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注我国老年人口,倡导健康老龄化(论文文献综述)
孙鹃娟[1](2021)在《健康老龄化视域下的老年照护服务体系:理论探讨与制度构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疾病模式与健康风险的变化突显了我国老年人健康问题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本文基于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更新后的健康老龄化内涵与要素,结合我国老年人群的特点以及相关领域的顶层设计和制度规划进行本土化剖析,围绕老年人和老龄化的观念、环境对老年人健康的意义、提高健康投入效能以及注重全生命周期和全人群健康展开阐释,并在健康老龄化理念与要素的基础上聚焦老年照护体系,提出制度框架构想,同时分别从制度保障、资金保障、服务保障、环境营造、家庭支持五个维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赵艳[2](2021)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健康老龄化”逐步成为全球性发展战略目标:将健康的概念延伸到老龄化过程中,将重点放在提高大多数老年人生活质量。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养老”的涵义进入了强调养老服务的可获得性、满意度及老年尊严阶段。中国老龄化存在着城乡倒置问题,农村地区面临更严重的健康养老困境。本文首先界定了养老服务供给等相关概念。运用需要理论、社会公平理论、福利经济学、福利多元主义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发展做了四个发展阶段的划分,归纳了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逻辑和规律。接着,本文构建了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模型,使用CHARLS数据,通过对农村老年人能否获得及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回归分析,将城乡老年人获得家庭养老服务供给和社会养老服务供给进行对比,从健康、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特征具体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社会变迁、非正式照料、“家庭道德风险”导致家庭供给养老服务的困境;政府责任不到位造成城乡养老服务待遇悬殊、缺乏独立统一的农村养老服务管理机构、法制权威性不足、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缓慢;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乏动力驱动、专业人才缺乏使得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需不平衡;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数量有限且发展缓慢、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欠缺是社会组织供给养老服务严重不足。为此,本研究从福利多元主义四个维度入手,从社会治理的责任边界划分出发,基于多元主体合作意愿和利益博弈,倡导政府与其它主体在养老服务生产中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供给模式:政府“一核”主导养老服务供给,核心任务是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和政策供给,培育其他供给主体力量,主导市场化的方式合作供给养老服务;与家庭、市场、社会组织进行合作,为家庭养老服务供给提供支持,为家庭赋权增能,家庭从责任取向转为权利取向的养老服务供给;引导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满足农村老年人差异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引导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推动社会组织互助志愿供给养老服务。依据上述模式,本文提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建立农村养老服务多支柱筹资机制,包括国家、社会和家庭(个人)筹资支柱的建立。以流动式养老服务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对乡村养老价值予以再认识,支持农村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以科技创新应对老龄化,培养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有:(1)对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进行了探索式推进。现代社会下,福利多元主义面临内生性和外源性困境。本文尝试对政府、市场化养老服务企业、非营利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家庭主体进行功能定位和边界厘清,不只强调责任分配和分散化,而是注重各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和合作关系,探索构建政府“一核”主导,多方合作的目标模式。研究为福利多元主义本身困境的克服提供了新机制。(2)为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供给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着重探究在健康老龄化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到底该走一条怎样的养老服务供给之路,创新乡村养老模式,使得农民健康养老,农村成为理想的生活之地,从而稳定农村、繁荣农业。研究为农村养老服务发展贡献了新方案。
费文清[3](2021)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老年健康的社会支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的逐年下降以及国民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与此同时,预期寿命的延长意味着个体晚年生活自主能力丧失的时间周期随之延长,不仅没有提升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反而加剧了其健康矛盾。面对这一难题,党和国家将“健康老龄化”摆在战略位置,强调营造有利于老年健康的社会支持和生活环境。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提出“健康老龄化”理念,强调关注老年人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改善其生活质量,减少个体晚年病痛,实现其生理机能、心理认知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良好状态。社会支持是社会成员在遭遇困难和危机时,由其日常所维系的社会网络提供的物质、精神和能力等一系列支持。现有研究普遍认为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健康水平发挥着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一方面通过物质、情感、信息等资源在老年个体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普遍增益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缓冲个体面对压力或其他应激条件下的不利影响,成为老年人健康的稳定保护机制。本文运用Stata 16.0统计分析软件,对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的15874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现实情况和总体水平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一方面基于健康老龄化背景与理念,选取CLHLS问卷上的可利用的题设,构建了主观良好状态(自评健康)和客观健康水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健康)的老年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测量,我国老年人总体自评健康表现良好,但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等客观健康指标的观测值并不乐观;另一方面,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划分成物质经济、精神情感、生病医疗、社交互动和制度保障等层面,统计我国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情况发现,各类社会支持项目均有不同比例的老年人反映支持不足且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较为单一,核心家庭成员仍是其主要的支持承担者。此外,不同主体在社会支持网络中发挥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在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方面,子女提供的转移收入和政府建立的社会养老金制度是其主要的支持来源,而在精神情感方面,伴侣子女和好友邻居则是更为有力的支持力量;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统计分析并深入探究社会支持和老年人健康之间是否存在显着的影响关系,同时重点厘清不同社会支持网络和社会支持项目对老年人健康产生的影响差异及作用方式。统计结果显示:(1)老年人各项社会支持与其身心健康呈高度相关性,几乎所有社会支持项目与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回归系数均为正,证实了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积极影响和增益作用;(2)不同的社会支持项目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力度和作用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物质经济类支持无疑是老年人身心健康增益效果最为普遍的基本支持项目,精神情感和社交互动类的支持在老年人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健康层面作用凸显,此外社会保障等制度方面的支持和生病医疗支持也起着一定的保障和增益作用。基于量化分析结果,本文结合健康促进理论提出了老年人口健康的社会支持政策建议:一是完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发挥政府责任主体的积极作用、加大对老年家庭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二是优化社会支持项目,包括完善老年人的健康保障制度、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情感支持、营造良性互动的社会环境;三是多措并举,通过加强老年个体的教育宣传、建立老年人健康监测机制等,实现健康老龄化。
