验
        4.2.4.1 木叶天目
        4.2.4.2 剪纸贴花
        4.2.4.3 兔毫
        4.2.4.4 油滴天目
        4.2.5 分析讨论
        4.2.6 小结
5 历代铁系釉发展及其影响
    5.1 陶瓷技术对铁系釉发展的影响
        5.1.1 原料采集和加工工艺的发展
        5.1.2 成型和装饰工艺的发展
        5.1.3 釉料工艺的发展
        5.1.4 窑炉和烧造技术的发展
        5.1.5 其它科技对陶瓷技术的影响
    5.2 铁系釉技术对外输出
        5.2.1 青瓷技术对外传播
        5.2.2 黑釉瓷技术对外传播
    5.3 铁系釉对瓷都景德镇的影响
    5.4 人文因素对铁系釉发展的影响
        5.4.1 社会政治的影响
        5.4.2 社会文化的影响
        5.4.3 国内经济的影响
        5.4.4 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5.5 小结
6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7)油滴天目釉的形成机理及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天目釉的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化学组成范围
        1.2.2 烧成工艺控制
        1.2.3 其它工艺条件
    1.3 总结
2. 理论分析
    2.1 玻璃的分相及在釉中的应用
        2.1.1 玻璃的分相
        2.1.2 陶瓷釉中的液相分离
    2.2 析晶基本理论
        2.2.1 晶核形成
        2.2.2 晶体长大
    2.3 釉中分相对析晶的影响
    2.4 油滴天目釉形成的理论探讨
        2.4.1 前人的结论
        2.4.2 思索与探讨
3. 实验方案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3 本研究的创新点
    3.4 研究方法
    3.5 技术路线
    3.6 试验设备
4. 试验与讨论
    4.1 釉料配方试验
        4.1.1 原料选择
        4.1.2 试验配方拟定
        4.1.3 试验结果
        4.1.4 釉料配方确定
        4.1.5 化学组成对釉面质量的影响
    4.2 烧成制度试验
    4.3 油滴形成过程探讨
    4.4 其它工艺因素试验
        4.4.1 釉料粘度试验
        4.4.2 釉面光泽试验
        4.4.3 釉层厚度试验
        4.4.4 施釉方法试验
        4.4.5 釉料研磨细度试验
        4.4.6 油滴呈色试验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仿南宋油滴釉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铁系分相艺术釉的制备工艺与机理研究[D]. 石小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银色油滴釉的研制[J]. 苗立锋,包镇红,江伟辉,罗青春. 硅酸盐通报, 2016(03)
  • [3]宋代建窑油滴天目釉的仿制研究[J]. 罗婷,吴军明,孙丽. 江苏陶瓷, 2013(03)
  • [4]高温油滴釉的研制[J]. 詹益州. 佛山陶瓷, 2013(03)
  • [5]历代铁系釉的发展及其影响[D]. 杨敏.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09(S1)
  • [6]仿南宋油滴釉的研制[J]. 王金锋,刘伟杰,刘保华,李智涛.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03(03)
  • [7]油滴天目釉的形成机理及制备工艺研究[D]. 王金锋. 河北理工学院, 2003(03)
  • [8]仿南宋油滴釉的研制[J]. 王金锋,刘伟杰,刘保华,李智涛. 陶瓷工程, 2001(06)
  • [9]影响曜变天目釉特征的几个因素[J]. 王金田,芦瑞清,张乃珠,赵达峰,黄瑞福,陈显求. 中国陶瓷, 1986(06)

标签:;  ;  ;  ;  

仿南宋油滴釉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