李佳泽[4](2021)在《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C市为例》文中指出目前,老年人对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日益突出。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老年人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其健康养老需求具有特殊性,因此,研究老年人对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总体发展特征及规律,对建立我国特色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提升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会健康水平,保障老年人享有平等、充分的高质量晚年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2018年C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研数据作为数据来源,以C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问卷法及统计分析法对基础数据进行归类统计,基于健康老龄化理论以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目前老年人对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划分为经济满足性需求、安全保障需求、精神慰藉需求、权益保障需求四个维度。其次,运用描述分析法探讨老年人在这四个需求维度下的满足情况。最后,从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两个角度对健康养老服务需求进行卡方分析及H-L样本拟合度检验,筛选适合本次研究的自变量,运用二元logistic逻辑回归方法探究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通过回归分析后得出相关结论:在经济保障方面,月收入低于月消费支出视为需要额外的经济帮助的老年人占样本总体的40%,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对经济保障需求越不满足;相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城镇老年人经济保障需求满足度更高;而生活自理能力越差、子女数量越多的老年人对经济保障需求越不满足。在安全保障需求上,相比于城镇老年人,农村地区老年人对住房的满意度差;养老金收入、参与社交活动、2000年以后建造住房时间与安全保障需求呈正相关;自理能力、2000年以前建造住房时间安全保障需求呈负相关;在精神慰藉方面,年龄、受教育程度、养老金收入、参加社交活动、子女数量对精神慰藉需求的满足情况呈正相关;生活自理能力与精神慰藉需求呈负相关;相比于独居老人,与配偶或子女同住的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呈正相关。在权益保障方面,相对于城镇老人,农村老人权益受损后选择默不作声;相比于独居老人,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与维权需求呈负相关,与配偶同住的与维权需求呈正相关。在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满足现状和影响因素来看,目前存在城乡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老年人自身经济保障还存在一些供给不足的情况需要外界的经济支持、老年人自身健康维护意识薄弱、精神慰藉需求满足程度较低、老年维权意识和途径较差的情况。以此为依据,本文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经验建议,提出四个方面完善我国健康养老体系加快我国健康养老服务建设对策:首先,构建我国特色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要深入研究及践行健康老龄化宗旨,逐步建立城乡居民差异化、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制度及规范;其次,创新建立多元化的健康养老服务模式,例如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和智慧化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再次,整合社会资源合力构建老年友好社区,把握老年需求,充分发挥老年人主体带动作用,让老年人体会到社会参与感;最后,为老年人营造以家庭为主体的关爱环境,通过家庭支持帮助老年人拥有积极健康的老龄心态,通过社区日常活动及健康宣传更新老年人健康养老观念。
孙敬华[5](2021)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长寿时代的到来以及失能老年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传统的老年长期照护模式面临困境。老年人口的失能风险已成为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的严峻挑战。为积极应对老年人口的失能风险,中国政府启动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试点城市探索具有本土化意义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虽然政府及学界都强调要总结试点经验,但现阶段对于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总体现状、已形成的共同特征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仍疏于研究,特别是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践行了积极老龄化理论的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基于此,本文以积极老龄化理论为研究视角,结合政策产出模型,分析了30个试点城市颁布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总体现状、共同特征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就如何推进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也进行了探索。具体来说,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以及政策产出模型,构建了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分析框架,由参与、健康和保障三个维度构成。(1)参与维度是指维护失能老人获得福利并根据个人需要参与到为其提供的长期照护服务中的机会与权利,即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社会分配基础,具体包括参保范围、保障对象、失能认定的标准与主体三个部分。(2)健康维度是指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健康和社会服务的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该体系由社会供给类型和输送系统构成。其中社会供给类型进一步细分为服务项目、服务形式、待遇给付标准三个部分;输送系统可以分为政府部门、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机构、定点护理机构以及非正式照护主体。(3)保障维度是指为失能老人解决长期照护服务费用问题的筹资模式,主要包括筹资渠道、筹资形式与标准以及启动资金三个部分。其次,运用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分析框架对30个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发展现状及其共同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1)30个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内容。其一,在参与维度,一是参保范围主要依据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确定;二是保障对象取决于处于失能状态的时间长度、失能失智程度、接受长期照护服务的场所以及缴纳医疗保险费用的时间长度四个方面的限制因素;三是失能评估工具主要有三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I《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行业标准:老年人能力评估》以及当地自主建立的综合性失能评定标准;四是评定主体主要包括保险经办机构、劳动鉴定委员会、第三方评估机构、定点护理机构、商业保险机构以及鉴定专家。其二,在健康维度,一是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生活照护、医疗照护、预防性照护、康复照护以及心理疏导;二是服务形式可以分为定点机构照护(医疗机构照护、养老机构照护)、居家照护(居家上门照护、居家自主照护)以及失智专区;三是待遇给付标准可以分为按比例给付、定额给付或者差别化补偿方式。其三,在保障维度,一是最为普遍的筹资渠道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个人账户的划转、政府补助以及个人缴费;二是筹资形式主要有比例筹资、定额筹资和混合筹资三种;三是大多数城市都具有长期护理保险的启动资金。(2)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共同特征是,其一,在参与维度,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是一种以诊断差异为社会分配基础的补缺型社会政策;其二,在健康维度中,试点城市采取了以服务福利为主、现金福利为补充的事后补救型风险应对策略;福利输送系统属于决策、执行与输送职能相互独立的国家主导型;其三,在保障维度,筹资模式是现收现付制的社会保险型,主要依托于医疗保险。再次,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审视现阶段30个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1)参与维度的社会分配基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未将城乡居民纳入覆盖范围、将重度失智老人排斥在福利申请者之外、失能认定评估工具结构简单、失能评估等级的设定粗略且不统一、缺少独立且专业的失能等级评定机构。(2)健康维度的社会供给类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预防性策略缺失、服务供给内容的精准度较低;福利输送系统的主要问题是:忽视了社区的重要作用,以机构照护为核心的服务输送布局难以解决长期照护供需失衡的难题。(3)保障维度的筹资模式面临的主要困境:筹资主体缴费能力有限、待遇给付与个人缴费存在不一致性、以长期护理保险为核心的筹资模式面临较大争议。接下来,本文梳理了荷兰、德国和日本三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较为先进国家的实践经验并从中得到了以下启示:(1)在参与维度,三个国家的覆盖范围根据运行状况进行调整,总体上荷兰和德国覆盖了全体公民,日本主要针对老年人;三个国家都建立了统一的评估体系;失能老人都具有福利给付形式的自主选择权。(2)在健康维度,重视非正式照护的发展;社区在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中作为服务系统中枢,将居家照护、机构照护与非正式照护连接与整合,解决了服务供给碎片化的问题;在服务供给中加强服务质量监督;注重预防性策略;三个国家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立法之前都允许一个“准备”阶段,为制度正式运行储备服务供给者。(3)在保障维度,一是专项筹资专项使用,增加了引入这项计划的可行性;二是将资金从更大的政府预算分离促使长期护理保险的融资不会与军事、教育、基础设施投资等优先项目产生直接的冲突。三是三个国家都是以长期护理社会保险作为基础筹资模式,同时还采取了其他方式作为补充。最后,提出了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1)遵循分配正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奉行机会平等、利益与责任同等分配、分配标准和程序合理以及纠正不公四项原则。(2)在参与维度,需要完善失能评估体系、扩大失能老人自主选择福利内容的权利以及政策性支持老年人参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3)在健康维度,通过共同推进社区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基于生命历程的跨部门服务供给机制的构建以及促进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在地化的整合照护服务体系。(4)在保障维度,构建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体系,其中长期照护补贴制度是基础,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是核心,长期护理商业保险是重要补充。
唐琳熙[6](2021)在《济宁市城乡老年人健康老龄化现状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济宁市城乡老年人健康老龄化及其内在能力和外环境现状及其差异,明确城乡老年人健康老龄化、内在能力、外环境三者间的关系,探讨城乡老年人健康老龄化的影响因素,为今后对城乡老年人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老龄化相关研究和护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中的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抽取济宁市城区和农村的817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利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健康老龄化量表、内在能力测评工具(包括巴氏指数评定量表、康奈尔医学指数A因子、简易营养评价精法、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因子、简易精神状态评估量表)、外环境测评工具实施调查;使用SPSS26.0分析数据,采用频数、构成比、均值与标准差、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以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817名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70.60±7.06岁。在性别构成上,男性为455人(55.7%);女性为362人(44.3%)。在居住地上,城市居住为411人(50.3%),农村居住为406人(49.7%)。婚姻状况以已婚有配偶为主,为754(92.3%)。居住情况以夫妻同住形式居多,为606人(74.2%)。家庭关系和睦的研究对象为668人(81.8%)。与子女相聚频率为每周1次及以上的最多,为647(79.2%)。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的为主,为681人(83.4%)。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居多,为538人(65.9%)。慢性病患病情况以患1种的居多,为335人(41.0%)。自评健康状况为好的最多,为430人(52.6%)。城乡老年人一般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城乡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水平、内在能力及外环境水平差异:健康老龄化水平,城市老年人健康老龄化得分为124.48±15.57分、农村老年人健康老龄化得分为111.39±18.54分;内在能力水平,城市老年人内在能力平均得分为172.10±17.02分、农村老年人内在能力得分为162.95±18.68分;外环境水平,城市老年人外环境平均得分为89.05±10.38分,农村老年人外环境平均得分为85.44±11.81分。城市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内在能力、外环境得分高于农村老年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931,P<0.001;t=7.314,P<0.001;t=4.635,P<0.001)。(3)城乡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水平、内在能力及外环境水平在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城乡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内在能力和外环境水平在年龄(除60至74岁)、性别、婚姻状况(除丧偶及其他)、居住情况(除独居及与其他亲属)、家庭关系(除关系一般及紧张)、与子女相聚频次(除每月)、家庭月收入(除3000元及以上)、文化程度(除中专及高中以上)、慢性病情况(除患1种)、自评健康(除健康差)方面的得分城市老年人高于农村老年人,组间组内均有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影响健康老龄化的因素:城乡老年人的内在能力、外环境均与健康老龄化呈现正相关(P<0.05)。对于城市老年人,年龄、婚姻状况、家庭关系、与子女见面频次、家庭月收入、自评健康状况、内在能力、外环境是健康老龄化的影响因素,可解释总变异的65.1%(F=64.817,P<0.05);对于农村老年人,年龄、家庭关系、与子女见面频次、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慢性病情况、内在能力、外环境是健康老龄化的影响因素,可解释总变异的72.5%(F=89.867,P<0.05)。结论:(1)城乡老年人健康老龄化、内在能力、外环境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城市老年人高于农村老年人,仍有待提高。(2)城乡老年人年龄越轻、男性、已婚有配偶、与配偶或子女共同居住、家庭关系越好、与子女相聚频次越高、文化程度越高、家庭月收入越高、未患慢性病、自评健康状况越好的健康老龄化、内在能力及其外环境水平更高。(3)无论是城市老年人还是农村老年人,其健康老龄化均受到年龄、家庭关系、与子女相聚频次、家庭月收入、外环境、内在能力的影响,除此之外,城市老年人还受到年龄、自评健康状况的影响,农村老年人还受到文化程度、慢性病情况的影响。内在能力作为健康老龄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社区医护人员应提高对内在能力的重视度,探索合理的健康管理模式,延缓内在能力的衰退。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应针对城乡间的不同情况,开展个体化的健康护理服务。重视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努力创造老年友好的外环境。各方面形成合力,提升我国城乡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水平。
陈志荣[7](2021)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上海市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目前,上海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老龄化问题复杂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老年群体普遍面临病痛问题、低龄老年人口快速增加、独居老人数量增长、老年人精神性服务需求加大而这方面的服务供给不足、男性老年人口的预期寿命普遍低于女性等等,这一系列问题不利于老人安度晚年,进一步来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近年来,在健康中国与健康上海建设的大图景下,智慧社区助力养老服务逐步向智慧化发展,为老年群体健康管理提供了契机。学界在健康老龄化大背景下关于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对于助力健康上海建设与健康老龄化具有深刻的意义。引导健康养老,以社区为平台,运用智慧化手段、智能化设备及产品,整合养老服务资源,涵盖物质供给、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以及越来越强调身体健康与精神层面的健康同等重要的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是论文研究的重点。论文通过整理阅读国内、外文献资料,查阅大量政策文件,在上海市长宁区、徐汇区、静安区、松江区等地进行实地调研与访谈,了解上海市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分析上海市智慧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短板,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的成功经验进行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在健康老龄化大图景下,分析上海市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的完善对策。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包括论文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已有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梳理、研究内容及采用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的思路;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包括健康老龄化、智慧社区和养老服务三个概念,理论基础包括健康老龄化理论和社区嵌入理论;第三部分是健康老龄化背景下上海市智慧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目前,上海市关于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的实践走在全国先列但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覆盖人数少、供需不平衡、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不足、费用不足等问题;第四部分是对国内外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一些成功经验的介绍及其对上海的借鉴意义;第五部分是在健康老龄化的背景下,结合存在问题及成功案例,总结提升上海市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健全养老服务制度体系,推进养老服务精准化、健康化水平,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智慧社区养老服务,化解养老服务资金短缺的困境,培育养老服务专门人才等。
董晨雪[8](2020)在《基于差异的正义: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健康养老将健康理念引入养老领域,不仅关注老年群体的物质和生活需要,还关注其医疗照护、精神慰藉、社会参与等等,强调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统筹协调养老资源,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随着老龄社会的不断深化,健康养老已经成为推进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呈现不断增长且日益多元趋势,尽管与之相应的我国健康养老服务的供给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却存在不平衡、不充分且城乡差异显着的问题。关注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养老服务供给的差异,在差异中寻求公平的正义,是聚焦老年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数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在归纳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健康养老的重要意义及发展现况,并以江苏省太仓市、合肥市肥西县、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展开调查研究,对其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及供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无论是城乡间、还是地区间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和供给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健康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差异也有所不同。为此,本文将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困境归纳为:城乡需求差异显着,统筹协调存在困难;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供需矛盾较为突出;服务理念较为传统,健康养老有待深化;城乡供给差异显着,共建共享仍需加强;并将其原因归结为:城乡环境、生活观念存在不同,行为选择存在差异;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尚未健全,供给效果尚未凸显;健康养老服务理念发展较晚,相关探索有待加强;养老服务城乡供需结构失衡,统筹协调仍需推进。最后,基于罗尔斯的正义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以及社会福利理论,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相关思考,分别为:正视差异,构建中国特色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精准供给,促进健康养老服务供给有效提升;更新理念,保障老年群体健康养老服务权益;统筹发展,促进区域城乡养老服务协调推进;以期能够对我国健康养老的发展提供相关思考,促进我国健康养老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黄晨熹,薛媛媛[9](2020)在《老年健康社会工作的基本内涵、知识体系与发展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人口社会转型和健康模式转变,以及健康老龄化战略的实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健康与老年社会工作紧密结合是必然要求。老年健康社会工作的发展,必须首先回答其"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的问题。本文从老年健康社会工作概念界定入手,辨析其与老年社会工作和健康社会工作之间的区别及联系,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讨论建立老年健康社会工作的必要性,并阐述老年健康社会工作的内容、知识和技能,最后从政策、实务和研究等方面讨论老年健康社会工作的发展策略。
王婷婷[10](2020)在《健康老龄化视角下的老年益智类产品交互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个世纪末以来,随着社会生育率的降低和人类整体寿命的提高,许多国家和地区正在加速进入老龄化和高龄化社会。这些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史无前例的“第三人口红利”,另一方面也对社会的老龄化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世纪60年代起,为了更好的拓展老年市场,迎接新的市场机遇,“健康老龄化”理念应运而生。有研究学者指出,经过特别设计的面向老年人的玩具、游戏等益智类产品,有助于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帮助他们应对年龄增长引发的生理、心理和认知等多层面的能力退化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他们生活中潜在的社会隔离风险和技术不适应性问题。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性,老年益智类产品的交互设计语境也相对比较复杂,设计人员需要通过了解老年人的身体能力、社会关系、技术技能等多层面的用户特征,才能设计出适合老年人使用和有助于促进他们健康老龄化的益智类产品。复杂的设计语境和更高的设计要求使得较少有设计师专门为老年人设计这类产品,市场上的大多数益智类产品都是针对儿童或年轻人设计的,其中一些产品的交互元素对于老年人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健康老龄化视角下的老年益智类产品的交互设计策略工具包,让更多的设计师能够利用设计策略工具包设计出符合老年人需求的益智类产品。研究课题从健康老龄化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老年人的典型特征和产品需求,提出通过平衡用户典型特征(能力局限性、社会连续性和技术接纳度)与产品属性(功能、形式与交互)之间的关系,进而展开老年益智类产品的概念设计。研究主要围绕文献分析、用户研究、案例分析和设计评估等内容展开,问卷法、访谈法、聚类分析法、焦点小组和双盲实验工作坊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被用于收集、归纳与验证相关的研究数据。研究提出了三大设计策略,第一,能力层面的恢复性与补偿性设计策略;第二,社会层面的择连接性与自治性设计策略;第三,技术层面的典型性与新颖性设计策略。在这些设计策略的基础上,研究进一步构建了基于用户角色法的老年用户画像框架、九种典型的老年用户类型,以及基于交互设计五要素的益智类产品概念设计演变思路,并将其转换为设计工具。研究的最后通过双盲实验工作坊和焦点小组验证和优化了这些设计策略和设计工具的合理性及有用性,形成了健康老龄化设计视角下的老年益智类产品交互设计策略工具包。
二、关注我国老年人口,倡导健康老龄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注我国老年人口,倡导健康老龄化(论文提纲范文)
(1)健康老龄化视域下的老年照护服务体系:理论探讨与制度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疾病与健康变化背景下的老年人健康问题 |
二、对健康老龄化内涵与要素的本土化探讨 |
(一)更新对老年人和老龄化的传统观念 |
(二)强调环境在老年人健康中的重要意义 |
(三)提高健康投入效能,激活长寿红利 |
(四)注重全生命周期和全人群的健康 |
三、我国老年照护服务体系的制度框架构想 |
(一)完善老年照护体系的制度保障 |
(二)通过长期照护保险等增强资金保障的水平 |
(三)推进居家社区的医养结合能力,以完善照护服务保障 |
(四)全方位营造有利的照护环境 |
(五)为家庭照护者提供支持 |
(2)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老龄化城乡倒置问题 |
1.1.2 我国农村地区面临更严重的健康养老困境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养老 |
2.1.2 养老服务 |
2.1.3 养老服务供给 |
2.1.4 养老服务供给模式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需要理论 |
2.2.2 社会公平理论 |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
2.2.4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对养老服务理念和政策方面的研究 |
2.3.2 对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及其关系的研究 |
2.3.3 对养老服务照护模式的研究 |
2.3.4 对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发展历程 |
3.1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四个发展阶段 |
3.1.1 第一阶段:1949--1979年,集体和家庭承担主要责任阶段 |
3.1.2 第二阶段,1980--2000 年前,家庭和个人独担养老服务阶段 |
3.1.3 第三阶段,2000 年--2012 年,养老服务体系构建阶段 |
3.1.4 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多方力量创新提质阶段 |
3.2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逻辑 |
3.2.1 养老服务的对象在逐步扩大 |
3.2.2 养老服务项目逐步丰富 |
3.2.3 运用市场化政策管理工具增多 |
3.2.4 注重养老服务质量意识增强 |
3.3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变迁规律 |
3.3.1 家庭是提供农村养老服务的主要力量 |
3.3.2 政府是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力量 |
3.3.3 市场化是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有效手段 |
3.3.4 社会组织是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补充方式 |
4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
4.1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 |
4.1.1 数据来源说明 |
4.1.2 样本选择描述 |
4.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4.2.1 模型构建 |
4.2.2 变量选取 |
4.3 农村老年人能否获得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影响因素研究 |
4.3.1 农村样本描述性统计 |
4.3.2 回归结果与分析 |
4.3.3 主要结论 |
4.4 农村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影响因素 |
4.4.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
4.4.2 农村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回归结果分析 |
4.4.3 主要结论 |
4.5 养老服务多元供给城乡对比分析 |
4.5.1 能否获得养老服务多元供给的城乡对比研究 |
4.5.2 城乡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类型的对比研究 |
4.5.3 主要结论 |
5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
5.1 农村家庭(非正式部门)供给养老服务的困境 |
5.1.1 社会变迁导致农村家庭养老服务供给数量减少 |
5.1.2 非正式照料导致农村家庭养老服务水平不高 |
5.1.3“家庭道德风险”导致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窘迫 |
5.2 政府部门供给农村养老服务责任不到位 |
5.2.1 公平理念欠缺造成城乡养老服务待遇悬殊 |
5.2.2 缺乏独立统一的农村养老服务管理机构 |
5.2.3 养老服务政策的法制权威性不足 |
5.2.4 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推进缓慢 |
5.3 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需不平衡 |
5.3.1 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支付能力不足 |
5.3.2 农村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乏动力驱动 |
5.3.3 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乏,阻碍养老服务市场供给 |
5.4 社会组织(社区)供给养老服务严重不足 |
5.4.1 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数量有限且发展缓慢 |
5.4.2 我国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欠缺 |
5.4.3 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
6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多元合作供给模式的构建 |
6.1 多元主体存在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意愿 |
6.1.1 政府的合作意愿 |
6.1.2 家庭的合作意愿 |
6.1.3 市场的合作意愿 |
6.1.4 社会组织的合作意愿 |
6.2 多元主体存在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利益博弈 |
6.2.1 政府和家庭(农民)之间的博弈 |
6.2.2 政府与市场的博弈 |
6.2.3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博弈 |
6.3 多元主体合作供给农村养老服务的责任边界 |
6.3.1 政府:一核主导养老服务供给 |
6.3.2 家庭:权利取向的养老服务供给 |
6.3.3 市场:产业化供给差异性养老服务 |
6.3.4 社会:社会化互助志愿供给养老服务 |
7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建立农村养老服务多支柱合作筹资机制 |
7.1.1 国家筹资支柱的建立 |
7.1.2 社会筹资支柱的建立 |
7.1.3 家庭(个人)筹资支柱的建立 |
7.2 以共享合作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可及性 |
7.2.1 增加医疗服务的流动性,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
7.2.2 通过流动的方式更好地满足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 |
7.3 提升乡村养老价值,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 |
7.3.1 乡村养老价值的再认识 |
7.3.2 支持农村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 |
7.3.3 推动城乡合作供给养老服务 |
7.4 融合科技力量,促进乡村养老的现代化 |
7.4.1 科技创新会提高养老服务能力 |
7.4.2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 |
7.5 合作培养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 |
7.5.1 政策上要对养老服务人才建设进行规范 |
7.5.2 发挥城市到乡村的人才辐射效应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健康老龄化背景下老年健康的社会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老年健康研究 |
1.2.2 社会支持研究 |
1.2.3 老年健康与社会支持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健康老龄化 |
2.1.2 社会支持 |
2.1.3 老年人健康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2 社会网络理论 |
2.2.3 健康促进理论 |
第3章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研究假设 |
3.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
3.1.1 数据来源 |
3.1.2 分析方法 |
3.2 变量选取 |
3.2.1 因变量选取 |
3.2.2 自变量选取 |
3.2.3 控制变量选取 |
3.3 研究假设 |
3.3.1 研究假设1 |
3.3.2 研究假设2 |
3.3.3 研究假设3 |
第4章 我国老年人健康和社会支持现状 |
4.1 我国老年人健康现状 |
4.1.1 自评健康 |
4.1.2 生理健康 |
4.1.3 心理健康 |
4.1.4 社会功能健康 |
4.2 我国老年人社会支持现状 |
4.2.1 物质经济支持 |
4.2.2 精神情感支持 |
4.2.3 生病医疗支持 |
4.2.4 社交互动支持 |
4.2.5 制度保障支持 |
第5章 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模型构建 |
5.1.1 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 |
5.1.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5.2 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作用 |
5.2.1 老年人社会支持与健康状况的相关性分析 |
5.2.2 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回归性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老年人的实际健康状况相比其自评健康较差 |
6.1.2 老年人社会支持对其健康水平发挥增益作用 |
6.1.3 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中不同主体的作用存在差异 |
6.1.4 老年人社会支持项目对其健康的影响存在差异 |
6.2 老年人口健康促进的政策建议 |
6.2.1 完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 |
6.2.2 优化社会支持项目内容 |
6.2.3 老年健康促进的其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C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健康养老服务 |
2.1.2 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1 国内文献综述 |
2.2.2 国外文献综述 |
2.2.3 研究述评 |
2.3 理论基础 |
2.3.1 健康老龄化 |
2.3.2 需求层次理论 |
2.3.3 社会支持理论 |
第3章 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3.1 数据来源 |
3.2 老年人口基本特征 |
3.2.1 个体特征 |
3.2.2 家庭特征 |
3.3 健康养老服务现状及需求分析 |
3.3.1 经济保障需求 |
3.3.2 安全保障需求 |
3.3.3 精神慰藉需求 |
3.3.4 权益保障需求 |
3.4 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1 经济保障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2 安全保障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3 精神慰藉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4 权益保障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章 国内外健康养老服务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健康养老服务的经验 |
4.1.1 美国ENP居家式健康养老服务 |
4.1.2 德国制度化的多元健康养老服务 |
4.1.3 日本高度智能化健康养老服务 |
4.1.4 国外健康养老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
4.2 国内经验借鉴 |
4.2.1 上海亲和源社区健康养老服务建设 |
4.2.2 江苏省太仓市健康养老服务建设 |
4.2.3 国内健康养老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
第5章 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对策建议 |
5.1 践行健康老龄化宗旨,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
5.1.1 深化健康养老相关理论的研究探索 |
5.1.2 建立城乡居民一体化健康养老制度 |
5.1.3 构建中国特色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
5.2 创新健康养老服务,建立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
5.2.1 充分利用智慧化的健康养老服务优势 |
5.2.2 构建全民健康下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
5.3 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合力打造老年友好社区 |
5.3.1 充分发挥市场活力,建设老年友好社区 |
5.3.2 正确把握老年需求,发挥老年主体作用 |
5.4 营造老年人家庭关爱环境,推进养老理念更新 |
5.4.1 强化老年心理健康,发挥和睦家庭带动作用 |
5.4.2 开展健康宣传教育,提升老年健康养老观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老年长期照护 |
二、长期护理保险 |
三、社会政策与长期护理保险政策 |
四、失能老(年)人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评析 |
第四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政策分析样本的选择 |
一、研究方法 |
二、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六节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一、技术路线图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政策分析框架 |
第一节 积极老龄化理论 |
一、积极老龄化的提出 |
二、积极老龄化的内涵 |
三、积极老龄化的三个行动支柱 |
四、积极老龄化的核心理论 |
第二节 政策分析框架 |
一、应用较为广泛的政策分析框架 |
二、本文政策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三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现状 |
第一节 参与维度: 社会分配基础现状 |
一、参保范围 |
二、保障对象 |
三、失能评定标准与主体 |
第二节 健康维度: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现状 |
一、社会供给类型现状 |
二、福利输送系统现状 |
第三节 保障维度:筹资模式现状 |
一、筹资渠道 |
二、筹资形式与筹资标准 |
三、启动资金 |
第四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主要特征 |
第一节 参与维度的主要特征 |
一、社会分配基础:以诊断差异为主的资格审查 |
二、社会政策类型:补缺型社会政策 |
第二节 健康维度的主要特征 |
一、社会供给类型:以服务福利为主的补救型风险应对策略 |
二、福利输送系统:多主体参与的国家主导型福利输送架构 |
第三节 保障维度的主要特征 |
一、筹资渠道:主要来源于医疗保险基金 |
二、财务模式:现收现付制 |
第五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参与维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参保范围与保障范围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分配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分配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节 健康维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社会供给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福利输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保障维度面临的主要困境 |
一、筹资主体的缴费能力有限,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
二、不同城市之间参保者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
三、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是否独立建制仍存在争议 |
第六章 发达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荷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
一、参与维度:荷兰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
二、健康维度:荷兰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
三、保障维度:荷兰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
第二节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
一、参与维度:德国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
二、健康维度:德国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
三、保障维度:德国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
第三节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
一、参与维度:日本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
二、健康维度:日本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
三、保障维度:日本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
第四节 三个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
一、参与维度:三个国家社会分配基础对我国的启示 |
二、健康维度:三个国家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三、保障维度:三个国家筹资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七章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 |
第一节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 |
一、机会平等原则 |
二、利益与责任同等分配原则 |
三、分配标准和程序合理原则 |
四、纠正不公原则 |
第二节 参与维度:完善失能评估体系、维护老年人社会参与权利 |
一、完善失能评估体系 |
二、扩大失能老人自主选择福利内容的权利 |
三、政策性支持老年人参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 |
第三节 健康维度:发展在地化的整合照护服务体系 |
一、在地老化:推进社区照护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
二、整合照护:构建基于生命历程的跨部门服务供给机制 |
三、培养服务提供者:促进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相结合 |
第四节 保障维度:推进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体系的构建 |
一、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的推进路径 |
二、长期照护补贴制度的推进策略 |
三、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英文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附录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样本汇总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济宁市城乡老年人健康老龄化现状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理论依据与研究框架 |
1.7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设计类型 |
2.2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
2.3 样本量估算 |
2.4 研究工具 |
2.5 资料收集 |
2.6 统计学方法 |
2.7 质量控制 |
2.8 伦理学考虑 |
2.9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整体特征及同质性分析 |
3.2 研究对象健康老龄化、内在能力、外环境整体及城乡现状 |
3.3 城乡老年人健康老龄化、内在能力、外环境在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分析 |
3.4 城乡老年人健康老龄化、内在能力、外环境的相关关系 |
3.5 城乡老年人健康老龄化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4.2 研究对象健康老龄化现状 |
4.3 研究对象内在能力现状 |
4.4 研究对象外环境现状 |
4.5 城乡老年人健康老龄化与内在能力以及外环境的相关关系 |
4.6 城乡老年人健康老龄化的影响因素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创新点 |
5.3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调查问卷 |
附录C:综述 老年人内在能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D:量表授权证明 |
附录E:医学伦理审查报告 |
(7)健康老龄化背景下上海市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评价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
2.1 基本概念 |
2.1.1 健康老龄化 |
2.1.2 智慧社区 |
2.1.3 社区养老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健康老龄化理论 |
2.2.2 社区嵌入理论 |
3.健康老龄化背景下上海市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上海市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现状 |
3.2 上海市智慧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1 养老服务制度体系不健全,医养结合建设不足 |
3.2.2 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偏差 |
3.2.3 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
3.2.4 养老服务费用短缺 |
3.2.5 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人才培育体系建设不足 |
4.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国内外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经验借鉴 |
4.1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国内智慧社区养老服务实践经验 |
4.1.1 “大数据与健康养老”——昆明盛高大城医养结合型智慧养老社区 |
4.1.2 天津昔阳里社区——以“智慧社区”建设助力社区养老 |
4.2 国外智慧社区养老实践经验 |
4.2.1 日本养老服务专门人才教育 |
4.2.2 新加坡连续性的“医养服务” |
5.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提升上海市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 |
5.1 强化医养结合服务建设,健全养老服务制度体系 |
5.1.1 加强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
5.1.2 法律制度支撑 |
5.1.3 政策支持 |
5.2 借助大数据对供给与需求进行匹配:推进养老服务精准化、健康化水平 |
5.2.1 准确掌握数据信息,推进养老服务精准化水平 |
5.2.2 整合养老资源,推进养老服务健康化水平 |
5.2.3 开展技术下社区,守护老年人健康 |
5.3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提升健康养老生活指数 |
5.3.1 吸纳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加入,全力推进健康养老社区建设 |
5.3.2 加强“嵌入式”养老布局,健全社区托养服务圈功能 |
5.3.3 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提升老年健康指数 |
5.4 强化创新,化解养老服务资金短缺的困境 |
5.4.1 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
5.4.2 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 |
5.4.3 加强慢性病管理,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创新工作 |
5.5 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育体系 |
5.5.1 建立专业化人才培育体系,确立多渠道的资格准入形式 |
5.5.2 制定激励性政策,鼓励高水平人才加入养老服务事业 |
5.5.3 因势利导,完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 |
6.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差异的正义: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健康养老是推进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重要方式 |
(二) 我国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且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
(三) 我国健康养老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提升但仍不平衡、不充分且城乡差异显着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现有研究评述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调查分析法 |
(三) 数据分析法 |
(四) 对比分析法 |
(五) 归纳总结法 |
五、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一) 研究内容 |
(二) 技术路线图 |
六、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工具 |
一、基本概念 |
(一) 健康 |
(二) 老年健康 |
(三) 养老 |
(四) 健康养老 |
(五) 健康养老服务 |
(六) 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
(七) 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供给 |
二、理论工具 |
(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二) 正义论 |
(三) 社会福利理论 |
第二章 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 |
一、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
(一) 宏观需求 |
(二) 中观需求 |
(三) 微观需求 |
二、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供给现状 |
(一) 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的制度供给现状 |
(二) 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的投入供给现状 |
第三章 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对比分析——基于三个地区的调查 |
一、三个地区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情况 |
(一) 数据来源 |
(二) 样本基本情况 |
(三) 三个地区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
(四) 三个地区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
二、三个地区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供给情况 |
(一) 信息来源 |
(二) 三个地区推进健康养老服务的背景 |
(三) 三个地区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供给现状 |
(四) 三个地区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供给分析 |
三、三个地区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对比分析 |
(一) 总体服务供给和需求存在差异 |
(二) 城乡间供给和需求存在差异 |
(三) 地区间城乡供需差异有所区别 |
第四章 我国城乡健康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一、我国城乡健康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困境 |
(一) 城乡需求差异显着,统筹协调存在困难 |
(二) 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
(三) 服务理念较为传统,健康养老有待深化 |
(四) 城乡供给差异显着,共建共享仍需加强 |
二、我国城乡健康养老服务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城乡环境、生活观念存在不同,行为选择存在差异 |
(二) 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尚未健全,供给效果尚未凸显 |
(三) 健康养老服务理念发展较晚,相关探索有待加强 |
(四) 养老服务城乡供需结构失衡,统筹协调仍需推进 |
第五章 基于差异的正义——构建我国特色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相关思考 |
一、正视差异,构建中国特色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
(一) 建立覆盖全民的统一的健康养老制度 |
(二) 构建“基本+补充”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
二、精准供给,促进健康养老服务供给有效提升 |
(一) 扎根健康养老实际需求 |
(二) 夯实健康养老基础建设 |
(三) 完善健康养老服务内容 |
(四) 加强健康养老人才保障 |
(五) 优化健康养老资源配置 |
三、更新理念,保障老年群体健康养老服务权益 |
(一) 深化健康养老研究探索 |
(二) 推进健康养老理念传输 |
四、统筹发展,促进区域城乡养老服务协调推进 |
(一) 统筹配置城乡养老资源 |
(二) 特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
(三) 协调区域健康养老差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附录 |
后记 |
(9)老年健康社会工作的基本内涵、知识体系与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老年健康社会工作的内涵和意义 |
(一)老年健康社会工作的内涵 |
(二)老年健康社会工作的意义 |
1.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需要 |
2.落实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要 |
3.适应人口社会转型和健康模式转变的需要 |
三、老年健康社会工作的知识与技能体系 |
(一)老年健康社会工作的实务技能 |
(二)老年健康社会工作的研究能力 |
(三)老年健康社会工作的政策倡导 |
四、老年健康社会工作的发展策略 |
(一)紧扣国家和地方健康战略,围绕多学科和跨专业整合性健康照护体系,进一步深化健康老龄化的本土方案研究 |
(二)发挥社会工作专业特色,凝练重点实务领域,将健康促进和生活品质等概念与内涵融入现行社区老年人服务方案 |
(三)拓宽干预和服务范围,总结证据为本的老年健康干预项目经验 |
(10)健康老龄化视角下的老年益智类产品交互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概念解析 |
1.1.2 设计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交互设计研究现状 |
1.2.2 老龄化设计研究现状 |
1.2.3 老年益智类产品设计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研究难点 |
1.6 研究框架与流程 |
第二章 健康老龄化视角下的老龄化设计理论研究 |
2.1 老龄化设计相关理论 |
2.1.1 老龄化相关设计理念的起源 |
2.1.2 包容性设计设计理论 |
2.1.3 对包容性设计等理论的借鉴 |
2.2 健康老龄化设计视角 |
2.2.1 健康老龄化视角下的老年人典型特征 |
2.2.2 影响老年人健康老龄化的设计要素 |
2.3 健康老龄化视角下的老龄化设计主张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用户研究与老年用户角色构建 |
3.1 用户角色法 |
3.2 问卷调查 |
3.2.1 问卷大纲设计 |
3.2.2 受访者个人基本信息分析 |
3.2.3 受访者能力局限性分析 |
3.2.4 与能力局限性相关的老年人类型 |
3.2.5 受访者技术接纳性分析 |
3.2.6 与技术接受度相关的老年人类型 |
3.2.7 受访者益智、健身和娱乐类产品的使用现状分析 |
3.2.8 问卷结果讨论 |
3.3 用户访谈 |
3.3.1 访谈流程设计 |
3.3.2 受访者个人基本信息分析 |
3.3.3 受访者社会连续性分析 |
3.3.4 与社会连续性相关的老年人类型 |
3.3.5 访谈结果讨论 |
3.4 焦点小组 |
3.4.1 设计师眼中的老年用户特征 |
3.4.2 焦点小组结果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益智类产品案例分析及其交互设计要素研究 |
4.1 市场现状 |
4.2 案例收集 |
4.3 基于交互设计五要素的案例分析 |
4.3.1 目标用户 |
4.3.2 目的导向 |
4.3.3 交互语境 |
4.3.4 交互媒介 |
4.3.5 用户行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健康老龄化视角下的老年益智类产品交互设计策略 |
5.1 健康老龄化设计策略框架 |
5.1.1 能力层面的恢复性与补偿性设计策略 |
5.1.2 社会层面的连接性与自治性设计策略 |
5.1.3 技术层面的典型性与新颖性设计策略 |
5.2 用户画像构建策略 |
5.2.1 用户画像构建框架 |
5.2.2 用户画像模板 |
5.2.3 用户角色类型 |
5.3 益智类产品交互设计解构与重构策略 |
5.3.1 解构益智类产品交互设计演变规律 |
5.3.2 重构益智类产品交互设计创新思路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健康老龄化视角下的老年益智类产品交互设计策略工具包开发及验证 |
6.1 工具包设计概述 |
6.2 老年益智类产品交互设计策略工具包原型及其验证 |
6.2.1 双盲实验工作坊作为策略工具包的验证方法 |
6.2.2 双盲实验工作坊的设计与实施 |
6.2.3 双盲实验工作坊的数据统计 |
6.2.4 双盲实验工作坊的结果讨论 |
6.3 老年益智类产品交互设计策略工具包优化 |
6.3.1 焦点小组作为设计策略工具包的优化方法 |
6.3.2 基于焦点小组的工作坊及设计策略工具包改进意见 |
6.3.3 老年益智类产品交互设计策略工具包优化设计 |
6.4 老年益智类产品交互设计策略工具包的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的研究结论 |
7.2 设计研究的局限性 |
7.3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论文中图片和表格来源索引 |
附录二 :老年人益智类产品使用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三 :用户访谈框架 |
附录四 :双盲实验工作坊材料 |
附录五 :焦点小组全部访谈提纲 |
附录六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关注我国老年人口,倡导健康老龄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健康老龄化视域下的老年照护服务体系:理论探讨与制度构想[J]. 孙鹃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健康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合作模式研究[D]. 赵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健康老龄化背景下老年健康的社会支持研究[D]. 费文清.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C市为例[D]. 李佳泽. 吉林大学, 2021(01)
- [5]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D]. 孙敬华. 山东大学, 2021(11)
- [6]济宁市城乡老年人健康老龄化现状的比较研究[D]. 唐琳熙. 延边大学, 2021(02)
- [7]健康老龄化背景下上海市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研究[D]. 陈志荣. 东华大学, 2021(11)
- [8]基于差异的正义:我国城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比较研究[D]. 董晨雪. 苏州大学, 2020(03)
- [9]老年健康社会工作的基本内涵、知识体系与发展策略[J]. 黄晨熹,薛媛媛. 河北学刊, 2020(04)
- [10]健康老龄化视角下的老年益智类产品交互设计策略研究[D]. 王婷婷. 江南大学, 2020(01)
标签:养老论文;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论文; 社区养老论文; 老龄化社会论文; 老年产业论文;